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修正)

2024-06-05

河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修正)(精选6篇)

篇1:河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修正)

河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2005年)河南省人大常委会

河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996年5月20日河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5年1月14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庄和集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村庄和集镇(以下简称村镇)规划,以及在村镇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本条例。国家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的建设除外。

城市规划区内村镇的规划和实施,国家《城市规划法》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对本条例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其具体工作由乡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负责。

第四条 村镇规划建设,应当以现有村镇为基础,坚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五条 鼓励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研究,支持在村镇建设中推广先进技术,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

第二章 村镇规划的制定 第六条 村镇建设必须编制村镇规划。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集镇规划的编制;组织各村民委员会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第七条 村镇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县域规划和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江河流域规划等专业规划相协调,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村镇规划的技术标准。

村镇规划的编制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村镇的各项建设;

(二)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使村镇建设的规模、速度、标准,同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三)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各项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新建、扩建工程及住宅应当尽量不占用耕地和林地;

(四)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安排住宅、乡镇企业、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布局,引导乡镇工业向工业区集中,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

(五)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绿化和村容镇貌、环境卫生建设。

地处洪涝、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的村镇,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在村镇总体规划中制定防灾措施。

第八条 村镇规划分为村镇总体规划、集镇建设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村镇总体规划即乡(镇)域规划,是乡级行政区域内村镇布点规划及相应的各项建设的整体部署,规划期限为十五至二十年。其内容主要包括:乡级行政区域的村镇布点,村镇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村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邮电、商业、绿化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

第九条 村庄、集镇的建设规划,应当在村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具体安排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其规划期限,近期为三至五年,远期为十五至二十年。

集镇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住宅、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用地规模,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近期建设工程以及重点地段建设具体安排。

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照集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对住宅和供水、供电、道路、绿化、环境卫生以及生产配套设施作出具体安排。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乡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集镇需要迁建的,应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他村庄的迁建,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条 村镇总体规划、集镇建设规划,必须经乡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由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村庄建设规划,必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由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 村镇规划批准后,由乡级人民政府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经乡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村民会议同意,乡级人民政府可以对集镇建设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涉及村镇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三章 村镇规划的实施

第十二条 村镇规划的实施应当根据当地经济条件和大多数村(居)民的意愿,量力而行,逐步实施。提倡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第十三条 在村镇进行的各项建设必须服从规划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规划布局和用地的调整,不得阻挠规划的实施。

因实施规划进行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给单位或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按照县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给予补偿。

第十四条 宅基地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当地人口和土地情况所确定的用地标准审批。

村民建住宅,应当向村民委员会提出建房申请。对符合用地条件,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的,经村民委员会征求村民意见并讨论同意后,由乡级人民政府根据村镇规划审查批准。乡级人民政府应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需要使用耕地的,按有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

村民翻建住宅,应当符合规划的要求,经村民委员会同意。

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在村镇范围内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建住宅的,应当先经其所在单位或者居民委员会同意,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按照规定的程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回原籍落户的职工、退伍军人和离休、退休干部以及回乡定居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在村镇范围内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建住宅的,经村民委员会同意,按照规定的程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 村镇新建、扩建各类企业,建设单位或个人须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向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选址定点,经审查同意核发选址意见书后,方可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

第十六条 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必须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核发选址意见书后,建设单位方可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

第十七条 按照本条例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申请村镇建设工程选址的,按照审批权限,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核发选址意见书。

第四章 设计、施工管理

第十八条 兴建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和二层及二层以上楼房住宅等建筑工程,必须由取得相应设计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设计,或者选用通用设计、标准设计。

建设单位或个人要求使用标准设计、通用设计的,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可以提供通用设计和标准设计图纸。

第十九条 承担村镇建筑工程施工任务的单位,必须具有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资质等级证书,承担与其资质等级相应的施工任务。

严禁无证或超越规定范围承担建筑设计、施工任务。

第二十条 施工单位和个体工匠应当确保施工质量,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施工,禁止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

施工质量不合格的,施工单位和个体工匠应无偿修理或返工;造成损失的,应依法赔偿。

第二十一条 村镇内的各项建设工程开工前,必须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开工建设手续:

(一)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持有关证件和相应的建筑设计图,向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开工申请,经审查批准,领取建筑许可证,并经验线后方可开工。

(二)住宅建设,建设单位或个人持有关证件向乡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核发批准证件;对边远村庄和村民居住分散的村庄,乡级人民政府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办理住宅建设开工的审批手续。住宅建设,经村民委员会验线后方可开工。

对符合开工建设条件的,按照审批权限,审批机关应自接到建设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核发证件,并及时验线。

第二十二条 经批准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审定的建设位置、用地面积、建筑设计图和环境设计要求等进行建设,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须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自领取建筑许可证件之日起一年内未开工建设又未申请延期的,建筑许可证件自行失效。

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村镇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

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建设工程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五章 房屋、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管理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村镇的房屋产权、产籍实行统一管理,依法保护房屋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财力,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重点村镇公共设施建设。集镇规划确定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从集镇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应当用于集镇公共设施的维护和建设,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五条 乡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村镇饮用水源,加强供水管理,水质应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应当集中供水。

第二十六条 在村镇新建、改建、扩建企业,必须遵守国家和本省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防止污染村镇环境。

第二十七条 未经乡级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村镇的街道、广场、市场和车站等场所修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第二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保证房屋的使用安全,维护村镇的公共设施,不得破坏或者损毁村镇的道路、桥梁、供排水、防洪、灌溉、水文、供电和绿化等设施。第二十九条 乡级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加强对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的宣传、管理工作,组织制定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环境卫生治理措施,并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禁止在村镇规划区内的街道、学校、广场、市场和车站等公共场所堆放垃圾、粪便。

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村镇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文物古迹、古树名木、风景名胜,军事设施和防汛设施、测量标志,以及铁路、邮电、通信、输变电、输油(气)管道、交通运输等设施,不得损坏。

第三十一条 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村镇规划建设档案,对规划建设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纸、资料等应及时整理归档。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或弄虚作假骗取批准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的,所取得的建设用地批准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责令退回;属于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的,可以由乡级人民政府责令退回。对违法审批土地的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未按村镇规划实施审批程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罚;属于村(居)民建住宅的,可以由乡级人民政府给予处罚:

(一)严重影响村镇规划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二)影响村镇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责令限期改正,可并处以土建工程造价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四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设计或施工、生产或出售,限期改正,可并处以三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无资质证书或未按经营范围承担设计、施工任务的;

(二)未按设计图纸施工或者擅自修改设计图纸的;

(三)不按有关技术规范、标准施工或者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

取得设计或者施工资质证书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为无证单位提供资质证书,超过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设计、施工任务或者设计、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设计或者施工资质证书。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级人民政府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损坏村镇房屋和村镇公共设施的,责令限期修复或赔偿损失,可并处以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在公共场所乱堆粪便、垃圾、柴草和建筑材料,破坏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的,责令限期清除治理;

(三)擅自在村镇街道、广场、市场、公共绿地和车站等公共场所修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责令限期拆除,可并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损毁村镇内的文物古迹、古树名木、风景名胜、军事设施、防汛设施、测量标志,以及铁路、邮电、通信、输变电、输油(气)管道、交通运输等设施的;造成村镇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阻碍村镇建设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或阻挠依法批准的建设工程施工,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未设镇建制的国有农场、林场等场部及其基层居民点的规划建设管理,分别由其主管部门负责,参照本条例执行。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依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本省过去有关规定,凡与本条例不一致的,均按本条例规定执行。

篇2:河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修正)

【颁布单位】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 【颁布日期】 19960520 【实施日期】 19961001 1996年5月20日河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章名】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村镇规划的制定 第三章 村镇规划的实施

第四章 设计、施工管理

第五章 房屋、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章名】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庄和集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村庄和集镇(以下简称村镇)规划,以及在村镇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本条例。国家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的建设除外。

城市规划区内村镇的规划和实施,国家《城市规划法》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对本条例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其具体工作由乡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负责。

第四条 村镇规划建设,应当以现有村镇为基础,坚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五条 鼓励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研究,支持在村镇建设中推广先进技术,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

【章名】 第二章 村镇规划的制定

第六条 村镇建设必须编制村镇规划。

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集镇规划的编制;组织各村民委员会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第七条 村镇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县域规划和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江河流域规划等专业规划相协调,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村镇规划的技术标准。

村镇规划的编制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村镇的各项建设;

(二)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使村镇建设的规模、速度、标准,同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围内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建住宅的,经村民委员会同意,按照规定的程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五条 村镇新建、扩建各类企业,建设单位或个人须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向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选址定点,经审查同意核发选址意见书后,方可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

第十六条 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必须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核发选址意见书后,建设单位方可向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

第十七条 按照本条例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申请村镇建设工程选址的,按照审批权限,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核发选址意见书。

【章名】 第四章 设计、施工管理

第十八条 兴建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和二层及二层以上楼房住宅等建筑工程,必须由取得相应设计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设计,或者选用通用设计、标准设计。建设单位或个人要求使用标准设计、通用设计的,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可以提供通用设计和标准设计图纸。

第十九条 承担村镇建筑工程施工任务的单位,必须具有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资质等级证书,承担与其资质等级相应的施工任务。异地施工的,须到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从事村镇建筑施工的个体工匠,必须到乡级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机构登记,方可承担建筑施工任务。

严禁无证或超越规定范围承担建筑设计、施工任务。第二十条 施工单位和个体工匠应当确保施工质量,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施工,禁止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施工质量不合格的,施工单位和个体工匠应无偿修理或返工;造成损失的,应依法赔偿。

第二十一条 在村镇从事建筑构件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持有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资质证书。严禁出售不合格的建筑构件。

第二十二条 村镇内的各项建设工程开工前,必须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开工建设手续:

(一)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持有关证件和相应的建筑设计图,向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开工申请,经审查批准,领取建筑许可证,并经验线后方可开工。

(二)住宅建设,建设单位或个人持有关证件向乡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核发批准证件;对边远村庄和村民居住分散的村庄,乡级人民政府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办理住宅建设开工的审批手续。住宅建设,经村民委员会验线后方可开工。对符合开工建设条件的,按照审批权限,审批机关应自接到建设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核发证件,并及时验线。

第二十三条 经批准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审定的建设位置、用地面积、建筑设计图和环境设计要求等进行建设,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须报原审批机关批准。自领取建筑许可证件之日起一年内未开工建设又未申请延期的,建筑许可证件自行失效。

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村镇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

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建设工程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章名】 第五章 房屋、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管理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村镇的房屋产权、产籍实行统一管理,依法保护房屋所有人的合法权益。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财力,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重点村镇公共设施建设。集镇规划确定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组

以及铁路、邮电、通信、输变电、输油(气)管道、交通运输等设施的;造成村镇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阻碍村镇建设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或阻挠依法批准的建设工程施工,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章名】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未设镇建制的国有农场、林场等场部及其基层居民点的规划建设管理,分别由其主管部门负责,参照本条例执行。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依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执行。第四十二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在办理村镇建设证照时,只准收取工本费,工本费标准由省物价部门核定。

篇3:河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修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和乡村建设日新月异, 而其建设管理开始暴露出许多新问题, 一些20世纪末编制和实行的规划管理法规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城市、乡村的建设需求。1993年出台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填补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上位法的空白。但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同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出台, 《条例》部分内容明显滞后于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要求, 不能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为此, 很有必要对《条例》进行立法后实施效果评估, 以便全面了解《条例》各项规定的实施情况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从而为《条例》的修订提供必要的基础。

一、评估方法、内容、调研范围及对象

(一) 评估方法

评估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相关信息。调查收集的数据按不同的调查表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数据库。对汇总后的数据按评估内容所涉及到有关问题进行描述性分析, 提炼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数据。通过对信息进行定量定性综合分析, 得出《条例》有关方面的分析结论。

(二) 评估内容

评估涵盖《条例》的主要构成内容, 包括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农房质量安全监管制度评估、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管理制度评估、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评估、村镇人居环境治理评估等五大部分。

(三) 调研范围及对象

评估调研范围覆盖大陆地区的29个省、市、自治区, 覆盖率达93.5%。调研对象包括三大类: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村干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相关人群 (部分村民和社会公众) 。针对不同的调研对象和调研目的, 设计不同的调研问卷结构和问卷内容。对各级政府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村干部的调查侧重于了解体制是否健全、程序是否合理、执行是否有效等;对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调查侧重于了解制度是否完善、规定是否合理、措施是否恰当等;对相关人群的调查侧重于了解对《条例》的认知、理解和实施效果等。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393份 (见表1) 。

二、评估情况

(一) 整体认知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条例》内容的认知程度。社会各方面对《条例》的整体认知较高, 90.65%的规划管理人员非常熟悉和基本了解《条例》, 67.85%的村民非常熟悉和基本了解《条例》。

(2) 《条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专家学者普遍认为, 《条例》在执行的可操作性和立法概念的规范性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中, 46.34%的被访者认为《条例》的执行力较弱, 还有25.37%认为《条例》概念辨析不明。而在《条例》与相关法律法规的一致性问题上, 有近一半的专家认为《条例》与《城乡规划法》、《建筑法》等上位法律之间存在冲突, 主要体现在对村镇规划内容的表述差别和规划编制、管理、调整上的执行差异 (见图1) 。

(3) 《条例》修订的必要性。90.96%的管理人员认为《条例》的修订势在必行。另外, 不同的调查对象对《条例》的修订内容的关注有所不同。如村镇管理人员对村容整治、规划实施、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最为关注。专家学者则对规划实施、公共设施建设和规划编制规范性问题更为关注。专家普遍表示, 促使村镇规划的实施落地, 是《条例》最为重要的目标 (见图2) 。

2. 基本结论

大多数受调查对象对于《条例》的制定和实施持肯定态度, 《条例》对于村镇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和控制作用。但是, 随着村镇建设的不断发展, 村镇的经济社会环境、人居环境、法制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村镇建设的复杂度和管理难度不断加大, 《条例》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

(二) 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来自规划管理人员的调查表明, 仅有31.23%的地区在乡镇一级全部设置专属机构, 而其余2/3以上的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缺位、错位等不良管理情况, 更有12.61%的地区基本处于无序管理状态。而从村民的调查中可知, 有8.58%的地区没有对应的专设机构和人员, 另有21.09%的地区存在由村委会负责建设的错位管理现象。

(2) 管理经费来源。仅有4.72%的地区管理经费供应充足, 基本位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超过95%的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经费短缺情况, 其中有31.85%的被访者所在地区的管理经费完全缺乏保障。针对经费来源的进一步调查表明, 60.45%的专家学者认为财政转移应成为经费的主要来源, 而占31.34%和5.97%的被访者分别认为应由乡镇政府自筹和村民自筹。

(3) 规划管理体制贯彻实施情况。在体制贯彻实施方面, 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 经费不足 (29.08%) 、机构设置不完善 (22.29%) 、人员欠缺 (21.57%) 是造成管理无法落实的三大原因。另外, 政府部门管理职责未有效落实 (15.02%) 和领导重视不足 (10.97%) 也造成管理不畅。在体制改善突破口的选择方面, 有效落实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责 (30.35%) 、完善机构设置 (23.88%) 、补充经费来源 (21.89%) 是专家反映最需要改善的部分, 另外, 16.42%和7.46%的专家则认为增加人员编制和引起相关领导重视是改善管理体制的突破口 (见图3) 。

2. 基本结论

县级以下乡镇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 人员编制不足、专业素质欠缺, 管理经费无法保障, 最基本的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用于监管的交通工具等均得不到落实, 致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处于几乎失控状态。

(三) 农房质量安全监管制度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竣工验收制度。在村镇建设的企业、公共建筑中, 3/4以上地区都由政府组织验收 (51.78%) 或者建设方自行验收 (25.05%) , 但仍有7.10%的地区没有相关竣工验收程序。同时, 占了村镇80%以上建设数量的农房建设, 竣工验收实施情况堪忧。从村民调研问卷可知, 农房建设手段主要以简单的自行建设 (12.23%) 或工匠合作建设 (46.03%) 为主。

(2) 资质管理制度。村镇建设工程资质制度并未完全普及。在公共建设中, 有59.34%的乡镇企业和公共设施由资质单位设计和施工;有12.65%的建设项目仅在设计阶段由资质单位完成;更有17.90%的工程建设全程未由资质单位承担。而在农房建设中, 普遍没有通过具有施工资质队伍建设。

(3) 设计规范标准。基本执行抗震规范的地区仅有28.60%, 乡镇企业和农房分开执行 (21.88%) 、有规范不执行 (19.58%) , 甚至完全缺乏设计规范约束 (16.31%) 等情况比比皆是。总体而言,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仍需大量推广执行。

(4) 房屋产权登记制度。管理人员调查结果表明, 乡镇宅基地政策执行情况较好。其中51.08%全部执行, 41.45%部分执行, 只有少量乡镇因为集中建房等原因没有执行。但是应当注意的是, 进一步的访谈调研结果反映, 实际的宅基地执行情况效果不一。而农村住房登记制度的建立情况则相对稍差, 所在地区乡镇农居全部登记或部分登记分别只占34.84%、35.43%, 没有登记或者不清楚是否登记仍占到30%左右。

(5) 监管部门与监管环节。专家学者与管理部门人员均认为应由县级政府主管部门设置派出机构或乡镇政府负责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最适应农村实际。这两种管理模式在调查中得到了专家和管理人员的普遍认可, 选择比例分别达到了46.35%、32.29%和37.43%、43.76% (见图4) 。

在针对农房质量管理环节专家问卷中, 施工队伍管理被认为是最为有效的环节 (37.97%) , 而图纸审查环节 (13.50%) 、施工 (开工) 许可管理环节 (16.46%) 、竣工验收环节 (14.77%) 和工程监理环节 (13.08%) 也被认为是有效手段。同样, 根据管理人员问卷统计, 施工队伍管理同样被视为最重要手段 (38.12%) , 而选择其他环节的比例也与专家问卷近似 (见图5) 。

2. 基本结论

大部分的被访部门反映村镇房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薄弱, 实施效果不佳。主要问题包括, 一是政府部门人员编制和管理经费有限;二是村镇农房安全监管任务重;三是农房安全监管的制度和设计规范制度仍不健全;四是农民安全意识较弱, 对房屋产权和建设规范的认可度低;五是农村建设施工队伍规范性不足。建立农房质量安全管理强制管理手段, 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限额以下农村建房的法律规范性技术规范、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农房建设竣工验收制度、农房产权登记制度, 并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

(四) 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管理制度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理解程度与贯彻情况。超过九成的专家学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农村个体建筑工匠资质管理。但从管理人员问卷看出, 仅有1/4左右的地区对部分地区实行了个体工匠资格管理, 超过半数以上的地区存在资格管理严重缺乏甚至空白缺失的情况。

(2) 日常管理办法。根据管理人员问卷结果, 目前管理手段多样化, 安全教育宣传 (22.77%) 、免费技能培训 (17.72%) 、推荐优秀工匠 (10.53%) 等松散非定期的手段比例较高, 而资格管理 (11.60%) 、收费技能培训 (7.41%) 、协会行业自律 (9.13%) 等系统的管理手段普及度不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管理部门大多采取经费较少、程序简单的管理手段, 对于人力、财力要求更大但更为有效的资质管理的实施缺乏有效支持。

2. 基本结论

大部分被访人员反映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管理较弱, 表现在政府部门没有对应的管理职能部门、农村个体建筑工匠资质管理制度不完善、农民缺少自建房质量安全的知识和认识等。农民建房出现问题后, 个体建筑工匠无经济能力赔偿, 农民维权艰难, 出现纠纷、上访现象较多。

(五)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贯彻与实施情况。对于村庄规划的申报、审批执行情况, 根据管理人员问卷结果, 仅有26.79%的地区村镇规划全部按照程序申报并获批, 其余地区的申报审批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实不力现象, 申报仅部分获批 (34.82%) 、申报后全部未批准 (24.79%) 、完全没有进行申报审批 (6.55%) 等事件频发 (见图6) 。对于工程建设是否经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审批, 根据管理部门人员的调查, 92.48%的地区其村民建房、乡镇企业和公用事业建设等工程均经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审批。通过审批的工程中核发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比例较高, 达到90.5%, 而31.09%的村民建房只是通过审批, 未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见图7) 。当前的乡村规划建设许可证制度仍然没有得到普及, 尤其是对农民自建房的审批。

(2) 违法建设问题。调查显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 由于《条例》在临时建筑、违法建设活动相关条款的缺陷, 部分村庄的违法建设行为得不到纠正, 部分临时建筑逾期不拆除。村庄建设管理中的处罚措施, 尤其是强制拆除的措施的不足, 又滋生了更大范围的违法建设行为。

2. 基本结论

大部分的被访部门反映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一方面,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具体适用范围不统一, 有按照用地性质管理的, 也有按规划区管理的, 较为混乱。另一方面,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管理漏洞, 主要表现为执行前和执行后的相关手续规定不明确, 不能有效地进行选址和开工建设管理, 实际上是放任其随意建设。

(六) 村镇人居环境治理评估

1. 调研评估情况

(1) 供水设施。针对村庄供水设施建设问题, 根据管理人员调查反映, 79.35%的地区水质有保障, 而67.11%的乡镇采取集中供水方式, 不过也存在部分地区供水方式和水质保障方面建设落后的情况。结合村民问卷进一步分析表明, 采取集中供水的地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和中部发达省份的农村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农村建设中, 供水情况仍然没有改善。考虑问卷比例分配上的差异, 实际采取集中供水的地区不足50%, 同时, 水质保障率也远未达到80%的调研结果水平。

(2) 排水设施。超过九成的地区仍然未实现污水全部处理后排放, 其中44.21%的地区实现部分处理后排放, 45.37%的地区不经处理即排放污水。考虑到处理的标准和处理工艺的差别, 实际未经处理后的污水排放情况应更为严峻。进一步对污水处理方式进行调查, 有72.09%的专家认为应采取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 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技术。

(3) 公共卫生。针对垃圾的处理方式, 村镇收集转运至县市处理、由乡镇统一负责收集处理、由村里统一负责收集与没有收集和处理这四类方式的比例, 分别达到了21.00%、30.48%、21.38%和26.21%。同时, 针对乡村的垃圾收集处理方式的选择问题, 41.21%的专家认为应由村收集、镇 (乡) 转运, 县市处理, 也有23.08%和30.77%的被访者认为应由乡镇统一负责收集处理和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处理方法。

(4) 人居环境治理经费。各地村镇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并且各地差异性较大, 东部地区部分省份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充裕, 而东北部、西南部分省份建设经费和管理经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缺。在人居环境治理经费的来源问题上, 管理部门人员倾向于乡镇自筹为主 (36.75%) 和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 (36.16%) 两类方式;而专家学者更倾向于依靠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 (49.25%) , 以及乡镇自筹为主 (25.94%) 。另外, 还有14.72%和12.01%的管理部门人员选择了依靠社会资金和农民自筹为主的方式, 18.05%和6.77%的专家分别选择了依靠社会资金和农民自筹为主。

2. 基本结论

大部分的被访部门反映村镇人居环境治理效果较差, 大部分乡和村庄供水、排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农村发展缺少统一规划, 能够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较少, 建筑分散, 没有特色。

三、《条例》现存主要问题及立法建议

(一) 《条例》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有待完善

《条例》未对县级以下的地方政府中规划建设管理专职机构设立和管理职权划分作出明确的规定, 易出现县级以上行政部门和基层管理部门之间错位、缺位、失位等现象。同时, 规划建设管理的经费缺乏财政保障, 无法支持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展。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的问题, 使得《条例》的实施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地区农村规划建设杂乱无序的现象。

2. 农房质量安全监管有待进一步规范

《条例》中关于农房质量安全监管条款的操作性不强, 农房的竣工验收制度、资质管理制度、房屋产权登记制度、设计规范标准执行等方面都缺乏实施的细则, 对于管理的难度要求较高。事实上, 在管理机构、人员、经费都较为有限的情况下, 很难保证对农村农房建设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

3. 乡村个体建筑工匠管理体制仍不健全

由于具有专业施工资质的建设队伍数量不多, 并且往往从事三层以上或公共建筑等较为复杂的工程建设项目, 广大农村的农房建设任务仍然由乡村个体建筑工匠承担。随着国家废除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管理制度, 个体建筑工匠管理趋于放松, 甚至很多地方流于形式, 加之《条例》对于个体建筑工匠所承担的修缮房屋性质、层数、面积、修缮程度等都缺乏详细的规定, 个体建筑工匠引发的质量安全事故频发, 成为村镇建设的一大隐患。

4.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有待完善

从当前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实施情况来看, 对于审批制度的适用范围仍然存在很大歧义, 农村中的集体所有土地的建设审批制度仍然没有在《条例》和《城乡规划法》中得到体现。另外, 由于《条例》对于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申请程序不明确, 申领步骤、所需材料、农用地转用等手续都不够明确,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真正落实的地区并不多。

5. 人居环境基础设施配备标准仍需细化和加强

各个地区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差异性较大, 多数地区建设不够完善, 尤其反映在供水、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条例》缺乏对上述设施配备方面的规定, 因此有必要强化几类重要的基础设施的配备标准, 突出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核心内容。

6. 法律体系衔接和配套制度建设不足

随着建设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的逐年修订, 《条例》与这些法律的矛盾冲突日益显现, 并造成了村镇建设管理依据不明, 执法意图不清的情况, 导致建设管理不顺。《条例》中尤其缺乏对于《城乡规划法》、《建筑法》等上位规划中规划建设管理权限、实施程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回应。另外, 在涉及到村镇建设的其他相关制度、规范、行业准则等方面也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现象, 村镇建设的整体法治氛围仍未形成, 不利于管理的长期贯彻落实。

(二) 立法建议

1. 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的立法建议

(1) 明确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设置。建议进一步细化管理机构的设置规定, 在机构设置方面与《城乡规划法》的层级结构进行衔接, 建议调整《条例》第六条第一款和第二款为:“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乡、村规划管理工作。”对基层村镇规划机构的地位予以明确, 建议增加下列条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村镇规划工作的领导, 根据工作需要增设乡镇人民政府设立或县人民政府派出的村镇建设规划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2) 立法保障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经费。管理经费是关系到管理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的事项, 建议增加专门条款:“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村庄和集镇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3) 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规划建设管理部门, 尤其是县级以下基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管理权责和实施重点, 建议在《条例》中进一步明确乡镇一级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职能, 在规划的实施操作中完善乡镇一级部门管理的步骤, 以增强规划的实际效果。

(4) 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规划管理模式。建议《条例》修订时, 立足于农村实际, 探索符合农村建设特点的管理模式, 简化办事手续, 方便农民办事, 如灵活设定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期限、允许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或相应资格的个人编制村庄规划、适度下放农民建房规划许可权等。

2. 农房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的立法建议

(1) 调整竣工验收制度。建议对《条例》第二十七条的竣工验收条款作更为深入的研究, 提出农房竣工验收的适用条件和执行标准。同时, 对于不符合竣工标准的建设项目的处理方法也应进一步明确。

(2) 调整资质管理制度。建议《条例》进一步明确对施工队资质的条款, 在此基础上国家和地方尽快出台关于施工队资质, 质量安全的监督、检验, 房屋的交付使用、法律责任等方面具有强制性、可操作性的规定, 对农房的规划建设管理予以规范。同时, 要借鉴城市建筑市场管理经验, 在农房建设管理中, 推行质量安全检查制度、验收备案制度、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市场准入清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针对农村实际, 建议允许符合条件的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等具有工程建设执业资格的人员以个人身份从事村民住房设计。

(3) 增加设计规划标准规定。建议对《条例》第二十五条中的“有关的技术规定”作出更为明确地划分, 提出必须强制执行的技术规范, 确保农房建设的质量和安全。其他建议执行的技术规范, 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工作性质的需要而自行制定。

(4) 完善房屋产权制度。加大房屋产权制度的宣传力度, 积极推广适合本地区的产权登记制度。在《条例》中增加对房屋产权登记的内容表述, 逐步试点开展规范化的产权登记行为。同时加快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 统一规范, 统一发证行为。

(5) 划分监管部门与监管环节。建议在《条例》中对农房安全质量监管的权责关系作更清楚地划分。加强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机构建设, 配备县级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机构或乡镇一级政府的建设管理专属机构, 加强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法能力的培训, 拨付必要的办公经费, 建立岗位责任制度等。

3. 农村个体建筑工匠管理制度立法建议

(1) 规范个体建筑工匠管理制度。对《条例》第二十三条中个体建筑工匠的从业资格管理作出规定, 明确其所从事房屋建设的内容和标准。同时, 在此基础上落实个体建筑工匠资格管理制度, 完善《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使得相关行政部门充分履行相应的审查、发证和定期验审职能。

(2) 强化监管培训内容。建议在《条例》中增加政府组织个体建筑工匠培训的内容, 并根据工作需要由各省市出台相关细则, 以实现对个体建筑工匠的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统一发证, 并建立个人信息档案, 实施工程备案制度。

(3) 强化施工合同制度。在《条例》中对施工合同制度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 加强对农民建房户的质量安全宣传教育, 严格签订施工合同, 并留有施工质量安全保证金, 确保农民合法权利不受损失。

4.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立法建议

(1) 明确乡村建设许可证适用范围。为了与《城乡规划法》衔接, 建议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编入《条例》的规划实施条款中。深入研究村镇中集体用地的规划许可制度, 建议删除《条例》第二条“国家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的建设除外”。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出发, 明确实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适用范围。

(2) 完善细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审批环节。进一步细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申领条件、申领程序、所需材料、农用地转用的手续等内容。同时建议各地根据工作需要, 出台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具体实施细则, 如在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基础上, 增加建设选址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批核发等环节。

(3) 增加临时建设、违法建设条款。增加《条例》中对于临时建设、违法建设条款的内容, 尤其是对于处罚措施的处罚程序, 违法程度与处罚措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明确。

5. 村镇人居环境治理的立法建议

(1) 完善人居环境治理核心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条例》中人居环境部分内容, 突出核心的人居环境建设要素, 尤其从供水、排水、环卫、交通要素配备等方面进行调整。建议在《条例》及实施细则中对基础设施的门类和标准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并逐步实现与城市基础设施配置的对接, 提高城乡一体化配置的操作性, 并指导相关部门出台具体的实施法则。

(2) 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在充分尊重地区差异性的前提下, 建议各地区根据实施的需要, 增加针对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专项实施办法或细则, 尤其是对公共设施的工程建设管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公共设施建设的性质和涵盖范围, 适当提高对公共设施建设的管理强度, 对审批程序和监管制度作详细的规定。

(3) 构建人居环境治理制度保障和部门联动体系。增强规划建设部门与财政、国土、水利、农林等相关部门的合作, 共同构建人居环境治理的体系。建议在《条例》中增加村镇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要求, 建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与上述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

6. 相关配套制度建设的立法建议

(1) 加快相关部门的配套制度协调机制建设。完善财政、农林、国土、环保、水利等各个相关部门在村镇建设中的协调配合作用以及配套制度建设。建议在《条例》及实施细则和部门制度中增加建设管理方式、统计口径、评价标准, 并作出统一的规定。

(2) 增加规划建设评估及监督的协作制度。建议在《条例》中增加村镇规划管治的评价和监督制度内容, 着重在规划监督制度、规划动态监督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明确参与评估监督的主客体对象、评估流程和评判标准, 并出台具体的行政措施和实施方案。

7. 行政执法规章的立法建议

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和规章制度。建议在《条例》及实施细则中增加对于村镇建设的行政执法制度内容, 明晰执法对象、执法流程、违法治理措施和实施手段。另外, 在相关制度, 尤其应在相关部门行政执法规章中增加村镇建设管理教育、培训、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政策。 (本文转载自《规划研究》2011年第35卷第9期)

参考文献

[1]毛新政.周期性立法评估制度的构建及其必要性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10 (7) (中) :12-13, 18.

[2]汪全胜.立法后评估概念阐释[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6) :11-14.

篇4:河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修正)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村庄管理;策略

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内容。事实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方向出发,统筹城乡经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首先必须做好村庄的规划与管理工作,将规划与管理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其次,制定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的关键环节,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村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村庄规划的水平比较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也在加快,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我国当前村庄的规划水平还比较低,需要不断的加以改进。首先,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村建房处于无管理、无秩序的阶段,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农村中违建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致使村庄规划水平低的原因之一。其次,目前农村中用于村庄规划的经费不足也是造成村庄规划水平低的原因之一,很多村庄规划缺乏资金的保障,由于资金的不足致使村庄规划过程中很多工作不能良好的展开。最后,村庄的规划很大程度上还会受到专业技术的影响,我国村庄的规划与管理量比较大,专业性比较强,因此需要专业队伍强的工作团队来开展此项工作,但现实的实际情况表明,当前村庄规划的技术人员与专业队伍远远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2、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的建设思想比较落后

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的建设思想比较落后,集中体现在目前很大一部分村庄在规划建设中存在重视构建建设蓝图,而轻视村庄动态建设过程的现象。在村庄规划与管理的过程中,建设者往往比较重视村庄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以及整体结构的布局,而相对忽视了村庄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村庄与城市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总的看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前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建设思想落后而引起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当前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落后的思想观念必须进行改变,以适应新农村构建的步伐。

3、村庄规划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村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存在不足的现象,在村庄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道路的规划建设,而忽视了农村中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像卫生院、学校以及健身中心的建设都没有落实到位。研究调查表明,每年我国在农村房屋的构建上与道路的铺筑上所花的费用远远大于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费用,以致于我们看到农村中农民的居住环境在不断改善,而国民身体素质却有下降的趋势。总而言之,规划村庄建设不能仅仅注重农民房屋与农村道路的修建,更多情况下应关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奠定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的必要性

1、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减小,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是现实的实际情况表明,当前我国的农村中存在土地浪费严重、土地不合理利用以及违建等现象,进而使得城乡一体化在建设过程中常常受阻,而且农村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的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的规划与村庄的管理正是在此种状况下提出的,它的提出适应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的发展要求,避免了村庄规划过程中出现的盲目建设以及土地浪费与不合理现象。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的改善,在“三农”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农村中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与此相适应的,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当前农村中的实际状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农村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改变农村中的此种发展现状,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制定村庄发展规划与村庄管理方案。

3、改善农村发展面貌的要求

我国农村的村建规划起点低,与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的步伐不一致,且受历史、地区以及经济因素等的限制,很多农村在村庄的规划中基本上采用修修补补的方略,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村庄的发展面貌,村庄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由于各地在村庄的规划上未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发展规划,致使村庄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显得十分缓慢。而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的规划与村庄的管理却能够很好的改善当前农村的发展面貌,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规划村庄中的农民集中居住地,进而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村庄规划与村庄管理的有效策略

1、健全农村中的规划体系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必须建立健全规划体系,为村庄长效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者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集中解决村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建设的进程中应结合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划体系,进而为实现村庄的规范化管理以及长效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强化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

村庄道路的建设固然重要,但是村庄内部公共设施的建设同样重要。乡镇政府應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健全村庄规划与管理工作机制,积极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乡镇政府应加强村庄中绿化设施的建设、河道的管理以及村庄中垃圾收运队伍的管理等等,其中村庄中的卫生院、居民娱乐中心以及健身中心的规划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因此因强化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确保村庄建设活动按规划高效运行。

3、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发展要求进行规划、管理

研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一些村庄由于缺乏统筹协调的发展原则,致使在村庄的规划、管理过程中问题重重,像村庄中河道的污染是由于城区排污管道所引起的,由于城区的地基高于村庄,致使一些城区的工业废水顺着排污管道流入了农村地区,污染了农村中的河流与土壤,此类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在新农村的规划与管理中必须将统筹、协调的发展原则贯彻到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统一规划乡村地区的发展,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结 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需要党、国家与广大人民共同的参与。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我国村庄的规划与村庄的管理取得了一些优秀的发展成果,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健全农村中的规划体系,强化村庄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统筹协调的发展原则,进而为促进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3]刘利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与实施研究》.四川大学,2007-04-26

[2]申家杰,袁志雄,吕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存在问题及对策》.宜春学院学报,2010-07-25

篇5: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第九条 村庄、集镇规划的编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以及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历史情况等,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村庄和集镇的各项建设;

(二)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使村庄、集镇的性质和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标准,同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三)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各项建设应当相对集中,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新建、扩建工程及住宅应当尽量不占用耕地和林地;

(四)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安排住宅、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的建设布局,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

(五)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绿化和村容镇貌、环境卫生建设。

第十条 村庄、集镇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县域规划、农业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并同有关部门的专业规划相协调。

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域规划,应当包括村庄、集镇建设体系规划。

第十一条 编制村庄、集镇规划,一般分为村庄、集镇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建设规划两个阶段进行。

第十二条 村庄、集镇总体规划是,是乡级行政区域内村庄和集镇布点规划及相应的各项建设的整体部署。

村庄、集镇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乡级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布点,村庄和集镇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村庄和集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邮电、商业、绿化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

第十三条 村庄、集镇建设规划,应当在村庄、集镇总体规划指导下,具体安排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

集镇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住宅、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用地规模,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近期建设工程以及重点地段建设具体安排。

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照集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对住宅和供水、供电、道路、绿化、环境卫生以及生产配套设施作出具体安排。

第十四条 村庄、集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须经乡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由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村庄建设规划,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由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五条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依照本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经乡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村民会议同意,乡级人民政府可以对村庄、集镇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涉及村庄、集镇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依照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六条 村庄、集镇规划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本地区实际情况规定。

篇6: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全文

跨度、跨径和高度的限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规定。

第二十二条 建筑设计应当贯彻适用、经济、安全和美观的原则,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节约资源、抗御灾害的规定,保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并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农村居民住宅设计应当符合紧凑、合理、卫生和安全的要求。

第二十三条 承担村庄、集镇规划区内建筑工程施工任务的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等级证书或者资质审查证书,并按照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施工任务。

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从事建筑施工的个体工匠,除承担房屋修缮外,须按有关规定办理施工资质审批手续。

第二十四条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设计图纸;确需修改的.,须经原设计单位同意,并出具变更设计通知单或者图纸。

第二十五条 施工单位应当确保施工质量,按照有关的技术规定施工,不得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

第二十六条 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建设,在开工前,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开工申请,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设计、施工条件予以审查批准后,方可开工。

农村居民住宅建设开工的审批程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村庄、集镇建设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村庄、集镇的建设工程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经有关部门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五章 房屋、公共设施、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管理

第二十八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村庄、集镇房屋的产权、产籍的管理,依法保护房屋所有人对房屋的所有权。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村庄、集镇的房屋、公共设施的管理规定,保证房屋的使用安全和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不得破坏或者损毁村庄、集镇的道路、桥梁、供水、排水、供电、邮电、绿化等设施。

第三十条 从集镇收取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应当用于集镇公共设施的维护和建设,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一条 乡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村庄、集镇饮用水源;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中供水,使水质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三十二条 未经乡级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的街道、广场、市场和车站等场所修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第三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维护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妥善处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养护树木花草,美化环境。

第三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村庄、集镇内的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军事设施、防汛设施,以及国家邮电、通信、输变电、输油管道等设施,不得损坏。

第三十五条 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村庄、集镇建设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纸、资料等及时整理归档。

第六章 罚 则

第三十六条 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乡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

第三十七条 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未按规划审批程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村庄、集镇规划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影响村庄、集镇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罚款。

农村居民未经批准或者违反规划的规定建住宅的,乡级人民政府可以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设计或者施工、限期改正,并可处以罚款:

(一)未取得设计资质证书,承担建筑跨度、跨径和高度超出规定范围的工程以及二层以上住宅的设计任务或者未按设计资质证书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设计任务的;

(二)未取得施工资质等级证书或者资质审查证书或者未按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施工任务的;

(三)不按有关技术规定施工或者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

(四)未按设计图纸施工或者擅自修改设计图纸的。

取得设计或者施工资质证书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为无证单位提供资质证书,超过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设计、施工任务或者设计、施工的质量不符合要求,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设计或者施工的资质证书。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级人民政府责令停止侵害,可以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并应当赔偿:

(一)损坏村庄和集镇的房屋、公共设施的;

(二)乱堆粪便、垃圾、柴草,破坏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的。

第四十条 擅自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的街道、广场、市场和车站等场所修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由乡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并可处以罚款。

第四十一条 损坏村庄、集镇内的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军事设施、防汛设施,以及国家邮电、通信、输变电、输没管道等设施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村庄、集镇建设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自接到处罚决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未设镇建制的国营农场场部、国营林场场部及其基层居民点的规划建设管理,分别由国营农场、国营林场主管部门负责,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四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七条 本条例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上一篇:“三违”查处管理办法下一篇:七年级阅读竞赛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