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2024-06-19

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精选8篇)

篇1: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对策1.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策2.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在就业方面的职能

第一,就业优先应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办事方针,政策向安排就业倾斜。相对于经济增长,政府在劳动者就业中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责任要求政府在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公平与效率中树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并在实践中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增长。

第二,畅通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在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的时候,政府的疏导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政府要在宏观上对人才培养的规模、方向进行预测调控,引导专家对将来的就业形势和需求进行预测,以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还要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保障就业学生的公平竞争。

对策3.大学生自身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自立自强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考验时,应该坚定信念。

首先,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理性决策,摒弃传统的择业观念,正视自己的工作目的,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其次,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参加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全面锻炼,以面对更多的挑战。

再次,敢于自主创业。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大学毕业生也可以是创业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创业带动就业,对自身和整个就业局势都有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更有利于毕业身自身的全面发展。

最后,提升个人心理素质。要注意培养自信心,克服来自各种因素的干扰,尽量排除自卑畏怯、急功近利、依赖等不良情绪和心理,正确对待就业挫折,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篇2: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l.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1受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

随着受国际性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概括起来,当前经济形势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很多企业被逼迫停产、缩减员工、停止招聘等都影响到就业人数,打破了经济增长与高校招生规模和就业人数长期建立起来的平衡,而且,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逐年增加,许多企业用工需求明显缩小,甚至关停导致新增岗位减少;第二,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严重不足,特别是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三,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递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也拉大了地区差距,如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这使毕业生扎堆低往经济发达的地区去就业,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则就业人员匮乏;第三,社会失业人员比例小断加大,这给大部分欠缺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带来更激烈的竞争压力。

1.2高校扩招使得毕业人数增长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自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骤增,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我国在校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突破五百万关卡达610万,,更是达到了631,而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00万之多,加上之前待就业、因参加两项计划等需再就业、留学回国的先就业人员,20我国高校毕业生将面临着比之前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1.3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尽管我国高校高等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还存在一些学校专的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不对称现象,直接导致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一些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明显,专业设置普遍雷同,特色越来越弱化,不少专业脱离实际,对于热门学科专业,一些高校不顾办学条件一哄而上,而一些从国家长远来看很重要的学科专业却门庭冷落,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师资不足,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由于各高校哄抢有限的热门学科高校师资,造成人才资源的分散。

1.4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近年来,在大学牛就业过程中,就业观念也成为导致就业难现象的一个因素,转变就业观念很重要。当前,很多人单位抱怨找不到理想人选,很多大学生却遭遇就业难;基层大学生严重匮乏,但又有大批毕业生宁愿漂在大城市也不愿下基层,种种怪相都暴露出大学生就业期望和现实的差距,大学生存在就业观念的偏差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大部分大学生都表示希望所从事的行业大多为工作环境好、工作薪酬多、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工作福利高和受社会上大多数人所羡慕尊重的行业,大学生对职业惊人的趋同展现了很多大学生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安心于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不菲的收入,而忽视了自身对职业的兴趣能力和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规划。第二,大学生就业过于功利化。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没有考虑到社会的真正的需要,不愿意深入到艰苦的、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现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希望工作“一步到位”的想法越来越突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这也是造成国家公务员和各省市的公务员考试报考数量巨大、竞争惨烈局面的原因之一。 第三,大学生就业过分过分强调专业的对口。目前,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还不能与市场需求完全接轨,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可能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完全统一的理想局面,但很多大学生不能及时转变就业观念,过分注重专业对口,不愿意去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第四,一些不良的择业心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从众心理、盲目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挫折心理等。受这些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很多毕业生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和用人单位要求而进行恰当选择,没有发挥自己的长处,没有因市场需求而调整就业观念,从而影响就业情况。

1.5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乏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带来的是高校师资紧张、教学资源紧张,不能很好的满足扩招带来的学生规模的增大,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下降。就业能力主要是指支持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自身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性格特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自主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等。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原因还在在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缺乏就业能力。首先,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得过且过,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学校育人方式单调、呆板,只负责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部分学生缺乏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不能将自己推销出去。最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乏与我国应试教育紧密联系,大学生从小即以“考试”为指挥棒,缺乏综合素质的锻炼,而能力的培养是与人幼年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的。

2.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2.1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制定合理的专业设置

目前,许多高校无法及时把握社会和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对自己学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做出调整,也没有完整的就业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就业需求进行分析,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等教育是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高校只有培养出符合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大学生,才能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来调整自身学科的专业设置、教学实践、师资水平、专业结构、培养内容等,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宽专业、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为原则来进行专业设置,时刻关注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根据这一变化及时调整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工作,从源头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把战略重点、工作重心放在全面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上来,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2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针对目前大学生全体中出现就业预期过高、就业能力缺乏等现象,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在大学生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变大学生就业的错误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高校要加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影响个体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测定、分析,确定个体奋斗目标。把大学生的自我角色和社会角色很好地统筹起来,把个人的人生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统一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择业观;要通过心理测量技术了解毕业生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职业适应性等方面资料,通过科学手段观察了解毕业生的职业理想、择业趋向。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及早树立职业理想,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并进行职业分析,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目前,各高等学校的在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指导内容呆板、指导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服务内容单调等。因此,各高校要大力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开展,开展全方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择业能力等,要把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教学过程,要利用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校报、网站等多种形式,介绍和宣传国家有关就业的一系列政策,向学生介绍求职的程序、原则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人格和勇于竞争的意识。同时,高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机构的经费投入,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人员队伍,要加大对专业队伍的培训,要丰富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推出针对个人的就业指导服务等多样化的新型服务形式。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择业观念,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高校应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主渠道作用,为社会输送人才。

2.4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就业

篇3:试探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高校的贫困毕业生在目前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上贫困生个人的就业观、自身综合素质、家庭经济等特殊因素影响,他们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贫困高校毕业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自身对工作具有强烈的渴求性,一个贫困大学生若能顺利就业,它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且可以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计,甚至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高校和社会更是应该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他们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对于高校就业率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且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解决好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下面笔者就如何解决好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谈一下笔者的建议:

1 制定和实施灵活多样的政策以促进贫困生就业

高校贫困毕业生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国家应该针对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更加具体、系统、优惠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制度与规定;高校要建立健全贫困生就业机制来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国家要继续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目前,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我国已经建立了奖、助、贷、减、免、缓交学费、特殊困难补助等多层次的困难资助体系。随着贫困大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需要国家加大资助力度和更多社会力量的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经济压力,使其在毕业时不要背负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贫困毕业生由于自身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熟悉艰苦环境的特性,如能让他们在当地基层就业,发挥聪明才智,相信他们一定能干出一翻事业来。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缩小城乡两地就业市场的差别,改善贫困生就业环境,积极吸引和鼓励贫困毕业生去西部基层地区工作;同时逐步提高基层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报酬,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贫困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奖励力度,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规模,积极吸引和鼓励毕业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贫困毕业生去基层和西部工作,缓解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减少毕业生失业人数。

2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针对目前贫困毕业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高校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引导贫困毕业生要把理想与现实、用人单位的需求、总体的就业形势等相互统一起来合理抉择。坚持“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创业”的理念,把握住所有可能的机会。强化贫困毕业生思想教育,通过对其进行职业生涯理想和信念教育,让他们形成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的理念,引导他们奔赴西部和基层,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要重视就业信息的指导,强化就业技能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贯穿大学生涯不断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就业指导。及要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贫困生展开就业指导教育,又要根据贫困生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适宜性的就业指导服务,更要在大学期间有规律地组织专家与学者对贫困生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以提高贫困生适应市场就业的能力,并且组织贫困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应为择业有困难的贫困毕业生按照适当比例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和贫困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提供全程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一对一对其进行帮助,使他们对自己作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择业的方法和技巧。根据贫困生在就业方面普遍存在问题的调研结果及相关资料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教案。重点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准备、求职简历礼仪、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就业政策与签约程序、就业形势与对策”等角度展开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指导。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就业训练营活动,通过职业测评、模拟面试、工作分析、就业技巧训练等活动,增强贫困毕业生就业信心,使其更好地了解面试程序,增加面试经验,提高随即应变能力,使面试成功机会增加。除此,还要积极推荐贫困生就业,特别注意关爱这个特殊群体,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贫困生求职费用,减轻其就业压力。

3 建立校企联姻,提升贫困毕业生职业素质

通常,高校贫困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和普通毕业生有较大的差距。如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接触社会实际少、人际交往能力弱、实践操作不强等等。多数的高校贫困毕业生是贫困落后山区或少数民族的学生,交通的闭塞使得他们大部分人普通话较差,方言较重。贫困生的家庭背景、社会交往都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要相对晚得多。很多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贫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地位。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大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提出“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要想使毕业生符合用人单位的经验要求,就必须使所培养出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基本相符,实现“零距离”对接。要做到知一点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校企联合。所以要想提高贫困毕业生综合素质校企联姻是重要途径之一。

要使校企联合达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指一个教师既有教师任职资格证又有教师以外的执业资格证书(如法律执业资格证书、工程师等),同时具备两种职业素质。将合作企业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书的专业技术人员聘请到学校兼职讲学,让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让教师走向工厂,企业工程师走上讲台,使师资队伍更具实力;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企业互动,利用企业的实验设备,对学生进行到企业和工厂的实验和实训,使企业不断带动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应用型研究所强调校企人员的互动、项目的联结,学科性公司将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交流会,双方相互交流,企业提出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高校以此为导向,大胆改革创新。

高校要对“订单式”培养模式不断研究。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而企业急需的人才学校有没有培养,贫困毕业生自己也难以及时准确的掌握就业信息,所以“订单式”培养模式应推广在毕业生就业中。按照合作单位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降低贫困生就业风险;严格审核“订单”贫困生的综合素质,防止不良行为的出现;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其进行培养,是贫困生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对其培养不能只考虑企业的现实要求。高校在对学生加强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贫困生的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4 疏通信息渠道,增强贫困毕业生的竞争优势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相对那些经济条件好、家庭背景优越的大学生来说,贫困毕业生获取的信息相对较慢、较少,对就业相关知识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缺乏了解,这无形中给贫困毕业生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弱势。因此,通过疏通信息渠道,让贫困毕业生获取最新信息,增强竞争优势是有效途径。

首先,高校要广建人脉,建立全面的就业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在校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的作用,让社会充分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专业设置、人才模式等,提高学校知名度;要把优秀校友的社会资源加以利用,让他们帮助母校的贫困生更好的就业;高校还要充分掌握成功校友的法杖状况,让他们回母校招聘人才,将优秀贫困生加以推荐;除此之外,教职员工的社会关系也要充分利用,让他们介绍一些企业单位来参加学校的招聘会;利用好在校优秀学生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影响力,把学校宣传出去,让更多招聘单位了解学校。

其次,加强和各级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联系,打造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比如与各省市的人才交流中心官方网站合作,整合有利资源,发挥各自优势,集各方之力,打造人才多层次、专业多元化、服务多功能、社会影响大的跨省人力资源信息平台,满足不同用人单位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的需要。高校同时联合与各地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举办供需见面会,优先推荐贫困毕业生,帮助每一个贫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5 结束语

一个人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贫穷和富有,但贫困生同样拥有就业的权利。贫困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社会对贫困生产生的种种歧视与不公正现象以及贫困生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高校贫困生同样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开发西部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因此,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高校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就业问题,期待着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剧增,毕业生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其中,贫困毕业生就业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促进高校贫困毕业生顺利就业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贫困生的共同参与,各尽其责,综合应对。因此本文初步探讨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参考文献

[1]林如真.浅析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资讯,2008,(7).

[2]李浩然.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圈,2007.

[3]孙长缨.高校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走进农村基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1).

[4]赖常青.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透析[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8,(4).

篇4: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2009年610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笔者作为一名在企业从事十五年教育培训工作和在大学从事十五年就业培训工作的老师,想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进行初步的分析,供有关部门和大学生及其家长参考。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国际分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影响

由于中国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在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剪刀差。又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臨严峻挑战, 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加。虚拟经济的危机逐步涌向实体经济,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订单减少、资金紧张、利润减少、亏损增加等困难,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 “不景气行业名单”、“中小企业倒闭潮”、“裁员企业名单”等问题相继出现在我们眼前。用人单位数、提供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数等都有明显下降,让近几年本就趋紧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最近上海调查显示:今年仅有45.12%的外企计划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且招聘人数有限。

2.高校扩招的影响

面对连续几年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扩招对就业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到2005年的380万,4年内增加了265万。而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82万,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559万,2009年该数字为610万,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浙江省来看,今年将有高校毕业生23.26万人,比去年增加1.77万人。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再来看全国大学生的待业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2008年高达150万,新老毕业生叠加对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3.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1)只想在大城市工作的观念。大学生求职时都涌向大城市、外企,必然导致就业紧张。复旦大学每年新生中上海本地生源只有40%,毕业时却有超过80%的学生留在上海找工作。不少学生宁可放弃学了四年的专业,也要留在上海,找高薪的岗位就业。

(2)只想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观念。近几年公务员考试十分火爆,从中央国家机关和各地方政府每年的公务员招考中可见一斑,录取比例高达几百或几千比一,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3)怕吃苦的观念。不少大学生都有“薪酬待遇要高一点、岗位要轻松自由一点、工作环境要好一点”这样不现实的想法。

(4)不愿做小事的观念。认为扛着一个“本科”或者“研究生”的招牌就属于‘精英阶层,不愿意从一个最底层的岗位做起。

(5)急功近利的观念。很多大学生缺乏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肯踏踏实实地一步步做起,忘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

4. 传统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1)高等教育模式存在着下列问题: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关心不到位;部分专业设置与国家的经济现实不对接,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学生经过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仍然十分隔膜;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非常陈旧,授课内容空洞化;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动手能力也不强等。

(2)高等教育的这些缺陷造成培养出来的部分大学生缺乏做人做事的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期望值过高,自由散慢,“书呆子”气较重。是知识的存储器,而不是社会生产力的创造者,与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严重脱节,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实际工作能力提出的较高要求。最近在我省的一次大学生就业招聘会的纺织品公司展台前,招聘人员问一位纺织品设计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牛仔布是什么针织方式?你身上这件衣服是什么料子的,经过了哪些工序的处理?”该生被问得直冒汗,说学校里并没教过这些知识,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课程与企业实际需要差距之大。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 尽快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在当前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争取使我国最早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国家要实施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把扩大内需、振兴产业和科技支撑结合起来。国务院制订两大规划:一是扩大内需的十条规划,将去年出台的扩大内需的十条措施进一步具体和丰富;二是十个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此外,要把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特别是重大专项实施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克服当前困难、促进长远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大学生就业岗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切实促进经济转型,实现国民经济从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其中最关键的突破点又在于放宽或取消对服务业的政策管制,并大力促进其发展。通过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从而大幅度提高经济体对脑力劳动者的吸纳能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2. 政府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多项组合政策

今年大学生就业遇到“寒冬”,国家积极出台了各项法规、政策,帮助大学生就业,并且决定投入4万亿扩大内需,这无疑都将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已采取多项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招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大学生新兵奔赴军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最近从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09“特岗计划”将招聘5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实施范围将扩展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规定。如浙江省政府将解决大学生就业成绩列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对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在发展资金和政策扶持方面有倾斜;放宽创业市场准入条件;中小企业接纳大学生有优惠;利用重大投资项目带动大学生就业等措施,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矛盾。今年杭州市政府计划推出一系列举措,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包括:实施农村和社区招聘高校毕业生计划,推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推出农村和社区岗位;扶持大学生创办企业,对通过评审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将给予2万元至20万元不等的无偿资助;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等。

3. 大学生要及时更新就业观念

(1)大学生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吃饱再吃好”的就业观念。只要有岗位可做,有单位需要,不论是单位大小、待遇多少、交通不便、工作辛苦等等不如心愿的地方,都要做到抓住机会,及时就业。

(2)大学生要树立敢于吃苦,不怕困难的观念。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大都是“80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部分来自城市和家境较好家庭的大学,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毕业后要独立在闯荡社会、要成家立业,必须要有勇于吃苦,迎难而上的精神,没有这样一种精神肯定没有出路。

(3)要改变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在清华、北大读书,就非得在北京找工作吗?在复旦读书,就一定要在上海工作吗?浙大的毕业生,就一门心思只在杭州主城区找工作吗?笔者建议大学生去杭州周边的湖州、安吉、绍兴、临安、海宁等地找工作,这些小城镇、小县城的发展更需要人才,因此对大学生会更重视、关心和培养,大学生会有更多的锻炼成长的机会。

(4)大学生要树立从小事做起,敬业、踏实、务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的观念。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绝对不要小事看不起、小事不来做,大事干不了,不愿踏实做事,期望值过高,更不要在工作时间煲电话粥、网上聊天。

(5)大学生要树立是普通劳动者的观念。目前经济形势下滑是个大环境,我国劳动后备力量庞大是个大背景,对客观存在的就业难,大学生应当及时更新择业观念,脚踏实地地寻找自己的社会角色。

4. 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在这种形势下,毕业生要在就业竞争中胜出,必须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本领。笔者认为,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同时要根据社会需要改革教育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订出更行之有效的培养计划,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在校几年宝贵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在政治品德、理论基础、专业功底、实践能力、做人做事的正确思路等各方面进行学习、钻研、修练,为大学毕业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要把一切精力用到学习和实践上,不要把大好光阴花在谈情说爱、玩电脑游戏上面,要对得起父母亲的辛劳培养,对得起党和政府的关心,夯实自己的人生基石。当前,大学生中的一部分群体就业并不难,那些具有过硬本领的大学生,他们有一技之长和多技之长,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里有一个例子,前段时间一家财政补助事业单位招聘一名机电一体化专业性的大学生,经过理论考试和面试,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将被单位录取,但同时另一家大型民企也在招聘,经考核评估,这家民企以该生的专业实力出的年薪比事业单位翻倍,结果该大学生就去了这家大型民企。

5.要寻求多种就业渠道

(1)走“回老家”之路。在大城市读书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在大中城市面临就业的困难,真的找不到工作,如果来自县城、小镇,笔者建议不妨回原籍去吧,那里有你的根系,有你成长的土壤,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更需要你。很多大学生就是通过回乡发展成才的,他们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成绩,改变了家乡的面貌,受到了父老乡亲的欢迎,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2)走新的“上山下乡”之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上山下乡”之路,不是三十年以前老一代知青的“上山下乡”,要你们到农村和边疆去掘地、除草、施肥、割稻。而是在你们就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农村去、到社区去、到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找工作,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能锻炼青年成才,在广阔天地里定会大有作为。

(3)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路。大学生们,要充分利用你们周围的一切人脉资源,包括老家和所在学校和学校所在地的一切关系,如亲朋好友、同学师长校友等,尽可能地捕捉信息,诚恳地请他们帮帮忙、引引线,为你的就业寻找可能的机会。最近宁波工程学院发生了师兄带着产品考师弟,几百名毕业生就被校友“团购”的感人一幕。如果一旦有人介绍你找到了工作岗位,笔者也建议大学生一定要好好工作,要珍惜这种机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在工作上取得好的成绩,绝对不能再提过高的要求,再给人家麻烦。

(4)走自我创业之路。创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机会和条件,在了解外部环境、自身优势与劣势、行业发展前景等的前提下,大学毕业生可考虑自主创业。创业是机会和条件的结合,作为大学生,如果决心选择创业作为自己的就业方式,就不能因为事小而不为,不能只想一下子当大老板。无论是网络创业还是实体创业要从小业务做起,许多的创业成功者都是历尽艰辛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当前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摆在党政工作的首位。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都要动员起来,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坚定信心,及时更新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寻求多种就业渠道,立志从基层做起,抓住任何一個就业机会。只要敢于吃苦、勇于奋斗、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及时适应时代要求,经过自我沉淀和积累,掌握过硬的本领,不断寻求施展才华的机会,就能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5: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

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它更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政治问题,时于维护改革发展荡定大局,促进党和国家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社会和学校两个方面探讨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作 者:唐永红 作者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广西桂林,541001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5)分类号:G4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对策

篇6: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当前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文章对造成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

作 者:牛信君  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合肥,230088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篇7: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综合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而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应教育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加强能力培养,树立诚信意识,学会职业规划.

作 者:王B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23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主观原因   对策  

篇8: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转变,以及各个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加上2008年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不容乐观。

(1)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毕业生超过670万人,预计今后两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而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和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随之下降,就业问题日显突出。

(2)毕业生向沿海和发达的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由于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内地城市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选择到大中城市寻求发展。而就业人才的增长超过了就业需求的增长率,就将造成大量人才竞争和堆积。

(3)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多数的企业给新大学生的待遇在1500~2500元之间,而大学生的理想起薪,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不足3%的人选择低于1500元,中间形成了较大的差距。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让我们失去了大量的就业良机。

2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1 从毕业生主体自身来讲

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都有一步到位的观念,选择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办学校、研究所、大企业工作,而不愿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工作,甚至毕业之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小企业先就业,更不愿到边远地区工作。总期望找到一份高薪而又轻松的工作,自身能力不足又不愿从事高付出或高风险的工作,又梦想获得高薪工作,这种观点与社会现实往往存在巨大的差距,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

2.2 从毕业院校来讲

首先,自2003年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人才需求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而伴随着2008年的金融危机,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岗位增速也减缓。从而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增大,就业质量也有所下降。

其次,我国高校并未从培养精英教育人才中转变为应用型人才,注重理论教育和研究,而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大量人才是综合素质好的综合性应用类人才,新学生很难在短期内将所学的理论专业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另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并且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大多数高校还停留在政策传达、信息整理、组织“双选”会的初级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2.3 从社会用人单位来讲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大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吸纳的人才有限,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主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所需要的是高精专应用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通用型人才。而这部分学生往往又不愿到主要以接纳应用型毕业生为主的中小企业、基层单位从事应用型工作,形成了结构性就业问题,进而造成了就业困难。

3 高校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高校、社会、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作为高校,其中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呢?笔者以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就业部门一个环节的事情,学校应该把就业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从招生开始、日常教学、各类活动、就业和实习、乃至到学生就业后的跟踪,从各个方面都应扎实做好工作,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在招生和新生入学时,就应加强专业宣传,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对专业的了解。大多数的家长和新生,在刚入学时,对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景、就业方向和要掌握的知识等,了解甚少。此时学校可在新生报到时组织家长和学生进行专业介绍,让家长和学生了解本专业就业的“三业一位”(行业-职业-企业-岗位),从入学开始一直到学生就业,学生本人和家庭将会始终关注“三业一位”的动态情况,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近年来许多大学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能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特点以及专业知识要求,了解自己未来能够做什么。尽早设计人生,尽早了解不同工作和职业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提高学生学生兴趣;加强简历和求职信制作、面试技巧和礼仪训练,是大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因素。相比于有些没有开设该课程的院校,很多大学生直至毕业了连写一个简历还有问题。

(3)做好学生就业定位和就业心态教育。前面所提及的大学生就业期望问题,从根本上分析有两点原因:一是就业定位不准确,单位要求和学生能力之间存在差值,导致最终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无法匹配;二是就业心态问题,有些学生就业心态上过于理想化,总希望一步到位找个金饭碗。学院在就业教育上,应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能力,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分步骤加强学习和提高工作能力、逐步获得成功。

(4)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很多学生刚进入企业工作时,经常出现衣冠不整、穿拖鞋、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不能遵守好企业考勤管理等最基本的规章制度;有些学生不愿做一些简单的“小事”;工作生活上受不得半点委屈;不愿承担一些较辛苦的基层工作等等,都给顺利就业带来了障碍。许多单位表示,他们会优先雇用具有较好职业素养的学生。相比于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素养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养成也更加困难。

(5)改革大学的课程设置,需要把更多的学科改造为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学科,专业开设和课程设置可以聘请企业中的行业专家进行研讨,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使企业更容易找到可以使用的人才。部分专业课程也可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授课和指导。

(6)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参加社团组织的活动,如建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计算机兴趣小组、行业委员会、各种专业小组等,组织这些专业社团和小组开展活动和竞赛,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社会实践能力,锻炼大学生的组织和活动能力。对于有些学科,如电子商务、营销等专业,大学里还可以成立中小企业咨询中心,在教师的带领下,为刚起步的中小企业提供咨询,这样也为大学生创造了实习的机会。

(7)尽可能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工作经验,工作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责任心的训练,企业很看重。但大学生没有工作机会如何有经验。因此,应下大力气来帮助大学生建立各类工作的实习机会。(1)利用假期,建立去各类企业和团体参加实习的渠道,由于多种原因,大学生自己获取的机会较小和专业的对口性也差,而且大多是促销和服务性短工,若能由大学出面联系企业,将比学生出面要容易很多。(2)中国有1100多所本科院校和近1300所高职院校,其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雇主,学校本身就应该把学校很大一部分的工作转化为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工作机会。国外大学很多的后勤和辅助工作都是先向大学生开放的,这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机会。(3)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学校可与相关企业建立对口的实习实训基地,让教师带队到企业工作,不仅学生有机会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也是培养教师实际工作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机会。

(8)做好大学生就业辅导和介绍中心,这不仅仅是一个机构设置,或者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而是要花大力气和人力物力的投入,需要配备一流的专业人员,充足得力的人手,面向社会深入企业,建立长期人才合作战略,推广和介绍大学生。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在招收学生时,其就业工作的好坏往往也是学生报考该学校的重要原因之一。

(9)利用好就业政策。各地政府部门为促进就业,发布了许多促进就业的政策,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学生灵活就业;以及各地出台的鼓励企业聘用本地生源地学生的政策等,但是往往学生和就业单位都不甚了解,使得政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0)就业服务和跟踪。大学生毕业离校后,应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主动关心自己的“产品”,给学生一个永远的家的感觉;同时,了解学生在就业企业的工作状况,找出学校教学中的问题,并促进教学改革;并且,一个学生进入一家企业得到好评,也是学弟学妹进入同类企业的一个好的开端。每一个毕业离校的学生,都是宣传自己母校的广播,好的口碑能帮助招生、促进就业,反之亦反。学校可以采用建立校友会、邀请学生返校、组织座谈会等方式,和毕业的校友保持良好的联系。

随着就业环境和形势政策不断变化,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而高校应了解政策用好政策、推进教改使教学与社会应用的接轨、提升学生技能和经验、更新就业心态和观念,从而逐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涛,符新伟.毕业生就业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2]付沙,肖叶枝.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探析.计算机教育,2007(9).

[3]商江.浅谈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教书育人,2006(1).

[4]于遵萍.浅谈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6).

上一篇:浅谈班主任如何培养班干下一篇:小学生英文自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