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展望

2024-05-18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展望(通用10篇)

篇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展望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展望

学号xx

班级xx

姓名XX

一直以来两岸关系能否和平发展,是祖国发展统一的一大问题

在2005年,连战和宋楚瑜先生访问大陆,实现了,从1949年以来,两岸政治最高层的首次接触,并拉开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序幕,并促成实现了期盼多年的“3通”。两岸关系从以前的对抗,渐渐转化为合作,而合作,将是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和唯一出路,这不是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从政治方面看,自从“连宋”访问大陆过后,两岸政治高层间的交流就更加频繁了,继连战主席后,吴伯雄主席也多次造访大陆,温家宝总理也说过想去台湾看看,马英九先生也说过会考虑以国民党主席的身份访问大陆,所有的这些都释放出一个信号:两岸政治高层都已意识到了,合作是比对抗更好的出路,交流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互信是实现和平的基础,他们愿意展开对话,而不像以前只用炮口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从经济方面看,大陆和台湾,都是高度融入世界的经济体,两岸之间,有许多直接或间接(许多跨国企业在两岸都设有工厂)的经济关系:有许多台湾的企业家,选择来大陆开办企业,利用大陆的资源来发展自己,而大陆呢,也需要台湾的资本和技术,来活跃经济和创造就业;间接方面,其实许多跨国公司,在大陆和台湾都设有工厂,而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大陆和台湾呢?当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条是前提,就是两岸关系稳定,只有两岸稳定,企业家才敢来开办企业。所以合作是符合双方乃至整个世界利益的,当海峡两岸考虑继续对抗时,双方都不得不先考虑整个世界会做出怎样的反映。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横亘在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上,也有许多障碍。台湾还有相当部分不怀好心的人,希望台湾能够独立,这是一伙对民族统一事业极具威胁的人,而台湾不闹独立,是大陆的底线,一旦底线突破,后果我们也可想而知。其实,还有部分外国人也不希望看到中国统一,不希望中国强盛,不希望看到中国人团结一致建设自己的国家,他们支持藏独,疆独,以及台独,企图分裂中国。还有,由于两岸相互斗争,相互封闭了这么多年,两岸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文化发展也都有所差异,而这些差异也不是很容易就能相互接受的,所以这也增加了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难度。

续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篇章离不开“稳步推进”

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王毅日前会见香港《大公报》高层时指出,今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词是“稳步推进”,要把握好节奏、保持好势头、坚持正确方向。回顾过去一年来两岸携手开创出前所未有的和谐局面,联想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众代表委员热议的两岸话题,我们不难理解:“稳步推进”,不仅是王毅主任对今年大陆对台工作的总体构想,亦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展望。在当前和平与发展的的时代大背景下,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下,两岸要共同努力,续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一)“稳步推进”必要且重要

王毅在会见《大公报》高层时说: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得到两岸民众广泛支持以及国际社会普遍欢迎,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趋势;但在此进程中,需要解决各种问题,克服各种困难,排除各种干扰。为此,我认为两岸关系的“稳步推进”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去年以来,两岸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经济合作在基本实现正常化后逐步向制度化方向推进,还有一系列得到台湾主流民意支持的交流盛事:台湾海基会新闻交流团登陆参访、江苏

省委书记梁保华访台„„这一切都在提醒人们:两岸关系发展贵在“坚持”,不怕慢、就怕站。过去,因为“站”,我们错失了许多为民谋福的良机;现在,因为“坚持”,两岸有了和谐局面;今后,两岸更要依靠“稳步推进”,继续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稳步推进”需要人民参与

“稳步推进”的三点内涵:把握好节奏、保持好势头、坚持正确方向。怎样实现“稳步推进”?两岸的未来,由两岸人民作主,听听那些代表全国人民发声的代表委员们在今年两会中的建议,代表委员们的积极建言、议题的包罗万象,正是两岸人民对两岸关系继续向前迈进的迫切心情的反映。如何使两岸和平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基层民众、如何让两岸同胞更广泛的参与到两岸交流中来,是需要每个中国人思考的新课题。

(三)“稳”和“推”缺一不可

两岸关系不能停滞、不能倒退,但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其复杂性;两岸关系发展要坚持“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基本思路,却也不能对那些条件还不成熟的领域和问题视而不见、消极等待。可见,“稳步推进”,一个“稳”字,一个“推”字,缺一不可。

总的来说,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已经指明,和平是未来的主题,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像孙中山先生(两岸共同尊敬的“国父”)讲的: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未来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5000年来,中华民族屹立东方而不倒,期间不知历经了多少艰辛和磨难,磨难锻炼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我相信,凭中国人智慧和勇气,我们一定能战胜目前的挑战,解决好自己的家事,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其是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问题上我们将遇到更加严峻的形势,但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下的和谐社会,我们要相信祖国和人民,我们应该肩负起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去。现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能源、资源、人口等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共产党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上所作出的努力。因此,我们应该认清形势,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终身。

篇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展望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2010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两岸协商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对于两岸的现状,胡锦涛是这样描述的:“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这是对两岸关系现状的客观解说,也是实行维持两岸关系现状政策的基础。

事实上,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一直是两岸人民的共识。

1,关于两岸政治互信

两岸双方坚持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立场。2008年5月以来,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互信,从而推动解决了两岸关系中一系列复杂问题。考虑到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包括需要逐步破解一些政治难题,巩固和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尤为重要。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关键所在。

其次,国共两党高层互动机制不断深化。2010年7月10日至11日:国共两党在广州共同主办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形成22项共同建议,为ECFA签署后两岸进一步协商相关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两岸在国际社会的关系由陈水扁时期的激烈对抗转向大幅缓和,有利于两岸增强政治互信。

再次,两岸沟通管道与平台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两会制度化协商平台成为两岸协商的重要渠道。两会2010年签署了3项协议,自2008年以来共签署15项协议,达成2项共识。两岸有关职能部门高层进行“业务沟通”,是两会协商的重要补充。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是增进国共两党互信、推动两会切商的推动器,海峡论坛等民间交流平台是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合作、凝聚亲情友情的新渠道,博鳌论坛、世博会、亚运会、APEC峰会等平台,为两岸高层表达善意诚意、探讨合作事宜提供了重要舞台,两岸官方、半官方智库频频就两岸共同关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沟通,为两岸高层决策提供服务。

2.两岸的经济合作互信

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6月29日两岸签署ECFA,标志着两岸在经济关系正常化、经济合作制度化上迈出历史性步伐,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两岸还在下半年稳步推进ECFA的后续协商、落实工作,商签包括投资保障协议等在内的“四大协议”,为ECFA1月16日正式生效,6月29日ECFA签署,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出现新的突破。两岸双向投资取得新进展。2010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尤其是ECFA签署及大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加之全国台企联谊会在北京成立“马上办中心”,为台商排忧解难,吸引台商持续扩大对大陆投资。

两岸贸易快速增长。预计今年两岸贸易总额将达1500亿美元,大陆对台出口将首次突破300亿美元,自台进口将突破1000亿美元,标志着两岸贸易迈上新台阶。签定两岸经济合作协议,关键是协议内容要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两岸同胞福祉增进,有利于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

3.两岸文化教育交流

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既有巨大需求和潜力,也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两岸文教交流领域拓宽,规模扩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两岸文化交流内容遍及教育、出版、宗教、民俗、新闻传播、民间艺术,地方特色等各个领域。文化交流的专业性、组织性、机制性不断,如两岸共同成立客家文化研究院、民间法律办公室,共同举办国学论坛、智库论大学校长论坛,共同举办神农文化祭、抗战电影展、简体图书交易会、农博会、妇家山歌大赛、旅博会等。

两岸文教交流层级不断提升以及两岸教育双向交流得到深化。大陆首度开放台湾“顶标级”学生入学,为就读大陆一流高校开启了大门。台“立法院”于2010年8月19日正式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正式承认大陆学历,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大专院校就学,开启了两岸教育的新纪元。同时,台湾还开放陆生以短训生方式赴台就读,“双联学位”制度亦在研讨中,有望于2011年实现。两岸校际互动持续热络,高校辩论赛、夏令营、冬令活动频繁开展。

4.两岸军事互信开展积极探索

2010年,大陆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两岸可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的讲话精神,与岛内有关机构、团体,人士积极沟通。由于诸多因素限制,两岸军事交流主要以两岸退役将领为主,他们以参访、学术研讨会、黄埔校友联谊等方式进行交流。台湾前“国防部总政战部主任”许历农率领由23位退役将领组成的新同盟会退役将领参访团、前“国防部副部长”王文燮率领退役将领参访团来大陆展开交流,为两岸各界大交流增添了新的内涵。其中,4月新同盟会退役将领参访团是迄今来大陆访问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退役将领团。5月10日,“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在台湾举行,这是两岸黄埔校友首次在台举办大型聚会,也是迄今两岸规模最大的军事将领交流。两岸退役将领交流互访逐步升温,双方就加强军事文化交流、两岸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共同维护海洋主权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岛内外产生了广泛而又积极的影向。

关于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是“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提出的目标,已经成为两岸双方的重要主张。我们提出,两岸可以就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问题、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进行务实探讨,表明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思考。两岸协商总体上还是要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但双方要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准备、创造条件。双方可以先由初级形式开始接触,积累经验,以逐步破解难题。

姓名:黄明

篇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展望

一、日趋自觉、理性的中国政党外交

中国共产党真正的政党外交开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后。以改革开放为界, 中国政党外交实践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949—1978年以及1979年后, 实现了从“革命性”到“务实性”的跨越[1]。改革开放后, 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思想指引下, 党的对外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开始大力开展政府外交、政党外交和议会外交, 逐步把政党外交纳入到外交战略总体布局中来, 政党外交的自觉性、主动性空前提高, 并日趋走向理性、务实。

1. 政党外交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中国共产党顺应国际形势的发展, 不断强调政党外交在国家整体外交中的地位, 对政党外交工作作出新的布局。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将政党外交的对象界定为“各国政党”, 而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更是将政党外交的对象明确表述为“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 大大开阔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空间。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地将政党外交纳入到不断提高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这一重大战略课题之中, 使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将继续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3]。中国的政党外交进入了空前的发展活跃期。

2.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政党外交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实现了由革命思维向执政党建设思维的彻底转变, 政党外交历经曲折后也走上了正轨, 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 对包括政党外交在内的外交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改变了过去曾经存在的以意识形态划线、定亲疏的做法, 确定以国家利益为中心, 以服从国家整体外交、服务于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服务于党的自身建设、服务于社会发展为目的的政党外交基本价值取向, 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政党外交理论[4]。

3. 政党外交步入规范化机制化的发展轨道。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急剧提高, 不少国家的共产党要求同中国共产党建立联络和加强来往。为此, 中共中央决定于1951年1月成立对外联络部, 中国政党外交正式起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联部围绕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对外交往, 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在几代领导人的指导和努力下, 政党外交的理念日益清晰, 机构逐步健全[5]。此外, 中国政党外交还尽力创设一些与国外政党的合作机制, 如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等, 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政党交流的常设机构, 这是中国政党外交的规范化和机制化道路上很好的尝试。

二、内容和手段不断丰富的中国政党外交

政党外交工作是党的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也是中国总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新中国六十年的理论完善和实践发展, 中国政党外交的交往对象不断增加, 交往级别不断提升, 交往内容不断丰富, 交往领域不断扩大, 从而使中国政党外交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空前活力。

1. 交往的对象和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后, 伴随着中国外交战略的日渐成熟和定型, 中国政党交往对象不断增加, 不仅继续巩固和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关系, 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政党的交往, 同时加强和深化了与发达国家主流政党的联系;不仅与法国社会党、德国社民党等西欧国家社会党建立联系与合作, 而且与西欧国家一些传统中右翼政党接触和交往;在与西方社会党接触的同时, 我们党还从社会党国际开始, 不断尝试和推进与基民党国际、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拉美政党常设大会以及欧洲议会主要党团的交往;不仅与建交国的政党开展交往, 而且与逐步开展与未建交国政党的往来。截至目前, 中国共产党已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70多个政党与政治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友好交往及联系, 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

2. 不断丰富交往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我们党自身情况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 而是扩展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 既有政治对话, 也有经济文化交流;既商谈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新途径, 也探讨加强党建的新方法;既交流治国理政、兴邦立国之策, 也研讨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解决之道。冷战格局瓦解后, 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民族、宗教、环保、粮食、资源、传染性疾病、恐怖主义活动等单凭一个或几个国家难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政党外交积极涉及全球问题的解决, 使得政党外交的领域更为全面, 更为立体。

3. 交往的手段日益灵活多样, 多边外交蓬勃发展。

近年来, 政党外交的形式日益多样化, 有高层往来、工作访问、专题考察、理论探讨、干部培训、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多种渠道和机制, 尤其是通过积极参与多边政党合作, 拓展政党外交的空间。冷战结束后, 随着政党国际组织的广泛建立以及全球性问题的出现, 我党积极适应国际局势和世界政党情势的新发展, 进一步扩大与跨国政党组织间的交流沟通, 加强了与政党国际组织和地区性组织的交流, 积极参与并组织多边政党交往。

三、助推中国和平发展的政党外交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的白皮书, 强调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而中国政党外交因其亦官亦民的独特性[6]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战略的实施, 具体表现在:

1. 政党外交有助于向外展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形象, 反击“中国威胁论”。

“中国威胁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文明威胁论”、“环境威胁论”、“资源威胁论”等等, 甚至还有翻版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与相关国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以及现实国家利益上可能出现的冲突。通过政党外交进行政党交往, 让许多外国政要对中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有助于澄清一些模糊看法, 消除疑虑和偏见。

2. 政党外交将为我党自身建设和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机会和平台, 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智力支持。

近年来, 我党在对外交往中加强了国际形势的跟踪和研究, 更加重视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 重视总结外国各类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方式, 主动介绍一些外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力求准确判断世界政党政治变化的大趋势和新动向, 及时反映社会思潮的新发展, 为中央站在全局高度做出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提高了中国政党的执政安全。

3. 政党外交可有效配合国家的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经济因素在政党外交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一些省区市党委负责同志率党的代表团出访时, 贯彻中央“走出去”的方针, 偕经贸团组随访, 把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项目推向国外。我们还通过政党渠道, 为经济部门推荐伙伴, 提供信息, 促成一批经贸项目。

4. 政党外交有助于彰显“负责任大党”, 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软实力主要来源于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7]。政党外交, 作为中国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成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党际交往过程中通过理论探讨、政治对话以及经济文化交流等活动, 参加有关重大事务的地区和全球性国际会议和对话, 提出富有价值的主张和倡议, 树立“负责任大党”的形象, 对于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增强世界对我政治价值观的认同, 赢得国际舆论支持和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

实现和平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目标, 但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征程绝非一帆风顺。无论“和平”, 还是“发展”, 这两大目标的实现, 都离不开政党在国际舞台上的纵横捭阖。因此,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 必须以更加积极的作为与世界所有国家的政党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 学习借鉴各国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发展经济、治国理政的经验。同时也要汲取世界一些老党、大党垮台或失去执政地位的历史教训。另外, 全球治理也需要世界各国政党通力合作, 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党的瞩目。这些因素使得今后一个长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将会迎来一个发展的阶段, 从而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政党外交工作是党的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也是中国总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确立, 中国政府积极实施政党外交, 这不仅表现在政党外交工作日趋理性、自觉和务实, 而且, 政党外交的内涵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拓展、丰富和多样化。政党外交对于中国推进和平发展战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和平发展,中国,政党外交

参考文献

[1]汤运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发展脉络[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

[2]任杨文.试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思想的演进发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2) .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07-10-25.

[4]李军, 石晓虎.新中国六十年的政党外交——理论与实践[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05-13.

[5]赵可金.政党外交及其运行机制[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11-10.

[6]周余云.论政党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 (7) :17.

篇4: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展望

过去8年来,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坚持体现两岸同属一中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经两岸双方明确授权认可、两岸领导人共同确认。它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不是“一中一台”。“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在涉及两岸关系根本性质的原则问题上,我们的底线是清晰的,立场是坚定的,没有任何模糊和妥协的空间。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国台办与台湾陆委会建立联系沟通机制,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恢复协商谈判机制,两岸签署了23项协议,推进了两岸经济合作及各领域交流,减少了双方在对外事务上的摩擦和内耗,成就有目共睹。当前,要和平不要冲突,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协商合作不要零和对抗,已成为两岸主流民意。广大台湾民众迫切要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因台湾政局变动而改变。台湾当局新领导人要“维持现状”,要继承和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就必须对两岸关系的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只有确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制度化交往才能得以延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才不会得而复失。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必须完成没有完成的答卷。

对台湾当局新领导人,我们不仅看她怎么说,还要看她怎么做。是把两岸关系拉得更近,还是推得更远?是以民众的福祉和利益为依归,回到“九二共识”所体现的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来,继续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大道,还是一边高喊“维持现状”,一边明里暗里推行“两国论”、“一边一国”、“去中国化”等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主张,重走挑起台海紧张动荡的老路?不同道路的选择攸关两岸关系的前景、攸关两岸同胞切身利益、攸关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台湾当局如何以实际行动作出回答,两岸人民拭目以待。

今年以来,台湾岛内“台独”势力蠢蠢欲动,“去中国化”动作频频,各种“台独”苗头不断滋生。两岸人民对此要密切关注、保持高度警惕。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上,我们的态度始终如一,立场从未改变,意志坚如磐石。十一年前,全国人大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为遏制“台独”分裂、争取和平统一前景提供了坚强法律保障。今天,《反分裂国家法》依然是遏制“台独”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正如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发表的谈话中所说:“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心未变,能力更强,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和图谋。”“台独”势力如果误判形势、铤而走险、逾越底线,下场必定是可悲的!

当前,台海局势严峻复杂,但两岸关系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因台湾政局变动而变动。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坚定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继续努力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的利益福祉,拉近两岸的心灵距离,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两岸同胞携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5: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的主题

4月16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了前来出席两岸经贸论坛的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及台湾各界人士,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尤其是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的四点建议,得到台湾民众、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岛内舆论认为,胡锦涛的讲话展示了大陆“为两岸稳定所作的理性务实的思考”,符合台湾民意,赢得岛内民心。连日来,台湾股市高开高走,创下两年来的新高。岛内许多行业倍感振奋,厉兵秣马,准备在两岸各项交流合作中大展鸿图。台湾许多有识之士敦促台湾当局实事求是对待两岸经贸论坛成果,务实推动两岸交流互动。

事实说明,努力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邃,对于加快两岸交流合作步伐,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潮流所向,不可阻挡。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两岸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20多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日益增大,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前景进一步显现。去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打开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一年来,两岸交流交往空前活跃,民众间的了解和情感不断加深,两岸关系中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积极因素增多,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的势头增强。胡总书记这次的重要讲话,顺应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的时代潮流,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以与民同心、为民谋利为出发点,在准确、深刻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和平发展这一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把和平发展作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符合两岸同胞愿望,也契合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是一个非常务实而前瞻的定位。

骨肉同胞,血浓于水。“我们将忠实履行对台湾同胞作出的承诺,既不会因局势的一时波动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因有少数人的干扰和破坏而有任何改变。”胡总书记这一番情深意切的话语,让台湾同胞深受感动。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就是要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这一方针落到实处。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千方百计为他们办实事、谋福祉,照顾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体现了我们对台湾同胞的真挚情感。多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大陆主动推出并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重要措施:进一步扩大了台湾水果准入品种、对15种水果实施进口零关税措施;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进一步简化了台湾居民入出境和居留手续;恢复了对台渔工劳务合作业务;对在大陆高等院校就读的台湾学生执行与大陆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设立了台湾学生奖(助)学金;方便台湾同胞在大陆就业;专门为大陆台资企业安排了开发性贷款;优选大陆同胞赠送给台湾同胞的一对大熊猫等等,这些措施让台湾同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刚刚闭幕的两岸经贸论坛,大陆方面又推出了15项惠及更多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广大台湾同胞的亲切关怀和对台湾同胞福祉的照顾。

诚意可鉴,善意难违。胡总书记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这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迫切愿望,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为此,我们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两岸关系即使出现波折,我们的努力一直没有动摇。大陆方面一再表示,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两岸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两岸之间确立了这个“大同”,彼此就有了最基本的互信,就可以做到相互理解和尊重。求大同、存小异,减少对立、消除误解,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大陆方面也一再呼吁,早日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平等协商,扩大共识,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大陆积极采取灵活务实措施,推动交流合作,推进直接通航,造福两岸同胞。

今年以来,台湾当局领导人为了一己之私,逆潮流而动,执意推行激进“台独”路线,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阻碍两岸合作与交流,蓄意在台湾内部和两岸之间挑起新的对抗和冲突,直至公然背信弃诺,强行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对于台湾当局的倒行逆施和“台独”分裂活动,两岸同胞同声谴责,国际社会普遍反对与质疑。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近些年来,两岸关系波折不断,根本原因就在于‘台独’分裂势力罔顾民意,竭力否定‘九二共识’,蓄意破坏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台独”分裂势力是危害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威胁。为了两岸关系向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两岸同胞要进一步携起手来,共同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民意难违,大势难逆。台湾当权者何去何从须慎思之。

篇6:两岸关系与和平发展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近年来两岸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十分突出。经过多年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两岸所签署的系列协议得到贯彻落实,两岸在运输,邮政合作,经融合作,食品安全方面的沟通渐次展开,不但使两岸人员物资交流更加快捷,更进一步优化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环境。经融危机期间,两岸携手合作,共度时艰,在世界上率先走出金融危机,同时也加深了彼此感情。特别是《海峡两岸经济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及其通过台湾立法机构的审议,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上取得重大进展,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大进展,也是两岸关系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2009年5月,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首次以文化教育为主题,形成29条共同建议,明确了新形势下深化两岸文教交流的基本方向和努力目标。自此之后,两岸各界积极开展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交流和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影响更为广泛。两岸各界交往方兴未艾,大交流局面正在形成。两岸人员往来频繁,在台湾举办的各类交流活动大幅增加,规模明显扩大。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台湾各界人士积极参加奥运活动,营造了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民族盛举的良好气氛。2008年12月,大陆赠送给台湾同胞的大熊猫团团圆圆到台湾安家落户,受到台湾同胞普遍欢迎。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自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实施以来,截止至2009年12月18日,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已达64万人次。

2010年以来,两岸高官大团与普通百姓交流齐头并进,真正进入全方位大规模广参与的大交流时代。百姓之间多来往,常交流,善意沟通,有助于彼此之间消除误会,增进感情,凝聚共识,为两岸之间共创未来奠定越来越雄厚的民意基础。两岸关系之所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如此重大的改善,关键是两岸目前都能够接受和平发展这一信念,愿意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大陆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积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号召两岸积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

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民众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支持也越来越大。两岸政治互信有所提高。2010年4月29日,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60年来首次会谈,达成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的大幕,确保两岸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胡锦涛强调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

虽然两岸关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两岸关系仍面临着许多问题。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阻挠两岸关系发展;两岸政治难题制约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并长期受反共教育和台独宣传影响,对大陆有误解和隔阂。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仍有较深疑虑,对两岸关系重大政治问题的看法仍较混乱;两岸关系发展继续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和影响。

因此,为了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需要积极探索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不断拓宽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并依靠两岸同胞共同付诸实践。

新时期我们仍然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放弃;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新时期两岸关系的核心是建立互信。不断巩固和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凝聚和增进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是推动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只要双方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相信两岸同胞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信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携手同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继续强化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的好势头,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衷心希望两岸双方珍惜难得机遇,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2 摘要:

今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两岸协商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在两岸双方和海内外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两岸制度化协商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两岸沟通与交流渠道日益多元,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教交流迈向新层次新水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对于增进同胞亲情、繁荣两岸经济,维护战略机遇期、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美日“以台制华”战略没有改变、“台独”分裂势力干扰依然存在,岛内政局和民意走势复杂、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的大背景下,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将可能呈现“和平发展格局不变、复杂变数影响增强、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政治对话难以突破”的态势。关键词:和平发展 增强互信 加强交流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

今年,大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坚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基本精神,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扎实推进两岸协商,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大力推动惠台政策,切实造福两岸同胞。一年来,两岸关系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稳步调迈进,呈现“两岸交流全面化、发展步调平稳化、两岸合作制度化、两岸互利协调化”等特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大陆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政策的同时,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不断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加紧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从目前形势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保持良好势头,为遏制“法理台独”和延长战略机遇期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和解和平、平等协商、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主流价值深入岛内民心两岸同胞认同,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为两岸同胞共享。

第二,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国共两党、赞成和平发展的两岸同胞已经形成强大合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力量和稳定力量更加强大。

第三,“台独”势力在进一步扩张的动能下降,岛内“法理台独”的社会基础收到遏制和削弱,民进党务实调整两岸政策的有压力增大。

第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正稳步推进。第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了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大幅改善了大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岸、国内和国际环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容忽视

尽管两岸关系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但两岸关系发展总体上局限于经济、民生、文教层面,两岸政治对话没有实质进展。应该客观看到,受台湾地区领导人、民意代表选举的周期性影响,影响两岸关系的根本性因素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美国、日本等西方反华势力蓄意干扰,以及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还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美、日“以台制华”战略的破坏力不能低估。美国、日本是影响台湾问题和平解决最主要的国际因素。美国虽在多种场合表示“乐见两岸和平发展”,对两岸经济、文教等事务性、民间性、经济性交流干涉较少,但极力阻挠两岸在政治、安全与军事层面发展关系,阻挠两岸举行政治谈判、签订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并以提升对台军售质量、强化美台军事关系、提升对台沟通层级、支持台湾扩大国际空间、支持民进党等“台独”势力为杠杆,甚至赤裸裸地要求台当局将两岸协商的情节和深度“充分告知美国”,不断给马当局施压,挑拨两岸关系,控制、遏制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与速度,不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造新的障碍。

第二,岛内民意走势的复杂性要审慎应对。台当局、岛内多家知名媒体的民调显示,虽然岛内民众普遍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对两岸统一的主张并不积极。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一旦牵涉到统一议题、认同议题,岛内民众在“台独”势力的误导下有可能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迫使台当局调整两岸政策。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 争取台湾民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我们必须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充分准备。

第一,在转变岛内民意、加强中国认同的过程中,要防止急躁冒进坚定不移地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坚持不懈地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谨慎处理因认同分歧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防止其被“台独”势力所利用。

第二,继续加强对台湾中南部民众交流力度,增强中南部民众对大陆的了解。建立健全惠台政策的规划、评估、反馈、执行机制,加强政策落实,使惠台政策切实及时有效。

第三,加强两岸文教和社会交流,促进两岸社会融合,塑造两岸共同价值,扭转两岸交流“物质化”倾向。注重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共同价值、共同认知、共同记忆,淡化台湾主体意识中与中国认同相对抗的成分。

第四,两岸在一些重大敏感议题上的结构性矛盾要妥善解决。相对于两岸长期隔绝与紧张对峙,当前两岸关系呈现较快发展势头。不过,两岸关系改善的时间还不长,和平发展的格局才初步形成,实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两岸两会协商在攸关共同利益较容易的部分逐步达成协议后,将进入利益冲突较大的“困难”领域,矛盾纷争可能越来越多。经济、民生议题的协商完成后,将逐步走向复杂敏感的“政治、军事”领域,两会协商谈判的难度更大。努力增强两岸同胞促进和平发展的信心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必须注重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避免两岸关系停滞甚至逆转,必须增强两岸同胞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心。

第一,以务实立场推动政策创新,以中华民族发展的大格局聚同化异,以耐心与智慧来处理政治、军事等敏感问题,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一蹴而就。

第二,进一步巩固政治基础,增进政治互信,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继续加强经济、社会、文教交流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增进民众情感,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营造氛围、创造条件。站在全民族发展高度解决两岸关系问题

我们要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进一步作出积极努力,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第一,要继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推动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应该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务实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力争取得更多实际成效。

第二,要继续扩大两岸各界交流,不断激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命力。两岸关系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两岸关系未来的道路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拓。两岸各界应该扩大和深化交流合作,不断凝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不断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我们希望台湾各界同胞以更高的热情和更积极的作为,最广泛地参与到两岸交流合作中来,同大陆同胞一道,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注入蓬勃生机,把两岸关系前途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第三,要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不断提高两岸经济的竞争力。目前,两岸正在积极商谈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有利于两岸经济长远发展。两岸只有深化经济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我们会充分考虑两岸经济规模和市场条件不同的实际情况,切实照顾台湾中小企业、基层民众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我们希望双方共同努力,让两岸同胞看到这的确是一份互利双赢的好协议。

篇7: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展望

新形势下要想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得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一齐着手。

政治方面: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下的问题,因此要恪守一个中国,坚决实施“一国两制”方针。要增进政治互信,强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明确指出,无论以什么方式实现统一,都要取得台湾同胞的广泛支持。两岸在事关两岸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什么事情都好商量。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凡是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都应该大力推动,凡是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都应该坚决反对。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理安排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

经济方面: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文化方面: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

军事方面: 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

互动方面: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两岸各界及其代表人士要扩大交流,加强善意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对于任何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建设性意见,都愿意作出积极回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增进福祉。

篇8: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展望

由于两岸隔绝了半个多世纪, 语言文字自然产生了不少差异, 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编纂一本反映两岸语文异同的词典, 将两岸语言的差异加以整合沟通。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 先行达到化异为通的目的。这样可以扫除两岸沟通中的语言障碍, 进而达到化异为同, 促进汉民族共同语和谐健康发展。

两岸原本同源同宗, 有相同的思想文化传统和共同的民族心态, 但由于两岸隔绝半个多世纪后, 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社区生活,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文字自然随社会的不同而产生歧异。除语音和语法差异较小外, 词汇的差异最大, 它常会造成交流沟通中的误解。据说, 一位台湾知名人士访问大陆时, 在出席招待晚会后, 激动地发表讲话说, 他当时非常“窝心”。下面听众为之愕然。因为“窝心”这个词台湾和大陆意义差别很大。台湾是表示舒心, 而大陆却是不舒心的意思。这种同名异实或同实异名 (“方便面”和“速食面”, “软件”和“软体”) 的差异随处可见。由于词义演变的社会环境不同, 新词语产生的理念不同, 常会形成同名异实或同实异名的词语。在文字上, 大陆推行简化字、整理异体字后, 两岸的字形也出现了差异。这些现象, 无疑是妨碍两岸通畅交流的障碍。两岸的民众早有觉察, 两岸的语文学者早就希望共同来研究两岸语言的差异, 进而设法解决这些差异, 从而促进两岸经贸文化交流, 促进海峡两岸共同繁荣。编一本反映两岸语文差异并加以整合的语文工具书是最佳的选择之一。2009年, 在长沙召开的第五届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 提出了两岸民间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的倡议, 2010年正式开始两岸合作编纂语文工具书的工作。

在合编词典中, 我们充分认识到今天两岸的共同语, 大陆叫普通话, 台湾叫国语, 它们都是两岸分隔前汉民族共同语的分支。因此, 它们间的差异, 既不是方言和共同语的差异, 更不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它们是同一的民族共同语几十年隔绝后在不同社区中形成的差异。各自出现的新词语、新义项、新用法都是汉民族共同语在不同社区发展中形成的特色, 它们在丰富和发展汉民族共同语中都有积极的贡献。这些差异都应得到承认和尊重。因此, 在编词典的时候, 双方商定对差异采取求同存异的原则, 在记录这些差异现象时以描写性和各自的通用性为指针。这样就忠实地保存了两岸语言中差异的实际情况, 为继承和发扬汉民族共同语的传统打下了基础。对于两岸文字的定位也是一样, 它们都是汉字发展到今天在两个不同社区形成的歧异。这种歧异反映了汉字发展中的多样性, 为我们今后整理汉字使之更便捷地为社会服务拓展了眼界。对于各自社区在应用中存在的差异, 没有正误和高低之分, 它们只是不同社会集体不同的选择而已, 也应同样采取求同存异、化异为通的手段处理。所以, 我们在合编词典中将台湾的字称为“标准字体”, 将大陆的字称为“规范字形”, 没有沿用笼统叫繁体字或简化字的称谓, 因为这种称谓既不确切也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为了化异为通的目的, 在词典中对字形的差异 (除繁简不同外, 还包括新旧字形以及异体字等差异) 采取对等双呈的形式。词典在大陆出版时规范字形在前, 如“门/門”, 在台湾出版时则相反。上述定位, 是我们能合编好两岸语文工具书的重要共识,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 才能真正做到求同存异, 达到化异为通, 进而逐步实现化异为同的目的。

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 双方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这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义务, 也是出于两岸交流的迫切需要。双方认为这是两岸文化合作中一项很具影响力的实质工作。所以当两岸有合编词典的条件时, 双方及时启动了这项工作, 并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两岸常用词典》已经完成, “中华语文知识库”的网站也已开通。现正进一步扩大成果, 充实字头和词条, 将《两岸常用词典》扩编成规模更大的中华语文词典, 以利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交流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 两岸合编词典的影响和意义将进一步显现出来。在当前, 我们可以看到: (一) 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将大大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和经贸文化交流, 扫除交流中的语言障碍。 (二) 通过双方合作, 可以清理和研究两岸语文差异的现象和产生的原因, 为如何化异为通, 进而达到化异为同探索道路。同时对研究语言发展演变也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因为汉语共同语在海峡两岸的不同发展是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三) 民族共同语的规范和统一是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合编词典可以促进汉民族共同语和谐健康发展。事实证明, 在频繁交流中不断整合, 可以实现化异为同的目标, 从而增强汉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对振兴中华和繁荣中国将有巨大的作用。

篇9: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定和平协定,竭力避免再出现骨肉同胞兵戎相见;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大陆愿意作出正面回应;在国际空间问题上只要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岸可以务实协商作出合情理的安排;祖国大陆将继续为广大台胞在海外提供各种帮助等主张,无一不表明大陆的极大善意、诚意和宽容,充分体现了祖国大陆为维护台海和平,为中华民族的最根本利益,化解两岸敌对状态,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宽广胸怀和良苦用心。

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携手共同求和平,谋发展,那么祖国和平统一的最终实现将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过去上百年间,中华民族总是被动挨打、受人欺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局面,走向富强进步,巨大的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在当前金融海啸冲击下,大陆经济相对稳健,大家都对前景充满信心。这充分说明只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才能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在世界上享有尊严,并感受到国家富强带来的骄傲和自豪。

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中,政治经济不能分离,要相互促进。在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两岸关系发展出现良好势头的情况下,胡锦涛重要讲话提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只要按照胡锦涛的重要讲话精神,两岸同胞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共同努力,一起促进两岸的和平发展,两岸中国人就一定能继续创造新的经济发展奇迹,并且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自台湾问题形成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不断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制定和发展对台方针政策。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为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月,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布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提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并宣告自当日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呼吁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告台湾同胞书》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决策和思想,包含了和平统一的主要政策。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1月说:九条方针“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根据邓小平、叶剑英等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经过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实践,我们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这一方针政策既考虑到国家统一的民族利益,又照顾到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宣告了两岸关系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随着两岸关系和台湾形势的发展变化,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次讲话精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八项主张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和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发展。

进入新世纪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在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台工作新主张。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6年4月16日,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的重要主张。

2008年4月29日,胡锦涛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指出,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面对两岸复杂情势,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这两个对两岸人民负有重大责任的政党行动起来,开启了两岸政党交流,逆转了被“台独”分裂势力恶化的气氛。2005年春,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率团访问大陆。胡锦涛分别与他们举行会谈,达成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等重要共识,向世界显示了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解决彼此分歧,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在两岸同胞锲而不舍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3月后,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5月,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吴伯雄举行两党领导人会谈。6月,海协会与海基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复谈,融解9年的坚冰。7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和两岸周末包机启动。8月,奥运一圆百年梦,两岸儿女同荣耀。11月,两会领导人首次在台北举行会谈,两会制度化协商迈出重要一步。12月,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成功抵台,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

这些年来,大陆方面克服种种阻碍,始终如一地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祖国大陆自1991年以来一直是台湾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年以来一直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成为两岸关系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文化交流是联系两岸同胞的重要纽带。自1987年台湾影视制片人率先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来祖国大陆拍摄电视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后,两岸文化交流沛然莫之能御。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至2007年底,仅经文化部批准的两岸文化交流项目就达五千多项、五万多人次。两岸文化交流已在两岸民众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历经曲折、饱经风霜,不时遭遇逆流。在种种复杂因素和艰难险阻面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代表人民意志和民族利益,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有力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李登辉、陈水扁在台湾当政20年间,台湾当局的一系列“台独”挑衅,特别是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及“法理台独”图谋,一次次把两岸关系推向危险的边缘。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一次次挫败了“台独”分裂势力的倒行逆施。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

陈水扁当局在以“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失败后,处心积虑推动所谓“入联公投”。2008年3月22日,“入联公投”被大多数台湾民众否决,“台独”分裂势力的阴险图谋招致失败。

中国人民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事业,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理解和支持。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一再重申,反对企图改变台海现状的“台独”冒险活动,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任何人、任何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篇10: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展望

2011年以来一年多是两岸关系承前启后的关键性的一年多,两岸关系维持稳定、有序、良性的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局面。2011年后一年来,两岸政治基础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不断累积,两岸经济关系在ECFA后续协商及实施过程中稳步取得实质性成果,两岸各界大交流的内涵逐渐充实。尽管岛内各政党为争夺2012年“大选”而对两岸政策多有着墨,使两岸关系面临复杂态势,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始终是岛内的主流民意。

一、两岸政治基础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持续增进

(一)两岸共同反对“台独”、认可和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愈加稳固。

2011年后一年来,大陆方面继续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12.31”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突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在两岸互动中的核心地位,台当局对此亦呼应,一度在岛内掀起对“九二共识”的大论战,有效增强岛内民众对“九二共识”的认同和坚持。一是大陆高层持续表态,凸显“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核心地位。2011年11月,胡总书记在美国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强调,“九二共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两岸开展对话协商的必要前提,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贾庆林主席也多次在公开场合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首要关键是“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政治基础”。2011年11月,国台办主任王毅也明确指出,“九二共识”不容否认,两岸关系不容倒退。二是马当局也给予回应,不断巩固“九二共识”在岛内的认同。马英九多次在重要集会场合及接受岛内外媒体采访时重申,“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两岸协商的基础”,并明确指示各“部会”公文应使用“中国大陆”或“大陆”,禁止独称“中国”。“陆委会主委”赖幸媛明确表示,在台湾支持“中华民国宪法对两岸定位的规范”等同于支持“九二共识”。2011年8月底至9月间,岛内社会一度掀起关于“九二共识”的论战,“行政院”、“陆委会”、国民党籍“立委”等均集中表达捍卫“九二共识”的立场,岛内主流媒体持续跟进表态支持,进而使岛内民众清晰、客观地认知“九二共识”,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

台湾2012年领导人选举结果说明了“九二共识”逐渐被大多数台湾民众所接受。2012年1月14日晚,台湾2012年领导人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以689万票,51.6%的得票率获得连任。挑战者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以落后马英九约80万票而落选,同属泛蓝的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屡败屡战,又一次由于弃保原因,仅得36万票。这次“总统”选举结果说明了 “九二共识”逐渐被多数台湾民众所接受。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一个中国”意识就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只不过这个“一个中国”是指“一个中华民国”。那个时候,台湾主流媒体经常宣传大陆是属于“中华民国”的“匪区”,“反攻大陆”是台湾军民的神圣使命。

1991年2月,两岸之间的民间交流愈加活络。为了解决两岸交流所遇到的公权力如何承认的问题,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共同以口头方式确立了一个中国原则,不去深究这个“一个中国”的内涵为何,这只是双方的默契,并未将“九二共识”付诸文件,这就为民进党及“台独”分子否定“九二共识”提供了借口。

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在李登辉当局和陈水扁当局长期操弄“台湾主体意识”下,台湾民众的“一个中国”意识被扭曲成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意识,造成了承认“九二共识”就会出卖“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利益。

马英九政府自2008年5月执政以来,两岸和平发展取得了世人普遍肯定的成绩。虽然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但他更强调的是“一中各表”,这种各表很容易被曲解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另一个“中华民国在台湾”,由于马英九政府近四年间沉湎于“以台湾为主”,既“不独”又“不统”,没有很好地向台湾民众正确引导“九二共识”的真实意涵,因此,马英九只要一强调“九二共识”,就立刻被民进党攻击为“卖台”。

大陆一贯坚持“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从未动摇过,2008年5月以来,海协会和海基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签署了十多项协议,达成了许多共识,两岸实现了“三通”,陆客、陆资、陆生来台,大陆惠台政策接连出台,台湾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惠于大陆让利,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台湾民众不可能体会不到,两岸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

这次选战打到最后关头,变成了捍卫“九二共识”的关键战役。一方面,马英九政府不断宣导自己在两岸关系所做出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众多本土知名企业家和社会名流接二连三地表态承认“九二共识”,呼吁大家要珍惜三年多来的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这就大大提升了马英九政绩。台湾许多民众也充分认识到如果选择了主张所谓“台湾共识”蔡英文,无疑会让两岸关系大大倒退,升斗小民的利益必将受到损害。

在选战后期,台湾中南部许多果农,许多石斑鱼养殖户,甚至砂石业者,这些以往都是民进党的忠实支持者,他们逐渐认同于“九二共识”,纷纷在选战中转向。结果,蔡英文在台湾中南部的得票不如预期,马英九在台湾中南部只是小输,说明了“九二共识”开始在台湾,特别是中南部民众中蔓延开来。

马英九此次选战起初打得很辛苦,原因在于他不敢高举“九二共识”,深怕被对方攻击为不爱台湾,是“卖台”,2011年10月,马英九刚释放出两岸有可能签署和平协议这个风向球,一遇到民进党的攻击,他就立刻收回去。到了选战最后关头,这么多企业家集体支持“九二共识”,马英九及其国民党才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携着强大民意打赢了这场牵系台湾未来能不能实现“黄金十年”的选战。

可以预断,经过这场“大选”,“九二共识”在台湾摆脱了污名化,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会更加认同 “九二共识”,马英九的新一届政府在处理两岸关系中会更加积极,甚至有可能在文化、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快“中国化”,让台湾社会逐渐形成“台湾意识”从属于“中华意识”的观念。“九二共识”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民进党如果还想重新上台执政,就必须面对民意,进行彻底的脱胎换骨,摒弃“台独”思维,认同“九二共识”。

(二)两岸高层互动顺畅,不断累积两岸互信。

2011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贾庆林主席先后与参加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会面,胡锦涛对吴伯雄率团赴成都出席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之后来北京访问表示欢迎,对论坛成功举办表示祝贺。胡锦涛就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四点意见:第一,要继续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第二,要继续维护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的良性互动;第三,要继续稳步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第四,要继续保障台湾基层民众共享两岸交流合作成果。吴伯雄表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双方共同巩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经贸合作是两岸手携手,文化交流是两岸心连心。3年来两岸交流持续扩大,协商积极进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走在历史正确的道路上,不应该受到阻碍,更不能倒退。我们要珍惜已有的成就,克服存在的困难,继续奋勇前行。

2011年8月和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美国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两次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会面。2011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胡锦涛说,3年多来,在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下,台海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开创出和平发展新局面。事实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意愿,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方向是正确的。两岸双方应该继续努力,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巩固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把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势头保持下去。胡锦涛同志强调,“九二共识”是1992年由两岸官方正式授权的民间团体达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九二共识”的精髓是求同存异,这体现了对待两岸间政治问题的务实态度。认同“九二共识”是两岸开展对话协商的必要前提,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保持台海形势稳定,为了两岸民众福祉,双方应该继续坚持和维护“九二共识”,增进政治互信,继续引领和推动两岸关系开辟新的前景。连战表示赞同胡锦涛总书记的意见。连战说,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呈现政治和平发展、经贸互惠交流与社会融合互动的新局面,令人非常欣慰。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两岸经贸互惠与繁荣的基石,也是两岸政治互信的凭借。期望双方搁置争议,求同存异,为两岸人民的福祉作出更积极的贡献。会见中,连战转达了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对胡锦涛总书记的问候,胡锦涛也请连战转达对马英九的问候。

两岸高层保持了密切的互动,两岸经贸论坛等党际交流平台运作稳定、良好,为两岸关系其他方面的交流发挥重要的先导作用,亦进一步巩固和增进了双方政治互信。

(三)两会制度化协商应需召开,稳步向前迈进。

两岸两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并根据两岸交流的发展与需求适时适宜地进行各类磋商。2011年2月底,海协会长陈云林首次深入台湾南部绿营执政县市参访,考察两会签署协议的具体实施成果。在日本发生福岛核电灾害后,2011年10月的第七次“陈江会”为维护两岸同胞的健康与安全签订了《两岸核电安全合作协议》,并就两岸产业合作等达成多项共识。2011年后一年来,两会协商充分体现了“因时制宜、高效专业、紧贴民生”的特点,不仅开辟了两岸深化互利合作的新前景,而且进一步加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保障,使协商化解分歧、合作取代对抗、发展共创双赢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两岸务实处理台参与对外活动等敏感问题,成为两岸互信累积的重要佐证。

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上,本着“搁置争议、建立互信、良性互动”的精神,以增进台湾同胞福祉为依归,共同妥善处理台对外关系等议题。2011年7月,台湾驻港、澳机构均更名为“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港台、澳台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两岸继续灵活处理了台出席世界卫生大会、亚太经合会等问题,这些都是两岸互信增进的重要表现。

二、两岸经贸交流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更加深入

(一)以落实ECFA为主线确保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更加稳固。

ECFA早期收获计划于2011年元旦正式起步,2011年1月6日,两岸在“两会”框架下成立了“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简称“经合会”),专门负责ECFA签署后两岸经贸事务的协商,先后召开了两次例会,取得了丰硕成果。“经合会”的成立是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的重要进展,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处理两岸经济合作起到了关键性的平台作用。

(二)两岸经贸迅猛发展,合作层次逐渐深化。

1、两岸双向贸易、投资均大幅成长。

两岸依据ECFA通过三个阶段的降税达到零关税,为两岸尤其是岛内相关业者减免了大量税额,为两岸经贸双向交流提供了强劲动力。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1-10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达1331.2亿美元,同比上升12.2%,大陆对台出口为294.8亿美元,同比上升24.3%,自台湾进口为1036.4亿美元,同比上升9.1%。

2、两岸服务贸易深度开放。

大陆向台湾开放了会计、信息、银行等11项服务业,台湾则向大陆开放了9项服务业,尤其是台“金管会”于2011年12月批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台北筹设分公司,成为两岸金融业深化双向交流的重要里程碑。两岸服务业向纵深领域的开放,不仅便利两岸各类企业融资和居民消费生活,更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增加了新动力。

三、两岸其他交流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局面更加凸显

(一)两岸文教交流逐步向纵深迈进。

1、两岸文化交流内涵与层次更加深化。

2011年5月,极富中华文化特色的稀世画作《富春山居图》在分隔62年后于台合璧展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随后,文化部副部长、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赵少华赴台参观画作展览,并与台“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会面,就继续促进两岸文化合作协议的签署交换意见,进一步为实现两岸文化合作制度化铺垫。2011年9月,两岸的文化促进会签订协作备忘录,共促两岸文创产业发展。2011年10月,第四届两岸文博会在厦门举行,成为迄今为止两岸规模最大、质量最高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对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2、两岸教育双向交流更趋平衡,尤其是陆生赴台取得突破。

“陆生三法”修正案在2010年经台“立法院”通过后,2011年台首次拟招收约2000名,最终确定招收大陆本科生1015人、硕博士生248名,录取率达65%,为陆生赴台攻读学位开了好头。同时,大陆进一步放宽高校免试招收台高中毕业生的标准,由“学测”的“顶标级”扩大至“前标级”,有力增强台生来陆就读的动力。

(二)两岸人员往来规模逐步扩大、领域更加宽广。

1、人员交流规模更加扩大。

2011年6月,大陆居民赴台个人自由行正式启动,北京、上海、厦门成为首批试点城市。2012年2月9日,台旅会、海旅会在香港完成陆客赴台自由行开放城市新增8城市协商,据了解,双方已经对新增8城市有共识,将会开放天津、南京、广州、杭州、重庆、成都、西安和济南。2011年7月,福建省居民赴金、马、澎地区个人游亦开启,标志着两岸双向、直接、全面、对称、正常化的民间交流已然拉开序幕,有利两岸民众增信释疑,促进感情融合。

2、人员交流领域进一步拓展。除了旅游外,两岸人员交流内容较以往有新特点。如大陆省市参访团在经贸交流方面更注重“长线合作、精细互动”,文化交流分量明显增强,交流对象凸显“向南走、向下沉”的特点,进而使两岸人员交流的内涵更加丰富,增进情感的效果更加显著。

(三)两岸民间交流尤其是基层及青年互动更加频繁。

1、两岸民间交流蓬勃发展。

2011年6月,第三届海峡论坛在福建成功举办,论坛突出了“民间性、大众性、广泛性”的特点,进一步拉近了两岸民众的纯朴情感,强化了两岸“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感。贾庆林主席在第三届海峡论坛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三年来,论坛坚持民间性、大众性、广泛性的特色,内涵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知名品牌。他强调,两岸同胞自觉行动起来,共同呼吁四个“一定要”,即一定要前进,一定要稳定,一定要团结,一定要共赢。他希望两岸各界人士要切实打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不断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努力推进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着力促进两岸基层的对接与互动,积极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难得机遇。

第三届海峡论坛较往届呈现五大新的亮点:

第一,台湾各界乡亲踊跃参与。台湾22个县市、32个界别、上万乡亲参与了各项活动,其中来自基层的约占90%,来自中南部的约占70%,多数民众是第一次来参加海峡论坛,其中不少还是第一次来大陆。

第二,基层心声充分展现。“基层”是第三届海峡论坛的头号关键词。论坛凸显基层的交流特点,注重“聚焦基层,共享成果”,围绕基层民众的需求展开系列活动,论坛大会发布政策措施着眼于广大基层民众的福祉。从福建湄洲妈祖祖庙前虔诚的两岸信众,到台湾特色庙会上其乐融融的市井人生;从大陆台湾农民创业园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到阿里山、日月潭等台湾景区络绎不绝的大陆游客„„两岸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现了两岸同胞的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让两岸更多的基层民众走到前台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唱大戏,多唱好戏。更多倾听基层民众的声音,了解基层民众的需求,依靠基层、服务基层、造福基层是第三届海峡论坛的最强音。

第三,特色庙会精彩纷呈。台湾特色庙会是第三届海峡论坛的一大亮点,庙会荟萃台湾10个县市的夜市美食,展示台湾13个县市的名品特产,近200种台湾特色小吃及近千种特色产品令人目不睱接。展演闽台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参加庙会的民众饱览台湾民俗风情。台中市九天民俗技艺团、桃园县和成八音艺术团、云林县电音三太子乐队、台湾少数民族表演队与福建厦门、漳州、龙岩、泉州等地民间演艺人员同台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庙会举行期间,参观总人数超过160万人次。台中市、桃园县和屏东县利用庙会的平台,分别举办了专场推介会,福建省和厦门市、漳州市、龙岩市领导和农业、经贸、旅游行业代表人士共1000人分别参加了推介会。

第四,惠台政策彰显海西先行元素。在第三届海峡论坛上发布的一系列惠台新政策中,海西先行的元素尤为突出。《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内出台,与国务院2011年3月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相叠加,并在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方面实施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福建又新增福州福清、泉州惠安两个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大陆拥有台农创业园最多的省份;福建马尾和青礁、白礁慈济宫获设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新政中,厦门成为第一批试点三城市之一,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个人旅游也获双方同意开放。新闻出版的五条惠台政策,全部在福建先行先试,促进两岸新闻出版业合作发展。福建省还就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潭开放开发、落实《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依托媒体开通面向两岸同胞的服务热线等方面出台了先行先试的举措。

第五,活动实效更加显著。论坛着力服务基层、关注民生,多办实事。王毅主任在论坛大会上表示,从2011年7月1日起大陆方面将全面下调台胞来大陆签注收费标准,总体降幅达50%;两岸双方还商定大幅增加客运航班,班次总量每周达558班,一举增加50%以上;新增4个台湾农民创业园,鼓励大陆各省市到台湾基层采购农渔产品和特色产品,台湾居民可以在大陆申请登记为个体商户等等,这些都是针对当前台湾基层最关心的问题充分释放大陆的善意。论坛还为两岸草根架起一座“心”桥,让更多的两岸民众围绕两岸生产、生活热点,相互交流,表达心声,达到共识,共享两岸和平发展成果。两岸中医药界在论坛上签订了5项协议,在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内举行海峡两岸中医药博物园奠基仪式,共建两岸中医药博物园;签订了两岸东、金、澎三岛旅游合作协议;在海洋论坛上两岸就海洋领域灾害观测预报体系提出合作5项建议;两岸红十字组织共同探讨构建灾害互援机制;签订两岸9个姓氏源流研究社团交流合作协议;签订海峡商会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两岸影视业合作项目4个;工会、妇女、青年、侨界、金融、农业、佛教等都建立了互访联谊、常态交流的合作形式;东山还签约合作项目13个,总投资超351亿人民币;福建省三明市与台湾对接乡镇共达成52项合作协议,协议金额2.5亿多美元。同时,两岸医事交流合作协会、两岸互联网交流委员会、两岸经贸文化发展协会等民间自发组织的交流平台相继成立并运作顺畅,促进两岸民间互动更加热络。

2、两岸基层交流程度加深。

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组织“感恩团”入岛济贫行善,直接与岛内基层民众互动,台湾民意代表交流团登陆与大陆民众交流,首次两岸乡镇区长活动、第三届两岸乡村座谈等广泛开展,不仅深化了两岸基层合作的程度,增加了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而且有效厚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

3、两岸青年交流更加活跃。

2011年7月,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主题联合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胡总书记亲切看望两岸青年朋友并寄予深情期望。此外,“南京大学周”等两岸高校青年交流会、第九届海峡青年论坛均首次移师台湾举办,两岸青年交流在两岸往来中的地位与分量逐渐凸显,不断累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远动力。

四、岛内主流民意坚定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一步压缩“台独”势力的空间

(一)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不断增强。

2011年后一年来,随着两岸关系大开放、大交流、大发展的格局逐步深入,尤其是大陆惠台措施更加细致、更具针对性、更顾及岛内民众切实需求,越来越多的岛内群体、行业、地区在两岸关系深化和解、交流过程中获得实际利益,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逐步强化。

(二)民进党被迫不断模糊“台独”路线。

面对岛内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劲声音及国际社会对两岸和平稳定现状的肯定,为争取2012年“大选”胜选,民进党在蔡英文主导下不得不对两岸政策进行“务实”调整。

1、坚持“事实台独”立场上试图以“台湾共识”化解“九二共识”的压力。2011年年以来,民进党内有意角逐2012年“大选”的蔡(英文)、苏(贞昌)、谢(长廷)、吕(秀莲)等“天王”便陆续抛出两岸政策新论述,蔡英文更是精心炮制代表其两岸主张的“十年政纲”,并于2011年8月出炉,政纲主张“一边一国”的立场,但只字未提“台独”二字,抛出所谓的“台湾共识”,声称“九二共识虽不事实存在,但可纳入台湾共识以民主程序进行讨论”。2011年下半年随着“大选”选情日趋胶着,蔡甚至抛出“中华民国即台湾,台湾即中华民国”的言论,极力向中间路线靠拢。

2、对两岸关系采取“政经分离”立场,企图“要经去政”。

民进党从过去坚决反对ECFA及其他两岸交流,到抛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模糊论述,主张“建构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维持稳定的建设性双边关系”,“不要一中、但要和平、要红利”的意图明显。

3、绿营地方人士务实赴大陆交流频率增高。

民进党籍云林县长苏治芬、屏东县长曹启鸿及部分基层民意代表不断来大陆推销农、副产品与交流,前民进党籍高雄县长杨秋兴2011年内更是两次登陆,显示绿营内部对如何处理两岸关系逐渐出现分歧。

五、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存在不少难题

(一)以民进党为首的“台独”势力仍不断给两岸关系增加困难。

1、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短期难以实现突破。

2012年1月14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落败之后,民进党内希望反省两岸政策的声浪此起彼伏,不少人据此认为民进党此次两岸政策调整已经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其实,民进党历史上也多次出现选举败选后党内要求检讨两岸政策的声音,但绝大多数都是“光打雷不下雨”。这次党内要求反省的声浪看似很大,但最终恐怕也难免“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局。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难以在观念、现实、时机上实现突破。

(1)观念上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

民进党要想从根本上调整两岸政策,就必须解放思想,大破大立,针对“台独党纲”、“九二共识”等核心问题进行务实处理,突破“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制约。谢长廷提出“即使是‘台独党纲’,没什么不能修”,“民进党两岸政策应该往中间靠拢”,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方向。但从目前来看,这种声音在民进党内还并非主流,主要是因为很多民进党人在观念上还是认为,“台独党纲”是不能撼动的“神主牌”,民进党不能放弃“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立场,依然不甘心、不放心将“台独基本教义派”及其支持者拱手让给“台联党”。他们担心一旦民进党改变“台独”立场,不仅得不到深绿民众的支持,无法巩固基本盘,也难以获得中间选民的认同,变成“两面不讨好、里外不是人”,“台联党”就会趁虚而入,取而代之,民进党甚至可能面临分裂或解体的危机。这种观念不改变,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不可能有大的调整。

(2)出于现实考虑,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

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调整要承受和突破台湾政党政治和政治斗争的现实压力。台湾是实行政党政治的地区,民进党虽然败选,但依然声称要扮演“坚定的反对党”和“政治制衡者”的角色,有时候甚至不惜要“为反对而反对”,以凸显民进党作为“反对党”存在的价值。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主张上必须与国民党有所区隔。一些民进党人士担心,民进党如果真的在两岸政策上与国民党趋同,会让选民认为民进党丧失“民主精神”,丧失了自己的政党特性,从而失去他们的支持。而且,两岸议题往往是国、民两党政策分歧最严重、冲突最激烈的领域,也最能够为民进党政治人物赢得“镁光灯”和新闻版面。因此,从政治现实的角度考虑,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也不可能完全向国民党靠拢。

(3)时机上考虑,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

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在时机上必须抛弃过去那种“只为选举而调整”的考量。回顾过去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要求民进党两岸政策检讨的声音,往往出现在败选之后,而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的行动则大大滞后,往往出现在选举之前,体现在候选人的选举政见之中。这就使得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检讨沦为一种为选举考量而进行的策略性调整,不仅无法取信于大陆,也让台湾人民不放心。这次民进党败选后,虽然党内立即出现了反省两岸政策的声浪,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两岸政策检讨并非迫在眉睫。其中有两个主要理由,一是民进党内的权力结构面临重组,这是首要任务,还顾不上检讨两岸政策;二是台湾今后两年没有选举,2014年的选举也是地方选举。第一个理由尚可理解,而第二个理由就充满选举考量,说到底还是要等到2015年下一任候选人出现后,才要提出两岸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内容。

由此可见,如果民进党依然不改变“台独”理念,依然从选举需要和政治斗争的角度看待两岸政策,就难以将此番党内要求反省两岸政策的声浪转化为调整两岸政策的行动。

2、少数“极独”势力仍不放弃干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

包括台联党、深绿团体等恶意污蔑两岸关系改善取得的成绩,尤其对中南部民众会产生较大的蛊惑。

(二)美、日等国际反华势力仍不时对两岸关系进行干扰。

上一篇:公司岗位能手评选标准下一篇:欣赏别人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