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芽儿》说课设计

2024-05-18

《笋芽儿》说课设计(精选6篇)

篇1:《笋芽儿》说课设计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笋芽儿》说课材料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课《笋芽儿》。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

《笋芽儿》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在作者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爱的竹妈妈。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的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

这一课是第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了前两课的训练,加上这一课内容丰富有趣,贴近儿童生活,语言表达生动优美,情感基调较易定位,所以,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读课文,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

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4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初读、精读、赏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发学生读科学童话故事的兴趣,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练习朗读。难点是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并从中体会到笋芽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心和爱护,学习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比如,认真书写的习惯、自觉阅读习惯、积累词句的习惯、多种形式朗读的习惯等。所以,在教授本课时我力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认读并理解生字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教师适时指导;在集体的交流中理解课文主旨,收获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确定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2、根据低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抽象思维弱,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3、倡导自主尝试,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4、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上课开始,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常见的竹林图片(画面),让他们说说竹子是怎样长成的。接着出示“笋芽儿”图片(画面),让学生从图中认识“笋芽儿”是什么样儿的。然后,启发学生:小小的笋芽儿不到两个月就能长成又高又直的竹子,多么奇妙啊,想知道笋芽儿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吗?随机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好奇地进入文本角色。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首先,我让学生读读课文;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此时,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下,大都能快速地读完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随后让学生自由读文,强调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多读几遍。接着,同桌互读互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识字的方法,再全班共同交流。

三、多元阅读,以读代讲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激发情感、培养语感。

1、指名读文,启发思考:

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很快就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2、精读理解,体会情感:

启发学生: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笋芽儿的生长过程的呢?请你细读课文,划出相关词句,反复读一读。

学生汇报后,再全班讨论交流,通过联系实际,启发学生读出“撒娇、高兴、自豪”时的不同语气。再通过同类词对比,了解“钻”这个字所包含的意思。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从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激发他们学习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

最后,让学生再默读课文,看看文中除了写笋芽儿,还写了哪些“人物”,他们是怎样对待笋芽儿的?启发学生联系周围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在这里,教师不去作过多的讲解和要求,只要学生能大胆尝试,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3、角色朗读,入情入境:

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让学习小组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再通过小组推荐,请四位同学上台带头饰表演春雨姑娘、笋芽儿、雷公公、竹妈妈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本中的角色,更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4、配乐齐读,感悟语言:

学生经过尝试、指导、表演后,朗读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时再让他们在背景音乐中展开想象,自由发挥,张扬个性,实现情感与内容的统一,进而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

四、疑难生字,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时,我采取了“一看,二写,三对照”的方法: 1、一看:

学生发现在本课九个会写的生字中,有三个带口字旁的字,那么,带口字旁的字该怎样书写呢?针对学生的这个问题,我重点指导了“唤”字。让学生认真观察字形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唤”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2、二写:

学生认真观察后,让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一遍这个字。3、三对照: 写完后,把自己写的字和书上的字进行对照,找到不足之后进行修改,再写一个。在写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积累语言,课外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因此,在课后,我设计了以下两项实践活动:

1、摘抄课文中和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和句子,熟读成诵。

2、到大自然中实现观察竹笋,画一组竹笋系列画,或拍一组笋芽生长过程的照片。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说板书设计】

3、笋芽儿

竹子:“我长大啦!” 春雨姑娘

呼唤 雷公公

叫醒 竹妈妈

爱护 太阳公公

温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板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它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是语文教学技能,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我力图通过板书让学生明确思路,理解课文,提高思维能力,设计了简洁明了又便于掌握的板书内容。力争让我设计的板书成为一篇“微型教案”。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笋芽儿》说课材料

新开小学 张

月 2 0 1 1.5

篇2:《笋芽儿》说课设计

(六)教学反思

在讲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观看录像,欣赏细雨蒙蒙,春雷轰轰,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万物复苏的春景,同时也观察笋芽儿从黑糊糊的地下破土而出,脱掉层层笋壳,最后长成修长挺直、苍翠的青竹的过程。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沉浸于欢乐的春天的景象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我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生读、表演读、师范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读、齐读),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中也注意对朗读的评价(如“你真不愧为我班的朗读能手!”、“你的进步真不小!”、“你的声音真响亮!”、“如果你声音再响一点就更好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鼓励与期望。

可能是因为在读、在表演的时候,孩子们非常得放松,在扩展“笋芽儿还能看到哪些美景呢?”的时候,他们的思路稍加提醒就已经变宽了。一些精彩的句子出现了:看见了一群小朋友在春游;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向我们点头;看到了小河的冰融化了,一排排着向前跑去;看到了小兔和小松鼠在做游戏;听到了黄莺在清唱歌,那歌声把笋芽都迷住了„„说实话我听得都入了迷,可是孩子们还在继续。我想这可能就是轻松的课堂带来的师生互动,在互动中产生了新知识的效果吧。回顾教学,也有不少失误:如学生朗读非常优美的情况下,教师就不用范读;提问:“笋芽儿钻出了地面,她看到了什么?”,我却问了:“你看到了什么?”,好像有点不连贯„„

课堂教学毕竟是一门艺术,还需要我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在这次学校组织的骨干教师献课活动中,我上了《笋芽儿》的第二课时。

《笋芽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与春天有关,单元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因为这一课内容丰富有趣,贴近儿童生活,语言表达生动优美,情感基调较易定位,所以,从备课到上课,我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关注他们的主体地位,力争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自主的说,以说促读,以读代讲,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

这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在作者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爱的竹妈妈。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

这一课是,本

课前,我认真钻研了教材备了课,并将教学中的每一个步骤熟记下来。因此在上课时我比较轻松、自然。课堂上我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主导的作用,充分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自主学习,学生配合也比较默契。1

学生识记、巩固生字最好的方法是复现。上课一开始,我采用“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质量。

在讲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观看录像,欣赏细雨蒙蒙,春雷轰轰,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万物复苏的春景,同时也观察笋芽儿从黑糊糊的地下破土而出,脱掉层层笋壳,最后长成修长挺直、苍翠的青竹的过程。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沉浸于欢乐的春天的景象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我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生读、表演读、师范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读、齐读),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中也注意对朗读的评价(如“你真不愧为我班的朗读能手!”、“你的进步真不小!”、“你的声音真响亮!”、“如果你声音再响一点就更好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鼓励与期望。

可能是因为在读、在表演的时候,孩子们非常得放松,在扩展“笋芽儿还能看到哪些美景呢?”的时候,他们的思路稍加提醒就已经变宽了。一些精彩的句子出现了:看见了一群小朋友在春游;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向我们点头;看到了小河的冰融化了,一排排着向前跑去;看到了小兔和小松鼠在做游戏;听到了黄莺在清唱歌,那歌声把笋芽都迷住了„„说实话我听得都入了迷,可是孩子们还在继续。我想这可能就是轻松的课堂带来的师生互动,在互动中产生了新知识的效果吧。

回顾教学,也有不少失误:如学生朗读非常优美的情况下,教师就不用范读;提问:“笋芽儿钻出了地面,她看到了什么?”,我却问了:“你看到了什么?”,好像有点不连贯„„

课堂教学毕竟是一门艺术,还需要我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我不喜欢用好和坏这样的字眼来总结或评价一堂课,而是更喜欢用价值与否来思考一堂课,或许也应该像文中的竹子那样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还要看得深一些。如果这堂课能让学生情感体验的余波久久地回荡到今后的阅读之中,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再一次加升,那么我想这就是我这堂课的价值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并努力做到评价准确到位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直是新课改所提倡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仍然采用配乐朗读、自由读、齐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如:为了让学生领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课前让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熟悉课文,并在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朗读声中对课文出现的各种人

物(春雨姑姑、笋芽儿、竹妈妈、雷公公、)在情感上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在学

生朗读过程中,我及时激励,且努力做到评价语言到位,具有针对性。如:“读的很有感情,读出了可爱的语气,读的很认真,声音很轻柔,读出了雷公公的气势„„”这些话语有利的激

发了学生积极朗读的愿望。

二、有效借助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迪学生的情感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采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观看录像,投影片,并运用

所学的观察方法,欣赏细雨蒙蒙,春雷轰轰,万物复苏的春景,观察笋芽儿破土而出,最后长

成苍翠青竹的生动景象。使学生在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训练了观察能力,受到美的教育。在学文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笋芽儿奋发进取的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电教媒体的直观、形象的画面,配以优美的课件音乐,学生在笋芽儿前后的语言变化过程中,体会笋芽

儿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愿望。

总的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本节课力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

合素养。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之处,有待改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话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整堂课上,我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

正因为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整堂课很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初步掌握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能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表现出来。过程和方法:通过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一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跃跃欲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朗读中体会了笋芽儿从害怕到坚强的态度变化,懂得了只有经风雨,见世面,勇于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一、说教材

在上这一课时,我结合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14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初读、精读、赏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朗读,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发学生读科学童话故事的兴趣,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练习朗读。难点是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并从中体会到笋芽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心和爱护,学习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确定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

2、根据低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抽象思维弱,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3、倡导自主尝试,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4、创设情境,开展多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用多媒体VCD展示学生常见的竹林图片(画面),让他们说说竹子是怎样长成的。接着出示“笋芽儿”图片(画面),让学生从图中认识“笋芽儿”是什么样儿的。然后,启发学生:小小的笋芽儿不到二个月就能长成又高又直的竹子,多么奇妙啊,想知道笋芽儿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吗?随机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好奇地进入文本角色。

(二)复习巩固,字词再现

第一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让学生读读课文。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此时,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下,大都能快速地读完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第二个环节: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文,强调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多读几遍。

接着,同桌互读互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识字的方法,再全班共同交流。

最后,播放多媒体VCD中的“生字学习”部分,出示文中的生字,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画面)。

(三)多元阅读,以读代讲。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激发情感、培养语感。

1、听课文朗读,启发思考。

我首先播放多媒体VCD中的课文朗读部分,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画面)屏幕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动画,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很快就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2、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尝试朗读,体会情感。

首先我启发学生: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笋芽儿的生长过程的呢?请你细读课文,划出相关词句,反复读一读。

学生汇报后,再全班讨论交流,通过联系实际,启发学生读出“撒娇”、“高兴”、“自豪”时的不同语气,再通过同类词对比,了解“钻”这个字所包含的意思。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从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激发他们学习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

最后,让学生再默读课文,看看文中除了写笋芽儿,还写了哪些“人物”,他们是怎样对待笋芽儿的?启发学生联系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在这里,我不去作过多的讲解和要求,只要学生能大胆尝试,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听朗读示范,掌握技巧。

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毕竟有限,在让他们大胆尝试之后,教师还须作相应的指导,让他们能读出文中包含的情感,使朗读更有感染力。

所以,当学生尝试之后,我就播放多媒体朗读示范部分(画面)。朗读示范语言标准,富有感情,而且还有明显的语音升降符号,学生一边听一边看,马上就对课文内容有了更真切和形象的美感体验,也很快地了解了自己的朗读与其还存在的差异。此时,我再因势利导,让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他们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四)读写结合,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年级下期的学生要能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所以当学生学习了这篇优美的童话散文后,我就出示多媒体VCD中的写话练习进行写诗的训练(画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写话的兴趣。在此,教师先示范引路,再让学生实践,然后用自

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这里,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他们敢于实践,我都给予充分的鼓励,而不作过高的要求。

(五)积累语言,课外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因此,在课后,我设计了以下两项实践活动。

1、摘抄课文中和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和句子,熟读成诵。

篇3:《笋芽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笋芽儿》。

[教材分析]

《笋芽儿》是我国著名作家倪树根根据童年时拿着笋锹, 光着脚, 踏着凉凉的水, 去竹园找笋的经历, 展开想象, 写的一篇童话。课文融科学自然教育于童话之中, 写了笋芽儿在春雨姑娘、雷公公的呼唤中, 在竹妈妈的呵护中破土而出, 长成了一株强壮的竹子。课文情节生动, 形象活泼, 语言精美, 角色鲜明, 富有童趣, 因此, 在设计本课时, 我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 架起一座座桥梁, 细细品读, 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课堂从“忙”“唠叨”等词入手, 引导学生仔细揣摩, 积极与文本对话, 并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 品味课文, 并通过表演等多种形式达到对课文的感悟。教学中努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 以激起他们的学习潜能。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本。作为语文教师, 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 教学就会显得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所以, 在本堂课中, 我紧扣文本, 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句、标点进行感悟, 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在感悟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凭借各种形式的朗读对感情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 以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 使朗读收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 积累词语并在语言环境中熟练运用。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笋芽儿的成长过程, 体会它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对他人的帮助表示理解和感激。

3.对科学童话故事产生兴趣, 能从故事中汲取力量, 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或标点品读感悟课文, 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笋芽儿的成长过程。

难点: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并对他人的帮助表示理解和感激。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提高记忆

1.猜字谜:“车”下脚一双, 落地声声响———轰;地里有个宝, “牙”上长棵草———芽。

2.出示生字, 开火车读, 齐读。

3.出示词语, 小老师带读, 男女生分读。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记忆的特点, 有效的识字是在记忆的初期反复与这些生字见面, 因此, 课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识记生字, 不仅提高了识字效率, 还无形中渗透了识字的多种方法, 可谓一举两得。

二、品读词句, 感悟文本

1.读第五自然段, 想想:竹妈妈是怎样帮助笋芽儿的?

2.交流:帮笋芽儿穿衣服;不停地唠叨。

3.说说:从竹妈妈的动作、言语中, 你似乎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妈妈?

4.再读课文, 用“_______”画出你最有感触的词语。

(1) “忙”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竹妈妈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小结学习方法:是啊, 你们看, 就这个忙字, 忙出了妈妈对孩子的牵挂, 忙出了妈妈浓浓的爱。瞧, 我们读书就要这样, 抓住关键的字词, 细细地品出文字背后的深意。

(2) “唠叨”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说说有谁对你唠叨过?为什么要这样唠叨?

小结学习方法:一遍遍的唠叨, 就是妈妈一次次爱的呼唤、爱的牵挂。瞧, 我们还从这“唠叨”一词中, 品出了竹妈妈在慌乱中那浓浓的爱。

设计意图: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 可以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 描物写态, 细腻动人, 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 议论风生, 振聋发聩, 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 质朴无华, 平淡实在, 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 娇艳华美, 色彩斑斓, 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最具朦胧、模糊, 且多义性的特点。文中的“忙”意思是“连忙”而不是“没空闲”, 让学生抓住这个意思来体会竹妈妈那急切的心里, 从而品味竹妈妈对孩子的爱。“唠叨”这个词, 原来在孩子心目中充满了不耐烦, 而今通过回味日常生活中, 在何种境况下长辈才会“唠叨”, 来体会竹妈妈对孩子无限的牵挂。同时, 交给孩子通过品读关键词来理解文本内涵的方法, “授之于渔”。

5.指导朗读。

(1) 先闭眼想象“竹妈妈连忙给笋芽儿穿衣服和不停地唠叨的情境”。

(2) 指名试读。

(3) 学生点评 (引导从如何读好“忙”字和竹妈妈唠叨的话去点评) 。

设计意图:古人云:“读之而喜, 拍案叫绝, 起舞旋走;读之而悲, 涔涔泪落, 脉脉欲诉。”可见, 语文教学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 读出情, 品出味, 悟出效, 习得法, 激活思。像这段景美、境远、情深的段落, 我们如能抓住体现竹妈妈急切甚至有点慌乱的“忙”字, 让学生从语速、语调上去感悟、诵读, 定能把竹妈妈读活;在指导读竹妈妈唠叨的话时, 让孩子们自己去想象竹妈妈在面对着急地往上钻的笋芽儿, 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说这句话, 是担忧的、心疼的, 还是责备的?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朗读, 这样对人物的形象会理解透彻。

三、巧借补白, 创新思维

1.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想想笋芽儿看到了什么, 并画出笋芽儿看见的景物的句子。

2.小组里交流, 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景物, 为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边听汇报边板画出相应的景物。

如:红红的桃花;摇晃着绿色的长辫子的柳树;叽叽喳喳的小燕子。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 在教学方法上, 采用简笔画教学, 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欲望。

4.教师质疑:笋芽儿看到的景物就这些吗?你从哪儿看出?

5.小结学习方法:我们不但可以从关键的词语中品出他们的深意, 还能从标点符号中品出他背后的深意。

6.引导从“……”中想开去。

(1) 出示句子:笋芽儿看见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看见了___________________……

(2) 学生尝试练习, 并朗读自己写的句子, 从中感受语句的乏味。

(3) 对比文中语句:哪个句子写得好, 为什么?

桃花笑红了脸, 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 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

桃花开了, 柳树绿了, 小燕子叫着……

小结学习方法:像这样把景物当成人来写, 就可以使这些景物更生动。

(4) 学习课文的写法修改自己的语句。

(5) 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模仿本是儿童的行为特征, 无论是孩子的咿呀学语, 还是孩子的蹒跚学步, 儿童无一不是在模仿中成长的, 在这段教学中, 利用课文中省略号这个空白点, 结合文本,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去想象, 成为一种写话训练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写话时既可以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 又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 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 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也因此而变得空灵和鲜活。

7.指导朗读:“我要快快长大!”

(1) 看到美丽的景物, 笋芽儿此时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要快快长大!

(2) 交流:如果自己就是笋芽儿, 想快快长大是为了什么?

(3) 把各自的感悟融入朗读中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笋芽儿是为了什么要快快长大的感悟, 来表达此时“我要快快长大!”的心愿, 这一过程有着充分的能动性, 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

四、表演交际, 升华文本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 想想:笋芽儿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 , 站在山冈上它遇见了谁?会这样向他报告自己长大了的好消息?

2.口语交际情境表演, 引导体会笋芽儿“终于”长大了的“自豪”。

出示:笋芽儿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 它站在山冈上, 这时看见__________ (谁) 来了。

笋芽儿:_______ (谁) , 快看, 我长大啦!

笋芽儿: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桌讨论完成练习, 并进行交际。

设计意图:随着“愉快教育”的开展, “表演”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感情朗读。笋芽儿经过大家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终于“长大了”, 这份自豪笋芽儿是毫不掩饰的, 我们二年级的孩子也一样有着强烈的倾诉意识, 这时创设笋芽儿与其他好朋友进行交际表演的情境, 不仅能体会笋芽儿的自豪、兴奋, 还能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进行感悟朗读。

五、拓展延伸, 巩固字词

1.出示:教师把课文改变成一首小诗。

2.齐读。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依据教学目标,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和体现重点、难点的关键字词进行整合, 把课文编成诗, 把生字编进去, 连词成句, 既复习了生字, 又能帮助学生背诵课文。不仅让学生较容易地记住了课文的重难点, 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故事激趣, 学写生字

1.故事激趣, 识字“喊”字。

2.观察“喊”的结构。

3.师范写。

4.描红, 练写。

篇4:《笋芽儿》教学建议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以拟人手法写的童话散文,在作者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娃娃,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爱的竹妈妈。春雨的声音是春姑娘弹奏的乐曲,春雷的声音是雷公公敲响的大鼓,一层层的笋壳是竹妈妈给笋芽儿穿上的一件件衣服。课文形象生动,采用春雨姑娘对笋芽儿的引发力,竹妈妈对笋芽儿的束缚力以及笋芽儿自身奋发力交错的形式,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积累词语,启发思维,由竹的成长联想到自己成长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关心和爱护,受到感悟、熏陶。

教学本课时,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谈一谈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了解笋芽儿成长为健壮竹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感知关心、帮助,了解成长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稚嫩的笋芽儿的成长得到了温柔的春雨姑娘的滋润,得到了大嗓门雷公公的呼唤,以及竹妈妈的呵护和太阳公公的温暖,才使她脱下了一件件衣服,成长为健壮的竹子。

1.春雨姑娘弹奏乐曲,低声呼唤笋芽儿。

(1)“沙沙沙,沙沙沙”这是什么声音?

(2)“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为什么用“弹奏”?(春雨姑娘下雨的响声,用“弹奏”是多么亲切、柔和。)

(3)“低声呼唤着沉睡的笋芽儿”,为什么用“呼唤”?读出呼唤的语气。(因为笋芽儿沉睡在泥土里,不低声呼唤好像听不见。)

2.雷公公敲响大鼓,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着笋芽儿。

(1)“轰隆隆!轰隆隆!”这是什么响声。

(2)“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起来。”你对“藏、好久、重重、敲”这几个词是怎么理解的,它们在句子中起了什么作用?

3.竹妈妈百般呵护笋芽儿,然而笋芽儿却摆脱竹妈妈的束缚成长。

(1)笋芽儿听了雷公公的响声后怎样呢?读出相关句子。

(2)竹妈妈是怎样呵护笋芽儿?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3)竹妈妈的呵护、束缚能不能阻挡笋芽儿成长?

4.笋芽儿钻出地面,看到美丽的世界。

(1)笋芽儿钻出地面,看到哪些美丽的景象?找出句子欣赏一下。

(2)笋芽儿看到美丽的世界,她是怎么说的?

5.笋芽儿的成长过程得到关心、帮助。

(1)笋芽儿是怎样成长的?

(2)笋芽儿的成长得到哪些关心和帮助?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春雨姑娘爱护她,滋润她。太阳公公照射着她,温暖着她。)

(3)找出描写笋芽儿成长的句子轻声读一读。

二、品味优美语句,体会童话趣味

《笋芽儿》这篇童话语言生动、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妙趣横生,嚼起来有滋有味。再读课文,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童话的思想情感,语言的幽默、有趣。

1.找出描写笋芽儿撒娇的句子读一读。

(笋芽儿被叫醒了。她揉了揉眼睛,伸了个懒腰,看看四周仍然一片漆黑,撒娇地说:“是谁叫我呀?”表现了笋芽儿幼稚的动作,撒娇的神态。)

2.找出描写春天真美的句子品味。

(“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春天多么美丽啊,吸引着笋芽儿看不够。)

3.找出描写笋芽儿真幸福的句子来体会、欣赏。

(“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太阳公公照射着她,温暖着她。”因为大家的关心、帮助,笋芽儿终于由撒娇到钻出地面,成长为一株健壮的竹子。)

三、寻找课文“五力”,感悟成长经历

读这篇科学童话,重点引导学生寻找促进笋芽儿成长的“五力”,从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感悟成长的经历。

1.唤醒力。“沙沙沙,沙沙沙”的象声词,描写了“春雨姑娘”打在密密绿叶上,犹如小小音乐家“弹奏着乐曲”的声音,它唤醒了笋芽儿,笋芽儿央求竹妈妈让她到地面上去。

2.引发力。“轰隆隆!轰隆隆!”的象声词,生动、逼真地描写了雷公公藏了一冬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发出“粗重的嗓音”,呼唤、鼓励着笋芽儿,使她再也沉不住气而破土成长。

3.束缚力。当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发出呼唤时,竹妈妈却十分疼爱笋芽儿,忙给笋芽儿穿上一件又一件的衣服,不停地唠叨:“千万别着凉。”作者对竹妈妈溺爱、呵护笋芽儿所形成的束缚力的描写,有力地反衬了笋芽儿茁壮成长的生命力和上进力。

4.上进力。春雨姑娘的呼唤,雷公公的呼唤,使笋芽儿再也忍不住了,当她钻出地面看到花红柳绿,春意盎然的景象,听着小燕子的叫声,她终于脱下一件件衣服,成为昂然挺立的翠竹。

5.爱抚力。笋芽儿的成长得到大家的关心、爱抚。“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太阳公公照射着她,温暖着她。”笋芽儿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天气转暖,促进她钻出地面,由笋芽儿成为一株健壮的竹子。

四、感情朗读课文,欣赏童话的语言美

学习这篇科学童话,可以通过个别读、轮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读出笋芽儿从撒娇到纷纷钻出地面的意境,欣赏童话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1.第一、二自然段描写春雨姑娘呼唤笋芽儿和笋芽儿撒娇的动作、神态。朗读要读出柔和、轻声、呼唤的语气。

2.第三自然段描写雷公公用粗重的嗓音呼唤笋芽儿。朗读时声音要稍大,读出急促、呼唤的语气。

3.第三、四自然段描写笋芽儿扭动身子,向上钻;笋妈妈百般呵护,生怕她着凉。第三段要用轻声,读得柔缓,第四自然段要读出惊讶、爱抚、呵护的语气。

4.最后两个自然段描写笋芽儿钻出地面,观赏美丽世界和健壮成长的过程,要读得明快、响亮、自豪,表现笋芽儿长成竹子的欣喜心情。

作者单位

福建省浦城县实验小学

篇5:《笋芽儿》说课稿

《笋芽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文章语言精美,角色鲜明,富有童趣。在作者的妙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温柔的春雨姑娘,嗓音粗重的雷公公和慈爱的竹妈妈,这些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春天来了,细雨沙沙,雷声阵阵,桃红柳绿,紫燕纷飞,阳光明媚,春雨姑娘低声唤醒沉睡的笋芽儿,雷公公高声呼唤伸着懒腰的笋芽儿,唠唠叨叨的竹妈妈关心着笋芽儿,温暖的太阳照射着笋芽儿,笋芽儿从沉睡到苏醒,从一个劲地向上钻到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这篇文章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

第一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内容都与描写春天有关,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朗读技巧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因为有了前两课的训练,再加上这一课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语言优美,情感充沛,所以,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培养语感,做到朗读与理解感悟相结合,做到文道结合、读写结合,讲练结合,为第二单元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儿童具有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能借助拼音独立阅读,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抽象思维弱,形象思维占优势,具有睡觉、被唤醒、撒娇、高兴、穿衣服、盼望长大的生活体验,大部分学生见过竹子,但是见过笋芽儿的却很少。

三、说教学目标

我结合这篇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学会朗读的方法;通过学生多听多读多想,提高他们自身的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朗读,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发学生读童话故事的兴趣,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难点是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并从中体会到笋芽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心和爱护,学习笋芽儿奋发向上的精神。

四、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确定了以下教法与学法: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

2、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倡导自主尝试,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发言,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学生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班级优质资源的共享。

4、通过粗读、精读、赏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说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段,综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一)看竹子生长录像: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观看录像,既欣赏细雨蒙蒙、春雷轰轰、桃红柳绿、莺歌燕舞、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景,也观察笋芽儿从黑糊糊的地下破土而出,脱掉层层笋衣,最后长成修长挺直、健壮苍翠的竹子的过程。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沉浸于欢乐的春天的景象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通过听录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感情,掌握朗读技巧。

(三)看图片,根据文本内容,配合教学进程,出示竹子四个生长阶段的图片,第一张是笋芽儿沉睡在黑糊糊的土里,第二张是笋芽儿一个劲地向上钻,第三张是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第四张是笋芽儿长成了健壮的竹子。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厌学为乐学。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导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竹子生长的录像,让学生说说竹子是怎样长成的。接着出示“笋芽儿”图片,让学生从图中认识“笋芽儿”是什么样儿的。然后,启发学生:小小的笋芽儿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能长成又高又直的竹子,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想知道笋芽儿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吗?随机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好奇地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下,大都能快速地读完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首先,我让学生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多读几遍。

接着,同桌互读互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识字的方法,并进行组词练习。

(四)多元阅读,以读代讲。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激发情感、培养语感。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做到正确、流利,不丢字,不添字。

2、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我通过质疑问难,启发学生思考,例如:春雨姑娘是怎样唤醒笋芽儿的?雷公公是怎样呼唤笋芽儿的?笋芽儿听了是怎样表现的?竹妈妈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笋芽儿钻出地面后看到了什么?她的心情如何?她说了什么?她在谁的帮助下长成了一棵健壮的竹子?她自豪地说了什么话?你从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文章中写到“笋芽儿一个劲地向上钻”,通过同义词对比,让学生体会“钻”这个词的丰富表现力。

3、听朗读示范,掌握朗读技巧。

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毕竟有限,在让他们大胆尝试之后,教师还须作相应的指导,让他们能读出文中包含的丰富情感,使朗读更有感染力。所以,在学生精读课文之后,我就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朗读示范语音标准,富有感情,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书,既能对课文内容有更真切、更形象的美感体验,又能发现自己的朗读与示范朗读存在的差异。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他们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4、分角色朗读,入情入境。

我启发学生联系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读出春雨姑娘、雷公公、竹妈妈、笋芽儿等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读出笋芽儿“撒娇”、“高兴”、“自豪”时的不同语气,这里我不作过多的讲解和要求,只要学生能大胆尝试,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我就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再通过小组推荐,请四位同学上台带头饰表演春雨姑娘、笋芽儿、雷公公、竹妈妈之间的对话。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本中的角色,既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又能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5、配乐齐读,感悟语言。

学生经过自由读、精读、赏读、分角色表演后,朗读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时再让他们在背景音乐中展开想象,自由发挥,张扬个性,齐声朗读,实现情感与内容的统一,实现朗读与理解的融合,进而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

七、说课堂作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要能写自己想说的话,能写想象中的事物。所以当学生学习了这篇优美的童话散文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写话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安排学生写几句自己非常想说的话,或着用口头、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老师先示范,学生再实践,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作品”,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他们敢于实践,我都给予充分的鼓励,而不作过高的要求。

八、说课后作业

在课后,我设计了三项实践活动。

1、摘抄课文中和课外读物中描写美好春光的词语和句子,熟读成诵。

2、去书店或上网查阅有关笋芽儿的资料,或者在大自然中观察笋芽儿,画一组笋芽儿简笔画,并配上文字说明。

篇6:二年级语文说课稿:笋芽儿

《笋芽儿》是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编排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本单元以专题的形式来组织课文,单元专题是“春天里的发现”。在作者笔下有稚嫩的笋芽儿,有温柔的春雨姑娘,有大嗓门的雷公公,还有慈爱的竹妈妈。春雨的声音是春姑娘弹奏的乐曲,春雷的声音是雷公公敲响的大鼓,一层层的笋壳是竹妈妈给笋芽儿穿上的一件件衣服。课文形象生动、脉络清晰、绘声绘色地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使学生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春天这一主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为领会编者的意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

2、能力目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本篇课文语言优美,特点鲜明,特别适合诵读。我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思想,遵循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要求,将指导学生朗读作为本课重点,并通过活动中读、表演中说、想象中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突破“体验笋芽成长过程”这一难点,从而感受笋芽成长的快乐。

二、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读写生字,读通课文,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第二课时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读中体会笋芽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今天我主要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

(教师简笔画画出笋芽)“孩子们,他是谁?”学生肯定会回答说是“笋芽”。“我们一起来写写他的名字,好吗?”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写课题[笋芽儿],然后齐读课题。老师接着问:“笋芽长大后会变成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右边画出竹子。教师借图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读好课文,了解笋芽是怎样变成竹子的。”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直观的图画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我利用简笔画导入课文,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朗读:

1读)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教师让学生先自读课文,读后有目的抽查平时读书有困难的孩子,进行个别指导。

2读)巩固读书。

让学生再一次自读,要求字通句顺,做到五不。(即:不多字,不丢字,不读错字, )

3读)带问题读。

“在笋芽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谁帮助了它?”学生读后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板书“春雨姑娘、雷公公、竹妈妈”。

4读)感情朗读。

“请你找出描写春雨姑娘、雷公公、竹妈妈的自然段,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倾听,及时反馈,适时指导朗读。如果学生读得特别好,读出了春雨姑娘的轻柔、雷公公嗓音的粗重、妈妈的慈祥,教师就会加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学生仿读;如果学生读得不够好,教师将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以描写春雨姑娘的两个自然段为例:“孩子们,轻一点儿,再轻一点,别吓着梦中的笋芽。来,咱们一起轻轻地呼唤笋芽吧:“沙沙沙,沙沙沙,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了。”通过这样人性化的引导,我想孩子们就会入情入境,读出春雨的“轻柔”来。这样进行了一个自然段的朗读指导之后,让孩子们按照这一种方法自己进行以下各段的朗读练习。

5读)感情朗读全文,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

任何形式的讲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读。我指导学生的五次朗读,每一遍都有每一遍的目的,每一遍都有每一遍的要求,循序渐进,充分体现“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理念。相信这几次朗读之后,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三、角色表演,积累语言。

低年级学生入学前接触的多是口语,语言很不规范,他们更需要积累更多的书面语言,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像《笋芽儿》这样文字优美的文章最适合学生积累。因此,在学生充分的朗读之后,我这样说:“孩子们,笋芽儿多可爱啊!现在让我们走进竹林,当一棵棵小笋芽儿,来体验笋芽儿成长的快乐吧!”这时,教师放出课件,让孩子们看着课件,带着表情,加上动作,边说边演。(教师和学生边说边演)

德国有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一环节将语言融入到美丽的景色中,让孩子们在情中演,在动中背,陶冶了情操,有效地积累了语言,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露痕迹地突破了本课难点。

4、拓展升华。

“笋芽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长成了健壮的竹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得到过许多人的关爱和帮助。我们也一样,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亲人的呵护、老师的关心,同学的鼓励。面对别人的帮助,我们要心存感激,学会感恩。最后,让我们用一曲《感恩的心》来表达我们此时的心情吧!”教师唱《感恩的心》结束。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一曲优美的歌声激起孩子们情感的涟漪,他们会不断地问:“我应该感谢谁?应该怎样感谢他们呢?”课堂上高悬的应该永远是问号,孩子们的情感就是在这样的问号中被激荡,不断升华。

三、教学随想。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实现三个纬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教学是一门遗憾艺术,有了遗憾,才引发了思考和争论;有了遗憾,才激发了求知的欲望;有了遗憾,才使我们更加勤奋进取,不断提高。我的说课到此就结束了,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希望我的遗憾能成为大家的靓点。谢谢大家!

上一篇:我的来自 作文800字议论文作文范文下一篇:工作不开心看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