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能力叙事

2024-06-02

教育教学能力叙事(通用6篇)

篇1:教育教学能力叙事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题教育叙事

—— 我和我的“教师理想”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专题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网络培训课程的学习。课程分为五个模块: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管理与评价、职业规划与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通过本次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学校对我们青年教师给予的希望如此深切,希望通过本次培训学习促进我们的成长,更体会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探索的深入,对教师这一职业不论从师德修养、专业能力、教学能力,还是自我修养和发展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个人感到本次培训内容上不仅针对青年教师的发展困境,又能为青年教师发展和培养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就本次培训学习,我的几点感悟体会如下:

一、内容涵盖全面 多角度解读为师之道

本次专题培训内容从宏观到微观,从多个角解读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教师的发展路径、学生的培养道路,以及教与学的关系等问题。主讲教师多来自于我国著名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可谓背景显赫,对各自的领域有着深入研究,值得倾听和借鉴。对我而言,不可不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审视和学习,我受到的启发和点拨难于言表。我深有感触的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模块,本部分主要是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教师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感以及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形势。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主讲的《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就提到了学生培养的实施途径就要坚持“以德为先、教师为范”的原则,可见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关键作用,这让我的心潮起潮伏,让我的心灵震撼,我收获最大的是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自身的底蕴,倾情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积淀方法,摸索经验,在教学中历练,才能促进自身业务成长。只有自身不断成长,才能做到“教师为范”,才能引导学生成长。

二、勤于自我反思 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在教学理念与方法模块,浙江科技学院的副院长郑友取主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和培训技法》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从重新审视着“我”和“教师”这个职业,好多以前的困惑似乎开朗了许多。郑友取教授在课程中就马斯洛需求层次、注意力曲线、板书的技巧、如何书写教案、如何进行课前及课堂准备、如何样利用手势目光吸引学生、如何构建课程计划、如何选择教学资源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讲解,把课堂教学三个部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相关因素都做了分析和演示。这使我回忆起我刚进入学校工作时的场景,我深知进入一个新环境,需要百倍努力、兢兢业业才能赢得领导和同事对我的信赖和肯定,所以在教学上,我也异常努力,生怕讲解得不透彻,内容不够丰富。一堂课下来我自己感觉很好,但学生们却很是茫然,原因就在于我依然按照我以前的模式讲课,内容深度上稍微降低,词汇延伸和扩展较多。我没有太多考虑学生的情况,只是一味考虑自己要使课堂饱满,内容丰富。所以,问题就在于我没有很好地“备学生”,没有懂得学生的起点和需要。后来,经过向科长以及其他老师虚心请教,进入他们的课堂听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思考学生,我的课堂也终于获得了学生的肯定,还获得了学院“优秀教师”称号。我更体会到,前辈的方式方法是在实践中慢慢积累的,是解决常见问题的“良药”。此时,我更加理解了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没有捷径,只有靠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人,教学素质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树立现代教学思想,掌握渊博的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素质和学习能力,才能胜任之一职业的内在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姚梅林教授主讲的《学习方式与有效教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切入,结合经典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对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观察学习和认知学习等基本学习方式的原理进行了详细讲解,内容就课堂教学组织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展开,展示了教师进行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及互动等各教学环节及学习过程管理,包括教师与学习者在课堂中的互动、教师与学习者相互关系等问题。这使我想到我们的学生,他们倾向于哪种学习方式,喜欢怎样的课堂模式,因为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都需要我去慢慢探索,真所谓“教无定法,学无定势”,只有透彻理解了学生和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教和学的原理,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根据不同学生,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善不足,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突然想到一句诗来描述我此刻的心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尤为贴切。

三、虚心学习适应时代发展 本次培训学习虽然是短暂的,但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是个很大的提升,专家和名师们的讲课一次次回想在耳畔,一次次指明学习的方向。深切感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时代,唯有居危思进,才能学以致胜。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我们的事业和价值,我们需要时时处处都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向着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看齐。最后,特别感激学校能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回首来时多歧路,不用扬鞭自奋蹄”,我将继续的在自己的岗位上,虚心学习,踏实工作,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篇2:教育教学能力叙事

内容摘要:在叙事文教学中,从叙事理论家詹姆斯·费伦修辞叙事的研究角度出发,通过追溯叙事进程中故事层面的不稳定性以及话语层面的张力,找出文本中存在的双声复调,分析其间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反讽语气和风格,可以培养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进行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爱情是谬误》为实践这种教学思路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载体。关键词:叙事进程 反讽 复调 批判性思维 《爱情是谬误》 一.概述

“每一篇故事都是作者与读者的交流。”①这是后现代叙事学对叙事进行修辞研究的理论基础。在《作为修辞的叙事》一书中,詹姆斯·费伦指出,“叙事首先把某些议题或关系确定为隐含读者的兴趣核心,叙事就是围绕这些兴趣核心而展开和解决(或未能解决)矛盾的。叙事进程是通过两种方式展开的:通过不稳定性,即人物与其环境之间或之内的不稳定关系,并通过张力,即叙述者与作者或者作者与读者之间在知识、价值、判断、见解或信仰上的分歧。”②简单地说,叙事进程的推动力来自稳定性和张力这两个方面,任何来自故事层面的不稳定关系的开始或持续发展都将会如地震的发生一样推动一个叙事向前发展;而张力是一个跨文本的动力因素,存在于文本话语层面与文本外的作者或者作者的读者(相关概念参见该书附录)之间,如果他们之间任何可能出现的不同观点或观念形成冲突,同样可以推动叙事的发生和发展。相对于经典叙事学专注于叙事文本内部的结构研究,后经典的叙事的修辞研究更注重文本外的读者因素对文本阐释和阅读体验的影响,尤其是不同读者的解读对文本意义的发掘和丰富。“这恰恰是因为修辞的方法的兴趣焦点在于作者代理、文本现象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多重关系,因为这种方法认为阅读是无限循环的活动。”③叙事的修辞性研究这一重心的转移似乎更贴近中国读者传统的、个人体验式阅读批评模式,但它要求解读者具有过硬的细读本领和强烈而自觉的批判意识,否则就会被叙述者话语控制,对文本的理解流于肤浅。在叙事文教学中,师生一般都会自然而然地聚焦于故事情节中各种不稳定关系的形成、发展和结局,而话语层面隐含的叙述者与作者、以及叙述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观念上的差异、以及由这些差异产生的张力对叙事进程的影响却容易受到忽视。文本中隐含的这些观念上的差异通常导致反讽风格的形成。对《爱情是谬误》这篇短篇小说反讽风格的研究似乎不是一个新问题,万维期刊网上众多相关的搜索结果中,从叙事理论角度对该文进行研究的论文不少,最贴近本文研究方向的是2007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互文·并置·反讽——《爱情是谬误》的复调叙事艺术” 和“不可靠叙述:《爱情是谬误》反讽意义的呈现方式”。前者讨论了“作品的序言和叙事文本之间所形成的互文关系、人物及其多种谬误的并置和反讽喜剧叙事模式的运用。”④后者注重的是“叙述者话语的不可靠呈现出文本的表层反讽;叙述者价值判断的不可靠呈现出文本的深层反讽。”⑤在后一段引文中,且不谈作者把“叙述者话语”和“叙述者价值判断”这两个概念并置进行“表层”和“深层”对比是否合理,它并没有涉及到作者、文本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而这正是修辞叙事学的叙事进程理论对文本阐释的贡献,以及它对叙事文教学的意义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这些差异的敏感性、赏析文本的反讽格调,即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机会。因此,在对一篇具有反讽风格的叙事文的教学解读中,我们可以把最新的叙事学理论用于培养学生的细读能力以及更重要的思辨能力,使叙事文教学更加深入文本的肌理。本文将从其叙事进程的动因和反讽的分析这两个方面,探讨教学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二.楔子中的张力及其反讽基调

一般在长篇小说的开头会有作者题记或者稍长一些的楔子,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很少有作者会把有限的字数浪费在题外话上。如果有,那么这个部分必定有作者不能舍弃的重要理由。十九世纪早期很多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喜欢把与故事有关的内容嵌入在小说的开头,并与后面的故事主体部分整合在一起,如欧文、霍桑、坡、麦威尔,甚至包括后期的马克·吐温,这似乎形成了美国短篇小说中的一个传统。楔子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一般在于引出故事、介绍故事背景、暗示故事的主题等;互文性是楔子中常见的笔法。破译“楔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他的写作意图、技巧和风格。”⑥马克斯·舒尔曼这篇故事中的楔子与以上传统有所不同,它以“作者杂记”的方式自成一体,与正文隔开,丝毫不参与故事的叙述,更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但它却是实际作者与其读者、隐含作者与其读者之间“能动的循环关系”⑦的开始,是读者参与叙事进程和理解叙事的开始。

楔子部分的叙述者以一种调侃和虚张声势的语气,从与查尔斯· 兰姆的互文性比较开始,以一种先发制人、强词夺理的方式宣布自己对下面这个故事的风格和主题的主张: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不是一篇有关爱情的故事。这种高调的宣示即是文本中张力产生的肇始。这里教学的重点是要启发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这篇文章究竟属于什么文体?这个故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叙述者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主张?我们能够相信叙述者的主张吗?这个楔子的意图和作用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之后,需要学生跳出文本,摆脱叙述者的控制而逆向思考:实际作者与楔子中摆出如此姿态的叙述者之间是否同质?这是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和进入文本缝隙的第一步。从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可以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文本中的叙述者是不可信的;这篇文章是反讽性质的,叙述者是实际作者讽刺的对象。这个认知是理解下面以第一人称讲述的故事正文的基本原则和方向,而这条“陈仓”是实际作者为其读者铺设的。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在此讽刺叙述者,这是吸引读者深入探究正文的动因之一。三.文本中的不稳定性和张力及其反讽效果

故事层面的不稳定性首先出现在第二段叙述者对室友兼情敌皮笛·贝奇的介绍中,两人年龄背景相似,但资质和兴趣迥然相异,“我”对他充满了鄙夷。稍后对女主人公波莉的介绍同样充满了有限的承认和大肆的鄙薄。这种人物关系上的不和谐,推动故事向前发展。这两个人物真的如此愚蠢?时髦和追求时髦的人是否真的没有理性而一无是处?理性是否是衡量人和人生的标准?后两个问题涉及个人的人生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叙述者这样的铺陈让故事中的人物三角关系简单化,呈现出有利于“我”的一边倒的假象。如果我们已经接受了前面对叙述者的人格或者他对世界的理解能力的不信任,那么我们不会跟叙述者一样天真地认为他们俩仅仅是任他操纵的木偶,反而会与作者结成同盟,期待在后面的叙事进程中人物的结局会发生有趣的反转。

第一个戏剧性反转就发生在介绍部分结束之后的人物出场的第一个片段中,它证明“我”对室友痛苦根源的判断虽然快速但却是错误的。这是作者给沾沾自喜的叙述者的第一次挫败,它悄无声息地戳穿“我”在自我介绍中对自己“敏锐、料事如神”(“perspicacious, acute”)的吹嘘。这种自我否定利用男主人公的行为与其言语之间的反差对其品格或者形象进行反讽,强化读者在故事第一段中对其不可靠性的推断,叙述者兼男主人公的不可靠性是文本中所有不稳定性的根源和推动叙事进程的最大动力。但如果不进行反思,这个细节很容易被简单地理解成故事开头的过场而失去它的启发性,作者与反思性的读者却在此可以交换一个会心的眼神。在故事的最后一个阶段,“我”千辛万苦教会波莉各种逻辑谬误却被她利用来处处反驳自己,作者安排这样一个全文最大、最明显的戏剧性转折,就是情节上最大的讽刺性反转,原先的三角平衡关系被打破,然后出人意料地得到复原。在这场戏剧冲突中,只有一个失败者,那就是文本开头不可一世的叙述者“我”。课文至此结束了,但教学还应该继续深化。教师应该利用这样一个结局,触发学生进一步反思前述问题:爱情究竟是什么?爱情与逻辑(理性)在人的生活中应该具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或者平衡?通过坦诚公开的课堂讨论,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澄清一些朦胧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学会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

故事中的张力存在于故事话语与实际读者之间。在“我”盘算用浣熊皮大衣交换室友的女朋友波莉的时候,其内心独白中的许多话语都是经不住逻辑推敲的。如最新版中的第二十一段和第二十四段中分别有这样的句子:“我十分清楚一个好的妻子对一个律师的职业发展是多么重要。我发现成功的律师都毫无例外地娶了个漂亮、优雅而又聪明的女人。”“无论如何,把一个漂亮的笨女人变聪明总比把一个聪明的丑女人变漂亮要简单得多。”⑨叙述者这番表白心迹的内在话语没有引起任何的人物之间或人物内心的冲突,对推动叙事进程并没有帮助,属于话语层,是叙述者对其理想读者讲述的,虚构世界中的理想读者相信这些话的逻辑价值为真;但这些以明显幼稚的语气发出的论断对于实际读者来说却是立不住脚的,叙述者的价值判断与实际读者的经验之间产生分歧,矛盾产生张力,并转化为读者进一步探究的动力,为了解决这个疑问,实际读者再次把目光由不可靠的叙述者转向实际作者。但对于那些具有逻辑思辨力的作者的读者来说,这些话语里再次出现双声复调的效果,作者让一个给别人教授逻辑的叙述者在自己的话语中犯各种逻辑错误,前后自相矛盾,凸显其浅薄、轻狂、无知和傲慢的本性。当然,在接下来的文本中,还有许多作者让叙述者的语言与逻辑常识、或者与其自身所为互相矛盾的细节。在教学中,可以在学完整篇课文之后,让学生像波莉一样用故事中“我”教授给女主人公的那些关于逻辑谬误的知识来重新检视整篇课文,看叙述者的话语中有哪些句子违犯了哪些逻辑错误,并且发散到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看看自己,或者生活中周围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会犯哪些逻辑谬误。经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对课文举一反三的利用,可以生动、直观而具体地让学生欣赏作者对这篇短篇小说的整体策划和布局、了解叙事进程和其动力机制、了解反讽产生的根源、能够识别一些普通的逻辑谬误并能够予以修正。这样的课文处理方法,如果一以推多,可以丰富故事类文章的教学视角和层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立体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其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四.结语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如果在课堂上只是让学生接受课文中语言层面的东西,这种教学就不是批判性的。“批判性思维主张使用逻辑的方法和技术对思维产品和思维过程进行合理的质疑和反思,做出恰当的评估和判断。”⑩健康的语言教学过程应该启发和帮助学生寻找文本中作者留下丰富信息,比如文本空洞或双声,积极主动地参与作者的思考,既不拒绝文本表层或者深层的观点,也不能盲目地接受文本和作者的观点。叙事文是叙述者与其读者、作者与其读者交流的载体,也是教师通过文本虚构世界的人物和作者与其学生进行交流的载体。好的叙事文教学应该紧跟文学理论发展的潮流,将其运用到现代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注 释

①PHELAN J.作为修辞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2。②PHELAN J.作为修辞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③PHELAN J.作为修辞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5。

④黎清群,曹志希.互文·并置·反讽——《爱情是谬误》的复调叙事艺术[J],《外语教学》,2007(3):35 ⑤黎清群,曹志希.不可靠叙述:《爱情是谬误》反讽意义的呈现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18。

⑥刘炜.《拉巴契尼的女儿》的楔子中的内在互文性及作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6(5):56。

⑦PHELAN J.作为修辞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3。

篇3:教育教学能力叙事

关键词:生命叙事,作文教学,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阅读教学已打破了原来的“主题先行”机械板块式的模式, 使得学生赏析文本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 在考场话题作文引领下, 作文教学虽已淡化了原来的构思、布局、选材等技巧性的训练, 但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上陷入困境。虚假立意、话题展开、堆砌材料等应试技巧使得“一文多用”的现象非常普遍, 至于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更是不知拿作文怎么办。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当前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想改变“老而旧”的作文现状,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激发学生的言语生命欲求, 变静态被动的作文练习方式为立足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的个性化的阅读、写作。以下笔者从作文教学的主体、作文教学的方式和作文教学的情境三个方面分析初中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主体平面化

实践中, 多数语文教师疲于上课、批改、辅导的日常性工作, 无暇读书, 知识、学养水平滞留在求学阶段, 导致言语表达无趣味;多数语文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实绩, 教学机械化, 缺乏热情和胆略, 过度重视各项考试内容的教学, 远离学生的情感域;一开始非要学生写层次清楚、中心明确、立意新颖等诸多要求的“高质量”的文章, 导致学生一提作文就兴趣索然。如何让语文进入生命, 塑造人格, 使语文教师成为最有生命热情和言语魅力的人, 通过自己对人生的体味、咀嚼和理解, 在用个性化语言倾诉、展示自我的同时, 去唤醒、感染、温暖并点燃学生的心灵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 教学方式机械化

实践中, 话题作文模式基本一统化, 教师指导理论化、公式化;学生作文形式标准化, 导致作文如构建空中楼阁, 内容空乏;作文评价方式单一, 作文评语笼统化, 使作文过程变成学生的单面性书面表达———从不修改, 更无动力, 教师的批改成为学生作文的终止;师生之间是一种教育、被教育的关系, 缺乏平等交流, 存在情感隔膜。如何使教师与学生在生命叙事作文中关注细节、放飞想象、表达自我, 是笔者研究的主要内容。

3. 教学情境工具化

新课改后, 教师一味地采用多媒体教学, 滥用网络上的资源, 虽带给学生一定的视、听觉冲击, 但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丧失, 似乎又回到了“灌输—接受”的教学体系。每周一次的命题作文练习抑制了言语表达的热情, 学生习惯于在一个给定的大话题下写着“假大空”的作文——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善于模仿, 文笔不错, 构思雷同居多, 没有生活气息、缺乏个性、创意;写作能力“弱”的学生, 则只能成为观众, 眼高手低, 再加上长期不受关注, 导致自暴自弃。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生命叙事欲望是笔者研究的突破口。

二、初中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途径

1. 调动感性积累, 激活生命体验

当代中学生自小跟着父母游览名山大川, 体验各种生活, 感性积累其实不缺乏, 需要语文教师带有一点书香和诗意, 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在全校开展的两届绿色阅读节中, 教师和学生作为学习伙伴, 同读托尔斯泰和雨果, 同度夏雨冬雪, 同看《东方时空》, 同写一首献给母亲的诗, 最后师生同台激情演讲“我们的青春梦”, 以求用自己读、写的经验和感悟启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

教师丰厚语文素养的同时,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经历过的事情、回忆阅读过的文章、回忆感悟过的道理、回忆见闻过的人事的“四忆法”, 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去筛沙取金, 唤醒学生的生命叙事意识。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 也能发现作文如同和邻家伙伴说话, 是那么轻松自然。把爱流行歌曲的学生吸引到生命叙事中来, 进入“回忆”的时光隧道, 剖露内心深处的欣喜和伤痛。

要让学生忘情于阅读、写作的最好办法是教师自己忘情于语文学习。教师应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 拥有最饱满的生命热情和言语魅力, 倾诉、展示自我的同时, 唤醒、感染、温暖并点燃学生的心灵。我们称生命叙事是“心灵与生活的交接”, 是师生生命诗意飞翔的一块绿地。

2. 回归生命本源, 倡导真诚表达

要使学生真正喜欢作文, 把作文当作他们倾诉生命意识、情感话语的一个舞台, 就需要向生命本源进行深度挖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文艺美学、哲学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敢于敞开心扉, 说出真心话, 寻找“本我”, 了解“自我”, 解剖“自我”, 获得“超我”。

生活是作文之本, 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校园, 跨入社会, 进行春、秋游, 劳动实践, 工厂、农村参观考察等活动, 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生活的习惯, 同时通过写日记、随感, 交流共享, 以便更充分地品尝到生活的甘泉。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命、社会见闻、新闻焦点, 并用个性化的语言方式描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 营造宽松氛围, 激发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读到教师自己的生命之作。教师以身示范, “我手写我心”, 在阅读、作文中与学生体验诗意生活, 描绘世态百相, 感悟个性人生。

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去阅读, 在浩大的文学宝库中寻找到与自己性格、思想投合的一个或几个作家, 在模仿叙事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或清新亮丽, 或优美抒情, 或幽默风趣, 或深邃讽刺等。

提倡学生写随笔, 不限主题、材料, 上交作文的时间也可以稍有伸缩。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只要他动笔真实表达就要鼓励。对于喜欢小说、诗歌的学生, 受灵感限制往往不能及时作文, 可以给予最大的自由度, “小作家”就是在宽松、信赖的情境中诞生的。

4. 创设真实情境, 探究体验作文

一首好歌、一部电影、一篇好小说往往孕育着真实而独特的情感, 学生生活中并不缺乏真实情境。只需教师通过言语启发帮助学生去挖掘生活感受, 不妨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鲜的感知觉刺激信息, 如看相册或家庭录像带, 或是音乐、小品、课本剧的串演, 或是置身在茶场、花市、酒厂、博物馆等生活场所, 让学生身在校园, 通过想象, 却时时感受自然、社会生活的滋润。

教师通过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 “美、趣、智”的学习情境和“形真、情切、理深”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跨越时空, 从历史到现实, 从资料到视频, 从文本到想象, 在各种情境中让学生心“动”, 从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行动, 成为作文学习的主人, 感到作文表达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不宣泄不足为快。实践证明:将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运用于作文教学, 既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而且会让学生感悟存在, 审美生活, 思考人生。

5. 丰富成长经历, 彰显个性特征

有趣味、有美感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美化人生。要让当代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快乐一点, 应从让自己变得有趣一点开始, 教会学生感受体会七彩人生。教师敞开心灵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 要教给学生传递细腻、确切的情感体验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展开、深入生命叙事时, 教师可以像心理咨询师一样, 静静地倾听, 适时地提问, 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经历中那些微妙的细节, 进行细致描述并发表看法, 也可以与权威的观点进行对照, 在“由此即彼, 从浅到深, 去粗存精”的思维过程中, 帮助学生在琐碎的生命故事中捕捉新主题。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2]祈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篇4:英语教学中学生叙事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100-01

我们都知道,让初中生用汉语叙述一件事情是很简单的,而让其用英语叙述则是难上加难。笔者认为,如果英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叙事”进行练习,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如用“Who,When,Where,What”等单词串联组句),就能让学生在叙事时更有条理,从而提高听说能力。下面,笔者简单介绍一些做法。

一、设置任务,激发学生听读兴趣

在听读训练之前,教师要精心选择听读材料,如选择陌生单词比较少而叙事性比较强的材料,从而有利于学生有效概括材料内容。在听读之前,教师可以设置层层推进的题目,如第一遍听读时,只要求学生找出故事中的人物、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一般是比较简单的内容,看看哪个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最强。第二遍再听时,要让学生听出重难点,如让学生把嵌有陌生单词的句子听出来,看看谁有这个能力,或是把文中出现的陌生单词猜出来,激发学生听读斗志,以及挑战困难的勇气。学生在听读后,可以把相关的句子写出来,或是讨论句子的含义,猜测单词的意思。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听读热情高涨。

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3“This is my sister”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有关家庭的单词,然后让学生听录音找出文中所出现的人物,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听完录音以后,教师让学生运用家庭成员的关系进行人物介绍,让学生在“叙事”中提高“说”的能力。如Fathers mother is my grandmother.Fathers father is my grandfather.Fathers brother is my uncle.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继续介绍aunt,brother,sister等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教师继续布置任务,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型和短语,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层层设置任务,学生只有认真听读,学会介绍的方式,才能更加顺畅地完成自我家庭成员介绍的任务。

二、设计游戏,激发学生表达热情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让学生边玩边学。“叙事”性游戏方式有很多,如复述故事、讲故事比赛等,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是“心有灵犀”的游戏,即模仿电视节目中的竞猜游戏,把学过的单词做成卡片放在一起,由一个同学抽出来,用动作和语言去描述单词的意思,另一个同学猜测单词并要求准确拼读出单词,这样该组就可以得分。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可以适当放宽学生组织语言的时间,如给学生三次叙述的机会,让学生表达清楚。在自己表达清楚后,搭档才能准确说出答案。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以把以前学过的单词和刚刚学习的单词放在一起,做成卡片放在箱子里,让每一组用抽签的方式抽单词,使比赛活动更加公平。如单词“monkey”,叙述者开始描述:It is a kind of animal.It likes to eat bananas.It has long tail.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其他同伴一直在认真听,这就训练了学生的听力能力。如果同伴还没猜出来,叙述者可以辅之动作,如模仿猴子抓耳挠腮的样子,使同伴恍然大悟,很兴奋地猜出来。全体同学的思维都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听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流欲望

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听说交流的欲望,使思维更加灵活,在叙事表达时更加顺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挂图、简笔画等教具,为学生叙事创设相应的氛围。如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利用简笔画生动形象地表现故事情节等。在听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中的故事情节,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来;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把教室布置成相应的场景,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运用叙事性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实践交流能力。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Unit8 “When is your birthday”时,教师设置了过生日的场景,用多媒体播放歌曲Happy Birthday,引导学生给班里的某个学生过生日,说出自己的祝福语。在生日歌的渲染下,学生的情绪非常高,都可以针对同学的特点送上祝福语。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关于日期的知识,组织学生对话:When is your birthday?/My birthday is....然后,教师统计本班学生的生日月份,按照1~12的顺序排列,让学生学习自己生日月份的序数词,然后再学习同桌、前后桌同学的生日月份的读法,以促使学生在交流中掌握本课的重点内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叙事”的方式介绍同桌的生日,为同桌设计一个生日party,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总之,让学生学会“叙事”是增强其英语听说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要设计好听读问题,激发学生的听读兴趣,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梳理故事情节,猜测单词的含义,以最快的速度概括出语段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模拟交流场景,增强学生实践交流体验。

篇5:教育教学能力叙事

寇彩虹

我是一位多年从事初级中学数学教学的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历程中,现在十分注意在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充实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的彼此交融,彼此协调,用于完成教学的目标。这一举措的实施,使我的教学目标获得了进一步的完美成为事实,教学的效果获得了全面的提升,并且我的课堂也朝气洋溢,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有趣的教学活动很值当回味,它的呈现,进一步加大了我对于学生学习情感与立场的培养力度,现在回想起来,还别有一番味道。

记得一回数学课上,我出了几道数学题让学生操练,此中有一道儿题是找规律的题型,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普遍做的很差,包括班上的优等生对于这种题型也显的手足无措,我感到很纳闷。在课后反思中,我做了较为周全的查询,发现学生遇到此类不懂的题目时就一筹莫展,真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就连程度较高的学生也感到有些茫然。不过学生到感到很有兴趣。她们都以为此题看似简单解起来为什么却如此之难。看到学生学习情感和立场,我由衷的感到开心。我给学生提示:数学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数学规律题,一类是发明数学规律题。应用数学规律题,指的是需要学生应用之前学习过的数学规律解释回答的题目。发明数学规律题,指的是与学生之前学习的数学规律没有什么关系,需要学生先从已知的事物中找出规律,才气够解释回答的题目。学生所做数学操练,绝大多数属于头类。找数学规律的题目,题目有关一个或几个变化的量。所谓找规律,多数情况下,是指变量的变化规律。于是,捉住了变量,就等于捉住了解决不懂的题目的关键。

其实,同学提出的这个不懂的题目很是好,她们想知道这种不懂的题目中所隐藏的某种秘密。但我不想就直接告诉她们现成的谜底。为了捉住她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汇集我们相关的习题和课外题,因为有些同学们想“难为一下老师”,也想准确展示一下自己。于是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她们以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个不懂的题目,并为此做了充实的准备。

新的一节课开始了,一组同学首先提问,其它组同学也不甘示弱,挖空心思,彼此争论着,终于解释回答出来,她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并且有的同学直接向我提问,我作出苦思冥想的样子,有些同学还真为我着急了。其实我想由这种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如何着手解题,思考依据。当我将同学们提出的不懂的题目一一解释回答出来时,并肯定了她们的提问时,她们的开心劲似乎无法用语言加以形容。接下来,我顺手推舟,让同学察看数码规律题与图形规律题,获得规律式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很快她们得出了结论:很多是一次函数关系,也有二次函数关系。这个结论很是准确,这是我所想不到的。此时,我从心里佩服她们,给了她们最真切的鼓励:你们真了不起!然后,我又提出新的不懂的题目:那么如何能判断这个规律式是一次函数关系呢?带着这一不懂的题目,同学们又踊跃摸索起来。从几道一次函数规律式不懂的题目中找到了真正的谜底:当因变量的差除以相应自变量是常数时,就是一次函数关系。那末,其它情况一般就是二次函数关系了。带着同学自己得出的结论,我们展开了大讨论活动,经过一番热战,有些对于结论持有怀疑立场的学生也撤销了疑虑。

篇6:教育教学能力叙事

教育叙事就是对那些富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的描述与揭示。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做什么。教育叙事要求有典型性,能让读者有心灵的触动。情感交流;唤醒教师主体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叙事的行动研究”。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内隐的和外显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为“解释”的对象。

上述两种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师本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育的自我认识,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教育研究者则更关注教师叙述的教育事件之间的关联,尽量使他们所叙述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某种理论框架或意义,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教育叙事研究特别适合于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除了课堂教学的叙事以外,教师还可以叙述课堂以外的生活事件。教师一旦以类似于“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内在地承受着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解释的思想压力。这就促使教师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不得不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可能激发出许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这意味着他们开始不再依赖别人的思想而生活。这种教育“记叙文”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韵味,从而固守了一份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创造的意义。它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体现作品的研究价值。

教师自我叙述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它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实际上会成为转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

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作教师实际生活的叙事研究无疑是进入了一个极富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领域。但采用这种研究方式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研究者和叙说者(被研究者)之间必须坚持开放性、平等性的对话原则。在已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以权威的面目出现,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研究者手中,要么忽视被研究者、左右研究的过程,要么利用各种先入为主的暗示引导被研究者。这样研究的对象,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被研究者,而是研究者头脑中假设或创造出来的“被研究者”,这样的教育研究是缺乏真实性的。已往教育研究的成果往往不能有力地指导教育实践,其原因之一就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没有平等的对话。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如果没有平等的对话,研究者就无法获知或真正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态度与体验。所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必须首先建立一种相互平等、信任的对话关系。有了这样的前提,研究者才能探究到一个真实、真诚、自由的心灵世界,搜集到各种真实的材料,梳理出叙说者的实践经验,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故事,从而实现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某种契合。这里的叙说者不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等“人的叙说”,还包括学校文件档案资料、建筑、校风校训等学校历史文化,以及学生档案、日记、周记、作业本,叙说人的日志、自传材料、图片、信件等“物的叙说”。教育叙事研究既区别于已往纯粹书斋式的研究,也不同于单纯凭着思辨和文献得出结论的研究方式。它从生活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教育实践出发,“从学生以及家长的经验与感受出发”,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共鸣,“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听到中国数以亿计的平凡人物的声音,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普通教师的声音,让我们透过他们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这“不仅可以为目前讨论中国教育的常规方式开辟另一条意义丰富的言说道路,而且能够使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过程变得更加完善。”。可见,叙事研究是中国教育研究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研究取向。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也正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所在。

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同时要与教育科研同步,用心去发现、感受,用笔去记录、叙述,利用教育叙事研究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例1:一则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叙事

“错题大搜捕”行动—— 一堂另类的化学复习课 还有一个星期就要期末考试了,复习课已经上了两节,无非是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使之网络化、系统化。但课堂气氛平静得有些压抑,以后的复习就这样上下去吗?一种新型的化学复习课的碎片凌乱的在我脑海里跳跃,烦扰着我,又使我兴奋„„ 又是一堂复习课,这一次我满怀激情,拿着写满新点子的备课夹,踏着铃声走进了教室,看着同学们没精打彩的样子,想象着下课时他们的神采飞扬„„,上课后,我首先把刚批完的学生练习卷发下去,然后我说明了本节复习方案:“今天我荣升为‘警察局长’,请同学们以‘警察’的身份,全员行动对自己卷子上的‘犯罪分子’即‘错题’进行搜捕行动,在行动过程中,要秉公执法、绝不能姑息。把捕获的错题立案在错题本上,前后桌四名同学为一破案小组,逐一对立案进行分析,小组内进行破案,对组内不能解决的大案、要案,上交由全体集思广益进行破解,本节课力争把所立案件全部破解,从而使我们的第一次行动大获全胜。最后我们要评出破案先进小组和个人。”学生们异常兴奋的听完我的方案,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刚刚还没精打采的学生们像打了兴奋剂一般活跃起来,开始找错题、记错题、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看着这“不安静、甚至有些闹哄哄的教室”,我的心里泛起一股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感。由于卷子上的题有A、B、C、拓展提高四个梯度,各个小组解决的程度各异。我不断的巡视、观察,很快二十多分钟过去了,组内自行破案已无法再继续,很多小组都向我上交了所谓的大案、要案。我向学生宣布了各组上交的题数、题号,让学生在卷子上作出记号,然后由小组内合作学习转向课堂的全体性学习。我划出的问题从梯度的由高到低逐一解决,梯度较低的题,组间就可以解决,举手要求解决问题的学生较多,这时我会尽量给学生机会:一是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发现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不会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我也会适时的把我的方法讲出来供学生参考。随着难度的加深,能解决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而最后一道题没有人能完整的解决,我先没有急于给学生讲解,而是提示、点拨,最终由学生们共同解决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正兴奋着的同学们都很遗憾的叹了口气,抱怨铃声来得太快,这足以证明本节课给学生带来了无穷乐趣。最后我说:“请课代表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大家选出本次‘错题大搜捕’行动的先进小组和个人。”下课后同学们仍沉浸于刚才的气氛中,围着我说个不停。

这堂复习课打破了以往复习课沉闷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实现了教师在新课程中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不仅尊重、赞赏学生,而且更加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协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本节课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中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如果教师预先把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变换,再结合多媒体实物投影进行拓展,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是在对前几节课的影响下,经过事先的备课形成的。课堂更多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欲望,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反思这堂课: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学生探索规律、讨论方法的时间多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合作、表达、交流的需要。我想新课程新理念意义上的“备课”应该是:更加注重备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所需,课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全员参与、主动探究、积极表达;备课堂可能事件---根据教学设计和学生情况预想课堂可能发生的事件并做出相应的对策,以更灵活的进行课堂调控。

我们应该告别平静得像一潭死水的课堂,应允许学生讨论、交流、表达甚至争论、辩论,从而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切忌不能不顾学生的感受,完全按照自己事先写好的教案“一帆风顺”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对教师和学生都将毫无收获。

通过这样一节复习课我认真地审视自己平时的教学:每节课前要精心备课,进行教学设计,力求设计新颖,尤其复习课更要经常变换教学方式,不断出新点子、新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如对较简单的基础知识可以进行“希望杯”知识竞赛,并评选“希望之星”,并适当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还可以走进实验室进行以实验为主的复习课增强复习课的趣味性。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索、改进、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例2:和蜗牛去散步

无意中看到以下两则寓言让我的心灵激起许多的涟漪。寓言一:我牵蜗牛去散步 有一天,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可是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我不断地催它,唬它,责备它。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说,“我已经尽全力了!”

我又急又气,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反而越爬越慢了,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肯向前爬了,而已筋疲力尽的我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

无奈之余,我不禁有些奇怪:上帝为什么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呢?

寓言二:蜗牛牵我去散步

又有一天,上帝还派我牵那只蜗牛去散步,看着它那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我不禁起了怜悯之心,我不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后面,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

咦,这时候,我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里是花园。接着,我听见了鸟叫虫鸣,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爬出了好远。等我跑步赶上它时,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迎接我。未等我开口,它已经带着自信,奋力地向另一个“驿站”爬去了„„

我忽然明白了: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呀!【感想】

面对学如“蜗牛”的后进生们,我常常有第一则寓言中的“我”那样的迷茫与急噪,面对学生的不努力,面对他们因贪玩而落下的功课,面对他们龙飞凤舞的字迹,面对他们拖欠的作业,我常或痛心疾首而“怒发冲冠”,或“温柔以对”,有的因此而留下了感动而悔恨的泪,尽管如此,效果还是不理想,往往会陷入寓言中“我”的尴尬境地。我是不是应该站到“蜗牛”们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呢? 由寓言中的蜗牛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学生,所谓的后进生。他不聪明,做事速度很慢,字也不漂亮,一开始他常常在我的“催促”与高期望下做事,得到的结果是他很累,而我也很累。一次,无意间给了他机会让他帮我查作业本,他认真地做着这项工作,虽然速度并不快。于是第二次他又成了我的小助手,渐渐地,班级的卫生工作因他的这份认真仔细大有改观,再后来他做了小组长,慢慢他的成绩一点一点向前进,虽然很细微,现在每次有什么需要认真细致的事他都能很好完成。

“我牵蜗牛去散步”和“蜗牛牵我去散步”有什么不同呢?细细品味,似乎这里要我们对蜗牛多一点“宽容”,多留给它们一点“自己爬行”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不仅使自己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愉悦了身心,更主要的是使那些“无可救药者们”又有了获得“新生”的机会。一声“夸大其词”的赞扬,一句“言过其实”的评价,也可以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官职”,也可以是一颗在我们眼里一点也不起眼的“红星”,也可以是我们“糊涂”后的“弄假成真”,还可以是„„

一句话说得好“一切多变的云霞有彩虹,拨开了,背景是一个湛蓝的天空。”他们又何尝不是呢!

上一篇:大暑节气诗词鉴赏下一篇:读《汉宫秋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