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表达教育叙事

2024-07-02

小学语文表达教育叙事(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表达教育叙事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一)作为一位平凡的小学语文教师,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令人称羡的待遇。然而,我却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寻找生命的价值。在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课本即生活的记录。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第15课《落花生》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篇课文,读后问学生学到什么,受到什么启发,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我很喜欢这篇课文,因为课文中里“我”父亲讲了一句话,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父亲接着说:“对,这就我是对你们的希望。”我教学时重点强调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我说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同学经常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以为自己就很完美,很可爱,这样认为是不对的。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让全班学生知道,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以后要像花生那样不只讲究体面,也要讲内心。而平时的衣着打扮要求整齐清洁就行了,不追求华丽和昂贵。学生时代要讲究勤俭节约,勤奋好学,要把心思花在学习上,而不要花在衣着打扮上,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讲的“人不是美丽才可爱,而是可爱才美丽”。学习《火烧云》让我们明了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苍桑,世态变迁,都能从语文课本里找到历史足迹。可以说,语文课本中的佳作,是富含生活浓汁的蜜,越品越有味,越钻研越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教学即生活的阐释。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要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既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进行阐释,也是对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师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互融。教学《荷花》这篇课文,同样是在欣赏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学生的体验却是千姿百态、见仁见智的。有的说:“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 有的说:“荷花,你的美让我陶醉。”有的说:“荷花,我要为你画张画,把你的美永远留下来。”有的说:“荷花,你是美的使者,谢谢你把美带给了我们。”有的说:“荷花,我要赞美你,我要歌唱你。”有的说:“荷花,你出污泥而不染,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有的说:“荷花,你翩翩起舞的姿态真是太迷人了,我一定会梦见你。”这是在融合了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之后和语文的崭新对话。我们完全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推想:生活中爱画画的盼望着为荷花画张画,生活中爱唱歌的想到了歌唱荷花,生活中爱跳舞的迷恋于荷花的翩翩舞姿,生活中爱读书的折服于荷花的纯洁不染„„

阅读即生活的体验。阅读书本,就是阅读生活。《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当我们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了数遍后,发现这真是一篇精彩极了的文章。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领悟到的东西——爱。我被课文精彩的段落吸引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我们读了这段话,仿佛也领悟了:一个人活着,需要鼓励和赞扬,使自己能鼓起勇气去驾驶生活的小船向前挺进,另外,还需要一种警示的力量,提醒自己小心谨慎,更加努力。缺少前者,可能会失去信心,停滞不前,而缺少后者,则会骄傲自满,误入歧途,后悔一生。当然,课堂中的阅读是极为有限的,必须向生活延伸。大量的课外书籍以及标语、广告、产品说明等,都可以从中读到语文知识,读到生活的经验,读到人生的哲理。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对生活的各种体验。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学生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实写照。写作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当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辞不达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废话连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生活的需要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同样,语文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教师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我会全身心的地爱孩子,用爱撑起一片蓝天,驱逐孩子心头的阴霾,让每张笑脸在阳光下灿烂。——这是我多年的心愿,为了这个心愿我一直努力的,本人将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愿“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二)作为一位平凡的小学语文教师,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令人称羡的待遇。然而,我却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寻找生命的价值。在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

课本即生活的记录。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教学即生活的阐释。课堂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要在这里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既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进行阐释,也是对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师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互融。阅读即生活的体验。阅读书本,就是阅读生活。当然,课堂中的阅读是极为有限的,必须向生活延伸。大量的课外书籍以及标语、广告、产品说明等,都可以从中读到语文知识,读到生活的经验,读到人生的哲理。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对生活的各种体验。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学生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实写照。写作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当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辞不达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废话连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生活的需要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同样,语文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三)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在教学中注重教育创新,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发现,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我认为这是对神圣教育事业的负责,对学生一生的负责,我曾经就有过一次深刻的亲身经历,感受到了实行新课程标准教学对学生的改变。让我看到一个学生从讨厌学习到热爱、主动学习的奇迹转变。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记得,一次在接手另一个同事的班级时,同事在对班上学生作介绍时,特别提出了一位男同学的名字对我说:“这位同学情况特殊,很调皮,学习成绩不好,上课爱讲话,还影响别人学习,我曾尝试过找家长、罚作业,晚上家访等方法督促他,期望能提高他的学习成绩,但都无效果,希望你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能有更好的良策”,得到这个消息后,我就特别关注这个学生,经仔细了解,得知该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现在本人由外公照顾,个性倔强,但心肠很热,有较强的影响力,喜欢得到别人的关注,针对这个情况,我特意为他设计了一套学习方案,按照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对他进行引导。首先,我让他担任班级班长一职,激起他的学习兴趣,发挥他的领导才能,并针对该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我就在平常的教学中设疑,在课堂上巧设疑,唤起他的好奇心,增加学习趣味性,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每次课堂上,我都有意识提出疑问让他回答,让他在课本里自行找答案,并激发他的想像力,同时让班上所有学生讨论,彻底改变原来硬性向学生灌输的传统模式,成为与学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的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觉掌握全文知识要点,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篇2:小学语文表达教育叙事

——以生为本教学相长

搭石,它搭载着乡村的山景河色,承载着乡村们的淳朴真情。“走搭石”,“摆搭石”一幅幅图片拼凑了世上最难能可贵的“美”!正当我和孩子们走在搭石的路上,感受着乡亲们的质朴,为美而动容之时,一个微弱的声音让我和我的孩子们陷入了思考。而在这课书的教学与外出听课后,这个微弱的声音让我发现了课文外的另一种“美”。

“紧走搭石慢过桥,年长的人会主动摆搭石;小小的搭石两人相对遇会互相让路;老人腿脚不方便,年轻人会主动地背着老人过搭石......”当我含情脉脉地梳理着搭石的“美”,孩子们专心致志地看着黑板上的简笔画,大家都陶醉在这幅互爱互助的画卷时,一把毫无力气,犹豫不决的声音响了起来。“老师,为什么您说年长的人他们会主动摆搭石,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年轻人背呢?”一个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小男生战战兢兢地问到。“对哦,对哦。”下面的同学开始吵吵嚷嚷起来,顿时,所有的“美”消失了。我并没有责怪这个学生挑战老师的权威,破坏了我辛辛苦苦营造的感情基调,因为当时的我和学生一样,心中只有一个词—“为什么”?年长的人不就是老人吗?顿时我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好吧,我们再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通过再次的阅读,我们一起找出了问题的根源,摆搭石的人课文称他为“上了点年岁的人”,而在教学中,我却主观片面地认为“上了点年岁的人”=年长者=老人,孩子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错误理解影响,慢慢地也形成了这样的认识。还好,孩子们善于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为大家纠正了错误。最终孩子们为“上了点年岁的人”成功“申冤”,把“中年人”的身份还给了他们。

无独有偶,在一次外出听课的过程中,“搭石”这个词再次在我的耳边响起,也再次勾起了我的回忆。上课的老师依然感情投入,学生依然专心致志,“上了年岁的人”依然还是“老年人”,不同的是这个班的孩子没给他们“申冤”,又或许是公开课过于拘束而不敢“鸣冤”。原来,错的不仅仅是我,而是我们;错的不是“上了年岁的人”,而是我们太主观;错的更不是课文的含糊不清,而老师忽略了孩子的认识,没有从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

“以生为本,教学相长”一直以来我以为很了解它,但是这件课堂上的小事却让我知道自己原来不曾认识过它。我有让孩子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吗?还是我一味的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他们身上呢?老师,请别把孩子看成你自己!请尝试弯弯腰;尝试坐在孩子的位置上,让孩子走上讲台;尝试去请教孩子你不懂的。孩子的世界总是千奇百怪、异于常理,但是他们的思想是否就是错的呢?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文字的理解本来就是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尝试听听孩子的,听听他们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把我们知道的告诉他们,让他们通过新旧理解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孩子的思维我们虽然不懂,可是我们却要让他们充分地思考,发表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每一个问题与观点。现在每天走在校道上,抬起头,看着我们北岭小学八字理念—“以生为本,教学相长”我都深有感触,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到以生为本,才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学相长!

乌拉斯台小学

篇3:小学语文表达教育叙事

一、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的演进历史与脉络

1、学术源头的对话语录体的表达形式

在教育学的学术渊源与源头, 特别是轴心时代的学术发展阶段, 东西方的学者们的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呈现出相似性。以孔子和苏格拉底为例, 他们的有关教育的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都是对话和语录体。

在西方, 教育学的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等早期智者, 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大都在对话或者语录中阐述和呈现。比如在他的学生——柏拉图的一本记载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书《对话录·美诺篇》中, 苏格拉底就是在通过和美诺的对话和辩论中, 运用其著名的产婆术 (讽刺、助产、归纳、定义) , 将美德及其教育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进行教授和讲解。同样, 柏拉图的这种形式即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语录进行文本的呈现, 也就创造了一种对话语录体的教育研究的成果表达形式。

在东方, 以中国为例, 大多数人认可中国的学术渊源应该追溯到孔子等先秦诸子。在教育学的发展历史中, 孔子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教育者、教育家。在对集中反映孔子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其后学者编著的《论语》进行阅读和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论语》作为孔子教育研究及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 其表达形式和体裁也是对话语录体。比如:《论语·颜渊第十二》中有一段: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与辩论中, 孔子将其教育思想与理论进行教授和讲解, 也正是这种对话和语录的表达形式将其教育思想和理论绵延不绝地传承至今。

2、“前教育”学科发展时期的小说、书信体的表达形式

有学者将教育学的正式创立之前的学科发展时期称之为“前教育”时期, 严格意义上来说, 从古至今的相关学者的教育思想和历史上的教育实践都属于“前教育”时期的教育研究成果。但是大多数学者比较倾向于将近代教育学产生前期的一段时间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称之为前教育时期的教育研究。在这个时期的教育研究中, 东西方也存在某种相似性。大量教育研究成果以小说、书信体来表达。

在西方, 启蒙运动思想家, 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为例。他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就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在书中, 卢梭虚构了爱弥尔、苏菲的人物, 将自己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贯穿与小说的情节中。《爱弥尔》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 前4卷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 论述男子教育的改革, 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末卷借爱弥儿未来的妻子苏菲的教育, 论证女子教育的革新。同样还有著名的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和葛笃德》 (1781-1787年) ,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葛笃德的言行以及她对儿童教育的活动、县长亚尔纳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坡那镇学校校长格吕菲对教育的改革与探索等的描写, 表达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倾向和理想。

在东方特别是中国, 则有《儒林外史》等反映中国科举考试等教育制度的小说。同样, 我们还发现书信体也是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成果表达的主要形式之一。从古代的《颜氏家训》到近代的《曾国藩家书》再到现代的《傅雷家书》。在书信中, 教育家将其教育思想和主张进行表达。

3、学科建立后的多样化、理论化、科学化的表达形式

随着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建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主要来源于两大学科:哲学 (伦理学) 、心理学。或许这也就是今后的教育研究的定量和定性两大范式的争论的伏笔和来源。学科建立以后的教育研究方式与路径多种多样也就造成了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的多种多样。有的学者以哲学、文化学、文学、人类学、历史学等视角与方法论进行教育研究, 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专业的学术论文和著作等形式表达;有的学者以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为视角与方法论进行教育研究, 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实验报告、统计量表、调研报告等形式加以表达。

当前,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教育反思、教育博客和日志、教育叙事等更多的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出现并蓬勃发展, 这体现了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和时代性。

二、教育叙事的定义与相关概念

关于教育叙事的定义与相关概念, 目前学术界并不没有形成达成广泛一致, 在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尝试对目前学术界针对教育叙事的定义的研究视角及分类:

1、意义说

这种观点强调的是研究者对故事意义的找寻, 认为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对参与者的故事进行研究, 更重要的是寻找故事背后蕴藏的意义。较为典型的是丁钢教授的“教育叙事的重要意义在于它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以及吴言的观点“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 从而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 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2、体验说

这种观点重在通过经验本身使叙事显现出来, 使事实本身来说话。通过文献分析得知, 学者们较为认可的而且较为通俗的教育叙事研究的定义是“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 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 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 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王枬等人认为教育叙事就是通过对人身上“能感觉到的东西”的深描、挖掘, 通过对人内心深处的体验的描述, 让这种“能感觉到的东西”自己站出来说话, 即“让事实本身来说话”。

3、工具说

这种观点把教育叙事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方法, 认为教育叙事就是研究者通过叙事的方法去发掘教育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认为“叙事研究是质的研究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是通过对微观层面的细小事件的质的描述, 来阐释流动在现象背后的真实;运用经验叙事的方法来研究教师的生活故事, 从而发掘并认识隐含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中的深层规律, 不失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新的范式。”

三、由科学性表达走向文学性表达——教育叙事作为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的创新与贡献

概观西方教育研究史, 教育研究有文学性表达与科学性表达两种基本的类型。前者通过各式各样的文学性文体来展示教育过程中人的经验与意义;后者则通过理性思辨或精确量化的方式来揭示教育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因果规律, 力图为教育活动制定一般化原则。

科学性表达的困境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情况, 即“接着说”与“照着说”所带来的困境。“接着说”式的研究拘泥于教育学的理论谱系与概念框架, 其表达方式讲求学术用语的学科规范与精准语义;而“照着说”式的研究, 偏好引荐西方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与实验证据, 来解释或指导我国的教育实践, 其表达方式通常直接采用西方的学科概念与理论命题, 甚至是组织学术语言的语法逻辑。在科学性表达的程序中, 人的具体存在往往被科学理性或实验数据所排斥, 在文字与符号中看不见人的活泼身影, 人被象征性的符号表达所隐去。因此, 有的教育学者呼吁, 教育研究“应当努力改变教育理论、教育知识在表达方式上的枯燥、晦涩、空玄、单一和模式化, 探索明晰、晓畅、活泼、文体与风格多样化的方式, 满足社会不同人群对教育思想与教育知识的不同需要”。

教育研究不仅与科学阐述有密切关联, 同时也与文学表达有某种渊源。借用文学表达中的叙事手法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是教育研究向文学性靠拢的一种表征。作为一种面向社会实践的研究, 教育研究和文学的叙事活动具有内在的联系, 它在深层意义上有着对叙事的呼吁, 注定难以完全用科学的逻辑、规范的话语来表达和实现。“叙事, 通过自己独特的意义生成方式, 提供了个人化的生命际遇, 成为教育研究的一种内在表达. 教育叙事研究强调研究者置身于教育现场, 与研究对象以及真实的教育环境共同“在场”, 通过发现而不是虚构震撼心灵的故事, 来诠释人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所遭遇的命运, 从而达到彰显教育研究的人文关怀的目的。

文学性表达的兴起, 不仅使教育研究的话语风格变得多样化, 富有情感和诗意, 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研究的文献结构, 这也是它广受研究者关注的原因之一。文学性表达的丰富面貌, “凝结在各种研究文献, 包括典籍、论文、随笔、反思日记、教案、课例、课件以及录像等之中, 这些教育经验与教育知识的总结, 是一种文本性存在。通过对这些文本的阅读, 人们有可能感知字里行间与言行背后的中国性的历史文化传统, 包括教育传统”。

总之, 以教育叙事为代表的文学性表达, 作为我国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的最新发展和演进趋势, 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以及教育研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首先, 教育叙事展示了真实的教育生活世界。传统教育研究以抽象的、理性的“宏大叙述”来表述, 教育的本真状态被“宏大叙述”所遮蔽。叙事研究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描绘出一幅幅真实的教育世界的图景, 教育生活世界向人们敞开,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演绎着一个个教育故事, 在故事中, 真理去除遮蔽逐渐显露并走向澄明之境。

其次, 教育叙事拓展了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以其自身的情境性、具体性、意义性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扩大了教育研究的领域, 而且叙事的行动研究使广大教师人人参与教学研究成为可能, 大大拓展了教育科研的范围, 也让教师能够反思教学, 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能力。

再次, 教育叙事丰富了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与“宏大叙述”式的表达方式不同, 叙事研究的表达方式可是诗歌、文学、科学等各种形式, 可以形成描述的、解释的、讨论的, 叙述的等多种风格, 大大丰富了教育经验的表达方式。

最后, 教育叙事沟通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传统教育理论以思辨的“宏大叙述”来表达, 教育日常生活为宏大的教育理论所遮蔽, 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张。叙事研究以其与人类经验的密切联系, 沟通了理论与实践, 缓解了两者之间的紧张。

正如丁钢教授在《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访谈》一文中说的那样:其实!我最近常常会想!要是我们都能写出一本《论语》式的叙事作品!或者说也有自己的“论语”会是多么令人欣慰!像“论语”那样!开头部分老师讲几句自己的学习心得, “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接着!一段又一段地描述老师和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教学与交往故事!其中每个人都有鲜明的思想、性格与品质!从而构成一部意义丰富的教育叙事作品, 其实, 每一位教育学家或者教育家都有一个“叙事梦”。

总之, 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身, 在教育生活中领悟教育的力量, 使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的生命力, 这是教育叙事研究确切的追求。

摘要: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从学术源头到学科确立再到的不同的学科发展阶段呈现出东西方相似地多样而又一脉相承的演进路径。在我国最近二十多年的教育学研究中, 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在引入、推广、争议和辨析中不断发展。本文粗略的梳理了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的演进历史与脉络, 以教育研究成果表达形式为视角, 着重对教育叙事的定义和学术贡献与创新进行阐述。

篇4: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拿到二年级的课本,前后翻阅着,突然感到莫名的不安,那感觉像当初接一年级教学任务时的心情一样,那是一种没有底气的不安,一种手足无措的烦恼,这不安和烦恼取代了一年来由摸索走向成功的喜悦,竟从心底涌现出一种如履薄冰的恐惧。深深地呼出一口气,振奋起精神,该做的还是要做!趁着学生们还没有上课,自己要把课本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确定本册的教学重点。

有了计划,心中那股不安随即被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所代替,自信又回到我的身上。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仔细的阅读分析,试着从中找到本册教学重点,理清这册的教学总体思路。于是,我制定了本册的总体教学计划:

一、继续以识字、写字为重点

识字以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为主,鼓励学生课下识字,加大课下识字的数量。在一年级的基础上,重点要求学生把字写美写好,提高审美观,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对这方面的教学和评价要和有趣形象的游戏、活动等结合起来,以适应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阅读教学

继续定位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等一些基本的做法上。与一年级不同的是逐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努力把理解词句做的趣味些,浅显些,和缓些,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加深理解。随着二年级学生识字量的加大,课外阅读应该增加数量,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应是本学期教学的一个重点。

三、写话教学

本学期打算用各种趣味的活动、方法来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写话。重点不在写了多少,而是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写话的兴趣,让他们能自发地去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感。

四、口语交际

根据一年级的经验,我们除了完成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外,把练习的重点放到课下(课间师生间、同学间的练习)、课上(课上回答问题时对口语交际的引导)与阅读结合(读书讲故事)。

五、综合性学习

根据实际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以语文观为背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计划制定出来了,怎样实施还是要好好动脑子,不过,我可以有信心地走进我的学生中间了……

篇5: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冉老师反复提到:小学语言教学,姓氏语言,也名小。姓氏语言是指语言携带学生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和写作能力的任务,语言教学不能与语言分离。它是小的名字,因为主要的语言是基本的东西,崇高的高地,小学是打下基础的关键,所以我们的教学每一步都要坚定,每一步都要稳定,我们的语言课,要真实,简单,坚实,厚!

回顾自己的语言教学,无论是语言还是姓小,我没有一个好的做法。列出一两个,当苦痛!

写作对学生的容忍最终导致学生写作水平的下降是一种痛苦!在写作学生时,冉老师对学生写作水平的评价全面和细致,或者几乎苛刻。包括 写作的大小要一致,字和字要均匀间隔,并且小到每个字的笔划是标准化和体面的。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人,将受到惩罚。是得到评分规则,真的不是很惊讶,而且不禁在我的心里秘密鼓掌!应该也这样做!在这些年,学生的写作作为一个整体下降一次又一次,我们通常的教学要求的学生不是坚定的,完全有一个伟大的关系。我记得几年前参加城市的小试卷评估,相关的写作这一个,有没有明确的标准,在哪里学生写,没有错,无论美丽还是不,规范不能到满意点,所以老师也减少了对学生的要求,反正就是发送标题,不用付出太多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终于战胜了里程,麻烦。想想自己,通常对学生写作也很关心,但只有语言不相关的提醒或建议Bale,关于如何写这个词,写到什么程度,没有说123.此外,虽然写作不满足学生的要求已经改写,但每个人都珍惜同情,最终不能艰难,导致学生总是在写作和写作之间徘徊,太多,我的语言老师不应该再忍受 卸载责任!今天,醒来,学生的错误原则,如盲目宽容,但在现实中是一种放纵的学生,也使他们的良心不和平。

教学思维的路径是部分的,意识的意识主导教室,削弱语言作为工具的作用,使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被忽略为两个痛苦!记得在学校前两个星期,班级找不到感觉并没有说很多孩子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是免费的,外面的失败意识越来越严重。经常问自己,每两天的语言课,我给孩子什么有用的东西?孩子们在语言学习方面有什么改进?如果没有,我的语言课堂的意义是什么?我如何皮革我的语言教学的疾病规模?冉老师再次在会上,小学语言教学必须训练学生总结,整理,提取信息,尝试找出,感知,评价,使用七种能力。中国教师不是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前教学是一种狭隘,无效,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接受,是一种单一的教学;一个只是一本教科书作为关键,以改善语言,改善语言和语言的使用 能力,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和价值观,这是一种以生命为本的精神教学。反思以前的教学设计,虽然不完全在脚本中,但设计思想太窄,太单。正如在詹天友的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是:学生,看完这本书后,你觉得詹天友是一个人吗?这个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基于写作风格的特点,评价的字符必须有一些链接。然后再问:你觉得詹天佑的文字是一个优秀的爱国工程师?这个问题似乎覆盖了整个文本,很开放,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表达,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对提升学生能力的过程到底有多少用处?这种浅浅的阅读水平,学生在第一天阅读,经常说话,学生真的需要什么,我被品尝。如果当时我问:学生,你知道作者通过哪个表达来塑造人物?你在哪里看到了?这个问题直接指向写作,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方法,你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做使用和迁移,这样才是真实的语言 工具和人文统一,被视为一个有效的语言类。所以想来,真的想着轮到,高峰回合!

在教室里缺乏欺骗,这个词很小心,缺少语言是三痛!记得朱光前主张:语言班,师生应该用死亡语言出生。大多数时候,我只专注于文字的意识形态,小字对产品真的很少。一个好的语言课,应该是美国的壮丽和强大的气氛,也应该精细雕刻精美的美。第三周的教学我马上立法,已经准备好了教学设计的急剧变化,虽然过程很难,但是教室真的有点厚。例如,在教学的队长中,我决定放弃自由放任的情绪,使用一类时间来阅读,讲话和总结教学的主要内容,坚实有效。第二课,主要是抓住一个吼叫两个站立和两个重要词汇的队长进行产品分析,我们大声朗读,在交换怀疑,参与学生前所未有的高!当我谈到站立的话,我问学生们站立是否可以站立或站立代替学生说自由,对 这三个词做了精确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站立是一个高大的形象,这个词哈维船长更好的表现为死亡,自我牺牲,忠于荣耀的责任形象。学生在分析时间,不仅收获其他两个词的理解和使用,而且收获在书写中的精确词语是多么重要和伟大!原来三个小时的教学,我完成了两个课,第三课的任务,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完成教会的练习。一会儿,我觉得很开心,长时间缺乏语言教学幸福自发地出现!一个语言老师,对文字的解读不仅要准确,而且要深入,以便易于理解,嚼香语言口味!

篇6: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多一点耐心 多一分喜悦

湖北省丹江口市实验小学 张晓霞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已经磨去了我许多的耐性,偶然在一本书上看见一篇文章,大意就是说,如果遇到让你恼火的事,要发脾气的时候,一定在心里先默数“一,二,三??”我把它用进了班主任工作中,没想到收获的竟是意想不到的喜悦。

那是一次课间休息,我刚走进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喝口水,我们班的小班长就又来向我汇报情况了:“张老师,王××又打人了??”我一听这话,火气“噌”的一下就蹿到了胸口──又是他!这个学生可真让我头疼:成绩一塌糊涂,贪玩,经常欺负女生,和男生打架??我已经教育过他很多次了,就是没有改进。我气冲冲地对小班长说:“把他叫到办公室来!”

在等待他来办公室的一小段时间里,我却无法平静:为什么?为什么这孩子就是改不掉坏毛病呢?难道是我每次教训他,让他麻木不仁了?看我这次怎么教训他!突然,那个发火前默数“1,2,3,??”的办法在脑海中闪现,我立刻在心中默默数着“1,2,3,??”,心情好像稍稍平息了一下。我的脑子里就出现了一个新想法,今天我来换个方式对他,看看效果怎样。

这个孩子来了,脸上还是那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王××,老师想请你帮个忙,你能答应吗?”我温和地说。因为我已经决定换个方式对他,所以我的情绪很平静,倒是他一楞,看了我好一会儿,才慢慢点点头。我接着说:“你看,快到冬天了,早上迟到的同学越来越多,可我发现你从来没有迟到过,我想让你在班会课上跟班上同学介绍介绍经验,好吗?”他一听是这件事,马上一副如释重负的神情,连忙说:“行,行!”

班会课上,他声情并茂地向同学们介绍了他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用两个小闹钟催自己早起的好方法,还为大家说了这样做的诸多好处呢!我很是惊讶。在班上,我好好表扬了他一番,我看到他的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真没想到,曲径通幽,我没狠狠教训他,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放学时,我遇到了来接他放学的奶奶,平时我是不多和他奶奶讲话的,因为自从我带这个班,每次都是他奶奶来接,我让他奶奶叫他爸爸来,她总说自己儿子没空。今天,我目睹了王××的表现,心里挺高兴,就和他奶奶多聊了两句,我才知道,王××的爸爸和妈妈早就离婚了,都不要孩子,奶奶把他留在身边,他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当强,有些时候还能照顾奶奶呢!他每次捣乱,只不过是想用这样的方法引起我的注意,让我多关注他??我的心突然痛了起来,被愧疚和后悔占满了,以前,我为什么就没有多了解了解这个孩子呢?

后来,这个孩子成了班上表现最好的学生。经过此事,我认识到自己平日工作的不到位。仅凭表面上、课堂上,以班主任的眼光去观察学生是不够的,是很难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要多深入学生了解,多和家长沟通,才能全面了解学生。是这个孩子让我明白了,班主任工作更需要的是细致和耐心,还有满腔的爱心。班主任就是孩子们在学校的临时父母,只有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班主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篇7: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

一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一(5)班

韩静静

这学期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单位,尝试了我上班以来的第一次低年级教学,担任一年级(5)班的班主任。负责这个班的语文教学和所有日常事务。看到孩子们纯洁的笑脸,对老师亲切的语言,那一声声“韩妈妈”叫的让我心里盛满浓浓的爱,说实话,我爱上了这班的孩子,从内心深处喜欢每一个小朋友。

我们教师,在学生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赞扬声中,我们该怎样真正地去回报我们学生给予我们的爱呢?如果爱可以用简单的几句嘘寒问暖代替的话,那么爱的分量就太轻了,他承受不了社会以及历史的磨练!爱,要落实在热情、思索与点滴中!对于教育事业,只有拥有了饱满的热情,你才会将你的爱释放给你的学生,而且那是情不自禁的释放!

帮学生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排解他们的烦恼,就是爱的最大展现!我们可以做的很多很多,多思考一下教学过程,怎样使每一个环节都是快乐的,有效的!学生不喜欢背书,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背诵接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不喜欢做枯燥的练习,改变一下布臵家庭作业的方式,让他们回家和爸妈一起做游戏,比赛输赢,写个心得体会,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又不至于太没有乐趣!上课的时候,和学生一起研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掌声,把每一次表达爱的机会发挥的淋漓尽致!因为,我们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做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喜欢你,还要喜欢上学习!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小松鼠找花生》。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从小松鼠不知道这些金黄色的小花是什么,鼹鼠告诉他是花生后,他就一直盼望着秋天到了可以收获很多过冬的粮食,可是,他等啊,等啊,一直到花都落完了也没有见到一个花生,他就很奇怪啊!课前,我细选了一则谜语让他们认识了花生;课上,我饱含深情 地朗诵,随着我的朗读渐入佳境,随着乐曲与课文内容的有机结合,他们洞察到了,感受到了些什么,静静地体会着。我还对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给予的奖励——就是一个花生,孩子的积极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最后,我留给了他们一个问题: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这也是小松鼠的疑问,热爱帮助别人的小朋友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孩子可兴奋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也是爱的力量!

我班的孩子钱韦辰,生活中是个懂事的小男孩,只要不是上课,我在教室里,他总是拉着我给我说话,给我捶背,可贴心了。可是他不好好听课,上课捣乱,打别的小朋友,甚至用铅笔把同桌的手都给扎成小洞洞,上其他老师课的时候更严重。比如:我上课时他不注音听讲,我就采取各种措施,有一次我伸出一个手掌让孩子看看有没有东西,其他孩子都看,他不看,我说你们相信老师能变出一个东西来吗?其他的孩子很感兴趣,都不相信,而他还在哪儿玩,一点也不关注你在干吗?就这个变魔术都吸引不了他的方法我和其他老师交流,人家还笑我呢。课下我找他谈话,他答应的也很好,可一转身就又不听课了。我经过反复调查,发现他妈妈对他要求比较严格,到家没有一点休息时间,一直都在写作业写资料,连最爱的滑板时间都没有,而且还动辄就打,因此他喜欢上学,到学校就是玩来了,就是放松的,所以他打人,不遵守纪律。通过我了解的情况和家长彻底了谈了一次,并当着孩子面告诉他,只要他在学校听老师话,好好表现,妈妈就会改变措施,给他减少学习时间,增加玩的时间,并给予表扬和奖励。结果下午就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个差点变成问题学生的孩子,现在已经转型成功。这就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不同的爱,所收到的不同的结果。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爱的故事,教师爱学生,学生爱教师,这是一种天然的默契!我们通过课堂互相馈赠着彼此的爱,从爱生的每一个行动中,我们也体会到了爱的魔力,它让你快乐,让你周围撒满爱的阳光,就让我们将这爱继续进行到底!

北城小学第二分校

论文题目:教学叙事——

级:一年级(时

间:

名:韩 将5)班 2016年1月

静 静

进 到 底3

篇8:语文教育叙事要追求三重佳境

教育叙事起源于文学, 因此, 将这一方法运用到语文教育研究当中, 应该是理性的回归。广西潘冠海老师从语文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语文教育研究的独特性两个方面, 详尽分析了叙事研究走进语文教育的可行性。关于什么是语文教育叙事?上海李海林教授指出:“叙事研究就是讲故事, 通过故事本身讲一个教学上的经验和道理。”江苏魏本亚教授认为, 教育叙事的关键词是“叙述, 事实, 揭示其教育价值”, 因此, “语文教育叙事, 就是通过对语文教学故事的叙述, 揭示其蕴含在故事之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研究方法”。

当前, 语文教育叙事因其“平民化”、“个性化”、“叙事化”的优势, 已融入语文老师的日常教学生活, 给语文教育研究带来勃勃生机。但透过语文教育叙事繁荣的表面, 有的学者流露出种种担忧。内蒙古张学凯老师认为, 目前的语文教育叙事研究存在着“叙而无事、叙而无序、叙而无理”等三个误区, 而产生误区的原因, 是语文老师不了解语文教育叙事的内涵、结构、类型和最终目的, 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关注教学冲突、关注教学问题、关注教学启迪”三方面入手。其实,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其终极价值追求, 语文教育叙事也不例外, 它的终极目标主要表现在“体悟语文教育生活、反思语文教育过程、沟通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三个层面。目标的实现不能一蹴而就, 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那么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 语文教育叙事的重点在哪里呢?我们认为, 不是可行性分析, 不是概念界定, 也不是误区成因的点滴探究, 而是研究过程的最优化。

因此, 语文教育叙事,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要追求三重佳境!

第一重佳境是“真实”

语文教育叙事是基于“事实”的研究, 所以“真实”是语文教育叙事的前提。“真实”应包含这样几个意义。

第一, 所叙之事“真实”。从研究材料来看, 语文教育叙事是面向过去的研究, 所叙之事是语文教师本人亲身经历的事件, 它既是教师自己教育实践成果、经验、收获的真实记录, 也是教育教学实际遭遇、困惑、迷惘的真实再现。这个“真实”其实就是指事情的“客观存在性”。

第二, 指渗透在所叙之事中的情感体验是“真实”的。它包括语文教师的叙事态度是真挚的, 在事件中体现出的心理活动是自然状态下的, 对所叙之事背后蕴含的语文教育真谛的挖掘是客观、理性的。

第三, 指语文教育叙事呈现出来之后, 给读者的感受是“原生态”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语文教育研究的真实是相对的真实, 它不可能是生活的照像, 但是它神似语文教育生活。……在语文教育叙事中, 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是相互统一的。”

当然, 关于教育叙事的“真实”问题争论颇多, 有的专家认为, 教育叙事中的“事”可以是虚构的。广东刘良华教授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 他说:“这种虚构的、虚拟的叙事在现代生活中一直延续下来, 大量地显示为宗教故事以及世俗的教育神话、教育寓言、教育故事、教育小说、教育戏剧、教育电影等等。虚构的叙事研究的经典作品, 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卢梭的《爱弥儿》、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等, 我们无法否认这些虚构的叙事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刘教授的观点自有其合理的存在因子, 但我们认为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卢梭的《爱弥儿》、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等, 它们往往是先理性后感性, 是“设事明理”、“主题先行”的创作性产物, 而教育叙事则不然, 它往往是先感性后理性, 是“缘事寻理”、“卒章显志”式的结果。宗教故事以及世俗的教育神话、教育寓言、教育故事、教育小说、教育戏剧、教育电影等, 能否理解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叙事, 还有待推敲。

第二重佳境是“耐读”

语文教育叙事吸引读者眼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所叙之事”引人入胜, 因此“所叙之事”一定要“耐读”。“耐读”往往采用“深描”的写作方式。何谓“深描”?“‘深描’即详细地介绍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的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 留意一些有意义的具体细节和情境, 在叙事研究的报告文本中引入一些‘原汁原味的资料’, 比如学生的作品、学生的日记、教师对这位学生的评价、隐藏在学校建筑中的语言等等。这种‘深描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且富有‘情趣’。”

“深描”的写作方法往往追求这样两点:

语言清新、自然、优美。“清新”指语言具有生活气息, 语文教育叙事来自于语文教学生活, 所以叙事语言也应该充满生活气息。“自然”指不造作、不矫情, 不因为自己在搞叙事研究而故作高深。“优美”指语言平实而不失华美, 平淡而充满睿智, 有哲理, 有诗韵。

内容具体、丰满、有趣。“具体”指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作了详尽的叙述交代, 具有故事性, 给读者留下事件的整体印象。“丰满”是指叙述时能时刻关注到“细节”, 因为好多事情总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好多道理总是蕴含在细节之中。“有趣”是指所叙之事有情趣、有趣味、有意趣。

下面是一位特级教师写的教育叙事片段。

刚放学, 忽然下起了雨, 淅淅沥沥, 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哎, 真是倒霉, 昨天考试, 学生的平均分不如别班。现在, 我没有带伞, 老天居然下起了雨。下吧下吧, 反正我心灵的天空也正淫雨霏霏。

雨越下越大, 我漫不经心地走进雨幕, 任由风雨吹打着我疲惫的身心。突然, 一个男孩冲了过来, 把他的伞撑在我的头顶, 为我营造了一方晴空。

原来是性格内向、言行拘谨的他。……

记得第一次请他上黑板, 他手足无措、满面通红, 极不情愿地走上讲台。只听同学们在窃窃私语。他眼睛里蓄满泪水, 无助地望着我, 目光中贮满痛苦与愧赧。

我投给他鼓励的目光, 拍拍他的肩膀, 说:“我知道你作了充分准备, 只是当着同学们的面默写, 你很紧张, 别怕!”

虽然, 他的默写并不太好, 但我带头给以热烈的掌声。因为我了解到, 自打进入初中以来, 老师从没喊他答过问题, 更没让他上过黑板。平时作业, 他可交可不交。就是交了, 老师也从来不批改, 只写上一个日期。老师瞧不起他, 同学讽刺挖苦他, 使他成了整个班级可有可无的多余人, 成了被大家遗忘的对象。现在, 忽然得到大家的掌声, 或许, 他内心的孤寂和沉闷应该消失, 沉积许久的坚冰也会在顷刻间消融吧。

下课后, 我送给他一张纸条。……

如今, 在伞下, 他滔滔不绝, 一脸的真诚, 与先前蜷缩在教室一角的他形成鲜明的对比。

孩子的心是透明的, 不含任何杂质与灰尘, 你对他真心一点, 平等一点, 关爱一点, 他就会心满意足、“受宠若惊”。与学生的真诚信赖、渴求进步相比, 平均分不如人家又算得了什么呢?教师活在世界上, 就是与学生共存的。我坚信, 一生与学生相伴, 时时撒下理解与信任的种子, 将会收获万里晴空, 我和学生的天空将不再会下雨。

很显然, 这篇教育叙事运用的是“深描”的写作方式, 通篇语言婉约、亮丽, 富有张力弹性, 内容具体、有血有肉、富有意趣, 是一篇“耐读”的教育叙事。

第三重佳境是“深刻”

张学凯老师认为语文教育叙事要“叙而有理”,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叙事不仅要“叙而有理”, 而且要“寓理深刻”。“深刻”是指比别人看得更深更透、让读者的感触很深, 能在心有灵犀中反复玩味。李镇西博士的教育叙事研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李老师在一篇文章中, 详细回忆了他三年前执教孙犁《荷花淀》的情景。

在第一节课上, 他引导学生体悟“水生夫妻月下话别”片段中人物的情感、心理。学生的领悟分析可以说是很深入, 李老师用了两个自然段的篇幅, 再现了一位同学分析时所说的话。就在这时, 李老师突然想起了自己网站上一些网友关于此片段的颇有个性的看法, 这些网友认为作家孙犁在创作这一片段时完全把人物的人性给抹杀了。李老师把这一观点转述出来后, 同学们感到非常惊讶, 学生对水生夫妇对话的研讨戛然而止, 他们跃跃欲试想反驳, 但是由于没有思想准备, 因此也说不出什么。刚好下课铃响了。

在第二节课上, 李老师没有继续上堂课的话题, 而是引导学生研讨课文的环境、情节等, 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对课文质疑。一名同学提出, 前文既然写了水生夫妻依依不舍, 可水生又说什么“识字生产”, 尽说些大话, 简直有点莫名其妙。李老师敏锐地感到, 这个话题又回到“人性”上去了。于是, 他及时出示课文背景材料孙犁的《关于<荷花淀>的写作》, 边读边评论, 最后告诉学生:“道理就这么简单, 大敌当前,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保卫国家, 这就是保卫自己。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就能理解水生为什么和妻子能说这样的话。我们要理解水生深明大义, 要理解他妻子的情怀。这不是什么‘背离人性’。虽然我们离战争已经很远了, 但是就凭我们都是中国人, 今天的我们就能够走进水生的心灵。”说了这番话, 李老师感觉绝大多数学生被说服了。

听课的老师赞不绝口, 说“从来没听到过这样的语文课”, 行云流水一样。但李老师却很不满意, 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至少有两点败笔:第一, 关于“人性”问题的提出太突兀, 等学生提出后再提出就自然得体了;第二,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 对问题的解决不应该由自己一个人解决。于是李老师认为, 教师的引导需要精心选择切入口, 否则引导很有可能成为一种对学生思维的粗暴践踏;另外, 对于课堂生成的问题, 教师不应当包办解决, 而应该引导学生广泛对话, 否则就是把平常时时倡导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等理念抛到了九霄云外。最后, 李老师得出结论:从来没有什么抽象的“先进理念”, 任何理念都必须体现于细节。

可以肯定, 无论是听到这堂课的老师, 还是没听到这堂课的老师, 看了李博士的这篇文章, 肯定会感慨良多, 深受启发, 这就是“深刻”的魅力。

丁刚教授曾说:如果叙事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 即不仅在讲述某个人物的教育生活故事的过程中揭示了一系列复杂的教育场景与行为关系, 而且“照亮”了某个人物在此教育场景中的“心灵颤动”, 可以给读者一种精神震撼, 那么这就是非常好的叙事了。丁教授的标准颇高, 但我们想, 如果每一个有志于叙事研究的语文老师, 能在研究中切切实实追求“真实、耐读、深刻”这三重境界, 那我们离丁教授所说的标准就会逐渐靠近。

参考文献

[1]潘冠海.论叙事研究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叙事研究.教学研究, 2007 (7-8) .

[2]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3]魏本亚.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张学凯.语文教育叙事研究的误区与对策.语文建设, 2007 (9) .

[5]刘良华.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与怎么做.教育研究, 2007 (7) .

[6]徐新民.天空不会再下雨.教育科学研究, 2004 (3) .

上一篇:劳动工资规定下一篇:创业、成功、赚钱,最关键的条件到底靠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