灵活运用多种教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24-06-04

灵活运用多种教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选11篇)

篇1:灵活运用多种教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灵活运用多种教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已深入中小学课堂,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接受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已经在努力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尝试运用先进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那么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我们教学中如何改进教学方式,选用怎样的教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走进学生内心,精心设计导语,启发学生思维

新课导语,就好比演奏家定弦,歌唱家定调,音调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一节语文课如果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就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为上好课打下基础。

针对学生好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文学和日常中的故事新闻趣事等都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像山那样思考》一文时,可以先讲一则破坏生态平衡的新闻。澳大利亚以盛产甘蔗著称,每年都有大量甘蔗出口到世界各地,昆士兰州的麦凯市更有“糖城”之誉。然而寄生于甘蔗内的一种甲虫危害极大。它的繁衍导致了大片甘蔗林的死亡。于是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了甲虫的天敌——青蛙,这一人类的朋友“移民”澳大利亚后,立即大显身手,一举成为杀虫英雄,害虫很快被消灭了,甘蔗产量大大提高,麦凯市民无不拍手称快。但青蛙格外能吃,失去甲虫后,纸团、烟头等垃圾都成了它的食物。由于吞食垃圾,青蛙排泄出一种毒液,不仅伤人,而且还会使牲畜毙命。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青蛙繁殖能力超强,目前尚无法找到它们的天敌。这则新闻可以引起学生们对生态环境的深思,那么读了《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就更有了深切的体会,产生深深的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找准切入点,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教师在设计课程时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避免教师主宰课堂,学生沦为“旁听者”的现象。同时在所设计课堂中更多的避免“点将”现象的出现,努力做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思考,互动中判断,运用自己的智力以及思维去认识,理解事物。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们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动效应中受到启发,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每次讨论前,教师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比如我在进行臧克家《有的人》教学中,组织了的语文综合型学习的辩论赛题目:“人如何为人”。正方的观点是“活着的意义为奉献”,反方的观点是“活着的目的为自己”。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这样不仅全方位理解了课文,更多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了解学生心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来掌握语文知识。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当属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制作特征。但是学生,甚至教师连石拱桥见也没见过,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课本上虽有一幅插图,却无法与其他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于是巧妙借用《中国石拱桥》的CAI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溶画文于一体,此外还附加一些思考题。学生们一边听着缓慢的、充满感情的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比较、分析等过程,学生们终于得出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中国的石拱桥。

四、抓住“热点”,使语文与现实结合,激起探讨语文的兴趣。

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所感兴趣的“热点”。教师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盎然,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例如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教师出示画面,向学生显示朝鲜战场上美机狂轰滥炸的惨烈情景,再加上老师的适当讲解,学生们无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切齿仇恨,对志愿军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对毛岸英的牺牲表示深切的哀痛,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一情感体验,无疑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学生自然而然展开对台独势力的讨论,自然而然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关注。当今中日关系尤其以“钓鱼岛”等事件为焦点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的展开讨论,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催化剂。

五、急学生所需,精心设计活动,丰富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如学校成立文学社,以学生作品为主的校刊杂志定期发行,可以带动全校学生的课外练笔。学生经常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记下来,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课外练笔是补救课内作文统得过死,容易脱离学生实际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有鉴于此,学校文学社要指导练笔、编刊,具体的做法是:每周规定一定的

篇数和字数并作为写作教学的部分成绩予以记载,将优秀作文推荐给校内外报刊发表,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先导和持续的驱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使学习的过程充满诱惑、新颖和回味。一旦学习摆脱了枯燥感,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创新精神便会进入新境界。我们作为新课程实验的践行者,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求调动学生兴趣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会符合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语文教师要求。

篇2:灵活运用多种教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在英语教学中,大量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置身于直观生动形象情景中。例如在教学“What’sinthelivingroom/bathroomkitchen?”时,我将我家各个房间的平面图拿到课堂,分别介绍各个房间里物品的名称,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各个房间的名称,并且能够根据自家的平面图介绍各个房间及其物品名称。

2、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师生形成积极态度。

合作小组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倍感轻松、自信,他们不会因为害怕出错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而不敢参与或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多的组织学生运用pairwork、groupwork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从而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完What’sinthebathroom/livingroom/kitchen?时,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家的各个房间以及物品名称,然后在个别汇报。

3、创设说话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情景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讲解操练英语知识,能促使学生理解、记忆所学英语和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使英语课堂教学趣味化、形象化。

例如:在Lesson10教学时,通过让学生采访新朋友,为学生创设了说的情景,从而不但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复习了以前所学的内容,还培养了学生“说”的兴趣,使学生有话可说、乐说、爱说。

篇3:灵活运用多种教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 感受到老师的关怀, 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决定的作用。”初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从某种程度而言, 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要比家长多, 也比家长更了解学生。教师的一举一动将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过程。“爱屋及乌”是人之共性, 对初中学生而言更为突出。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学生喜欢这位老师, 就相信这位老师讲授的道理, 愿意学习这位老师讲授的知识, 自然就对这位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师生心理相容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培养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乐其道。

二、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 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 在乐观的环境中心情愉快, 兴趣会油然而生。乐学情境的创设, 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 在教法上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 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 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 多种情境的创设, 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 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三、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语言的力度、技巧与文采。“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如在讲到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基本国情时, 教师可以这样讲述:“当今中国, 如果我们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得不到有效控制, 我们将失去生存的空间,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作出选择, 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 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 防治污染与破坏,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否则, 日益恶化的环境让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这些极富感染力的语言, 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设疑, 解疑, 以激发学生兴趣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课堂结构,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 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 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 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 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 甚至是“目无师长”, “破坏课堂纪律, 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往往加以斥责, 这样做导致学生不敢发问、质疑, 不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而且在学生心目的威信也大打折扣。所以,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见之疑、创见之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课中的一些理论比较抽象, 如果教师的课堂讲授讲究一点趣味性, 有生动形象的比喻, 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时, 教师可以这样描述:如果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比作一艘航船, 那么, 两个基本点就好比是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只有这两个系统正常工作, 航船才能朝着正确的航向全速前进。这样, 就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 更易于学生理解。

篇4:灵活运用多种教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导课的重要性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导课好比二胡调弦,弦没调好,就演奏不成。一堂课如果没有良好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难以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有效进行。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教师应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导课是一堂课的开始,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起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课要通过精心设置导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导课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具体到每一堂课的导入,又有了更具体的做法。比如,有时是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有时是为了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思考;有时想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意境;有时是解决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疑问。导课是一种艺术,巧妙的导课设计能先声夺人,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引发联想、激起探究欲望,为一堂课的成功开展铺下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需要教师钻研、研究,采用最完美的艺术来表现,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导课的尝试

1.深入学生生活——从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恰当地从生活实际入手,或者进行情景设计,或者进行问题设计,总之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样的导课才是课堂所需要的,也是教师需要努力和研究的方向。

①教师要积极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也在日新月异。因此,教师应该在不断更新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学习专业课外的其它知识,关注人文环境,关心国家大事。比如,在旱冰轮滑教学一课中,设计这样的导语:2010冬奥会一定让同学们非常振奋,我们国家的体育健儿们终于在短道速滑中实现了包揽4枚金牌的梦想。冬奥会虽然已经过去了,但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请同学们在这节课中和老师一起分享我们共同的骄傲。接着利用多媒体把一幅幅拼搏的场景再次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象看直播一样,一个个运动员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光辉形象不断映入同学们的眼帘。同学们立即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热情,我的讲课也就得以顺利展开。

②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和学生心理有很大差异,教师所熟知的事物,往往是学生所不感兴趣的。学生所关心的所喜欢的到底是什么?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现在我们高中学生进行了选项教学,因此,在选项这一环节上要做得仔细,尽量满足学生的意愿,这样就会使导课更贴近学生的兴趣爱好,上起课来也更加方便。如在上个学期我担任了武术教学,上课前的武术服装、鞋子的穿着,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导课。因为这是对视觉的重视,使学生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可以让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所以他们也能很快进入上课状态。

一般情况,中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年龄差距,学生他们究竟喜欢什么,平时他们在谈论什么,他们对哪些话题比较感兴趣,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与他们切身相关的事,这些都是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以此引出课程内容,无形中增添了许多亲近感,容易与学生拉近距离,让学生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平时要多与学生接触,静下心来与学生聊天,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

2.导课的形式要多样化

同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导课中也一样,教师用丰富的表达方式会燃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①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语言的亲和力。语言是一门艺术。有些人讲话比较生动,比较委婉,让人产生倾听的欲望,感觉是一种听觉享受。而有些人讲话平铺直叙,比较生硬,让人有厌恶的感觉,好像是催眠曲。前者让学生马上能集中注意力进入上课,而后者则让学生昏昏欲睡。当然讲话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语言组织要流畅,语句要浅显易懂,顺乎学生的理解水平,让学生很容易听懂。教师讲话的语气要委婉,有时要抑扬顿挫,让学生感觉听课是一种享受。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平时要多看一些关于演讲技巧方面的书籍,也可通过电视媒体等学习电视名人的成功经验,积极锻炼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一次笔者到一所中学参加教坛新秀的评选,因为是去一所陌生的学校,学生都不熟悉,因此刚开始上课,为了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我这样开场:“同学们,很高兴来到你们学校,不仅是因为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郁郁葱葱,让人如浴春风,而且每一位同学和老师都朝气蓬勃,迸发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年轻活力。”寥寥数语,我发现所有学生和听课的教师面带微笑,几十双眼睛都注视着我,我意识到学生已经从内心接受了我,我已经打动了学生,让学生以最快的方式熟悉了我,将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了。整堂课学生积极学练,上课效果良好。评课教师对我的导课也满意,说我讲话很具有亲和力和幽默感,善于琢磨学生的心思,和蔼可亲。那节课很幸运地被评上了一等奖。

在平时上课中,对每一堂课,都要仔细斟酌应该用什么话语导课,可以与学生拉家常,可以讲一些故事,也可以将学生当成一个好朋友讲几句自己的心里话等等。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氛围,我们要讲不同的话,争取所讲的每句话都能体现你的语言魅力,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往往几句话能征服学生浮躁的心,很快将学生融入课堂中。

②灵活运用肢体语言,提高导课的效率。导课可以说是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了就有交往下去的信心。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表情、手势,让导课生动有趣,这些肢体语言有时要夸张、风趣,将喜怒哀乐同时体现,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动感美。比如在这学期担任健美操课教学时,我是这样导课的:我们大家在音乐的配合下,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可以吗?有一部份同学会模仿,一部分同学不模仿,也有一部分同学半模仿。但我事先安排了音乐节奏由慢到快,在快处,学生自然是跟不上节奏了,这时,看我表演的学生多起来了,在经过3分钟左右,音乐节奏变慢,我再次邀请她们跟上,她们就能够自然地跟上了,在缓慢的动作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的准备部分,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用音乐节奏的变化当作语言来引入,让学生耳目一新,自然融入,不知不觉进入状态。

③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导课。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它能让人的视觉听觉同时享受。恰当采用多媒体导课,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生力量练习的时候,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名教练易海燕老师的示范和讲解,同时配有音乐,学生边欣赏动作边听音乐。动感有力的音乐将学生躁动的心变成有节律,再加上那一个个到位的动作,原本枯燥的力量训练也变得很有魅力。接着可以在音乐的配合下,带领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多媒体导课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制作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搜集视频,可以从网上下载,也可以自己拍照,有时甚至要对图片利用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选图片要符合审美观,音乐也要选择适当,能让学生进入上课状态。如健美操课一般可以根据内容进行选择。如今天要进行力量性练习,可以选择轻音乐让学生先舒展心情。如进行拉丁健美操的学习,则开始先让学生听拉丁健美操音乐,感觉下不同的音乐风格的节奏。因为刚上课学生还沉浸在下课分散的状态中,可以通过风格不同的音乐让学生慢慢进入上课状态,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3.把握好导课的节奏

导课主要是为了上好整堂课做个准备,导课内容应当言简意赅,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倘若导课花费的时间太长,有可能影响授课内容的完成。

曾经有一次给学生上跨栏这节课时,我用刘翔在北京奥运会的表现介绍了跨栏这个项目的基本情况。当讲述刘翔更多的事迹,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这个导课就花去了6~7分钟的时间,最后整堂课内容没有完成。

由此可见,教师在导课时,一定要把握好导课的节奏,无论多么精彩的导语,倘若要以牺牲太多的课堂时间为代价,那也是没有价值的。

篇5:灵活运用多种教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一向是学生心目中的副课,从学生的内心都是不太重视的,所以想要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就是要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主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一堂好的《品德与社会》课要采用直观形象、灵活多样、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把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情感性和实践性,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为此,我尝试各种方法进行教学。

1、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老师适时地创设一些问题情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空间应全面开放。《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应该是被开放的、活动的空间应该是自由自主的课程教学,并不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课堂的桌椅布局可以灵活多样性,总之课堂的气氛应该是生动活泼的,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去讲,让老师离学生更近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以生动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课上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们的个性得到自由的舒展。如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兵马俑的壮观、长城的雄伟后,老师创设问题情景:“长城兵马俑是世界上的人工第七、第八大奇迹,而中国的这两大奇迹都同出自2000多年前的秦朝,可想而知,当时的国君是何等的英明睿智、果敢威风,你们了解他吗?”同学们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将自己问来的、收集来的资料全部搬了出来,开始了探究活动。

2、采用视所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兴趣。形象、真实、直观的投影、录像、录音、图片、模型等教学媒体,不仅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兴趣,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投影将教材中富有说服力的数据、图表展现在学生面前和实际操作等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如在本案中,我将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又将兵马俑、长城再现与学生的眼前,用真实的画面感染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同时为体会知识内涵提供情感基础。

3、补充生动、新鲜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喜欢了解一些有关地理、历史以及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可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不失时机的给学生提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如在教授《秦汉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这一课时,我不时补充了七雄争霸的战争场面,以及秦始皇用远交近攻的办法如何灭掉六过,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同学们是全神贯注,生怕漏掉一个细节,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4、加强师生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探索性的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创设探索情境提出探索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利用游戏、角色扮演、讨论等手段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的《品德与社会》行为,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发展。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交往,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多思、多说、多做。在本案中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统一后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统一措施的目的,老师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你是秦始皇你打算如何来巩固你的江山,保全你的皇位”?学生在小组内纷纷当起了皇帝,俨然自己有整个江山,有的甚至还像模像样的以朕自称,学生的思维火花被完全点燃,学生的思想随着时间自由飞翔,整个课堂成了学生的世界。

篇6:灵活运用多种教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运用直观教学, 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去加深理解。

在小学数学中, 有些数学概念比较抽象, 需要教师作直观的演示, 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 才会学得深, 记得牢。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时, 就可采用如下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让学生准备一张纸, 把纸对折后在一侧画出图形, 再用剪刀剪下来, 把纸打开, 看看得到什么样的图形。然后, 引导学生思考, 说出对称的特点, 使学生在使学生在演示实验中轻松、愉快地掌握“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 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的含义。

2. 提供感知材料, 建立正确表象。

一般来说, 学生学习概念是从感知学习对象开始的, 经过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 在头脑中建立学习对象的正确表象, 再引入概念。而建立表象的关键在于学生观察所提供的材料时, 能否抓住事物的共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对事物的理解力是有限的, 在教学时, 应围绕教学目标, 注重学生观察、操作, 给学生丰富的感知材料, 从而使概念物化、动作化, 收到“千言万语”难以收到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 让学生观察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实物或实物图, 再摸一摸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然后动手用小木棒摆几个三角形, 在动手拼摆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获取了有效的信息, 初步感知了三角形的特征。

3. 引导分析比较, 找出本质特征。

有些概念往往具有几个属性, 这些属性共同构成概念的本质特征。教学中除了提供充分准确的感性材料以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外, 还必须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它们的属性, 及时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完成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例如“互质数”这一概念的教学,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然后出示四组数: (1) 3和7; (2) 5和9; (3) 8和9; (4) 1和16, 要求学生写出每个数的约数, 再写出每组数的公约数。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些数的约数和每个数的公约数。这时, 教师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老师, 我发现了这四组数有一个共同的地方, 每组的公约数都是1。”经他这样一说, 其他同学也纷纷说:“我也发现了。”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四组数, 通过认真比较分析, 得出互质数的概念要弄清: (1) 它是两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2) 它是从公约数的个数角度提出来的。 (3) 关键词“只有”的含义。从而揭示出互质数的本质属性。教学中只有抓住这些属性, 逐项剖析, 才能使互质数的特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 为抽象概括“互质数”奠定了基础。

4. 动手操作, 还原概念。

操作属于动作技能的范畴, 动手操作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原理、法则和数量关系, 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 而且在操作活动中, 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针对现今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结论, 轻过程, 动手操作、还原概念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操作, 把抽象的概念语言变成活生生的动作, 从切身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知。动手操作的过程实际上也可看成是概念的还原过程, 将概念还原到它的最初状态, 让学生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根据小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概念学习遵循“感知—表象—概念”的规律。其中表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象以感知为基础, 没有感知, 表象就不可能形成, 但是, 丰富学生的感知不光靠单一材料的简单重复, 而是要多方位、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操作活动就能达到这种目的, 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从小学数学概念的特征来看,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 往往都是通过大量的直观材料, 在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观察、分类等感知活动的基础上来建构数学概念的。例如, “面积”这一概念的教学,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桌面, 课本的封面, 铅笔盒盖的面, 等等, 使得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了面积的概念。这一概念的还原过程, 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事物, 尽量操作感知,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自己来发现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时,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的任意大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进行组拼或测量, 就可以直观地发现它们的和恰好是一个平角, 问题迎刃而解。又如“小数点的移动”这一知识点, 就是利用0.009米、0.09米、0.9米、9米这四个长度, 再将它们分别换算成以“毫米”为单位, 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 经历这样一次概念的还原, 学生就会发现以毫米为单位这一栏, 依次变为前一数的10倍, 因此也就得到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5. 学过的概念要归纳整理才能系统巩固。

学习一个阶段以后, 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纳整理, 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从而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概念体系。

篇7:灵活运用多种教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教学智慧  学习兴趣  教学探究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085

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一直探索研究学生的心理,把学生当做学习本位,探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语文、消除厌学心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仅以此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温暖的爱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的心情就会很舒展、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则胆怯害怕,生怕自己撞到教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心里就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学习很积极;若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会给他们心灵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失去学习的热情。

去年四月的一件事,到现在回想起来我还历历在目,感受颇深。刚进入四月,天气乍暖还寒,学生按时返校,他们如刚回窝的小喜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生活委员开始收生活费,热心的牛森、冯小小等同学也加入了收钱队伍中,因为人多的缘故,饭卡钱很快就收齐了。他们排了半个小时的队终于轮到他们交钱了,兴奋之余,管理员老师的话却如一盆冷水般浇在他们的心上:“你班的饭卡数量与所交的钱不符,还缺200元,必须留下2张饭卡。”无奈,学生只好迅速地找到我说明了情况,管理员告诉我的确是少了200元,可能是学生偷拿了。我仔细地分析了一下:是不是从教室到食堂这段时间出了问题?还是在教室收钱出了问题?但是生活委员不可能拿钱,因为他们是三人一起,而且每次都没有出现过差错。那么,应该是在教室收钱时出了问题。

两天后的早晨,生活委员向我报告,说发现最近冯小小有些异常,以前他很少打水,现在却天天给宿舍打水,对人也是过分热情,就像是犯了错在忏悔一样。听到这些,我的心里已有了底。我单独叫出了冯小小,想和他聊聊天。四月的天,有些微冷。我和他并排走在操场的跑道,面对着他的沉默,我给他讲起了名人故事,不同于往常,这次的故事,主题全是“知错就改”。故事不长,他默默地听着。不久,我们就走向了回教室的路。“老师我错了,班里的钱是我拿的,可是,拿了钱后,我一天都没有睡过好觉,我很愧疚,但又不敢对您说,怕别人看不起我。”终于,乌云渐去,一束阳光轻扫面庞。我俯下身,手搭在他的肩膀:“孩子,老师早就知道了,老师一直在等你承认错误。大人有时也会犯错,何况是你们呢。犯了错,能够及时改正,就是好孩子,这件事情老师会替你保密。以后要好好学习,不要再犯错了,这几天的寝食难安也算是对你的惩罚,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咸咸的泪轻轻在他的眼眶旋转。“老师,谢谢你原谅我,谢谢你替我保密!”他迅速的把钱从鞋垫下拿出来交给我,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从此以后,校园里多了一个努力少年的身影,努力学习,快乐生活。

二、良好的教学秩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至今,我从毫无经验到现在略知皮毛,从一开始的活跃课堂,到后来的混乱课堂,自己的嗓子曾经因为大声叫嚷而失声一天,曾经无数次的激励过自己,又曾经无奈地痛哭过,因为从教不深,缺乏教学经验,我的课堂不能在我的意想中顺利实施,好在滚爬跌打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知道了良好的教学秩序才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刚走上讲台时,我任两个班级的课。上课时,一个班的学生迅速安静下来,大概是他们努力给我一种好学生的现象,这节课教学环节顺畅,师生心情愉悦,但是这不一定说明学生在认真地学习。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最担忧的课堂莫过于太过安静,没有了学生的主动个性参与,有可能他们只在想纪律这件事,保持沉默则安好,对知识点的掌握并不太好。另外一个班的学生依旧是有嘈杂的声音,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也是依旧有些杂乱。但是不安分的学生,只要有一个人小声说话,其他人就开始目无课堂纪律,有时甚至有问题也不会提出,并且谈论的知识点也不到位。所以有可能会受一部分学生的影响而减少学习的注意力。所以我总结出课堂教学要先讲清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过度地替学生考虑,不讲纪律,就容易出现日后教学活动中纪律混乱、让学生钻空子的情况。于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备好自己的每一节课,分析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在快乐有规则的氛围中学习,让每一节课堂教学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贵在灵活多样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 但它却不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激发和培养。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教师要认真研究在新教材中的主导角色, 努力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同时认真体会学生学习中的角色, 和学生打成一片, 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这样就使学生容易接近教师。对教师的兴趣也是引导学生对该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学生是为教师而学。教师在英语课堂中要注意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课堂教学的内在动力。多年来笔者常用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 运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我每天让一位学生用3-5分钟作class report或让两位学生作对话表演, 在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 提出问题。学完这一课后制作挂图让学生复述课文, 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上穿插些有趣的故事或听一些优美的英文歌曲等,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诱发学习兴趣。

第二, 充分运用直观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教学生形象, 使形、声、光、色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自发、主动地学习。电教手段进入课堂是世界潮流。采用电化教学信息量大, 节奏快, 内容丰富多彩。比如:电视录像能够提供购物、访友、看医生、约会等画面, 使课堂变成活的英语世界, 而且语言地道通俗, 融生动性、趣味性、故事性为一体, 学生兴趣盎然, 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因此, 在教学中要按照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充分用好录音机、放像机、投影仪、白板教室等电化教具。

第三, 充分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轻便、小巧的实物可以直接拿到课堂上应用;对于那些不易携带的实物可自制一些简易的图片。这些实物、图片可能平时看的很普通, 但对于好奇心很强的学生来说, 它们在一节课中的作用却不可小视。简笔画是一种有效的直观教学手段。简笔画只需一支粉笔, 画几笔而成, 富有动感, 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简便实用, 节省了制作教具的时间, 加深了学生对教师的敬佩程度, 效果相当不错。课堂上我经常借助简笔画辅助教学, 尤其是借助简笔画复述课文效果非常显著。我先画几笔简笔画, 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勾画出来, 然后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组、短语。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复述一遍, 让学生根据简笔画提供的情景试着复述, 由生疏到熟练, 事半功倍。简笔画只要形似即可, 这对教师来说要求不太高, 大多数教师经过努力都可以应用, 实用性不可低估。

此外教师的体态语言、表情、动作等也是培养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参与过程中知识的不足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开设英语角、举行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故事会、英语游戏等都可满足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自我表现欲望”。在参与过程中, 学生可以开阔视野, 巩固已有知识, 增强自信心, 克服自卑心里, 排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 教学过程中重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坚持“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 推出愉悦教育, 努力给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愉快的感情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轻松、愉快的情绪能活跃人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消除顾虑, 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第二,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往往存在胆怯、害羞、自卑等心理, 认为自己学不好, 怕别人嘲笑, 缺乏自信心。因此, 教师平时要和学生多接触, 多提供帮助、关心他们;要多肯定成绩、进步, 多表扬、少批评, 切记讽刺、挖苦,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第三, 针对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的特点, 让学生进行自由会话、情景交际和游戏、喜剧表演等, 满足学生的欲望, 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

篇9:运用多种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一、把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得新颖有趣

数学学习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的满足,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例如:在教“认识正方形”这一内容时,我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张,要求辨认哪张板是正方形。接着问:“平时见过哪些表面是正方形的物体?”学生先后回答说:“我家地面铺的地砖是正方形”。“八仙桌面是正方形、……我问:你凭什么说它们是正方形呢?究竟怎样的图形才是正方形?留给学生悬念以后,随即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图形,数它的边、角。用三角尺量它的边长,量它的角。把学生观察的结果归纳起来,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相等,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使学生的悬念得到解决。接着我把一个个图形在黑板上拼成机器人。学生的气氛更活跃了。我说:“你们听着,机器人说话了,它说,谁能数出我身上共有几个正方形,我给谁戴大红花!”这时学生都紧张地思考起来。这道题不仅锻炼了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直觉思维,更满足了优等生的求知欲,同时,通过总结,也促进了中差生的转化。

二、多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讲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说”教师“听”,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

1、凭借图表想象“说”

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中有不少插图、线段图,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图表帮助学生学习视图说意,看图编题,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教一年级学生学习加减法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两幅图,每图中的河岸上都有5只鸭子,河里都有3只鸭子,但河里的每只鸭子游水的方向不同,一幅是“游来”一幅是“游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意说出来。学生甲看图后说:“第一图,河岸上有5只鸭,从河里游来了3只鸭子,这幅图上共有几只鸭子?”根据甲生的编题,再请学生乙列式计算。观察第二幅图时,学生看清图意后说:“第二幅图上有8只鸭子,游去3只,岸上有几只鸭子?”……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去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又加深学生对应用题结构的认识。

2、紧扣问题启发“说”

义务教育教材十分重视学习中对题进行判断、推理,要求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自己进行分析比较,因此,作为教师的我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设计许多问题,然后紧扣这些问题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如“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教材要求学生总结计算法则。学习之后,问:“通过自学,同学们知道,怎样计算分数乘法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然后由学生独自讲解,自己归纳计算法则。

三、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要害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演示:将两个角平移重叠,将角的两边长短随意改变。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样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四.适当开展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竞赛中,由于学生有自尊心和好胜心,使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为示增加。例如:在教学中我曾开展“比谁全对得多”,大张旗鼓地表扬细心做作业的同学,评他们为“细心标兵”,展出他们的优秀作业,并在班上比谁的积分多,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动机和习惯,还有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正确评价,适当鼓励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及时地对学生作出正确合理的评价,表扬和鼓励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求篮球场的周长时,学生列出三种算式。对解法一:24+16+24+16,我说:“×××同学想:周长就是求长方形四周的长度,依次一段一段地加起来。想得对,算出了结果”。对解法二:24×2+16×2,我说:“×××同学想:长方形中有2条长,2条宽,先分别算出来再合起来,便是周长,想得好,算起来也比第一种方法方便。”对解法三:(24+16)×2,我说:“×××同学想:长和宽可以结合为一组,一共有这样的两组,先算出一组再求周长。想得巧,计算简便。”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非常正确合理的,这样做既注意了三种解法思考的着眼点,又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对最佳方法的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当然,评价应因人而异,基础差的学生,其接受能力相对迟钝,这就要求教师在“评”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测评。评价的语言要丰富,亲切、肯定,这对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着重要作用。

篇10: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 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有好感, 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十分重视, 肯下功夫学习。反之, 如果学生不喜欢某位老师, 出于逆反心理, 他们对老师的课就不感兴趣, 不愿学。所以, 教师要了解学生, 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然, 这并非说学生的缺点不可批评, 听之任之, 而是强调要采取适当的批评方式, 要让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 批评和表扬都是出于“关心和爱护”这一相同的目的。批评既要达到教育的目的, 又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 人格不受侮辱, 只有这样, 师生关系才能和谐, 感情才能融洽, 学生才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 在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中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 教材的编写者注重将各种语言活动设置在真实的情境中, 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 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 逐步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符合中学生爱说, 爱模仿, 爱活动的心理,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也只有把英语课作为一门实践课来上, 学生才能真正体现英语“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性, 也只有这样做, 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3. 寓教于乐。

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开发英语教学资源, 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 改进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做到寓教于乐, 采取直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不仅使英语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和形象, 而且能加深理解, 强化记忆,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课堂小游戏是一种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方式, 能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简笔画在课堂教学中最简单, 也最实用, 有教师就曾说:“一幅画就是一张嘴”, 简笔画的优点在于, 能使课文中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 吸引学生, 能使教学内容自然直观地呈现, 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另外,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课外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English corner, English club, English garden等等都是英语课外活动的很好形式。

篇11:运用多种方法 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关键词:识字教学;方法;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们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途径培养他们的识字能力。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听音乐,几乎是每一个儿童的爱好,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像系统,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中识字,这样,学生就会把这个字牢牢记住,效果十分明显。

二、通过“猜字谜”游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应用“猜字谜”的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会动脑筋的习惯。如:“美”字,可编成“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两朵鲜花插头上,王家大姐最漂亮”;“金”,可编成“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这种字谜识字法,变枯燥为生动,使识字变成一种乐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把生活中的活动与识字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认字识字过程中。如:可以让学生扮演商场的售货员,让他们为商场的物品贴商标,教师可先把各种实物(或图片)摆放在讲台上。指导学生把黑板上的这些“商标”贴到对应的物品上去。这种识字方法,可使学生把抽象的汉字和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加深对字的印象,从而达到认字和识字的目的。

四、应用部首组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汉字自身有很多特点,如果我们通过启发学生换部首组成音形相近的字,可达到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如以“青”为声旁能组成“清、请、睛、蜻、精”等字,可編成一个顺口溜来识记:有水方说清,有言去邀请,有目是眼睛,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等。用部首组字法,学生不但能牢固的记住字形,而且还帮助学生正确分辨形近字,避免错用、误用。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能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让识字教学方法多样,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

参考文献:

鲍丹丹.情境识字 趣味无穷[J].新课程学习,2014(6):40.

上一篇:学科教学思政毕业论文下一篇:一个人的队伍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