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2024-05-21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6篇)

篇1: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全面性,即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遵循和尊重思维规律,同时,也应重视形象思维能力的继续提高。而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笔者就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阅读教学,丰富想象

发展儿童的表象记忆,使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就是注重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表象记忆。要想做到这一点,除了平时加强日常观察活动的指导外,还要注意结合看课本上的插图和阅读来进行,低年级语文教材插图多,色彩鲜明,内容丰富,如果指导好学生看插图,既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表象记忆。

例如一年级教材中《雪》这一课,小鸡和小狗在雪地上跑,小狗说:“我会画梅式花”,小鸡说:“我会画竹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观看插图,可以问学生:“观察小鸡和小狗的表情,想一想小狗和小鸡在说这些话时,心情是什么样的?”学生会回答“高兴,骄傲,神气”,具体说来,小狗说自己会画梅花,小鸡说自己会画竹叶的根据是自己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教师可以用启发式谈话,用语言把观察地结果表达出来,加强表象记忆,然后结合表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小狗、小鸡说话时的神态,巩固表象记忆。这样一来,不但《雪》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记忆里,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结合阅读教学,提高表象记忆的准备性

事实证明,只有表象记忆丰富,而准备性又好的人,才会有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运用再造想象能更好地感知所学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和记忆中的想象,同时,再造想象活动又是复活记忆中表象的过程。在阅读中开展联想,想象活动是提高记忆表象准备性的重要方法。

例如《春晓》中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前一句表达出作者回忆前夜听到的风声,从这一点联想到花草在风雨中的情形,又用“花落知多少”来表达对落花的惋惜之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雨中的情形,复活记忆当中的想象,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又提高了表象记忆的准备性。

三、教给学生一些形象思维的方法

小学阶段,形象思维的方法不外乎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在小学校低年级结合比喻句的教学,可以分析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经验根据能力和情感概括能力。结合比喻句教学,可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形象描绘事物特征的方法。

例如《春天来了》一课中,用“厚厚的地毯”比喻“解冻后软绵绵的泥土”,用“鱼鳞”来比喻“春风吹来水面泛起的层层波纹”,用“微风悄悄地送来春风”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春天的到来,学生结合这些范句进行模仿,是可以初步掌握运用描绘来反映事物特点的。在阅读过程中,在学生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应让学生抓住文中的情景,使学生深入理解,综合体会,以加强感染和熏陶。

例如《咏鹅》全诗十八个字,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白鹅戏水的美丽图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在学习这首诗时,要在学生理解词句,掌握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引人入胜的语言描述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想象到白鹅浮在绿水上戏耍的生动可爱形象,从而受到美感教育,既提高想象能力,又受到美的感染。

培养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语文教学要求之一,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认真对待和实施。

篇2: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课堂气氛死板,教学方法陈旧

在国家教育政策下,素质教育已被广泛推广,但其实际运用情况却不乐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主体依然是教师,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课堂气氛较为死板。对于教学中的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老师都在传授知识点,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很少,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这种死板的课堂气氛,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较差。

(二)思维定势、偏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会按照已有的思维规律去解决问题,不考虑外界的环境变化,形成呆板、千篇 一律的解题习惯。同时,他们只是根据一定的表象甚至是虚假的信息去解题,造成失误。这种定势思维与偏见思维是束缚创新思维能力的枷锁,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三)具有从众心理在教学中还有一种现象,当有一人或者几个人说出自己的解答结果,其他人则会对自己的结果产生怀疑,不自觉得与他们保持一致,这就是课堂上“随大流”现象,也就是从众心理。这种心理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最终的结果就是把新思路与新观点扼杀,不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促进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兴趣以及自信心

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兴趣是其动力,自信心则是其支柱。这三点的培养不仅仅针对数学教学,在其他课程中同样重要。老师可利用外界的新鲜事物与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产生创新意识,进一步对相关课程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学会鼓励学生,使其对学习建立强大的自信心。

(二)联系实际,构建知识框架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所学的每一个数学知识都能够被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数学概念较为抽象,老师在教学中与实际相联系,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知识点的增多,数学的复杂性会导致学生产生遗忘,所以老师可以分层次、知识点建立知识结构图或框架图,其直观性能够帮助学生模仿和总结,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坚定实施小学数学课改

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教学的主阵地。为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我们要坚定实施课程改革。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变“灌输”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统领课堂,构建一个高效课堂,积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四)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多媒体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帮助老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与难点,把学习过程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对学生主体性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四)、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3: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尤其是作为语文教育重要形式的写作教学, “教师不是实验者, 而是学生作文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会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事, 也不是天生具有创新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很难启发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创作欲望,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索创新作文教学的思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尤其是作为语文教育重要形式的写作教育, 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见解。

一、培养兴趣, 鼓励创新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倘使学生对创新兴趣浓厚, 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甘甜, 那么, 他们会在作文中力排思维定势的干扰, 而“惟陈言之务去”, 发人之所未发。为此, 我常常用古今大手笔们的“求异”名篇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同是《凉州词》, 写征人之怨, 为何在王之涣笔下是“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而王翰笔下则是“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同是论宽容:为何上世纪三十年代, 鲁迅高扬起“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旗帜, 而八十年代, 王蒙新翻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的论调? 学生兴趣盎然, 深刻认识到:只有创新, 才使这些作品异曲同工。我对他们作文中的创新因素大加肯定, 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比如一次题为《关怀》的作文, 一般学生只是写得到社会、学校或家庭的关怀而倍加感激, 有位学生却独辟蹊径, 写某老师对他的畸形关怀造成了他与同学间的一堵高墙, 因而他疾呼:“老师, 您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同学吧, 我不需要您的这等关怀! ”我视此为珍宝, 在作文讲评中大加赞赏,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 启迪创新

富于思考性的作文题可以启迪学生创新。因此, 命题须求活、求新、求变, 使学生感到既有“镣铐”在身, 又有较大空间“跳舞”。这样, 才能创设创新情境, 而不致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性扼杀在摇篮中。例如, “坚持就是胜利”虽是出自伟人之口的一句名言, 但我不是对它不作条件分析, 绝对肯定或否定, 简单地用它命题, 让学生立论或驳论, 而是用它命意, 给学生划出自拟题目的范围, 留下一片创新的天地。题意是:“‘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在过去一直被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今天有人提出异议, 认为它失之偏颇, 请你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 题目自拟, 要求观点明确, 有具体分析。”

题目一出, 便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从作文中看出, 他们敢闯禁区, 不仅能各抒己见, 而且俱言之成理。或立论:坚持就是胜利, 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如此, 经济建设年代的生产亦如此。或驳论:坚持未必胜利, 它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坚持”不过是“胜利”的必要条件, 倘坚持错误必然事与愿违, 不讲求战略撤退会落得个悲惨结局。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作文的主体位置上, 使他们稚嫩的笔锋迸射出创新思维的绚丽火花。

三、指导方法, 引导创新

作文教学需要指导, 但不能越俎代庖。“引而不发, 跃如也。”孔子之言极是。只有恰到火候极有分寸地“引”, 指点方法, 而又能“不发”, 不代为学生立意选材甚至列提纲, 才能将他们导入创新之路。指点哪些方法呢?

1.多维思考 , 推陈出新。 别出心裁的文章均是发散思维的结晶。指导时, 我要求学生对文题多换角度思考, 多方寻求立意的途径; 授予他们对各条思维辐线取舍的十六字策略:平中求奇, 常中求新, 正中求反, 同中求异。譬如《从孔明斩马谡谈起》一文, 学生或从批判马谡的角度讲“骄者必败”的道理, 或从赞美孔明的角度论“执法如山”的精神, 但此二者立意均流于一般化。我启发他们另从批评孔明的角度谈“斩马谡”的教训 , 他们讨论得出了“任人唯贤”的论点 :与其执法如山于后, 孰若任人唯贤在前? 此可谓独创之见, 令人耳目一新。

2.设疑自答, 问中探新。一篇文章所反映的问题 , 总超出不了这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或是三者居其一二, 或是三者尽在其中, 不过侧重有别而已。引导学生质疑, 可教会他们“三步问法”, 开拓思维领域, 探索新的立意。例如写《我懂得了珍惜……》时, 我曾教学生设疑 : (1) 我懂得了珍惜什么? (2) 为什么我懂得了珍惜? (3) 我怎样懂得珍惜的? 此即将思维纵向发散的过程。学生多数能从中刻意探新, 写出了别具一格的文章。

3.启动联想, 触发求新。世间的事物都是联系着的。“诗人感物, 联类无穷”。正是凭借联想的纽带, 他们把那些相似、相反或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使立意不同凡响。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强调的“触发”工夫。作文欲求新, 必须使学生炼就慧眼, 识别事物间质同、意反、神似、相关、形象等诸种联系, 并能心游万仞, 思接千载, 展开联想, 触类旁通。例如操场旁一株槐树, 秋风掠过, 哗哗作响, 我要求学生触景联想作文, 于是槐树在他们笔下, 或为睥睨一切的战斗者, 或为不甘寂寞的奋斗者, 或为高唱大风的胜利者, 或为哗众取宠的狂妄者, 或为浮躁多疑的庸俗者……都能立意新颖, 不拘旧说。

篇4:小学数学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一、充分感知,丰富表象,为培养形象思维积累材料

儿童能够敏锐感知鲜明的、富有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触发思维。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细胞,形象思维要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必须打好基础,丰富表象材料的积累。

1.动手操作,丰富表象

动手操作,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例如:教学余数概念,先让学生动手分小棒:9根小棒每2根为一份,可以分几份,还剩几根?操作完毕,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小棒的,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清晰的表象,正确的思维才有牢固的基础。

2.直观演示,丰富表象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用图片、教具或电教手段组织教学,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材料,有了定量的感性材料,才能在脑中留下鲜明的映象。

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知,在脑中建立清晰的数学表象,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想象力积累素材。

二、引导想象,发展形象思维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不但可以储存,而且可以对储存的表象痕迹(信息)进行加工改组,形成新的表象,即想象表象,它也是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如图示情景、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如:教完梯形知识后,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梯形的一个底逐渐缩短,直到为0,梯形会变成什么形?当梯形短底延长,直到与另一底边相等时,它又变成什么形?”借助表象,能有机地把看上去似乎无联系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结合起来。还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记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S[梯形]=1/2(a+b)h

当a=0时,变成三角形,面积公式为:S=1/2ah

当a=b时,变成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为:S=ah

三、数形结合,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从总的来说,数学是数与形结合的学科。不同类型的数学图形,提供了大脑形象思维的表象材料,调动了右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促进了个体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使人变得更聪明。

篇5: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构思出思路新颖、内容丰富的文章。那么,沉重作文的求异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呢?

一、想得开。就是在某种思路的启发下想开去,达到求J的目的。如写《我的妈妈》,别人写妈妈“胸怀宽广”,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写妈妈其他的好思想、好品质:公正、廉洁、工作负责、待人诚恳、孝敬老人等。也可以换个角度,引导学生写妈妈的不足:偏爱、自私、粗心等。这样多举些例子,沉重的思路便打开了。

二、想得活。也就是思路灵活多样,不落窠臼(kējiù)。如写《教师节里的一件事》,有的学生往往只想到为老师打扫办公室、献花、送贺卡等,思路较窄。如何引导学生想得活呢?那就要从新的`角度去选材、构思。比如平时老师访问沉重,如果教师节里有学生去采访老师,倾听老师的心声,写出老师的甘苦,思路不就活了吗?

三、想得奇。也就是思路奇特,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比如有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爸爸爱抽烟,虽然家里整天弥漫着一股呛人的烟味,但是我从不为这而恼火。”确实是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但是小作者后文交代:“因为爸爸对工作实在太负责任了,常常到深夜没有休息,需要靠烟来提神。”如此一讲,确实又在情理之中,比平铺直叙,要高明得多。

总之,沉重具备了思维的求异能力,无疑便具备了创造性的“找米下锅”的能力,作文水平就会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篇6: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应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如志向、想象力、意志力、兴趣等能给思维力的产生提供强大的动力。一个人的志向越高,他的学习动力和潜能就越大;想象力愈丰富,愈有利于构建知识的立体体系,愈有利于思维的扩展;意志力坚强的人,能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驾驭自己的情绪,并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兴趣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老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看成教材与学生间的媒介,一定要大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保证每位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思维意识。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首要环节。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就必须把问题引入课堂,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越高、迫切感越强,思维也就越活跃。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使学生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设问要注意启发性,要从各种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可依据《考试说明》的几种能力要求从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例如,要求比较问题: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点?要求综合归纳问题: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哪几次高潮?各有什么特点?要求推理说明的问题: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把中国民主革命引向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多运用直观教具和形象语言,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历史教学不能平铺直叙教材的内容,要多运用直观教具,如历史地图、课文插图、仿制的模型教具等,以此来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开启思维的动机。比如讲述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可先引导同学们看课本插图,并要求同学们指出哪幅图反映英国必然会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哪幅图能体现英国的侵略行为?哪幅图反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以图导谈,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叙事形象化,以帮助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述赤壁之战时,可利用苏轼《赤壁怀古》里面生动的词句对古战场赤壁进行渲染,简单色画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然后因势利导,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经过和历史作用,并假设关羽当时把曹操杀了,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局?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讨论,既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对历史事件的思辩能力。

另外,语言的准确运用,拥有扎实的语言基础,也是培养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考试中出现审题能力差。概括能力不足,答案不简洁明了,条理不清楚、层次混乱等问题,主要是学生语言能力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下面几点:首先,老师应注意缩小师生间的语言差异,使老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知识接受趋于一致,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其次,要弄清教材中一些关键性语言,引导学生做定量思维。如铁农具、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西汉广泛使用。出现、推广、广泛使用所表示的量是有着巨大差别的。再次,引导学生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进行思维,把所学的内容加工整理成自己的语言,往往能把厚书读薄,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过好语言关是培养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让学生多研究思维实例,吸取别人思维的经验长处。

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为了让学生思维能力真正发展起来,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把历史教学引向课外,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内活动。例如,看历史故事,听历史讲座,参加历史专题辩论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研究一些思维实例,学习一些专家、学者的思维成果,填补课堂学习上的一些空白。这样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有助于解答一题多论的历史问题。不过,学生在吸收谒外营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注意科学吸收。对同一历史问题的看法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些观点不科学也不全面,不利于学生形成辩证的唯物史观。因此,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历史理论知识,特别是与逻辑学、辩证法有关的理论知识,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达到去伪存真、辩证吸收的目的。第二,讲究质量,不盲目追求数量。研究思维实例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思维实例应具有代表性,以共性看一般,往往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第三,注意思维的多棱性。思维的形式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等多种形式。一种历史知识的学习往往包括几种思维形式,只有弄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领悟不同思维方式在掌握历史知识中的不同作用,才能实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知识迁移,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上一篇:卫生系统年上半年纠风专项治理工作总结下一篇:100字入党个人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