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结

2024-07-02

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结(共6篇)

篇1: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结

1、从党管人才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

来源:陕西人事人才信息网

党管人才原则是我们党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着眼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党管人才,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人才观的新发展,是党管干部原则在理论上的创新、视野上的延伸和实践上的拓展。

党管人才就是要把总体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着重抓好党政干部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加快构筑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高地,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高校要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基地作用,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对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党管人才就是要抓好人才强国的大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正在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变化。现代经济说到底是人才经济。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取胜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人才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位的战略资源。党要站在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上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有稳固的物质基础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实现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昌盛。

党管人才就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握全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要强化人才资源的配置功能,管好人才、用活人才,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党管人才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人才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育好才、引好才、用好才、聚好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党管人才就是党和国家有关人才工作的方针、各项重大政策都必须有党来制定,所有人才的培养、管理、使用都必须以党的要求和规定为依据。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所在。党管人才就是要创造条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一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干部队伍,而且要有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经营等各类专门人才队伍。我们不仅要探索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还要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人才机制来吸引人才、关心人才、理解人才,要用人所长,不拘一格选人才,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党管人才就是要搭建舞台,使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就是要重视如何体现和实现人才价值的问题。多年来,我们习惯用“堵”和“卡”的办法去限制人才的流动,结果人才照常流失。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做到感情留

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我们要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一所高校有竞争优势的关键。高校要实现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的三大功能主要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在高校,党管人才就是要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在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固然是个矛盾,而优质师资紧缺更是主要矛盾。人才强校的重点是要有效解决师资职称结构的高职称比例达标、学历结构的高学历比例达标的问题。

在高校,党管人才就是要确立人才工作的新理念。要树立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科学人才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大胆使用人才。

在高校,党管人才就是要强化人才工作责任制。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坚持党政“一把手”抓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在高校,党管人才就是要不断加强师德教育。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使每一位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在高校,党管人才就是要切实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要培养、提高现有人才,加强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的知识更新和相关能力的培训。要拓宽引才渠道,突出引才重点。对引进的人才要在政治上爱护他们、在事业上支持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

在高校,党管人才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要深化分配制度,完善奖励制度,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政治上给予激励,在物质上给予奖励,通过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激励,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两个率先”,人才为先,科教兴国,人才为本。我们要深刻认识人才在高校改革、发展中的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积极营造培养人才、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才在高校改革发展中施展抱负,使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引领科技潮流。

2、教授终身制随岗位定 华师大推“终身教授聘任制”

摘自:21世纪人才网

华东师范大学日前对外宣布,将在学校内推出“终身教授聘任制”,首批50名终身教授的聘任工作即将实行。

两年前,高校在教师履职考核上,教授一评定终身的惯例被修改,从打破教授终身制到现在“终身教授聘任制”,华师大的这一举措是不是回到了“老路”?该校人事处负责人唐老师的回答是否定的。“以往教授是一个身份的定义,而现在实行的终身教授是在聘任制基础上的岗位管理,根据岗位的需要来聘任,一旦离开了被聘的岗位,终身教授也将被取消。”他解释道:“学校实行这一举措,目的是建设一支稳定的学术骨干队伍,因为教师评聘虽然打破了终身制,但对一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也产生了副作用。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使得他们的学术研究没有连贯性,无法开展重大研究项目。”他强调,实行终身教师聘任制就是让这一部分教师能静下心来,在原创性科学研究上有所突破。

据悉,受聘为终身教授的条件相当苛刻,必须是治学态度严谨、职业道德素质高、在本研究领域有相当的学术造诣、在本学科的发展和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学术带头人,满足了这些条件,无论年龄大小,都有机会。

3、上海交大改革分配制度 欲取消科研提成论文奖励

来源:中国人事信息网

“明确教师岗位薪酬,实行岗位年薪制,取消科研提成、论文奖励等;对有特殊贡献人员,采取年薪制与特殊贡献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尽管细则尚未确定,上海交大日前提出的分配制度试点改革意向仍吸引了许多“眼球”。不少高校校长认为,交大这一改革意向与国际接轨,代表了高校分配改革的方向;能促进一些教师少一些功利、多一份纯净,提升责任意识。

一些高校校长告诉记者,由于分配制度不够科学合理,教授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部分教授年收入数十万元,但与他们工作业绩并不相符。这与高校普遍推行的科研经费提成、论文奖励等不无关系。这些措施在教师工资收入较低情况下,确对高校科研发展起过推动作用,可弊端也逐渐显现。高校教授搞科研、写论文,是岗位应尽之责,而今工资与津贴、科研经费提成、论文奖励等各种收入混合在一起,容易造成收入重复计算。有的教授急功近利,把主要精力放在拉科研项目上,因为项目越多、科研投入越大,提成也就越多;有的忙于发表论文,而不愿沉下去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因为后者产生的“效益”慢。还有的占着岗位却不安心学术,热衷于四处讲课、兼职,腰包鼓鼓,却影响本职工作。

科研提成还易造成不同学科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理工科项目经费动辄数百万、上千万,而文科项目经费不可能这么高。50万元一个理工科项目与5万元一个文科项目孰轻孰重?哪个社会价值大?通过经费数额来判定显然不科学,但科研提成把教授间的收入差距拉得很大。据了解,国外许多高校都对教授实行年薪制,其科研经费完全用于科研工作,如购买设备、聘用优秀人才等,不能放进自己腰包。

有人担心,取消了科研提成和论文奖励,是否会较大程度影响教授收入?交大有关人士表示,学校改革是为了资源分配更科学合理,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优秀人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不是限制教授致富。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学校除年薪制外,还将考虑给予特殊贡献奖励,更加体现优劳优酬,鼓励教师出大成果。如有的教授出了重要科研成果,通过科技入股快速富裕,应该积极提倡。有关人士认为,高校分配制度改革是个新课题,要鼓励教师充分发挥智力优势、通过辛勤劳动和杰出智慧致富,同时要营造积极向上、热衷学术、潜心钻研的氛围。还应建立与分配制度相关的严格考评体系进行监督和管理。(记者徐敏)

4、中南大学首次对新增博士生导师进行岗前培训

来源:光明日报

为加强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中南大学日前举办首届博士生导师岗位培训班,组织全校2004年新增选的100余名博士生导师集中学习国家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及学校有关规章制度。

据了解,中南大学现有博士生导师近500人,对新增博士生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尚属首次。这是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新举措,旨在帮助新增博士生导师尽快熟悉研究生教育方针、政策以及培养环节与培养规律,进一步增强师德意识,提高学术道德素质,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在培训班上,学校研究生招生、培养与管理、学位工作负责人分别讲解了相关政策,两名经验丰富的优秀博士生导师作了典型发言,学校领导对广大博士生导师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他们努力开创博士生培养工作新局面。

5、人事部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

摘自:中国人事报

日前,人事部党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部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落实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使人事部离退休干部工作进一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意见》提出,要加强离退休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采取多种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习,突出重点,保证效果。要做好离退休干部的健康保健和生活服务工作,包括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关于离退休干部生活待遇的政策,定期组织健康休养,及时办理医药费报销事宜,定期开展节日慰问和住院慰问工作等。要积极组织适合老同志特点的文体活动,抓好合唱队、舞蹈队、门球队、书画队等项目,促进老同志的身心健康,丰富老同志的晚年生活。

篇2: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结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准确把握《中共中央办公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关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我认为,当前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应着重研究和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以求得重点突破,稳步推进。

一、增强用人机制活力,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

推进教师聘任制是《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规定,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迫切要求,符合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关系高校改革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重要问题。

当前,高校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的时机更为有利。一是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带动下和2000年教育部与中组部、人事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导下,一批高校开展了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薪酬制度改革的力度,探索建立了以国家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业绩奖励等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有了明显改善,增强了高校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二是在1999年以来高校连续扩招的大背景下,多数高校教师数量相对短缺,在这种形势下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学校人员调动分流的压力相对较小,有利于高校转换教师任用机制时的平稳推进。三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部分高校和上海、北京等一些地方高校进行的教师聘任制的改革尝试和探索,为整体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四是教育、科研、卫生等事业单位整体或局部改革逐步完善,为加快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营造了较为有利的人事政策环境。

2003年以来,教育部在认真总结前几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广泛调研直属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不断吸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新的成果,加快了对推进直属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相关政策、制度的研究步伐与进程。“建立学术生涯早期的竞争淘汰与晚期的职业保护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向优秀学术人才进行政策倾斜”、“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行教师公开招聘”、“教师聘任管理重心下移”、“教师聘任工作中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淡化资格评审,强化岗位聘任”、“推进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思路成为新一轮改革的关键词和主要内容。

由教师任命制转向教师聘任制,最终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这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过程。当前阶段,教师聘任制改革应重点突出以下七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教师聘任制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师任用管理上的封闭性,建立起面向社会开放的教师管理系统。开放式的教师管理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建立起校外人员通过平等竞争进入高校的通道;(2)实行校内外相结合的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增强了学术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3)改善学缘结构,逐步减少直接选留本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实现新聘教授、副教授有在校外工作、学习的经历;(4)通过推进人事代理制度,淡化了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行政隶属和人身依附关系。

二是由重“资格评审机制”向重“岗位聘任机制”转变。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单一的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身份评审,将同行专家评审作为教师聘任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进一步强化岗位管理和岗位聘任,使教师聘任制真正实现评聘合一、职务聘任与岗位聘任合一。

三是由论资排辈向竞争择优、激励约束机制转变。教师聘任制改革要引入竞争择优,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措施有:实行公开竞聘,面向整个社会招聘人才;实行聘期制,严格聘任考核;推进岗位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严格学术标准;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

四是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任合同关系转变。聘任合同是规范聘任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文本,是聘任制的重要基石和载体。签订聘任合同,实行合同管理,是今后高校推进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聘任制的重要基础。为了使教师聘任制更加规范、科学,高校与受聘教师应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书面聘任合同,规范合同的订立、变更、续订、终止和解除。

五是由单一的用人形式向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转变。推进教育聘任制改革,要建立全职与非全职相结合、长期聘任与短期聘任相结合的弹性用人机制,对教师实行分类分层次管理,要完善相应的评价办法,以适应不同岗位的要求。

六是由教师岗位职数控制向结构比例宏观指导转变。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教师职务评聘逐步做到不再实行职数管理,改为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宏观指导,并逐步过渡到高校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形成高校教学科研队伍的合理结构,提高用人效益。

七是由依靠教师个体能力单兵作战向创新团队协同攻关转变。在传统的教学科研模式下,教师劳动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高校教师单兵作战的情况比较普遍。随着学科发展的日益交叉融合,高校整合学术力量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要求日益迫切。加强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必须从聘任政策方面积极促进创新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协同攻关、精诚合作。

二、强化人员分类管理,积极开展新一轮高校职员制改革试点

建设高水平大学,不仅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需要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迫切需要探索建立和形成一套适合高校管理队伍职业特点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推行高校职员制度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制度改革和创新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艰巨任务,必须既积极、又稳妥地逐步进行。为此,教育部按照“认真研究、慎重实施、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自2000年开始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五校组织开展了高校职员制度试点工作。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也加入到试点行列。几年来,高校职员制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这些学校通过实行职员制试点,初步理顺了高校人员关系,强化了岗位职责和岗位管理,做到了人员分类管理,推进了职员任用机制转换;强化了以岗定薪和按劳取酬,调动了职员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对学校职员进行了一次爱岗敬业的教育,学校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但是,在改革中也遇到了一些难点问题,如职员职务和职员职级属性、职员岗位设置、职员制度实施范围的界定、职员工资政策、“双肩挑”人员如何规范以及职员体系与社会相衔接方面的问题,等等。对此,必须认真加以分析,区别不同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积极开展新一轮高校职员制改革试点,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探索建立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职员管理制度。根据高校管理工作的特点,主要是三方面的结合,即职员职务与职员职级相结合,重新认识和界定职员制基本内涵,明确职员职务聘任制体现德才兼备和业绩能力导向,职员职级考评制体现年功积累和考核结果的作用;职员职务与岗位津贴相结合,坚持“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分配原则;职员职级与职员工资相结合,职员的基本待遇体现年功导向。

二是进一步强调职员分类管理,抓好岗位设置工作。将职员岗位划分为领导管理岗位和事务类管理岗位两类,有利于强化职员的服务意识,明确不同岗位类型的工作责任。因此,必须加强学校设岗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强调学校根据管理权限和责任大小、工作繁简和难易程度、任职要求高低等,在符合结构比例要求条件下,自主设岗。

三是高校职员实行职员聘任制度应与教师聘任制改革同步推进,完善聘任合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程序。高校聘任职员职务应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可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和学校实际情况对职员实行分级聘任,所聘职员应当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任合同。

四是职员薪酬制度设计应与国家人事工资政策和标准接轨,体现职员的岗位要求和实际贡献及学校职员工资与社会相衔接,与学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标准相适应。

五是根据岗位职责确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对职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核,并按照职员岗位职责要求,有计划地对职员进行培训,进一步完善职员培训的体系。

三、研究制定高校编制标准,加强高校编制的规范化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规模不断扩大,改革日益深入,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合理核定人员编制、科学配置人力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长期以来,这方面并没有科学、权威、规范的办法。1985年,教育部曾出台过关于高校编制标准的意见,由于各方面情况变化,已不能适应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2004年,教育部会同

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积级研究高校编制标准问题,在北京、广东、湖北、河北、陕西等地进行了调研,征求省市编制、财政、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的意见,争取尽早出台实施。

在普通高等学校编制标准的制定与管理方面应掌握好几个原则:一是编制标准的制定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二是高等学校教师编制标准要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区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实施分类指导;三是高等学校编制管理要根据高等学校的职能,遵循学校办学规律和管理特点,坚持国家总量控制、学校自主管理、科学规范、精简高效的原则,保证高等学校正常运行。

普通高等学校编制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构设置与领导职数、编制分类、编制标准、编制管理等。其中,高校的基本编制初步考虑包括教学科研编制、教学辅助编制和管理编制,同时,还要有一些直属附属单位编制。关于编制标准的基本形式,主要是考虑生员比,即各类标准学生数与教职工数的比例。

四、以构建新型薪酬制度为目标,深化高校分配制度改革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薪酬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高校在研究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制定高层次人才计划和人才强校战略时,都注重发挥薪酬政策在吸引、稳定人才方面的作用。分配制度与用人制度改革的相互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薪酬的战略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薪酬和分配制度的理论研究还较为滞后,如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如何构建适应人才强校战略的新型高等学校薪酬制度。

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主要涉及到国家制度改革和高校内部分配改革两个层面的问题。作为国家制度层面的改革,主要由政府职能部门组织推进,配合公务员法的出台,全面推动我国各类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工资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以及相应的行业工资指导标准。高校内部分配改革,这几年已经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即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建立了以高校自主设计、自主管理、自主运行为特征的校内岗位津贴制度。实践证明,校内岗位津贴制度是对国家工资制度的一个重要补充,在稳定和吸引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深化高校内部分配改革,一是要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与工作业绩相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干成事业、干好事业的激励机制。二是要进一步规范岗位津贴制度的设计,加强能力导向、业绩导向,要与用人制度改革相互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三是要积极探索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鼓励优秀人才通过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创办企业等方式取得合理回报。四是要探索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试行年薪制,对短期聘任的教师可以实行协议工资制。五是要从长远角度研究思考高校薪酬战略,逐步建立工资分配与货币化福利制度相结合、短期激励与长期保障相结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高校薪酬制度。

篇3: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

一所高校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它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知名学者、高素质的教师和高水平的管理队伍, 有了这样一支人才队伍, 学校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提高教育质量, 学术水平才有可靠保证。大学必须有大师, 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一、当前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全盘规划

高校人才队伍建设,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人才潜力的挖掘, 即培养现有人才;二是高校积极引进吸纳人才。很多高校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缺乏长期规划, 影响了高校的人才队伍发展。有些高校人才引进缺乏科学性, 没有将学科的均衡和年龄的梯队建设放在引进人才的首位, 不同领导思维角度不同, 引进的人才也就偏向于不同着眼点, 不利于高校的整体发展对各类人才的总需求;有的高校虽然以高薪高福利引进了人才, 却留不住人才, 等等。

(二) 人才队伍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目前有些高校对现有及引进人才队伍的培养、使用没有形成制度, 加之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现象普遍存在, 造成对人才只是使用, 不注重培养;有的甚至引进以后就再也不管或者只顾及引进而忽略对校内原有的人才的培养。

(三) 对引进人才缺乏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教学人员大多是博士生, 但这些人才引进之后缺少相对完善的评价机制。某些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过于重视人才学历, 忽略人才的品德和创新能力, 导致其学术能力不高, 无法进一步提升, 严重影响今后的教学及其他工作及高校的整体发展。此外, 一些引进的人才没有合理地安排工作, 导致其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亦影响高校的发展。

二、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 重视并运用国家政策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许多新政策, 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了一个有利环境。高校应抓住机遇, 积极响应国家的“千人计划”、“创新人才引进计划”、“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重大工程, 组建创新学术团队、科研团队, 并以此带动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二) 科学制定人才建设总体规划

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高校领导要更新观念, 创新理念, 树立“人才第一”、“人才资本”、“人才经营”等观念。高校党委要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 围绕人才使用、培养、引进, 研究制定科学的人才建设短期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修订、完善现有人才政策, 并将人才建设纳入高校党委经常性的重要议事日程, 每学年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会议, 使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引得来, 现有关键人才稳得住, 各类人才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对于不同层级、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知识结构人员确定不同发展、培养规划, 使整个人才队伍形成合理梯队布局, 具有整体效能。如中南大学, 他们对于青年人才建立“五年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 即对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 实施“升华双英计划”;对40岁以下的优秀人才实施“升华学者计划”;对45岁以下学科学术带头人实施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和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1]。对于人才建设规划, 要建立与之配套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 既是推动人才发展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 也是人才发展规划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监测是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了解, 是一个跟踪过程, 它重点关注人才发展个项指标的变化, 可以据此判断目标进展情况, 是否按预期目标进行。评估是一个尽可能系统客观地衡量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结果及采取干预措施的工作过程, 主要目的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对干预措施进行改进, 确保人才发展目标的实现。考核主要是通过对人才发展规划实施过程进行考察, 了解人才政策、重大工程、任务计划的执行情况, 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予以纠正, 对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贯彻落实好人才发展规划, 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2]。

(三) 构建多元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1. 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长效机制。

高校人才建设包括引进人才和对现有人才的培养。高校要抓住国家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契机, 认真落实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才成长有个规律, 一个人能走多远, 关键看他身边都是些什么人”[3]。在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身边都曾聚集了一批精英并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科学家。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 第一, “要打破传统的人才观念, 突破地域、国籍、工作关系等限制, 本着‘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的原则, 不拘一格引进人才”[4]。采用全职与非全职聘用的方式, 通过设立“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岗位, 吸引国内外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科带头人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并为他们提供优越的条件, 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中的组织指导作用。第二, 高校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创造品牌产品, 用优厚的待遇吸引并留住高层次人才。第三, 人才引进后, 并不是人才建设工作就告一段落, 人才进校后除了对单位的贡献, 还具有进一步获得培养培训继续发展的需要和权利。因此在使用过程中, 高校要给高层次人才提供专业发展平台, 满足他们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需要, 鼓励优秀人才参与行政管理, 选拔有管理才能的人到重要岗位任职。第四, 积极与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系, 了解海内外高层次人员信息, 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 以便为人才引进提供高效、便利、长期稳定的服务。第五, 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 确保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顺利进行及人才引进后的服务到位。

2. 吸纳国内顶尖人才。

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同事, 加强国内顶尖人才的吸纳工作。根据市场人才变化规律和高等学校发展的需要, 不断调整适应社会大环境需要的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 加大引进力度, 努力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某些重要人才, 如果在引进时有困难 (比如资金、住房等) , 高校可以积极主动地与其他院校或机构联合, 建立合作关系, 做到“借智”发展。

3. 建立科学机制, 稳定、使用、培养现有人才。

(1) 稳定人才。用人之道在于拴心留人。高校要稳定人才, 就应革除分配上平均主义的陋习, 实行“以岗定酬、优岗优酬、易岗易酬”的岗位津贴制, 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参与收入分配;同时高校要留住人才, 就必须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愉快的工作发展环境。

(2) 使用人才。“人才作为一种特殊资源, 其价值完全在于使用。作为个体的人才越用越聪明, 作为整体的人才越用会越增多”[5]。“人才使用坚持用其所长原则, 用其所长实际是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既在因才定岗中发挥人才价值, 又推动人才持续发展, 使人才在与其适用的岗位上实现胜任岗位与热爱岗位的统一, 增强人才的成就感和归属感”[6]。

(3) 人才培养。高校人才培养不是个别培养或局部培养, 而是面向高校全体人员的集体培养。“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次学习管终身”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 高校要根据人才队伍现状和学校发展规划, 制订详尽的人才培养计划, 设立专项基金, 加大投入力度, 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地进行分门别类、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分批次有步骤的人才培养。高校要让人人皆有受教育、皆可终身学习的机会。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柯南特先生曾经说:“高校的荣誉, 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它一代又一代素质优良的教师, 一所学校要站得住脚, 教师一定要出色。”[7]因此, 在人员培训方面, 高校首先要对原有学历低、职称低, 教学水平不适应的教师, 采取各种措施, 加大培训力度。一是采取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提高学历层次;二是实行导师培训, 请校内或校外导师对校内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三是选派骨干教师进修、访学, 选派中青年教师赴海外进修、培养要树立“坚持三个一流原则”, 即选派一流的教师赴一流的海外高校、从师一流的导师[8]。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进修、访问、开展合作研究, 打通开放式培养人才的绿色通道, 使高校骨干教师都有在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研修的经历, 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对于青年教师, 要彻底把他们解放出来, 如中南大学那样:“第一个聘期内, 学校不要求他们给本科生上课, 也不对其进行年度考核, 让他们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只要有重大项目和科研经费, 讲师也可以带博士, 不受职称限制[9]。”对于经过培训, 仍不适应教学的人员, 充实到其他适宜的岗位。其次, 对于管理和工勤人员, 要加强建设,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注重选拔和培养政治觉悟高、业务水平强、自身修养好的同志到管理岗位上来, 不断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 不定期组织他们进行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培训, 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充电”学习;对关键、重点岗位的管理和工勤人员进行专门支持, 鼓励其能够安心深入开展管理工作;开展各类专业和技能培训, 提高管理和工勤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创新力、执行力, 使其真正成为具备国际视野的高教管理和工勤人才。再次, 对于所有人员的培训费用可采取学校、社会和个人按比例分摊原则, 高校要积极支持和鼓励个人主动地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 使各类人员的培训由追求学历培训转到非学历培训, 由被动安排转而成为高校每一位员工的主动终身学习和提升的行为。

4. 运用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激励机制是人才才智迸发的有效保证, “研究表明, 一个人通常只要做百分之二三十的努力就可以胜任岗位工作, 而充分有效的激励, 可以使人的潜能发挥百分之八九十。通过激励, 可以使人的潜能得到激发, 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10]。高校人才只有处于良好的激励之中, 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被广泛的调动起来。通过激励, 可以使人才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立足岗位做出一流的工作业绩, 真正使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

5. 处理好“內才”与“外才”的关系。

在重视人才引进的同时, 高校还应当注重发挥两支人才队伍的作用, 为所有人才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提供公平的竞争土壤。对于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 高校要想方设法地增强他们的心理沟通和文化认同, 推进协调发展, 形成有效合力, 从而实现人才的自身价值, 提高人才对学校的贡献率, 推进学校整体建设目标的实现。

(四) 建立党委联系专家制度

通过党委联系专家, 更能反映出党委对专家在生活上的细致关心, 工作上的坚定支持, 思想上的密切联系。党委联系专家是党管人才的重要体现, 通过党委联系专家, 使专家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增强专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使专家自觉地把个人前途与单位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大限度地激发专家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总之, 人才队伍建设是贯穿学校建设和发展始终的一个重大课题, 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工夫完成。建设一支结构完整、梯队合理质量一流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是一个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育的过程, 仅靠高校人力资源部门同志的努力很难实现, 需要高校党委和各用人部门及教育、科研、财务、后勤服务等部门协同工作, 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9]刘祖华.敢为事业发展培养选拔青年人才——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青年人擦群体现象调查[N].中国组织人事报, 2012-4-20.

[2][3]科学人才观——理论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303, 219.

[4][8]高福安, 蔡娟娟, 侯隽.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战略[J].现代传播, 2010 (5) :130.

[5]李源潮.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人才观努力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J].求是, 2012 (3) .

[6]姜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优化[J].重庆科学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3) :160.

[7]徐李全.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思考.http://www.studa.net/renliziyuan/110906/11494377.html.

篇4:高校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高校受政府监管的程度越来越高,对高校会计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因此,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愈发明显,高校会计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会计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的制定,使许多高校清晰地看到自身在会计队伍建设方面的不足,而只有认清现状与问题,进一步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实现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高校会计队伍人才建设的现状

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有待提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不断增加,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许多会计人员开始忽视政治学习,降低了对自己的政治要求,失去了工作的方向。一些会计人员由于承受不了压力,工作开始懈怠,做事马马虎虎,错账现象频发。一些会计人员法治观念淡薄,做事不讲原则,不敢履行自己监督的职责,帮助领导贪污公款做假账。一些会计人员监守自盗,想尽各种办法贪污公款,给高校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去年报道的一个高校会计贪污案件,宁夏某大学计财处会计在做报账员期间,利用职务便利,以模仿领导签名的方式,涉嫌贪污竟然达到了217笔,共计公款135万元。

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高校是科研的前沿和学习的圣地,会计人员本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自己技能水平,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一些会计人员对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认识不足,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简单的算账、记账、报账,并不需要太过高深的理论知识,缺乏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的动力,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一些会计人员由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容易在工作中出现疏忽和漏洞,给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隐患。一些会计人员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面对高校财务改革和信息化时,无法适应新的工作理念、流程和方法,给高校的财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会计队伍不稳定。高校的改革发展既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也需要稳定的会计队伍,以此来保障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但是由于在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许多高校的会计队伍并不稳定。首先是领导的不重视。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的经费来源单一,领导们并不需要下太大功夫,但随着高校的改革与发展,高校也开始市场化,但是一些领导对会计队伍建设依然还是传统的旧观念,一些会计因为被忽视而选择离开。其次是待遇较低、晋升缓慢。在高校当中,由于工作范围和经费有效,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低于一些外企、私企,再加上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缓慢,许多专业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并不愿意来到高校工作,许多已经工作的也最终选择离开。

高校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

转变观念,创造良好环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对高校领导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领导必须要转变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观念,认识到会计工作对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加大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在高校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领导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大力开展人才强校战略,一改过去只重视科研教学的观念,把会计人才的培养纳入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提高会计人员的归属感。要制定有力的条件,提高会计人员的收入,开拓成长空间,吸引到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到高校工作,提高高校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高校会计的培养观念,建立起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为会计人员的学习、晋升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加强培训,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高校在面对会计人员素质较低问题时,要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保驾护航。一方面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培训的基础工作是要鼓励会计人员积极地投入到培训学习当中,在会计队伍中形成一股赶、学、比、帮、超的氛围,提高高校会计队伍的精神面貌。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聘请专业的老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会计人员明白自身的工作是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必须要严格自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完善继续教育制度。要鼓励会计人员进行参加在职教育,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拓宽继续教育的渠道,通过现代化的继续教育手段,如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电算化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要建立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做好继续教育的考核机制,既要有激动机制,也要有考评机制、约束机制和保证机制,提高会计人员培训的效果,保障高校会计队伍建设能够健康发展。

设置总会计师,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才。高校的改革发展离不开高级的会计人才,因此在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设计与管理。2013年施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岗位。这说明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已成为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总会计师队伍建设,深刻理解总会计师在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绩效支出管理、监督管理方面的重要意义,加强高校总会计师队伍的制度建设,开展总会计师制度学术研究活动,建立完善的高校总会计师队伍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高校国际合作项目的不断增多,高校也需要下大力气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人才的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和决策能力,提高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使高校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浪潮中脱颖而出。

篇5: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结

摘要:政工干部作为高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方面,是办好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推动高校的发展,保持高校稳定和完成育人根本任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针对当前高校党务政工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高校党务政工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

;组织建设;后备干部队伍

21世纪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取决于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而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又依赖于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办好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务政工干部作为高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方面,是办好高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推动高校的发展,保持高校稳定和完成育人根本任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这支队伍的自身建设十分重要,抓好其后备队伍建设更为关键,它不仅直接关系到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而且关系到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是高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源。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务政工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努力使干部队伍建设全面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适应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当前高校党务政工干部队伍现状透析

近几年来,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及有关文件精神的鼓舞和指导下,高校党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不少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被选拔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党务政工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革命化和专业化建设向前迈出了大步伐。目前,就党务政工干部队伍总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干部政治信念坚定,有着较强的党性和业务工作能力,具有不为名利、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精神。但是,由于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多元化发展,各种社会因素的消极影响,使这支队伍还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部分高校只注重抓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和后勤等方面的改革

其二,队伍整体年龄趋老,断层现象严重。在现有高校党务政工干部队伍中,70年代以前的人员占相当大的比重,70年代及其以后出生的人员比重偏小,老中青结构比例失衡。

其三,队伍稳定性差,后继乏人。人员流动性大,进新人员愈显困难。不安心党务工作已日益成为高校党务政工干部的普遍心态。挑选品学兼优的应届高校毕业生留校从事党务政工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其四,工作方法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党务政工干部如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其四,工作方法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党务政工干部如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崔荣平坚持“四个结合”抓好高校党务政工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而忽视抓党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或只重视抓现职干部队伍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而忽视抓党务政工干部队伍后备力量建设。

其五,高校党务政工干部的出路太窄。大部分党务政工干部不仅有眼前之虑,更有后顾之忧。由于从事党务政工工作,党务政工干部钻研业务的时间和精力受到了很大影响,久而久之,业务荒疏,难以成就。特别是年轻党务政工干部,现在一般都有较高的学历,如果没有业务支撑,职称上不去,将来的发展将会大大受限。

二、坚持“四个结合”,切实加强高校党务政工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第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召开,为高校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和教育方针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围绕教学科研中心,结合“人才强校”和“人才强国”战略,搞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加强党务政工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是高校共同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篇6: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结

目前,我国诸多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办公环境、电子图书和纸质文献等硬件设施有了较大提高,但在硬件资源得到改善的同时,高校图书馆的软件资源也必须不断提升,尤其是人才队伍的建设,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图书馆的有序发展。就我国当前的高校图书馆发展现状而言,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其直接关系着高校的科研能力与创新实践水平。所以,针对高校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加强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数字图书馆的诞生与发展,突破了高校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服务、卡片目录检索等形式,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改变了传统的图书资料员身份,成为具备计算机技术、图书情报知识、网络技术等新兴专业知识的信息工作人员。知识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其具备数字化技术管理知识体系,进而满足广大信息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二)高校改革发展的要求。在构建高水平、一流的高等院校进程中,要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形成高校的办学特色,其关键就在于建设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而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加强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是新时代高校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整体素质、专业结构等问题令人堪忧,与教育部规定的人才队伍建设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2]距。这就必然导致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在网络信息导航、数据库开发等高层次服务方面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因此,推进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历层次偏低。我国教育部在对《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进行了修订,对从事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学历层次作出了明确规定,即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本科以上学历要逐步占到60%以上的比例。然而,当前我国只有少数一流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能够达标,多数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整体还处于偏低层次。

(二)专业结构不均衡。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工作人员的专业分布不够均衡,偏学科问题普遍存在。一方面是多数高校图书馆在网络信息专业、图书情报专业等方面的人才较为匮乏,精通图书情报技术与计算机的专业人才不充足。另一方面,现有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中具有传统学科背景的人才较多,而掌握新兴学科知识的人才数量较少。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激励人才方面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系统性、规范性的具体规则。诸如,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奖励措施与惩罚方式等没有作详细规定;现行激励机制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且可操作性也不够强,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考评体系;针对优秀馆员的培训制度也没有明文规定,使得培训成效难以得到保障。不够健全的激励机制必然会影响到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制约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推进与发展。

(四)人才队伍不稳定。众所周知,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待遇较低,特备是由于图书馆人事制度更新的滞后性,使得一些学历标准高、技术要求过硬的岗位工作人员依然无法享受到特殊的福利待遇,导致现有人才队伍的流失现象严重。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导致高校图书馆在市场竞争曰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在人才竞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高水平人才引不来、现有人才流失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瓶颈所在。

三、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路径

(一)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高校图书馆的健康发展需要-定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作为基础,这就需要高校领导与图书馆管理者高度重视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有前瞻性对图书馆人才队伍进行管理与改革,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自我规范意识与自我能力提升意识。要把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到高校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中,强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储备能力与学术研究水平,增强高校图书馆的综合竞争力。4同时,高校领导与图书馆管理者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与文化修养,树立“以人才为根本”的指导思想,持续优化图书馆的人才队伍结构,引导图书馆工作人员强化自我素养与服务水平的意识,引领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

(二)采用竞争上岗制度。竞争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引进竞争上岗制度,既是促进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化高等人才的需要。只有采取公平竞争的方式,才能够实现优胜劣汰,也才能将真正的高素质人才挖掘出来。所以,高校图书馆应该把控好人才引进的关口,采用竞争上岗制度,逐步提升图书馆岗位任职的要求与标准,从源头上提高图书馆人才队伍的结构与层次。同时,对现有图书馆人才队伍的管理也应积极采用竞争上岗制度,激发人才队伍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与能力,优化高校图书馆人才队伍的整体能力。

(三)提高工资福利待遇。针对我国多数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与福利待遇较低的现状,适当提高其工资与福利待遇可以使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满足感,有助于其最大化发挥自我价值。所以,高校图书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图书馆人才的工资发放与福利待遇问题,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相关人才的工资标准与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之中,最大程度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动力。同时,高校还应在支持图书馆科研经费方面予以倾斜,鼓励具有科研能力的图书馆人才进行学术或者科学研究,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充实高校图书馆的科研成果、壮大科研梯队等。

(四)加强在岗人员培训。加强高校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高校图书馆紧密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实施在岗培训策略,不断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其中,对新聘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采取基础岗位培训,对在岗老员工可以采用创新性的在岗培训,促进其学科知识结构的优化,培养工作人员的信息综合能力,提高复合型人才的比例。只有实现高校图书馆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才能够推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改革创新与持续发展。

四、结语

上一篇:高中毕业班主任寄语下一篇:大学生毕业晚会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