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积累灵活运用——《积累与运用》教学法设计

2022-09-10

语文学习其实就是“积累”与“运用”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外积累, 把积累到的知识词汇运用到表达中去, 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问题。掌握“积累”和“运用”的方法仅仅是一个方面, 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其昌盛兴趣, 并养成习惯。做到这些, 学生才算真正掌握了学习语文的金钥匙。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我在“积累与运用”课的教法上力求有新的突破, 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积累与运用”的教学, 其中有个“语海拾贝”是要求背一些古诗文中的名句。如果仅仅是按照参考书的要求, 让学生大致理解、背会, 或者把这些句子的出处也让学生记下来, 再做一些课外的延伸, 那么结果很可能是学生背下来了, 但又很快淡忘了, 而课外查找诗句的出处等则会成为他们的额外负担。如此学习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兴趣, 其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中, 不仅能积累词语句, 还应掌握方法, 产生兴趣。对于本题来说, 让学生积累这些诗句并掌握日常学习的“积累”与“运用”的方法, 这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总结方法, 再依照方法当堂学习, 这是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欣赏与创作感受文字美, 使其产生对“积累”与“运用”的兴趣, 这是情感目标。

三维目标确立了, 我开始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经过反复琢磨,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流程:

第一步:回忆平时学习, 总结积累方法

一上课, 我先让学生进行平时学习的自我总结, 想想自己平时是怎样积累的。学生根据平时的学习经验和平时教师给予他们的指导, 很快便总结出了“积累”的常用方法。这时, 教师板书——积累妙法三招“多读多背多摘抄”。并肯定了他们的总结。在我的鼓励之下, 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就是来源于自己的发现和总结, 更明白了学习其实就是“实践——发现——总结——再实践”的这么一个系统的过程, 只要善于东脑筋琢磨, 掌握学习方法其实并不难。这体现了“积累要和日常学习相联系”的原则。

第二步:运用方法积累, 完成知能目标

方法有了, 积累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我让学生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进行当堂积累, 学生当然知道要怎么做, 而且兴趣颇高。一会儿功夫, 学生就记下了语海拾贝中的句子。有的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把这些古诗文的出处也查到了, 我也把这些古诗文制作成了课件, 让学生课上读, 赏, 记。部分学生精彩的感情朗读使许多学生也跃跃欲试。当我检查背诵时学生纷纷举手, 都想试一试自己积累的功夫。这样, 不到半节课的时间, 学生已经完成了课本上的积累任务, 一部分学生还做了课外积累。

我平时很注重学生的课外古诗文的积累与理解, 学生的每日学习都有“摘抄”这项任务。但这些好词佳句怎么去用, 有的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这类课不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吗?备课时, 我制作了一些课件, 把学生平时背诵和积累的名句邓以各种题的形式加进课堂以充实教学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 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让那些因平时不太下工夫积累的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看到自己平时积累的这些看似无用的古诗文现在派上了用场时, 他们会争先恐后地抓住机会表现自己。这时, 他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积累”的意义。

第三步:总结“运用”窍门, 参考运用实例

有了前面对积累方法的总结, 当我提出归纳“运用”窍门的要求时, 学生们踊跃举手。我和学生一齐总结出“运用”窍门两式:“理解了再用, 用到恰当处”。此时, 这些东西怎么用, 学生一目了然。不过, 考虑到有的学生只知道理论还缺乏实践的情况, 我在设计教学时又加上了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上提供用词用句的典型范例, 让他们先感受语言文字的准确优美, 再让他们进行仿写。我还为学生提供了好多课外的名句。例如:“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此时无声胜有声。”“春茶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等等。我让他们选择积累, 选择运用, 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积累, 明白把积累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于表达, 就相当于逐步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 就能越来越会说, 越来越会写。

第四步:激发创作兴趣, 当堂实践“运用”

看到了把这些名句运用的十分精彩的范例, 学生在读赏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到了“运用”的方法。有了具体的例子, 多数学生都觉得自己能提笔写了。于是, 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 他们写出了好多精彩片段, 有个学生还把我给出的六个不相关联的课外名句用在了一段话当中。他是这样写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真好, 院子里的梨花都开了, 老师不是让我们写一篇关于写景的文章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现在在“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了。我大笔一挥写起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着写着, 我想到了为我们辛勤工作的老师们,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们不正像这装点春天的梨花在默默的奉献自己吗?“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老师经常这样对我们说。我在心里默默的想:老师, 我不会辜负您对我的希望的!

虽然这些句子用得不是十分准确, 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把本不相关的几个句子连成一段通顺的话还是很不容易的。听了他的精彩发言, 同学们都对他的出色表现报以热烈的掌声。整堂课下来, 学生收获颇丰, 并且初步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也明白了课外积累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上一篇:地下工程的抗浮优化设计下一篇:试论工业污水的处理方法及其化学需氧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