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鱼化石

2024-06-26

艾青鱼化石(精选16篇)

篇1:艾青鱼化石

艾青: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理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探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即使死亡,

能量也要发挥干净。

虎斑贝

美丽的虎斑

闪灼在你身上

是什么把你磨得这样光

是什么把你擦得这样亮

比最好的瓷器细腻

比洁白的宝石坚硬

像鹅蛋似的椭圆滑润

找不到针尖大的伤痕

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

在万顷波涛中打滚

一身是()玉石的盔甲_

保护着最易受伤的生命

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带到沙滩上

我从来没有想到能看见这么美好的阳光

篇2:艾青鱼化石

全诗选取了一个十分贴切的意象——鱼化石作为艺术构思的核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由一条活泼跳跃的鱼变为了“绝对静止”的一块鱼化石的过程。

第一段和第四、五段是鲜明的比较。前者是一条“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显示着旺盛生命力的鱼,后者已变成一片沉默静止,“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的鱼化石了。联想之下,一个活生生的人被迫做了哑巴,丧失了正常的生命活动,那该是多么痛苦,那里流露了诗人两种不一样的情绪。

“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是一种哲理的感悟。是的,宇宙万事万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诗人写的是他的一种生命体验,也是一个朴素的哲学真理。人变成了化石,鱼变成了鱼化石,都是违背了生命的本能,因而造成了杯具。

篇3:细品卞之琳的《鱼化石》

鱼化石

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融化于你的水的线条

你真的像镜子一样爱我了

你我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第一句我把她理解成一个女子对一个男子爱的要求、祈求、恳求、乞求:“用你那长而有力的手臂抱抱我吧!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就像我们今天的歌中唱到的:“说吧, 说你爱我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呢?萨特曾经说过,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人和人之间无法完全沟通。史铁生也说人生有三大困境:人总是希望与他人沟通, 可是又不可能彻底沟通, 于是注定了人要孤独;人的欲望远比实现欲望的能力增长快, 于是欲望得不到实现就注定了人要痛苦;人生下来就在走向死亡, 可是又不想死, 于是注定了人要恐惧!此句说的就是一个女子对另一个男子有了痛彻心扉的爱, 可是男子就是感知不到, 男女之间在爱情上的沟通有了障碍。女子急啊, 于是就在心里大声呼喊:“我爱你, 你爱我吗?要是你也爱我, 就抱抱我吧, 我爱的好辛苦!”可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得不到回应时是多么的孤独与痛苦!

第二句我把理解为鱼水之间的交流。鱼水相依, 水因鱼而有灵性, 鱼因水而生命永存。二者互相依存。水无鱼而成死水, 鱼无水而成死鱼, 水无形而鱼有形, 水养育了鱼, 而鱼塑造了水。很像中国传统的男女之情的伦理阐释:女人依靠男人, 男人给了女人安全感, 同时女人也用自己的柔情与爱恋塑造了男人!当这个女子真的被自己心爱的男子拥入怀中后, 二人开始享受爱情的温馨与甜蜜。可是这种温馨与甜蜜到底能坚持多久呢?女人对此有多少信心呢?

第三句中有个镜子的意象。镜子可以如实的反映临镜者的喜怒哀乐。临镜者喜则镜中人喜, 临镜者悲则镜中人悲, 所以几乎不存在沟通上的障碍。临镜者的爱与恨都能得到及时的呼应。这句诗我们可以理解成一个女子在试探地问自己所深爱的男子:你能像我爱你一样爱我吗?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的习惯让女子在爱情方面被动、自卑。只能做爱的奉献, 不敢要求男人对自己爱的专一。因此中国传统的女子渴望男子对自己要爱的专一, 但当感到男子对自己爱的很深沉很专一的时候又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不敢相信幸福真的来地如此容易。于是这就成了中国传统女人惯有的与其说是对爱的质疑, 还不如说是对男人的质疑!

第四句是说, 鱼和水分开了, 鱼成了鱼化石。多年后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 被人赞叹其永恒之美。可是在这个永恒背后却是一个灵动的生命的永远定格!

于是我们不禁对“永恒之美”有了思考:爱情是一个涨潮和落潮的过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爱情能永远保持一个最高的温度, 在两个人爱到最佳状态时成为一种永恒状态,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要想达到此效果就必须不走寻常路。比如动画故事《黑猫警长》中有个情节:黑猫警长办了一个案子:蜘蛛太太在新婚之夜吃了蜘蛛先生。被传讯后蜘蛛太太说自己太爱蜘蛛先生了, 为了保持这个爱的温度于是吃掉了蜘蛛先生, 将这幸福感永远定格于这一夜。这个情节虽然是哄小孩子的, 可是足以另我们成年人为之感叹!在我们人类也有两个人爱到及至, 于是携手微笑自杀的故事在浪漫派小说中也有描写。但是真正实施的没有几人!

古人为了追求爱之永恒, 相爱的双方会发下爱的誓言, 为我们今天的爱做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比如《上邪》中“夏雨雪, 冬雷阵阵, 乃敢与君绝。”刘兰枝、焦仲卿的“君当如磐石, 妾当为莆苇。莆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

第四句诗中反映的爱的永恒之美是因为彼此分开而实现的, 所以有人说, 相爱的两个人最后不能结婚, 最好是分开, 这样他们的爱才能保留最在高的水平。于是就有了“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论断。在小说《中国式离婚》中有这么一段话, 或许也可以做个补充:“初恋, 不可忘却的不是初恋的对象, 是青春初始的悸动, 是对纯洁青春的怀念。所以, 聪明的人们说, 永远不要和你初恋的对象见面, 否则, 他的苍老平庸, 会把曾经的美丽彻底葬送!”

第二句的假设在第四句中得以验证。鱼真的离开了水, 但是鱼没有变成臭鱼、干鱼, 而是成了永恒的鱼化石。就像席慕容的一句诗那样:让我在最美丽的时候遇到你!鱼在最美丽的时候失去了水的滋养, 变成了美丽的化石。暗示了人在爱的最热烈的时候一瞬即永恒了!

篇4:艾青《鱼化石》赏析

艾青的《鱼化石》是一首哲理诗。他从鱼化石中获得了从亲历的特殊体验中所总结的惨痛的人生感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且通过象征手法,用鲜明生动的意象、朴素平凡的语言,道出了最普通、最基本的人生哲理。

全诗共七节,在诗意上可分四层。第一层(第1节)写鱼的生命之舞。首先诗歌描绘了象征物鱼化石的鲜明形象。它曾经是一个动作活泼、精力旺盛且在大海里自由自在跳跃、浮沉的生灵。

第二层(2节)写鱼生命毁灭的悲剧。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火山爆发或地震,把它埋进灰尘,变成了生物化石。

第三层(3~5节)写鱼化石的形态。多少年以后,它重见天日。此时,尽管作为物质生灵形体是完整的,它“栩栩如生”,“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连一丝叹息也没有,有的只是沉默,它的生命已宣告终结。

第四层(6~7节)写诗人从鱼化石获得的领悟并揭示出人生哲理。至此“火山”、“地震”、“鱼化石”的暗示性、象征性已十分鲜明。

1957年,诗人被无端地打成“右派”,从此便被无情地埋没二十年,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社会上消逝了。到1978年,诗人复出之后,不能不对这漫长的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正是在这种深入的思考之下,诗人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鱼化石的形象和诗人心中的思绪相撞击,使诗人产生了灵感。

《鱼化石》是诗人艾青“归来”之后吟唱出的一曲独具特色的歌,作为咏物诗,它借助对一种生物被无故尘埋的血淋淋的事实的描述,抒发了对逝去生命的祭奠与悼惜之情。

诗的前六节写得相当精彩,形象描述了一条鱼从富有生命力到无缘无故地遇难而变为化石的过程。这条鱼在遇难之前是多么富有朝气和活力:“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它又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鱼的这种健康、快乐和无所不能的生命情态不禁使我们联想到风华正茂如日中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虎虎青年,他们在人生的黄金季节里大有作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其气吞寰宇的风度和傲视一切的胸怀令人振奋与鼓舞。可惜的是,“天有不测之风云”,火山的爆发,或者地震的发生,不幸将鱼儿年轻的生命掠夺而去,它被尘埋了无数个世纪,直到地质队员从岩层发现时“依然栩栩如生”,青春的风采依然,活跃的情态照旧,只是此时的风采和情态已经定格,已经符号化,生命的内蕴已经抽空,成为化石的鱼是沉默的,沉默得“连叹息也没有”,所有的器官都是完整的,但它已“不能动弹”,“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远天和近水,也听不见浪花翻腾的声音。这种缺乏生命灵动、徒具形式的完整又有何意义?在莫大的天灾人祸面前,人类往往显得异常渺小和脆弱,当我们目睹一个活泼的生命突然覆灭,除了深切的哀惋与沉痛的祭奠,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诗人既是在对无辜的鱼儿进行祭奠,又是在对自我生命进行悼惜。曾经,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浩劫,无缘无故地夺去了诗人十多年的光阴。十多年啊,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宝贵的,一个人一生又有几个十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中鱼的遭遇正是诗人遭遇的某种象征。不仅如此,鱼的遭遇还象征了所有如艾青一样受到社会不公平待遇的知识分子共同的遭遇。诗评家谢冕说:“《鱼化石》当然有诗人自传的性质,但它提供了典型的意义。这不是一个关于一条鱼死亡的故事,而是一个涉及不同的鱼而拥有一个共同的不幸和悲剧命运的故事,这就是前面说的‘联想到众多的鱼变成了化石’。这是个人遭际与时代风云的叠合。”

最后两节直接点明了诗的主旨,诗人将鱼化石形象的写照延伸到对生存规则和斗争哲学的阐发上来。诗人告诉我们:生命来自运动,斗争显示生存,这是亘古不变的生命逻辑。

附:

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艾青

篇5:艾青鱼化石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看写的是“鱼化石”,实际上写的是被窒息了生命活力,徒具一个躯壳的人。写的悲切沉痛,能够看作是诗人艾青的自嘲的写照,是一种“艾青式的对人生哲理的奇特冥想”。

艾青于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先后被流放到黑龙江及新疆等边陲,蒙难达20余年之久,直到1978年才被平反,改正错案,恢复了政治名誉及党籍。一番坎坷,半生蹉跎,诗人对此感慨颇多,于是他写了这首诗,发表在当时的上海《文汇报》上。

篇6:艾青《鱼化石》阅读答案参考

艾青《鱼化石》初中现代诗阅读题及答案

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1、第一节写鱼儿生前自由、活泼、快乐的`生活,这对后文有什么作用?

2、综观全诗,点明中心意思的是哪一节?

3、作者通过对鱼化石地记叙和描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篇7:鱼化石作文

在我年轻时,看见过人类海洋文明,14,我伴随着郑和七次周游西洋。15,跟随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知道了地球是圆的。那时的我,年轻快乐,周围一片美好的景象,人与自然多么和谐!我每天过着这样的生活,看鱼戏深海,听渔舟唱晚。

不知不觉中我过了千年, 这个世界,我越来越看不清了。我看到了大西洋的鳕鱼哥哥、太平洋的鲱鱼表哥、大黄鱼弟弟和小黄鱼表弟等,都因为人类过度捕捞使他们一个个离我们而去。我看到了鲨鱼的亲戚被人类使用如此残暴的方法才弄到鱼鳍,作为鱼翅,鲜血染红了半个大海。我会恨透那些使我失去兄弟姐妹的人,如果可以,我多希望能把我的心声告诉人类,让人类停止对我们的过度捕捞。

现今,人类的各种垃圾正威胁着我的家园,伤害我们、旅游业和海产业,使我们的家不再美好、清澈、宜居。

各种油覆盖在在海面之后,阳光难以射入我的家园里,导致家园里的海洋植物不能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海洋植物不断死亡。当海洋植物死亡后,它们为我们产生的氧气也随之消失,一些兄弟姐妹也失去了食物来源慢慢死去。这使我的亲人们离我而去,我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难。

如果我有一张会说话的嘴,我想对人类说:“我再也不想听到同类的惨叫声,再也不想味道刺鼻的血腥味,再也不想听到鱼儿凄惨的哭声,不要为了金钱而损人利己,不要为了方便而乱扔垃圾,不要为了利益破坏环境,让鱼类和人类成为朋友,”

后来, 我喝着不洁的水,吃着污染的食物,我的同伴一个个离我而去,我害怕孤独,我拖着老迈的身躯游啊游。我希望游到一个蔚蓝的世界,有清水,也有其他植物朋友。我游啊游,我快绝望了,上游什么都没有了,树木没了,小动物走了,快变成沙漠了。

篇8:艾青鱼化石

关键词:形式美,语言美,贯通古今,思想深刻

卞之琳是京派作家中成就最大的代表诗人之一,就目前的京派研究状况来看,又以对京派诗歌的研究成就最大。卞之琳等人的创作影响了整个诗歌流派的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对诗坛的贡献极大。《鱼化石》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在思想内涵与艺术风格上独具特色,诗作篇幅短小,却精致奇巧,意蕴隽永,不失为卞诗中的佳作。接下来,笔者将对本诗的思想与艺术等方面加以分析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全诗的要旨与精神内涵。

一、结构精巧,灵活选用人称代词,构筑形式美

《鱼化石》风格简洁明快,全诗除却交代叙述背景(即“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外,主体类似独白,仅有四句。前两句以“我”开头,后两句以“你”开头,在视觉上形成工整的对仗,形式上富有美感,充分体现出现代诗歌所追求的建筑美。

括号内的部分旨在说明诗作的情境,把诗的主体部分定位为“一条鱼或一个女子”所“说”的话,这种构思有其新颖之处。首先,该诗界定为一个叙述者的描述,其语言自然贴近口语,比较浅白通俗,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其次,把叙述者定位为一条鱼或者一个女子,体现出诗的朦胧含蓄之美,读者在默认叙述者身份的同时,又会对其身份进行质疑,即保留了模糊性,寥寥数字扩展了可供读者想象的空间。另外,鱼本身是不会说话的,女子虽然可以说话,却更倾向于曲折委婉,着一“说”字,既巧妙地运用到拟人手法,又引导读者进一步揣测叙述者的身份。笔者认为,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开头首句暧昧的语义,营造出一种诗歌所独具的朦胧氛围,叙述者是虚拟的,并非指代特定的个人,因而可人可物、可男可女。

卞之琳的诗作较为注重诗歌的建筑美,《鱼化石》主体由四句组成,前两句的首字是“我”,后两句的首字是“你”,两两重叠而又两两相对,视觉效果简明整齐,显得大方有致。结构上的另一特征是采用了2/1/1三个部分,即两句写“我”,一句写“你”,最后一句写“你我”。此外,就人称代词的选择而言,也是极为讲究的。浪漫派诗歌多用“我”表现自我,现代派则反对浪漫派的诗学原则,多用“你”来使自我对象化、客观化,以达到其审美标准。文中的“我”按诗歌的表层含义应理解为指代鱼或者女子,是小说化了的主人公,而“你”则是与“我”相对的,“我”所爱的人。但不妨这样理解,根据前文所述,鉴于女子通常是温婉含蓄的,女子所说的话很可能是男子所羞于表达的,若如此解读,则不难发现,首句交代的情境,是一种模糊性别的欲盖弥彰之举,“我”为男性反而显得更有情趣。

叙述者性别的相对性,使得诗歌可以多角度解读,把读者的兴趣点从诗歌外在设计吸引至对其内在逻辑的探究和推理。这种相对性在卞之琳的《断章》中亦有体现,不仅传达出相对的概念,即“你”和“我”的角色可以任意对调,而且使得不同性别的读者获得合适自身的阅读体验,从而由形式到内容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取词别致,传统意象兼顾创新,洗练语言美

《鱼化石》在选取意象方面可谓匠心独运,确有过人之处。题目就是取自于全诗结尾处的意象———鱼化石,这个意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现代特征,在诗的最末端被揭示出来,很有历经了一生换来死亡定格的意味。再回到诗的开篇,一条鱼,到了结尾处,已经作古,变成了鱼化石。这不禁要使人探究,世事是如何变迁,沧海是怎样化作桑田,游鱼又是何时何故变成了坚硬冰冷却又看似永恒的石头。鱼化石这一意象,选取得极为精当,由生到死代表生命的终结,却也成为海枯石烂的爱情的见证,颇有中国古典意象的余韵。

再看写“我”的两句: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此二句行文极为流畅,仿佛真的是一条自由自在的鱼随性地畅游水中。“怀抱”二字奠定了本诗的情感基调,由此可知,这首诗以爱情为主题,然而,怀抱又不单单指爱人双臂间的环扣,也意蕴着“我”的理想和抱负。“水的线条”音韵和谐,极富流动性,是本诗写得最为畅快之处。在中国古代典故中,常常用“鱼水”关系喻指男女之间的情爱,诗人对古典意象运用自如,把感情写得如同行云流水,看似蜻蜓点水实则酣畅淋漓。鱼、水这对意象的选取,进一步印证了关于此诗是爱情诗的推论,“我”对“你”的依恋恰似同鱼离不开水那般,自然而然却又不可替代。

接下来:你真像镜子一样爱我呢。这句核心的意象是镜子,此典故出于《孟子》。“你”像镜子一样爱“我”,意欲阐明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就必须从镜子入手,把握意象本身的特点。镜子中映出的是一模一样的自己,至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是“你”如爱自己一样爱“我”,还是“你”如“我”爱自己一样爱“我”,也是不明确的。诗人擅于营造出暧昧的氛围,并在句尾着一语气词“呢”,更是充分地体现出主人公的自得、自醉之感。古希腊的神话中,上帝劈开阴阳体,所以人们在尘世找寻爱情就是去寻找另一个自己的过程。镜子如同点睛之笔,把如同鱼水般不可分离的爱情更进一步地阐发成近乎重合的完美之恋。

最后一句: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鱼化石作为意象出现在篇末,在铺垫了“我”的追求,描述了美丽的爱情之后,却事与愿违地点出,你我都远了这一残酷的事实。鱼化石的产生源于你我距离遥远之后,具有反转的特点,从流畅到静止的叙述使人无奈,然而,诗歌至此戛然而止,读者领悟到巨大的反差之后,唯有一声叹息。

全诗各个意象的组合符合逻辑,选取的又是最常见、最普通的词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并创造出一股干净、洗练的语流,尽显语言之美,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可见一斑。

三、物极必反,探究爱与死的关系,追求深刻美

《鱼化石》这首诗,具有多重的意蕴,可由表层含义推知爱情的主题,又可进一步升华为诗人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如同对爱人不渝而炽烈的爱那般执著于自身的理想和信念。又可解读为,理想虽然没有实现,却以一种永恒的姿态定格在幻灭的那个瞬间,带有浓厚的沧桑悲凉之感。

较前一种分析第一等解读为爱情亦是如此,鱼水之情的浓烈之爱、如影随形的绝配之恋,最终并没有欢喜的结局,还是难以逃脱命运的法网。不仅如此,还必须经历爱情死去的彻痛,最终只留下失去活力却存留永恒的石化了的躯壳轮廓。可是,谁又能否认,这也是一种永恒。正如烟花易冷,璀璨至极、绚烂至极的烟花只有瞬间的华彩,升空之后迎接它们的是恒久的晦暗与孤寂。

爱情往往如此,如胶似漆的眷侣不见得白头偕老,是短暂挚烈又充满变数的。相比之下,死亡反而显得稳定且持续,成了永恒的代名词。爱情的有限源自生命的有限,爱情的魅力源自其巨大的不确定性,相对地,死亡的永恒源自非生命的永恒,死亡的魅力源自其持久的稳定性。鱼化石这一意象,暗用了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的典故,展现出古老的爱情誓言转变为现代科学术语的奇特现象,隐含了爱与死亡,以你我之爱的合二为一作为结局,是中国现代诗歌中最具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意象。卞之琳曾翻译过《爱与死》,对其创作此诗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该诗逻辑缜密,章法严谨,按照爱的发生、发展直至结局的顺序,安排诗句,于平实而生动的语言中埋藏深刻的智慧,越是深入剖析,就越为作者的思想深刻所折服。

篇9:美国科学家发现鱼长“脚”的化石

这种四足动物可能生活在3.6亿年到3.7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的浅泥水塘中,那时脊椎动物对陆地的探索还未开始。当时,占据陆地的主要是昆虫,而不是脊椎动物,水中则是鱼类。这些鱼已经有了骨架和将要进化成脊椎动物肢骨的鳍。

乌贼也有“左撇子”

人有“右撇子”和“左撇子”之分,海洋软体动物乌贼的活动,每个个体也有“右撇子”和“左撇子”之分,这种现象是日本高知大学鱼类学教授山冈耕作和京都大学动物生态学教授堀道雄共同研究发现的。山冈教授在日本高知县土佐清水市足摺水族馆的协助下,用摄取像机对带有硬壳的金乌贼的11条乌贼跟踪拍摄,记录了它们分别在水缸内捕食是时的动作30-150次。调查结果表明,这11条乌贼中,有10条横着捕食是时,都偏向一方,左右各有5条。接着,又对乌贼壳的形状以及与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剖调查,再一次证实,从左边攻击的乌贼,壳稍微向右变曲。究其原因,不得而知。

篇10:化石鱼课后反思

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的说,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这篇课文,课文里都有谁?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首先我进行了词语的复习,接着我又出示了“附近、稀奇、假鱼、答案”这四个词,让他们先读词,然后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复述课文,于是我提示学生你能用上这四个词简单点说一说吗,经过我的提示,学生有了一些概括。

这是我拿出一幅化石鱼的图说,这就是那条化石鱼,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贴好后提出问题,你们说小金鱼会在哪游?贴好后请你说一说为什么贴在这里,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什么叫“附近”,这样就很有效地帮助孩子理解了“附近”这个词,在学生理解了附近之后就立刻提问小金鱼看着化石鱼感觉怎么样?从而让学生理解稀奇这个词,并让学生从书中去找一找小金鱼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读出语气,这样就让学生明白了标点符号不同,读出的语气也就不同。小金鱼为什么会认为化石鱼是一条假鱼呢?在这里,我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的时候突出化石鱼的表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这里我还安排了一个演一演,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化石鱼的毫无反应。

篇11:鱼化石阅读答案

2.来历

3.第1节极力渲染鱼儿在成为化石之前的快乐、自由,更能反衬出遭受灭顶之灾后的不幸,突出了中心。作者在此寄托了同情、忧伤的感情。

4.最后一节

5.不能去掉。因为上一节有一句“在岩石层里发现了你,依然栩栩如生”,本节的“沉默”“不能动弹”与之构成了转折关系。

篇12:化石鱼教学反思

这课书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了解一些有关化石的知识。其中识字和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都是重点。于是我紧紧抓住这两方面设计教案,环环相扣,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现就这堂课简要作一反思。

教学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为此,教师积极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

设置情景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将抽象的内容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来,将枯燥的内容放在生活的矛盾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使学习充满生活的乐趣,从而激活课堂气氛,诱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伊始,我问学生喜欢鱼吗?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鱼吗?再说给学生介绍特殊的鱼,再出示化石鱼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条鱼什么样,告诉学生这是化石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极高的兴致进行学习。

篇13:艾青鱼化石

当今世界, 科技越来越普遍地走入了我们的生活, 学会通过理解各种各样的科技说明文使用高科技, 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由此, 关注科技语文, 让学生学会阅读科普文本是新世纪赋予语文教师的责任。而解读科普选文, 要超越文本, 仔细咀嚼所蕴涵的语言因素。因为, 让学生仅仅读懂课文的科普知识, 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情趣盎然地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激发科学探索精神的同时, 关注知识背后的特殊表达。将科普选文上出“语文味”, 使学生能够接受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双重熏陶, 达到“鱼”和“熊掌”兼得的理想境界。这正是科普文教学必须把握的宗旨。

正如本课所介绍的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 当它们被选入人教版二上语文教材时, 便成了孩子们研究古生物的活化石。引导孩子们去感受那些古老的生物在摆脱重重磨难之后, 顽强地生存到现在的故事。同时, 也成了孩子们在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环境中, 提升语文素养的一个课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课文介绍的三种活化石之一“银杏树”。

2.通过有效的图文资料和实物, 识记、理解“化石”“活化石”“辨认”等词语。

3.通过放大细节、比较运用、辨认实物、自学交流等手段, 在丰富科学知识的同时, 学习科普说明文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感受科普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体会银杏树的古老和珍贵, 激发珍爱银杏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悬念设置, 揭示课题, 走近活化石

师:今天,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非常特殊的朋友, 想知道是什么吗?请看大屏幕。这是什么?是活的?对, 是恐龙化石, 已经没有生命了。再给大家看几种动物化石。

师:除了动物化石, 其实还有植物化石, 看, 这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化石。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动物和植物, 它们已经失去了生命, 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了。所以,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 (板书:化石) 注意“化”的第一笔, 撇到田字格的横中线, 第二撇从田字格的交叉点穿过去, 最后一笔竖弯钩要靠近竖中线, 起笔一样高。书空一遍。

师:可是有一些远古时代的动物、植物摆脱了重重磨难, 顽强地生活到现在。它们非常珍贵, 科学家们叫它们—— (板书:活) 想知道有关活化石的故事吗?好, 今天就来学习第33课, 一起读课题。

(视点:将图片资料适时引入, 给学生学习科普文章提供了内容性的支撑, 为两个世界的转换提供了帮助。在较短时间里, 唤醒了学生对课文即将展示的活化石强烈的阅读期待, 有效激发探究兴趣!妙!)

二、整体感知, 摸清思路, 目标定向

师:打开课文, 快速地读读课文, 找一找,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珍贵的活化石? (板书: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

师:谁能把这三种活化石的名字读准确? (正音:银yín杏xìnɡ鲟xún) 一起来读, 记住这三种珍贵的活化石名字。

师:大熊猫, 现在我们在动物园才能见到它。中华鲟呢?就离我们更远了, 在江河里也难觅它的踪影。只有银杏树生活在我们身边。这节课, 我们先来学习银杏树。

(视点:层次清楚, 是科普选文很明显的特点, 我们可以采用提纲式朗读, 采用设置重点问题法, 明确读的任务和指向, 还可以借助板书提纲, 只用很短时间, 摸清行文思路, 明白课文是按照哪几个层次写的, 大概介绍哪些知识。)

三、了解样子, 感悟珍贵, 言语学习

1. 放大细节, 渗透说明方法

师: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银杏树?大声自由地读读第2自然段。数一数, 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师:看, 老师把这一段中的三个词请到了大屏幕上, 一起读。

正音:

师:什么叫珍贵? (宝贵) 这一自然段, 哪句话介绍了银杏树非常珍贵? (师课件出示这一句)

师:银杏树只不过是一棵树, 为什么那么珍贵呢?你能从这句话中发现什么秘密吗?

师:你很会读, 读出了一个重要的数据。 (板书:几亿年前)

师:你觉得离我们现在到底有多远? (生表达不清)

师:是的, 确实很难具体说清楚, 我们可以画个图来比较一下, 如果这一小格表示我们现在, 那么银杏树生活的时间就是…… (课件动画演示条柱形上升。学生“哇”地叫起来, 教师抓住时机马上问:你为什么“哇”地叫起来?)

师:是呀, 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 (板书:太遥远) 我们还能从资料上查到, 银杏树是全球最古老的树种。 (板书:全球最古老的树种) 它被称为世界第一活化石。 (板书:世界第一活化石)

师:你们看, 课文通过一个数字让我们感受到银杏树的古老, 这种方法就叫—— (板书:列数字)

(视点:列数字, 是科普文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文中出现的数据, 是课文推进中一个不可忽略的教学细节, 对孩子来说又是一个理解难点。由于数字十分抽象, 将“几亿年前”这个数字用柱形图标注出来, 从视觉上形成强烈对比,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并及时将列数字方法的指导蕴涵其中。)

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理解来说说银杏树珍贵的原因吗?

课件出示:因为____________, 但是到今天仍然活着, 所以非常珍贵。

(因为银杏树是几亿年前的树种, 但是到今天仍然活着, 所以非常珍贵。)

(因为银杏树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 但是到今天仍然活着, 所以非常珍贵。)

(因为银杏树是全球最古老的树种, 但是到今天仍然活着, 所以非常珍贵。)

(因为银杏树是世界第一活化石, 但是到今天仍然活着, 所以非常珍贵。)

……

(视点:此处, 适时的句式训练既进行了口语表达的训练, 又能让学生感受那些古老的生物在摆脱重重磨难之后, 顽强地生存到现在的精神。不露痕迹地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 激发科学探索的精神。)

2. 比较运用, 体会用词准确

师:珍贵的银杏树到底长什么样呢?老师这里带来了一些树叶。你能快速地找到哪张是银杏树叶吗? (出示实物)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哦, 通过课文插图学习,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师:还有别的办法知道吗?根据课文句子来辨认。

出示课件: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 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师: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非常特别的数量词, 能找出来吗? (一片片、一把把) 像这样的数量词, 你能举例吗? (一棵棵、一个个……)

师:的确, 这样的数量词很多。那么, 我们是不是随意可以拿来放到这样的句子中呢?比如换成一个个叶子、一颗颗扇子?

师:对, 看来运用数量词, 我们要看和谁搭配, 运用要合适。老师这儿有几幅图, 你能用上合适的数量词, 再加上一些优美的词语夸一夸图上的这些事物吗?这叫学以致用。

(视点:用词准确, 是科普文一大特点。教学时应重视语感教学, 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引导学生, 初步明白怎么个准确、怎么个严密……从中感知语言精妙。这组训练, 层层递进, 调动学生已有的词汇储备, 看图语言实践, 精彩纷呈。在获得“语感”的同时, 也获得“美感”和“情感”。)

3. 借助实物, 凸现修辞特点

师:同学们, 你们看, 这句写银杏叶的话给了大家很深的印象。所以, 我们能从那么多叶子中找到那一片像小扇子一样的银杏叶。这个判断发现的过程, 我们就可以用句子中的一个动词来表示。是哪一个呢?对了, 是“辨认”。

师:那么, 同学们, 课文在写银杏叶的时候, 用了一个打比方的方法, 把它说成是像一把把小扇子。 (板书:打比方) 你觉得, 银杏叶还像什么呢? (课件出示:大自然中不同形状的银杏叶——像蝴蝶的小翅膀……像我的小手掌……像飞翔的小鸟……)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谁能连起来夸一夸银杏叶吗?

课件出示:银杏树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像 ( ) , 像 ( ) , 真 ( ) 呀!

(视点:句中把银杏叶比作小扇子的修辞方法, 掌握起来不难。而后让学生看课件展示大自然中不同形状的银杏叶, 说说它还像什么的时候, 学生想象的翅膀腾飞了, 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语言训练中, 学生们对银杏叶的喜爱油然而生。)

师:看来, 银杏树可以像很多东西, 但是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小扇子打比方呢?

(视点:打比方在科普文中很常见。“为什么作者偏偏选择小扇子打比方?”教师此处的点拨非常重要。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打比方, 要选择我们最熟悉的事物才最容易辨认。这就是科普文运用这种方法所特有的严谨性。而多数教师往往忽视引导孩子明白:选择的这个熟悉事物要具有代表性, 能让读者迅速作出判断。)

4. 自学交流, 拓宽视角

师:那么第2自然段除了告诉我们银杏树的古老和银杏叶的与众不同之外, 还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

课件出示:银杏树长得慢极了, 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 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 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 银杏树又叫公孙树。

师:什么叫慢极了?怎么知道慢极了? (板书:举例子)

师:老师换个例子 (请位女同学) , 如果你小的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 一直要等你当上—— (女孩嬉笑着说“奶奶”) 才能吃上它的果子。 (学生哄堂大笑)

师:怪不得, 它还有另一个有趣的名字叫—— (公孙树)

师:看来, 要想吃上银杏树果子还真不容易呀!这果子叫什么名字呢?藏在哪句话中呢?

师:既然银杏树的果子叫白果, 所以银杏树的另个名字就叫—— (白果树) 知道白果的营养价值吗? (反馈课前搜集的学习成果)

师:的确, 银杏树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树。它不仅古老, 而且对人类的用处很大。难怪课文写道, 读——

课件出示:银杏树, 又叫白果树, 它是几亿年前的树种, 十分珍贵。

师:现在,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棵银杏树, 喜欢吗?为什么? (出示课件图片)

师:是的, 长得很美。

师:课文中的这位小作者, 在《活化石》这篇课文中, 用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银杏树的古老。我班同学还搜集到了一篇关于一棵美丽的银杏树的文章。想读一读吗? (提供同学课前搜集到的文章)

篇14:辽西鱼化石散文诗

远古,再远古的一亿五千万年以前。没有神的旨意,指点江山。

而鱼,没有翅膀的鱼,只用一次简体的飞行,越过一亿五千万年,在今天,就把辽西一座固体的山,

迎面劈开。

从石的两面,飞出鱼,幻化出骨的残骸。这些生性孤立的鱼,一万年一万年的飞翔,飞过宇宙,飞过时空

在我无力追赶的风中,鱼的飞影,多像一册:远古的遗书。

而那时还没有仓颉,没有那个轻捻三缕胡须最远古的古人,造出鱼,这个最简体的汉字。

只有鱼自己,把自己写进远古的化石里。

成为远古的鱼化石,写作今天的档案。

远古的天空里,我是读史的人。

读尘封在亿万年岩层里的文化档案。鱼的档案,化石的档案。

这不是一种方言,是一块化石擦伤辽西今天的碎片。今天,我要从仰望辽西的目光里,擦出远古鱼飞翔的痕迹。

我是读史者。

我的目光,一直在挖掘镶嵌在岩层里飞动的.名字,用心捡起,亿万年前存放在辽西宽大的手边,

或者是我视野深处的一片飞鱼的鳞。

石鱼的鳞。

是长在岩层里面的,最原始的冲动。

尖锐的岩石,一直在划伤着我的目光,最后的疼痛,是残留在岩层里的带血的纹理。鱼骨的残体。

摸一摸山脉,那里有一群化石的鱼,在远古里永远保持一种脉动。

让我替一块突然收敛鱼翅的化石,拓刻一次只有我感觉的心疼。守候在远古,亿万年前没有风土人情,

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册里。

我只有用目光测量,一块鱼化石飞跃时空的高度。

挤过山体与时空留给今日的缝隙,我被鱼翅刺伤的目光,开始落雨。

开始有一群在岩层里飞翔的鱼,追赶着进入辽西冷色调的山水,飞不倦的翅膀,突然降落在时空的一角

像岩浆一样又突然凝固。

一帧残留活体鱼骨的岩画,把辽西收藏历史文化的底蕴,一一打开。

一卷还没有文字记载的史诗,只能把远古鱼飞鸣的痕迹,一一刻在辽西的虚实里。

我在一片歇落过鱼翅的岩层里,看见几个甲骨文一样的象形体,飞出远古鱼破碎的骨骼。

是谁替我按住,一颗藏在鱼骨画里的心跳?

我落雨的辽西,你的裂痕,是远古鱼飞鸣的声音。

我能用什么,在距离远古鱼最近的岩层里,突然凿开亿万年前就沉积的历史,发出穿越万象时就隐秘的声音?

让我倾尽生命,把吟得最苦的诗句,凿进远古的山川岩层,让它沿着岩层新断裂的横断面,神圣的垂落

直到接近一尾在岩层里飞得最疼痛的远古鱼。

我突然发现,好美的辽西山水,正被一片鱼化石整体的浓缩

而我,则从风云开合,岩石破碎的缝隙里,细看,众神之鱼飞过天地间的那一团幻影,似一幅精美的石画

篇15:我是“鱼化石”300字优秀作文

一天,我和伙伴们在大海里追逐嬉戏,去远处玩。

突然,来了一场地震,在边缘的几条鱼已经死了,看来我到远处玩是做对了。这时一大群鱼一直拼命地游,几条游得慢的鱼又死了,我的“长辈”在后面保护我,我也不辜负他们对我的“希望”,我用尽全身的力向前“攻击”,又过了一个小时,我的一些同类、亲戚、伙伴死了,我来不及哭,继续向前……最后,只有一点点鱼和我躲过了地震,但是可怕的悲剧来了:我们来到了海的.最里面,虽说海谁也不知道有多大,但今天我们还是来到了边缘。终于我们死了,经过地层几次翻转,只有两条鱼变成了鱼化石。几亿年后,地质勘探队来到了这里,把我挖掘出来,虽然我的鳞和鳍都完整,但我却与世隔绝、不能动弹,地质勘探队员把我送进博物馆,所有看过我的人都明白了:生命在于运动(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篇16:北京版第四册《化石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化石鱼是小金鱼的祖先。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质疑的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河公公的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化石鱼》。在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认识了一些生字朋友,这些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你记住了吗?

读一读: 稀奇、原来、祖先、所有、一块岩石、一条小金鱼、附近课文中说小金鱼在谁的附近游来游去?

2、出示化石鱼图片:这就是那条化石鱼,小金鱼会在哪游啊?请你把小金鱼贴在化石鱼的附近。教师小节:因为离的太远或者挨上就不是附近了。你能试着用“附近”说一句话吗?

二、整体感知

1、轻声读这篇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小金鱼开始以为化石鱼是(),后来知道了化石鱼是()。指名说。

2、初步读完课文你有什么问题?

三、精读

(一)学习1—5自然段

1、默读1—5自然段,想一想,小金鱼刚看到化石鱼有什么感觉?(稀奇)

问:你还能用什么词?(奇特少见奇怪)

2、越看越觉得稀奇,它会想什么呢?出示:小金鱼在它附近游来游去,越看越觉得稀奇,心里想:。

3、小金鱼对化石鱼说什么了? 找到小金鱼的话读读。

出示小金鱼的话,读一读。比较1、2句有什么相同点。(问句)指导读问句,如何读出问的语气?练习。指名读。

都是问句,小金鱼说时心情一样吗?再读课文3、4段。(心情不同,语气也会不同。)小结:听出来了小金鱼特别想问个明白。小金鱼以为自己找到了答案,它说什么了?

4、小金鱼为什么会认为化石鱼是假鱼?读课文看化石鱼有什么表现。(指名说,出示:化石鱼的尾巴一下也不摆,眼睛一下也不动。化石鱼的嘴巴一下也不张。)

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一下”是什么意思?能把”一下”换个词语吗?(化石鱼的尾巴一摆也不摆,眼睛一动也不动。化石鱼的嘴巴一张也不张。)(一点)

5、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课文2-5自然段。过度:小金鱼的答案正确吗?谁告诉了它正确的答案?

(二)、学习课文6-10段

1、读课文6—10自然段思考:河公公是怎么说的?用直线画出河公公的话。(1)出示:“最老最老的爷爷”听了河公公的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最老最老”变红)怎么用了两个最老啊?

谁愿意做河公公告诉小金鱼这段话。小金鱼听了,摇摇头说:“……”学生读

(2)出示:河公公笑着说:“你爷爷的爷爷又是谁?就是这条化石鱼,到现在已经有四亿多年了。”读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400000000多年。

你感受到了什么?再读读这句话。

3、现在小金鱼知道了,化石鱼是谁呀?(最老最老的爷爷 祖先)小金鱼多高兴呀,它说了什么读读书上句子。

4、小金鱼看着这条化石鱼,越看越觉得有趣,(板书:有趣)它要把这件事告诉所有的朋友们。看这些都是小金鱼的朋友,想想小金鱼的朋友还会有谁?它会怎样告诉朋友们?

(三)质疑

上一篇:节约时间倡议书下一篇:2018年XX集团年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