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电行业发展现状

2024-06-25

我国家电行业发展现状(共6篇)

篇1:我国家电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家电行业外贸发展状况

随着我国加入WTO,家电产品关税税率不断下调,这为我国家电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家电制造业的全球竞争优势逐步得到加强。目前我国很多家电产品已获得了世界第一制造的称号,例如我国空调生产占世界的32%,洗衣机占23%,冰箱占19%。近几年来,家电业快速的建立起了规模优势,再加上我国低廉的人力资源成本,家电企业以低价为买点迅速地在全球市场上建立起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战略优势。本文通过对我国家电产品的出口现状、问题、对策和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的调查和分析,就在调查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情况针对性的简述自己的观点,并且对家电业出口提出自己的见解。一 我国家电业对外贸易的现状

近几年来,中国家电出口增速一直处下滑趋势,其中2013年尤为明显。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出口家电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显示,2013年1-6月,全国家电行业累计出口额为273.69亿美元,同比增长7.84%,较2012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1.11%。我国家电产品出口市场形成“三强三弱”的市场格局。“三强”指亚洲、北美和欧洲,“三弱”指南美、大洋洲和非洲。我国对亚洲、北美和欧洲出口家电117.9亿美元,占家电出口总额的92.91%,对另外三大洲出口额只有9亿美元,所占份额仅为7.09%。占家电出口总额的92.91%,对另外三大洲出口额所占份额仅为7.09%。

据调查得知;对亚洲和北美市场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空调器、吊扇、落地扇、微波炉、吸尘器和部分小家电商品;对欧洲市场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微波炉、吸尘器、电咖啡壶、分体式空调器、电热烤面包机、多用食品加工机和电熨斗;对非洲、大洋洲和拉美市场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微波炉、吊扇、窗式空调器、多用食品加工机和洗衣机等商品。以上产品约占全部需求的百分之60以上。二 我国家电行业对外贸易的特点

低成本的优势使我国家电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备了价格优势,有资料显示,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普遍比日本、韩国的产品低20%以上,价格的低廉毋庸置疑使得我国家电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能够赢得一部分市场份额。并且早在2004年,中国的家电企业就展开了并购风潮,从而促成了规模更大的家电生产集团。促进了产业规模的集约化。三 出口中遇到的问题

1、面临国外设置的贸易壁垒

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的崛起跟制造业的崛起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世界上任一国家的某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不是一帆风顺。当国内家电企业的价格优势在获得一部分国外消费者的青睐时,也大大损害了进口国家电制造业的原有利益,世界各国的竞争对手们将用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即得利益。目前我国家电正在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高度防范的目标,如陆续出现的反倾销案例、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纠纷等。由于我国出口家电技术含量不高、质量档次低,大多数家电企业的出口战略是“粗放型”的。这一层次的产品竞争对手很多,涉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弱势企业发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由此产生的矛盾比较尖锐,很容易遭到别国的反倾销制裁。反倾销对中国家电业对外贸易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严重削弱我国家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减少家电产品的出口市场。我国出口家电的主要竞争优势体现在价格,如果家电产品遭反倾销,将会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实际上提高了出口企业的成本。例如在美国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中,对长虹、TCL、康佳、夏华征收的反倾销税分别是:26.37%、21.25%、9.69%、5.22%。很显然价格优势的削弱,将会使一部分企业不得不退出已进入的国际市场。(2)影响外商对家电企业的投资信心,不利于家电企业的健康发展外商投资于中国的家电企业,一方面是朝着中国巨大家电市场而来,一方面是想通过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但近年来,由于其他国家的反倾销指控,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也逐渐失去了海外市场份额。这势必危及外商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影响其对华投资信心。众所周知外商投资能为中国家电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这些正是中国家电企业所缺乏的。反倾销在影响外商投资时也势必会影响中国家电业的发展。

(3)影响中国家电产品的整体形象大国对我国家电产品反倾销时,家电企业失去的可能是庞大的国际市场,可能还在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产品竞争力的增强,但如果象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样一个仅有130万人口,消费水平极低的小国也来反 倾销时,中国家电产品给世人留下的可能只是价低、质劣的印象了。

2、技术结构不合理

中国家电企业出口的技术含量整体不高,大多数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核心部件来自于进口。技术含量、核心技术自有比量过低已成为中国家电出口的一大心病。自主研发过少成就不多,各企业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于是大部分企业向国外进口技术,真正的核心技术由国外企业将会保留其即将贬值才会买出。我国的家电行业大都是由引进技术和生产线发展起来的,自有技术含量低。由于许多技术的引进于同一企业,导致许多产品的差别极小,各种品牌之间的竞争只能依靠消耗自身财力,物力,智力为代价,大打“广告战”,“价格战”,“概念战”来拉开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技术缺失,国内家电行业出口竞争力明显不足。由于家电核心技术长期处于高度垄断的局面,几十年来我国家电企业几沦为国外跨国巨头的代工厂,在知识产权的壁垒高筑和高端人才缺乏等形势下,国内家电行业出口竞争力明显较弱。目前在家电出口市场,外商投资企业对产业控制程度较高,长期依附于外资企业的发展模式导致国内家电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目前国产彩电制造企业所使用的面板基本上是从日韩企业手中整体采购的,成本占据彩电成本70%~80%。而面板产业链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和技术都掌握在日韩等企业手中,夏普、三星、LG、松下等企业仍占据市场强势地位,掌控市场话语权。

(2)近年来国际经济不气导致消费者市场萎靡不振。各大家电生产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纷纷采取了停减产措施,包括三洋、索尼、东芝、夏普、松下在内的众多半导体、液晶面板配套组建生产厂及电子整机企业纷纷停产或减产。国内电视机生产所需的液晶显示板原料多由日本进口,原料供给紧张将使液晶显示板呈现短期性缺货和成本上升,市场也无明显扩大。

(3)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经营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三重压力困扰家电制造和出口企业。油价高位运行,原材料价格上涨,致使生产成本不可预期,企业有单不敢接。

3、出口中面临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

我国家电产品的商标、专利以及外观设计屡屡被外国企业抢注,造成我国家电产品出口到国外遇到和自己相同的商标和外观设计,但由于我国家电产品没有在国外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面临着侵权问题。国外企业往往会起诉中国家电出口企业侵害其的商标权和专利权,经过和国外企业的协商谈判以及上诉,外国企业向中国企业收取专利使用费和让中国家电出口企业赎回自己的商标。中国的家电产品出口到国外还要向自己的专利和商标付费,不难看出中国家电产品出口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和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

四 面对当前情况政府和企业的对策

企业要转变经营思路,视角要从国内转向国际甚至全球,树立以国际市场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观念尤其要以消费者的需要为切入点。因此从事家电企业,必须在进行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知己知彼,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切忌以本国文化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来估计和评价国外市场顾客的需求,如海尔为巴基斯坦人民设计得大容量洗衣机。格力空调为巴西设计的带有除湿功能的空调就是一系列很好饿例子,在开发产品的方向、进入市场的策略、选择渠道的标准、促销方式的采用上都应奉行市场导向观念,从市场消费者的观点进行研发、创新。

1、去年,国家质检总局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出入境检验检疫 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公告(2014年第62号联合公告)。公告对未来出口产品做出进一步调整,将取消机电产品和食品接触产品的出口检验检 疫,共涉及222个海关商品编码,商品目录自发布月15日起开始实施。

其中家电产品是此次目录调整的重点。据取消出口检验检疫的海关商品编码 表显示,今后无需出口检验检疫的空调、冰箱、其他冷藏设备的压缩机共9项;各类空调产品4项;冰箱、冰冻箱、冷藏装置等4项;小家电产品则涵盖了制冰机、净水器、微波炉、电饭煲、电烤箱、滴液式咖啡机等共计17项。国家此次放开多类家电产品的检验检疫流程,改善了国内家电行业出口市场萎靡状态。

2、(1)家电企业自身应该改变现在只重数量的出口方式目前很多家电企业只注重出口数量和出口额,而忽视国际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技术革新。企业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改进和产品品质的改进上,这样企业既可以突破相关的贸易壁垒,有可以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从长远看,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在出口上有较大的突破,并获得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

(2)家电出口企业应提前了解出口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家电企业可以在设计产品前就了解国外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以免因不“小心”而掉入知识产权“陷阱”。小天鹅在设计产品时,先提出设计思路,然后请国内外的知识产权专家进行知识产权扫描,以避免涉及别人的专利,小天鹅“水魔方”洗衣机就是用这一思路开发出的,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3)家电企业要联合起来构建自己的专利池中国的家电企业拥有的专利很少,单个企业很难突破国际家电巨头的知识产权壁垒。但是中国家电企业很多,如能把所有的家电企业团结起来,集合各自有限的,哪怕是边缘专利,以建立中国家电业的专利池。我想这个专利池也会对国外家电巨头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增加我国家电企业的谈判筹码,同时有可能与他们进行以专利换专利,这对我国整个家电产业是有益的。五 家电行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

家电产品具有家庭必备的特殊属性,这种商品属性具有市场容量变化相对稳定的特点。所以,未来10年内,全球家电需求稳中有升为我国家电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跨国公司全球性的产业转移也为中国家电业带来了重要的市场延伸机遇。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典等国的家电生产企业会加大在华投资规模,将部分产品转移到中国生产,然后返销国际市场,这部分外资企业将成为拉动我国家电出口的新动力。另外,有些家电产品在这些国家已经停产,只能从中国返销,这也是我国家电产品出口增长的必然因素。最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改变了世界家电品牌市场的部分销售格局,中国家电企业虽然也面临主要市场需求下滑的困难,但相比欧美家电巨头出口市场分布相对广泛,内外销分布较为均衡,业绩年复合增长率基本在两位数左右。

上述因素都为我国家电行业对外贸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应继续鼓励中国的龙头家电企业把握全球白电品牌大转移的时机,并购世界家电品牌,完善全球家电竞争布局,提高中国品牌的世界销售份额。

篇2:我国家电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公布的行业数字显示,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工业总产值累计1650.2亿元,同比增长12.38%,乳制品总产量1935.1万吨,同比增长12.88%。

4月26日,中国乳业龙头伊利股份发布2010年一季报称,其营业收入达到70.14亿元,增幅37%;净利润达1.25亿元。此前不久,北京三元交出了全面接手三鹿后的首份成绩单,虽然因为整合三鹿资产后市场投入急剧增加而导致亏损1.28亿元,但其营业收入达到23.8亿元,较去年同期14.1亿元增加9.7亿元,增幅高达68.3%。光明乳业的年报显示,去年实现营业收入79.43亿元,同比增8%,其中主营业务收入77.2亿元,同比增7.2%;净利润1.89亿元,实现扭亏为盈。而在2008年,受行业危机影响,光明乳业亏损达3.19亿元。

中国的乳业已度过三聚氰胺所造成的行业危机,进入快速恢复发展期。

蒙牛乳业是我国最大的乳制品企业之一,主营产品包括液态奶、冰淇淋等。目前,国内高档冰淇淋市场被外国品牌占据,蒙牛乳业的冰淇淋业务毛利率远低于国际行业巨头。我们分析蒙牛乳业2009报告,着重分蒙牛乳业的冰淇淋业务,探索我国乳制品企业发展冰淇淋业务的策略。

一、蒙牛乳业财务分析

2009年蒙牛乳业实现营业收入2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净利润12.2亿元人民币,上年净亏损9.24亿元。2009年蒙牛乳业的毛利率27%,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蒙牛乳业已经走出2008年三聚氰胺奶品事件的阴影,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状况。2009年蒙牛乳业的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18%,比上年降低1个百分点。

2009年,蒙牛乳业88%的营业收入来自液态奶,冰淇淋收入仅占10%;液态奶业务的毛利率为7.23%,冰淇淋业务的毛利率为1.08%。2006年蒙牛乳业的液态奶业务和冰淇淋业务的毛利率相差无几,此后,二者之间的毛利率差距越来越大。

2009年,蒙牛乳业主推“随变”和“冰+”两大冰淇淋品牌。其中,“随变”品牌打造“勇于改变”的品牌形象,配合“蒙牛随变谁敢开唱歌——K歌达人全国巡回挑战赛”,提高目标消费者——新生代时尚年轻人群对该品牌的偏好度。“冰+”品牌以“冰+水果,快乐+我”为品牌宣传口号,建立夏季冰类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

近几年,蒙牛的冰淇淋产品的毛利率逐年下降,2009年下降到1.08%,其主要原因是蒙牛的冰淇淋大多为低端产品,单价在人民币3元以下,附加值小,且受季节影响较大。

国内市场中,高档冰淇淋品牌的毛利率比蒙牛要高出很多,例如,Dairy Queen(冰雪皇后)、Haagen-Dazs(哈根达斯)、Cold Stone(酷圣石)等冰淇淋企业的产品毛利率超过30%。

蒙牛乳业在二零零八年年报中写道:“本集团对冰淇淋产品结构作出重组,打造成五大副品牌未来,本集团计划围绕五大副品牌进行产品充实,开发更多口味及提升包装,在控制产品品种的基础上,增加高端、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清晰蒙牛品牌形象。”

蒙牛乳业以内蒙古总部为最主要生产基地,向外呈辐射状分布,距离内蒙古较近的省份生产基地较多,其中尤以河北省体现的最为明显。在一些奶制品的消费大省,例如山东省,辽宁省,湖南省等,蒙牛乳业的生产基地只有1到2家,甚至没有生产基地。蒙牛乳业的生产基地除了在内蒙古总部之外,其余的十几个生产基地大多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等地区生产基地布局较少。

中国乳品行业现状浅析

一、消费量和普及率大幅上升

牛奶,曾几何时,仅仅与中国人的孩提时代有过亲密接触,中国人传统的饮食结构中并不包括这一有些西化的营养食品。奶粉,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是凭票供应的紧俏商品。之后市场经济来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饮食质量的提升。牛奶产品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牛奶的普及率并没有大幅度的提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保健食品风靡一时,人们热衷于购买补钙、补铁的营养品,却对身边随处可见的奶制品视而不见。近几年,随着保健品市场由无序竞争转入平稳发展期,同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自身健康更加关心,牛奶的消费量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特别是1998年以后,中国奶业消费经历了一个“爆发性增长期”,牛奶的普及率大幅度提升,北京、上海等很多大中城市的消费者每周饮用一次以上纯鲜牛奶的比例已达到70%以上。另外所有包装形式的纯鲜牛奶的消费季节性都不强。由此多数人都将其作为一种日常食品饮用。纯/鲜牛奶的消费者背景与全部人口的结构状况越来越接近也说明了牛奶普及率的稳步提升。据统计,2000年我国奶产量为919万吨,2001年奶产量超过1000万吨,增幅超过10%,但消费量增长速度更快,大致在20%至30%。

二、成长空间仍很巨大

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目前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仅为7.2公斤,不到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100公斤的8%。据悉,国家有关部门提出,2005年全国人均奶类占有量达到10公斤,2010年人均饮奶量则要提高到16公斤。另外,随着学生饮用奶计划在全国的实施,我国奶制品的消费空间将非常巨大,如果我国2亿学生中有20%的学生每天喝奶,这个消费量是不可想象的。农村消费市场也不可轻视,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奶粉消费量有所增长,以前出现的奶粉积压现象基本缓解,主要是农村的消费量增大。这也充分说明,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对牛奶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三、竞争日趋激烈

巨大的市场潜力,使中国的乳业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涌现出一大批乳品加工企业。

随着国内粮食生产受挫,各地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时,努力发展奶牛业,使国内出现了“养牛热”;乳业巨大的利润吸引了各行各业的投资商,他们利用资本优势,或转产或兼营乳业;国外乳品企业看好了中国巨大的乳品市场潜力。早在加入WTO的谈判过程中,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就在乳品上反复降价,致使中国乳品进口关税降低,为它们的乳品打进中国市场争取到了有利条件。

中国乳品企业竞相扩大生产能力抢占市场,一些非乳品行业也开始转向乳业,中国乳业已形成了竞争态势。实力雄厚的内蒙古伊利和蒙牛集团、黑龙江完达山集团、上海光明集团、北京三元集团、石家庄三鹿集团等快速发展。它们在技术改造的基础上,趁机扩大生产能力,抢占乳业市场。光明在山东组建了鲜奶生产基地,兼并了武汉海口乳品厂等多家企业;三元一方面在呼伦贝尔建起了奶源基地,另一方面南下深圳、厦门、福州等地寻找合作者;内蒙古伊利集团公司先后整合了上海、天津以及东北的乳品企业,使全集团公司冰淇淋和液态奶销量持续上升。面对日益看好的乳业市场,中国一些资金雄厚的食品、房地产、饲料等企业,也纷纷将资金投向乳业。浙江娃哈哈集团、宁夏新华百货公司和四川希望集团等,先后转行进入了乳品行业。国外金融业与实业也开始携手打入中国乳品市场。据悉,瑞士银行澳大利亚分行已派员协同澳洲驻杭州领事馆官员,与浙江的一家乳品企业商谈合作,拟在当地出资建大型乳品厂,条件是全部用进口澳洲奶粉作原料。

此外,随着关税下调,国外乳品企业也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从1995年至今,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乳业品牌全都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在我国的45家外商投资乳品企业则几乎涵盖了所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国际乳业巨头中已有4家在中国建厂。跨国公司如瑞士雀巢、日本森永、意大利帕玛拉特等,都先后在黑龙江建立了自己的奶源基地和生产基地,通过合资、收购、租赁、委托加工等形式间接控制当地奶源。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去年三资乳业的产值已占到中国乳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利税总额占40%以上。据了解,为了抢占中国乳品市场,澳大利亚、新西兰已将奶粉价格从去年每吨2800元,降至现在的1500元。中国的乳品市场正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四、市场竞争有待规范,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改进

在中国乳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中,乳品市场和国内乳品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弱点和企业开发市场能力的缺陷也相应地暴露出来。

首先,在消费品市场为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下,乳品企业的激烈竞争导致奶价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乳品的利润空间逐渐缩小。光明、伊利、蒙牛三大全国性品牌依赖其品牌和规模优势,不断扩张;而北京三元、成都菊乐等地方品牌凭借其价格和销售渠道优势与全国品牌相抗衡。四川希望集团在收购华西之后宣布:让老百姓喝奶象喝水一样普通。乳品市场的价格竞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其次,概念炒作方兴未艾。从去年开始的“无抗奶”**也说明乳品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几年前对奶源的争抢变为了现在争相进行自我宣传造势的一种局面。如果企业都用“有抗”、“无抗”这种概念化的东西来对中国牛奶进行简单的质量评判,从而造成了消费者在购买牛奶时的恐慌,这势必会影响到中国奶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受到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乳品业一直处于艰难前行的状态。虽然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中国奶业好不容易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现在闹得沸沸扬扬的“无抗奶”**却极有可能在还没有完成行业整合的情况下,就因为消费者的大量流失而使整个乳品市场更加低迷,从而造成中国乳业市场的大滑坡。这次由于国内企业的自我炒作所引起的对本行业的震动是一种内耗,更无异于一种自杀行为。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乳业的当务之急是做强做大,现在这种纠缠于细枝末节的盲目跟风炒作,并不利于产品真正走向国际。要想在市场中获得真正的胜利,乳品加工企业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企业管理和检测手段上,放在严把奶源环节上,因为乳业制造真正要达到的是无公害,而不是单纯的“无抗”。这不仅将有利于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还终将有利于中国乳业同国际品牌的竞争。

再次,利用消费者的错觉扩大乳饮料的销售。乳饮料以其酸甜解渴、方便饮用的特性倍受年轻人的青睐,已成为乳品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现在市场上乳饮料名目繁多,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但很多企业仍在乳饮料的外包装上以明显的“酸奶”字样故意混淆二者的区别,在消费者乳品知识不很丰富的情况下故意诱导消费者购买。随着理性消费者的增多和乳品消费知识的普及,单靠外包装去诱导消费者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乳品企业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深入研究乳饮料目标消费群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营销活动。

第四,饲养管理水平很低,主要是奶牛的单产水平低。目前中国成年奶牛的平均产奶量每头约为3500公斤,远低于世界平均单产5500公斤的水平。乳品企业在成本较高而奶价总体下调的同时为追求高利润,利用奶粉还原液态奶,这种产品在市场上比用鲜奶生产的液态奶价格低一倍以上,造成恶性竞争。这种做法将严重扰乱乳业的正常发展。

第五,非乳品行业进入乳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不具备奶源基地、牛奶及时加工、牛奶保质等条件下,仅靠资金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企业应充分做好硬件和软件准备,避免造成一哄而上,短时间内全面崩盘的局面。

尽管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几年间,中国乳品业在奶源基地建设和奶源质量管理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几大乳品企业在共同把市场做大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但是我们同时也清楚地看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乳制品生产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巨大压力。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依靠什么立足市场,取胜市场呢?

篇3:我国家电行业发展现状

企业并购后的品牌整合战略包括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两个层面的考虑。

1.1 企业品牌

企业品牌往往是与企业前景和发展战略直接相关的, 企业品牌主要是对企业的上下游合作伙伴、企业文化、消费者关系等产生影响。企业品牌意味着战略企业并购后, 双方生产运营部门的企业品牌整合策略。并购后的企业品牌战略则主要是由并购方的愿景与使命、并购目的和被并购方的协同效应而决定。企业品牌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战略:单品牌战略——采取单品牌战略的企业会在并购前的A品牌或者B品牌中取其一作为并购后的品牌;双品牌战略——实施双品牌战略的企业会选择会让并购前的品牌A和品牌B同时共存的战略;新品牌战略——如果企业并购后打算创造新品牌, 则会放弃并购前企业的一切品牌, 全心打造新品牌C。双品牌战略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是短期的、过渡性质的战略, 从长期来看识, 在创新型团队内部进行知识的共享。 (2) 能力差异。在这里我们所讲的知识元的能力是指对共享的知识的理解能力、吸收能力等, 能力越强, 即差异越小, 知识共享的效果就会越好。 (3) 性格差异。成员的性格是不尽相同的, 或者内向或者外向。性格无好坏, 但不同的性格可能对知识共享持不同的态度, 从而影响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 (4) 职位差异。在知识场中, 核心人物作为场源, 普通团队成员作为追随者, 职位不同, 对团队的归属感也就不尽相同, 同样决定了对于知识共享的态度。

3结论及其管理启示

本文基于场论论述了创新型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行为, 通过库仑定律分析了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因此, 要想在创新型团队内部取得良好的知识共享效果, 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从知识共享力的角度来看, 增大两个知识元之间的F, 就会增加两者之间发生知识共享行为的概率。根据公式 (1) 我们不难看出, 对于两个固定的知识元, 其知识水平是固定的, 要想增加F, 就需要减小两者之间的差异R以及内部介质 (ε) , 但是差异R并不是越小越好, 需要保持一个合理的知识差异, 从而采取激励措施, 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从场强的角度进行分析, 对于单个固定的知识元, 它在知识场中受到的场强越大, 表示知识共享力越大, 越会进行知识共享, 因此回到场强的定义式 (2) , 我们可以看出同样需要重视R, 与单从F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综上, 通过知识场与物理中场的类比, 可以更加直观地对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过程进行分析及理解, 要想促进创新团队内部企业最终会归到一个总品牌下。

1.2 产品品牌

产品品牌是指企业特定产品的品牌, 产品品牌战略关注企业品牌组合的管理、多产品品牌定位和形象塑造。相对企业品牌而言, 产品品牌则是更加具体的、针对某个消费群的品牌形象。产品品牌战略的核心问题是产品彼此之间、产品和企业品牌之间的关系与协同效应的管理。一般情况下, 企业产品品牌战略由并购前产品品牌的影响力情况以及并购后产品品牌的方向来决定。产品品牌战略包括多产品共用一个品牌的“单一品牌”战略, 或者每个产品对应一个不同品牌的“多品牌”战略, 也可以考虑多产品、同时每个产品对应多个不同品牌的“综合品牌”战略。

2 中国家电企业品牌整合的原因

2.1 企业竞争环境恶化

我国家电企业的竞争环境恶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

知识共享, 就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距离R以及营造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 。

4研究不足

通过对知识场的分析, 使理解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的过程变得形象客观, 但是对于如何保持一个合理差异R以及怎样的差异是合理, 本文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 这也就需要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本文的定性分析主要是运用库仑定律来界定知识共享力的大小, 对于物理场中其他的研究规律和方法并没有涉及, 是否可以运用这些规律和方法进一步分析创新团队内部知识共享的过程, 使之更加形象和直观, 需要我们进行后续的验证。

参考文献

[1]杨晨, 顾晓丹.创新团队内涵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 2008, 28 (6) :

[2]杨柯.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诞生[J].财经界, 20 08,

[3]李喜岷.全维科学·知识场·全维人才群[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

理, 1987, (9) :21~23.

[4]芮明杰, 陈娟.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概念框架及其内部互动模型

[J].上海管理科学, 2004, 1 (2) :7~10.

[5]张黎, 蓝峻.知识扩散场的构建、分析与应用[J].管理科学, 2008, 18

先是成本上升缩减利润空间。从家电行业的外部环境来看, 员工工资水平提高、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直接导致我国家电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 利润空间被极大地压缩。其次是需求不旺盛。由于我国农村市场等家电行业新的消费增长点尚未明显启动, 导致近年来我国家电行业的需求增速明显放缓。最后是很多竞争力较差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因为竞争加剧而惨遭淘汰出局。比如2006年, 17个空调品牌遭到市场淘汰, 2007年洗衣机市场共有38个品牌消失。所以, 众多家电企业面临着日益恶化的竞争环境, 行业整合成为了他们的必然选择。

2.2 并购战略目的——完善产品组合

一般来说, 并购主要是由于并购方为了加强某个特定部分的竞争力, 而收购被并购方的业务部门, 并购的主要战略意图是通过并购来完善自身的产品组合。比如长虹作为著名的黑电厂家, 在白电领域中只有空调业务, 而美菱是冰箱行业里市场占有率第四位的著名企业, 长虹则通过收购美菱提高了其在白电领域的影响力。

2.3 多元化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具优势

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专业化家电企业在市场中生存下来的为数不多, 国际家电行业的几个巨头, 如惠而浦、西门子、伊莱克斯、松下等都包括相对全面的家电产品线。事实证明, 多元化经营更加具有竞争优势,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多元化经营有助于企业发挥范围经济, 充分发挥在生产布局、营销方面、销售网络各个家电产品之间的协同效应。其次是在生产和原料采购方面, 多元化经营可以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最后是多元化企业可以快速实现规模化, 获得较大的成本优势。

3 企业品牌整合的现状

3.1 企业品牌根据企业的目标与品牌价值采用双品牌或者联合品牌

在前文, 我们分析到企业品牌战略主要包括单品牌战略、双品牌战略、新品牌战略。其中, 双品牌战略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是短期的、过渡性质的战略, 从长期来看企业最终会归到一个总品牌下。目前, 在我国众多家电企业的并购均偏好采用双品牌战略。长虹和美的的发展目标都是希望打造一个多元化的家电企业集团, 因此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多个产品的双企业品牌。海信和科龙的品牌整合程度高, 稳步推进了联合企业品牌战略。

3.2 并购后呈现多品牌、多产品局面

海信在并购科龙前, 自身拥有海信牌彩电、海信牌空调、海信牌冰箱等业务, 而被并购方科龙则在之前就生产科龙和华宝空调、容声冰箱、康拜恩冰箱等。美的在并购前就有空调、小家电等产品, 洗衣机有美的、荣事达两个品牌, 小天鹅则主要生产小天鹅牌洗衣机。长虹在合并前主要生产长虹牌彩电和空调, 美菱则主要生产美菱牌冰箱。从这三个并购案, 我们可以发现, 并购双方在并购之前有自己的品牌, 并购后会出现业务重合的情况。比如, 海信与科龙并购案中的冰箱和空调业务, 美的和小天鹅并购案中的洗衣机业务等。这种情况客观上就促成了并购后多产品、多品牌的局面。

3.3 并购方不放弃既有的产品品牌

现在的并购更是为了品牌而进行, 因此并购方倾向于保留比自身品牌更有影响力的被并购方的品牌。为了确保本地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往往要求并购方在并购后必须保证被并购品牌的生命力。在保留既有品牌的情况下, 并购企业一般会根据各个品牌在形象、产品、价位、地域等方面的不同, 制定各个产品品牌的差异化策略。比如长虹, 主要通过产品类别区分品牌, 白电“美菱”, 黑电“长虹”。海信则按照不用诉求区别产品品牌:海信空调、冰箱主打变频技术;科龙空调主打节能;容声冰箱主打时尚牌。

4 品牌整合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4.1 品牌差异化难以实现

我国目前几起大的并购案中, 并购方在并购后几乎都面临一种产品对应多种品牌的问题, 品牌差异化很难实现。比如, 海信旗下的科龙空调主打节能, 而海信主打的变频技术其本质上也是节能的概念, 另外, 容声冰箱的时尚定位也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

4.2 营销措施不一定能有效支持品牌差异化战略

我国家电行业的并购中, 即使差异化战略得到了实现, 企业的营销措施也不一定能够有效的支持品牌差异化战略。美的、小天鹅品牌定位于高端与中高端, 但是其定价仅仅2000元左右。不仅如此, 定位高端和中高端的美的、小天鹅并没有放弃对中低端市场的争夺, 其全线产品都加入家电下乡活动, 与荣事达品牌在三、四级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另外美的、小天鹅推出的1500元左右的滚筒洗衣机, 也与其高端形象严重不符。

4.3 企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加剧品牌整合难度

并购双方企业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一般而言, 并购双方都是处于不同地域的企业, 经营风格和员工文化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比如海信以管理规范、精细操作著称, 而科龙内部管理则相对粗放。第二, 并购双方有些是国有企业, 有些则是民营企业, 相互间的整合有一定的难度, 甚至可能引起冲突。比如小天鹅在被美的并购后, 小天鹅的工人曾因为要拥有国企职工待遇而与美的爆发冲突。这种双方企业文化的差异, 给并购企业的品牌整合增添了难度。

4.4 品牌整合策略与提升自有品牌之间存在严重矛盾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我国家电行业的企业品牌的整合程度总体来看比较低, 长期来看, 这对并购方企业品牌的发展极为不利。长虹、美的在并购后都采取了共存的企业品牌整合策略, 由于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之间的关联性很弱, 长期发展下去, 则最终可能会出现长虹是黑电巨头, 美菱是白电巨头的结果, 长虹依然难以树立横跨黑电白电的多元化家电企业的形象。其次, 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统领与支持的关系, 由于被并购方产品品牌的强势地位, 并购方的产品品牌反而相形失色, 甚至会对并购企业的品牌形象产生负面影响。2009年长虹年报显示, 市场领导品牌美菱的白色家电总利润为28.6%, 相反母公司品牌长虹的黑电总利润却只有区区的1.6%。

5 对我国家电企业并购的建议

基于前文分析, 对我国并购的家电行业提出以下建议:

(1) 企业在并购后可以与被并购企业开展联合营销。

(2) 通过诸如销售渠道、原料采购等方面加强对被并购方的控制力。

(3) 统一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赵卓鹤.浅析中国家电行业走出去模式[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10, (9) .

篇4:浅析我国家电零售行业发展

【关键词】家电 连锁零售 发展特点 盈利模式

一、我国家电行业的兴起

1980年,中国家电业零售业刚刚兴起,此时正处于萌芽期的家电零售业仍然有著较为稚嫩的市场业态,体现出绝对的卖方市场特征和粗糙的供应体系。具体表现出绝对的卖方市场及松散的产销关系两大特点。

(一)较低的生产水平凸显出绝对的卖方市场

1980年的中国才开始打开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脱离计划经济体制的家电市场完全是一个新兴行业,整个行业只有300多家家电制造企业,品牌个数也屈指可数,只有若干个国内品牌,如熊猫、金星、牡丹、飞跃、雪花等和日资品牌,如松下、东芝等。正是因为相较于当时仍在不断膨胀的国内人口,家电制造企业数量匮乏。所以国内的家电产品一经上市便立刻售出,呈现出一派供不应求的繁荣景象。身处其中的家电制造商也完全不用担心产品的销路和价格。

(二)松散的产销关系与薄弱的营销理念

伴随着市场上产品的一售而空和生产厂商的主导地位,对于家电制造商而言,生产能力是最核心的问题,如何引进技术、升级机器来提高家电产量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如何将产品销售出去,如何打造专一或特别的销售渠道等产业链下游问题都甚少受到关注。所以当时的产销关系十分松散,基本以货源为核心,只要价格合理,货源可靠,便可以促成交易,并无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我国家电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初步整合

经过了10年的发展,家电行业供不应求的火暴景象吸引了更多的掘金者加入,也在这一阶段诞生了诸多较为优秀的家电经销卖方和买方的地位也开始慢慢发生改变,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电市场趋于饱和,甚至供大于求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家电供应商在市场中的地位悄然发生了变化。由于中国正值改革开放,随着国内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改变,许多公司开始进入到家电行业,许多国外厂商看中了中国的巨大市场前景,也纷纷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二)竞争加剧激发行业并购整合

伴随着行业供过于求的加剧,整个家电零售行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生产厂家为了实现销售,不断压低产品价格,而商场也为争取顾客降低售价,整个家电行业的利润在不断萎缩。最终,不少家电厂商在激烈的价格战中难以维系,纷纷倒闭破产,厂家之间兼并重组的现象时有发生,无形中进一步加快了具有较强成本控制能力和销售能力的企业的规模扩张速度。

(三)区域代理制度孕育零售模式

伴随着竞争的激烈,生产出的产品不再一抢而空,如何将产品更快更高价地售卖出去成为家电制造商开始关心的问题。于是,在这一阶段之初(1991年至1995年),区域代理制由此产生:代理商与家电生产商签订一系列合同,约定代理商只能在规定的区域内从事代理销售,从而对代理商的批发销售行为进行了明确且严格的限制。

在90年代中后期,以长虹为代表的国产家电凭借着较低的价格和可观的销量在家电市场中脱颖而出,使得大批量、规模化、系统化的低价销售模式的开展成为可能。于是自1996年,区域代理制度开始被突破,经销商不再作为家电生产商的“销售部门”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部分家电厂商们开始准备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点,打造集生产、销售、运营为一体的经营链条。

三、我国家电行业的寡头垄断阶段

这一阶段的家电行业有两个鲜明的标志:其一是国内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其二是国外巨头对国内市场的试探。

前一阶段家电厂商间的激烈厮杀使很多小家电公司严重亏损,被迫关闭。“强者恒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催生出一些颇具规模的企业。以国美为代表的一批国内龙头企业通过开始采用连锁的模式,直接将产品销售给客户,在家电行业占有较大的份额,且持续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中国家用电器副秘书长陈刚曾指出,2000年至2007年间中国排名前五名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均实现高达170%的年平均增长率,占有包括北京、上海等27个国内一级城市接近30%的市场份额。

同时伴随着中国家电市场对外开放,国外家电巨头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以赚取利润。2006年,全球最大的家电连锁商Bestbuy(百思买)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江苏省五星电器有限公司”,正式打入中国内地市场。2009年,日本家电连锁龙头企业山田电机开设了中国暨海外市场首家门店,并投资6亿多元在沈阳的黄金地段正式开设了LABI型日式电器大卖场。

四、我国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特点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不同的家电生产商在对自身的销售渠道管理方面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渠道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分公司模式、新兴分公司模式和直接营销模式三类。

分公司模式实质是家电生产商公司架构扁平化的一种形式。家电生厂商不再与原经销商和代理商合作,取而代之设立自己的销售分公司,专门负责对下级代理商和经销商的定价、促销、培训等方面的管理,并直接根据当地销售情况搜集反馈结果。这样的渠道管理模式取消了一级代理商这一中间环节,缩短了产品的销售链条,提高了商品的销售价格,增加了利润,提升了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基于分公司模式,不少公司进行了创新优化,发展出了新型分公司模式。在新型分公司模式下,销售分公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被赋予了更大的权利和话语权,更加注重自身收益的创造和成本的控制,带有更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一些较大规模的家电生产商专门拨出一定资金设立独资销售分公司,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则采用合作设立的形式,共同投资设立,实现和共同监督,既节约了资金的投入,也实现了销售渠道的开拓和资源的共享。

第三种模式——直接营销模式,则是由一些较大规模的厂商设计出来的。随着销售渠道和终端的重要性的不断增加,实力较强的企业为了强化自身的销售实力,节约成本,选择直接自行铺设销售网点和营销渠道,即以当时常见的专卖店形式直接将产品销售给顾客。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企业来说,在专卖店直接推广自己品牌的商品可以更好地吸纳客户,提升顾客黏性。

五、总结

在风起云涌的互联网金融的时代背景下,苏宁云商于2013年9月12日提出了开放平台的战略构想,实现互联网金融化转型。作为家电连锁行业的龙头企业,苏宁这一举措无疑也将家电零售行业的发展向前大大地推动了一大步。在当下家电零售行业创新化转型之际,了解其发展历程、发展特点及独特的管理特点对于研判这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相信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带动效应,我国家电行业的发展将更加快速。

篇5:我国花卉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花卉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应运而生,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壮大。30多年来,我国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持续快速发展。回顾花卉产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图表1:我国花卉行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花卉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则起于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4.75万公顷,较1990年增幅超过200%。2003-2005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以年均40.63%速度增长,至2005年达到81.12万公顷;2006年,我国花卉产业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花卉种植面积有所减少,此后随着需求的增长而逐年增加。2012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为112.03万公顷,同比增长9.40%,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

图表2:2003-2012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情况(单位:万公顷)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在花卉种植面积增长的同时,花卉保护地栽培面积也稳步增长。2012年,全国花卉保护地栽培面积达10.64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1.31万公顷,涨幅为14.04%。在各类保护地中,温室面积2.81万公顷,增幅为20.15%;大棚(包括中小棚)面积4.68万公顷,增幅为18.98%;遮阴棚面积3.15万公顷,增幅为3.24%。

图表3:2003-2012年我国花卉保护地栽培面积情况(单位:万公顷)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篇6: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的汽车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经历了建设、成长、高速发展三个阶段,就现阶段来说,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势头良好,与汽车相关的行业尤其是4S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各大车企掀起扩张网点的热潮并没有因为原料价格和油价攀升等因素而降低。一场关于汽车行业的讨论日趋白热化。

关键词:汽车行业,发展历程,销售模式,制约瓶颈,前景展望 我国汽车企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经形成了以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为主的各种车型生产基地。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已被广泛确认。以独立自主为基础,以发展轿车工业为重点,以大集体为主体,逐部促进联合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规模经济;同时以我为主,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联合开发,建立起自主发展的中国汽车企业体系已为时不远了。

一、回顾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1、初创阶段(1953年~1978年)

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在长春市兴建,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该厂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956年10月起开始大批生产载重量为4t的解放CA10系列货车,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1958年该厂又试制出我国第一辆轿车,毛泽东主席乘坐后表示赞赏,并勉励一汽人继续为我国汽车工业做出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汽的批量生产和其他一些汽车厂的相继投产仍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其产品品种和数量的需求,汽车企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于是国家决定在内地再新建一批汽车工业骨干企业。1968年在湖北省十堰市开始动工兴建我国规模最大的第二期制造厂,随后又建成了生产重型汽车的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这三大汽车基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独立开发载货汽车产品及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设计和装备大中型载货汽车厂的能力。据统计:1966-1980年,我国汽车总投资51亿元,15年中产量由年产

5.6万辆增加到22万辆,产值由20.1亿元增加到88.4亿元。

2、成长阶段(1979年~1993年)

这一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渐明显,汽车企业开始出现竞争。同时,汽车行业中也形成了一些骨干企业集团,开始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至此之后,我国汽车企业从自我封闭的发展模式,走向了与国际汽车企业加强合作的道路。十余年间,我国汽车企业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00多项。通过KD方式生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建设改造,使我国整个汽车工业有了明显进步。不仅汽车产量增加迅速,而且汽车产品结构也有单一的中吨位载货车变为中型汽车与重、轻、微型货车等多种产品生产,商品车、专用车、客车同时发展的新局面。

3、全面发展阶段(1994年至今)

自1994年开始,以《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颁布为标志,我国汽车企业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其背景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汽车工业面临着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汽车市场已从单一的公费购车转向多元化结构,私人购车趋势明显上升。汽车工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重要的转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于1994年7月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它在总结我国汽车工业40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20世纪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汽车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措施。

在这一阶段,我国汽车工业在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植下,围绕加快汽车零部件工业和轿车工业的建设为中心,建成了以轿车工业为主体的汽车工业新体系。2004年一季度,供产销汽车129.96万辆和127.77万辆,是1993年全年的汽车产销量。其中,轿车累计产销57.69万辆和56.70万辆;载货车累计产销39.62万辆和37.80万辆;客车累计产销32.65万辆和33.27万辆。汽车产品在产量、质量、品种、性能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我国汽车工业出现高速发展的新局面。汽车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1、2007年国家经贸委先后发布了汽车工业“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这两个规划使我国汽车企业走出了一条开放竞争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道路;调整了我国的汽车产业结构,促进了优势汽车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国际竞争力,至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达到全球第一,使我国的汽车行业真正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2011年又是新的“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元年,相信在此后的五年汽车工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飞跃。

二、我国汽车市场的现状

我国汽车工业自19 53 年开始起步以来, 经过5 0 多年的迅猛发展, 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汽车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现已成为汽车生产大国,被国际制造商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汽车生产国之一。纵观世界经济强国, 其汽车工业产值占本国国民经济总值的比例均在10 % 以上。从我国汽车工业占G D P 的比来看,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且地位还在逐渐的升高,到20 07 年时, 汽车工业总产值占G D P 的比重已经达到了7.92% , 比上一年增加了0.8 个百分点。1990 年时, 这个比重值只有2.66% , 19 98 年时, 比重为3.30% ,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接近8%了。预计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这个比重将会继续增加。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汽车销售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汽车产销1927.18万辆和1930.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63%和4.33%,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第一。其中乘用车产销1552.37万辆和1549.52万辆,同比增长7.17和7.07%;商用车产销374.81万辆和381.12万辆,同比下降4.71%和5.49%。数据显示,2012年各车型全面增长,自主品牌份额有所提升,汽车出口逐步恢复,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体提升,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十大特点:

特点之一:延续上年走势产销再创新高,但增速逐月回落。

特点之二:各类车型全面增长,整体增幅达三成。

特点之三:基本型乘用车(轿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特点之四:SUV和MPV增势迅猛,交叉型乘用车需求由热趋稳。

特点之五: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受政策影响最为明显。

特点之六: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有所提升。

特点之七:客货车市场全面增长,重型货车销量首超百万。

特点之八: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体提升。

特点之九:汽车出口逐步恢复。

特点之十:汽车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12年我国汽车工业仍将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仍将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出口逐步恢复;另一方面,购置税优惠等多项促进政策已经退出,北京市限购政策的示范效

应,用车成本将有所增加等。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以及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将对2012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影响。调整结构,鼓励和发展小排量、节能环保汽车应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基调。协会预测,汽车产销增长速度为10-15%。有德国研究机构称,中国汽车市场预计未来数年内将继续膨胀,到2030年,中国乘用车注册量(2012年中国乘用车注册量为1,320万辆)将超过欧洲和美国之和。

三、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三大瓶颈

对于这几年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第一的产销量现状,有些专家却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后劲表示担忧,因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三大瓶颈。

1、核心技术缺失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大步迈进,取得了突出成就。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事业已成为众多国内车企的共识。但一个不可否认的问题是,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热点多集中于整车开发和传统零部件生产上,而在核心和关键技术上缺少投入和精力,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还亟待突破。

如何在竞争中实现合作,使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优势项目;如何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使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摆脱亦步亦趋的尴尬,都是需要中国汽车人思考的问题。

中国一汽集团总经理徐建一表示,核心技术尤其是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零部件企业在传统的、低附加值的零部件方面已经形成一定配套规模,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特别是电子技术零部件,比如空调、电动转向、电子制动、悬挂系统、发动机控制等,仍基本由外方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控制。

2、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

2009年国内汽车企业并购重组风起云涌,广汽与长丰、长安与中航先后“联姻”,吉利、北汽在跨国并购中收获颇丰。但这一光鲜成绩背后,仍旧是汽车产业集中度不够的老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井喷趋势,引发了各地发展汽车

热潮,一些没有汽车产业发展基础的省份或城市,也提出大上或引进汽车产业的规划,甚至提出把汽车产业做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有专家表示,又一轮蜂拥而上的发展热潮,很有可能加剧当前汽车行业存在的企业规模不大、布局分散等矛盾。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表示,对于大量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来说,单个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最高也只有270万辆,与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丰田年产900多万辆的规模还有很大差距。尽管近几年我国汽车企业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但论单个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仍落后于国际一流汽车企业。

3、新能源汽车阻力大

有人把2009年的汽车市场称为“政策导向年”,车市繁华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市场消费体系与各项刺激政策的落地。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为去年的车市添了一把火;“汽车下乡”政策补贴,促使全国各大微车的销量同比增长都在七成以上。有专家表示,这种短期刺激性的政策导向有可能使车市患上“依赖症”,而随着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火爆的车市不可能一直“疯狂”下去。

很多人预计,随着政府优惠政策力度减弱,汽车市场主要靠政策外力拉动的爆发式增长很可能降温。比如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征幅度上调2.5个百分点,再加上2009年下半年尤其是年底的疯狂购车行为,对2010车市的透支作用明显,都会对今年的车市产生影响。

有人担心车市能否继续火爆,也有人担心新能源汽车路在何方?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汽车的节能减排问题再次引发高度关注。

有专家表示,随着我国跨入年产超千万辆的行列,节能减排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认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1000万辆所处的环境,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达到1000万辆时不一样,如今的排放技术标准提高了,这使得我国汽车产业节能减排需要承载更重的压力。这就迫使我国汽车企业必须站在世界技术进步的高度,加大对新能源的探索,走出一条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友好型汽车发展之路。

四、总结

只要我国汽车工业努力克服这三大制约瓶颈,秉承之前的发展势头中国是仍将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这个市场未来所爆发的强大消费动力将是任何力量都不

可阻挡的。只是面对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时,需求的释放受到了压抑,因此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惊慌失措。中国的汽车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这样巨大的消费潜能迅速激发。新一轮经济振兴计划,我们国家将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汽车产业的振兴也会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影响下朝着节能减排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汽车产业内部进行整合革命,在技术创新和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因此,汽车振兴计划并不一帆风顺,需要企业家的革故鼎新思想和战略家眼光。

总之,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国家可以通过关税的手段保护中国的民族企业,发展钢铁业来支持汽车业的发展,发展服务业增大中国汽车市场。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技术,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通过好的设计和技术的开发来打开潜在的汽车市场,通过好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展望二十一纪,中国汽车企业发展前景十分壮观。各个企业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要求,正在以雄健的步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把我国的汽车产业推向一个新高潮!

参考文献:

[1]庄继德.WTO与中国汽车工业【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汽车业[R] 尹海泉.2008(12):5-7

[3] 2012年汽车销售情况综述报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3

上一篇:【精品】关爱作文下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