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感恩教育

2024-06-20

小学语文感恩教育(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感恩素材的挖掘与运用研究》 ——阶段总结

感恩课题组

本课题自

月申报,经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批准立项以来。在区教育科学领导小组及学校教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在刘林和骆永两任校长的领导下,课题组积极采取行动措施,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推进,在开题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完成了前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并于2013年

月以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完成了中期部分研究任务,也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现在向各位领导和专家做前期和部分中期的阶段工作小结:

一、做好宣传工作、更新科研理念

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课题研究的优劣,在课题启动时,课题组负责人就积极宣传让教师从心理上赞同和支持并有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想法,在做好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教科室利用教科研时间对课题组教师进行课题方面相关知识的培训,教师通过学习受益很深,对整个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以及整体框架,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后续的研究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组建课题组、理论学习培训

1、我校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组建了老中青结构的研究队伍,成立了由原校长刘林,现校长骆永为总负责人、教科室主任叶德胜,成员由高级教师吴桂洪、一级教师詹兴联、毛西静、雷世强、职初教师杨星等组成的以老带新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和参研工作阶段目标和个人分工任务,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实施。制定了明确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定期开展课题培训与交流,学校将本课题研究工作列入学校的和学期工作计划,并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在学期末进行考核,考核分和绩效工资挂钩,这样激发了教师们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2、积极组织研究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一年来,学校教科室主任叶德胜组织的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怎样撰写开题报告》《学与教的心理学》《新课程理念与教育策略》《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弟子规》等培训学习。学校还集体组织了三次学习研讨,靳月琴校长对课题组主研和参研人员作了《学校对各级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措施及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要求》,在研讨会上讨论通过并完善了《城关二小科研制度和科研计划》。课题负责人做了以阶段性工作为主题的学习辅导报告,汇报了课题完成情况以及课题组的分工,明确了每一阶段的研究要求。

除了学校组织学习研讨以外,我们还积极进行对外交流,争取上级部门的广泛指导。2011年4月学校组织召开了课题开题论证会,会上石嘴山市课题专家王少元以及平罗县教研室主任沙瑞萍、副主任许月枝、课题负责人蔡凤琴等专家,对本课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使本课题的参研教师更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工作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本课题负责人呼金玲带领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平罗县和银川兴庆区联谊组织的课题交流会,让老师们学习和了解到了当前科研的发展趋势,为科研指明了方向,组织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研究活动并初步进行了实践。在课题组长呼金玲的精心组织下,课题组按照计划顺利开展研究工作,完成了第一阶段性目标和第二阶段的部分任务,如:调查问卷共发放了200份问卷,收回189份,根据调查问卷撰写了调查报告一份,组织教师讨论修改实施方案,召开了开题论证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研究活动,取得了预期成效。

三、学校大力支持、取得经费保障

做好课题研究的物质保障工作,调动研究队伍积极性开展研究工作。学校在为本课题研究项目提供足够的研究创作空间和经费。在学校的支持下投入经费8000千多元购买配备了一套实用的打印设备和数码照相机设备。建立了课题研究过程性奖励方案。对在课题研究中完成某项任务、攻克某个难关、取得某项成果的老师,会根据其价值的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和大会表扬,以此鼓励更多老师参与课题研究。已实施的奖励经费和活动经费约3000元。人员培训及差旅费约3500元。课题中期前共计投入经费约1万多元,确保了课题研究的物质需要。

四、开展具体活动

创设感恩氛围

进行课题实施以来,依据开题实施方案中的研究目标和任务,学校积极为本课题创造感恩氛围,利用每天早晨的小喇叭广播时间,播放磁带《弟子规》的内容讲解,进行感恩宣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由于我们学校今年刚刚搬进新校区,在教学楼的连廊墙壁的两侧都张贴了《弟子规.》的图画和相关感恩方面的小故事,孩子在玩耍中观看有关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利用每周的升旗国旗下讲话以及每周的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结合语文教学的有关知识和课文内容把感恩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结合《思品》课的教学把《弟子规》的内容进行积累背诵并定期进行检查,成为一种任务纳入教学常规管理中。在课余时间还专门组织3-6年级学生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活动,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中对感恩教育的理解会更加深刻。结合每学期的政教活动内容,每学期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二次“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学校教科室同时把《弟子规》也设置为校本课程,每个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人手一本。根据研究目标和任务,具体做法:

低年级: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每周老师开德育教育故事会。

中年级:记背《弟子规》,写读书笔记,习惯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给父母帮做力所能及的事,给父母筹划过生日,体谅关心父母。完成爱心家庭作业,根据每学期节日特点、民俗风情、重大活动开展感恩的演讲、征文活动两次。

高年级:记背《弟子规》并按其内容做事,每4周写一篇心得体会,阅读感恩之类的文章,熟练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不乱花钱,体谅关心父母。上学之余帮父母做家务活,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每月上一节感恩主题班会课,交流感恩事例,互评感恩效果。完成爱心家庭作业,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根据每学期节日特点、民俗风情、重大活动开展感恩的演讲、征文活动两次,开主题辩论会班队会,交流对感恩教育的的理解。

学校先后在3月和11月开展了“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评出了优秀讲稿18份,结合三月份的三八“妇女节”、五月份的“母亲节”“父亲节”、9月份的“教师节”、10月份的“国庆节”等节日教育学生做一件感恩的事情,并在班里交流评选出优秀的稿件上交。五月份结合感恩父母月,学校发出倡议,为父母做一件有意的事。低年级为父母倒一杯水,高年级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或其他能让父母高兴的事情。六月份在各班评选出爱父母、爱师长的优秀学生,“六一”儿童节的大会上进行表彰,9月份“教师节”10月份“国庆节”通过手抄报、黑板报、写信、短信息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用实际行动去体会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活动。11月份,召开一次家长会,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问题了解,看孩子在家是否懂得体贴父母,关心长辈,一年来收效较好,家长对此很满意。在城关二小的校园里为学生创设浓厚的感恩氛围,让他们把这种感恩的意识带到家庭中带到社会上,去影响他们身边的人,对他们进行感恩意识熏陶从小教育学生懂得学校之恩、父母之恩、老师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从小培养他们有一种向善的感恩意识,将来他们才能珍爱生命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取得的成绩

一年来,我们的实验教师感触很多,在实验中不仅教育了孩子同时也锻炼了自己,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自己也受到了教育。

1在课题实验的进程中每学期参研教师每人上交一份研究心得或成功案例或论文(因为每学期上交的材料要求不同)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工作小结,由于分工明确参研教师各司其职,都能积极的完成研究任务。

2学校的经典诵读《弟子规》在县级经典诵读比赛中获一等奖。3大合唱《感恩的心》获得县级二等奖。

4《祖国在我心中》演讲获县级一等奖。

5收集优秀感恩论文23篇,写给父母的信65篇、手抄报58份国旗下讲话稿子10份、演讲稿62份、调查问卷189份、心得体会156份等。

五、问题、努力的方向。

本课题开题实施以来,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但距课题目标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怎样能坚持不懈把这些活动搞下去。

出现了活动多了冲击教学质量,影响教学成绩,教师对此有意见。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大力加强学习、培训。

通过积极参加上级培训,让课题组教师学到更多的知识,促进学校的发展;积极开展校内培训,以点带面,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来,正确处理好活动多和教学质量提升的矛盾,更好的完成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

2、坚决落实到位

结合学校开展的多种活动和德育教学狠抓落实,让学生勇于实践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通过观察、教育、纠正他们的行为,进一步使他们从小就懂得感恩于他人、感恩于父母、感恩于社会是自己的一份责任。

3、下一阶段的工作就是继续开展多种多样的感恩活动,把“感恩”活动推向家庭、推向社会,同时对我们评出来的“感恩小标兵” 的先进个人进行个案跟踪调查,看看这些孩子的行为是否辐射到他们身边的人,听听家长和他们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评价,验证我们的研究实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真正起到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目的。

总之,我们将不懈地努力探索、追求,把感恩教育落实好,使课题组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的辅助下,在其他学科也能结出累累硕果。

平罗城关二小

2011.11

《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

阶段总结

平罗 城 关 二 小

呼 金 玲

篇2:小学语文感恩教育

摘要:人文教育要求教师抓好教育教学工作,重视感恩教育,它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育内容。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关键词:语文教学

感恩教育

影响

课堂教学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养成感恩习惯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小学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结合学习的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让思想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进一步实施感恩教育。下面就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在目前这个物质生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目前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感兴趣。语文以它独特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感恩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备课就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教育有意注意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多媒体,引用影视插曲等方式,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饱满,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一些感恩节目,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感恩”的内涵,训练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并对身边的人事物常怀感恩之心。而小学语文教材中表现“恩”的教学时多样的。例如父母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等。

一现学现用-----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恩”

父母之恩

写不完的是关于亲情的深厚,说不清的是关于亲情的期待,道不尽的是关于亲情的感慨。父母的恩情我们永远无法回报,父母就像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在我们遭受风雨的时候,让我们安全地停泊。父母也像世界上最好的马达,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他们都会给我们提供不竭的动力。小学教科书中多角度地表达了父母之恩,例如《落花生》中教我们如何做人的父亲,一个父亲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父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一)自然之恩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吸引着无数文人为之倾诉衷肠,那是因为大自然都给人一种美德享受。日月经无,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让我们陶醉,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感谢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们。例如《桂林山水》以其独特的风景吸引了广大读者,我们被美丽的风光所陶醉,为文中表现出来的诗情所感染,这样一幅“山水画”更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小憩。《黄河颂》以其雄壮之词让我们心潮澎湃,通过想象深入意境,激起我们热爱祖国的万丈豪情。

(二)祖国之恩

我们受恩予父母,我们受恩予环境,我们受恩予祖国。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现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颐和园》歌颂了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赞美之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人深知如何做一名祖国的优秀儿女。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顿时在脑海中鲜活起来。

二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感恩

语文是语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感恩教育应在实际行为中体现,适宜感恩教育的文章大多文质优美。所以这就需要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师在此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的高大;在反复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博大的爱,激发人类要敬畏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感受父母浓浓的爱意,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学生的感恩行为。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在课堂上,对注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只有感觉到别人对自己欣赏时一个人才会更加自信。在反复的锻炼中然学生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白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为了提高学生地写作能力,我在平时布置一些简短的小作文,并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小作文的内容是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写起来也容易。在批改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学生尝试到一点成就感看,最终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通过感恩教育的活动强化感恩意识,让学生体会师长之恩。为了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应更加努力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教学水平上任需努力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

篇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是这样解释的:“感恩即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我们认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 一种情怀和行为, 就是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二、感恩现状

通过观察、问卷、家访, 以及与学生谈话、与家长的交谈中了解学生的感恩情况, 并将调查的结果分析、归纳如下: (1) 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 (2) 家长对感恩教育的忽视; (3) 教师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

三、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感恩教育素材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 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社会之恩等。

1. 父母之恩

如《第一次抱母亲》、《月光启蒙》等。

2. 老师之恩

古人云:“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如《理想的风筝》、《师恩难忘》、《程门立雪》等。

3. 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 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 教育学生爱社会, 爱人类, 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谭千秋》、《生命桥》、《船长》等课文感受来自陌生人的生命再造之恩。

4. 自然之恩

无论是一花一草, 还是和风细雨, 都是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礼物。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围绕“环保”这一专题, 选材新颖别致, 如:《黄果树瀑布》、《九色鹿》等。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1. 引导学生知恩

感恩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明辨是非, 知晓恩情, 明白要感谁的恩, 感什么恩。

(1) 细读课文, 知晓恩情。

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 包含丰富的感恩因素。只有读懂了这些文本, 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学生才能从中知晓文本所要表达的恩情。为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本认真仔细阅读, 抓住重点, 理清文本的思路, 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 让学生明白是非善恶, 知道父母、教师、大自然、社会等给予我们的恩情。要指导学生细读文本, 感受恩情, 教师首先在备课时细读文本, 读通文本, 提取文本中的感恩素材, 读出文本背后的深意。这样教师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指引教学。

(2) 课内补充, 知晓恩情。

语文是一种艺术, 它以艺术的手法表情达意。语文课文由于受到题材、文体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局限, 不可能对知识面面俱到。然而, 小学生的知识面是有限的, 知识结构是不健全的, 他们在学习课文时往往不能深刻理解文本内容, 更不能领悟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因此, 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 发现文本的知识的不足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补充相关知识。

例如劝告人们要保护环境的课文《特殊的葬礼》, 它是一篇环境保护的记叙文。文章生动地描述了赛特凯达斯瀑布先后的不同变化, 语言精练, 表意深刻。由于文体的局限, 课文没有对环保知识做详细的阐述。学生对本课的理解仅停留在书面文字层面是不够的, 他们体会不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恩情。为此, 教师要给予适当补充。在本课教学中, 我就根据课文内容补充有关赛特凯达斯方面的知识及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环境的重要性, 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增强了学生的感恩大自然的意识。

(3) 课外阅读, 知晓恩情。

对于小学生来讲, 教师选择的课外阅读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羊跪乳, 鸦反哺”之类的寓言故事和浅显、趣味的感恩童话故事;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 教师可以选择名人名家的感恩篇章, 富有现实意义的感恩故事和当前社会反面事例, 等等, 引导学生细细阅读、品味。在阅读之后,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4) 指导朗读, 读中抒情。

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 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 从而激发人们的情感。适宜感恩教育的文章, 包含着撼动人心灵的情感, 适合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验恩情与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学中, 学生理解文本, 知道感谁的恩, 感什么恩之后, 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 特别是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让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2. 引导学生感恩

(1) 创设情境, 加深体验。

在教学中, 根据文本内容为学生创设情境, 渗透感恩教育, 让学生有更加强烈的情感体验。教学中, 我们要把学生带入文本特定的情景中, 让学生置身其境, 如扪其形, 如闻其声, 如嗅其味, 通过亲身体验, 产生对人物肯定或否定的情感态度, 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心灵得到熏陶, 让感恩深入学生的心灵。

例如, 五年级课文《特殊的葬礼》是一篇意义深刻的课文, 文中用富有深意的语言叙述了黄果树瀑布从“赛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到“在群山中无奈地低下了她那高昂的头, 像生命垂危的老人, 奄奄一息, 等待最后的消亡”, 是一篇很好的感恩大自然的教育题材。通过阅读, 教育孩子不能乱扔垃圾, 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我借助多媒体, 在学生的眼前展现了赛特凯达斯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的图片, 首先给学生美的享受, 视觉上的冲击, 感受赛特凯达斯瀑布的魅力。接着, 我又出示赛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 即将断流”的图片, 引发学生思考并交流:赛特凯达斯瀑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根据文本内容,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语言的引导创设两种对比鲜明的情境, 将学生带进文本, 与文中的小动物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深刻体会到了大自然给我们的恩惠。

(2) 文本补白, 想象感悟。

文学作品中的“空白”是一种艺术, 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 将一些内容省略。它一般是作者欲言而又未言之处, 是作者“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间隙地带。这些间隙地带给教学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时, 要挖掘课文的空白处, 充分利用“空白”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以此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篇4: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二)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等。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三)祖国之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长城》《赵州桥》《芦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四)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一)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式式的犯罪。

(二)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三)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论文发表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二)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把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够激起我们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

3、在思维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 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向往奥运》,理解举办奥运会的意义,能更加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倾诉衷肠报恩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1、保持角色本色诉衷肠,如,教学《西湖的绿》,可以我为西湖的绿做贡献为话题,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2、深入角色诉衷肠,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每年扫墓时,史铁生会跟母亲说什么?3、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什么?

篇5:小学语文感恩教育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

四川省营山县城守第一完全小学校 李红霞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个人的美德,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言语和行动。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少感恩之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冷淡,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感恩,让感恩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德,在我们心中扎根。

现在的孩子尤其应该学会感恩,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种优越的环境之中,他们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大部分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以及各种各样的包容下,形成了一种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他们的观念里,要父母满足他们的要求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些孩子甚至只会向父母无休止的索取,却从来不会体会父母工作的辛劳,养育他们的艰辛。可以看出,这些孩子长大以后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因为他们没有一颗感恩的心。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平常的教育中应该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去体会,时刻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关怀别人,对于别人的帮助要学会说“谢谢”,学会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最平凡的快乐。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1.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2.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而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为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3.祖国之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辽阔的疆土,还有丰厚的文化和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感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们去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语文教学论文 )《长城》《赵州桥》《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灿烂的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样的人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4.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1.感恩――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间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规、吸毒等各种违法犯罪。

2.感恩――承担责任。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担心;感念祖国之恩,就是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威胁时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苟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明白的道理。

3.感恩――学会和谐相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信息筛选――知恩。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文章或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要点,抓景物、事物特点,从景物、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人物特点和事物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2.情感体验――感恩。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形成刻骨铭心的记忆。(1)在朗读中体验。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里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文章,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2)在想象中体验。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学生的心。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的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3)在思维中体验。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在思索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

3.倾诉衷肠――报恩、施恩。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①保持角色本色诉衷肠。②深入角色诉衷肠。③变换角色诉衷肠。

篇6:小学语文感恩教育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感恩教育课堂中的应用 ——观张绍英老师《可贵的沉默》有感

随着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道德缺失事件的发生,感恩教育在教育界中的呼声愈来愈高。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就规定了学生要“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正是出于加强亲情教育的目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围绕“可贵的亲情”组织专题学习。因此,我们语文科组选取了此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可贵的沉默》作为精品课研讨的课例。

在上课之前,笔者在我班围绕本课主题分别对孩子和其父母进行了一个小调查——《亲子关心了解程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班同学都能说出自己的生日,有的同学还表示自己的农历、新历生日父母都会为其祝贺。但是,全班只有10%的同学知道父母的生日,仅有4%的同学在父母生日时主动祝贺、送礼或用行动回报父母。真正了解父母喜好的人也不多,只有6%。能在父母生病或遇到困难时主动关心、体贴父母的同学则更少,只有2%。而在对父母的调查中,绝大部分父母都会为孩子庆祝生日,并会给孩子送出礼物。也有相当大部分父母能够准确说出孩子的喜好。当孩子生病时,父母对孩子更是嘘寒问暖,照顾得无微不至。

上述调查说明了,孩子们对父母长辈的关心非常不足够,孩子们的感恩教育亟需加强,我们尝试通过这节打磨课,来唤醒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结合这节课的特点,我们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法来作为突破口,让孩子们置身于课文中的情境,让孩子们陷入不知道父母生日的尴尬中,让孩子在这一困窘中沉默、思考。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换言之,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情境教学法在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外,还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课堂心理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

课堂一开始,张老师就为同学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生日蛋糕图片,问学生:“同学们,生日那天,爸妈向你祝贺了吗?得到祝贺的请举手。”全班同学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接着,老师让同学们畅言父母是怎样给自己祝贺的,课堂上一片热闹愉悦的气氛,同学们在这气氛中得到了享受,还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但是,正如课文中所说的:“孩子们会感受爱了,但这还不够”。张老师在全班还沉浸于生日会的热闹愉悦时,郑重地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 妈的生日,请举手。”虽然同学们早已预习过课文,对张老师的这个提问并不感到陌生,但在这切切实实的情境中,孩子们也霎时沉静下来。“向爸爸妈 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张老师继续追问。课室更加寂静了。同学们都在沉默着。课室周围坐满了听课的老师,我相信,这样的沉默让孩子们更难熬。张老师并没有打算立即打破这片沉默,她要让孩子们在这片沉默中有所思考,有所觉醒。我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孩子们,从他们的肢体语言我感受到他们的内疚、自责与反思。

经过虽然不长但心理感觉漫长的沉默之后,课堂又再继续了。同学们又慢慢地热闹起来。但我感觉这热闹与之前的热闹不同,现在的热闹似乎多了一股力量,一股在沉默时积蓄的力量。

俗话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虽然这堂课创设的重点情境是沉默,但这沉默的力量不亚于“余音绕梁”。

篇7: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语文一直与感恩相联,不仅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的感恩素材,更因为语文教学开放灵动的教学过程为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大量契机。在感恩意识日益淡薄的今天,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让感恩教育与语文教育相得益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感恩教育。

1、因势利导,用美文去开启学生们认知感恩的心智。

明代古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这样一篇典范的美文。文章的第二段中有这样的话: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

甲说:追怀逝去的亲人,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权利或者怨恨。而是为了爱,平平常常的爱,平平常常的一句问候会让人刻骨铭心!

乙说:亲人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宝贵的事。丙说:不读这篇文章不知道平淡的问侯有朝一日会刻进灵魂里。离开了父母亲人有谁会嘘寒问暖地说:‚儿寒乎,欲食乎?。‛有谁会心痛地说:‚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大类女郎?‛有谁会殷切地去拿象笏……这份勉励、期待令人落泪!

丁说:这样的话语让我身临其境,这样的场面让我感同身受,我的家里千百次重复上演过这种画面!但无知的我竟然会认为他们烦!我现在不这样看了,我现在特别想他们,特别想回家再听一次‚儿寒乎‛、‚欲食乎‛?特别想用笑脸去回答他们,特别想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递一件寒衣,盛一次饭……!

戊说:我明白了归有光创作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他并不是要告诉我们他的书斋多么古老,收藏了多少书;而是追忆他在书斋刻苦读书时感遇到的人间真情!而文章最后‘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更是在感叹物是人非,真情不再,亭亭如盖的树有如妻的灵魂,寄托了作者的哀思!

……

讲到动情处有些同学还找出了类似的写亲情的文章和《项脊轩志》比较起来品析,象朱自清的《背影》中那个身穿青布大马褂略显肥胖的背影,李密的《陈情表》中这位士子忠孝两全的情结……就这样,这篇文章在浓浓恩情的感召之下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不仅透析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将文章的运用细节与场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深深地体会了一把!一切对于

亲情的畅想,在那一刻得到很大的释放。心存感激让一切变得美好,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要达到的效果吗?

2、由此及彼,用感恩的心灵去洞悉生命的真谛。

感恩,当然不仅仅只针对亲情,生命中需要我们用感恩的心去对待的有很多。一睁眼从床上跳下来,我们感谢身体的健康之恩,走出家门,阳光灿烂,我们感谢自然的赐予之恩;走进教室,我们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走进商场,我们感谢劳动者的创造之恩;走进剧场、书吧,我们感谢大师们的创作之恩;看繁华街道、赴美味盛宴,我们感谢祖国的和平强盛之恩。当然,还有一种感恩是大家特别应该注意的:那就是即使遭遇苦难,也依然感激生活的磨砺之恩。

高二语文读本上节选的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这样一个感人的例子。海伦〃凯勒自幼失聪、双目失明。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失去光明与声音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在她的这篇文章中她没有叙述身体与心灵的痛苦,没有对他人怜悯的渴求,而是用一种乐观进取精神去感受世界对人类的可爱!在引导学生读这篇文章之前,我让他们先想象一下,假如让他们失去三天光明的情形。有个调皮的学生最先的反应是睡觉,因为太累。但立刻遭到了大家的反驳,因为一觉不可能睡足三天三夜,真正可怕的是不知什么时候醒来后的无法感知世界的死一般的黑暗与寂静!我问他们,在这个没有时间、空间,没有声音、色彩、图案的世界里,他们会怎样?有的学生说: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仅失眠三天,人可能会崩溃,那个黑暗与无声的世界将是个万劫不复之地。人只有在失去光明后才后悔没有好好地去观察世界,只有在寂静中才体会到声音的美好!

接下来的阅读非常顺利,同学们饱含深情地同海伦〃凯勒一起体验了这三天宝贵的光明:第一天她要记住所有给予她快乐与帮助的人的面容,以便在即将到来的黑暗里永远回味。第二天,她要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美术博物馆,因为智慧的书籍能照彻她的心灵,向她揭示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源泉。第三天,她要看日常世界,她要记住人类的苦难,因为记住了苦难,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她是那么地爱自然、爱春天、爱花草树木、爱人生、爱朋友。这种爱比常人来得更深切、更真挚!她极为虔诚地替正常人感受自然对人类的美好赐予,她提醒正常人要好好地享受视觉与听觉的快乐。她说:‚黑暗会使人更加懂得视力的可贵,寂静会教育人更懂得声音的甜美‛。正是海伦〃凯勒这种对世界充满善意的理解,让她在获取了广博的知识,取得杰出成就的同时,更照亮了无数盲人以及正常人心灵上的阴霾。一个学生在他的读后感中这样写道:……下一个春天来临时我们相约去看初春第一个花苞的颜色,那怕我用眼睛看足一百遍天鹅绒,我也会用心去记住它的柔软……海伦〃凯勒用她的残疾去承载对世界的美好与向往,正常健康的我们有什么理由说不呢?

还有象我国唐朝诗人杜甫,虽不象海伦〃凯勒那样天生残疾,但他一生也

是饱经忧患,而他对生活也是时时抱着感激之情。

《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夜晚行船至成都时,一场春雨立刻让他欣喜地感念天地的滋养之恩。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感念久经战乱后的和平之恩!

《蜀相》‚三顾频繁天下汁,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感念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士为知已者死‛的知遇之恩。

应该说,我们该感谢象海伦〃凯勒、杜甫这样的人。是他们的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对生命的热爱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这不仅大大丰富了我们的心灵,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这种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让我们正确去面对生活中一切的挫折与磨难。让生命在磨难与挫折中走向完满!

3、推已及人,用感恩的智慧去真诚地面对世界。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一根翠竹,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永远不可能笛声悠扬;一根乌丝如果不通电,就永远也不可能闪闪发光。同样,一个婴儿,如果他得不到多方的呵护与教育,他也就不可能成人成才!这世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可以离开背后的支持独自存在的。你、我也一样,所以感恩无处不在,而且感恩不仅单单只是一种感受而更应该是一种施予。

感恩教育进行到现在,我很喜悦地看到了这样一份黑板报:《感恩之心》。我常觉得生命是一项奇迹。

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

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

在山顶完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一棵大树几千年自在地生长。在冰雪封冻的大地,仍有许多生命在那里唱歌跳舞,保有永不枯竭的暖意。

当我在星夜里,抬头望向无限的天际,感宇宙之大,真叫人落泪。这宇宙里有无数的星球,我们的地球在星球之中有如整个海岸沙滩的一泣沙,那样不可思议的渺小。

但在这样渺小的地方,有着生命,有着爱,有着动人的歌声。这样落实下来,就感到是非常壮大的,生活在我们四周的生命也一样的庄严而壮大。

生命是短暂的,然而即使不断地生死,也带不走穿过意识的壮大与庄严之感。

今天在乡下的瓜棚看见几个绿色的瓜成熟了,我怀着感恩之心看看这几个瓜,看呀!一切都是现存的。这个世界从不隐瞒我们,它们是那样的简单和单纯。

就是一个瓜,也是明明白白,感恩地面对世界。

我找到了那位出黑板的同学,问他写这篇文章的体会。他告诉我说不是他

写的,是他从《智慧行囊》上摘抄的,但这篇文章会成为他的自励文,会永远象灯塔一样指导他今后的行为!

是的,现在学生们还很年轻,他们还没有能力去实现他们人生旅途于生命的庄严与伟大,但他们知道了该怎么做,该怎样去回报生命的点点滴滴。

篇8: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

时下, 感恩意识离小学生越来越远了:烈日炎炎, 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冷食, 父母甚至爷爷奶奶汗流浃背地跟在后面, 孩子则是一副天经地义的神态;孩子和父母说话, 语气生硬, 表情厌烦, 即使向父母要钱也是一副“应该”的神情;家长让孩子干点活儿, 孩子先要报酬, 否则就不干;把父母的谆谆教导看成是唠叨, 动辄以离家出走相威胁……

怎样对少年儿童施以有效的感恩教育, 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 常动感恩之情, 已刻不容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 笔者曾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做了些研究, 现试谈一二:

一诵美文, 启迪感恩情怀

老师可给学生推荐一些表现感恩的名篇、故事, 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在青少年中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 我号召学生认真诵读, 以此启迪学生的感恩情怀。文中四次写到自己为父亲而流泪:悲伤之泪、感动之泪、伤感之泪、伤心之泪。每一次流泪, 皆因父爱而使然。作者感恩父爱之情, 在这一次次的落泪中得到了体现。学生的感恩情怀, 自然也就随着他们对美文的理解而得到启迪。

搜集整理表达“感恩”内容的精美诗句, 也是启迪学生感恩情怀的“妙方”。如“没有阳光, 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 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 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 就没有我们;没有亲情、友情, 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我们感谢生活的赠予, 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 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 感谢朝霞捧出了黎明, 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 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一有空闲, 老师就组织学生诵读这些感人肺腑的诗句。这无疑对启迪少年儿童的感恩情怀, 起到了其他的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品角色, 激励感恩情怀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学校是主阵地, 有特殊的作用, 而语文教学, 由于它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不可小觑。

如教学《七颗钻石》一文, 老师就巧妙地实施了感恩教育。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地球上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干旱:河流、水井都干涸了;草木都干枯了;人和动物都快焦渴死了。”干旱的程度达到了极致。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位小姑娘外出为渴得要死的母亲找水。她到哪里去找呢?到处都是旱灾。小姑娘又渴又累, 在一棵大树下睡着了, 当她醒来的时候, 她的水罐里意外装满了水, 她感到喜出望外。

备课时, 我意识到这是一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当讲到这时, 我问:“到处都闹旱灾, 小姑娘水罐里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过了好一会儿, 有个学生说:“下雨了, 水罐里才有水的。”又有一个学生说:“别人见她可怜, 给她的。”显然他们理解得都不到位, 教室里又恢复了刚才的宁静。这时有一个男生慢慢地举起了手:“是小姑娘的孝心感动了上帝, 上帝给她的水。”显然, 这个理解是到位的。学生们一下子就活跃起来, 老师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教育:“对呀, 一个有孝心、有善心的人,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连上帝都会眷顾的!”话音刚落, 我的眼睛里也涌出了泪花。学生的表情很庄重, 教室里依然是鸦雀无声。我知道此时他们一定明白了什么……

在一次和朋友的交谈中, 朋友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的一个上幼儿园大班的孙女, 对父母特别有礼貌, 当父母下班回到家, 小孙女会主动地说:“妈妈辛苦了!爸爸辛苦了!”接着递过拖鞋。家里的大人对孩子都特别喜欢。朋友说:“现在的孩子, 尤其是独生子女, 知道感恩的真的不多了, 只知道大人为他们服务, 对大人却一点也不懂得感恩, 如果我们的学生多接受一些这方面的教育,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

我在一次作文课上, 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们听, 目的是想以此为例谈对人物的刻画问题。忽然我有了灵感, 这不正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契机吗?于是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小女孩儿的行为。此时, 学生看着老师, 教室里安静极了, 有些学生眼睛里还噙着泪花。这一现象表明, 老师讲的故事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产生了很大的震撼。

三搞活动, 陶冶感恩情怀

利用班会课给学生讲感恩节的由来,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1620年‘五月花’号轮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到达美洲, 途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处在饥寒交迫之中活下来的移民只有五十多人。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 还特地派人教他们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 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里, 按照宗教的传统习俗, 移民们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 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 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学生对这个故事津津乐道, 听得入神。老师趁机进行教育:“西方国家的感恩节只是一种形式, 它告诉人们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道德准则, 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 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感恩则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鼓励他们为父母做事, 对父母说知心话, 为父母过生日, 给父母送礼物等, 体会父母的艰辛和不易, 教育学生感恩父母。利用“教师节”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给老师写一封感谢信或送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或送上一句感恩的话语等, 以此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通过这一系列践行感恩的活动, 陶冶了学生的感恩情怀。

综上所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方法简便易行, 形式灵活多样, 学生喜闻乐见, 只要我们长期坚持, 对少年儿童感恩思想的形成定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海洋科学导论教学大纲下一篇:都是马虎惹的祸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