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入管理

2024-06-19

税收入管理(精选三篇)

税收入管理 篇1

关键词:铸币税,通货,经济增长,最优

一、引言

铸币税属于历史范畴, 源于封建时期欧洲封建君主和领主在其封地铸造货币的排他性权力, 发展到现代, 这种权力属于中央政府。铸币税问题由来已久, 从铸币税的内涵、定义, 到铸币税的征收与否、征收形式以及最优铸币税,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理论和假定条件下, 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

二、铸币税研究综述

1. 铸币税定义。

《美国传统词典》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1985) 定义货币税为铸造货币所获得的收益;与《美国传统词典》相类似, S.Goldfeld和L.Chandler (1986) 把铸币税定义为金属货币的面值与相应铸造金属材料的市场价格差;而Tobin (1986) 认为铸币税是政府通过发行货币来为支出融资的能力;M Fry (1995) 则通过计算准备金的增量与GDP的币值来衡量一国铸币税收入;Bali和Thurston (2000) 却通过运用政府一般征税的方法, 把铸币税定义为:铸币税=税率×税基 (税率用货币增长率表示, 税基是实际货币余额) , 这等同于布兰查德等在其《高级宏观经济教程》中的定义, 他们认为铸币税S=△M/P=△M/M·M/P (△M代表货币供给增量, P代表物价水平) ;Klein和Neumann (2001) 更广泛地将铸币税定义为货币当局由于垄断货币的发行权所获得的所有利益的总和;王俊等 (2005) 对铸币税理论进行了综述并研究了铸币税的内涵。从金属货币时期到信用货币时期, 铸币税定义的不断变化, 无疑体现了铸币税内涵的不断演化, 进而铸币税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研究。

2. 铸币税理论。

17世纪, 古典经济学家曾就一国政府是否应征收铸币税进行过激烈讨论。威廉·配第及重商主义者都反对征收铸币税, 前者认为铸币税将歪曲作为价值尺度的黄金的真正价值, 而后者主张无偿提供铸币服务可以把黄金吸引到本国。威廉·配第以及重商主义者的观点具有时代范畴, 它属于典型的金属货币时期, 货币形式发展到信用货币时期, 这种问题已经显得微乎其微, 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支持征收铸币税, 但是要把握度, 即铸币税的征收与否应当迎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目标, 但现如今的文献中大都只将铸币税与通货膨胀联系起来研究。

(1) 铸币税与通货膨胀。对铸币税的研究起源于Cagan (1956) 建立的一个超通货膨胀基本模型, 在此模型框架下, 他首先研究了不变货币增长率条件下通货膨胀收敛性问题, 得出恶性通货膨胀发生与否取决于反映货币需求弹性的参数和对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整速度, 而且在个人适应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下, 他认为恶性通货膨胀可能来源于通货膨胀生成的不稳定过程, 而不是加速的货币增长, 并且如果均衡是稳定的, 铸币税收入图形具有拉佛曲线的性质, 铸币税存在最大值。此后Dornbusch和Frenkel (1973) 在适应性预期的假定条件下, 得出既定铸币税水平下最优预期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增长率组合的轨迹, 并通过与Cagan模型中的最大铸币税S*相比较, 他们得出通货膨胀动态的稳定性质, 即:SS*, 经济存在两个稳定状态, 它们对应不同的实际货币余额和通货膨胀水平, 但产生相同的铸币税数量, 而此时经济的运行动态在不同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整速度和货币需求弹性下会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在此之前弗里德曼 (1969) 也提出了著名的X%定律, 即为了实现行为人的福利最大化, 货币当局应当把通货膨胀控制在一个X%的水平, 他进一步认为这个通货膨胀率应当使得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为零, 即X应当等于实际利率的相反数。此后Sargent和Wallace (1981) 通过研究政府减少铸币税填补赤字的比例, 得出了通货膨胀的加剧作为对当前较低货币增量的反应是可能的。国内学者也就铸币税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理论与实证分析:

吴汉宏、崔永 (2006) 在现金先行约束和预算约束的条件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以及政府追求铸币税最大化的假定条件下, 基于现金先行模型构建了我国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函数, 推导出了铸币税最大化的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余额增长率的公式, 并拟合了我国1952年—2004年数据。结果表明, 为避免恶性通货膨胀并达到最优化铸币税的目的, 我国的货币余额增长率应当控制在22%~24%以下, 通货膨胀率应当控制在11%~14%以内;在对我国的铸币税规模进行测算的基础上, 神玉飞、李艳 (2007) 对铸币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此后耿照源、王艳 (2009) 基于卢卡斯与斯托克曼拓展的现金先行模型, 探讨了最大化铸币税下的通货膨胀;接着张怀清 (2010) 对如何测算央行铸币税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了机会成本铸币税、货币铸币税、通货膨胀税与央行铸币税间的关系等。铸币税与通货膨胀确实具有直接而且密切的联系, 但在通货紧缩时期, 国内大部分学者也将铸币税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来摆脱通货紧缩, 促进经济增长。

(2) 铸币税与财政赤字货币化。王利明、左大培 (1999) 认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中, 铸币税问题一般是和财政预算赤字、货币扩张联系在一起的, 他们指出了在铸币税没有增加的情况下, 货币扩张的条件以及铸币税增加的情况下, 货币并未扩张的条件。接着曾康霖 (2002) 研究了用铸币税弥补财政赤字的必然性, 但要考察公众的通货膨胀承受力和政府的负债承受力。在我国以增发国债为核心的财政政策以及财政赤字经常化的背景下, 周革平 (2003) 研究了通过铸币税为财政赤字融资, 即财政赤字货币化。他认为, 政府之所以能够获得铸币税, 原因之一是公众愿意增加货币持有量 (货币需求增加) , 并说明了政府可用铸币税来弥补财政赤字的三个条件:一是经济对基础货币的需求;二是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三是货币需求对收入和通货膨胀的弹性。曹家和 (2003) 、周丽萍 (2004) 也认为可以通过铸币税为财政赤字融资, 从而摆脱通货紧缩, 减少税收扭曲, 促进经济发展。此外, 周丽萍并建议将增加铸币税的主要渠道转移到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业务, 同时需要增加居民对通货膨胀的承受力。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 吴芳 (2009) 通过对我国铸币税规模 (1995—2007) 的测算, 也支持通过铸币税为政府支出融资, 增加政府投资, 增加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 但也有不少学者持消极意见。

(3) 铸币税与金融风险。通过对铸币税与金融风险相关性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 谢冰、邹伟 (2003) 提出了通过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来消除金融风险, 保持最优铸币税的有效性。蔡志刚 (2006) , 殷建波、邱宇 (2010) 也提出了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来消除金融风险的观点, 前者以财政支配假说理论为基础, 对比分析了发达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独立性, 认为较强的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较少的铸币税紧密相关, 后者在综述前人货币税理论的基础上, 采用Cagan的货币需求函数, 拟合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最大化铸币税的通货膨胀水平, 认为通过影响通货膨胀水平, 各变量间的互动循环将加剧潜在金融风险, 并提出通过提高央行独立性来降低金融风险措施。在对我国铸币税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张奕 (2006) 认为自1995年金融体系改革后, 铸币税并不是导致我国潜在金融风险的因素, 但铸币税的征收存在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另外, 他认为我国财政状况并未到达需要赤字货币化的程度。此外, 张怀清 (2007) 将铸币税分为机会成本铸币税和货币铸币税, 并与张健华 (2009) 对我国1986年—2008年央行铸币税进行了测算, 说明我国铸币税占财政收入比重偏高, 但有下降趋势, 同时分析了央行的资产结构。铸币税风险性的存在使得政府部门需要对最优铸币税进行理论研究, 但最优铸币税理论文献却相当少。

(4) 最优铸币税。范建军 (2002) 从货币创造的角度探讨了货币税的征收机制, 分析了铸币税的两种福利成本:社会持币剩余损失和通货膨胀引致的直接有形成本。他认为当铸币税收人长期保持高水平时, 它对经济总的效果是弊大于利, 而当铸币税仅保持在与经济增长以及货币深化相匹配的水平, 或者说铸币税处在完成“弹性货币供给”功能的合理范围内, 它对经济是有利的, 并认为铸币税不应作为一国政府财政收人的主要的或基本的资金来源。从最优税收角度出发, 王进杰、贾英姿 (2004) 考察了最优铸币税, 认为政府获得财政收入需要社会成本时, 那么获得财政收入的各渠道说带来的边际成本应相等, 这样才能使得各渠道的社会总负担最小, 即可达到最优铸币税。同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王进杰、贾英姿 (2006) 又探讨了政府在不同汇率制度下对货币政策的选择, 进而研究了最优铸币税的不同水平。

综上所述, 笔者以为, 前人对铸币税理论的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对铸币税内涵及定义的界定不统一。铸币税内涵与定义界定不清, 在不同的铸币税定义下, 将会导致铸币税数据的不同, 从而运用相同的理论进行实证研究时也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 进而致使理论的有效性遭到质疑。

二是理论研究得出结论的可靠性。上述文献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铸币税理论, 我们会很自然地去想, 这些不同角度做的简化分析会对正在强调的问题提供不正确的答案吗?也就是说这些模型以及得到的结论缺乏现实性吗?

三是什么是最优铸币税。首先, 以上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最优铸币税, 但是单方面的最优能表示整体的最优吗?其次, 我们假定得到最优铸币税的值, 那我们试想最优铸币税的来源渠道有很多, 铸币税的用途也很广, 在这些方面我们是否可以继续优化呢?

结合以上三点不足, 我们接着探讨一下铸币税的研究方向。

三、铸币税研究方向

浅析境外财务税收管理筹划 篇2

关键词:海外工程;税收;筹划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国际贸易之中,国际结算是贸易双方最为关注的问题,除了结算问题以外,财务税收的筹划以及核算问题 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国际承包工程之中。由于各个国家在会计核算、会计政策以及财务核算等方面的财务会计处理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所以我们在国际贸易结算之中要想尽可能的占据优势以及实现贸易的最大化,必须注重境外财务税收的筹划管理问题。下面就让先我们从境外项目的相关税收的种类入手,来展开对全文的讨论吧。

一、 境外项目相关税收种类

不同的国家对应的会计制度以及税收政策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所以对于国际承包工程项目而言,做为承包商,一定要熟悉所承包工程项目国家的财务税收核算模式方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在实际的财务税收筹划之中也要遵循相应的制度政策,这样才可以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由于各个国家对于税收的定义以及名称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大致有收益税、流转税、财产税、杂项税等。

二、合理建立项目外账体系,选择正确的会计政策进行纳税筹划

(一)正确选用当地允许的会计核算方法。一个国家,要想吸引国外技术以及资金就一定会给予进口国家一些税收优惠,例如进口税额补助,转出等,所以作为贸易一方,一定要熟悉进口国的会计核算法律,依据法律、法规政策选择相应的核算方法。

如西班牙税法规定:“在该国的某些费用和投资,有资格获得5%的税收抵免形式的税收减除,以鼓励在该国购置资产。”

(二)选择低税点。对于公平,无论在什么方面,我们都无法做到绝对的公平,只能做到相对公平。对于国际财务税收而言,无论是在法律还是在行业准则之上,都是无法做到绝对的公平的,所以在对外贸易之中,要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就必须选择合适的低税点,这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公平和利益。

(三)成本费用的分摊与否定。这种方法是通过费用摊销调剂成本和利润,或通过费用转移,否定利润,以规避一些特殊征税的费用。我们要依据不同的经济环境,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和折旧方法,因为这对于税收费用也是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就拿后进先出存货计价法和加速折旧法而言,该类方法的组合适用于物价上涨的情况,这样对于企业纳税负担的减轻也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四)收入所得的分散与转化。在税收的征收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都是累进税制,所以,在公司的财务之上,要想减少税收费用,应该进行收入的分散和转化,这样征收税费级数会降低,那么税收费用就会减少。

(四)运用财务分析进行税收筹划。可以采用量本利分析和盈亏临界分析来进行税收筹划。例如,一笔企业所得,是留在企业缴纳所得税,还是转移给个人缴纳个人所得税等,都存在一个临界点。通过临界分析,可以作为是否转移这笔所得的参考。

三、重视合同中有关纳税的条款

(一)聘请当地的律师向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财务税收的核算之上做到合规、合法,保障我们的收入合法,税收合理。

(二)对成本加成合同,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一切与工程有关的税金的负担对象要明确。这样在国际结算之中才会有明确的税务责任,避免贸易合同纠纷。于此同时,这也是项目投标招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对固定价合同,由于所涉及的税收条款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所以为了保证税收费用的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应该有进口国的公司进行相关税费的代收代缴等。

四、如何进行税收规避

(一)合法避税。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在咨询当地税务律师的基础上和法律允许的条件之下进行避税。

(二)减免税收。一般而言,承包商在进行国际承包工程的时候,一定会得到当地国家的税务支持,所以承包商在进行税务缴纳的时候一定要咨询相关的法律部门,了解相应的税收优惠以及补助条例,这样就可以减免一定的税费。

(三)抵免税收。在国际承包工程之中,由于牵涉到不同的国家,所以在税收的征收缴纳过程之中一定会出现重复征税的现象,所以为了避免重复征税,承包商应该凭借相关文件进行税收的抵免。

(四)聘请信誉可靠、工作能力强的当地会计师,进行核算,这对处理好税务方面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五)承包商应该聘请当地的会计公司,将自己的会计财务报表以及相关报表转换成符合当地法律法规以及形式的会计报表等,这样就可以为以后得税务工作提供准备。

(六)要注意驻在国有关会计和财政年度的规定,及时向税务机关办理税金预付和缴纳手续, 防止逾期后补缴,引起追缴罚款。

(七)对于我国而言,在会计文件之中,应该使用我国的文字,把我国与工程所在国的会计政策的不同点介绍给外账代理,说明账务的处理方式、与国内税收的关系,避免外账转换过程中对我们不利的情况出现,同时还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合同纠纷。

(八)对于一项大工程而言,有时候需要不止一个承包商,所以这就要去承包商不仅要研究被承包国家的会计法律,同时还要研究合作方国家的法律法规,研究工程承包收入、成本的结转、汇率变化对公司利润和税收等经营方面的影响和风险,这样就可以做到全面的规避税务问题以及风险。

五、境外所得税抵免的步骤和应注意的事项

中国目前的政策规定是限额抵扣法,即扣除的限额是其来源于境外的所得按中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

(一)境外所得税抵免的步骤

1.分析签订的总承包合同,一般而言,境外承包工程的税收是由业主进行缴纳的,但是合同另有规定的除外,所以在承包商拿到合同之后一定要仔细的研究合同,看是否有软条款。2.按照工程所在地法律和规则要求,在当地办理注册税务登记手续,并且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会计项目以及预付款的缴纳。3.预缴税款后,应取得预缴所得税的纳税凭证或免税证明。4.分国别计算境外所得税税款扣除限额。5.虽然境内外业务在财务上是分别核算,预缴也按照各自规定进行,但是每年在汇算清缴时,要将境内外业务合并计算。

(二)境外所得税抵免应注意的事项

1.关于减免税的问题,如果总承包商在与中国缔结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按照所在国家(地区)的税法规定获得的减免所得税待遇,工程总承包商应提供有关证明,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视同已缴税款准予抵免。

2.工程总承包商在境外已缴纳的所得税税款低于或者高于国内计算出的该国境外所得税税款扣除限额的,应从应纳税总额中按实际扣除或者其超过部分,当年不能扣除,但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限内,用以后年度税款扣除限额的余额补扣。

3.对于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关于双方的税收义务责任,一般由业主进行所得税额的缴纳,但是如果有税务抵扣或者减免的情况应由承包商向业主提供相应的法律文件等,当然合同另有规定的除外。

4.对于总承包合同,如果签订时是包税的,那么也就是说有业主或者总承包商进行税费的缴纳,其中涉及的税费抵扣等问题较为复杂,需要其进一步与我国的税务机关进行明确。

六、税收筹划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税收筹划作为财务管理的范畴,其最大的目标就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的时候综合考虑,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的决策过程之中总结考量,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梁蓓、罗勇翔.《国际税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黄海浜 《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税收筹划策略》 商业研究,2004

浅析税收的精细化管理 篇3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个要求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税收征管作为一项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的管理活动,要提高其质量和效率,切实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问题,必然要实行精细化管理进程。

一、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税收征管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传统税收征管与现代税收征管的分界,是税收征管改革道路上的里程碑,实行精细化管理,意义深远。

1.现代公共管理的大势所趋。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掀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张采用工商管理的理论、方法,来提高公共管理部门的管理质量和效率。当前,我国政府正积极引入精细化管理思想,并在各级政府和公共管理领域得到积极应用,传统的、粗放的管理模式已走到历史尽头。税务部门作为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其提供的产品是政府公共产品的一部分,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税务部门乃至整个政府的形象。税收管理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但绝对不能脱离公共管理的一般性特征。精细化管理在税收管理领域的不断强化,也就成了在此管理模式变革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2.解决当前税收管理问题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粗放的税收管理方式,给税收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问题,征管改革不到位带来的“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突出表现在:业务流程不顺、岗位责任不明,征、管、查衔接不紧,信息集中程度不高,横向信息交流不畅,信息利用不足,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税源监控不够有力,人的能力和工作绩效考核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通过精细化管理方式,深化税收管理改革,找准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实到税收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防止“大而化之”,做到“精于细微”,既重视“面”,又重视“点”,确保“点”、“面”结合。

3.做好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的必然选择。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全面落实、世界经济—体化迅猛发展等,都对税收工作特别是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税收征管工作在理念、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都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强化税源监控,确保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资金保障;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全面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实现税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1.目标明确。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高效率的管理方式,突出特征就是目标十分明确,即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降低管理风险和成本。(1)提高管理质量。(2)提高管理效率。(3)降低管理风险。(4)降低管理成本。

2.組织保障。目标明确后,必须按照管理流程,根据工作职责,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予以保障。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规范机构设置。(2)健全岗责体系。(3)优化工作流程。

3.制度细化。应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制定细化的制度和办法,全方位构建制度保障体系,使所有税种的征收管理和征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堵塞管理漏洞。对外要从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等基础工作人手,建立科学合理、重点突出、规范有效的日常监控机制·对内要在税额核定、资格认定等重点工作中建立合理分工、相互监督的分权制约机制。主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4.执行到位。管理制度制定后,需要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决策之后不执行等于零,布置之后不执行等于零。执行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精细化管理的效果。税收管理精细化要围绕征收、管理、稽查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三、税收精细化管理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精细化与科学化的关系。科学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应当遵循的本质要求,精细化管理是由科学管理方法集成的管理方式;科学化是实质,精细化是形式。科学化管理,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的税收管理办法要符合征管工作内在规律,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完高管理实效;精细化管理,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完善税收管理制度,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导、督办,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形成制度制定、执行、反馈的良性循环。

2.精细化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实施精细化管理需要全体税务人员的主动参与,需要激发广大税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始终体现人性化。归纳起来:一是依靠人。只有将人的内在潜能充分挖掘出来,精细化管理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二是关心人。要珍惜人力资源,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让广大税务人员从繁琐的、无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尊重人。精细化管理要摒弃“人盯人”的管理方式,充分信任广大税务人员,使税务人员在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标准引导下,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四是激励人。通过完善竞争制、交流制,推行任期制、限龄制、转任制、能级制、离岗制,力求在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干部能上能下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上一篇:投射技术下一篇:静电防护工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