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优化论文

2022-04-17

摘要: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正式下发了《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国税发[2005]40号),标志着我国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正式运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明确岗位职责,落实管理责任。规范税务人员行为,促进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的基础工作制度。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税收管理优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税收管理优化论文 篇1:

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生工程日益受到更多百姓的关注。残疾人群体作为社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帮助残疾人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将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残疾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引导鼓励社会创办企业,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税收管理;残疾人;权益保障

会企业的成立是为了帮助那些无法在常规企业里上班,但是本身又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拥有工作机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家对于企业的发展,也采取了积极的鼓励政策,以解决更多残疾人就业难问题,为社会谋取更多的。改革开放后,对企业征税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征收税金。这是在维护残疾人利益,对促进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社会企业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投资主体缺乏规范性

目前的企业多数变更为个体或者经营性企业,企业也如此。但是,为了实现企业退税和少税的目的,部分企业在相关信息和材料的变更上并不是申请全新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变更,而是简单的与政府签订重组协议,顺势把退税协议一并签掉,这就使得部分企业实际上还是政府名义在操控,但是实质上转为某些个人,使得企业的投资主体很难规范化和明确化,进而导致投资主体不明确,很容易造成骗税的局面。

2.企业工作人员情况弄虚作假

所谓工作人员情况弄虚作假,是指企业工人的身份信息难以实现,部分企业没有真正坚持独立的法人、独立的场所、独立的会计、独立运作的“四独立”原则。如税务企业和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亲属关系,工厂不是独立的,很难区分员工,部分企业在正常工人的上工作。

3.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转移税负现象严重

部分企业投资主体不清楚,因为现有的税收激励从根本上限制了企业制度的改革,使部分集体企业书籍在保留集体资本,但从公司章程和相关信息发现被转换为个别股份。面对企业营业执照的“集体”性质,即使国税局、土税局、民政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审查,也不能防止部分假民民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很难界定企业的性质,为了征收和管理隐患,残疾人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使国家照顾民间企业不能真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地点。

4.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

部分企业的财务核算相当不规范,虽然看起来关于残疾人员的材料都比较齐全,但是相关的考勤表和工资明细表就很难辨别真伪了,还有部分企业则是通过现金的形式发放,对于薪资明细都很难看到。对于残疾人的工资支付标准不遵循与健康工人同工同酬的原则,企业在支付残疾工资不匹配,实际支付很少的钱给残疾人,少数企业为残疾人提供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例如据相关数据显示,某县区2012年,全县企业残疾职工年人均工资和社保支出已经上涨到2.77万元,加上残疾职工教育、培训、管理等费用,残疾职工直接安置费用已超年人均3.5万元,而实际调查过程中,残疾人的并没有得到过多的体现,可见财务核算存在很大的问题。

5.管理手段有待完善

虽然征、管、查各系列都有众多的应用系统,但对大企业税收管理而言,这些系统在信息采集、运用分析等方面都远远不足。如各应用系统都没有对接纳税人财务管理系统,无法直接获取企业的财务数据,也无法充分运用企业的海量信息;一些大企业的财务报表达几百种,报送到税务部门的往往只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其他信息残缺不全;由于我国实行属地管理,企业的所有核算单位并非都在一个税务部门管理,即使采集信息完整,也无法掌握整个企业财务核算的全部情况。这些因素,导致税务机关难以全面真实地掌握大企业的纳税能力、获利能力和实体功能。国家税务总局虽开发建设了大企业简易信息平台,但该系统属过渡期平台,在信息的完整性、全面性、分析和增值利用方面都有欠缺,仍需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误把偷税当策划。有些企业对纳税筹划的概念理解错误,认为缴纳的税款最终会全部或者部分退回,为了减少工作量就不入账或者推迟入账。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按照规定时限抵扣进项税额。因残疾人退税有限额且企业各月生产水平不稳定,为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有的企业根据本月的退税额度自行决定本月的进项税额,若本月销售收入不高未能达到最高的退税额度,则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进项税额推迟至下月进行认证。二是不按照规定确认收入。从事汽车销售的企业特别是4S店,一般都与银行、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合作,向客户提供汽车按揭、保险和其他代办服务业务,企业错误理解即征即退的程序麻烦,干脆收入不入账。

6.管理模式有待调整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大企业税收征管办法,影响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向深层次、多角度、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管理格局上,大企业管理自身在体制、空间上愈来愈强的整体性、集中性与税务机关仍然相对固化的属地管理所造成的局部性、分散性的矛盾越来越明显,造成税务机关与大企业之间在职能、信息、手段上的不对称、不平衡越来越突出。

二、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1.规范企业投资主体

规范企业投资主体,某种程度上就可以放宽对投资主体的限制。事实上,若想要社会企业健康的发展,就需要避免政府作为其主要投资主体,应该通过市场竞争的形式,引入外在資本,加强企业自身的竞争意识,从而使其在竞争市场里游刃有余的发展。

2.严格把控企业入职人员

在现实工作中,由医院残疾人和医生负责残疾人的伤残鉴定、工作许可证和民政、企业部门颁发的证书。因此,实施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涉及民政、残疾人、卫生、税务等部门。只有负责协调、分工、共享、共享信息,加强密切合作,才能防止社会企业的税收欺诈现象。在信息甄别中,首先要加强对残疾人身份的识别,特别是医院和医生的资格,从源头上明确相应的责任要加以控制。

3.及时完善现行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首先,改变目前的单一的安置残疾人的方式方法,以便容纳更多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所需的税收减免比例,完善现行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当地政府可以适当负担残疾人重新安置的费用,国家在相关的税务报表中对于相关政府和企业进行适当的补贴,或者根据现实的安置情况设定标准降低企业的税收部分。

其次,企业按照标准按照程序和权限批准,税收减免给公众。税务机关应当停止对不符合优惠税政策要求的企业的审批,并依法追回未享受的企业。同时加强执法的内部监督,执法人员在业务管理中发现不强烈的责任感,严格的管理不到位导致税收损失,要严格追究责任。

再者,严格协调各部门。为了确保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税务部门要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工商、中国残联等部门建立长期信息交流系统,建立服务平台,根据法律支持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共同繁荣。

4.加大对企业财务监管力度

在实践中,企业、政府和税务部门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企业要加强和扩大,政府应该支持企业的发展,对其税务监督应该到位,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税务工作的难度。因此,企业的税务管理应严格控制,但也要不断完善管理办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残疾人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相对应的,社会企业的成立和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残疾人的就業面,保护残疾人就业的合法权益。而社会企业的税收管理问题,关乎到企业能够走的有多远。因此,完善企业在税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创收。本文深入分析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为我国企业税收管理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企业在经营及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好税收优惠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周家倍.通过政策扶持促进企业发展[J].企业研究,2014(7):79-88.

[2]李卫东.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分析[J].财经界,2012(8):50-53.

[3]姜磊.税收新政对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2016(5):20-25.

[4]胡广兵,张耀军.应进一步明确或调整现行的企业相关政策[J].中国民政,2012(11):120-124.

[5]刘菁,时立荣.从税制改革看我国企业税收优惠政策[J].公共管理研究,2014(2):69-74.

作者简介:陈婷婷(1985.11- ),女,北京市,汉,本科,现在就读在职研究生,信和惠民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作者:陈婷婷

税收管理优化论文 篇2:

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分析

摘要: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正式下发了《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国税发[2005]40号),标志着我国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正式运行。税收管理员制度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明确岗位职责,落实管理责任。规范税务人员行为,促进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的基础工作制度。本文从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由来谈起,结合实际工作,针对目前税收管理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在税源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提出了建议。使税收管理员在“强化税源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的实践中,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实现管事与和管户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税收管理员制度 税源管理

1 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税收管理员是随着我国税制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由税收专管员演化而来的,但不是过去税收专管员的简单回归,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它是对专管员的扬弃。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多样化和经济利益复杂化,税源的急剧扩大和税源状况的复杂性决定了税收管理员不可能像专管员那样各税统管,必须有分工有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而税收管理员制度本身就是为了强化税源管理的一项举措。以前,专管员只要带几张卡片,一支笔就能采集到纳税人的各项资料,税源信息的整理通过手工也大都能够完成,而现在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把税收管理员从大量重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资源共享、数据分析提高了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使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

其次,税收管理员制度对税源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是专管员制度条件下,专管员所不可能实现的。一方面,税收管理员掌握着纳税人的第一手资料信息,了解税务登记事项的真实性和涉税信息的变化,在人机结合的税源管理体系下,把最真的、最全的、最新的、最有用的信息录入电脑网络,为以后各项税收工作打下坚实的信息基础,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涉税信息的准确性。

2 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税收管理员是联系征纳双方的桥梁和纽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抓好税源管理的关键。落实好税收管理员制度,对于增加税收收入、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优化纳税环境、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降低征管成本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发挥税收管理员主动性方面有一定的制约。

2.1税收管理员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束缚了税收管理员的手脚

税收管理员制度属于部门规章,而且在制定上,缺乏可靠的法律依据。作为制定依据之一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工作的若干意见》(国税发(2004)108号)。本身属于部门规章,在立法层次上不能作为《制度》的制定依据。另一制定依据《税收征管法》符合立法层次的制定依据要求,但从内容上没有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相关条款。也没有对税收管理员纳税辅导、评估、咨询等活动性质的界定,不能确定税收管理员工作的行政执法活动的性质,不符合法定主义的原则。另外,《制度》对税收管理员的职责和权限的规定不尽合理,对税收管理员的职责规定过于僵化,过分地限制了税收管理员的权力,束缚了管理员的手脚,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对于税收管理员在税收日常纳税服务、纳税评估、日常管理、下户调查等管理活动中,如何行使《税收征管法》及《行政处罚法》,以至于如何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实施当场处罚等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使税收管理员的日常管理活动税收执法的刚性不强,严重影响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2.2税收征收模式与税收管理员制度之间的矛盾,造成岗位间衔接不畅,挫伤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我国现行的征管模式,实行的征收、管理、稽查三分离,这与《税收征管法》第十一条关于“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稽查、行政复议的人员的职责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规定相符,目的就是实现税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科学化、精细化、系统化分工,形成税收征收、管理、稽查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但在实践中往往是工作各干各的,但岗位之间衔接却跟不上,在内部工作衔接上缺少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衔接制度,降低了征管工作效率。在需要工作衔接或稍有职责交叉,往往互相推诿,严重时就会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受责任追究的往往是税收管理员,既影响税收执法的严肃性和工作效率,又挫伤了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

2.3税收管理员力量薄弱、素质不高,影响税源管理质量税收管理员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税收管理员的事务性工作太多。不能以全部精力履行强化税源管理的职责。一是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工作较为繁杂,工作量大,难以在税源管理这一项工作上集中太多精力。二是受传统的“保姆”式的专管员制度的影响,纳税人问及涉税事宜,都直接找管户的税收管理员来处理,这无形之中加大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量。税收管理尤其是重点税源户的管理没有落实到纳税人生产经营全过程,造成税源监控上的空档。影响了税源管理的实效性,税收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调动。

税收管理员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技能和工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税收管理员队伍中,60%以上的税务人员年龄都在40岁以上,尤其是45岁以上的老税务,其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需要。新招录进地税系统的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接受能力,但实践经验缺乏,要将其培养成税收管理员队伍中的主力军还有待时日。因此,既懂税收业务知识,又懂经济管理、财会知识,同时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式高技能人才,往往仅在35至40岁这个年龄段,占全部税收管理员的比例较低。造成在实际税源监控管理中信息采集质量不高,信息化条件下的数据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流于形式,税源监控效能低下等实际问题,直接影响税源管理质量。

2.4税收管理员的管理和绩效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形成“鞭打快牛”的现象,不能使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制度仅对税收管理员考核的量化标准和激励的具体措施可操作性差。如何各地都缺少系统完善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如税收管理员的管理如何与税源分类监控有机结合,如何根据税收管理员的能级合理配置资源,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体系,如何量化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绩效,考核标准、考核指标如何界定等问题都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有效激励和考核监督体系,导致“鞭打快牛”的现象产生,难以实现税收管理员职责规范化、配置最优化、考核系统化和效率高效化。

3 发挥税收管理员在强化税源监控管理主观能动性的建议

3.1加强税收法制化建设进程,提高税收管理员制度的立法层

次,明确税收管理员管理工作的法律性质。首先制定我国的(税收基本法),以此为基础,提升税收行政法规及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法律地位,使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执法活动时有充足的法律依据。其次,以法律的形式将税收管理员的各项管理工作定性为行政执法活动。从实际工作需要来看,运用法律的手段来实施税收管理能够增强管理的力度,提高管理的效率,使税收管理员工作起来能放开束缚,更能体现依法行政。

3.2建立合理机制,保证税收管理员与岗位之间工作上的衔接顺畅。税收岗位的专业化分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税收管理模式下的一种必然选择,“征、管、查”岗位与机构三分离,也是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但税收管理过程中的专业化分工,必然增加工作环节,从而增加协调的工作量和难度,反而影响工作效率。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建立协调机制,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征收、管理、稽查等各职能部门应克服本位主义思想。树立全局意识、协作意识、配合意识、服从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工作上不缺位、不越位,分工不分家,保证税源管理的这一中心工作。同时,建立各岗位人员的流动机制,适时实行轮岗。特别是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的税收管理员工作岗位,要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实行末位淘汰制,将业务精、计算机操作熟练、责任心强税务干部,从征收、稽查岗位充实到税收管理员岗位上来,保证每一名税收管理员都能胜任本职工作,保证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顺畅。从整体上将税收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3充实税收管理力量与提高税收管理员素质并举,确保税收管理员工作质量

首先是充实税收管理员力量。针对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多的现状,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征、管、查人员配备,特别是随着网上申报的实行,征收分局工作量大大减轻,可以将征收分局部分年轻、计算机应用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税收管理员队伍,提高税收管理员占一线征管人员比重,降低人均管户数。

其次,抓好提高人员素质技能培训。除了对新招录人员严格考试选拔,从源头上保证税收管理员队伍的高素质外,主要还是对在岗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把对税收管理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应把对基层管理分局干部培训的重点来抓,通过省、市局集中举办税收管理员培训班等形式。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素质和税源监控管理的理论水平。

3.4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管理考核与监督首先,推行能级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根据基层税收管理员队伍的实际状况,按照人力资源配置最优最大化原则,建立一套全面规范的能级管理办法,对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能力进行综合测评,从理论水平、实际工作技能等综合素质进行多方面考察,通过考试等形式,确定每名税收管理员的岗位能级。岗位能级定期调整,能上能下,并以此做为竞争上岗的主要依据,调动广大干部和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管理力量和税收收入相匹配,实现税源监控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其次,建立责任落实、监督有力的税收管理员考评体系。按照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事项,建立精细化的考核管理责任制度,根据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能分类设计考核指标,按工作的难易程度、责任大小确定权重,建立以工作事项分类打分、计算机自动汇总统计,人工检查与计算机自动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机制,具体到每一户纳税人、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责任分工,有效防止出现“权力寻租“现象,全面促进税源监控管理工作效能的实现。

最后。严格落实对税收管理员的奖惩。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目的在于激励税收管理员努力工作,通过定期对税收管理员的考核,按照质量的好坏兑现奖惩,调动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切实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教材编写组.税收管理员员实务[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2]刘长才.当前加强税源管理的若干措施[J].学习月刊2008(10).

[3]丁静l对税源管理的缺陷及其形成原因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7(12).

[4]张志军.浅谈税收管理员如何做好税源管理工作[J].现代商业.2008(2).

[5]龚愿如,戴亮华.强化税源管理促进地税收入可持续增长[J]审计与理财.2007(11).

作者:董 凯

税收管理优化论文 篇3:

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的思考

目前国家对于税收管理工作较为重视,在进行企业税收管控时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为企业建设发展创造更多优势条件。基于社会经济市场变化的加快,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关税收管理方面的工作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大企业的税收为我国财政收入贡献了大部分资金,并且当前世界经济体系的不断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让大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越加突出,大企业的综合实力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大企业相较于其他企业来说,日常经营内容更加复杂多样,涉及到各个领域的经济活动,跨区、跨国业务较多,因此,大企业的税收工作管理难度也较之其他企业更大。为了让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得到更为系统化的管理,充分实现大企业的经济价值,需要结合国内经济环境以及基本发展国情,制定出国内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工作模式,借助于更加专业化的团队带来的先进内容,有效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促使国家综合实力提升。

大企业的经营发展计划不会局限于某一地区,会具备跨区域和跨国的经营特点,其内部运转部门较多,各项工作体系建设涉及内容较为丰富,核算体系建设较为复杂,与法律相关的内容较多,需要企业内部专业部门进行处理。国家税务机构在对大企业进行税收管理时,为了保证税收工作开展顺利,需要提升管理能力,准确把握大企业税收管理中的问题,抓住重点,有效解决,为国家财政进步作出贡献。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伴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改动,国家税收机关为了让大企业税收工作开展顺利,在进行税收管理工作优化时,需要结合企业实际工作经营问题,根据大企业税收占比来提出优化策略,提升管理专业性,避免各类工作问题出现。从国际形势上来看,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已经被很多国家重视,在优化税收服务、提升税收管理工作水平、降低税务成本方面,各国都在与自身国情相结合,确保税收管理工作改革顺利。国内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尤其需要从服务型政府工作形式、专业理论的增强以及多方面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解决管理问题的同时,将企业税收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创新。

一、大企业基本情况简析

在对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了解大企业的评选标准,了解大企业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各类型工作划分依据。根据我国国情来看,大企业是按照销售额和资产总额来进行标准划分的,在税收工作上没有明确规定标准。再加上大企业本身多元化的经营范围和复杂多样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国内外多元化的经济环境,相应的税收管理工作实施起来就较为复杂,并且税收服务工作会根据大企业的特殊性发生改变,与税收管理标准相互影响。

二、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确立意义分析

从我国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大企业促使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相对的,大企业在税收管理工作中也是主要的纳税主体,需要国家纳税机构关注到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

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的优化确立,可以帮助税务机构增强工作能力。在传统管理理念影响下,税务机关会根据法律内容要求对大企业进行税款征收,主要体现的是政府机构所具备的社会管理职能。而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的优化确立改变了政府的工作性质,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确立,并且能够加强社会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优化服务水准,促使社会经济得到更好发展,政府可支配的财力得到很好提升,促使现代化税收体系不断建设完善。

税收管理制度的完善确立,将会帮助大企业与国家政府税收机构的纳税工作要求相适应,更适合大企业进行发展。随着国际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大企业涉及到的经营内容较为复杂,会将各区域国家之间的经济条件进行有机结合,需要税收管理制度更加现代化,富有国际性前瞻性。传统税收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大企业发展模式需要,在进行税收制度优化确立时,会将大企业各类评定标准、税收管理模式进行深度优化,促使大企业税收工作得到全新发展机会。

大企业进行税收管理制度的优化确立,可以帮助国家机关进行税收信息内容收集工作的强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目前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过程中有所体现,是以专业团队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为基础的有效保证企业税收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社会环境下各领域的生产建设工作与现代化技术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信息化管理在大企业税收工作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实践,保证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传统的税收工作会涉及到纸质资料的运用,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税收管理时记录方式相对不足,而现代的财务税收核算方式可以将信息内容进行整体性收集整合,帮助企业在制度完善的条件下得到更多税收信息,进而提升税收工作效率,提升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速度,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有效。

三、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税收管理工作形式来看,大企业在进行纳税缴税时,会因为自身税收管理制度与政府机关之间的不适应,出现一系列不合时宜的管理问题。

(一)大企業税收分类不够明确

大企业作为我国目前财政收入主要来源,需要进行明确分类,才能保证企业税收工作清晰明了。但从目前的管理形式来看,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没有明确分类,标准不够明确,使得税务机关的权威性得到质疑,没有树立出政府机关的威信。各地方税收标准不够统一,使得大企业在进行管理时,工作内容增加了,各项服务水平得不到很大的提升,间接性导致地方税务管理工作效率的下降。很多地方机关会根据地区情况定制不同程度是税收标准,随意性较强,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大企业经营内容出现问题;并且由于复杂多样的管理标准的出现,总体税收机关进行管理时,会难以实现有效性管控。

(二)大企业工作服务能力不足

大企业税收管理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需要大企业有足够的专业能力进行此方面的工作管理,并且政府机关在进行大企业服务管理以及为其提供个性化纳税服务时,需要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帮助。旧的管理模式下的税收管理工作,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统一化管理,使得我国大型企业税收管理制度存在很多缺陷。由于当前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推进,很多大企业会利用电子财务软件进行记账以及税收资金管控,这种管理方式让企业财务数据更加集中具体化,规范性较强。再加上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为了将税收利益进行进一步扩大,追求更多利润,会选择中介机构进行税收工作的管理筹划,降低了企业对税务机关依赖度,使得国内大企业与政府机关的工作匹配性降低。并且政府机关内的税收工作时间较长,会涉及到税务所专管员、 科长、分管局长等不同管理职位的工作人员,时间以及成本都会增加,很难对大企业进行税收指导,保证大企业发展收益。

(三)单位部门配合度不高

不同层次的税收机关在管理范围以及管理职能上有所不同,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是都会对同一大型企业的税收工作进行监理管控,大企业的基础税收资源会存在于各阶层部门当中。但是,当前由于管理单位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传递的间断性,很多时候信息化技术反而会约束不同阶层之间企业资料传送,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资源不能实现全面对接,容易出现信息孤岛问题,进而导致税务部门内部机构缺乏数据信息深入交流,使得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出现问题。从另一角度来看,大企业在进行经济运营建设时,涉及到税务部门之外的银行机构、国土资源单位等多个政府机构,需要进行资源上的协调,一旦出现资源信息的衔接不当,会让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质量以及效率出现很大问题。

四、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优化分析研究

大企业作为国家财务工作重要支持力量,在对大企业税收进行管理管控时,需要与政府税收机关服务工作内容结合,对大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优化。

(一)明确不同单位管理责任

目前国内大企业管理机构功能服务管理模式不够全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我国税务机关在履行税务职责时不够集中,分散了纳税咨询和辅导、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税务审计和强制执行等所有纳税服务和执法功能。因此,在对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时,需要对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以及相关税收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责任进行明确,确保各项工作内容得到有效落实。对于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有限职能进行多重利用,就要了解稽查局或者纳税服务司等其他的税收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避免重复,将国内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发展成一个智能全面的管理机构,将征收、稽查、服务与管理工作职能进行统一,实现工作的全面性。

(二)丰富管理资源

大型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会因为企业涉及领域的丰富出现较为复杂的情况,从而会提升对于税收管理工作的职能要求,对其专业水准有更高要求。为此,相关税收管理人员作为重要的管理人力资源,需要进行一定的丰富充实。在进行税收管理时,相关机构管理工作需要及时关注国家税收政策變化,从而更为及时地为大企业提供税收帮助,同业在专业能力的提升上也需要掌握更为专业的知识理论,充分了解国内基本税收政策情况。为此,在进行人员安排时,需要将高素质、高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安排在更加适合的岗位上,通过专业人员的带动让企业内部工作更具专业性,提升整体团队素质。专业人员的合理安排,需要前期培训工作到位,根据专业培训组织机构的要求,安排工作人员接受系统化学习,让更多员工掌握现代化税收工作管理要点,提升工作效率。

(三)加强部门协作

团队协作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能够最大程度发挥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力量,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升。在做好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建设工作时,可以充分借用各部门之间团队协作的力量,加强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促使企业内部信息流转正常、高速,使得企业税收管理工作得到更多发展。税务机关也可以借助“营改增”的政策变化,将各阶层税收管理部门进行有效链接,促使各单位之间合作更加密切。借助于部门之间交流沟通工作的优化,使得税收管理法治依据更加明确,使得国地税之间有关大企业涉税信息的沟通交换更加迅速有效,及时有效地解决大企业税收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复杂性管理问题,拉近机关与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提升税收机关管理效率,提升管理工作质量。

(四)税源管理理念的转变优化

大企业一般为国有企业或者是大型上市公司,涉及到方方面面各种经济环境下的工作内容,企业自身对内外部工作也有较为全面的监督管理机制,外部环境中会受到证监会等执法部门的监察,内部管理涉及到审计单位的工作,会建立起与现代化时代发展相融合的科学管理机制,借助信息化平台进行合理管控。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得到最大化发展,会根据自身工作需要进行税收管理机制选择,可能会与税务机构的工作内容存在理解上的差异,这就需要对税源管理理念进行转变,双方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根据不同工作内容设立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通过对企业内部的数据信息监控,了解企业税收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有效改善制度。

(五)落实大企业税收管理职能

目前,较为明确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按照等级分类,分别管制了不同的区域。为了将大企业税收管理职能进行全面落实,为大企业税收制度建立创造合适的环境,需要各级机构遵循一定的原则,建立出较为安全的上下级税务关系,在不同等级的部门、单位之间进行职责分工明确,保证工作机制有效落实,进而保证企业内部运转正常。首先,需要做好大企业税收的管理工作,根据实际建设进行战略性管理分析,制定合适的管理策略,保证税收管理工作任务目标按照预定顺序依次实现,在制度战略规划时还需要从税收管理整体角度进行。其次,需要筛选出合适的企业集团,定下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实力标准,保证筛选企业能够发挥更多税收制度制定达到促进作用,保证税收制度选定的整体性,实现统筹性管控,扩大企业职能责任影响范围,解决更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结 语

随着国家税收管理机制的转变,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也需要根据税收工作内容的变化进行转变,促使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根据目前国内大企业税收管理情况来看,可以从人员、资源、制度、政策等方面进行工作优化,促使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根据时代变化不断优化进步。

(作者单位: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矿冶分公司)

作者:孔刚

上一篇:慕课教育资源论文下一篇:护患关系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