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白话译文

2024-06-01

《兰亭集序》白话译文(通用6篇)

篇1:《兰亭集序》白话译文

《兰亭集序》白话翻译及讲解

白话翻译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饮酒一杯,咏诗一首,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清明爽朗,和风习习。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恬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己所要的东西暂时得到了,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不能明白于心。本来就知道,那种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命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他们做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由缘,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聚会的诗文。

讲解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作品情感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篇2:《兰亭集序》白话译文

《药师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佛经,是大乘经典之一。很多人读不通,分享其白话版译文。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白话(上)

这些内容,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

有一次,当世尊为了教化众生,而在印度的各个国家和地方云游的时候。来到了一座国土广大,人民富饶的城邦,名字叫做广严城。那时,世尊安坐在一棵大树下面,当微风吹来的时候,枝叶就会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所以它的名字叫做乐音树。在世尊的周围,有已经证得圣果的八千多位大比丘弟子们;有三万六千多位初地以上的大菩萨们;以及广严城的国王,大臣,婆罗门和居士们;还有拥护佛法的八部天龙鬼神;其他的人们,以及非人的鬼神等等。数不清的与会大众,恭敬地围绕在世尊周围,等待世尊说法。

这个时候,作为无上法王佛陀的法王子,文殊师利菩萨,承蒙佛陀的威德与神力无形当中的启迪,从座位上站起来,按习俗袒露右肩,行右膝跪地,左腿半蹲,鞠躬合掌的礼节。然后恭敬地向佛说道:

“世尊,但愿您能够为我们大家,讲说净土当中教化众生的这类佛陀的名号;以及他们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所发的广大誓愿,和所成就的殊胜功德。让一切有缘听到的人,都能够消除种种罪业和障碍。我之所以向您请问,是为了给像法转变时期,乃至于末法时期的一切有情众生,带来利益和安乐的缘故。”

这时,世尊赞叹文殊师利菩萨说:“很好,很好!文殊师利,你以广大的悲悯之心,劝请我来讲说净土诸佛的名字和称号;以及他们在因地修行时,所发的大愿和所成就的功德。为了帮助被业障所缠缚的有情众生出离苦海,给予像法和末法时期的一切有情,以无边利益和安乐的缘故。现在请你仔细聆听,好好体会,如来将要为大家解说。”

文殊师利菩萨回应道:“是的!请您慈悲解说,我们大家非常高兴能够听闻妙法。”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从这个世界往东方,越过像十条恒河里的沙子那样多的佛国以后,有一个世界名字叫做净琉璃,其中的佛陀名号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文殊师利,你要知道,这位人天敬仰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因地修行菩萨道的时候,曾经广发下面的十二大愿,为了让一切有情众生,所有的愿望和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第一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自身发出慈悲智慧等等无量光明,强烈无比,自然照耀数不清的无边世界。以三十二种大丈夫的最佳相貌特征,和八十种最美好的身体形态,来庄严所成就的佛身。并且让所在佛国内的一切有情众生,都像我所成就的佛陀一样光明美好,没有任何差别。”

“第二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所成就的佛身犹如清净琉璃一般,从内到外光明透彻,纯净无暇;所放射出的光明,广大无边;所成就的功德,巍巍高大如同山岳;佛身清凉自在,随处安乐;各种光明交织成了光焰之网,庄严美好,强烈无比,远远胜过了日月之光。处于黑暗当中的恶道众生,遇到佛光以后,都能够开发出心中的光明智慧,随它们的愿望而自在投生,并且能够成就它们所希望的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以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各种方法,让所在佛国内的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够得到用不完的生活用品和各种所需品,不会让众生有任何缺少。”

“第四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倘若所在佛国内的一切有情,有人修行偏邪外道法门的话,我都将让他们安住在成佛的菩提道当中;倘若有人修行声闻和独觉法门的话,我都将用大乘佛法,使他们得到究竟的安身立命之所。”

“第五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倘若有无量无边数不清的有情众生,能够在我所弘扬的佛法当中,修行清净的梵行。我将让他们的一切修行完全符合戒律的要求,并且自然具备菩萨的三聚净戒,所谓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假设这些众生的行为,有了破坏和违犯戒律的地方,只要听到我成佛时的名号,破戒的罪过就会消灭,戒体自然恢复清净,将来也就不会堕落在恶道当中。”

“第六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倘若所在佛国内的一切有情众生,有的人身体条件很差,或者六根发育不健全;或者相貌丑陋,智力低下;或者眼睛失明、耳聋、嗓音沙哑,甚至不能说话;或者手脚残疾,天生驼背;或者有麻风病,以及精神失常,等等,各种疾病痛苦。只要听到我成佛时的名号,一切疾病自然痊愈,身体相貌端正,富有聪明智慧,六根健全完好,不再有任何疾病痛苦。”

“第七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倘若所在佛国内的一切有情众生,遭受了众病缠身之苦,而且既没有得到救助,也没有可以养病的栖身之所;没有条件请医生,也没有药品;没有亲人照顾,也没有家的温暖;因为贫穷的缘故,遭受了很多痛苦。这时,只要有人念诵我成佛时的名号,佛号一旦穿越了他的耳根,所有的各种疾病都将自然消除,他的身心将变得安稳而快乐;家宅眷属以及各种生活用品,都将自然产生,并且充足无比;最终,他们将像我一样,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八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倘若有任何一个女人,被女人天生的种种缺陷和苦事,逼迫得烦恼无比,所以产生了极大的厌倦和远离之心,希望将来能够不再生为女人之身。当她听到我成佛的名号以后,都能够在下一世转女身为男身,具备大丈夫的堂堂相貌,乃至于生生世世生为男身,直到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九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能够使一切有情众生,冲出魔王的天罗地网,解除一切邪门外道的纠缠和束缚。倘若有人沉迷于各种各样的邪恶见解当中,我都将引导帮助他们回到正知正见当中,并且使他们逐渐能够修学各种菩萨行,迅速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第十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倘若一切有情众生,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或者被绳子捆绑,被鞭子抽打;或者被囚禁在牢狱当中;或者按照刑律即将被处死;以及其它数不清的各种灾难、伤害和欺辱。当他们被悲伤和忧愁煎熬的时候,身心承受着极大的痛苦。这时,只要他们听到我成佛的名号,因为我圆满的福德与威神力的缘故,他们都能够从各种忧愁和痛苦当中获得解脱。”

“第十一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倘若一切有情众生,由于被贫困饥饿所煎熬,为了得到饮食的缘故,即将做出种种恶劣的行为。这时,只要能够听到我成佛的名号,并且专心念诵祈祷。我将会先用上好的饮食,让他们的身体得到温饱,然后,再用佛法的妙味,给他们的心灵带来究竟的安乐。”

“第十二大愿,愿我在未来世,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倘若一切有情众生,因为贫困而缺少衣服,所以被蚊虫叮咬,被冬寒夏热从早到晚地逼迫煎熬。只要能够听到我成佛的名号,并且专心念诵祈祷,我将按照他们的心愿和喜好,让他们得到各种上好的衣服,还有一切美妙的珠宝和装饰用品,花环彩带、香料香水、种种乐器,等等,随着他们各自不同的喜好,都能够使他们得到满足。”

“文殊师利,这就是被世间一切天人所尊崇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应供、正等觉,在因地修行菩萨道的时候,所发起的十二项微妙不可思议的殊胜大愿。还有,文殊师利,你要知道,这位人天敬仰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因地修行菩萨道的时候,所广发的各种大愿,以及所成就佛国净土的无量功德与庄严,即使我用一大劫,或者更多的世间,来详尽地讲说,也没有办法讲完。”

“而且,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佛国净土,向来清净无比,国中没有女人,也没有三恶道,甚至没有任何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其广博的大地,由青色透明的琉璃宝形成;上面的道路,由黄金制成的绳子作为标记;国中众生所居住的城市、宫殿、楼阁,以及栏杆、花窗和装饰用的伞罗、纱网等等,都是由黄金、白银、琉璃、水晶、砗磲、赤珠、玛瑙等七种宝物所构成。就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地庄严美好,完全平等,没有差别。”

“在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土当中,有两位了不起的大菩萨,一位名叫日光遍照菩萨,一位名叫月光遍照菩萨。他们两位是琉璃光净土当中数不清的菩萨大众的上首,当药师如来涅槃以后,他们将依次替补成佛,而且能够完全受持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正法宝藏,予以继承和弘扬。因此,文殊师利啊!那些听到这部经典,并且有了信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们,应当发愿,愿意在未来世往生到药师如来的琉璃世界。”

这时,世尊继续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文殊师利啊!倘若有的众生,不懂得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只知道要满足自己的贪婪和吝啬,而不知道布施以及布施的善妙果报。由于愚痴而没有智慧,又缺少信仰的根基,所以拼命地积聚财宝,并且牢牢地守护着。看到乞丐或者困难的人前来求助,他的心里很不高兴;假如迫不得已,而施舍帮助别人的时候,就好像割自己身上的肉一样,痛苦而舍不得。还有很多吝啬贪婪的有情众生,只知道一味地聚集钱财,即使自身的需要,尚且舍不得花费,何况为了父母妻子儿女,为了家奴佣人,以及乞丐呢?就更舍不得了。”

“上面所说的这些有情,在这一生结束以后,将会投生到饿鬼道当中,或者畜生道当中,受很多的苦恼。但是,由于他们过去在人间的时候,曾经听到过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如今在恶道当中,只要能够短暂地回忆起药师如来的名号,在回忆起来的一刹那间,就会从恶道当中消失,重新生到人间,并且自然会知道,过去世因为贪婪吝啬而落入恶道的经过。由于害怕恶道之苦的缘故,不会再放纵欲乐,转而乐善好施,并且常常赞叹施舍的人。对于自己的一切所有,都不会贪爱吝啬,渐渐地,甚至能够把自己的头颅、眼睛、手脚、血肉筋骨等,施舍给需要的人,何况其它身外之物呢!”

“另外,文殊师利啊!倘若很多有情众生,虽然在如来的教法当中学习,做了佛的弟子,却违犯了戒律;有的虽然没有犯戒,却破坏了规矩;有的虽然没有破坏戒律和规矩,却毁坏了正知正见;有的虽然没有毁坏正知见,却放弃了广学多闻,因此对于佛陀所讲说的经文的深意,不能理解和明了;有的虽然具备了广学多闻,却产生了自以为了不起的轻慢之心,由于这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轻慢之心,覆盖了清净智慧心的缘故,所以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乃至于会进一步嫌弃并诽谤如来的正法,成为魔王的伙伴和同党。”

“像这些愚痴无知的人,不仅自己奉行种种邪见,还会让数不清的其他有情众生,跟自己一起落入危险的邪见之坑。这些人,原本应当在地狱、畜生和饿鬼道当中,无穷无尽地生死流转。倘若有缘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便会自然舍弃过去的罪恶之行,转而修学佛陀的善法,不会再堕落于恶道当中。即使不能够舍弃罪恶之行,不肯修行善法,最后落入了恶道当中;以药师琉璃光如来无量劫以来慈悲大愿的威力,会让这些已经落入恶道的众生,重新听到药师如来的名号,并且当即在恶道当中死去,重新在人间出生。长大以后,具备佛法的正知正见,能够精进地修行,善于调节身心,而得到自在和法喜。于是,便能够舍弃世俗的家庭,出家修行,在如来的教法当中,受持经教和戒律,没有毁坏和违犯。在具备正知正见的同时,还能够广学多闻,深深地理解了佛经当中的法义,所以不会再有自以为了不起的轻慢之心,也不会再诽谤正法,更不会再成为魔王的伙伴。这样逐渐地修行各种菩萨行,将会迅速地圆满无上菩提。”

“还有,文殊师利啊!倘若许多有情众生,在人间的时候,贪婪吝啬,经常怀有嫉妒之心,喜好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他们本应该堕落在恶道当中,在数不清的时间里,承受各种剧烈的痛苦。受完这些痛苦的业报以后,从恶道当中死去,重新出生在人世间,却往往生为牛、马、驴、驼等等,经常被鞭子抽打,被饥饿口渴所折磨;又经常驮着很重的东西,走在路上。即使重新投生做了人,也往往出身于贫苦卑贱的家庭,为了生活,只好做别人的家奴和佣人,被别人使唤和命令,总是不得自在。然而,由于过去他们在人间的时候,曾经听到过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因为这个善因缘,在今生当中又回忆起来了,并且能够诚心的归依祈祷。于是,在药师佛威德神力的加持下,种种痛苦得以消除,身体六根变得聪明伶俐,拥有智慧;并且能够广学多闻,坚持求学最殊胜的妙法,时常遇到善知识和道友;最终将能够永远斩断魔网,彻底破除无明的黑暗之壳,干涸烦恼习气的河流,从根本上解脱一切生老病死,以及忧伤、哀愁、痛苦和烦恼。”

“还有,文殊师利啊!倘若许多有情众生,好生是非,互相挑拨离间,明争暗斗,让自己和别人都陷入了烦恼混乱当中,并且以身体、语言和思维,不断地造下种种罪恶之业,你来我往地,反复做些互相伤害的事,乃至于发展到互相谋害。为了达到报仇解恨的目的,想办法召请山林野外的各种鬼神,杀鸡宰羊,取用动物的血肉,来祭祀夜叉、罗刹婆等凶恶鬼神。把仇人的名字,写在做好的小人上面,用恶毒的咒语进行诅咒,以蛊毒之道,通过咒语命令所祭祀的鬼神、死尸等等,前去杀害仇人,结束对方的性命。在这些众生当中,倘若有人听到了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则对方的各种邪术,都不能伤害到自己。而且,一切与自己相关的人,依仗药师如来的加持,都自然会产生慈爱之心,愿意相互帮助,愿意给别人带来平安快乐,逐渐没有了相互损害的怨恨之心。于是,这些众生,个个都高兴起来,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能够知足常乐,不再相互侵害和争夺,反而乐于互相帮助,互相利益了。”

“还有,文殊师利啊!倘若有佛教的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以及其他具备纯净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等。能够受持八关斋戒,或者一年,或者三个月不等,依照佛法,信受奉行自利利他的菩萨学处。由于这些善根因缘,而愿意在去世以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佛国净土,听闻学习佛陀正法,虽然愿意,但志向尚未坚定。这些人,倘若听到过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等到他们临终的时候,就会有八位大菩萨,他们的名字是: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这八位大菩萨将从空中自然而来,为临终的人指示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这些善男子和善女人们,就会顺利地到达极乐世界,在各种颜色的七宝莲花当中,自然变化而出生。”

“也有一些善男子和善女人们,在八位大菩萨的指引下,生到了天界之上,虽然如此,他们本来积聚的解脱善根不会穷尽,不会再降生到三恶道当中。当他们在天上的寿命结束以后,还会重新回到人间,有的成为统治世界的转轮圣王,统领四大部洲的人类,拥有无比的福德威力,并且能够教化无量无数的众生,让他们遵行十善,身语意都不造恶业;有的成为国王大臣,或者宗教威望极高的婆罗门,或者大居士,或者大富长者等等,往往拥有富足的财宝,把仓库都装满了,身体相貌端正美好,拥有很多亲人眷属,既有聪明智慧,又有强健的体魄,如同英雄和勇士一般。倘若是善女人们,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以后,进行最诚心地诵持和祈祷,将来就可以不再转生为女人之身。”

“还有,文殊师利啊!这位药师琉璃光如来成就无上菩提的时候,由于无量劫以来根本大愿的力量,自然会观照一切有情众生。如果众生遇到各种病苦,如肺痨消瘦、甲状腺功能亢进而日渐瘦弱、黄疸病发热等等;或者被鬼魅附体、被蛊毒所伤害;或者有短命的征兆;或者面临各种意外死亡的危险,等等。只要这些众生向药师如来祈求帮助,希望能够消除这些病苦和灾难,他们的愿望都将得到满足。”

“当时,这位人天敬仰的药师如来,进入了一种三昧,叫做除灭一切众生苦恼三昧。入定以后,从药师如来头顶上突起的肉髻当中,放射出广大的光明,在光明当中,有声音自然宣讲出一个作用广大的陀罗尼咒:

‘南无薄伽伐帝,鞞殺社窭噜,薜琉璃,钵喇婆。喝啰阇也,怛陀揭多耶,阿啰喝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他: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三没揭帝,莎诃。’

那个时候,当药师如来的光明中自然宣说咒语以后,整个大地发生了祥和的震动,并且放射出广大的光明。在光明当中,一切众生的疾病痛苦都得以消除,享受安稳舒适的快乐。”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白话(下) “文殊师利啊!倘若看到别人生病了,无论是男子,还是女人,正在被病苦所折磨。应当为了救治这些病人,而时常洗澡、漱口,保持自己身体的清洁,然后取来某种食品,或者药品,或者没有污垢和虫菌的清水,面对这些东西,专心地念诵上面这个咒语一百零八遍,让病人服用。所有的疾病之苦,都会消灭得干干净净。”

“倘若有人追求健康长寿,只要他能够坚持诚心地念诵药师如来神咒,自然就会没有疾病之苦,得以延年益寿。而且,在他今生去世以后,就会往生到药师如来的琉璃世界,成为不退转的菩萨,直到最终成就菩提佛果。因此,文殊师利啊!倘若有善男子和善女人,对于这位药师琉璃光如来,生起了最为恳切的恭敬和供养之心的话,应当按照前面所说,以清洁的身心,经常念诵药师神咒,不要放弃和遗忘。”

“还有,文殊师利啊!倘若有具备清净信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在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应供、正等觉等所有的名号以后,能够念诵受持。早晨起床,首先清净牙齿,洗漱干净之后,用各种香料和鲜花,或者烧香使香气弥漫,或者涂香让香气自然散发,或者用各种乐器演奏动听的音乐,凡此种种,以便供养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佛像。对于这部经典,或者自己抄写,或者请别人帮助抄写,为了一心一意地信解受持,而跟从大乘法师,听讲其中的法义。对于这样的法师,应当进行供养,所需要的一切生活用品,都应当布施供给,不要缺少。倘若能够这样的话,就可以得到十方诸佛无形当中的守护和慈念,他们所有的祈求和愿望都将得到满足,直至成就无上菩提。”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啊!我发誓,必将在转变到了像法时代的时候,用种种的方法,让那些具备清净信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们,能够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甚至于在睡梦当中,也会用药师佛的名号使他们听到而有所觉悟。世尊,倘若有人对于这部经典,能够受持读诵,或者为别人演说讲解;或者自己抄写,或者请人帮助抄写;或者以恭敬尊重的态度,用各种鲜花和香料,涂抹的香、粉末的香、焚烧的香,以及花环、珠宝项链、幡旗伞盖、乐器音乐等等,来进行供养;或者用青黄红白黑等五种颜色的彩线,织成锦囊,来盛放这部经典,并且把房间打扫干净,在高处设置台座,将经匣安放在上面供养。这时,四大天王和他们的眷属们,以及其他数不清的天神大众,都会来到供养经典的地方,一同进行供养,并予以守卫和保护。”

篇3:《兰亭集序》白话译文

翻译不仅是双语活动, 而且是双文化活动。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化词语的研究, 因为有些对源语读者来说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对译语读者来说却难以理解。在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翻译界, 都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 即异化与归化。

文学作品的情感性功能使得文学翻译不仅要译出原著说了些什么, 还要译出怎么说的, 要准确传递异域文化因子。因此,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 在译者能够接受的前提下, 应尽可能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译法, 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中异域文化的特色及语体风格。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而诗词则是汉语中最具民族特色的瑰宝。其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字灿烂, 字字玑珠, 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不论绘景抒情, 还是评史述志, 都令人耳目一新, 古往今来都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因此, 《兰亭集序》诗词的英译的准确性对外国读者理解其中丰富的思想内涵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异化的角度分析《兰亭集序》的英译。

2. 归化与异化的优缺点

2.1 归化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采用归化的基础是因为译入语和原语之间存在诸多相同的表达方式。就拿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来说, 虽然它们是两个不同民族的语言, 但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思维模式基本上是相通的, 因此我们在翻译文学作品时, 有必要去考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观察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上的某些相似之处。

2.2 异化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翻译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手段, 首先应该满足译文读者阅读译作的目的, 即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 领略异国风情, 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那么异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异化翻译可以引进一些源语的表达方式, 来丰富我们国家的语言。

例如: (1) The enemy is armed to the teeth.

A.敌人已武装到了牙齿。

B.敌人已全部武装。

点评:这里的“武装到了牙齿”是进口货, 我国在过去是没有这样的表达。

(2) They dare say no to the superpower.

A.他们敢对那个超级大国说不!

B.他们敢于反对那个超级大国!

点评:A句表达属于异化, 译文有气势, 耐人寻味, 也丰富了我们国家的语言表达, 后来就有了“对……说不”的句法形式套用在其它的场合:比如Say no to plastic bags. (对塑料袋说不!) ;Say no to mute English. (对哑巴英语说不!) 等。简而言之, 异化能让我们接触到多样的句式表达, 使人耳目一新。因而, 我们应该在异域文化中“摘下几朵那里的鲜花来装点我亲爱的祖国语言” (孙会军, 2005:204) 。

2.2.2 异化翻译可以使译文读者接触到异域文化, 或引进一些源语文化来丰富我国文化。

若没有异化翻译的运用, 在汉语中就只会有“窄路”、“障碍”, 不会有“瓶颈 (bottle-neck) ”;只会有“猫哭老鼠”, 不会有“洒鳄鱼泪 (shed crocodile) ”;更不会出现“达摩克利斯的利剑 (Damocles Sword) ”、“潘朵拉的盒子 (Pandora’s box) ”这些颇具异国情调的文化因子。众所周知, 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在历史上就不断地引进了印度的佛教文化、西方的基督教文化, 等等, 若没有这些文化的引进, 我国文化就不会如此“丰满”, 而只会是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罢了。

当然, 由于异化翻译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 追求一种不透明、不流畅的言语风格, 且译文中所含源语文化信息过多, 容易造成译文晦涩难懂, 从而损害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造成译文读者人数的减少。异化的局限性也由此显现出来。

3.《兰亭集序》诗词翻译中的应用比较

那么在翻译古诗词时, 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文化处理呢?一般来说, 我们要遵循以中国文化为取向的原则和以译文为重点的原则, 所谓以中国文化为取向, 就是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 尽量多地宣传中国文化。另外, 以译文为重点, 指的是在翻译古诗词时, 既要忠实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要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 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 让他们好读好懂, 同时让读者轻松了解某些中国文化信息, 达到翻译的目的。

例1:《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译文:People gather together, life is so short to them.

本句虽短, “俯仰”一词足以说明生命也就在抬头与低头的瞬间交替中消逝, 哀叹人的生命之短暂。译文用了“life is so short”来表达“俯仰一世”, 可见已然悟出人生苦短, 需得珍惜之内涵。而其中“so”的出现, 让读者倍加感悟时间的宝贵、生命的短暂。如若在此讲“俯仰一世”译为“life is just to bend and raise one’s head”就过于生硬和牵强, 字面的意思可以表达出来, 但却无法让读者真正感受到“短暂”这一涵义。

例2:《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Accompaniedwithsteepmountains, fondantwoods and high bamboos, the pavilion was surrounded by a flowing stream, where we seated and drank in turns.Every single toast and poem could tell the distresses from our deep hearts, evengoing without nice music.

根据中国古文的句法结构,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 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 “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引”后省略了宾语“之”, 代“清流激湍”;“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把上述文字放入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翻译, 则可译出“茂林修竹———fondant woods and high bamboos”“一觞一咏———every single toast and poem”而其中“虽无管弦之盛”其意为“without nice music”这里译文中并未出现“管弦”之词, 仅用“music”来替代。“管弦”本为中国民族乐器, 可奏出美妙音乐, 用“music”来代替“管弦”, 可以使读者更能发挥想象力, 体会其中奏乐之美妙。

上述两例, 将原文很好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和人物相结合, 中国读者可以很容易就能理解此文所描绘的绝妙景致, 而外国读者也可以通过译文在脑海里勾勒出如此胜景。译文也算是兼顾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 使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表达字面意思的同时, 也道出了字面下所想表达的涵义。

再看一例:《兰亭集序》中:“后之观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译文:The future people look us just like what we do tothe past.How lamentable!

我们可将原文先译为白话文“后人看待今天, 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 真是可悲啊!”如此看来, 该句的意义十分简单明了。“犹”即为“像……一样”之意, 所以选择用“just like”;而其中“今之观昔”, 译者并没有用“we look the past”而选择用“what we do to the past”, 遵循了英语中“避免重复啰嗦”的原则, 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

4. 结语

为了完整地传达原文意义, 为了各种文化以平等的地位更好地进行交流, 我们在文学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时应该主要采取异化的方法, 但是我们是在不排斥归化翻译的前提下提倡异化翻译的, 因为归化翻译是异化翻译的有效的补充。

在当前世界形势下, 人们对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视, 异化翻译因其对丰富目的语语言文化和加强文化交流的作用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因为有了异化翻译, 我们中国文化中才有了“一石二鸟”、“鳄鱼的眼泪”、“武装到牙齿”等新的表达法。同样, 因为有了异化翻译, 英语文化中也有了“kongfu”, “qipao”, “jiaozi”等词汇。

无论哪种翻译法, 我们都应该在中西方交流的舞台上, 努力展现中国文化的精华, 保留中华文化的风采。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 (第二卷)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3]许均.翻译思考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4]孙会军.普遍与差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篇4:初中葬花吟白话译文

白话译文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 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呆。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篇5:兰亭集序原文译文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思想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篇6:《兰亭序》句式及译文

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奔驰,敞开。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晤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32、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46、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47、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48、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

49、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0、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1、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句式】

古汉语句式:

上一篇:销售白酒下一篇:初中生作文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