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

2024-06-16

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精选十篇)

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 篇1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习近平等做出批示, 号召各级政府和人民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和善洲精神, 而且, 在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动下, 善洲林场获得了“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成为云南省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和全国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基地之一。保山市和施甸县委政府抓住机遇, 组织并委托云南大学、保山学院等单位编制了《保山市施甸县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施甸县绿道 (内环) 建设详细性规划》和《施甸县绿道 (外环) 总体发展规划》、《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融资规划》, 这些规划的编制和逐步落实保障了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高规格地、可持续地推进。

在此背景下, 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和充分发挥其效益, 有必要运用SWOT分析方法 (S代表strengths———优势、W代表weaknesses———劣势、O代表opportunities———机遇、T代表threats———挑战) 研究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 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1 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的SWOT分析

1.1 优势 (S) 分析

1.1.1 资源优势突出。

(1) 善洲林场拥有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云南省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荣誉, 林场有杨善洲纪念馆、杨善洲墓、牌坊和党性教育基地等, 在生态文明教育和红色旅游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资源品牌优势,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和社会各界群众到善洲林场接受实践教育和学习, 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2013年7月份开展以来, 林场接待客流数量暴涨。 (2) 善洲林场拥有丰富的林木生态资源, 它是国家级生态公益林, 生物多样性显著。林场0.37万hm2林木美丽有特色, 植物主要有华山松、果松、油松、栎类、桫椤、铁线蕨等20多种, 野生动物主要有麂子、穿山甲、野猪、白鹇和多种鸟类等, 动植物和谐共荣形成良性发展, 林场涵养了丰富的水源供群众生产和生活使用, 林木发挥了抗旱、固土防灾的作用。 (3) 施甸县金布朗民俗文化、姚关古镇历史古迹文化、契丹后裔文化、“年猪饭”和田园风光资源等施甸“元素”十分独特, 施甸县委政府已科学规划并实施了很好的开发, 这些资源已经融入到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中。

1.1.2 区位优势持续突显。

在云南省“两强一堡”建设战略中, 保山市积极打造走向南亚第一市, 发展边贸、旅游和加强交通建设, 构建通往缅甸和印度的经济大通道, 促进了善洲林场区位优势的发挥。目前, “腾冲-密支那”公路、腾冲机场、“保山-腾冲”高速公路和保山市县油路改造已经完成, “大理-瑞丽”铁路在建, 显著改善了施甸县到保山各县区和周边市州的道路交通条件, 施甸县城距大瑞铁路的蒲缥客货站35km, 向南至南伞口岸出境255km, 向西至瑞丽口岸出境200km, 向西北至腾冲猴桥口岸出境200km, 其交通区位优势便于大宗货物运输、仓储和游客通行。

1.1.3 地方政府竭力支持。

保山市和施甸县委政府对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和效益认识透彻, 高瞻远瞩, 在扶持政策、资金、人才和媒体宣传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抓住机遇, 聘请资质较高的一些单位编制了《保山市施甸县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和《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融资规划》等系列规划, 地方政府强势推动各规划项目的逐步落实, 做事务实、效率高。而且, 施甸县委政府重点主抓八大旅游产品的开发, 即“以善洲林场为主的红色旅游产品, 以金布朗民俗、契丹风情为主的民族风情旅游产品, 以邓子龙抗缅平叛和滇西抗战遗迹、遗址为主的历史寻访产品, 以木老元四大山、旧城干热河谷、摩苍森林公园、酒房乌龙峡谷瀑布群以及施甸坝区田园风光为主的自然观光旅游产品, 以三块石水库和山邑湿地为主的水上娱乐和亲水休闲产品, 以火星山攀岩、自行车比赛为主的户外运动、健身产品, 以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品为主的旅游纪念产品, 以姚关古镇为主的生态小镇观光美食度假产品”, 这些举措夯实了善洲林场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

1.2 劣势 (W) 分析

1.2.1 施甸县经济基础较差。

施甸县2012年GDP为340136万元, 在云南省129个县 (市、区) 中排名第88位, 在保山市1区4县中排名第5位;2013年施甸县GDP达396822万元, 人均GDP为12796元, 比上年增长16%, 其三次产业比值为35:26:39,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401元, 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921元, 全年财政收入47808万元, 财政支出202810万元。而且, 施甸县以往是典型的农业县,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施甸水长工业园区是省级重点工业园区之一, 云南昆钢嘉华水泥建材有限公司、云维股份有限公司等近30家企业入驻园区, 但目前的产值距离年销售额百亿元的目标还较远。

1.2.2 旅游、商贸等服务相对滞后。

(1) 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县城驻地甸阳镇、姚关古镇、仁和镇等关键的旅游乡镇建设较慢, 接待中心建设和旅行社发展缓慢, 乡村旅游景点和农家乐还较少, 商贸街区场地布局不尽合理, 游乐场所及设施建设较少, 制约了接待游客的数量与质量。截至2013年底, 已建成较高规格酒店1家, 签约建设四星级酒店1家, 还未建成五星级宾馆, 档次稍好的星级宾馆和普通酒店都较少。 (2) 旅游餐饮服务人员培训不足。以2013年为例, 上半年全县共培训旅馆和餐饮业从业人员600多人次, 还不能满足数万游客的服务需求。 (3) 服务理念不够清晰, 服务质量亟待提升。游客到善洲林场的目的, 既可能是接受红色教育、生态教育和科普教育与实践, 又可能是从事生态田园观光休闲娱乐、商贸、运输等活动, 但善洲林场接待中心、旅行社等对此还没有形成准确的服务理念定位, 名、特、优、新商品和服务较少, 还未能把杨善洲先进事迹、善洲精神、善洲林场生态建设与施甸金布朗文化、年猪饭、契丹文化等紧密结合, 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1.3 机遇 (O) 分析

1.3.1 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策, 国家高度重视并给予政策支持。

面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速度过快, 而且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突出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策, 强调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这为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国家政策支持。而且, 我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诠释了生态文明的涵义, 强调了生态文明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这种诠释改变了以往人们孤立的、单纯的理解生态文明的状况, 获得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广泛认同, 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支持以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系列规划推动的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 这是个良好的机遇。

1.3.2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了到善洲林场接受实践教育人数的快速增加。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于2013年7月第一批次推动, 2014年1月第二批次推动, 而且云南省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实施了“学习善洲精神、立德树人”行动, 越来越多的省内外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社会团体成员和群众到善洲林场接受党性教育、生态教育、德育教育和科普教育, 2013年接待各类游客大约30万人次, 仅2014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就超过6.5万人次, 预计2015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2亿多元。游客数量的增长为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1.3.3 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带来新的机遇。

云南省实施了旅游二次创业的方略, 推动了各市州旅游业的深度开发, 保山市实施了腾冲县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建设、龙陵松山红色旅游区建设、龙陵黄龙玉交易中心建设、龙陵邦腊掌温泉度假区建设等旅游开发, 目的是把保山市打造成国际国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面向东南亚、南亚跨国旅游集散地, 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 为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1.3.4 人们对乡村田园生态的休闲、度假、旅游、娱乐需求持续增长。

近几年来, 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对田园生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周末和假期带上亲朋好友或组成多种团队到乡村体验田园生态风光, 保山市正在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旅游、娱乐的理想圣地, 而且以“自驾游”和团队游为主流, 与此同时, 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的名气、魅力和正在推动的系列建设项目, 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1.4 威胁 (T) 分析

1.4.1 规划建设项目融资难度大。

根据《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融资规划》 (2012~2020年) , 各建设项目共需资金232820.51万元, 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财政专项资金拨款、银行贷款和项目融资, 其中, 财政专项资金拨款包括中央、省级、市级和县级拨款共93230.51万元、占资金来源总数的40%, 银行贷款金额为70000万元、占资金来源总数的30%, 项目融资金额为69590万元、占资金来源总数的30%。虽然一些政府部门曾表态将尽力给予财政资金支持, 但是实际上获取财政资金很困难;由于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执行严格的信贷条件, 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少、融资平台搭建难度大和地方政府债务较多, 地方政府向银行获得大额贷款的难度增加;项目融资由于融资体制因素和投资回报周期长而存在一些困难。

1.4.2 周边地区的竞争压力。

善洲林场红色教育基地必须面对龙陵县松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其松山旅游小镇的竞争, 必须面对腾冲县、龙陵县、德宏州在购买玉石、温泉度假和商贸旅游等方面的竞争, 而且这些竞争对象实力强劲, 如果到善洲林场接受实践教育的“热度”降低且施甸县还未能建成较多吸引客源的旅游消费项目, 就会制约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效益的发挥。

1.4.3 协调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任务艰巨。

以施甸水长工业园区为龙头的工业化进程和各乡镇城镇化建设正在加速推进,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 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 道路、房屋、桥梁建设数量大, 占用较多的土地, 消耗能源和建材数量持续增加, 污染废弃物排放不可避免, 农村卫生环境建设较差, 一些农村的村庄海拔较高、土地贫瘠和缺水。因此, 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

2 促进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2.1 坚定不移地落实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规划

地方政府应坚定不移地依托《保山市施甸县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施甸县绿道 (内环) 建设详细性规划》、《施甸县绿道 (外环) 总体发展规划》、《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融资规划》和施甸县“山水田园城市”建设规划, 继续深入推进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 确保其建设效益的充分发挥。

2.2 发挥资源、区位、地方政府政策等要素优势

充分利用善洲林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云南省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的荣誉品牌, 以及丰富多彩的林木生态资源和独特的金布朗民俗文化、姚关古镇历史古迹文化、契丹后裔文化等施甸“元素”, 加强善洲林场生态景点建设与保护, 完善红色文化教育和施甸县民俗文化与接待设施建设, 大力宣传和打造善洲林场生态教育与红色实践教育品牌, 吸引大量的客源到善洲林场接受生态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 同时促进观光养生和娱乐消费的增长。继续加强施甸县和善洲林场的交通建设、投资环境、消费市场建设, 与腾冲县、龙陵县、德宏州等周边地区分享客流、信息流和商流, 发挥区位优势。确保施甸县委政府重点主抓的八大旅游产品开发成效显著, 实现旅游生态产业的大力发展, 造福一方。

2.3 抓好施甸县产业经济的发展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促进施甸县劳务产业的兴旺, 调整粮食、烤烟、蔬菜、水果等粮经产品的种植结构, 调整畜牧养殖业结构, 发展渔业, 推进林权改革, 加强农特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品牌建设, 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市场的繁荣。抓好以水长工业园区为龙头的乡镇工业的发展, 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而没有市场的企业进入园区, 抓好县域建筑业的管理, 引导其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延长产业链和实现产品增值。确定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的服务理念定位, 譬如“善洲故里, 善行惠民”的服务理念;加强县域宾馆、酒店、餐馆、商店和旅行社建设, 培训大批从业人员, 实现旅游商贸服务设施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加快甸阳镇、姚关古镇、仁和镇等关键旅游乡镇建设, 配套建设一些乡村旅游景点和农家乐, 满足游客的不同层次的接待与消费需求。

2.4 竭力抓住有利机遇谋求发展

加强善洲林场的旅游开发和施甸县生态田园风光建设, 需要抓住四个方面的有利机遇。一是政策机遇。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两会”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国策, 而且,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我国不能再走破坏环境的老路, 那是走不通的;我国环境保护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保资金支持政策和污染破坏防治政策。二是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带来的机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是长期坚持的行动, 有利于为善洲林场提供大量的接受实践教育活动的客流。三是保山市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保山市党委政府努力抓住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带来新的机遇, 把保山市努力打造成“走向南亚第一市”, 建成国际国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面向东南亚、南亚跨国旅游集散地。四是保山市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带来的机遇。保山市的区位、资源具有独特性, 它正在以强劲的抗战文化、翡翠文化、永昌文化等文化魅力和生态田园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休闲、度假、旅游和娱乐。

2.5 逐步消除发展劣势

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应努力争取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和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行国债的支持, 争取大型国有银行的规划资金支持。应该加强施甸县与腾冲县、龙陵县、德宏州在旅游、温泉度假、养生、购买玉石等方面的合作, 打造滇西三日游或七日游等联合项目, 分享客源市场和利益。推进城乡发展科学规划, 构建城乡联动的发展机制, 把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统筹起来, 防控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污染破坏, 打造秀美滇西、秀美施甸和永远的生态善洲林场。

2.6 充分发挥林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6.1 发挥善洲林场的经济效益。

(1) 发挥林木涵水、固土的效益。以1hm2森林可增加蓄水375m3和每年保土60000kg计算, 林场3800hm2林木每年能蓄水140万m3和减少水土流失约22.4万t; (2) 收割林场果松的松子和适当发展林下畜牧业, 增加林场的经济收入; (3) 通过旅游业带动消费。根据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融资规划的测算, 2015年施甸县游客总量将达到53.6万人次, 旅游营业收入约1.5亿元, 2020年客源总量将达150多万人次, 旅游营业收入6亿多元;2012~2020年之后十年可实现总利润下限为541887.1万元、上限为725255.75万元, 根据旅游业影响力系数测算, 旅游业每消费1万元, 可带动GDP近2万元的增量, 2012~2020年规划期建设及之后十年, 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将带动地方GDP近120亿元的增长。

2.6.2 扩大善洲林场的社会效益。

善洲林场给予人们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灵魂深处的震撼教育, 这有利于弘扬善洲精神、立德树人, 抵制腐朽文化, 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落实,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开展党性教育、提高道德素质修养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效益。可以利用善洲林场建设及其知名度, 加快当地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促进地方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流, 提升地方人民的文化品位;通过善洲林场建设项目的实施, 能够显著地促进就业, 根据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区融资规划的测算, 2012-2020年规划建设期间就能直接增加就业人数26728~29368人、间接增加就业人数106912~117472人。

2.6.3 发挥善洲林场的生态效益。

发挥善洲林场观光游览、生态教育、育种科考、林木加工等多方面的功能, 提升林场的生态附加值, 充分发挥施甸自然生态与文化环境交融的特色生态优势, 在林业、农业、手工业等领域开拓新渠道和创造新品牌, 提高施甸县生态旅游业的素质和效益, 为施甸县和保山市打造龙头型旅游区,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虽然善洲林场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紧密结合、事实上已成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之一而特色显著, 但是, 运用SWOT分析法得知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还不够好, 还需持续深入地推进。为了持续促进其生态文明建设及其效益的充分发挥, 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建设规划, 竭力抓住各种机遇、消除威胁、减弱劣势和充分发挥优势, 发挥其内部建设效益和巨大的外部经济社会效益, 并且还需协调好各方对多种利益的分享。这种建设生态环境、造福于民的实干兴邦精神, 完全值得我国政府、民众和社会各界学习和借鉴。

摘要:由于各级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号召全国人民深入宣传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和善洲精神, 以及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动, 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深入地推进, 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及其效益的发挥, 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它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系列对策。

关键词:杨善洲,善洲林场,生态文明建设,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施甸县政府办.施甸:依托善洲林场培育旅游产业取得初步成效[EB/OL].http://zswldj.yn.gov.cn/new ZS/News View.aspx?ID=396747&Department ID=6283, 2013-09-09:1-6.

[2]施甸县委史志办.施甸县2012年经济概貌[EB/OL].http://www.shidian.gov.cn/sdgk/sdgs/4190387031101857830, 2013-12-17:1-3.

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 篇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充分利用鄱阳湖湿地生态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意义重大。对区域内的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促进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

一、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概况

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发展现状良好,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区域。据2009年统计资料表明:2009年该区域旅游接待总人数5750万人次,旅游收入418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全省比重的61.18%和61.83%,它将成为江西及周边省份发展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2010年2月,江西省政府制订了《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纲要》,标志着江西省正式吹响了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号角,必将带动该区域的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即分析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综合发展的战略决策。

1、优势(S)

(1)区位优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区域条件。从交通来看,环鄱阳湖区域地处京九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 点,已基本形成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旅游交通网,为游客的出入和旅游景区间的交通提供了便利。这些区位优势为区域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2)生态优势

区域内生态环境优美,空气质量优良。这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均适合候鸟越冬,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被称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鄱阳湖水质持续稳定,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湖中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3)资源优势

该区域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类别全、亮点多、特色明显,具有集群优势。区域内既有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如湿地资源、生物资源、地质资源等,也有深厚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如赣文化、红色文化等。(4)政策优势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区域的生态旅游发展,相关的政策也相继出台。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指出:“要着力发展旅游业,加强旅游要素配套建设和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这将在政策上为该区域生态旅游提供支持。

2、劣势(W)

(1)经济实力差,资金投入少

2009年江西省GDP总量为7589.22亿元,在全国排名居第19位,在中部地区排名最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投入严重不足,导致部分旅游服务设施落后,硬件水平差,规划和管理无序,且开发力度不够,部分资源尚未开发。(2)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尽管该区域湿地旅游资源丰富,但均各自为政,造成该区旅游业零散分割,加上交通连接相对较差,无法形成产业联盟,很难打造旅游知名品牌。(3)管理服务落后

在管理体制方面,各旅游区经营管理较混乱,且实力较弱,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在投资环境方面,旅游业融资环境不够好,民间融资非常少,利用外资刚刚起步,且项目较单一,主要集中在酒店业。在人员队伍方面,江西旅游业从业人员相对较少,且旅游从业人员基本素质、旅游管理者基本素质较低,人才流失较 严重,人才软环境很难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4)旅游产品单一,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在设计湿地旅游产品过程中,鄱阳湖生态区没有充分发挥湿地生态资源的优势,着力打造湿地生态品牌,没有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生湿地态旅游主体产品,且部分产品在设计过程中搞重复建设,缺乏多样性,不利于旅游产品的开发。

3、机会(O)

(1)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迅速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湿地态旅游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它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的重要发展趋势,部分地区湿地生态旅游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也将为鄱阳湖湿地生态旅游提供很好的机遇。(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国家战略中提到:“到2015 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其中生态旅游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点发展对象。在《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纲要》中也提到:“努力把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成为中国生态旅游发展高地和国际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这必将为该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生态旅游也将得到全面发展,是一次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

4、威胁(T)

(1)湿地生态环境恶化

鄱阳湖目前是我国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最大淡水湖,但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如湖区水情恶化,洪涝灾害上升,血吸虫病流行,治理难度加大,湖床淤泥抬高,农田涝积严重,水产资源破坏,生物品种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必将对生态旅游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2)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湿地生态资源受损严重

随着各地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加快,人口规模迅速扩大,部分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纷纷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三废”直接排放到原本环境优良的区域,鄱阳湖每年要承受各种污水约14亿立方米,这将对原有的“一湖清水”造成严重污染,不利于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

5、鄱阳湖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基本策略

(1)充分挖掘优势资源,打造精品湿地生态旅游

要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会,发挥其政策优势,充分挖掘区域独特的湿地生态资源优势,依托区内丰富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区和水利风景区等山水生态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重点打造若干条精品湿地生态旅游线路。(2)整合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点扶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形成一种社会的合力,尤其是在资源整合方面要上下一盘棋,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而不是盲目复制,遍地开花,造成恶性竞争。就鄱阳湖区而言,它隶属南昌、九江、上饶3个市12个县,各地政府分湖而治现象严重,这就要求政府将湖区作为一个整体来开发,协调各部分的利益,从管理体制上打破条条框框,整合有效资源,实现资源、利益共享。(3)加速建设,为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保障

在有限的财政支出中,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尤其是硬件设施的投入,要打通各景区的交通节点,形成一张畅通的旅游交通网,完善水电、通讯、景区生态停车场、旅游安全及其他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引进高层次人才,改善队伍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与大中专院校或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培养旅游专业人才。(4)开发与保护并重

在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同时,要注重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市化日趋加快的今天,要禁止一切破坏环境的开发模式,走发展绿色产业、低碳经济之路。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既要适度有序开发,又要注重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确保湿地生态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5)推出特色湿地生态旅游产品

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 篇3

【关键词】江苏省;海洋旅游;生态战略

十八大以来,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出台,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海洋旅游以海洋为旅游场所,集观光、娱乐、探险、运动、疗养于一体,是近年来备受旅游者喜爱的新型旅游活动形式,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不仅有助于开发海洋、利用海洋,而且有助于保护海洋、管控海洋,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苏拥有比较殷实的海洋资源,大力开发海洋旅游,将有利于形成江苏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在开展海洋旅游的过程中,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证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江苏海洋旅游业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1 .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影响江苏省海洋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江苏海洋旅游开发的优势进行分析,有利于集中优势,提升海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1)区位优势。江苏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毗邻上海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既沿海又沿江,是我国经济开放度最高的省份之一,经济发展活力最强,发展最快。江苏境内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京杭大运河和长江从该地区穿越而过。优越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海洋产业发展也非常迅猛。2015年最新数据显示,江苏海洋产业总产值和以往相比继续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88亿元、3037亿元、3081亿元,分别占海洋产业总值的 4.5%,47.4%和48.1%,海洋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海洋第二产业占比。

(2)资源优势。江苏省海洋资源丰富,海域辽阔,海洋动植物资源种类多样,所属海域内拥有各种虾类、龟类、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以及海带、紫菜等水生植物,这些海洋动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给海洋旅游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同时,江苏拥有众多优良渔场,海洋资源综合指数高。现有的苏马湾、连岛等海洋旅游胜地以及苏州海洋馆、南京海底世界、常州金鹰海洋世界和南通海底世界等多个知名海洋馆也是江苏海洋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所在。利用海洋资源的优势,加大对海洋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并结合当地历史和文化背景,发展特色海洋文化产业,提升海洋发展的综合实力,将是江苏海洋旅游发展的未来方向。

1.2 劣势分析

(1)生态环境脆弱。据《2013年中国海洋质量公报》和《2013年江苏省海洋质量公报》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海洋旅游的兴起,大量旅游者涌入沿海地区,甚至超过了当地环境能够承受的容量,对当地的海洋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海洋自然、人文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破坏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洋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导致海洋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下降,影响了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沿海渔民普遍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加之当地政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引导,导致沿海养殖业和种植业缺乏规划和监管,超出了当地环境承载力,日益加重了沿海海域的污染,使近海养殖业品种的种类大为减少,质量明显下降,生态平衡面临威胁。如果不积极寻求方法,治理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系统将形成恶性循环,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将难以持续。

(2)深远海洋产业开发不足。江苏省海洋产业开发尚停留在沿海阶段,深远海洋产业有待开发。深海开发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洋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对海洋产业形成规模性产业链产生了负面影响。新兴海洋产业例如海洋装备制造以及生物制药业等起步时间落后于别的沿海地区,失去了发展优势;海洋渔业企业中暂无能够带动区域海洋产业发展、起模范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缺乏发展后劲。远洋旅游、深海观光等前景好,效益高,且对环境影响小的海洋旅游项目基本处于空白,以目前的旅游产品很难吸纳到优质、稳定的观光客源。

(3)基础设施不完备。网络化的、快捷方便的交通运输体系是海洋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保障。近年来,随着沿海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推进,江苏虽加大了对沿海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沿海地区多处于苏北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尤其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极度落后于苏南地区和其他经济发达省份,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程度相对较低,加之港口集中运输体系不完善,导致沿海地区和其他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特别不方便,给海洋旅游开发造成了极大障碍。

1.3 机遇分析

(1)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契机。江苏沿海地区开放度高,经济发达,亦是政策效应的“富矿区”。为了进一步深化落实海洋强省的发展战略,在“十二五”期间,针对海洋开发,江苏省政府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的方针政策。此外,还建构了“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以六大示范区为平台、六大工程为引擎、六大基地为载体,全面提升海洋强省重大战略载体支撑和服务功能的战略构想。江苏省是我国海洋大省之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既是江苏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力推进海洋旅游开发的难得契机。

(2) 国内海洋旅游热的兴起。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居民收入逐年增长,国民的旅游消费出现了新热点和新需求。“去国外看别样大海”成为当前国内旅游的热点,美国的夏威夷、马绍尔群岛,东南亚的普吉岛、巴厘岛等著名的海岛每年接待的中国游客大为增长,为抓住这些新需求,国内各大旅行社应景推出了各类海岛游旅游产品。江苏海洋旅行开发前景广阔,如能抓住这一良机,开发深海旅游市场,打造国际化的旅游产品,将极大激发海洋旅游产品的消费潜力。

1.4 挑战分析

(1)开发成本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的前提,而保障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根本。虽然近年来江苏正逐渐加大对沿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投入力度距离建设海洋旅游大省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2)来自周边市场的竞争。随着海洋旅游的发展,海洋旅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如新加坡、夏威夷、巴厘岛等一批国外海洋旅游景点已建设多年,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日臻成熟,知名度较高且客源稳定。江苏省与上海、浙江相邻,海洋资源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如无法形成自身的特色,无法创新旅游活动,则很难吸纳到充足的客源。此外,国内其他海洋旅游知名度较高的地区,如海南蜈支洲岛,分界洲岛等地,具有浓郁的热带风情,常年碧海蓝天,且具有相对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江苏省海洋旅游的强竞对手。

2.江苏省海洋旅游产品设计

综合分析江苏海洋旅游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设计适合本土情况且具有竞争力的独特海洋旅游产品,是江苏省海洋旅游发展的方向。为此,应将生态保护放在绝对性的战略高度,深度挖掘海洋文化的亮点,打造特色的亚热带海洋休闲观光主体,培育江苏海洋旅游品牌,促进江苏海洋旅游的纵深发展。具体而言,要着力打造以下海洋旅游产品。

2.1 海洋垂钓

江苏省范围内拥有我国重要的四个大型渔场,海洋渔业资源发展前景广阔,可以将海洋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集传统性与新颖性为一体的海洋垂钓休闲体验项目,以此来进一步提高江苏海洋旅游的吸引力。海洋垂钓活动具有一定的海洋竞技性,具有众多的潜在客源,可在充分考虑安全性和观赏性的基础上,选择在风浪较小、海水肥美的区域开发海洋垂钓项目,定期举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海钓比赛,丰富海洋旅游的内容,提高江苏省海洋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2 海底观光、潜水

江苏海域近海岸平均深约2~3米,海水透明度较高,适合开发海底观光和潜水项目。海底观光项目可以让顾客远离喧嚣,深入海底,近距离感受海洋,欣赏水下的美丽世界;潜水项目则可以让游客体会新奇、刺激的感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对此类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上涨,而我国目前此类旅游产品还相对稀缺,可以在近海岸安全性较高的海域发展潜水项目,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高端海洋旅游产品。

2.3 游艇、邮轮游

游艇和邮轮是当今时尚的旅游工具,定位高端。游艇具有体积小,速度快的特点,适合短距离观光,还适合开展海上垂钓项目。和游艇相比,邮轮体积大,行驶缓慢,但可达性高,适合游客较长时间的休闲度假游。游艇和邮轮游的推广,有助于提高当地海洋旅游产品的品质,吸纳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极大促进海洋经济的绿色发展。江苏省优良港湾众多,全年气候温和,应利用现有条件,大力扶持造船业的发展,并修建现代化的码头等基础设施,建立游艇会所,打造游艇、邮轮等海洋旅游品牌。

3.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的模式

江苏省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具备开发海洋旅游的基础和潜力,但江苏海洋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海洋旅游开发上,应学习世界各大海洋旅游地开发的经验,密切结合本省海洋生态特色,制定出符合江苏省省情的海洋旅游开发模式。

3.1 政府主导,规划先行

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目前面临两方面的挑战。第一,海洋资源的有限性导致海洋旅游开发新区旅游业在与原有产业的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业间的冲突和矛盾;第二,海洋旅游这种城市公共服务具有“正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通过市场调节来予以实现。因此,为了促进江苏海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借鉴先进经验,听取专家意见等方式,制定出事关海洋旅游开发的土地、财税、海洋等方面的科学合理的政策,鼓励和引导海洋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良性融合发展。应打破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职权分割的现状,设立跨部门的海洋旅游管理协调机构,并简化流程,实现海洋旅游新区整体规划与管理;通过对土地用途的限制,鼓励、促进现有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向海洋旅游及相关服务产业延伸;通过降低对海洋旅游产业的税收、对海洋旅游开发海域的使用给予优惠或补贴等形式,鼓励海洋旅游开发,完善海洋旅游产业链。

3.2 保护生态,适度开发

江苏省海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海洋旅游开发应立足于生态保护,选择性开发。首先,尽量维持海洋原有的地形地貌,保持海洋的自然风貌特征。其次,适度开发,对海洋游客容量加以限制。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按照立体开发理念,陆地、海洋、天空三方面联动,拓展海洋旅游发展的新空间。要加大对游艇、邮轮产品的开发力度,发展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海上旅游项目,推动游艇、游轮发展成为海上饭店、海上宾馆,将“海上游,海外住”打造成为游客向往的生活方式。同时,应充分利用好海域领空,开发空中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乘坐直升机、小型飞机、热气球等工具从高空领略大海的辽阔和美丽。立体开发既有助于拓宽海洋旅游活动的空间,增加游客的体验,同时也有助于充分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

3.3 挖掘特色,差异发展

江苏省具有的亚热带和温带海洋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根基。此外,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沿海地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海洋文化也成为了吸引广大游客的独特优势。在海洋旅游开发前期,应做好调研工作,应在深入发现和挖掘历史、文化特色和人文底蕴的基础上,借鉴世界知名海洋开发的成功经验,协调海洋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促进各海洋产业间的优势互补,因地制宜,重点培育具有江苏特色的海洋旅游项目,开发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提高海洋旅游品牌的美誉度,促进海洋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4.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

4.1 游客人身安全方面

在海洋旅游过程中,游客可能面临溺水,暴雨,台风,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安全事故不仅会使人身和财产受到损失,更会影响当地旅游的声誉,对所在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在海洋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设立完善的气象观测和灾害预警设施,提高信息准确性,在恶劣天气采取强制措施禁止游客出海,确保游客人身安全;同时,应建立起完善的救生防御基础硬件设施,通过多种途径向游客宣传自救措施,提高游客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降低发生突发自然灾害时造成的损失。此外,应完善相关的交流机制,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及时公开信息,保障游客及公众的知情权,树立海洋旅游开发区域正面、良好的公关形象。

4.2 基础设施方面

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更新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旅游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旅游产品品质,导致吸纳高端度假游客的能力难以提高。因此,要根据不同海洋旅游开发区的具体情况,创新模式,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当地政府应通过信贷、与社资本合作多种途径,筹集资金,给予景区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景区和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

4.3人才保障方面

海洋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海洋旅游产品的品质。江苏省海洋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紧缺。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可与全国知名高校联合培养海洋旅游相关专业的人才,并建立培训机制,提高海洋旅游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吸纳优秀的海洋旅游管理者和服务者。

参考文献:

[1] 张扬,任怀锋.海南特色离岛游SWOT分析与对策[J].新东方,2014(6):47-50.

[2] 王跃伟.舟山市海洋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3] 张瑞霞,江海旭.国内外海洋旅游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215-217.

[4] 陈素文,郑耀星.发展海洋旅游业的战略构想及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5] 黄丹,李悦铮,杨新宇.辽宁省海洋旅游地空间竟争与合作[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25(11):1054-1056.

[6] 丁宁,李悦铮.辽宁海洋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J].2015,27(5):85-89.

[7] 陈烈,王山河,丁焕峰等.无居民海岛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以广东省茂名市放鸡岛为例[J].经济地理,2014(5):416-429.

作者简介:

易爱军(1973-),女,湖南湘潭人,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核算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

关于建设生态城市的SWOT分析 篇4

人类文明在进步的同时,也破坏着地球的生态环境,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危机,而这些危机又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用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研究城市环境,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六项定性评价标准,明确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高度和谐的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目前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笔者认为生态城市就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具有系统性、和谐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1986年江西省宜春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此后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也纷纷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

应用SWOT战略分析方法,选取四川省内其他生态城市与雅安市进行比较,认真剖析雅安建设生态城市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雅安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

三、研究区域概况

雅安市位于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距成都120公里,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过渡地带、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的结合过渡地带,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曾为西康省省会。它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旅游城,还是国宝熊猫的故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79%,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质量达到国家三类标准,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稳定在国家二类以上。由于全年降水丰沛,素有“雨城”之称。

四、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K.Andrens)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战略管理理论。SWOT分析即对研究客体面临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的分析。其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组织、个人、产业或区域等研究对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作系统分析,了解研究对象内部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分析影响研究对象的外部机会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行动战略,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和优势,利用机会,规避风险,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①。

1. 优势分析。

(1)资源丰富。雅安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类型,主要河流大渡河、青衣江均属岷江水系,其大小支流近百条。雅安是国家水电基地,境内水能资源可开发量占全省的10%,可建立世界罕见的阶梯式水力发电站群,2011年装机将达1000万千瓦。

雅安市以高山和中山地形为主,由于雨水丰沛,森林覆盖率63%(全省第一),植被覆盖率超过82%,拥有高山杜鹃灌木丛林,以冷杉、云杉、桦木等组成的高山针叶林,以铁杉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林下多箭竹。也有常绿阔叶林、落叶林、混交林、树种有石栎、楠木、榕树、桦树、青杠等。近年还发现有大片的国家珍稀树种“鸽子树”珙桐。林区内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苏门羚、獐等珍贵动物,还有大量的中药材,是全国最优生物气候指标地区之一,也是生态质量评价在全国最好的地区之一,具有“天府之肺”、“天然氧吧”、“生态天堂”的美誉。(2)交通方便。雅安市交通方便,有两条高速公路直通省会成都,车程只需1.5小时,另有国道318线、108线贯穿全境,雅乐高速即将通车。雅安与周边市州的交通十分便捷,市域内的道路状况良好。(3)景色秀美。雅安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处于香格里拉、攀西阳光、海螺沟冰川三大旅游精品景区连线和多条黄金旅游线路交叉重叠的节点上,是四川省旅游西环线上的大驿站。以雅安城区为中心,在半径15~30公里以内,蒙顶山、碧峰峡、大熊猫基地、周公山温泉、上里古镇等旅游景区环抱四周,城市和景区紧紧相连,互为依托。目前,雅安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4A级旅游区2个和2A级旅游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的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有“亚洲第一、世界罕见”的典型的喀斯特山地洞穴——芦山龙门溶洞等。雅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获“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低碳先锋城市”、“中国生态气候城市”,在《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中雅安市被称为“绿色宝石”,2012年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林业局联合发文确定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4)人文底蕴。雅安市是全省唯一与甘孜、阿坝、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接壤的市,是民族自治地方通向内地的过渡地带,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拥有荥经砂器烧制技艺、南路边茶制作工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雅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人类活动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雅安是大熊猫的故乡,有中国最大的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1869年,法国生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雅安市境内宝兴县邓池沟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并制成标本运往法国,成为巴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引起世界轰动。建国以来,雅安先后向国家提供大熊猫136只,其中18只作为国礼赠予美、英、日、德等国家和地区,目前是世界上大熊猫最多的地区,是名符其实的“熊猫首都”。雅安还是世界茶文化、茶栽培的发源地,是全球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是中国南路边茶茶马古道的起始地,蒙顶山茶通过茶马古道输入藏区,是历代中央政府与藏、羌等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羌等各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汉文化”、“茶文化”、“熊猫文化”、“三雅(雅鱼、雅雨、雅女)文化”、“红军文化”等独具魅力,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5个。

2. 劣势分析。

(1)经济发展缓慢。从2005年以来,雅安市坚持发展“工业富民强市”方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底子薄弱,尽管每年的经济数据都以两位数在向前发展,但在总量上始终处于全省倒数三四名的地位。2005年到2011年,雅安市的全市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中所占比例都超过50%以上,但这些指标在全省的排行却始终落在倒数几位,经济总体运行发展缓慢。(2)产业结构不合理。雅安市的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和重工业建设不均衡,第三产业发展也很缓慢,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3. 机遇分析。

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官员对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行解读,明确了战略部署的基本思路,“十二五”时期,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将继续突出强调交通和水利两个关键环节,交通重点解决通道建设和路网完善问题,水利重点解决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和西北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这意味着西部大开发也是雅安市建设生态城市的一个大机会。

2012年4月28日雅西高速全线通车,整条高速公路线展布在崇山峻岭之间,山峦重叠,地势险峻,每向前延伸一公里,平均海拔高程就将上升7.5米,被称作“天梯高速”、“云端上的高速公路”。雅西高速的开通,为雅安更好更快地发展创造了机遇。

目前国家正在建设雅安至乐山的高速公路,更加方便了雅安市与其他市级城市之间的联系。同时,雅安作为四川入藏的起点,正在修建中的川藏铁路,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4. 威胁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建设的增加,以及水电站的不断修建,必然会对雅安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有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植被、水土、空气质量等,从而影响雅安市生态城市的建设。

雅安市打造“生态气候城市”的过程中,必将以生态旅游为其发展的优势产业,但环顾雅安市周围,东南方向有四大佛教圣地峨嵋山和著名的乐山大佛,北面有著名的九寨、黄龙旅游景区,西南方向有西昌的阳光之旅,这些市州都以各自的特色吸引着全国的游客,肯定会雅安市的生态旅游资源造成一定影响,从而使得雅安市的生态城市建设面临挑战。

通过运用SWOT分析,雅安市建设生态城市具有自身优势,但也面临着较大的机遇和威胁,应该在加强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大对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投入,促进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对策研究

1. 尽快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般需要包括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状态、动态和实力等多个方面。目前雅安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急需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到生态城市建设中需要改进的指标,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短板。

2.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数量上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树立生态发展的意识。要充分运用加入了环境和资源成本的“绿色GDP”理念到城市建设中,重视生态规划,引进外来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3. 重视环境保护。

大力引进和推广城市生活污水、城市固体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提倡垃圾分类回收,充分循环利用资源,形成新的产业链,既发展了经济,同时又保护了环境。加大退耕还林及城市绿化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做好城市水系污染处理,科学管理水资源利用,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节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 大力宣传建设生态城市。

鼓励并号召市民积极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改变那些不利于保护城市生态的旧习俗,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将生态城市的建设落实到每个人的思想上、行动上,促进城市良好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建设生态城市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黄肇义,杨东寿,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1):59~66

[2]鲍世行,顾孟潮.城市学与山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285~295

[3]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68~269

[4]钱易.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探索.建筑学报,1994(4):12~15.

[5]黄光字,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1997(6):17~20

[6]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6):28~31

[7]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4):349~354

[8]苏泽群,徐洪喜,曾正云等,建设生态城市走向生态文明.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3):27~29

生态文明主题班会教案分析 篇5

-----202班 主题班会

执教者:湖州市环渚学校 章林林

【班会目标】

1.通过主题那种的班会,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森林已经遭到了破坏,我们热爱自然,保护树木,爱护环境,提高环保自觉意识。

2.了解一些初步的知识,学会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培养环保意识。

3.号召学生积极行动,争当合格的环保小卫士,达到人人主动参与环保活动的目的。【课前准备】

1.选定主持人,确定扮演角色,并进行排练。

2.分组排练好文娱节目:《保护森林,人人有责》小品、诗歌朗诵 3.制作宣传栏。

4.制作保护森林安全标语。【活动过程】

主持人盛晨阳:森林为我们提供了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氧气。主持人毛铮:森林能净化空气,森林能保护土壤,森林能消除噪音等等。主持人盛晨阳:森林是树木的家,是小动物们的天堂。

主持人毛铮:森林是地球的卫士,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202班《爱护森林,从我做起》

主题班会 现在开始!

一、在情境中引出话题。

活动一:观看录像,欣赏美丽森林

主持人盛晨阳: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丽的森林。(观看录像)

主持人毛铮:同学们,你们看,小动物们在森林的怀抱下,是多么快活,多么自在啊。主持人盛晨阳:春天到了,到处是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看了录像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请三个同学说说感受。(活动二:观看泥石流、沙尘暴的图片。

主持人毛铮:但人类的作为不是在保护我们的好朋友,而是在破坏它。破坏森林的后 1

果也是惨重的。请听新闻报道。

韩梓乐:经统计,特大沙尘暴在中国发生过8次,损失严重。2002年3月,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中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

陈琪:近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遭遇沙尘暴袭击,大风扬起的沙尘弥漫在空中,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陈洋:2008年11月4日云南泥石流致107万多人受灾。

文思瑶:2010年8月7日夜,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致使1434人遇难,失踪331人。舟曲5公里长、500米宽区域被夷为平地。

主持人盛晨阳:这是地球母亲对我们的惩罚,我们该怎么办啊? 主持人毛铮:所以保护森林,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主持人盛晨阳:可是我们还小,怎么来保护森林啊?

主持人毛铮:别看我们的力量小,其实我们能为森林做的事情很多。请看小品《保护森林,人人有责》

二、在小品中了解护林的方法

活动三:观看《保护森林,人人有责》小品

第一幕:陈阅海往垃圾桶里扔了一张没写过的纸,并说:“一堆纸扔掉了真可惜,若是一张纸扔了不能算什么。”刘燕连忙跑过来说:“一张纸很少,但是如果全国1.3亿少年儿童每人一张纸,每5000张纸就会用掉一棵3米高的大树,那要砍多少树啊?”陈阅海默默地捡起纸片,在上面继续做题。

第二幕:孙佳硕说:“今天是3月12日植树节,我们一起去种树吧。”张其威:“好啊。”他们俩拿着小树苗,蹦蹦跳跳地走出教室。

第三幕:廖官正拿着一次性筷子就餐,王静走到旁边说:“廖官正,你又忘了带勺子啊。”廖官正害羞地低下了头,王静又说:“这筷子都来自于树木,我们要少用一次性筷子,这也是保护森林的表现。”

主持人盛晨阳:看完小品之后,请你来说一说保护森林,我们可以怎么做? 请五个同学说一说。(张翔:不乱扔纸屑。蔡雨祺:节约用纸,不浪费纸张。张露露: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廖俊宇:多种树。吴拯延:爱护花草树木。吴丹:不破坏树木。)

三、在诗歌中巩固护林的方法

主持人毛铮:是啊。保护森林妈妈,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在接下来的三句半表演里,你也能学到保护森林的好方法。请听。

活动四:读儿歌

陈金瑞 于梦雪 刘纲 塑料袋,竹木筷,城市污染真厉害。害怕!送贺卡,祝新春,大树小树恨死人。可恶!扔张纸,吐口痰,人的生命要玩完。可怕!树被砍,林被没,西伯利亚冷风多。真冷!树枯了,叶黄了,森林妈妈受伤了。不妙!砍棵树,拔棵草,地球就要不行了。伤心!一张纸,写两面,节约用纸为环保。真棒!多种树,多种草,自然灾害就会少。真妙!花儿艳,草儿绿,蓝天白云真美丽。照相!

爱森林,护森林,人人参与不能少。不能少!(合)不能少!重环保,护家园,男女老少齐忙活。齐忙活!(合)齐忙活!

活动五:配乐诗歌表演《红领巾真好》

主持人盛晨阳:三句半非常精彩,谢谢你们的表演。我们每个人是光荣的少先队员,我们是飘扬的红领巾,你看,红领巾们已经行动起来了。请听配乐诗歌表演《红领巾真好》。

清晨,林中谁最快乐? 是可爱的小鸟,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清晨,林中谁最活跃? 是机灵的小鸟,扑棱棱,飞来飞去,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

清晨,林中谁来得最早? 是“红领巾”来放鸟巢。

崭新的木牌上写着:“请爱护小鸟!”

小鸟在枝头高唱:“红领巾,真好!”(吴拯延、田晨晗)

四、在竞答中丰富课堂内容

活动六:知识竞答

主持人盛晨阳:我们作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要承担起保护森林的重任。那你对森林有多少了解呢?我可要考考大家了。

1.每年的几月几日是我国的植树节?(B)

A.3月2日 B.3月12日 C.3月21日 D.2月13日 2.我国植树节的标志是(A)

A.B.C.D.3.哪一种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熊猫”?(A)

A.银杉

B.金钱松

C.银杏

D.樟树 4.号称是“植物活化石”的树是(C)? A.银杉

B.金钱松

C.银杏

D.樟树 5.哪一种鸟被称为“森林医生”?(B)

A.白鹭

B.啄木鸟

C.燕子

D.猫头鹰 6.大自然中什么颜色是保护视力的?(A)

A.绿色 B.红色 C.蓝色

D.白色

7.我国沙漠化治理的有效措施有(A)

A.过度放牧 B.开垦草场

C.砍伐森林

D.封沙封草育林,飞播造林(草),人工造林并举

8.冬天为什么要给树的主干涂上石灰浆?(C)

A.吸引路人的注意 B.美观 C.可防冻、杀虫 D.使树长得更高、更快 9.旅游中,下面哪种行为是不提倡的(C)。

A.爱护花草木,不随意采摘,不惊扰动物

B.不随意食用野生动物和采食野果、野菜、野蘑、野菌

C.购买受保护和濒危的动植物当纪念品 D.不乱扔垃圾

10.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D)。A.小明赶着去上学,直接横穿草坪。

B.东东将树枝折下来,学着电视剧中的人物挥舞。

C.小杰用剪刀在树干上刻字。

D.丽丽用废弃的报纸作为书皮来包教科书。

主持人盛晨阳:大家真厉害,快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看来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积累了好多课外知识。

五、在操作中总结课堂。

活动七:制作标语

主持人毛铮: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会去尽自己的一份力保护森林。但是还有些人没有这样的意识。那让我们携起手来宣传一下吧。

主持人盛晨阳:好的,我们可以做一下保护森林的标语,提醒大家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来保护我们的森林。开始行动吧。

草木绿,花儿笑,空气清新环境好。(苹果)种一棵树,种一枝花,世界会更美好。(桃子)节约用纸齐动手,保护森林要牢记。(桔子)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梨)珍惜森林资源,永远持续利用。(西瓜)

不要伐木,鸟儿会伤心的;不要伐木,树木会疼的;不要伐木,地球会生病的!护树有奖,毁树必罚!(大白云)

芬芳来自鲜花,美丽需要您的呵护。(菠萝)+ 1 = 2,一棵树 + 一棵树 = 一片树林。(小白云)

主持人毛铮: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小组制作的关于保护森林的标语吗?(分小组汇报)

主持人盛晨阳:大家的标语真有趣,简短但很有教育意义。那请大家将标语贴在环保树上,提醒来往的路人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来保护我们的森林。

活动八:老师的期望

1.主持人毛铮:(看看老师),下面我们有请章老师!请问章老师,您对我们开展的《保护地球,从我做起》班会有什么期望吗?

2.章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保护森林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今后一定要爱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保护环境,不浪费资源。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自己,保护好我们的森林,保护我们的美好家园吧!让我们生命的每一天,天天都是环保日!

活动九:集体宣誓

主持人盛晨阳: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宣誓!主持人盛晨阳:全体起立!

主持人盛晨阳: 让天空永远湛蓝,让绿荫拥护家园。(全班齐)主持人盛晨阳:保护一片绿地,撑起一片蓝天。(全班齐)主持人盛晨阳: 人人当好护林员,保护绿色大家园。(全班齐)主持人盛晨阳:保护森林,从我做起。(全班齐)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分析 篇6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分析

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已成为延续人类生存的必然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全体社会成员都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素质群体,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对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情况,有助于高校更好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实践,以便于引导大学生们作为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更好的投身于共建生态文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

一、调查过程和方法

为了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文明教育措施,本课题组对安徽新华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方式,以网上调查为主,对安徽新华学院内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展开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61份。问卷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意识的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方面设计了22道题目,题量适中,有层次性和一定的代表性,难度一般,基本能反映调查对象在生态文明意识上的现状。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呈现出“责任意识强、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特点。

(一)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强,但忧患意识不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普遍认同,在对“您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谁的职责?”问题回答时,80.06%的学生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只有5.54%的学生认为应是政府责任,这说明大学生们能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公众参与,明确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但是忧患意识不高,在“您对当前我国的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有何看法?”问题调查结果分析中,有62.33%的学生认为“有些担忧但不影响平时生活”,仅有24.93%的学生表示“十分担忧”。

(二)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广泛,但知晓度不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生态文明知识11.08%的学生“非常了解”,62.05%的学生认为“一般了解”,22.71%的学生“基本了解”,4.16%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虽然学生们自视甚高,但实际上在对“生态文明的内容”“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这些问题的调查中,学生的正确率并不高。调查结果还显示当前大学生们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广泛,如表1:

这说明生态文明教育也在多渠道渗透,学生们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了,同时网络媒体等现代宣传方式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三)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践行度不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参与热情高涨,大多数都能对“节水节能、双面打印、剩饭剩菜、垃圾分类、践踏草坪,使用一次性餐具”等日常行为调查作出环保生态的选择,但在对“您认为学校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回答时又会出现表2所示情况:

这说明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及时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在需要扔垃圾而周围又无垃圾桶时84.49%的学生选择“先拿着,找到垃圾桶后丢掉”,说明学生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律性还是有的,但作为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者,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面对社会中的生态问题时没有起到传播、引导和模范先锋的作用。当发现生态问题时,13.02%的学生愿意主动找政府机构反映问题, 8.59%的学生表示可以联系媒体曝光,49.31%的学生选择“只会和周围人抱怨一下”,更有29.09%的学生选择“视而不见”,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参与意识不高,在对与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生态行为往往会采取消极态度面对,所以提升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三、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几点建议

综合调查结果,为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笔者建议:

(一)高校应开设系统的生态文明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

59.56%的学生认为增加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课程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举措之一。当前,高校在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上多数是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部分专业课程建设中也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笔者建议高校可以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承担起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责任,可以将“五位一体”的奋斗目标中“生态文明”部分的内容单独拿出来,做专题设置,系统设计生态文明相关内容,结合当前社会中的生态问题,有针对性的介绍。也可以开始专门的生态教育选修课,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系统教育,提升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

(二)组织生态环保社团,多渠道多形式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调查中有72.85%的学生认为参与生态环保社团组织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举措之一。在安徽新华学院的社团中青年志愿者协会下设环保社,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环保行动,但参与人数有限,活动范围不广,活动形式单一,笔者建议高校中可以积极鼓励,支持组建专门的生态环保社团,制定完善的社团活动及管理制度,使生态文明宣传具体化、规范化。学校更可以利用生态环保社团的力量开展一系列的专题生态实践活动,也可以开展讲座,举办废物再回收利用的环保作品展,开展节约水电、节约资源的倡议活动,给树木悬挂“爱心牌”、开展“栽植感恩树”等活动、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发动更多人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坚定共建生态文明的决心。

生态文明的实现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生态文明建设更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工程,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中高素质的群体,他们的生态意识、生态行为是引领社会大众的风向标,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践行度任重而道远。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日益重视,社会对生态文明的日益关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美丽中国”将会绽放出华丽光彩!

参考文献:

[1]赵业丽.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2014-31.

[2]刘经纬.赵晓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

[3]申秀英.徐美.刘春腊.刘沛林.提升当前大学生环境意识水平的对策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4]罗先诚.钟业喜.江西省高师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1-04.

[5]俞白桦.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研究”(SK2012B236)研究成果。

生态旅游业SWOT分析法的运用 篇7

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生态旅游业起步较晚, 自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后, 各省市又陆续建立了100多个休闲度假区和数千个休闲度假村 (点) 。1999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了“生态旅游年”, 使旅游产品结构迅速转型, 由单一的游览观光转向以生态、休闲度假为主的多样化旅游, 从此生态旅游逐步开展。2009年, 全国主题旅游年再次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 以“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为口号, 进一步加大生态旅游产品的推广力度, 广泛宣传环境友好型旅游理念, 力争把我国旅游业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生态旅游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我国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广阔前景。截至2007年底, 全国已建立了2531个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达15188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 面积达9365万公顷, 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12%、61.7%。有28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有33处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有10多处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此外, 我国还拥有世界文化自然遗产3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国家森林公园660个、国家地质公园138个。这些国家重点保护区域的生态系统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和地貌景观多样, 有些还是自然与历史文化遗迹相融的区域, 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仅森林公园游客的年均增长速度已超过了20%。

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 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威胁 (Threat) , 通过调查列举出来, 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 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 然后进行系统分析, 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这种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SWOT分析法分为两部分:一是SW, 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二是OT, 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

SWOT分析法的运用程序是: (1) 分析环境因素。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 分析对象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能力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 它们是外部环境对研究对象的发展直接产生影响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属于客观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优势因素或弱势因素, 它们是研究对象在其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属于主观因素。在分析这些因素时, 不仅要考虑历史和现状, 还要考虑未来发展问题。 (2) 构造SWOT矩阵。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 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进行分类、排序、列表, 构造SWOT矩阵。 (3) 制定战略措施。在完成以上两项步骤后, 便可制定相应的战略措施。主要过程是:发挥优势因素, 克服弱势因素, 利用机会因素, 化解威胁因素;考虑过去, 立足当前, 着眼未来。运用系统、综合分析方法, 将排列和应考虑的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匹配、组合, 制定分析对象未来发展的措施。

旅游景区的竞争力是旅游开发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运用SWOT分析法可将当地旅游资源的主要状况调查清楚, 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开发策略。经过多年的实践, 在旅游开发规划中运用SWOT分析法分为定性应用、定量应用和综合应用三个阶段。定量应用主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权数赋值法等定量评价方法, 综合应用则是在分析中综合运用了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等方法进行定量评价。运用此方法可使SWOT分析法更趋科学和规范。

下面运用SWOT分析法对南昆山生态旅游区进行分析。

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位于广东惠州市龙门县西南部, 总面积129平方公里, 平均海拔600多米, 距广州约90公里, 交通较发达, 与珠三角地区联系紧密。1984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 建立了自然保护区;1993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 建立了国家森林公园;2007年经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系统完整、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1.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的SWOT分析

对南昆山生态旅游区运用SWOT分析法, 就是通过分析和评价旅游产品供给的内外环境, 明确景区在内部条件上的优势和劣势, 抓住有利机遇, 避免不利威胁, 从而制定开展生态旅游的计划和措施, 提升景区的竞争力。

(1) 优势。区位优势:所在区域内外的城市功能日益提升和完善, 不断创造新的旅游需求。资源优势: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优势:属于南亚热带气候, 常年气候温和。交通优势:地处珠三角地区。

(2) 劣势。基础设施建设缺少系统规划和控制;市场定位不明确;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产业要素发育水平低, 旅游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3) 机遇。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发展战略为惠州旅游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政府对发展旅游业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生态旅游持续升温;不断改善的外部交通条件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4) 威胁。珠三角区域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容易引起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环境保护负担日益加重;规划不当或规划滞后。

2.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策略

(1) 发展目标。将南昆山打造成知名的山地生态度假和休闲旅游区, 使之成为惠州市发展旅游业的旗舰产品。

(2) 发展措施。先规划、后开发, 预留旅游空间, 防止过度开发;明确景区的发展方向, 推进森林度假理念和市场认知, 丰富旅游产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完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 为游客提供活动的空间;综合规划旅游接待设施, 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

SWOT分析法的应用效果评价

1.应用规则

通过案例分析, 可得出应用SWOT分析法的基本规则:考虑全面因素;区分研究对象的现状和前景;对研究对象的优势和劣势有客观的认识;与竞争对手对比, 找出主要的问题和矛盾;以简洁为主, 避免复杂化和过度分析。

2.应用效果评价

SWOT分析法的优点是考虑问题全面, 是一种系统思维, 可把对问题的“诊断”和“开处方”紧密结合在一起, 条理清楚, 便于检验。

运用SWOT分析法应注意:

(1) 不能局限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罗列, 而应通过对问题的匹配和研究, 找出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从对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的分析中可看出, 对问题的分析和鉴别是较准确的。

(2) 避免受使用者的主观影响而得出偏颇的结论, 务必对存在的因素进行客观分析, 合理推断其产生的影响。较好的方法是把旅游景区的影响因素分门别类, 与旅游产业的构成要素如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产品、交通及设施等相对照, 建立一个矩阵表, 分析与其相关的旅游产业因素, 综合各个产业因素受到的影响, 以达到对旅游产业及其规划总体把握的客观性。

延吉市生态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篇8

延吉市是延边州的首府, 是延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由于地处北半球属于中温带湿润气候, 夏季较凉爽、冬季较暖和。延吉市土地面积为1748.3km2, 耕地面积17602hm2;农业人口为7.13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13.7%。

早在2001年, 吉林省就出台了《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此后, 延边州政府重新审视延边地处图们江国际合作开发地带的中心, 在吉林省建设生态省规划中占有十分重要战略地位, 提出了建设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生态州的构思, 2002年制定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生态州建设规划》。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生态州建设规划》确定的生态州建设的目标是:争取用30年左右的时间, 把延边建设成为符合国家生态标准的州级生态经济示范区, 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关系融洽、产业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生态景观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提高延边的综合能力。

2 延吉市生态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 优势 (S) 分析

2.1.1 农业自然条件良好。

延吉地处长白山区, 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5.5℃, 年降水量在316mm。森林、矿产、土特产资源较丰富。延吉市森林面积达到700多km2;经济植物900余种、珍贵野生动物数十种。延吉市农业资源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蔬菜、家畜、家禽、参茸及熊胆等。延吉市内还有丰富的矿产储量。石油1.1亿t, 石灰岩 (大理石) 1.6亿t, 原煤270万t, 沸石830万t, 珍珠岩280万t, 伊利石黏土3600万t, 矿泉水2972t/日 (流量) 。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有利于县 (市) 直接开发利用当地已有资源以及采用新型生态种养殖技术对现有资源进行试验, 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此类生态技术、实现全市生态化奠定了基础。

2.1.2 区位优势明显。延吉属于国家边境城市, 与朝鲜、俄罗斯

相邻, 处在东北亚经济圈腹地, 是图们江区域重要支点城市。对外口岸已达到11个, 有直达国内外重要地区的航线, 海港运输开通了到达韩国、日本的运输航线。成为了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通向我国东北亚地区最便捷的国际通道。

近年来, 延吉始终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 积极推动长吉图开发开放, 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 逐步形成了包容内外、开放兼容的新延吉。其便利的交通和良好区位优势为本市先进生态技术的引进与推广、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立、生态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本市生态农业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有助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2.1.3 林业绿化覆盖率高。

森林资源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确保森林资源的总量。林业绿化作为壮大县 (市) 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长足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尤其是实施“天保”工程以来, 加强延吉市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环境建设一直受到政府的关注和广大人民的支持。2011年, 全县有林地面积76855hm2, 其中用材林32291hm2, 防护林42901hm2, 经济林824hm2, 特用林849hm2, 森林覆盖率达62.5%, 可以看出市内的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农牧并举、林业先行”对全面建设生态农业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林业绿化的高覆盖对防风固沙、保持土壤水分、防止水土流失、发展林下饲养家禽等相关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将农林牧业有机结合, 能够使农业生产活动不断趋于完善, 实现生态农业系统内的良性循环, 协调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2.2 劣势 (W) 分析

2.2.1 经济实力薄弱。

延吉位于边境地区, 受“打完仗再建设”的影响, 全市经济总量小, 综合经济实力薄弱, 生态建设的投入能力不足。经济欠发达的情况影响了发展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城市生态功能相当薄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载体和落脚点, 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整个延吉开发工作的关键。

2.2.2 科技服务不健全。

科技服务水平是发展生态农业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但是尚未建立有效的科技服务体系。当前的技术服务体系还是有一些局限性。这些工作的相关科技人员数量不多, 在一些地区, 无法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 部分科技人员对于更新的意识了解不够, 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得不到有效地推广, 严重影响了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生产的发展。

2.2.3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延吉市还存在广种薄收, 只种地不治理、不养地的农耕方式,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降低, 使得农作物的单产数量减少。

2011年, 延吉市的农药使用量为218t, 较上年多使用11t。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地下水的污染十分严重, 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同时影响延吉市生态农业的绿色发展。农用塑料薄膜包括塑料地膜、塑料棚膜和农产品贮存包装用膜逐年增加。2011年, 延吉市农膜使用量为345t, 较上年多使用了5t。因为没有好的回收和处理措施, 白色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问题。

2.3 机遇 (O) 分析

2.3.1 政府对生态农业发展高度重视。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04~2010年, 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七年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主要工作, 并且指示, 要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延吉的经济建设, 很重要的一点, 必须摆正生态环保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政府制定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发展的政策, 并实施这一阶段目标时, 要把生态环保型经济效益放到第一位, 做到生态环保与经济建设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加快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全面发展, 近年来延吉市政府不断采取有效措施, 比如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等。

2.3.2 市场需求增加。

随着整个人类和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休闲娱乐的方式逐渐发生改变。生活方式上,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质量高、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的需要不断增加。休闲娱乐上, 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缓解精神压力, 寻找自然风光, 感受最纯粹的农村氛围。

延边州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进步共同带动着省、市、县相关产业的发展, 延吉市作为延边州的经济腹地, 一直为整个延边州输送新鲜蔬菜瓜果、五谷杂狼、花卉苗木以及充足的社会劳动力等, 其发展快慢是随着延边州整体经济情况而变化的, 如今整个延边州的圈地扩大了, 人口和居民消费水平都随之增长, 需要的农产品尤其是生态产品的供应量也在不断增长, 这为延吉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4 威胁 (T) 分析

2.4.1 生态水、生态圈污染的威胁。

延吉市对于市区内的主要河流布尔哈通河以及其他江河流的污染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缓解了水资源的污染, 但是由于水生生物的总量在不断减少, 导致生态水系统的发展越来越不稳定。目前, 城区规模不断扩大, 人口不断密集, 环境污染更为加重, 仅靠现有的生态环境圈来满足生态需求远远不足。

一些企业有相当一部分设备较陈旧, 生产工艺比较落后, 技术含量不高, 在对工业“三废”的处理问题上没有正确认识和采取相应措施, 尤其是那些极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化工、建材、纺织等行业, 尚未引进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降噪及洁净燃料技术, 使废水废气废渣没有经过完全净化和降解就排放到自然中, 造成水源、大气和农田土地的污染, 大量残留物流失到河流中污染了水源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死亡, 排放到空气中影响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积累于土壤中污染土质, 使土壤肥力下降。工业“三废”的威胁的确成为县域生态农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4.2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近年来房地产的火热发展, 在延吉市也随处可见。非农建设用地急剧扩张, 导致了延吉市农用耕地面积每年都减少。并且在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等方面投资了较多资金, 使得政府在生态农业建设上的投入有所欠缺。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2506588万元, 人均生产总值48530元, 实现财政收入557024万元, 人均仅有19558元, 不难看出居民为城市建设的奉献并没有从回报中体现出来, 由此反映出的 (县) 市薄弱的经济实力正是其生态经济发展道路上的物质羁绊, 对于本市相对滞后的生态农业基础设施, 政府却不能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加以改进, 其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县) 市生态农业发展受到威胁。

3 结论

延吉市的农业自然条件良好、区位优势明显、林业绿化覆盖率高等优势;也存在着整体经济实力薄弱、城乡差距较大、科技服务不健全、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等劣势;存在着政府对生态建设的发展高度重视、市场需求增加等机遇;同时面临着生态水、生态圈污染的威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相矛盾等诸多挑战。面对复杂多样的条件, 延吉市在政府高度重视, 市场需求总量较大的机会下, 应综合分析, 加强和利用延吉市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加大对于科技服务的投入, 缩小城乡差距, 治理好生态环境污染, 实现延吉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春华, 对延边生态经济发展的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 2008, 23 (3) .

[2]李义, 关于延边州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4 (5) .

[3]崔世鹏, 姜永根, 论延吉市生态建设[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04, 26 (4) .

天水生态农家乐SWOT分析 篇9

1 优势 (strength)

近年来, 天水生态农家乐旅游发展较为火爆, 这与其所具有的地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气候优势、劳动力优势等要素密不可分。

1.1 相对区位优势

天水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和西安至兰州两大城市的中点,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成员, 陇海铁路穿越全境, 310、316、312国道横贯东西, 五条省道辐射南北, 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的东部起点、陇东南经济文化物流中心, 对周边地区有一定的辐射力、带动力, 区位优势明显。

1.2 旅游资源优势

天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天水境内古石窟、古遗址、古建筑、古战场、古墓群众多, 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44处, 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7处、省级文保单位38处。现有A级旅游景区19处, 其中, 5A级旅游景区1处, 4A旅游景区3处, 3A级旅游景区3处, 2A级旅游景区12处[1]。以伏羲文化、大地湾遗址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 构成了天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与小陇山森林公园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形成了集南秀北雄于一体、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辉映的特色。天水景区景点数量繁多、布局集中、文化品位较高, 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得天独厚。

1.3 气候优势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市区海拔1100m, 属温带半湿润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574mm, 年平均气温11.5℃[2]。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 日照充足, 降水适中, 空气洁净, 全年大部分时间适合休闲度假。

1.4 农林土特产品优势

天水的土壤、气候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有粮食作物10多种、经济作物20多种, 是西北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地区之一, 也是我国北方最佳水果和蔬菜生产基地之一。野生植物资源丰富, 有林木资源2500多种, 产药材、生漆等林副产品百余种, 森林覆盖率40%以上, 依托资源优势, 林果、畜禽、蔬菜三大支柱产业和中药材、花卉等优势产业形成一定规模[3]。

1.5 劳动力资源优势

2010年11月1日零时截至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天水是甘肃省人口第二大城市 (3, 262, 548人, 仅次于兰州3, 616, 163人) , 约占全省总人口的八分之一[2], 人口密度228人/km2 (甘肃全省为56人/km2) , 城乡剩余劳动力多, 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休闲产业、开展劳务输出奠定了基础。

2 劣势 ( weakness)

总体来讲, 天水市生态农家乐旅游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生态农家乐旅游饮食产品单一, 特色缺乏

天水各地的生态农家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产品种类太少, 主营产品基本相同, 缺乏特色, 且价格较高;菜品装饰盘过于华丽, 和乡村农家的氛围不协调;农户卫生意识较差, 无法顾及旅游者“吃的营养、吃的健康”的需求。

2.2 生态农家乐旅游住宿产品“城市化”倾向严重

农家乐建筑缺少农家民居特色, 有的农家乐建筑风格效仿城市, 住宿规格向标准间看齐。还有很多农家乐甚至为了提高住宿档次大建装潢华丽的小洋房, 房屋内部陈设也是宾馆化的一套, 这完全违背了农家乐旅游的初衷, 也不能满足旅游者对农家乐住宿产品的真正需求。

2.3 生态农家乐旅游娱乐活动项目单调, 参与性低, 雷同化严重

由于缺少对农家品种、品味和农村文化的挖掘, “一村一品, 一村一文化”的格局难以形成。天水生态农家乐旅游活动大多停留在农业观赏、采摘等内容上, 可参与的项目少, 旅游者重访率低;娱乐活动也多为聚会聊天、下棋打牌, 内容比较单一, 特色不足。

2.4 生态农家乐旅游商品缺乏文化内涵, 品种较少

生态农家乐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 种类较少, 缺乏天水地域文化特色和乡土特色, 即使有些特色的旅游商品也因为缺乏宣传而无法凸显其特色。

3 机遇 ( opportunity)

3.1 政策机遇

首先是国家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自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后, 城乡一体化步伐逐渐加快, 新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会促进天水特色农业做大做强, 利用新农村的资金和政策, 借力推动生态农家乐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其次是甘肃省政策支持。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到“十二五”期间, 全省要扶持发展500个专业旅游村和1万户农家乐。制定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 提高生态农家乐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实施“旅游创业援助计划”和“旅游扶贫行动”, 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 鼓励在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旅游开发, 以创业带就业, 以发展促脱贫。

第三是天水市政策支持。2010年, 天水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指出:发展生态农家乐旅游, 实施富民工程。把发展生态农家乐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 整合项目资金, 加快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到“十二五”末, 全市专业旅游村达到85个, 农家乐达到1680户, 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1.5万人。

3.2 观念意识的转变

首先是旅游者观念意识的转变。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返璞归真, 回归自然”已成现代旅游发展的主旋律, 习惯了都市生活的城市居民越来越渴望能回归自然、享受清新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风情。其次是农户观念意识的转变。在一定意义上说, 生态农家乐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 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经商理念有了明显提高。

4 威胁 (threat)

4.1 天水周边省市生态农家乐旅游崛起, 抢占了部分市场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市郊交通的进一步发展, 天水周边的城市, 比如西安、宝鸡、陇南等市生态农家乐旅游及其产品的崛起必然会带走一部分市场。

4.2 农户和集体发展生态农家乐旅游融资困难

目前, 农户及乡村集体发展生态农家乐旅游, 主要是通过自筹的方式解决自己问题, 影响了生态农家乐旅游发展规模的扩大和提升。生态农家乐旅游无法获得金融机构部门正常的抵押贷款, 资金问题制约着生态农家乐旅游的发展。

5 结束语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见, 天水市生态农家乐旅游虽然存在着一些自身不足和面临着外部挑战, 但目前其发展优势和机遇是千载难逢的, 因此, 大力发展天水生态农家乐旅游时不我待, 机不可失。在发展的过程中, 天水市应该针对存在不利的外部因素和自身的劣势与不足, 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 及时研究制定既具有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特别是要注重生态农

家乐的文化内涵、体现本土特色、错位发展。

摘要: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 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对天水市生态农家乐旅游进行了分析, 认为天水生态农家乐在区位、旅游资源、气候、农林土特产和劳动力方面具有优势, 存在着饮食产品单一、住宿城市化严重、活动项目雷同、商品文化内涵不高等劣势, 面临着政策、人们观念意识转变的机遇和周围城市竞争、融资困难的威胁, 为生态农家乐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天水,生态,农家乐,SWOT

参考文献

[1]叶立润.甘肃省天水市旅游SWOT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09) :4-5.

[2]林双成, 于志远.天水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特区经济, 2006 (05) :225-226.

SWOT分析的生态文明 篇10

山西省的旅游发展一直以文物大省作为定位基础和主导方向,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调查与开发,给游客造成了山西省缺乏自然美的印象。多年来,山西省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为全国发展提供了能源,但却带来了环境污染现象和塌方等地质灾害,使山西省的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随着山西省经济的发展,在山西省开展生态旅游,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和经济角度考虑,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山西省人民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将生态旅游作为重点产业来开发。因此,生态旅游业必然成为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山西省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优势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山西省已建成45个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40处,保护区面积达107.5万hm2。截至2009年,山西省共有森林公园55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18处,省级森林公园37处,拥有森林景观面积46万hm2,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4.67%,在华北地区占首位。山西省拥有著名的五岳名山———北岳恒山,五镇之一的中镇霍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大川首数黄河,流经19个县,流程965 km,先后有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汇入,形成了著名的景点———壶口瀑布。黄河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犹如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人文旅游资源众多。山西省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旅游资源,位居全国前列,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之称。山西省现存古代建筑18 118处,其数量之多和历史、艺术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其中辽金以前的木构建筑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2.6%;著名的古塔有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五台山白塔、代县阿育王塔等;规模较大的石窟有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等51处;有雁门关、平型关、宁武关等重要关隘;古城垣较为完整的有平遥城和娘子关城;寺观壁画有27 000 m2,古代彩塑近13 000尊;发掘出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多处,属于旧、新石器时代的有芮城西侯度遗址、匼河遗址及襄汾丁村遗址等。

独具特色的文化民俗。山西省的民俗、民歌、戏曲、剪纸、皮影、年画等都很有特色。山西省堪称“面食的故乡”,其面食文化创造了“一面百吃”的奇迹;山西省拥有多处大院文化,其婚丧嫁娶的风俗,能让人亲临北方居民的淳朴生活;赶庙会、闹红火、背棍、踩高跷、划旱船、剪纸、锣鼓、秧歌、面塑和面雕等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文化项目,与自然生态旅游产品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游客与目的地文化相融合的生态旅游主题。

劣势

生态旅游投入不足。虽然山西省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不足,造成旅游业起点低、规模小、层次低、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综合开发和配套开发程度低等问题,且旅游产品中的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由于缺乏经费而无力开展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及自然保护方面的宣传,导致山西省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十五”期间,山西省全社会总投资为6 000.1亿元,而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的投资为69.64亿元,仅占总投资的1.2%。从“十五”期间省级财政用于旅游产业投入资金看,只有2.45亿元,占社会旅游开发投资额的3.5%。投资不足直接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接待能力低下,与山西省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和入晋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的要求极不适应。

管理体制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山西省在未来几年将以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但由于目前各地旅游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设置的各级旅游管理机构有些是行政机关,有些是事业单位,甚至还有政企合一的。生态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各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风景名胜保护区的山谷、河流、湖泊、天然及人工的各类水体以及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其相应的行政管理由各级林业、国土、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承担。由于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与管理方式、目的差异,出现了在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强度等方面不相容的尖锐矛盾。

生态旅游资源宣传缺乏力度。山西省经济落后,发展旅游业资金缺乏,旅游宣传费用的投入自然受到制约,使山西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外界的影响不大。近年来,由于山西省调整产业结构,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的支柱,但外界对山西省旅游资源的了解仍然有限,对山西省人文旅游资源的熟悉程度要远大于山西省生态旅游资源,因此,生态旅游客源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机遇

依托首都,改善旅游区位条件。作为首都,北京不仅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举世罕见的世界一流的集旅游吸引力地和客源产出地于一身的复合型城市,是国内外旅客普遍向往的地方。首都客源市场的特殊性和山西省旅游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依托首都的战略不仅现实可行,而且从根本上可提升山西旅游产品竞争能力。在区域旅游协作方面,《山西省旅游产业(2009年—2011年)发展规划》提出,在3年内推进黄河中部旅游规划,开辟京太西(北京—太原—西安)中华民族文化走廊旅游线路,云冈—龙门—敦煌中国石窟旅游线路。随着国内航线和高速铁路的开通,贯通了全国主要旅游城市,大大改善了山西省旅游区位条件。

我国旅游业发展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假日经济”蓬勃兴起,我国中东部的旅游地和景区都承受了拥挤的压力,一些旅游景区严重超载,从而导致客源除流向旅游热点城市、景区外,也流向了冷点或温点的中西部地区,给山西省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开发机遇。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山西省国内旅游接待量突破1亿人次,同比增长13%,山西省旅游总收入达892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20.7%,提前14个月实现了“十一五”经济目标。

挑战

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蓬勃发展的生态旅游,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但如果出现认识误区及操作失误,自然环境将面临严峻的生态考验。我国有些地区在进行旅游宣传时,在根本不懂生态旅游内涵的情况下,赶时髦地提出“生态旅游”,在自然保护区和景区内大肆建造人工景点、娱乐设施,以及宾馆、饭店等,由于生活基础设施不完善,对保护区的水资源和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影响。据调查,素有“华北天然植物园”和“植物基因库”誉称、总面积达24 800万hm2的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世纪80年代末, 人们步行或乘车竞相登上主峰舜王坪,由于践踏、碾压,致使土壤板结、密实、通气透水性差,导致植物生长不良,严重损坏了舜王坪草坪的质量与分布,呈现出草坪退化趋势。

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旅游吸引力,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面对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时,如何既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又不破坏天然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山西省正处在一个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也使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

生态旅游市场需进一步规范。山西省早期的生态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由于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使得生态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限制了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盲目地进行探索和粗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损害与浪费,同时景区内游客过度超载,超出景区的环境承载力,使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因此,从政府和规划层面上考虑,必须培育规范的市场,形成科学的管理,使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生态旅游产品内涵需进一步提升。山西省生态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旅游产品存在类型单一、档次低、低水平重复等诸多问题。因此,山西省应吸收国外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并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发挥优势,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以山西省的众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为基地,开发出多种多样的生态旅游产品,如登山游、动植物考察游、狩猎探险游、生态考察游、生态度假游、宗教朝拜游等;以黄河、汾河及其支流形成的独特的水体景观,开展探险漂流、观瀑布、飞越黄河、源头考察等活动,以及宁武的高山湖泊和运城的“死海”等水上生态旅游项目。

山西省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做好示范区建设,带动山西省生态旅游的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学原理,优先增长先发地区形成的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会产生一种扩散作用,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山西省旅游产业(2009年—2011年)发展规划》提出,今后,山西省要在提升完善以文物观光游为主的传统旅游产品基础上,加快自然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重点开发右玉县、历山、芦芽山、太行山、吕梁山等生态旅游产品,在右玉县试点建设不收门票的生态旅游景区。在各地级市的城市周边积极开发农家乐、城郊游、生态游等旅游项目,建设环城休闲度假带。

开展生态旅游规划研究。以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为主导,开展生态旅游规划研究。首先,要求规划者对各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对旅游者的行为具有良好的控制力。要组织旅游、生物、环保、规划、文化、美学、民族等方面的专家组成规划小组,以确保获得科学的规划效果。其次,充分了解山西省各旅游地资源的特点,以资源的生态特色为基点,针对不同类型保护区域,确定相应的开发利用方式、强度与开发秩序。最后,相关部门要加强引导,科学分流和疏导游人,避免生态旅游区超负荷运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

上一篇:室内步行街下一篇:雨污水系统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