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化教学论文

2024-04-15

主体化教学论文(通用9篇)

篇1:主体化教学论文

《纲要》中强调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2007年教育部也专门发文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行为,严禁实施小学化倾向教育。日前,教育部又规定幼儿园不准教授小学内容。从这些文件、规定中都强调幼儿园要以游戏开展活动。诚然,在幼儿园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课题,也成了幼教领域的一个标志性词语。也许是游戏这一名称出现使用得太频繁,太常见,可能很少引发大家对它的深入思考。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需要两种途径来实现的。一种是幼儿的自由游戏,也叫本体游戏(在这里不做展开);另一种是把游戏活动的要素渗透到非游戏活动中,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比如我们开展的一些规则游戏(教学游戏)就属于这种途径。教学游戏的根本目的是调动幼儿参与教师设计与结构的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主体化。那么。如何把游戏活动的主体精神与社会文化内容的教学因素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也就是什么样的游戏才是好的游戏呢?近日,我园开展了全园性的游戏活动业务比武,从而引发了我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思考,使我再次梳理了对幼儿园教学游戏的认识与思考。

首先,选用的游戏因素具有年龄适宜性

不同性质的游戏因素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和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游戏因素具有不同的年龄适宜性。如,小班的幼儿还处在空间探索敏感期,他们喜欢躲藏游戏,“找小猫”便很好地满足了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角色扮演一般比较适合小班和中班的幼儿;大班孩子的竞争意识不断萌芽,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便能激起他们的活动欲望和激情。如果选用的游戏因素不恰当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例如,小班的幼儿还不具有协商合作的意识与技能,要是把合作性的任务迁移到小班的游戏情景中去,则是不恰当。

第二,选用的游戏因素与内容相匹配

选用什么样的游戏因素与形式还应当考虑与教学内容的匹配问题。这个匹配问题包括很多元素,有游戏的玩法、游戏场景的布置、游戏空间的利用、游戏语言的运用等等。如,小班孩子在躲猫猫时,教师充分利用活动室环境来展开这一游戏,孩子们自然加深了对环境的认识和情感,还给幼儿提供了正确描述方位的语言学习机会。游戏“形与质”的和谐统一让幼儿在快乐中发展。但游戏的因素运用不合理,不考虑游戏因素与教学因素的有机结合,只是用游戏因素去刺激和吸引幼儿,只会使幼儿处于激动和兴奋状态之中,强化的是幼儿对外加驱力的依赖而不能真正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也会导致教学游戏的庸俗化。

第三,游戏任务的难度符合幼儿的经验和需要

任何教学游戏都包含着一定的“任务”或“课题”,好的教学游戏应当与幼儿已有的经验之间形成“合适的距离”,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能够对幼儿构成一定的挑战,体现教学促进与引导发展的原则。但是,我们也常常会看到一些游戏任务难易不适宜的现象。例如,让小班的幼儿做小司机,听到音乐响起便开动,音乐停止停下不动,这种游戏任务对于小班第二学期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因此,游戏的快乐并不仅仅在于“玩”,而在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产生成功感体验。游戏如果太难或太容易都不会使幼儿产生游戏性体验。

第四,游戏过程要有幼儿心理上的参与

教学游戏要考虑每个幼儿参与游戏的可能性,好的游戏要能够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游戏过程中来,要让每个幼儿有充分游戏的机会。可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会请坐得好的幼儿先来玩游戏,把游戏作为惯用的奖励听话者的“法宝”,所以教师总会先请部分幼儿游戏;又由于场景、角色分配、道具准备上的不充分,好多幼儿不得不成了游戏的旁观者。游戏过程不仅需要幼儿身体的参与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参与,因此,教师不仅要合理编制、设计游戏,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本人的教态,对游戏活动表现出来的热情与参与程度,都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最后,给幼儿自己判断活动情况的机会

游戏过程中的学习活动特点是自我探索、自我建构与自我反馈。好的游戏应当反应这一特点,能让幼儿对自己的活动情况和结果进行自我判断,而不是教师来当裁判或来诊断。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对游戏保持兴趣的同时还能让其获得成就感。例如,在传球比赛游戏中,由于其中一组的几个幼儿没有理解游戏规则,引发座位的混乱,使得传球游戏不能顺利进行,最后不能获胜。教师利用观看游戏现场的录像,引导这组幼儿自我发现错误的症结所在,最后通过组内成员的商量、讨论,一起理清了游戏规则,顺利进行了传球游戏,转败为胜,幼儿深刻体验到了自我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幼儿成为了游戏的主人。

篇2:主体化教学论文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为适应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高职院校纷纷对机电专业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这种改革是在原有机电专业教学框架下完成的,即专科层次的教育只是将本科层次教育的专业课减少一些,并降低部分课程的难度,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践表明,现有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失衡

实训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实训学时分散在各门课程之中,数量较少,在课程的成绩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极小,且不少实训缺乏合理、完善的考核办法,期末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实训课很不重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普遍存在。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伴随着机电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理论教学中已及时增加了这些新的内容,而实训教学却严重滞后,实训内容长期不变,内容上以理论验证为主要目的。有的则采用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训的方式,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特色不明显

实训教学缺乏相对的独立性与整体优化。专业实验的工程特征不明显,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特色不明显,特别是机械和电气不能有机统一起来。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通过学习体会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其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工作过程引导学习活动,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和序化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理论实践一体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各种项目任务。

教师和管理者要树立新的观念: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和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学生由被动听变成主动积极参与操作,主动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教师可以少讲理论知识,但要带学生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到了知识,真正提高了能力,这就是好课。故而对老师也有了新的要求:既要能讲又要会做。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学一体化”模式。

1.认识导向教学法。过去往往采用先实习后教学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尽如人意。现在我们先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做短期的认识实习,由于高职生大多不是源自企业,感性认识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接着的课堂讲授主要在设有实训设备的教室进行,面对实物现场教学,加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2.专业项目教学法。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和训练项目都来自企业实际。比如机电专业船舶电气方向,可采用电动液压起货机控制系统、电站并车解列等案例,先让学生经过思考,收集资料信息,并独立进行复杂回路的分析,同时在实训台上进行元器件的选取、回路的搭建、调试运行、故障分析等,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方案实施、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环节,为今后独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顶岗实习教学法。到与机电专业相关的的企业,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参与实际产品的安装调试,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早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技术水平。

(二)以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改进传统考评方式

高职机电专业教育是把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培养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进行评定时,应避免以往一卷评终身的评分方式。分别从动手能力、知识目标、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四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重视个性为指导原则,从重结果评价转向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实践环节突出四个特性: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普及性、专业基础实训的严格性、专业实训的必备性及毕业实习环节的针对性。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先求合作、后求发展”原则,建立稳固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改革毕业设计原有的限于纸面的图纸设计、毕业论文的形式,将毕业环节变为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制作,使其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多样化,逐步转为对职业技能培训更有促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控制器的实体制造与制作。

突出实践性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院校的培养优势,扬长避短,明确校企分工合作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培训大纲、计划和培训课程。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在企业进行岗位综合能力培训和实践,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监控,企业对人才质量进行目标评价;双方实现设备设施技术信息与人才资源的共享,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和智力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或指导学生实训。

三、结束

篇3:主体化教学论文

一、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有效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主体化教学法运行体系

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要想真正实施这种主体化的教学法,首先应该建立起规范的主体化教学实践体系。而主体化教学法的体系建立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范围很宽泛,包括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课外活动、学生的日常管理、学生的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四个方面,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我们成功建立起主体化的教学法体系。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的实施步骤,以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之中有效建立主体化教学法的长效运行机制。第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之中应该积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努力探索能够有效体现学生主体化的教学思想,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有效建立起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四个层面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形成较为完整且衔接紧密的教育教学体系。第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各项活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际制定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制度与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要突出体现主体化的教育教学思想。第三,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的管理与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注重主体化教学特色的体现,把主体化教学法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主体化教学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长效运行。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积极落实主体化教学法,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保证,是主体化教学法体系不断完善的关键。

二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逐步建立主体化教育管理机制。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以主体化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在全校各个教育职能部门之间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学校的各位领导、教师应该齐心协力把教育的发展放在首位,工作中时刻心系学生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在工作中统一思想,共同建立主体化教学法的长效运行机制。

三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有效建立起主体化教学法的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以主体化的教学法为指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把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教育管理质量等一些关键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评,这就需要广大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摸索,以建立起一整套学校评价标准与学校评价办法,促进学校主体化教学法的长效运行。

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培训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1. 集中研究培训。

学校可以根据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某一问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同一课题的教师可以集中进行交流与研讨,分享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的经验与反思。其集中研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采取讲座的形式,也可以采取专题辅导的形式,通过这些经验的交流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在交流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2. 实施例会研讨。

例会研讨是教师培训方式中的一项重要组织形式。在例会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科研方法,教师也可以通过教育工作实践之中的典型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法引导,使所有的教师在研讨中成长。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实施例会要根据实施的需要而定,在例会中落实各项教育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工作效率。

3. 听课研讨交流。

听课研讨是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方法,因此,每位教师每月至少应该完成一次示范课的教学任务,并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听课,课后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缺点进行研讨。

此外,学校也可以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培训办法,加强教师与名校名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教师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大力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主体化的教学方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当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掌握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努力推进主体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构建主体化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加强教师的系列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推动主体化教学体系的形成,有效建立实施“主体化教学法”的长效运行机制。

摘要: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全面实施主体化教学法是有效落实新教育理念的关键,同时,也是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新课程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新课程目标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篇4:主体化教学论文

关键词:情境主题化;外交;罗马

岳麓版必修I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一课,我以“握手”这一主题呈现材料,创设如下导言: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经成为现代社交场合中一种常见的礼节,国际舞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候会引起国际舞台的震动。我共创设了三个握手情境: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握手,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学生可理解三大政策的背景,了解国际环境的变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之一,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乔冠华与联合国各代表团的握手,学生可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很多国家支持下的结果,把历史知识融入现实中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周恩来与尼克松的握手,毛泽东与田中角荣的握手,通过这一场景的再现,让学生理解国际关系中的聚散离合、亲疏冷热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国际力量决定的。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一课,我与学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主题是“今日说法——走进罗马法”,教学内容可统整在“今日说法”的三个小主题下,分别为案例展示、法官断案、大家说法。案例展示中分设三个不同的有关古罗马法的内容,分别是债务奴隶制、婚姻法、民事纠纷,学生通过三个案例可了解古罗马人民的生活状況,此一过程,学生在合理历史想象的基础上编写剧本,借助对自编剧本的表演,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久远的历史,将“死”的历史变成“活”的情境,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法官断案一环,学生可自主学习罗马法的内容,在三个案例中进行实践应用。模拟法官断案,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十二铜表法》等主要内容,通过大家说法帮助学生感受历史,学生可换位思考,以自己就是古罗马各个阶层的代表体验罗马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拥有特定主题的情境创设,其内容新颖,对学生而言,记忆性强;其过程趣味性强,对学生而言,参与性高,所以,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关注程度。情境主题化教学是一种集约式的教学思路,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知识、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整体的知识框架。其内容高度浓缩,整体而精炼;其资源再度整合,灵活而生动;其过程碰撞交融,细腻而丰富。

(作者单位 广东省韶关市第一中学)

篇5:一体化教学

一段时间以来,在职业教育中,教学改革叫得沸沸扬扬,其中一个最时髦的名词就是“一体化”教学。

其实,一体化教学并不神秘,说白了,就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以来就是技工院校的突出特色。只不过,在传统的技工教育中,课程的设置被细分为了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实习课。在教学的组织中,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衔接,稳步推进,穿插进行。这样安排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只有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了,动起手来才能手脑并用,不去盲动。当然,其中也存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今,搞教学改革,大有推倒传统教学方式,另起炉灶之势。比如一体化教学,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上来就把学生放进实训室,所谓边动手边学理论。说起来好听,但实际效果不佳。理由很简单,理论知识是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的,你把所有理论都打碎,揉进实训过程中去,势必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肤浅和零碎,不利于打牢基础。

那么,这样说是不是就不要去搞教学改革了呢?不然,教学必须要改革,而且要不断地去改。只是要在对传统教学方式扬弃的基础上的一种改革。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中一些精华要保留,对其缺点和不足进行改进和改革。所以说,教学改革不是革命,而是革新。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

篇6:教学案一体化

——阳光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一、对教学案一体化的认识

“教案”——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 “教什么”和“怎么教” “学案”——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教学案一体化”——将教案和学案糅合起来,着力点放在思路引导上,立足于使“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教学案一体化”是国家课程的地方化、校本化的课程,区别于平时一般的资料。

实施“教学案一体化”的目的和宗旨是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实施教学案一体化的优势

• 保证了课前预习的效率 突出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解决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矛盾 注重了学习结果的反馈与反思

1、保证了课前预习的效率

在教学案一体化设计中,教师将学习重难点转化为文本,学生参照教学案就能明确预习的要点及任务,实现了先学后讲,将预习落到实处。在具体授课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效果确定精讲点拨的内容,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大大压缩了课堂讲解的时间,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2、突出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课堂模式中,学生大量的时间用来做笔记,老师讲得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教学案就是学生的笔记本,课堂上有需要补充记录的内容就记录在学案的空白处。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思 1

考,而老师也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进一步的拓展练习。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将教学案进行归纳整理装订,就是很好的复习资料。

3、解决了预设和生成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以预设的问题把学生纳入搭好的教学框架,而且限于课堂时间,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要么非常简单,要么问题提出后学生没有时间仔细思考,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开发。而使用教学案,就可以事先将课堂预设的问题交给学生在预习时进行合作讨论探究,这样在答案的生成上往往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同时也为老师提供了拓展的空间,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生成性问题。

4、注重了学习结果的反馈与反思

在传统课堂模式中,学生大量的时间用来做笔记,老师讲得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教学案就是学生的笔记本,课堂上有需要补充记录的内容就记录在学案的空白处。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而老师也可以腾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进一步的拓展练习。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将教学案进行归纳整理装订,就是很好的复习资料。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以预设的问题把学生纳入搭好的教学框架,而且限于课堂时间,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要么非常简单,要么问题提出后学生没有时间仔细思考,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开发。而使用教学案,就可以事先将课堂预设的问题交给学生在预习时进行合作讨论探究,这样在答案的生成上往往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同时也为老师提供了拓展的空间,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生成性问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讲解几乎占满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能依靠课后的强化训练和重复练习来加以巩固。而在教学案中设计了符合本节课学习目标的练习,在完成合作探究学习后,可以立即进行学习效果的拓展训练。而教师也可以马上根据学生对于预设问题的回答及随堂练习的效果,对知识点及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适应下

一阶段的复习要求。

三、教学案一体化备课一些建议和设想

(一)“教学案 ”编写要求

五要素:围绕学法、教法、知识、技能、提升五个方面把握,深入研讨。五模块:预习准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疑、重点提炼、应用落实。两核心:能力核心、落实核心。

一主线:以问题的创设、探讨、解决为主线设计各环节。

两原则:心中有人、目中有纲。

1、栏目设置

(1)教学目标栏(2)预习自我检测栏

(3)典型例题精析栏(4)课后反馈栏

(5)探究与拓展栏(6)知识方法自我归纳

(7)知识札记栏(8)学习质疑与反思栏

2、编写原则

• 教学案编写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指导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 “教学案 ”包含有科目、执笔者、审核者、课题、课型、讲学时间、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课内训练题、课外训练题等内容。

• “教学案 ”的编写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学生学习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 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或注明该检测材料所在的资料。

3、编写过程

• “教学案”的编写过程体现“提前备课、集体研讨、优化教学案、师生共用”的精神。

• 教研组长会同备课组长开学初确定备课方式、参考资料和审核人,按照教学进度表分配给各位教师教学案编写任务,备课教师应该是全力以赴,不保留,做到资源共享。

备课教师需提前一周做好备课准备,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教学案”初稿准备好。

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由备课组长召集备课组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 备课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教学案 ”修改后交备课组长审核签字,最后由备课组长统一打印并送交文印室文印使用。

• 教学时师生共用教学案,教师课后在教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教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使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提炼成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教学资料的积累和传承非常重要。学期末将所有的资料整理打包一份自己保留,一份传给下一个学段的备课组。既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劳动,又提高了备课组的研究起点,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二)实施教学案的操作程序

(1)教师编写教学案:备课组长按照备课组的统一要求安排好教学进度表,课时安排到每周的每一节课,其中还包括测验安排、试卷讲评、习题讲评时间。

(2)教学案至少提前一天分发给学生,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新课内容,指导学生完成预习自我检测,阅读并力所能及地完成部分例题。

(3)课堂教学时先由教师引入,通过学生个人阐述或学习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就自学检测、问题讨论完成的情况作讲解,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体现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生先讲,教师后讲的原则。

(4)根据学生自学检测的反馈,教师对本节新课内容及典型例题进行针对性的精讲、总结、提出注意事项,并且对解题分析、方法、过程、步骤等作示范性讲解,不在多而在透。同时教师要在讲解上下工夫,要及时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5)例题同步练习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内完成,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结合训练情况,对存在问题加以突破。课堂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完成目标达成检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效果。

(6)课后让学生首先整理例题、复习知识,然后完成知识方法自我归纳,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概括化、简约化,也就是将大量的知识,归纳为几条基本的结论,用适当的形式正确地表达出来。

(7)完成课后反馈和探究与拓展,要求学生一定要按书面表达的要求认真地完成。教师在布置过程中,可根据班级情况灵活掌握,可增可减。第二天上交并由教师检查例题整理情况、批改课后反馈。教师批改后发还给学生,要求学生先进行自我订正,再小组讨论归纳问题所在,并记录在学习质疑与反思栏中。

(8)教师要及时督促学生完成教学案。教师批改时,要尽可能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重点辅导存在问题的学生,并根据学生答题时存在的普遍问题及课代表反馈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矫正。在平时单元检测题中一些题目直接出自教学案,以引起学生对教学案的重视。

(三)实施教学案的预设目标

1、从学生角度的思考

• 应具备预习提纲、课堂笔记本、课后作业本、订错本等多重作用。•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 课堂学习应更具针对性

• 学习主动性应更强

• 知识应得到及时反馈及时强化

•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从教师角度的思考

• 教学目标性应更强

• 教学效率应明显提高

• 教师应把握好教学的度

• 教师适时讲评、适时点拨、适时总结

• 应及时获得教学的反馈

• 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科学使用教学案的关键

(1)科学设计教学案的框架和栏目

(2)用集体力量科学编好每一份教学案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熟悉教学案使用程序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5)重视达标检测和反馈

篇7:工学一体化教学

——电气工程系一体化教学改革纪实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是我在开始“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来教学中感悟最深的。职业教育在探索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在新一轮的教改面前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才能培养适合经济发展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工学一体化也许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分组后小组成员在展示自己组名

学生在查询资料填写任务书

在学院全面倡导一体化教学改的大背景下,电气工程系作为试点,电工教学开始了“工学”一体化的教学试点,11秋维修电工(2)班作为试验班,全面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逐渐弱化了教师的的角色,强化了学生的角色,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充分调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作为引路人和答疑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改的摸索中,作为实验班的教师,我们从“理实”一体化教学向“工学”一体化教学转变,我们感觉最多的是需要更多的储备,更多的是课前的准备,通过一段时间运行逐渐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设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中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技能并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我们概括为“做中学”。逐渐在教学中为“做中学”的教学设备和校本教材做着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改变传统以教科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通过下发任务书,把学生的学习策划为一个个项目;在每个项目“工作任务”中,让学生明确做什么和做到了什么程度,在每个工作任务中通过小提示,小词典,拓展只等小栏目,介绍与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过程的知识。

在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勘查现场,使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工作环境中模拟训练,专业技能掌握得更快,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企业工作的需求,企业更乐意接受这样的学生,学生的就业率也就随之提高。

学生在自行设计电路图

小组成员在展示讲解自行设计的电路图 一体化教学改革之路是艰难的,实验班只是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根据目前的实践效果去不断地调整课程设置,开发相应的学材,逐渐完善教改模式。我深信,只要不断探索,虚心汲取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实践摸索,在学院、系领导的指导下一体化教学改革之路会越走越通畅。

作者:杨林

电气工程系 电工教研组

篇8:主体化教学论文

主体性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教学活动中, 倡导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这一教学原则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又突出地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客观地反映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和学生所处的地位。

一、对学生与教师两个主体及其主体性的认识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交往互动, 形成双边认识活动, 它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弄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及其主体性特征, 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基础。

1. 学生主体及其主体性

教学活动中首先得承认学生是主体, 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有在确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下,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教学的终级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观念, 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并掌握真理。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要关注学生的学, 把学生的学摆在首位。学生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 而非呆板被动地接收知识的机器,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内化才能完成。所以, 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看, 学生便是主体, 其认识活动的对象———教师和知识便构成了客体。教师应牢记这一点, 要让学生真正学起来, 思维动起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缺乏对学生主体的认识, 教师的教便会变得盲目, 就会回到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劳动对象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教师在实现劳动对象化的过程中, 要认真研究自己的劳动对象———学生主体的主体性特征。

第一, 主体自觉能动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 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为什么做, 怎样做, 这些都是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这种自觉能动性为每一个实践主体所具有。但在很多情况下, 人的能动性是潜在的、不自觉的, 要把潜在的、不自觉的能动性变为显现的、自觉的能动性, 即变为有意识性的和有目的性的能动性, 需要一定的条件, 特别是外部条件的刺激与催化。明白了这一点,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不能忽视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要努力创造条件, 积极启动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使其主动参与、主动适应和主动探索。

第二, 主体创造性。学生以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 既能动地认识客观事物, 同时又能动地进行着创造, 以及对原有模式的突破和对现实的超越。学生首先将学习到的知识经验化为己有, 经过一系列的意识活动同化到自己的认识结构中, 然后生成独立的自主意识和有序的知识系统, 这是一种创造。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经教师的培养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创造与升华。

第三, 主体自主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总是积极地自主地支配自己, 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实现自我价值、自我需要, 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要求教师努力创造自由、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自主学习、独立判断, 最终实现自主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共性以及主体性的个体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讲, 主体性教学就是差异性教学, 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 否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能是一种口号。

2. 教师主体及其主体性

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并不抹杀教师的教, 也并不是要求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从属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组织者与引导者, 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学生在学习中要获取知识与经验, 离不开教师的合作, 离不开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从教师的活动来看, 目的是要学生获取知识、技能、观念, 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活动对象就是学生和教学内容, 所以教师便是主体, 学生和教学内容便是客体。

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敬业精神、能力及态度、进取心、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在把握自己的认识对象、学生主体共性及主体个性差异、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等的基础上, 组织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实施主体性教学。

二、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间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 弄清两个主体间的辩证关系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关键。

首先, 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性的发挥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前提。社会对学生的总体要求, 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首先需要通过教师的主体内化, 然后分步骤、按计划地实施。教师主体要对自己的活动对象, 即学生客体进行深入的认识, 以掌握他们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同时对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有一个相当高认识,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离开了对教师主体的认识, 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盲目, 延长“悟”的过程, 甚至“悟”不出道理, 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甚至失去学习信心, 就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化地掌握知识与经验, 更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

其次, 学生主体的不断变化和主体性的发挥, 又为教师主体提供了新的客体内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状况要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策略, 教师要主动地去认识、分析, 并适应这个过程, 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 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和观念, 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与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实现了教学相长, 共同发展。

因此, 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是辩证统一的, 他们互相促进, 协调发展。

三、主体性教学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它要求通过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达到以下目的。

第一,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即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和实现自身发展的主体, 对学习具有一种使命感和主人翁态度, 将学习视为内在需求。在学习活动中, 能进行自我控制, 并能发挥自身的潜能。主体意识主要包括价值意识、应用意识、批判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等, 是能动性、创造性发挥的基础。第二, 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即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驾驭外部条件的能力, 能够自我设计学习目标, 对学习进行自我控制与管理, 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 形成自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三, 增强学生的主体个性。即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广泛的兴趣和开拓创新精神, 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有独立的见解和自我克制力。

在教学活动中, 主体性教育集中体现为主体性教学, 要求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其核心是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环境, 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实现自我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集中体现为“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 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 创造性地提出新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体性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而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则集中体现在如何“主导”教学活动。在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 给学生提供各种仿真的教学情境, 创设反思与再认识的机会, 对学生作“有指导的再创造”的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立足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突出学生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实施主体性教学,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在“导”字上下工夫。“诱导”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疏导”学生思维, “指导”学习方法, “领导”科学观察, “辅导”困难学生等。实施主体性教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应当体现出师生的双主体性, 体现启发性、激励性、差异性 (教师) 、自主性、愉悦性 (学生) 以及民主性、和谐性 (师生) 等特点。

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 当两个主体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时, 教学才具有活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1]李承武.现代教育学.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 1997.

[2]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3]胡俊杰.教师应有强烈的学生意识.教育探索, 1999 (5) .

[4]林为文.研究性学习探讨.福建教学研究, 2001 (2) .

篇9:浅谈音乐课堂的主体化教学

教育理论强调要充分地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从字面讲,二者并重,不可偏颇。可是作为教师都知道在课堂实践中能够真的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又并非容易之事。就目前绝大部分现象说,本该平衡的二者却渐渐偏了重心,尤其是职业高中,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目的取决于使儿童的认知构造得到发展,把内在的智力和潜力显示出来。如今的教育走向恰恰相反,在正确的政策面前,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跟着正确的方向走呢。目的只有一个,教育出更多的人才和更多的顶尖人才,为的就是祖国的明天,民族的未来。几年前我们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了,沉浸于悲痛的同时是否也思考了钱老对中国教育提出的一些观点,一些建议,发人深省。我是深有感触。为什么我们国家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得主,我们缺少的就是领军人才,领军人才是能够解决重要问题,进行主要创新甚至是解决创新的人才。小学初中高中完全是喂养式的,在大学勉强有改变,到大学才开始放养是不是放得太晚了?大家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么!一个牧场饲养牛马,一开始都用栅栏圈住,可是由于他们太野性老是破坏栅栏,后来农场主想了个办法,用电网围起来,那些动物在一段时间内吃到了不少苦头,他们就再也不去碰网,后来根本就不用开着电,为什么呢?长期的约束使他们缺少了野性。我们的学生小时候渐露的创新精神,自学精神,发明能力,爱好兴趣,渐渐在这种包办式教育面前流失。这是最宝贵的东西,这更是教育的目的。可是却越来越少、直到消失。老师们请你们把手放松一点,学生需要自主,给他们点自由。他们需要点“野性”。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不正是我们教师的任务?奋斗一生为的也就是这个。课堂是教育的媒介,所以这是第一个需要也是最需要改变的地方,给学生一个自主有效的课堂,迫在眉睫,作为音乐教师,我谈一谈自己对增加课堂自主性的看法。

(1)教学需要基础条件,一个音乐教室、一些普通并且基本的乐器、这些并非华而不实,这是教学中必要的,至少在音乐上是极为必要的,有了这些基础设施才能从本质上开始改变音乐课堂,为一节自主有效的音乐课堂提供客观条件。

经过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增加学生兴趣,音乐可不同于美术课,可以利用颜色线段来显示创作,也不同于语文课,用语言文字来描述,音乐是一种由虚无听觉到形象体验的经过。在农村教学中,有人说音乐是副科,这种观点我极不认同。我可以说这种观点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依然受应试教育所迷惑的错误观点。这是一个教师上课前所必须清醒理解的,自己如果还不清楚教学的目的,还怎么能更好教育祖国的花朵,怎么创造教学的奇迹。如果说教学设施是物质化的客观条件,那么一名教师的教学责任心就是看不见的客观条件。这两个条件是创造一个自主有效课堂的必要前提。

(2)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音乐课就应该有它自身的特征,比如在音乐课之前来段旋律优美的音乐或者歌曲,使学生提前参与到音乐的领域,与身边角色快速合并为一体,然后用音乐师生相互问候。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听觉能力,而且很好的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作为一个教师,亲和力是一个对教学很有帮助的素质。我是深有体会,大学之前我在课堂上一直是个害羞的人,每次起来回答问题都紧张兮兮,脸红红的。缺少的就是锻炼的次数,课堂没有起到根本的作用,只是为上课而上课,想来这真是一件压抑的学习方式,不管学生饿、饱、消化速度只是使劲拿所谓的“知识”喂他们。适得其反啊,让好多本来很有潜质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啊。这是帮助学生还是害学生呢?请放下老师的“架子”,把学生当做朋友,把自己放低点,把自己也当做和学生一样只是一个渴求知识的求学者。这样距离更近,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从你那里学到知识,你教得快乐,他们学得更快乐,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3)找准课堂的切入点,这也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责任,课堂上这个就是你的本质义务,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在此,何谓主导,就像一艘船一样教师就是把舵的舵手,学生就是在知识的大海里面遨游的船只,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用音乐使他们振作?艺术的力量同样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只是需要你去挖掘,歌曲种类会让人产生不同听觉反应,一些伟大艺术的产生过程也可以激励学生,生活中不缺少教材,只要你有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要想遇到这些问题能够游刃有余,必须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再改进中再学习。一个职业舵手也需要千锤百炼。当你能带领你的学生轻松的上一节丰富多彩的音乐课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4)课堂上的独立自主如何建立起来,学生需要一些自主求学的权利,让他们自己练习挑选,比如他们喜欢听什么歌,可以在上课前为他们播放,师生共同欣赏,下节课上课内容告诉他们,问问他们有什么意见,有什么需要。学生也需要一个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学会成长,前一段时间我有一个非常愉快的经历,排了一个合唱,因为这不只是学生参加,我也参与了,过程非常快乐,作为一个新教师在这个活动中迅速和学生打成一片。他们同样需要一个反思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吸取成功经验改正存在的错误,人无完人,更何况是认知结构还没有完整的青少年,他们需要这个平台来渐渐完善自己。

祖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人才孕育最大的摇篮就是学校,作为教师,作为一个爱国的人民,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课堂是学生的一个平台,也是教师的一个平台,教师更多的应该是服务,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请松一松你那双不舍的手,他们需要需要自主独立的学习。他们比我们更需要这样一个学习的媒介—课堂。在一个氛围轻松,教学设施齐全,学习方式有效的教育环境下一定能够孕育越来越多的人才。希望自主化学习能够给教育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让中国教育顺着民族逐渐强大的东风蓬勃发展,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可以具备一个优秀教师的素质,能力。希望我的学生是一群对知识充满“野性”的渴求者。希望他们能从音乐上得以升华,以艺术的眼光,哲学的思想面对社会、面对挑战。

上一篇:公务员面试工作结束 招考总成绩公布下一篇:安装标准化作业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