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

2024-05-23

小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精选十篇)

小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 篇1

关键词:逆向,思维,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 我体会到, 学生往往正向思维较活跃, 而逆向思维较弱。任其发展久而久之会形成思维定式, 不利于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例如, 数学中互逆关系:互为相反数;互为倒数;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互为逆运算等。

对于以上几个问题, 初中学生的叙述由于受小学数学的影响, 养成了思维习惯定式。但是, 初中关于数的概念已经扩展, 所以正向叙述的问题一般不会出错, 而逆向叙述的问题就会出错。如果教师平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他们的思维就会灵活, 这对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极其重要的。

在教学中, 只要教师稍加留意, 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再如, 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出周长, 也要能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及宽或长求出长和宽, 进而求出长方形的面积。要注意强化这方面的训练, 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 对顺向叙述的条件, 可以训练学生做不改变条件的原意, 改为逆向叙述的练习, 也可以将正逆的叙述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练习, 以提高学生的思维逆转能力。

本人认为, 正向、逆向叙述的题目应该采取先顺后逆的次序相继出现, 这样做, 表面上看起来加大了难度, 但是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单打一的教学, 从表面上看很顺当, 但实际隐藏着一种危机, 容易形成一种解题模式, 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不利于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使思维逆转受阻, 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使知识不系统、不完整。

为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 在教学中注意多选编一些逆向思维训练的习题供学生练习, 以营造逆向思维氛围, 达到训练的目的。

例如, 给出一个方程 (组) , 要求学生编拟不同类型的应用题 (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物价问题等)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逆向思维活动。

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心得体会 篇2

[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心得体会(共2篇)]篇一: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实践与体会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

培养的实践与体会

山西省平遥县

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

<例>已知:sin??sin??(1),cos??cos??(2),由此可得到哪些结论? 34 让学生进行探索,然后相互讨论研究,各抒己见。

8【3 263

想法一:(1)2+(2)2可得cos(???)??(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88 1 想法二:(1)×(2),再和差化积:sin(???)[cos(???)?1]? 12 24 结合想法一可知:sin(???)? 25 7想法三:(1)2-(2)2再和差化积:2cos(???)[cos(???)?1]?? 144 7结合想法一可知:可得cos(???)?? 25 25 想法四:由sin2??cos2??1消去?得:4sin??3cos?? 24 25 消去?可得4sin??3cos??(消参思想)24 想法五:(1)+(2)并逆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 ??72 sin(??)?sin(??)? 4424(1)-(2)并逆用两角差的正弦公式。??2 sin(??)?sin(??)? 4424 想法六:(1)×3-(2)×4:3sin??4cos??3sin??4cos??0 4 sin(???)?sin(???)?0(??arctg)3 2?cos?0 即2sin22 ???2k?(与已知矛盾舍去)或2k??2?(k?z)则sin(???)、cos(???)、tg(???)均可求。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3、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

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显然,[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心得体会(共2篇)]四个变量中知道三个即可求另一个(解方程)。如“{an}为等差数列,a1=1,d=-2.问-9为

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侧重某一条件作为解答突破口,在思维广阔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思维灵活性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寻找解题途径。

3、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思维灵活性对于思维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例>相邻边长为a和b的平行四边形,分别绕两边旋转所得几何体体积为va(绕a边)和vb(绕b边),则va:vb=()(a)a:b(b)b:a(c)a:b(d)b:a 用直接法求解:以一般平行四边形为例。如图,可求: va??ab2sin2?,vb??a2bsin2? 2222 则va:vb=b:a,由于要引入两边夹角?来求解,学生常无法

入手。若以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来处理,则相当简便。

此题解法充分体现了思维灵活性,化繁为简,用特殊化思想求解,解题迅速、正确。

4、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独创程度,具有新颖善于应变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解题“灵感”的闪现提供了燃料。

在教学实线中,我常发现,学生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的时候,往往是“思维火花”闪烁的时候. <例>求值:sin2100?sin2500?sin100sin500 1一般解法:左?1?cos200?cos1000)?sin100sin500 2 1 ?1?cos600cos400?(?cos600?cos400)2 3 ? 4 独特灵活的解法1:令x?sin2100?sin2500?sin100sin500 y?cos2100?cos2500?cos100cos500 则x?y?2?cos400,x?y??cos400? 33,则原式? 24 构造对偶式求解,思维灵活颇有独创牲。1 2 即2x? 500、1200,解法2:构造1为直径的圆内接三角形,三个角为100、sin500、sin1200可构成三角形三边长。则sin100、逆用余弦定理:sin2100?sin2500?2sin100sin500cos1200?sin21200 3 则原式? 4

灵活的构想独特巧妙,数形结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独特征、新颖性的肯定和提倡,充分给予尝试、探索的机会,以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5、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的程度,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我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怀疑的意见,注意引导和启发,提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例>⊿abc中,sina?,cosb?,求cosc 513 34512大部分学生如此解:由sina?可得cosa??;由cosb?可得sinb?,进551313 1656而可求cosc?或cosc?。6565 有学生提出异议: 3???32或a?,同理可知b?。可知:a??44452 3?4由a?b??知:a?不可能!即cosa??取不到。45 15 故只有一解cosc? 65 学生对结论的可靠程度进行怀疑,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单由sina?调性来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取值范围,严密论证了三角函数值取值的可能性。

三、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人灵活思维的活力。“导入出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错解剖析”——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好的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例题变式”——从例题入手,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编制试卷”——列出考查知识点、考查重点、试题类型,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份测验试卷.并给出解答。使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体验出题心理,更好的掌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撰写小论文”——根据学习体会、解题经验、考试心得等等,撰写学科研究性小论文。选择比较好的指导修改并编辑出版,激励学生善于进行总结,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下页 余下全文篇二: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摘 要: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本文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表现,探讨了思维灵活的特点,以及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的帮助。关键词:思维;灵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251-01 由于历史原因我校学生的生源素质不是很好,许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在思维要求上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初高中知识衔接不好;另一方面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受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为15—18岁,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生活更加丰富多采。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逐步趋向成熟。作为高中教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1)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

(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心得体会(共2篇)]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就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就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

l、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2、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

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3、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思维的启发,离不开情感的支撑。只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才愿意把问题内化,驱使自己去思考,去探索。

二、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手是脑的老师。”中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

一。新教材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一节课的核心。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的训练,有利于开发思维,拓宽对知识的认识面,构成活跃的心维导向机制,从而加快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1、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必须使学生产生思维要求。即在内、外环境下所引发的探索兴趣、思考欲望和成就动机。

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寻找解答关键。

3.必须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否则也收效甚微。这是因为老师对讲课的内容是经过精心准备的,而这些内容对学生而言,则是未知的,不熟悉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滞后于老师的思维活动。

几年来,所教学生在经过有目的的培养后,思维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应的,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学生进入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来信谈及虽然数学知识有许多已经遗忘,但老师教的数学思维方式却常令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得益不少。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机,其次是在教学中展现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参与思维活动,最后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渗透数学思想。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篇3

一、教学方法方面

(一)提供联想的机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有机会触及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产生顿悟。思维的灵活性往往是在获得了重要信息,抓住了主要特征以后表现出来的。教学中,多给学生联想机会,多说几句:“再想想”、“再试试”。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就会迅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产生思维的跳跃,这就是思维的灵活性。

(二)用活数学公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学科特点之一是公式多,不少学生死记公式、硬套公式,只想到公式自左向右用,而不会想到自右向左用,即不能灵活使用公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训练,提升学生思维灵活性。例如:在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面积=底×高/2(S=a×h/2)”时,只要知道底和高,就可以套用公式,求出面积。而在做题时,会出现这样情况:知道面积s和底a,需要求高h。许多学生拿到这样的题无从下手,这时,如果灵活一点,把学过的面积公式变化一下得:高=面积×2/底,(即:h=s×2/a)。同理,还可以由面积和高,求出底。

(三)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训练,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解法,进而极大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此类问题的有效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一题多解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不断发展。例如,题为:“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415。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返回?”教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①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4/5)×(6-x)解这个方程得x=8/3,那么,驶出最远路程就是:30×8/3=80f千米)。

②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y-米),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③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又一个学生举手说:“我想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列算式:6÷(1/30+1/24),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一法多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法多用训练,能形成放射状问题链,极大地丰富人的知识面,极大地拓展思维空间,经过变换和转化,同一个解题方法很好地运用于不同情况下的问题,可以使思维触及面增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梯形面积公式s=(a+b)×h/2的运用。它不仅可以用来求梯形的面积,还可以求以下题目:

①1+2+3+4+……+100=?答案:(1+100)×100/2=5050

②堆木材时,假如第一层放1棵,第二层放2棵,第三层放3棵,……,第n层放n棵,求一共有多少棵木材?答案:(1+n)×n/2

二、教师素质方面

(一)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以便贯通于教学过程中,探索出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

(二)改变教学观念

以发展学生思维为前提,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三、学生自我训练方面

(一)熟能生巧,多练多思,消除自身思维惰性,“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功到自然成”。灵活性是在不断的尝试中锻炼出来的,其中重点练习自己感觉不足的知识,多思考自己模糊迷茫的知识点。

(二)时刻变换角度拓展视野,多方位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多设想几个主意。要让思维自由地相去奔放地活动,而不能被现实捆住手脚。在思考过程中,思维要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原先思考习惯的限制,将已有的知识结构调整,重新组合后往往可以激活思维;对已经熟悉的事物变换角度认识也可以引起心的思考;从已有的知识链中抽取一环镶嵌到另一组知识序列中寻找某种新的关系。

四、家庭环境方面

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鼓励孩子多做不同的事,做属于自己年龄阶段的事,甚至特意为孩子安排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小活动。总之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是父母的责任。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一例 篇4

后来, 我改变了“应用题的教法”, 同样是这道题, 教法不同, 效果迥然不同。我先出示这道题, 让学生充分读题、理解题意后, 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学习竞赛, 比谁的方法多, 看谁的方法巧, 比谁讲的理由充分, 真正做到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而且涌现了多种解法:

解法二:936÷8÷ (5+4) × (5-4) ×8=104 (km)

解法三:936× (5+4) × (5-4) ×8=104 (km)

解:设甲的速度为x km, 则比例式:

解得:x=65

乙的速度为936÷8-65=52 (km)

(65-52) ×8=104 (km)

在学生求异思维的基础上, 我再把学生引向求同思维, 五种解题思路不同, 但它们最终的思路是:“ (1) 速度比——— (2) 速度和——— (3) 相遇时间———解决问题”, 经过综合 (1) 、 (2) 、 (3) 得出算式。采用这种训练方式, 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第一, 运用“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 运用“一题多解”能沟通小学教学内容,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解题教学中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篇5

亳州二中

解题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摘要:在解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套哪个公式,模仿哪道做过的题目求解,不能多思和多问几个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多角度进行思考,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一题多解 多题一解 一题多变

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1)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一题多解” “多题一解” “一题多变”不失为培养思维灵活性的有效方法。

一、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数学解题教学中,“一题多解”是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灵活的一种良好手段,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例1:已知A(1,3),B(1,1),C(3,5),求ABC外接圆的方程。

分析:外接圆即ABC的三个顶点都在圆上,可以利用待定系数法设圆的一般方程或标准方程,然后根据条件求待定系数,也可利用两弦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为圆心解题。

法一:设所求圆的一般方程为

x2y2DxEyF0(D2E24F0)

此圆过A,B,C三点,1232DxEyF0,D4,22∴(1)(1)DEF0,解得E4, (3)2523D5EF0,F2,∴圆的方程为x2y24x4y20。

法二:设所求圆的标准方程为(xa)2(xb)2r2,(1a)2(3b)2r2,a2,222 则(1a)(1b)r,解得b2,(3a)2(5b)2r2,r210,∴圆的方程为(x2)2(x2)210。

1法三:AB的中垂线方程为y1(x0),21BC的中垂线方程为y2(x2),3联立解得圆心坐标为(2,2)。

设圆的半径为r,则r2(12)2(32)210,∴圆的方程为(x2)2(x2)210。法四:kAB135312,kBC,11312 ∴kABkBC1,∴ABBC, ∴ABC是以A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为BC的中点,即(2,2),半径r1BC10,2∴圆的方程为(x2)2(x2)210。

二、强化“多题一解”训练,灵活地掌握解题方法

数学解题教学中,“多题一解”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一种手段,使学生集中思维,揭示各方面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加深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灵活地掌握解题方法。

例2: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长分别是3,4,5,且它的八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这个球的表面积和体积是多少?

分析:长方体的八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这个球的直径就是长方体的体对角线(设长方体的棱长分别是a,b,c,它的外接球的半径为R,则2Ra2b2c2。

解:设球的半径为R,则有已知得(2R)2324252’ 故R22552,∴R,∴S球4R250, 22V球4345231252R()。3323注:特别地,当正方体的八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这个球的直径就是正方体的体对角线(设正方体的棱长是a,它的外接球的半径为R,则2R3a2。练习1:在球面上有四个点P、A、B、C,如果PA、PB、PC两两垂直且PAPBPCa,求这个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分析:可将球与正方体联系起来,将球看成是正方体的外接球解题。以PA、PB、PC为相邻三条棱构造正方体。因为P、A、B、C是球面上的四个点,所以球是正方体的外接球,正方体的体对角线是球的直径。

练习2:已知正四面体PABC的棱长为a,且P、A、B、C是球面上的四个点,求这个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分析:正四面体PABC可以看作是由正方体截去四个三棱锥,正四面体外接球的半径就是正方体外接球的半径。

三、加强“一题多变”训练,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在解题教学中“一题多变”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都是十分有效的。变式训练即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例3:如图1,求半圆O的内接矩形面积的最大值(圆的半径为1)。DADCCOBAOEB

图1

图2

解:法一:连接OA,设AOB(0

ABsin,BC2OB2cos,于是,矩形ABCD的面积为

SABBC2sincossin2。

当2),则

4时,Smax1。

法二:设OBx(0x1),则矩形ABCD的面积为S2x1x

2用二元均值不等式2aba2b2,得S2x1x2x2(1x2)1,当x1x2,即x2时,Smax1。2变式1:如图2,求半圆O的内接等腰梯形ABCD面积的最大值(圆的半径为1)。

解:法一:设OEx(0x1),作CEAB,垂足为E,则等腰梯形ABCD1(ABCD)CE(1x)1x2 2

用借助四元均值不等式的面积为S11(1x)(1x)(1x)(33x)27S(1x)(1x)(1x)3(33x)33416222

4开方,可得S33。4133时,Smax。24当1x33x,即x法二:设AOD(02),则等腰梯形ABCD的面积为

S1111sinsinsin(2)sinsin2。2222变形,用四元均值不等式,得S33。4 变式2:求圆O的内接六边形面积的最大值(圆的半径为1)。

分析:由变式1可知圆内接正六边形面积最大,最大为

33。2变式3:如图3,已知圆O的直径AB8cm,弦ADCD2cm,求BC的长。CDAOBCDABO

图3

图4 解:在图3中,连接OC、OD,设CODDOA,在AOD中,OAOD4,AD2,由余弦定理得 cosOAODAD2OAOD222717,于是cos22cos21。

328在ABC中,BOC2,OBOC4,由余弦定理得 BC2OBOC2OBOCcos(2)4242244221749,32BC7(cm)。

变式4:如图4,求半圆O的内接任意四边形ABCD面积的最大值(圆的半径为1)。

解:在图4中,连接OC、OD,设BOC,COD,DOA,显然,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

S1(sinsinsin)。2由常见不等式sinsinsin3333,得Smax。24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典型题目进行精讲精练,探索研究揭示规律,训练解题技巧,以拓展学生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使知识融会贯通。尽可能变化

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因此,在解题中,应做到三个“一”,即一题多变,多题一解,一题多解。使用从一些基本题出发变换出相关题组,可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解题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 篇6

关键词:思维灵活性;音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52-01

音乐课程教育是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更加重视对于学生的音乐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愉悦心情。还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举两得。

一、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音乐课程设置中并没有涉及到很多乐理知识,更多的是趋向于引导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达的感情,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达到陶冶情操、愉悦心情的目的。初中的音乐教学的实质性的目的是挖掘学生对于音乐的潜在性的认识,能够培养学生逐渐的去感知音乐,领悟音乐,认识音乐,而不是单纯的去掌握音乐的简单的技能。 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音乐的鉴赏中启发学生怎样去领悟音乐,从怎样的角度去鉴赏音乐,用什么样的心境去体会不同风格的音乐。试着去描绘音乐中的情景。

教学方法:《雪绒花》一课的教学,在教学前,老师在课堂上先放了一段影片,这段影片正是《音乐之声》,《雪绒花》正是《音乐之声》中的插曲,多媒体滚动着一系列上校与孩子们之间的眼神和情感的互动,上校一家决定离开奥地利,因此举行了音乐会,当影片中的插曲《雪绒花》响起之后,学生们不再嬉闹,安静就座后认真地观看着倾听着,自然地融入音乐之中。很多同学能够轻轻的附和着音乐,学生们似乎被上校的歌声所感染。关掉影片之后,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教室里再次响起了《雪绒花》,这时,学生们聆听到音乐的同时,脑海中会回荡着上校与孩子们之间的依依不舍的情怀,配合着情景,学生们能够很容易的记下这首歌的旋律,学生们能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上校与孩子们之前深厚的情感和依依不舍之情。利用这样的情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具体的音乐情景中引发联想唤起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作用: 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各种多媒体设备积极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乐感。身临其境的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中表现的喜怒哀乐。

二、分组协作

教学方法:音乐课堂上,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对于课堂上的音乐欣赏,歌唱技巧,全由合作小组进行分配,在组内同学们可以选出组长,由组长带领大家进行讨论或者代表发言。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比如说一节音乐鉴赏课,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所获得的体会也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都有一种见解,小组成员们彼此交换自己的见解,就能获得更多额外的知识。到了课下,教师可以额外的与小组长进行交流,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在课下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创新和发展。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较强的阶段,每位老师应该积极的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灵活性。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音乐的环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三、音乐对思维灵活性的影响

音乐最能够触动人们的心弦,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一个人的人生感悟和生活阅历都能通过音乐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内心生活丰富的人,表达出的音乐也是美的。通过对音乐学习,在音乐中感知作者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音乐对人的思维的影响几乎是没什么其他的事物能够取代了的,很多人一出生就比一般人的感知能力要强,加上不断的接触音乐,对音乐的敏感程度不断的提高,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教学方法:想要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灵活性,首先要练习学生的大脑的反应能力。在学习钢琴的时候要用十个手指头非常自如的去弹88个键,在练习的过程当中能够积极的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对学生的大脑的发育也是相当有帮助的。这些与音乐接触较早的学生与家长的思想观念是分不开的,比较有远见的家长会让那学生很早的去接触音乐。作用:这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形成是比其他任何形式的学习都要好的,有助于孩子在课堂的学习上能够根据自己先前培养的乐感去更快的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

四、以创新演绎音乐,拓展思维灵活性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就是加强对学生的音乐创作的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老师从旁指导,先是从比较典型的音乐入手,让学生多多去鉴赏代表性较强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能够有所体会,根据这种体会融入到自己的音乐要素中去,运用自己感知到的音乐要素去进一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在音乐的创新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方法:湖北民歌《龙船调》欣赏完毕之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听到的来进行提问,比如:在歌曲的演绎中,一共出现了哪几个重要的人物,这些人物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的,他们出现在情景中的作用又是什么。根据老师的提问,首先学生首先会去做的就是去回忆歌词,并且在脑海中创设情境,但是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能够轻易的创设情境的能力,这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情景再现,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在音乐响起的那一刻,老师引导学生们进行角色的分配,课堂成为了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根据音乐中表现出的情景,学生们利用现场可以利用的所有道具,有的扮成“探亲的小妇人”;有的拿着扫把蹲在地上,扮成“驼背艄公”。跟随者音乐随意的演绎者他们心中角色的形象。学生们表现得淋漓尽致,作用:在这种亲身融入情景的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来创设情景,并且融入到情景中,快地完成了一次音乐创作,大大拓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总结: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以丰富的音乐情感引导学生积极的领悟音乐,在情境中体验激发共鸣。在教学模式下启发性的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用音乐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启发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进行创作,从而提高拓展思维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

[1] 帅佳君.试分析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J]. 艺术品鉴,2015,11:242.

小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 篇7

在教学过程中, 用多种方法, 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方法:

(1) 统一函数种类;

(2) 统一角度;

(3) 统一运算.

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 增强知识间联系, 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不仅要思考条件本身, 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 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 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

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 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 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

浅议高中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篇8

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 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只有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中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数学知识可能在将来会被遗忘, 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高中生一般年龄为15—18岁, 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 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 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 从初中二年级开始, 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 到高中一、二年级, 逐步趋向成熟。高中数学老师, 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 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 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 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 照章办事易, 开拓创新难, 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 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 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 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 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需的, 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1.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

在教学过程中, 用多种方法, 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证法1: (运用二倍角公式统一角度)

证法2: (逆用半角公式统一角度)

证法3: (运用万能公式统一函数种类) 设tgθ=t,

证法4:∵ (构法分母sin2θ并促使分子重新组合, 在运算形式上得到统一。)

证法5:可用变更论证法, 只要证下式即可。

证法6:由正切半角公式, 利用合分比性质, 则命题得证。

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方法: (1) 统一函数种类; (2) 统一角度; (3) 统一运算。

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 增强知识间联系, 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2.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 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 并进行求解。

例2.已知:, , 由此可得到哪些结论?

我让学生进行探索, 然后相互讨论研究, 各抒己见。

想法一: (1) 2+ (2) 2可得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

想法二: (1) × (2) , 再和差化积:,

结合想法一可知:。

想法三: (1) 2- (2) 2, 再和差化积:2cos (α+β) [cos (α-β) +1]=-7144,

结合想法一可知:可得。

想法四:, 再和差化积, 约去公因式可得:, 进而用万能公式可求:sin (α+β) 、cos (α+β) 、tg (α+β) 。

想法五:由sin2α+cos2α=1消去α得:。

想法六: (1) + (2) 并逆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

(1) - (2) 并逆用两角差的正弦公式:

想法七: (1) ×3- (2) ×4:3sinα-4cosα+3sinβ-4cosβ=0,

∴α=2kπ+π+β (与已知矛盾舍去) 或α+β=2kπ+2θ (k∈Z) ,

则sin (α+β) 、cos (α+β) 、tg (α+β) 均可求。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 不仅思考条件本身, 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 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 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二、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人灵活思维的活力。

“导入出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应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错解剖析”, 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 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 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 以求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例题变式”, 从例题入手, 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 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 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以上只是我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方面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几年来, 我所教的学生在经过有目的的培养后, 思维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应的, 学习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小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 篇9

在数学学习中,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与方法,灵活地运用有关定理、公式、法则,并且思维不囿于固定程式或模式, 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例如在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时,将已知与求解进行多角度的变换,引导学生对变换后的题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变换形式的解题思路.

如课本第六册P67练习2,如图:经过⊙O的点T的切线和弦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C,求证:∠ATC = ∠TBC. 此题是学生学习了弦切角性质后的一道练习题, 通过深入挖掘,发现其中丰富的教学价值.

1. 多种证法与结论的延伸

证法1: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得

∠TBC = ∠ATB + ∠BAT = ∠ATC.

由弦切角的性质,得∠BTC = ∠A.所以∠ATC = ∠TBC.

证法2:种用相似判定,只需证△CTB~△TBC.

其他结论:TB2∶ TA2= CB ∶ CA,可以借助于三角形面积之比证明,可在原题中增添条件.

2.在原题中增添条件

作∠C的平分线,如图(a),∠ACT的平分线分别交TB,TA于E,F, 则有以下结论:(1)TE = TF;(2)CA·TE = TF·CT;(3)TF2= AF·BE;(4)EB /TB+FA /TA= 1.

证明:

(1)只需证∠TEF = ∠TFE即可.

这由三角形外角性质与题设不难证得(此结论的逆例题也成立).

(2)从△CTE~△CAF证得.

(3)可从 △CTE~△CAF和 △CEB~△CFT分别得到

(4)可归结为证明四条线段与比例的问题来解决.

3. 通过图形的特殊化和赋值 ,改 拟成新题

如图(b),C是⊙O外一点,割线CA交⊙O于A,B两点, AT是直径 , 连接CT,BT,CO分别交CO,⊙O于E,D. 已知,⊙O半径为1,设CB = x,CA = y.

(1)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若CT是⊙O的切线,求AB = BC,并求线段TE的长.

本题主要通过把AT作为直径这一特殊性改编.

(1)的解答可应用割线定理,得:

(2)的解可依次计算出

作OH⊥CA于H,进而求得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采用“例题变式”教学方法,就是从例题入手,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总之,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 这样,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多年来,所教学生在经过有目的地培养后,思维品质都有了很大提高.

摘要: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程度,善于根据事物的变化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在思考问题,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通过举例探讨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方法.

小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 篇10

一、感知音乐要素, 唤醒学生的辐射思维能力

闻名于世的美国科学家诺伯特·维纳1948年创立控制论, 这是一项需要广博知识、敏锐洞察力、科学、哲学、技术各部门浓厚功底的工作。在研究“控制论”时, 维纳思维的触角伸向多个学科进行探求才得以研究成功。很多事实告诉我们, 在从事某项工作、解决某个问题时, 往往也是要多比较、多权衡, 多几个思路、多几个方案, 以增强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音乐中的创造也是如此, 美妙动听的音乐是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构成, 这些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由于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 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音乐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是通过这些具体要素来完成, 对音乐的发散思考必须在正确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上才能进行, 学生通过这些乐音的强弱、快慢、高低、和谐程度去想象音乐表现的情境, 并进一步感受音乐中表现的喜怒哀乐。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五单元环球之旅 (3) 《走进非洲》一课, 老师模仿非洲鼓自己制作了一个小鼓, 布置学生利用不同的材质制作小鼓,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敲击、拍打感受非洲音乐中很重要的音乐要素:节奏和音色, 老师引导学生认真听、认真观察, 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敏感度, 通过欣赏“阿伊亚———非洲的灵感”、“寻找朋友”和演唱“伊哟来拉”来抓住音乐要素———情感体验这根主线, 对每一个作品的旋律、演唱形式、节奏特点、音色辨别、和声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正确引导和深入分析, 老师启发得当, 学生听而不厌, 议而不烦, 课堂气氛非常和谐热烈。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 对非洲音乐的特点、地域文化的背景及传播发展都有了了解。通过对直观的音乐形象的感受, 再引导到对乐曲的感受上, 能带给学生各种不同的体验, 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想象, 同时又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注重学科综合, 启迪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触及门类多一些, 想问题的角度就多一些, 才能对事物有更全面更透彻的了解, 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发现他人不曾发现的规律。古人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即是这个道理, 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 也是在对事物用不同视角进行观察后, 对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音乐是美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与姊妹学科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课堂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整合这一特点, 启发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部将秀丽的山水、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完美的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乐曲, 随着音符的缓缓流动, 展现出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 会使听者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 月上东山、渔舟荡漾、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在给学生带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的同时, 也让他们浮想联翩, 思绪随着纷坠的音符肆意飞舞到“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 眼前自然会呈现出“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一花影摇曳的美景, 感受到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在这类寓情于景的音乐作品中, 融美术、诗歌于教学中, 视觉与感觉结合产生联想, 才能够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领悟音乐作品的真谛。

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优质课比赛中, 来自江苏南京一中的刘晓丹老师执教了一堂名为《学会聆听》的高一音乐欣赏课, 老师在播放管弦乐队演奏的《长江之歌》让学生聆听时, 在屏幕上以选择的方式出示:险峻的高山、隽秀的山川、清澈的小溪、秀丽的田园、壮阔的山河、汹涌的大海六组文字提示, 让学生有更开阔的思路, 从对文字的观察和对实物的记忆, 从音响展示的音乐要素表现, 具象和抽象有机地整合, 老师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美术的角度、音乐的角度去感受其中的真谛。音乐是心灵的语言, 它虽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但它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 音乐的想象能使科学的幻想插上翅膀, 使科学家得以发挥聪明才智, 把幻想变成现实。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酷爱音乐并受到了启发, 发表了著名的相对论, 创造出世界奇迹。

三、巧设课堂结构, 激活学生的换元思维能力

在自然科学领域, 一项科学实验, 常常变换不同的材料和数据反复进行。在社会科学领域, 这种方式的应用也是很普遍的, 如文学创作中人物、情节、语句的变换等等。音乐赋予我们一种积极想象与创造的方式, 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设计独到的课堂教学结构令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卉含英”唱歌教学内容《茉莉花》, 上海有位教师因地制宜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 以观赏《上海申博宣传片》导出欣赏曲江苏民歌《茉莉花》, 用富有时代感的画面引出课题, 唤醒学生对民歌《茉莉花》的记忆, 然后选择江苏《茉莉花》和东北《茉莉花》对比欣赏, 从风格、节奏、旋律、语言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南北《茉莉花》的差异, 感受民歌的地域差别, 了解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思考民歌的变化与发展的基础上, 进行唱、诵、舞的自主改编与表现音乐。最后观赏宋祖英的悉尼音乐会、悉尼奥运会闭幕式等片段诱导学生思考出现在各类国际重大活动上的茉莉花, 不仅仅是一首歌曲, 而是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代表了中国人真挚友好的态度、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别开生面的设计, 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 构思巧妙, 主题明确, 内容丰富, 线条流畅。课堂中融音乐与自然地理环境、语言特点、性格特点、人文历史背景甚至饮食文化于其中, 充分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对学生来说, 要真正把握乐曲的特点, 就必须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加以比较, 教师巧设课堂教学结构, 让学生前所未有地重新认识了由《茉莉花》拓展开来的中国民俗文化。

四、积极提问诱导, 激发学生的连动思维能力

连动思维是由此思彼的思维。连动方向有三:一是纵向, 看到一种现象就向纵深思考, 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二是逆向, 发现一种现象, 则想到它的反面;三是横向, 发现一种现象, 能联想到与其相似或相关的事物。即由浅入深, 由小及大, 推己及人,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发现。如“一叶落知天下秋”, “窥一斑而知全豹”,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等等。有位老师在上《中华鼓》一课时首先出示我国象形文字中的鼓并提问:甲骨文中的“鼓”字出现了几十次, 这说明了什么?这一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了解鼓的悠久历史, 继而学生就会对鼓有好奇的心理, 鼓是怎么产生的?不待学生思考完毕这些问题, 老师又抛出:人类受什么启发而创造鼓?是啊, 为什么要创造鼓呢?这个问题抛出以后,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天南海北地说出很多答案, 这时候老师出示“雷泽中有雷神, 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 (《山海经》) “雷, 天之鼓也”, 哦, 这下学生明白:鼓的创造乃人类从大自然的雷声中得到启示, 用以驱赶邪恶、振奋人心。随之学生又会想:鼓一般在哪些领域应用广泛?我能不能演奏一次?由此及彼, 由彼及里, 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学生探讨了“鼓”的渊源, 充分挖掘了“鼓”声中隐含的人文精神,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人文视野渐次延展, 音乐课堂真正成了文化传播的场所。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开辟新路的思维方式是要经过大量、反复、深入的思考, 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 之后才能豁然开朗、“厚积薄发”、获得顿悟, 在灵活性思维培养尝试时不怕失败, 善于从失败中学习、汲取营养, 才能获得灵感, 实现思维的飞跃。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 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音乐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灵活性思维培养活动, 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音乐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体现的理想途径, 由灵活性思维训练给学生带来的良好思维品质会让学生受益一生。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推进, 突出灵活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已成为广大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参考文献

[1]王安国等.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臭氧多功能冲洗治疗仪下一篇: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