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

2024-05-29

《兰亭集序》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精选5篇)

篇1:《兰亭集序》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

《兰亭集序》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

本文语言风格:

1、生动、准确的词语:

本文中多处词语使用生动、准确,于洗练中见作者功底。

⑴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句中“清”字写出兰亭周围水的质——清澈透明,“激”字写出水的状——激越奔流,两者静动相结合,构成互补。“映带”既写出了远观水的情态,又巧妙地引出与兰亭的关系,为“流觞曲水”创造了条件。

⑵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句中这四个字,写出兰亭集会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地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

2、工整、华丽的对偶:

文中多处使用对偶句,增加了文章的形式美,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两个四字句,前者突出与会者素质高,后者突出与会者来源广,读来朗朗上口。

⑵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前句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以上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感情却是相通的:热爱快乐,对流逝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两个“或……”句,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4、同典恰到好处:

文中有两处用典。一是用《庄子·德充符》中的“死生亦大矣”来证明快乐比痛苦好,生比死好的观点,颇有说服力。二是“齐彭殇为妄作”,彭、殇分别代表了长寿和短寿,他们的生命质量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将这两个极端看作一样,自然是荒谬透顶。这个典故以反面证明了作者的生死观。

本文写作特色:

1、借题发挥,立意高远: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作诗缘由,又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写的,文章首尾圆合,自不消说,但也非出奇。出奇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者的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叙事分两层:

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先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又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然后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概括了游宴中的欢乐情形,可算是入题。

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景物做烘托,“天朗气清”,则所见者真;“惠风和畅”,则观景之情致浓。由此说到“仰”“俯”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自然顺理成章。这一层仍是切着兰亭之会写的,却为本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其中“仰”“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又预示了下文将有所发挥。

第2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这里用了它们的合义,表示过得很快。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接着就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晤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作这样的区分,其实只是一种烘托的手段,作者的本意是要说那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有那美好的留恋。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处。

但“死生亦大矣”毕竟是个哲理命题,为了证明自古如斯,作者又宕开一笔,说到自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之际,从而加深了他的感慨。再联系当前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非,也表明他的感慨其来有自。然后把眼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两句,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结束全文——以“斯文”而使“后之览者”有感于“死生之大”,其意义之重大自不待言,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无穷回味的余地。

统观全文,作者不为玄谈家们的论调所蔽,而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所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也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2、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4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⑴写景:

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快神怡。

⑵叙事:

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⑶抒情:

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

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应当看到,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有这种自然清新的风格,也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篇2:《兰亭集序》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

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多用象征、双关等手法。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3、清新明丽、清新雅致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语言活灵活现,具体形象,包括①人物语言个性化,言如其人;②描写逼真,绘声绘色,惟妙惟肖;③运用多种辞格,新鲜活泼;④注意词语选用,注意句式变换。

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7、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运用夸张、反语、仿词、双关等手段,突出事物特征,揭露事物本质,富于讽刺意义,增强批判性和说服力,令人轻松愉快,忍俊不禁。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8、雄浑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9、豪放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代表作。

10、沉郁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1、悲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12、俊爽

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

13、冲淡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

14、旷达

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 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

15、音律和谐

语言具有音乐美。合辙押韵,节奏匀称,平仄调配,抑扬顿挫,音律讲究;多用叠词、回环、顶真修辞和象声词,多用整句,多用四字短语。读来朗朗上口,听来悦耳动听,富音乐性。

16、整散结合

整句(对偶、排比等)与散句错杂。语言具有整齐美、对称美、复叠美、回环美、错落美,活泼多致,丰富多彩,显得富有文采,情浓意满,酣畅淋漓。

(二)语言风格有关知识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韩愈的诗深奥险怪,白居易的诗通俗鲜明。再如,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1、豪放:苏轼、辛弃疾

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隽永:李煜、刘禹锡

自然:谢朓、谢灵运

清新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

雄浑悲壮:屈原

淡远闲静:陶渊明

恬淡优美:王维

雄壮豪迈:王昌龄

豪放磅礴:曹操

旷达俊爽:杜牧

2、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怀古诗:幽深绵长

送别诗:意蕴深远

记叙文: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说明文: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生动活泼、概括、具体、简洁、丰腴、精练、详略得当、平易朴实、幽默风趣、当然还有科学严谨

议论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具有说服力、诗歌:语言新颖,不落俗套、质朴,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绚丽、含蓄、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豪放飘逸,热情奔放,气势磅礴

散文:有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具有感染力 小说:简练、舒畅

语言风格 1.民族化:

《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2.简洁:

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3.朴实:

《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4.感人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5.文白夹杂:

篇3:白岩松语言特色与风格分析

1 书面语言的双重性

1.1 诗人的气质,文学家的浪漫

白岩松喜欢音乐,曾经也有过创办流行音乐电台的理想;他喜欢读书,他大学时的班主任曹璐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曾说:“白岩松骨子里就有一种文艺范。”正是这些生活中的兴趣与爱好,塑造了他的这份气质与浪漫。

在1993年,白岩松开始筹办《流行音乐世界》,他在《痛并快乐着》中描写了当时的工作状态:“从评论到散文,从专访到年终回顾,一篇接一篇,成了我文字创作的高峰期”。他在书中还写道:“一瞬间,我仿佛被电击了一样,故乡的一切都回来了,那香草、那清水流动的微弱声响,那绿色、那高高在上的白云还有亲人与朋友的笑脸……”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感性的白岩松。

1.2 质朴无华而充满哲理

在白岩松的书中,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描绘,他文学的才华渐趋转化为成熟而稳重的文字形态。

白岩松曾给刚诞生不久的儿子写了一封人生邮件:“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荣光。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这是现实浓缩后的哲理性思索。

深刻与成熟源自现实,源自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文字是它的外化。白岩松就抵制家乐福一事在《幸福了吗?》一书中写道:“我太理解这样的骂声背后的爱国主义,因为几乎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我发现,几乎每一代人都有一次与青春荷尔蒙有关的爱国主义的激情爆发,像成人礼,也像与这个国家建立休戚与共关系的仪式。”这样大气的文字关乎年轻一代,更关乎国家命运。

2 口语表达特色

2.1 反应机敏、干净利落

无论是作为记者、主持人还是评论员,临场的反应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是极为重要的。面对突发状况,记者或者现场主持人应具备对周围动态机敏的观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1997年香港回归,白岩松参加了央视的第一次现场直播,作为随行记者做驻港部队的全程报道。由于白岩松在直播出现问题时的机敏反应,妥帖衔接,他成为唯一一个获奖的现场直播记者。

从香港回归七十二小时直播开始,白岩松拉开了主持大型新闻事件直播的大幕。三峡大江截流、两会直播报道、澳门回归、悉尼奥运会、北京申奥、中国入世、伊拉克战争等等,几乎所有的大型新闻事件,随处可见白岩松的身影。

2.2 口语化,蕴含人文关怀

口语化不是大白话,其也需要表达方式和内容叙述方面的精彩性。没有吸引力的大白话就成为了另一种空话和套话。在白岩松看来,他属于“第三语言系统”,既不是传统的八股文、官话、套话,也不是街头巷陌的白话,其语言比现实中的口语稍微“高”一些。

在2014年5月份的一期《新闻周刊》中,白岩松用其“第三语言系统”说:“孩子们长大了,想法多了,成长中的困惑、烦恼却无人说起;老人们年纪大了,身体弱了,生活中的拮据、疾苦却无从倾诉。”

白岩松积极探寻主持语态的转变——从散文化到口语化的主持语态,恰恰也是他遵循“平视”的理念,让主持与评论更人性化,让公众从中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2.3 追求创新性

对于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来说,不管是记者还是主持人,很容易形成一种结构式的固定思维,甚至是固定模式的语言表达。新闻不怕反复提及,却怕没有新意的机械重复。而白岩松在这条路上,始终追求着新的角度、新的观点。

2013年3月17日,白岩松现场直播李克强总理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在报道开头,白岩松对李克强总理进行介绍:“他是2007年十七大成为常委的,这是一个天生跟7有缘的人,他七月出生,巨蟹座的嘛,今年57岁,是改革开放后上任的最年轻总理,今天是3月17号,作为七常委之一的他在礼拜日,大家叫星期七……这一切7不是为了八卦,而是作为共和国的第七任总理将第一次举行记者招待会。”一连串的“七”体现了白岩松对细节的准确把控,更是他追求新角度下的创意性表述方式,其本身也是对创新的召唤与回归。

3 结语

白岩松是眼光独到的记者,是侃侃而谈的主持人,是敢说敢评的评论员。他诲人不倦的言论与批评,彰显了一个媒体人的责任。他追寻着新闻的客观和准确,践行和推动了新闻语态的变革、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岩松.痛并快乐着[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2]白岩松.幸福了吗[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篇4:寻语言风格 破写作难题

智胜听从阿文的安排,第一站来到江滨公园,只见一个衣带飘飘的帅气小伙子正面对江水练拳,身手矫健如游龙,尽显高手风范。小伙子手中不乱,朗声诵道:“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作文之道,唯有继承传统,不断创新,方能吸引读者。”

随着小伙子清晰的呼气声,神奇的事发生了。远处江面上,金光闪闪的文字从水中升起来,组成了一篇文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智胜知道,这是宋代苏轼的《赤壁赋》。

苏大文豪的文章良久才在空中消散。接下来,一篇新的文章出现了:……静时,江平如镜,云影倒映,水质清澈,几可见底,风景怡人;游船艘艘,自有方向,渔船点点,忙忙碌碌,各得其乐。动时,乌云袭来,天昏地暗,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江水汹涌,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天地之威,见者变色。一静一动,江之两面,造化神奇,尽显无穷魅力,莫不令人顶礼膜拜!

这是谁的文章?智胜十分好奇。小伙子转过身来,一边吟诵一边缓步走来,走到智胜跟前,大大方方地伸出手来:“我叫王超,这篇文章是我刚写的。”咦,这么说来,王超是在学苏轼的文章?智胜这样猜想。

“你想得没错,我是‘学习派’,特别喜欢从古文当中汲取营养。”王超似乎会读心术,解释道,“你刚才看到的这种整散结合的语言风格,古人极为擅长。我喜欢整散结合的句式,特别有文采。”

随后,智胜反复朗诵这段文字,体会整散结合的妙处,连连点头:“哦,整句和散句相结合,读起来铿锵悦耳,富有韵味。超哥,你可算是这方面的高手了。”

别过王超,智胜继续往前走,来到第二站——南山亭。亭子里,一个娴静的姑娘正在作画。随着她的精心勾勒,一位江南少女形象跃然纸上。作画的姑娘名叫云霓,她自称“唯美派”。

智胜欣赏着画儿,画中的人物居然动起来了,她正蹲在小河边洗着衣服。云霓文思如泉,随口念出一篇美美的文章——

在夕阳的余晖里,小桥下河水汩汩淌过。明眸皓齿的江南少女,挥动白玉般的手臂,随着流水,浣洗衣裳。浣衣的小曲儿哼起来,吴侬软语,迷人的音韵在河面上荡漾。纤细的身影,温柔的笑容,定格在江南水乡的图画里。

哦,美丽的江南,你就如甘甜的泉水,给人以舒爽的享受,让人想要永远沉醉其中。我想要牵住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到清澈、凉而柔的河水。江南,原是这般滋味。

生命是一个奇迹,不管在哪一个段落,都能遇到最美丽的风景。江南,只是梦中的一处风景。

智胜拍手叫好:“云霓姐,你太厉害了!我看你不仅是‘唯美派’,还是‘睿智派’呢。”云霓谦虚地摆摆手:“你过奖了!”

智胜羡慕王超和云霓的才气,生起向往之心,决心也要学会这样的风格。

再往前走,来到游乐场,智胜遇到了刚从“云霄飞车”上下来的丁子洋。子洋是“细腻派”,他向智胜述说了玩“云霄飞车”的感受——

飞车把我带往空中,好似老鹰抓兔。我这只可怜的小兔子,只能任其宰割。一圈、两圈……头顶的天在旋转,眼前的景物在模糊,此时的我,就像是茫茫大海上一只精疲力竭的海鸥,想寻找一个可以歇脚的小岛。哪怕是一块礁石,一根木棍,一个漂流瓶也好啊!可现实只有五个字:对不起,没有。下了飞车,我走起路来只感觉飘飘悠悠,似乎一阵风就能把我吹倒。天并不冷,可我竟一个劲儿冒虚汗,随时可能晕倒。为了不在那么多人面前出丑,我还是克制住了,坚持着往前走几步。天哪,“救星”来了!前面有一张长椅,我终于能够坐下来歇会儿,摆脱茫茫苦海了。

“你的感受真细腻!”智胜真心夸赞,又关心地问,“现在好多了吧?你这是没有适应,以后多坐几次就好了。”

接下来,智胜又见识了“逻辑派”“朴实派”“幽默派”等高手,大开眼界的他,对语言的风格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回到小院,他向阿文汇报学习成果。阿文进一步指点道:“写文章贵在有自己的风格,但语言风格并没有固定的称谓。只要多学习多思考,心中有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拥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文章有独特的语言风格,读来就如饮香茗,余甘未尽;如食橄榄,余香无穷;甚至如火,能够点燃读者的激情。同学们,你们也可以寻找自己的语言风格。当然,具体写作文的时候,需要采用哪一种风格,要视写什么样的文章而定,不可生搬硬套。

篇5:《兰亭集序》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

电影镜头语言, 是一种独特的视像语言, 它的呈现方式与文本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一种视听综合的艺术, 它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笔者以导演李大为根据王松中篇小说《双驴记》改编的电影《走着瞧》中的片段为例, 把文本语言与镜头语言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镜头语言呈现故事 (电影叙事) 的特征, 欣赏电影语言的表现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叙事能力。

一、阅读:感受文本语言与镜头语言不同的呈现样式

(一) 阅读小说《双驴记》中“马杰杀驴”的片段

王松的中篇小说《双驴记》讲的是20 世纪70年代, 城市知青马杰来到西北某农村插队, 他对大队里一头叫黑六的种驴只配种不干活的特殊待遇不满, 在暗地里发泄的过程中竟打坏了黑六的“命根子”。无法配种也不能干活的黑六被马杰残忍地宰杀, 却没想到黑六的弟弟———毛驴黑七, 从此与马杰不共戴天……

笔者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小说中“马杰杀驴”的片段。

马杰杀黑六是在第二天上午。地点就选在牲口棚。

杀牲畜是一件大事, 北高村的全村特意歇了半天工。村里的人们虽然不肯亲自动手杀牲畜, 但吃肉的欲望却很强烈, 早早地就都在家里刷锅烧水做好一切准备, 然后端着盆或簸箩来到牲口棚等着分黑六。马杰看一看大灶上的水已经滚开起来, 就将黑六从槽子上牵出来, 拴到那片空地的木桩上。这时人群里就响起一片唏嘘的声音。马杰朝人群里看一眼, 就转身去拎过那把铡刀。铡刀的锋刃已磨得雪亮。马杰为了应手, 还特意在铁柄上缠了一些麻绳。他来到黑六面前, 掏出一块黑布将它的两眼蒙起来。

但黑六用力一摇头, 将黑布甩掉了。

马杰再蒙, 又被它甩掉了。

然后, 它慢慢回过头, 睁大两眼看着马杰。

事后马杰对我说, 你能相信吗, 驴这种畜生竟然会笑。当时黑六的脸上皱了皱, 眼角居然还出现了一些细碎的鱼尾纹。他说他看出来了, 它的确是在笑, 它是在冲着他微笑, 他甚至还听到它的嘴里发出一阵嘿嘿的声音。马杰顿时有些心慌意乱, 立刻举起铡刀就呼地砍下来。在此之前, 马杰已在黑六的脖颈上看好了位置, 他发现它稀疏的鬃毛间有一个不大的缺口, 这缺口离头颅很近, 而且恰好是脖颈最细的地方, 他想如果把刀砍在这里, 应该会省力一些。但是, 由于他的刀举得过高, 在挥下来时有些发飘, 这就使落刀的位置发生了一点偏离, 似乎靠上了一些。马杰感觉到了, 这把铡刀的确磨得很快, 因此尽管靠上, 在落下的一瞬也几乎没遇到什么阻力, 只听咔嚓一声, 黑六的头颅就从脖子上齐刷刷地滚落下来。这颗头颅如同一只巨大的冬瓜, 在地上骨碌碌地滚出很远。直到它停下来, 那只冲上的眼睛仍还皱着一些鱼尾纹, 它睁得大大的, 像在瞪着马杰, 又像是瞪着马杰身后的人们。那个失去了头颅的身体并没有立刻倒下去, 似乎沉默了一下, 突然就有一股黏稠的血水从脖腔里直喷出来。这血水一直喷溅出很远, 如同一团猩红的烟雾朝人群里落下去。

人们惊叫一声, 立刻朝四处散开了。

失去了头颅的黑六似乎犹豫了一下, 又犹豫了一下。

它迟疑着朝前走了两步, 然后, 才慢慢地瘫倒下去。

马杰没去管清洗黑六的内脏。只是将它的皮剥下来。

这是一张完整的驴皮, 非常柔软, 看上去栩栩如生。

马杰犯了一个错误。他不该在牲口棚里杀黑六。

在这个上午, 马杰并没有注意到, 从他用那口铡刀砍下黑六的头颅, 直到在血泊里用牛角尖刀一点一点地将它的皮剥下来, 始终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他。这就是黑七。其实马杰在事先已考虑到这个问题。他想, 在杀黑六时不应该让其他牲畜看到这个血腥的场面。牲畜的身材虽然高大, 心胸却很狭窄, 胆量也很小, 这样的场面会对它们的情绪产生严重影响, 搞不好还有可能发生炸棚。炸棚是指由于某种突发的刺激, 使牲畜们同时受到惊吓而狂躁起来,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是很难控制的, 牲畜也会因为互相踩踏和撞击而受到伤害。但是, 马杰将所有的牲畜都牵去了别的院子, 却唯独忽略了拴在角落里的黑七。所以, 黑七也就目睹了马杰砍杀黑六的整个过程。马杰直到拎着黑六那张血淋淋的驴皮朝牲口棚的外面走去时, 才无意中发现了黑七。黑七正站在槽子旁边, 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和他手里的那张驴皮, 眼睛里似乎有些湿润, 尾巴也像一根木棒直挺挺地撅起来。……

(节选自王松的中篇小说 《双驴记》, 2006 年《收获》第2 期)

(二) 欣赏电影《走着瞧》中“马杰杀驴”的片段

电影《走着瞧》是2009 年的作品, 导演李大为, 编剧王述评, 主演文章。阅读了小说“马杰杀驴”的片段, 笔者让学生欣赏电影中“马杰杀驴”的片段。这一片段时长两分钟, 以下文字是笔者根据电影画面编写而成的。

【镜头一】

[外景场院]正午。

(从全景、远景到中景、近景, 彩色画面) 在太阳下面, 全村村民都围在场院四周, 手里拿着盆和碗, 准备分驴肉。黑六的四条腿被拴在四根木柱上, 固定着身体。一村民上去, 企图用一根布条蒙住它的眼睛, 被黑六甩掉。他又要去蒙, 又被甩掉。

(镜头闪回到远处黑七的注视, 再闪回到黑六眼睛的特写。画面转为黑白) 这时有人喊道:“看!他来了!”人群闪出一条道来, 只见马杰拎着铡刀, 低着头, 缓缓走来。

(画面由远到近) 特写马杰迟缓的脚步和阳光下明晃晃的铡刀。铡刀拖地的声音坚硬而清晰, 马杰的脚步声迟缓而沉重, 画外如戏剧鼓点的声音越来越急。

【镜头二】

[外景场院]

(明晃晃的太阳特写, 镜头拉远;黑六的一只眼睛特写;马杰的脸部特写) 马杰表情复杂, 由犹豫愧疚转为残暴。马杰抬起头, 他的脸在黑六的视线里变得狰狞。突然, 刀光一闪!铡刀挥下。 (画面突黑)

【镜头三】

[外景山坡某处]

远处的山坡上, 目睹上面一幕的黑七两眼流下硕大的泪珠。尾巴像一根木棒直挺挺地撅起来。 (女声画外音:“嘿呀呀呀……”)

二、对比:鉴赏分析镜头语言叙述故事的艺术魅力

首先, 笔者提出学习任务:

关于马杰杀驴, 原著用了1300 多字的叙事, 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采用了拟人手法, 详细叙述了黑六和黑七的表现。以此为基础, 电影改编成了三组镜头, 时长两分钟左右, 非常简洁。导演抓住了最关键的几个细节, 采用了电影特殊的表现技巧。请同学们把文本语言 (小说片段) 与镜头语言 (电影片段) 的内容进行对比, 说一说, 镜头语言在哪些方面优越于文本语言。

学生分析如下:

1. 第一组镜头从全景、远景到中景、近景, 采用场面烘托手法叙事, 比起原著的叙事更加简洁, 而主题更加突出, 声音的推进也让场面更加扣人心弦。场院里人们议论纷纷, 情态各样, 有源于饥饿的贪婪, 有手拿碗盘准备分驴肉的兴奋, 有对于杀害生灵的某种莫名的恐惧感, 还有提着裤子看热闹的无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远处拖着铡刀的刽子手马杰。马杰迈着沉重的脚步, 他的内心有愧疚, 又因为第一次杀驴, 也是胆怯的, 所以他不敢正视人们的眼睛。

2. 第二组镜头运用主观镜头和特写镜头, 以及色彩的转换, 极具表现力。画面转为黑六的视角, 黑白的色彩象征着残忍的人性, 阳光由明晃晃变为铅灰色, 如日食前的阴霾笼罩。这意味着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 马杰的行为暴戾姿睢!特写镜头中, 马杰的表情非常复杂, 由犹豫、迟疑、恐惧、内疚转为坚定、残暴, 于是, 一张变形的脸, 丑陋狰狞!这就是黑六眼中的马杰形象。

3. 第三组镜头运用了空镜头和特写镜头。残忍的铡刀落下后, 画面一黑, 一个空镜头, 让人产生无限想象:黑六怎么倒下, 怎么流血, 人们如何不寒而栗。此处隐去了原著中黑六的笑容、血腥屠杀的细节和头颅滚动的写实。只听得画外鲜血喷涌的声音, 这样的留白技巧不是胜过了写实的效果吗?一声画外音“嘿呀呀呀……”似从黑六的灵魂深处发出, 似从天外飘来:牲畜的命运呀, 如此悲惨!残忍的人类呀, 必遭天谴!此时兄弟黑七的泪水滚下, 尾巴直直地撅了起来。这里有两个特写镜头, 一个表达悲痛, 一个表达愤怒, 也为后面黑七的报复埋下了伏笔。

基于学生的分析, 笔者进行了归纳:

电影镜头语言的优越性, 一是更直观。文本一切详细的描述可以让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 但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黑六、黑七、马杰的形象到底怎样是不确定的, 而电影镜头让一切呈现在了移动的画框中, 直观可视。二是叙事简约而集中。远近镜头、推拉镜头和特写镜头的运用突出了主题。三是内涵丰富。主观镜头的表现力强, 如声音和色彩的寓意, 也让观众在有限的影像画框之外有更多的思想延伸的空间。因此, 从这三组镜头来说, 这部电影来源于文学作品但超越了文学作品, 这就是电影艺术 (或者说视觉艺术) 的魅力。

三、学写:借鉴电影镜头的表现手法, 提高学生的叙事能力

笔者要求学生阅读一则本地网络新闻, 并完成其后的练习。

【新闻内容】昨日下午5:10 左右, 我市城中路口斑马线上, 一辆大众汽车与一辆电瓶车碰撞, 汽车司机和骑车者双方均受伤, 交警及时到现场处理, 伤者已经送往医院, 案情尚待进一步调查。

【练习要求】分成三个活动小组, 模仿以上电影镜头手法, 分别以围观者视角、司机视角、骑车者视角叙述事件, 运用自己出色的表现力, 表现各自的情感立场。

以下是学生部分习作的展示以及笔者的点评:

【司机视角】当我开着我的大众车, 来到城中路口时, 我看到前面路口正亮着绿灯, 一闪一闪的, 非常清晰!“9、8、7……”, 我心里想:“再不冲过去就要红灯了!”于是一脚踩下油门……右前方不知怎么突然冒出一辆电瓶车, 我把方向盘往左一打, 一个急刹, “砰”的一声, 我的心咯噔一下, 完了!赶紧停车下来查看…… (表现司机的无辜)

【骑车者视角】我骑着电瓶车, 来到城中路口, 一条条斑马线, 清晰地展示在我的眼前, 前面有很多人走过了, 我就不假思索跟着往前骑。没想到左侧突然开过来一辆小汽车, 我躲避不及, “砰”的一声, 我眼前一黑, 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表现骑车者的无辜)

【围观者视角】一辆汽车开过来, 与一辆电瓶车碰撞了。汽车司机停下来看情况, 骑车者倒地了。马路中间一下子围满了人, 有的打电话, 有的拍照, 有的说扶他到医院吧, 有的说必须叫救护车……一会儿交警就到了。 (极力表现围观者的客观)

【点评】这三位同学都写得比较成功, 前两位都运用了主观视角, 从各自立场叙事, 紧紧抓住了红绿灯和斑马线做文章, 叙事简洁而重点突出, 而且充分运用了特写镜头、空镜头留白等手法, 凸显了司机眼中的绿灯跳跃、骑车者眼中的斑马线和事件发生后受伤者的严重昏迷情状, 很有表现力!第三位同学运用客观叙事, 侧重全景式的场面描写, 也符合要求。上面三位同学的最大优点是:都能借用电影镜头的表现手段来叙述事件, 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 让形式 (手法) 为内容服务。

四、结语

上一篇:技师考前培训总结下一篇:好听又特别的微信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