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学

2024-05-09

口技教学(共9篇)

篇1:口技教学

【教学分析】

《口技》是一篇以描写见长的老课文,在文言课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习本课,就要明确课程标准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1.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设计本课时要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文言知识的积累上,就是要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学情分析】

1.这是一篇较浅显的文言文,而学生也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经过一年的训练,已经能够运用自如地借助工具书对不熟悉的文言文做到畅通文意,但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掌握还不够,需要系统介绍。

2.对口技者精湛技艺的描摹,生有浓厚的兴趣,只是对怎样突出口技艺人的特点,理解不全面,对此做重点讲解即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文言词语,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现象,熟读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地描写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本课的重点是作者真切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声响,听众反应进行生动描绘,所以学习作者生动的场景描写是本文重点之一,而为了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我把这篇文章作为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同时掌握说明文中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二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故以诵读为主要方法组织教学。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基本内容,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想象,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并引导学生讨论文中有争议之处。

【教学类型】

新授、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读:

播放几段口技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并把它们串成故事。

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分小组借助工具书解决本文的疑难字词现象(主要由学生小组质疑,释疑,再由教师归纳)

①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

文言实词

如:善,闻,欲,会,觉,欠,伸,毕,众,备,意,少,舒,名,色,股等)

文言虚词

如:而已,以为,但,然,虽等

古今异义

如:但、绝、少、稍稍、会、虽、中间、走等

②活用的词

如:乳、手、妙

③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

法。

④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⑤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2、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借助工具书,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特别是无法猜测的字词。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3、研读第一部分:

⑴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⑵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由这两道题可先归纳出侧面烘托的写法.】

4、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朗读这一部分.

⑴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⑵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 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⑶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⑷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学生活动:

朗读、讨论、交流。】

三、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

篇2:口技教学

1. 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 学习并积累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二)教学设想

1. 本文虽是文言文,但不难懂,可以鼓励学生参照课本注释,用现代汉语讲述课文内容。其中有学生不懂的词语,可以指导学生查工具书或由教师讲解。

2. 反复朗读,熟悉课文,背诵第(2)段。

3. 课时分配;第一课时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分析课文。

4. 课前准备

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朗读流利。

一 课 时

一. 导入

(一)简介作者、作品。

本文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顺治年间进士。

本文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人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二)阅读“阅读提示”,明确本文描绘的是一场口技表演,口技表演者的表演可分两个阶段: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的情景,摹拟发生火灾,救火的情景。明确学习本文要注意作者如何确切而真实的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和听众的反映进行描写,来突出口技人的高超技艺的。

二. 朗读课文

(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除课本注释中的注音外,还应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屏障(píng) 犬吠(fèi) 惊觉(jué)

叱(chì) 伸颈(jǐng)倾侧(qīng)

几欲先走(jī)

(二)注意以下句子中的自然停顿,朗读时正确的表达句子的意思。(“|”表示句中停顿)

1. 会|宾客在宴

2.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3. 遥闻|深巷中犬吠

4.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5. 忽|一人大呼“火起”

6.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7. 虽|人有百乎??

8. 又夹|百千求救声??

(三)学生自读或全班齐读

三. 疏通文字,了解课文内容

(一)指名学生参照注解讲解第一段内容,注意以下字的解释。

善长口技(擅长)会宾客大宴(适逢)

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 少顷(一会儿)

但闻(只)满坐寂然(同“座”,这里指在坐的人)

(二)指名学生参照注解讲解第(2)、(3)段内容,注意以下字的解释。

既而(不久) 妇抚儿乳(喂奶)

夫叱大儿声(大声呵斥) 未几(不多久)

宾客意少舒(稍微)(伸展、松驰) 稍稍正坐(渐渐)

(三)指名学生对照注解讲解第(4)、(5)段内容,注意以下字的解释。

俄而(一会儿) 中间(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指其一端(一种)

不能名其一处(说出)两股战战(大腿)

几欲先走(跑) 群响毕绝(全、都)(尽,停止)

四. 课堂练习

(一)完成练习一

(二)朗读、第诵第(2)段。

五. 布置作业将下列句子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1.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3.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 妙毕备。

4.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5.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 课 时

一. 导入

检查背诵第(2)段。注意不要读错音,不要添字、丢字、不要有前后颠倒的情况,要准确的背诵原文。

二. 理解课文内容

(一)第(1)段中统领或连贯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哪一个?第(1)段列数口技人的道具,对表现全文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善”字统领全文,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善”字。列数口技人的道具,四个“一”字,暗示道具简单,衬托了表演者的高超技术。

(二)第(2)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是按怎样的顺序声音变化的?这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口技人是按照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顺序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惊醒的过程的。这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是对口技表演的侧面烘托。“伸颈”“侧目”,是写宾客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三)第(3)段所写的内容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这一段写的是一家人由醒到又睡的经过和宾客的情绪变化。这一段既是四口人吵醒之后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四)第(4)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这一段开头用一个“忽”字,连用三个“大呼”,表现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紧接着连用三个“百千”,极写声音之复杂。又用“中间??百千齐作”写火势凶狠,用“又夹??泼水声”写大火中人们的行动。“凡所应用,无所不有”,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接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盛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段末写宾客的表现,突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

(五)第(5)段呼应开头,再次列数道具,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突出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口技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而不是借助于外物。再次突出表演者口技之“善”。

三. 小结

本文作才通过摹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和宾客的反映,形象而生动的描绘出表演者高超

的技艺。

本文摹写口技人的表演。以声响为线索,先是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然后是声音由闹到静、微闻余响的变化,最后又由静到闹、声音由简单到纷繁的变化,条理十分清晰。 本文还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把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突出了表演口技的“善”。

四. 课堂练习

(一)讨论完成练习一、二、三。

(二)讨论练习五。

五. 布置作业

篇3:口技教学

1.板块设计

“板块设计”是针对学生学习任务进行整体思考的逻辑结构设计, 强调学生学习任务的板块结构, 表达为“学习任务性”板块结构。针对此结构, 现提供一个具体案例作说明。

在进行苏教版初中语文《口技》第二板块“朗读课文, 训练语感”的学习任务时, 设计以下四个教学任务展开教学活动:【任务一】听读课文 (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任务二】读准字音 (少顷;犬吠;惊觉欠伸;呓语;齁声;意少舒;曵屋许许声;几欲先走;中间力拉) 【任务三】读准节奏 ( (1) 会宾客大宴, 于厅事之东北角; (2) 夫齁声起, 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3)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任务四】朗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字音, 字正腔圆 (2) 读清节奏, 缓急有致 (3) 读出韵味, 抑扬顿挫) 。

这种以学习任务为逻辑的板块结构是对教材进行整体思考和编排之后形成的学习任务板块。

2.三串设计

“三串设计”就是针对每一个板块的学习任务, 思考如何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具体设计, 可以分成: (1) 教师的有效问题串设计; (2) 学生的有效活动串设计; (3) 每个活动后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

教师的“有效问题串设计”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针对每一个板块学习内容 (学习材料或者学习任务) 以及目标, 设计具体的师生开展学习的核心问题 (或者叫主问题) , 也就是具体的能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问题。上述《口技》案例中四个教学任务是学生完成“朗读课文, 训练语感”板块的四个学习渐进过程, 是学习目标层次的逐步提升, 它是学生训练语感的具体分解和可操作化实施。所以, 这种问题串设计不但能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层次, 而且也能体现学习目标的具体化。

学生的“有效活动串设计”是在教师的有效问题提出之后, 学生采取哪种学习方式的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 学生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 主动和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 而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因此, 教师应针对每一个语文教学任务, 依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基础, 选取适合学生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有效活动。同时, 教师还要给出相关的明确的活动要求, 明确在语文课堂活动过程中, 教师能给予学生怎样的支持。在上述《口技》第二板块教学任务中, 针对第一个任务:设计先由学生倾听录音朗读, 听清字音、节奏, 再圈点勾画后自由朗读以正确巩固的学生活动;针对第二个任务, 设计学生同伴间互读互纠后, 全班齐读两遍以正强化;针对第三个任务, 学习方式设计为学生自由朗读后小组内互助明确, 再全班齐读加强正确记忆;针对第四个任务, 对学生明确朗读要求即根据学习任务要达成的目标, 设计由学生按要求依次独立完成朗读任务, 再按照朗读要求组织学生评价, 及时反馈朗读情况后再展读、演读等, 以达成训练语感的目的。这种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多样化设计学生学习活动, 是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不考虑的重要环节。

“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是针对学生学习活动后, 用什么方式来评测活动效果的设计。“目标达成反馈”方式一般有: (1) 学生代表发言反馈方式。 (2) 教师巡视及时解决的反馈方式。 (3) 同伴互帮互助的反馈方式。 (4) 学生台前表达讲授学习结果的反馈方式。 (5) 由个别学生 (或者小组) 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式生生交流。同样在上述《口技》第二板块教学设计中, 针对第一个任务, 由于该学习目标较易达成, 因此只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时做圈点勾画, 语文教师巡察学生的倾听和圈点勾画来反馈其学习;针对第二个任务, 在前面基础上, 语文老师关注学生互读互纠过程, 及时帮助学习一般的学生;针对第三个任务, 在学生独立学习活动后, 如果出现节奏朗读分歧情况, 在本学习小组内不能解决的话, 交由全班分析明确后, 全班齐读加强巩固来反馈;第四个任务是对前三个学习任务的进一步拓宽和综合, 也是对前三个任务学习效果的及时检验与反馈, 这对于部分同学有难度, 所以反馈方式是采用学生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倾听后按要求评价, 语文教师做朗读指导, 学生依照指导完善朗读并在小组内及时训练, 然后小组内择优在全班竞赛式朗读, 最后全班朗读, 其实学到这里有不少同学已经能够熟读成诵了, 这也为以后背诵任务教学树立了典型。

以“板块三串式”来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即从语文教学内容上来划分教学板块, 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来呈现语文板块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清晰呈现语文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如“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使语文教学流程更清晰, 语文教学设计更高效, 能真正检验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效果怎样的教学本质。

摘要:以“板块三串式”来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即从语文教学内容上来划分教学板块, 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来呈现语文板块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清晰呈现语文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如“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使语文教学流程更清晰, 语文教学设计更高效。

关键词:板块三串式,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年1月版.

[2]刘晋生.《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启示》.晋中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

篇4:《口技》朗读课的教学理念与设计

按照五环节小组竞学模式教学;遵循九年级学科性质和本文的个体特点设计适合“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智慧激活他们的内存积累。

二、教学设计

1.重点设计“朗读”。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真谛。学习本课一开始就进入“四读”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

第一次读:读得流畅响亮--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次读:读得字正腔圆--主要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这里的“字正腔圆”主要用于表现文中的气氛,为全文的朗读定下一个基调。

第三次读:读得层次分明--从理解段落层次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段,同时训练学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读: 读得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五段,先缓后急,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

通过四次点拨示范朗读,文本能够深入人心,为分析重点作好充分的铺垫。

总之,朗读,是一种训练活动,一种阅读活动,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

2、理论促进“练习”。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接受知识的信息。

利用手中资料《助学》《名校课堂》,积累总结文言文特殊字词,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对照文下注释及相关资料完成必做题目,通过提问,反馈学情,及时点拨。

此处设计,针对毕业班学生时间短、任务重而设计。其好处是,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练习,能够知情学生学会程度。

3、提升训练“赏析”。赏析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全面理解,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品味与借鉴。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感知古代民间艺人精湛高超的技巧,学以致用用文字表达声音的写作方法。

紧扣一个“善”字,针对课文内容来说话。让学生明白“善”在文字生动,如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等;“善”在文字贴切--如遥闻、微闻、絮絮不止、作作索索等;“善”在文中的口技表演有一定的情景和简单的情节;“善”在文首和文尾的一“施”一“撒”,言下之意是说别无他物,全凭技艺;“善”在文中既有正面的细腻描写,又有侧面的尽力烘托等等。一个“善”字,贯串于阅读欣赏的整个过程,像一条线索串起了闪光的珍珠。

篇5:口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三、作者介绍。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宴()屏障()少顷()吠()曳()叱()少舒()撤()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这句总领全文,“善”字,通贯全篇,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京:这里指北京。善:善于,擅长。(先请同学回忆《卖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讲法。)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词意不同),宾客大宴:是“大宴宾客”的倒装句。这句前边可以加上“有一家”三个字。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边。于: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厅事:指厅堂,大厅。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听事”。后来也用在称呼私人家里的厅堂,客厅。之:结构助词,的。施:与现代汉语“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宽度。屏障:屏风。屏,本义是“蔽”的意思;障,本义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来都是动词,合起来成为名词,指屏风一类陈设。清代表演口技,都要用围帐、屏风一类东西来隔断听众视线,所以又称“隔壁戏”。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中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这个句子,前边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其中有”三字。中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等,古汉语经常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边。而已:古文中常见的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宾客们团团围坐在屏风周围。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人。众:许多人。如听众,观众。团:圆,周,这里是团坐,即团团围坐。课本注解也通。但:副词,只,仅。下:落,拍,动词。满坐:代指全厂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huá):喧闹,声大而杂乱。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的场地,道具,以及表演前听众的反应。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的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七、指导学习第二段课文(方法同前)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胡同里小巷深处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妇女被惊吓醒了,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正在说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叫。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小孩并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泣,妇人边拍抚边轻声哼着哄着孩子。又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乳:前一个“乳”字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字是名词,奶头。呜:象声词,此处作动词用,即小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连续不断地谈话,如絮叨不休。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小孩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小孩嘴里含着奶头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来,各种绝妙的声音全都具备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众妙:指口技艺人模仿的各种奇妙的声音。妙:是形容词,这里指声音。用“一时”又用“齐”强调艺人的绝技。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人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以,认为;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从夜深人静遥闻深巷犬吠写起,描写一家夫妇和两个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种响动。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静而喧哗。描写十分逼真,形象。在“当是时”这一表时间的词语限制下,罗列了各种声音,最后用“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两句概括性词语作结,就把同时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听众的神态表情,更为生动,引人入胜,反衬出口技艺术的高超。

八、布置作业。

(一)默写并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结合第二段描写,口头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交代清楚的?

(三)填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儿的意思:①京中有善()口技者。②会宾客大宴()③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④遥()闻深巷中犬吠()⑤既而()儿醒。⑥以为()妙()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析课文第三至五段。巩固词类活用知识。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地停止了。轻微地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盆罐歪倒的声音,妇人在睡梦中的咳嗽声。宾客的心情略微松弛一些,身子也稍微坐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老鼠碰物力量不大,前面有“微闻”一词,所以声音不能太重太大。夜深人静,一点响动都听得很清楚,这是以动衬静的笔法。

以上是第三段,写一家人渐渐入睡,室内逐渐安静下来,把听众由众声齐发引进夜深人阑的境界中去。声音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闹到静,这里是一个起伏。两个“渐”字,细致逼真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而小、从有到无的过程。“作作索索”描绘老鼠活动的声音,十分传神。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一个人大喊“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这几句声响由外及内,把卧室里面与外面火场自然地联结起来了。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各其处也” 一会,千百个人大声呼喊,千百个小孩大哭,千百条狗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哗拉拉房屋倒塌的声音,火花的爆裂的声音,还有呼呼的风声,等等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搀杂有千百个人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人们用力发出的许许许的声音,往外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头发出的声音;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不能说清楚其中某一处发出的声音。百千:是虚数,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夹:搀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加强了肯定语气。所,等于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的“的”,这里代声音。“所应有”是“应当有的”,“所不有”是“没有的”。虽:连词,纵然,即使。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于是宾客们没有不变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哆嗦嗦几乎想要先溜走的。于是:承接连词。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以译成捋,挽,撩。走:逃跑。

以上是第四段,再次描写口技技艺。这段着重描写一家人的邻近,于深夜中失火和救火的情景。这是本文情节发展的高潮所在。这一段描写的声音,也是由内而外,由少而多,由小而大,由简到繁。其中叠用了“百千”,极写声音之多,火势之猛。又用“中间”、“又夹”等词语,指出许多声音都用互相搀杂同时发出来的,更加见出他的技艺高明。接着以“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总结概括的话,指出声音的实际效果,远比作者写出来的为多。最后又用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反衬出口技艺人的高超。这里是第二个起伏。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突然拍的戒尺即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开屏风看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

绝:断,停止,动词。这里指声音中断。之:代指屏风里边。

这段文字与第一段呼应,印证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以道具的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这里值得注意的一个比较细微的地方,就是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都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但末段“撤屏视之”后面还有“一人”。这“一人”不可遗漏不写,不然就不能同前面的“口技人坐屏障中”相照应。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用讨论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练习省略句式。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讨论中心思想。

提问:这篇课文记叙了什么内容?通过口技表演,摹拟了哪些声响?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体会?(发动同学讨论)

要求明确: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它着重描写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卧室里发出的各种声响,以及一场大火场面中的各种声响,还写了听众的各种反应。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三、讨论写作特点。

请同学讨论,本文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奇妙的地方:他是怎样把口技艺人“善画声”这一奇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

要求明确:

(一)叙事条理清楚,行文波澜起伏。

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施屏障开始到撤屏障为止。口技本身顺着宾客所听到的记叙了三个场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动;二是不久,全家逐渐入睡;三是寂静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警。三个层次,井井有条,互相联系,自然合理。口技摹拟的声响也是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由少到多,由静到闹,由小到大,使读者有亲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觉。

叙事条理清楚还算奇妙,这篇文章的传神之处,在于行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后,“宾客意少舒”,波澜渐低,但“火起”以后形势大变。全文如音乐的旋律,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最后一步紧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后,波澜达到高峰,千态万状,令人应接不暇。

(二)叙事中注意描写,首尾间注意照应。

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有平板叙述,而不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描写,但不会引人入胜。

本文在正面记叙时,勾勒出三幅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画面。如各种声音,全凭描写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观性和真实感。又如在叙述口技表演过程中随时描写听众的反应,描写他们的神情态度。这种写法,既能具体地显出口技表演的效果,又能间接表现口技技巧的高超。

除了记叙穿插描写以外,首尾之间还注意照应。开始与结束两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确简单,即使全部发挥作用,也难以发出那“百千齐作”的声音,这就不能不叹服艺人绝妙技艺。

(三)文字简练贴切,语言生动形象。

《口技》所记的事很奇妙,也相当纷杂,作者只用了三百多字,这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字简练的特点。此外,本文选词恰当,写什么象什么。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老鼠是“作作索索”。无不贴切而生动形象。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选用“既而”、“当是时、“未几”、“俄而”等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现时间的推移,变化多样。

四、布置作业。

篇6:《口技》教学反思

教学《口技》就从这里开始,这场口技表演对于作者无疑是一顿听觉盛宴,美的享受。他用他的妙笔和丰富的想象力又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顿声情并茂的文学大餐,口技表演者和作者都是在绘声绘色地描绘生活,学习本文应该是双重的享受。

学习这一课我先从口技导入,问学生知道什么是口技吗?学生说“知道”,有一两个调皮的学生已经开始学猫叫狗叫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虽然我让有这方面才能的学生给大家表演没有学生站起来表演,但课堂效果已经出来了,我顺势总结了什么是口技,接着我说:“课文写的什么啊,大家知道吗?”只有几个同学说知道,我让同学们先读课文,一会用你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什么,有好几位同学站起来说,但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极力回忆课文内容,象翻译课文,生怕有所遗漏,不过孩子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只有在下预习的学生才能做到这样,我表扬了他们。下面我让同学们概括了课文情节,这不难,他们看了资料书都知道一是一家人由睡而醒,二是一家人由醒入睡,三是失火救火。明白之后,我让同学们展开想象力描绘课文内容,我顺势用多媒体展示了画面,这对他们太有帮助了,几个同学说下来,我又让他们注意细节,比如一个同学说大儿子嘴角流着口水就很形象,还有同学说听见老鼠打架的声音。同学们越来越放的开,描摹“伸颈、侧目、微笑、默叹”的神情,小组里面就更活跃了,这样连平时不参与课堂活动的同学也被吸引住了,觉得很好玩。大家描述后,我们再进行翻译、重点词语掌握练习容易多了,因为同学们理解课文了,等于纲举目张,水到渠成。第二天早自习就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背诵了。

最后我让同学们用一些词语形容口技表演的怎么样?文章又写的怎么样呢?同学们用了“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等词语,我们能不能这样描绘我们的生活呢?我们做了描绘同桌、描绘天气的练习,同学们还使用了一些形象的词语比如一个学生说他的同桌长着两个蝌蚪式的小眼睛。我们还谈了有关口技表演的古今不同,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能够根据课文说古代的表演口技的人一般坐在屏风后或者屏风里不让观众看见,让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现在的口技表演一般让观众看见,既闻其声又见其人,还借助一些工具,这是我们在电视上看的。这就很不错,说明学生善于总结了。

篇7:《口技》教学反思

1、文言文教学,还应该以“读”为主。《口技》的描写极具画面感,教学过程中运用朗诵学习法,以“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一文多读,每个人都参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层层推进,多种角度。在多读、读熟的基础上,来感知、理解课文。

2、字词教学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一点是不变的。但是,由老师讲还是学生自主去掌握,其效果是不同的。文言文字词的串讲,向来是枯燥乏味,也是老师和学生最怕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可以转变一些方法,提供材料让学生自主去探究,通过合作讨论,解决字词问题。

3、因为《口技》文字较为浅显,内容的趣味性也强,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并不会太难。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些能由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都有学生自己去把握。如让学生自己查阅作者作品信息,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理解文章大意等。这样便可以教会学生知识同时,更教会他们一种学习的方法。

篇8:“口技”三美

一.流光溢彩的结构美

首先是先后有序的线条美,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生动的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出火警、救火的情景。作者描摹口技人发出的声响具有连续性和线条感,能够让读者的情绪不由自主地随着口技人发出的声响而流动。正由于表演者发出的声响被作者从容地依次加以描摹,作为听众的宾客的举动与情绪变化也被描绘得极有次序,因而文章对声响的描摹、对宾客情绪的描绘就呈现出先后有序的线条美。诸如口技人发出的声响,作者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写起,再写“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再次写“儿醒,大啼”,这样,由室外到室内,由远到近,由小到大,从容写出了声响的连续性,给人以声响的线条感。

其次是张驰有至的波澜美,《口技》所记之事是旋律一步比一步紧,声音一步比一步高。全篇作者看似都在平平淡淡地介绍表演前的情况,可时时异峰突起。写口技的表演过程,从“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到“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声响连续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逐渐高涨。到了“妇手拍儿声……”,到最后“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故事戛然而止。这样作者对情节的安排有张有弛,起伏曲折,呈现出一种迷人的波澜美。

二.异彩纷呈的描绘美

《口技》在场面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尤其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正、侧面描写,更是奇彩纷呈,耳目一新。

一是正面描绘,形成画面。由于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听众可以从口技表演者对声响的各种摹拟中推知人物的活动情状,便使表演的三个层次的内容形成三种不同的具体画面。以第一个层次为例,读者从“妇呜”“儿啼”“大儿絮絮”“夫叱”等种种声响中看到一幅一家四口深夜活动的画面。作者还逼真地描写了各种声响发出的方式,如“欠伸”、“呓语”、“大啼”、“拍而呜”、“含乳啼”、“絮絮”等增加了这个画面的生动性和真实感。在这个画面中,人物依次出现,活动各不相同而又互相影响,使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二是侧面描写,渲染烘托。作者除了从正在惟妙惟肖地描摹口技艺人绝妙技艺外,还从侧面———艺术效果着笔,对听众的反应作了形象的刻画。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步步趋向超绝境界,听众的反应也越来越强烈,听完了开端部分,听众的反应是“无不伸颈、侧面、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活画出听后赞赏的神态。听完了第二个层次的表演,听众的反应是“意少舒,稍稍正坐”。作者故作跌宕,将表演引进更高的境界。在表演的高潮时,听众的反应也随之特别强烈。一是“变色”,写表情;二是“离席”,写行动;三是“两股战战,”写情态;四是“几欲先走”,再写行动。听众的反应是对表演技艺的最好裁判。作者三写听众反应的变化,对演出技艺起着重要的渲染烘托作用,大大加强了读者对表演者技艺高超的印象,有力地配合了作者力求突现的口技效果。

三.贴切细腻的语言美

《口技》之所以能感染人,它贴切、细腻的语言美,也是强有力的魅力之一。全文所记之事奇妙纷杂,却只用了三百多字。其中对口技表演的描摹尤为精妙,写由静到动,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大动,写声响由远及近,由内及外,由少到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不仅层次井然、严谨有序,而且错综复杂,高潮迭起,变化多姿,把口技表演之“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用“欠伸”“呓语”写声音之近;用“大啼”“大呼”写声音之大,用“渐拍渐止”“微闻”写声音之小;用“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写声音之多,用“但闻”写声音之少;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是在罗列各种声响之后,用“齐发”“毕备”“齐作”等词语加以概括,还用“中间”“又夹”等词语来说明多种声响同时发生的情况。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

篇9:口技教学

【关键词】口技 教学技巧

《口技》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第二十课,笔者就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教学技巧对此发表见解,以希望对本课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带动促进作用。

一、首先在课前要给同学们说明“口技”的具体含义

口技是一种民间表演技艺,人声模仿万物之声音可称为口技。表演者运用口腔发声技巧,同时借助一些简单道具,模仿出各种声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惟妙惟肖,妙不可言。古代,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口技有几种型式,一种形式就是模仿动物和日常生活物件所发出来的声音,因为这只是制造单一的音效,技巧上比较单纯。常见的有模仿猫狗叫声、爆炸声、汽机车发动的声音、玻璃破碎的声音、各种乐器的声音和走路的声音等等。某些表演者也会在口技表演的同时加入腹语术的技巧,让声音听起来忽远忽近,仿佛真的有个音源在移动似的。

二、简单介绍本文作者的基本信息

林嗣环,字铁崖,号起八。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晋江人,当时的进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中。林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攻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登进士第。授太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

中进士后,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三、重点讲解文言文疑难点

对于本课的文言文重要疑难点要求同学们要做重点理解和掌握。例如通假字:“满坐寂然”中“坐”同“座”,座位。例如古今异义词:(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2)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表假设的连词;今义表转折的连词。(3)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走:古义跑;今义指步行。(4)会宾客大宴——会:古义适逢;今义会议。(5)宾客意少舒——少: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例如多义词:乳:妇抚儿乳(动词,喂奶),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名词,奶头);绝:以为妙绝(副词,极),群响毕绝(动词,尽、消失)。例如难句释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译文: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译文:即使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处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译文: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了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想抢先跑掉。

四、欣赏体验课文

对于课文的深层次含义要做欣赏体验。对于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作者用了一个字来评价,你能找出是哪一个字吗?(善)口技人的“善”体现在哪些地方?此处主要引导学生体会:(1)口技人的“善”体现在他精彩的表演上,那么多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太厉害了!(口技人主要表演了几个场景?思考讨论后明确: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三个场景。你最喜欢哪一个场景?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最后一个场景,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 (2)口技人的“善”体现在宾客的反应上。(找出描写宾客反应的句子体会神态、动作描写。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这属于什么描写?)(3)口技人的“善”体现在简单的道具上。(文中几次提到道具?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明确:两次。在内容上反映了口技人高超的技艺,结构上首尾照应。)过渡:“口技”好听不好写,因为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口技》的作者出色的描写使读者如闻其声,这与作者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你能说出本文妙在何处吗?(或在写作上值得你借鉴的有哪些呢?)此处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不可求全,学生点到哪个方面就重点研讨哪一方面)(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拓展:《绝唱》中对王小玉演唱的描写。)(2)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3)以静写动的手法。(此处课进行拓展,投放其他作品中一些精彩的例子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4)按时间顺序,叙事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5)行文有波澜。(短短的三百字,由静到动,再由动转静,又由静转为大动,最后戛然而止,使人感到全文变化多端,波澜起伏,痛快淋漓。)

五、让学生合作探究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首先提出诱导问题:

(1)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请结合语段具体分析。(2)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①“遥闻深巷中犬吠”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学生研讨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1.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由远及近、由内及外、由少及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由一家而涉及乡邻,淋漓尽致地表现口技的精湛奇妙,思路清晰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第一个场景形成波澜,第二个场景过渡承接,声情潜伏,第三个场景是情节发展的高潮。第一个场景从“深巷犬吠”开始,以四口之家作为想象中的舞台,先模拟妇人“惊觉欠伸”拉开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模拟丈夫“呓语”,画面渐清晰,至幼儿大啼,帷幕大开,打破深夜的静谧。第二个场景“夫齁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声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表演达到高潮。

2.(1)“遥闻深巷中犬吠。”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一句写犬吠声,而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声听吸引,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以动写静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山中春夜的静谧和迷人的山色。其中就以动写静,用不时的鸟鸣来衬托春日山中的夜静,使人在鸟鸣声中更显其静,因而历来为人所称道。课文中的这两处描写,与此同理,也是从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上一篇:档案馆存档资料目录下一篇:技校毕业生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