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欣赏

2024-06-21

《兰亭集序》教学欣赏(精选6篇)

篇1:《兰亭集序》教学欣赏

《兰亭集序》教学欣赏

《兰亭集序》是文采、书艺双绝的传世名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关于这篇文章的教学和欣赏,笔者从文化接受层面上谈一些认识和理解。

书法美学层面。《兰亭集序》彰显于世,首先是其书艺的超绝无双。晋人的书法,唐人的诗,宋人的词,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值得称颂的艺术瑰宝。晋人的书法又以尚韵而著称,这尚韵的特征既是书法美学的,也是人格气质的。《兰亭集序》不仅仅是一般的书法佳作,同时集中而艺术地展现了魏晋时期特有的时代风貌和时人风气。所以,教学和欣赏该文应该首先展示它的书法原貌,领略这些勾勾画画、点横撇捺的线条艺术所呈现出的生命姿态和精神张扬。书法艺术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才情、气质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当我们沉潜内心细细品位,这些流淌于点划勾捺之间的活力和内蕴,就会那样真切地复活出整个魏晋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理论告诉我们,行草是体现一个人内在自由精神的最佳表现形式。

书圣王羲之将这一书艺创造性的发挥到了极致,把那种一气呵成、自如挥洒的气质,张扬得淋漓尽致、浑然天成。当然,向学生传达这种意味时,要先让他们投入其中,反复把玩、触摸这些线条组合呈现出的气韵。王羲之博采众优,尤其吸取了前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优点,形成了笔画均匀、线条曲折、体式纵长的书法艺术,充分显示其自然朴素的妍美特色。在用笔的处理上,欲断还连,以侧取妍。笔与笔之间,有俯仰,有牵丝,有顾盼,有回折,有弛张,显示了纯熟的笔法和清丽的笔调。其笔锋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在视觉上形成一种生动、活泼、优美的艺术效果。

文本接受层面。《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乃为诗歌唱和集子而作。书序的文体,决定了其必须具备一般书序的特点。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作诗写序的缘由。又用一觞一咏,亦足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指明了《兰亭集序》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乃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过程,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来写的,只是作者含而不露罢了。一般来说,为诗歌唱和的集子所作的序言,抒情的成分是比较多的,而本文又自然地融合了叙事和议论,整散结合,有整齐的韵律美、如画的风景美,就像其书法作品一样,行文如行云流水,结构却浑然一体。欣赏《兰亭集序》,如沐春风,心旷神怡;夏饮甘泉,神清气爽;秋日登高,天晴气朗;严冬围炉,温暖如春。是一种享受,是一次心灵与精神之旅。在时间的长廊里,钦羡先人的群贤修禊的雅事;在空间的视野里,注目山清水秀的兰亭美景;在一觞一咏的畅叙中,仰观宇宙,品察万类,感悟人生与时事。这是一次现实人生的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就文章章法而言,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实写兰亭宴集情景,以乐为基调,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具,但作者乐而不淫,以淡雅为色调。后半部分虚写,抒发宴集后的感慨,以悲字为基调,在深沉的慨叹中,隐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对生命的思考和珍视,从而与前半部分的乐生之旨相契合。

晋人的自然观。有人说,自然是心灵的风景,书法是心灵的艺术。自然是人的心灵的外化,诗人和艺术家笔下的风景,往往不是纯粹的客观外在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和艺术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即是主观交融的产物。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都特别强调天人和一,天人感应,相互交流与相互共鸣。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魏晋时期被鲁迅称为人的觉醒和文化的觉醒的时代。东晋士人对自然的观赏明显带有哲学意识,他们自觉的脱身于名利场外,发现、理解和尊重自然美,并从中汲取生命的能量和生气。置身其中,人似乎忘却了自我,与物同化,生命意识渗透在深邃的自然宇宙之中。嵇康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反观之,如果作者缺乏宽厚博大的情怀,缺乏自由活泼的心灵,是否会有如此动人精微的感受呢?我想,没有主体能动多情的参与,再好的美景也是虚设。《兰亭集》中收录了王羲之的兰亭诗二首,其一云: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对照着阅读,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感知晋人对山水美的发现,以及他们的艺术心灵。那种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和表里澄澈的通明,是颇能令人感动的。崇尚自然,不拘名教,宅心玄远,寄情希夷,或归隐于田园,乐山乐水;或致力于诗文,以抒胸臆;或醉心于玄思,以探求人生、社会、自然之真谛。这种时风,在陶渊明、谢灵运等诗人的作品中有充分而生动的表现。

晋人的生死观。作为一篇书序,本文是极其特殊的,作者在完成了一般所必要的交代后,独出机杼地作了借题发挥,道出了俯仰一世之间的人生感怀。在本文中,这一点的阐发是最为重要的,它也是文章论述的主旨所在。钱钟书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兰亭集序》中一再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个痛字凝聚了王羲之深沉的人生忧患意识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所以,从自然中得到了人生的愉悦,信可乐也。又能从自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悲哀,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止尽,而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有人分析说,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是其旷达性格使然。但是,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朝,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谋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对此,笔者以为值得商榷,这并非难以苛求的问题,说东晋士人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也是不合那个时代之事实的。这在《世说新语》中是多有记述的。魏晋时代,由于社会的黑暗,现实的残酷,人们便转向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

从某种层面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近代哲学之生命情调、宇宙意识,是从东晋人超脱的境界里萌芽出来的。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向消极悲观,反而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空无。这种慨叹,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奋起和抗争。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读罢《兰亭集序》,那掩映其间的森森林木,那穿插云霄的处处绿竹,还有那清幽水中自在嬉戏的鹅群,也许会在某一天复活在你的头脑中,激活起你对那个时代文化的深沉遐思吧!

篇2:《兰亭集序》教学欣赏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篇3:《兰亭集序》教学欣赏

教师:同学们, 《兰亭集序》描写的时间是暮春之初, 现在也差不多时这个时节, 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我们到“师泽园”去, 大家围在一起, 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氛围。

(学生一阵欢呼)

来到“师泽园”, 桃花开得正旺, 树木的新叶也开始在转色, 环境是很美的。

教师:同学们, 当时是群贤毕至, 那么我们今天也是群贤毕至, 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我们现在就回到东晋, 去“畅游”一下优美的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我们是山城, 崇山峻岭自不必说了, 我们身处的这个小环境, 也算是“茂林修竹”了。想象一下我们脚下的小石子路就是清流, 我们现在就是列坐在清流边, 在清流上放上酒杯, 当酒杯漂到你的面前, 随手取上一杯, 饮一口美酒, 吟咏几句自己的诗, 那是多么的美妙。

同学们齐读“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别学生能通过在环境中的感染而背诵了, 还有些做出了摇头晃脑的动作, 甚是可爱)

教师:今天天气怎么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学生: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四处看看, 有花, 有草, 有竹, 有树, 是不是感觉到“品类之盛”, 再看看浩瀚的宇宙, 再想象一下周围有不同的小鸟在鸣唱, 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时不是享受到了极大的快乐。

学生去感受和想象。

教师:同学们现在朗诵“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学生带着感情朗诵。

教师:同学们, 我们今天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 穿越时空, 来到兰亭, 感受了诗人们集会时的情景。现在大家自由的去朗诵一下第一段。

学生自由朗诵。 (在朗诵的过程中, 一些同学根据周围的环境, 表现出一种陶醉的神情)

在本堂课要下课的前几分钟, 同学们梳理课文写作的顺序——时间、地点、时间、人物、自然环境。然后按照这个顺序大家背诵课文第一段。

学生背诵课文第一段。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很快的完成了第一段的背诵任务。

下课前布置作业:同学们写一段“师泽园”的风景, 预习第二、三段, 先自己去体会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第一课时完)

课文第二段诗人开始抒发自己的感慨, 第二段的情感学生理解起来还不是很困难, 但是第三段时比较困难的。

教师:有哪位同学来谈谈作者第二、三段抒发了什么情感?

同学回答。 (第二段的情感一些同学是能够理解到作者是在感慨人生短暂, 时间流逝很快, 但是第三段的情感基本上答不上来)

教师:那么我们回到历史中去。给同学们讲一点“魏晋风度”。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 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 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 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 士大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 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 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在生活上不拘礼法, 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 清静无为, 洒脱倜傥, 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其中有一种风度就是:清谈, 也可以说是玄谈。

清谈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建安七子的头把交椅孔融就是死于多嘴, 于是名士转而清谈不涉及时事的老庄哲学。何晏、王弼还以“无”字对宇宙的追问开辟了本体论的哲学天地。但何晏是不该带头吃“五石散”的, 越吃越精神, 越精神越多嘴, 随后竹林七贤接班清谈, 且一齐喝酒, 嵇康还独个儿坚决吃药, 结果被鲁迅先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加夏侯玄在内吃药的三个都被杀, 只喝酒的阮籍混过去了。起初阮籍们是为了避政治而清谈, 那么清谈爱好者发展到晋简文帝后, 清谈反而相当于现代的文凭吃香了。那么什么是清谈呢?他是以三玄为宗:《周易》、《老子》、《庄子》。魏晋真名士, 非于世无涉, 在其放达归隐之际, 心怀家国、人事, 然世道不济, 才无所用, 故多为出世之流。清谈, 一则因其社会, 一则因其情节清逸。所论者, 皆为老庄之言, 志在玄远高洁之境。

篇4:《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这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疏通了《兰亭集序》的字词句,学生已熟读课文。)

一、课堂导入

师:昨天,我介绍了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看到大家兴趣浓厚,今天我特地把“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拓本带来,让大家看看这一“书中极品”。324个字,字字笔力挺拔,笔势纵横,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学生争看)《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色,其文也是“文中上品”,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关注点1】尽管教师出示的只能是“摹本”,也足以让学生获得欣赏“书中极品”的愉悦和感动。课堂上多设计一点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的期望才不至于落空。

二、检查预习

师:先请同学们朗读一下《兰亭集序》。

(众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来看看同学们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师以投影呈现,学生互问互答。)

解释字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解释字义:俯仰一世、取诸怀抱、因寄所托、放浪形骸、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所之既倦、感慨系之、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句子: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③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关注点2】检查预习,包括两项内容。一项是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不过,仅从“众生齐读课文”一句看不出读的质量,特别是无法从读的水平了解对课文理解的情况。另一项是检查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解释词义”和“翻译句子”,有意识地为下面的文义理解作好了铺垫,这就是教学艺术!

师:请同学来简洁明了汇报一下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首先是“两晋政治思想与士人人生观”,谁自愿发言?

生:晋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政治黑暗。士人受到道家人格观念的影响,普遍崇尚老庄,大多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耽于清谈。士人人生态度也有不同,有沉湎悲哀的,如阮籍;有及时行乐的,如刘伶;有想避祸全身的,如嵇康;也有少数人珍惜时光,想奋发有所作为。

师:很好,显然认真做了预习作业。再请一名同学汇报“王羲之的生平与思想”,谁自告奋勇?

生:王羲之是“清官循吏”,个人兴趣爱好是书法及悠游山水名胜,最后他“辞官归隐”。作为东晋世族门阀的后裔,他的思想中有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写《兰亭集序》时,正有“济世”之志。后来离任去官后才以玄学为重,从玄学、佛学以至道学中寻求解脱。

师:挺简洁的。课前预习作业完成得不错。

三、文义理解

师:了解背景之后,我们来研习课文。暮春之初,王羲之与众友在山水怀抱中曲水流觞,畅叙幽情,其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文中哪三个字可以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生:乐、痛、悲。

【关注点3】作者写文章“纲举目张”,读者读文章自应“提纲挈领”,这样切入“文义理解”,很聪明,很轻巧。

师:找得准确。那么,王羲之参加兰亭修禊,乐因何而生?

生:因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群集而乐。

生:因名士相聚而乐、环境优美而乐、气候宜人而乐、相聚狂欢而乐……

师:确实,这些都让人感到快乐。在这些快乐中,你觉得王羲之主要因什么而快乐呢?

生:我觉得主要是因景美而乐。“景”是清幽的景色,即清新雅致的,你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景色的着色素雅清淡;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是开阔的景色。“景”与作者高雅脱俗且旷达的情怀一致,所以,王羲之处于这种美景之中,因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感到快乐。

师:你认为是因天人合一而感到快乐。

生:我觉得主要是聚会之乐。“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聚会”洋溢着清雅的情趣,是贤人,干的又是古代风俗流传的风雅之事,饮酒赋诗,又无管弦,是天籁与叙谈之音,这是“人与人和谐”的快乐。

师:有道理。美景中有知己,可以一吐怀抱,能够共鸣,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乐。

【关注点4】看来,学生对“乐因何而生”理解得比较顺利。有一点质疑:教师为什么提出“你觉得王羲之主要因什么而快乐”这一问题?两个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哪个回答正确?倘若都正确,那么“主要”从何谈起呢?

师:还有人有别的见解吗?没有呀,那么请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一段?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出这份快乐呢?

(一生以清新明快的语调朗读第一段,效果较好。)

师:情感把握准确,读得好。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王羲之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

(生都低头看第二段,静悄悄的。)

生:“痛”是心中难受,伤感,是因为……(回答不下去。)

师:提醒大家注意,自读第二段时画出四字词语,然后合并同义或近义的,剩下的是关键词。

(众生在书上勾画。)

师(启发):第二段在“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慨发出前,可分为哪两层呢?

生:第一层由“夫人之相与”到“感慨系之矣”;第二层由“向之所欣”到“终期于尽”。

师:在这两层中请同学们圈出“及”“况”两个字,请人上黑板在括号中填写上这两个字的前句与后句构成的关系,在横线上各填上句中摘录的一个关键词(四字词语)。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横线,两线中间写“及”和括号。“况”同前。学生上黑板填写,全班集体讨论纠正。)

师:“及”的前后句是承接关系,前后可填的关键词是“快然自足、感慨系之”;“况”的前后句是递进关系,前后可填的关键词是“已为陈迹、终期于尽”,当然刚才讨论中我们发现答案并不固定,选的词有代表性即可。对照板书我们可以思考,王羲之的痛由何而来?

生:因为以自己的方式求得一时的快乐,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生命短暂,所以“痛”。

生:而且欢乐短暂,人生总在满足与厌倦间游走,欲望无厌。

生:由于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感到欢乐短暂,人生无常,生命有尽,从而感到痛。

师:对呀,痛是因这些而起。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我们通过板书,把文本中作者发出“痛哉”感慨前的文中关键词提取了出来,进而分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一小节应以怎样的语气语调读?

生: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最后的“痛”,慨叹,重读。

(由一生朗读,读后众生自读。)

【关注点5】分析语句之间意义关系,找出关键词语,进而理解“王羲之的痛由何而来”,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我不理解。为什么不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进而弄懂“痛”的含义呢?为什么不要求学生概括第二段中作者阐明了什么观点,进而明确“痛”之由来呢?值得研究。

师: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悲缘何而发?

师(启发):我们可以借鉴解决第二段问题的方法。在发出“悲夫”感叹之前,作者写了几个时期的人?他们思考死生,有着怎样的表现?

生:昔人、今人、后人三个时期的人。对于“死生”,昔人“兴感”;今人“嗟悼”;后人“有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生一边答,老师根据生的回答一边板书。)

师:他们的表现有相同之处吗?

生:他们的表现都是“悲伤、感怀”。

师:那么,他们“悲”什么呢?能否从板书中看出些什么?

生:“悲”的是代代人感伤人生短暂,欢乐短暂,这种悲伤永无休止。

生:古、今、后人对“死”都哀伤、感触,有认识,古今同悲生死,但都无奈,这对矛盾永恒。

生:古今之人,对“自己”对“死”都在探讨,但并不很明白。认识局限,扑朔迷离。

师:显然,时代虽不同,感悟却是一致的。“悲”的是宇宙是永恒的,人生却是短暂的;这种生命的体验让人无奈而惆怅。这是跨越千古之悲。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三段,读出“悲”的情感体验。

(众生小声读。)

【关注点6】帮助学生理解“悲缘何而发”这个环节,处理得简洁、顺畅,也为后面的“文本探究”预留了空间。

四、文本探究

师:王羲之参加集会,乐而痛,痛而悲,让同代人、后代人都感伤不已,也有人认为,好好的参加聚会,怎么会伤心,似乎不合情理。你觉得由乐转悲,有无道理?

生:有道理。乐极会生悲嘛。

生:许多人有这种感觉,盛宴欢乐,却有人感伤“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春光正好,也有人在赏春时伤春,比如《红楼梦》中林妹妹。(众笑。)

生:人们认识到欢乐短暂,生命短暂,死亡必至;实际上畏惧死亡,认识到生与死相随。

生:也因王羲之内心早就怀有的淡淡伤感悲凉,至于为何“悲凉”,有刚才背景材料中说的那些政治黑暗、国家危机、个人经历、个性因素等等。

师: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否这样看:由乐转痛不突兀,是符合人之常情,事之常理,而且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认识。

师:另外一个问题是:一段说痛,一段讲悲,悲比痛深沉吗?深沉在何处?

生:深沉。“痛”是一时一地一人的对死生的感性认识,而“悲”非一时一地一人,它是千古同悲,概莫能外。

生:“悲”是整个人类千载以来关于生死问题的理性思考,“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悲人生无常”。

师:你怎么知道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悲人生无常”?

生:有诗文为证啊。比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师:别的同学也想想有哪些诗句可见悲慨人生的?

(众生七嘴八舌: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等。)

师:确实,悲比痛深沉,深沉在那是代代人仰望星空后的理性思考。中华民族理性思考死生问题可谓是一以贯之,而且,不仅中方思索,西方也探索,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了这个永恒命题:“to be,or not to be!”

【关注点7】引导学生探究“悲”与“痛”的关系,正是对文本含义的深入挖掘,也是有意义的挖掘。

五、拓展提高

师:在《晋书·王羲之传》中有与本文相关的几句:“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结合文本,你怎样理解王羲之的“志”?你有怎样新的人生体悟?

(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然后回答这个问题。众生讨论。)

生:寄情山水,陶冶性情,是超然世事,是化其郁结,畅享人生。这是许多东晋名士所为,王羲之也不除外。

生:王羲之否定“一死生,齐彭殇”,在死亡感慨中,藏着对生命的珍惜,追求和留恋。

生:王羲之的其文其字告诉了人们,人生虽短暂,但有些精神的东西可永恒!

生:人生是短暂的,应该抓住有限的时间,拓展生命的宽度、广度、浓度。

师:自然中有生命的快乐,要有一定的人生境界。在优越的地位环境中,不能蝇营狗苟,而要仰望星空,永恒的自然,让自己脱离尘俗,得到精神的超越;在平常的生活或污浊的泥淖中,应仰望星空,让精神自由,保持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以诗意的审美心态对待人生的各种艰难。

【关注点8】这个教学环节涉及的是否属于“拓展提高”的内容?值得研究。

六、总结全文

师:全文感情曲折深沉,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亡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情感起伏,脉络清晰,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晋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修养、精神状态,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作者对“死生”的理性思考,激发我们去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

最后,请大家一起朗读全文。

【评析】

这是一节好课。主旨明确,脉络清晰,环环相扣,逐层推进,引导学生有效地研读文本,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尽管如此,我仍然想围绕这节课谈点认识和感想,以就正于于扬老师以及关心这节课的同仁们。

“关注点5”中谈到,我不理解“分析语句之间意义关系,找出关键词语,进而理解王羲之的痛由何而来”,这样做的意义。让我们回忆一下这部分的教学过程:(1)指导学生划分第二段的层次;(2)“手把手”地让学生圈出“及”“况”两个字;(3)请人上黑板在括号中填写上这两个字的前句与后句构成的关系;(4)在横线上各填上句中摘录的一个关键词语;(5)对照板书思考,王羲之的痛由何而来?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内容理解问题,却不从梳通文义入手,而甘愿绕那么大的一个弯子,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我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同于扬老师进一步交换意见。

“关注点8”中我问,这个教学环节涉及的是否属于“拓展提高”的内容?目的是希望借此研究一下该怎样把握研读文本的“度”。教师引《晋书·王羲之传》中一段话,其中有“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谈出“你怎样理解王羲之的‘志’”。请读读学生的回答,我怀疑他们所说的“志”与引文中所说的“志”不是一回事;之后又衍生出“人生是短暂的,应该抓住有限的时间,拓展生命的宽度、广度、浓度”一番读后感式的议论,哪里还顾及什么文本!笼而统之地肯定学生的这些回答,势必很容易混淆深入研讨与信马由缰的界限。近年来,语文课堂上这类情况尽管少了许多,却依然常见。

此外,整节课没有涉及作者为《兰亭集》作序目的这个问题,不知出于怎样的考虑。依我之愚见,不读懂王羲之为什么要写这篇序,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理解就很难说是全面的,对“悲夫”这一感慨的体认也会缺了些真切。

篇5:《兰亭集序》教学杂谈

【浙江省慈溪市慈溪实验高级中学 陈宝贵】

〖“大语文”阅读与“大语文”作文〗

艺术欣赏“大语文”阅读的有效延伸”。艺术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我们所说的艺术是指除了单纯以文字表达思想、情感以外的一切艺术门类,包括戏剧、电影、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家园,这些门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的一翼,学会对艺术的欣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艺术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有效延伸,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构成。现代音像技术的发展,把各种艺术引向课堂己便得非常便捷。艺术欣赏和文本阅读相结合,经典视象和经典名著同时进行,这不仅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想象的真切感受,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比如我们在教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让学生欣赏其书法艺术,这对了解其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纯正的文学情感,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单纯的音乐、绘画、电影等艺术欣赏,同样应作为“大语文”阅读的重要构成。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 郭毅】

〖创新是语文教师的灵魂〗

在德州市教学能手比赛时执教的王羲之《兰亭集序》,不仅引领学生感受作者面对生命短暂而抒发的“乐──痛──悲”的情感跌宕,而且从文化、生命、民族的视角探讨了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人生价值问题,这节课既把握了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又给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和美的净化,受到了在评委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二十五中学 王晓静】

〖生活──语文教学的引领者〗

篇6:《兰亭集序》教学案

语文组 刘定伦

学习要点: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学习过程: 1.背景知识

(1)王羲之(303—361)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句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2.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⑴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宴饮之乐

⑴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动,使(水)弯曲

⑵次:旁边

⑶一:一些,一点

⑷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所以:用来

⑶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极:穷尽

⑸娱:乐趣

⑹信:实在,诚

从第一自然段用词的简约、格调的淡雅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情。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开遍,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集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结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2)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

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与:结交,交往

⑵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或:有的人

⑵晤言:对面交谈

⑶因:就着

⑷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趣:通“趋”,往,追求

⑵曾:竟,乃

⑶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子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⑷之:往,到达

⑸系:附着

第四句: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向:以前

⑵俯仰:时间很短

⑶犹:尚且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况:何况

⑹修短:寿命长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3)讲析第三段:(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固:本来

⑵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⑴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述:陈述,创作

⑵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

问: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一步步推进的。

明确:第一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于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死大事,提到生死这件大事是令人悲伤的。第二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 情久久不得开解。第三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问: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明确:这一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荒谬的。他又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别,因为长短是相对的,但他同样夸大这种相对性,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胡说。其次从第三段的内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说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端,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的说法还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总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3.深化迁移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生命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魏晋士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着。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语文组 刘定伦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前面我们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他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在我们课本的封面。所以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我们今天又来学习他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赤壁 赋》

二.作者背景及文体简介: 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著名的诗词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等。著有《东坡乐府》。

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文体

《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 制。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三. 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找出文中押韵的韵脚,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注意特殊用法及句式

五.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1.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2.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学习第一段(先诵读,再思考,有所理解后再读,力争课内背诵。后面的段落同)

思考:(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明确: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 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七.学习第二段

思考:(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明确: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2)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转折过渡 八.学习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 怀的?

明确: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九.学习第四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明确: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 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2.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明确: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表现了作者平静超然的心态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是积极的。十.学习第五段。

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十一、课堂讨论:文中吹洞箫的客人是谁?

明确:1.古代“赋”一般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2.见教材152页《〈赤壁赋〉中吹箫人》 3.客人的话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主客问答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内心苦闷迷惘又不甘消沉落寞的矛盾思想。“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十三、作业:全文背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指名学生背诵

2、集体背诵

二、梳理文章结构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三、鉴赏要点

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类文赏析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麟,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行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

(cha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责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注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乎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五、作业:

整理文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明确其意义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一世之雄

一叶扁舟

沧海一粟

逝者如斯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

东方既白

《赤壁赋》名句长短交错,短句变化较多。大部分短语为四字两个节奏。设计这一练习的目的,是熟悉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古籍文章加深印象,为背诵全赋打下坚实基础。

(2)根据文赋对仗特点填写《赤壁赋》中的句子。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羽化而登仙。B其声呜呜然,。。C.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设计这一练习的目的。这篇名赋对仗形式多样化,有工对,也有宽对,有当句对,还有隔句对。在填空过程中,既可感受苏轼赋遣词造句的出神入化,也可体会苏赋对仗艺术的精妙绝伦。《 游褒禅山记》优质课教案

语文组 刘定伦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点: 目的2、3 教学难点: 目的1、4。教学设想: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总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教学步骤:

一、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 冢 华 相 谬 窈 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第三部分(5):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

四、讨论叙议结合的手法。

1.问: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 由学生讨论后明确:(1)两部分间衔接过渡自然。

(2)记仆碑情况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3)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后洞强调路远、奇险、游者少。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作者通过记游,阐述了什么观点呢? 作者据仆碑得出了要有“深思慎取”的态度;通过两洞对比,得出了做任何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结论。

3.本文即事明理,借游山抒发了内心的感慨。诸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作者这一感慨的看法。(本题可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

五、作业。

熟读课文,写一篇读书笔记。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背诵。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节所讲授的叙议结合的特点及作者的观点。

二、启迪思维,深入研究。

从游览来看,这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照理,这样的游览并没有多大价值可写,而本文却成为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为什么?从中,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提示: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第三段紧承上文,抒发自己的感想。(1)用“叹”领起下文。

(2)以古人作立论的标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往往有得”。(3)世人的做法: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4)阐述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悔”。

上一篇:官方兽医试题下一篇:预防坍塌及高处坠落事故专项整治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