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的实践策略的一点设想

2024-05-14

校本研修的实践策略的一点设想(共8篇)

篇1:校本研修的实践策略的一点设想

校本研修的实践策略的一点设想

(小学数学

广西钦州钦北小学数学一班)

发表日期: 2012-11-29 13:54:23 | 优秀

校本研修是一种专业发展需要的氛围;是一种专业发展需要的文化;是一种专业发展需要的制度。

校本研修是一种专业发展需要的氛围;是一种专业发展需要的文化;是一种专业发展需要的制度。因为教师的工作过程,不仅是一个研究教育对象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研究自己的过程。教师只有瞄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积累,理论提升,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本研修”正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基于这种认识学校成立了由一把手负责的“校本研修管理指导中心”。统筹学校的教师研修、继续教育、教育科研、经验总结、考核评价。实行校本研修中心、教务处、教研组的“三级研修”管理制度,并实行工作量化考核。学校除了成立校本研修中心外,还成立了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科研室等机构。目的是帮助每一位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进行个案研究,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同时制定了学校新课程培训三年规划,研修工作做到每学期有计划有总结活动安排到月,每个教师每学期也确定了自己的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教师为研究主体,认真学习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大力加强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积极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遵循课堂教学逐步实现“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原则,坚持研训一体的发展思路,遵循教师成长和培养的规律,结合我校实际,将教学、教研、校本研修等工作全面整合,务本求实、从小处着眼,围绕课堂教学,从常规工作做起,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增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目标

通三年的努力,使校本教研制度在我校初步建立;校本教研活动在我校基本展开;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操作模式;形成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经验;培育一批先进典型。并在此基础上使我校校本教研继续深化,最终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和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1.构建学习型、创新型学校,建立有各自特色的校本研修制度,通过校本研修,解决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在本校充分运用,在同类校中得到推广。探索有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发展之路与师生成才之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教研组即研究组的观念,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教育专家的专利,不仅仅是专业研究人员份内工作,每一个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科研也并非什么神秘莫测的高深东西,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产生于教学生涯之中。

3、探讨校本教研的具体展开方式,开辟多样化的研究途径。积极研究如何开展自我反思,如何提高专家引领的针对性,如何提高同伴互助的有效性。

4、逐步建立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从制度、时间、条件、指导督促、交流合作等诸方面为校本教研创造宽松的环境。

三、研修重点

1、加强校本教研有关经验材料及各类教育专著的学习,以读教育专著为依托,打造“书香校园”。

2、交流教学反思。坚持进行教学反思,并进行课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方面的研究,做到课后有反思,阶段有反思,学期有反思。

3、交流教案(包括周前备课的教案),要继续扎实有效的开展周前备课,集体备课活动,进一步改善集体备课的内容和方法,尤其是要探讨作业设计、教学预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备出有特色、讲实效的课。认真开展案例研究,确立以学科教研组为课例研究的实体和中心,以随堂课、研讨课、观摩课为主要范例开展案例研究。

4、加强对课标的学习研讨,集中学习新课程的理论,确立新的育人理念,提高认识,提升理论水平。对教学模式的研讨,形成独有的、适合我校的教学模式去推广。

5、认真组织开展“精品课”展示活动,如“领导上展示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等系列活动,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研修措施

1.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

制定周密的业务学习计划,每周三晚业务学习以“统一主题,集中学习”为原则,确保学习有计划、有内容、有讨论、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实效、有检查。要做到:(1)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2)学习与交流心得相结合;(3)自己学习与讲座指导相结合。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摘记,又要写下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学校定期检查,并在学期末进行评比。

2.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

我校把校本研修与教育教学、业务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

(1)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活动常抓不懈。通过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才智,研究教学内容、学生及教学方法。通过活动切切实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学校围绕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以教研组组织主题性的反思教学实践活动,引领教师用新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成长,反思自己的发展。及时记录自己的反思所得。精彩的一刻、难免的失误、新颖的设想,并从中捕捉典型,撰写案例、设计反思、论文等,指导教学实践。反思每学期不少于5篇。

(3)建立电子备课室无疑是给教师创造了更先进的研修条件,有疑难可以上网与全国各地的同行进行交流,思路更宽了,问题也更容易解决了。

3.开展网络研修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系统,发挥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等教育资源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研修质量,组织教师开展网络阅读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建立博客撰写网络日志,丰富教师成长档案袋内容;组织教师围绕典型课例开展网上议课活动,帮助教师诊断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丰富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知识;组织教师开展网络论坛活动,围绕实践提出主题,运用网络对话交流平台展开探讨和交流。在充分运用上述研修方式的同时,各学校还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探索不同风格与特色的专业训练方式方法。

4.课题引路,积极推进校本专题研究,以教科研促发展。坚持“立足课堂,营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以应用性课题研究为主。要瞄准教科研研究的重点、热点、难点,充分挖掘提炼。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研组长、课题组成员在教研方面的核心带头作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活跃我校的教研气氛与提高我校教研水平,为校本研修增添新的活力。

篇2:校本研修的实践策略的一点设想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泉河头镇团山子小学刘江

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修是老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能唤醒教师沉睡的生命感和价值感,也能让教师体验教育教学和生命拓展提升的过程。学校借助前几年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夯实的基础,实施了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的校本研修,围绕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培养教师理论素养、锤炼教师教学技艺,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了富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的校本研修实践探索。

专业引领,搭建平台。没有专业引领的研究活动,教师的研究很难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至少耗费比较多的时间。除了教师个人的学习钻研之外,我们举办了教学研讨会;邀请教研中心的教研员和教师共同探讨课堂教学规范化和新课标化。

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

(1)校内:开展新老教师传帮带活动,实行“导师制”,要求大家互相听课,汇报交流教学情况,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

(2)校外:走出去请进来。一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让他们接受高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二是给青年教师搭建一个锻炼的舞台,组织开展了学校的第一届“新蕾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让他们在讲台上展露风采等。另外,学校邀请了教研员来我校听课、座谈。使“专家引领”在我校校本研修中得到了有效的开展。

反思交流——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

教研组是开展校本研修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学校要求每一位要教师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及时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并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分析。同时,学校将继续组织开展教学案例评比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的空间。

1、教研主题专题化。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我们要求事先定好计划、确立研究主题。如:语文组的研究主题:“讨论式”教学和作文教学数学组的研究主题:探究式数学的策略研究英语组的研究主题: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科学组的研究主题,理科实验教学历社组的研究主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体育组的研究主题:新课程下的教学研究等。

2、探索备课制度化。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16个字。即教师先分块备课,然后是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修改,课后必须要有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与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3、教研行为个性化。做到人人有课题,每一位任课教师选择一个教学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做好研究记录,写好论文,时间可以是几个月或一学期。

4、完善研讨周制度。稳步推进新教材的实施,继续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并完善各科组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周活动,既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每两周科组活动,每月一次各科组长的交流及汇报活动。让教师在实践反思中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行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聚焦于课堂。

篇3:实验教学改革的一点设想

一、更新实验教学思想观念, 做到“以人为本”

现今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 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实验教学的观念还停留在“实验依附理论教学”的思想下, 或多或少的忽略了实验教学的本质。实验教学体现的是突出技能实践, 强调对本学科的整体把握的一门学问。针对这一点, 我们应以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 以个性化塑造为特色, 打破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模式, 建立“理论教学与实验同等重要”的教学思维, 创建富有主动性、创新性和高效性的实验教学[1]。改变现有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模式, 树立“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思想观念, 逐渐培养学生讨论式、启发式的实验良好风气, 形成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 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 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实验学科,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二、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更加深入的掌握理论知识, 培养创新能力、科学素养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它与理论教学一起构成高等教学的有机整体, 也是教学中的一门学科。所以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要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

1.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看, 一般的毕业生基础的理论知识还好, 但其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较差,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转化为具有创新的实践能力。这样我们在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计划时, 应该考虑到要淘汰掉一些验证型的实验, 由浅入深的增加一些应用性教强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技能与研究性实验训练项目, 以综合性, 特别是自主设计的研究性实验为主, 着重综合性技能训练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包括各专业方向的大实验、毕业论文和自主设计的研究性学习等。)

2. 扩大开放实验室, 满足学生需要。

最大限度利用实验室的现有资源增加实验室的开放,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设计性、创新性, 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地摄取知识。开放实验项目可以给定专业性较强的实验题目, 供学生选做, 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在和老师确定其可行性后, 进入实验室实施。使开放实验成为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既可以阔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可以锻炼其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适当开展网络实验教学。

21世纪,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校园网应用在各大高校也普遍得到重视, 学校致力于在教学建设、教学管理 (系统) 、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开发和使用, 校园信息化已经初步形成。利用校园网进行网络实验教学的条件已形成。

三、实验人员队伍建设

人是决定性因素。国内高校大都存在忽视实验教学的现象, 其实忽视实验教学也就忽视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能否建立一支素质高、事业心强、结构合理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 是一个实验室是否合格的关键。

学校可以根据实验教学发展规划, 科学地设岗定编, 实行公开聘任上岗。从管理机制上明确岗位责任和考核制度, 真正实行量化管理, 调动实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上要改变现在这种学历、职称、福利待遇、劳动保护等偏低的状况, 稳定住现有人员, 再逐步吸收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实验室工作, 不断充实实验教学队伍, 使这支队伍在年龄、学历、职称等搭配上更加科学合理。

另外, 还可以选拔部分实验课表现突出、对于实验室具有浓厚兴趣的学有余力的高年级学生到实验室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培训后, 让他们作为实验室助手, 参与到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仪器维护和教学、科研活动上来。这种机制不但可以提供给这些学生勤工俭学、锻炼自我的机会, 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强度, 对于大学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素质的培养, 综合能力的提高, 都是大有好处的。

四、结束语

实验教学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以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弊端, 如不加以改革, 必将偏离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难免会走老路。为此, 改革实验教学各个环节中与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体制和做法, 从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出发,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衣俊卿《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第24卷第7期

[2]杨琏、赵孟《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18卷第3期

篇4:校本研修的实践策略的一点设想

关键词:中小学;校本研修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有质量的教育需要有质量的教师。”随着新课程深入实施,教师培训“阵地前移”、“重心下移”。在教育部“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基地建设”项目不断推进下,中小学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已经统整为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文化建设成为有效校本研修的关键。但是,我们发现,校本研修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如脱离学校真实问题的解决,先进理念未能很好地转化为教师自觉的行为,研修活动的行为规范体系尚待改善,学习和研究还没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教师合作分享精神也需进一步培育等等,更需文化的整合和重建。为此,根据从活动开展到制度规范到文化生成的文化建设一般规律,我们认为,中小学要从学校资源条件出发,落实问题解决,开展校本研修文化理念重建的具体实践,持之以恒,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研修本土化经验和自觉行为,重建校本研修文化。

一、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策划校本研修活动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在教中学、在研中练,获得成就感,增强教育信念的孵化器。教师研修是一种问题驱动的群体合作学习活动。只有不断解决教师实施新课程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才能将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转化为教师教育教学自觉行为。因此,要聚焦课堂教学问题,优化校本研修活动设计。在策划校本教研活动时,要以问题为主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设计丰富多元的校本研修活动。在设计校本研修活动中,在问题的筛选与确认方面,要引导教师学会问题发现和问题排序以及问题确认。在问题发现和问题收集中,要求教师、教研组、年极段、各科室首先关注实施新课程中的疑惑、难点、盲点和自己遇到的新问题,每学期开出需解决的问题清单。在筛选研修问题中,要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一是问题必须来自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二是问题必须有研究解决的可能;三是问题必须是教师共同关注的;四是问题必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不管是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还是同课异构的比较研究,或者依托课例研究的主题研讨,抑或是视频案例分析等活动设计中,我们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保证校本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校本研修问题解决活动中,提升教师,提高质量。

二、以实践反思为抓手,促成理念化为行为

“在行中知”,“知行并进”。教师学习既是一种问题驱动的学习,又是一种基于案例的情境性嵌入式学习。要引导教师把先进理论和经验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必须植根于实践反思。可以根据顾泠沅“行动教育”的“三阶段两反思”。模式,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落实实践反思,在多元连缀的知识学习与实践相互观照的一体化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的、学术的和人格的发展。一是澄清校本研修反思内涵,对自身或者他人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学习、管理行为和事实或事件进行思考、解释现象,概括经验,提炼规律。二是广开校本研修反思交流,做好学习反思、教育反思、教学反思、教研反思、科研反思、管理反思。三是重点抓好教学反思,因时制宜地开展整体反思、专题反思和细节反思。四是以问题性、针对性和深刻性为原则,践行反思步骤——摆出现象、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总结规律。五是通过教师反思体验性写作为载体,在实践反思中要坚决摆进自我,丰富自我经验的省察,对原有行为进行改进,不能仅仅满足已有的经验认识,而忽略了对行为与理念之间差距的关注。要以实践反思为基础,从研究教到研究学到研究教与学,从外现到内隐、从行为到心理文化、从局部到整体,引领教师校本研修的行为跟进中解决问题,将新课程理念有效地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和管理行为,成就自我,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三、以制度完善为手段,再造研修行为习惯

校本研修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校本研修文化形成包括活动开展、制度规范、文化生成三个阶段。因而重建新型校本研修文化,要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修活动不断给予制度规范,并持之以恒地通过完善制度予以强化,习惯成自然。所以,可以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沟通,健全和完善一系列校本研修制度:如校本研修领导制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校本研修奖励办法;再如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教研组活动制度、教研组考核办法;又如教师进修培训制度、新老教师结对制度、教师自我反思制度;还有,校本研修活动制度,如理论学习、课例研究、专题研讨、案例分析、集体备课、教学反思、读书交流,网络研修制度等。在教研组工作制度中,建立考勤制度、计划制度、总结制度、活动记录制度、考核评优制度、奖惩制度、活动管理办法等。对教师听课活动提出规范性要求:如为执教老师发现一个亮点,找出一个缺点,提供一条建议,写出一个听课小记等。每个老师每学期的研修行为规范:如听20节课,做20张读书文摘卡,写1篇读书心得,开1堂公开课,做一次研修专题发言等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完善,健全校本研修的行为规范体系。让每一个老师都认同、每一个教研组都遵守、每一个中层科室都实施、每一个研修活动环节都落实,使这些规范成为我们学校教师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四、以研究实践为平台,重建教学生活方式

从本质上讲,教师的校本研修就是教师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的专业化发展的教学生活过程。教师校本研修实际上就是在校本学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研究中实现的。要以研究的实践活动创新带动校本研修的活动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把研究实践作为教师的生活方式,重建校本研修文化。一要理论先导,研修一体,将学习融入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适度超前进行理论学习,如专题式理论学习、问题式理论学习和基本理论学习等。二要明确目标,知识管理,参与学习共同体建设。首先是在学习研究中把握规律,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其次是在学习研究中改善工作,在改进中获得成就感;最后是在学习研究中提升自我,走进自己的真实世界。三要实践反思,重建研修活动模式,提倡融合学习和混合学习。如开展新型磨课形式:第一步备课组确定主题,第二步理论学习,第三步确定上课课题,第四步全组教师备课,第五步全段教师分成三小组,每小组确定一名上课教师,第六步三轮磨课,第七步撰写论文、案例、课例或教育叙事等。我们要将教材分析、学习掌握、教学设计、问题处理、作业安排、考试命题、学习反思、交流讨论等等,都作为研究方式转化为教师教学生活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在有效学习、有效教学、有效研究中实现专业发展。

五、以合作分享为载体,培育校本研修精神

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缺乏深度会谈和平等互助精神,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合作分享的观念习惯,在于教师长于内省而缺乏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以及使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的习惯和能力。所以,要以合作分享,共同进步为研修活动价值取向,进行校本研修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的重建行动。一是要进行研修成长规划,建设学习型学校。如提出“以学习为本,打造学习型组织;以研究为主,组建研究型团队;以和谐为贵,铸就共生型团体;以文化为标,培育生态型群体”的愿景。二是要明确规划参与要求,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在与学校文化保持方向上一致的情况下,引导教师、教研组、课题组、项目组等的研修活动,应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夯实校本研修文化的基础,体现校本研修文化理想与精神核心。三是要落实规划实施中研修活动的有效互动。不把实践反思变成“检讨大会”,不将研修问题转变为教师的压力,而是通过良好的互动,如论坛式的问题交流、请教型的评课研讨、对等性的资料互换等等,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分享,是校本研修活动成为教师情感联络、思想交流、经验分享、合作研究、智慧生成的载体和价值追求。通过合作分享的活动实践,注入文化想象力和共同愿景,从而提升教师群体的实践智慧和实现校本研修的文化重建。

校本研修文化重建关系到校本研修制度建设成效,校本研修活动的成效,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效。校本研修文化重建,无形而有形,无为而有为,不能重形而轻内涵。针对校本研修问题解决,中小学必须从本校资源环境条件出发,坚持先进的理念,策划活动,并付诸实践;制度建设,常抓不懈;发掘与本校实际相适应的、原生态的、个性化的研修活动方式、经验、特色、习惯和价值追求,一以贯之,去实现校本研修文化重建。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校本研修面对面[M].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

[2]汤立宏.校本研修专论:中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于专业发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3]柯孔标.校本教研实践模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篇5:校本研修实践策略与指导反思

校本研修策略与对策

教师能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同时努力去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来解决问题。可自制教具,合理开发身边简易器材进行实验,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自制学具,发动学生探究、收集资料、丰富教学资源,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可以解决部分资源缺乏的问题。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缺乏一定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课程便无法实施。而面对学校软件和硬件设施不能满足科学教学需要的情况,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保证课程顺利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丰富课程资源的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不容忽视的,带领学生参观科研机构、自来水厂、气象站、环保监测站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也是必要的,也是丰富科学课程资源的另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在整个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现在的社会是信息时代,网络的资源是开放的、海量的,其中许多资源经教师筛选、改造和设计可以为科学教学所用。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改理念和目标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

篇6:校本研修的实践策略的一点设想

【关键词】 企业文化;动画短片;动漫教学

一、动画制作环节众多、任务繁重

一部剧情动画片的制作可以比喻为一项浩大的建筑工程施工。从最初的剧本创作到把文字剧本转化为图画剧本(即分镜头台本),从完整的世界观设定到人物造型设计、故事场景设计,前期设计的每个步骤都在进一步地详细确定整部动画片的风格风貌。前期的设计完成后,动画制作进入中期环节:原画师们需要为每一组镜头中的人物设计最合适最能表达其性格特征的动态动作;场景设计师们为每组镜头绘制最能表达故事意境的场景。中期的工作量往往是所有环节中最为巨大的,直至后期将每组镜头进行合成、使用后期手段优化画面、加入字幕、音效等等。

以下这张图片显示了动画片制作的一般流程:

二、动画短片课程意义重大

在面临毕业实习前的一个学期,我们将动画短片课程引入教学环节,对学生们来说,既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又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既是对以往所学课程的一次总结,亦可帮助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社会,具备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属于校内实践阶段的关键课程。

那么,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有限的课时显然不足以完成一部长篇剧情动画片的制作,因此必须将制作篇幅缩短为几分钟。但是,即使是几分钟的动画短片,仍然需要作者利用动画语言阐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动画工程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省略。

目前业内根据制作的细致程度把动画片分为A、B、C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又细分为三个小等级,比如B级片又分为B+、B、B-三等。在我们的动画短片教学中,选取制作哪个等级难度的动画应该根据学生和师资的具体水平来定。笔者认为,学院内制作的学生作品在艺术情怀的审美方面应当略高于社会上的商业作品,也许因为时间有限等等原因在制作精细程度上难以超越商业作品,但也应当在学生的水平氛围内尽量做到最好。

在动画短片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到每一个环节在制作和设计上的难点,也能够体验到通过讲故事将自我情感淋漓尽致加以抒发的快乐。

三、拓展传统教学目的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做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将动画公司的企业文化引入动画短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

企业要生存,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做到兢兢业业,企业对工作勤勉的员工给予合适的利益奖励,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发展壮大。而在校的学生,往往不能够理解员工与企业间这种唇亡齿寒的相互依赖关系,或是自视甚高,或是急功近利,因此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是跳槽次数最多的人群之一。

要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工作热情”,我们也需要寻找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点”:譬如说一次高校的设计比赛、譬如说以商业营销为目的,设计制作更为大众群体所接受的动画故事,短篇动画还必须可以拓展为更具商业价值的长篇动画,来吸引企业引进人才、投资制作。学生们作为最初的设计者也将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不妨在每次课程开始前,就设定好今年的课程目标,不是单指学生能够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作品能为他们带来什么。相同的目标有利于创作团队形成默契,在互相的配合与磨合中增强团队的合作精神,在整个班级形成一股团结的力量。让学生们体验团队合作的精神,也有利于他们毕业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企业环境当中。

四、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收获最饱满的果实

那么,既然是以能够打入市场为目标而设计制作的动画短片,短片质量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起来,从剧本到分镜、从人物原画到背景原画,从前期设计到后期制作,各个环节都应做到精工细作,才能在比赛或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动画制作是细致的工作,工作量往往不是以小时计算、也不是以分钟为最小单位,而是以秒计。以一部5分钟的动画短片来说,实际上通常是按照300秒的总时长,将工作细分到每个人员完成多少秒。在近200课时的时间段内,由20名属于行业新手的学生通力合作,其中的工作量仍然是相当巨大的,片子的修改和完善工作也十分繁重。特别是中期的原动画制作部分,学生要利用手中的摄像机反复拍摄真人素材,再把素材转化为动漫人物,技能从生疏到熟练需要经过相当时间的一段过程。那么为了动漫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够精准到位,分配到每一位学生手上的镜头数就不宜太多。

以下表格显示了一部5分钟B级动画短片的中期制作环节需要完成的一般工作量:

因此,笔者认为还可以让正在学习动画运动规律课程的二年级20名动漫方向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参与到短片制作的过程中来,一则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制作团队,二则可以充分发挥前辈与后辈间传帮带的桥梁作用,这也是优秀的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在课堂中创造企业文化的氛围

那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学生们集中在一起,在教室中形成只有企业办公室里才能具备的浓厚的工作氛围?短片的制作需要团队合作、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性工作,而以往的学生对于教室的感觉,多半充斥着来上一节课就匆匆离开的应付情绪,作业也是各做各的。笔者认为,这与教室的原始功能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只是把教室当成学习的场所,那么对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并不真心喜爱学习,但如果把教室演变成为放飞他们梦想的舞台,情形又会如何呢?离开学校前的最后一个学期,让他们抓住最后的一点学生时光努力学习,在学校里感受到一丝来自社会的竞争压力,是可以激发他们奋发图强的斗志的。

因此,把教室打造成一个“办公场所”未尝不是一个很有实验意义的创举。那么办公室里都需要些什么呢?

首先是电脑和电脑桌的摆放位置,建议参考企业模式,取消统一面对一个方向摆放的教室模式,改为面对面合并摆放,这样有利于动画制作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他们只需要稍稍转身,即可看到多媒体大屏幕,不妨碍老师的教学工作。

其次,开通网络功能,在工作中往往需要即时上网寻找各种相关素材和资料。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动画制作者们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获得自身视野的极大发展。既然学生宿舍中也有网络,那么不妨让他们在教室中完成大部分的作业,在老师的监督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再次,动画实验室必要的软硬件设备应当合理添置,譬如有利于动画运动规律学习的简易手持摄像机、扫描仪、无纸动画制作软件等等,而这一环节显然已经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强力支持。

最后就是保持“办公室”内的清洁、布置动漫招贴、还可以摆放一些绿化植物和饮水设备等等来增加一点生活气息。创造干净整洁的办公环境有利于员工将这里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家,谁不会为自己的家而努力工作呢?

想要真正设计制作出一部具备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动画短片,最初的工作一定是困难重重的,但只要有上级领导和老师们的鼓励和支持,学生和老师一起努力,理想就很有可能转变为现实。

篇7:校本研修的实践策略的一点设想

为实现人生梦和教育梦奠定根基。

一、走进南雁——追寻幸福的生态

“我们的美丽南雁”校本课程是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南雁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通过小导游推

荐、辅导、面试、上岗等途径,挖掘南雁景区区域地理及人文资源,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1.丰富自然资源“生态”

由于南雁镇地理独特,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生态优势。它地处平阳县西南部,鳌江上游,东邻水头镇,南连闹村和青街畲族乡,西接顺溪镇,北与山门镇毗邻,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旅游中心镇,浙江省旅游城镇,温州市教育强镇。“秋色平分南北雁,高风遥接东西林”,地处南雁镇的东西洞景区是南雁荡山的核心景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宗教文化悠久,民俗风情浓厚,具有“儒、释、道”三教荟萃和秀溪、幽洞、奇峰、景岩、银瀑、石堑等特色,在方圆1平方公里内聚集了仙姑洞、观音洞、会文书院、云关、东南屏障、梅雨瀑等。不仅为广大旅游者所钟情,而且也为研究文史、宗教、民放等方面的人士所向往。

2.深厚学校办学“生态”

南雁镇小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学校的前身可追溯到1903年创办的致用学堂,一直以“依托南雁资源优势,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为引领,不断继承与深入挖掘会文文化,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增强农村学生树立自信、提升品位、爱我家乡的思想意识,生成了深厚的学校动态办学资源。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我国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权和作用越来越大,这些都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这种地理的自然生态与学校悠久的办学生态构建了南雁幸福的生态。

二、建设南雁——提升幸福的生活

1.校本课程开发是幸福生活的规划

新课标指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为了让孩子对自己生长的地域有全方位的了解,我们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多关注人与景区自然、区域文化互动,通过活动寓教于乐,以“小导游为依托,我们的美丽南雁”的校本课程,为培养“立足本地,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石。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上缺乏更多的优势,而我们的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和留守儿童甚多,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学校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基于目前的状况,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分析自身的资源条件,通过小导游的成长轨迹,开发“我们的美丽南雁”校本课程,引导学校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2.学生成长引领是幸福生活的方向

经过调查获知,学生虽然长期生活在南雁本地,但对南雁的特色文化资源了解甚微,同时农村的孩子相对来讲信息较闭塞,知识面较窄,缺乏学习积极主动和创新学习精神,缺少锻炼和展示的舞台和机会,不利于今后的更好发展。所以我们力求寻找既贴近于学生生活实际又能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环境,也是一生的记忆。我们应立足学校所处的区位特色及学生所依托的文化传承背景,建立墙院文化,把南雁山水浓缩为十五幅精美图片,并配上简明扼要的文字介绍,供学生读文赏图;我们还开辟专栏介绍家乡的名人,把对南雁有特殊贡献的名人画像和生平事迹制成展板,全面了解家乡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三、感悟南雁——享受幸福的生命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教学地点也不一定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我们走出去,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为了让孩子对自己生长的地域有全方位的了解,我们改变过去“单向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更多关注人与景区自然、区域文化互动,通过活动寓教于乐,寻找独特的南雁区域特色人文为切入口,融入农村学生学习生活全领域。通过开展“我们的美丽南雁”系列活动,享受幸福的生命过程,从小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参考文献:

篇8:校本研修的实践策略的一点设想

关键词:烹饪,校本教材,编写,思考

TS972.3

我国于八十年代初期相继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开办中式烹饪专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烹饪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效益,为餐饮业培养了大量的一线生产工人和管理干部,为中华烹饪技艺的传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餐饮业的发展,促使烹饪专业教育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对现在的烹饪专业教材进行开发和编写,以适应餐饮业发展的需要。

一、背景分析

(一)烹饪专业现状

1.现行课程与企业需求分析

学校现在使用教材是前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版的烹饪系列教材,基本上已沿用多年未变。专业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围绕烹饪技术组织和开设的。课程内容相对单一,而对相关的其它知识、技能涉及较少,缺少对各部门、各岗位、各工作、各技能的知识融合。而现代餐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面的、综合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求对某一工种做到技术精湛,还要求掌握跨岗位的技术,即所谓“红白相通”、“冷热相通”。国家颁发的职业技术鉴定标准也是这样要求从业人员的。

2.现行教材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分析

当前,烹饪专业现行教材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为现在烹饪专业使用的专业教材是10年前甚至更早时期编写发行的。很多教材内容显得有些滞后,尤其是当前烹饪技术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消费理念不断提高,原有的烹饪专业教材内容与现代烹饪技术的发展,二者融合度较低,使得专业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需求距离在扩大。

(二)烹饪专业教材与烹饪校本教材开发现状

几年来,经过对市场烹饪专业教材的调查研究,常用的教材有《烹饪技术》、《烹饪原料加工技术》、《烹饪原料知识》、《食品卫生与营养知识》、《面点技术》、《烹饪化学》等,这些教材的使用年限近10年,有关食品安全、养生保健、菜点装饰和创新菜点等在市场上有很大需求的教材却很少见。能看到的多是一些烹饪爱好者出的一批以菜肴图片为主的所谓烹饪新书,或者是一些提供给家庭主妇参考用的烹调常识,专业教学用不上。所以现在可供教学用的新型教材少之又少。然而,就烹饪专业学校而言,一方面,因多种因素,现在继续开办烹饪专业的中职学校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已有的烹饪学校的烹饪专业教材开发也少。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师对行业的了解与接触程度不高。多数专业教师是通过学院式学习后从事专业教学的,他们对行业了解不多,与行业人员接触不密切,不能及时了解新设备、新方法和新材料的发展动态,致使教师撰写教材实践知识匮乏。

2.烹饪专业教学与烹饪实践关联程度低。学生的实习教学一般都在课堂上进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在企业里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任务在学校教学中要用几个学生去完成,在实际工作中五分钟能完成的在教学中要用2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去完成,慢节奏的教学使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动力不足。

3.受教师自身综合水平的限制。开发校本教材需要一系列功底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文字能力、调查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很多教师在这些方面还比较欠缺,使得校本教材开发难度增大。

二、对烹饪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

(一)烹饪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事关学校烹饪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烹饪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能适应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优秀学生。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要有“好教”、“好学”的教材,开发适用的烹饪专业校本教材可以及时向学生传授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使学生在校学习中就基本达到与行业同步,不让学生输在就业的起跑线上。实现学生“上岗就能顶岗”的就业理想,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学校烹饪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烹饪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

烹饪职业教育是为企业着重培养的一线技术工人,学校输送的毕业生技术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技术人力资源质量。而技术人力资源的质量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烹饪专业校本教材开发迫在眉睫

目前,本地烹饪专业的用人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主要表现为培养的高质量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导致其他地区烹饪技术人才的涌入,使得中职烹饪专业学生的就业受到冲击。如果不能在教学内容上推陈出新,不能开发出卓有成效的实用新型烹饪校本教材,因教材的“滞后性”给学生的就业造成威胁,学校的就业出口就会堵塞。从而势必会影响到“招生”这个进口,因为只有“出口”畅,才能“进口”畅,那么烹饪专业的发展就可以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烹饪专业校本教材开发要注重针对性

校本教材的开发首先要按照培养目标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主,设计课程方案、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再结合当地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课程内容,制定一体化教学模块,从而形成“好教”、“好学”的新型实用教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好用”,才能适应企业人才需求,才能受社会欢迎。

(五)烹饪专业校本教材开发要体现时代特征

传统的烹饪专业教学模式是“理论——演示——练习”的单一教学模式,理论课广泛流行“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实践课是“一个菜墩一台灶,一把厨刀一个瓢”,不仅训练环境欠缺仿真模拟气氛,教法上出现带有不少传统师徒传授的影子,不利于学生灵活变通、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充分开放、自由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学生的潜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烹饪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的途径

1、按照学校建设重点专业以及精品课的总体要求,由学科带头人组织本专业的骨干教师形成课程开发小组,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形成课程开发目录和大纲,教学内容上筛选典型工作任务,经过专家委员会的认定后编写教材,并通过反复试用与修改,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教材。

2、结合现代教育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定向培养、弹形学制等,充分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在编写过程中要以企业需求、岗位分工为主体采用“量身定做”的方式,开发针对性强,与企业的符合程度高的实用技术,以体现中国烹饪技术地域性比较强的特点。使教材在具有共性基礎上反映出个性,以便更好为企业服务。

上一篇:教室调岗申请书下一篇:司机安全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