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

2024-06-02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共12篇)

篇1:《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重点词语解释

1、所以游目骋怀……信可乐也(用来……,表凭借;实在)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好)

二、通假字

1、趣舍万殊通(“趋”,往,取)

2、由今之视昔(通“犹”,如同)

三、多义词

1、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2、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5、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四、词类活用

1、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2、流觞曲水(使(水)弯曲)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4、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5、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五、特殊句式

1、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2、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3、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4、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六、难句翻译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3、死生亦大矣

译:死生也是人生的大事啊。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当然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5、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篇2:《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整体分析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篇3:《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

《兰亭集序》作为“书圣”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 不仅是后世好学之人争相临摹的书法精品, 更因其是一篇情感真挚、识见高远、文辞清新简练的优秀散文而流传了十几个世纪。但由于《兰亭集序》 (以下简称为《兰》) 的表达形式属中国独创性文学形式——文言文, 无法在西方文学中找到相对应的形式, 这就为译者提出了难题:如何在英译时, 既符合译入语思维习惯, 又保留中国文化内涵, 杜绝误读现象的发生呢?如:《兰》中“永和、癸丑、契”等词均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但因中西方不同历史与文化背景造成的概念及其理解上的差异, 往往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目的语。如单纯直译字面义或以拼音加注的方式进行翻译, 迫使读者丢失有效信息也就在劫难逃了。这只是《兰》翻译过程中遇见的问题之一, 同样也是译者面对文言文英译工作时无法避免的问题之一。笔者为使以《兰》为代表的文言文译作最终达到“言能尽意、文能达旨”的良好效果, 试以中西思维对比研究理论为基础, 从以下翻译路径入手, 另辟蹊径。

一、把握原作深层句式结构, 还其现代汉语之完备形式

中国自古就有“拟实、若画虎”等表述。中国智者则认为, 语言是反映外来客观世界实体的图片, 话语只求达意即可;过多拘泥于语言形式, 追求华丽的辞藻, 反而有损或限制思想内容的传达与接受。加之, 中国方块字以表意为主, 没有内外部的屈折变化, 使用时可不受形式上的限制;字词排序既可反映出动作的先后次序;又无需过多的语言形式标记, 这就有了中文所谓的“以意统形、意合”, 于我国文学作品时就呈现出“形散神聚”的特点。

文言文, 这一具有丰富情感与意象、词语高度凝练特质的文体即追随“意合”的规则, 在保证逻辑关系的前提下, 也竭力摆脱着语法的限制, 运用汉字句法和词汇上的自由, 让其句式呈现灵活多样, 词汇灵活多用的情形, 以备其意象表达所需。文言文作者可完全根据自己作品所要表达的意象选择各类句式或转化词性, 不必拘泥于主谓兼备的规则句型, 就如:无主语省略句、连动句、倒装句、名词连用法等在文言文表达中比比皆是。

相比而言, 英语更重视语言形式与功能的不断完善, 并认为表达任何思想必须借助清晰合理的词形和语法。因此, 利用主谓一致规则、语言形式标记以及词的屈折变化等形式方式表达英语思维就显得格外重要, 即英语的“形合”。

正是由于英语语法规则的严谨, 限制了句子和词汇的种种表达, 要把重意合的汉语, 尤其是古汉语 (文言文) 翻译成英语, 就不得不经过变通, 填补原作中被省略的成分, 借助形式标记, 将语义深层的逻辑因素提到表层, 使译入语的表达更加符合英语的显性逻辑关系, 即经历“分析 (文言文) à完备/转换 (现代汉语) à翻译 (英语) ”三个过程。

以《兰》为例,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一句中, 虽然主语成分“我们”省略了, 属于无主句, 但这不会给中国读者造成困惑, 反而留出了想象的空间, 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但对于注重显性逻辑的西方读者来说, 不论此句翻译成主动语态或被动语态, 都需要译者为省略了主语成分的原句补上恰当的主语, 否则容易让西方读者为寻找动作的执行者大费周章, 影响他们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感。所以在理解上下文后, 应选择补充主语并将状语前置, 将该句变为“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英文可译为:We gathered together at Lan pavilion in the Shanyin county of Kuaiji Prefecture.”, 其中英文地点的表达也顺势改为了符合英美思维习惯的由小到大。

又如, “引以为流觞曲水”中“引”后省略了宾语, 如不先把宾语补充完整, 转换成现代汉语中的主谓宾完备的句子, 在英译过程中以同样省略宾语的方式必定会让西方读者觉得晦涩难懂, 指代不明。由上下文得知该宾语指代的是“清流激湍”后, 须在现代汉语中补充解释出“把小溪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再作英译工作:“It was the engirdled creek that floated the wine cups among us to decide whose turn to poetize or drink.”

文中此类例子层出不穷, 面对偏向于意念连贯, 不求结构规整的文言文表达, 把握其深层句式结构, 还其现代汉语之完备形式才是提升《兰》乃至文言文翻译质量的有效路径。

二、准确拿捏《兰》中一词多义现象, 确定英译细则

中国人认为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加之, 中国地大物博, 能感知的东西多, 看问题易看多方面, 所以中国人更看重事物多元的而非单一的基本属性, 注重内涵的丰富性。与英语内涵的单一性相比, 就更容易出现一词多义, 或随着社会的进步, 演变出字词内涵不断扩充不断丰富的现象。

在文言文英译时, 现代汉语中耳熟能详的一个字却变了含义, 或干脆毫无意义, 如何拿捏这一现象?细剖语境, 确定英译细则是路径。以《兰》文中的“一”为例:

a.“一觞一咏”中的“一”义为:一边……一边……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 可译为:to poetize their helplessness and grief freely withwine.

b.“俯仰一世”、“悟言一室之内”的“一”义为:数量词“一个” (转眼间就过完了一生。/在一室内促膝倾谈。) 英译时须把意象译出:Soon their lives are flying to an end./sharing the inner feelings withbosom friends indoors.

c.“若合一契”中的“一”义为:一起 (好像契符一样能合在一起。) 由于国外没有相对应的意象, 易用意象转译法:like the bond existingbetween our ideas.

《兰》文中共7处“一”字, 所处句子不同, 代表的意思也不尽相同。此外, 文中“之”字重复出现17次, 分别作为代词、动词、结构助词、音节助词等贯穿于作品始终。如果不能正确识别这类词语的多种意义和用途, 就很难借助英语形式标记, 译出句词之间的隐形逻辑关系。

三、揣摩原作情感与意象, 确保译文情感与意象之一致性

《兰》共三段, 第一段“信可乐也”凸显了“乐”, 第二段“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凸显了“痛”, 最后一段“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凸显了“悲”。“乐—痛—悲”三种情感层层撕破。为了在翻译时既不失情与景的美感, 又能让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同样为王羲之的高远识见喝彩, 可以采取保留译文意象忠实性的方法。以第一段为例: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景色描述语是王羲之此时此地快乐的情感语言, “群贤毕至、一觞一咏”又展示出此次能人贤士赶赴聚会的胜景, 紧接着王在“俯”“仰”之中“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透露出了他的顿悟之感, 最后以“信可乐也”的“信”, 将欢乐之情推向高潮。整个第一段, 意象是欢快、热闹的。在英译时, 应尽量将原作的意象保留。为确保译文意象与情感的忠实性, 译者应选择英文短句突出跳跃欢快的感觉, 并列句突出情感的坚定与明朗, 措辞也尽量还人以“to be swarmed with, to stream gaily”等热闹、欢乐印象的英文词组;反之, 亦然。

简言之,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尤其是汉语作为意合语, 推崇“以意统形”的表达方法, 逐词、逐句翻译都有可能损失原作中的意象甚至情感, 所以在英译过程中应尽量运用各种方法将原作中的意象保留下来, 以意象为单位, 把原作者的真实情感传递出去。如此, 才能让译入语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共鸣。

四、结语

中国的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怎样推介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 让外国人也能读懂并体会语言准确凝练、民族文化色彩浓烈、意象丰富、古汉语表达法颇多的中国文言文, 从中西思维角度对《兰亭集序》英译路径的相关思考可略见一斑。

摘要:作为一代大家“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 因其情感真挚、文辞简练而流芳百世, 那么如何将这用中国民族性文学形式-文言文书写的优秀散文推介至全世界, 便成为了译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从中西思维对比研究理论为基础, 以细剖《兰亭集序》翻译要点三则为例, 觅文言文汉译英之路。

关键词:《兰亭集序》,文言文,中西思维,汉译英

参考文献

[1]李欣:《从汉英语言文化差异看古诗英译中的变通问题》,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年第6期。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

[3]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年第2期。

[4]龙鹏屹:《论文言文的英语翻译》, 《中国西部科技》, 2008年第7期。

[5]刘旭、呈晏萍:《文言文的英译技巧——林语堂〈浮生六记〉与马丁.路德翻译细则之碰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年第15期。

[6]闵爽:《〈兰亭集序〉解读》, 《语文讲堂》, 2004年第6期。

篇4:“兰亭论辩”中的知识分子们

首先,作为政治家的文人毛泽东主席。他支持“兰亭论辩”多少是出于他个人的文化情结与独特的气质,的确,作为书法家的他,《兰亭序》的真伪论争自然逃不脱他的视野,但作为政治家的他更察觉到这论辩背后的政治潜能。他来自农民阶层的敏感性以及与生俱来的挑战、造反的精神,自然会使他提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建议。但是,作为一位政治家他也比谁都更认为,如果把眼光全部聚焦于文艺而荒于政治,那将是一场政治悲剧。美国学者海登·怀特语出惊人:“我认为毛——就他的‘要想改变社会,就得首先改变意识’这一感觉而言——比他的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同行更加现代。当然,我这儿所说的‘现代主义’指的是一场文学和文化运动。”(《文化研究访谈录》,海登·怀特著,谢少波、王逢振编,社会科学出版社二○○三年六月版)这场运动必须由 “人类集体合作”即群众运动来完成。因此,解放后的批判《武训传》、批判《红楼梦研究》、反右运动,直至“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发,都是政治家在意识形态这一至高领域发动的一场革命。自然,“兰亭论辩”就是整个文化运动中的一个小插曲,一个等待着意识形态投来虚像的屏幕。只是它还没有被叫醒,依然可以做着纯粹的学术梦。

其次,居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郭沫若。一九六三年九月底,毛泽东严厉批评文艺舞台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成了主角,劳动人民只是配角,甚至被丑化。一九六四年,他正面指示:“《人民日报》要注意发表学术性文章,发表历史、哲学和其他的学术文章。”同年十二月又批示:“十几年来,形而上学盛行,唯物辩证法很少有人理,现在是改变的时候了。”

自然,作为文艺界的领袖,文化班头,且居于主流意识形态中心的郭沫若,他的一言一行,必须体现领袖的意志和意识形态导向。此时他造《兰亭序》的反,和他写历史剧《蔡文姬》一样,都把他诗人的激情、叛逆的个性、严谨治学的精神全归之于政治意识形态。“兰亭论辩”中的否定派在意识形态上就是沿着批判唯心主义和帝王将相两条线展开的。

可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郭老很希望保持独立自由的空间,可以不对任何人的宠辱而坚守灵魂,可以不为取悦世俗的喧哗而戕害自己的发现感、创造感和兴奋感,这也才是真正知识分子的个性道德。他的“辞职”报告、“焚书”声明和他二十年代流亡日本一样,也是一种自我放逐、自我流亡。他看到从前的一系列文化运动给文化和知识分子带来的伤害太大了,而即将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更是不可预测,这种无奈的自我放逐,甚至是自虐,既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也是他拥有特殊位置和身份的无奈选择。他有分寸的压抑高老一派,客观上使“兰亭论辩”终究没有成为一场群众运动。

也正因为郭老的双面性,才使得“兰亭论辩”那么轰轰烈烈地开场、那样平平静静地退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上演了一场有惊无险、令人回味无穷的短剧。

第三,纯粹的知识分子高二适。高二适先生的流亡也有两次,一是解放前的自我放逐,他在进国民政府立法院之际,他与执事者商定“三不盟约”——不入国民党,不参与政治活动,不受训,从而把自己设定为主流社会的圈外人;二是解放后,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像高二适先生这样的旧文人,自然排在主流社会之外。但无论哪一种环境,他都会放弃权杖和桂冠,做一个文化的流浪者,始终保持着睿智的心灵和知识分子的本能的责任感。他的狂狷、执拗成为他思维方式的主要模式。以学术为公,以捍卫文化为己任,谁若是颠覆文化、贻误后学,不管是有权势的康生、学术权威郭沫若,还是恩重如山的师友章士钊,高二适都会自然站出来讲真话。章士钊出于关心和爱护,曾多次提醒高二适为文为言要注意分寸,否则会影响个人前途等等问题,但高二适在一九六五年七月八日的一封回信里阐明自己的心迹:“唯前途有否,以论学为重,一时得失为轻。唯公察之!”

知识分子的职责之一就是质疑。高二适质疑的灵感来自于文化本身,是以回归文化真实为主旨,这种质疑是坦荡的,他的价值就在于传达了一种真切的声音,即使论证不到位,也掩盖不了他的美的质感。郭沫若质疑的灵感往往来自政治的需求,它的悲剧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被卷入了毫无根据的阶级偏见。

在高二适的文化构成中,他继承了传统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精神,因而具有现代性,他是传统中的现代派。而郭沫若虽然以叛逆、翻案名噪一时,但他的文化构成,则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知遇报恩的情怀,因而具有忠义性,他是现代派中的古典。

第四,消极的旁观者。在“兰亭论辩”中,既有硬被拉入的,如启功先生,也有心知肚明而不敢、不愿介入的知识分子,他们成为消极的旁观者。他们的举动正如二○○四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在授奖词《旁观者清》所说的那样:“旁观者们理应服务于生活,正是这点却不能在那里办到……旁观者们也理应服务于观察生活,这在别处是经常能够办到的。”(《“钢琴教师”耶利内克》,钱定平著,长江文艺出版社二○○五年一月版)于是他们采取了模糊的方法和策略。当历史翻过那一页后,启功先生提起往事,每每都像一个写错作业的小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橡皮去擦,却总留下一个淡淡的污迹,给人以一种隐隐的痛。至今我们也不明白某些人在“兰亭”这个问题上表述的确定性。这一点是极其有害的,康德说过:“模糊是一切神秘主义者的命令,用来诱使人们通过人为的模糊埋葬了智慧。”(《实用人类学》,康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二○○二年六月版,16页),所以,当列出支持郭沫若观点一长串大人物的名单时,就造成了一种虚假胜利的幻觉。

篇5: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兰亭集序文言文原文

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兰亭集序文言文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奔驰,敞开。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晤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32、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46、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47、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48、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

49、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0、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1、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 ①抱在怀里;② 胸前;③ 心里存着;④ 打算。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短语:于+宾语 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c)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ⅰ【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ⅱ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况修短随化,寿命长 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 使……奔驰,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及,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七)之

(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通假字】

趣舍万殊 “趣”通“取”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像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篇6:《兰亭集序》文言句式

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奔驰,敞开。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晤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

篇7:《兰亭集序》注释及文言句式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短语:于+宾语 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c)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ⅰ【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ⅱ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篇8:文言文知识积累及训练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文言知识】

“经”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经典著作。《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孔子教育学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基本教材,世称“五经”。之后,儒家学派的人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俗称“四书”)作为经典必读书。所以后代有了“四书”、“五经”之说。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孤②明③庐④笞

2. 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恒荣勤学不倦

恒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叹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

【注释】①桓荣:东汉人。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动乱。③太常:职官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

【文言知识】

说“岂”。“岂”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指“哪里”,表疑问。上文“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意为哪里知道学习的好处能像这样啊!“岂敢”即哪敢。二指“难道”,表反诘。如“岂吾不若人”,意为难道我不如别人?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初 ②厄 ③嗤 ④应 ⑤及

2. 翻译:①而荣讲诵不息 ②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崔景偁拜师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注释】①余: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②北面承贽: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③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④庶几:有希望。

【文言知识】

名词作状语用。在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用来修饰动词的,但上文“以史事余”中的“兄”,它属名词,直接修饰动词“事”,这“兄”就是名词作状语用(或称之名词活用为副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崔景偁用对待兄长的态度侍奉我。又,《狼》:“一狼犬坐于前。”“犬坐”要理解为像狗一样坐着,“犬”也是名词作状语用。又,“车载之而行”,意为用车载着他前往,“车”同样是名词作状语。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既②弟子③从

2. 翻译:①余愧谢,不获②某则愿庶几焉

3. 上文有四个“为”,请依次作解释:① ② ③ ④

参考答案

承宫樵薪苦学

1. 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2. 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

桓荣勤学不倦

1. 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2. 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才用得上它呢?

崔景偁拜师

篇9:兰亭集序知识点

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 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 (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短语:于+宾语 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c)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ⅰ【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ⅱ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七)之

(1) 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

(2) 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 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 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

(5) 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通假字】

趣舍万殊 “趣”通“取”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像

【涉及成语】

篇10:《兰亭集序》知识点梳理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王羲之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兰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魏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

(二)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1.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

2.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

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意为“热闹的场面”)

B.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

C.形容词作动词:

1.齐彭殇为妄作(齐,意为“相同看待”)

(三)古今异义词

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

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

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

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四)一词多义

1.之:

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以之兴怀(代词)

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独立性)

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2.修:

茂林修竹(意为“高”)

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虽:

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于: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连词”)

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以:

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五)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死生亦大矣。(语意山构成判断)

B.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当于欣于所遇。

③终期于尽。

④不能喻之于怀。

2.定语后置: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俯察品类之盛。

C.省略句:

①(大家)列坐(于)其次。

②(大家)引(之)以为流觞(之)曲水。

③晤言(于)一室之内。

篇11:《兰亭集序》字词知识点

摘要:《兰亭集序》字词知识点归纳,梳理了课文中所有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多义词、特殊句式,包含的成语等。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好好总结,牢牢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

(2)映带左右(带:环绕)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三)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⑵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五)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1 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2 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 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 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

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 以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6 一

⑴ 若合一契 (一起)

⑵ 其致一也(一样)

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

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⑸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

②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其致一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⑵当其欣于所遇

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

⑴仰观宇宙之大

⑵俯察品类之盛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三)省略句

1、(众人)列坐(于)其次

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3、悟言(于)一室之内

4、放浪(于)形骸之外

【古今异义】

1.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3.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5.所以

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7.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

【涉及成语】

篇12:疏理知识点 突破高考文言文复习

《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渐趋明确具体,更加便于操作实践。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命题者严格地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选文设题,题型基本稳定,涉及到的一些知识点大都可以在中学课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内容。“语文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意首尾完整,具有较强的阅读因素;文笔流畅多彩,绝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试题考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鉴于这个说明,纵观这十多年的文言短文,几乎无一例外均先自于史传散文。之所以都先史传散文,是因为这类文体一般语言相对规范,内容深浅适中,文笔较为流畅,且故事性强,能吸引人,有一定的可读性,最能体现上述标准。由于思想性的要求,历史人物一般先取正面的人物,如清官、廉吏、直臣、孝子,而不选反面人物,如贪官、污吏、逆臣、逆子,这样有利于弘扬传统民族文化。

为此,我们认为,有的放矢,抓住知识点,有效地进行落实,整理,迁移,活化,是提高复习效率,全面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一、以纲据本,落实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段,虽然取材于课外,但考查能力所必需的知识点全部在课内。复习时必须依据“两纲”(《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紧扣课本,逐一落实知识点。一些有代表性的课文,涵盖文言文知识点的范围相当广,复习时,抓住一篇,以一当十,总结规律,学习方法。例如复习《鸿门宴》,可落实以下知识点:(一)文言实词:军、去、内、如、信、意、举、胜、置、谢等的意义和用法;(二)文言虚词:为、之、则、耳、以、于;(三)词类活用: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名词用作动词(“籍吏民,封府库”),名词作状语(“吾得兄事之”);(四)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状语后置(“复得见将军与此”),省略句(“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竖子不足与谋”),固定格式(“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对于这些知识点,不仅要弄清在本课中的意义,而且要联系其它课文,适当延伸拓展,以便加深印象。

二、总结规律,整理知识点

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总结文言知识的规律,把开锁的钥匙交给学生,使学生顺利进入知识的殿堂。如宾语前置的规总结律:(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如“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3)用“之”“是”帮助,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何功之有哉”,“唯利是图”,“唯马首是瞻”。(4)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往往提前,如“君何以知燕王”。不论哪种情况,翻译时都要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再如文言文翻译,可帮助学生总结出“对”“换”“调”“留”“增”“删”的六字翻译法;利用对照文章确定难解词的词性和词义的方法。文言文中的好多现象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知识点便得到了强化和巩固。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和掌握了一些基本规律后,为了使零散的,杂乱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形成网络,教师可依据教材和借助其它资料,帮助学生整理:(一)按照朝代顺序列出《我国古代作家作品简表》;(二)分文体列出《古代文学文体作品简表》;(三)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列出《18个文言虚词用法简表》;(四)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四类,归纳出《常见文言实词简表》;(五)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等,归纳出《文言特殊句式简表》;(六)根据教材,整理出《文言常规固定格式简表》。

通过以上归纳整理,学生对文言文知识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再配以相应的练习题,学生就可以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三、强化训练,迁移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是在理解和分析上衡量学生文言文程度的高下,也就是考查学生能否把知识进行恰当迁移,强化训练时知识迁移最有效的方法。训练不是把学生置于题海之中,而是有目的,有层次,有指导的练习。(一)研究近几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准确把握其题型和难度,然后精选接近或与高考难度相当的文言阅读题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解题能力。(二)分层编排练习。用客观性小题练基础,如文言文实词、虚词;用主观性题目练综合,如笔译、填空等;用较难题目练深度,如对整段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三)练习和讲评相结合,先练后评,评价时多以肯定和鼓励为主,避免练习时错误多而使学生有畏惧感。并适当点拨和引导。在学生练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练的情况,又可重点辅导,以取得第一手材料。在讲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讲在点子上,讲在关键处,揭示本质,总结方法和规律,以便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四)在每进行完一次摹拟训练和测试后,注意对文言知识的查漏补缺。

经过这样有目的,有层次,有指导的训练,学生对各知识点就能融会贯通,从而转变为能力。

四、整体阅读,活化知识点

阅读文言文,不仅仅是对字词句的基本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进而评价其观点和态度。这也是高考文言文试题较高一级的能力要求,更是语文素质的体现。为此,就要结合整篇文章,使文言文的一些知识点活化为学生把握文章要义的能力,使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迅速转化为对文章宏观把握的动力。在整体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文言文单项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去联想,体味重点句段,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观点和作者的态度,并作出恰当的评价。

上一篇:《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设计下一篇:安全行车文明驾驶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