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解决方案

2024-06-20

大学生就业解决方案(精选8篇)

篇1:大学生就业解决方案

就业再难,大学生也不愿意去西部地区,宁愿在一线城市做一名“蚁族”,由于一线城市人才饱和,很多人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这也是当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北京林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小齐说,在学校他也关注了很多支援西部的政策,可是他认为,大学生去西部大多从事教育、行政方面的工作,“路子太窄,发展空间不够大”。尽管大学一直在扩招,但是西部还是难以留住人才,难以得到发展。相比较于北上广深人才的密集,大学生就业的低端化,西部地区发展空间的局限性还是让大学生望而却步。与此同时,大学生普遍愿意待在城市中心地区,而不愿意去到乡村或者是郊区,这种情况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也是非常不利的。

通过资料发现: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的毕业生中,农学和医学学生的就业形势最严峻。农科四分之一专业的学生存在就业危机(就业率低于30%),仅有10%的学生就业供需平衡,而农学、医学专业的人才又恰恰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最急需的。

对于这种情况,政府的政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国家虽然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就业,但是和现实情况还是有差距的。由于西部资源缺乏,往往无法留住人才,对此,国家应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措施,比如未来对子女以及家中父母提供医疗,教育等一系列的优待服务。对于人才应提高工资、提前晋职(定级)、给予较高额度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工作期满自由流动等,从而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一大关键,以此改善城镇化建设问题。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大学生对国家政策和战略的制定和理解却很不到位,这也许是当代大学生的缺陷:确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扎根西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对此,政府应该继续贯彻和加强国家政策的教育和宣传活动,要促使民众对国家的政策真正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篇2:大学生就业解决方案

摘要

目前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和不知道怎么找工作的越来越多,这不仅对大学毕业生带来沉重的心里负担,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值的社会关注。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就此我们也要针对这问题找出解决方案。找出问题所在原因并一举解决。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问题,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

1.大学生就业统计调查

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而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也就是说,超过15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0万,是近年来的最高值,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09年,重庆市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2.9万人,比2008年增加1.7万人,增幅为15%。截至2008年底,全市2009年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14.9%,比2007年同期低4.2%。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空前的困难和压力。2.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

(1)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09年的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人依据所谓的“常数法则”来否定扩招与就业难的联系。常数法则是指:适龄青年(18—22周岁)的总人数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其数量是不受外界影响而变化的一个常数。适龄青年的总量是早已存在的事实,不管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存在就业问题。因此,扩招与就业难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我们认为,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值得商榷。因为它没有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迫切希望获得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而且,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大学生去当“杀猪匠”、当高级保姆、从事擦皮鞋的工作都谈不上体面就业。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如果他们没上大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二是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三是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等等。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扩招,但它的确与扩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3)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4)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面临近年来最冷的寒冬。

(5)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6)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解决方案

1.国家政策方面

为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从体制上、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进一步疏通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是目前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1)为青年就业创业立法;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 2.就业市场方面

我国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3.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面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4.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

高校要主动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学校应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向选择”活动,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毕业生的供需信息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之间及时有效地传递和交流,为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方便。5.毕业生自身方面

高校毕业生应解放思想,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增强自立自强意识,强化刻苦奋斗的精神,正视现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比如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志愿投身西部的大学生给予了不少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到西部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空间,刚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知识结构新,有想法,有胆量,有魄力,不妨去西部大展身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人身价值。

三、总结

篇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职业规划,职业素养培养

我国大学扩招以来, 大学招生数量快速增多, 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实, 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甚至“毕业等于失业”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这一现象开展, 提出大学生应急需提高职业素养, 认真做好职业规划, 符合国情和个人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高校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的社会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社会原因, 也有大学生自身的认识错误, 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难度增大, 体现在社会原因上主要有:

1. 就业去向的差异。

根据相关资料介绍, 2012年的毕业生有高达三分之一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高校毕业生把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有15.2%, 导致报考考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公务员热”不断持续。地域差异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对较为发达的北京, 上海等地区, 大多人们会认为, 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一定很多, 而且待遇和发展机会更多更好, 因而, 大部分毕业生就业选择就优先选择这些地区, 造成局部地区就业压力加大。

2. 就业竞争压力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社会不能完全按照个人的愿望, 向每个人都提供满意的工作。即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接受能力正在逐渐缩小, 而大学毕业学生的人数却是逐年增加的。随着我国开展政府体制改革、人员逐渐分流, 国有企业正在进行深化体制改革、精简机构, 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加大。虽然民营企业不断壮大, 但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 不能从实质上解决就业难这一问题。另外, 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充, 大学每年在扩大招生, 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多, 导致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不对等进而导致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白热化。

3. 社会原因。

如性别问题, 相关资料表明, 男性毕业生比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过29%。还有城市与乡村区别问题, 据报道, 来自城市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农村毕业生的就业率比高10%左右。

二、大学生求职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当前就业出现这样严峻的形势, 和大学生本身求职的心态有根本关系,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危机意识, 且没有做好就业准备, 毕业后没有目标, 对就业期望值过高, 导致了难以顺利就业。在就业问题上毕业生一般存在下面的错误认识:

1. 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尚有欠缺之处

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 其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学校的知名度高低, 也不是专业对口与否, 而是其应聘过程中综合表现不够全面。语言表达能力有欠缺, 不善于归纳自己的优点和发挥自身长处, 随机应变的心理素质不过关, 抗压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一般体现在面试过程中。一是毕业生不会制作个人简历, 不会归纳总结个人的闪光点。二是不善于介绍自己, 有的篇幅很长却没有抓住重点, 有的只言片语, 内容和个人经历没有介绍全面。三是没有应试能力, 不关注细微之处。在团体面试过程中, 不善于把握自身角色, 不能互相捧场, 互相为对方着想, 缺乏团队精神。这些看似小事的问题, 却往往给面试考官留下不良印象, 并最终导致求职失败。

2. 大学生及家长对就业的期望不能从现实出发

大学生的就业是每一个大学生和每个家庭的最大期望, 这同每一个家庭和学生本人都息息相关。十几年的发奋学习, 有很多困难家庭举债培养孩子, 都会期望孩子通过学习的过程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尤其农村学生更希望通过考学来达到跳出农村的目的。但是, 面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 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形势和自身情况, 定位要合理, 要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就业导向, 明确自己综合能力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形势, 脚踏实地, 真正放下自身的架子, 把更多的目光放到基层和艰苦行业, 以及能发挥自身能力的岗位, 就业应立足于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3. 主观认为学历高就有更高择业能力

目前, 社会普遍认为学历高就应该有更好的择业机会, 用人单位盲目追求人才高学历, 学生和家长不能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学习目标, 片面追求高学历, 简单认为学历高等于高的工作能力。实际情况却是, 一个人的知识、学历与工作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不完全划等号。现行教育片面重视知识教育, 却严重忽视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因而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的过程中, 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学历与能力间的衔接问题, 高估个人能力, 导致择业定位不准确。

4. 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现行教育的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高等教育已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接受高等教育正在大众化。然而广大毕业生和家长对毕业生择业的观念依就是十几年前精英教育时代的观念:接受高等教育就是“精英”, 就一定会有满意的工作。因而, 全社会都强调单位的性质、地理位置及薪资待遇等。观念没有跟上时代发展, 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是毕业生择业难的根本原因。毕业生刚刚参加工作所能创造的价值都是有限的, 因此较为准确的择业心理定位非常重要。

三、做好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规划

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提高毕业生的择业能力, 让毕业生在校期间做好就业准备, 是解决择业、就业难现状的有效办法。

1. 职业素质培养

培养职业素质是指毕业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学校必须认真对待学生职业品质提升的过程, 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据统计, 积极的职业态度是重要的成功因素, 其次才是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从某种角度讲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 对学生后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例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沉着应变的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 许多职业早已向毕业生提出这样的要求。

2. 职业技能培养

全面加强职业技能培养, 学校应制定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计划并严格实施。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 是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知识教育与培养技能的关系。要把知识主动转化为个人的技能, 必然需要经过反复操作和亲身体验。大学生要认真对待培养自己的技能, 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 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方法, 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树立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 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 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 顽强拼搏, 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 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全程化就业指导势在必行

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观念的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高校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显得格外重要。所谓全程化就业指导, 就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职业体验、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等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一是职业规划期, 在大一的时候指导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正确理解和处理职业与专业的关系, 在了解社会需求和自我认知的基础上, 初步做出职业生涯规划;二是职业素质训练期, 在学生大二大三的时候, 通过系统的内容指导, 使学生逐步具备择业、就业所需的相关条件;三是就业实施阶段, 主要集中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 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程序, 选择就业渠道, 掌握就业技能。各阶段只有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形成一个科学的教育体系, 才能有效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 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 理性思考, 科学预期。

参考文献

[1]王洋.就业政策亟待梳理[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5) :31-32

篇4:大学生就业解决方案

随着高校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面深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对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就业政策了解不充分,社会需求结构性问题、就业歧视、大学生能力欠缺和就业传统观念的误区等问题的因素分析,对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思考。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70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已是当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概括来讲主要是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两方面。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的总体数量、毕业生专业招生人数规模以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个人因素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提升到能够接近用人单位的要求。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具体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本专业的就业途径等问题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应该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就业方向。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整体综合素质还是不错的,但在就业时却始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此类现象不在少数,往往和这些同学在大学期间对政策了解不够,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自身定位,大学生活规划不合理有关系。在大学期间,应该明确各种就业岗位适合什么条件和什么性格的学生,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并在大学期间合理规划自己并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校扩招带来了大学毕业生人数过快增长,主要表现为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但是,很多专业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这种现状促使高校管理人员对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进行了深入思考。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跟与企业对人才需要不匹配。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陈旧,在课程设置上,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与时代脱节,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其次是需求过剩。主要表现为大学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但是许多专业招生规模过大,造成人员需求过剩。再次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仍然存在,当前众多高校纷纷实行学分制,即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就可顺利毕业,因此,不少高校学生仍然延续高中的学习模式,即以通过考试为主要目的,课程考试合格就意味该课程大学毕业生择业预期与客观背离。

(三)大学生就业的方向太过狭隘

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单位还是会集中在两类上,第一类是非市场化的单位,包括政府机关和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等。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时还是偏向于这些非市场化单位。因为这些单位一般来说,工作稳定、福利好、压力不大,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另一类则是市场化单位,包括有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外资企业和三资企业等。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在市场化单位工作的风险远远高于非市场化单位,在市场化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稳定性不强,而且压力较大。毕竟有冒险精神的人还是很少的,那么,大学生大多选择非市场化单位也就不足为奇了。社会现象表明,现在一方面是许多大学毕业生捧着简历到处求职;另一方面,全国有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无人问津,招不到毕业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择业过分选择非市场化单位,而非市场化单位本身就是稀缺岗位,这样就造成主客观脱节。

(四)经济发展引起的就业结构性问题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就业状况的改善。首先,用人单位希望能够得到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职工,这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为减少成本,用人单位增加了对工作经验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使得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劣势。其次,用人单位对入职学历门槛要求提高,很多岗位并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和特殊技能,但由于应聘者众多,致使用人单位任意提高要求,以减少应聘人数。再次,大学生在就业中遭遇就业歧视现象也是不可忽略的方面,目前就业市场中较常见的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和毕业院校歧视。大部分毕业生遇到的就业歧视首先是性别歧视。与男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机会相对要少,求职过程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社会成本,所获得的职业收入远低于其职业期望。地域歧视和院校歧视也不同程度存在,这反映出社会观念的转变与经济发展的程度相比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五)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

大学扩招所引起的部分专业教育质量的下降和硬件基础设施陈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教育管理行政化,形成高校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学术氛围不浓、人浮于事的不良局面,身处其中的学子们耳濡目染,对学业形成错误认识,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动手实验能力的掌握,将就业的砝码放在家庭背景和找“关系”上,主观上促成现在的大学生理论功底不佳、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从社会方面看,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以及理论综合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对大学生就业解决办法思考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首先,政府要为毕业生要创造尽量公平的就业环境。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是一个很公平的市场,比方说,性别限制,户籍限制,找“关系”等等。这些非正常因素扰乱了就业市场的公平性,造成了就业错位。政府因该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大学生去基层就业、去中小企业就业提供公平的制度安排。其次,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给予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基层地区就业。为他们提供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信贷、场地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保障。再次,进一步确立并突出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导地位,重视市场分析,培养目标要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2)专业充分发挥好高校辅导员和就业指导老师的作用

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分析当前的就业政策,特别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指导学生的简历制作,对毕业生在面试技巧和面试利益方面做好培训工作。辅导员要从各种途径了解社会及企业的人才缺口及岗位要求,知道用人单位的看重毕业生的哪些方面素质,可以请用人单位的主管到学校进行现身说法,更能增强说服力。发挥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组建多种就业信息渠道帮助毕业生及时获得就业信息,例如,就业信息平台、就业网站、移动飞信,QQ群等。

(3)加强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的课程设置需要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和通识教育课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与前沿性,实现课程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综合,是对专业课的重要补充。第一,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利用假期,组织小分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第二,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第三,积极推进就业实习,缩短学生就业的适应期。

三、结束语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道远,本文的分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大学生在做出就业决策的时候,会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个人发展空间和薪资福利等,而工作稳定性高,地理位置优越的单位也为绝大数毕业生所青睐。这为我们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心理以及调整错误的就业观念指明了方向。

[1]刘立功,代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02).

[2]翁炎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角色与作用分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04).

[3]李倩.高校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1(01).

篇5:大学生就业方案

活动主题

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素养。

活动计划

根据口才能力、团体凝聚力、专业能力等方面入手组织活动,让同学们看清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的正视自我,正确的看待职业,正确的规划未来。

演讲开展

同学们精心准备3-5分钟上台演讲。

演讲目的

针对许多同学在公共场合害羞不敢发言的问题,为了帮助每个同学都有勇气站在讲台上流畅的发言,所以我们班利用课前五分钟让每位同学上台演讲。

增强班级凝聚力

同学们积极参与,配合校级,班级的各种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班级体性或者是集体过节日等活动来增加班级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凝聚力,从而塑造最强16会计4班。

专业能力

通过课程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undefined

活动目的

注重扩大大学生的见识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因此学校通过一些实训课进行模拟职场操作,以市场为向导,以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中心,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班级建设

通过比赛培养同学们凝聚力。

活动目的

生在校生活的时空主要是在班里,班级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高品位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班级文化。

活动总结

篇6:大学生就业调查方案

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对就业所持的看法及对自身的认识;了解最真实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及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及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大学毕业生、为学校、为企业提供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对就业现状的了解,让更多刚进校的大学生们提前为就业做好准备,而不虚度光阴;了解到就业形势的严峻,要让更多的大学生应该想到、做到自主创业,为自己的前途开创一片新天地。

二、调查内容

在校学生对就业形势所持的看法及对自身的认识和今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做出来的决策。

三、抽样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第一阶段:从学校的所有系别中随机抽取6个系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列出全校所有系的名单,顺序排号,用写小纸条抽签的方法抽出6个系。

第二阶段:从抽出的系别中,按班级排序,每班抽取一名学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抽出的系别中,列出各系所有的班级,再列出各班的名单,顺序排号,用写小纸条抽签的方法,每班抽取一名学生。

第三阶段:从抽取的`学生中再抽出5个学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再从抽取的这些学生中,列出各个学生的名字,顺序排号,用写小纸条抽签的方法,抽出5个学生。

四、调查实施

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基本的就业形势。

2、设计调查问卷。

3、抽取调查对象。

4、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五、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6.15----6.16具体工作为设计调查问卷,抽取系别、班级及学生,试调查。

2、调查实施阶段:6.17-----619按照调查计划,对所抽取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对他们的调查,如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和开展补充调查。

3、收集资料整理阶段:6.20-----6.21收回所发出去的调查问卷,进行资料整理。

4、分析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阶段:6.22-----6.23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撰写报告。

六、使用经费计划

1、上网对就业形势进行基本的了解,费用约为10元。

2、打印资料费用约为5----10元。

3、复印调查问卷费用约为5元。

4、联系调查学生费用约为10----20元。

篇7:解决大学生就业切忌“乱投医”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江西某大学哲学专业届毕业生谢强(化名),最近被学院分配了一个硬性任务督促帮助同寝室的其他人尽快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三方协议书”。原来,谢强和他的同学们被学院告知,如果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还没有交上就业协议,就不许参加第一轮论文答辩。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也催生了“最难就业季”。就要到毕业离校的时间了,不仅毕业生自己,各高校、政府部门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应届大学生在毕业离校前签就业协议。

帮助学生就业是好事,但一些高校、院系为了就业率,想出了“毕业论文答辩和签署就业协议挂钩”的歪招。许多学生为了完成学校任务,不得不想方设法走旁门左道。这分明就是逼迫学生在就业协议上造假。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就业率”究竟有何意义?

在学生就业中造假,对国家来说,会严重误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于整体就业形势的判断,还会蒙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眼睛,导致无法依据确凿的就业数据,及时、科学地改革相关高教政策、规定。

而对高校来说,这种自欺欺人的就业率造假,同样会危及自身发展一些专业就业率极其糟糕,本身就说明要么这些专业的设置不合理,要么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施与质量监控问题严重。

其实,高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并没有确保毕业生就业的法定责任。高校毕业生一旦毕业,就是社会劳动大军的一员,高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尽的.责任,就是全力把自己的学校和高等教育办好,比如师资要合格、专业设置要合理、人才培养方案要科学、教育教学管理要严格、毕业实习要做实。

篇8:大学生就业解决方案

关键词:就业困惑,层次,就业指导

大学毕业生是否实现就业, 是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评判指标之一, 而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更是高校是否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高校对就业的高度重视使近几年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和提高, 就业指导目标也从过去简单的以就业率为导向提升到提高就业质量的目标。要在实现高就业率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 就需要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有实际效果的就业指导, 不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促进其顺利就业、充分就业、满意就业。

一、就业指导定位及现状

就业指导应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 在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人特点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促使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自觉、合理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构建自身合理的知识结构,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最终实现选择合适职业的过程。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与学生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面对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教育多于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教育;针对就业技巧的教育多于就业观念教育;面向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类教育多于个性化就业指导;对就业的教育多于创业引导;就业心理调适的关注;就业理论教育多于实践教育。就业过程、就业结果的最终受众是学生, 能否真正将正确的就业观念内化至学生内心将直接决定就业指导的效果。本文将从学生的就业困惑出发, 构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就业指导体系。

二、学生就业困惑调查

笔者以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 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 对学生目前希望解决的就业困惑或问题进行调查, 涉及117名学生。虽然学生的调查样本量较小, 但调查结果页说明了一些问题。经统计, 学生就业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身定位问题。

绝大部分学生对自身还缺乏准确的定位, 他们最常问的问题是“我能干什么”或者“我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2. 就业选择问题。

在调查中除了少部分大一学生, 其余学生对于就业、考研、出国、考公务员、创业等不同发展方向有了或多或少的思考和选择。

3. 就业竞争力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就业竞争力的强弱与个人综合素质紧密相关, 他们提出了“自己需要怎样提升”、“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什么能力”、“是否能够胜任工作”、“行业对自身有什么素质要求”等问题。

4. 就业技巧问题。

随着近几年社会大环境对就业的关注, 学生普遍对就业技巧表示重视, 提出了“怎样的简历能够吸引HR的注意”、“求职面试应怎样表现”、“怎样在求职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怎样能有更多的途径去寻找好的就业机会”等问题。

5. 心理调适问题。

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直接面临到就业压力, 提出了“怎样调适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工作”等就业期间心理调适的问题。

6. 发展前景问题。

31%的大四学生和14%的大三学生对工作后自身的发展空间表示关注。他们提出了“如何判断公司未来发展的前景”、“职业能给我带来什么”等问题。

三、分层次就业指导方案设计

通过调查可发现,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的关注点和担忧的问题有所不同,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针对本科各个年级的学生, 需要设计侧重点不同、连贯的、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低年级侧重于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 毕业班学生则应侧重择业观、就业环境分析、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1. 就业探索期———职业观念树立。

在学生入学初就结合入学教育, 在认识专业的前提下通过就业方向介绍、优秀毕业生讲座等方式向学生灌输和渗透就业观念。专业教师可向学生强化专业学习目标及专业培养目标, 让学生能够明确所在专业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关系。辅导员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减少大学入学初容易出现的“迷茫期”。同时可结合团体辅导开展认识自我、团队意识培养等专题教育, 引导学生在不断突破自我、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过程中锻炼社会交往、人际沟通等能力, 为未来的各项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后, 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对自己性格、兴趣、未来就业意向做主动思考和探索, 指导学生制订可行的大学生活规划和学习目标。

2. 就业定位期———职业生涯规划。

进入大二后, 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和归属感已基本建立, 也开始逐步感受到就业压力, 他们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问题, 迫切地想了解未来就业对自身素质的要求, 就业指导工作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 帮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 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将有利于学生寻找差距, 并采取有效的方法, 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立项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促进学生在发展智力的同时主动培养情商和逆境商, 保持平常心, 培养克服困难、阻力的恒心和毅力, 使自己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在形势政策课的讲授过程中,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实, 转变精英教育的观念, 对自己未来的择业期望进行合理定位, 清楚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分工中的位置, 积极参与竞争, 勇敢面对挑战。

3. 就业实践期———就业技巧、就业选择教育。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的主动性不强, 这就需要教师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将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发展趋势、职业特点、未来国家政策对行业的影响、不同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行分析和讲授。同时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特点、发展方向及该行业所需的素质、技能, 使学生对职业现状和行业发展职业有较为客观、全面的了解。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需求变化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的影响, 并促使他们发现不足与发展空间, 以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各学院可结合专业特点, 建立学生实习基地, 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实习活动, 让学生主动拥抱社会, 在实践中培养就业素质, 锤炼成才品质。

4. 就业分化期———就业服务、职业适应指导。

进入大四以后, 就业指导教育首先需要就业指导部门做好就业指导服务, 即及时宣传各种就业政策、介绍学校就业工作流程, 提供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 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展开协调与沟通。学生工作队伍应随时关注和掌握学生的就业动态, 做好就业诚信教育、就业安全教育, 重视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 帮助学生建立进取、务实的就业心态。在大四后期, 要做好学生的就业角色转变工作, 通过邀请不同行业的精英来校做讲座的方式, 帮助学生建立较强的合作精神、事业观和社会责任感。在就业指导过程中, 除了对按照学生年级进行普遍的分层次教育以外, 还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就业意愿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如为有出国留学意愿的学生邀请留学回国人员 (特别是归国教师) 做留学讲座, 为愿意投身基层工作的学生提供政策支持, 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举办创业讲座、提供创业实践机会等。

就业指导教育是高校中涉及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教育学科, 每一位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参与者必须时刻保持学习、思考、探索的状态, 紧跟时代步伐, 关注社会经济结构变化, 将学校的教育与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够构建出合理、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 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高适应性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爱如, 崔静.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阶段和层次问题[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

[2]耿华.从就业困惑看搞笑就业指导工作[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0) .

上一篇:2024年度财务处述职报告下一篇:啦啦操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