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推断题常用突破口

2024-05-27

初中化学推断题常用突破口(精选14篇)

篇1:初中化学推断题常用突破口

初中化学推断题常用突破口归纳

初中化学推断题常用突破口归纳

 

文/夏正军

一、初中化学推断题的常用类型

学生在平常学习中会接触到很多推断题,可能会觉得繁杂无序,其实只要用心整理,可以发现其实推断题是有着很清楚的题型分类的,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仔细整理这些类型,分清条理之后再做就不会觉得那么难了,总的来说,推断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文字叙述为主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一般都是进行文字叙述,而后设问题要求考生作答,这类题往往首先对化学物质和实验环境和对象进行说明,而后会设问要求学生推断出可能存在的物质、一定存在的物质以及不可能存在的物质,学生在解答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审题,对叙述之中的条件和类型进行仔细分析,分清文中给出的字眼的先后顺序,找到突破口。

2.带图式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通常会给出化学物质之间的转换关系,一般没有限定的化学物质范围,要求学生推断出图中所带有的未知物和已知物,学生可以利用以果求因等方法来进行物质的推断。

3.带有表格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往往以带有的表格为主,通常来说,表格中都会附有在有物质限定范围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实验现象,从而要求学生进行未知化学物质的推断,这类题一般会采用对照的方法来进行解析。

4.带有网络图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通常会给出物质范围以及用箭头将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给标示出来,从而形成一个状似网络的物质反应图,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图示来推断出未标明的物质,这类题型一般要求学生根据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推断。

5.题目较为宽泛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较为宽泛,没有给出图表和网络图和过多的叙述,只是简单地给出实验现象,也没有限定的化学物质范围,接着让学生推断未知物质,这类题目一般较难,学生不容易推断出该类题所需要的未知物质,因此,要求学生所具有的能力较强。

二、初中化学归纳题突破口归纳

虽说化学推断题类型比较多,难度较高,不容易算出,但是只要用心分析,看出每类题型所具有的“共同点”,从而进行推断,找到突破口,解答化学题也就变得很容易了,以下是根据化学推断题的类型而进行的突破口总结,具体可以分为:

1.根据常见的化学元素或者物质进行推断

解答化学题的时候很多题目里面会有一些提示性文字,要求学生根据文字叙述进行推断,比如,浙江省中考题中有一个是“A,B,C,D,E分别是酸、碱、盐中的五种物质,其中A是酸,另一种是碱,还有三种是盐,D在医院用作诊断胃部疾病的药品。”其中,D 便是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推断出来的物质,这些都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比如,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这些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确定的知识点。

2.根据化学实验发生的反应进行推断

除以上那种突破口推断,还有一种便是说明了物质的特征现象从而让学生进行推断,比如安徽省有一道题是“将固体混合物投入水中,搅拌后完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这便要求学生熟悉化学实验中常发生的化学反应。此外,例如,点燃发生时通常是有O2参加的反应;而有通电时一般就是电解H2O得出的反应结果。

3.根据物质特征、颜色进行推断

化学推断还有一种便是化学物质的颜色了,化学中的物质通常都有着固定的颜色,而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颜色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记住这些颜色学生便能很容易地了解到题中所给的物质是什么了,这首先要求学生熟记化学物质的颜色以及发生反应后的颜色,比如,Fe、C、CuO、MnO2、Fe3O4这些物质都是黑色的。

4.根据物质的状态进行推断

除以上三种还有一个便是根据物质的状态进行推断,物质的状态通常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学生只要熟记便可以知道化学物质的类型了,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推断,比如,常见的固体单质有Fe、Cu、C、S,无色气体有H2、N2、O2、CO、CO2等物质,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便是H2O。

三、初中化学题归纳题解答步骤

1.要阅读题目

学生首先要通阅全题,统领大局,掌握题中所表达的意思,找到关键点并且反复阅读,弄懂题目所包含的重点、难点,接着再进行具体分析。

2.寻找突破点

这要求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找出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从而快速准确地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3.进行正确推断

这要求从突破口入手将明显条件与隐含条件相结合,运用合理的方法正确推断。

4.验证答案

学生要将推出的结果代入题中逐步检验,在进行检验之后学生需要推断出这个题推出的结果是否是正确答案,最后便可以进行验算和写答案了。

推断题是初中化学的经典题型,它不仅能考查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能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区分度与选拔功能。它的特点是题面容量大,覆盖面广。常涉及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和制备等知识内容。另外,题干中的信息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太难求,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拥有清晰的思路是解题的前提;选择合适的突破口是解题的关键;应用合理的方法是解题的保障。

篇2:初中化学推断题常用突破口

1.以物质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1)固体颜色:Fe、C、CuO、MnO2、Fe3O(黑色);Cu、Fe2O(红色);Cu2(OH)2CO343

(绿色);CuSO4·5H2O(蓝色)。

(2)溶液颜色:CuCl2、CuSO4(蓝色);FeCl2、FeSO4(浅绿色);FeCl3、Fe2(SO4)3(黄色)。

(3)火焰颜色:S在O2中燃烧(蓝紫色);S、H2在空气中燃烧(浅蓝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蓝色)。

(4)沉淀颜色:BaSO4、AgCl、CaCO3、BaCO3(白色);Cu(OH)2(蓝色);Fe(OH)3(红褐色)。

2.以物质物征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点燃(有O2参加的反应):通电(电解H2O);催化剂(KClO3分解制O2);高温(CaCO3分解;C、CO还原CuO、Fe2O3);加热(KClO3、KMnO4、Cu2(OH)2CO3等的分解,H2还原CuO、Fe2O3)。

3.以物质特征反应为突破口

(1)分解生成两种或3种物质的反应

(2)单质A+化合物B→单质C+化合物D

(3)单质A+化合物B→化合物C+化合物D

(4)化合物A+化合物B→单质C+化合物D

(5)化合物A 化合物C 化合物D:

(6)三角关系

5.以物质特征反应现象为突破口

(1)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CO2。(2)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2O3变黑)的气体是H2或CO,固体是C。(3)能使燃烧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空气,燃烧得更旺的气体是O2,使火焰熄灭的气体是CO2或N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4)能使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蓝的气体是水蒸气。(5)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Fe。(6)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是有机物,如CH4、C2H5OH等。(7)能溶于盐酸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

6.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篇3:初中化学推断题常用突破口

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当中, 作为选修部分, 通常只会出现一道有机化学推断题, 且考查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固定, 包括以下几点: (1) 有机反应类型的名称; (2) 有机物结构当中的官能团及官能团名称; (3) 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判定或者对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进行书写; (4) 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上述知识点主要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延伸, 因此, 要正确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 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 从最基本的羟基、醛基和羧基等重点的官能团入手, 掌握基本结构和性质关系, 并从乙酸、乙醛、乙醇等典型代表物质引申出该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从性质入手, 逐步掌握官能团的引入、保护和移除, 以及碳链增减知识, 等等, 从而利用这些综合知识对有机合成进行合理分析和正确认识, 达到理清解题思路的目的。

二、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策略分析

(一) 推断题知识点总结

首先要把握包括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芳香烃的各类烃, 以及各类烃中碳碳键、碳氢键的主要性质和化学反应, 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地结合类似原理对上述知识进行应用。 其次以一些典型的烃类衍生物 (如乙醇、乙醛、苯酚) 为例掌握化合物中官能团的运用, 了解和把握主要官能团的化学反应和属性。 再次通过以上各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掌握有机反应的主要类型。 最后综合运用各种化合物的不同属性, 进行区分、鉴别、提炼和推理未知化学物质的结构, 综合各种化合物的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合成具有相应化学结构简式的生成物。

(二) 推断题考点透视

有机框图题是高考的常考题目, 一般情况下占理科综合试卷的14-15分, 判断反应类型的试题占3分;写出指定有机物中官能团及其名称占2分;按要求答出指定化学物质的同分异构体占3分;答出起始反应化学物的分子或者结构简式占3分;答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占3-4分。 有机化学物质的推断题通常有下面几种类型: (1) 由分子结构推断化学有机物; (2) 由化学性质推断化学有机物; (3) 由化学实验推断化学有机物; (4) 运用计算推断化学有机物。

(三) 推断题解题策略分析

化学有机物推断的解题思路分为顺延推导法、 逆向递推和论证猜测法。 顺延推导法根据题目所给条件顺序或层次为解题突破口, 运用正向思维层层递进式分析推导, 逐步得出结论。 逆向推导法将最后的化学物质作为突破口, 向上逐步推导, 最后得出结论。 逆向推导法是化学有机合成推断题中运用最普遍的方法。 论证猜测法是依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大胆做出假设, 然后运用归纳、猜测、选择等方法, 确定合理的假设区间, 最后得出结论。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得分, 有必要将化学有机推断题中的热点和难点类型归纳总结出来。

以醇为例, 类型一通常为催化氧化反应, 生成物是醛 (或酮) 和水, 在这一类型的辨析过程中应注意如果B仍然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或与新制氢氧化铜试剂反应, 则说明B一定是醛, 而A则为伯醇, 否则, 说明B一定是酮, 而A为仲醇。 类型二是消去反应, 在生成物中引入不饱和碳碳双键或者三键, 消去一个羟基可以引入一个不饱和碳碳双键, 消去两个羟基可以引入两个碳碳双键或者引入一个碳碳三键。 类型三是酯化反应, 生成物常见为链酯、环酯、聚链酯和水。 这种类型中应当注意α―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六元环酯 (分子间酯) 或三元环酯 (分子内酯) :β―羟基羧酸化合反应产生八元环酯 (分子间酯) 或四元环酯 (分子内酯) 。

三、推断题中常见的突破口

在解析有机推断题时, 需准确把握解题着眼点, 根据有机物性质对官能团进行推断, 由于有机物的官能团通常具备特征反应和特殊的化学性质, 因此这些信息均能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例如发生银镜反应的通常都含有醛基, 可与碳酸氢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 则分子中含有羧基, 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就一定是卤代烃或者醇。 在解题过程中, 反应条件也常作为解题突破口, 如“光照”则发生取代反应, “Na OH醇溶液, 加热”则是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 “浓硫酸, 加热”可以是物质之间发生酯化反应, 也可以是醇发生消去反应。 还可根据相关数据对官能团的数量进行推断, 例如:每1mol氢气的产生即对应2mol羟基, 每2mol银的生成则对应1mol醛基, 等等。 此外, 可利用化学产物对官能团的位置进行推断, 例如在遇到能被氧化为羧酸或者醛的羟基一定处于链端, 而能被氧化为酮的羟基则一定处于碳链中间, 无法被氧化的羟基碳上一定没有氢原子存在, 这些知识均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 对理清解题思路起到促进作用, 从而正确解有机推断题。

综上所述, 在解析有机化学推断题过程当中, 需重视审题环节和分析题意环节, 以反应物定量变化、官能团变化结合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寻找“题眼”作为突破口, 根据题目给出的相关信息, 理清解题思路, 通过合理的推理演算实现解题突破。

参考文献

[1]杨庆涛, 徐以杰.有机推断题专项突破[J].新高考:理化生, 2012, (4) :26-29.

[2]陈禧音.有机化学推断题的解题思路[J].大科技, 2015, (16) :29-30.

篇4:巧找初中化学推断题的突破口

摘 要:在初中化学考试中,化学推断题是比较难解的问题,学生往往因没能掌握要点而导致解题出错。例如学生对一些关键性的条件如沉淀颜色、常见反应等,因此本文以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为例进行分析,总结求解过程中需注意的要点。

关键词:初中化学;断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99-02

在初中化学考试中,化学推断题是比较难解的问题,学生往往因没能掌握要点而导致解题出错。例如学生对一些关键性的条件如沉淀颜色、常见反应等,因此本文以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为例进行分析,总结求解过程中需注意的要点。

一、文字叙述型推断题

文字叙述性化学推断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水平。该类问题的解决方式需要学生在阅读题干后,能够冷静、客观的分析题干中所涵盖的信息,通过所给出的信息对求解问题进行逐一推断。

例1、一袋白色的固体,在其中可能包含有硝酸钾、氯化钠、硫酸钠、硫酸铜、硝酸钾碳酸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1)该固体在加入水生成无色的溶液且有白色沉淀产生;(2)取1中白色沉淀加入适量稀硝酸部分沉淀溶解;(3)取1中所得溶液过滤后,在所得溶液中国加入些许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由此可推出混合物中

例1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某幾种.(1)取该固体混合物溶于水,有白色沉淀生成,经过滤,得到无色滤液;(2)在白色沉淀中加,沉淀部分溶解;(3)在滤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由此可见:混合物中一定有哪些;肯定没有哪些?

1、可能含有哪些。(一定含有BaCl2、BaSO4↓、Na2CO3,一定没有硫酸铜,可能有NaCl、KNO3

2、写出(1)(2)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BaCl2+Na2SO4=BaSO4↓+2NaClBaCl2+Na2CO3=BaCO3↓+2NaCl;

(2)BaCO3+HNO3=Ba(NO3)2+H2O+CO2↑]

本题的解题技巧在于要先找好题干中的关键词即“题眼“,题干中涉及了几种物质或离子,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如Cu2+离子的溶液显蓝色、Ca2+离子遇到CO32-离子会产生沉淀反应、Ba2+离子遇SO42-会产生BaSO4沉淀、CO32-遇盐酸会产生CO2气体。其次,可以从题干中的叙述,要明确每一句描述包含了哪些化学反应,根据化学反应推出该部反应所包含或一定不包含的物质或离子。例如,推出含有Cu2+的同时,则不共存推出不含有CO32-等离子)。最后,要排除一定有、一定没有的,则剩下的即是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的物质或离子,硝酸钠、氯化钾等性质比较稳定的钠盐、钾盐。

二、通过对方程式的叙述对问题进行推断

例2;有五种常见的酸、碱、盐物质A、B、C、D、E,他们相互之间可以发生如下化学反应:

(1)A+B→C+H2O

(2)C+H2SO4→D↓+A

(3)E+AgNO3→AgCl↓+C

求根据上述相互间反应对A、B、C、D、E五种物质进行推断。

解析:最初由(2)可推出D是BaSO4 ;接着再由C含有Ba2+可在3中可推出E是BaCl2和C是Ba(NO3)2;由根据C是Ba(NO3)2,在2中推导出A是HNO3;由于C是Ba(NO3)2、A是HNO3可在1中推出B是Ba(OH)2。

解题技巧:本题的解题思路在于首先确定A、B、C、D、E中确定的物质,如由(2)方程式可推出D是BaSO4,这样就找到了确定的物质D,再根据此物质参与的化学反应一步一步的推出其余物质。

再如下面这个例子:已知A、B、C、D、E、F 6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1)A+B→C+H2O(2)C+KOH→D↓(蓝色)+E (3)B+D→C+H2O (4)E+BaCl2→F↓(白色,不溶于稀硝酸)+KCl .根据上述化学反应关系式,推断其中物质A、B、C、D、E、F化学式。

这道题解题思路同样也是最开始,能由2推出D是Cu(OH)2,再由4推出F是BaSO4 ,E是K2SO4 ,根据D是Cu(OH)2,E是K2SO4 可在2中推出C是CuSO4,进而根据D是Cu(OH)2,C是CuSO4。在3中推出B是H2SO4,这样由B是H2SO4,C是CuSO4可以由1推出A是 CuO或Cu(OH)2 ,但由于D是Cu(OH)2,因此,A只能是CuO.

三、框图型推断题

例3一化合物由两种可溶性盐组成,为了确定各自成分,某实验员设计了如下实验(如图1): 根据以上实验推断,这包白色粉末是什么物质?

解析:由图1可以看出白色沉淀为CaCO3;无色的气体是CO2;

在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滤液中包含氯离子和钠离子,则滤液组成为NaCl溶液。则可推出混合物是由Ca2+、 CO3 2-、Na+ 、Cl-组成的,再根据题目里的条件“由二种可溶性正盐组成”,可确定是CaCl2与Na2CO3组成。

例4 由下列几种化合物和单质的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回答:

1、若乙的溶液为浅绿色,Y是红色固体,则X是。

2、若在常温下乙是气体,则X是。

3、若在常温下乙是液体,加热后可变气体,则X是 .

解析:已知乙溶液为浅绿色,Y是红色固体,则可说明反应应是Fe 从Cu溶液里置换出铜的反应,因此X是Fe;若在常温下乙是气体,则反应是C还原CuO或Fe2O3等金属氧化物的反应,X是C;乙在常温下是液体且经过加热后可变为气体,则该反应应为氢气还原氧化铜或三氧化二铁等金属氧化物的反应,X是H2 。

解题技巧:本题也是比较典型的图框类型题,求解最初应"找题眼",首先根据已知描述将确定的物质推断出来,如CO2、CaCO3、BaSO4等。接着将推出的物质带入到相应位置作为后续推断的已知条件。(在推导过程中要注意,首先明确题中给定的条件,如“某种化合物由几种元素构成”“S是红色单质”,其次要确定化学方程式的箭头的方向,即反应发生方向),最后根据已经确定的物质和框图的说明一步步将其余未知物质推断出来,从而实现问题的解答。解答该类问题时要注意反复将物质带入方程式中检验,并且要对常见的物质特征、颜色、化学反应熟记于心。

篇5:初中化学推断题方法

由于“酸碱盐”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及条件和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其涉及的物质种类多,且颜色状态不一。因而认识初中化学中常见的、重要的物质是最关键的。

建议学生进行归纳、再认识。二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不变,遇碱变红);三酸:稀硫酸、盐酸、硝酸;五氧化物:氧化铜(黑色)、氧化铁(红褐色)、氧化钙(白色)、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气体)、二氧化硫(刺激性气味气体);七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氢氧化铜、氢氧化铁、氢氧化镁;十三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钠、氯化铁、硫酸铜、硝酸铵、硫酸铵、碳酸氢铵、碳酸钙(不溶水溶于酸)、碳酸钡(不溶水溶于酸)、氯化银(不溶水不溶酸)、硫酸钡(不溶水不溶酸)。

归纳、认识以上物质时注意它们的颜色、状态、溶解性及其对应水溶液的颜色,掌握物质分类的知识和技能。

层次二:物质间的反应关系

以一种酸或碱或盐归纳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然后拓展到其他同类物质,最后总结出酸的性质、碱的性质和盐的性质,进而总结出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并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用途。

这个层次的复习主要以书写化学方程式为主,借以轻松地掌握重要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层次三:概念的认识及反应规律

1、认识概念:一个条件:复分解反应条件(生成水或气体或沉淀);两种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三种干燥剂:氢氧化钠、浓硫酸、生石灰;四种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五个概念的理解:酸(碱)性溶液、溶液的酸碱度、中和反应、潮解、风化;六类复分解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酸与碱反应、酸与盐反应、碱与盐反应、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盐与盐反应。

2、反应规律: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中至少有气体、沉淀、水中的一种;碱与盐反应、盐与盐反应,反应物都必须溶于水;在复分解反应中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和氨气(常见的是二氧化碳);复分解反应中生成物是碳酸时要写出二氧化碳和水,是氢氧化铵时要写出氨气和水;硫酸盐能转化成盐酸盐和硝酸盐,盐酸盐能转化成硝酸盐,反之则不可以;金属与盐反应前置后盐必溶、单质铁、变二价、钾钙钠都不行;金属和盐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的固体和滤液,金属活动性由不活泼的到活泼的在固体中依次出现,而滤液中则是由活泼到不活泼的依次出现(金属包括金属单质和盐中的金属元素),以上的内容需要很好地理解并特殊记忆。

层次四:物质的应用

通过前三个层次的复习,学生对酸、碱、盐的认识已较为深刻了。此时应该将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化的实践,即对物质的性进行应用,如进行物质的鉴别、物质除杂、物质的推断等实践应用,并在实践中寻找规律、把握技巧和方法,也可让自己做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如探寻一些物质的制备方法等。通过这一复习途径,可以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篇6:初中化学推断题常用突破口

初中化学物质推断题的题型及解法教案

复习目标: 1、重点掌握常见气体,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性质和酸碱、盐等物质之间化学反应及其特征现象。 2、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复习重难点: 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物质进行推断。 教学流程: 物质推断题是初中化学试题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题型。这类题具有条件隐蔽,文化较多,关系复杂,思维强度大,综合性强等特点。近年来的各地中考试题中,物质推断题的命题水平越来越高,试题的灵活度也越来教大,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能力。 一、推断题的涵义 推断是通过已知实验事实,根据性质进行分析,然后推出被检验物质的组成或名称(肯定有什么,可能有什么,肯定没有什么) 二、物质推断题的解题步骤 1.审题认真审读原题,弄清文意和图意,理出题给条件,深挖细找,反复推敲。 2.分析抓住关键,找准解题的突破口,并从突破口出发,探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严密的分析和逻辑推理,推出符合题意的结果。 3.解答根据题目的要求,按照分析和推理的结果,进行认真而全面的解答。 4.检验得出结论后切勿忘记验证。其方法是将所得答案放回原题中进行检验,若完全符合,则说明答案正确。若出现不符,则说明答案有误,需另行思考,推出正确答案。 三、基础知识回顾: 四、物质推断题的题型及解析 A、描述型 例1.某固体混合物可能由NaCl、NaNO3、Na2CO3、BaCl2、CuSO4、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现进行如下实验: (1)将混合物溶于水,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透明溶液; (2)向(1)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仅部分溶解; (3)将(2)过滤,往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又生成不溶于 稀HNO3的白色沉淀。 试通过上述实验确定:原混合物中一定有: ,可能 有: ,一定没有 。 答案:一定有: Na2CO3 、Na2SO4、BaCl2 ;可能有: NaNO3 、NaCl ;一定没有: CuSO4 。 例2.(09青岛)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氯化钾和氯化铜中的一种或几种。未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1)取该固体粉末少量,加足量水,搅拌,静置,得到白色沉淀,上层为无色溶液; (2)过滤,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有一部分溶解,且有无色气体产生。 试通过上述实验确定:该固体粉末中一定有: ,可能有: ,一定没有 。 答案:一定有:Na2CO3、Na2SO4、Ba(OH)2;可能有:KCl;一定没有:CuCl2 B、框图型 例1、 例2、 例3、

篇7:中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

二、推断题的常见突破口

1.物质特征

⑴ 固体颜色:Fe、C、CuO、MnO2、Fe3O4(黑色);Cu、Fe2O3(红色);Cu2(OH)2CO3(绿色);CuSO4?5H2O(蓝色)、S(黄色)。

⑵ 溶液颜色:含有Cu2+(蓝色);含有Fe2+(浅绿色);含有Fe3+(黄色)。

⑶常见固体单质有Fe、Cu、C、S;气体单质有H2、N2、O2;无色气体有H2、N2、O2、CO、CO2、CH4、SO2;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有H2O。

2.现象特征

⑴ 火焰颜色:S在O2中燃烧(蓝紫色);S、H2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蓝色)。

⑵沉淀颜色:BaSO4、AgCl、CaCO3、BaCO3(白色);Cu(OH)2(蓝色);Fe(OH)3(红褐色)。

⑶ 能使燃烧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空气,燃烧得更旺的气体是O2,熄灭的气体是CO2或N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

⑷ 能使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蓝的气体是水蒸气。

3.反应特征

⑴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CO2。

⑵ 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2O3变黑)的气体是H2或CO,固体是C。

⑶ 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Fe。

⑷ 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是有机物,如CH4、C2H5OH等。

⑸ 能溶于盐酸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

三、推断题解题的常用方法

1.一点击破 顺藤摸瓜

有些推断题,涉及曲折迂回的转化历程,同学们总觉得无从下手,只要抓住题目的明显条件(即“突破口”)得出直接结论。常用顺推的方法,沿正向思路分析推理,顺藤摸瓜逐步得出结论。

2. 逆向思维 反向推断

有些推断题,利用题给条件(即“果”)探求未知(即“因”)。同学们可以运用物质相互反应规律由因究果的思维方法进行逆向推理,得出结论。

3.提出假设 逐一论证

有些推断题,可以根据题给条件,提出假设,然后归纳推敲筛选,得出合理的假设范围,最后验证得出的结论。

4.发散思维各个击破

篇8:初中化学推断题常用突破口

一、解题策略

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必须熟练掌握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 同时还需有整合应用题目所给信息的能力。在分析题目时, 注意对关键字的分析, 要吃透信息, 把所给信息与已学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找准解题突破口, 做出正确解答。解题的总体策略是:典型突破, 综合分析, 检验把关, 前后验证, 写出答案。

二、解题突破

(1) 根据有机物的性质或反应现象进行突破, 推断官能团。在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 决定了有机物的特殊性质, 能发生特征反应, 表现出一些特殊现象, 这是有机化学推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1) 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有机物常含C≡C、C=C、-CHO或苯的同系物。 (2) 能使溴水褪色的有机物常含C=C、C≡C。 (3) 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C=C、C≡C、-CHO等。 (4) 能发生银镜反应, 或与新到的Cn (OH) 2悬浊液反应的有机物中必有-CHO。 (5) 能与钠反应产生H2的有机物中含有-OH、-COOH。 (6) 能与Na2CO3或Na 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或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有机物中必含有-COOH。 (7) 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有机物为醇或卤代烃。 (8) 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为卤代烃、酯、糖或蛋白质。 (9) 遇Fe CL3溶液显紫色的有机物必含有酚羟基。 (10) 使淀粉溶液变蓝色的物质中一定有I2存在, 反之, 遇I2变蓝色的物质中一定有淀粉。

(2) 根据有机化学反应的特定条件进行突破, 确定有机物中的特殊结构或有机物化学的反应类型。 (1) 当反应条件为Na OH溶液并加热时, 通常为卤代烃或酯的水解反应。 (2) 当反应条件为Na OH或KOH的醇溶液并加热时, 一定是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3) 当反应条件为浓H2SO4并加热140℃时, 通常为醇脱水成醚。 (4) 当反应条件为浓H2SO4并加热170℃时, 通常为醇脱水成不饱和化合物。 (5) 当反应条件为浓H2SO4加热很可能是醇与酚的酯化反应。 (6) 当反应条件为稀H2SO4加热, 通常为酯或淀粉的水解。 (7) 当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并有O2时, 通常为醇氧化为醛或醛氧化为酸。 (8) 当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并加热且有H2参加反应时, 通常为C=C或C≡C, 苯环或-CHO的加氢反应。 (9) 当光照且有X2反应时, 通常是烷烃或烷基上的取代反应, 当反应条件是Fe做催化剂且与X2反应, 通常是苯环上的取代反应。 (10) 当有银氨液或新制的Cu (OH) 2参与反应, 反应的有机物分子中定有-CHO存在。

(3) 根据有机化学反应中的有关数据推断官能团种类和数目。 (1) 根据与氢气加成时消耗氢气的物质的量进行突破。1mol C=C或-CHO与氢气加成时消耗1mol氢气, 1mol C≡C或C=C-C=C与氢气加成时消耗2mol氢气, 1mol苯环与氢气加成时消耗3mol氢气。 (2) 1mol–CHO与银氨液或新制的Cu (OH) 2反应时, 生成2mol Ag或1mol Cu2O。1mol HCHO与银氨液或新制的Cu (OH) 2反应时, 生成4mol Ag或2mol Cu2O。 (3) 生成1mol H2需要2mol-OH或2mol-COOH与活泼金属 (如Na) 反应。 (4) 1mol-COOH与Na HCO3反应放出1molCO2气体。 (5) 1molCO2与1mol苯酚钠反应生成1mol苯酚和1mol Na HCO3。

(4) 利用物质的分子通式确定有机物。

(5) 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确定有机物。通常状况下主气态的烃, 其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 而烃的衍生物中只有CH3Cl、氯乙烯和甲醛为气体。

篇9:中考化学推断题分类突破

一、常见元素叙述类

例1:(2015年 黑龙江省大庆市)已知A、B、C、D、E五种元素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原子核内无中子,B的一种单质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C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的最外层电子数与C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C、D形成的化合物之一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E是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二位的金属元素,且其合金用量最多、用途最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C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的分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出D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防止E锈蚀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种即可)。

(4)B、D两种元素按质量比3:16形成化合物的分子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可知:A、B、C、D、E五种元素核电荷数依次增大,A原子核内无中子,则A为氢元素;自然界最硬的物质为金刚石,则B为碳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则C为氧元素;地壳中含量居于第二位的金属元素是铁元素,则E为铁元素;形成酸雨的污染物质主要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其中硫、氧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D为硫元素。接着据此进行简单计算和合理推断并做出解答(分子式是指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

答案:(1)H2O、H2O2 ;(2)____________________;(3)铁制品表面形成保护膜,如刷漆涂油等;(4)CS2。

点拨: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主体内容,涉及常见元素的分类与特征、常见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与符号表示、元素周期表浅显知识等,如空气中、人体中和地壳中的元素含量,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气体密度,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族和单元格的信息等。

这类题以常见元素的“化学之最”和物质的元素组成为考查点,考查的角度和方式全面而又新颖,但是相对又比较简单。解答时要先反复阅读试题,认真审题,弄清题目中给定的各种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通过简单的化学计算来确定有关物质的元素组成,精准抓住关键点,寻找出突破口,然后再逐一推断出来。

二、常见物质图表类

例2:(2015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六种物质之间的关系图(物质是溶液的只考虑溶质)。图中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 →”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A中含有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C中不含相同元素,C、D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1)请分别写出A、B、C、D物质的化学式(或溶质的化学式):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转化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个);

(3)写出Fe2O3与足量B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意,A中含有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可以确定其为钙元素,由于初中化学只要求掌握常见的含钙元素化合物中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的反应,可先假设A为氢氧化钙。根据C、D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D能与氧化铁反应、常见五种物质都可以转化为C,再假设C为二氧化碳,则D为一氧化碳。B能与氢氧化钙、氧化铁、碳酸钠反应,因此B应为酸。但是B、C中不含相同元素,则B应为盐酸。然后据此分析,做出准确回答。

答案:(1)A. Ca(OH)2 B. HCl C. CO2 D. CO;

(2)3CO+ Fe2O3 2Fe+3CO2 (或3C+2Fe2O3

4Fe+3CO2↑);

(3)红棕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点拨: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掌握,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为主体内容,常见的设置形式有表格式、连线式、框图式、化学方程式填空等。此类试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但初中阶段涉及的物质种类不多,故这类题都比较典型。

解答这类题时要以常见物质的特征或特性、系列特殊反应、物质的“化学之最”为突破口。解答时可先分析试题所要考查的真实考量点,切不可将问题复杂化,否则就会沉陷在试题设置的迷宫里。根据题中所给的物质的颜色、特征,典型物质的组成、俗名、制备与用途,物质的反应条件等,探求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及时找出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将两者有机整合,然后顺藤摸瓜,通过严密的分析推断,得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结论。

三、实验探究类

例3:(2014年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现有A、B、C、D、E五种没有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盐酸、碳酸钠溶液、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无色酚酞溶液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它们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

nlc202309081106

①先将A加入其他四种溶液中,结果只有C是无色的,其他均为红色;

②将B与剩下的两种溶液混合,B和D混合后呈现浑浊,B和E混合无现象。

根据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E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现有试剂如何鉴别B和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个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分析。酚酞溶液在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以及氢氧化钙溶液等碱性溶液中显红色,而在盐酸等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中为无色,故可推断出C为稀盐酸,A为酚酞溶液。碳酸钠溶液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因此B和D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钙中的一种,由此推断得出E只能是氢氧化钠。又因为碳酸盐遇酸溶液产生气体,可用于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则可将合理推断的初步结论代入完整的探究过程中进行验证,如果发现完全符合题意,就可以顺利答题了。

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填化学式也可)。(2)取适量B、D两种溶液置入试管中,分别滴加C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钠,无现象的是氢氧化钙;2HCl+Na2CO3=

2NaCl+H2O+CO2↑或2HCl+Ca(OH)2=CaCl2+2H2O。

点拨: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以“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科学探究”为主体内容,不仅要求同学们掌握有关常见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在实验操作中亲临体验以及分析推断、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实践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分析题目给出的条件,紧密联系实际应用,找出解题的切入点即“题眼”,然后顺势完成分析推断。

解答这类题应以常见物质的特征反应及反应现象、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特殊溶液的颜色、物质燃烧时的火焰颜色为突破口。解答时要通过题中提供的特殊现象,合理推断出某些物质或排除某些物质,尤其是在检验得出结论后切勿忘记必要的验证环节。其方法是将推断出的结论放回原题中逐步检验,若完全符合题意,则说明答案是正确的。若出现不符,则说明答案有误,就需要重新思考,及早跳出误区,推断出正确答案。

篇10:人教版高二化学有机推断题

①能使溴水褪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C=C—” 、“—C≡C—” 。

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 “—C=C—” 或 “—C≡C—” 、“—CHO”、“—OH(醇或酚)”,或为“苯的同系物” 。

③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机物通常含有“—C=C—” 、“—C≡C—” 、“—CO-”或 “苯环”

④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能与新制的 Cu(OH) 2 悬浊液反应的有机物必含有“—CHO” 。

⑤能与钠反应放出 H2 的有机物必含有“—OH” 、“—COOH” 。

⑥能与Na2 CO3 或NaHCO 3 溶液反应放出CO 2 或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有机物中必含有羧基。

⑦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有机物为醇或卤代烃。

⑧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为卤代烃、酯、糖或蛋白质。

⑨遇 FeCl 3 溶液显紫色的有机物必含有酚羟基。

⑩能发生连续氧化的有机物是具有“—CH 2 OH” 的醇。比如有机物 A能发生如下反应:A→B→C,则 A应是具有“—CH 2 OH”的醇,B 就是醛,C 应是酸。

二、有机反应•条件

①当反应条件为 NaOH 醇溶液并加热时,必定为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②当反应条件为 NaOH 水溶液并加热时,通常为卤代烃或酯的水解反应。

③当反应条件为浓 H 2SO 4 并加热时,通常为醇脱水生成醚或不饱化合物,或者是醇与酸的酯化反应。

④当反应条件为稀酸并加热时,通常为酯或淀粉的水解反应。

⑤当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并有氧气时,通常是醇氧化为醛或醛氧化为酸。

⑥当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存在下的加氢反应时,通常为碳碳双键 、碳碳叁键、苯环或醛基的加成反应。

⑦当反应条件为光照且与 X 2 反应时,通常是 X 2 与烷或苯环侧链烃基上的 H 原子发生的取代反应, 而当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存在且与 X 2 的反应时, 通常为苯环上的 H原子直接被取代。

三、有机反应•数据

(1) 根据与 H 2 加成时所消耗H 2 的物质的量进行突破: 1mol—C=C—加成时需1mol H 2 ,1mol—C≡C—完全加成时需 2molH 2 ,1mol—CHO 加成时需 1molH 2 ,而 1mol 苯环加成时需 3molH 2。

(2)1mol—CHO 完全反应时生成 2molAg↓或 1molCu 2 O↓。

(3)2mol—OH 或 2mol—COOH 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 1molH 2 。

(4)1mol—COOH 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 1molCO 2 ↑。

(5)1mol(醇)酯水解消耗 1molNaOH,1mol(酚)酯水解消耗2molNaOH。

四、物质•结构

①具有4原子共线的可能含碳碳叁键。

②具有4原子共面的可能含醛基。

③具有6原子共面的可能含碳碳双键。

④具有12原子共面的应含有苯环。

五、物质•通式

符合CnH2n+2为烷烃,符合CnH2n为烯烃,符合CnH2n-2为炔烃,符合CnH2n-6为苯的同系物,符合CnH2n+2O为醇或醚,符合CnH2nO为醛或酮,符合CnH2nO2为一元饱和脂肪酸或其与一元饱和醇生成的酯。

物质在通常状况下为气态的烃,其碳原子数均小于或等于4,而烃的衍生物中只有CH3Cl、CH2=CHCl、HCHO在通常情况下是气态。

六、物质•物理性质

篇11:人教版高二化学有机推断题

①能使溴水褪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C=C—” 、 “—C≡C—” 。

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 “—C=C—” 或 “—C≡C—” 、 “—CHO”、“—OH(醇或酚)”,或为“苯的同系物” 。

③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机物通常含有“—C=C—” 、 “—C≡C—” 、 “—CO-”或 “苯环”

④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能与新制的 Cu(OH) 2 悬浊液反应的有机物必含有“—CHO” 。

⑤能与钠反应放出 H2 的有机物必含有“—OH” 、 “—COOH” 。

⑥能与Na2 CO3 或NaHCO 3 溶液反应放出CO 2 或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有机物中必含有羧基。

⑦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有机物为醇或卤代烃。

⑧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为卤代烃、酯、糖或蛋白质。

⑨遇 FeCl 3 溶液显紫色的有机物必含有酚羟基。

⑩能发生连续氧化的有机物是具有“—CH 2 OH” 的醇。比如有机物 A能发生如下反应:A→B→C,则 A应是具有“—CH 2 OH”的醇,B 就是醛,C 应是酸。

二、有机反应•条件

①当反应条件为 NaOH 醇溶液并加热时,必定为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②当反应条件为 NaOH 水溶液并加热时,通常为卤代烃或酯的水解反应。

③当反应条件为浓 H 2SO 4 并加热时,通常为醇脱水生成醚或不饱化合物,或者是醇与酸的酯化反应。

④当反应条件为稀酸并加热时,通常为酯或淀粉的水解反应。

⑤当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并有氧气时,通常是醇氧化为醛或醛氧化为酸。

⑥当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存在下的加氢反应时,通常为碳碳双键 、碳碳叁键、苯环或醛基的加成反应。

⑦当反应条件为光照且与 X 2 反应时,通常是 X 2 与烷或苯环侧链烃基上的 H 原子发生的取代反应, 而当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存在且与 X 2 的反应时, 通常为苯环上的 H原子直接被取代。

三、有机反应•数据

(1) 根据与 H 2 加成时所消耗H 2 的物质的量进行突破: 1mol—C=C—加成时需1mol H 2 ,1mol—C≡C—完全加成时需 2molH 2 ,1mol—CHO 加成时需 1molH 2 ,而 1mol 苯环加成时需 3molH 2。

(2)1mol—CHO 完全反应时生成 2molAg↓或 1molCu 2 O↓。

(3)2mol—OH 或 2mol—COOH 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 1molH 2 。

(4)1mol—COOH 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 1molCO 2 ↑。

(5)1mol(醇)酯水解消耗 1molNaOH,1mol(酚)酯水解消耗2molNaOH。

四、物质•结构

①具有4原子共线的可能含碳碳叁键。

②具有4原子共面的可能含醛基。

③具有6原子共面的可能含碳碳双键。

④具有12原子共面的应含有苯环。

五、物质•通式

符合CnH2n+2为烷烃,符合CnH2n为烯烃,符合CnH2n-2为炔烃,符合CnH2n-6为苯的同系物,符合CnH2n+2O为醇或醚,符合CnH2nO为醛或酮,符合CnH2nO2为一元饱和脂肪酸或其与一元饱和醇生成的酯。

物质在通常状况下为气态的烃,其碳原子数均小于或等于4,而烃的衍生物中只有CH3Cl、CH2=CHCl、HCHO在通常情况下是气态。

六、物质•物理性质

篇12:中考化学重点推断题物质性质

2、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是CO2、N2

3、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或者能使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的气体是O2

4、溶于水放出大量热的是浓硫酸、NaOH、CaO

5、在空气中燃烧能生成CO2和H2O的是CH4(气态)、C2H5OH(液态)、蜡烛(固态)

6、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S

篇13:分类突破无机推断题

无机推断题集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知识为一体, 具有考查知识面广、条件隐蔽性强、思维跨度大、试题区分度高等特点, 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这种题型不但综合考查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以及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用语、电解质溶液、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突出考查学生抽象、求异、发散、收敛、逻辑推理、知识迁移、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而且结构紧凑, 文字表述少, 包含信息多, 思维能力要求高。从历年高考考生答卷情况来看, 无机推断题仍为考生的“软肋”。本文结合典型例题对无机推断题进行分类突破, 以期对高三化学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题型一:以离子能否共存为背景的无机综合推断

例1.水溶液X中只可能溶有K+、Mg2+、Al 3+、AlO2-、SiO32-、SO32-、CO32-、SO42-中的若干种离子。某同学对该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气体甲一定是纯净物

B.沉淀甲是硅酸和硅酸镁的混合物

C.K+、AlO2-和SiO32-一定存在于溶液X中

D.CO32-和SO42-一定不存在于溶液X中

答案:C

题后反思:依据常见离子的特征性质及实验现象, 判断离子的存在与否。在分析判断过程中, 一要注意题目所给的限制条件和推断范围;二要注意当得出肯定存在的结论后, 要根据离子能否共存而推断出不可能存在的离子;三要注意上一步实验对下一步实验的影响;四要注意电荷守恒的应用。

【知识储备】

1. 重要的五种微溶物:Ca (OH) 2、CaSO4、Ag2SO4、MgCO3、MgSO3。

2.重要的双水解反应:如AlO2-与Mg2+、Zn2+、Fe2+、Fe3+、Al 3+、Cu2+等, Al 3+与HCO3- (或CO32-、S2-、HS-、AlO2-) , Fe3+与AlO2- (或HCO3-、CO32-、ClO-) , NH4+与SiO32-等。

3.重要的氧化还原反应:溶液中常见的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情况见下表 (“√”表示能发生反应, “×”表示不能发生反应, 括号内注“H+”表示酸性条件) :

题型二:以框图为背景的无机综合推断

例2.下列框图中的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常见的物质或其溶液, 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A、B为气态单质, F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单质;E、H、I为氧化物, E为黑色固体, I为红棕色气体;M为红褐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B中所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周期族。

(2) A在B中燃烧的现象是。

(3) D+E→B的反应中, 被氧化与被还原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4) G+J→M的离子方程式是。

(5) Y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解析:F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单质, 说明F是Al, X溶液电解后的产物分别是2种气体和碱溶液, 可推知X为NaCl或KCl溶液, C中含OH-;气体A和B反应后生成D, 而D能和黑色固体E反应生成B, 可推知A为H2、B为Cl2、E为MnO2。

M为红褐色沉淀, 应是Fe (OH) 3, J中含有Fe3+;由于D是盐酸, 故H为Fe2O3, 红棕色气体I为NO2, 溶于水后生成N, 应是HNO3, M溶于硝酸得Y, 应为Fe (NO3) 3。

(1) B中含有的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ⅦA族。

(2) H2在Cl2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

答案: (1) 三ⅦA

(2) 产生苍白色火焰

题后反思:框图型无机推断通常从以下3个角度作为突破口进行推断:特殊颜色、特殊现象和特殊转化。分析过程如下:

【知识储备】

1. 具有特征颜色和状态的常见物质。

(1) (淡) 黄 (棕) 色固体:Na2O2、S、FeCl3、CuCl2, 黑色固体:MnO2、C、CuO、FeO、Fe3O4, 紫 (黑) 色固体:KMnO4、I2, 红色固体:Cu, 绿色固体:Cu2 (OH) 2CO3。

(2) 有色气体:Br2和NO2 (红棕色) 、F2 (浅黄绿色) 、Cl2 (黄绿色) , 无色刺激性气体:SO2、NH3、HX (X为F、Cl、Br、I) , 无色无味气体:H2、N2、O2、CO2、CO、CH4、NO。

(3) 常温下呈液态的特殊物质:Br2 (非金属单质) 、Hg (金属单质) 、H2O、H2O2等。

(4) 易升华的物质:I2。

(5) 溶液中的有色离子:Cu2+ (蓝色) 、Fe2+ (浅绿色) 、Fe3+ (黄色) 、MnO4-[紫 (红) 色]。

(6) Br2在水中显黄 (橙) 色, 在有机溶剂中显橙 (红) 色;I2在水中显黄 (褐) 色, 在有机溶剂中显紫 (红) 色。

(7) 有色沉淀: (1) 白色沉淀:H2SiO3、AgCl、BaSO4、BaSO3、Mg (OH) 2、Fe (OH) 2、Al (OH) 3、BaCO3、CaCO3、CaSO3、MgCO3等, (2) (浅) 黄色沉淀:AgBr、AgI、S, (3) 红褐色沉淀:Fe (OH) 3, (4) 蓝色沉淀:Cu (OH) 2, (5) 砖红色沉淀:Cu2O。

2.常见的特征反应现象。

(1) 燃烧:H2+Cl2 (苍白色火焰) , C2H2 (C6H6) +O2 (明亮火焰, 大量黑烟) , Al+O2 (耀眼白光) , Mg+O2 (白色固体生成) 。

(2) 金属焰色反应。

(3) 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是NH3, 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Cl2、SO2。

(4) 在空气中由无色变为红棕色气体的是NO。

(5) Fe3+遇OH-生成红褐色沉淀, 遇苯酚显紫色, 遇SCN-显血红色。

(6) Fe2+遇OH-生成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 最后变成红褐色;Fe2+遇SCN-无明显变化, 通入Cl2后溶液显血红色。

(7) 与碱反应产生气体的溶液中一般含NH4+。

(8) 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并产生气体的物质:Al、弱酸的铵盐 (碳酸铵、硫化铵等) 、弱酸的酸式铵盐 (碳酸氢铵、硫氢化铵等) 。

(9) 燃烧能生成烟:Na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烟, Fe或Cu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烟。

3.特殊转化。

题型三:以元素周期律为背景的无机综合推断

例3.已知X、Y、Z、W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 其中Y和W处于相同周期, 且能形成一种常称为“臭碱”的化合物Y2W。X、Y、Z是金属元素,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若由这3种元素构成的单质的物质的量记为n (X) 、n (Y) 、n (Z) , 它们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H2的体积 (标准状况下) 为V (H2) X、V (H2) Y、V (H2) Z, 且有下列关系:n (X) =n (Y) =n (Z) , 2V (H2) X=V (H2) Y+V (H2) Z。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Y2W的电子式为,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Y2W被称为“臭碱”的原因:。

(2) 若Z为第三周期元素, 则X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单质X与单质Z的化学性质相似, 试写出单质X与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若Z为第四周期元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工业上制备单质Y的方法:。已知Y的氢化物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一种气体单质, 当有33.6L (标准状况下) 气体生成时, 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

解析:本题由后面的定量关系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等物质的量的3种金属单质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关系为2V (H2) X=V (H2) Y+V (H2) Z, 可知三者化合价也存在这样的关系, 有2种可能, 一是X、Y、Z均显+1价, 则X为Li, Y为Na, Z为K;二是X显+2价, Y显+1价, Z显+3价, 则X可能为Be或Mg。要注意到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则X只能是Be, Y为Na, Z为Al, 由上可知, 不论何种情况Y只能是金属钠。

(1) 产生臭味, 应是生成的H2S气体, 是Na2S水解的产物。

(2) 由于Be的性质和Al相似, 因此Be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可与Al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类比。

1. 短周期特殊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

(1) 原子核中没有中子的原子是11H。

(2) 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的倍数关系: (1) 两者相等的原子是Be, (2) 前者是后者2倍的原子是C, (3) 前者是后者3倍的原子是O, (4) 前者是后者4倍的原子是Ne, (5) 后者是前者2倍的原子是Li、Si。

(3) 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是H、Be、Al。

(4) 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Be。

(5) 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Li、P。

2. 特殊元素的性质。

(1)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与其气态氢化物化合生成盐的元素是N。

(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3) 单质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是Br。

(4) 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元素是F。

(5) 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皆能反应, 则其中必定含有Al元素。

(6) 焰色反应呈黄色的元素是Na, 呈紫色的元素是K。

(7)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元素是Cl。

3.常见的等电子微粒:10电子微粒、14电子微粒、18电子微粒。

题型四:元素推断与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考查

例4.在常温下A、B、C、D、E是5种常见的气体, F是固体, 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转化关系中涉及的三步反应均是化合反应。已知D分子是含有18个电子的异核双原子分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反应 (1) 和反应 (2) 均是反应 (填“放热”或“吸热”) 。

(2) D分子的电子式为, F中所含有化学键的类型有。

(3) 0.1mol·L-1的D溶液和0.1mol·L-1的E溶液等体积混合, 溶液呈性 (填“酸”、“碱”或“中”) , 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说明) 。

A.该溶液的pH=11

B.该溶液中溶质电离出的阳离子浓度为0.1mol·L-1

C.该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 (H+) 与c (OH-) 乘积为1×10-22

D.pH=3的盐酸溶液V1L与该0.1mol·L-1的Y溶液V2L混合, 若混合溶液pH=7, 则V1>V2

E.将以上溶液加水稀释100倍后, pH为9

题后反思:无机推断与化学反应原理的有机结合, 使考题具有考查知识面广, 综合性强, 思维跨度大的特点, 预计在今后的理科综合试卷中, 它将依然是化学学科的一种重要题型。

【知识储备】

元素推断和框图推断涉及的大多是常见物质, 与化学反应原理联系的常见考点有如下几种。

(1) C、CO、H2、烷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等物质的燃烧反应, 涉及的知识点有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等。

(2) 合成氨、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氯气与水的反应等都是可逆反应, 涉及的知识点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等效平衡、平衡常数等。

(3) S对应的H2SO3、C对应的H2CO3、Cl对应的HClO等弱酸以及水会与电离平衡紧密联系, 常见元素形成的盐:Na2SO3、Na2CO3、NaHCO3、AlCl3、FeCl3等与盐类水解紧密联系。

(4) 常见物质NaCl、CuCl2等与电解有关联, H2、CO、烷烃等与燃料电池有关联。

题型五:以工业生产为背景的无机综合推断

例5.工业上由钒钛磁铁矿经“选矿”得到的钛铁矿 (主要成分为FeTiO3) 制取TiO2和金属Ti (海绵钛) 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已知反应 (1) 中得到的生铁是铁碳合金, 则反应 (1) 的化学方程式为。

(2) 已知反应 (1) 和反应 (2) 有一种相同的生成物, 试写出反应 (2) 的化学方程式:。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在实验室中模拟反应 (2) , 装置中尾气处理部分如上图所示, 瓶中应加入溶液, 在导管B处应。

(3) 已知在氯化过程中还有一种副产物VOCl3, 实际生产中常在409K下用Cu还原VOCl3得到难溶于TiCl4的还原物VOCl2, 反应中当有1molCu参与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NA,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产品TiO2的质量分数的方法如下:一定条件下, 将TiO2溶解并还原为Ti 3+, 再以KSCN溶液作指示剂, 用NH4Fe (SO4) 2标准溶液滴定Ti 3+至全部生成Ti 4+。当滴定分析时, 称取TiO2 (摩尔质量为M g·mol-1) 试样w g, 消耗c mol·L-1NH4Fe (SO4) 2标准溶液VmL, 则TiO2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解析: (1) 还原熔炼时得到生铁, 说明碳过量, 因此碳的主要氧化产物应为CO。

(2) 氯化过程中相同的生成物指的是CO, 由此可得方程式。氯化过程中的尾气主要是CO和Cl2, Cl2可用烧碱吸收, CO可直接点燃。

(3) 根据题意当有1molCu参与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NA, 说明Cu的氧化产物为CuCl, 而题中已明示VOCl3的还原产物为VOCl2, 由此可得方程式。

(4) 设TiO2的质量分数为y, 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则有:TiO2~Fe3+。

题后反思:以工业生产为背景的无机推断都是以框图信息的形式给出, 解答时既要看框内, 又要看框外, 里外结合;边分析, 边思考, 易处着手;先局部, 后全盘, 逐步深入。而且还要看清问题, 不能答非所问。要求用理论回答的试题, 这时应采用“四段论法”:本题改变了什么条件 (或是什么条件) →根据什么理论→所以有什么变化→结论。

【知识储备】

1.工业制氯气及烧碱。

2.硫酸的工业制法。

3. 硝酸的工业制法: (氨催化氧化法) 生产阶段和反应原理。

4. 氨工业制法。

5.水泥工业。

(1) 原料:石灰石、黏土和其他辅助原料。 (2) 设备:水泥回砖窑。 (3) 主要流程:两磨一烧。 (4) 水泥的主要成分:3CaO·SiO2、2CaO·SiO2、3CaO·Al2O3。 (5) 水泥的水硬性 (硬化过程) 。

6. 玻璃工业。

7. 侯德榜制碱。

将饱和的食盐溶液在冷却时用氨饱和, 后在加压下通入CO2 (由碳酸钙分解而来) , 由于NaHCO3溶解度较小而析出, 将析出的NaHCO3晶体煅烧, 即可制得碳酸钠。

原创题演练

1.水溶液X中只可能溶有Na+、NH4+、Al 3+、Fe3+、HCO3-、CO32-、I-、SO42-中的若干种离子, 某同学对该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气体甲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B.沉淀丙一定属于纯净物

C.在同一溶液中Na+、Fe3+、HCO3-、I-不能大量共存

D.戊中一定含有Na+、I-和HCO3-

2.下图涉及多种无机化工反应, 其中R是一种新型无机材料, M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 F是人工合成的第一种有机物, 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肥料, A、C、D、M均为常见元素的单质, “↑”表示该物质常温下是气体, 反应G+J→F+H2O中G与J的最佳配比为2∶1, 向Y溶液中通入足量的J气体时可得到一种白色胶状沉淀, 将该白色胶状沉淀滤出洗净后加热分解可以得到B。

(1) 试写出下列指定物质的化学式:B, F。

(2) 反应 (1) 的化学方程式为。

(3) 反应 (4) 的离子方程式为。

(4) 上述反应中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有 (填写相应反应的序号) 。

3.A、B、D、E四种元素均为短周期元素, 原子序数逐渐增大。A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均相等。B、D、E三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如图1所示, 只有E元素的单质能与水反应生成两种酸。甲、乙、M、W、X、Y、Z七种物质均由A、B、D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其中只有M分子同时含有三种元素;W为A、B两元素组成的18电子分子, 可作火箭燃料;甲、乙为非金属单质;X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2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甲和乙反应生成1.12L Y (标准状况下) , 吸收9.025kJ的热量, 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 一定量E的单质与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 所得溶液的pH7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3) W—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碱性燃料电池, 电解质溶液是20%~30%的KOH溶液。W—空气燃料电池放电时, 正极反应式为, 负极反应式为。

(4) 将一定量的A2、B2混合气体放入1L密闭容器中, 在500℃、2×107Pa下达到平衡。测得平衡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0.50mol, 其中A2为0.3mol, B2为0.1mol。则该条件下A2的平衡转化率为, 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

参考答案:1.BD

提示:由框图所示分析可知B是Al2O3, M是Al, 白色胶状沉淀是Al (OH) 3;结合反应 (8) 可知E是CO, J是CO2, Y是NaAlO2。根据题中信息知F是CO (NH2) 2, 则G是NH3。结合上述两点得新型无机材料R是AlN, D是H2, A是NH3, C是碳。

篇14:初中化学物质推断题分类例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物质;分类;例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93-01

物质推断是近几年来中考考试中化学的典型试题,这一题目的设置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化学物质基本性质的把握,以及学生在化学方面的逻辑推理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具备逆向思考能力,并且能够准确把握题目的信息。这类题目通常所涉及的知识面都较为广泛,并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题目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学生往往在做这种类型题目时会觉得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可能在浪费大量精力之后,对自己得到的结果也不没有十足的把握化学,而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会选择直接放弃。可以说这一类型的题目是学生在高考时失分较多的题目。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首先将初中化学物质推断题的出题类型进性大体的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题型给出不同的解决办法。笔者认为化学物质推断题大体可分为文字类、表格类、框图类、连线类这四大类,并对前三类题型进行相关说明。

一、文字类物质推断题及解题技巧

这类题目主要是通过文字叙述的形式描述题目。

例1、现有一种白色的粉末,其中可能含有Ba(OH)2、Na2CO3、Na2SO4、FeCl3、KNO3,为了能够准确测定该粉末的物质组成,现进行如下实验:

1、向一定量的粉末中加入大量的水,然后经振荡、静置后得到白色沉淀物,并且上层为无色溶液。2、经过滤后,向白色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发现沉淀物溶解并有气泡产生。(1)由此推断,粉末中一定含有 ;可能含有 ;一定不含有 。(2)写出分析步骤,以及相应的化学反应式。

分析:Ba(OH)2、Na2CO3、Na2SO4、FeCl3、KNO3中这五种物质虽然都可溶于水,但FeCl3溶于水之后溶液呈黄色,其它为无色。并由实验①得知该粉末溶于水之后得到白色沉淀物,并且上层为无色的清液。则说明溶液中一定不含有FeCl3,而所得到的白色沉淀物则可能是BaCO3或BaSO4两种物质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混合物质。当向白色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之后沉淀物溶解并伴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沉淀物只能是BaCO3一种。经过逆向推理则得出Ba(OH)2、Na2CO3一定是白色粉末中含有的,而Na2SO4与FeCl3则一定不含有,而KNO3则无法确定

二、表格类物质推断题及解题技巧

表格类物质推断题是通过表格的形式给出若干物质两两混合后的现象。例2、现有4个分别装有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的瓶子,但每个瓶子上都失去了标签,将这四个瓶子分别编号为A、B、C、D。每次可以从其中两个瓶子中取少量溶液进行混合,并将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请推断出A、B、C、D瓶子中溶液的溶质分别是什么。

分析:结合本题通过表格的形式表格将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四种溶液两两混合的结果制成如上表所表达的形式,并将两表进行对比。

上表中A瓶溶液分别与其它瓶溶液混合时的所发生的实验现象,与下表中的稀硫酸与其它溶液相混合后所产生的现象一致,都是一个有气体产生,一个有沉淀物产生,另两个无明显的实验现象,由此可以推断A瓶中的溶液为稀硫酸;以此类推B瓶溶液与其它瓶溶液混合时的所发生的实验现象,与下表中的碳酸钠溶液与其它溶液相混合后所产生的现象一致,由此可以推断B瓶中的溶液为碳酸钠溶液;C瓶溶液与其它瓶溶液混合时的所发生的实验现象,与下表中的氢氧化钡溶液与其它溶液相混合后所产生的现象一致,由此可以推断B瓶中的溶液为氢氧化钡溶液;则D瓶溶液为稀硫酸。

三、框图类物质推断题及解题技巧

框图类物质推断题是用方框、箭头、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通过逻辑框图实现的。

例3、已知该物质I是固体的碱式碳酸铜,其化学式为Cu2(OH)2CO3,将该物质电解之后,在阳极产生了物质A,在阴极产生了物质B。

1、碱式碳酸铜作为铜锈的主要成分,铜锈的产生除了与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有关之外,还与空气中的 有关。2、E物质的化学式是 。3、在(1)~(6)的反应过程中, 的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运用实验室的方法将两种固体混合物加热后,的够得到气体H,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反应(5)的化学方程式 。

分析:将碱式碳酸铜加热之后会发生分解反应,其生成物为CO2、H2O、CUO;由反应(2)中提到的通电过程可得出物质B为H2O;由反应(4)中发现物质D能够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则由此推断物质D为CUO,剩下的C为CO2。并且在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氢气,负极产生氧气,因此阳极产生了H2,在阴极产生了O2。中间线,由C+CO2=2CO得知生成物F为CO,CO能够将Fe2O3还原成Fe和CO2,因此可以推断物质G是Fe。第三条线物质D既CUO和稀硫酸反应之后生成了CUSO4和H2O,因此物质E为CUSO4

上一篇:品管部工作职责下一篇:治愈系午安心语短信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