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化学式总结

2024-06-29

初中化学化学式总结(通用14篇)

篇1:初中化学化学式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总结---

化学之“最”47例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8.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9.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0.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1.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2.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4.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5.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6.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17.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8.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9.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20.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21.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22.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23.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2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5.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6.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7.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8.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9.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30.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31.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32.过滤操作中有“三靠”“三低”:(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33.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34.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5.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

(3)不尝药品的味道。

36.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7.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8.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9.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40.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41.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42.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43.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

44.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5.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46.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7.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篇2:初中化学化学式总结

要掌握的内容:

能用化学式正确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记住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要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及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

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能看懂常见商标中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初步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质量比或根据质量比求化学式、计算指定元素的质量分数

1化学式

1.概念: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注意】每种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2.化学式表示的含义(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

  化学式的含义 以H2O为例
宏观 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有哪些元素组成的 表示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微观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者一个原子 表示一个水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表示一个水分子中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备注:在化学式与元素符号前加上大于1的数字,都只具有微观意义,即只代表几个微观的微粒

3.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2化合价

含义:由于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所以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是在化学式中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标记,一般把“+”“-”写在前,价数写在后。如

元素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离子符号 化合价
正负号及数值标的位置 元素符号的右上角 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正、负号及数值书写顺序 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 正、负号在前,数值在后
联 系 离子所带电荷与化合价数值是一致的,已知离子符号可推测该元素的化合价,已知化合价也可以确定离子所带电荷和电性  
实 例 Mg2+、Ca2+、Cl-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①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② 在化合物中,氢元素的化合价通常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显示-2价

③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里显正价,非金属元素在和金属元素化合时,通常显负价

④ 一些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如Fe有+2、+3价,S有-2、+4、-6价

备注:这里介绍两种化合价口诀供给同学们记忆:

口诀1: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莫忘单质为零价

口诀2:

钾钠银氢正一价, 钙镁钡锌正二价;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是负二价;铜正一二铝正三,铁有正二和正三;碳有正二和正四,硫有负二正四和正。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将化学式中所有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加之和,即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2)计算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之比

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因此这些数字的比值就是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之比,如:Fe2O3中,铁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就是2 :3

(3)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

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积之间的比值

(4)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5)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在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小结归纳:

调皮的数字——不同位置的数字意义

篇3: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过渡

学生在这个阶段的过渡如此艰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1、从教材的内容上, 初中化学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 理论性不强, 抽象程度不高, 更多的是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一些粗浅的认识或描述, 运用一些形象思维来帮助学生记忆, 学生不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例如高中化学必修一有关物质的量—摩尔的内容时, 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它所表示的单位一不一样, 自然单位也就不一样。但对学生来说抽象程度高, 难以接受, 所以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的开始。

2、从教法上找原因, 在初中化学入门时, 常常为了让学生记忆一些东西方便而不注意化学原理的渗透, 使学生往往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到了高中阶段当理论进一步深化及应用的时候, 学生觉得一下怎么听不懂, 初中学习化学的程度跟高中衔接不上。我感觉我们教师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做法: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化学的衔接, 就开快车, 赶进度, 有的把教材过早深化延伸, 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 忽视学生思维发展的适应性和渐进性, 学生也一下消化不了, 因此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3、更关键的原因是学生自身。初中学生到了高中以后, 他们不能再像初中那样过多地依赖老师, 高中的科目又多, 不能有很多时间对同一知识重复多次等很多的不适应, 导致他们刚开始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特别是有些学生本身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就较差。

基于以上原因, 很多学生没有很好完成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过渡, 对以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 怎么办呢?

1、找到初中化学和高一化学知识上的连接点

我在备课时, 仔细研究初中化学课本, 知晓学生对已有化学知识的了解, 并使之过渡到高中化学, 与此同时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引发学生的足够重视和兴趣。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 使学生转变学习方法思维方法, 找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如, 我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 学生在初中阶段认为氧化和还原是两个对立的化学反应而不知道他们还有统一的一面, 我帮助他们分析在同一化学反应中, 有一个物质失去氧一定会有另一个物质得到氧, 两者既对立有统一, 缺一不可, 从而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这样既理解了概念又对他们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促进知识的衔接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标准,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课堂活动的趣味性以及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 我都做了相应的改变。比如, 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我们化学课上的难点, 同时在重点内容上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同时我在学生实验的设计上增加一些新进的仪器、激发学生实验创新的意识, 突破以往的实验模式,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不断去探索新知, 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顺利过渡到高中化学的学习中。

3、逐步在学习化学的方法上和学生打成共识

我们在讲完离子反应以后, 学生需从本质上理解高中阶段的化学反应, 通过离子反应掌握反应的本质。离子反应反映的是一类化学反应而不是某一个化学反应。这时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一些化学反应, 方法有了, 学习也就容易一些了。

引导学生知道概念的运用、迁移、内涵和外延, 促使概念系统化。对元素单质、化合物一条线记忆。指导学生采用对比、归纳方法找出知识的共性、差异性及递变规律。如碱金属元素要从代表物—钠出发, 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递变性、特殊性的归纳方法并加以运用, 以掌握科学地学习化学的方法。

篇4:初中化学教学经验总结

关键词:化学教学;学习方法;主体;探究;创新

我是第二次教初中化学,各方面经验还有很多不足,这是我对自己以前的教学进行的一些反思。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上,促使学生超前思维,形成向教师(包括课本)“挑战”的态势,把教师的“授”让给学生“讲”,教师来评,使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激活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教师的角色意识要进一步转变。

二、培養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探究教学方法,以课本上的化学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而化学更是一门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人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化学,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可看成是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化学史。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戏活动,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以适合中学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巧,培养创新能力。

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妙,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世平.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中旬,2010.

篇5:初中化学化学式总结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

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

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 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

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篇6:初中化学知识总结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 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 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

篇7:初中化学考试总结

一、做题不规范,书写不规范

九年级化学偏文科,有很多实验现象都是需要记忆的,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的不规范。例如看到大量白烟不能说成白雾,白烟是固体颗粒而白雾是液态小水滴,错了一个字意思就变了。学生不按照老师讲的标准答案,自己想当然的写。还有一些化学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不是少点条件就是符号写错。对任何问题都是似是而非。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重视起来,要强调做题的注意事项,做题规范写出标准答案。坚持让学生重点记忆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

二、错别字现象严重

化学的填空题都是一空一分,如果关键词写错就没分,如果写了很多意思都对就是出现了几个错别字而失分是很可惜的。例如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成“混浊”,“炸裂”写成“炸烈”。九年级才开始学习化学,学生对化学的学习重点和做题的注意事项不是很清楚,对这种细节问题引不起重视。不知道这种失分现象到中招考试是很严重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引起学生对细节问题的重视,注重对易错字,关键词的板书,强调这些易错点。在平时的练习中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三、加强理解记忆

化学有很多实验现象需要记忆,学生容易记混。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做实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锻炼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现象。

篇8:利用化学实验增强初中化学魅力

一、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教师和学生由于受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仍处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认识下。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新背景下,这种观念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部分学校的化学老师只重视教授学生化学理论知识,对于化学实验只做简单地解说。教材中的实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践,验证教材给出的结论,让学生加深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很多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画实验”。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地观察实验现象,会在实验前将实验结果告诉给学生,这样虽然可以增强学生对实验的记忆,但是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些老师不重视实验结果,在实验结束后并未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理论的解释和分析,这样造成了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的认识不足。这些现象的存在既不利于素质教育在各大学校的推广,不利于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利用化学实验增强初中化学魅力的方法

1.优化教学方案,增强学生在化学课中的主体性作用

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案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增设分组讨论的教学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积极讨论和探索,主动学习。把教材作为辅助的工具,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在小组或者本班内积极探讨, 老师只需要及时引导和归纳讨论结果,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的兴趣,使他们将学习当作一种良好的习惯。

2.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中

学校在安排课程表的课时分配的时候,要扭转以往实验课时少、理论课时多的现状,相应地提高实验课时在化学课时中所占的比重,使实验课时与理论课时保持在恰当合理的比例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加强对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普遍采用的方法。由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的直观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并未能真正体现,致使实验未能完全地发挥其教学作用。因此,把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弥补了其不足,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录像、动画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和要求有一定的了解, 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避免一些具有危险性的操作,同时也使他们对实验的内容和操作技巧有一定的熟悉度。化学实验课程与化学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化学实验教学课安排在理论教学课之后,这样能够很好的发挥出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3.引用新式的化学教学实验模式 ,建立计算机模拟 PBL教学模式

根据现行的教学的现状, 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习内容,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计算机模拟PBL新型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该模式下,老师通过对技能训练实验进行示范和讲解,使学生对实验的操作技术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很好的避免他们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出现失误。计算机模拟PBL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在校园网上进行相关的模拟实验,为学生提供探索开放的具有主动性的学习工具,把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作为基础,让学生在学校建立的网站上主动的解决问题,充分的发挥出校园网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这样既能和很好的达到化学教学所要求实验效果,减少了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节省了学校的实验器材的开支。学生在新型的化学教育模式的教育和影响下,能动地发现和认识新事物和新知识,养成一定的实践能力,为自己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优化设计化学实验的内容和模式,能够改善教师对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理解基础的化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功利主义的学习理念,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初中化学的魅力,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实验学习的重要性和化学实验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素质教育的新阶段,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优化化学实验,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动手和创新的能力,增强初中化学的魅力。本文先分析目前初中化学的现状,然后提出化学实验的优化方法。

篇9:做好初中化学总复习教研总结

【关键词】化学复习 打好基础 能力培养

初中化学在理综学科中,中考分数相对其他学科最少,仅占50分,导致了很多学生对化学不能充分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化学学科文理综合较强,有化学性质、反应变化规律、化学用语、实验基本操作等很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加强记忆,某些程度上造成知识不易较快掌握。很多老师对只是一年学习的化学学科愁眉莫展,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引领校本教研,认为要提高中考化学成绩,在复习中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晓之以理,引领学生从思想上重视

设法引领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达到我要学好化学学科的思想状态,这是让学生学习好的前提。

二、复习时需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拼命赶进度

学生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三、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近几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五、对难点内容加强练习

1.概念中关键的词语一定要讲解到位。为了深刻讲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重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熟悉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也就是说,单质和化合物应该在纯净物的范畴内进行区分,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定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轻易错将一些物质如氧气、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2.概念的内涵一定要剖析到位。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一定要进行剖析,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 100 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3.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定要练习到位。有些概念,是概念中包含概念,学生对这样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要从两个概念的相互关系的着重练习做起,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假如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要害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加强实验教学

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也是学生易失分点,此类型题应引起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这一部分的力度,引导如何审题、实验设计方案,收集相关题型加强训练。

篇10:初中化学规律总结

一、勤于预习,善于听课做笔记

课前一定要预习,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应在不懂处作上记号,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这样带着疑问、难点,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初中化学内容比较多,知识比较零散,老师在讲课时,着重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讲授。因此要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进行课后复习,掌握重点,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预防上课时“走神”。

二、常复习,多记忆

课后应及时复习,认真做好作业,这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联系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现行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多个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掌握的元素符号二十多个,还有许多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其他一些知识。要牢记化学的各个名词,定义,并且要仔细加以区分,比如化合物,纯净物,单质,混合物,它们的定义不但牢记,还要加以区分,比较,要扣定义里面字眼,谁包括谁都要搞清。常见的化学反应是必须牢记的,要会默写,条件(加热、光照、催化剂),箭头(可逆,不可逆)都需要注意,化学中的公式,就像记数学公式那样把它理解,记住,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三、吃透课本,联系实际

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这是学好化学的根本。为此,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一些图表、资料及选学内容。中学化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应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化学,体味化学,这样就能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四、重视实验,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认真做好每一次分组实验,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弄清、记熟。

五、注意记忆,准备“两本”

化学有其“特殊的语言系统,”对化学用语及其他知识点,好学易忘,要注意运用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如:韵语记忆、谐音记忆、歌诀记忆等方法把要求记住的内容,轻松记住,如学习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我们用歌诀帮助记忆:

先铺黑粉氧化铜,固定试管稍下倾;再通氢气半分钟,然后点燃酒精灯;

粉末变红停加热,试管冷却再停氢;若先点灯易爆炸,若先停氢易氧化。

这样既记住了实验步骤,又指出了易错点。

篇11:初中化学总结

那么,什么叫问题意识呢?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疑惑的、难以解决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对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对学生具有显著的激励功能,只有当学生的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才会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见,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下面,我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对近期的工作做以下总结。

第一,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利用课堂教学的前几分钟,调整课堂气氛,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问题意识。形式上可以通过播放与所授内容相关的录象,或给他们提供简短的阅读材料,或观看图文并茂的材料,甚至可以给学生提供材料和仪器完成一定的实验等各种形式;内容上可以是化学与生活、生产科研、环境、国民经济等各领域的密切联系,由浅入深,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什么、化学的发展前景如何?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等等。如:在“溶液浓度”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观看录象)播放施用不同浓度的氨水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情况,或生物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氨水中出现的不同生理现象。

(演示实验)分别用浓硫酸和稀硫酸在白纸上写个“学”字,过相同时间观察现象,或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摘取两片嫩树叶,分别同时浸入浓盐水中,经过相同时间后,取出树叶观察(浸入浓盐水中的树叶蔫了,而浸入稀盐水中的树叶不蔫)。由此,产生问题:什么叫浓度?进而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老师点评,得出溶液浓度的概念。

通过上述情景的教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知道学习溶液浓度的实际意义,而且能使学生明确所探讨的对象,即溶液的浓度。这样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唤起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深深体会如何在提问中增长知识。

第二,老师要善于营造“提问题”的氛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接受--理解--巩固--解题),老师按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往往忽视或简单否定学生提出的不在老师“圈内”的想法,一味地让学生站在老师划好的“圈内”,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不合老师想法的答案就认为是“瞎说”,学生哪还敢轻易提出问题,出现异端,只好“围着”老师转,安安静静地听,老师有“问”,学生才有“答”,而且答案最好跟老师的一致;老师不“问”,学生应乘乘地听,如此时间一长,学生就没了求异思维、求新思维,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被扼杀。

我曾听过某位初中化学教师的几节随堂课。讲台上,老师滔滔不绝,讲台下,鸦雀无声,等到概念或原理从头至尾由教师自问自答地讲完了,再来“听懂了吗?”“是这样吗?”之类的“问”,这样满堂灌的教学,给学生思维空间几乎不留任何余地,学生几乎成了填充知识的容器。可想而知,要让学生消化课堂知识,随后的办法只能是靠课后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使学生成了一部解答练习的机器。

在我们平时教学当中,教师总希望学生在听完自己对知识的仔细解剖后,能够精确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才有一种满足感、成就感、“总算没有白讲”,而往往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独立的个体。课堂上应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也有权知道自己回答问题是“对”或“错”的理由,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释疑。尤其是当学生回答出“不合理”或“错误”的结论时,更应耐心解释和加以引导。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问的能力,更严重的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对于不善提出问题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应鼓励他的勇气,对好问而又抓不住要点的.学生,则要耐心引导。要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发现和捕捉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与可贵的表现,教师或以颀赏的眼光、或以赞赏的话语、或以满意的点头、或以会意的微笑、或以亲热的手势,呵护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更要把微笑、趣味、幽默和竞争第一带进课堂,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整个课堂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种这样的情况,个别学生思维反应比较快,比如,在老师刚提完问题时,他(她)就会不加思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干扰其他同学的思维,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上当面指责这样的学生,我认为这样不好,因为有可能就此让某些学生产生惧怕的心理,不再敢踊跃提问。,所以对这样的学生,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私下与之交流,既鼓励他(她)在课堂上勇于提问,带动部分不爱“吭声”的同学,又积极引导他(她)善于思维和提问。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应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应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老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这样有利于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究问题的热情更加高涨。

第三,教师要善于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设计来设置学生观念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引向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主动创新的学习中去,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迈向成功的欢乐。比如,在进行“盐溶液与金属反应”教学时,按教材内容学完反应规律后,提出:“将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里,如何反应”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相当然认为“2Na+CuSO4=Na2SO4+Cu”,但也有同学持怀疑态度。于是我因势利导,在一烧杯里倒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再投入一小粒金属钠。这时,奇迹发生了:钠在液面上快速地转动,反应非常激烈,同时产生蓝色(失有少量黑色)沉淀,并没有期待的红色铜。我及时提出:“纳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是如何进行,怎样证明”的研究问题。这时学生原有认知与事实现象产生冲突处于“心求近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产生“愤”、“悱”的心理佳境。有了这种“愤”、“悱”的心理佳境,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进一步让学生“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规律--解决问题”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篇12:初中化学教学总结

一.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难就难在开头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宏伟的大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学生在后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一样,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本事不一样,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景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二.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

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经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本事。

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本事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本事,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事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当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今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资料,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资料,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构成科学探究本事。

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今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资料,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本事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化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学校虽然还么有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但教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所以,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我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五、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

听完课后能与上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到达更好的课堂效果。

六、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

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篇13:初中化学化学式总结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教师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 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化学世界的奥秘, 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 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化学作为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 在联系生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且它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对于初中和中职学生来说, 实验和“魔术”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那充满想象的实验激起了多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让无数的学生都痴迷在化学实验的魅力下。因此在初中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 作为中职化学教师, 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这点优势, 上课尽量设计演示实验、探究实验, 将抽象知识简单化,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初中课改下的实验教学, 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实验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这与新一轮中职课改的要求是很相似的。

传统的化学教学以教师的“授”和学生的“受”为主, 教师在课堂上自主实验和学生的直接接受为主, 部分教师甚至不做实验, 直接引出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学生跟着抄写下来, 回去后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 做实验的是老师, 讲课的是老师, 知道现象的实际上也是老师, 得出结论的还是老师,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没有动手的机会, 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这种接受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丧失主动性, 长此以往, 学生容易将化学与文科等同起来, 认为这也是一门靠背出成绩的学科, 一段时间之后, 不少学生就开始对化学失去兴趣, 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 就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 他们正处在好动的年龄, 他们对一门新的学科和实验是充满好奇心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 对于实验现象, 干巴巴地讲解和生硬地强迫他们去记忆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有演示实验的话, 按他们的话说——看着就觉得好玩, 而且对于实验, 好动的他们绝不希望仅仅是充当观众, 他们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动手试试, 亲身体验实验成功的那种乐趣。这一点从平时的教学中是可以发现的。以上的情况在中职化学教学中也同样存在。所以我在化学的第一节课上都会强调以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 除了几个比较危险的外, 其余的都让他们自己举手上来做。因为这些实验我们每年都重复做, 有些教师都懒得做了,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这些实验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 每个实验都充满了神秘感, 让他们做, 效果就不同了。在课堂的演示实验中, 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 那种期待、那种怕被其他同学抢先的表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经过一番实践后所得出的现象和结论, 其可信度和印象肯定是机械式的讲授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作为新一轮中职课改实施者的教师, 我们应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不要为了多省下几分钟赶进度而省略掉实验不做, 否则实验就失去魅力了。相反, 应该以演示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为主, 能演示尽量演示,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 使我们的化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这样也才能与初中课改的要求一致。

二、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 除了结合实验外, 还应结合学科特点, 多联系生活实际, 利用生活中相关的生活经验加以引导、强化, 同时应注意与初中知识的衔接。

初中课改的要求之一就是——知识点尽量能够贴近生活, 并能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这与新一轮中职课改的要求也相当一致。对于一门学科, 学生最常提的问题就是:学了有什么用?很显然他们还没有把学科和生活相联系。对于化学学科而言,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 对于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 学生都略有所闻, 比如:什么是白色污染, 生活中的钢铁为什么容易生锈, “八大公害”, 煤矿瓦斯爆炸, 等等。对于这些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和经常听说的, 但是对于接触化学不久的学生来说, 一句“为什么”就可以把他们难倒, 他们似懂非懂, 想解释可是又解释不出来。此时强烈的好奇心理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异常高昂, 他们迫切希望能学好化学, 来解决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还应充分这些资源, 多搜集和寻找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现象, 让学生明白其实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教学《糖类》这一节, 在探究糖及其结构和性质的时候, 我由生活经验引入, 首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称之为“糖”?接着深入引导学生思考:何为碳水化合物?再引入糖与生命的关系。这样不知不觉中“糖及其结构和性质”就已印入学生的脑海中。又如在教学《有机物》这部分知识的时候, 我联系初中《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知识, 在初中的基础上加以展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教学《溶液》时, 教师可与初中的《电解质溶液》相联系, 同时可利用生活例子——酸性土壤的改良, 治疗胃酸过多为什么可以服用斯达舒或胃舒平;对于《胶体溶液》可提出:明矾为什么可以澄清浑浊的饮用水?对于《三大物质》可提出:怎样吃才能更好地促进身体健康, 膳食平衡?每堂新课教师都应尽量去搜寻与生活相关的现象, 让学生明白今天学的并不是纯粹在应付考试, 而是在应用于生活。我也发现学生很喜欢上这种课, 特别是后进生, 对于他们而言, 如果知识点和生活不相联系, 即便是重点的知识, 他们瞧也不瞧一眼, 所以先上完知识点后再让学生去回答刚才课前提出的问题, 这时候那些问题对于他们而言就小意思了, 大家很踊跃地举手, 都想把刚才想说又说不出的那些话给发泄出来, 一人回答了, 另外一个人觉得还不全面, 还想补充……全班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之中。联系生活, 应用于生活现象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目的、学习的乐趣, 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当然, 教师在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同时, 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找找生活中类似的化学现象, 举一反三, 并逆向思维, 反思生活中另类的生活现象。

生活的化学现象都是取之于“民”的, 但是教师的个人搜集和全班级的学生搜集相比, 显然后者更有优势, 所以教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 借鉴学生的生活经验, 这样既能解决问题, 又能搜集问题, 而且在引导学生逆向思考的时候, 对于某些重点知识, 逆向思维可起到加深和强化学生印象的效果。

三、为了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教师除了课堂实验外, 还可将实验延伸到课堂外, 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课堂只是学生学习一部分, 将所学的知识联系生活, 应用于生活, 为生活服务才是课改最终的要求和最终的方向, 新一轮中职课改也与此类似, 但更倾向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中职化学教学也应与初中化学教学有机衔接。因此要让化学服务于生活, 就要保证学生学好全部的化学知识;而要保证学生学好全部的化学知识, 就要保持学生不是只对实验产生兴趣, 而是要对全部知识都有持久的学习兴趣, 否则一旦碰到没有实验的微观抽象知识, 那就没有人想学了。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学会利用生活中的物质, 开发家庭小实验, 学生对课外的实验兴趣是很浓的。例如探究生石灰 (食品中的小包干燥剂) 和水反应的实验, 用不同颜色的花提取色素自制酸碱指示剂, 自制水果电池, 自己配置缓冲溶液并检验它效果氮肥中含氮量的测定, 蛋白质性质的检验, 等等。对于抽象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知识, 则可布置学生回去自制分子、原子结构的模型或模型图, 使抽象知识直观化, 这些课外小实验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举办化学晚会、化学魔术表演、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学习园地等活动, 这些课外延伸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做学习主人的乐趣, 它们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其功不可没的作用, 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的习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真正想学、乐学。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后初中化学教学如何与新一轮中职化学课改相衔接的几点看法, 我将在各位同仁的教导下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 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 更有效地教学。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前后的教学模式转变和师生之间角色的转变来讨论课改后化学学科的教学艺术。特别针对课改后的实验教学, 强调以学生实验为主, 由此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中职化学教学如何与之衔接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化学,初中化学,衔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李建平.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课程专家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3]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2009.

[4]罗红.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初探.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5]惠文伟.农村中学课堂探究活动模式的探讨.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6]谭欣.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长.九年级化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7]齐高潮主编.化学农林牧鱼类.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6月, 第一版.

[8]张龙主编.化学通用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 第一版.

[8]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

篇14:高一化学和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课程为何难衔接有很多原因。目前在校的高中学生都是初中“课改生”,在初中成绩很不错,但是上了高中感到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学得吃力,而且教师教得也费劲,主要问题是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初中课改教材调整了很多内容,内容通俗、简单;部分教学内容删除了,降低了难度、深度和广度,理解、接受和掌握起来更容易了。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很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课时充足,进度较慢,讲授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以及学生消化和巩固时间较多。

高中教材内容抽象概括,牵涉知识面广,受高考限制,教師一般不敢降低难度,初高中教材难度差距加大。高中教材知识点增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重点和规律,没时间反复强调重难点内容和知识盲点,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巩固与强化,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一新生还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完成作业困难,积压的盲点越多,越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从而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考试成绩不好。

如何解决初、高中化学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帮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特点是高一教师应该注重的问题,所以,高一的化学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不同,应注重以下几点:教材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以及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一、做好教材衔接

高中化学教师要坚持课改要求,改进课堂教学,与初中化学老师进行交流,尽快了解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及初、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

高一化学教师应熟悉初、高中教材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解决和未解决,哪些知识点在高中需要拓宽和加深。通过衔接初、高中教材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初中化学知识,做到对高中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二、做好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深化,知识密度、深度和难度加大,内容比较抽象。刚上高中的学生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相对较差,高一学生在短时间内要接受更多的知识,但课上消化的时间少。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高一化学教学难度、进度不要太快,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节奏,由慢到快,把握整体学习的进度,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并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从而达到应用掌握的水平。

教学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应掌握教材、大纲,通过摸底测验,摸清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尽快克服学习化学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社会、生活和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生学会知识,是为了学生课外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给予学生各种知识的具体指导,照顾一些传统学习习惯,尽可能地留时间给学生复习,消化新的知识。高一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高一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作业和实验规范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初中差异很大。高中学习要改变初中学习方法,使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明确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听课,集中注意力听课,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应让学生重视知识和规律的形成,不仅仅对结论死记硬背。课后复习是关键的一环,通过教材和听课笔记,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总结,找出记忆规律和要点,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加以解决,最后巩固练习。有问题随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尽量做到独立钻研。在做中练,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理解消化情况,并针对性地指导和查漏补缺,备课时、讲课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高中学习能力利用远强于初中,体现尤其是化学实验上。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和规范,敢于实验,做好化学基本操作和实验设计的准备工作,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要认识高一化学和初中化学学习上的特点和实际困难,帮助学生由初中化学跨到高中化学台阶。做好化学教材知识衔接,做好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使学生为高中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学习各种知识及技能。

上一篇:人格测验问卷介绍下一篇:党校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