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快乐飞翔

2024-05-02

让写作快乐飞翔(精选8篇)

篇1:让写作快乐飞翔

让童心快乐飞翔

在这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已经长大的一代,在信息高速路所构筑的王国拼搏、遨翔;在依靠理想和创造力建设的未来,孩子明天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应该快乐的成长。

当一棵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地球便幻想着一次轰动的成长;当一只雏鸟破壳而出,天空便等待着一种激情的飞翔;当一个婴儿第一声惊喜的啼哭在产床上响起,世界注定从此多一个灵魂参与创造与幻想。

或许,当你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你已经有了培养一个有用之才的理想;或许,当你初为人父母的时候,你已经思索过育儿的篇章;或许当你走上讲台之前,你已经立下让桃李芬芳的誓言;或许当你已是中年的时候,却开始为自己的儿女、学生惆怅望子成龙,望学生成材,是理想,是责任,是永恒的希望!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作为老师、作为家长可能更多地考虑了我们的责任、我们的希望,却在很多时候忽略了让孩子们快乐而健康的成长,忽略了他们心理和灵魂的健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这个话题里有太多的悲喜。那个为上网而杀死奶奶的初中孩子走进了高墙,媒体的讨论刚开始冷却的时候,另一个杀死母亲的孩子又让自己的灵魂开始了精神地狱中悲伤的流浪,即使在我们居住的周围,也总是不时有令人伤心的事件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发生,让我们的心不得不思考,让我们的灵魂不能不激荡!孩子,你怎么啦?教育,你怎么啦?我们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或许,我们负起了让孩子长大成人的责任,却没有太多让孩子长大成才的思考;或许,给了孩子教育,却没有让他们享受快乐的成长;或许是我们给了孩子成长的条件,也让他们付出了成长的代价,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让人揪心的成长悲剧在我们身边反复上演?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要让祖国大花园里的花朵更加艳丽,那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当孩子几乎空白的心灵向我们、向世界伸出成长的触角的时候,我们必须给予滋润思想、知识、人格魅力、奉献精神的滋润。《世说新语》讲述的关于方仲永的故事肯定让所有家长和老师耳熟能详,作为一个早慧的孩子,如果他的父亲在他能诗之后继续给他一颗飞翔的灵魂,而不是把他当作生存的资本,带着他在达官显贵和乡绅间游走,或许,我们读到的就不会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成长悲剧。在周恩来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老师、父母的谆谆善诱,如果不能很好的认识祖国的极度贫弱和复兴民族的大义,或许他就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向,或许他就不会充满责任意识并且快乐地读书,就不会修养成就完美的人格,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来建设祖国的生力军,他们必须是有理想、有创造能力、有奉献精神的新型人才,少儿时代的教育将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到

决定性的作用。远古时候,如果我们的祖先没有飞的理想和创造力,他们就不能在理想的王国描绘出那么多的姿态曼妙动人的飞天形象;如果没有飞的理想和创造力,他们就不可能让风筝在蓝天上随风飞翔。今天,如果没有几代人让祖国腾飞的理想,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我们的神五就不会上天,我们的巨轮就不会远航,我们的祖国或许还是几十甚至上百年前的贫弱状况!

孩子的成长昭示着祖国的未来和明天的希望。为了民族的复兴,我们必须把孩子培养成自信、自尊、有理想、有创造能力、肯奉献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必须让他们快乐的成长,我们必须让童心学会飞翔!

当面对高山的时候,让我们教会孩子享受攀登的快感;当面对海洋的时候,让我们教会孩子体会征服的浪漫!面对孩子的每一分钟,让我们打开思想的桎梏,在他们开始起跳、想要飞翔的时候,帮助他们的灵魂插上理想、自信、奉献和创造的翅膀,让童心快乐飞翔,让他们在明天有能力飞翔!

篇2:让写作快乐飞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与快乐。有人认为:童年的时光是最最美好的。因为童年的快乐是无法取代的。而有些人却说:“长大后是最最美好的,因为长大后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而作为我来说,我最爱的是童年的时候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生活。因为它给了我最忠实的朋友,因为它给了我一种天真的快乐。

我家旁边住着一个小女孩,那个女孩叫陈薇薇,她是跟我一起长大的,她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子,而且十分天真善良,我刚到杭州的时候,谁也不认识,也没有朋友,她就是我的第一个朋友,她十分天真,不管我是谁,她就走上前去,笑容满面地对我说:“我们一起玩吧!”看到这儿,你一定会认同我的说法吧!她不仅和我一起玩,我们还一起学习、谈心等等,这完全到了知己的份儿了。

记得有一次,我随着她来到了周围的一家公园,我拿着她的风筝跑起来,风筝飞得好高好高,我拼命跑着,跑不动了,薇薇就来换,那时候的生活真开心,跑累了,我们就躺在那儿翠绿的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看着白白的云,互相诉说着自己的愿望,自己的烦恼。那时候真开心,那生活真是无忧无虑。我再一次跑起来,薇薇看着风筝又蹦又跳,连声叫好。我大声说道:“风筝,飞吧,飞吧,带着我们的愿望,带着我们的快乐,飞得更高些!”微微也随着叫道:“飞吧,飞吧飞得更高更远些,让快乐飞翔!”

我们俩手牵着手,一起拉着风筝在公园开心快乐地奔跑着。让快乐飞翔吧!快乐就在身边,忘记烦恼,忘记那些不愉快,跟着我们一起

放飞快乐,放飞心情,让快乐像风筝那样自由飞翔吧!

林美玲

五(4)班

篇3:让学生在课堂中快乐飞翔

关键词:明辨,互换,倾听

一、穿越历史回归现实———数学真可爱

新课程标准强调: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 有意义的. 数学在其演变、完善的过程中, 激荡着朵朵生生不息的浪花, 留下了串串耐人寻味的脚印. 数学教学中, 就要有意识的采撷数学历史长河中负载文化色彩、激起学生思维的“另类数学材料”,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源远流长.[1]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力争从儿童的视角, 链接儿童的生活实际, 捕捉他们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生活内涵, 引领儿童快乐地走进数学的天地,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 在学完“最小公倍数”后, 安排一节“韩信点兵”数学活动课.

1. 伴着音乐, 多媒体呈现“韩信图片”和古代军队列阵的一些画面. ( 渲染气氛, 激发兴趣, 带领学生穿越时光隧道)

2. 出示“韩信点兵”的特殊方法. ( 引起疑问, 激发探究欲望)

3. 整合疑问, 确定探究主题.

韩信点兵的特殊方法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如何求出这个数?

可以想出几种办法?

这一经验还可以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

再如, 学完了长方体知识后, 可以引领学生进行奇妙的“哈密尔顿周游世界”; 学完了三、四位数加减法之后, 可以对“回文数”、神秘的“6174”、永远的“22”等问题展开研究; 学完了分数的意义后, 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美妙的古埃及之旅”. 把数学史上的相关内容引进课堂, 可以使单薄的课堂变得厚重, 苍白的内容变得有魔力. 学生一致认为: 这样的数学很神秘, 很有趣, 能促使自己不知不觉地去思考、研究.

二、师生同台互换角色———我真棒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 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转变教师的角色, 把学生推倒前台,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学生合理地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让他们和教师一起来研究教材, 研究自己, 和教师一起备课. 这样, 学生能直接面对问题的情境, 去大胆地尝试, 互相探讨, 使他们真正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想做什么”. 在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上交的简单教案中, 教师能及时找准教学的起点, 缩短达到教学目标的距离[2].

如, 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 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我的设计是:

1. 提供材料: ( 把课本上例题用表1 出示)

2. 提问: 哪个班达标情况最好?

(小结:为了便于比较, 把分母化统一, 从而引出百分数.)

3. 自学并小结百分数的意义.

而通过研究学生的教案, 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百分数, 懂得了意义, 我迅速调整了教学方案, 设计了三个开放性的问题, 为他们创设了尽情扩展的空间.

问题: 1. 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百分数?

2.你们可以提供一些关于百分数的材料吗?

3.你能说说你提供材料中百分数的意义吗?

通过教学实践, 我发现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探索、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更广阔了, 学生不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他们的思维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学生和我一起备课,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交流能力、协作能力, 同时学生发现的问题, 提出的一些见解是我们教师没想到的, 给课堂教学带来好多启发, 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活力.

三、倾听心灵感受自我———我们是平等的

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 要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力争把自己进行教学表演的舞台重构成师生对话的平台, 让孩子们能大胆地发现自己的见解, 展现自我, 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的理解, 听到自己那颗灵动的心在跳跃.

例如, 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13-9时, 我没有立即教给他们退位减的方法, 而是留足他们探究、表达的时间, 结果学生说出的各种算法, 令我始料未及.

A生:我先提出一捆 (10根) 和3根小棒, 先拿掉1捆, 再放进去1根, 得数是4;

B生:我先拿出9根小棒, 然后想, 添上几根是13根?添1根是10, 再添3根是13根.1+3=4;

C生:我把小棒合起来, 然后拿走9根, 剩下来的是4根.……

尽管学生对算法的表达不是尽善尽美, 但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 鲜明的个性, 相互的思考中所蕴涵的智慧足以让教师心满意足.

参考文献

[1]顾亦舟.学生解题思维障碍心理分析[J].职教通讯, 2005 (9) :78.

篇4:让写作快乐飞翔

一、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写作不感兴趣,“谈文色变”

每次布置作文,学生都会发出声声哀叹:“又写作文了!”“我不会写!”看着学生一张张哀怨的脸,我反思:他们这是怎么了?是惰性在作怪,还是在写作中缺乏成就感?或许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

2.下笔时不知写什么内容

每次布置学生写作,总会发现有的学生咬着笔杆愣愣地坐着,任凭时间过去,写不出东西来。即便写了,也抓不住重点。这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缺乏细心观察,缺乏经历,缺乏写作素材。

3.写作形式不新,墨守成规,内容单一

从学生写作内容来看,大多套用一种内容,亲情类的就写自己生病,父母亲背着去医院治疗或是雨中送伞;友情类的就写自己与朋友发生矛盾后又和好之类;师生情的无非是教师帮助自己解决某一个难题。再有一种情况是教师猜题,把可能考查的内容找几篇范文让学生背。这种不正确的引导方法,导致学生写作兴趣的缺失,导致学生写作水平的低下。

4.书写潦草,抄袭作文,应付上交

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对写作不感兴趣,又迫于教师的压力,常抄袭类似内容的文章,草草了事。

二、解决策略

1.写作务实,从命题开始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要求整个生活的充实,虽不预备着作文,但‘诚实的‘精密的‘好文章必须源于充实的生活,那是无疑的。”我们平时的作文题,动辄冠以“理想”“人生”“拼搏”等激扬豪迈的词语,结果是学生如坠入云雾之中,虚无缥缈,只能“以空架空”。我在布置学生写作时,命题内容从身边事说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说起,从学生熟悉并有情感体验的事情说起。这样,学生就可以做到有话可讲,有情可抒。

2.积累要丰富,观察要仔细

如何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走出教室,摹写生活;走出书本,感受心灵;走出自我,交流思想。我们不应该让作文成为学生交给教师的作业,而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创作。我从七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每周固定把星期一的第六节作为阅读实践课,要求学生到阅览室去看书,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摘抄。教师定期检查摘抄本,必要时让学生读出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文段,使之成为写作的材料。要写出一篇有内容的文章,还得学会观察,善于把普通平常的生活“据为己有”,使之成为写作的源头,写作的动力,写作的灵感。我曾要求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写值得让他们感动的一个动作,他们都能描写到位,从而明白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值得动情地表达出来。

3.鼓励加奖励,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我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如果学生的文章能入选校刊《优秀作文选》,即获得面额为三元的购物卡(这是学校的奖励方法),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每当布置作文时,学生总能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写出来,真实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外,我还在班上成立了写作兴趣小组,组织班上学生订阅一些报刊,指导学生积极投稿。学生因为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而自豪,大大促进了写作兴趣的提高。

4.重视书写,适时表扬

我从七年级学生入学开始,坚持每周上一节书法课,从基本的点、横、竖、撇等八种基本笔画入手练习。教师自己也要注意板书工整,给学生做好表率,及时表扬书写工整的学生。曾有个学生在作文本里对我说:“老师,还记得吗?那次您在班里表扬了书写漂亮的同学,其中也包括我。那时我的心就像喝了蜜一样甜。老师,您保护了我最初的兴趣,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书法。谢谢您,老师。”看到这样的话语,我就明白我的做法是对的。教师千万不能吝啬对学生的表扬。

5.拟写作文提纲,写作形式要多样化

写作有了提纲,就不会抓不着重点。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拟提纲。先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然后再确定为了表达这个内容,要通过哪一件事或哪几件事来记叙,哪件事详写,哪件事略写,这些内容要在稿纸上有个大概的思路。在有提纲的基础上,可用书信体,可用题记,或用后记,或用小标题的形式,但唯一不变的形式是开篇点题,中间承上详写,结尾照应深化。有了真实的内容,加上新颖的形式,再书写整洁。用心写作,以情交流,情景交融,就是写作之根本。

总之,作文训练之路虽难,但我们应勇于为学生开辟通径。在作文教学中,有了问题,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初中阶段,学生打好写作基础很重要,需要我们积极努力地实践和探索,开拓出一片作文教学的新天地,让学生在写作中快乐地飞翔。

篇5:写作教案——让写作快乐起来

原东关中学现芮城四中

董孟夏

教学目的:

1.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2.引导学生写作,使 学生了解自身写作上的不足,以便今后更好地进行写作。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写作态度不端正,随便应付。

1、字数不够

2、字迹潦草

3、乱堆素材,随便立意

4、抄袭严重

二、标点符号使用混乱

1、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

2、滥用逗号,一逗到底;或者全文无一标点,无法阅读

三、句子意思表述不清

1、不标逗号,导致多个句子叠加,无法释读。

2、字词使用不恰当,大乱了句意

四、选材不当,堆砌材料

1、记流水账。反而把一些典型材料淡化,或者抹杀了。

2、题材与文章主题不合

五、主题不鲜明。

1、偏题现象突出。

写“父爱”,到最后给人感觉是“我的父亲”了。

2、大都是平铺直叙,缺乏自己的见解和评论。

3、有些作文从始至终缺乏主题。

我的建议:

一、转换作文态度

作文在考试中占分数比例很重,对考试至关重要,不能放弃。具体要求:

1、字数写满

2、字迹力求工整

3、不抄袭了事

4、写作前细心布局思考

5、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二、精心拟定标题

近年来话题作文可谓语文写作方面的一大时尚。而标题又是作文的眼睛,题目新颖脱俗,便会使人对本文一见钟情。

例如:

写月考后的感受时,淡博扬的标题为“折翼”。他没有写“失败、痛苦”,却使我们一看,就知道全文肯定写到了月考的失利和难过的心情,对全文有大致了解。范烁的周日日记标题也叫老师耳目一新《让爱如花般绽放》。他们都巧用了比喻修辞法进行了拟题。当然,写作拟题的方法还有很多,以后我们要进行专门的讲座训练。

三、确定中心思想

许多同学作文写的松散拖沓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中心思想。如:

写一篇作文总得有一定的思想,有主要情感倾向,或者你就某件事迫切地想要说明一个道理,这就是中心思想。如何准确确定中心思想,我告诉大家两个方法:

1、着意求新:

“新”的要求是,跳出陈旧的思维框架。

同学们的典型毛病是不愿意求新,导致思维僵化。比如说,写“爱”这个话题,大部分从“父爱”,“母爱”入笔。很少有人能跳出这个狭小的圈子,难道除了父母对你的爱,朋友、兄弟姐妹、同学、邻居,大致国家之间的友邦关系就不能写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2、逆向求异

许多同学写母爱,都写到了自己在细雨绵绵的夜晚生病,你不觉得很奇怪吗?为什么大家都要选择在细雨绵绵的晚上生病。我就纳闷了:怎么你们写母爱,总是要写到自己生病呢,不生病,难道就不足以表达出母爱吗?为什么你们总要把自己的妈妈都写成一个模子呢,难道你们的妈妈都是亲姐妹?

同学们,你们就没有想过,假如把这个生病的人,换成是你们的妈妈:为了表现母爱,妈妈即使生病了,仍然不顾自己身体,来给我做营养丰富的早餐,或者为我默默地做其他事情,你再把其中的场景细致描绘出来。这样转换思路,不是更好吗?!

四、抒写真情实感。

1、写作文时,应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讲叙亲身经历。

2、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我给大家读杨彤的两篇日记。《放假的感觉》、《右耳的泪》

五、准确语言描叙。

1、注意措辞。

写好后,看看这个词用在这个句子中,是不是恰当。再者,不能用一些生僻的词,要求新,但是不要求怪。如:李可的

2、多用生活用语。

平时是怎么说的,就怎么写。比如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把一个很幽默搞笑的事讲给同学听。你想一想,当时,你是怎么样围绕“幽默”两字写文章,也就是说,你是怎么样把这种“幽默、搞笑”传递给你同学的。如果说我现在要你们写一篇“一件有趣的事”,你当时是怎么说的,你就怎么写。

如杨沛的《永远唱不完的歌》、杨彤的《我的新同桌》

3、多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有很多种,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反语,引用等等。

平铺直入是大家的常用手法,但是我们写作文不只是为了应付了事,一切为了尽力得高分。所以,有必要在作文中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它能使作文更加的生动形象,血肉丰满。

还记得我给大家读杨关腾同学的《大扫除》日记里的一句很精彩的比喻吗?他是这样写的:„„„„„„

同样意思的表达,如果我给其他同学75分的话,杨关腾同学就能得到80分。这就是使用了修辞手法和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区别。

六、注重平时积累。

1、多看点文学方面的书籍。

普遍的毛病是文学素养不够,掌握的词汇太少,一些典型的句式不会用。在看一些书的时候,尽量找些篇幅比较小,文章中既有小故事,又有哲理思考的看。比如:《青年文摘》、《读者》、《意林》、《格言》

2、多观察生活,尤其是与你生活息息相关的那部分生活。

面对生活,你总该有些感受吧,你总该有些想法吧,你把这些想法和感受写进你的作文中去,这就是宝贵的素材。

我发觉同学们就是平时观察生活太少,或许你们认为你们的生活可能不值一提,其实凡是最伟大的哲理和思想都是寓于最平常的生活中的。你不要总想着要表现母爱就非得生场大病不可,不要总想写战争就一定要写大场面,没有写到历史上的鸦片战争,没有写到美国如何炸伊拉克,这“战争与和平”就无法进行下去了。你写妈妈轻轻地摸摸你的头不行吗,你写我现在自由自在、安安静静坐在家里看电视享受生活,不需要担惊受怕,不行吗?

七、张扬个性色彩。

1、写出自己的个性。

在文学史上,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些个性非常鲜明的人。可以这么说,个性不鲜明的人一般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像李白,他一生最大特点就是特行独立,追求自由理想,不愿意受到丁点束缚,所以我们看他的诗歌,非常的雄壮、飘逸;再看看杜甫,他思想比较深沉,又非常的忧郁,所以他的诗歌写得抑扬顿挫,深沉雄浑。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伟大的一代文豪鲁迅,他在白色恐怖下经常更换笔名,但是因为他的文章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无论他使用什么样的笔名,读者只要一读到他的文章,就知道,这肯定是鲁迅写的无疑。

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发觉自己的个性,然后在作文里面表现自己的个性。有些人的作文为什么没有特色?!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写出自己的风格。

像有些同学非常的调皮,非常的善于活跃气氛。那么只要你能够把自己的个性融入你的作文,写出那种俏皮、幽默的味道出来,那我真的很佩服你。

2、放开手脚大胆写。

我们的作文从来不会因为你写得太多而指责你,怕的就是你咬着笔杆子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其实只要你大胆放手去写,你的笔就会越练越熟,思路自然会越来越流畅。

结束语:

其实写作是一件很轻松容易的事。

同学们只要多观察、勤思考、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使作文朝自然、生活、哲理的方向迈进,那我们就会真正做到“让写作规范起来快乐起来”!板书设计: 存在的问题:

写作态度不端正,随便应付; 标点符号使用混乱

;句子意思表述不清 ; 选材不当,堆砌材料; 主题不鲜明。建议方法:

篇6:让“行走的快乐”的写作快乐起来

让“行走的快乐”的写作快乐起来

作者:梁国祥

来源:《新高考·高一语文》2012年第02期

本次作文是限时作文,要求在70分钟内当堂完成作文。但事实是,全班45位同学只有13人按时完成作文。“行走的快乐”这道作文题为什么让学生这么为难、这么难为?我们先来看道作文题的审题和立意。

题目中的“行走”既可实指,即人在地上走;也可虚化,即人有目的的行动;当然也可以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比如,人的一生本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或者说,行走是生命的一种姿态。总体上看,“行走”写实相对容易,但难免立意不高而导致文章低幼化;写虚可以将立意提得很高,但如果找不到跟“快乐”相融合的切入点,缺乏充分有力的论证,便很容易导致文章内容空洞。所以,本次作文最好写虚实兼具的“行走”。此外,“行走”的主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但从作文的角度看,写个体的“行走”容易上手,也容易写透。

“快乐”是在行走的过程中生成的,亦即是内生的,切不可将快乐生硬地当标签贴。

对高中同学而言,审题要清,立意要高,已不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共识。就这次作文而言,除个别同学外,绝大多数同学的审题是清楚的。比如,他们都能看到题目中“行走”的虚义、实义。这次作文的主要问题不在审题,而在切题、扣题——不少同学的作文旁逸斜出,话题散杂不集中。同样,这次作文的主要问题也不在立意,或立意有多高,而是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有没有“立”起来,能不能让读者接受。

其实,就“行走的快乐”这一题目而言,即使老师提前做审题、立意方面的辅导,学生也不一定能写好这篇作文。因为“行走的快乐”跟我们很多人的生活经验并不一致,甚至完全相悖。也就是说,我们的“行走”往往是不快乐的,尤其是在当下。比如,从实义的行走看,虽然现在的学校大多建得气派而漂亮,但学生在校园内每天都在班级、食堂、宿舍间三点一线般奔命,很难体验到行走的快乐;从虚义的行走看,学生正行走在求知的路上,本来路上有辛苦也有快乐,但残酷的竞争、过重的负担使学生难以体验到“行走的快乐”。所以,本次作文最大的困难是——在学生行走不快乐的时候,却要他们写“行走的快乐”的文章,可谓少年不识“乐”滋味,为了分数强说“乐”。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写好作文,对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我们如果确实无法写“行走的快乐”,那就用逆向的、批判性的思维写行走的“不快乐”——列举行走“不快乐”的现状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进而提出如何才能让“行走”快乐起来。作文中有这样的思维很重要。2011年6月25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几篇《拒绝平庸》的高考优秀作文,其中一半以上的作文都属反思类文章。比如一篇王亚正同学的作文,作者列举周国平、杨丽萍两位当代文化名人迫于“市场”的威力而与世俗妥协,接受平庸的例子,就是一个“反弹琵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值得注意的是,反思类的文章必须有辩证的精神,切忌一“反”到底,开头最好要“正说”,比如,行走是快乐的或本应是快乐的,行走的快乐对人生是极有意义的;然后再转折到反思上去;结尾时要记住再说回来,比如,“正因为……所以,我们更应该……”

举例论证是学生写好议论文常用甚至必用的论证方法。古人讲究“一字立骨”,就现在的学生作文而言,说“一„例‟立骨”并不为过。作文中援引的例子要起到“立骨”之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真实可信,合情合理,最好不要虚设例子。有位同学写《行走的快乐》时,在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失去丈夫的妇女,她对丈夫的离去感到痛不欲生,于是,一怒之下,她报名参加了一场马拉松比赛……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最后还是带着无比自信的笑容跑到了终点。”在这个例子中,“行走”是有了,“快乐”似乎也有了,但就是没有常识、常情、常理。写作当然可以虚构,但不能违背生活自身的逻辑,更不能悖逆人性、人情。

第二,选例恰当并对所选例子(紧扣论题)做精要的分析。本次作文中有些同学援用孔子“行走”的例子,但由于缺少分析,读者只是看出孔子“行走”是有意义的,但看不出孔子“行走”是“快乐”的。而有位同学在援用孔子“行走”的例子时,这样写道:“快乐是需要自己内心极大的动力方可萌生及不断维持的感觉。不可否认,在孔子十多年背井离乡的生涯中,曾经有许多人劝他放弃,但他不曾却步,他每到一个诸侯国都满怀希望——一种“仁”满天下的憧憬,而此份行走的快乐唯己可悟。”从扣题的角度讲,这样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位同学在文中穿插引用三个例子,既精当又虚实兼具:“暴走妈妈”“每天快步行走20公里”是实,感天动地的母爱行动是虚;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青年散文作家李娟“常常到家附近的河边散步”是实,在文学中遨游徜徉是虚;史铁生残疾后“无法行走”是实,用文字行走在每一个读者心里是虚——无论行走是虚是实,但快乐都是实实在在的。

篇7:怎样让孩子快乐的写作业

孩子放学回来,不要急于做作业,可以让他先吃水果,边吃水果边休息,然后再让孩子做作业。为什么要先吃水果呢?因为水果里有果糖,果糖吃了后,很快就能变成葡萄糖,即血糖。而葡萄糖正是大脑工作时需要的能量。除此之外,大脑工作时还需要氧。氧,正常呼吸就可以得到,人体中2/3的葡萄糖都是用来供应神经系统的,而通常我们饮食中的葡萄糖含量又不高,所以,葡萄糖要不断地补充。孩子学习了一下午,大脑累了,肚子也饿了,身体的葡萄糖也消耗得差不多了,需要及时补充。孩子在休息了15~20分钟后,大脑获得了能量,很快就会兴奋起来,做起作业来,就会得心应手。

2.先做作业后吃晚饭

先做作业,后吃晚饭,这是比较科学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你吃完饭后,人体的大量血液要流到胃部去加工刚刚吃下的食物。这样一来,就导致大脑供血不足,精力不支。大家都可能有这样的感觉:每当饱餐一顿后,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觉得浑身没劲,道理就在这里。

如果你硬逼孩子晚饭后,马上去做作业,那效果也不会很好,你可能会看到他,不是一会喝水,就是一会上洗手间,表现出精神不定,烦躁不安,结果时间耽误了,作业效率也不高,所以说,还是饭前做作业好一些,这是有科学道理的。晚饭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吃,家长是可以控制的。最好是在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做饭。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嗅到饭菜香味引起食欲,影响做作业。如果要让孩子晚饭后做作业,最好让他多休息一会后在进行。

3.作业在前,“好事”摆后

每个孩子都有他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或看动画片,或游戏,或搞体育活动,或找小朋友玩耍。娱乐是孩子的天性,但不能因为玩,而耽误做作业,哪项在先,哪项在后,还是固定下来为好。比如,你的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可以让他看,但必须在做完作业以后看。并将此作为制度定下来,不得改变。你可和孩子达成协议,假设动画片是在下午6点播放,那么他就要在5点开始做作业。达成协议后,写在纸上,妈妈和孩子共同签字,贴在门上,然后督促孩子每天按协议执行。如果一个协议不合适,再重新签订。时间长了,他养成了习惯就好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的自律品质也就形成了。

为什么要“作业在前,‘好事’摆后”呢?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他的大脑神经系统高速运转,同时要抵抗很多不利因素的干扰才能完成作业,做完作业就会感到非常疲劳。在做完一件疲劳的事情后,然后再让他做他最喜欢的事情,就等于给他一个安慰,一个奖赏。下次再做作业他就有了一个美好的期待,于是作业的积极性就高了。如果你不这样安排孩子,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放学回到家,打开冰箱就喝饮料,接着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看完电视后再打游戏,再过一会就要吃晚饭,饭后再磨蹭一会,又要洗澡,结果到了快要睡觉的时候,作业还没做。当他再去做作业时,就提不起精神了。也就是他把你家里他要享受的都享受完了,再让他做辛苦的事情,他就没有了激励的动力了。也就是说,作业后边没有什么好事等着他了,他也就没有了做作业的兴趣了。另则,由于作业多,时间已晚,又受身体生物钟的控制,可能作业就无法完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进入到恶性循环状态,所以,必须遵守“作业在前,‘好事’摆后”的原则。

4.做一会儿,玩一会儿

科学作业的第四种方法是,允许孩子做一会儿作业,玩一会儿。这可能与家长的教育观念相抵触。我现在说说为什么要做一会儿,玩一会儿。在前边已经说过,当孩子用心做作业的时候,他大脑的神经系统高速运转,一年级的孩子大约在不到10分钟的时候,他大脑的葡萄糖就供应不上了。如果不主动终止大脑的工作,大脑就会由于缺少葡萄糖而形成压力,大脑为了转移这一压力,它就会指使孩子去玩。此时的玩,完全是大脑的自我保护。家长不懂这里的科学道理,一看到孩子边做作业边玩,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就训斥孩子学习不用功,总贪玩,不是好孩子!我们对孩子的批评和责怪是不公平的。

在我们明白上述科学道理后,家长应该主动在孩子学习疲劳前,把他从书房里领出来,终止学习,开心玩一会。根据你孩子年龄的大小,确定做作业和玩的时间。当孩子玩了8~10分钟,他浑身的血液又循环到大脑,大脑得到了葡萄糖,又有了精神,然后再把孩子送到书房继续做作业,做一会,再叫他出来玩,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劳逸结合。

这里有个在什么地方玩,玩什么的问题。不能让孩子在书房里玩,书房是学习的地方,要玩就到大厅去玩。家庭条件好的,可给孩子单设一个游艺室,专供孩子玩。如果孩子在书房玩儿时间长了,他会一进入书房,玩的大脑神经系统就会被激活,孩子做作业就没有了劲头。孩子玩什么?不能让他玩游戏,也不能让他看动画片,他可以看图画书,可以聊天,可以在地板上打个滚,或者什么也不做。

孩子主动快乐地学习一会,轻松快乐地玩一会。玩一会,学一会,慢慢孩子就进入到良性循环,即学习一会,快乐一会;快乐一会,学习一会,于是孩子就会感觉到学习是快乐的,在他的大脑里慢慢就形成了一个神经链的连接,即“学习——快乐”的连接。孩子一学习就快乐,一学习就快乐,最后将会发展到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最高境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学习的时间逐渐延长,我们家长所希望的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孩子身上就体现出来了。从此,孩子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不用大人操心,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科学学习,会恢复孩子的学习本能,会点燃孩子的学习欲望,会让孩子重新喜欢学习,会使孩子沿着一条快乐的学习之路,越走越远。

同时,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我们也会悟出一个道理: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或者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上,都让孩子获得快乐,孩子就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之,如果在学习这件事上,或者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上,让孩子感到痛苦,他们就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古典音乐缓解疲劳

我们有不少家长同志,每当看到孩子边听音乐,边做作业时,就极力反对,认为这样不利于学习。其实,你的这种反对是错误的,孩子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孩子的生理需求。孩子学习的时候,整个大脑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播放音乐就能起到有效调节作用。同时也会缓解由于学习带来的疲劳,延长学习时间。因此,孩子学习时,播放有关音乐是必要的。但是,用什么音乐就大有学问了。孩子平时一般喜欢流行歌曲。如果做作业放流行歌曲就不好了,为什么呢?因为流行歌曲里边有歌词,歌词是有意义的,它会干扰大脑的信息加工;如果所放的音乐节拍过快,也不行,它会使孩子心慌,静不下心来学习;如果太慢,又会使孩子昏昏欲睡。放什么音乐好呢?科学实践证明,最好是播放古典音乐。这其中的科学道理,我在本书的《古典音乐》一章作了详细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在这里我给大家列出了部分古典音乐曲目,这些音乐对孩子学习是大有益的。

亨德尔《水上音乐》

巴赫《G大调幻想曲》

《C小调幻想曲》

海顿《F大调第六十七交响曲》

《G大调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贝多芬《D大雕小提琴与乐队协奏曲》作品六十一号

《降E大调钢琴与乐队第五交响曲》作品七十三号

威瓦尔第<<四季>>

莫扎特

篇8:让学生的写作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

关键词:教学,写作兴趣,自由飞翔

众所周知,中小学作文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拟定了的,对题目、体裁、主题、字数都事先做了规定。每次作文前老师还要进行全面的指导:提供写作例文,明确训练目标,介绍写作知识,引导审题立意,教会谋篇布局,提供写作素材等。作文评改时则完全把是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当做评判优劣的依据。如此一来,学生在写作时就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作文自有它的长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可以发现文章的优劣,可以确定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给竞争者提供均等的表现机会。同时这种作文也暴露出很多弊端:不利于表现学生的真情实感,不利于形成平易朴素的文风,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给学生的写作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

一、给学生自由有助于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方面的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中小学生作文不应该像中国古代那样代圣贤立言,述而不作,也不应该像中世纪的欧洲那样申明基督教义、引申道德教训。写作应当与生活紧密结合,写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作文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社会阅历、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也是大相径庭的。那么不同事物经过不同的大脑反映出来,自然应该是千变万化的,每个人对事物的感情、态度也是不同的。如果作文前的规定和提示太多,那么教师的认识就会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这样就会出现千篇一律的不良现象。相反,如果教师不规定太多,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感受、去判断、去推理,这样就会有助于学生大胆地表露自己,写出对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真情实感,我们所看到的作文才会姹紫嫣红,争奇斗艳。

二、给学生自由有助于形成平易朴素的文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方面的标准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笔者认为这其实是要求作文必须形成平易朴素的文风,真实、准确、简洁、朴素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叶圣陶先生说:“说话作文必须老实,必须说得清楚,写得明白。”“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这些论述正是要求作文要形成平易相互的文风。历史上,作文一直与社会生活脱节,写文章往往不是为了实际运用,而是或粉饰太平,或吟花弄月,形成了华而不实的文风,使之成为少数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专属品。如今,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文章的实用性,树立平易朴素的文风。如果作文前就对体裁、结构、主题、题材、表达方式等方面有了严格的限制,学生就有可能或者搜寻别人用过的所谓精彩语句,或者搜肠刮肚,无病呻吟,或者将以前看过或写过的题材改头换面,贩卖出来,而显得过于陈旧甚至陈腐不堪,却偏偏忽视了平易朴素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反之,如果减少限制,则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少一些模仿抄袭,多一些平易朴素。

三、给学生自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主动学习的启动力。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门功课产生较高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强,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学习的创造性思维就活跃。如果作文时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自己确定体裁、结构及表达方式,整个写作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创作的过程,学生就有了一个探求的过程。他们所表达的又是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那么在写作完成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大大地激发起写作的兴趣,写作就会由“要我作文”变为“我要作文”了。

当然,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给学生写作的自由固然有如上诸多好处,但也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给初学作文者一些适当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只是针对当前作文教学中指导之风过盛的现状拟定此文,不当之处还请同行斧正。

参考文献

[1]陶西平.把握教学改革的平衡点[J].中小学管理,2014(9).

[2]闫新萍.自主、合作、探究,让英语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S1).

上一篇:张居正传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下一篇:含笑花秋天的养殖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