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风险管理论文

2024-05-27

税收风险管理论文(共6篇)

篇1:税收风险管理论文

强化税收质量管理 提升税收管理水平

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就是把目前的税收工作目标、业务规程、岗责体系、工作标准、绩效考核等主要内容融入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之中,进行优化整合,创建一个科学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税收管理水平。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顺应了科学管理的发展潮流,符合税收管理的发展规律,是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

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创新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应当遵循以下五项工作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税收管理创新必须遵循依法治税的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应当在坚持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应当体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税的要求,严格遵循现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等行政管理法规的规定。另一方面,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本身也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提高税收执法水平,提高税务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提高税收执法质量和依法行政的管理效能,促进税务部门依法治税水平的提升。

(二)科学管理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对现有规章制度的补充修订,应当体现科学管理的特征,要借鉴、吸收当代管理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确保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先进性。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体现工作流程精简、业务标准精细、绩效考核精确、管理体系精湛,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

(三)注重实效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求真务实,立足于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应当抓住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和精髓,解决传统税务管理方法的薄弱环节,要注重制定工作标准,实行过程控制,强化绩效考核。通过制定和实施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减少征纳双方的办税成本。

(四)简便易行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搞繁琐哲学,应当做到指标科学明晰、标准规范统一、操作简便可行。同时,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应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自动考核为主,设置预警提示,进行过程控制,减少纸质记录。

(五)积极稳妥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循序渐进,先进行试点,完善后再全面推广。如可具体分为五个阶段,即方案制定阶段、体系设计阶段、推行试点阶段、全面推行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体系设计是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总体设计思路围绕“目标引导、面向流程”。所谓“目标引导”,就是指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紧紧围绕提高税收管理质量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体系设计,并将总体目标具体量化,形成质量指标体系,通过将税收质量指标逐层分解到具体的工作岗位,确保总体质量目标的实现。所谓“面向流程”,就是指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针对具体的业务流程进行过程控制,变事后考核为事中监控,明确每一工作环节的工作质量要求及控制要点,确保整个业务流程的顺畅运作。根据以上总体思路,在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工作中重点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设计质量指标体系。根据工作的实际,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实现三个总体目标。即:牢固树立质量理念、服务理念、绩效理念,打造“政府放心、纳税人满意”的品牌;制定、实施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全面提升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为了实现上述总体目标,要设计科学、合理、便于考核的具体税收质量指标。分等级,量化指标,应当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岗位进行考核。

(二)制定《管理工作标准》。每项管理工作标准应当明确工作职责、质量目标、业务流程、质量要求、控制要点、绩效考核、责任追究、表证单书和引用文件等主要内容。

(三)编写《岗位操作规范》。《岗位操作规范》不仅包括基层操作岗位,也包括管理机关的工作岗位,按单位层级明确每一具体岗位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要求,使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四)整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考核办法》应侧重于具体考核办法的整合优化,结合现有的考核制度,对目前千分制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税收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责任制进行完善和整合,对纳入税收质量指标体系、管理工作标准、岗位操作规范的考核内容进行量化考核,采取手工考核与计算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且达标。

篇2:税收风险管理论文

一、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落实情况

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是为了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切实解决目前“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更好地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我局是从以下几方面贯彻落实的。

1、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实施税源源泉控管

税务登记管理是税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最难管的一个环节,今年我们借助税源普查之风,要求各分局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纳税人进行全面摸底清理,使税收管理员清楚地知道辖区每户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纳税申报情况、税源动态情况,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在户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注重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工商、国税等职能部门的信息登记交换情况,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社会综合治税护税网络”,增强管理实效,实现了税源在源泉上得到了监控。今年,我局在税源普查中清查漏征漏管户179户,特别是浮山分局、永安分局在这次税源普查中清理漏管户成绩显著。

2、依托税收管理员手册,规范税收管理员行为,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税收管理员制度是规范税收管理员行为的制度,是加强税源管理确保税收收入的有较措施,我们根据税收管理员手册填写的要求,结合税收管理员规范,严格要求税收管理员管户与管事相结合,从纳税人的户籍管理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巡查巡管、发票管理、账簿管理、纳税评估、税源分析等进行掌握、分析、落实,且全部记载于税收管理员手册上,并要求真实、准确、全面、完整、清洁,所有的资料数据要与机上的数据相符,充分以税收管理员手册上的数据来衡量税收管理员每月所做的工作情况,并以手册记载的情况来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3、实行行业管理,责任到人。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对所有的税源实行分行业管理。对税收管理员明确监控任务和工作标准,使税收管理员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同时各分局与各税收管理员签订了目标责任状,确定其任务和责任,按照制度的规定月月进行考核评估,并与当月的奖金挂钩,通过考核评估来调动税收管理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了税源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4、深化评估分析、增强评估实效。今年以来,我局对纳税评估更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涉税信息采集,严格了纳税评估程序,同时加强部门配合,增强评估实效,使我局纳税评估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7年,我局对“三合机电、三六电机、信用联社”等113家纳税人进行了评估,共评估出税款640多万元。实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查、以评促收”的工作局面。

我们根据宏观税收分析和行业税负监控结果以及相关数据设立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对筛选出来的评估对象我们按照预先设立的评估指标、预警值以及相关数据来开展纳税评估,在纳税评估对象的筛选上,我们结合各项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和税收管理员掌握的纳税人实际情况,参照纳税人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规模、信用等级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从中发现有问题或疑点的纳税人作为重点评估对象,另外对重点税源户、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税负异常变化、长时间零(负)税负申报、信用等级低下、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发现较多问题的纳税人列入纳税评估的重点分析对象。

对评估对象确定后。我们查看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了申报纳税义务,各项纳税申报附送的各类抵扣、列支凭证是否合法、真实、完整,纳税申报表、附送表及项目、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规定,申请减免、缓批、退税、亏损结转,获利年度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并正确履行了相关手续。

通过评估,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分别采取税务约谈、调查核实、税务处理、并提出今后的管理建议;对有偷税、抗税行为的依法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等方法进行处理。

5、加强考核机制,强化事后监督。工作成绩的好坏在评比和考核中得出结论。我们根据《咸安区地方税务局税收管理员考核办法》及《咸安区地方税务局税收管理员工作考核评分表》的要求,每月按照税收管理员工作手册填写的情况及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认真地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的结果同税收管理员的经济利益、能级管理和评先评优挂钩,并且每个月及时地进行奖惩兑现,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使税收管理员制度做到“工作范围清、工作内容清、工作职责清、工作奖惩措施清”。到目前为止我局共有8人未按规定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受到惩罚,惩罚金额共计400元,6人能出众地完成税收管理员工作而得到300元的奖励。从根本上解决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

二、税收管理员制度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员思想上认识模糊

税收管理员制度明确规定了税收管理员的职责,虽然税务机关都组织了专门的培训,但许多税收管理员对自身的职责了解不清,在思想上仍然存在模糊认识。认为税收管理员制度与过去的专管员制度没有多大的区别。在实际工作中,税收管理员职责履行较好的是税法宣传、催报催缴等,而辅导纳税人健账建制,提供相应的纳税服务等开展情况不够理想,尤其是纳税评估工作,多数税收管理员对纳税评估不甚了解,不知如何着手开展工作。

(二)税收管理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税收管理员制度要求税收管理员不仅要熟悉税收业务、计算机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知识。而目前在征管一线的税收管理人员中,有些人已无法满足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要求。虽然学历教育、后续培训不断在加强,但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人仍然存在。现有人力资源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三低”:一是计算机应用技能低,常出现错误操作的现象,有个别管理员甚至连打字都不会。二是管理质量低,致使管理工作滞留在催报催缴、政策宣传、发票审核审批等层面上,不能管得更深、更细。三是财务知识水平低,不能将财务知识与税收法律法规有机结合起来,致使纳税评估

这项重要的工作流于形式。

(三)管户与管事结合还不到位

目前,由于案头事务性的工作增多,已让税收管理员显得疲于应付,而对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纳税户,管理员想扎实走访调查,深入了解税源确有困难。而部分税收管理员还存在“重管事轻管户”的思想,缺乏深入实际,脚踏实地的精神,调查了解不深入,影响了税收征管工作的开展。还有的管理员将更多的征管重心和注意力都放到了纳税大户的重点税源的管理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部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和非重要部位及环节的管理,势必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的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存在较大隐患。

(四)人机结合存在脱节现象

税收管理员在使用税收征管软件中,存在着脱节现象,很多工作无法在税收征管软件系统中完成,相应的还要在纸质材料中去做,这样推行的信息化建设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会导致失去系统的全面监控

(五)信息掌握不完整准确 影响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工作是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广泛、准确、完整的涉税信息是做好纳税评估的基础和前提。但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数量、质量情况来看,要对企业进行正确的纳税评估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从社会信息来看,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位、生产、销售、利润、纳税等情况要有横向比较;其次,从现有税务机关掌握的企业信息来看,申报数据不准确、不完整,征收人员对数据更新不及时;第三,从涉税相关信息来看,与工商、国税等部门信息沟通不及时,造成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人员变化情况不甚了解,重点行业的生产经营数据无法取得等问题,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税收形势分析以及对税源实施有效监控,也直接影响了纳税评估的效果。

三、深化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几点建议

税收管理员制度是强化税源管理,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问题的主要着力点,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合理配备人力资源,明确职责,实现最佳税收管理。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

(一)进一步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

税收管理员既要负责日常检查,纳税服务、纳税评估等日常管理工作,又要负责核实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等信息,提高基础数据的质量,还要负责所管税源户的调查,采集相关的涉税信息,并将信息传递到下一个环节。在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的过程中,要加强征管部门力量,优化税收管理业务流程,由征管部门实施信息化比对和开展纳税评估。一方面对纸质资料与电子信息进行比对,以确认电子信息的准确性,夯实税源监控管理的基础。另一方面根据从不同渠道获取的相关信息,开展纳税评估,针对评估结果,提出采取监控措施的建议,进而提高税源监控水平,为税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税收管理员综合素质培训

现阶段,税收管理员不仅要完成税收征收管理的各项组织管理和协调配合工作,还承担着纳税评估等一些研究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这就对税收管理员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有关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尤为重要。一方面,制定征管业务培训计划,采取网上授课、以会代训、一案一分析等形式,开展计算机知识、法律知识、财务会计、分行业税收政策等培训或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员的业务水平,增强其开展税源监控管理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教育引导,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素养及其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税管员的税源管理水平和效率逐步提升。

(三)正确处理好管事与管户的关系

税收管理员担负着管户与管事的双重职责,两者不可偏废,而且同等重要,要对税收管理员合理分配工作任务。管事较多的同志,责任区要相对小一些,管户要少一些;相反,管事较少的同志,管户的任务要重一些,使工作形成梯次搭配,科学、合理、最优化、有效地使用税收管理员。另外,税收管理员的时间和精力也要作合理的分配。在同志们之间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妥善安排时间,既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辖区巡查巡管,又要及时处理工作流程上的业务,做到管事与管户工作“两不误”。

(四)细化税收管理员职责

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和任务是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实现对税源有效监控的基础。一是税源划片管理。税收管理员按片划分管理范围,负责对辖区内纳税人税务登记审核、定期定额核定等日常管理,及时了解辖区税源变化情况,定期撰写税源分析报告;“追踪入户”,核实停业户、非正常户的真实性,清理漏征漏管户。二是税源分析评估。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以及日常检查了解的情况,加强对纳税户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分析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或及时提供纳税咨询服务。三是税源建档监控。税收管理员负责对所管纳税人综合资料和分户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纳税人档案,准确记录管户基本情况、税款征收情况,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变动情况。四是税源分类管理。税收管理员根据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纳税情况,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纳税信用等级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抓大不放小”,严格对重点税源户进行日常监管,提高税源监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以信息化为依托 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篇3:税收风险管理论文

所谓执法风险, 就是具有执法资格的国家公务人员在执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力或履行职责的过程中, 存在有未按照或未完全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要求的行为执法或履行职责, 侵犯、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给国家或人民群众造成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以及应履行而未履行职责, 所应承担的责任。

二、税收执法风险的准确定义

针对税收执法风险的定义, 不一而足。狭义说以职务风险为核心, 认为税收执法风险是指在税收执法过程中, 因执法主体的作为或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对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本身造成损害的各种不利后果;广义说则认为, 除职务风险外, 税收执法风险还应包括人身风险, 即税收执法主体在涉税事件中遭遇纳税主体所采取的威胁其人身安全的行为, 以及相关的报复手段。

笔者认为, 税收执法风险的定义不宜轻易扩大。所谓税收执法风险,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当是执法主体或执法人员不当作为所引起的不利后果, 这是内因所致。而广义说的人身风险, 却包括了执法主体或执法人员的正当作为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可能性, 是为外因所致, 不符合执法风险的基本内涵。

三、税收管理员在税收执法中的潜在风险

1、税务登记环节中的风险

作为税收管理的起始环节, 税务登记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各省在利用征管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今天, 若税务登记资料采集、录入不准确, 将对后续税收管理环节产生不良的蝴蝶效应。如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由于纳税人性质登记错误, 使税种、税率、征收方式、税款级次的确定和划分产生紊乱, 使管理者在各项税收指标统计上无法及时获取真实有效的数据, 以致延误税收决策的制定, 给税收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其次, 有些纳税人在填写税务登记表时, 对于相关的基本信息, 都不如实填写或填写不规范。更有甚者, 伪造章程、验资报告和房产土地信息等。加之某些税收管理员在录入新办纳税户资料时, 把关不严, 未进行各项信息的核实, 或虽进行核实, 但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认为其条件符合, 更易出现税务执法风险。在后续管理过程中, 面对失踪户认定环节, 由于税务登记环节登记的信息不全, 且无有效联系方式, 完全无从查找纳税人具体下落。

2、纳税变更及注销中的风险

在纳税人办理变更程序中, 变更企业法人易被税收管理员忽略。在实际税收管理过程中出现有企业原法定代表人为逃避缴纳税款, 将企业通过变更法人的方式转移给他人;也有企业为逃避执行变更法人, 给税收征管以及债权人主张权利带来困难的。经过变更后, 原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形式上彻底从企业脱离, 相关部门无法及时对其进行相应的制裁。而税收管理员则不得不承担因相关事件所带来的追责风险。

根据《征管法》第十六条和《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十五条之规定, 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 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 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登记。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纳税人在工商部门办理了注销手续, 却不告知税务机关的情况。如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及时向税务机关通报注销事项, 税务机关的注销手续便会滞后。这时, 就有纳税人继续向税务机关领购发票, 并利用这些发票从事经营甚至违法活动的可能。或者有些国税与地税的共同管理户, 在国税机关办理了注销程序, 而未完成地税机关的注销程序, 若该注销户存在欠缴税款, 则无法及时催缴入库, 更加增大了税收管理员的执法风险。

3、发票管理中的风险

在以票管税的大环境下, 发票管理环节尤其应当引起税务机关及税收管理员重视。而在发票管理过程中, 风险频发,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 来自税务机关

常见的就是发票核发超期、发票种类核发错误、纳税人用票资格认定存在错误。笔者曾遭遇属国地税共管性质的纳税人, 以增值税项目向我地税机关申领服务业性质的发票, 若不仔细核查, 很容易开错发票。由此, 在发票核发的具体过程中, 不论税收管理员存在过失还是故意, 发票的使用一旦出现差错, 税收管理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 来自纳税人

当前多数涉税案件, 都不可避免地会牵扯到发票。某些纳税人为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 想方设法伪造、购买、使用假发票, 或者串票、虚开发票;在发票改版时, 某些纳税人拖延更新发票, 超期使用旧票, 以达到少缴税款之目的;也有将作废发票穿上“马甲”用以抵扣税款的。这些行为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同时也给税务机关带来了很大的执法风险。

4、日常税收管理事务中的风险

按照我国税收征管法之规定, 税收管理员所承担的职责, 无不涉及。而我们都知道,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如果税收管理员工作负荷超标, 那么风险的产生就理所当然了。笔者做了一项调查, 某局某基层税务所现有企业管户982户, 职工13人, 其中税收管理员仅有9名, 人均管户110户左右, 最高单人负责143户, 最低单人负责70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纳税户还有进一步上升之趋势。面对巨大工作量, 仅在“一户式”资料存储上, 每月的纸质报表都足以将税收管理员湮没, 而企业纳税申报情况跟进, 监测发票使用情况, 开展纳税辅导等其他工作将被迫滞后。

四、关于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建议

1、增强则责任意识, 强化税收执法风险认识

税务机关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确保税收管理人员的执法安全性。应积极引导税收管理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执法风险, 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对税收管理员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而税收管理员亦当强化责任意识, 转变工作态度。要摸清各种执法行为的风险易发点, 及时防范。同时还应认识到风险可能带来的各种行政甚至刑事上的严重后果, 随时自省自警。税务机关全体人员在治税观念上都应及时从传统的“收入导向型”向“法治导向型”转变, 用“服务”的治税方法, 替代“整治”的治税方法。坚持法律至上, 要坚持合法行政与合理行政相结合, 以起到对执法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2、加强税收管理员培训, 增强业务能力

税收管理员要具备正确开展税收执法活动的综合素质。而这一综合素质涵盖面极广, 它包括了诸如正确的思想观念、必要的法律知识、端正的工作态度、熟练的业务技能等等。要想在短时间内全方位地掌握, 难度相当大。因此, 税务机关在制定税收管理员培训方案时, 当本着统筹兼顾, 有的放矢的原则, 先急后缓, 抓大放小, 重点突破。根据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对税收管理人员进行分别培训, 重点培训。只有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 才能避免因执法不规范、不到位或越权执法带来的不良后果。

3、优化资源配置, 壮大税收管理员队伍

在纳税户总数不断递增的情况下, 如何做到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精细化管理, 显得尤为重要。税务机关应及时监控税收管理员队伍运转状况, 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管理员负荷评估体系, 实现各项工作的量化, 及时调配优秀人力资源进入税收管理员队伍, 以化解纳税服务供应与纳税服务需求的矛盾。同时可尝试将工作流程专业化, 分解工作的每一步骤, 分别由不同的人负责相关的流程, 稳步衔接, 轻松实现流水线办公。这样既减轻了税收管理员的负担,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将税收执法风险保持在低概率水平。

4、建立健全协作机制, 完善信息共享网络

税务机关应进一步建立协税护税机制。对于纳税人动态信息, 与相关部门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信息共享, 尽最大可能争取其余部门的支持与协作, 以提高税收征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而在众多部门中, 尤其当与工商部门密切配合, 建立定期联系制度, 特别是在纳税人新增与变更以及注销业务上, 工商、税务部门可以推动联合办公, 建立互通信息网络, 以此杜绝漏征、漏管现象。由此, 还可扩大范围至金融机构、财政、审计等部门, 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降低税收管理员的执法风险。

5、依靠科技手段,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税务机关应加快管理软件开发与升级, 不断提高税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面对日渐复杂的税收征管工作, 现有的征管软件在一定程度上仍不能完全满足管理需要。各税务机关当及时更新, 在预警功能上, 保障税收管理员权限, 细化到所有能实现网络监控的行为。国家及各省市每年汇编和更新的税收政策法规成百上千, 当转化为电子信息, 在内部管理软件上设置“法律法规文库”的查询功能, 以便通过查询系统能及时调出所需要的信息, 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 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防止重复与浪费。

摘要:文章从定义入手, 准确把握税收执法风险的定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立足事实, 全面翔实地表述了税收管理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税收执法风险, 如在税务登记、变更、注销、发票管理和税收管理员的日常工作量中隐藏的风险。在文章最后一部分, 面对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增强法治意识、强化法治和业务技能培训、加大投入、健全协作机制和提高科技管理手段等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税收,执法风险,规避,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刘辉.规范税收执法若干问题的研究[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6) .

[2]董文毅.关于规范我国税收执法的若干思考[J].2004 (08) .

[3]潘贤掌.构建我国新型纳税服务体系的思考[J].财政研究, 2006 (03) .

[4]李培芝.新形势下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关系[J].财会研究, 2008 (13) .

[5]方菊芳.浅议税收执法风险及防范[J].新西部, 2008 (16) .

[6]冯曦明.税收执法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财会研究, 2007 (10) .

[7]赵文超.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会计之友, 2009 (05) .

篇4:刍议企业税收风险

一、税务风险的含义

传统的税务风险基本上只是考虑了征税人和用税人两种涉税主体的行为预期与行为结果之间存在偏差的可能性,并没有考虑其他涉税主体,而且对征税人和用税人两种主体涉及的税收风险也没有全面概括,导致无法系统地把握税收风险的形成原因和类别,进而也难以找到相应的治理之道。税务风险是在合法的前提下,企业主动选择的在于企业外部和内部的与税务相关的不确定性。税务风险包涵于商业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以及遵循性风险中,强化税务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内容

(一)税款负担风险。纳税人纳税所引发的最直接经济后果就是可支配的收入大大减少。纳税可能会因为过多过重的税收负担而陷入经营危机,甚至破产。税款负担具有“滚雪球”的风险效应,如果纳税人不时地处理前期的税款负担,那么,前期税款负担将会带入本期,最将使税收负担越来越沉重,进而形成欠税的包袱,甚至因为欠税而导致破产、倒闭。

(二)税收违法风险。部分纳税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偷税逃税,这种违法手段不仅不能化解税款负担风险,反而会生产新的违法风险。因为按照国家税法规定:纳税人偷税除了必须补交所偷逃的税款之外,还会被税务机关课处所偷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并按日加收0.5%的滞纳金。如果情节较为严重,纳税人还将被课处刑罚。另外,纳税人一旦对税收法律与政策理解出现偏差,在计算与缴纳税款方面就很容易违反税收法律与政策的规定,在实质上构成税收违法。

(三)信誉损失风险。纳税人违法并被有关机关处罚,在经济上必然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损失。同时。纳税人还会有信誉或名誉损失,其他有关经济主体会因为纳税人的偷税等违法行为而对该纳税人的信用产生怀疑,不愿与其合作。

(四)政策损失风险。纳税人因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丧失享受某些税收优惠的资格。如我国,纳税人不履行某些增值税纳税义务或者违反某些增值税规定,将不得申请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这种无形的损失比有形的处罚损失更为严重。

三、企业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税收风险的外部原因

1、来源于税收立法层面的税务风险。我国税法改革时间不长,完整税法体系并未建立,现在我国税收正式立法少,行政法规多,主体税种还没有立法,税收基本法尚未出台。现行工商税收税种有20多个,少数上升到正式法律,大部分是暂行条例、暂行办法或规定。由于相当部分的税务法规在出台前未经详细调查研究,更未进行全面统筹,因此往往引起税法规定与纳税人实际情况相背离,使纳税人无所适从。而且税务法规变化过快,朝令夕改,加之信息传输渠道不畅通。难以让纳税人及时准确掌握。

2、来源于税收行政方面的税务风险。其一是税收机关与纳税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是增加纳税人承担巨大的税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当一部分具有适用性、比照性的政策处于非公开的状况,其结果除了影响到法律的公正性。税务机关对于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一般仅限于有效范围的解释,针对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就其立法意图及提请纳税人关注的重点缺乏必要的说明,因此很容易误导纳税人,使其跌入税收陷阱。其二是由于在现行法律、法规、规章中没有对税务行政机关使用税法解释权和自由裁量权作出相应的约束,这就有可能造成税务机关及税务官员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当,从而构成对纳税人权益的侵害,使纳税人承担巨大的税务风险。第三,税收机关和税务官员的执法观念。理论上征税人可依法查处纳税人的偷税、逃税、抗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纳税人也有权依法提出申诉、上诉、控告、检举揭发等,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来源于交易对象税收风险。现实中,竞争的加剧,经常出现在与交易对象发生交易时,对方提出的条件违法,但企业以短期自身利益为重,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与之交易,从而产生交易对象风险。

(二)企业税务风险来源于纳税人内部原因

1、纳税人依法纳税观念的弱化。中国很多纳税人过分迷信于“关系”。总想在税收上打“擦边球”、“走钢丝”、或对企业纳税事务漠不关心,往往会将自己置于违法的境地,时间一长,连纳税人自身也会变得麻木,即使早已触犯了税收法律、法规竟然毫不知晓。在经济生活中,纳税人要想得到税收优惠,必须先打点再行文请示。纳税人获得理应给予享受的优惠政策,仿佛一切来源于和税务官员良好私人关系。其结果是造成税务官员私欲的膨胀与纳税人潜在风险的增加。

2、纳税人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财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偏低,偏重日常会计核算,对税收知识及办税重视不够,造成技术性差错,导致了少交税款,而遭到税务部门处罚。另外只对经常发生的税种有基本了解,忽略了对税法的全面研究和学习,没有全面掌握各项业务事项的性质,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准确,多交了不该交税,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流失。目前,纳税人对于税法体系及税法规定的复杂性缺乏、主动、全面、完整了解的情况非常突出,从根本上讲源于纳税人对于税收法制观念的认识远远滞后于企业经济发展的速度。

参考资料:

[1]李汉文,刍议税收风险的定文及危害,税务研究,2008、8、

[2]林凤羽,企业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金融经济,2007、16

篇5:税收风险管理论文

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是指税务稽查机构和税务稽查人员依法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进行税务稽查和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作为税务机关的执法部门之一,税务稽查是税务执法过程中,最具执法风险的部门,加强对执法风险的管理,努力防范和控制执法风险,对保护税务稽查人员,提高执法水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实施的“纳税服务、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税收专业化管理体系中,纳税服务和税源管理是基础性的日常管理,纳税评估是中期性的监控管理,税务稽查是后续性的强化管理,是对税源管理的再加强和再补充。税务稽查作为四个体系中的一环,侧重“查”字,因此我们在实施稽查检查时,结合稽查工作实践,高度重视执法风险防范,通过对稽查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主动地、有目的地处理和规避税务稽查风险,着力提高办案效率,提高检查深入度,提升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做到执法无过错,才能有效的防范执法风险。通过近几年预防稽查执法风险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预防执法风险不仅可以预防检查人员工作中人身、行政、法律方面潜在的风险,还可以规范我们的执法行为,提高稽查的战斗力,全面提升税务稽查执法工作;同时整顿规范了税收秩序,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促进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为了更好的开展税务稽查风险管理工作,把防范执法风险的意识贯穿于稽查执法的全过程中,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

1实:

一、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制定税务稽查执法风险控制办法 认真学习关于税务稽查执法风险的相关文件,组织干部讨论,提高全体干部预防执法风险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完善内控机制建设,增强稽查执法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对稽查人员进行执法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每位稽查干部结合自已的岗位找准风险点,制定出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以提高检查人员素质。强化稽查实施过程控制,进一步增强执法人员的执法风险防范意识,避免稽查中不作为和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二、抓学习,强素质,提高检查人员办案技能,增强预防风险能力

多年的稽查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稽查工作的好坏,执法风险的大小,税务稽查部门比其它部门更倚重于检查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技能,经常性的进行以做人做人品为重点的人生观教育和以加强责任心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狠抓业务学习和实际工作技能提高:

(一)突出实际工作技能提高。我们认为所有业务学习最终要落实到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因而工作技能的提高是根本。我们通过请有稽查工作经验的同志主讲“如何写好稽查报告”、“进税案、话稽查”等专题贴近实战,以讲带议,大家参与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激发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参加业务竞赛为契机。组织干部参与学习,考试选拔,并组织参赛人员集中强化学习,取得了业务竞赛成绩、干部

业务素质双提高的目的。

(三)利用工作空闲间隙,集中时间学习,不断提高稽查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通过开展分类别、多途径、递进式的稽查业务培训,提高稽查人员综合素质,使稽查执法人员精通税收政策法规、行政执法程序,掌握稽查执法的关键环节,全面提高执法能力。

(四)提倡检查人员边干边学。要求检查人员在提出办案思路、定性和提出处理依据时,先学习相关法规文件后实施定性,提出处理建议,以做到方法得当,定性准确。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干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防范执法风险的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三、建制度,抓落实,强化稽查实施过程的控制管理

(一)建立检查环节内部工作时限制度。根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相关规定,建立稽查“四环节”工作限时制度,安排计划和检查督促办案进程。加快办案人员工作节奏,提高了办案效率。检查环节结案后,马上将纸质案件交付审理部门预审理,一方面避免检查环节超时限实施被执法责任追究;另一方面也弥补审理环节由于时限偏短的制度设计缺陷可能引起的超时限执法追究。

(二)建立检查工作汇报会议制度,进行查中指导。定期召开工作汇报会议,集体听取检查工作进度汇报,集体讨论案情,把握检查工作重点,共同研究制订疑、难点问题解决方案,指导和引导检查走向深入,评估和防范检查中潜在的风险。此外,在办案过程中实行稽查人员向局领导适时汇报执法检查过程,做到全方位、全程式、动态化执法监督。

(三)建立检查环节内部质量控制机制。案件实施终结后移送审理环节前,先由检查环节内部对案件的证据、定性、处理的依据、及稽查报告进行审核,与外部的案审部门形成案件质量双控制机制,预防由于案件质量引起了执法风险。案件的审理部门审理后,及时将案件审理的意见反馈给检查人员,集中进行总结,并对典型的案件个案剖析,总结工作得失,预防再次发生的潜在风险。

(四)进一步完善稽查工作制度。通过落实稽查管理各项制度并依托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和各类管理监控系统的运行,严格执行稽查执法法定程序、稽查案件审批权限及各项税法和税收法规制度,认真落实稽查处罚有关规定,不得擅自提高和降低处罚标准。同时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严格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促进规范执法。

四、抓廉政,重制约,化解税务检查中的执法风险

在组织参加上级的廉政教育的同时,经常性地组织稽查局内部特别是检查人员的廉政教育学习,同时十分重视税务检查权的制衡,人员之间的制约。

(一)注意检查人员的合理搭配。了解检查人员的工作经历、个性、能力,及时掌握他们的工作、生活、思想动态,在案件实施人员调配上,尽量避免检查人员熟识的对象,地区、行业,一个检查小组,即有思想素质较高人也有业务能力较强的人,注意

搜集社会、业界对在查案件的信息反馈及时提醒检查人员,并作一些预防性的安排。

(二)完善主协查制度,充分发挥其制约作用。主协查制度实施强化了检查人员的责任心,同时也存在一些诸如“主查人员太忙,协查人员太空”、“主查人员一权包揽,协查人员不知情况管签字”的弊端,起不了应有的制衡作用,今年我们以对主协查人员的责职进行了细化分工,主查人员重点负责办案思路,案件的突破和稽查报告,协查人员主要负责案件的取证工作,并且要求由协查人员负责向上级汇报案情和进展,提高了协查人员在办案中的作用,强化和完善了主协查制度的制约功能,化解潜在的执法风险。

五、重细节,重评估,全面预防执法风险

(一)做好查前分析。在了解被查对象涉税的基本情况,特别注意了解被查人员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经济状况,行事风格,评估可能发生的状况。

(二)对于重大行动,评估事前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相应的预案。由分管的领导亲自带队,组织实施,做到程序合法,措施得当,处置及时。

(三)将对稽查执法风险评估贯穿于税务稽查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各个事项,即时进行评估。并纠正错误于当事人提出复议和诉讼之前。

(四)文明执法。做到“强不怕,弱不欺,法到位,理在先,廉洁且礼貌”。化解和软化稽查执法中对立的尖锐性,以礼待人,以理服人。

篇6:税收风险管理指标

目 录

一、A级风险指标也称特级风险指标(6个)2 A1、应收账款大于销售收入:虚假交易,虚开隐患。2 A2、应付帐款大于销售收入:虚假交易,虚开隐患。2 A3、新认定一般纳税人3个月销售收入超过1个亿或6个月超过3个亿:虚开隐患。2 A4、期间费用总额大于销售收入的30%:虚抵,虚开隐患。3 A5、增值税超高税负企业:所得税隐患,虚开隐患。3 A6、存货与留抵税金不匹配:虚开隐患,虚抵隐患。3

二、B级风险指标也称高级风险指标(10个)4 B1、存在“理论少缴税款”现象:偷税风险。4 B2、存货为负数:多转成本等偷税风险。5 B3、既有预收账款又有存货:隐瞒收入,偷税风险。5 B4、存货大于销售收入的30%:隐瞒收入,偷税风险。6 B5、销售成本大于销售收入:虚转成本,价格倒挂,偷税风险。7 B6、全年有销售收入无增值税企业:虚抵,隐瞒收入,偷税风险。7 B7、应收账款为负数:隐瞒收入,偷税风险。8 B8、应付账款为负数:隐瞒收入,偷税风险。8 B9、预付账款为负数:隐瞒收入,偷税风险。8 B10、商业零售企业无票收入低于总收入30%:隐瞒收入,偷税风险。8

三、C级风险指标也称中级风险指标(10个)9 C1、其他应收款大于收入: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假交易、偷税的风险。9 C2、其他应付款大于销售收入: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假交易、偷税的风险。9 C3、流转税申报收入与所得税申报收入及损益表收入不一致:可能存在隐瞒收入、偷税的风险。9 C4、增值税超低税负企业:可能存在虚抵、隐瞒收入、偷税的风险。10 C5、所得税超低贡献率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支出、少列收入、偷税的风险。11 C6、运费抵扣异常:可能存在虚抵运费、偷税的风险。11 C7、有在建工程又有留抵税金:可能存在多抵进项、偷税的风险。11 C8、固定资产大额抵扣,导致当期不实现增值税:可能存在超范围抵扣、偷税的风险。12 C9、农产品抵扣异常:农产品收购企业的农产品抵扣超过总进项的98%,其他企业农产品抵扣超过总进项的10%,可能存在虚抵农产品、偷税的风险。12 C10、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金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超过50万元以上:可能存在真销售、虚假损失、不转进项税等偷税风险。12

四、D类风险指标也称一般风险指标(9个)13 D1、营业外收入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超过50万元: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偷税的风险。13 D2、补贴收入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超过50万元: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偷税的风险。13 D3、预提费用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在50万元以上:可能存在多列费用、偷税的风险。14 D4、待摊费用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在50万元以上:可能存在多列费用、偷税的风险。14 D5、营业外支出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超过50万元:可能存在多列费用、偷税的风险。15 D6、有长期投资或短期投资但无投资收益:可能存在帐外经营或隐瞒分红、分息,偷税的风险。15 D7、其他应收款为负数: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偷税的风险。15 D8、其他应付款为负数: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偷税的风险。15 D9、海关进口专用缴款书抵扣超过总进项40%:可能存在虚抵进项,偷税的风险。15

税收风险管理指标

税收风险管理主要是针对纳税人少缴税款,虚开发票等税收违法行为进行的管理,其主要管理手段是通过税收风险指标对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采取纳税辅导、风险提醒、管理员核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专项整治等应对措施消除风险,以达到提高征管质量的目的。

风险指标设计主要遵循三项原则。一是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相关数据违背经营常规的要求。如往来金额过大,库存过大,成本费用过大等。二是申报税款低于当期各项税收平均指标或最低指标。如企业存在理论少缴税款,增值税低税负,所得税低贡献率,长期有收入无税款等。三是风险指标数据的取得要有征管信息系统的支持,即能通过征管信息系统提取到该数据。

根据上述原则选取的风险指标按照企业经营过程和申报结果可分为:资金往来异常,货物异常,收入异常,成本费用异常,税负异常,抵扣异常等六大类,三十五个指标,基本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以后,随着对各种风险指标的研究,成熟一个添加一个,以满足风险监控的需要。现将六大类三十五项指标详细分述如下:

一、A级风险指标也称特级风险指标(6个)

A级风险指标主要是对可能存在虚假交易和虚开虚抵隐患的行为进行监控的指标,这些指标出现异常是最高级别的税收风险。

A1、应收账款大于销售收入:虚假交易,虚开隐患。

应收账款是核算企业销售后未收回的货款,出现应收账款大于销售收入,说明除本期销售没收回货款外,上期销售也有大量没收回的货款,这就是只销售货物不收回货款(或基本不收回货款)的情况。一个没有经营性现金流的交易行为我们有理由怀疑其交易的真实性。如果其交易存在虚假或部分虚假,则虚开的风险是巨大的。

另外,应收账款大于销售收入现象也可能是企业乱记账,乱对应科目造成。例如,企业销售的未开票货物(以后还要开票),正确的应记应收账款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而企业错误地记为应收账款的增加和库存商品(产成品、在途商品)的减少等。

A2、应付帐款大于销售收入:虚假交易,虚开隐患。

应付账款是核算企业购进货物应付未付的货款。应付账款大于销售收入说明企业销售的货物购进时都没有(或绝大部分没有)付款,购货长期不用付款使交易的虚假成分增大,虚开的风险也很大。A3、新认定一般纳税人3个月销售收入超过1个亿或6个月超过3个亿:虚开隐患。

按正常规律,新认定一般纳税人经营初期由于资金、市场营销经验、客户忠诚度等原因短期内销售收入一般不会很大。对在短期内销售暴增的新开业户应注意其经营业务的真实性,防止虚开和突然注销。A4、期间费用总额大于销售收入的30%:虚抵,虚开隐患。

企业毛利率一般不会超过30%(个别企业除外),如果期间费用大于销售收入的30%,则企业经营根本无利可图,是不能正常运转的。企业期间费用大于30%一般是由于非正常费用挤入造成的,最常见的一是多列运费,二是多列成品油,三是多列过桥过路费,四是虚构工资津补贴等,五是多列其他各项杂费等。其中许多项目既多抵进项税又多列支费用。

A5、增值税超高税负企业:所得税隐患,虚开隐患。

商贸企业税负超过2%(即企业有11.76%的毛利),从增值税负的角度反算,企业的毛利均超过了正常水平,但在实际经营中,这些企业税负高并不是因为毛利高造成,而是由于不能取得合法有效的进项发票所致。即这部分企业入账的成本费用中有很多发票的取得是与实际经营不符的,即有的是找来的假票,有的是与经营无关的其他发票,有的是代开的其他发票,还有一些是白条入账,这些不合理、不规范的进货发票和费用发票在计算所得税时是不能列支的,那么企业在所得税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隐患。由于这些企业进项发票无法正常取得,使我们对其业务的真实性很难判断。因此这些企业中极易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隐患。

A6、存货与留抵税金不匹配:虚开隐患,虚抵隐患。企业留抵税金是反映存货中所含的税金,其最大数额不应大于存货×17%。造成留抵税金大于存货×17%的原因一是企业销售价格低于进货成本,即成本大于收入。二是有非成本因素的税金抵扣过大,如固定资产、运费、成品油、农产品等。三是进项票取得不及时,即估价入库的货物已销售,但进项发票滞后取得。以上无论哪种情况,税收上都存在明显疑点

二、B级风险指标也称高级风险指标(10个)

B级风险指标主要是针对企业可能存在十分明显的偷税行为,而且数额可能较大的行为进行监控的指标。这些指标出现异常是高级别税收风险,绝大部分存在明显的偷税疑点。B1、存在“理论少缴税款”现象:偷税风险。

所谓“存在理论少缴税款”就是根据我国增值税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用一个相对准确的公式计算出每个企业理论上应纳的增值税额,用这个理论应纳税额减去实际缴纳的税额就是存在的理论少缴税额。根据增值税设计原理,企业应纳增值税=企业毛利额(增值额)×17%,但中国的增值税实行扣税法计算,一些费用项目固定资产的进项是可以抵扣的,主要包括运费、汽油费、固定资产等。同时,我国增值税是按月计算的,所以还应考虑到期初期末留抵税金的影响,其中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中还包括一些活劳动(非抵扣项目),经测算,一般工业成本中的非抵扣项目占5%以上。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得出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理论少缴税款的公式:

商业企业理论少缴税款=(销售收入-销售成本)×17%-申报应纳税额-运费抵扣-固定资产抵扣-|(期初留抵-期末留抵)| 工业企业理论少缴税款=(销售收入-销售成本×95%)×17%-申报应纳税额-运费抵扣-固定资产抵扣-|(期初留抵-期末留抵)| 对每户企业理论少缴税款的计算解决了用行业平均税负进行监控导致的疑点不准确和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例如某企业毛利率是20%,税负应达到3.4%(20%×17%),但该企业通过各种作弊手段使自己的税负始终在2.1%左右,而税务机关对该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税负监控值为1.8%,虽然该企业实际税负较低,但税务机关始终监控不到,实际上该企业的偷税率仍在38.24%((3.4-2.1)÷3.4×100%),对这类企业,通过理论少缴税额的计算就使其暴露在税务监管之下。

对存在理论少缴税款的企业,虽然指明了其存在的问题,但存在问题的具体环节和科目还需要进一步检查评估才能找到,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其纳税额与所挣毛利额差距很大的线索,这类企业容易存在虚抵、延压收入等税收问题。

B2、存货为负数:多转成本等偷税风险。

存货是不应该为负数的,存货负数反映为企业多结转了成本,造成这种的原因一是人为抬高结转成本价格,二是人为多转数量,三是销售产品与实际结转产品的品种不对,如销售了5个水杯,结转了5个轮胎等,税收疑点相当明显。

B3、既有预收账款又有存货: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预收账款是核算企业销售货物时先收货款但没有发货的款项。预收账款一般是在企业销售的货物比较紧俏的情况下发生的,即购货需要先付款预定,否则买不到货。因此,有预收账款的货物凭其紧俏程度一般不应有大额存货。如果企业既有预收账款又有存货则可能存在货物已经发出但没有记销售的情况。B4、存货大于销售收入的30%: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商业企业存货是库存商品,工业企业存货是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按照存货周转率的要求,企业的存货一年至少要周转5圈以上,即存货为销售成本的20%。在企业存货周转率考核中,低于3(圈)的为不达标,即存货为销售成本的33%以上为不达标,反映为存货太大。存货周转率=当期累计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平均存货=当期累计销售成本/存货周转率

假定当期累计销售成本为100,若周转率最低为3,则平均存货=100/3=33.33。

假定企业销售毛利为10%,则存货最高(剔除个别特殊企业)应占销售收入的30%,超过30%则为异常状况。另外,从实际经营情况看,存货达到销售收入30%,则意味着存货够3.6个月销售,已经超出企业一般备货2-3个月储量的要求。

企业超大库存往往是货物已经销售,但不记销售、不转成本、不申报纳税而长期趴在库存中隐藏,使账面库存与实际库存不符,形成库存虚数。有的企业库存商品明细账记载某商品进货后几年都不动,实际早已无货,且数额巨大,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库存,税收疑点十分明显。B5、销售成本大于销售收入:虚转成本,价格倒挂,偷税风险。

销售成本大于销售收入就是低于成本价销售的行为。由于市场行情原因,有时企业可能短期或个别交易存在低于成本价销售的情况,但如果某企业长期存在低于成本价销售则存在较大异常。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企业售价没问题,是人为多转成本造成了成本大于收入。二是企业成本没问题,是人为压低开票价格,使开票价低于实际交易价格,从而逃避纳税。三是企业低价销售是为了促进销售数量吃厂家的返利,这部分返利最少应能抵消企业低价销售部分的损失,但这部分返利企业往往不记账。B6、全年有销售收入无增值税企业:虚抵,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对有销售收入但没实现增值税的企业,这显然是异常状况,但出现这种状况的企业往往用以下理由应对税务机关:一是开业初期进货量大,所以一直没抵扣完,或是为了完成销售任务进货多,全年也没抵扣完,一直有留抵。这种情况多存在于各种地区代理商、总经销等企业,但实际上企业存在着定期返利或实际销售后人为不记账仍在库存商品账户中趴着等状况。二是长年低于进价销售导致不实现税款,主要是经营公用事业产品的企业,如水、电、热力、煤气、天然气、汽柴油等国家控制价格的单位,但实际上国家对这些单位都留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或给予一定的补贴。三是对区域总代理企业低价销售产品造成长期不实现税款,主要是区域总代理和生产厂家之间存在关联交易,实际购买价与开票价格不符,厂家通过对总代理考核,在月底或季度末对代理商价格进行调整或让利。四是其他人为压低产品售价,造成购销倒挂或人为虚抵进项等也是造成长年不实现税款的原因。因此无论什么情况,全年不实现税款都存在着较大的隐患,应彻底查清。

B7、应收账款为负数: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应收账款为负数就是实际收回的货款多于应收的货款,即多收回了货款。正常情况下是不应出现的,这种情况一般是企业将收回的货款记在应收货款的反方以隐瞒收入造成。另外,导致应收账款为负数的还可能是企业乱用错用科目,隐瞒其他事项造成。B8、应付账款为负数: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应付账款负数反映的是没有应付的货款,而有收回的货款。这种情况可能存在企业将收回的货款隐瞒在该科目逃避纳税的行为。

B9、预付账款为负数: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预付账款负数反映的是没有预付的货款而有收回的货款,这种情况可能存在企业将收回的货款隐瞒在该科目逃避纳税的行为。

B10、商业零售企业无票收入低于总收入30%:隐瞒收入,偷税风险。

对商业零售企业特别是经营终端消费品的烟酒、食品、手机、家电、服装、汽车修理等企业一般应该有无票收入,因为这些企业100%地开票纳税是很难做到的,根据过去已发案件统计和省局纳税服务处对个体零售纳税人调查及国有商业零售企业无票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例绝大部分高于30%的事实等,其无票收入一般在总收入的30%--70%之间。

三、C级风险指标也称中级风险指标(10个)

C级风险指标是对不直接涉税项目异常进行的监控,这些项目虽然异常但是不能直接确定其是否存在偷税,还需要结合账簿和企业经营情况检查后确定。这些指标异常,涉及偷税风险较大,但须进一步核实,是中级风险。

C1、其他应收款大于收入: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假交易、偷税的风险。

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是核算不涉及货物交易的应收应付款项。按正常说其应是不涉税科目,但有的企业就是钻这样的空子,将有货物交易的本应计入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款项专门混入其他应收、其他应付科目,这样就要求将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比照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要求进行异常监控,当然,也可能是股权交易、资金拆借、分红分息、返利等形成的。

C2、其他应付款大于销售收入: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假交易、偷税的风险。参照“应付账款大于销售收入”的说明。

C3、流转税申报收入与所得税申报收入及损益表收入不一致:可能存在隐瞒收入、偷税的风险。

流转税申报收入与所得税申报收入及损益表收入不一致一般是由以下情况造成。一是企业是兼营单位,有营业税项目,如交通运输、建筑安装收入等,这样导致申报收入不一致。出现这种情况要注意企业财务核算上是否将增值税项目和非增值税项目的核算严格分开,是否存在两个项目在一个帐内核算,营业税业务的抵扣税金在增值税项目抵扣;所得税方面,两项业务的成本计算和结转截然不同,有无乱转、多转成本费用现象。二是税务机关评估、稽查中查出的少计收入部分只补充申报了流转税,没有补充申报所得税,或只补充申报了所得税没有补充申报流转税,或者只调整了损益表的收入没进行纳税申报表调整,导致三者收入不一致和少缴税款。三是人为故意或计算错误造成。有的企业将销售材料收入、下脚料收入、废品收入等故意不申报增值税,只申报所得税等,造成三者不一致和少缴税款。C4、增值税超低税负企业:可能存在虚抵、隐瞒收入、偷税的风险。

我们对工业、商业零售、商业批发三大类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得出,95%的工业和商业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在7%以上,95%的商业批发企业毛利率在0.8%以上。因此,正常经营的工业和商业零售企业的税负应在1.19%以上(毛利率7%×税率17%),商业批发企业税负应在0.136%以上(毛利率0.8%×税率17%),当然对非正常经营和亏损企业则另当别论。

对低税负企业应加强日常监控管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掌握单个商品的销售毛利率,测算其合理税负应该是多少;对超低税负企业,要通过评估和稽查手段进行检查剖析,每查一户要彻底解决一户存在的问题。

要注意超低税负企业和低于行业平均税负企业的区别,超低税负企业存在税收问题的概率很高,而低于行业平均税负企业存在税收问题的概率相对较低。

C5、所得税超低贡献率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支出、少列收入、偷税的风险。

工业和商业零售企业最低毛利率为7%,商业批发最低毛利率为0.8%,企业费用率占毛利率的比例一般为30%-40%之间,我们按高费用率40%计算,毛利中最低应有60%是纯利,即工业的纯利率为4.2%(7%×60%),商业的纯利率0.48%(0.8%×60%),那么,工业和商业零售企业的所得税贡献率最低应为1.05%(4.2%×25%),商业批发企业的所得税贡献率最低应为0.12%(0.48%×25%),对毛利率数值的采用只是按一般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企业的取值,个别特例企业不足以影响指标的实用性。

对低贡献率企业检查和低税负企业的检查基本相同,一要靠日常对企业毛利和纯利情况的掌握和监控,二要靠账实结合的评估检查。

C6、运费抵扣异常:可能存在虚抵运费、偷税的风险。

运费抵扣税额占到总进项税额1%以上的视为异常,应予以检查,主要是防止虚抵运费,既影响增值税又影响所得税。

C7、有在建工程又有留抵税金:可能存在多抵进项、偷税的风险。

凡有在建工程的,其工程材料往往与生产经营的原材料、商品货物等容易混淆,在建工程进项税予以抵扣,部分生产材料被在建工程领用但仍摊入生产成本,还有基建运费、利息等混转现象。因此,凡有在建工程的单位均应对其详细检查。

C8、固定资产大额抵扣,导致当期不实现增值税:可能存在超范围抵扣、偷税的风险。

要查看固定资产是否本单位应抵扣的项目,有无将土建部分抵扣,或将关联单位的固定资产抵扣等。查看大的项目中固定资产的抵扣范围是否正确等。防止多抵和虚抵固定资产。

C9、农产品抵扣异常:农产品收购企业的农产品抵扣超过总进项的98%,其他企业农产品抵扣超过总进项的10%,可能存在虚抵农产品、偷税的风险。

对使用农产品收购发票的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和经销企业,主要包括棉花、花生、粮食、油菜籽等,如果农产品抵扣税额超过98%或经营额过大,要结合实际分析其购销存数量的真实性,以防止虚开收购发票多抵进项和向下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对使用农产品作为原辅材料的企业,如酿酒、食品加工等,农产品抵扣比例超过全部进项税额的10%(不含面粉加工)的要进行详细检查,看是否真实需要那么多的农产品,有无从农产品收购企业接受虚开的现象。

C10、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金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超过50万元以上:可能存在真销售、虚假损失、不转进项税等偷税风险。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是核算流动资产盘亏、报废、损毁但还未经批准转销处理的损失。该项损失中既涉及已抵扣税金的进项转出,又涉及批准核销后减少应税所得,因此该项损失应查清具体形成原因和处理是否正确。

该项损失在税收上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企业将已销售的货物不记销售,长期在库存中趴着,库存较大无法掩盖时,通过盘亏、报废、损毁等各种理由计入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并分期或一次转入损失处理,冲减利润,但对其所涉及的进项税金往往不予进项转出,能蒙混过去就蒙过去。

四、D类风险指标也称一般风险指标(9个)

D类风险指标是指对间接涉税的科目、项目出现数据异常可能导致税收问题进行监控的指标,该类指标异常一般可能出现少缴税款的问题,但不是恶性行为,是一般性税收风险。

D1、营业外收入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超过50万元: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偷税的风险。营业外收入是核算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收入。企业营业外收入数额较大时,就需要弄清该部分收入到底是什么收入,是否应该纳税,防止有的企业将应税收入故意计入营业外收入以逃避纳税。如有的企业将下脚料收入和销售废品收入,违约金收入等计入营业外收入。

D2、补贴收入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超过50万元: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偷税的风险。补贴收入主要核算税费返还和财政补贴款,这部分收入中财政补贴是免税的,但返还的税费是要合并缴纳所得税的,如福利企业退还的增值税及有的企业把上级部门各种费用性返还等都计入补贴收入,这都是要合并纳税的。因此应查清补贴收入的具体项目和内容。

D3、预提费用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在50万元以上:可能存在多列费用、偷税的风险。

预提费用主要核算预提的租金、保险费、利息、修理费等。但有的企业为了扩大当期费用或对不同属期的费用进行人为调节,故意多提预提费用;还有的企业将不属于预提范围的事项进行预提,如预提运费,预提工资等造成核算期预提费用较大。因此,如果预提费用超过销售收入的1%,则仅预提费用就消耗1%的利润,应详细查清预提的费用是否合理,是否影响当期所得税。

D4、待摊费用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在50万元以上:可能存在多列费用、偷税的风险。

待摊费用主要核算各种预先支付但不能一次摊入成本费用的支出。主要包括开办费、预付的租金、保险费、修理费等。如果待摊费用金额过大,则很可能企业将不属于待摊费用的项目混入了待摊费用。如将基建支出、与生产经营无关的摊派、集资款、捐献,以及运费、上级管理费、统筹费、违约金等各种杂费列入待摊项目。因此,待摊费用较大时就有扩大成本费用挤占利润之嫌。应查明每笔待摊费用的真实性质。D5、营业外支出超过销售收入的1%或绝对额超过50万元:可能存在多列费用、偷税的风险。

营业外支出金额较大时主要是查企业是否将应由税后列支的与生产经营无关的各种罚款、滞纳金、违约金、赞助、捐赠等列入营业外支出;同时对应列入营业外支出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净损失、各种减值准备等要查看其计算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多列支出的现象。

D6、有长期投资或短期投资但无投资收益:可能存在帐外经营或隐瞒分红、分息,偷税的风险。对有长期投资或短期投资但没有投资收益的要查看其投资项目的性质、座落地点、机构级次、股份比例、及分配方案、纳税方式等;看是否有应分配所得、是否按规定纳税,有无帐外经营等。D7、其他应收款为负数: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偷税的风险。参照“应收账款为负数”的说明。

D8、其他应付款为负数:可能存在隐瞒应税收入、偷税的风险。参照“应付账款为负数”的说明。

D9、海关进口专用缴款书抵扣超过总进项40%:可能存在虚抵进项,偷税的风险。

上一篇:字体设计运用下一篇:送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