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学

2024-06-23

税收管理学(精选6篇)

篇1:税收管理学

强化税收质量管理 提升税收管理水平

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就是把目前的税收工作目标、业务规程、岗责体系、工作标准、绩效考核等主要内容融入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之中,进行优化整合,创建一个科学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税收管理水平。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顺应了科学管理的发展潮流,符合税收管理的发展规律,是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

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创新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应当遵循以下五项工作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税收管理创新必须遵循依法治税的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应当在坚持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应当体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税的要求,严格遵循现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等行政管理法规的规定。另一方面,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本身也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提高税收执法水平,提高税务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提高税收执法质量和依法行政的管理效能,促进税务部门依法治税水平的提升。

(二)科学管理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对现有规章制度的补充修订,应当体现科学管理的特征,要借鉴、吸收当代管理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确保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先进性。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体现工作流程精简、业务标准精细、绩效考核精确、管理体系精湛,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

(三)注重实效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求真务实,立足于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应当抓住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和精髓,解决传统税务管理方法的薄弱环节,要注重制定工作标准,实行过程控制,强化绩效考核。通过制定和实施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减少征纳双方的办税成本。

(四)简便易行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搞繁琐哲学,应当做到指标科学明晰、标准规范统一、操作简便可行。同时,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应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自动考核为主,设置预警提示,进行过程控制,减少纸质记录。

(五)积极稳妥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循序渐进,先进行试点,完善后再全面推广。如可具体分为五个阶段,即方案制定阶段、体系设计阶段、推行试点阶段、全面推行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体系设计是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总体设计思路围绕“目标引导、面向流程”。所谓“目标引导”,就是指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紧紧围绕提高税收管理质量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体系设计,并将总体目标具体量化,形成质量指标体系,通过将税收质量指标逐层分解到具体的工作岗位,确保总体质量目标的实现。所谓“面向流程”,就是指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针对具体的业务流程进行过程控制,变事后考核为事中监控,明确每一工作环节的工作质量要求及控制要点,确保整个业务流程的顺畅运作。根据以上总体思路,在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工作中重点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设计质量指标体系。根据工作的实际,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实现三个总体目标。即:牢固树立质量理念、服务理念、绩效理念,打造“政府放心、纳税人满意”的品牌;制定、实施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全面提升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为了实现上述总体目标,要设计科学、合理、便于考核的具体税收质量指标。分等级,量化指标,应当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岗位进行考核。

(二)制定《管理工作标准》。每项管理工作标准应当明确工作职责、质量目标、业务流程、质量要求、控制要点、绩效考核、责任追究、表证单书和引用文件等主要内容。

(三)编写《岗位操作规范》。《岗位操作规范》不仅包括基层操作岗位,也包括管理机关的工作岗位,按单位层级明确每一具体岗位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要求,使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四)整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考核办法》应侧重于具体考核办法的整合优化,结合现有的考核制度,对目前千分制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税收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责任制进行完善和整合,对纳入税收质量指标体系、管理工作标准、岗位操作规范的考核内容进行量化考核,采取手工考核与计算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且达标。

篇2:税收管理学

一、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落实情况

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是为了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切实解决目前“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更好地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我局是从以下几方面贯彻落实的。

1、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实施税源源泉控管

税务登记管理是税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最难管的一个环节,今年我们借助税源普查之风,要求各分局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纳税人进行全面摸底清理,使税收管理员清楚地知道辖区每户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纳税申报情况、税源动态情况,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在户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注重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工商、国税等职能部门的信息登记交换情况,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社会综合治税护税网络”,增强管理实效,实现了税源在源泉上得到了监控。今年,我局在税源普查中清查漏征漏管户179户,特别是浮山分局、永安分局在这次税源普查中清理漏管户成绩显著。

2、依托税收管理员手册,规范税收管理员行为,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税收管理员制度是规范税收管理员行为的制度,是加强税源管理确保税收收入的有较措施,我们根据税收管理员手册填写的要求,结合税收管理员规范,严格要求税收管理员管户与管事相结合,从纳税人的户籍管理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巡查巡管、发票管理、账簿管理、纳税评估、税源分析等进行掌握、分析、落实,且全部记载于税收管理员手册上,并要求真实、准确、全面、完整、清洁,所有的资料数据要与机上的数据相符,充分以税收管理员手册上的数据来衡量税收管理员每月所做的工作情况,并以手册记载的情况来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3、实行行业管理,责任到人。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对所有的税源实行分行业管理。对税收管理员明确监控任务和工作标准,使税收管理员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同时各分局与各税收管理员签订了目标责任状,确定其任务和责任,按照制度的规定月月进行考核评估,并与当月的奖金挂钩,通过考核评估来调动税收管理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了税源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4、深化评估分析、增强评估实效。今年以来,我局对纳税评估更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涉税信息采集,严格了纳税评估程序,同时加强部门配合,增强评估实效,使我局纳税评估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7年,我局对“三合机电、三六电机、信用联社”等113家纳税人进行了评估,共评估出税款640多万元。实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查、以评促收”的工作局面。

我们根据宏观税收分析和行业税负监控结果以及相关数据设立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对筛选出来的评估对象我们按照预先设立的评估指标、预警值以及相关数据来开展纳税评估,在纳税评估对象的筛选上,我们结合各项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和税收管理员掌握的纳税人实际情况,参照纳税人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规模、信用等级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从中发现有问题或疑点的纳税人作为重点评估对象,另外对重点税源户、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负)税负申报、信用等级低下、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发现较多问题的纳税人列入纳税评估的重点分析对象。

对评估对象确定后。我们查看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了申报纳税义务,各项纳税申报附送的各类抵扣、列支凭证是否合法、真实、完整,纳税申报表、附送表及项目、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申请减免、缓批、退税、亏损结转,获利年度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并正确履行了相关手续。

通过评估,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分别采取税务约谈、调查核实、税务处理、并提出今后的管理建议;对有偷税、抗税行为的依法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等方法进行处理。

5、加强考核机制,强化事后监督。工作成绩的好坏在评比和考核中得出结论。我们根据《咸安区地方税务局税收管理员考核办法》及《咸安区地方税务局税收管理员工作考核评分表》的要求,每月按照税收管理员工作手册填写的情况及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认真地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的结果同税收管理员的经济利益、能级管理和评先评优挂钩,并且每个月及时地进行奖惩兑现,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使税收管理员制度做到“工作范围清、工作内容清、工作职责清、工作奖惩措施清”。到目前为止我局共有8人未按规定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受到惩罚,惩罚金额共计400元,6人能出众地完成税收管理员工作而得到300元的奖励。从根本上解决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

二、税收管理员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员思想上认识模糊

税收管理员制度明确规定了税收管理员的职责,虽然税务机关都组织了专门的培训,但许多税收管理员对自身的职责了解不清,在思想上仍然存在模糊认识。认为税收管理员制度与过去的专管员制度没有多大的区别。在实际工作中,税收管理员职责履行较好的是税法宣传、催报催缴等,而辅导纳税人健账建制,提供相应的纳税服务等开展情况不够理想,尤其是纳税评估工作,多数税收管理员对纳税评估不甚了解,不知如何着手开展工作。

(二)税收管理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税收管理员制度要求税收管理员不仅要熟悉税收业务、计算机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知识。而目前在征管一线的税收管理人员中,有些人已无法满足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要求。虽然学历教育、后续培训不断在加强,但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人仍然存在。现有人力资源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三低”:一是计算机应用技能低,常出现错误操作的现象,有个别管理员甚至连打字都不会。二是管理质量低,致使管理工作滞留在催报催缴、政策宣传、发票审核审批等层面上,不能管得更深、更细。三是财务知识水平低,不能将财务知识与税收法律法规有机结合起来,致使纳税评估

这项重要的工作流于形式。

(三)管户与管事结合还不到位

目前,由于案头事务性的工作增多,已让税收管理员显得疲于应付,而对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纳税户,管理员想扎实走访调查,深入了解税源确有困难。而部分税收管理员还存在“重管事轻管户”的思想,缺乏深入实际,脚踏实地的精神,调查了解不深入,影响了税收征管工作的开展。还有的管理员将更多的征管重心和注意力都放到了纳税大户的重点税源的管理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部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和非重要部位及环节的管理,势必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的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存在较大隐患。

(四)人机结合存在脱节现象

税收管理员在使用税收征管软件中,存在着脱节现象,很多工作无法在税收征管软件系统中完成,相应的还要在纸质材料中去做,这样推行的信息化建设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会导致失去系统的全面监控

(五)信息掌握不完整准确 影响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工作是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广泛、准确、完整的涉税信息是做好纳税评估的基础和前提。但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数量、质量情况来看,要对企业进行正确的纳税评估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从社会信息来看,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位、生产、销售、利润、纳税等情况要有横向比较;其次,从现有税务机关掌握的企业信息来看,申报数据不准确、不完整,征收人员对数据更新不及时;第三,从涉税相关信息来看,与工商、国税等部门信息沟通不及时,造成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人员变化情况不甚了解,重点行业的生产经营数据无法取得等问题,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税收形势分析以及对税源实施有效监控,也直接影响了纳税评估的效果。

三、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几点建议

税收管理员制度是强化税源管理,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问题的主要着力点,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合理配备人力资源,明确职责,实现最佳税收管理。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

(一)进一步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

税收管理员既要负责日常检查,纳税服务、纳税评估等日常管理工作,又要负责核实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等信息,提高基础数据的质量,还要负责所管税源户的调查,采集相关的涉税信息,并将信息传递到下一个环节。在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过程中,要加强征管部门力量,优化税收管理业务流程,由征管部门实施信息化比对和开展纳税评估。一方面对纸质资料与电子信息进行比对,以确认电子信息的准确性,夯实税源监控管理的基础。另一方面根据从不同渠道获取的相关信息,开展纳税评估,针对评估结果,提出采取监控措施的建议,进而提高税源监控水平,为税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税收管理员综合素质培训

现阶段,税收管理员不仅要完成税收征收管理的各项组织管理和协调配合工作,还承担着纳税评估等一些研究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这就对税收管理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有关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尤为重要。一方面,制定征管业务培训计划,采取网上授课、以会代训、一案一分析等形式,开展计算机知识、法律知识、财务会计、分行业税收政策等培训或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员的业务水平,增强其开展税源监控管理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教育引导,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素养及其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税管员的税源管理水平和效率逐步提升。

(三)正确处理好管事与管户的关系

税收管理员担负着管户与管事的双重职责,两者不可偏废,而且同等重要,要对税收管理员合理分配工作任务。管事较多的同志,责任区要相对小一些,管户要少一些;相反,管事较少的同志,管户的任务要重一些,使工作形成梯次搭配,科学、合理、最优化、有效地使用税收管理员。另外,税收管理员的时间和精力也要作合理的分配。在同志们之间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妥善安排时间,既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辖区巡查巡管,又要及时处理工作流程上的业务,做到管事与管户工作“两不误”。

(四)细化税收管理员职责

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和任务是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实现对税源有效监控的基础。一是税源划片管理。税收管理员按片划分管理范围,负责对辖区内纳税人税务登记审核、定期定额核定等日常管理,及时了解辖区税源变化情况,定期撰写税源分析报告;“追踪入户”,核实停业户、非正常户的真实性,清理漏征漏管户。二是税源分析评估。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以及日常检查了解的情况,加强对纳税户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分析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或及时提供纳税咨询服务。三是税源建档监控。税收管理员负责对所管纳税人综合资料和分户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纳税人档案,准确记录管户基本情况、税款征收情况,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变动情况。四是税源分类管理。税收管理员根据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纳税情况,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纳税信用等级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抓大不放小”,严格对重点税源户进行日常监管,提高税源监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以信息化为依托 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篇3:税收管理学

关键词:和谐税收,税务协调,绩效管理

一、进行税务协调及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 国际化市场的要求与一国税收的相对独立性之间的冲突及矛盾

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有国家间的税收界限, 税收国际化成为必然结果。然而, 由于每个国家都有本国政府职能目标及自身利益诉求, 每一个国家都存在自身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 这使得各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同的地位, 从而使税收不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国际化, 它必然影响、也需要国际间的税务协调。

(二) 完善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政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影响税务机制协调运行

从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管理的角度看, 国家总体经济管理目标具有一致性, 但由于各种具体管理手段及工具的区别或传媒的偏差导致其运行结果与制定政策的初衷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 这就需要在制定、执行税收政策时予以考虑, 与之协调。

(三) 税务行政执法过程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监督机制, 影响税务行政效率

税收征管机构是执法部门, 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处于管理强势, 必须增加其透明度。为让纳税人交明白税、放心税, 可由纳税人或其他相应部门对税务部门是否依法征税进行监督, 在现阶段,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显得尤为重要、更加迫切。但在目前实际工作中, 纳税人是否依法纳税由税务以及相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而税务以及相关部门是否依法行政, 税务以及与税务有关的相关人员是否有违法行为缺乏相应的约束、监督、考核机制, 进而影响税务行政效率。近两年税务机关采取了第三方调查方式对税务机构的执法及影响等做调查, 这就是一种执法理念和管理理念的变化, 如何让这种监督外在化、体系化, 形成征管者、纳税人、社会人共同监督的税收环境, 建立健全税收征管中的考核分析评价体系显得极为迫切。

(四) 税务管理中的税收统计、预测、考核制度及指标不尽完善和健全, 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

近年来税收征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但现行的一些考核指标及考核方式并未得到相应发展, 有些考评方式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方式方法上, 现代统计方法及预测技术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其数据应用能力及水平较低, 许多分析报告只是将各期税收简单地进行对比, 没有深入地将税收与本地经济指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或分析不透彻。考核中重收入任务及绝对数量, 忽视效益效率和质量的问题依然存在, 这与我国现行的管理机制有着很深的关系, 这使一些税务征管机关征收成本费用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收入的增长速度, 所费与所得不成比例的增长实质是税务绩效的下降。对纳税人的考查尤其如此, 重数量、轻质量, 没有从税收质量的角度去考查与评价, 挫伤了部分纳税人的积极性。

(五) 征管机构的设置及权责划分不尽合理, 影响征纳成本及工作效率

征管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按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 由各地区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状况及需要, 科学、合理地设置既有利于降低征收成本费用又有利于税收征管的机构。

虽然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很多尝试和努力, 做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很大成绩, 积累了许多分析经验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但从经济发展与现代税收管理的需要看,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与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二、进行税务协调及税务绩效管理的思路

(一) 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中的协调

从国际上看, 税收国际化是以税制趋同、相互协调为主要特征的。它要求各国在税收政策、制度、征管方面进行综合协调;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自身水平及特点各有独立性, 使得各国在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时主要是从本国实际出发;两者之间势必产生矛盾, 要解决这一矛盾, 就需要各国在制定税收法律法规政策时加以相互兼顾和协调。

从本国内部来说, 税收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要与其它相关法律法规 (如《会计法》、《商业银行法》、《价格法》等) 相配套、协调, 有协调配套的法律法规才能为高效运行的税收模式提供根本保障, 也才能有良好的运行结果, 在2008年实施的《所得税法》及《所得税法实施细则》中就体现了与《会计准则》的衔接问题, 使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差异缩小, 便利了税收的征收管理和会计核算, 但税收制度与其他制度尚存在需要协调的内容。

(二)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架设国际间税务信息交换沟通

桥梁, 做好税务与国际及国内各部门间的协调, 构建信息共享网络系统

随着税务部门办公条件的不断改善, 自动化办税及网络技术在税收征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科技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日益为更多的税务工作者所重视, 那么, 如何更充分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 利用好信息平台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就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课题。

从国际化方面看, 随着高科技发展及电子商务技术的运用, 跨国纳税人的国际逃避税行为变得更难发现。这就需要建立广泛的信息网络, 加强国际税务联系, 进行政府间的合作, 收集、交换税收情报资料, 相互提供、交换税务信息, 防止国际逃避税行为。

从国内看, 主要工作有二:第一, 外部协作与沟通。一是税务机构与其他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换。主要包括税务部门与市场管理者工商部门配合、交换信息, 以减少漏征、漏管户, 确定定额征收业户的销售额或营业额, 以降低检查等相关手续及费用;与审计、监督部门协调获取相关信息数据资料, 减少重复入户次数, 降低检查及纳税人的相关奉行费用;与金融部门协调配合, 提高票据或电子信息化交易比重, 从源头上减少、防止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交易而产生的偷逃税行为;与公检法部门携手联合办税, 严厉惩处偷、逃、抗、骗税行为, 维护《税法》的严肃性, 提高税法的威慑力;与中介机构及社会其他部门加强合作与联系, 敞开信息渠道, 接受各方资料信息, 以提高税务效率, 降低税收成本费用。二是征管机关与纳税人的信息共享。虽然税务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存在诸多差异, 但税务信息资料的一个主要来源是企业财务会计信息, 财务会计为税收征管提供了最基本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税收征管部门必须与纳税人协调, 取得充分、可信、真实的信息资料。

第二, 征管机构内部的沟通。一是税收征收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税务信息沟通与交换。这方面, 由于管理机构设置的因素, 信息沟通及为便利, 所需信息随时够取得。二是平行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及协调。由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征管机构设置的不同, 征管手段的差异, 使得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导致所得信息不实, 影响税收业绩及效率的分析, 这是一项今后应长期重视并做好的工作。

(三) 监督、考核指标体系的完善及数据资料的收集, 是进行绩效管理的前提

绩效管理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来实现, 这一手段实施过程中, 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要有全面、完善的指标体系。要利用一系列指标如:税收执行成本费用率、奉行成本费用率、税收负担率、税收流失率、经济增长率、税收增长率、执行 (奉行) 成本增长 (降低) 率等进行完全考核与综合评价, 这项工作必须占有大量数据资料。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资料及预测系统收集资料。1.对纳税人的相关情况, 特别是税源状况资料进行统计、分类、加工、分析、整理, 以便对整体税源进行综合分析、预测, 对重点行业及税源进行评估, 结合市场发展趋进行预测, 以做到对未来的税收增长潜力心中有数, 并与纳税人的申报数、征收机关实征数进行对比分析, 既为税务稽查提供选择稽查户的依据, 也为分析税源是否流失提供分析依据。2.对纳税人的税务奉行成本及费用进行统计, 从宏观上掌握整体税收成本费用, 对所得数据从横向、纵向两方面进行比较, 站在纳税人的角度寻找现行税收征管中的不足与缺陷, 尽可能降低纳税人的奉行成本, 减轻纳税人的隐性负担, 为提高税务绩效创造条件。3.对税务机关的征收费用 (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宣传费等执行成本费用) 进行统计, 就其成本费用结构进行分析、比较, 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提高税务经费的使用效益, 降低税务执行成本费用。

(四) 机构设置方面的协调及绩效管理

国地税机构设置遵循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税收征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税收征管中, 该机构需要有既能做到应收尽收、依法征税, 又使税收成本费用最低的高效协调运行机制。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机构是与政府机构设置相一致的分税分别设立征收机构来征收的。国税部门和地税部门均按同一标准设置了各自独立的征管体系, 对同一纳税人同时由两个工作性质基本相同的管理者进行监督检查, 这种看似严密的管理方式, 实际上增加了人力、物力、财力支出, 提高了征税成本及纳税人的税务奉行成本。

从目前看, 地方各级国、地税税源管理信息共享程度差, 影响税源管理的实施, 要在建立网络信息共享渠道上创新和突破, 以提高税务行政效率, 降低税收成本。

(五) 大力推进依法治税, 注重质量绩效考核, 建立高效税收运行模式

在现行税收征管条件下, 年度税收计划的编制仍然以上年税收实绩为基础;实际税收工作中重收入轻法律;税收政策变化大;税收执法人员的素质等因素影响依法治税的进程。今后的税收征管工作应在提高税收质量上下大力气, 做好税源分析与调查, 做到税基心中有数, 根据全国税源分析情况确定合理公平的税率;加大税法宣传力度, 将税法宣传贯彻于税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中, 形成一个税务人员就是一个宣传员, 两个就是一个宣讲团, 逐步提高全民对税收的认识度, 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形成对纳税人是否依法纳税和对税务机关是否依法征税的社会监督环境, 为依法治税及提高税收质量、税收绩效创造条件。

总之, 和谐税收的构建, 税务协调及绩效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它的完善和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它的完成需要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纳税人和社会团体的大力配合与支持以及国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也需要税务工作者从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上进行不懈的努力, 为纳税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纳税环境;对税收征管而言, 就其执法结果应从税法执行、征管质量、纳税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 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 将其考核分析结果作为评判各地税收工作质量的标准, 建立适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需要的、重实效、重质量的税收考核管理模式, 为国家聚集高质量的税收收入。

参考文献

〔1〕涂龙力.税坛春秋〔M〕.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7.

篇4:从管理学角度看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关键词:税收执法风险;防范措施

税收执法风险主要是指税收部门在执法期间不断防范执法风险、增强税务干部自我保护意识,是各级税务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在执法过程里我们的税务工作者直接面对企业,不仅在执行政府政策方面、执行执法权利,还是在实际税收过程中进行征税、办税等具体事务,都应当坚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严格执法。

近年来重庆市地税系统多起被查处的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特别是2009年高新区地税局某企业虚开货物运输发票,金额高达5.7亿,涉案的两名税管员因玩忽职守受到了严厉的刑事制裁。该案使防范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一、目前税收工作中存在的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作为国家行政执法的一部分,其执法和管理方面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困扰着税务部门,影响了执法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和谐发展。

(一)税收管理中的风险

税款征收环节。擅自作出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违反《征管法》强制性规定。利用各种理由,以各种形式准许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为了减少工作量,对纳税人的经济性质、规模、财务状况不加区分,一律采用核定征收方式;对不应采用核定方式征收的纳税人实行核定征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征管漏洞。委托代征管理比较松散,对代征税款的真实性、准确性缺乏跟踪管理。应纳税额核定环节,方法过于简单。减免税管理环节,受主、客观方面因素影响,个别纳税人法律意识淡薄,钻政策的空子,编造假证件、假协议申请减免税,如果税务机关审验把关不严,或未进行实地核查,就不能及时发现,出现税款流失。超时减免,对纳税人的减免税申请不及时答复、批准。

(二)税收检查风险

检查程序不到位。有的检查人员为了图简便忽视检查程序,如检查通知不按要求提前送达、执法文书一人送达、证据不足就提前结案等。文书填写、送达不规范。文字表达不严密、项目填写不齐全或不正确、要求纳税人限期改正的项目、时间不明确等。检查引用的法律条款理由不充分或对政策的理解不透彻。对税收政策的理解程度不同或会计核算掌握的程度不同以及财务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上的合理差异,出现税务检查人员的税收结论与纳税人意见存在分歧,最终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留下隐患。

(三)税务人员素质风险

有的税收执法人员不精通法律法规,不熟悉税收会计;不掌握税收政策,不了解企业情况,业务能力不足致使税收执法的高风险。由于规范性文件繁多并且经常更新等原因,执法人员难以及时、全面、准确的进行把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执法水平。个别干部由于惰性引起的不作为而产生的风险,如不能定期到企业巡查,为企业提供政策上的指导和服务,出现漏征漏管户,对其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管。

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意义

(一)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是税收法治的本质要求。

税法是一切税务机关人员进行执法的唯一依据,它对税务人员的工作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同时也约束着他们的日常行为,避免执法人员知法犯法,确保纳税人的权利,尤其是新《税收征管法》有近28个条款直接涉及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和依法享有的权利。作为税务机关来说,只有依法行使职权、防范执法风险,才能最终实现法治的根本目的。

(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是维护税收执法人员利益的前提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税收执法风险、提高税收执法安全性,是保护执法人员利益的迫切需要。如果我们的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都得不到必要的保障,必将影响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税收执法队伍的稳定性,因而导致各项税收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三)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是树立税务机关良好形象的必然选择。

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我们的执法人员要严格自律,在执法行为上按照法律进行,每一个行为都可参照法律规定,合情合理,文明健康,另外这也是一项服务大众的工作,其形象和态度都直接会影响执法效果,好的服务意识可以给大家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方便后期工作开展。相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不利于良性发展。

(四)防范执法风险是确保征管质量和税收收入稳步提高的有效途径。

税收执法人员如果始终保持执法风险意识,就能够增强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尽职尽责,政令畅通,切实做到依法治税,从而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进而确保国家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

三、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措施

怎样才能更好地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提升执法质量

新时期,越来越多的纳税人懂得法律知识,熟悉法律流程,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坚持控制执法风险,在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税务机关可以通过不定期举办培训讲座,邀请社会中的相關人员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普及,一方面提升整个社会群体的法律观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当整个执法队伍的执法意识增强了,素质提高了,那么执法效果才会显现出来,达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税务人员应主动转变观念,增强使命感,须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重任,增强执法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同时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水平和执法水平,控制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二)营造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

通过学习法律,强化税收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提高执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职权滥用,谋私,玩忽职守等行为的发生,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我们认为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强立法,明确责任。对政府各部门的“应作为”和“不应为”制定出具体、可执行的法律规范,进一步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和工作要求,增强协税护税意识,营造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

(三)建立健全税收法律体系

应尽快建立并完善税收的法律体系,为税收执法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提高税收制度建设质量,确保税收法律之间协调一致,积极拟定税收法律、法规,提高税法体系,以推动中国的税法建设和税收执法尽快步入法治化的轨道。

总之,税收执法风险是新时期税务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焦点,税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必须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和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提高警惕,克服执法行为过程中的违法乱纪行为。(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地税局)

参考文献

[1] 刘兵.《税务执法程序的风险控制》法律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2] 蒋晓蕙.“健全我国财产税制是完善地方税体系的重要任务”.《税务与经济》.1997年第3期

篇5:税收管理学

税收舆情是“涉税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涉税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税务机关及其工作的方法、实效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涉税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涉税舆情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内容有关于个别税务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国税机关法制建设、国税窗口服务态度、国税干部生活作风、国税机关队伍及作风建设等问题,其所依赖的媒介包括媒体和网络等能够传播信息的所有途径。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舆情也随之成为了舆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论坛、微博、贴吧、网站等各个方面。

网络舆情可以分为真的和假的两类,假的大抵是传播谣言。对于真的舆情应该,对于假的舆情应该,税收舆情监测现状。国税工作是涉及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

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取得的好经验,存在的不足。

税收舆情管理的重要性。一是税收舆情监测引导关系税收工作的稳定和谐开展,能够引导社会各界正确理解国税机关的工作现状和实质,能够自觉关心和支持国税机关工作;二是税收舆情监测引导能够促进国税干部转变工作作风,自觉强化服务理念和意识;三是税收舆情监测引导能够树立良好国税形象,税收舆情管理的方法。

(一)是及时发布政府信息公开内容,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利用电台,12366网站,办税服务大厅等平台及时发布涉税公开信息;

(二)是确立专职舆情管理人员,定期关注涉税舆情信息。尤其是要关注贴吧、微博、论坛上面的涉税信息;明确建立六个机制,强化税收舆情管理,切实做好税收舆情的监测、应对和引导工作。一

是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密切关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有关媒体,纳税人权益保障中心、纳税人之家等有关组织以及市局局长接待日、纳税人来信来访、12366网站等方式反映出的舆情信息,研究舆情变化趋势,及时监测,有效防控。二是建立舆情研判机制。监测到或收到涉及本部门和由本部门引发的舆情信息后,及时组织人员召开舆情研判例会,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三是建立舆情应对机制。针对各类舆情信息,及时采取措施,积极进行应对,切实解决问题,有效化解危机,不断提高舆论处置和引导能力。四是建立信息报送机制。重点坚持重大、紧急信息报告制度,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影响范围较大的敏感事件发生,及时、准确地向上级部门报告;要持续坚持税收舆情信息月报送制度,基层单位按月收集报送纳税人关注的热点、各类媒体关注的涉税舆情、各单位税收工作动态以及涉税舆情研判等方面有代表性、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的信息内容。

五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把税收舆情管理工作列入绩效考评,对舆情引导控制不力、发生重大舆情事故、造成工作被动等现象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在舆情监测工作中,凡出现不监测、不按要求报送监测信息,或因瞒报、误报、漏报舆情信息的,在绩效考评中

予以扣分;对因以上原因造成后果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当事人和领导的责任。

六是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对内,加强舆情信息防控工作的沟通、汇报,及时交流工作中的好方式、好方法,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提升舆情信息防控水平。对外,采取各种形式,加强与宣传、通信、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协调,拓宽与各类媒体的沟通渠道,争取其理解、支持和配合税收工作。

篇6:税收管理学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xx市涉外经济发展迅速,外资企业和在外资企业任职的外籍管理人员逐年增加,目前,全市共有外资企业xxx家,外籍管理人员xxx人。由于外籍人员具有流动性强、各项收入比较隐蔽、纳税意识参差不齐等

特点,其个人所得税的税源监控和征收管理历来是税务部门的工作难点。在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管理工作中,xx市地税局按照“入境登记、申报纳税、审核评税、约谈核实、离境清税”的涉外税收征管思路,以实施外籍人员税收约谈为突破口,针对外籍人员的不同情况,实行科学管理,分类约谈,促进外籍人员依法申报纳税,提高了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管理质量和水平。2003年,全市外籍人员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xxx万元,2004年实现xxx万元,2005年达到xxx万元,占全市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xx。在实施外籍人员税收约谈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宣传培训,为实施税收约谈创造良好条件

实施外籍人员税收约谈是税务部门加强涉外税收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其“涉外”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为给税收约谈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干部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辅导、讨论交流、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等多种形式对涉外税收管理员系统地进行个人所得税法、涉外税收政策、反避税知识、涉外礼仪、税收外语等相关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了xx期税收外语培训班共培训涉外税收管理人员xxx人次,选派名外语基础较好的干部外出参加专业培训。我局xx税务所干部xxx,目前已能熟练运用韩国语与韩籍人员交谈,解决了税收约谈工作中的语言障碍问题。为提高约谈水平,我们争取市局支持,先后几次邀请xx市局负责税收约谈工作的专业人员来我局授课辅导,讲解税收约谈工作的实施方法、步骤和操作技巧,为税收约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是争取纳税人配合参与。税收约谈涉及到外籍人员的切身利益,为使纳税人积极配合,我们通过召开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宣传税收政策,为外籍人员提供通畅的咨询渠道,帮助他们了解我国的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熟悉税收征管程序,并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了外籍个人所得税的法律、法规中、外文对照汇编,全面的介绍了具体的涉税事项及纳税义务,消除因语言差别对我国税收法律、法规理解存在的偏差,增强外籍人员纳税意识,理解并主动配合税务部门的税收约谈工作。

三是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配合。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加强外籍人员税收管理会影响投资环境的片面认识,我们把取得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实施税收约谈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局党委主要领导多次向市委、政府领导汇报沟通,并专门向市政府提报了《关于对外籍人员开展税收约谈工作的报告》,将当前涉外税收管理现状、实施税收约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税收约谈工作的性质目的、方式方法及工作措施作了专题汇报,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主要领导给予充分肯定并专门作了批示,要求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支持,为税收约谈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科学组织实施,提高税收约谈效果

外籍人员税收约谈的实质是针对申报收入明显偏低、存在偷漏税嫌疑的外籍人员,通过约见、会谈等比较和谐的方式,耐心、细致地对其进行税法宣传、政策解释、纳税释疑等服务,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促使其自觉依法如实申报纳税。具体工作中,我们根据外籍人员的实际情况,在掌握大量基础性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比对,将外籍人员分为abc三种类型,即,境内境外收入申报比较正常,且申报纳税数额较多的,为a类纳税人;境内收入申报较多、境外收入申报明显偏低的,为b类纳税人;境内收入申报偏低且不进行境外收入申报的,为c类纳税人。为增强约谈工作的实效性,我们结合实际,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约谈措施:

1、对a类纳税人,加强沟通交流,巩固其纳税意识。由于a类纳税人纳税意识普遍较高,一般很少采取故意隐瞒真实收入偷逃税有现象,在约谈中,我们重点是向其解释税收法律、法规的疑点难点,与他们加强交流沟通,通过税收约谈,宣传税收政策,解决因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差异而导致的申报不准、不实等问题,通过税收政策沟通和纳税申报辅导,帮助其正确理解和把握税收政策,提高纳税申报准确率,避免漏申报、多申报等现象,以优质的服务巩固其良好的纳税意识,并通过他们带动其他的外籍人员如实申报纳税。如我局所辖某日资企业的一名日籍经理,来华第一月领到薪水后主动申报纳税,由于不了解中国的税收政策,申报时只申报了中方发放的4000元工资,尚不达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我们及时对其进行了税收约谈,详细

解释了个人所得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该人员了解了税收政策后,主动将日方发放的80000元工资合并申报,依法缴纳了税款。自此,该人员每月自行主动申报纳税,年申报收入xx万元,缴纳个人所得税xx万元。

2、对b类纳税人,设定收入警戒线,促其如实申报。为防止个别外籍人员隐瞒境外收入,我们通过外籍个人管理软件将所有外籍人员申报的收

入、缴纳的税款,按月份进行统计,全面收集外籍个人有关信息,以及不同国家的工资制度和薪酬标准。对来自不同国家、担任不同职务的纳税人分类掌握月收入最低“警戒线”。对境内收入足额申报、境外支付的申报收入与我们掌握的情况相比相对不足的外籍人员,我们根据掌握的最低收入警戒线,通过召开通气会、座谈会的形式对他们进行税法宣传,用以案说法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外籍人员及其扣缴义务人进行纳税辅导,帮助他们了解我国的税收法律环境,熟悉税收征管程序,提高对我国税法的遵从度,并通过对外籍人员所在单位的规模、收入利润以及个人担任的职务、任职年限等相关信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促其如实申报,从思想上杜绝偷税的念头。在大气候的带动下相当多的外籍人员会主动提高申报收入。以韩籍人为例,去年以来,通过设定最低收入警戒线,有针对性地加强约谈,许多人员主动提高了境外申报收入,从约谈前的xx提高到xx,全年申报个人所得税增加xxx万元。

3、对c类纳税人,加强涉税信息交流,迫其如实申报。这类纳税人境内收入申报偏低,且隐瞒境外收入,偷逃税意图比较明显,是税收约谈的重点。针对这种情况,约谈中,我们坚持内外并重,对内,严格约谈程序,准确把握税收政策;对外,积极与相关部门搞好信息交流,通过社会综合治税网络,与工商、外经贸、公安、银行等部门建立工作联系制度,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信息交流和税收情报交换,掌握其境外收入情况。同时,注意工作方法和约谈技巧,做到既耐心细致、以情感人,又坚持政策,有理有据,让事实说话,迫使其承认隐瞒收入事实,如实申报收入。如某韩国企业的三名外籍人员申报收入明显偏低,对其进行税收约谈前,我们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了他们境内、外的收入大大高于申报收入,约谈中,三人形成攻守同盟拒不承认境外支付的收入,对其收入与消费明显不符解释不清却又百般抵赖。我们约谈人员在反复向其宣传税收政策不见效果的情况下,通过出示税务部门掌握的证据资料,并强调税法的严肃性,明确告知违反税收政策的危害性,用以案说法的形式,列举一些被公开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发挥税收政策的威慑力,抓住被约谈人趋利避害的心理,教育和引导被约谈人主动终止税收违章、违法行为,自觉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尽量减轻因税收违章、违法带来的损失。迫于大量的涉税资料和政策威力,最终三名外籍人员,主动将韩国支付收入情况报送到主管税务机关,一次性补税56万元,补交滞纳金6万元,在全市境内韩籍人员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有力地促进了韩籍人员的纳税意识。目前,全市境内韩籍人员主动纳税申报率达xx,今年上半年申报纳税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xx。

三、完善制度管理,推进税收约谈工作不断深入

我们认为,外籍人员税收约谈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涉及部门多、政策性强、操作难度较大的复杂性工作。税收约谈工作的深入开展,除了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科学严密的约谈技巧,还需要规范完善的配套管理制度作保障:

一是做好外籍人员登记管理。近年来,为加强外籍人员登记管理,我们根据市局有关办法要求,逐步健全完善了“外籍人员个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与有关涉外职能部门加强工作联系和信息反馈交流,使外籍人员入境后的各种涉税信息都能及时传递到主管税务部门,按照“一人一档”信息管理软件的要求及时将信息录入,为每一名外籍人员建立电子档案,随时掌握外籍人员的工作单位、职务、收入情况、出入境时间等信息。从而为税务部门加强外籍人员税收管理、开展税收约谈提供了基础资料。

二是建立科学规范的外籍人员税收管理制度。近年来,我们先后制定了“外籍人员约谈核实管理办法”“外籍人员审核评税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使得外籍人员的税收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如通过“审核评税”软件,可以根据外籍人员的职务、国籍、所在企业规模及效益等建立逻辑分析系统,通过对采集信息的纵向、横向逻辑对比,将本企业、本行业、本地区的外籍人员申报收入与其他企业、行业、地区进行比较,筛选出申报异常的外籍人员,从而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认为申报不真实的纳税人实施税收约谈。仅今年上半年,我们就通过对不同地区但同一行业的xx名外籍人员收入对比,发现纳税人有隐瞒收入嫌疑,经过税收约谈和核实,补缴税款xx万元。

三是深化涉外税收服务管理。税收约谈既是管理手段,也是一种服务手段。实施税收约谈,税务部门必须正确处理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努力做到寓执法于服务之中,积极主动地为外籍人员提供税收政策、纳税申报等方面的服务,特别是要多提倡人性化的沟通交流,注意方式方法,以纳税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宣传政策,晓以利害,加强思想教育和政策引导,做到有理有据,刚柔并济,程序规范,敦促其自觉依法如实申报纳税。

总之,近年来,根据市局的部署要求,我们在开展外籍人员税收约谈工作中,通过加强宣传、规范管理、科学实施分类约谈,外籍人员税收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的高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动力,认真贯彻会议精神,虚心学习和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做法和经验,积极探索创新,推动和促进全局的涉外税收管理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水平。

上一篇:晚会合同下一篇:把握自己主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