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分化

2024-06-18

初中化学分化(精选十篇)

初中化学分化 篇1

一、学生分化的原因

新课标下, 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靠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来完成的, 而实际教学中, 还是习惯于老师走单边, 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听众地位。而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师再精彩的演讲, 也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很难长久保持, 很难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于是, 一部分学生就会“欠债”。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不自觉地被排斥在课堂之外, 在他们心中化学这门课越来越难, 于是就选择放弃。

经近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觉得要吃透新课标的精神实质,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教学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 针对教学目标,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 把有效的问题交给学生。具体操控上, 该让学生讨论交流的, 放手让学生去做。交流后让学生充分表达, 这样教师才会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 并能及时给予解决。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学目标才能落实, 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减少分化的对策

1.分散教学难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 部分难点过于集中, 学生很难及时理解运用到位。具体内容是上册的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难点过于集中, 学生识记理解和运用有很大的困难。最初使用新教材时, 只是按教材内容的安排教学, 到第四单元的时候, 多数学生感到难, 再就是感到枯燥, 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由此两极分化。近两年来, 大胆尝试, 在氧气性质的教学时, 就在文字表达式的下方标注化学式, 遇到具体的物质就用化学式表示。学生都有猎奇心理, 在化学实验带来的视觉感染下, 会自觉地去识记相关的化学式, 还在作业中使用, 经使用能识记很多物质的化学式, 后面学习化学式时就顺理成章了, 难度也降低, 留给教师操控课堂的余地也大了。学完化学方程式, 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意强化化学方程式的运用, 使实际教学时效拉长了, 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实践证明, 分散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运用要轻松得多。

2.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 延续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源自化学实验的魅力, 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只是停留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上, 具体到相关化学知识运用的时候, 兴趣就开始消退。如果能把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转化到学习化学知识上来, 就可以防止部分学生分化, 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教学组织是关键, 教学组织要体现双边活动。演示实验要把实验现象和解释本质规律相联系, 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本质时, 可以把问题交给学生去完成, 教师纠正和补充。学生实验不能让学生只是凑热闹, 实验前检查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情况, 了解学生实验目的是否明确, 过程是否清楚。实验前应设计相应的实验报告, 实验时引导学生把相应的现象和数据及时落实到实验报告上, 实验后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整个过程老师要及时帮学生解答问题, 帮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必要时可以帮学生重做实验。严密组织的实验课, 延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热闹中学生完成了知识的积累。

3.设计合理多样的学生作业

种类单一的学生作业, 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厌学, 是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学生的能力有差异, 布置作业时, 如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训练, 所学知识很难得到巩固提高, 这是造成部分学生抄袭作业的重要原因。教学实践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让所有学生都有练习提高的可能性, 同时还为学生设计实验报告、资料收集、实验材料准备、阅读等多种多样的作业, 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 从而减少学生分化。

4.尊重和热爱学困生

初中生物细胞分化的特点 篇2

1.持久性:细胞分化贯穿于生物体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胚胎期达到最大程度;

2.稳定性和不可逆性: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3.普遍性:生物界普遍存在,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4.遗传物质不变性:细胞分化是伴随着细胞分裂进行的,亲代与子代细胞的形态、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但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不变。

什么是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是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产生出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各不相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产生差异,在时间上同一细胞与其从前的状态有所不同。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性表达,通过不同基因表达的开启或关闭,最终产生标志性蛋白质。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

细胞分化的作用于意义

作用: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做组织。

初中化学分化 篇3

关键词:环境 态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190-01

1 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

问题究竟出在哪?面对学生的成绩,我无数次问自己,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学生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状况,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班级环境

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它息息相关,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好坏之分,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可是,俗话说的好:“一马勺坏一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作为班主任,再给学生安排座位时,总是顾全大局,把各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和各方面表现非常优秀的学生安排在一起,老师的本意都是好的,希望学生间互助,不曾想事與愿违,有些学生不但自己不想学习,上课时还交头接耳,影响到了他人,这种影响是极坏的,老师会因为他影响到了上课情绪、教学进度,学生会因为他直接影响到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影响老师上课,也不影响同学学习,这是老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2 学习态度

作为教师,我们都非常清楚,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尤为重要。许多学生进入九年级之后,对学习的欲望急剧下降,当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除外,因为他们心中早已为自己确立了奋斗目标,他们正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可是大多数同学却不然,常年学习的重负使他们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考试的压力、老师的批评教育使他们坚信:我不行!学习还有何动力所言?能来坚持上学就不错了。那些开学伊始,化学课上耀眼的白光、颜色变化的奇异早已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了。因此努力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改变教学教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我们化学老师努力研究的课题。

1.3 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很重要,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讲清现象背后的奥秘。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讲,对要点没听清或听不全,课后又不能约束自己及时进行总结、巩固,只是机械的模仿,死记硬背。更有甚者,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事半功倍,收效甚微。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训练,经常不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的求根塑本,但是这些学生往往对一些难题、怪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殊不知,这是好高骛远,重“量”轻“质”,使自己陷入题海,不能自拔。另外,有些学生上课不会听讲,上课看似很认真的在做笔记,其实对老师讲的内容根本就没听懂。总结起来,学生是学不得法,不重视基础,从而导致学习滑坡,成绩落后。

1.4 对策的分析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以上问题,我采取了以加强学法指导,严肃学习纪律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想学生们做了如下解释,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1)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把自学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难点、疑点带到课堂上,在课上把问题解决掉。

(2)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切记盲目抄袭,要有侧重点,避免顾此失彼。

(3)及时复习是高效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记忆,使课上所学知识由“懂”到“会”。

(4)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灵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力的考验,使课上所学知识由“会”到“熟”。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反复思考,不会的要及时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并反复练习,是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5)系统小结是学生经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的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小结要以教材为依据,通过分析、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6)课外学习它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能促进他们学习的兴趣爱好,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3 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化学学科,学生以前对它的认识少之甚少,可能认为这个学习过程是艰难的,进而对它产生了畏惧感。也有的同学对它充满了好奇,开始学习尽头充足,取得了小小的成绩就沾沾自喜。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让学生懂得学习化学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许多优秀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阅读及书写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程度。

4 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

化学学科的学习担负着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特别高。学习化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做题不实验不行,只实验不创新不行,只创新不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不但能钻进去,还能出得来。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我们面对的是四五十名来自不同乡村的学生,虽然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学习,但是自己吸收和消化的能力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必须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这个大集体中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对于思维发展缓慢的学生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告诫学生学习砸实砸牢的同时,我们在教学上也不能贪多求快,不要放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不要盲目的提高教学的难度和水平,循序渐进才会受到好的效果。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和同学们一定都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初中化学分化 篇4

初中阶段学生化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 学习差的学生占的比例较大。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经过近三年的调查和研究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了本校学生分化的原因, 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产生学生分化现象的原因

1.缺乏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向, 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验。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而且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与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我对本校初三的5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成绩在30分以下的学生普遍都缺乏学习兴趣, 厌学情绪严重, 没有学习动机, 没有学习目标, 对今后没有任何打算。还有几个同学也想过要好好学习, 但意志力薄弱, 吃不了苦,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 玩过了头, 忘了学习。学习化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学习成绩就比较差。可见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2.新教材虽然降低了化学理论和化学计算部分的难度, 却增加了很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的环保、材料、燃料、有机化合物和营养素等方面的知识, 这也客观地使教学进度紧了许多。例如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内容中, 教师往往会因课时的偏紧, 在学生还没有完全记熟元素符号、化合价时, 就马上教写化学式, 在教学过程中又是教师讲的多, 学生练的少, 导致了学生写化学式时错误较多, 如元素符号书写不正确, 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例不正确等等, 直接影响到紧接其后的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给学生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被调查的50名同学中, 最初出现成绩分化的就在于化学符号这个知识点。在遭受几次挫折后, 一些原有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自卑感, 失去了学习兴趣, 学习成绩也就逐渐落后了。

3.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造成分化的一个原因。在我们农村初中, 有许多学生学习十分认真用功, 但每次考试成绩却总不如人意, 学生本人也十分苦恼, 渐渐地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没有了学好化学的兴趣。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懂得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不懂得在学习中如何抓重点, 如何去应用知识。许多同学属于被动学习。进初中后, 还像小学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老师惯性运转, 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学生往往在教师强调记忆的情况下, 片面地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背功的学科, 所以不讲方法就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等, 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从这3年的调查发现学习方法不当主要表现在: (1) 学习无计划。 (2) 不会科学安排利用时间。 (3) 不求甚解, 死记硬背。 (4) 不能形成知识结构。 (5) 不会听课。 (6) 抓不住重点和难点。 (7) 理论与实际脱离。 (8) 不善于科学用脑。

二、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一) 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使学生想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景, 充分挖掘教材, 设置悬念, 引起学生的好奇,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兴趣应从开头就做起。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学习的发生原源于情景变化的刺激。因此, 在教学中尽可能创设问题情景, 将这些问题用各种形式展示给学生, 有了问题就会产生思维, 而有了思维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 开始上第一节课时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 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 此时, 学生精神抖擞, 课堂上充满欢快的气氛。老师问:“氢气球为什么能向上飞?”“如果改用口吹气球, 它能不能向上飞呢?”对于这些疑问, 老师可不作答。还可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钢铁是如何炼成的?铁为什么会生锈?煤气为什么会使人死亡?瓦斯爆炸如何预防?人胃里的胃酸过多可以用什么药治疗?森林火灾如何预防?等等。在学生面前不断地提出他们暂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 让学生在无尽的问题中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永不满足。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动时期, 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简单安全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 既能增强他们的记忆, 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中, 就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并给出几组不同的仪器让学生组装并制取出二氧化碳。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 要优化课堂结构并注重实验, 使学生想探究、会探究、乐探究

由于课时紧, 内容多, 所以必须优化课堂结构。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要完成“讲、练、评”三个重要的教学层次, 三层应相得益彰, 融为一体, 这样会得到教与学双向反馈信息。在每堂课中都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教为辅。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学”, 主张“智育”, 注重“自学”。所以课堂练习时间一定要充足, 才能给学生留有记忆新知识、消化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的时间, 使学生能从书本中走出来, 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重新认识新事物, 建立牢固的知识体系;这样才有利于信息反馈, 使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及时掌握未达成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以便补救调控。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活泼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激发思维, 发展能力,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教师的主导作用从中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的主体性从中得到了发挥。例如在元素符号的教学过程中, 提前就叫学生去记忆, 并且多次课前听写。而在讲化学式书写时, 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练习,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书写的原则和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 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 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 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 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 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实验教学, 充分让学生参与全过程, 在实验中探究, 并能提出新的问题, 设计出新的探究实验方案。要把一个问题研究透, 同时衍射其他问题, 将知识形成网络,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三)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部分潜能生在学习上花了不少功夫, 但因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而学习成绩不理想, 故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 正如医生用药, 不能千人一方, 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实际出发, 根据自己的情况, 发挥自己的特点,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首先培养他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是:耳、眼、脑、口、手并用, 勤练习、多质疑、勤思考、重归纳、多应用, 要注意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在学习过程中, 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 并永久记忆在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 以便加宽知识面和培养自己再学习能力。

其次指导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循序渐进, 勤于思考, 善于总结及科学的安排学习时间。学习不能只凭热情,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任何知识, 必须注重基本训练, 要一步一个脚印, 由易到难, 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 切忌好高骛远, 还没有学懂, 就急着去学习后面的知识, 基本的习题还没有做好, 就一味地去钻偏题难题, 这是十分有害的。学习必须勤于思考, 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 做到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要一丝不苟, 切忌似懂非懂。例如:习题做错了, 这是常有的事, 重要的是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它。要在初中阶段就培养这种本领, 这就要求我们对解题中的每一步推导都能说出正确的理由, 每一步都要有根据, 不能想当然, 马马虎虎。要善于总结, 学完一节, 要做个小结, 学完一章也要做个总结, 学完一本书更要做个总结。通过总结形成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学习过程中还要合理安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才能事半功倍。

三、总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形势在不断变化, 成绩分化的原因也在变化, 教学策略也要相应变化。只有因时制宜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才能减少分化, 提高总体成绩,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就初中生在化学学习中出现的两级分化, 以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 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了解学生分化的原因, 防范分化所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 最终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初中化学分化,分化原因,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林智文.新课程中化学的教与学[J].新课程 (教师) , 2009, (12) .

[2]刘兴宝.初中有效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J].数理化学习, 2013, (02) .

初中化学分化 篇5

重庆市武隆县平桥中学 廖政明

摘要:我在一所乡镇中学担任英语教学的工作,进入八年级后,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有些甚至是讨厌学英语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成绩优异,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根据此情况,我分析了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英语学习两级分化 成因 对策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但由于各种原因,进入八年级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是讨厌学英语了,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越来越差;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轻松且成绩优异,两极分化不断加大。如何处理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学生以后能否继续学好英语的关键。

一、分化的原因

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村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的意识

我们农村乡镇中学的学生,觉得在课余说英语是“装洋”,甚至有学生还觉得可笑。另外,一些家长觉得读一点书和考大学没有多大的差别,都是打工,所以不重视。所以,英语学得好不好,在他们的心中都没有关系。这实际上是最关键的。要改变他们的意识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2.拼读没有过关

虽然现在农村的中心小学开设了英语课,可是一开始就没过好字母关,更不用说音标关了。在初中后,有些学生觉得简单,没有重视,结果到现在连26个字母都还不能熟练地会读会写,更谈不上根据音标拼读单词了。当然,没有开设英语的村小,一开始就觉得难,就没有入门,学习起来既无信心,也无兴趣。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没有自觉性,根本就没办法学习。要转变这部分后进生需要下很大的工夫,也比较难。

3.教材难度加大,容量也加大

仁爱英语教材的内容多、语法难。面对这么多的词汇,再加上部分学生的意志力薄弱,许多在七年级时的中等生甚至中上的学生都感到记单词力不从心。由于单词未掌握扎实,听课的质量、作业的效果就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七年级时,这些学生几乎每段对话、每篇课文都能背诵,到了高年级,能把课文、对话都背会的是少之又少。没有了背诵,当然就缺少了必要的语言输入,其他语言技能的培养和发展都受到了影响。再加上,时态的增多,各种时态间的用法相互混淆。就这样,许多原来的中等生也慢慢地退步了,进入了英语学困生的行列。夯实基础看起来是很简单,实际上又是很难的一个环节。

4.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上课进度过快

在高喊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和学校根据成绩给教师排名等各种外界因素给教师造成的压力,许多教师课堂上忙于讲语言点、做练习,却舍不得花点时间搞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更不愿尝试多样化的新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上课越来越觉得无趣而不喜欢学英语。另外,由于教材难度加大,容量也加大,照顾学生听懂了,理解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课程完成不了;完成的教学的进度,很多学生又没有听懂。这也是我在教学中感到最无奈的!

5.学习习惯差、学习策略不科学。

有些学生不是学习不够努力,也不是对学习缺乏热情,而是学习方法不恰当。他们不能根据拼写规则记单词,而是在死记硬背字母的顺序,以至记单词的速度缓慢;单词的记忆也

不会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做好复习;对待错题更不会去分析错因、深刻体会、反复理解等等。所以,这些学生学得很苦、很累,成绩却上不去,最终还是掉队了。

二、对策

为了防止和杜绝两极分化现象的形成和进一步扩大,我认为应该根据两极分化的成因,对症下药:

1.营造学习英语的环境和增强学生的意识

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我们可以在班上和学校建立“英语角”,让学生多说英语,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和环境。另外,强调英语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意识。只有学生自己想学习,学生才能学好!

2.互助合作

把班里英语成绩差的学生与成绩好的学生“接对子”,让他们自由组合“拜师学艺”。一旦建立“师徒”关系,“徒弟”就必须听从师傅的话,完成师傅布置的任务,而“师傅”则必须对“徒弟”负责,对他的学习严格要求,督促他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如监督记单词、默单词、背课文等。“师傅”还可给“徒弟”布置适当的任务。如当天单词听写较差时,可要求他重听写。同时,“师傅”还要给予“徒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2.注意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个性差异,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实际,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在备课时,要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同时还应及时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帮助,千万不可因赶进度而对学生学的情况置之不理,致使部分学生因不能及时掌握而成绩越来越差。

3.教学手段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要求学生反复地模仿,如果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就会感到枯燥,学习就不主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更多实践英语的机会.例如在课前学唱英文歌曲、课中开展英语辩论会、讲英文故事比赛;课后还可组织学生看英文版的电影等。同时还要利用中学生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多搞一些竞赛,如单词竞赛、猜测游戏或配音、演课本剧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英语,既增加了学生实践英语的机会,提高了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英语,这样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教学中学习策略的指导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学习策略的能力。例如在课前预习的策略、课后复习巩固的策略、有效记忆单词的策略、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复习巩固单词的策略等。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5.亲近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对于英语学困生,教师更应该想方设法多与他们聊聊天,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喜欢你,进而“爱屋及乌”也喜欢学你教的英语。另外,在课上或课外多多鼓励他们,也在学习上给予一定的帮助,让

他们觉得教师是真心为他们好,而且他们是受到教师的特别关心的,这样他们会对英语学习越来越有劲。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只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遵循教育规律,注意做到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一定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功;融洽师生关系,注重情商的培养,就一定能扭转英语教学中慢、少、差的现状,走出两极分化的教学困境,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农村初中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2.《英语教材教法》

初中化学分化 篇6

在幾年的化学教学中很明显可以感觉到,化学上册教材中前两章的学习,所有学生都可以学的很好,而到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时,学生自然就出现了两极分化。仔细分析这两章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情况,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

一、这两章知识中有两个难点,化学用语的突破和化学理论知识的元素观、微粒观的建立。

二、初三学生在现在这个阶段应该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完全形成,对于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学生普遍感觉难理解,对元素、化合价、化学式的概念意义书写及有关计算,有的学生认为简直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样一来导致一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甚至可能因此而彻底放弃化学学习。

那么如何使两极不再分化,突破学生的学习上的难关呢?我们教师就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狠下功夫。

一、分散难点,强化化学用语的应用

初中阶段所学化学用语主要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 这三类化学用语又密切相关,一环扣一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这些又是众多化学用语的基础,所以初中阶段化学用语的学习尤为重要。我们教师为了分散难点,可以把元素符号放到第一章先突破记忆,每节课突破记忆5个元素符号,5节课下来元素符号基本解决。常见化学式则放在第二章记忆学习,这两章每学习一种物质、一个文字表达式就在其下面注出对应的化学式,并指出其中含有哪些元素,从而分散记忆化学式,为后两章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强化化学用语的教学,突破化学用语的四关:元素符号关、化合价关、化学式的书写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关

在化学式教学中,书写是基础。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分三步进行:先确定组成元素或原子团的种类,接着标出化合价确定元素的顺序,最后交叉化简写出化学式。不少学生化学式写错的原因是没考虑化合价就写,或者没记住化合价。因此,就必须要求学生一定要熟记化合价,特别是原子团的化合价和书写方法。不妨与英语学习进行比较,化学上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当于英语中:字母-单词-句子,它们是环环相扣的,前面的内容学不好,后面的知识是很难学好的。化合价则相当于英语上的音标,在没学音标之前,同学们记英语单词只能靠死记硬背,学好音标后,别人读一遍你就可能正确写出来。学好化合价也一样,别人读出物质的名称,自己马上可以写出化学式。

告诉学生: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贯穿教材的始终,内容非常重要。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它们的必要性。同时告诉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努力学习,学好它们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用语的信心。只有信心还不够,还要有科学的方法,熟记元素符号和化合价,根据化合价写正确每一个化学式,按固定程序书写化学方程式。

三、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模型

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如利用模型、挂图、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和方法继续从感官上刺激学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微观世界中,并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微粒。把分子、原子模型化,用球棍模型让学生感受到物质构成的奥秘;让学生画模型图,水分子取名为"熊猫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取名为"羊肉串"分子。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是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组,可以形象的理解为小时候玩的积木,原子是积木块,分子是组合好的建筑,化学变化就是积木块的分散和不同组合,变化过程中积木块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变,只是组合方式发生的变化。这样既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又把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也说清楚了。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发掘课本上的实验,尽可能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化学用语、化学元素观、微粒观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难点,教师要通盘考虑,精心组织,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既要充分重视,讲透练熟,又要随时巩固,加强应用。

化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及其对策 篇7

关键词:化学,学习分化,原因及对策

化学作为高中课程必修课之一,对理科发展方向的学生具有较为重要的基础作用。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化学学科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其中,将以稳固学生化学基础为重点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以培养学生创新与探索精神为教学目标的改变尤为突出。然而,在新教学形式的实践中,仍然出现了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的现象,在降低化学教学效果的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化学综合能力的发展。

1.化学学习出现分化现象的现状及原因

由于化学学习分化现象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较为严重,因此,笔者根据观察和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将高中学生化学学习出现分化的原因总结为化学学科特点因素、教师化学教学因素以及学生认知特点、学习风格因素三个方面,具体如下。

1.1化学学科特点因素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体现了自然世界中微观因子的变化规律,为人类生产生活奠定了基础。化学学科在我国课程体系中长期处于基础地位,要求学生能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并基本掌握化学实验研究原理和途径。然而,在具体的化学学科分支中可知,由于要求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点均属于较为分散的基础知识,如某种化学物质的一次学习、化学式的认识等;该类知识的把握对学生记忆力以及知识构建水平的要求较高,一旦学生无法对化学基础知识点进行有效记忆,则极易因学习效能过低而失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另外,化学学科还具有层级逻辑联系极强,且化学原理、 规律等知识均遵循由简入繁的教学与学习规律。因此,学生在初始学习阶段时容易出现基础知识牢固以及基础知识分散两种类型,起初这两种分化并不明显,对学生成绩等作用不大;而一旦化学学习进入更高层级的学习内容时,基础知识分散类型的学生则容易出现无法理解深层次的学习内容的现象;由此导致初始学习阶段形成的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最终将形成化学学习的两极分化情况。

1.2教师的化学教学因素

在学生化学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风格等对学生学习成效同样具有较大影响。从上文论述中可知,化学学科具有相较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采取与其他教学相区别的方法,才能保证化学教学的效果。但部分化学教师并未对化学学科教学给予足够的科研重视度,通常采取传统的方式———灌输式进行教学;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使具有化学学习特长的学生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却令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化学能力走向另一个极端,由此形成了学生化学学习的分化现象。

1.3学生认知特点以及学习风格因素

在形成化学学习分化的因素中还包括学生本身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风格特点。其中,认知特点偏向于“场独立型” 的学生更能在心中构建化学知识框架,并通过自身分析获取化学相关规律;而偏向于“场依存型”认知特点的学生较为依赖教师的教学和普及,并无法快速、高效地通过独立思考获取化学规律等知识;而在教师未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学生认知差异将引起学习分化。

除此之外,学生的学习风格同样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效果。其中,部分学生擅长零散知识的记忆,可以通过记忆法以及重复学习法对化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把握;而部分学生记忆能力较差,其他思维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素质较好,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对内容的掌握有所偏颇。可见,学习风格将使学生产生化学知识内部分类的分化。

2.应对化学学习分化的有效对策

针对上述提出的导致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原因,笔者通过思考和探究,对教师解决分化现象的实践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2.1优化化学教学结构

根据化学基础知识点分散、层级逻辑联系强以及原理难度的规律等特点,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化学课程的具体结构内容进行优化,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的基本框架,从而为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以苏教版高一化学专题一中第一单元课程内容为例,该单元主要对学生普及化学的本质以及基本概念等知识,包括化学的基础物质,如分子、原子等离子的概念、性质、结构等; 以及化学的基本使用单位和计算方法,如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摩尔”等;并要求学生通过了解较为分散的基本知识理解化学科学的本质和作用;此外,该单元还提出了对物质进行不同方法分类的要求。可见,在同一个教学单元里,知识具有分散性、跨度大的特点。

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可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类、整合、 拓展等一系列优化程序。首先,将本单元分为三个主要板块, 包括化学物质板块、化学研究方法板块以及化学本质板块; 其中,前两个板块属于化学基本知识内容,可归为“技术板块”,后一个板块可作为意识形态的深层探索方向。完成主要内容分类后,再根据每一个大类进行分支、拓展,尽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充分了解高中化学的含义以及学习内容、目的。由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本单元的知识构架, 同时也将达到促使所有学生高中化学入门同步化,从而降低分化现象的发生概率。

2.2创新化学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师教学方面,应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充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使教师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掌握课堂情况以及学生学习进度,进而降低学生化学学习的分化程度。以苏教版高一化学专题二中第二单元课程内容为例,该单元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学习钠、镁及其化合物,掌握各类物质的不同反应,并能以之为基础解决基本的化学问题。该单元涉及了 “焰色反应”“、钠、镁的提取以及其他化合反应”等试验,仅仅通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并不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现场试验活动, 通过实验展示以及请学生体验实验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教与学的参与度,进而促进教学成效的进步。

2.3以学生为基础,培养化学综合能力

为防治化学学习分化现象产生,教师还应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以及认知水平等基本信息,并以学生基本信息评估为基础,在课堂上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并在课后给予学生相对应的辅导,从而拉近化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学生水平。例如,教师可对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通过给予学生部分提示而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潜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其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另外,教师应对偏向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学生采取“支架教学法”方式,通过帮助学生建立好化学知识构架,使其能在知识建构的基础上完成化学分析,并在取得一定成效后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只有充分考虑学生化学学习的特殊性,并针对不同的特性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化学综合能力的目的。

结束语

初中化学分化 篇8

关键词:学案,优势,编制

学生在进入初三后才涉及到化学的学习,但学习不久就会出现两极分化,越往后分化现象会越严重。我认为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的有限。

2.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如:一些学生习惯于机械地识记化学概念和化学用语等,不能理解识记。

3.学生听课不认真,学习主动性不强。出于对化学实验的好奇,他们便能认真听讲,而对于无实验内容的学习,他们则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锐减, 不能主动学习。

4.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一些学生不会记笔记: (1) 没有层次、没有条理地乱记一通。 (2) 疲于笔记,忽略了认真听讲这一重要环节。 (3) 只听不记,一节课下来,书本上一丝痕迹都没有,复习时无据可依。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利用“学案教学”能延展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有效防止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两极分化。

一、学案的优势

1. 一目了然、条理清晰。

学生需记录大量的文字叙述、实验现象、定律解释、化学方程式等,另外,有时还需记录一些补充和拓展知识。这么大的记录量,学生如记在书上,肯定非常零乱,没有条理;如记在笔记本上,则不全面或书写量大,没有重点,不成体系。若设计成学案,课堂内容将非常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2. 少写是为了多听。

大部分学生会记录下教师课堂所讲的知识和补充的内容与板书从而忙于记笔记,忽略了教师的讲解,由“听者”变成了纯“抄录员”。若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编写出学案,学生在大部分时间内就能认真听讲,只需记录一些解题的思路、技巧和重要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极大地减少书写量。如此,不仅能节约时间,而且能使课堂知识容量增大,提高教学效率。

3. 全神贯注于课堂。

要想所有学生在45分钟内都不开小差,简直难于登天。如果使用学案,学生的学习状况就能历历在目。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检查,如发现有学生学案中所讲内容有空白或张冠李戴时,则说明该学生刚才注意力可能没有集中,这时可予以及时的提醒与纠正,如此开小差的几率将大大降低。同时跟学生交代好:课后要将学案收齐进行检查,那么学生就更有压力,在课堂上便能将压力转化为认真听课的动力。

4. 温故而知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有些旧知识会遗忘,但只要翻到相应的章节学案就可以温故。若学案设计注意到节的完整性和节的连续性,那么学生在自我复习后有时会有一些新的认识,达到知新的目的。另外,完整的学案对学生进行化学总复习更加有利,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自我复习,把握重点、难点。

二、合理编制学案

编制学案不是简单地将教案照搬过来,它一定要体现教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学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案的有效性。

(1)是否必须使用学案。

我认为:化学教学,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用上学案。有些内容(如一些概念)在书本上有的,学生只需在课本上用红笔划下来即可,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结论可直接记在相应实验的旁边,这些就没有必要用学案。学案在复习课时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教师可分类、分层地选编习题,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复习完一节课后都有所得。这样,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解决掉基础题后,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意志;学习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也能“吃得饱”,更能激发他们去追求习题的挑战性与复杂性。

(2)学案编制能否培养学生严谨而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

在实验室上课,很多学生对化学实验十分感兴趣,只知道好玩有趣,有时在动手的过程中只注意到表面的、较为明显的现象,忽略了细微的变化;有时只注意到生成物而忽略反应物的变化,从而对现象的描述不全面、不科学,因而造成知识的错误或遗漏。比如:在观察镁条的燃烧时,不少同学只注意到耀眼的白光,往往忽视产生了白烟。同样,红磷燃烧看到有大量白烟,却忽视了红磷燃烧时有红色火焰。一些学生受书本的影响,盲信盲从,没有真正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如:点燃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一些学生受教材结论的影响,会先入为主地认为火焰是淡蓝色,而不再认真观察,其实在玻璃管尖嘴处燃烧的氢气的火焰是黄色的。若教师在编制学案时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循序渐进地设立一个个小台阶,让学生一步步往上走;同时对那些与教材描述不一致的现象,不轻易否定,而是通过学案设计问题进而讨论并找出原因,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严谨而科学的学习态度,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2. 学案的可实施性。

(1)教师需认真备课。

编制学案应从学生的角度和学习实际考虑,力求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因此在编制学案前,教师需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重难点的突破要充分把握,同时也需集体备课,集众家之所长,并将其体现在学案中。教师更要认真分析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本内容进行重组或调整,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运用学案将得心应手,知识掌握便能牢固,学习兴趣更为浓厚。如:学习碱的性质。教师可以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鉴别为主线设计学案,学生自然而然会比较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将它们溶于水就可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在鉴别的同时,也归纳出碱的通性,从而让学生有水到渠成的感觉,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同时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迁移能力都会得到锻炼。

(2)学案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沪教版的化学课本插图、实验较多,文字叙述较少且不够细化,学生看起来费时费力,且不知重点。因此教师必须对有些知识、过程进行重组和细化,达到条理清悉,重点、难点突出。因此,教师在编制学案时,需在大标题下多用一些小标题。

(3)精选例题和习题。

只听或只记而不练,会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因此在突破重难点后教师还需及时加上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题不贵在多,而在于精。教师可选用历届中考中频繁出现的习题,也可适时适量增加一些拔高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加强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运用。学生的学习能力必将有质的飞跃。

(4)及时反思。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案总会有点疏漏、失误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不断地自我反思。如:课后教师若能对教学各环节用心体会,根据在使用教案中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学案和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的补救措施,势必会使下一节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实践证明,利用好学案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的。不但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舒坦。同时,教师在合理编制、运用学案的过程中,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能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宋运来.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5.

[2]郑国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陕西教育, 2005.

[3]丁革兵.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初探.化学教育, 2006.

初中物理学习两极分化探究 篇9

关键词:学科特点,学习态度,习惯培养,激发兴趣

在当前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 使物理由“难学”变为“易学”, 使学生由“怕学”变为“想学”, 是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因此, 初中阶段物理学习的两极分化的产生原因和对策非常值得去探究。本人对此做了以下探究:

首先, 谈谈造成两极分化突出的原因。

1.物理学科特点是介于文理之间。物理包含了很多概念、规律, 既具体又抽象, 更严密, 逻辑性强。所有的规律都有其成立的条件, 如果条件不明确或不具备, 那么这些规律也就不成立了。并且与数学、语文知识的联系很密切, 可谓文、理两科特点融于一体。数学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但物理知识又有别于数学知识, 它有其特定的物理意义。如数学中的比例式, 可以说某个数与另一个数成正比, 与第三个数成反比, 但在物理中像匀速直线运动公式、密度公式、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等都不能按数学的思维去理解。语文知识在物理学中有深刻的体现。物理中的概念、定律的文字叙述要精确, 一字之差, 天地之别。例如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不能叙述为垂直向下;物体吸热后温度升高了20℃和升高到20℃, 含义截然不同。又如“连通器里只有一种液体在不流动时各液面总相平。”没有“一种液体”、“不流动时”结论便不成立。粗枝大叶的学生势必会受到挫折, 造成两极分化。

2.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处于萌芽阶段。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还不成熟,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多以感知为主, 停留在“看得见, 摸得着”的较浅层面。物理知识虽以“物”论“理”、以“物”悟“理”, 但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 并不是所有的“理”都能通过“物”得以明示, 有不少定律、定理是在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理想化模型分析、推理出来的, 有相当的抽象性。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浮力产生原因的分析、能量守恒定律的总结等。学生接触物理前, 头脑里有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的前概念, 与科学的概念相去甚远。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科学的概念, 与学生目睹的事实有冲突, 全新的概念难以建立。并且随着知识的加深, 综合性加强, 特别是从初二下学期开始, 一些问题积累多、遗留大, 基础差的学生就更感困难, 从而使物理两极分化成为必然。

3.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方法落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法陈旧, 缺乏艺术性的陈旧的教学方法, 是学困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又一重要原因。只是说教, 满堂灌, 不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是把学生摆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只管教, 不管“导”、不管“学”。同时也不能很好地体现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这一特点, 不重视实验教学, 不重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探究, 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不能很好体现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 使本来生动活泼的物理变得“生吞活剥”。

其次, 针对上面的两极分化成因探究, 防止两极分化对策如下:

1.帮助学困生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学困生不都是因为智力水平低下, 大多数是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 态度不够端正, 我们首先要从根本上教育他们明确目的、端正态度。

2.激发兴趣, 启发思维, 当代杰出的教育心理家布鲁纳在回答教师“怎样教”这个问题时指出:“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 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它告诉我们:教学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物理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极为广泛, 学好物理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极为重要。教学中, 以一些新奇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光滑的桌面上, 一只蚂蚁能推动一个很重的东西吗?用纸杯能烧开水吗?充分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 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出人意料的结果使学生感到惊奇, 从而激发对新知识的渴望。

初中学生英语成绩分化的策略研究 篇10

1.没有语境,不愿开口。

作为一门语言,其功能是进行交流的。初学英语的学生往往都能大声的朗读出来,但是,由于现在初中每周只有五节英语课,平均一天一节,其余的时间顶多是做做练习题,多数学生极少运用英语对话,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衰减,由开口学英语到哑巴英语,由积极主动学到消极被动学,一步一步进入恶性循环。所以,学语言必须有相当的语境才行。

2.词汇量大,记忆困难。

初学英语者读书声大,学习兴趣浓厚。随着年级的增大, 词汇量的增加,部分学生毅力不坚强,对一些词汇不读不记不写,导致语言材料的脱节,词不能句。

3.兴趣和自信心的缺失。

学生出现这些困难,其根本的原因是失去兴趣和自信心,并非完全是因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差异,也非教师教得不好,更不是教材的难度大。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缺乏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继续学习英语的意志力。

4.大班额现象的影响。

在我们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匮乏,初中的大班额现象非常突出。这就直接导致一个班往往有七八十个学生,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分散,再加上外界环境的诱惑,出现学习困难的学生纷纷会一步步偏离学习的轨道,而教师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抑制分化的措施

综上所述,影响农村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出现分化的原因有以上四个方面,那么如何抑制分化,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能打下坚实的基础,获取较为理想的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农村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我认为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及时指导,以防为主。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英语的教学重点,因此面向全体同学教学,尽量争取人人基本达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出现差距是不可避免的。若出现,就应该及时找学生谈话,分析他们落后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对于一些有可能掉队的学生,及早指出,说明掉队的严重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

2.讲究教法,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

教无定法,英语教学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原有认知结构以及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来进行教学,争取做到既对接受能力强、学习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尝试,又兼顾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应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切不可无的放矢,盲目提问,学生回答后应给予肯定。教学之余要给“差生”以特别的关照,如帮助他们克服心理恐惧,作业可采取面批,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和失落感。努力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期待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的教学效果。

3.激发内在动机,诱发兴趣。

兴趣是人一生中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是防止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若学生能听懂老师和同学说的英语,能用英语表达简单的思想,能读懂简易读物,他们就会感到有收获,兴趣就会产生,所以每堂课都注意让学生有练的内容,有练的时间。每次练习五分钟左右,费时不多收获较大。另外,给学生留同步阅读训练作业,以开阔学生眼界。依靠自己的能力在英语阅读中了解到异国他乡的风俗习惯、名人趣事,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我们应借助集体的力量去感化他们,将学困生分到不同的小组里面,采用好中差搭配,小组帮扶,经常性地开展集体、小组、个人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压力,为了不甘落后而去进行听说读写的各项训练。为了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我们还可以结合书本做一些小游戏、听听磁带、唱唱歌曲。在训练情景对话或小短剧时,可以让学困生参与一些简单的角色表演,逐步消除自卑感,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丰富多样的教学和训练活动中,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他们的价值,使他们对英语从内心还不想放弃,这对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一定会有帮助。

其次,良好的合作型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大有帮助,因此,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普遍关心学生,尤其差生,同他们交朋友,不歧视他们,不动辄训斥他们,常鼓励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以兴趣为中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4.用爱唤醒沉睡的学习热情。

教师要善于打感情牌,加强感情投资,用自己的爱去感化学困生,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应特别加以关照,用爱心去抚慰他们,教师的爱会像春风一样融化其心灵的坚冰,鼓起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上一篇:走进中国航海博物馆下一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