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分析法分析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

2024-05-31

SWOT分析法分析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共8篇)

篇1:SWOT分析法分析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

SWOT分析法分析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和劣势

人口 / 用户

政策 / 法规

技术

商业模式

产业链

竞争状况

人口 / 用户

政策 / 法规

技术

商业模式

产业链

竞争状况

Strength 长处Weakness 短处潜在用户数量众多,4 亿手机用户中 1/5 用户普遍缺乏移动搜索使用习惯,WAP 用是 WAP 用户户集中于特定群体国家大力支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运营商态移动互联网的管理尚不完善,缺乏专门的法度非常积极律法规互联网搜索技术已经成熟移动搜索产品单一,缺乏个性化可以借鉴广告发布、竞价排名等互联网成熟商业模式仍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运营商 /SP/CP 积极参与,开始出现分工产业链发展不完善,仍需进一步培育竞争不充分SP/CP 数量太少Opportunity 机会Threat 威胁熟悉互联网搜索,通过培养使用习惯,可以较快扩展市场用户体验要求较高,而忠诚度较低政策环境宽松易引发无序竞争,恶性竞争3G 将打破移动互联网的带宽瓶颈如何将互联网成熟经验移植到移动互联网,替代产品的替代作用新的商业模式创生机会短期内难以盈利各个环节缺乏领导者和优势厂商运营商 /SP/CP 忠诚度不高,容易转行至其他增值业务进入门槛较低

篇2:SWOT分析法分析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电信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规模效益。尽管此间经历了邮电分营、政企分开、移动寻呼剥离、分拆重组等一系列的改革,但在中国的电信业市场上,中国电信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客户资源、网络基础设施、人才储备、服务质量等方面:

1、中国电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后,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等运营商展开激烈竞争。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后,在保留原有大部分固定电话网和数据通信业务的同时,继承了绝大部分的客户资源、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在市场上占领了绝对的优势。1.79亿的固定电话用户,1500多万的数据通信用户,为中国电信发展业务,增加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中国电信基础网络设施比较完善。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电信己建成了覆盖全国,以光缆为主、卫星和微波为辅的高速率、大容量、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先进的基础传输网、接入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和智能网等。同时DWDM传输网,宽带接入网相继建设数据通信网络和智能网不断扩容。中国电信的网络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同时具备了向相关专业延伸的基础和实力。

3、中国电信在发展过程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了解本地市场、熟悉通信设备的电信管理和技术的能力较高、结构合理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同时中国电信还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拥有长期积累的网络管理经验、良好的运营技能和较为完善的服务系统。

4、中国电信日趋完善的服务质量。中国电信成立了集团客户服务中心,为跨省市的集团客户解决进网需求;中国电信还建立了一点受理、一站购齐的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紧接着中国电信推出了首问负责制,解决了企业在向用户提供服务过程中的相互扯皮、相互推委的问题;另外,中国电信还设立了服务热线(1000)、投诉热线(180)等,建立了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服务,提供互动式服务。中国电信的劣势

虽然中国电信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我们应该辨正地看待这些优势。辩证法告诉我们,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优势很可能就转变成劣势。中国电信虽然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完善的网络设施以及大量的储备人才,但缺乏现代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战略观念、创新观念、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人文环境建设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市场制度环境。业内

人士认为,中国电信拥有资源优势,但却缺乏资源运作优势。一旦不慎,优势很可能就转变成劣势。目前,中国电信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战略管理与发展的矛盾。一方面是企业决策层只重视当前战术和策略,忽视长远战略,湮没在日常经营性事物中,不能统观大局;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企业运作战略策划人才。这个问题是当前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

2、企业内部创新与发展的矛盾。面向计划经济的职能化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模式已经呈现出与快速发展的不适应,并逐步成为制约电信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主要因素。ERP、管理和组织模式的改革创新以及企业特色人文环境的建设是实施企业发展战略应考虑的焦点问题。

3、中国电信现有的基础设施不能为用户提供特色服务。中国电信虽然拥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但这大都不是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建设的,而是为了满足普遍服务的需要。

4、拆分让中国电信由主体电信企业降级到一个区域性的电信企业。新中国电信的主要阵地将固守在南方市场,而北方市场将由新中国网通占领。即使受到拆分影响,但中国电信的实力仍然最强,只是苦于无全国网络,无法开展全国性的业务。

编辑本段

中国电信的机会(opportunity)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WTO,将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通信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中国电信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主要表现为:

1、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中国电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据有关研究报告测算:中国到完成加入WTO的各项承诺之后的2005年,其GDP和社会福利收入将分别提高1955亿元和1595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1.5%和1.2%。本地经济比较优势的重新配置资源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将进一步增强当地经济实力。而且入世将推动外资的引进和内需的拉动。入世后各地将极大改善投资环境,法律透明度提高和国民待遇的实现将吸引大量外来资本,本地企业实力将得到提高和增强。企业电信消费水平随之提高。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调整和转移必然带来社会人员的大量流动,同时拉动巨大的通信需求,话务市场将进一步激活。

2、电信业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完善,电信业将进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为中国电信的发展创造了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随着电信业法制的健全,政府的经济职能将发生根本的转变,政府会把企业的投资决策权和生产经

营权交给企业,让企业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这意味着政府将给中国电信进一步松绑,给予应有的自主权,有利于中国电信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

3、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决策,为中国电信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机会。“三大上网工程”造就了我国消费能力强劲的信息产业市场,为我国信息产业市场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产业市场之一。

4、中国加入WTO后电信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将加快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机制、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同时可促进中国电信借鉴国外公司的管理经验,积极地推进思维、技术、体制创新,提高产品档次,降低成本,完善服务质量,改进营销策略,增强核心竞争力。

5、电信市场潜力巨大。首先,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消费层次之间的差异决定了电信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电信企业的网络升级换代和业务的推陈出新,在固定电话网与计算机通信的融合点上开发新业务潜力巨大,激发出新的消费需求。因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电信市场孕育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其次,从固定电话看,中国电信平均主线普及率只有13.8%,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主线收入、盈利水平和市场规模也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旧巨大。最后,从中国电信的其他业务看,互联网和固网智能网业务的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将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层次的提高内不断扩大。

6、移动牌照的发放。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曾经在公众场合说过,中国将拥有四个综合电信运营商,他们能够经营固定、移动、数据和其他各种基础电信业务,这意味着将再发两张移动牌照。目前,移动通信领域是潜力最大,也是竞争最激烈的通信领域,将成为各电信企业的必争之地。一旦中国电信拿到了移动牌照,那么移动领域将是中国电信的又一主营业务。

中国电信面临的威胁

正所谓机会与威胁同在。任何事件的影响都是相对的,中国电信在迎接巨大机会的同时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由局部转向全面、简单转向多元。首先,在竞争趋势方面,国内市场竞争将由价格竞争向核心能力创新竞争过渡。在过渡期间,市场份额的抢夺将成为市场跟随者的发展重点。其次,入世后的国际资本竞争压力也将逐步增大。国外电信运营商将通过兼并,联合和收购等方式实现全球服务化的速度不断加快。中国电信市场的ICP、EMAIL、数据库、传真、视频会议等增值业务首当其冲地受到较大冲击,对电信企业的稳定增长产生影响。

2、中国电信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国内外许多公司采用高薪、高福利等政策吸引中国电信人才,造成中国电信人才严重流失。这一现象至今仍未得到解决。人才的流动是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关系到中国电信生存发展的

关键问题。因此,如何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潜能,是中国电信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篇3:SWOT分析法分析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

一、奥运物流概述

奥运物流是指为了举办奥运会所需要的物品 (包括比赛器具及相关商品等) 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奥运会的实际需求, 将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地结合, 并根据需要提供延伸服务。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事, 与其他领域的物流不同, 奥运物流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一是阶段性。奥运物流系统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 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建立阶段、再供给阶段和回收阶段。建立阶段, 主要是指场馆物流经理控制订单处理, 向奥运会的主仓库提交设施器材的订单, 设置运输计划表。再供给阶段主要是指发生在奥运会比赛期间的物流活动。回收阶段主要指发生在奥运会比赛之后的所有从奥运主仓库运来的设施器材运回。二是集中性。奥运比赛场馆、奥运村、新闻中心等场所的集中分布以及运动员、观众、记者以及场馆设备、新闻器材等的空间上的集中性。三是不确定性。在奥运会期间, 有很多的未知物体和人员的运输和输送。四是急迫性。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盛会, 对于物资的输送和人员的载送要求非常急迫, 不能出现任何的怠慢。五是安全性。由于奥运会的特殊性, 奥运物流需求的客体———赛事物流中的比赛器材、新闻器材、生活资料等几乎都是关键物品, 要求高度的安全性。

二、基于SWOT分析下的中国物流企业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SWOT分析, 又称态势分析法, 是分析对象内部优势与劣势和分析对象外部机会与威胁综合分析的代名词, 其中:S代表优势Strengths, W代表弱势weakens, O代表机会opportunities, T代表威胁threats。SWOT主要着眼于分析对象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分析对象的可能影响。本文运用SWOT战略分析模型对中国物流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诊断, 以便清楚地明确中国物流企业所而临的机遇和挑战。

1. strengths分析。

(1) 较为成熟的物流网络体系。目前, 我国的物流企业继承了长期以来物资供应的基础, 建立了强大的物资网络体系, 国内各大城市之间的相互运输干线, 包括航空、铁路、公路、航运等, 尤其在网络的末端, 都可以保证货物能够按时送达, 这是国外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后无法比拟的。 (2) 来自政府的强大支持。近年来, 中国政府为更好地迎接2008奥运会, 将物流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优惠政策及规划措施, 为中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 奥组会提出了“通过此次奥运会更重要的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 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口号, 由此, 在满足奥运物流需求的前提下, 作出了要优先选择具备条件的国内物流业, 对中国物流业 (当然包括奥运物流) 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 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我国的物流企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在一定范围内建立了长期物资供应的关系, 和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也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对于我国物流企业将是一个极大的优势。 (4) 有着较为熟悉的地理环境。不论是对奥运器材的输送, 还是对物品的配送以及人员的载送都将要求物流配送企业对输送路线的合理规划, 这也是必须建立在对地理环境的熟悉了解上, 这一点对中国的物流企业来说, 也是非常有优势的。

2. weakens分析。

(1) 物流企业规模偏小, 难以满足奥运物流较大强度的需求。我国物流企业主要是从仓储、运输企业转变而来的, 而且规模偏小, 服务能力、竞争水平较低。 (2)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难以满足奥运物流的高效率的要求。目前, 我国运输设施先进程度还不高, 运输主通道能力不足, 各种运输方式的装卸、换装、联结设施以及物流运作设施的连接还不够通畅, 这难以满足奥运会对物流速度的要求。 (3) 奥运物流人才短缺, 难以满足奥运物流大规模人员需求。虽然市场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但目前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和培训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奥运物流人才的奇缺不仅制约了北京奥运物流工作的推进, 也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

3. opportunities分析。

2008年奥运物流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 可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力、提升物流技术水准、加强物流组织与管理技术。 (1) 奥运物流将推动经济发展、节约物流总成本。根据北京交通大学汝宜红教授等专家的预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奥运直接相关的物流需求量为417.2亿元, 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会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 (2) 奥运会带来更多新的物流管理理念与发展模式。强大物流公司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物流技术、物流理念以及管理经验这些都必将使国内物流企业在经营业态、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带动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使我国物流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3) 奥运会的运作模式将增强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北京2008年奥运会部分项目的策划、运作将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行, 这种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要求物流企业在参与奥运相关服务时必需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特别是运用现代化管理观念和方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 threats分析。

(1) 来自于物流企业本身的挑战。奥运物流运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奥运的成败, 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奥运运转的好坏。对中国物流企业来说, 本身物流发展时间短且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奥运物流是一个前瞻性的问题, 没有可借鉴的系统资料, 也不能照搬西方办奥运的经验, 这也给任何可能承担奥运物流的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2) 来自于国外物流企业的挑战。首先, 国外物流企业有着较为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技术, 其次, 这些物流企业有着承办奥运物流的经验, 再者, 他们的规模和竞争实力都远远地高于中国物流企业。更有甚者, 发展物流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完善我国的物流企业。 (3) 来自于奥运会潜在的政治性质的挑战。奥运无疑还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这是因为国际体育竞赛的胜负总是伴随着升国旗、奏国歌等渲染民族国家意识的一系列庄严仪式,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荣辱, 对民众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一次举办世界最高级别体育盛会的中国来说, 奥运会成功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奥运物流系统的有效运作, 不论在哪个环节的失误, 都将影响到奥运的全局及中国的国际声望, 责任重大。

三、在机遇与挑战下加快发展的对策

对于中国物流企业来说, 需以此次奥运会为契机扬长避短, 在提高物流基础设施水平的基础上, 吸引和培养相关的物流人才, 建设自己的品牌, 壮大企业规模, 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以增加其参与奥运物流竞争的能力, 提高为奥运服务的水平。在此基础上, 结合奥运物流相关特征, 对中国物流企业今后如何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 健全组织管理、加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目前, 国内物流企业管理现状、管理的手段差异很大, 如果企业想参与奥运的话, 需要健全组织管理制度。此外, 面向奥运的物流人才目前缺口很大, 企业需要把自己的人员送到专门的培训场所去培训, 或者是吸收一些具有奥运物流知识的专业人才到企业来。

2. 注重品牌建设, 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实力。

我国物流企业在与国际知名企业竞争奥运物流中, 除了重视硬件建设外, 更应注重品牌建设。我国物流企业应当积蓄力量、加强高科技研究, 利用奥运物流这个国际标准来要求自己。除了在硬件投入上达到国际水准之外, 还要通过与国际物流公司合作等方式, 精心打造出一流的物流品牌。

3. 完善物流空间布局、加快设施设备的完善。

物流业的开展必须要有一个空间布局, 现代物流业不仅有一个点线面的平面布局, 还有一个海陆空的立体布局。考虑到北京主要是一个消费城市, 1300万人奔小康, 流动人员多, 大型活动多, 每天要消耗10万吨物资, 加上北京市城市规划将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人口布局, 所以合理布局物流中心与配送中心极为重要。尤其是对奥运会物流需求要设计一个物流配送网络系统, 有效、合理配置与使用运输工具, 提高作业效率、降低能耗、减少社会道路占用为解决北京交通拥挤的压力, 除加紧道路改造、强化管理以外, 要建立奥运交通指挥中心, 协调物流与人流, 实现货运物流化, 客运高速化。

4. 注重发展绿色物流。

篇4:SWOT分析法分析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

摘 要 总结了世界热带农业国家发展的农业特点及政策环境,分析了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的优先地理区位。从政策环境、农业技术、农业发展、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等方面着重分析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最后阐释世界热带农业发展面临挑战的主导因素、特点与问题,从世界热带农业发展的角度剖析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面临的包括海外市场、国际投资、海外经营、项目资金、国家支持等挑战因素。

关键词 热带农业 ;“走出去”;机遇 ;挑战

中图分类号 S-0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Chinese Tropical Agriculture's“Go out”Strategy

WANG Lingling CAO Jianhua LU Kun FANG Jihua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 Hainan Key Laboratory of Practical Research on Tropical Crop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Danzhou, Hainan 571737)

Abstract This research summarizes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 and policy environments in tropical agricultur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analyzed priority of geographic location on Chinese tropical agriculture's“Go out”strategy. This paper also analyzed its developing opportunities from policy environments, farming technique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strategy. Finally, the article explained the challenge for the fu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trop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overseas market,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overseas operations, project-funding and national support were anatomized and investigated in the challenge on Chinese tropical agriculture's“Go out”strategy.

Key words tropical agriculture ;“go out”; opportunity ; challenge

1 世界热带农业国家发展特点

根据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的特点与世界热带农业发展现状,主要选择土地自然资源丰富、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人均耕地面积充裕的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优先地理区位[1],以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周边国家为例,本研究总结了世界热带农业国家发展的农业特点及政策环境[2],如表1所示。

2 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发展的机遇

基于中国热带农业对外援助、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东道国农业发展优势,中国农业发展优势和发达国家投资结构性调整等主要因素[3-4],为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提供发展思路和机遇[5]。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发展主要因素及优势机遇如图1所示。

(1)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对外援助,包括建立农业示范中心、种养基地,农资,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等,为东道国提供农业技术、农业装备设施,提高东道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农业“走出去”提供了合作基础[6]。

(2)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为中国农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包括2000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2007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2008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3)东道国具备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非洲、南美洲、东南亚以及东欧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土地肥沃、阳光充足,土地、劳动力成本低,各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经济秩序日趋良好,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各国重视吸引外资加快农业发展,适于发展农业产业[7]。

(4)中国农业具备走出去的综合实力,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业文化的积累铸造了我国农业特定领域的技术优势,热带农业发展是我国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热区农业的发展阶段与世界热区大多数发展国家较为相似,农业技术、管理经验及农业装备进行简单的技术改进和创新,就可以应用于世界热区农业生产。同时,中国在多年复杂的国际合作环境中,培养和锻炼出了一支优秀人才队伍,能够适应复杂的国际合作环境,能够推动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发展进程。

(5)大部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都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降低利率、货币贬值,以刺激经济的恢复,东道国低利率的政策会降低直接投资的成本,为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创造了有利国际条件。

3 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受到世界热带农业发展面临挑战的影响,主要包括中国农业跨国公司的海外发展、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世界经济发展问题、世界政治风险、国内外农业发展政策、项目资金问题等[8-10]。热带农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将面临强大挑战。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海外市场竞争力大,国际直接投资限制增多,海外经营比较困难,项目资金短缺。同时,中国政府对热带农业“走出去”支持力度不够[11-13]。世界热带农业发展面临挑战的主导因素、特点与问题如图2所示。

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发展具有政策环境、农业技术、农业发展、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等方面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海外市场、国际投资、海外经营、项目资金、国家支持等方面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 伟. 中国农业“走出去”的背景及行业选择[J]. 农业经济,2012(4):7-9.

[2] 倪国华,张 璟,郑风田. 对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认识[J]. 世界农业,2014(4):15-18,203.

[3] 姜毅言. 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影响因素分析[D]. 吉林:吉林大学,2013.

[4] 张 晶,周海川,张利庠. 农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机遇和挑战[J]. 农业经济,2012(11):3-5.

[5] 王为农. 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2012(6):39-41.

[6] 杨 易. 农业“走出去”战略[J]. 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13):25-30.

[7] 翟雪玲,韩一军. 制约我国农业“走出去”的不利因素及未来发展战略[J]. 调研世界,2006(11):30-32,43.

[8] 白 石,梁书民. 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J]. 世界农业,2007(11):5-9.

[9] 陈 伟. 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国际经济合作,2012(1):32-37.

[10] 仇焕广,陈瑞剑,廖绍攀,等. 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2013(11):44-50,111.

[11] 翟雪玲,张雯丽. 中国农业“走出去”:特点、问题及发展思路[J]. 国际经济合作,2013(7):43-46.

[12] 翟雪玲,韩一军. 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障碍及未来发展思路[J]. 国际贸易,2006(9):13-16.

篇5: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信息服务市场广阔

一:信息时代,中国国内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大,用户的需求量大。中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政策等,将给信息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支持,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在中国复兴的驱动下,信息产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国家鼓励自主创新技术,政府全力支持TD-LTE作为新一代无线宽带技术,其产业化、商用化、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移动宽带、智能终端和云平台构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服务已经广泛融入个人生活和各行各业。信息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中国移动作为中国通信产业的龙头,将面临的更大的发展契机。

三:用户群分布状况的变更,用户索求信息量的增加。国民素质提升促进通信消费需求增加 自1998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的10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0万人,全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也由2000年的3.6%增加到2010年的8.9%,按现有招生规模计算,未来十年全国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将维持在700万左右,十年后全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将达到20%左右。国民素质和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将有力的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就业机会也将更多地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届时城市将有更多的白领、金领产生,这些高素质人才的移动通信消费额会大幅提升,需求会更加多元化,这无疑会给运营商带来更多的机会。

四: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用户消费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有钱才能消费,才敢消费”,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包括各家运营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收入增加意味着消费潜力增加和消费信心增长,消费者有意愿、有能力更多的消费。

五:新商业模式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电子商务等新商业形式的发展给电信运营商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2010年以后,三家运营商陆续推出了电子商务平台,中国联通推出“沃商店”、中国移动推出“网上商城”、中国电信推出“天翼商城”,各家运营商通过积分网上兑换、网上手机卖场、手机卡销售、充值缴费等方式曲线进入电子商务,希望能搭上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顺风车,实现从“移动通信专家”向“移动信息专家”转变。

六:城镇化进程推动最后的盛宴 从2000年起,中国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平均每年增长超过一个百分点,李克强也提出了“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的论断。有数据统计,未来十年中国将继续推动城镇化进程,估计到2025年城镇化率将超过70%,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十年,每年将有1500万左右的农村居民从农村到城市,城乡二元制经济将逐渐走向历史尽头。从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变将使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结构、交际圈、通信需求等发生质的变化。预计未来十年将有1.5亿以上的客户从低消费群体向中高消费群体过渡,这对于移动通信运营商而言,无疑是一场盛宴,当然也是最后的盛宴,当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时,推动城镇化的动力基本消失,城乡人口比例会保持基本平衡。

七:4G时代的到来,一个企业的灵魂应该是其产品。中国移动只有在技术上不断的突破、不断的发展,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步。TD-LTE技术是第四代网络通信的一种,亦是中国移动在4G时代的主打技术。此技术现已成熟,并且经过多次实验测试合格,已经在局部地区商用。中国移动面临了一次重大的技术改革机遇,在3G不得意后,中国移动只有抓住此次机遇方能在未来一段时期里获得长足的发展、占据优势。

挑战:信息产业将面临重大的变革

一:同行业竞争越发激烈。信息通信领域正发生颠覆性变革,技术持续创新,新业务不断涌现,新业态加快形成。随着通信市场饱和度的日益提升,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同质竞争更加激烈;互联网业务异质替代日益凸显,跨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公司市场地位面临挑战,发展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用户红利步入尾声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仅仅十余年,移动用户数就从不足1亿户增长到10亿以上,用户普及率从2000年的6.7%增长到2011年的73.6%,几乎达到人手一部手机。随着市场进入饱和期,未来10年用户增长速度会陡然下降,市场发展将步入平稳期,对于各家运营商而言用户高速增长下的红利时代已经步入尾声,必须尽快适应用户规模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时代下的市场竞争。对此,各家运营商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将经营思路和重心需要从如何发展新用户,转向如何维系老用户,提高用户忠诚度。

三:ARPU值下降是大势所趋 2008年对于中国通信行业而言意义非同凡响。首先,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文《关于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的通知》,标志着国家对通信行业资费管制开始松动;其次,电信行业重组完成,“五变三”形成势均力敌的“三足鼎立”市场竞争格局,三大运营商均实现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数据网络的“全业务”运营模式,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存话费,送话费”、“存话费,送手机”、“接听全免”、“全国无漫游”等价格战此起彼伏,愈演愈烈。从中国移动公布的年报显示,客户ARPU值呈现下降趋势,而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未来ARPU值下降趋势会得以延续。

四:短期难觅新利润增长点 3G时代,语音业务趋于饱和,曾经让运营商们赚的盆满钵满的短信业务市场正在萎缩,2011年发送量累计为8788亿条,同比增长仅有6.5%,短信业务的高增长已经是强弩之末。虽然目前各家运营商都在大力推动3G业务,力图通过数据业务挽回增长颓废的局面,但是,如何再次创造“短信”奇迹,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何处等都还不明朗。而且对于中国移动来说,3G业务的发展不尽如人意,远远不如联通与电信,虽然中国3G土壤肥沃,但是让不足以作为长期的利润支撑点。

五:即时通信对市场的分割凸显 中国移动在推动“移动梦网”业务发展初期,曾与腾讯QQ等诸多SP开展紧密合作,实现了手机上网业务快速普及发展,然而随着微信、米聊等即时通信软件技术的发展完善,“双刃剑”的负面作用进一步显现,即时通信对语音、短信等业务的替代作用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在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表示:“希望腾讯的业务有更多的发展,但是也希望他们的业务能保护现有的总体环境,保护客户的依法通信行为。”不难看出,中国移动对腾讯即时通信产品的担忧和不满。然而,即时通信产品已经尾大不掉,客户对即时通信产品的依赖性和忠诚度极高,运营商不得不面对这种“寄生式”的蚕食。

六:新劳动法大幅提升人工成本 长期以来,各家运营商为了缩减费用支出,优化员工年龄结构,在营业厅营业员、客服热线话务员等岗位上大量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同工不同酬问题异常突出。中国移动2011年报显示,正式员工17.5万人,人工成本为286亿元,人均年收入超过16万元;劳务派遣用工为32.3万人,费用为200亿元,人均年收入只有6万元左右,这还包括劳务派遣机构佣金等费用,其他两家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情况相似。2012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建议在草案中增加规定:“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方法。”。未来十年,随着新《劳动法》对同工同酬要求落实,各家运营商人工成本将大幅增加,以中国移动为例,估计增加额将达到200亿以上,这无疑会大大压缩运营商的利润。

策略:发展技术 战略转型 创新发展

中国移动正处在特殊的战略机遇和关键的战略转型期,面对机遇和挑战:

一是围绕“移动改变生活”的战略愿景,继续做好战略转型、改革创新、健康发展三篇文章,全面提升网络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和队伍能力。

二是深化推动四网协同发展,增强基础设施资源能力积累;积极提升开发移动互联网特色产品能力,进一步加强存量经营,推动流量经营,做好集客经营,加大终端销售,增强市场营销支撑;继续推进管理提升,促进降本增效。

三是着力创业布局,创新发展,加快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公司战略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

篇6: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什么是软实力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两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在当前全球化浪潮、信息革命和网络时代的大潮下,硬实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软实力则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大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力量的同时,大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首先,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国家发展进步、振兴中华民族的客观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更是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每一个民族的血脉之中,它始终是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次,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国防实力,同时还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等等,这种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尽快提高文化软实力,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再次,提高文化软实力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当今社会,文化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我们所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如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与之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相差很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还不完全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

三、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攻势,我们应如何迎接挑战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加大发展投入,壮大发展规模,拓宽发展途径,切实提高文化发展力,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谋划。当前,提高文化软实力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民族特色,强化核心地位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同军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一样,都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原则,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这应该是全球化背景下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一步。2.吸收外来文化,做到兼容并蓄

西方文化中有些东西的确值得我们学习。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已经不断地调整自己,使自己适应全球化发展,并且通过自身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让自己在这个利弊兼有的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力争上游。[13]当然不仅经济、政治体制要变,我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也要变,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个趋势更要变,但这个变不是说丧失其个性,而是在保持自身积极因素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和特长,最终实现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并又回到自身,是一个全新的自己,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以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自身才能有所发展。3.积极创新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江泽民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同样道理,创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灵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创新的原则,就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充分体现时代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创造性地发展自身。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适应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振兴,这个民族首先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建构一个有利于传统文化发展的环境。当然,要重树这种自尊心、自信心,我们就要首先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对各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我们传统文化要以崭新的姿态去平等独立地参与到全球化过程去。4.进行传统教育,提高传统素质

文化的复兴关键在人,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民族现代化的决定因素。我们应当通过国民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扎根于传统文化中的人,使他们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开放的胸襟和现代的思维方式,这样才可能将我们古老的文化带到世界面前,带来传统文化的复兴。[15]还要培养他们拥有足够的现代意识和目光继续吸收外来文化的新成果,以繁荣自己的文化传统。5.输出传统文化,共建和谐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悠久,反映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具有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形态和内涵,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许多合理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内容具有积极意义,它在解决一系列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与各国交往中,应大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扩大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使处于不同价值观支配下的西方日渐增加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并且通过扩大和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领域,使各国人民都有机会有渠道领略中国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鼓励各种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倡导各种文明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世界和谐。

总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我们要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和更得力的措施,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切实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起重大作用。我们必须从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高度,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极端重要性。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

其次,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关于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现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

再次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作用,可能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精心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在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继承、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着重论述了民族精神问题,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同时,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不容置疑的客观大势,作为理性的民族主义,只有主动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并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政策和理论框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政策: 十五大报告第七部分、十六大报告第六部分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十七大报告

十七届六中全会《》 2>理论框架:

(一)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三)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四)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篇7:SWOT分析法分析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

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1

一、全业务运营使中国移动拥有 更具想象力的市场空间 „„„„„2(一)、自建宽带接入网络;„„„„„„„„„„„„„„„„„2(二)、通过与各地驻地网运营商合作,„„„„„„„„„„„„3(三)、通过与各地广电合作,整合各地有线电视网宽带资源;„„4

二、整合初期为移动扩大与竞争对手差距创造了条件 „„„„„„4

三、面对竞争对手全业务演进 中国移动如何应对 „„„„„„„„4

四、新电信和新联通在全业务演进的不同时期可能采取不同措施:„5

(一)调整期: „„„„„„„„„„„„„„„„„„„„„„5(二)业务融合: „„„„„„„„„„„„„„„„„„„„„5

五、采用什么技术路线或策略 弥补固网能力的不足 „„„„„„„6

六、企业务竞争环境的变迁„„„„„„„„„„„„„„„„„„6 参考文献

„„„„„„„„„„„„„„„„„„„„„„„„7

浅析新形式下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注册资本为518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元。中国移动是中国唯一专注于移动通信运营的运营商,拥有全球第一的网络和客户规模,连续8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世界500强,最新排名第148位,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

[关键词] 自主创新 科技领先

转型 信息服务

目前3G牌照已经正式发放,中国六大电信运营商正在加紧进行电信重组后的建设,中国电信重组是否正当其时,面临哪些问题,将给电信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最近,在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YOCSEF专题论坛上,有关专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飞象网CEO项立刚认为,对中国电信运营商来说,资金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中国电信收购联通C网需要1100亿元,而中国联通要把GSM网建设好并升级到3G同样需要大量资金。一个解决途径是向国际电信市场寻求战略伙伴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海外运营商还能为本土运营商带来3G运营和管理方面的一些经验。

中国移动需要考虑拓展并确保核心业务的运作、新业务发展、未来市场机会等,并制定自己的全业务演进路线。

融合已经成为全球电信业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全业务运营是推动电信走向融合的重要引擎。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国内运营商重组推动了全业务运营时代的到来。面对全业务运营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不同运营商由于资源、能力、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转型模式也会不同。在新的竞争格局下无论是新电信、新联通还是中国移动都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业务运营将引领国内运营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从用户规模还是从盈利能力看,重组后的中国移动依然是国内最强的电信运营商,如果中国移动能够成功实现转型,全业务运营将为中国移动创造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一、全业务运营使中国移动拥有 更具想象力的市场空间

固网及宽带资源的缺乏束缚中国移动向政企、家庭用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从面向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重组后中国移动除了整合铁通的固网资源外,可以考虑以下模式提升宽带及固话业务能力。

(一)、自建宽带接入网络; 充分利用中国移动自身优势,整合铁通资源,发展宽带业务;

(二)、通过与各地驻地网运营商合作,一方面整合现有驻地网运营商宽带资源,另外通过合作方式加速宽带接入网建设。

(三)、通过与各地广电合作,整合各地有线电视网宽带资源;另外可以与广电合作开展广电网双向改造,推动宽带接入网的发展。同时移动还可以与广电就内容方面展开合作,促进数字电视、IPTV等业务的发展。

提升固网及宽带资源之后,中国移动不但可以为用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而且可以把业务从原来的手机终端延伸到PC、电视以及其他新型终端。终端和业务的融合完成,必然为中国移动创造更多市场机会,比如跨网络、跨平台的电视或游戏业务,向电视终端用户提供IPTV或企业互联网信息服务,向用户提供融合一体化的全业务服务等。

二、整合初期为移动扩大与竞争对手差距创造了条件

新的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需要经历一个相对长的整合阶段,这个时期必然会削弱他们的竞争能力,特别是在移动通信业务上的竞争。以新电信C网不到5000万用户和联通G网1亿多用户的规模,与移动4亿用户相比,竞争实力的差距还是比较悬殊的,短期内新电信和新联通在移动市场上还不能对移动构成威胁。

中国移动整合初期应充分发挥有利形势,在巩固现有业务的基础上,继续推动移动对固定电话的替代,分流固网话务量;通过组建家庭群组为家庭用户提供VPN等捆绑服务,提升用户粘性,构建壁垒,加大未来新电信和新联通抢夺市场的难度;通过向家庭或政企用户提供信息化服务集成业务(比如以家庭信息机、平安通为代表的家庭信息化产品)对新电信和新联通的优势领域发起冲击。这种竞争不但可以抢夺竞争对手的市场,而且可以迫使竞争对手采取阻击措施,从而延缓他们的全业务整合步伐,为移动争取更多时间。

面对新的竞争环境,中国移动应尽快整合产业链,凭借目前的实力,圈住产业链的优势资源,打造一条更具有竞争能力的数据业务产业链,扩大的移动数据业务优势将增加竞争对手追赶的难度。

三、面对竞争对手全业务演进 中国移动如何应对

重组到全业务运营至少需要3个阶段:重组调整规划期、综合业务发展期、业务融合期。向全业务转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针对不同阶段业务如何发展,中国移动需要考虑拓展并确保核心业务的运作、发展新业务、开创未来市场机会,制定全业务演进路线。

四、新电信和新联通在全业务演进的不同时期可能采取不同措施:

(一)调整期:在保持现有业务优势的同时,对个人及家庭市场将会采取低价促销或网内(固网和移动网)呼叫优惠等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抢夺移动个人市场;针对政企市场向现有集团客户推广集团语音及无线数据业务,提供优惠的集团客户套餐,吸引原来移动集团客户或个人用户进入政企集团客户群体。

综合业务发展期:针对家庭用户推出固话+移动+宽带+增值业务捆绑套餐,以交叉补贴的方式保证套餐相对移动更加优惠,另外套餐中可以捆绑多个移动号码并且提供VPN通话优惠,这种套餐对经济型和效率型用户非常有吸引力;针对政企客户在保持原来业务基础上,提供集成移动话音和数据业务的ICT集成解决方案。

(二)业务融合:向用户提供全业务一体化的融合通信服务,可以实现全业务一个账单、一个号码式的一站式服务。

对于缺乏宽带及固话资源的移动,如何应对新电信和新联通来自业务上的竞争呢?诺达咨询认为,中国移动近期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应对挑战。

首先;需要保持现有移动业务领先的位置。做好话务营销,促进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分流与替代,以此弥补部分用户转网对收入的影响,满足业务持续发展的需要。另外移动可以继续加大农村市场开发,获得更多潜在用户。

其次;加强现有数据业务深度。手机电视、手机邮箱、手机定位、手机监控、手机IM等新业务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业务的增长,继续保持增值上的优势地位,另外,还可以提升用户粘性,降低用户离网率。

再次;重视家庭信息化的发展。通过VPN或主附卡等捆绑家庭用户,提升用户粘性,增加用户转网壁垒,并逐步向家庭用户推广数字家庭初级产品(综合通信服务、家庭娱乐及综合信息服务、家庭安防服务、智能家庭控制服务),为未来全业务做准备。

五、采用什么技术路线或策略 弥补固网能力的不足

融合及综合信息服务必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全球运营商都在朝这个方向转型或发展。重组后中国移动向全业务转型必须克服目前固网及宽带资源不足的瓶颈。采取何种战略及推进速度将影响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一旦中国电信完成系统整合,以较快的速度向用户提供一站式全业务服务,特别是融合业务初期的业务捆绑,都将对中国移动的移动业务产生巨大的冲击。

还是多种技术同时选择并合理组合?如果合作是考虑广电Cable双向改造还是广电EPON+EOC改造?我们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中国移动加速宽带网络建设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新电信和新联通对其移动市场的攻击。因此,中国移动应该积极发展宽带接入网,关于技术选择应该针对不同市场环境及各省的特点采用差异化的建设模式。

六、企业务竞争环境的变迁

电信重组不仅改变了中国移动的资源与能力基础,同样将竞争对手的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在融合的趋势下,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升级。显然,中国移动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将会前所未有地发生改变。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融合的趋势使得用户的需求有了新的方向,同时也给全业务运营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人们希望能够在不同的终端和网络上无缝地使用同一项服务,或者在同一个终端不同的网络上无缝地使用不同的服务,综合的一站式服务日益成为需求的主流,显然这为全业务运营商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会。一项来自欧洲的调查显示,超过35%的个人用户、49%的家庭用户对全业务捆绑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从2004年开始西欧七国的全业务捆绑产品在家庭用户间的渗透率正在以59%的CAGR(复合年平均增长率)增长,而同样在西欧每年政企用户向一站式业务提供和服务转移的速度高达30%。毫无疑问,这些数字都在表明一个相同的事实,无论是个人客户、家庭客户或者是政企客户,在当今融合的趋势下,他们都更加偏好选择固移捆绑的产品或者一站式服务,而这显然也将成为全业务运营商潜在的巨大机遇。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国移动将面临空前强大的对手。中国移动需要面对的对手不再只是在移动业务领域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国联通,而是两个集成了强大的垄断固网业务优势并获得移动业务运营资格的全业务运营商——新中国电信与新中国联通,与此同时,竞争的业务领域也将从单纯的移动业务领域延伸到全业务捆绑和融合。对于新电信和新联通,他们分别拥有在南方和北方固网业务领域绝对的市场主导权,在家庭客户市场和政企客户市场占据着最主要的市场份额,获得移动业务运营资格将使他们如虎添翼,他们将利用既有的客户资源实施交叉捆绑和销售,全面抢夺中国移动的存量移动用户,同时在新增移动用户市场全力展开争夺,由此可以预期,中国移动的传统优势——移动业务领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而从自身的能力角度来看,中国移动的全业务竞争实力还落后于对手。在固网业务领域,虽然中国移动获得铁通的固网资源和业务能力,但目前并未开始整合,而且其规模相比竞争对手新电信和新联通还非常弱小,难以形成有效对抗;在移动业务领域,尽管中国移动获准提前建设TD-SCDMA标准的3G网络,但由于TD-SCDMA产业链不够成熟,由此带来的优势也将非常有限,如果竞争对手很快获得3G牌照——他们可能获得相对成熟的WCDMA和cdma2000牌照,这将使得中国移动面临更大的网络能力落差。尽管在3G网络能力上中国移动稍显劣势,但由于在用户规模、质量、品牌认知度以及市场能力等方面领先于对手,同时建设、维护多年的GSM网络和新近升级完成的EDGE数据网络质量优异,中国移动依然有着放手一搏的实力基础。

总而言之,在新的全业务竞争环境下,中国移动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潜在的巨大用户需求使得全业务竞争中的市场更具吸引力并充满机遇,而中国移动全业务竞争资源的相对弱势与竞争对手的强势将使得其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世界电信业分析与思考》吴基传 《中国电信业发展指导》中邮出版社 《中国移动月刊》 《市场营销学》兰苓 《资源与运营管理》

安顺电大08春工商管理专科班

篇8:SWOT分析法分析中国移动面临的机遇

关键词:民营经济,动力机制,策略,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特别是民营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经济腾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扩大, 开始发挥越来越广泛的作用。自1978年以来, 中国GDP平均每年增长率为9.8%, 其中国有经济及集体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9%, 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率高达25%。据统计, 2006年中国民营经济在GDP的比重为65%, 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七成以上。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二”, 其发展速度高于国有企业两倍以上, 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总的看来, 无论是发展规模, 还是发展趋势, 民营经济都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生力军,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的民营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 特别是2000年以来, 民营经济突出显现了数量扩张、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结构改善的势头, 进入了全面的、快速的、良性的发展轨道。但由于体制、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等各方面原因, 民营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问题和障碍。基此, 以下从中国民营经济面临的机遇, 探讨中国民营经济面临的机遇, 分析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受到不容忽视的挑战和中国民营经济成长中的主要问题, 最后从民营经济的制度创新来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其发展。

一、中国民营经济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扩大, 开始发挥越来越广泛的作用。无论是发展规模, 还是发展趋势, 民营经济都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生力军,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民营经济的发展, 深化了国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丰富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财力, 并吸收了大量就业[1]。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其企业发展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实现价值为目标, 其所设立和运行的机制也努力以遵行市场规律为根本, 因此和其他经济实体相对比, 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民营经济中形成了最充分的体现。

2. 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和产权多元化,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民营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国有企业的融资方式, 以更大可能的利用民间资本和吸引大量国外资本的进入。大量资本的活跃, 使得社会资源得到了充分的配置, 使得生产边界得到了外延。

3. 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市场主体的确立。

由于民营经济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根本的, 是以产权明晰为前提的, 因此民营经济有利于实现权责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使得企业的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4. 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活跃市场经济。

首先, 由于是以市场和价值为调节手段和资源配置方式, 民营经济有助于调动多种积极性, 使得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 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置, 民营经济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 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最后, 由于生产边界和规模得到了发展, 市场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就使得增加供给, 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二、中国民营经济面临的机遇

1. 市场经济的确立, 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政府加大了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市场环境的决心和力度, 并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同时, 在资源配置方面, 建立起了以价值为核心的调节机制, 并逐步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原国有垄断领域, 政府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产业, 为民间资本营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 经济结构的调整, 推动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了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 积极发展了技术市场, 完善了科技成果登记制度, 为民营企业转让和购买先进技术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平台和途径;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和实现产品更新换代, 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持和政策保障。

3. 民间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投资和发展环境。

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规定正日趋完善和健全, 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 行政服务进一步得到了公开化、规范化和高效化[2]。

4.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已经启动, 国家和区域政府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参与开发。在区域开发过程中, 基础性的建设项目, 如交通、能源等, 产业发展性的项目, 如园区、集聚区等, 这些项目都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5.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为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并将继续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国内市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内产业梯度转移, 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增长点。

三、中国民营经济面临的挑战

1. 宏观经济环境的调整。

一是世界经济是否二次探底还有待观察, 其复苏回升的历程是复杂多变的, 特别是中国经济外向依存度已经高达63%, 外围经济的冷暖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二是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对民营经济的影响作用, 特别是将来国家对于经济增速回落的主动调控和对楼市的调控, 都是国家为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进行的结构调整;三是国家4万亿元投资、银行5万多亿元新增贷款、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 总体上是向基础设施投资, 向国有企业、大企业倾斜, 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受益较小[3]。

2. 发展环境不够宽松。

政府部门出于原有体制和自身利益的影响, 对民营经济仍沿袭“管理”的模式, 难以过渡到“服务”上来, 导致民营投资的管卡多、手续杂、费用高, 增大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和时间, 特别是政府部门意识落后, 还不能形成良好的政务环境, 不能从原来为国有经济服务转变到为民营经济服务上来, 这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设置了体制上的制约和障碍。

3. 民营企业基础较为薄弱。

管理上, 民营企业家的管理经验和资源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扩张规模;经营策略上, 民营企业家过度依赖广告宣传, 而不注重品牌的日积月累;在员工素质上, 民营企业以短期成本为第一的主导思想, 导致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同时民营企业还有着原始积累不足, 低水平重复投资、盲目投资、目标短期化等一系列共性。

4. 经营管理模式落后。

民营企业一般经历四个阶段:资本积累经营管理模式阶段、家族经营管理模式阶段、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模式阶段和集团化经营管理模式阶段。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往往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 需要企业不断完成引进管理, 引进人才的过程, 不断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架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稳固市场的过程。而现实是更多的民营企业家不愿放弃经营权, 而导致企业管理不能现代化。

5. 其他方面。

首先是融资渠道依然不畅, 民营企业不能获取资金市场配合, 其主要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不能和资本市场建立有效的沟通, 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体制上资本市场没有建立到民营企业的有效渠道;其次是民营企业资金欠缺、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不高、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管理落后, 发展受到限制和制约[4]。

四、中国民营经济面临的问题

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缺陷和所处的阶段, 在产权关系、管理体制、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等方面, 都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如下。

第一, 产权关系尚不清晰。民营企业产权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产权结构单一, 即企业财产权基本上归某一家族所有, 同时由于民营企业的制度的不健全, 就导致企业资产和企业家个人财产不能明确区分, 这种产权关系和血缘关系的混淆, 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粘连, 也就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家族的制约。

第二, 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专业化、制度化, 其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以形成内、外有效的监控和制约体系。而民营企业尽管已经从资本积累经营管理模式阶段、家族经营管理模式阶段从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模式阶段转变, 但管理上仍然是基于企业主的个人决策, 这种家族式的决策体系的高度集中化, 也即家族式管理体制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5]。

第三, 企业家精神缺失。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 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由于中国民营企业大多处于中小经营规模发展阶段, 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及长远的战略规划, 因此, 他们缺乏创新精神去追求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缺乏冒险精神去寻求企业新的增长点, 缺乏创业精神去保持企业的生命力。

第四, 企业文化尚未形成。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民营企业由于建立时间不长, 同时由于企业主并没有长期的战略和规划, 因此并不注重企业精神和准则的提炼和形成。而这种文化的缺失, 就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维系企业成员的统一性和凝聚力的纽带, 企业也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第五, 市场要素的制约。主要体系在以下方面:市场准入方面限制太多、生产要素供应上制约过多、与外资企业相比处于不利竞争地位、民营企业社会保障机制上不完备等。

五、民营经济发展途径

第一, 民营经济的产权制度创新。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 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要实现基于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努力实现明确产权以降低民营企业的交易费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途径为:产权必须在自然人之间界定清楚、产权主体要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实行有效的股权激励和推行普通员工持股制等[6]。

第二, 培育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特殊技能 (包括精神和技巧) 的集合, 民营企业企业家精神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因和要穴。其实现途径为:培育创新精神, 如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培育冒险精神, 即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培育合作精神, 在每个决策和活动中实行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其他精神的培育, 如敬业精神、学习精神、执著精神、诚信精神等。

第三, 民营经济的管理体制创新。其主要内容就是现代企业制度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 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 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 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第四,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1) 构建服务型政府, 通过积极的政策支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空间, 通过引导和扶持搭建市场平台。 (2)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进一步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惩戒力度。 (3) 加快金融制度建设, 要加快国有金融体制改革, 拓展金融市场, 为民企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培育中小金融机构。 (4) 建立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完善贷款风险缓冲机制;努力发展风险投资机制, 重点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的研究和开发, 拓展中间业务的种类和范围。

第五, 发展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一个适合民营企业信用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 加强对信用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 加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 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和保护制度, 建立健全失信惩戒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完善行业信用记录, 推进行业信用建设, 加快信贷征信体系建设, 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 培育信用服务市场, 稳妥有序对外开放, 最终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信用是民营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只有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才能保持民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倡导和组织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波.民营经济前沿问题的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

[2]方甲.产业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3]刘小玄.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J].经济研究, 2004, (8) .

[4]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3) .

[5]胡迟.新时期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效力研究[J].经济纵横, 2010, (8) .

上一篇:初中英语语法复习下一篇:英语协会迎新晚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