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字的结构特征

2024-05-27

《兰亭集序》字的结构特征(共3篇)

篇1:《兰亭集序》字的结构特征

《兰亭集序》结构特点

从结构造型角度来看《兰亭集序》,则它的不甘平正,强调敬侧;不甘对称,强调揖让多不甘均匀,强调对比的特点是一目了然的。

四平八稳的馆阁体式楷书当然微不足道,就是行书或行楷,也有许多任滞板结之作,缺乏生命力,缺乏姿态。赵孟9临王的功底是前所未有的登峰造极,但他自书的如《胆巴碑》等碑帖却很是平庸,以它作为《兰亭序》的参照系倒是颇能看出其中端倪来。

以“惠风和畅”四字为例

“惠”字的头部向左倾斜和“心”字向右下角下沉几乎造成一种结构之间的错位,各部分之间的中轴由垂直变成了倾斜。而

“风”字则利用横画的右上耸起,造成与“惠”字方向恰相反的一种敬侧效果。“和”字分左右两个部分,“禾”旁拉长成纵式,“口”则放扁成横式,造成在一个字中的纵、横交叉。至于 “杨”字,则是一种斜向的头尾交叉,“申,与“易”两部分正好构成两三角形式的对位,但按照标准写法,它本来应该是两个长方形之间的简单组合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四个字的型体结构截然有别—贯串于整个主轴线的对比效果。

很难说在写时会有这么复杂的构思和匠心经营,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一见钟情而已。但我以为这是个极好的分析办法:我对结构采用中轴与板块分析相结合的办法。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对各种错综交叉的线条如果找不出其主流线条并加以归纳的话,我们会对一些古代名帖惘然失措或无从下手。自然更无法保证学习的效率了。

汉字结构本来是一个稳定的标准形。每个字都富于一种建筑意蕴,空间的架构与排叠处理与建筑原理相类似。但仅仅把《兰亭序》等书法剧迹的结构美作如是观是很不妥当的,书法结构的魅力是在于它能有节制地打破这种标准形,在标准的规范中渗入每个艺术家个人的创造意蕴。从而把书法结构的原理从平正引向平衡—我们在前者中看到的是四平八a、均匀整齐,而在后者中则看到一种不平中求平的拉力与张力。平衡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它不平正,唯其有倾斜,所以才要平衡。作个最通俗的比喻:平正有类于天平,而平衡则近于秤。

在标准形中追求艺术形,这是书法的根本目的。以上所述“惠风和畅”四字看来,我们只有真正观察并理解了这四字的不同结构处理的“变格”,我们的临摹也才是有意义的、细致入微的。而一旦再把这种对艺术型结构的领悟与对线条关的领悟结合起来,构成对《兰亭序》的总体感受与把握时,学习的效率是不言自明的了。

原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篇2:《兰亭集序》字的结构特征

一、汉英两种语言产生的背景及差异

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 他们的思维方式必然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又会对各民族的语言产生深刻影响。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认为, 一个民族的词汇和语法能够反映它的民族心理, 其中包括其民族思维习惯, 它限制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陈建民, 1999)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 而思维又高度影响语言表达。在探讨汉英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差异之前, 先来看两种语言产生的背景及差异。

自古以来, 汉民族在广袤富饶的东亚大陆上过着较稳定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汉民族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依赖, 少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这造就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人们更注重从整体上、对立统一的关系去把握和认知事物。中华民族讲究阴阳学, 对世界的认识也基于此。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建立在一种类比的基础上, 讲究对称和谐, 认为万物都应相辅相克、矛盾共生。因此人们在用语上, 喜欢用排比、对偶、反复等手段, 认为这样“有气势”。如《兰亭集序》中, 有“老”就有“少”, 有“左”就有“右”, 有“崇山”就有“峻岭”, 有“茂林”就有“修竹”。

西方印欧语系的人们, 多生活在海洋环境和草原上。他们要生存, 就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因此西方人更注重对理性与个性的追求。他们强调天人分离, 具冒险精神, 看重抽象思维。这种文化心态影响到他们的语言, 使其具有鲜明的特点, 如丰富的词形词性变化, 词语在句中的位置相对自由, 追求句子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等。隶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也相应具有这样的特征。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 西洋语言是法治的, 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王力, 1984) “法治”即重规定, 重形合, 重抽象, 往往通过时间的延续来说明、解释外部事物。

二、从《兰亭集序》中英文对比分析汉英句式的差异

接下来我们结合《兰亭集序》中英文对比来分析在中西方传统思维的影响下, 汉英句式的差异。

1.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形和意的结合体。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就得将句法结构的基本单位串合起来, 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汉英这两种语言的串合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因为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英语句法结构受语法规则的严格限制。用词造句时, 常通过丰富的词形词性变化来表现语法范畴以及语义。但不管这些词在句中怎样变化, 词和词之间的关联, 都遵循一种一致关系的准则。如果背离了这种规则, 就是错句。而汉语则属于非形态语。它既无严格的形态变化, 也无明显的语序变化, 因为汉语的语义信息和句法规则无须通过这些词形和语序的变化来实现, 而是通过语境和对语义关系的敏感性来理解语句。

(1)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We group ourselves in order, sitting by the waterside, and drinking in succession from a cup floating down the curving stream;and although there is no music from string and wood-wind instruments, yet with alternate singing and drinking, we are well disposed to thoroughly enjoy a quiet intimate conversation.

(2)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I often study the joys and regrets of the ancient people, and as I lean over their writings and see that they were moved exactly as ourselves, I am often overcome by a feeling of sadness and compassion, and would like to make those things clear to me.

我们能体会到汉语表达一气呵成的韵味和气势, 读来十分痛快。华裔学者叶嘉莹 (1997) 认为, 汉语的结合在文法上较自由, 没有时态的区分, 没有主动与被动的语气, 也没有阴阳性及单复数的区别, 不注重前置词、连接词、关系代词等。在组句时, 主语、宾语及形容词、副词都可倒序或忽略。我们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推导, 把握汉语中“隐藏的语法”, 从而领悟文章的含义。这与英语的“形合”相反。上两个英文句子就是以“谓语为中心, 主谓为主干”, 在形态上属树型结构。句子成分间逻辑关系明显, 强调关系词、介词等的运用。

2. 英汉语言, 线枝环波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Here are tall mountains and majestic peaks, trees with thick foliage and tall bamboos.Here are also clear streams and gurgling rapids, catching one's eye from theright and left.

西方人重线性思维, 表现在行为说话方面就是条理, 而表现在语言方面就是句子结构通常以直线枝形铺排, 由主到次, 层层叠加, 句尾开放。可以看出上句结构清晰, 修饰部分放在句尾, 而且我们还能在句末另外添加多种修饰成分。

中国人的环性思维方式习惯将事物作为一个封闭的整体来观察。因此在汉语中, 句子是以主题为中心, 结构流散疏放, 呈弧形此起彼伏, 连环相扣, 每个句子的句尾呈闭合式。Fowler (1965) 曾对汉语这种环形语言这样描述道:“Rhythmic speech or writing is like waves of the sea, moving onward with alternating rise and fall, connected yet separated, like but different, suggestive of some law, too complex for analysis, controll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wave and wave, waves and sea, phrase andphrase, phrases and phrases.”

3. 汉语的主体性和英语的客体性

…It is perfect. (……信可乐也。)

上例可以看到英文句子里常用非人称来做主语。

中国人常以主体的内在意识出发, 按照主体意识价值取向去观察认识客体世界, 从而赋予客体以某种意义。反映在句子表达上就是常以人做主语。

西方人的分析性思维明确地将主客体、精神与物质、现象与本质相对立, 分别去认识和研究。因此英语常会用非人称做主语, 因为西方人更客观, 更注重事物发展的过程和本质, 而非施动者。

思维差异影响着不同地域文化人民的行为及语言。我们的学者已对此作了很多探讨研究, 力图求同存异, 更好地为双方文化、语言交流作出贡献。在这样的研究中, 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将更加广泛。这种取长补短的融合, 也将创造出更辉煌的人类文明。

参考文献

[1]Fowler.H.W.A Dictionary of Modern English Us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2]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3]王力.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 (第一卷)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

篇3:涉医古壮字的结构与意义探析

【关键词】 古壮字;字形;字义;壮医药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4-0014-04

壮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为壮族的繁衍和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唐代以前,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医药经验主要依靠口耳相授。到了唐代,壮族的一些文人借助汉字及其偏旁与部首,创造了一种“土俗字”,即古壮字(又称方块壮字),壮语称作sawndip(生字)。壮医药在壮语中称为“依托”[j1to3],“依”即“医药”(古壮字写作“[XC周祖亮A.tif;%20%20]”或“[XC周祖亮B.tif;%20%20]”),“托”即“本地、土著”,“依托”的汉语意义为“土医、土药”。在《古壮字字典(初稿)》、《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平果嘹歌》等用古壮字记录的壮语工具书和壮族历史文献中,分布了大量医药词汇、俗语和故事,笔者曾对其中涉医古壮字作过详尽地搜集、整理和论述[1-2]。这些用来记录医药词语的古壮字,既反映了壮族传统语言文字的特点,又包含了丰富的民族医学理论和文化信息,是深入研究壮语言、壮医药的基础材料。

目前,对古壮字的数量还没有完整而确切的统计。《古壮字字典(初稿)》共收录了10700个古壮字,其中正体字4918个,其余为异体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字符总集》“古壮字字符集”,共收录12420个古壮字。但是在《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平果嘹歌》等古壮字文献中,还存在许多未被字典、辞书收录的古壮字。古壮字以汉字借源为主,兼有部分自造文字。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壮族先民参照汉字结构,或借用汉字偏旁,自已创造的文字,被称为“自造字”、“借源字”或“本族字”;二是直接借用于现成的汉字,被称为“汉借字”或“借汉字”。为了让学术界对涉医古壮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文拟以记录医药词语的古壮字(包括医学、药物、人体三种)为对象,分自造字、汉借字两类,对其结构形式与意义进行简要论述,以进一步明晰这种民族古文字中的医药词语概貌。

1 涉医古壮字中自造字的结构与意义

在涉医古壮字中,自造字的数量较多。例如古壮字的人体词语“血能”(lwed ndaeng),汉语意义为“鼻血”,而古壮字表示“鼻子”意义,读作ndaeng的就有“、、、、、、、、登、、、、、、能”等15个同音词,其中除了“登、能”2个汉借字,其余13个都是自造字。但是《古壮字字典(初稿)》仅收录了前面9个字,并将“”列作正体字,其余被视作异体字。由此可见,在《古壮字字典(初稿)》之外,还有许多未被收录,但又广泛存在于壮民族古籍中的古壮字。

由于古壮字的自造字是壮族先民在汉字基础上创制出来的,因此在创制这些文字时也不自觉地运用了汉字的“六书”理论。表示医药意义的古壮字自造字,其形体结构主要表现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汉字变体五种形式。

1.1 象形字 它是指用简约的写意方法形象地描绘比较具体的对象。这类古壮字主要用于记录人体词语,数量相对较少。例如:(heuj)—牙齿:象口内牙齿之形;(ningq)—阴茎:象男性生殖器之形;(daem)—阴囊:象男性阴囊之形;凵(vauq)—豁(嘴):象嘴唇豁缺之形。

1.2 指事字 它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用符号指明所要表示的局部意义,所加符号称为指事符号。这类古壮字主要用来记录人体词语,数量相对较少。如(ndaqc)—鼻子:以“丶”指示丈上,“丈”与“大”相近,象人形,“丶”在丈上部,表示鼻子;(din)—脚:以“丶”指示天下,“天”与“大”相近,象人形,“丶”在天下部,表示腿脚;—后背:以“·”指示3上,3象人背形,“·”在3上部,表示后背;(cied)—阴门:以“丶”指示爻中,“爻”与“女”相近,指女性,“丶”在爻中间,表示前阴门;(ced)—女性生殖器:以“丶”指示女性身体之中,“丶”在女中间,表示女性生殖器。

1.3 会意字 它是指由两个以上的汉字偏旁组合在一起,表示这几个偏旁组合而成的意义。这类古壮字数量较多。如(geuq)—磨牙:牙齿相交;毜(mi)—细毛、汗毛:毛发细小;(rangj)—怀孕:女子即将产育;(gvea)—脚跛:脚不平,上下动作幅度不一致。

宋代,古壮字已成为一种在壮族地区比较流行的本民族文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就保存了4例与医学意义相关、通过会意方式创制而成的古壮字,即:“(音矮),不长也……(音动),人瘦弱也;(音终),人亡绝也;(音腊),不能举足也。”这些语言事实说明,通过会意造字是壮族先民创造古壮字的一种重要方式。

1.4 形声字 它由表意和表音两部分组合而成,表意的部分叫形符(形旁),表音的部分叫声符(声旁)。其中形符部分是用汉字(或汉字偏旁)的意义来表示壮语的意义;声符部分是用汉字的读音来表示壮语的音。这类涉医古壮字数量较多,主要分为以下六种类型:①左形右声,如(in)—病痛,、(ndang)—身体,(saej)—肠,、(aek)—胸(心),(mbi)—胆,、(fwngz)—手掌;②右形左声,如(gap)—配(药),(gyaeuj)—头,(fwngz)—手掌,(iemj)—疮痂;③上形下声,如(din)—脚,(yw)—药或药材,(mik)—脸面,(lwed)—血液;④下形上声,如(nuk)—耳聋, (naj)—脸面,(rangj)—怀孕,(mbaj)—口吃;⑤形占一角,如(fangz)—目盲,(hwet)—脊背,(haenz)—瘙痒,(nuk)—耳聋;⑥声占一角,如(seng)—发冷,(byoem)—头发,(dungx)—腹部,(bingh)—疾病。

除了以上六种类型外,有时构成古壮字的的两个汉字偏旁全部用来表示声旁,例如“”(ndang,身体)的“当、良”两个偏旁均表示读音,“”(gap,配药)的“甲、加”两者均表示读音。

涉及医学意义的古壮字形声字,有时形旁和声旁的位置可以互相调换,表示相同的意义。例如“”与“”都读作naj,均表示脸面;“”和“”都读作lwed,均表示血液;“”和“”都读作nyuh,均表示尿、小便。陆发圆先生指出,古壮字中有的形声字,其声旁并不是取自汉字的读音,由于这个声旁是表示壮语词义,旨在取壮语的读音[3]。例如右形左声字“”(fwngz,手掌)与“”(faenz,牙齿),左边“文”壮语读作faenz[fan2],表示这些字的音,属于壮音声旁。

1.5 汉字变体 它是指在汉字(繁体或简体)的形体上增加、减少或者变换笔画,通过改变汉字字形来形成新字,表示新的意义。这些古壮字所表示的意义与变体前的汉字意义可能有一定联系,也可能完全没有关联。具体如下:①增加笔画即汉字繁复化,如(gyaij)—疾病,(dok)—天花,(mbi)—胆,(ga)—腿脚,(bwt)—肺,(vaez)—阴茎,(haex)—屎,、(dungx)—肚子,(yw)—药(“己”gi[ki1]在壮语中指断肠草),分别在汉字“妥、毒、肩、卡、不、男、灭、肚、己”的形体上增加笔画创制而成;②减少笔画即汉字简单化,如(gyaeu)—长寿,(gyaeuj)—头,(bak)—嘴巴,(fwngz)—手,(swiq)—治愈,(lwed)—血液,(noh)—肌肉,(naj)—脸,分别在汉字“救、头、埧、凴、些、血、胬、那”的形体上减少笔画创制而成;③变换笔画,如(sa)—发痧,(dai)—死亡,(heuj)—牙齿,(hiz)—精液,(saej)—肠,(sae)—喉咙,(maeq)—(脸色)红润,(deng)—(疾病)好转,分别在汉字“沙、迢、呀、移、使、雖、羔、点”的形体上变换笔画创制而成,其中“沙”变体作“”也属于移动笔画。

在这些源于壮民族自造的涉医古壮字五种结构形式中,形声字所占比例最大,其中象形字、指事字以独体字为主,另外三种形式的自造字则以合体字为主。这种状况与汉字的结构特点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记录医药词语的古壮字自造字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涉医古壮字中自造字所用部首与字义存在较密切的联系。表示疾病意义的古壮字,大部分以“疒”作为部首(即形旁);表示药物名称的古壮字,植物类药名多以“艹、木”为部首,动物类药名多以“虫、犭”为部首;表示人体名称的古壮字,大部分以“身、月(肉)、亻、口、目、耳、鼻、页、面、手、足、骨”等作为部首。第二,涉医古壮字中自造字的异体字数量丰富,而且表示相同意义与相同读音的古壮字,其异体字可能由不同的系列组合而成。例如表示“鼻子”意义的13个古壮字自造字(不包括“登、能”2个汉借字),分别属于三个文字系列:一是以“鼻”为部首的字:“、、、、、、、”;二是“鼻”的变形字:“、、”;三是以“能”为偏旁(用于表音)的字:“、”。

2 涉医古壮字中汉借字的形音义关系

涉医古壮字中的汉借字是指整体借用汉字形体来表示壮语的读音与意义。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将汉字的形音义全部借用,称为全借字;二是借汉字的形与义,读壮语的音,称为借义字;三是借汉字的形与音,表壮语的义,称为借音字、假借字;四是借汉字的形,读壮语的音,表壮语的义,称为借形字。记录医药词语的古壮字汉借字数量十分丰富,也同样包括以上四种形式。

2.1 全借字 例如病bingh[pi6]:疾病;生seng[e∶1]:生育;沙sa[a1]:发痧;胞bauq[pa∶u5]:怀孕;死swj[θ3]:死亡;殁mied[mit8]:死亡。殆dai[ta∶i1]:死亡;瘟ngoenh[on6]:瘟疫;肚dungx[tu4]:肚子;心saem[am1]:心;藥ywe[j1]:药;牙ngaz[a2]:牙齿;退doiq[to∶i5]:疾病消退;矇mong[mo∶1]:视觉模糊。

林亦先生指出,古壮字中的全借字不多,为避免与汉语过多雷同,即使是汉语借词,往往也多改换形声汉字的形符,或给全借字加上偏旁,变成壮字的形声字[4]。通过对涉医古壮字的综合考察,全部借用汉字形音义的涉医古壮字数量相对较少。

2.2 借义字 例如久gyaeu[tau1]:长寿;死dai[ta∶i1]:死亡;好ndi[di1]:痊愈; 俐ndi[di1]:痊愈;肺pwt[pt7]:肺;血lwed[lt8]:血液;口bak[pa∶k7]:嘴巴;牙ngaz[a2]:牙齿;头gyaeuj[tau3]:头;皮naeng[na1]:皮肤;胸aek[ak7]:心胸;膓saej[ai3]:肠;面naj[na3]:脸;耳rwz[r2]:耳朵;胆mbi[bi1]:胆;乳cij[i3]:乳汁;髮pom[phm4]:毛发;酒laeuj[lau3]:酒。

部分古壮字的读音,可能与汉字的古音、方言音存在一定联系。但是古壮字借义字中的壮语读音,与汉字的古音、方言音并不存在关联。

2.3 借音字、假借字 这类字数量非常多。例如記gyaij[a∶i3]:疼痛;散sanq[a∶n5]:痊愈;嗳ae[ai1]:咳嗽;奴nuk[nuk7]:聋;生seng[e∶1]:痧症;幹ganq[ka∶n5]:护理;脾mbi[bi1]:胆;法faz[fa2]∶肺;簡gyen[te∶n1]:手臂;卡ga[ka1]:大腿;支cij[i3]:奶水,乳汁;能naeng[na1]:皮肤;酉nyuh[u6]:尿;雨yw[j1]:药水;户hoi[ho∶i1]:大蒜;火ho[ho1]:大蒜;囊nyangq[a:5]:药渣;芴faet[fat7]:牛蒡草。这种借汉语的音表壮语的义,使字的读音与意义联系密切。

在这类汉借字中,有许多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异体字。例如“结、結、吉”(get[ke∶t7])均表示疾病;“見、己、金”(gyet[te∶t7])都表示疼痛;“引、音、應、因”(in[inl])都表示病痛;“利、俐、唎、礼、里、悡”(ndi[di1])都表示疾病痊愈;“救、玖、久、舊、旧、九、早、交”(gyaeu[tau1])都表示长寿;“河、和、荷”(hoz[ho2])都指脖子;“同、憧、洞、動、度、吐、痛”(dungx[tu4])均指肚子;“憑、逢、奉、蓬、文、汶、坟、粉、分”(fwngz[f2])均指手、手掌;“項、行、弘、昂”(hangz[ha∶2])均指下巴。

2.4 借形字 例如任in[in1]:病痛;耳laet[lat7]:麻疹;畓dumz[dum2]:难产;吝naet[nat7]:酸困;邏lap[la5]:瘟疫;床cangz[a∶2]:呻吟;頭gyaeu[tau1]:长寿;吹gyaej[tai3]:疾病;奚gyaej[tai3]:疼痛;訓get[ke∶t7]:疼痛;虚gyaeuj[tau3]:头; 文faenz[fan2]:牙;六uk[uk7]:脑髓; 壹hiz[hi2]:精液;哑ngwh[6]:唾沫;欲nyuh[u6]:尿;味miq[mi5]:醋;好hing[hi1]:姜;千ywe[j1]:药;雨yw[j1]:药水。

由于古壮字的借形字与所借用的汉字读音、意义完全无关,与汉字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小,因此不排除壮族先民创造文字时,与汉字形体刚好偶合。但是这种无意识的“偶合”现象应该相当少见。

涉医古壮字中的汉借字,绝大部分是借自简体汉字,小部分是借自繁体汉字,另外还有少量借用汉字生僻字。用现成汉字来表示壮语的读音与意义,除了借用之外,也可能存在少数偶合的情况。但不管是借用还是偶合,都充分说明了汉族文化对壮族文化的巨大影响。这些影响当然也涉及到了医药领域的语言文字和词汇。

综上所述,记录医药词语的古壮字汉借字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涉医古壮字的汉借字的形体、读音与意义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借用汉字形、音、义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它们以借形为主,适当兼顾读音与意义;第二,涉医古壮字的汉借字往往借用不同的汉字形体表示同一种物质或性状,这些汉借字的形式与读音一般都有所不同。例如表示“痧症、发痧”意义的汉借字有“票”(biu[pi∶u1])、“生”(seng[e∶1])、“沙”(sa[a1])三种形式,此外还有各种具体的痧症名称;表示“瘟疫”意义的汉借字有“瘟”(ngoenh[on6])、“吓”(rap[ra3])、“邏”(lap[la5])、“夏”(yaq[ja5])四种形式;表示“乳房、乳汁”意义的汉借字也有“指、止”(cij[i3])、“楼”(nauq[na∶u5])、“妞”(nouq[nou5])三种形式。这个特点是造成壮医药同物异名(即一物多名)现象的重要原因。

3 结语

综上所述,古壮字是记录壮族历史文献的文字系统,它们既与汉字存在着深厚渊源,又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考察古壮字的结构与意义,不但可以理清壮族先民创制文字的脉络,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汉字学、民族文字学理论。在涉医古壮字中,无论是自造字还是汉借字,均包含了较丰富的医药知识,具有明显的词汇特点,是研究壮医药的珍贵资料,值得系统整理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祖亮.古壮字医学词汇浅议[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16(5):71-74.

[2] 曾小鹏,周祖亮.记录医学词语的方块壮字[J].民族语文,2011,(5):68-69.

[3] 陆发圆.方块壮字的萌芽与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1999,(3):51-56.

[4] 林亦.谈利用古壮字研究广西粤语方音[J].民族语文,2004,(3):16-26.

上一篇:浅谈强化管理会计工作措施分析论文下一篇:历史必修1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