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 (教师中心稿)

2024-05-31

《化石吟》 (教师中心稿)(精选11篇)

篇1:《化石吟》 (教师中心稿)

生物进化的诗意高唱-《化石吟》的教学实践构想(教师中心稿)

广东深圳荔香中学 萧明光 xiao999829@sohu.com

学习要求:①读出悠然神往的意味

②领略科学之美、文学之美

③也尝试来点化石吟哦

学习重点:诗意的课文朗读和拓展材料的诗句拟写

学习课时:二课时

操作程序:

第一课时  “吟”诗切入   首尾解读

一、入课。诗歌难写,但会“吟”则可以出诗。俗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也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加以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带“吟”标题的诗歌,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师可不说出标题,期待学生报题,再予以综合归纳)。在学生报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齐声朗诵这些诗句。再提示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写,其吟咏的内容不是个体的生态体验就是眼前所见的相关事物。就科学现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学可能是首次。

二、标序。整首诗共七节 ,要求学生先将序号按惯例标出。

三、首尾解读。首尾即1、2、7节。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吟诵和朗读。以教师范读始,接着或齐读,再点读,分组读,将诗句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师生进入忘乎所以的情景中。续而,逐节于诗意作出概括并板书。其间,留给学生酝酿并互相之间充分交流的时间。然后点名或自主回答,教师点评且归纳总结:1、2节发问求教,语意探询;第7节照应作答,语意肯定。以诗句来就生物进化的科学现象进行仰头向天式发问,在我们有限的读书生涯中,似乎这首诗是第一回。其实,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歌咏。比如爱国诗人屈原写过《天问》,诗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现象,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对应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对》。科学与诗可以相通,科学引人作诗意般的遐想,科学的本质也就是诗。又续,深味具体诗句的含义。比如,“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说话”的意思,即是考古学家们能从遗存在化石中的信息里,找到或者解开生命现象的某些密码,客观上就等于化石在说了话。那么,“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一句,“刚苏醒”是什么意思呢?在引导积极、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或予以归纳综合,或予以提示点拨,“刚苏醒”就是化石发掘出来以后,进行了相应考古研究,获得了初步的发现和了解。收尾,研读第7节最后一句,留下扣子,设置悬念。第7节末尾句云,“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让学生大声忘情地朗读,接下质询,“你讲的故事”是什么故事,我们知道了么?故事应在哪?这种设问,学生答出,则顺势接过;学生未答,则教师自问自答:故事在3、4、5、6节;是什么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且听下回分解。由此转入学生课后预习理解中间四节的期待。

四、课后作业 布置。把“读一读、写一写”后的单字和词语抄写三遍,且单字给注音,词语加以解释。

第二课时  听你故事    展我诗才

一、承前,界定故事的范围指代。开初仍继续齐读第7节,拎出“你讲的故事”发问:故事在3、4、5、6节早就讲过,这第7节的收束句不过是总结、划句号而已。诚然,前面的几节里到底讲了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潜感悟吧!

二、朗读依然不可少。多形式反复朗读,逐节进行,或范读起首,或以范读作结,前者是为了演示举例,后者是为了正宗表白。但重头戏始终放在学生兴趣和主体的参与上。独诵也好,二重演读也罢,小组竞读、全班齐上阵等等,就读的量而言,每一诗节起码不应少于四遍,应让学生烂熟内容。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是注意以意义为节奏单位,一是标出双行中的押韵词,朗读时重音收落,读出参与的热情和洋洋意气。

三、感悟故事内容。予以简练概括。其过程可大致逐节进行。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或一句话,或一个语词提炼,点评标注于相应的诗节旁,同时注明为“己”。再提倡安排交流,或点名,或让学生自行公布结论,且要求听者认真记下同学的思维成果,与自我批注并列,旁注明“友”。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以随机掌握课堂,也平等地公布相应看法并板书,也同样要求学生旁注“师”字。教师的概括和板书大意为:

揭示真理(3)

保存信息(4)    科学之美

描绘进化(5)    文学之美

复现自然(6)

三者合列,于学生得到比较、鉴别、提高和反省的参照系。这种自注、众议和老师分析跟程序二是交错进行的.。对于各节诗行,有的先朗读后感悟笔记,有的边读边悟记,有的先默默悟记后大声朗读,多样且有变化地教学,不是全部都机械地先读后整理。

四、具体诗句的理解和探究。比如,“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平凡的真理”在我们的认识和理解中可以找出哪些?万物非上帝所造,本乃客观存在;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使猿变成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知识就是力量,读书使人聪慧……尽可从日常生活中和学习实际联系起来,找到例证,启示学生认识化石提供真理的物质性。另外,“海枯,石烂,日转,星移……”几种现象的指代意义,且从诗句中找到原答。前者暗含地壳运动、时间推移、空间换位、世事的沧桑变迁,学生能答大意,即予肯定;后者以后续句“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为照应解答。

五、拓展阅读并写作实践。发放复印资料,即《深圳商报》11月6日新闻“古脊椎动物年会在深圳召开,与会专家称化石森林成为深圳一块瑰宝”,引导学生为深圳拥有“华夏古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后的又一奇迹”而兴奋和燃烧。为更好地激发诗情冲动和写作欲望,教师也又提供自己根据新闻而发的题为《化石森林吟》的下水诗作(甚而当场即兴下水也未尝不可,也许更好),自得其乐、自我欣赏地诵读一遍,然后让学生不拘形式、充分自由地议说长短优劣。末了,更要掌握好火候,及时要求学生也当堂抒发我心中诗情,注意押韵更好。这个环节是重头戏,前面的学习和感悟要为此时的抒写蓄势作铺垫,以期达到人人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点诗情的效果。

六、给出相应时间,教师巡堂。待多数同学即将完稿之时,随机抽诵诗作并组织讨论,发现值得圈点的,不

篇2:《化石吟》 (教师中心稿)

学习要求:①读出悠然神往的意味

②领略科学之美、文学之美

③也尝试来点化石吟哦

学习重点:诗意的课文朗读和拓展材料的诗句拟写

学习课时:二课时

操作程序:

第一课时  “吟”诗切入   首尾解读

一、入课。诗歌难写,但会“吟”则可以出诗。俗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也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加以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带“吟”标题的诗歌,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师可不说出标题,期待学生报题,再予以综合归纳)。在学生报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齐声朗诵这些诗句。再提示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写,其吟咏的内容不是个体的生态体验就是眼前所见的相关事物。就科学现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学可能是首次。

二、标序。整首诗共七节 ,要求学生先将序号按惯例标出。

三、首尾解读。首尾即1、2、7节。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吟诵和朗读。以教师范读始,接着或齐读,再点读,分组读,将诗句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师生进入忘乎所以的情景中。续而,逐节于诗意作出概括并板书。其间,留给学生酝酿并互相之间充分交流的时间。然后点名或自主回答,教师点评且归纳总结:1、2节发问求教,语意探询;第7节照应作答,语意肯定。以诗句来就生物进化的科学现象进行仰头向天式发问,在我们有限的读书生涯中,似乎这首诗是第一回。其实,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歌咏。比如爱国诗人屈原写过《天问》,诗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现象,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对应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对》。科学与诗可以相通,科学引人作诗意般的遐想,科学的本质也就是诗。又续,深味具体诗句的含义。比如,“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说话”的意思,即是考古学家们能从遗存在化石中的信息里,找到或者解开生命现象的某些密码,客观上就等于化石在说了话。那么,“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一句,“刚苏醒”是什么意思呢?在引导积极、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或予以归纳综合,或予以提示点拨,“刚苏醒”就是化石发掘出来以后,进行了相应考古研究,获得了初步的发现和了解。收尾,研读第7节最后一句,留下扣子,设置悬念。第7节末尾句云,“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让学生大声忘情地朗读,接下质询,“你讲的故事”是什么故事,我们知道了么?故事应在哪?这种设问,学生答出,则顺势接过;学生未答,则教师自问自答:故事在3、4、5、6节;是什么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且听下回分解。由此转入学生课后预习理解中间四节的期待。

四、课后作业布置。把“读一读、写一写”后的单字和词语抄写三遍,且单字给注音,词语加以解释。

第二课时  听你故事    展我诗才

一、承前,界定故事的范围指代。开初仍继续齐读第7节,拎出“你讲的故事”发问:故事在3、4、5、6节早就讲过,这第7节的收束句不过是总结、划句号而已。诚然,前面的几节里到底讲了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潜感悟吧!

二、朗读依然不可少。多形式反复朗读,逐节进行,或范读起首,或以范读作结,前者是为了演示举例,后者是为了正宗表白。但重头戏始终放在学生兴趣和主体的参与上。独诵也好,二重演读也罢,小组竞读、全班齐上阵等等,就读的量而言,每一诗节起码不应少于四遍,应让学生烂熟内容。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是注意以意义为节奏单位,一是标出双行中的押韵词,朗读时重音收落,读出参与的热情和洋洋意气。

三、感悟故事内容。予以简练概括。其过程可大致逐节进行。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或一句话,或一个语词提炼,点评标注于相应的诗节旁,同时注明为“己”。再提倡安排交流,或点名,或让学生自行公布结论,且要求听者认真记下同学的思维成果,与自我批注并列,旁注明“友”。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以随机掌握课堂,也平等地公布相应看法并板书,也同样要求学生旁注“师”字。教师的概括和板书大意为:

揭示真理(3)

保存信息(4)    科学之美

描绘进化(5)    文学之美

复现自然(6)

三者合列,于学生得到比较、鉴别、提高和反省的参照系。这种自注、众议和老师分析跟程序二是交错进行的。对于各节诗行,有的先朗读后感悟笔记,有的边读边悟记,有的先默默悟记后大声朗读,多样且有变化地教学,不是全部都机械地先读后整理。

四、具体诗句的理解和探究。比如,“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平凡的真理”在我们的认识和理解中可以找出哪些?万物非上帝所造,本乃客观存在;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使猿变成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知识就是力量,读书使人聪慧……尽可从日常生活中和学习实际联系起来,找到例证,启示学生认识化石提供真理的物质性。另外,“海枯,石烂,日转,星移……”几种现象的指代意义,且从诗句中找到原答。前者暗含地壳运动、时间推移、空间换位、世事的沧桑变迁,学生能答大意,即予肯定;后者以后续句“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为照应解答。

五、拓展阅读并写作实践。发放复印资料,即《深圳商报》2001年11月6日新闻“古脊椎动物年会在深圳召开,与会专家称化石森林成为深圳一块瑰宝”,引导学生为深圳拥有“华夏古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后的又一奇迹”而兴奋和燃烧。为更好地激发诗情冲动和写作欲望,教师也又提供自己根据新闻而发的题为《化石森林吟》的下水诗作(甚而当场即兴下水也未尝不可,也许更好),自得其乐、自我欣赏地诵读一遍,然后让学生不拘形式、充分自由地议说长短优劣。末了,更要掌握好火候,及时要求学生也当堂抒发我心中诗情,注意押韵更好。这个环节是重头戏,前面的学习和感悟要为此时的抒写蓄势作铺垫,以期达到人人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点诗情的效果。

六、给出相应时间,教师巡堂。待多数同学即将完稿之时,随机抽诵诗作并组织讨论,发现值得圈点的,不求全责备,哪怕一句半行,教师也应予以张扬、肯定和点评。

七、解铃而全班统收诗作。

附诗作起兴材料:

古脊椎动物年会在深召开,与会专家称

化石森林成为深圳一块瑰宝

【本报讯】(记者 徐升   实习生 刘勇)11月3日至6日,第八届古脊椎动物年会在仙湖植物园召开。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理事长叶捷研究员称“古脊椎动物学会借这次会议沾点年轻特区的灵气和朝气”。市城管办主任吴子俊说“深圳正好藉古脊椎动物年会积淀文化底蕴”。

昨晚6时,副市长卓钦锐在市迎宾馆会见中科院杨遵仪院士、刘东生院士等参加第八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年会的部分代表。

昨天,与会的100多名中外学者兴致勃勃的参观了仙湖植物园,欣赏过湖光山色一处处或开阔、或深邃的景观,窥视到一株株稀世奇花异草,领略了在地下岩层中沉睡了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很好!”、“真不错!”、“了不起!”、“OK”啧啧赞叹声不绝于耳。

来自加拿大埃德蒙顿大学教授Nat Rut ter 夫妇来到化石森林前,看到那成于亿万年前的树木硅化石列列耸立,激动地称其为“华夏古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后的又一奇迹。是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象征,国际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典范”。

中科院刘东生院士高度评价说“深圳对古生物保护如此重视,是新的城市的象征,新的城市的风貌,高扬可持续发展的旗帜,构筑文化的骨架”。刘院士发自肺腑地说,一块化石,放在外面是一块石头,放在博物馆里就是无价之宝,收藏好,加以研究,挖掘其科学意义,几百年后还可以供人研究。

来自海峡彼岸的胡忠恒博士感慨万千地说,祖国大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近十年来,热河植物群研究做得这么好,心里很高兴。

(选自《深圳商报》2001年11月6日)

附二:              化石森林吟(本老师试作,不吝献丑)

沉睡了多少年                        熬不住历史的寂寞

终于现身于今朝                      还是中华雄起的感召

珍藏了多少秘密                      抵不过南国开放的诱惑

终于作出无声的宣告                  还是深圳文化的熏陶

你把生命的真理揭示                  同长城、兵马俑并为奇迹

你把自然的密码藏牢                  华夏古国又一新瑰宝

你把进化的信息刻画                  古生物研究多了新证据

你把生态的形象传报                  张扬深圳文化的新风貌

深圳荔香中学    萧明光

2002.02.28.

附三:本人小传

萧明光,湘人,汉子一条。属马,今为本命年,虽几近知天命,实则迷糊。八二年从教,以为立命糊口养家的全部来源。前十年局于衡阳八中,十九是高中教学,后十年蜗居深圳荔香中学,十九为初中语文教学。好读,杂收胜过钻研教材,好鼓舌,天上地下,少言人非,亦好摇笔,旁逸小品多过本业论文。有从业求精之念,乏孜孜专一之恒,有广识天下教友之愿,但又疏懒随缘。人生诸多遗憾和教训,仍有所为和不为。

篇3:《化石吟》教学设计稿

化石是生物记载在地层书页里的文字。由生物的遗体而形成的化石叫遗体化石。下面是《化石吟》教学设计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标:

⑴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德育目标: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诗歌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理解诗中所写内容,激发探究生物进化的兴趣。

3、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圆合的结构美。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诵读感知诗歌大意。设疑研讨,调动想像力,理解诗歌内容要点和结构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古生物化石图片)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二、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畅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投影: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字注音:

奇 huànguǒ()藏cōng lóng()

zhuó yuè()骸()骨潜()行

躯壳()档()案猛犸()

⑵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③称赞而且佩服。()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⑤(草木)青翠茂盛。()

⑥奇异而虚幻。()

⑶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

的神话的真理

的骸骨的密码

的魔法师的雕刻家

明确:

⑴幻裹葱茏卓越háiqiánkédàngmǎ

⑵幽雅悄然叹服海枯石烂葱茏奇幻

⑶奇幻平凡冰冷珍贵高明卓越

2、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学生感受其中对自然高妙的赞叹和节奏韵律之美。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3、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

⑴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⑵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⑶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⑷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⑸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⑹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⑴诗歌1、2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⑵“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⑶化石:“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⑷“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⑸学生积极想像,可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补充。3、4、5、6节是化石的“话”。

⑹诗歌共七节,可分三层。其中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4、学生集体诵读全诗,读出对自然高妙的赞叹。

四、探究研讨

1、指名学生诵读第1节,思考: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题。

明确:依次指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助读:

投影:

鱼类的进化

鱼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它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它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

最早的鱼类化石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

泥盆纪是鱼类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是鱼类中兴时代。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同生活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族达到全盛。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提示:“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

3、“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诗句会引发你作何感想,请就你搜集到的资料给大家讲讲有关恐龙和猛犸的情况。

助读资料:

⑴恐龙:

恐龙是指古代爬行动物中的两大类,一类叫蜥龙类,另一类叫鸟龙类。“恐龙”一词的原来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都比较巨大,看上去有点“恐怖”。其实,现在知道,恐龙有大有小,大的体长数十米,小的体长不到1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上或沼泽附近。

两亿多年前,恐龙──这一奇特的生命曾经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们生存了上亿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称霸一时,足迹遍及世界的角角落落,又突然间全部消亡,只留下无数令人伤感的化石和供人们猜测探索的谜团。这段历史时期出现的许多有特色的事情,人们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寻、去思索,其中如最为凶猛的巨龙,身形秀丽、行动敏捷的食肉恐龙美颌龙,脖子最长的马门溪龙,是现今大象体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龙震龙,奔跑速度较快的似鸡龙,聪明的伤齿龙,以及愚笨的剑龙和食量最大的腕龙等。

恐龙家族之最:

最聪明的恐龙有:伤齿龙美颌龙空尾龙

跑得最快的恐龙有:鸸鹋龙似鸡龙棱齿龙

体重最重的`恐龙有:震龙腕龙虚幻龙

脖子最长的恐龙有:马门溪龙长颈巨龙梁龙

最凶猛的恐龙有:巨龙霸王龙跃龙

食量最大的恐龙有:腕龙虚幻龙达玛拉龙

尾巴最为强劲的恐龙有:甲龙蜀龙梁龙

吼声最大的恐龙有:拟栉龙巨龙美颌龙

⑵猛犸:

猛犸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生活在距今久远的冰河时代。猛犸(又被称为古象)作为大象的祖先,它们的体形比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当代的象牙要长得多。因而,从外形上看,猛犸给人一种青面獠牙的凶猛感觉,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样温驯谦和。

猛犸的尸骨残骸最早是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现的。猛犸的身世来历在当时就众说纷纭。但依考古发现可以推断的是当时西伯利亚的猛犸数量十分可观。

4、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教师提供艾青《鱼化石》片断和猛犸的故事,以开阔学生思路。

投影:

鱼化石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篇4: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中心稿)

(多媒体案例)

江陵二中:杜天云

一、课前音画(乐二曲)■

二、导入  新课: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傍着古朴优美的旋律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放飞思绪在历史长河中,不禁感慨“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到古人与月,我们便不禁想到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月有着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他就是■“李白”,月之于李白,不但伴随着他寂寞潦倒的一生,也丰富了他诗艺的殿堂,可以说“明月”装饰了李白的诗。我们可以在头脑中思索一下李白的与月有关的诗句:(可以随机处理)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寄》

③■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云》

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

⑤■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

(李白画像及相关注解)

难怪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诗中不免有些夸张,但正是在这些夸张中我们感受到了李白那浪漫主义的诗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李白极具浪漫风格且与夜月相关的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进入主页

三、解题: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我们从这双明眸中读出了些什么呢?■(随击空白)

吟: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其形式较为自由,节奏多变,有四字、五字、七字等句式。

留别:留恋作别(此处可否作偏义复词理解,偏义于别?)此诗是一篇临别赠友表心情之作,故题又为《别东鲁诸公》。(是否可做偏义复词理解,留给同学们下去思考)

李白早年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推荐了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进京本想借此机会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作一介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744)李被赐金放还,第二年,他由东鲁南下吴越故地,本诗就是在他南下吴越与友人离别前所作,以表其心情。

返回主页

四、好!就让我们在一段配乐朗读中去体会其形式的自由和离别的心绪!■(点击配乐朗读)(过程略)。

【注】朗读要点:把握诗人意绪和诗的内容变化

①用“畅”与“涩”来表其心。如:“天姥连天……东南倾”“别君去兮……访名山”于畅中见其势;“忽魂悸……烟霞”于涩中见其情。

②用“轻”与“重”来抒其意。如:“安能摧眉……开心颜”重读中抒其胸臆;“我欲因之梦……闻天鸡”轻读中见轻松畅快。

③用“长”与“短”来传其情。如:“开心颜”声音的延长,余韵无穷;“列缺霹雳……轰然中开”短音字字铿锵。

大多数需综合运用

(齐读全文)

返回主页

五、都说梦是难以捉摸的,今天,我们就围绕它来捉摸捉摸。■(点击全文思路)梦嘛!总有个入梦前――梦中――梦醒。我们可以再详尽些,试用四字纲要来表述其游程(要求每句纲要中都含一“梦”字)我来起个头: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我们把第一段概括为■“入梦缘由”其余的是:(学生答略)→■ 梦游历程 →■梦中仙境→(用一首流行歌的歌名来概括)■梦醒时分→■醒梦留别

这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情节线索,我们将其用一条线连缀起来成 ■     (山形)

返回主页

六、熟知了路线,我们便可放手欣赏诗的梦境了■(点击品读全文)

1>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幅画面■(点击图①)这便是入梦缘由,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①游的是天姥山,诗人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②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随击空白)

明确:①诗首先就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天姥山的可睹、可寻随这便是■陪衬,铺垫的手法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

②作者将它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离尽致。■它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氛围,神奇的色彩、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的境界。(齐读本段)

返回平台

读完之后,大家再深思一下,难道李白游天姥仅是因为其高峻或是可以寻访仙境?这些似乎太单纯些,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带着疑问往下看……

2>(点击第二幅):(湖画⑴■点⑵)我们可以将这几句概括为四字:入山情景在这一节中,诗人用了一个非常传神的字“飞”

■这一“飞”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飞”可见速度之快,正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急切又见轻松,一夜间飞过镜湖、飞到剡溪,且又有明月相伴、相随、相知、相送,真够罗曼帝克的,然而这些又是非梦难以实现的。

■谢公何许人也,作者提及他有何用意?

明确:(学生答略)谢灵运是南朝有名的山水诗人,女生齐读本段其用意我们也不必急于得出结论,往后看……

返回平台

篇5:《化石吟》的教师教案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

3、熟练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诗歌的阅读与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想:

用朗读促进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想象力,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再品析语言,理解这首诗第二人称写法和比喻修辞的妙处。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观看化石实物,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再接着介绍: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熟练朗读诗歌;

2、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诗歌结构及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遇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向同学请教、查找工具书或举手问老师。

(三分钟后,比谁能够正确朗读。)

1、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提问的字词或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板书于黑板。

2、三分钟后,①教师指名会读或理解黑板上字词的同学来读、解释或用词语造句,教师借此强调学习词语的方法;②学生轮流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更正;③指名会读全诗的学生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声音洪亮;④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⑤同桌合作朗读,相互检查纠错;⑥全班齐读课文;⑦男女分组读:齐读第1、2、7自然段,男生读第3、5自然段,女生读4、6自然段。

四、二进课文,理解诗歌内容、结构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出示自学指导(二):

自由朗读后分组讨论: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歌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

(五分钟后,看谁能正确解答这三个问题。)

1、学生自由渎,解答问题。

(读完后,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

2、五分钟后,让能解答以上三个问题的学生举手回答全班交流。

3、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要点,并强调“前后照应”的写法。

4、明确朗读全诗的感情基调——由衷赞美之情,再让学生自由读诗歌,读出赞美之情。

五、课堂作业:

出示课堂作业:

听写课后 “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1、做听写准备两分钟;

2、两分钟后教师报听写的词语;

3、学习小组长现场批改,两分钟完成。

(词语未全部过关的,小组长督促其在当天过关。)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深入解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背诵全诗。

二、三进课文,品味诗歌语言:

出示自学指导(一):

再次走进课文,分析下列诗句的言外之意:

①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②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③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④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⑤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八分钟后,看谁能正确解读这五个句子。)

1、学生自渎,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重点关注中下水平的学生。

2、八分钟后,让能解答的学生举手回答。

3、教师总结读诗方法:瞻前顾后、发挥联想和想象、抓关键词、句。

出示自学指导(二):

①再反复读课文,数课文中一共出现多少个“你”,想想这种写法有何妙处。②诗中还采用了那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八分钟后,看谁能回答。)

1、八分钟后,让能解答的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总结:不同人称写法各有千秋,写作中可根据表达需要灵活加以应用。

2、教师补充说明:文章除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比喻等修辞,请学生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三、课堂作业:

出示课堂作业:背诵课文。

1、强调背诵方法:用读一点,背一点的方法背诵课文,背不出来的再看看书。可以自己单独背,也可相互背。

(六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背诵。)

2、六分钟后,了解能背的学生有多少。若举手少,就让学生再读。若举手多,就指名背诵。

3、检查背诵:同桌相互检查;全班齐背。不能当堂背诵的,由小组长督促其在当天的课外完成背诵任务。

四、课外练习:

篇6:《化石吟》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三、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四、教学设计:

一、课前延伸:

1.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2.(《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3.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二、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

(1)明确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

(3)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2.合作探究

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3.精讲点拨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4.巩固检测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后延伸

1、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2、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篇7:《化石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赞颂

3、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4、了解化石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第一课时

重点:

1、积累词语,有感情的诵读

2、体会赞颂之情,把握全诗结构

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赞颂之情

一、导入:看过动画片冰河世纪吗?影片中,距今上万年的世

界被还原的那样逼真,大家知道是什么让我们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了解了那个时代吗?对,化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化石的世界,聆听它为我们讲述的那奇幻的神话.

二、整体感知:

1、要想学好课文,一定要先过字词关,请看大屏幕上的字词,读准字音,个别字易出错,多音字辨音,把握词语意义,选择填空

2.教师配乐范读后学生评价

3.介绍朗诵诗歌要领

4.学生配乐朗读,揣摩体会情感

学生读后结合语句回答感情——赞颂

5.理解文题“吟”的含义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含有赞颂之意,化石吟就是赞美化石。

6.简介化石。使学生了解有关科学知识

7.理解文章开头的特点及好处

如果有一天,你走进博物馆,看到一个你不曾了解的世界,(出示四张化石图片,简介有关知识),面对这些化石,你会想些什么?作者又有什么疑问?连用这些问句有什么好处?

8.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特点

我真的想知道化石回答作者了吗?你有什么根据?细读文章的第7节与第2节,这篇文章的首尾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9.体会2---6节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第2节中希望化石讲神话,第七节中告诉我们化石

真的讲了,那么诗的2---6节写了什么?化石在讲神话,这里的神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的神话故事,而是指化石的神奇之处,化石真的会说话吗,那么化石讲的话其实是作者面对化石时被化石的神奇所吸引,引发出的遐想。

10.理清全文结构

由学生总结一下本文的层次结构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对化石的赞颂及文章的结构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遐思内容,赏析诗歌语言

难点:理解遐思内容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话时热切的赞颂,这节课

我们来继续倾听化石讲述的那奇幻的神话

二、研讨探究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的3---6节中化石的神奇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想,由哪句话看出引发他的遐想的?他都想到了些什么?谈谈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学生会找出诗句,谈理解是教师要适当点拨,此处为本课难点,有些诗句学生会质疑)

三、品味赏析

学生谈谈喜欢文中哪几句诗,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会谈出一些看法,教师要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加以点拨)

四、归纳总结

填空:这是一首()诗,诗人以()的语言,热情赞美了()

五、拓展延伸(大屏幕出示濒危灭绝动物的图片)

化石的神奇固然令人向往,可如果有一天,当我们的后人只能对着冰冷的骸骨去想象逝去的美好,偌大的地球上,人类是否会有形单影只的凄凉,还会有心情来赞美、歌颂吗?屏幕上所显示的是我们现在能看到,却已濒危灭绝的众多生物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你还知道有哪些吗)你觉得震惊吗?到底是谁扼住了它们命运的咽喉呢——人类,为了让这些鲜活的生命陪人类走的更远些,请你给那些尚未觉悟的人们提些劝告吧,尽量采用公益广告形式或诗歌形式

六、布置作业

七、结束语

篇8:《化石吟》评估测试

1.给加粗字注音。

骸( )骨 裹藏( ) 躯壳( )

葱( )笼 幽( )雅 卓( )越

2.解释句子加粗的词语。

①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骸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化为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不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①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

②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

4.仿写句子。

例句:历史是张纸,时间是支笔。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简短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段点将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1.根据下面句子的含义概括出相应的成语。

①形容经历了极长的时间,一般多指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

②太阳和星星的位置发生变化,指季节已改变。( )

2.“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烧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不该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烧到了这般模样。

1.本诗副标题为“眷念祖国的情绪”。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青的女郎”在本诗中是实指诗人国内的妻子,还是象征“五四”以后我们的祖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炉中煤”与“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分别比喻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诗歌又有意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造成节奏鲜明、回环往复的诗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hái cáng ké cōng yōu zhuó

2.①尸骨 ②变为虚无,不存在 ③不停

3.①拟人 ②比喻

4.略 5.略

(一)1.①海枯石烂 ②星移斗转或日转星移

2.作者把化石比做人的脸,人脸上的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那么刻在化石上的.皱纹其实就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是古生物进化生存的历史记载

3.表达了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生命是在不断地延续,是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赞叹着大自然的神奇,人类的伟大

(二)1.表现出诗人对新生的祖国的无比热爱和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

2.“年青的女郎”象征着“五四”以后新生的祖国

3.“炉中煤”是自喻,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火一样的心。“活埋在地底多年”的煤比喻长期深埋在诗人心里的爱国热枕

4.“啊,我年青的女郎”在诗中反复地出现了四次,这是一种反复修辞手法

【提示】

“基础训练”第4题:只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注意了上下句的本体和喻体之间隐含的联系即可。如:心灵是间房,眼睛是窗户。

“基础训练”第5题: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然而在科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在铁的事实面前,真理不言而喻,虽是冰冷的骸骨,却用铁证回答了不辩的事实,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篇9:化石吟朗读节奏

《化石吟》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盛赞了化石,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

《化石吟》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化石吟公开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理: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篇10:《化石吟》课文鉴赏

关于《化石吟》课文鉴赏

前后照应的结构美

《化石吟》一诗,1~2两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6节照应前文,巧妙地告诉读者开篇的疑问,其实只是参观博物馆时发出的探究的心声。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篇11:化石吟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2、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联想想像,理解诗歌某些词句含义。

三、教学设想

通过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之美,以学生自主讨论发言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四、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联想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预习指导

1、课前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自主去查找一些关于化石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很多语言,蝴蝶用翩跹的舞姿表达自己的快乐,小鸟用婉转的歌声传递自己的自由,鲜花用浓郁的芳香展示自己的魅力,大树用圆圆的年轮诉说自己的成长……世界上还有一种语言,它没有文字,也没有声音,却给我们讲述着古老的神话,重现着逝去万载的世界,那就是化石。那么什么是化石?化石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辽宁大学化学系教授张锋写的《化石吟》,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板书)

(二)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奇幻(huàn) 骸(hái)骨 悄(qiǎo )然 潜(qián )行

躯壳(qiào ) 裹(guǒ )藏 猛(měng )犸(mǎ ) 葱(cōng)茏(lóng )

(四)指导朗读

1、听配音朗读,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2、请一个学生来读一二节,请学生点评,然后老师再重点讲解这两节。(朗读诗歌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重音,句子里的某些词语,带有一些特殊的情感或特殊的意义的时候,我们要故意念得重一些,以引起听者的注意。比如说一二节中的这些地方。停顿,首先要看标点符号,一般来说问号、句号、省略号、感叹号,他们的停顿要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的停顿比逗号长;而段落之间的停顿要比句子之间的停顿要长;有的时候句子中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我们也得停顿。比如说诗歌一二节中的这些一定要注意停顿。那么这么多的疑问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呢,上扬的语调。祈使句的语调一般用降调。大家可以看到一二节有六个问句,是一种疑问,语速应该是稍慢的。了解了这些朗读技巧后,请同学们在一起朗读一二节。)

最早的鱼儿/怎么 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 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沉睡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诉/那奇幻的神话。

(了解了这些朗读技巧之后,请同学们再齐读这两节)

(现在根据大家掌握的朗读技巧,自己把诗歌后面几节朗读一下,等下老师会请几个同学来朗读,好,开始)

(大家朗读的非常认真,老师想请一个男生读3、4两节,一个女生读5、6节,大家一起读最后一节。)

(大家读得非常好,朗读水平的提高,不能光靠这么一首诗,要多读多训练,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运用这些朗读技巧,多多训练自己的朗读。)

(我想问问同学们,在刚刚的朗读中,有没有注意到第一节提到的最早的那些生物呢,他们分别是什么呢?大家一起来看PPT)

(五)整体感知

1、展示ppt图片,简单介绍第一节说到的四种最早的生物,还有猛犸、恐龙。

明确: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无颌鱼类,最早的鱼类化石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由于它们没有下颌,摄食方法是将含有微小动物和沉积物的水吸入口中,多数生活在水里,因为身体像鱼形动物,被称为无颌鱼类。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始祖鸟,鸟类的祖先,生活于约1亿5千5百万到1亿5千万年前晚侏罗纪,生活于恐龙时代,始祖鸟约为现今鸟类的中型大小,有着阔及于末端圆形的翅膀,并比体型较长的尾巴。它的羽毛与现今鸟类羽毛在结构及设计上相似。但是除了一些与鸟类相似之处外,还有很多兽脚亚目恐龙的`特征:它有细小的牙齿可以用来捕猎昆虫及其它细小的无脊椎生物。始祖鸟亦有长及骨质的尾巴,及它的脚有三趾长爪,其中一个趾类似盗龙的第二趾。这些不像现今鸟类有的特征,却与恐龙极为相似。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古总鳍鱼,和鱼一样具有鳔(肺),和鱼不同之处是偶鳍构造较特殊。偶鳍基部有发达的肌肉,鳍内原骨骼排列和陆栖脊椎动物的四肢骨构造相似。这种肉质鳍不仅能支撑身体,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沿陆地移动。由地质史和发掘的化石证明,总鳍鱼有可能进化为古代的两栖类。。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裸子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其发生发展历史悠久。它们的胚珠外面没有子房壁包被,不形成果皮,种子是裸露的,故称裸子植物。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在中生代至新生代它们是遍布各大陆的主要植物。(银杏、杉树、柏树、松树)

猛犸,(学名:Mammuthus ),古脊椎动物,哺乳纲,长鼻目,真象科,最著名的种类是真猛犸象,即长毛象。猛犸的生活年代约1万1千年前,源于非洲,早更新世时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区,可以适应草原,森林,冻原雪原等环境,少数种类如真猛犸披有长毛,有一层厚脂肪可隔寒,夏季以草类和豆类为食,冬季以灌木、树皮为食,以群居为主。最后一批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

恐龙,(英文:dinosaur)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95万年前的并且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一亿六千万年之久。

(这些生物距今已经有了亿万年的历史了,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些生物长成这个样子呢,有的鱼儿会没有下巴,有的鸟儿会嘴巴长牙,猛犸恐龙是那么凶猛巨大?这些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得出来的。化石的作用可真是大啊)

(那么,现在请大家带着对化石赞美的心情,在把全诗朗读一遍,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2、诗歌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明确:(板书)

(3)化石回答平凡的真理

(4)化石是历史珍贵的密码

(5)化石描绘出生命的档案

(6)化石复现大自然

一(1、2)发问想象

二(3—6)遐思飞跃

三(7)历史作用

(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六)小结

今天大家一起学习化石吟,学到了一些诗歌的朗读技巧,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多积累,多练习,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七)布置作业

每个小组讨论出一个关于本篇课文的问题,明天上课向其他组的学生提问。

第二课时

(一)合作、讨论、探究

让学生把设计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请别组的学生上台回答。(列出几句)

1、开头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第九组)

明确:用一系列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让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一万年前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诉的奇幻的故事。还形成了排比,既增强了语气,又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2、“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第八组)

明确:过渡句,既引出下文,又表现出作者的思路。

3、第三节提到的“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第七组)

明确:“造物主的存在”是指存在创造万物的上帝(上帝创造万物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指化石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事实,生命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变的、进化的,即生物进化论。

4、“为历史留下珍贵的密码”中“珍贵的密码”指的是什么?是怎样留下的?(第一组)

明确:“珍贵的密码”是指化石中的有机物化合物的残余,这是生命的信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5、“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中的“皱纹”是用来描写人的,用在此处有什么意义?(第二组)

明确: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照,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写照,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更形象地说明了化石具有记录生物演化历史的作用,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6、“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的向近代进发”用了什么修辞,告诉了我们什么?(第六组)

明确:运用了比喻。那些深埋在地下的化石的存在,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迸发,生命的形态也由低级到高级演化。

7、为什么说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五组)

明确: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了世界上的万物,让死去的生物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让我们了解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信息。这一句运用了比喻,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8、文中第七节写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那化石说了什么话?(第四组)

明确: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平凡的真理,描绘了生命的档案,复现远古的世界。(第3节到第六节)

9、《化石吟》在赞颂化石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组)

明确: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叹,以及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10、这首诗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这有什么作用?(老师)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自然亲切,作者通篇都是一种与人对话的口气,以第二人称直接抒发自己对化石的赞美之情,增强文章的神秘感,使诗歌语言更富魅力,耐人寻味。

(二)发挥想像、联想。

2、如果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会想些什么呢?

例:我想到远古世界茂密的丛林,清澈的小溪,小溪边散步的庞大怪兽,它们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我还感慨大自然的伟大,它创造了如此奇妙的动物,又将它毁灭,却又用奇特的方法把它保存下来。

(三)小结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奇异的化石。我们不禁感叹,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八、板书(略)

上一篇:大一新生的年度个人总结下一篇: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