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旅游工作方案

2024-07-03

2010年旅游工作方案(精选6篇)

篇1:2010年旅游工作方案

....旅游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我县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逐步推进”的原则,制定旅游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开发旅游景区,创立旅游品牌,提高产业地位,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优化旅游市场环境,促进全旗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完成旅游业发展总体策划及东光村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打造大兴安岭东麓休闲度假带旅游产品,围绕策划的项目编制旅游产品说明书,全力开展旅游项目招商,通过招商掀起旅游项目建设的新高潮。规划建设高端与常规两条旅游线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把我县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之一。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9年12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成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编制《....旅游业发展总体策划》及东光村控制性详规;确定旅游对外宣传口号,定位旅游形象。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4月1日至11月30日)。

对策划的旅游项目编制产品说明书,重点进行旅游景点招商和建设,对旅游企业进行管理和规范,对主要客源市场进行宣传和促销。

(三)总结阶段(2010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

归纳总结推进工作中所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长效机制,对全年的旅游工作进行总结和表彰。

四、主要工作

(一)加快旅游策划编制进度。

聘请高资质旅游规划公司,编制....旅游发展总体策划、东光村控制性详规。总体策划要明确....旅游产品定位,明确旅游项目的空间布局和开发时序,明确政府需投资建设的基础配套设施项目,明确招商的重点地区和如何开展招商,明确客源市场及市场需求,设计旅游宣传口号和宣传方案,对建成后项目如何进行经营管理开展深入研究。

一月份组织摄影家、文学家及旅游专家到林区实地调研。深入挖掘、整理民间传说,拍摄优美自然风光,科学谋划旅游产品布局,为编制策划打好基础。

(二)多措并举,开发四大版块及辅助旅游产品。

按照现有项目和策划中所提出的新项目,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现有重点景区功能,提升档次;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加快公益性旅游项目开发步伐;认真研究盈利性旅游项目,编制项目说明书,提供优惠的政策及服务,全力开展旅游招商工作。

1、呼伦贝尔南大门版块。

....作为呼伦贝尔南大门,已被全市认可,作为呼伦贝尔市对外宣传的门面和形象,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1)呼伦贝尔南大门。重点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塑及省界大门,体现内蒙古特色、呼伦贝尔特色;体现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狩

猎文化的交汇特色;体现国家二级文物特色。修建金界壕遗迹纪念碑、停车场、旅游指南(标识系统)及服务区。使游客一进入我县境内就有踏入内蒙古的新奇感,一到南大门就有摄影留念的欲望。这些项目均为公益性项目,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建设。

(2)苏古达乐高尔夫球练习场。进一步提升景区的蒙古文化品味,完善景区设施,增加游乐项目,与南大门形成一体景区。

2、红色旅游版块。

目前红色旅游项目开发已初具规模,需进一步加强完善。

(1)抗联英雄园景区。作为我县重点打造的红色旅游项目,需完善景区的旅游功能。三期工程建设公厕、标识牌、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使之成为功能齐备的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完成后积极申报A级景区,提升知名度,填补我县A级旅游景区的空白。

(2)阿力格亚十二号工地。景区是国防军事废弃区,距林区公路仅3公里,交通便利。现有山洞口5个,其中弹药库洞内步行需40分钟才能走完,十分适合开发度假、军事体验、靶场练习等活动。尽快协调沈阳军区,移交地方管理,形成旅游项目对外招商。

3、东光朝鲜民俗旅游度假村版块。

利用临近阿伦河的优势,将东光村打造成以北方水乡为特色的内蒙朝鲜第一村。通过规划,划分各服务区,根据各服务区的功能,编制产品说明书,对外进行分项招商。

(1)生产生活体验区。以农家乐旅游形式,让游客走进朝鲜族农家,做一天朝鲜人,体验插秧、采摘、制作泡菜及打糕的乐趣。

(2)加工购物区。组织企业和村民,生产、加工、引进种类丰

富的旅游纪念品,建设购物街。

(3)游乐比赛区。开发游乐项目及朝鲜族体育表演竞赛项目。

(4)高端休闲服务区。建设高档的宾馆、洗浴中心、商务会所、特色餐饮店,引进韩国、日本一些高端消费项目和娱乐节目。

(5)别墅居住区。选择景色较好的地段,规划建设别墅区,采用分时度假和当地建设出租的方式,共同打造建筑特色鲜明的别墅度假区。

(6)文艺表演区。建立民俗表演团队,建设文艺表演专用场地,举办朝鲜族歌舞演出。

4、大兴安岭东麓休闲度假带版块。

围绕彩虹谷、环林区公路打造“减压、康体、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穿越兴安岭,陪你一起看草原”旅游线路,建设大兴安岭东麓休闲度假带。

(1)大兴安岭东大门项目。在301国道进入林区处,选择地点建设大兴安岭东大门项目,修建景观大门、停车场、服务中心、购物店等内容。

(2)林区自驾游项目。依托林区公路建设,打造环森林游线路,组建自驾车出租公司,建设汽车旅馆、露营基地、沿路服务区等内容。

(3)彩虹谷旅游项目。采用分时度假等模式,建设别墅度假区,开发狩猎、垂钓、棋牌、台球、高尔夫练习等项目,建成休闲度假胜地。

(4)高端休闲度假牧场。通过市场化运作,出售土地使用权,使国有资源资本化,让开发商修建别墅、筹建马术俱乐部、狩猎场等

项目。

(5)库伦沟森林景区开发。依托于优美绿色的生态环境,引入“走进大森林、消除亚健康”的健康理念,开发尖山子旅游观光点,格尼河漂流,滑雪游乐场,林区景观观赏点等内容。

(6)狩猎场项目。林区选择地形开阔、容易管理的山谷,修建大型狩猎场,要让狩猎场有自己的特色,与周边景区相结合,形成系统性的游乐区。

(7)高尔夫球场项目。利用林区生态资源,招商修建纬度最高的高尔夫球场项目。

5、辅助建设项目。

(1)闯关东最后一站。高高的大兴安岭阻隔了闯关东人北上的脚步,使....成为中国闯关东最后一站。充分炒作我县是中国闯关东最后一站概念,深入挖掘移民文化,整理闯关东最后一站的史料,选择移民文化保留较好的地区,修建移民文化博物馆,开发闯关东移民家庭游、民俗游等内容。

(2)蒙西工业旅游项目。蒙西规划建设的原料传送带,全长23公里,建成后是全国最长的封闭式传送带,是具有第一性的旅游资源。建设配套观光接待设施,开发工业观光游。

(3)农家乐旅游和采摘项目。鼓励支持旅游线路沿线居民开发农家乐、农业观光采摘、蚕业观光、榛子采摘等项目,使旅游产品更丰富。

五、保障机制

1、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成立旅游工作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全

年旅游活动、招商引资、统筹规划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专项工作推进组,负责具体问题的落实。召开全旗旅游动员大会,把旅游工作切实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旗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安排部署,实现旅游业由配角向主角的转变。

2、明确责任,大力招商。实行领导干部包项目招商制度,对已编制完成产品说明书的旅游项目实行领导和单位负责制,由负责领导和相关单位进行对外招商。

3、政策扶持,优质服务。出台旅游发展优惠政策,通过制造政策洼地,为投资企业提供一整套的优质服务,让企业真正感受到我们招商的诚意和力度。同时,各乡镇、各部门要参照方案确定的旅游项目,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与旅游景区开发相关的项目资金,用于景区配套设施建设。

4、宣传造势,形成合力。围绕呼伦贝尔南大门、呼伦贝尔大兴安岭东麓休闲度假带、闯关东最后一站、抗联三进呼伦贝尔、呼伦贝尔交通枢纽等特色,作为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投资商和游客更好的了解我县丰富的资源。

5、加强管理,规范市场。加强对现有的宾馆、饭店及旅游纪念品的管理。选择软硬件条件好的,适合从事旅游接待的,确定为旅游接待定点单位。加大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做好旅游投诉工作,设立专门的旅游投诉电话,建立和完善高效有序的投诉受理和处理机制。

篇2:2010年旅游工作方案

工作安排及实施方案

各区县旅游局、各旅游企事业单位:

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建设高素质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是全面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对旅游突发事件,能力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举措。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意见等文件的通知》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应急管理培训的工作目标、指导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将各级应急管理干部的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总体安排,对各级应急管理干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培训,形成以应急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为核心、以提高应急处置和安全防范能力为重点的培训体系;健全培训管理制度,优化配置培训资源,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完善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建立以实际需要为导向,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相结合,注重实效、充满活力的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格局。

(二)指导原则。

1.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围绕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着眼于提高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推进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坚持培训与应用的统一。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受训对象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实践,不断增强应急管理培训的 针对性、有效性。

2.分级分类,保证质量。依据各类旅游突发事件和受训对象的不同特点、要求,分级分类实施培训。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标准,精心选编培训资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定期培训制度和培训评估、考核制度。

3.整合资源,创新方式。主要依托并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联合开展应急管理培训,根据需要加强功能性建设。立足提高操作能力和实战水平,积极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情景模拟、预案演练、对策研究等方式开展培训,增强培训效果。

4.规范管理,有序进行。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培训体制,发挥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的综合协调作用,调动各区县旅游局、各旅游企事业单位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专项、专业培训与综合性、管理类培训的关系,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形成良好的培训工作秩序。

(三)主要任务。以科学发展观和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组织各级应急管理干部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提高思想认识和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组织应急管理领导干部和专业干部学习、掌握应急管理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深入研讨加强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和难点问题,提高防范、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一大批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和不同岗位的专业人才。

二、应急管理培训的具体要求和安排

(一)领导干部。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的重点是增强应急管理意识,提高统筹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指挥处置旅游突发事 件的水平。坚持脱产培训与在职学习相结合,将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纳入日常学习计划。根据领导干部脱产培训工作总体安排,依托各级培训机构,将应急管理内容纳入政府系统领导干部培训、轮训课程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领导干部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全市每年培训区县旅游应急领导干部20人左右,培训旅游企事业单位应急领导干部100人左右,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二)应急管理干部。各区县旅游局、各旅游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熟悉、掌握应急预案和相关工作制度,提高为领导决策服务和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全市每年分级组织培训旅游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干部200人左右,各区县旅游局应急管理干部和工作人员20人左右。各区县旅游局、各旅游企事业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工作人员综合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应急值守、信息报告、组织协调、技术通讯、预案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加强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领导。各区县旅游局、各旅游企事业单位要把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布局,统一部署,加强协调,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顺利实现培训工作目标。要把加强人才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认真制定和落实培训计划。在组织实施应急管理培训中,既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又要统筹安排、加强管理,保证培训健康、有序开展。

(二)加强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指导。要充分发挥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协调领导指挥部办公室的综合协调作用,适当组织举 办具有示范意义和综合性的培训班,各区县旅游局、各旅游企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职责、业务范围,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加强对本区县、本单位培训工作的指导,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

各区县旅游局、各旅游企事业单位可参照本方案的要求,分别制定本区县、本单位具体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实施方案。

篇3:2010年旅游工作方案

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举行。世博会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综合会展活动, 被誉为经济、文化和科技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会展活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 会展业被誉为“触摸世界的窗口”, “城市的面包和奶酪”, “旅游业皇冠上的宝石”, 并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和开发。随着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大型国际会展的成功举办、中国的会展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每年以20%~30%甚至更高的速度增长。纵观会展业历史, 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即会展业拉动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促进会展活动成功, 两者相互联系, 相互交融, 形成一条集会展、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观光为一体的会展旅游消费链条。随着以世博旅游为代表的会展旅游业逐渐成熟, 使得旅游业遇展则兴, 遇会则旺的现象愈来愈显著。上海世博会以“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 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 逾7308万人次的海内外游客参观 (1) 。自2003年上海世博筹备工作启动以来, 随着人们对世博会的认知不断提升, 世博旅游效应逐渐显露出来, 国家旅游局将2010年确定为“2010中国世博旅游年”。世博旅游的成功再次以事实证明中国会展旅游的市场潜力, 对中国会展旅游具有明显的推动效应, 对中国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

二、上海世博会旅游效应分析

1、上海世博会为旅游业提供独特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是将旅游者吸引到旅游目的地的要素。首先上海世博集中了192个国家, 再加上50个国际组织, 国际50个最佳城市案例, 18个企业馆等, 使旅游者“低成本海外观光”的愿望得以实现, 对游客有着非凡的吸引力, 为世博旅游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大量的文化活动构成上海世博独特的旅游资源。上海世博会184天会期中, 共有超过1200个中外演出团体来园演出, 节目总数超过1100个。世博园区共上演各类文化演出活动22900余场, 累计吸引观众逾3400万人次 (2) 。再次上海世博会代表性建筑将会成为永久性旅游资源。上海世博核心区的标志性建筑群将全部永久保留, 包括世博主题园、世博主题广场、中国馆、文化博览中心等设施, 将共同组成一片代表上海新时代风貌的人文旅游资源。

2、上海世博会为旅游业带来了广大的客源市场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 是旅游业服务的对象, 是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世博会能聚集巨大的信息、技术、财富和商品, 更重要的是能为旅游业带来大量的旅游者。如1889年巴黎博览会吸引参观者3200万人次、1970大阪世博会吸引观众创纪录的达到了6400万 (3) , 而2010上海世博会累计参观者达7308.4万人次, 创世博会历史新高。抽样调查显示, 境外参观者约占入园参观者总人次的5.8%;境内参观者中, 上海本地参观者约占入园参观者总人次的27.3%, 来自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参观者分别占参观者总人次的13.2%和12.2%, 来自国内其他省区市的参观者约占41.5%。园区单日最大客流出现在10月16日, 为103.28万人 (4) 。

3、上海世博会提高中国和上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举办国、举办地区和城市来说, 一个成功的国际会展活动就是一个新闻发布会, 是提升会展举办城市知名度的好契机。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上海成为“世界级大都市”的重要契机, 加快推动了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 把上海建设成为服务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现代化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与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世界级大都市比肩而立。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则表示, 上海获得了最国际化的世界城市之一的声誉, 他希望世界能从上海世博会的开放性中获益。在国外, 世博会让上海登上了杂志封面、报纸头版以及电视节目。法国公关公司阳狮咨询公司的安托万·布尔代说:“许多文章都把上海称作是新纽约—一座国际都市, 一座发展中的城市, 一座改变了自己的城市。”

4、上海世博会为上海旅游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总裁图门特在访问上海时说: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 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会展业的兴旺必将为当地经济尤其是旅游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2010年上海积极搭建世博旅游平台, 协助全国25个省区市在沪开展旅游推介活动, 积极向世博游客推介各地旅游景区景点;会同苏浙皖等开展“世博之旅”专项旅游线路产品设计活动, 精选了55个产品作为“世博之旅”线路, 携手打造了96个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 有效推动了世博旅游效应向全市辐射、向长三角区域辐射、向全国辐射。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初步测算, 世博会带来直接旅游收入超过800亿元人民币, 对长三角地区旅游及相关产业拉动作用尤为明显, 世博期间苏浙皖三地旅游收入同比均增长20%以上, 同时也带动了公路、铁路、航空客运量、住宿和餐饮业等旅游相关产业20%以上的增长 (5) 。

5、上海世博会推动了上海旅游环境的改善

一方面, 上海世博会使上海公共服务设施都得到巨大的改善, 优化了上海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园区建设的直接投资额达300亿元, 上海不仅对城市道路、轨道交通、机场、通信、能源设施等进行基础性改造, 而且还需要对商业服务、城市环境等相配套的领域进行相应的投资改造, 一系列延伸投资是直接投资的5-10倍。另一方面, 世博会促进了上海旅游业行业内部环境的改善。在世博前后上海市开展了“服务创佳绩、明星耀世博”系列岗位练兵活动, “青年导游员大赛”活动, 对近10万名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新建、改建了45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并及时投入使用;规范了本市1064块/套旅游景区景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标识设置工作;完成了“962020”热线数据库信息的整合更新和功能拓展工作。此外上海市持续开展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工作, 有效整治了“零负团费”、虚假广告、欺客宰客、强买强卖等违法、违规行为, 引导和督促旅行社深入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

三、上海世博会对中国会展旅游的启示

1、完善的游客服务是会展旅游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旅游业是属于服务性行业, 完善的游客服务是会展旅游得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在园区共设56个参观者服务点,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完善参观者服务, 得到参观者的好评。

(1) 园区导游咨询服务

世博会期间组织者共发放1亿份世博导览图, 其中8000万份为园区导览图, 2000万份为园外导览图, 园区共接待参观者问询108.5万人次 (6) 。导览图包含了参观者入园、游园、离园的各种交通信息、场馆信息、服务设施, 以及详细的场馆索引条目等, 给参观者游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此外在世博官方网站上为游客们提供了一张集交通、餐饮、购物、医疗等信息于一体的在线地图, 方便游客对自己游园的路线进行规划。

(2) 园区交通服务

园区内设有4条地面公交线路、5条观光线、1条轨道交通专用线、5条越江轮渡航线、8条水门航线。截至2010年10月31日, 园区内交通累计运送游客约1.83亿人次 (7) 。为保障世博交通体系运畅通, 世博会还设立公交、轨道、出租汽车、水上船舶、省际客运、停车管理、危险品运输、交通安保督查、技术保障、交通执法等10个现场工作组常驻运行一线, 掌控客流实时动态。

(3) 园区商业服务

园区公共区域餐饮面积约8.2万平方米, 加上部分展馆内的83家特色餐厅, 形成了正餐和快餐结合, 中西美食汇聚的特点, 丰富了游客的用餐选择。园区还设有特许零售店、便利店及其他临时商业设施约2万平方米, 展馆内纪念品商店155家。琳琅满目的世博特许商品和各展馆特色鲜明的纪念品, 成为游客园区购物的首选。

(4) 志愿者服务

世博会期间园区内共有13批次8万名园区志愿者上岗, 服务总量超过1000万小时, 服务人次超过4.6亿;在全市和周边无锡、太仓、昆山设立了1281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 共有10万名站点志愿者上岗, 服务市民和游客人次超过2436万;城市文明志愿服务行动共有近200万城市文明志愿者参加, 涉及平安世博、交通文明、清洁城市、文明游园、窗口服务、市民巡访、世博宣传、社区服务等八个方面 (8) 。

(5) 官方服务热线

作为上海世博会唯一指定官方服务热线, 962010提供世博会咨询服务, 内容涵盖票务、展馆、交通等静态信息以及入园人数、排队情况等实时动态信息, 成为公众全方位获取世博信息的最好渠道。在提供服务的三年多时间里, 热线总呼入量逾227万次, 世博会的184天里, 热线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 总呼入量达190余万次, 并创造了单日话务量40658次的最高记录。

(6) 直饮水服务

世博会开幕之初, 园区共有101个直饮水点, 为满足游客饮水需求, 园区不断增加直饮点和延长直饮台。截至9月底, 园区直饮点增加至117个, 出水口由1172个增加至1854个。据统计, 在世博会运行的184天里, 园区直饮水设备共为7300多万名游客供水14.9388万吨, 总量相当于近3亿瓶500毫升的瓶装水, 人均消耗约2升 (9) 。

此外世博会为参观者提供热线查询和园外集中认领的服务, 截至2010年12月12日, 园外失物招领服务中心共接待电话问讯服务2814人次, 现场认领1036人次, 认领物品127件;园内和出入口分别设有5个医疗点和14个临时医疗点, 提供医疗和急救服务 (10) ;世博会期间, 世博园的轮椅共出租超过15万人次, 为参观世博会的老年人、残疾人等需要帮助的参观者提供了极大便利⑾。

2、持续的创新意识是保证会展旅游吸引力的关键

会展活动唯有不断地创新, 才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广大游客, 这是保障会展旅游长盛不衰的关键。我国会展活动普遍缺乏创新意识, 重复办展现象非常严重, 对参展者和参观者缺乏吸引力, 最终导致与会展活动息息相关的会展旅游缺乏后劲。如2002年全国医疗仪器设备主题展会14个, 仅仅沈阳科学宫会议展览中心4月和8月就有两个个类似展会;每年全国性服装行业展览会多达上百个⑿。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创新意识。如城市最佳实践区和网上世博会作为本届世博会的两大创新项目, 丰富了世博会举办模式, 赋予上海世博会独特的吸引力。城市最佳实践区集中了全球遴选出的80个城市案例, 展示了世界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具体实践。“网上世博会”首次把实体世博会以网络方式呈现, 使上海世博会将“永不落幕”。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说:“网上世博会是创新性的展示手段, 是世博会历史上革命性的里程碑”。网上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向公众全面开放, 截止至10月31日, 网上世博会“入园”人次累计超过8234万, PV浏览累计访问量超过8.73亿⒀。

3、会展旅游要重视对会展活动的宣传推广

会展旅游成功的关键在于游客的数量, 要吸引广大的游客, 对会展活动的宣传推广是重中之重。自世博成功申办以来, 上海市连续8年在国内外共举办了近700多场各式各样的世博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如自2009年7月以来世博旅游接待组先后赴36个国家和地区, 开展世博旅游宣传活动76次;邀请五大洲的3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旅游媒体、旅行商共111批次来沪考察世博, 与日、韩、德、法、美等国家开展了411次双向交流活动, 积极推介世博旅游⒁;联手苏、浙两省赴各地开展“相约世博会、畅游江浙沪”大型旅游说明会;组织“2010走进世博——旅游大篷车”大型宣传活动, 历经八省市, 行程5500余公里。特别是2010年1月1日在沪举行“2010年中国世博旅游年”启动仪式后, 在全国掀起了宣介世博的高潮。世博会宣传推广不仅形式强调多样化, 而且活动重视延续。如2009年上海市民文明礼仪大家赛是市民礼仪知识培训的重要内容, 是2006“上海中外家庭礼仪大赛”、2 0 0 7“上海窗口行业文明礼仪大赛”、2008“上海校园文明礼仪大赛”的延续与发展。世博组织者不仅重视世博前、世博中的宣传, 而且世博后宣传也没有停止。如世博会后上海增爱基金会组织的上海世博会轮椅捐赠活动,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等策划的“我要回家——世博会遗失物品寻主大型公益行动”等等。

4、会展活动要重视旅游企业的协调配合

会展旅游活动必然涉及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 离不开旅游企业的配合和支持。要实现会展旅游的成功必须发挥旅游企业的作用, 重视旅游企业的协调配合, 上海世博旅游的成功正是得益于此。首先上海世博会充分发挥了旅行社的作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门票分个人票和团队票两大类。团队票由各地具有资质的世博游指定旅行社用于组团观展。据统计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旅行社共组织了66.8万个团、2087.7万人次的游客入园参观, 占入园总人数的28.57%, 经14家世博指定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客数高达1090万人次, 占团队游客总数的52.2%⒂。其次世博期间上海加强了对住宿行业的管理和协调。上海组织本市酒店旅馆认真落实世博旅游住宿统计预报制度, 每天统计发布全市宾、旅馆客房出租率和价格情况, 主动引导来沪游客“错峰观博”、“错时住宿”。即使在2010年10月16日在世博游客达到103.28万人次的超大客流情况下, 经过统筹协调在沪游客没有出现“无房可住、无床可睡”的情况。此外世博会分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等6个方面, 制定落实了安保和应急预案。从本市旅游业一线员工中招募培训了6000余名平安志愿者;与各区县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签署了安全责任书;针对大客流、暑期高温和暴雨强对流天气等情况, 及时向本市旅游企业发出安全警示37次, 提醒旅游企业及时落实安全措施;会同市文明办组织苏浙沪三地3600余家旅行社积极开展“文明观博团队创建活动”, 先后共评选表彰了全国各地的809个文明观博团队和1000名文明观博示范导游。

5、会展活动要重视对参展者和媒体的服务

会展活动不仅要完善对游客的服务, 而且要重视对参展者和媒体的服务。上海向155家酒店和酒店式公寓授予“中国2 0 1 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者接待指定酒店/公寓”铜牌。此次授牌的酒店和公寓将提供约21000间的房量, 主要为世博会期间省区市和港澳台、城市最佳实践区、企业馆参展工作人员, 赞助企业、论坛、大型活动的工作人员与媒体记者, 以及国家馆日、友谊周、志愿服务等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住宿。上海世博会组织者为官方参展者建造了世博村, 供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展工作人员住宿, 世博村能为参展者提供4134间客房, 近7000个床位⒃。上海世博会新闻中心总面积12000平方米, 设有新闻发布厅、媒体公共工作间、媒体专用工作区、综合服务台、记者休息区、高峰期工作区等功能区, 为世博会注册媒体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采访延伸服务以及后勤保障等各种媒体专项服务。上海世博会国际广播电视中心位于世博中心大厦四层, 总面积3500平方米, 主要服务于世博会广播电视类注册媒体, 并将对国家馆日等世博会重要官方活动制作广播电视公共信号, 供注册媒体使用。此外, 世博会组织者还设立了媒体注册中心和浦西分新闻中心, 为记者注册申请、领取证件和在浦西园区采访工作提供方便。

四、结束语

“世博会的影响是战略性的, 能管50年。”上海的老市长汪道涵在上世纪80年代断言。当184天的精彩已成现实, 我们对世博会旅游效应的认识或许还只能说刚刚开始。世博会对中国会展旅游的影响有待今后几十年的事实来加以验证, 通过世博旅游我们再次证明中国会展旅游的强大潜力, 值得中国旅游行业持续关注和发掘。

参考文献

[1]、世博官网:184天空前人类盛会创一个个世博新纪录[EB/OL], http://ww expo2010.cn/a/20101101/000033.ht2010-11-01

[2]、许懋彦:世界博览会150年历程回J], 世界建筑, 2000年第11期, 3、中国网:上海世博会带来直接旅游接收入将超过800亿元人民币[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lvyo2010-12-06/content_1338665.html, 2010-1104、世博官网:志愿者工作总结表彰大举行[EB/OL], http://www.expo2010.cn/20101206/000001.htm 2010-12-06

[5]、世博官网:真情服务世博184天园直饮水设备今起陆续移交[EB/OL], http/www.expo2010.cn/a/20101108/00000htm, 2010年11月08日

[6]、世博官网:上海世博会轮椅再捐赠式举行[EB/OL], http://www.expo2010.c a/20101216/000002.htm, 2010年12月16

篇4:2010年旅游工作方案

总体目标:通过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计划”, 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得到提升,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鲜活农产品全年监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5%以上。

总体任务:实施农业标准化,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建立监管体系,完善监管制度,优化监管机制,落实监管措施,促进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

重点工作:

1.以农业标准化为主线,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

1.1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体系 一是加快“农业地方标准制(修)定”工作步伐,计划新制(修)定50项农业标准。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吉林省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为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执法依据。二是加快标准示范推广,结合我省“五百工程”,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基地、企业),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1.2建立与国际建设标准相接轨的检验检测体系结合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特点,以“建设体系、完善设施、强化手段、提高素质”为目标,尽快完善检测功能、提高检测质量、提升检测能力、增强服务意识。按照国家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要求,逐步建立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好国家投资的1个省级质检中心和36个县级质检站。

1.3建立与国际认证标准相符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一是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的培育、认证、登记保护和开发;二是做好认证产品的监督和管理,实现“三品一标”在规模上的扩张,质量上的提升;三是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名牌农产品;四是积极推行农业投入品GMP、种植业GAP和农产品加工业HACCP认证。逐步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配套的认证格局。

2.以全程监控为重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本着“突出重点,全程监管”的原则,重点抓好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三品”和蔬菜、水果的质量监管,对主要种植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重点监测和抽查,针对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加大惩处力度。

2.1抓好源头治理,把好农产品生产头道关口 一是把好产地环境关,认真开展“三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评价和“三品”基地污染监控等产地安全管理工作;二是把好投入品质量关,以农药整治为突破口,全面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农资生产和经营秩序,从源头把住农资产品质量关和市场准入关。

2.2抓好产品监管,把好农产品产地准出关 对生产基地进行标准化全程监管,探索产地准出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一是引导基地、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建立生产经营记录和档案;二是指导和培训生产者开展农药选型及科学合理规范使用;三是监督指导基地蔬菜开展质量安全准出性检验;四是鼓励生产者使用包装及标识,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奠定基础。

2.3强化政府监督,把好生产与流通两大领域监测关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确保“基地监控”与“市场监督”的“双重”监管。一是将监测工作制度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二是将监测工作科学化。要按照国际风险评估的理念来确定监测目标,确保监测的客观公正,科学有效;三是将监测工作系统化。以蔬菜、水果鲜活农产品为重点,开展例行监测工作。以人参、食用菌等特产品为切入点,开展专项抽查工作。以水稻、花生等优势粮经作物为初步探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测。

3.以完善监管制度为切入点,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3.1建立监管制度 在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基础上,逐步完善“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产地准出和例行监测、产品追溯”等质量安全十项监管制度,全面构建具有我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3.2强化监管能力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确保各级农产品执法监管队伍的公正、廉洁、高效。

3.3建立监管模式 通过法及配套制度的全面实施,建立自上而下,由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到终端产品全链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3.4优化监管机制 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关系,尽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长效化。

4.以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为支撑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4.1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開展危害因素摸底调查,摸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隐患和产生环节。针对质量普查、例行监测、专项监测、监督抽查、群众举报和媒体披露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4.2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切实加强风险评估工作,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4.3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或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形成上下联动、信息通畅、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甄别、分析、评价和发布等工作程序 加强舆情监控,全面把握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动态。

5.以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建设

5.1完成《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世行贷款项目》的启动与实施工作。

5.2继续深入开展《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规划项目》吉林省投资项目实施建设与项目管理工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六大体系构建提供基础保障。

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落实责任 确保抓好省市县三级相应组织机构的建立,将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落到实处。特别要加强乡镇级监管队伍建设。

2.配套政策,保障运行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有关生产、经济主体开展农业标准化活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顺利推进。

3.加强培训,强化队伍 加强对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技术、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尽快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具备专业技术,能够适应新时期新形势需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监测、推广、管理与执法队伍。

4.创新机制,标本兼治 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相结合,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逐步完善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达到标本兼治。

篇5:2010年旅游工作方案

2010河南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家旅游局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2009-2015)》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旅游立省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意见》,全面优化旅游环境,强化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质量意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树立河南旅游良好形象,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组织开展“2010河南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省旅游行业监督管理水平,增强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促进旅游环境更加和谐,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长:省旅游局局长

苏福功 副组长:省旅游局副局长

省旅游局副局长

李亚白 省旅游局纪检组长

周保建 省旅游局副局长

张凤有 省旅游局副局长

王玉宝 省旅游局副局长

倪豫州 省旅游局副局长

宋争辉 省旅游局副巡视员

岳西平

成员:各省辖市旅游局局长、省旅游局局机关各处室和二级单位负责人

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省旅游局李亚白副局长兼任

四、活动安排及责任分工

(一)工作准备。制定活动总体方案和重点专项活动方案,做好协调及宣传材料编印等准备工作。

(二)宣传发动。2010年1月省旅游局印发活动方案,在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进行动员部署,在全省旅游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进行具体安排。

(三)重点活动 1、2010年1月,举办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启动仪式。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省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办公室、省旅游协会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协会、有关旅游企业参与。2、2010年2月,开展“品质旅游、伴你远行”宣传活动。制定工作方案,协调省和各省辖市电视台同时播放国家旅游局制作的品质旅游公益广告片,组织在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系列、专题、深度宣传。

省旅游局信息中心负责,办公室、省旅游协会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协会参与。3、2010年第一季度

(1)省旅游局印发河南省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工作方案、河南省导游讲解员大赛及评选表彰工作方案,大赛准备工作启动。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人事处、省旅游协会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协会参与。

(2)成立全省旅游标准化委员会,改选旅行社星级评定委员会。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省旅游协会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协会参与。4、2010年3月

配合国家旅游局组织召开旅行社行业发展工作座谈会,宣传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制定的促进旅行社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意见。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政策法规处、省旅游协会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旅行社企业参与。5、2010年4月

(1)4月第二周定为“文明旅游、理性消费”进社区宣传活动周。印制《文明旅游、理性消费》宣传册和宣传品,组织各基层旅游局和旅游企业深入社区,就如何提防旅游低价陷阱、关注文明旅游与旅游安全,以及理性维权等,向消费者进行宣传。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省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信息中心、省旅游协会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协会、旅游企业参与。

(2)配合国家旅游局做好第一季度游客满意度调查。根据全省主要旅游目的地及旅行社、饭店、景区、交通等服务领域的游客满意度状况,围绕游客意见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改进服务,提升质量。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规划发展处、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负责,信息中心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参与。

(3)组织全省旅游市场秩序大检查和开展旅游服务质量专项治理(4、9月份第四周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检查治理行动,全年不定期组织大检查)。严查扰乱市场秩序和降低服务质量的行为,不断优化市场环境。着力解决游客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针对“一日游”、强迫购物和参加自费项目、旅游合同、旅游广告等游客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赴台旅游、出境旅游等重点市场,开展专项检查和集中治理。依据《旅行社条例》、《河南省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查处一批严重违法违规、损害旅游者权益和旅游业声誉的旅游企业,强化守法诚信经营、规范优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省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旅游促进处、监察室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参与。6、2010年5月

(1)总结全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旅游强县工作经验,积极推进全省旅游目的地的创建工作。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规划发展处负责,省旅游协会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参与。

(2)宣传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者安全保障办法》和《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开展“旅游预案和应急演练评比”,“旅游保险宣传月”活动。

省旅游局办公室负责,监督管理处、省旅游协会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协会、各旅游企业参与。

(3)开展“出境旅游安全宣传周”活动,进一步加强出境旅游者的安全意识,保障旅游安全。

省旅游局对外旅游合作处负责,办公室、省旅游协会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协会、全省出境组团社参与。

(4)举办河南省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提高旅游饭店管理水平和员工服务技能。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人事处、省旅游协会、信息中心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协会、各旅游饭店参与。7、2010年6月

(1)配合国家旅游局组织召开旅游饭店行业发展工作座谈会。针对暑假旅游旺季,面向游客和公众开展街头旅游宣传咨询活动。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政策法规处、省旅游协会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有关旅游企业参与。

(2)构建完成河南旅游监督管理系统(内设三个子系统:旅游饭店管理系统、旅行社管理系统、导游人员管理系统),另外,增设统计汇总系统、通知公告系统及手机查询系统,使广大消费者可通过编辑手机短信查询全省旅游企业真实信息。

省旅游局信息中心负责,监督管理处配合。8、2010年7月,配合国家旅游局做好第二季度及半年游客满意度调查。配合国家旅游局开展“旅游质量万里行”活动,组织相关媒体开展旅游质量提升年系列宣传和报道,为质量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组织参加全国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决赛。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办公室、省旅游协会、信息中心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协会、旅游企业参与。9、2010年8—9月

(1)9月第四周组织一次大规模旅游市场秩序大检查和旅游服务质量专项治理。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省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旅游促进处、监察室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参与。

(2)组织开展以“讲道德、比技能、赛服务”为主题的河南省导游讲解员大赛,赛训结合、以赛代训,表彰一批模范和最佳导游员。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人事处、信息中心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各旅行社、导游服务中心和导游员参与。10、2010年10月

(1)配合国家旅游局做好第三季度游客满意度调查。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活动,推动旅游标准化示范市、示范县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贯彻落实《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09-2015年)》,强力推进《河南省农家宾馆星级划分与评定》、《河南省餐馆星级划分与评定》、《河南省旅行社星级划分与评定》等标准的实施。借鉴先进省市经验,对全省各地旅游度假村进行初步摸底,对重点几家发展比较成熟的度假村进行先期调研,探索制定我省旅游度假村的质量标准。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规划发展处、省旅游协会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协会参与。

(2)组织开展旅游服务质量交叉检查活动。组织专业检查员和社会相关人员,开展对旅行社、星级饭店、星级餐馆、农家星级宾馆、A级景区服务质量的跨区域交叉检查暗访行动,对不达标的旅游企业进行严肃处理,并对外发布检查结果。

旅行社、星级饭店、星级餐馆、农家星级宾馆由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景区由规划发展处负责,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监察室、省旅游协会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各旅游企业参与。11、2010年11月,配合做好全国导游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参加全国导游讲解员大赛决赛。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人事处、信息中心配合。全省选拔的导游员参与。12、2011年1月,配合国家旅游局做好游客满意度调查。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信息中心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参与。

(四)总结

2010年12月,开展质量年活动总结和报告。

五、旅游重点领域服务质量提升工作及责任分工

1、提升旅行社服务质量。

(1)深入贯彻落实《旅行社条例》及《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继续开展旅行社经营广告专项检查和整顿规范工作,打击旅行社虚假广告、零负团费广告等问题。以合同和价格监管为重点,抓好旅行社内设部门、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有效遏制低价竞争、欺诈旅游者、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擅自变更行程、非法滞留等违规行为。通过省旅游监督管理系统,建立旅行社服务质量信息披露机制,抓好旅行社诚信、品牌和优质服务意识的培育,规范旅行社用工,有效降低旅行社的服务质量投诉;以保障旅游者安全为重点,做好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旅行社委托服务行为的规范等监督管理工作。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省旅游协会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协会、各旅行社参与。

(2)建立旅行社线路产品价格与质量评估机制,并向社会发布热点旅游线路产品参考报价信息。

省旅游协会负责,旅游促进处、对外旅游合作处、信息中心配合。

(3)定期向社会发布旅游投诉情况,促进旅游企业重视旅游服务质量问题,引导旅游者选择有良好信誉的旅游企业提供服务。

省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负责,信息中心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参与。

2、提升旅游饭店服务质量。大力贯彻实施新版饭店星级标准,提高星级饭店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完善河南省旅游饭店星级评定管理办法及网上公示制度,进一步细化旅游星级饭店从业人员服务规范。完善星级饭店的退出机制和星评工作的监督机制,切实维护星级标准的权威性,保证星级饭店的整体水平。参加“中国饭店金星奖”评选活动,提升旅游饭店品牌影响力。

星级标准宣贯由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中国饭店金星奖”评选由省旅游协会负责。各省辖市旅游局、协会、各旅游饭店参与。

3、提升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加强旅游景区标准化管理,加大对A级景区的评定与复核,完善旅游景区解说系统,改善旅游厕所状况,提高旅游景区的软硬件水平。继续开展A级景区创建及文明景区评选活动。

省旅游局规划发展处负责,监督管理处、省旅游协会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协会、各景区参与。

4、提升旅游车船服务质量。

(1)积极宣贯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车船企业服务规范》、《旅游车船企业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旅游汽车租赁服务质量与规范》等标准,进一步提高旅游车船企业服务的规范化水平。加强研究和引导,提升自驾车旅游、汽车露营地、游艇旅游、车船租赁、车船俱乐部等旅游交通新业态的服务质量。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省旅游协会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协会、各旅游车船企业参与。

(2)制订实施《河南省旅游租车合同文本》,继续抓好对全省旅行社租用车辆专项检查工作,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旅游安全保障能力。

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省旅游协会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协会、有关旅游企业参与。

5、提升导游服务质量。宣贯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推进导游人员分级分类培训。实施“名导进课堂”工程,选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导游培训名师。建立和完善全省导游人员管理系统,开设网上导游培训课堂,加强导游IC卡管理,提升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质量。

导游考试考核、“名导进课堂”工作由省旅游局人事处负责,人才服务中心配合;导游岗前及年审培训、导游人员管理系统和IC卡管理由省旅游局监督管理处负责,人才服务中心、信息中心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各旅行社、导游服务中心和导游员参与。

6、加强旅游企业培训。大力推进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积极探索旅游企业岗位培训、持证上岗与薪酬相衔接的旅游人才开发机制,促进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

省旅游局人事处负责,人才服务中心配合;各省辖市旅游局、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参与。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做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作不仅是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要求,也是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全行业要统一思想,增强质量意识,树立“质量兴旅”的观念,切实把质量年各项活动抓紧抓好。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旅游部门和企业要明确一把手负总责,并指定一名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领导。各地要会同相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重要事项,协调重要工作,解决重大问题。各级旅游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参与、配合这项工作,动员各旅游协会、旅游企业、相关单位及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

(三)健全机制,强化责任。要建立工作责任制,把旅游服务质量年活动的目标、任务、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旅游企业、每一个旅游线路和产品,进一步促进全省旅游环境更加和谐,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篇6:2010年全市旅游工作要点

2010年全市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及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理念,以“加快发展,优化结构”为主题,以市场开拓、项目建设、企业培育和服务提升为重点,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增强吸引力;着力打造旅游客源地,增强竞争力;着力打造旅游集散地,增强辐射力,实现全市旅游经济的稳步较快发展,为转方式、调结构作贡献。

奋斗目标是:全市接待国内游客2800万人次,入境旅游者30万人次,分别增长15%和18%;实现旅游总收入214亿元,增长16%。

一、优化发展环境,在营造发展氛围上实现新突破

1.优化政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济宁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全市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等文件,发挥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产业的作用。举办旅游产业发展专题报告会,进一步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认真落实旅游奖励政策,积极鼓励旅行社组织招徕游客来我市旅游。落实国民休闲计划、带薪休假制度,积极扩大旅游消费。出台《全市旅游资源管理办法》,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推进融合发展。紧紧抓住转方式、调结构的机遇,将旅游业融入全市经济发展大格局。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旅游发展的措施,深入推进旅游与文化、文物、农业、工业、林业、水利、地质等相关行业的融合,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实现共同发展。与文化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切实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与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委员会、农业局等联合推进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与水利局联合推进水利风景区开发建设,与渔业局联合推进休闲渔业示范点创建工作。

3.加强舆论宣传。认真总结推广汶上、微山等县党政主导、齐抓共管、全社会重视,以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提升整体形象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力度。继续办好《济宁日报》旅游专版,在济宁电视台开辟旅游栏目。出台《济宁市旅游政务信息考评奖励办法》,加强旅游信息工作。办好济宁旅游政务网,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二、推进资源整合,在项目开发上实现新突破

4.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开展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科学编制《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等专项规划,发展城乡互动旅游。认真编制《济宁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着力将旅游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完成《济宁城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指导曲阜、金乡、梁山等县市完成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好专家论证、评审工作。注重旅游规划同相关规划的衔接,争取市县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加大规划贯彻执行和监督力度,确保开发建设严格按照规划进行。

5.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抓好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宝相寺、梁山水浒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南阳古镇、微山岛等过亿元的大项目。积极推进尼山景区开发建设;完成中都佛苑旅游区三期工程;启动以兴隆寺为主体的兖州佛教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加快微山岛和南阳古镇综合开发,发展生态休闲和体验旅游;积极推动金乡羊山风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梁山水浒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建设,形成一批高端旅游产品。认真发挥重点旅游项目进度数据库作用,加强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的调度和动态管理,建立定期公布项目进度制度。

6.加强招商引资工作。高标准搞好项目策划包装工作,对重点项目编制招商专案。以纳入“全市开放招商百个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的10个旅游项目为重点,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推介,吸引投资者关注。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采取网上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资本,开创社会办旅游的新局面。组织全市大企业到青岛、烟台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大企业投资旅游的经验做法,吸引本地大企业向旅游业进军。举办旅游项目和大企业对接会,为投资者和项目搭建交流平台。

7.推进景区标准化建设。制定《关于加强旅游景区标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鼓励更多的景区加入A级景区行列。切实加强指导,积极推进尼山、颜庙、羊山等景区创建A级旅游景区,全市新增3A级以上景区8处。积极推进微山湖旅游区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三、开拓客源市场,在客源地开发上实现新突破。

8.加强形象宣传和产品推介。编制济宁市旅游营销规划,创新旅游营销手段,确保促销成效。征集全市旅游形象口号,设计旅游形象LOGO。将2010年确定为全市旅游宣传促销年,1月赴台湾开展宣传促销,3月分线赴周边地区开展促销活动,4月赴成都开展旅游推介活动,5月赴沈阳开展主题推介活动,7月赴上海开展“观世博、游济宁”主题推介活动,10月赴珠三角开展以“迎亚运、游济宁”为主题的旅游推介活动,11月全面启动贺年会活动各项工作。继续在央视等大众媒体进行捆绑营销,加强济宁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旅游形象品牌宣传,进一步树立济宁旅游整体形象。强化网络营销,建设完善济宁旅游资讯网,搭建旅游营销新平台。策划包装以曲阜—邹城“成人之旅”、曲阜—汶上—梁山“崇文尚武、佛都祈福之旅”、济宁-微山“运河微山湖生态休闲之旅”、“一山一水两汉三孔四孟之旅”等为代表的精品旅游线路。会同临沂、日照等市开展山海圣人旅游线推介活动。

9.着力开拓客源市场。一是做深做透济宁本地客源市场。继续推行旅游一卡通,力争增发5万张。充分发挥曲阜游客集散中心作用,积极推进区域联合。二是积极拓展周边客源市场。确立三月份为“旅游宣传月”,分赴主要客源市场开展宣传推介。加强与重点城市的旅游双向交流,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多渠道拓展客源市场,实现济宁与淮海经济圈各市电视台互动,互播对方宣传片,互推旅游线路。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组织旅游考察踩线,组团参加国内外知名旅游博览会等形式加强济宁旅游宣传推介。三是开拓高端客源市场。围绕将济宁曲阜机场建设成为旅游机场,在航线开通地区开展大范围、全覆盖、高频度的旅游宣传促销,做深做透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客源市场,做强做大以广州为主的珠三角客源市场,在成都、沈阳与民航部门策划开展主题旅游推介活动;以济宁青岛通航为契机,大力开拓青岛市场。加强与各大航空公司、大旅行社、大集团等的合作,鼓励我市旅游企业开展旅游包机业务。四是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进一步巩固日本、韩国、台湾市场;在美国举办孔孟文化周活动,大力拓展美国、俄罗斯市场;积极突破欧洲、南美市场。

10.搞活节庆旅游。以好客山东贺年会大型主题节庆活动为载体,整合资源,营造氛围,包装产品,策划活动,推出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努力做活淡季市场,着力拉动旅游消费需求。策划济宁旅游贺年会宣传口号、形象标识,推出济宁贺年会特色活动。在孔子文化节期间,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举办第三届济宁旅游高峰论坛等文化旅游活动。积极运作,努力争取将孔子诞辰日设立为中国旅游日。积极参与、大力推动各县市区举办特色鲜明、轰动效应强的节庆活动,指导尼山春季祭孔、太子灵踪文化节、荷花节、梁山水浒文化节等节庆活动。

四、提升产业素质,在旅游要素均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11.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是重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县域旅游服务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努力形成聚集和辐射周边地区的旅游综合通道,构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引导曲阜创建最佳旅游目的地,鼓励泗水等县创建旅游强县。全年新增旅游强乡镇5个,特色村5个。二是重点完善全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集散、咨询、引导、救援体系,做好在北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济宁市游客集散中心的筹备工作,着力提高城市旅游功能。三是做好全市公路主干道旅游交通标识设置工作,为游客提供引导作用。在北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旅游专用码头。

12.完善提高接待设施。推进曲阜香格里拉、兖州太阳国际、微山南阳水苑、汶上佛都温泉大酒店等项目建设。加强星级酒店标准化工作,鼓励指导社会酒店参评星级酒店和绿色饭店。全市新增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2家,三星级饭店10家,星级旅游餐馆10家。

13.培育济宁特色旅游商品品牌。指导创建金牌休闲购物街区、购物商店,打造购物特色街区。积极推进山东省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设。以市中区清平巷文化街为重点,积极打造旅游纪念品研发、生产、销售基地。

14.进一步丰富旅游演艺项目。认真落实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协助文化部门推出依托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精品影视作品,策划大型旅游演艺节目,使之成为国内旅游演艺的精品工程和济宁旅游的新亮点。增加完善一批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以运河文化大厦为平台,完成运河之都演艺剧院的开业运营。

15.做大做强旅游企业。培植一批大型骨干、自主品牌的旅游景区、旅游酒店、旅游特色街区、旅游活动场馆和旅游企业,使旅游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再上新台阶。重点培育孔子旅游、微山湖旅游、汶上宝相寺旅游、泗水圣源旅游等集团公司,在市区探索组建旅游集团,力促成为国内外具有强势市场竞争力、效益创造力、持续发展力、产业导向力的综合性龙头旅游集团,成为带动济宁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助推器”和“发动机”。

五、加强行业管理,在旅游服务规范上实现新突破

16.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以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的2010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为抓手,以提升服务质量和产业素质为重点,全面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深入宣传推广《好客山东旅游服务标准》,组织旅游企业参加好客山东服务竞赛活动。开展“品质旅游、伴你远行”宣传活动、“文明旅游、理性消费”进社区宣传活动周、“旅游质量万里行”等活动,全面提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车船公司及导游服务水平,使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日益增强,旅游全行业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开展济宁市第二届导游技能大赛、厨师烹饪大赛、星级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引导旅游企业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树立行业标杆。

17.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加大指导服务和管理检查力度,规范旅行社经营和导游执业行为,促进旅行社和导游队伍持续健康发展。以落实《旅行社条例》及《实施细则》为契机加强对旅行社管理,建立扶强扶优、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的行业管理,严厉打击“黑社”、“黑导”、“黑车”等不法行为,促进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旅游投诉工作。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扩大样本量和调查范围,及时发布季度、半年和满意度调查报告,引导、督促各企业围绕游客意见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改进服务,提升质量。建设诚信旅游平台,建立旅游企业诚信信息库,推动诚信旅游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全市旅游行风社会监督员队伍的作用,扎实推进旅游行风建设。突出抓好旅游安全,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18.加强信息化工作。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建设济宁旅游政务网、资讯网和体验网,建设覆盖全市各级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数字化旅游服务系统,实现旅游政务信息、旅游资讯在全行业即时传送。实施旅游品质保障系统,建立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独立数据库,搭建旅游部门管理、旅游企业自律、旅游消费者监督的信息平台。扩大信息采集渠道和宣传渠道,进一步丰富12301旅游服务热线的内容,提高服务水平。推进曲阜游客集散中心信息化工程建设。

六、创新培训机制,在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

19.引进专业人才。全方位、多层面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政府旅游顾问的作用,建立济宁旅游专家顾问团,完善和北京二外的战略合作关系,借助“外脑”为济宁旅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旅游院校合作,以导游班为基础举办各类培训班、教育班,形成长效机制。

20.加强旅游培训工作。开展各类岗位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旅游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技能人才。按照国家旅游局“名导进课堂”的要求,从一线优秀导游队伍中选拔一批高素质导游培训名师,推荐担任旅游院校兼职教师,全面带动我市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开展星级饭店英语达标考试培训试点工作。加强适合岗位培训需求的教材和课程建设,完成“济宁旅游导游词”编写工作。

21.加强导游员管理。全面推进职业化导游团队建设。成立济宁导游管理服务中心,进一步规范导游管理体制。全力组织做好2010年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等级考试各项工作。

七、创新管理机制,在推进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突破

22.创新旅游管理机制。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推进机制,完善济宁旅游协会功能,开展座谈、访谈、交流、比赛等活动,推进合法经营,增强行业凝聚力。

23.创新投融资机制。主动加强与国内外旅游大企业集团或管理公司的联系,在景区开发、市场营销、旅行社、旅游饭店等领域着力引进战略投资伙伴,重点做好无锡灵山、港中旅等大企业大集团来济宁开展战略投资。总结汶上争得进出口银行旅游项目贷款的经验,积极推动旅游重点项目争取政策性贷款扶持。努力拓展同建设银行济宁分行的合作,加大对旅游项目的贷款扶持力度。积极引导我市大企业通过投资、参股、资产重组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建设。

24.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推进重点景区建立旅游与文物、宗教等合一的旅游管理体制;借鉴外地经验,按照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换市场的思路,推进景区经营权转让,支持景区(点)“三权”分离。

八、创新保障机制,在提高执政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25.深入开展旅游调查研究。针对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开展调研活动,举办经济形势研讨会,科学预测旅游经济走势,努力保持旅游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围绕旅游经济运行、城区旅游、古镇旅游、乡村旅游、旅游人才培养等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推出一批优秀调研成果。继续推进“三问三联系”活动,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听取群众对旅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摸清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制约因素,研究新对策,推出新举措,推动旅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认真开展旅游统计工作和旅游抽样调查工作,全面准确反映旅游经济运营情况,定期发布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26.着力提高执行力。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创造性落实好“三定方案”,全面提高旅游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认真落实《济宁市旅游工作考核办法》,加强对旅游工作的考核,完善督促落实机制,确保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责任追究,建立提高执行力的长效机制,把各项工作的执行责任落实到位。

上一篇:跟踪审计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安全设施监理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