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如何择业

2024-06-24

大学毕业生如何择业(精选8篇)

篇1:大学毕业生如何择业

大学毕业生如何成功择业(职业选择)

□艺苑

又到了一年一度大学毕业生择业的时候了。随着政府机构的精简、国企大量的裁员及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多,毕业生的择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怎样才能成功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只要干得了不必惜专业大学生就业通常应专业对口,这种对口当然是对的。但事实上,大学生进入社会时,未必能按自身的意愿发展。当许多毕业生抱着一大堆资料前去应聘时,往往是问贵单位是否要某某专业的人才,而一旦被否定,往往不加多问掉头就走。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先问这家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如果单位要的是自己所学的专业,那当然好。即使要的不是自己所学的专业,不要马上打退堂鼓,可掂量自己是否能干好这一工作,并作出选择。这一大胆放弃自己专业的做法,将使自己从狭窄领域中走出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机会。事实上,大学生在学校里虽然分了专业,但同时进行了相关综合技能的学习,除了一些特殊专业缺乏相通之外,绝大部分专业有相通之处,譬如学政教的与学中文的;学中文的与学新闻的……当我们将专业的外延扩大后,大学生的择业面会更广,机遇会更多。

谈待遇要价莫太高当一批批新的毕业生即将走入社会时,一批早已毕业的大学生依然待字闺中,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什么呢?与普通的下岗工人和农民相比,大学生拥有知识优势,但在一些下岗工人和农民能寻到岗位的今天,一些大学生却找不到工作,原因在于大学生选择就业时,在待遇的要求上定位太高。一些调查表明,一些大学生自恃知识优势,对工作环境和薪酬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结果使他们失去了许多好机会。其实,高定位是一种错误,一个人对岗位的初步选择只是一个起点。如果你有真才实学,起点低又何妨,凭着出众的才华可以得到发挥。正如希望集团老总刘永好所说:“大学毕业生要想成功就业,首先要立足当工人,而不是当老板。”

选单位不必分公私对老一辈的人而言,分到国家政府机关和国有大型企业是最理想的去处,因为有保障,这种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如今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近年来,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不断精简人员,如何能为这么多大学生腾出岗位呢?而且许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像盼甘霖一样盼大学生,却难以如愿。因此,对今天的大学生而言,择单位已不必看公、私了。因为随着近年来改革的不断深入,公、私的差别已经大大缩小,有的方面,甚至公不如私。这几年,国家加快了人事住房、医疗、养老体制改革的进程,而且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在国有单位,端的已不再是铁饭碗。如一些私营企业开始引进人才的新机制,只要干得好,一切待遇都优于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

选地域宜抓小放大一些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地域时,眼光盯住的是大城市、发达地区。在这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由于来者太多,找岗位困难。而一些小城市和偏远的地区则出现人才紧缺。其实择业也应该找冷门,冷门更有成功的机会更多。将眼光投向小城市和不发达的地区,择业的优势更大,择业的机会也更多。相对于大城市、发达地区而言,这些地方暂时条件、待遇差一些,但因为人才紧缺,单位能为你提供更好的舞台,更有利于自己的成才、成长

篇2:大学毕业生如何择业

经济发展影响就业状况的规律性因素

经济发展全球化与高科技普及应用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两大特征,它们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是,给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使得趋于饱和的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部分大学毕业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窘境。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全球化与高科技普及应用吞噬了大量低端职业,却没有产生出足够多的高端职业。

美国当初崛起的优势在于大规模的制造业,当地工厂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后来由于本土制造业的成本上升,许多企业纷纷迁到发展中国家,寻找更廉价的劳动力,结果本土制造业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现在,像美国这样发达国家的情况正在中国国内重演。先是港台企业迁内地,后是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迁内地。造成沿海发达地区本地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减少,广东对中小企业的腾笼换鸟计划更加剧了这种进程。

就企业而言,它们还不可避免地加入了更广阔市场范围的激烈竞争中。拿食品、日用品制造业来说,以前只要在本地(例如某县、某市)排得上名次的企业就能获得生存发展。但现在在全球化竞争、全国性市场一体化下,要么跻身全国该行业最领先的前几位生产厂商行列,要么就很艰难度日,甚至倒闭。能经受得起全球、全国性市场同行业竞争而存活下来的企业越来越少。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企业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在相应减少。更糟糕的是,不仅制造业的岗位缩水,甚至连一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也在收缩。比如财务会计岗位,企业可以采取兼职方式用工,随着财务电脑软件的大量应用,又可以压缩不少人工成本。也就是说,不仅做制造业蓝领工人,而且连某些技术类职业白领都面临不稳定的工作。已经在职的好岗位更难腾空给后来者,这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经济发展的前30年得益于发达国家产业的转移、大量的外需以及起步初期的空缺,就业机会大得多。而经过30年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沿海地区也已基本进入较发达地区状况,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发展进程。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正是大学毕业生心仪的就业城市,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这样的大城市,刚出校门的学生,一方面无法找到自己心仪的职业,另一方面也难以接受服务员、售货员、送货员等低端工作。

国情特有因素加剧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

目前,我国经历30年高速发展之后,在上述经济发展对就业状况的规律性因素影响之下,就业状况正在由前一种情况向后一种情况过渡,加上中国自身特有因素,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出现的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状况更为突出。这些特殊因素包括:需要就业人口多,僧多粥少;社会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臃肿体制内人员流动极少;有关部门促进就业措施尚不得力;高校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不适应;大学毕业生自小所接受教育使得独立能力下降,职业成熟度降低;部分企业对吸纳知识型的新鲜力量缺乏长远眼光;现行就业渠道、途径中,国有的服务不到位,民营的过于商业操作等。

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与高校的扩招,一方面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就业市场也无法消化这么多的高学历人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费用越来越高,而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却与当初的期许相背离,家长失望,学生也只能拿着大学毕业文凭,长叹怀才不遇的苦闷。

应及早调整、把握自己的择业方向

面对以上诸多就业制约因素,我们应该如何破解?从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变化作出了有益的启示:未来的竞争是全球性、高端化的竞赛,平庸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他们从小就加强了对下一代的培养。有两点做得非常突出:

1、加大投入,培养精英

像企业高管、金融人才、科技人才、工程师、律师、医生、明星之类的精英职位,处于职业高端位置,抛离了制造业蓝领、一般职场白领的中、低端水平,站在金字塔之端,自然位置很少,四面八方涌来抢位置的人才也很挤拥,你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自小加大教育投资,因此,创造力开发、领导潜能提升、艺术修养培育等加强孩子综合素质,以及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能的课程,从0岁就开始打响了未来的职业战。

2、及早确立职业方向,从小练就职业技能

指望毕业生白手起家,已经不现实,但如果以为加大投入教育成本就能成功,也难以避免会走生涯发展的弯路。因此,许多美国家长自小就给孩子聘请了升学顾问与职业顾问。从报读什么兴趣特长班,到国内外名校学术旅行、文化艺术考察、申请大学咨询以及职业方向定位,每一项都是专业功夫,需要聘请专业人士提供服务。如想不作这样的投入,往往反而会因小失大,耽误孩子一生的发展前程。普通学生只要根据自身职业兴趣、技能、性格、动力等因素,自小训练某一项吃饭的看家本领,长大后是不愁找不到施展自己一技之长的去处的。

这对于已经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也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就业启示:有本事的跻身精英职位行列;或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成为职场白领;如果前两者,都与你无缘,又不甘于从事低端职业、基层岗位,或到欠发达地区发展,为了自立生存,就有可能要考虑通过职业培训转向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

创造条件让更多人选择职业教育之路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日前在谈及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表示,《规划纲要》凸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政府应该创造条件,扫除障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为国家向制造强国跨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欠发达农村地区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孩子因经济贫困而在高中教育前止步,也有不少高考落榜生选择身心疲惫的复读之路,为什么不创造条件让他们选择职业教育?

2010年3月24日,广州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公布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等9所高职院校在全国率先试点自主招生的办法。这次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的专业为:机电类、电工电子类、机械类、建筑类、化工类、计算机类、国际贸易类、艺术设计类等。此外,具有广东户籍年龄在25周岁以下,并具有与招生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从业岗位与报考专业属于同一专业类别,并有两年以上社会实践经验的中职毕业生也可报考。 这些入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广东欠发达地区,仅2009年就有17万农村学生选择读中职学校。吸引欠发达地区学生到产业集中的珠三角地区职业学校就读,符合广东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依托产业发展来办职业教育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篇3:大学毕业生如何择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将突破600万人。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经济增速放缓, 就业岗位需求减少, 大幅度增加的毕业生人数, 将使本来就存在巨大竞争压力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前景更加暗淡。

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毕业生们如何调整择业心态, 找好市场定位, 变危机为机遇, 成为了就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不仅需要勇气, 更需要新的理念、信心和技巧。

摆平心态, 正视就业难的现实

正视目前的就业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 金融行业以及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 因此, 跨国公司、出口企业、与国外联合的半成品加工和制造等企业所需就业人数必然减少。而其他行业, 特别是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食品、服务等行业相对较为稳定。在这种形势下, 大学毕业生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了解当前国内的整个就业岗位格局以及相关信息动态, 详细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 适应当前的就业状况, 放平心态, 更新择业观念, 根据所学专业和自身条件, 从实际出发, 合理规划, 这样才能被社会接受。

剑走偏锋, 多元化定位就业岗位

尽管经济危机导致就业岗位的大量减少,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社会结构不断分化, 行业分工更加精细, 与此相应的职业也更加多元化。因此, 许多新兴的行业和岗位应运而生。这给掌握前沿知识和技能的大学毕业生们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使之可以充分发挥和应用专业知识, 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事实证明, 在激烈竞争中获胜的求职者往往是那些剑走偏锋, 另辟蹊径的人。因为, 同为大学毕业生, 条件不相上下, 在同一个职位上相互竞争和倾轧只能导致大家同时贬值, 最后绝大多数成为落聘者, 不仅浪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 还会造成极大的挫败心理, 给下一次求职蒙上心理阴影。

积极主动, 充分了解用人单位信息

在参加招聘会之前, 除了要了解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对国内整个就业市场的影响外, 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全面了解应聘单位和岗位的详细信息, 搞清楚这个单位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用人理念和岗位标准有哪些新的变化, 认真分析这些条件和要求是否与自己的就业理念和能力相吻合, 做到心中有数, 理性从容地应对选拔。

此外, 还应该对应聘的部门及地区进行认真分析和筛选, 对于那些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受影响较为突出的地区和企业经营压力下容易被裁减的部门, 在就业选择时都要有所考虑, 尽可能避开这些地区和部门, 或放低对他们的择业条件。

灵活应变, 突出自身优势和条件

经济危机导致的就业岗位大量减少以及以往的岗位裁员, 使一些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加强调“有一定工作经验、技术熟练”等条件, 这使初出校门、缺少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们颇感无奈。但是, 与社会人才相比, 高校毕业生的观念新、智商高、基础知识扎实、接受能力强等特点仍然是择业中的巨大优势。因此, 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充满信心地迎接挑战。

在择业的过程中还应该正确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 知道自己喜欢怎样的职业、适合怎样的职业、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等等, 学会扬长避短, 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职业选择。投放自己的求职简历时, 不要使用千篇一律的简历格式, 而应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与特长, 突出自身那些与招聘条件相符合的特点。

拓宽思路, 生存与发展双兼顾

社会急速发展使行业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变得扑朔迷离, 大学里的一些专业在学生们走进校门时还炙手可热, 却在毕业时成了冷门。为此, 毕业生们应积极顺应市场人才资源配置形势, 把握国家对人才就业的改革政策, 对于那些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 要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如果某个岗位与自己的专业和就业理想之间出现了反差, 一定要慎重从事, 既不能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能力于不顾, 不加选择盲目就业, 也不能一切从就业理想出发, 错失就业良机, 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就业形势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当获得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 可以先选择一个相对满意的职业, 不断增加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遇到合适的机会, 再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 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即先生存, 再发展, 审时度势, 抢占就业先机。

走出误区, 克服不良择业心理

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就业岗位的大量减少, 就业机会稍纵即逝, 因此, 在择业的过程中, 排除心理干扰, 克服消极心态和不良择业心理显得十分重要。大学生在择业时应着重克服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弱点:当断不断、患得患失的焦虑心理;对用人单位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的急躁心理;脱离现实、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唯美心理;缺乏自信与勇气, 不敢面对竞争、以致妨碍能力和优势正常发挥的自卑心理;过分追求安逸、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个人专业与发展的功利心理;盲目被动、消极等待、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和熟人的依赖心理;忽视自身特点、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

这些不良的择业心理往往成为走向成功就业的大敌。大学生要想成功择业, 战胜众多的竞争对手, 必须克服这些心理上的弱点, 排除心理干扰。

内外兼顾, 熟练掌握择业技巧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接触, 推销自己, 展示自我就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 因此, 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 对毕业生成功择业相当重要。比如如何做到服装得体、举止文雅大方、谈吐不亢不卑;如何克服面试中的紧张情绪, 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何制作一份有特色的个人简历表;怎样在短时间内抓住对方的注意力和兴趣等等。此外, 谈话技巧也很重要, 比如如何将自己与对方的谈话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如何把握谈话重点;怎样使自我介绍给对方留下更深的印象;怎样推销自己才能让对方相信自己的诚意;如何恰到好处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又不给对方造成自卖自夸的印象等等。应该知道, 在求职时, 自我推销的技术技巧有时和自身的应征条件一样重要, 而这些技术技巧都需要在择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训练, 才能在择业中做到熟练应用, 游刃有余。

重视面试, 充分利用非言语的作用

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 一个人给他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取决于用词、音质和非言语信息的比例分别是:7%、38%、55%。由此可见, 如果在面试过程中, 能够恰当使用非语言交流的技巧, 对择业一定会有极大的帮助。比如, 时间和力度适当的热情握手, 既不松懈又不拘谨的站立行姿态, 自然温和的目光交流, 恰到好处的手势语言, 优雅自然的仪表仪态等等, 这些都会给面试的考官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知难而进, 正确面对择业挫折

择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常常是很多人同时竞争一个就业岗位, 对于大多数毕业生而言, 就业的大门并不是一叩即开。因此, 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出现失败和挫折就在所难免。遇到这种情况, 应该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 正确对待。正确对待挫折不是被动适应和忍耐, 而是要藐视困难, 增强信心, 修订目标, 客观分析, 积极进取。

首先要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 不要因一次失败就全面否定自己, 一蹶不振, 甚至成为下一次择业的心理障碍。其次应该在坦然接受现实的基础上, 认真客观地分析一下自己被用人单位拒绝的原因, 把它当成一次经历、一种经验积累起来, 作为下次择业的先期尝试或者借鉴, 抱着积极、乐观、主动的态度, 总结经验, 对症下药, 重新寻找就业的机会, 只要自己坚持不懈, 总会找到那扇向自己敞开的就业大门。

篇4:大学毕业生慎防“择业综合征”

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纸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录取资格的通知书。愤怒中的周某丧失了理智。4月3日下午,他带上一把水果刀和一把菜刀来到该区政府办公室,找到了人事劳动保障局公务员管理科科长干某询问公务员招收的录用情况。在得到自己并没被录用的明确答复后,周某跑到洗手间拿出了藏在包中的水果刀,返回办公室,一言不发对准干某拔刀就刺。在同一个办公室上班的人力资源开发科科长张某见状上前劝阻,却被已丧失理智的周某猛刺10刀,送到医院后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身亡。干某则身中7刀,经抢救后脱离危险。

——摘编自2003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

今年,我国将有212万名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与去年的145万相比猛增了67万,增幅为46.2%。2003年4月6日来自《中国青年报》的这一条消息,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的讨论。大学生因为择业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经过分析发现,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紧张不安——兴奋激动

这是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前常见的心理问题。由于大学毕业后实行社会招聘,双向选择,选择什么单位至关重要,但是你想去的,对方不一定接收,而招聘的单位,你又不一定满意,择业就在反复的选择、失望、比较及等待中进行,逐渐引起紧张和不安。其中一部分学生终于找到了基本满意的工作而如释重负,于是兴奋,激动,请客庆贺,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构筑自己美好的未来。

焦虑不安——失望

有一些学生,在毕业前一年甚至更长就开始满怀信心地找工作。然而却多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几次“碰壁”后就产生了紧张不安的心理。心烦意乱,越来越感到择业的困难,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大失所望,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在大多数同学都有了工作单位,而自己却毫无音信多次落聘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心会受到极大伤害,对前途产生了怀疑,觉得不如其他人,对不起父母的培育,自卑,忧愁,兴趣缺乏,失眠,不愿意与同学和家人交谈,变得很孤独。由于自信心的损害,可以引起社交能力减退,沉默寡言。

嫉妒——抑郁

部分学生在看到别人找到了好工作,而自己没有找到或工作单位不如别人时,就产生了嫉妒心。他会把已找到工作单位的同学及其单位说得一无是处,说“那单位小,没有前途”,“与专业不对口是浪费知识”等等;对自己找不到工作自圆其说,“他们硬要我去,我觉得待遇太低”,“我肯定会找到比你们更好的单位”云云。既不失面子和风度,又可以掩饰自己的情绪。但是,毕业后,这些学生往往因找不到工作而更加焦虑紧张、失望,甚至抑郁。

如何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呢?

首先要平静地面对择业。社会招聘,双向选择有利于招聘者与求聘者之间有一个自愿的基础,也体现了公平竞争,有利于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又是培养锻炼大学生的好机会。因此,应保持一种稳定的心态,把它看成是人生必然经过的路,每次招聘或竞聘后就应该总结分析,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到下一次注意起来,虽然有紧张烦恼,但是你却在进步和提高,得到了锻炼,也为你今后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要始终相信,就业可以有先后,自信心不能垮。

一旦出现焦虑、紧张、失眠等情绪问题不要害怕,首先应该进行心理调整,例如参加一些娱乐、体育、旅游等活动放松自己,一般在几周内会好转;如果情绪问题影响到学习或生活,就应该求助于心理医生,请他们指导帮助,可以用心理治疗辅助药物治疗帮你排忧解难。

篇5:大学毕业生求职需调整择业观念

安防英才网讯昨天上午9时许,由青海省工商联和省个私协会举办的“送岗位到校园 聚人才在企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青海民族大学东校区举行。共有373家用人单位提供了9131个岗位,记者探访招聘会发现,销售岗位虽招聘最多,却并不吃香,应届毕业生多是“广泛撒网”。

服务、销售岗位“不受欢迎”应聘者找工作不“对口”

在招聘会现场,可以发现,几乎每家企业都设有销售岗位。对于销售员,基本上没有特殊的招聘要求,也没有太多的专业限制。

一家公司的招聘人员王先生表示,销售员是非常锻炼人的岗位,且薪酬高于其他岗位,根据业绩提成。尽管如此,对于销售员的工作,很多大学生都不买账。“我觉得做销售工作太幸苦,尤其是对我们女孩子来说,毕竟读了3年大学,还是希望找一个更好的职位”青海民族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专科生李燕飞说。

在现场,几乎每个学生手里都拿着此前已精心挑选好的企业名单,有些学生进场后直奔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展台前进行咨询,有些学生路过每一个展台,都会停下来咨询,有些甚至对与本专业相差甚远的职位也充满兴趣。大四学生唐玉兰说:“我的专业是英语,找对口工作不容易,所以还是多观望一下,给自己多点选择。”

改变就业观念 择业前认清自己 找准定位

“今天前来应聘的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定位,还不愿意去比较偏远的地区就业。原因就是他们对自身认识不清、择业观念不明晰、定位不准确。”一家矿冶煤化集团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部长王军说。

王军说,他们在这几年的大学生招聘中发现,这种情况一直存在,这表明大学生在就业心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不了解,不少大学生对自己工作的期望都比较高,多数人都不愿意到企业从基层岗位做起,他们认为,自己读了三四年大学,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毕业后还要到企业一线岗位工作,太大材小用。

青海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董战明,他认为,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主要原因是90后所处时代背景和观念造成的。因此,在择业时,他们采取回避态度,而更倾向于待遇好、环境好、轻松不累的工作。

董战明表示,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在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的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很多大学生觉得服务、销售

类的岗位比较低端化,这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这需要学校在教学中进行就业指导,改变就业观念,提前让他们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

篇6:大学毕业生如何择业

张燕妮

教育学院2009级1班教育学专业

一、选题依据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辽宁行政学院报》中周红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研究》一文中提 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功利化倾向。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上扭曲,出现拜金主义、官本位、东南沿海大城市就业方向等思想,给大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第二,期望值过高。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对自己自信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当走入社会时他们的高期望受到社会的低接纳的打击,容易产生压力。第三,实践能力弱。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专业理论等知识,但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显得相对较弱,而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国内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毕业生择业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从当代大学生所持有的价值观,择业心理,期望等入手,并且提出了很多能够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2、国内研究水平及发展趋势简述

由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因此很多学者都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把影响就业问题的原因分为主客观原因,并且从主观原因入手,分析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并提出一些对策,对促进毕业生就业有一定的作用。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择业取向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积极找出当代大学毕业生择业取向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的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积极配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取向。

(二)选题意义及价值

1、选题理论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备受关注。毕业生持有怎样的择业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研究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取向有重要作用。

2、选题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

就业问题不仅是毕业生的问题,更是这个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就业对整个社会稳定和发展来说都很重要。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差异,东西部差异越来越明显,很多毕业生择业趋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这样一来地区间的发展更加不平衡,人才结构差异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倾向于稳定的“铁饭碗”工作,报考公务员的人数越来越多,竞争压力明显增大等。研究大学生择业取向,了解他们的择业心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择业取向,避免人才“扎堆”现象,缓和人才输出与人才需求矛盾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内容

(一)对论题研究工作的设想

第一章 大学毕业生现有的择业取向加大了就业难度

1、追求大城市、发达地区

2、“铁饭碗”、“一职定终身”思想严重

3、择业期望理想化

4、部分毕业生择业趋向于回归生源地

5、部分独生子女毕业生择业取向盲目从众

6、“对口”心理比较明显

第二章、影响大学毕业生择业取向的原因分析

1、功利化倾向的价值取向

2、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学生扎堆现象严重

3、求稳定、怕挫折的心理的影响

4、陈旧的“天之骄子”观念的影响

5、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特殊性

6、综合能力不高

第三章 转变大学生不合理择业观念,促进有效就业的对策

1、学校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为就业打下基础

2、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寻找多种就业渠道,尝试自主创业

4、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5、家庭要给予支持

6、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7、积极开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二)重点拟解决的问题

1、如何全面分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以及这些取向的形成原因

2、转变大学生不合理的择业观念,促进有效就业

三、研究计划及进度安排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搜集可利用的资料,根据研究内容对周围同学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择业取向,再把所得材料分析归类,进行总体研究。

四、参考文献:

[1] 陈梅玲.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浅析[J].黑河学刊.2013(01)

[2] 刘金升.大学生就业现状与趋势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01)

[3] 丁斌,王桂芝,蔡惠华.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

[4] 吴丰,任新红.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思考[J].文教资料.2008(12)

[5] 于承良,梅清海.河北省大学毕业生择业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07)

[6] 王玉初.独生子女就业碰壁发人深思[J].金融博览.2007(02)

篇7: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先择业 一辩稿

谢谢主席,在场各位评委,观众

大家好!刚才正方的立论我方并不苟同,我方观点为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应以择业为先。择业就是指求职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选择职业的过程,择业不光是找到工作,而是要在众多的就业机会里选择某个适合自己的、长远来看能够获得更好的成功的职业,总而言之

“远见”的,为了避免盲

目就业,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工作。现在,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方观点:

首先,择业是从个人需求和兴趣出发,为了自身的理想和发展。目前,很多大型企业都在精简岗位,部分职员在调整的过程中陷入迷茫,不懂如何选择,这正是因为他们就业前没有恰当地择业。只有根据自身理想,个人和企业需求出发,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为实现个人理想奠下良好的基础。而不是盲目就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其次,择业是从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角度出发。应届大学毕业生,是国家与社会新生的主力军,应届大学生学以致用,尽显其才是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体现。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极其开放的社会,开放社会既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也确立了择业是他们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开放深化的重大时期。因此,应届大学毕业生正确地择业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有力保障。

最后,在思想上,学校一直通过各种方式培养我们择业观,教导应届大学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要具有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力量,择业观中择业动机越强就越能使择业者以饱满的热情去追求理想的择业目标,人生理想就越容易实现。相反,如果就业前不进行择业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地盲目就业就会使自己的人生上道路更加崎岖这无疑是作茧自缚。

篇8:大学毕业生如何择业

1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走入误区的原因剖析

导致毕业生就业观念走入误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就业环境方面的原因, 也有毕业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大学生择业观念。

(1) 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影响就业观念的正确树立

很多大学生从思想上认为大学毕业后有一份让人羡慕理想而体面的工作。如, 大城市、高工资、高福利, 铁饭碗等, 而到西部、基层, 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甚至去干个体, 去创业, 以及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等, 那只是口号, 而不能真正体现之大学生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说到底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它显然影响到大学生的择业观。

(2) 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有些毕业生对扩招后, 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及大学生已由天子之骄变为寻常百姓的状况缺乏了解和认识, 盲目乐观, 理想和现实陷入了严重的冲突和矛盾之中。

(3) 就业目标定位不准确

一些毕业生脱离社会, 脱离实际, 想入非非。他们认为自己十几年寒窗, 受过高等教育, 又有自己的专业特长, 自己所找的工作, 就应该是理想的大城市, 低风险, 高收入, 高福利, 清闲而稳定的工作。从而区别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没有专长和文化的农民工。他们所确定的择业目标脱离社会, 脱离现实, 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影响了就业, 窒息了发展。

(4) 一些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 一味强调个性发展, 很少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他们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过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 因而在社会上很难找到环境、条件、工资、福利条件符合他们心愿的理想工作, 不能成功就业。他们没有树立服务人民的择业观, 忘记了是党和人民培养教育了他们。他们应当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去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 贡献社会。

2探索大学毕业生走出择业误区的对策

(1) 重视加强"三观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目前一些大学毕业生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 认为"学历文凭=分配工作""上大学=就业", 总认为上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工作、有工资、有铁饭碗等。针对目前一些大学毕业生陈旧的就业观念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校从大学入学开始, 就要利用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等,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因为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决定大学生的择业观, 大学生择业观又决定择业理想、择业目标, 决定他们是否顺利就业, 决定他们的价值取向, 甚至决定他们的前途和命运。

(2) 转变高校办学理念, 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从目前看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方面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授课方式陈旧等, 各高校没有自己的办学优势、特色以及核心竞争力。

因此, 高等学校要深化改革, 真正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 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能力。在培养中应该重视市场需求, 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 及时把握社会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 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 有效的消除结构性失业。

(3) 适应形势、准确定位, 选择适合的择业目标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并逐步由被动就业转为主动就业。在如何选择未来职业的问题上, 大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但大学生切忌在选择职业时过于理想化, 面对生存和发展问题需要认真的思考、切合实际的思考, 不能好高骛远。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 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 然后才是发展问题。正确的做法应是:首先认真想一想, 你有什么才干、能力和专业特长, 你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可以做什么工作, 适合从事什么职业, 然后在你的素质、能力与可供选择的职业或工作岗位之间搭起一座或几座"桥梁", 使你择路而行, 在当代会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找到用武之地, 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综上所述, 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 了解社会需求。在校期间刻苦学习,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提高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全力打造"就业力"。择业时, 科学的评价自己, 立足发展, 转变择业观念, 确立适合自身的择业目标, 树立到祖国最需要的西部、基层去, 敢于竞争, 勇于创业, 迈好从学校到社会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上一篇:湖北省房地产估价师考试工作计划下一篇:高数课后题答案及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