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2024-06-24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共9篇)

篇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对策1.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策2.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

第一,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相对于经济增长,政府在劳动者就业中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责任要求政府在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公平与效率中树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并在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增长。

第二,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在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的时候,政府的疏导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政府要在宏观上对人才培养的规模、方向进行预测调控,引导专家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进行预测,以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还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保障就业学生的公平竞争。

对策3.大学生自身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自立自强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考验时,应该坚定信念。

首先,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理性决策,摒弃传统的择业观念,正视自己的工作目的,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其次,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参加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全面锻炼,以面对更多的挑战。

再次,敢于自主创业。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大学毕业生也可以是创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创业带动就业,对自身和整个就业局势都有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更有利于毕业身自身的全面发展。

最后,提升个人心理素质。要注意培养自信心,克服来自各种因素的干扰,尽量排除自卑畏怯、急功近利、依赖等不良情绪和心理,正确对待就业挫折,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篇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突出,个别专业严重供大于求持续性造成了大学生失业,2007、2008届本科半年后失业率最高10名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法学、医学和教育学等专业大类中。其中中医学和运动训练连续两年都是失业率最高的十个专业。

大学生就业难吗?现实当中,由于就业难,不少大学生纷纷回炉短训,2009年9月曾有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企业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成人才提前‘脱销’”等类似的新闻。即学即用的技校培训PK大学教育,学子们心寒之余,不得不“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加入“回炉”培训的行列。曾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回技校 “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群体。大学生就业难吗?据3G梦工场就业指导老师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已达20万,并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未来5年内,合格软件人才的需求将远大于供给。2009年,我国软件人才的缺口已达42.5万,其中尤以JAVA人才最为缺乏。大学生就业难吗?根据IDC的统计数字,在所有软件开发类人才的需求中,对JAVA工程师的需求达到全部需求量的60%~70%。同时,JAVA工程师的薪水相对较高。通常来说,具有3~5年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拥有年薪10万元是很正常的一个薪酬水平。80%学员毕业后年薪都超过了5万元。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欲成为JAVA工程师,最便捷的一条路就是参加以实战项目为主要教学方法的JAVA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有效地缩短同企业具体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

篇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 高等教育规模成几何级数增长与就业岗位缓慢增长的矛盾。

前几年, 大学招生人数每年以30%~40%的速度扩张, 但由于种种原因, 经济对劳动力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吸纳速度并没有这么快。以2006年为例, 全国有大学毕业生413万人, 同比增加44%, 但同年全国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却减少了22%, 供需矛盾十分明显。

2.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 存在二元分割性。

我国劳动力市场从地域上可划分为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普遍的情况是,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不愿意进入农村劳动力市场, 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较难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可见, 两种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强的分割性。当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供给过剩时, 如果他们愿意进入农村劳动力市场, 就比较容易找到工作。但是, 如果他们不愿意接受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低工资和较差的劳动条件, 他们只有处于失业状态。如果劳动力市场没有严重分割的话, 一个大学生在城市劳动力市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可以到农村呆几年之后再回城里找工作。但由于存在很多体制性障碍, 诸如人事档案制度、户籍制度等因素影响, 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流动, 使得他们一旦选择小城镇及农村市场, 以后想进入大中城市市场就需要付出较高的工作转换成本。

3.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引致的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近几年, 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扩大, 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缓解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高等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我国一半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均有机会上大学, 满足了广大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同时也刺激和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势必带来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 特别是一些地方性大学和民办高校, 办学条件差, 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学水平较低, 学科及专业结构矛盾突出, 管理混乱, 最终导致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 学生素质达不到社会认可的要求。再加之目前的大学培养机制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经济发展需要的很多人才, 大学不能提供, 而经济发展不需要的, 大学反而拼命“生产”, 两者的脱节和质量的下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又一重要原因。

4. 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差异较大。

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看, 大学生谋求较高收入的工作岗位是有道理的。调查发现, 有半数以上的人在读本科时花费了家里相应时期收入的70%以上。对大部分学生家庭而言, 本科阶段的教育花费占据了其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 甚至出现了教育成本超过相应时期家庭收入的教育透支情况。正是由于教育成本的提高, 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提升。然而, 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大学生教育质量不断下降, 导致大学生就业由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从经济学理论上讲, 随着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增加, 劳动力价格必然下降, 但劳动力的供应者即毕业生在就业时的心理期望值并没有完全随之下调, 大学生对于一些薪资水平较低或者工作条件不够理想的岗位仍持排斥的态度, 使得两者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

5.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就业能力不足。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地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 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 极少有毕业生主动愿意到农村或偏远地区去工作。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里, 到发达地区就意味着“发达”, 到农村去就意味着“贫穷”。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1. 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 深化体制改革, 增加公共教育经费投入。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是发展经济, 只有经济以较快速度增长, 社会才可能吸纳更多新增劳动力。政府要更多地发展容纳劳动力较强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政府要着力抓好三方面政策的落实与完善: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放开较多的行业让中小企业进入, 放宽对新办企业注册资金和经营场所的限制, 降低注册登记的门槛。二是改善行政管理。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 严格规范收费行为, 简化审批、办证手续, 杜绝政府各部门向中小企业乱收费和乱罚款。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 创造更多有利于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的条件。只有中小企业发展了, 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了,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才会在较大程度上得到改善。政府还要深化体制改革, 消除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 通过政策调整, 加强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人才的自由流动, 制定有关优惠政策来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另外, 政府要加大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 减少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 降低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 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

2. 高校要建立起专业信息预警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建立专业信息预警机制, 为大学生的入学专业选择、中期专业调整、就业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二是调整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以市场为导向, 把社会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 积极研究和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情况, 对就业情况连续不好的专业要停招或隔年招生, 对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要适当增加招生规模。三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变革, 更新知识内容, 保证教育质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大实习、实践训练力度,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强化创业培训。学校可以在毕业前一年内开设必修的创业课程, 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创业谋划、寻找合伙人、签订合伙协议、注册登记企业等方面的知识。五是加强就业指导。学校要协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整合当前各地分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资源, 避免出现大学生怀揣自荐材料“南征北战”到处“赶场”的现象, 及时为毕业生提供求职就业信息。

3. 大学生要适应市场变化, 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一是转变就业观念。要适应市场的变化, 随形势改变自己的就业观。破除旧的“精英化”就业观念,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打破旧的“当国家干部”和“铁饭碗”的就业观, 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就业观;从被动的就业观转向主动的就业观;从静态的就业观转向动态的就业观。要树立自主和多元化的就业、择业观, 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二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从自身情况出发,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种科技竞赛, 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不断提高就业能力。三是客观定位。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综合素质、兴趣准确地给自己定位, 客观看待自己, 要有勇于放下“身份”到适合自己岗位上去工作的心理。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不提出超越实际的要求, 树立起“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的意识和习惯。

4. 做好就业准备。

篇4: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就业;校企合作;传统教育

就业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大学生已经成为中国就业难的主要群体,2011年全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1余万人,加上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严峻。在当前经济危机显著的影响下,大学就业难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1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直接引发了金行业的裁员风潮。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国受到冲击不可避免。中国加入世贸组后,快速发展的经济有力的促进了毕业在民营企业和外贸企业的就业。金融危对我国企业的大幅冲击可能是导致高校业生初次落实率下滑的重要原因。近几的初次落实率(初次落实率是指全部毕生中“已经签约”、“读研”和“出国”毕业所占的比例)呈现倒“U”趋势[1]。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具体表现:一岗位减少,直接影响了对高校毕业生吸纳能力;二薪酬降低,毕业生的薪酬水”的趋势可能还将继续;三门槛提高,些企业进行了招聘,主要以中高端人才主,门槛较高。

2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研究员张丽宾说“: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就业率不到70%”[2]。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丁浩教授发布了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况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机使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凸,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例八年来首次降到40%以下,男生就业率起薪都高于女生。

3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分析

3.1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就业具有根本的影响用。金融危机从根本上制约了包括大学生内的全社会就业率。由于我国是外向型经,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显著,这就使目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3.2传统教育体制和就业生人数的突增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模式不适应经济结构快速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化升级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手段、模式方面与现实的脱节。伴随着高等教育的众化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确实存在超趋势。经济危机之前我国由于逐年的就人数增多导致就业难的现象已经突显,故笔者认为就业人数的突增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3.3就业岗位的总体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对低文化层次的劳动力需求增加,教育结构失衡以及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供大于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矛盾突显。金融危机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供需矛盾。

3.4社会用人导向方面的因素

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症结在于大学生自身,尤其是大學生缺乏实践经验、对薪酬和岗位期望值偏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随着2009年就业难度的加大,性别因素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显著,男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明显大于女生。用人单位的短视行为,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现实因素。

3.5大学生个人因素

“期望值偏高”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就业观念、本身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方向的误区可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3.6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结构性矛盾突出体现为大量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集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区差异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严重,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毕业生流向的基本势态。加上东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出现饱和,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

4对策及建议

4.1政府方面

当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大力发展“需求导向型的”培训[3];其次,政府方面要提供法律保障,完善相应的就业法规,将末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第三,指导并推进高校改革,加强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监管;积极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第四,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和长远、长效的稳定就业机制,鼓励企业不减员等。

4.2学校方面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学生就业,例如: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加大社会急需专开设的数量;面向社会、市场办学;师范学校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往非师范行业就业,增强专业设置与指导的科学性;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建立学校长期的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情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有对性地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提高其应对压力的心理素质水平;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以2010年西华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毕业生为例,该学院学生分师范,软件、通信工程三个专业,截至2010年9月就业率达到94%,从就业的层次上来看进企业和公司的占到65%,教师占32%,公务员占7%,考研占6%,还有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等。取得如此成绩与学院认清就业形势,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大力开展就业指导等积极有利措施分不开。

4.3用人单位或企业方面

企业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响应政府的号召,把政策落到实处,稳定企业岗位,确保员工能有份安稳的工作;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积极开拓用人岗位,借人力资源成本下降之机,增加人才储备。要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观念。消除性别歧视和薪水差别,进一步加强公平、公正的、透明的用人制度。

4.4学生方面

转变就业观念和价值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思想基础。毕业生要客观地分析自己,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重视社会实习和社团经历,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适当降低期望值,考虑到中西部或者基层地区就业;以积极心态面对待就业竞争;夯实知识基础,拓宽择业视野,提高综合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和具体措施;在就业过程中注意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以便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5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途径是通过转变和发展经济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共同作出努力。在国家4万亿经济有计划的刺激下,我国经济已成世界经济复苏的领跑者,我国就业情况已有一定的改善。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是可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的。

参考文献:

[1]原春琳.金融危机对硕士冲击最大[N].青年时讯,2009-11-13.

[2]曹洪军.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危机应对[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3):7-9.

篇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的高等教育院校规模和生人数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大学教学质量偏低,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也随之出现。特别是2008年末2009年初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更为突出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于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和退役军人等劳动力总量的增加,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等种种因素,中国面临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高峰,全社会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客观的说,这是有失公允的。我认为,总体来说,有两个大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一、中国大学生处在中国社会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

中国经济在增长,为什么中国在GDP增长达到11%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出现了这么大的一个就业难的问题?据美国之音报导,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政治学教授苏黛瑞就中国大学生为什么过剩的问题发表评论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不能够创造适合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经济的结构也不适合吸收社会上的劳动力。其实质原因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是遵循着一个畸形的模式,中国GDP增长的50%依赖出口。国家和地方的硬件投资开发包括建桥,修路,建各种市政美容设施,修各地政府机关大楼,建各种工业旅游园区等形象工程也是GDP增长的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00万一步步跃升到如今的610万。但在这些年间中国的GDP不过从10万亿增加到30万亿,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粗放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增长所吸收的劳动力大部份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工。

社会就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相关配套制度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却未能跟上这种就业机制的变化。尤其户籍制度的存在就限制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不利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二、大学生对大学教育和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准备不足,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有人责怪现在的大学生学业不精,没有吃苦耐劳的训练,找工作还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客观地说,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原因不在孩子而在社会环境。社会是什么样的他们不知道。等到跨出大学校门才发现,社会的要求与孩子们长期所受的教育根本是两码事,人家要求的他不会,他们会的人家不需要。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发现,“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我们的经济发展没能及时为劳动力资源的升级换代提供足够空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要求存在差距。

先前的很多研究者都把责任推给大学生,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无论原因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大学生就业难是眼前不争的事实,作为对社会负责的高校应该探索教学改革,全社会都应该正视这一问题,不能一味的遮掩,回避,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还要进一步研究。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加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处于当前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自然要受到整个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更何况近几年来各大学一直在扩大招生,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过渡,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关注的焦点。

原因细分的话,我觉得有以下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一)社会大环境

1.经济的原因

(1)经济转型期的就业状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冲击充分就业的三大因素。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势必会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2)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会指向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但是大城市的吸收能力相对于试图留在大城市的毕业生的数量显然不足。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加。2.社会的原因

(1)二元的社会结构。二元的社会结构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一定的错觉。中国约有2/3的农村人口,他们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城市之外,中国的大学生几乎都在城市就业。由此看来,中国的城市从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应该比计算的平均情况高约两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当然会有一定难度。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户口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在现实中,它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关于生源,户口的限制为大学生的自由就业设置了不低的门槛。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导致毕业生难以正常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目前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看,社保体系基本覆盖了城市人口,而农村人口几乎完全被排斥在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尽量避开农村也不是没有来由(二)高校的原因

1.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

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严重地影响了就业地点选择的均匀分布。调查表明,有约超过2/3的大学毕业生希望留在沿海的大城市就业,国外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有约六成会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寻找第一份工作,而我国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2.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职业指导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目前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与专业设置方面仍没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的办学思路,重视招生,轻视就业,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职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也有待改进。(三)大学毕业生的原因

1.消极等待,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向用人单位主动地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赢得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的关系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2.过分看中职业稳定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大部分毕业生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做择业的惟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将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致使部分大学生的种种遗憾由此而生。

3.向往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就业行业和地区意向出现“偏好”,缺乏创业精神。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与西,南与北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倾向。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选择发达地区的占70.7%,愿意到落后地区的只有29.3%。在就业行业上,大学生们普遍向往已经“人满为患”的大企业和国家机关,而对容量大的服务业、基层、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领域不感兴趣。对于三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等行业形成就业偏好。这种心理势必会造成城市就业问题和人才分布格局的不合理。

4.过分重视自身的品牌,追求“门当户对”

在名牌高校里面,许多毕业生考虑自己出自名门,有着很响的品牌,在求职时也应该找一个像样的工作职位,这样才不至于掉价,因此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会执着地追求高工资或高知名度的单位,而对于一般的工作机会往往不屑一顾,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错失良机,最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社会可以做什么

1.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就业形势总是要受到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只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供给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机会。从政府角度讲就是要加强宏观调控:(1)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确保新增一定规模的就业机会。(2)调节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多半是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体制灵活,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人才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工作

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志。因此,高校要确立市场观念,强化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从“进原料”到“出产品”的全过程的工作,使“产销”对路,提高就业率。这需要:(1)加强市场调研,做好人才预测工作。(2)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强化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3)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根据市场的需求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产”目的是“销”,高校要有市场竞争意识,重视“产品”的包装和销售工作,这样才能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从而提高就业率。

3.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逐渐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将失业保险逐步扩大到包括所有企业类型以及自谋职业者,发展失业社会救助,为部分新增劳动力提供救助。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用法律手段保护毕业生的利益。(二)大学生们可以做什么

1.正视现实,调整心态,增强危机感和挫折消化能力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有竞争就有失败,想要避免失败,就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增强自身在求职场上应对挫折的能力。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度增加,用人单位要求提高,就业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没有危机感就没有主动适应竞争的进取心;没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就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一蹶不振,失去自信。

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增值潜力

大学学习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综合素质的培育。大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而不是一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业不能设置过窄,大学生不能过分看重专业。在校学习期间,重要的是要学会适应环境,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现在的用人单位也是比较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意味着较强的增值能力。

在综合素质的提高上,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生活在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求职者,更应该正确面对。要主动融入集体,适应校园内的正常交往,这也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3.不要在求职场上迷失自我,切忌自负和自卑

大学生要从“天之骄子”的虚幻身份中摆脱出来,准确定位自我。“天之骄子”的自信应建立在个人的才智上,而不是大学生的身份上。社会发展至今,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大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群体而已。天才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而言,还是要调整好心态,放下架子,面对现实,寻求合理的起点才是明智之举。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大学毕业生,则要说:请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勇敢地尝试,你就多了一个机会,不敢迈出第一步,你就没有机会走得更远。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形状,而是气球内有没有充满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出身,关键在于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篇6: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4、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5、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 1

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6、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7、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8、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9、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10、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

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还有待改变,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先工作、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并且待业的大学生没有及时到户籍所在地办理失业登记,使得相关机构无法对其进行必要的职业、创业培训。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努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以提供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就业岗位。为什么欧美国家大学生就业比例高得多,大学生就业问题没有中国这么突出?就因为欧美国家的经济已发展到以高端经济、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为主的高级阶段,金融行业、软件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需要高素质人才的产业比较发达,而传统的制造行业等低端产业结构大批向亚洲等地区转移。所以欧美国家对高端岗位的需求会比较多,在就业市场所占比重较大,因而能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

(二)尽快立法,使就业市场走向规范化

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要建立和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尽快建立和实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条例》,规定就业市场开设的条件、程序,制定出全国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办法。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遏止“权力就业”,制止欺诈行为,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常运行。尽快制定毕业生就业市场交易规则,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行为,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建立和完善举办毕业生交流大会的审批制度,明确举办毕业生交流大会的条件和审批程序,提高交流会的实际效果;加强毕业生招聘的管理,对招聘单位进行资格认定,明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止乱招、滥聘、乱收费、性别歧视和毕业生随意违约等违反政策规定行为,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明确供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执行《高等教育法》、《劳动法》、《合同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章可循,并逐步达到规范化、法制化。条件成熟后应尽早出台《市场就业法》、《公平机会就业法》和《大学生就业法》。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行为,优化制度环境,反对就业歧视,使毕业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法制化。

(三)大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是就业指导定位问题必须落实。国家要求“全程化指导”,多数学校均未落实。据调查:52.9%是大四才开始抓,光靠毕业前“临门一脚”根本不可能完成就业指导任务。许多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还保留着很强的行政工作痕迹,没有以塑造大学生、“教之以渔”、提高其就业能力为中心,相应地也缺乏现代社会的服务意识,缺乏竞争社会的客户意识,缺乏文明社会的生涯意识,缺乏信息社会的技术手段,缺乏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

1、树立“职业指导”理念,树立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理念。要把“就业指导”改为“职业指导”,由把毕业生送出校门上升到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的层次,帮助毕业生作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个人对自己职业发展总体计划和总轮廓的勾画,是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行为、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有机整体。个人职业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与个体所处的家庭及社会存在密切的关系。每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划,特别是大学生正处在对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职业的选择对于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为自身的职业发展指明了途径和方向。因此,对大学生而言,职业规划就应在明确自己兴趣和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制定出方向性的方案。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将来升级的关键一环。

2、树立全程指导理念,将管理转变为服务。要树立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四年全程服务的理念。要淡化和去除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色彩,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真心实意为学生服务。为此,要加强以职业指导为中心的职能部门,配备专业化职业指导队伍,做到专家化。要常年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和就业心理辅导课,并使职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学校各部门,融入到各科教学之中,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形成齐抓共管,协同配合,提高指导效果。

(四)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理念已在越来越多高校受到重视。就业教育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闯出了大学生创业之路,学校建有鼓励学生创业基金和相关机构,并有专人进行创业指导。四川2006年有533位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并均已获得稳定发展。希望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简化相关手续,降低创业门槛,积极给予扶持。各高校也要加强对创业学生的关怀、支持与资助,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使他们能成功地走上创业之路,茁壮成长。

(五)制定配套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篇7: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金融危机的降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这个时代维护稳定和保持发展亟待清除的障碍.主要可从两个方面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第一,加强就业工作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第二,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作 者:胡琳 作者单位:长沙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湖南,长沙,410003 刊 名:长沙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年,卷(期):20xx 23(4) 分类号:G40-052.2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扩招 职业指导 综合素质

 

篇8: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转变,以及各个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加上2008年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不容乐观。

(1)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毕业生超过670万人,预计今后两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而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和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随之下降,就业问题日显突出。

(2)毕业生向沿海和发达的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由于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内地城市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选择到大中城市寻求发展。而就业人才的增长超过了就业需求的增长率,就将造成大量人才竞争和堆积。

(3)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多数的企业给新大学生的待遇在1500~2500元之间,而大学生的理想起薪,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不足3%的人选择低于1500元,中间形成了较大的差距。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让我们失去了大量的就业良机。

2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1 从毕业生主体自身来讲

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都有一步到位的观念,选择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办学校、研究所、大企业工作,而不愿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工作,甚至毕业之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小企业先就业,更不愿到边远地区工作。总期望找到一份高薪而又轻松的工作,自身能力不足又不愿从事高付出或高风险的工作,又梦想获得高薪工作,这种观点与社会现实往往存在巨大的差距,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

2.2 从毕业院校来讲

首先,自2003年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人才需求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而伴随着2008年的金融危机,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岗位增速也减缓。从而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增大,就业质量也有所下降。

其次,我国高校并未从培养精英教育人才中转变为应用型人才,注重理论教育和研究,而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大量人才是综合素质好的综合性应用类人才,新学生很难在短期内将所学的理论专业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另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并且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大多数高校还停留在政策传达、信息整理、组织“双选”会的初级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2.3 从社会用人单位来讲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大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吸纳的人才有限,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主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所需要的是高精专应用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通用型人才。而这部分学生往往又不愿到主要以接纳应用型毕业生为主的中小企业、基层单位从事应用型工作,形成了结构性就业问题,进而造成了就业困难。

3 高校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高校、社会、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作为高校,其中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呢?笔者以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就业部门一个环节的事情,学校应该把就业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从招生开始、日常教学、各类活动、就业和实习、乃至到学生就业后的跟踪,从各个方面都应扎实做好工作,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在招生和新生入学时,就应加强专业宣传,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对专业的了解。大多数的家长和新生,在刚入学时,对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景、就业方向和要掌握的知识等,了解甚少。此时学校可在新生报到时组织家长和学生进行专业介绍,让家长和学生了解本专业就业的“三业一位”(行业-职业-企业-岗位),从入学开始一直到学生就业,学生本人和家庭将会始终关注“三业一位”的动态情况,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近年来许多大学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能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特点以及专业知识要求,了解自己未来能够做什么。尽早设计人生,尽早了解不同工作和职业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提高学生学生兴趣;加强简历和求职信制作、面试技巧和礼仪训练,是大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因素。相比于有些没有开设该课程的院校,很多大学生直至毕业了连写一个简历还有问题。

(3)做好学生就业定位和就业心态教育。前面所提及的大学生就业期望问题,从根本上分析有两点原因:一是就业定位不准确,单位要求和学生能力之间存在差值,导致最终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无法匹配;二是就业心态问题,有些学生就业心态上过于理想化,总希望一步到位找个金饭碗。学院在就业教育上,应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能力,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分步骤加强学习和提高工作能力、逐步获得成功。

(4)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很多学生刚进入企业工作时,经常出现衣冠不整、穿拖鞋、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不能遵守好企业考勤管理等最基本的规章制度;有些学生不愿做一些简单的“小事”;工作生活上受不得半点委屈;不愿承担一些较辛苦的基层工作等等,都给顺利就业带来了障碍。许多单位表示,他们会优先雇用具有较好职业素养的学生。相比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素养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养成也更加困难。

(5)改革大学的课程设置,需要把更多的学科改造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学科,专业开设和课程设置可以聘请企业中的行业专家进行研讨,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使企业更容易找到可以使用的人才。部分专业课程也可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授课和指导。

(6)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如建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计算机兴趣小组、行业委员会、各种专业小组等,组织这些专业社团和小组开展活动和竞赛,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社会实践能力,锻炼大学生的组织和活动能力。对于有些学科,如电子商务、营销等专业,大学里还可以成立中小企业咨询中心,在教师的带领下,为刚起步的中小企业提供咨询,这样也为大学生创造了实习的机会。

(7)尽可能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工作经验,工作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责任心的训练,企业很看重。但大学生没有工作机会如何有经验。因此,应下大力气来帮助大学生建立各类工作的实习机会。(1)利用假期,建立去各类企业和团体参加实习的渠道,由于多种原因,大学生自己获取的机会较小和专业的对口性也差,而且大多是促销和服务性短工,若能由大学出面联系企业,将比学生出面要容易很多。(2)中国有1100多所本科院校和近1300所高职院校,其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雇主,学校本身就应该把学校很大一部分的工作转化为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工作机会。国外大学很多的后勤和辅助工作都是先向大学生开放的,这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机会。(3)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学校可与相关企业建立对口的实习实训基地,让教师带队到企业工作,不仅学生有机会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也是培养教师实际工作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机会。

(8)做好大学生就业辅导和介绍中心,这不仅仅是一个机构设置,或者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而是要花大力气和人力物力的投入,需要配备一流的专业人员,充足得力的人手,面向社会深入企业,建立长期人才合作战略,推广和介绍大学生。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在招收学生时,其就业工作的好坏往往也是学生报考该学校的重要原因之一。

(9)利用好就业政策。各地政府部门为促进就业,发布了许多促进就业的政策,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学生灵活就业;以及各地出台的鼓励企业聘用本地生源地学生的政策等,但是往往学生和就业单位都不甚了解,使得政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0)就业服务和跟踪。大学生毕业离校后,应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主动关心自己的“产品”,给学生一个永远的家的感觉;同时,了解学生在就业企业的工作状况,找出学校教学中的问题,并促进教学改革;并且,一个学生进入一家企业得到好评,也是学弟学妹进入同类企业的一个好的开端。每一个毕业离校的学生,都是宣传自己母校的广播,好的口碑能帮助招生、促进就业,反之亦反。学校可以采用建立校友会、邀请学生返校、组织座谈会等方式,和毕业的校友保持良好的联系。

随着就业环境和形势政策不断变化,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而高校应了解政策用好政策、推进教改使教学与社会应用的接轨、提升学生技能和经验、更新就业心态和观念,从而逐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涛,符新伟.毕业生就业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2]付沙,肖叶枝.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探析.计算机教育,2007(9).

[3]商江.浅谈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教书育人,2006(1).

[4]于遵萍.浅谈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6).

篇9: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贫困学生就业困难原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61-02

近年,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贫困大学生人数和比重呈增长趋势,大学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学校和社会的新热点。对贫困生的助学就业问题,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从目前情形来看,征程仍是崎岖而艰辛的。在大学毕业生择业难的大背景下,对于具有特殊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的高职院贫困学生来讲择业更显得困难。

1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

1.1 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杜会的稳定发展

就业是高校贫困生改变家庭贫困状况的直接途径之一,而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再加上长期的心理压力,种种压抑感、紧张感和矛盾感在面临就业时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信用问题甚至治安问题,会破坏校园稳定和正常秩序。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

1.2 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学校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使广大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利用金融手段进行资助的一项重大举措。但目前,贷款的高校贫困生由于毕业后“就业难”而引发了“还贷难”,造成了银行“多贷多损失,少贷少损失”的错觉,从而引发银行不愿发放学生助学贷款的情况。贫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间接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的良性运行,同时,良好的就业率也是一个学校办学声誉和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3 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重才重教”的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和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在城市和农村家庭“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形势使很多毕业生和家长看不到教育回报的希望。因此,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全社会重知识、重人才的价值理念的形成,而且关乎到整个国家国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1.4 贫困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关系到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步伐

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应有之意,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就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就为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提供公平的机会,从而避免由于社会阶层间的凝固状态而破坏社会和谐。但接受了教育,并不意味着已促成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还是要通过受教育者的就业及努力工作来把握实现。

2 高职院贫困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

2.1 外部环境

2.1.1 国家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就业形势严峻。为适应市场竞争,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精简机构、人员裁汰的压力,接受毕业生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在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加之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不能不受到影响;此外,我国就业市场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现象,也必将对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2.1.2 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

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各种家庭、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一定的影响。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

2.1.3 求职投入上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

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的激烈化,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成为摆在贫困大学生面前的又一道就业“拦路虎”。这一因素使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丧失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2.1.4 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社会需求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高职院在拼命的争抢生源的同时,却忽略了内涵建设。其就业指导工作运行机制不能适应毕业生的就业要求,特别是贫困大学生要求。而且,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过多的参照普通高校运作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5 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出现一些不良倾向。如随意毁约、重学历轻能力、打着招聘招牌,做企业宣传等。这些不良倾向给高职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学生的正常就业带来了障碍。

2.1.6 父母价值观与毕业生就业行为有着密切关系。有些父母对子女寄于过高期望,希望通过子女就好业收回教育成本,改变家庭的困难状况,光宗耀祖。这些价值观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到其对就业单位的选择。

2.2 自身影响

2.2.1 择业期望值高

高职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已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大多有一种强烈的进取精神,充满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但另一方面,又容易自命不凡,从而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而且,高职院的大多数贫困学生在校学习勤奋,成绩优秀,家庭有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债务,他们迫切需要找到有较好经济收入的工作,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所以,不少贫困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2.2.2 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

高职院校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不能完全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去培养人才。而且,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教育观比较落后,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英语的应用水平、文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被忽视。进入大学以后, 他们很少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因此,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而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恰恰是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2.2.3 贫困毕业生择业心理呈现多元化,就业难度增大

在择业过程中,贫困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自卑是贫困生最大的心理障碍。由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入学以来一直有自卑情绪,消极地看待问题。一些贫困生负重前行,心态变化无常,性格越来越孤僻;同时,他们总希望自己处处比别人强,但现实情况未必都能如愿,这种矛盾导致他们情感、认知等方面出现障碍,对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同学产生较强的嫉妒心理,甚至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发展到后来,可能对家庭、社会、他人产生敌对情绪,逐渐形成消极的人生观和就业观。

3 解决高职院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对高职院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可以看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三大因素:自身、家庭、社会。学校及其就业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为其顺利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成他们顺利就业。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各类学校为了“抢生源、抓收入、扩地盘”,各类新专业纷纷上马,各种所谓的热门专业也开足马力扩大招生,使得在校生人数迅猛上涨。但因教育资源有限,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出现人才市场的结构性不平衡。所以,各高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科学的调整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改革教育内容与方法,适应社会需求。高职院只有以务实的专业特色和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在社会上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才能为在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创造条件。

3.2 为贫困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和就业保障体系

大学生就业既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和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未来。贫困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各级领导部门必须予以深切关怀,高度关注。各级政府应当尽快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环境,大力规范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理顺人员选拔机制,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真正做到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让毕业生凭个人才能就业;国家要继续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进一步完善高校“奖、贷、助、补、减、免、缓”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以充分享受国家提供的资助、各项优惠政策和免费服务。

3.3 以提升综合素质为途径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能力

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组织工作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爱好和特长等,用人单位通常认为具有社会活动经验的学生往往能更快适应工作,学校应当予以重视,尽可能的为这个“特殊群体”创造条件,不因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影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科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利用学校的专业教师资源,通过科学的测评系统,为学生的就业成才明确发展的方向;在班团干部、团学干部以及各社团干部的选拔任用上,相同条件下应当尽可能鼓励让一些贫困学生来担任,给予他们锻炼自己的机会。

3.4 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

调整就业心态,克服择业心理障碍关键在于高职毕业生能否正确认识自我,这是最根本的。刚刚毕业的高职学生,首先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更新就业观念,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然而,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降低职业理想,而是说在迈出择业的第一步时,不要过于追求职业条件,而应在职业理想。

总之,贫困大学生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贫困生就业工作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深人到贫困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深层次问题上进行“解困”。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生应当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的道路,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同时,高校贫困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国家、社会、高校一同努力,从制度、观念、技术等方面齐抓共管,才能为贫困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氛围,实现构筑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宏.大众化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2] 陈德明,张革华.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构建学校支持体系.前沿,2004(10).

[3] 吴同,孙哲.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及其就业保障的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6(2).

[4] 谭胜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观的变化.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6(1).

上一篇:2021元旦节目主持词串词下一篇: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