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小学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中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还要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课堂小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课堂小学教育论文 篇1:

小学语文课堂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融合与渗透探讨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将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小学语文课堂相互融合,能够大大提升最终的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将分析陶行知教育思想内容,并研究小学语文课堂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融合策略,其中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与课堂相互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三方面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陶行知教育思想;渗透融合

一、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小学教育的要求逐步提升,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基础以及思想认知的初期阶段,教师需要对小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教学引导,最终达到对学生展开全面培养的目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应用,能够大大提升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融合性,同时还能够保证最终的教学质量,本文将重点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合与渗透。

二、 陶行知教育思想内容

陶行知是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自身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到杜威教育理论的影响,并与中国自身国情的发展相互结合,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思想教学方法。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将生活式教育与教学课堂相互结合,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认为,学校就是社会,学校与社会需要保持统一,将社会当作一个大学校,将教师与学生放在这个大社会中。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素材、教学工具、教学材料以及教学方法等,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自身的生活中,最终达到知识生活化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重点内容就是将知识生活化,采用民主教学的方式,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通过教育促进我国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 小学语文课堂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运用策略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是教学中的基础内容,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展开整体掌握,大致确定自己在接下来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组织学生展开预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确定其中的预习目标、预习要求以及预习方法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例如在对《乌鸦喝水》展开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展开预习,例如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乌鸦最后是通过什么方式喝水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等。学生在思考以上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自觉完成相应的预习活动。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须知看重读书与以不读书为可耻是两件事”,也就是说,读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基本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读书引导计划。例如,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中,針对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学生阅读机会,使其阅读易懂的书籍。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组织学生对自己分享的书籍展开讨论,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 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与课堂相互结合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相应的教学情境,在实际教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人员、引导人员,学生是课堂的参与人员,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兴趣爱好,创建相应的情境,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看菊花》这一课时,可以先出一个与菊花有关的谜语,让学生猜,学生如果猜出是菊花,则教师可以对学生展开进一步的引导,激发出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如果学生没有猜出是菊花,则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几个选项,让学生在其中选择一个答案,缩小范围。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关于菊花的经历或者故事,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进而引出课文的正题。

由此可以看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与课堂相互结合,最重要的就是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互结合,使其能够找到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完成课堂与知识的融合,最终达到二者相互结合的目的,提升最终的教学质量。

(三) 提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拉近小学生与生活的距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生活作为知识的载体,这种方式能够在保证课堂知识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姥姥的剪纸》这一课时,作者在文中提到,“姥姥就是这样,三伏盛夏剪、月光下剪、日光下剪,这就是熟能生巧”。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存在熟能生巧的故事,并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并将实际生活与课堂相互结合,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四、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如何保证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成为有关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发现,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大大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能够为今后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冰.文化自信与中国教育思想“走出去”——透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海外传播[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8,34(2):16-20+123.

[2]陈洛.学陶师陶研陶永远在路上——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看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钦州学院学报,2017,30(10):1-5.

作者简介:严玲琳,中小学二级教师,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

作者:严玲琳

语文课堂小学教育论文 篇2:

低年级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在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中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还要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本文在了解小学语文书法教学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培养学生书写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并整理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语文课堂;小學教育;书写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非常活跃的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书写习惯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使小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从而提高小学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针对性地解决在培养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方位提高小学学生的综合素养,改善语文课堂氛围,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语文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事项。

一、小学学校书写习惯培养现状

小学生普遍对语文书法学习缺乏兴趣,因为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们往往更注重灌输知识;在教学内容上,生活实践远远少于课本知识,使学生对语文书法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在小学生学习评估上,更为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价值观、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在稳步推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进行引导,使教学改革内容有效落实在语文课堂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小学生书写习惯的养成对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书写习惯的培养,不但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沉浸到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掌握和接受新的知识,并且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发展。积极进行传统语文教学的改革,对促进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策略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在培养学生书法兴趣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高效地进行书法练习。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多为示范教学,以学生可以做到识字会写视为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其实不然,作为语文课堂的设计者,教师应该以为学生营造更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为目标,了解学生心理,使学生能享受书法学习,从而提升对书法的理解。同时也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可以发展学生不同的书法爱好,以此发挥每位学生的不同个性,比如培养心细安静的女同学学习小楷;培养活泼的男同学学习行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语文课堂上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教学指导,来体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提升学生对书法的兴趣,从而为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对学生正确书写习惯的培养

在对小学生的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正确的执笔方式以及坐姿进行演示,对学生的错误书写姿势进行及时纠正。对学生书写指导时,要让学生牢记“三个一”,其内容包括:手离笔尖一寸,眼睛离本子一尺,身体离桌子一拳,并且做到“身正,肩平,脚不动”。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书写姿势的错误,持之以恒,使学生在反复改正的过程当中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比如学校可以利用课间时间,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对学生进行书写习惯的培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写字课程,虽然很多学校专门开设了写字课程,但是缺少专业的书法教师,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此,学校可以开展针对教师书写技能的培训,与各科教师达成教育理念的共识,端正板书的书写,着重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使书写培养更具实效性。学校方面还可以建设完善的写字课程管理体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以此来保障写字课程的教学质量。另外,学校方面还应当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书写学习氛围。开展校园活动,可以在校园中展出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优秀教师的书法评选,让优秀教师进行书法讲座,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从而营造良好的书法氛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的工作任重道远,新时代下的数学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革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关注对学生书写能力和书写习惯的培养,从而培养小学生书写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美萍.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1):24.

[2]王文祥.论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养成教育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0):15-16.

[3]杨帆,莫秋兰.低年级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9(04):93-94.

[4]陆谦卓.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8):84.

作者:魏丽梅

语文课堂小学教育论文 篇3:

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有效渗透及问题

摘要:随着經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单一的科学主义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的教育需求,在小学教育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了各个学校及教师所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之一。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中,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小学教育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及意义,阐述了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促进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有效渗透的策略,旨在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有效渗透;问题

引言

小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对周围世界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学生在这一阶段对传统文化也有了一定理解。在小学各个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培养十分重要。传统文化水平的提高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也需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为了顺应时代需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小学各个学科教师应采取新的教育方式,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制定一些新型的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一、小学教育的特征

小学阶段是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和系统的学校教育的过渡期,无论家长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早期教育,知识的传授从小学阶段开始由学校主导,并在初中阶段程度加强,高中阶段步入顶峰。这是由于应试教育重要性不断加强所决定的。现在的小学生更为早熟。这是因为信息手段的不断丰富,现在的小学生相比于过去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接触的信息更多,懂得的事情也更多。但人类不同年龄的心智成熟度毕竟还是受制于客观因素。这就产生了一种错位,即尚不成熟的小学生心智却要被迫接受更多成人世界传递来的知识和信息。而且由于中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域间不平衡,各地的这种情况也不完全一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则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更应该发挥他们玩耍的天性。但中国的客观情况要求他们早早投入与同龄人的竞争,而且不得不这样做,否则他们可能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落后。这就要求中国的教育要兼顾到这两点考虑,有所平衡。

因此,在我国进行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思维、良好品德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获益。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逐渐向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

二、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及意义

1. 传统文化教育是传统教育的核心

小学生素质教育水平逐渐成为了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历代教育学家都在强调学会“做人”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育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良好的品德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品德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亲身体会到良好品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能够将培养良好品德的种子埋在心底。

2. 德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在对基础知识的教育和讲授中,让广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内涵,可以充分激发广大学生浓厚的自我学习兴趣,提高广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让广大学生能够接受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和熏陶,锻炼广大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具有创造力的思维,促进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从而能够让广大学生真正地成为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一种高素质的人才。小学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保障学生能够对周围世界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积累一定的理论基础,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就像催化剂,能够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3. 提升小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力

传统文化是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留下来的思想与艺术宝藏,蕴含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内涵,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传统课堂中,令学生吸取积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真正的中华民族接班人。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是很模糊的,对周围世界的了解还不够清晰。性格也还没有定性。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所以在这个年龄段,教育学生的关键点不是培养他们的兴趣特长,而是让他们在这个年龄段认知这个世界。在小学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培养一个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逐渐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产生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力。

三、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

对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较差。小学教育阶段的高年级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压力,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为了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国家和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强调实行个性化教学模式。但是目前各个院校都在强调学生考试成绩,采用题海战术,在课堂上为学生灌输知识,缺少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引导。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只能够对知识死记硬背,无法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

2. 传统教学模式的阻碍

在传统的小学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成为了灌输知识的人,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周围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已经能够做一个主动学习者,展开相关的思考活动。无论是从学生角度还是从教师、家长角度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水平都有着阻碍作用,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所要求的素质教育。只有积极采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创造新型的课堂,才能够让课堂更加丰富,更好地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四、有效促进小学教育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小学教师可以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构建生本课堂,促进传统文化在课堂教育中的渗透。例如教师通过为学生巧妙地设计悬念或创设教学情境,紧抓生本教育理念,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所谓创设情境法就是在课堂开始之时,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能表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录像,或者聆听音乐来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法是教师在课堂开始巧妙地设置悬念,设计一些与传统文化知识有关的问题,吸引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这些悬念将会转化成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探索的动力。

2. 采用情景化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教学中,仅是教授课本上的内容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时应该做到将所教内容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由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联系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生活中有着很多的事情能够突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传统节日、良好美德等。小学教师在课堂上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引入课堂,促进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引导的作用,在课堂设计中应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在课堂上引用传统文化的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去探索学习传统文化。

3. 在小学教育中增加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我国有着很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背后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学校在这些传统节日前后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或者课余时间有效组织一些传统节日学习活动。比如,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搜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歌,由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赏析;举办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定期制作传统节日类的黑板报等。在小学教育中增加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够让学习生活变得丰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有效利用家校教育的优势

家校共育工作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家长,二者在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提高有效性,定期以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进行方法交流。家校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家长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教育方法,让家长在生活中也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5. 合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

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的资源都是有益资源,小学教育开发者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开发资源,从顺应时代大背景的角度来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络教育资源。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无疑是开发小学教育资源的新方向和新方法。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以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为主题,开发出更多适用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络资源,并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有效渗透。将网络资源作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能够在校园内建立教育资源库,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快捷的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

结语:

我国文化内容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小学教育时期就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的培养,根植爱国主义情怀。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唐诗宋词、山水画、名族舞蹈、民歌等,它们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小学教育中开发中国文化教育并进行有效渗透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目前小学教育中,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传统文化教育,但是要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2021(18):30-31.

[2]汪东玮.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研究[J].天津教育,2021(17):78-79.

[3]俞建蓉,杨建新.浅谈在小学家庭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21(05):181-182.

[4]俞建蓉,杨建新.浅谈在小学家庭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21(05):181-182.

[5]李亚玲.刍议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J].试题与研究,2020(07):15.

[6]刘志勇.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有效利用[J].考试周刊,2019(A0):10-11.

[7]高藝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初探[J].新课程(上),2019(11):276.

[8]孙小娟.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探究[J].考试周刊,2019(61):58.

[9]罗俊,赵先进.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研究[J].课外语文,2019(13):150+152.

[10]刘佳.春风化雨 融情入魂——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品德教育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05):86+94.

[11]马桂花.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中华少年,2017(11):276-277.

平顶山学院 赵婧

作者:赵婧

上一篇:工程索赔风险管理论文下一篇: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