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就业

2024-05-25

大学生择业就业(精选十篇)

大学生择业就业 篇1

面对目前就业现状, 大学生应从毕业、就业、择业、创业四个方面来进行就业准备:

一、打好深厚的专业基础, 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农业院校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必备条件, 没有专业知识作后盾, 就无法胜任专业工作, 即使找到了工作也会失去。因此, 在校农业院校大学生必须抓住宝贵的学习时间, 不仅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不仅要掌握现有知识, 而且要加强前沿知识的学习, 努力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除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知识外, 参加第二专业、辅修专业、选修和自学其他课程等方式来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使自己掌握的知识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可调性, 这样才能深厚自己的核心知识, 拓宽知识领域, 适应社会需求, 达到高质量的就业目标。大学生除了应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 较高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之外, 还应培养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重视每一次实践机会, 亲自动手、动脑, 培养实践、创新及自学的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效率。要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到广阔天地中锻炼自己, 如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勤工助学以及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商业活动等。同时, 毕业生除了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加强其它知识的学习。要提高多种综合素质, 包括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勤勤恳恳、踏实肯干、思想敏锐等素质;摒弃目光短浅、胸无大志、急功近利、精明世故、眼高手低、轻视他人、工作拈轻怕重、挑三拣四等种种不良习气。

二、转变就业观, 调整就业期望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高等院校毕业生择业产生了很多的误区, 而农业院校毕业生中的误区更为严重, 主要表现在:重城市轻农村, 大多数毕业生喜欢留在城市, 而不愿到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农村;部分农科毕业生过分强调个人享受等等。而事实上, 农科毕业生的专业性质往往使得多数学生无法“如愿以偿”。针对这种现象, 毕业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选择职业不能单凭主观愿望, 一个人能从事什么职业, 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如社会的需求, 个人的素质条件, 政策的限制等。农业大学学生必须摒弃旧的就业观, 增强市场观念, 从个人实际出发, 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理想和现实、困难和机遇的关系。大学生就业, 主要是到企业就业, 如果你在毕业时有企业要你, 那你的就业就不成问题了。但很多大学生对企业不了解, 从企业的创始成立到企业的产品战略、经营手段、人力策略等都不明白, 导致不能很好的针对企业制定个人求职策略, 导致求职简历没有针对性, 面试不能切中主题, 因此, 探索企业就成为在校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了。企业探索的内容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去了解:基本信息、主营业务、发展愿景、职能设置、文化风格、人力需求。

三、认真分析自己, 运用职业规划进行择业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 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 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就是一个“自我定位, 规划人生”的过程, 大学生毕业时要找到自身和社会的切入点, 就必须认真的分析一下自我, 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对自己充分的了解, 是求职者进行职业规划的依据与前提, 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 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是大学生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它可以使大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 客观分析环境, 正确选择在校期间努力的方向, 如:立志从事研究工作的, 就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通过考研、留学继续深造;立志从事管理工作的, 平时就要注意管理能力的培训, 通过考公务员、参加选调生等考试;如想经商的, 就要学习相关商业运作等方面的知识。

四、面对创业就业, 理性分析选择

大学生就业择业论文 篇2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1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0万,比201x年增加90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往后的几年还将继续增加。据统计,201x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68%,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一)焦虑心理。

201x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700万人。这些数字无一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更为直接的是引起即将毕业面临就业择业大学生神经的紧张。多数大学生都会担心十二载寒窗苦读加之四年的刻苦学习是否能在毕业之际找到一份发挥自己特长、专业对口的岗位,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真确,会否有更好的工作与自己失之交臂等等。特别对于临近毕业还无着落、不能明晰自己是否要考研究生,或者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而言,这种焦虑心理更为严重。这样的心理如枷锁一样,沉重地将学子栲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致使学子心情沉重、烦躁不安、意志消沉、注意力难以集中。

(二)自卑或自负心理。

此两种心理均是不能正确的对自我进行认知界定而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细较二者之别DD自卑为过低地评价自己的价值,缺乏自信心,导致行为过于拘谨,不能充分展示自我。而自负心理则是过高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而失去自知之明,自我心理定位过高,好高骛远。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落差,一旦未能如愿,则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失落、烦躁等心理现象。

(三)茫然心理。

由于受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不同,对外围环境认知不够准确,大学应届毕业生中不乏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经历多年的寒窗苦读,却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什么,事实上,这种心理在大学生择业时是十分普遍的。他们不知道究竟什么职位适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能力从事哪些工作,导致关键时刻抓不住机会,错失良机。

(四)嫉妒心理和攀比心理。

这是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时常见的一种心理。众多的工作岗位中,绝大多数是一些平凡而普通的岗位,而那些高薪、稳定的工作是少数人才可竞聘成功的。然而,有些毕业生抱着“你能我也能”的心理,寻求岗位相当的职位不得,看到别人工作理想时痛苦又不甘心。这就不免出现一些小人之举,违反竞争道德的不良行为。大学生就业一般是初次就业,在此过程中能否得到承认的最常见的办法就是互相攀比,整个求职路俨然变成一场纯粹的攀比闹剧。

(五)依赖心理。

不乏有毕业生在面临就业压力和竞聘受挫时,曲解“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言。择业时不主动出击,迎难而上,而是动用各种社会关系以期达到人情就业,例如依赖学校、教师或者是亲朋好友的关系就业,缺乏独立竞争意识。更有等待用人单位主动邀请,以致错失良机者。

(六)从众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寻找热门职业,缺乏理性思考,忽视对社会需求和求职单位的了解,忽视自我认识以及对自己特点的分析。归根结底是学生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缺乏对就业信息主动搜集和动态分析的判断,导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及价值观等没有明确的认识,最终导致自己就业意识非常模糊,求职时纷纷拥挤在“三资”企业、事业单位等一些狭窄的范围里,不顾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盲目从众。

(七)冷漠与怯懦。

一部分大学生因择业时受到几次挫败而失去信心甚而看扁自己,对于以后的用人单位不积极。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或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而异常的小心谨慎,恰恰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展示出来。

二、就业择业不稳定心理产生原因

(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制度的变革,人们不断构建自己新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价值导向多元化、就业制度和就业结构的不完善是导致多种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客观因素。社会处于变革之中,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也同样存在多元化导向,更加注重功利性。因此她们在择业时可能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就业地区和社会地位。

就业结构不平衡性对大学生择业心理影响体现在学科和区域上。大学生入学时选择的“热门”专业世殊时异,毕业时可能已成为就业亮红牌的专业甚而成为“冷门”,由此造成学科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成为就业路上的阻碍。而毕业后,在许多一二线城市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之下,毕业生还是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或人才需求量大的地区工作,这也造成了毕业生待业,给其心理上造成巨大压力。

高校扩招和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高校的扩招使毕业生逐年递增,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造成大学生毕业就业难,这是异常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户籍问题、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平性不够等等,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对就业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妨碍了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心态失衡,由此产生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

(二)高校教育因素。

专业及学科设置不合理,造成毕业生与市场供需脱节。部分高校在面临就业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而致使岗位供给数量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期望这一情况时,不能及时适应经济结构和就业新形势、新情况来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师资结构、水平和学校的资源配置跟不上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很多毕业生到了市场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产生诸多不稳定心理因素。 择业指导的不充分。目前许多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够细致,就业指导雷同,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就业信息和组织招聘活动,缺少过程性的指导。客观上给就业生求职时带来不便,导致部分毕业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无法准确自我定位、茫然失措。

心理辅导滞后。自1月,由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一些高校对解决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逐步取得共识,也做了一些工作,但针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仍然相对欠缺,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就业心理指导体系。心理辅导往往以思想教育代替心理辅导,专门针对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研究和跟进辅导不够深入,明显滞后于学生择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三)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由于文化层次、智力水平较高,所以他们都有较高的自我期望和较高的个人抱负,希望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事业上作出一番成就,但是很多大学生陷入就业困境的原因就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各个方面与社会要求能力的不相适应,他们自身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因素,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缺少社会工作经验,在择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就业准备过于简单,择业材料准备不充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产生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四)家庭因素。在我国,父母的期望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心理。父母的职业选择观、其对于子女专业的关注乃至父母的社会地位、教育方法对大学生本人产生的一些影响都是其产生矛盾心理的因素。

三、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调适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挫折、困难和冲突,因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不利于求职就业,心理调适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客观的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的排除困扰,更好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一颗稳定和积极的心态。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任务,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群体本身都要重视择业心理健康的培养,共同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保障社会稳定。

(一)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就业市场信息的滞后等问题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加强对于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开展,为大学生毕业自主创业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并继续大力推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成长完善。

(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大学生认识职业,自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高等学校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不光要讲一些道理,还要用事实来说明此道理。比如:对在基层有所作为的校友进行追踪调查,大力宣传他们有所作为的先进事迹,同时邀请他们返校为毕业生作报告,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理想教育中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自主创业观。

(三)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虽说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朝着市场化多元化,功利化的方向发展,但与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应积极转变观念,到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就业同样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代大学生自身应树立起敢于竞争、立足发展、勇于创新、乐于创业及面向基层的就业观念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及临时就业、灵活就业、自谋职业等。在面对就业压力时,要正视问题,放松心情,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就业竞争如何激烈,大学生必须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素质教育。大学期间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找准兴趣点,将日常学习与就业目标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保证在就业时能够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大学生择业就业 篇3

现在,我国每年都有数百万大学生走出大学校门,为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位置而奔波。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问题不得不引起社会的严重关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抓毕业生就业工作着手早、做得仔细,把学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给用人单位和学生留有足够的双选时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06届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在汽车制造、汽车维修、汽车改装、汽车检测、汽车销售、汽车保修设备营销等行业就业,显现就业面广和就业率(为100%)高两大特点。但也存在问题:一是有些毕业生不愿从基层做起;二是要求(工作环境和待遇等)高;三是频繁调换单位,表现为有单位来招聘,就投递自荐材料积极争取,而对应聘人员的工作要求等不仔细了解,到了单位就后悔、跳槽;四是个别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二、用人单位的期盼

汽车业对人才的要求与其他行业一样,首先强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即要诚实守信、能吃苦耐劳、与企业同命运、共创辉煌。其次是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责任心强、较高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以下几方面有更高要求。

1.动手能力强,同时精通机电维修。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电脑和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很难把机械和电器截然分开。因此,在汽车维修中,就迫切需要精通机电一体的维修人员。

2.外语基础扎实。在一些维修进口汽车的4S店里,对外语基础扎实的大学生更是求贤若渴。我国已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汽车维修业要与国际接轨,一般情况下,外语好的汽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月收入比同类毕业生高1000元人民币以上。

3.能吃苦并深入生产一线。很多大学生有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或自己创业的人生规划,大多数企业都愿意提供这样的平台,但要求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深入到生产一线、用一定的时间积累较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后,再走上管理岗位。

三、择业就业创业

1.人生规划。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不打无准备之仗,每个人应该早做人生规划。人生规划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再计划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成的步骤,在每一步里具体要做哪些事情。要做好人生规划不容易,首先要彻底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结合现实情况,确定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如果定的太高,经过一段时间自己会丧失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其次在确定每一阶段具体要完成工作时,要从大事着眼,从小事入手,事事推动自己向人生目标奋进;其三是人生目标应逐渐完善,因为自己的能力、周边环境等在不停地变化,所以要根据外界的变化适时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使它更完善、更适合自己。人生规划越早越好。有了人生规划,在大学期间,就可以加强自己志向和兴趣爱好方面的知识学习、技能掌握、信息收集等,为正确择业、顺利就业、适时创业做好充分准备,不会错失良机。

2.择业。大学毕业后要选择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要选好职业应做好这几方面:(1)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强调客观因素无助于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在找工作,而且要找好工作,这是谁的责任?选择职业时要分析自己,一般来说,性格内向、踏实者,适合进入制造业,从事制造各工种后向管理方向发展;性格外向、善于与人沟通者,适合进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2)自己的心态要摆正,要有自信心、进取心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自己大学刚毕业,应该从基础做起、从基层做起,只要有合适的上升平台或较大的发展空间就可以。(3)在择业太困难时,可选择销售或助理等职位,这些职位一般没有专业限制,在这些职位上,也能锻炼自己与人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另外,企业有大、小企业或刚起步企业,以及外资、合资企业等,这些企业各有各的优缺点,选择时要注意工作环境、人文环境、发展空间、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予以取舍,最终选择自己满意的行业、职业。

3.就业。在择业准确的基础上,你在你理想的行业里从事你期望的工作,展所学之才,这当然是每个大学毕业生所愿之事;但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在当前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里,每个大学生要抛弃幻想,积极主动,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1)对从事的职业、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准确定位;(2)打造好自荐材料这张人生的第一张名片,要在名片里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干、特长等;(3)除了利用学校、社会的就业信息外,自己主动上门推销自己,且不怕吃闭门羹,用真诚打动别人,实现理想就业。有的大学毕业生通过各方面努力仍一时找不到自己心仪的职业,那就走先就业,再择业的路子。对于在毕业时还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干哪一行的大学生,更应该先就业,在挫折与成功中找到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在哪里,以及适合自己的职业,然后找机会切入自己理想的职业,大展宏图。

4.创业。创业与择业就业一样,也要有较早的人生规划,以便实施。要完成创业,(1)有原始积累:①资金积累;对于家庭条件较差者,除了自己完成,还可利用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援助计划予以完成。②技术和经验积累;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借鉴别人的经验基础上,自己深入基层、逐渐积累才能完成。(2)正确选择创业的行业和把握创业的时机,哪怕是早有创业方向的同学也是如此。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时代变迁、经验丰富,创业方向也会随时调整,把握创业的最佳时机,适时切入尤为重要。(3)思想准备充分,所谓行行出状元,不管干哪一行都能出人头地。但不管干哪一行,都不要急功近利;要干一番事业,都会面对激烈的竞争、历经坎坷,在摔跟斗中成长、成才,走向强大、走向辉煌。(4)坚守诚信、加强管理。诚信是立业之本,只有做到诚信第一,才能做大做强。管理出效益,加强管理,就会突现团队的力量。这样,你在创业的道路上,就不是单枪匹马冲锋陷阵,而是千军万马集团作战,所向披靡。

小学中学牢固为人基本,专科本科加强职业技能,硕士博士增长知识学问,终身求学无止境,在学习中明事理、修身、治国平天下。择业之路艰难,就业之路艰辛,创业之路奋争。愿莘莘学子在未来的人生康庄大道上平安畅行。

大学生择业特点与就业全程指导探究 篇4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现如今,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更多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知识的教育。各大高校的毕业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使得毕业生就业变得异常激烈。一部分大学生只掌握了一些专业的理论知识而实际动手很差。企业的招聘“门槛”变的很高, 使得很多专科毕业生被拒之门外。大学生“眼高手低”的工作心理, 学校、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放任自流”等等。这种种的原因就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要想解决此问题, 需要的不只是大学生的努力, 更需要企业、政府、学校强强联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为什么大学生就业这么难

俗语说的好, “就业是民之根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就业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为什么大学生就业这么难?我想,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 是社会、高校教育者、毕业生、政府部门要共同深思和解决的棘手问题。

(一)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

一些高校在开设专业时只是盲目的进行开设, 没有研究和调查过市场的需求情况, 这样最后导致的后果就是大量的毕业生没法就业。原因很简单, 就是毕业生所学的专业在市场上没有对应的岗位。比如现在市场上很“吃香”的几个专业, 销售、建筑工程、护理、电视后期等。大学教学管理者可以适时的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 把一些在市场上需求不大的专业裁掉, 新增加一些市场上需求大的专业。有些人就会说这属于盲目跟风, 但我不这么认为, 这叫合理利用。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 也使得教师能更加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因为大家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希望, 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是光明辉煌的。

(二) 大学生所学知识陈旧, 实际应用能力低

在调查中, 很多企业反应,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上岗工作, 工作笨手笨脚, 学什么专业就要干什么工作, 不但很多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显得有些低, 而且有些大学生虽说有过高的知识能力, 但却不能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 这就等于你在大学四年学到的是个零, 什么都没有。

所以说, 现代大学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库”, 多去图书馆看书,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 提高自我的交往能力。有时间就抽空找个兼职, 这样不仅锻炼了自己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还为自己的经济增加了一小笔, 何乐而不为呢?

(三) 大学生前期准备不足, 理想迷糊

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荒度学业, 整天逃课, 在宿舍打游戏, 或是过早的恋爱。等到毕业的时候, 才发现这四年什么都没有学到, 学到的只是浪费时间, 看着别人的简历写了一页又一页, 而自己的简历就一张纸也没写完整。这样的状态, 更别提找工作了, 脑袋里更是一片茫然, 当招聘公司要平时的作品时, 才发现自己的大学四年没有一样像样的作品。

要想自己的未来不至于是个零, 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朋友从踏进大学校园大门的那一刻严格规定自我的行为。制定科学适合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 在四年里要看到多少本书、要取得多少个专业的证书、要到那家企业去实习、自己未来毕业的理想工作是什么等等之一系列都要在你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计划周全, 这样才不至于你的大学四年白白浪费。

(四) 大学生自我创造力弱, 依赖他人性太强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在家里就过惯了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从没有独立完成过一件事情, 都是依靠父母完成的。一来到大学, 彻底傻眼了, 什么都不会, 不会洗衣服、不会与人交往等等。做事情时总希望能有人帮助, 总是想着依赖他人。上专业课时, 就自顾自的玩手机, 在做专业科时, 缺乏创新意识, 只求作业的完成, 从不追求作业的品质。

要想解决这种局面, 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控制力和强迫力, 在做事情时, 要有着与他人一比高下的勇气和力量, 心里想着别人都能完成, 我为什么不能呢?我不但要完成, 我还要比他们做的更好。久而久之就会使自己形成一种独立的意识和能力, 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五) 企业招人规矩多, 攀比心强, 让人难以捉摸

教育水平的起升使得企业对于招录人才的标准更加严格, 各大企业“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想招专科生更想招本科生、想招本科生更想找研究生、想找研究生更想找个留学生。这就促使了一家家企业的相互攀比, 彻底的把一场人才招聘会高成了“土豪攀比大会”。最后对于我们求职者来说, 只能只认倒霉, 要怪就怪我们这个年代太强势。

要想解决以上现象, 需要政府出台一定的措施来制止企业的这种歪风邪气, 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完满有序进行。

大学生就业就像找对象, 没有一下子就能找到你命中注定的那个人, 需要不断的了解和认识。在就业时, 记得先就业再择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 高校教育理念的整顿

1) 改变老师教学的方式, 做到上课以学生互动为主, 提高学生的交往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2) 根据市场的需求, 对市场上需求大的专业进行全新的安排和部署, 对市场需求较小的专业进行适当的裁减。3) 进行全新的师资力量调整, 使教育水平与时代发展同步进行。4) 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组织一定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大学生的内心世界。5) 积极组织在校师生开展教育讲座活动,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

(二) 大学生自身调整

1) 坚持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不依赖他人, 善于创新。2) 学习正确的基层意识和奋斗意识, 坚持从基层做起, 锻炼自己, 激发自我的潜能。3)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有利的就业主动权。4) 大学生应在一定的条件下, 找准商机, 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争取自己理想的职位。5) 大学生也可以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在工作的同时也能够扩宽自己的人际交流渠道。

总的来说, 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就业显得更加的激烈, 毕业生要想在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加强自我的知识水平提升。争取做一个全能型的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才。

(三) 政府部门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加强管理责任

1) 政府部门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要树立全新的就业指导思想, 针对就业市场设立有效的措施。2) 打破由户籍制度所引发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健全毕业生就业政策, 促进就业市场的合理平稳运转。3) 加大对毕业生“就业从基层做起”的宣传力度, 树立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念。相信通过政府部门和大学生朋友的共同努力, 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和谐、进步、平等、发展迅速的就业空间。

四、结语

对于我们大学生朋友们来说, 就业是择业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认真的就业, 才能够有择业的可能。所以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正确就业理念;坚持任何工作从基层干起的工作态度;摒弃眼高手低的工作想法;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摒弃大意马虎的坏习惯;坚持对工作始终如一的工作热情;坚持认真对待职业生生涯中的每一份工作。总上所述, 在人生的道路上, 脚的方向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心的方向。对于大学生朋友们来说, 不管是就业还是择业, 重要的是自己对待工作那份认真执着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顾嘉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浅谈[J].2013.

大学生择业就业 篇5

一、学业

学业是学生在校期间作为学生的任务,也是学生学期结束时学校对学生评价和承认的依据,更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基础。从社会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培养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人才的方案。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的完成学校和社会叫给的学业。完整的学业应该包含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够处理人际交往事务,培养健全的人格。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大学的课程相对的单一,都是某一类的专业知识,社会的发展需求要求学校培养出知识全面的人才,除了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外,还应利用大学充足的自由时间和丰富的图书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提高自身的知识认真质量和数量。美好的大学生活,拥有充足的自由和知识资源,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无形之中培养出了独立的人格和行为方式。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很多的时间都是要自己去自学,超前的学习和掌握,是大学生的高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2.处理人际交往事务的能力

人只有在群体当中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要和不同知识层面的人交往,获得发展和经验,有效的交往方式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事务的顺利进展,这就要求真诚,公正公平,和谐相处,友善相待,共同追求和发展。培养团体意识,把自己放到集体当中去成长和发展。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和别人的交往,而交往的有效是有方法的,在大学期间正是培养的时候。

3.健全人格的培养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前沿军,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是国家的希望。人的一生是做人的过程,人的成功就是做人的成功。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大学期间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影响了进入社会的心态和行为。大学是神圣的知识的海洋,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的地方,那么在次期间的大学生就应该看到人民的,祖国的期望。应该树立为人民为祖国服务,为共产主义奉献青春的准备,并以次为骄傲,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对自己严格要求。身负强国富国的使命,用激情点燃青春的火炬!

二、就业

社会是大学生进入的实践的大学,是利用知识创造新事物的大学,也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实际行动。那么离开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就业,每一样职业都它的价值。一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社会意识对大学生就业也有较大影响。第一、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第二、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第三、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第四、毕业生缺乏创业观。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外部的社会因素外,还有大学生自身人格缺陷的问题。就业者应具有职业人格和社会人格(大五人格),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不仅要关注职业人格,还要注重建立健全个体的社会人格,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摆脱“就业难”的困境。

从大五人格的角度看,目前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中主要存在的是人格问

题:(1)外倾性不够,缺乏人际沟通和社会信息的收集能力;(2)责任感严重缺乏,想的只是待遇和条件;(3)宜人性不够,与新的组织内的人员几乎没有联系;(4)情绪控制不良,爱发低级牢骚;(5)开放性不够,不愿意也不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困境问题,除了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角度加以探讨以外,还要从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方面找原因。首先,缺乏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目标,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很少受到人们关注。其次,大学生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执行者方面存在着偏差,亟待做出相应调整,包括父母的偏差、学校的偏差和大众媒体的偏差。

每个人都自己的理想,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为理想而奋斗,那么就要主动出击,主动选择。

三、择业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悄然来临,随着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了解,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适办法

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2.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

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3.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4.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大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就要认识事物,并用它去实现理想,去创造新的事物。突破传统的思想,超越自己的思想,大胆的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四、创业

创业素质的特征

创业的两个最初的基本要素是人和想法,创业素质的形成依赖于创业文化。所谓创业文化,是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之和。创业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并且给予经济和政治以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在美国硅谷经济高速发展中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的创业文化,是颇值得借鉴的,硅谷的创业文化所表现出的最直接的魅力是:任何人只要有能力、有抱负,都可以在硅谷施展才华,白手起家,创业发展;任何有前途的发明、专利和技术项目,都可以在硅谷尽快投产并产业化。从中可以看出,硅谷的奇迹与这种举世无比的创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目前,我国企业对许多大学生的评价,却使“天之骄子”降低了几分自信,缺乏创新能力、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承受能力,而这些素质恰恰是创业者所必需的。

世界经合组织把创业能力看成是未来社会的第三护照,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中就确定了创业教育的使命,曼谷会议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要求。具备创业素质的人才从素质能力看,应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献身精神等。

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是创业型人才素质结构的核心。创造力是指独立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体现着能力的综合性,创造力是智力、技能等智力因素和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综合,这两方面因素相辅相成,对形成和提高创造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被列为21世纪人才的首要能力,是创业型人才的特点之一。从“不会”到“学会”,再到“会学”,是三个不同的质量层次。大学四年接受到的知识,有很大比例在大学毕业时已陈旧、过时,因此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未来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终身教育,学习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创业型人才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更新自己原有专业知识的能力;二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三是综合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对大学生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就是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能力结构中的高级阶段,获得学习能力,将终身受益。洞察力是指能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设想,能预测何种技术会发展,何种商品或样式能流行,何种举措能抵抗风险、赢得利润,具备常人不具有的先见之明。团队合作精神是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要求创业人才要懂得管理,学会领导与合作,发挥群体优势。

从创业型人才的素质能力来看,创业素质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强烈持久、主动地追求新异和卓越,乐于异想天开,具有鲜明的个性;积极寻找信息、机会与资源,善于规划和利用时间、精力及外部资源;敢于冒险,善于规划未来,对于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应付自如,不满足于现状;执着地追求,以过人的毅力来坚持,持有必胜的信念;理智对待压力、挫折和困难,力求从中

大学生择业就业 篇6

频繁跳槽,没了方向哪儿寻归宿

2009年春节之后,即将从郑州一所专科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岳红就开始往外投简历,想找一份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可直到拿到毕业证书,她也没能如愿。

2009年9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岳红路过一家酒店门口,看见同学孟莹莹从酒店里出来,于是上前打招呼:“莹莹,找到工作了吗?你吃饭都来这么高档的酒店啊?”孟莹莹苦笑了一下,说:“我是在这里上班,工作不好找,为了生计只能先找一份工作干着,等有机会了再做打算。”孟莹莹问岳红有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岳红叹息道:“我还不如你呢,现在还没找到,很惭愧啊。”孟莹莹劝慰岳红:“现在都是工作选择咱们,咱哪有选择工作的机会啊。”听了孟莹莹的话,再看看身边的同学,岳红也只有默认先就业后择业这条路了。

经孟莹莹介绍,岳红也来到酒店做了一名服务员。为了干好工作,岳红做每一件事都小心翼翼。就在她感觉即将适应这份工作的时候,同事的一番话让她心里起了波澜。一次,她和同事们一起吃饭,闲聊中,同事得知她大学毕业,带着同情的意味说:“真是难为你了,一个大学生来这里做服务员,可惜了。”岳红听了嘴角挤出一丝苦笑,心里却万分惆怅: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培养成大学生,我竟然沦落到做一个服务员的地步,我所学的知识还有什么用?

晚上,岳红找到男友说:“我不想在酒店干了,在那里是不可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的。”男友也支持她再换一份工作:“那里环境不好,待遇也不高,再找找吧。”岳红的男友章峥在一家网络公司从事程序开发工作。

2009年11月初,岳红应聘到一家财务软件开发销售公司从事销售工作,不过工作地点在武汉。虽然这份工作不是很理想,但比起在酒店做服务员要好多了,她决定试试。章峥不想让她离开郑州,因为他觉得随着距离的拉开,势必会影响两人的感情。而岳红以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为由,坚持要去。章峥见她去意已决,就没再阻拦。

到了武汉,刚开始,岳红跟着负责武汉地区业务的经理跑了一段时间,也签了不少订单,这给了她很大信心。一个月后,经理让岳红自己跑业务。她一连跑了两个星期,却一单业务也没谈成,刚刚积累的一点信心也荡然无存。岳红觉得自己真的不适合做销售,就辞职回到了郑州。

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岳红在洛阳一家广告公司做过文案,在北京一家公司做过文员。2011年,岳红去了无锡,成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储备干部,这是她干的最长的一次工作,持续了8个月。此时,她已经没有了事业追求的方向,职业规划也在一次次跳槽中成了一纸空文。而男友章峥的事业却不断上升,对她频繁跳槽但止步不前的状况也失去了原有的耐心,很快便结束了与她的恋爱关系。失恋后,岳红下决心要找到一份稳定的、适合自己的高薪工作,然后再找回自己的爱情。

2012年3月的一天,岳红接到了一个老乡打来的电话:“岳红,我在合肥一家贸易公司上班,你是学计算机专业的,我们这里正好缺这样的人才,你快过来吧。我跟领导说了,你过来,试用期就给你开5000元月薪,干得好还有奖金。”这个消息令岳红振奋不已,感觉自己终于可以有出头之日了。第二天,她便坐上了开往合肥的列车。上班后,岳红并没有拿到可观的薪酬,后来她才发现,自己从事的是一种新型的高科技网络传销,想脱身已经没有办法。2012年6月,岳红所在的传销组织被当地警方查获。岳红在受到处罚后回到了河南老家,而留给她的是内心的无尽伤痛……

“骑驴找马”,事业不如意家庭难幸福

季丽敏在南京一所高校读新闻专业,大三那年,她认识了仲磊,两人很快陷入了热恋,原本考研的计划也为此搁浅。

毕业后,季丽敏和很多大学毕业生一样,几经周折也没能找到心仪的工作。2008年8月,季丽敏找到一份在广告公司做文案的工作,仲磊则应聘到一家公司做财务工作。仲磊见季丽敏对目前的这份工作并不满意,就建议她继续去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季丽敏心里清楚,男友是不想自己委身于那家小公司。她笑着说:“既来之则安之,这份工作先干着,遇到更好的机会可以跳槽嘛。”

季丽敏在广告公司干了将近一年时间也没能遇到好的跳槽机会。2009年五一假期,季丽敏去了仲磊家里,仲磊的父母对她非常满意。随后,双方父母也见了面,把他们的婚期定在10月。仲磊的父母还拿出一部分资金资助他们在南京首付买了一套房子。

2009年10月2日,季丽敏和仲磊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们每月要还2000多元的房贷,再加上生活费和人情往来,每到月底他们挣的钱都所剩无几。12月份,季丽敏发现自己怀孕了。得知这一消息,仲磊高兴得跳了起来。

为了更好地照顾妻子,仲磊每天下班就早早回到家,去菜市场买一些季丽敏喜欢吃的菜,并亲手为她烹制。季丽敏很享受这种被宠爱的感觉。2010年2月底,季丽敏的肚子已经隆起,当她到公司时,同事们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她。她觉得很奇怪,就问了关系比较好的同事蒙蒙。蒙蒙告诉她:“我们公司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女员工怀了孕就得自动离职,不然公司就会找个理由把你辞了。”蒙蒙的话让季丽敏心里有些忐忑:如果自己没了工作,房贷怎么办?孩子出生后又拿什么供养?回到家,季丽敏把她的担心说给了仲磊,仲磊一时也没了主意,随口说了一句:“听说一家台资商场招人,有产假并发放津贴,以你的学历和能力一定能应聘上。”季丽敏说:“你傻啊,我挺着个大肚子,人家哪会要我!”仲磊无奈地说:“实在没办法你就在家养胎吧,我让家里接济点,等孩子出生后你再瞅机会找份工作。”季丽敏想想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辞职回家静养。

2010年9月份,季丽敏顺利产下一个女婴。随着经济越来越拮据,季丽敏让婆婆过来照看孩子,自己开始找工作。可事情比她想象的要糟糕得多,两个多月过去了,她还是没能找到工作。她心里很压抑,情绪也不稳定,经常因为一些琐事跟仲磊发生争执。而婆婆“护犊子”,加上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经常给她脸色看。一气之下,她就随便找了一份超市收银的工作干。

虽然季丽敏和仲磊经常发生争执,但她还是想和仲磊一起把这个家经营好。她在心平气和的时候跟仲磊说:“这份收银的工作我先干着,骑驴找马吧,想找个好的机会不是那么容易的。”

2012年年初,季丽敏发现仲磊经常以加班为由不回家,她还在他的包里发现了一些歌厅和洗浴中心的发票。季丽敏责问仲磊:“你越来越不像话了,不仅学会了撒谎,还经常去那些不干净的地方,太让我失望了!”仲磊反驳道:“你挣不到钱,我不得想办法吗?我去那些地方也是工作需要!”此后,季丽敏每次提到这样的话题,仲磊都不再理会。季丽敏担心,长此下去这个家将名存实亡,她很想找一份好的工作,通过自身努力来维护好这个家。可已结婚生育的她,找工作屡屡碰壁,她害怕如果失去现在这份工作,这个家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子。她看不到希望,却也无力改变。

仓皇就业,如何寻找最初的梦想

李珂出生在河南信阳一个小山村,上大学的钱是家里借来的。大学毕业后,她还承担着助学贷款和偿还借款的负累。然而更加不幸的是,就在她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她的父亲在一个建筑工地做工时,不小心摔断了腿。因为她的弟弟还小,家里的一切就得靠她支撑。急于挣钱的李珂找了一份化妆品销售的工作,她知道,想要找到一份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很难。

为了多挣钱,李珂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她总是奔波在郑州的大街小巷。每月她留够自己的生活费,剩下的钱都用来偿还贷款和补贴父母。当父母问起她做什么工作时,她撒谎说:“我在一家银行做大堂经理,虽然现在工资不是很高,但工作很舒适,以后会有更好的发展的。”父母听了很高兴。

经过一年多的历练,李珂对公司和业务上的事已十分了解。一次,她发现同事小林私自从批发市场进了一批货卖给了客户,一下子就赚了3000多元钱。她就问小林:“你不怕被公司知道吗?”小林笑着说:“我又不从公司走账,公司怎么会知道,自己小心一点就是了。”见李珂惊讶的样子,小林接着说:“你可是个大学毕业生啊,脑子得灵活些,你那么为公司卖力,一个月不就拿1000多元工资吗?自己做点私单可比那强多了。”李珂想想也是,反正都是为了挣钱,自己何不向小林讨教一下呢?李珂给小林买了一大兜水果,小林把如何做私单的技巧告诉了她。李珂依计而行,果不其然,她每月都能轻松增加一两千元的收入。这给她带来了很大信心。她计划着把贷款还完再攒一些钱考研,争取找一份既体面收入又高的工作。可是好景不长,公司很快发现她和小林在公司走的单子越来越少,就对她们暗中调查。在发现她们做私单后,公司扣发了她们当月的工资,并把她们辞退了。

被公司辞退后,李珂不得不继续找工作,可很多工作的薪酬离她的期望值太远,她不愿意干。2010年年初,李珂偶遇同学徐鑫。徐鑫在一家市政公司上班,他叔叔是市政部门的一个领导。他答应帮李珂一把,李珂非常感激。后来,在徐鑫的介绍下,李珂被安排到市政公司的一个项目部做安全员。

刚上班时,李珂有点不适应,在项目部里,领导跟那些包工头喝酒打麻将,喜欢说一些荤段子,全然不顾她是个女孩子。李珂找徐鑫诉苦,徐鑫安慰她说:“忍一忍吧,慢慢就好了,他们不是有意的,工作累了寻点乐子罢了,你可不能辞职,不然辜负了我叔叔的一片好意。”李珂想想也是,还是忍着点吧,争取把工作做好,多拿奖金。

一次,公司在一条道路做雨污水工程,夜班轮到李珂,领导交代她一定要跟着挖掘机,不能挖断或是刮破自来水管和天然气管道。半夜里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李珂冻得浑身都在打战。施工队队长让她到工棚里避一下,并保证施工不会出问题。可就在李珂进工棚避风没多久,施工队的挖掘机就把自来水管道挖破了。她顿时慌了,马上给经理打电话汇报,结果却遭到经理的一顿臭骂。第二天,李珂把事情告诉了徐鑫,徐鑫笑着说:“没啥大不了的,做工程这是经常遇到的,我让我叔叔给经理打个电话,不会有事的。”最后,李珂还是遭到了口头批评。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珂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这份工作,却又不敢辞职,一来担心辜负了徐鑫的一番好意,二来她确实也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于是,她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她心里清楚,自己像是被捆住了手脚,上班如炼狱,但又无可奈何。

着眼长远规划,做好当下工作

“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不少人认为毕业后能找到工作就行。然而从长远来看,就业无发展,对个人影响极大。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本身就违背了职业发展的规律。

就女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问题,笔者走访了一些专家学者,大家一致认为,不能忽视“先就业后择业”给女大学生职场发展和人生规划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正视这个问题并进行深度分析,才能找出解决之道。针对女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集中表现方式,专家归纳为:一、骑驴找马,把希望寄托在以后,走一步是一步;二、没有明确规划,随便做做,消极应付;三、眼高手低,能力达到的不想做,这山望着那山高;四、“被就业”型,没有选择余地,疲于应付。此外还有因为婚育等问题造成失业、再就业或被迫创业等现象。“先就业后择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失去了明确的职场规划,影响人生的发展方向;二、不断寻找“合适的”工作,造成频繁跳槽,给自己和用人单位都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向阳生涯管理咨询集团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女大学生在找工作前首先要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有一定的认知和规划。如果你期望向技术方面发展,而第一份工作却走上了行政岗位,那么日后想要回到预期的方向则难度较大。第一份工作在岗位性质上一定要与其想从事的工作在方向性上有关联,这样在积累了几年经验后,才可以选择更好的发展平台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继而获得更为广阔的事业前景。而如果已经工作了两三年依旧对前景感到迷茫,那么则要尽快做转型的打算。女大学生在初入职场时对自己的婚育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应该及早考虑,避免遇到时措手不及。

对于女大学生职场转型方面,洪向阳说,不论是何种转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风险存在。洪向阳以“行业”和“职能”这两个维度,对向阳生涯几千个转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转型风险成本:转行转职>转职>转行,也就是说,转型跨度越大,风险系数也就越大。有的人在遇到职业发展阻碍时,很容易自我否定,进而全盘否定当下的平台,一时冲动做出转行又转职的决定。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做完全陌生的工作,要担很大风险,别说发展,能不能适应和胜任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常说“做熟不做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一般也鼓励求职者宁可转行也别转职,一来能够继续保留他们在专业领域的优势,二来换一个发展环境也可以给他们更多的施展空间。这个定律不仅适用于女大学生,对所有先就业后择业的大学生都适用。

在进行职业转型时,洪向阳建议,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准备。首先,做好职业定位,有方向地进发;其次,尽可能多地收集目标职位的相关资料,对岗位发展需求做详细、全面的了解;第三,根据目标岗位的要求,求职者要针对自己的情况比对寻找差距和不足,在技能和知识方面进行学习;最后,心态要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进入一个新环境或新领域,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求职者一定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

学生就业倾向与学校的择业引导 篇7

一、就业倾向与就业

就业的概念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社会客观条件, 二是个人主观因素。前者包含宏观社会条件所能提供的职位数量与结构、职业待遇的高低、职业声望的高低、职业获取的制度性规定、职业要求等, 后者指个人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人格、心理状态、职业期望、社会关系网络资源等。这两个因素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而个人主观因素的变化是否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对就业的意义尤为重要, 由此可以推出就业的定义:就业, 是指较为符合个人预期的社会职位的获取与保持。就业倾向是实现就业需求的最初心理欲望, 是达到社会职位获得前的心理职业期望。就业倾向离就业还有着很远的距离, 我们技工职业教育的知识转化的目的, 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从就业倾向顺利到达就业目标。

1. 就业倾向的形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 人的心理可以分为3个部分:本我, 自我, 超我。而现代营销学则把交换心理定义为需要、需求、欲望, 从现代营销学角度讲, 职业就是满足心理需求的知识技能和劳动力与职业满足和保持的交换过程。就业倾向是个人心理对职业需求的一种畅想, 是一种主观意识, 它形成于对职业向往和对职业预感的初期。就业倾向既有主观形成的成分, 也有被动形成的成分。主观形成出自于个人欲望, 被动形成因素则是在家长的引导下作出的专业选择或者长期以来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

对一个学生来说, 他的就业倾向产生于他对学习专业选择的初期, 在作专业选择的时候, 他已经开始自我畅想或者被动畅想他的未来职业生涯了, 在以后几年的学习过程中, 他的学习和一切与职业前途有关的努力基本都是朝着这个方向的, 因为他已经把对未来的畅想和择业范围预想设定在了他专业范围内。

2. 就业倾向对职业生涯的影响。

就业倾向是职业选择范围的一个初始框架, 是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这个第一步的选择的好坏, 对一个人将来的职业生涯具有深远影响。专业选择的正确与否, 是将来就业时学业与职业是否对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 就业倾向与职业目标是一致的, 就业倾向是职业目标的心理孕育过程的开始,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不管是主观的还是被动的就业倾向, 一旦形成, 他在以后的学业中都会对这个选择作出很多努力。

二、学校择业引导的主要实践

学校对学生的择业引导包括招生、培养、就业指导等。其目的是在新的就业形势下, 根据学生的就业倾向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引导, 对就业形势和学生个人能力进行分析, 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偏好、自我认识、胜任力等综合能力与素质展开正确的就业意识引导与就业能力培养。

1. 专业选择时的引导。

据调查, 很多人会因为专业偏好与就业环境的差距而在择业时改变专业方向。专业对口早已不是大部分毕业生的选择,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调查显示, 超过50%的毕业生未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当然, 假如你的专业正好是你的职业兴趣所在, 那是最佳状态。不对口的专业不仅仅会对就业产生影响, 同时因为个人偏好的原因, 对以后的学习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入学以后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 原因很多, 有被调剂录取的、有盲目趋从热门专业的。这样, 一方面, 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而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产生厌学心理。逃课、睡懒觉、泡网吧, 整天无精打采, 对现实充满了空虚感, 对未来充满迷茫、困惑、无奈, 其结果是成绩一落千丈, 连毕业都很困难。另一方面, 也造成社会紧缺的专业没人读, 热门专业的人才没人要, 形成很大的人才资源浪费。学校在专业选择的引导上, 可以尽可能地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帮助学生在一开始就能给自己有良好地就业定位。

2. 培养过程中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有3个特点:专业性, 独创性, 实践性。

(1) 以就业为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求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学科专业结构来招生和培养人才, 在培养模式上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宽基础多模块;在教学组织上实施宽专业招生多小专门化教学;在专业思想教育上,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社会职业价值观, 努力找到学生就业倾向与学校择业引导的最佳结合点, 把学校的择业引导与学生的就业倾向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宽度, 使学生在几年的学业中拥有高素质的专业特质和接受其他专业行业挑选的条件, 业条件的能力, 学生才能在以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

(2) 我们的学生光有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还不够, 企业需要的是拥有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要实现人才充分就业的目标, 不仅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教学, 还必须引导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独立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导他们深入社会实践, 探索和培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实践技能, 来接受就业形势的挑战。在培养引导过程中, 学生的实习不仅是学生拥有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 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向企业展现学生个人表现的主要方法。对企业来说, 可以在实习期间全面考察学生的动手能、理论素养等综合素质;而对大学生来说, 则可以通过实习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 同时学习初入职场必须掌握的规则。更为重要的, 实习是学生就业倾向重要的社会化过程, 是学校择业引导重要的社会实践。

3. 就业指导时的引导。

众所周知, 择业有3宝:专业能力, 个性特长, 胜任能力。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拥有了更多的择业自主权和择业机会, 但是他们在择业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开展良好的就业教育, 进行正确的就业引导, 可以帮助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克服困难和减少挫折。

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前途, 认识自己才能知道自己胜任什么样的职业。有针对性的就业引导, 从学生的特长和个人能力、素质、胜任力的分析入手, 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实际的徒劳之举。

三、学校的择业引导应围绕学生的就业倾向展开

学校对学生的择业引导与学生就业倾向是一种延承关系。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初就已经形成了就业倾向, 专业技能教育是为就业倾向服务的, 学校的择业引导过程是职业教育帮助学生的就业倾向达成就业目标的过程。

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们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就业服务的, 教育的整个过程也是围绕着学生的“择业引导”进行的, 这个引导的基础是建立在专业方向上的, 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基础则是建立在其就业倾向上的。因此, 无论是学生自己要实现就业目标, 还是学校要实现就业教育的有效性, 都要求我们的择业引导围绕学生的就业倾向进行。

大学生择业就业 篇8

一、调查对象及过程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下, 调查了沈阳航空职业学院、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机电职业学院、辽宁农业职业学院、辽宁职业学院、辽宁商贸职业学院、辽宁职业技术学院十所学校, 涉及的专业有航空技术专业、桥梁专业、造价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数据通信专业、园林技术专业共2500多名学生, 主要调查择业观调查和就业意向调查, 其中择业观调查包含12 道题, 主要分为:

择业观念、专业对口、就业指导的必要性等情况; 就业意向调查包含8 道题, 主要分为就业单位性质、薪资、地域选择等情况。本研究全部以单项选择的形式进行, 题量合适。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 择业观念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 多数同学对择业观念不强, 自己没有感觉到就业压力, 没有自己就业的思想。多数同学认为高职学生不好就业, 自己不积极努力, 就业时候一般都是学院里推荐, 在顶岗实习的时候, 也不努力学习, 有目标的去学校, 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 自己没有学习目标, 是进行网络管理、软件开发、网站设计。在就业时候就是没有特色, 用人单位问你擅长哪方面, 那都知道, 那都有问题, 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影响自身就业质量。

( 二) 专业对口情况

现在我们很多学校都注重就业率, 没有注重学生专业对口率, 专业对口率低, 影响学生稳岗率, 就业的幸福指数等。职业院校领导与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的专业对口率, 这是提高专业的知名度, 把专业办好的关键所在, 必须认真总结经验, 让本专业学生不仅就业, 就业指数要高, 让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幸福指数。

( 三) 就业指导的必要性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 在对“你认为现行的大学就业指导是否有必要”的问题进行调查中, 有87. 5% 的学生。共1000 名选择了很有必要, 有10. 5选择了无所谓, 2% 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必要。这个数据比2011 年有了很大变化, 也就是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高职院校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让学生了解就业, 知道就业, 就好业, 这是所有负责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心声。

三、策略及建议

( 一) 丰富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 加强对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现在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意识淡薄, 多数学生没有自主创业思想, 尤其在东北的高职院校学生, 思想比较单一, 创业思想落后, 就业指导中心教师, 必须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其创业能力。培养高职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引导高职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的关键, 因此, 就业指导的内容应全面渗透创业教育。实施创业教育不能只限于设置一门课程或创办一个企业, 而应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要通过多种形式培养高职毕业生的创业精神。此外, 创业教育离不开一定的创业实践环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成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来推动本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既可以是真实的创业环境, 也可以是模拟的创业环境。创业是一项复杂过程, 不是一门课, 模拟一个企业就能成功的, 必须培养学生创业的意识, 提高创业能力, 具有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 创新就业指导的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需要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 而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必须以企业需要为契机, 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就业指导课程要积极进行改革, 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培养其创新意思, 提高创业能力, 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为和谐社会创造和谐因素。

( 三) 完善高职学生就业渠道, 建立健全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体系

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 需要硬件环境支撑下的训练模式, 需要完善高职学生就业渠道。反观当前的就业指导, 基本是理论教学式, 这种偏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就业指导在充满竞争的就业市场中难有作为, 为此, 设计出一个新的能力训练体系, 让学生在“做中学”, 通过实训课程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甚至建立相应的实训室, 让学生以实训的形式完成职业选择能力训练, 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就业指导体系, 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 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汶录凤.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6 (02) .

[2]孙小伟.浅谈高职学生就业的积极性[J].福建质量管理, 2016 (01) .

[3]许宪国.基于“职业带”理论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 (06) .

大学生择业就业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

自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年开始, 大学生就业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就业受择业心理的影响很大, 大学生择业心理是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的总和。由于大学生生活条件、自身素质等方面的不同, 择业心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2008年11月, 笔者对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障碍调查”, 共发放问卷18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542份, 其中男生738份、女生804份。本文就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障碍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 焦虑心理是大学生就业择业时最大的心理障碍, 占被调查学生的40.3%。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出现焦虑、烦躁甚至恐惧的心理。自卑心理比例仅次于焦虑心理, 占被调查学生的20.8%, 说明有些大学生过低评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缺乏自信。大学生在择业时从众心理较明显, 占被调查学生的20.6%, 说明毕业生随大流现象比较严重。挫折心理比例也不低, 占被调查学生的19.5%, 说明现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依赖心理占被调查学生的15.1%, 说明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从心理上树立自立意识。自负心理所占比例为11.95%, 说明一部分大学生受陈旧观念的影响, 以“天之骄子”自居, 过高估计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就业期望值过高。攀比心理、妒忌心理在择业时所占比例较小, 说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已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从自身实际出发, 考虑职业发展方向。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常见的择业心理误区

1. 脱离实际, 盲目攀高

调查中选择“比较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希望从事的职业”时, 国家机关、三资企业、国有企业是优先选择的工作单位,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工程师、公务员是最为理想的职业。这说明, 目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当代大学生中仍然根深蒂固。虽然现在大学生毕业时要找个好工作难度大了, 但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 都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 毕业后有一份相对轻松、体面、收入高的工作。正因为如此, 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定位不准, 脱离实际, 就业期望值过高, 找工作就高不就低, 影响了其顺利就业。

2. 好高骛远, 不愿吃苦

从单位选择、职业选择、期望工资等调查中, 笔者明显感到大学生缺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思想准备, 不愿到基层、劳动生产第一线工作。这些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他们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 大多是独生子女或者兄弟姐妹很少, 缺乏劳动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 根本没有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3. 依赖关系, 轻视素质

在对“毕业生择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 有49.4%的学生认为“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是择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 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有所偏差, 现在是靠实力竞争的社会, 这种认识会导致大学生习惯于对问题进行外部归因, 而不从自身查找原因。大学生择业应该结合自身条件, 建立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 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

4. 过于挑剔, 标准过高

不少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过高地估计自己, 在择业时往往以个人的主观择业标准来衡量社会需求。在笔者的调查中, 28.7%的学生认为择业中的主要问题是“毕业生过于挑剔”, 只有20.7%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过于挑剔”, 也就是说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挑剔程度明显大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挑剔程度。许多大学毕业生要求高薪水、提供住房、不能加班、提供进修机会等, 不考虑自身能力与工作要求的匹配程度, 导致迟迟不能就业。

5. 希望一步到位, 为此宁愿苦苦等待

“希望一步到位”是毕业生求职中的普遍心态, 在调查中, 大部分的毕业生认为其产生焦虑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对就业不能一步到位的担忧。在没有明确归属感的情况下, 他们认为在临时的工作岗位上做不出大的成绩, 所以一部分大学生宁愿为此苦苦等待。其实, 面对目前紧张的就业形势, 间接就业或者说“先就业后择业”是最好的选择。一方面毕业生可以获得宝贵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另一方面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在实际工作中了解社会需求, 对自身合理定位, 最终寻找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择业心理品质

1. 培养大学生广泛的职业兴趣

在调查中, 毕业生在选择希望从事的职业时, 34.6%的学生选择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27.8%的学生选择的是工程师或技术员, 25.7%的学生选择的是机关干部, 而对于其他项的选择相对较少。在职业的分类中, 有相当多的职业都与个人兴趣有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就不可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职业上去, 也就不可能取得职业上的成功。所以大学生应该全面理性地了解各种职业, 广泛培养职业兴趣, 这样才能拓宽就业渠道, 大大提高自我成长的可能性。

2. 强调大学生科学的个人定位

科学定位是指毕业生在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评价的同时, 对当前的就业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在就业择业的大环境中, 把自己放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目前,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只强调自己愿意干什么, 而往往忽视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水平等因素对职业的影响。实际上,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气质与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大学生要通过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 从发挥自己个性、追求自身成功的最大可能性出发, 从对未来生活进行设计、准备和选择的角度考虑来选择职业, 最终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3. 强化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

做好主动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 培养进入人才市场的勇气和胆略, 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取得就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方面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用来衡量高校毕业生能否满足岗位需求的重要依据,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是高校内部支撑力、生存力和发展力的一种体现, 其竞争力水平和内在各项要素的组合也直接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各个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 如定期开展“模拟招聘会”“大学生就业创业规划设计大赛”等。在校大学生从入校时就应该树立就业竞争意识, 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

4. 主动加强择业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

在调查中, 几乎全部的毕业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择业恐惧”心理障碍。高职院校大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一个最大障碍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 因此, 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就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要从生活细节着手, 主动加强择业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

5. 善用就业择业中的心理效应

在很多时候, 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地就业不是因为没有能力, 而是没有把握好就业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忽视了心理效应对人的影响力, 比如, 常见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以及“晕轮效应”。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也叫“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一次见面的最后一个环节或者说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十分深刻的效应。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 是指对一个人某种突出的品质或特点的深刻印象作出整体评价, 从而掩盖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点印象的效应。

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篇10

一、高职毕业生择业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择业就业期望值过高。

部分学生及家长对现实社会缺乏了解, 择业就业存在盲目性, 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 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择业目标期望值过高, 导致理想与现实错位。他们择业的主要目标是希望到经济收入高、地位层次高、单位条件和行业发展前景好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尤其是沿海中心城市。

2.择业就业思想观念保守落后。

部分学生片面追求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到热门行业就业等, 不愿去急需毕业生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等中小型企业等, 这样就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也有许多学生和家长功利思想严重, 过分看重自我发展和经济利益, 轻社会价值和职业岗位, 认为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农村, 缺乏发挥施展个人才能的机遇和环境。

3.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和市场针对性, 对职业岗位定位不准确, 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 导致毕业生缺乏自主择业、积极创业、自谋职业的能力和观念, 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4.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许多高职院校忽视就业指导工作对教学的能动作用, 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机械、单一, 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择业就业观教育、职业判断、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设计、职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不够重视。还有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滞后,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系统的、必要的业务培训, 缺少主动与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 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 不能适应毕业生要求。

5.高职学生自身素质有缺陷。

许多高职生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 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事业发展没有全面的、理性的和科学的思考, 缺乏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技术技能的掌握, 语言表达、动手能力、创新性、灵活性等综合素质较低, 没有磨练意志、提高技能、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 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二、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确定合适的求职择业目标, 对高职生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非常重要。

1.高职学生需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准备。

希望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 希望总是垂青于那些早做准备的人。高职生从入学开始, 就应该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对本专业的认知, 到了解本专业的职业选择范围, 再到就业心理、就业技巧等方面的专题辅导, 可以帮助学生客观、正确地评估自己, 全面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气质内涵、能力素质、兴趣爱好、专业特点, 明确自己的优势劣势, 确定职业目标、自身发展方向, 做好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化, 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分析职业岗位要求, 加强技能训练, 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2.高职生需要具备雄厚的竞争实力。

竞争实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是个人实现择业理想的资本。俗话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 面对就业竞争的现实, 高职院校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积极构建实践实训基地、培养“双师型”教师、开展相关培训等, 大力推动教学改革, 合理调整与就业市场不适应的专业和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适应就业市场为需求, 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第二是高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高职生要积极加强职业技术技能训练, 参加社会实践锻炼, 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培养自己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交际沟通、组织管理和心理承受等方面的能力, 增强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实力。第三是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高职生应将忠于职守, 热爱本职工作, 对社会和人民负责, 保证工作质量, 对技术精益求精, 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良好的敬业精神作为准备就业的必要条件。

3.高职学生需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树立先生存再发展, 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职场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广。要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 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 在流动中不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

万丈高楼平地起, 不能藐视那些目前还不起眼的“小职业”, 也不能忽略身边的“小事”, 要知道很多做大事的人, 都是在不起眼的“小职业”中, 从做好“小事”开始的。任何人都会喜欢那些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品行端正、肯吃苦、谦虚好学的人, 任何单位都是垂青于那些表现突出, 具有实际工作能力, 为单位做出贡献的人。只有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努力奋斗, 一步步得到提拔重用, 最终获得好的待遇和地位。此外, 专业对口也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事实证明, 工作实际需要往往难以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完全吻合。因此, 择业就业时, 不可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只要在大方向上一致就足够了。

上一篇:切割缝合器下一篇:塑性材料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