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型教学模式

2024-06-03

主体型教学模式(精选八篇)

主体型教学模式 篇1

一、“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数学教学的理论研究表明,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要任务, 就是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第二次创造”, 也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应该变被动、应付式的学习为主动、探究性的学习, 而不是教师强迫下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的主要目的, 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 让学生变成教学活动的“主角”, 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在学习中既能学到知识, 又能锻炼能力。新的教育价值理论提出, 教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从认知到实践再到创造的价值体系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认知和实践是两大主要元素, 培养创造能力是最终的任务和目标。

著名教育学专家罗杰斯认为, 一个人从一开始出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的心理, 在适当的情况下, 应让每个人的求知欲望都能够积极发挥出来。而“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正契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当前求知的心理需求, 能够让学生在适当的氛围内, 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的心理情感和认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古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也有关于“主体参与”的教学观念, 如“授人于鱼, 不如授人于渔”, 说的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所以, “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是符合当前教育教学理论要求的, 是对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大胆尝试, 必将增强新课程改革的成效。

二、“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与具体操作

“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根据教育教学的理论要求,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动性, 使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被充分挖掘出来, 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让学生喜欢学习、愿意学习、善于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最重要的特征是,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 学生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并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 教师应采用多种措施和手段让学生树立独立学习的意识, 让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学思想逐渐得到普及, 使学生的参与意识逐步增强、参与的积极性逐步得提高。“主体参与”是一种教学理念, 也是一种教学方式, 是对教学活动的充分展现。“参与意识”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能够积极投身到课堂活动中的意识, 主要是指学生内在的思想意识活动, 所以说, 学生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参与水平。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其具体的实践操作主要是靠教师的正确运用。

1. 课前预习,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所以, 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前预习中, 培养他们预习的良好习惯。为了能够获得课前预习的良好效果, 数学教师需对每一节课的预习内容准备一些问题, 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思考。教师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数学课程的重点、难点, 以便让学生在预习中收到实效。

2. 让学生相互交流, 主动参与。

这是课堂上主体参与的重要环节, 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 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之间可建立小组, 通过互动交流,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3. 精讲要点, 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一些存在的问题, 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 让他们相互交流;对于学生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 再由教师重点讲解。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从内容和方法两个层面去指导,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和学习方法的理解。

4. 做好小结, 让学生学以致用。

总结概括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而且它还是一种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为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 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并将这种能力逐步运用到实践中。所以,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所学的知识, 在总结的过程中提高能力。例如,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播放一些教学示范片段, 分小组让学生进行总结概括, 让学生分析出优点在什么地方?缺点是什么?需要有哪些提高和改进?然后, 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再进行总结分析。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性会被调动起来, 学习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总之, “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 能够给学生充足的参与时间, 树立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成为了学习的主导者, 成为学习的“主角”, 而教师则扮演着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协助者、组织者,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 广大小学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 逐步转变教学思维和模式, 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将“主体参与”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使新课程改革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2]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双主体四段六型感悟 篇2

一、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应该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般情况下,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都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定向自习后就要汇报、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目标引路,自主学习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得到了体现。

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绝不是“放羊式”的。具体说就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主要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设计问题、质疑问题、讨论问题、表达想法的机会,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学”,即教师少讲,学生多学。其优点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在这里实际上运用了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三是这种做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旦自学能力形成了,他们进步的幅度就会加快,而且终身受益。在课堂中教师要坚持

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有些老师放不开是因为不相信学生,要坚信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定能跳出优美的舞姿,给学生一片蓝天,他们一定会展翅翱翔。与此同时不能忘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体地位就像放风筝一样,风筝飞的再高,放风筝的线始应该终拽在手中!

二、正确对待课堂学生的错误,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在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中,其中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创造的迸发„„ 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我们容易忽略另一种“精彩”——错误。

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有着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难免会出错。对待错误,许多教师视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这样堵住学生迈向“错”的脚步,也就阻断了他们迈向成功的道路。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学生的一切,包括错误。正因这样,我常微笑着对学生说:“这个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发表大家的意见,错了没关系,没有谁天生就会,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如果你们都不出错,还要我干嘛。”其实,这不仅仅是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在于我有一个清晰的教育理念: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的,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课堂正是有了错误,才变得更加精彩。我们要让错误美丽起来,只有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师才是称职的。

三、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和促进作用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评价学生,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学生的互评,他们都渴望得到一定的认可,获得成功感,因此,评价应以激励为主。例如,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但表述得不够清楚时,教师千万不可全盘否定,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如果学

生的想法完全错误,也应用委婉的口气说:“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如果有的学生的想法出乎教师的意料,但很有道理,教师可以欣喜地说:“好!有创意!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当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言过其实,给人带来虚假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调枯燥,机械重复一些套语。

四、实施课改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双主体四段六型“教学模式其实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从教师的业务知识方面讲有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深钻教材,在真正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好前置练习,这样学生的定向自学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而且思维活跃的学生不知有多少奇谈怪想,这也就要教师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去应对。而且还要与时俱进,不但开拓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会让课堂充满生机。

(二)就教师的驾驭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前的课堂,基本上杜绝了学生个性化的问题,所以一堂课一般都是水波不惊。但实施双主体四段六型教学模式你根本难以预料学生会提什么问题,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所以这就要求老师拓展知识面的同时,要有更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三)实施“双主体四段六型”的课堂,师生关系更融洽了教师是走下讲台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有时甚至是零距离接触,这就使得教师的修养、品德、言行等直接影响学生。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有修身,要不断的完善自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生如何做人。

学生主体型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篇3

一、小学高年级美术学生主体型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的含义

学生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发现知识,并有机会分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课堂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二、学生主体型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建构的依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所以学生主体型课堂管理模式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2.心理学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观察力和辨别力,他们的思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喜欢自己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这足以说明我们的学生已具备了主体型的自学能力。

3.从美术鉴赏学科特点来看,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赏析,是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并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自己的艺术修养水平来解读,“主体型”课堂教学管理模式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并能较好地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学生主体型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建构的过程

主体型课堂管理模式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老师“坐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根据以上主体型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建构的依据,在上学期和本学期我大胆对高年级学生的美术鉴赏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摒弃以往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我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我的课堂我做主”。这种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是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操作,由点辐射到面,全员参与。首先,我把全学期的教学内容分配给全班3个小组、每个小组15个成员左右由小组长负责教学内容的分配,在按学生意愿组合的情况下注意男女生的搭配,注意表现能力强弱的搭配,这样更有利于每组之间的竞争和均衡发展,避免某些组出现冷场的局面。在指定的时间内,由小组成员集体备课,跟老师讨论教法,完成教案,搜集素材,制作课件等。

2. 学生“走上台”成为课堂的“主角”

上美术课的时候有小组选出表达能力强、口才好的同学担任该节教学的主讲教师,讲授新课。老师坐在下面,既做学生又当导演,根据学生讲课的思路,适时进行及时的引领。由于“主讲教师”早就能为上好这节课跃跃欲试,包括问题的设置、提问哪个同学都设计好了,讲起课来也是洋洋洒洒,与实习的预备老师比起来毫不逊色。同学们之间的问题回答,因为彼此之间都是同学,没有师生之间的界限和隔阂,所以回答问题放松自由,想象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经常爆发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和喝彩。每个小组讲完所讲内容后,老师都要根据讲课学生的表现和所讲知识点进行点评,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闪光点和微小的进步,给予由衷的表扬和鼓励,而对于因一时粗心大意、紧张或知识点掌握不牢出现的失误、错误,应给予真诚的理解宽容和良好的期待。

四、学生主体型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建构的效果

老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为学生学习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教学中老师可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班际间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老师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老师永远“高高在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形成。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坐到学生中”,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互相交流。

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这种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的實践,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又有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建构学生主体型课堂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不断地探索、完善和创新,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一个表演的舞台,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不是被动接受的。任何缺乏学习主体性的知识都是没有生成性的,更谈不上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和方法,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去分析、去探究,把握过程,得出结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我的课堂我做主”,我们不需要一模一样,我们不需要人云亦云,我们要质疑,我们要创造,我们要彰显个性,这样的课堂,才会多出一些轻松,多出一些欢声笑语,多出几许神采飞扬。

主体型教学模式 篇4

关键词: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教学要素,教学模式,教学模块

引言

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及学习理论指导下,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教学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所产生的教学活动进程中稳定关系的表现形式[1]。因此, 从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出发, 注重教学要素的特征, 融合教学要素的优势, 重构教学要素间的关系, 构建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 是达到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一、教学结构的分类

1.教师中心型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强调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 而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其优势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各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 但不足是强调由教师主宰课堂,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助长学生被动式学习的惯性, 不利于具有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培养。

2.学生中心型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其优势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但不足是强调学生的“学”, 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过分依赖学生的自控性, 不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 不利于达到教学目标尤其是情感类教学目标的要求。

3.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对上述两种教学结构彼此取长补短, 教师要对学生及其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进行总体的把握和组织, 学生拥有经过教师选择、设计和控制的学习资源。其优势在于教师既是主动的施教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二、教学基础要素的分类

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作为构成教学系统的三个基础要素, 对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入分析这三者的特性, 是科学建立三者间相互关系的必要前提, 是设计主导——主体型型教学结构的重要基础。

1.教学内容分类。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或建构生成的信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效的获取、加工这些信息而生成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教师应该对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属性有清晰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重视和了解教学内容的分类, 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获得、加工与生成知识和能力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教学内容较为常见的分类方式很多, 例如有:事实型, 事务的外部特征、名称、事件 (场景、事务、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概念型, 反应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符号, 原理型: (定性原理、定量原理) 反应事物之间关系和发展规律的概括性的描述 (定理、定律) ;推导型, 是由某些已知因素依据定理、公理等逐步推到获得结论的知识;操作型, 是关于如何做事、如何完成一项工作的知识, 通常为一系列动作、行为程序, 或者完成任务所需的步骤。

2.教学模式分类。教学模式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规范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框架, 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2]。常见教学模式大体可以分成如下三类:

(1) 主导类:主导类教学模式或称为替代性教学模式, 主要指的是此类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施教和对学生学习进行组织、指导的作用, 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典型的如传递——接受式、概念获得式、奥苏贝尔式等。

(2) 主体类:主体类教学模式或称为生成性教学模式, 主要指的是此类教学模式有利于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典型的如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抛锚式等。

(3) 兼容类:兼容类教学模式或称为指导性教学模式, 主要指的是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此类教学模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在前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扬长避短, 使前两者的优点相得益彰, 通过教师的灵活驾驭体现出主导类或主体类的作用。典型的如巴特勒的自主学习式、范例式、现象分析式等。

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需要一定的条件,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只不过存在一个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

3.教学手段分类。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从使用的广泛程度上说, 教学手段以载体形式划分则主要是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和网络技术教学手段。

(1) 传统教学手段。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指的是口述+黑板的形式, 其优势概括起来就是在于其信息交流的即时性、亲和性、交互性, 优秀教师的风采也会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良好的影响。

(2) 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使用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以动态的方式呈现每个知识点, 极大地增加了信息量, 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联想, 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识,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3]。

(3) 网络教学手段:网络技术教学手段用于教学可以使教师与学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互动交流, 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 有利学生自由选择发展个性。

三、教学基础要素匹配的现状

1.教学手段运用中的问题。传统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形态虽然没有严格规定, 但简单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而不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适应所带来不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2.教学模式运用中的问题。教学模式就是指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 依据一定的教学原理, 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稳定性、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和灵活性的基本程序。

在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科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手段的特点, 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就会显示不同的效果。但是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对教学模式的选择与使用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单一性, 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脱节, 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十分不利。

根据上述几方面的分析, 教师应该充分掌握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基本程序及其优缺点, 针对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根据教学手段的特点,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或方法, 通过重构教学要素间的关系, 构建出符合教育目标的教学结构。

四、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块构建

(一) 教学模块的内涵与架构

1. 教学模块的内涵。

教学模块是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主导——主体”理念的物化, 是教学结构的运行基石, 是科学地融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这三个教学基础要素而构建的教学策略范型。教学模块是载物、载法与载体有机的三维融合体, 其载物是教学内容, 其载法是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 其载体是教学手段。

2. 教学模块的四级架构。

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提出具有四级结构的教学模块架构:一级为教学内容属性分类;二级结合相应课程的内容属性和知识点拓扑结构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及采用的教学手段;三级是具体课程知识点的单元教学模块设计, 对于各知识点给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四级是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四级教学模块层次示意如图1所示。

(二) 教学模块的特征

教学模块的构建按照以下原则:由载物的属性选择合适的载法和载体, 由载法的特点和载体的形式设计恰当的载物, 其有主要特征是

1. 创生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从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出发, 进行教学内容结构重设, 变“线性教学设计”为“框架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交流方式从教学内容的属性分类出发, 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 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样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展示形态从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出发, 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变单一教学手段为综合教学手段。

2. 匹配要素关系:

教学模式的类型和教学手段的形态根据教学内容的属性、教学时空的条件和教学目标等进行选择;教学手段形态的采用根据其表现力、接触面、参与性等因素, 教学模式根据其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形态, 恰当匹配以优化教学效果和教学进程。

3. 规范教学程序:

教学模块的提出与构建, 科学的规范了教学进程和课堂教学行为, 同时提供了教师进行教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主动性的弹性空间, 可以有效发挥教师及教学团队的智慧与经验, 极大提高教学进程的效率。

(三) 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特性

本文主要通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要素的匹配关系来体现“主导——主体”的理念, 其在教学结构的运行中的具体体现是课程教学模块的分类构建与实施、针对教学模块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与网络教学平台。

在教学模块基石上构建的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基本运行程式为:内容分析——模式选择——媒介搭配——模块构建——教学实施, 其具备了现代教学结构的五个基本特性。其依附性体现于该结构设计理念在教学模块构建过程中的映射;其稳定性体现于该结构运行程式的可操作性与固态化;其动态性体现于该结构中教学要素的匹配灵活性和可塑性;其系统性体现于该结构是由教学要素在教学活动进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形式;其层次性体现于该结构可以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单元的层面运行。

结束语

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设计构建的一种新型教学结构, 它具有如下特色:

(一) 主导性与主体性兼容

教学结构通过教学模块设计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相关功能, 既能高效体现教师主动施教和良好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 又能给学生创造彰显学习主体的良好环境,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提供了了有力的保障。

(二) 指导性与操作性相辅

教学结构是针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进程进行研究和构建的新型教学结构。它来源于教学一线的的现实问题, 聚集了课题组成员和所在优秀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 为教师进行实际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程式和指导作用。

(三) 复合性与有机性统一

教学结构从单一教学方式发展成复合教学结构,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有机融合了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优势, 优化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进程, 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规范性与灵活性结合

教学结构的运行基本程式和教学模块的构建规则, 规范了教学活动进程和教学策略规范;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为教师灵活制定教学方案提供了参照范例, 避免了教学进程的无序性和随意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J].教育技术学报, 2008, 2 (6) :3-15.

[2]乔伊斯 (著) , 荆建华等 (译) .教学模式[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主体型教学模式 篇5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言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个性, 正面鼓励, 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意尊重学生个性, 细心捕捉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对于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均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 令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 也能取得进步, 并得到别人承认的心理满足, 从而在课堂英语学习活动中情绪稳定, 身心放松, 注意力高度集中, 并表现出较为持久的学习热情。要肯定成绩, 多鼓励少批评, 并提出新的要求,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新知识。

二、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效率的保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巩固, 课堂上大胆发言,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课后作业规范化, 每天坚持朗读和背诵, 运用多种方法记忆单词, 尽早学会查字典, 开展课外阅读、课外口语会话等。其中课前预习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教师可以在预习上下点工夫: (1) 针对性。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设计题目, 以便学生有效地学习。 (2) 启发性。外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获得运用外语的能力, 还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业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趣味性。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要采用多种多样多角度的办法,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刺激他们的求知欲,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 并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 产生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内在要求。 (4) 循序渐进。预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要让绝大多数学生学有所成, 体验成功。

三、设置合理的任务目标,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设计任务时应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刚开始设计的任务应稍微简单些, 让大部分学生都容易参与进来。如NSE Book I MODULE 5, 可设计如下任务: (1) 让学生看投影片两分钟, 然后关投影, 让学生说出画面中的food, drink and fruit; (2) Make a survey, 问一个朋友What would you like for breakfast/lunch/supper?然后给出调查结果; (3) 假如你晚上邀请朋友吃饭, 要去商店买食物、饮料、水果, 据此编写一个对话。

2.任务的内容要丰富。形式可以包括报刊、小说、学生的作品、电视作品、歌曲等。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状况进行让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动作活动,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热情。

3.任务的设计要有兴趣性、真实性。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效果及教学效果密切相关, 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设计的活动根本唤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达不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例如, 学习NSEBook II MODULE3‘Who has thecoin’, 教师可创设如下活动: (1) 简单介绍游戏规则, 同时处理新单词和词组; (2) 在教师指导下做游戏;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游戏规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角, 通过亲身参与活动, 描述游戏规则, 使其口头表达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又如, 在学完unit10TheSwedish Rock Band后, 可要求学生课后写一篇名为MyFavorite Pop Singer的文章。要求文中包含如下信息:Who’s he/she?Where’s he/she from?When and where was he/she born?When and where did he/she give his/her first concert?Why do you like him/her?Which of his/her songs do you like best?

四、培养学习毅力, 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

语言学习贵在坚持, 但不少学生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因此要不断了解学生的动态, 听取学生的意见, 帮助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培养学习毅力,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坚持不懈地学习英语。

五、设身处地, 激发动机,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去关心、理解、帮助他们, 对于他们在学习中不时出现的错误和面对困难所流露出的彷徨及经历挫折时所表现出的脆弱, 教师都不能言辞过激地予以责怪, 也不应简单地加以批评, 更不应粗暴地给予惩罚, 而应热诚, 耐心地启发他们, 精心地替他们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习题, 给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更多地对他们使用一些礼貌语言去加以诱导, 对其在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一时紧张与语塞, 教师则应和颜悦色地以充满信任的语言加以鼓励, 并伴之以期待的目光, 或投之以和蔼的微笑。无论其问题多么简单, 无论其回答问题时的声音大与小, 也不论其发音吐字的正确与否, 或其回答问题的对与错, 我们都应该用“good”、“very good”、“great”、“well-done”、“Come on, and you can do it better”等言辞予以鞭策, 使他们由此而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期待他们进步的真情诚意, 让他们从情感上深受鼓舞, 进而使其自尊心受到激励, 使其自觉不自觉地由内心深处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不甘人后的学习动机。

六、融洽师生关系, 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必备条件。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期待可以产生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 积极性的良好效应。在教学中尽可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并把热爱与严格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做到严慈并济。比如课堂上的抽查提问, 尽量不冷落后进生, 做到难题问优等生, 易题问后进生, 设法扩大提问和交际范围。

主体型教学模式 篇6

创业型大学问题近年来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日益成为众多高校改革发展实践的一种重要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创业型大学的创建行列中来,如英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作为一种新型的大学发展模式,创业型大学反映了高等教育与二十世纪的工业化进程以及二十世纪下半叶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之间的密切关联。创业型大学不仅继承了大学原有的传播知识和教学研究的使命,更强调大学在振兴区域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应承担的贡献。据此,国内外众多的学者提出了创业型大学的独特内涵,例如“从知识中收获资金的日益增强的兴趣,正在使学术机构在精神实质上更接近于公司,……总是与经济应用紧密相连的”[1],必须具备“企业的方式管理人员、知识和自身的能力”[2],应当“追求创业和市场导向,直接参与研究商业化”[3],在发展模式上“具有更强的资源获取能力、团队研究意识和更为有效的知识转移运作机制,更加强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直接作用,不仅要培养人才、创造知识、转让技术,而且要直接参与并服务于创业活动”[4]。但是,必须认识到,创业型大学的提出并不仅仅意味着社会经济功能的简单嵌入,也不意味着只是大学在原有教学、科研等功能上商业性、企业化功能的独立拓展,即从短期与形式上看,是否创业型似乎只是衡量大学本身与社会经济活动联系的紧密与否,而从长远和内在要求来分析,创业型发展模式的确立,必然要求在原有教学和科研领域引发相应变革,也就是说,不同于其他社会经济主体,高校的“创业”,必然要求从科研能力这一高校核心要素获得创业的持续动力,必然要求从人才这一主导产品上塑造和输出一大批满足社会经济需要的创业型人才。从高校的永恒使命来看,后者尤为重要。向创业型转型的微观基础是解决高校教学体系面向创业型大学建设目标的激励机制问题,其主体涉及校院系和教师个体各个层面,其中教师是创业型大学的核心元素,对教师主体的激励问题尤为关键,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对切实推进高校创业型办学模式的转型具有现实意义。

1 创业型大学的特色和发展模式分析

尽管不同国家的创业型大学建设所处的背景和发展环境不尽相同,因而有其各自的特征,但是仍然拥有一些共性[5,6]:(1)强烈的创业价值取向,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突出的创业价值取向是奠定创业性大学的意识基础;(2)具有在各自研究领域中有较强科研开发和商业开发实力的研究团队;(3)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具有追求商业效率导向的组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4)有将学术要素和商业要素整合成新的组织模式的能力,如大学—工业研究中心;(5)创业理念和操作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受到重视,鼓励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在学习研究训练中对高校创业实践的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参与。

从实践经验看,成功的创新型大学发展模式也存在着不同的道路选择。

1.1 从强研究型大学向强创业型大学的现行拓展的发展模式

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教授称之为“政府—企业—学校”的三螺旋模式便是针对美国那种从研究型大学转变为创业型大学的模式上提出的,如众所周知的MIT。正如媒体所言“MIT是美国最富创造力的发明家大学:研究人员与工业生产之间没有隔阂。事实上,不仅MIT如此,美国很多创业型大学都是把“诱人的尖端技术以及与其相称的利润”作为其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将远大的“学术抱负”和商业上“与尖端技术相称的利润”相互结合,才能真正造就一批有用的学术英才和技术创新的高手。

1.2 从弱研究型大学的非线性跨越的模式

例如英国沃里克大学,在名校济济的大不列颠,早年的沃里克只不过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然而,时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校的特色办学之路已享誉欧洲。在90年代初,这个学校一半外界的收入主要是国际学生学费,职业培训、短期课程,而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沃里克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成为一所富有特色的创业型大学。

另外,我国在探讨研究型大学发展模式时,借鉴学界对研究型大学的划分方法,将创业型大学划分为创业Ⅰ型大学和创业Ⅱ型大学[7]。其中创业Ⅰ型大学多指具有很强创业实力(如上市公司、科研开发、专利)的全国重点研究性大学;985高校,创业能力高于研究型大学平均水平,且每年学校创业盈利占学校预算的重要部分,也可根据创业能力大小再细化为盈利型大学和创收型大学。创业Ⅱ型大学指可以是非重点院校,但根据本校特色,结合自身优势,利用会议供应,工程合作,短期课程,培训等途径实现创业要求的学校,且学校也得到可观收入。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一种发展模式,无论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基础条件为何,注重教学领域的配套改革,注重从人才培养的创业型转变为创业型大学的深化发展提供长远的人力保障,是上述众多成功模式中的共同特征。

2 创业型大学建设目标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分析

2.1 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前文已谈到,人才培养的创业式转型应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因此,相对于传统办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创业型大学应更加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环境的主动适应,更加注重考虑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潜能对社会环境加以改造问题。因此,在创业型大学的视野下,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即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要善于识别机会,敢于将自已的设想与创意付诸实践,使毕业生不仅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还能积极进取,影响和改造环境,成为社会变革的参与者。总而言之,创业型大学应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坚持教育为经济、政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的合格人才。

2.2 创业型大学的教学分析

创业型大学因为扮演了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新角色,它的传统的学术概念也因此发生变化,总的来说,创业型大学中的教学不应是孤立的、理论的、专注于本科的教学,而应是和大学里的研究、服务以及研究生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基本思路是:必须让学生在“真实世界环境”中运用和检验他们的学术知识。重点是打造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和核心要素,涵盖三大模块,即创业学科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创业实践课程:(1)创业学科课程,是指根据高校创业教育目标,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创业教育学科理论知识和创业理论知识而设置的基础理论性课程,主要由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创业理论知识课程和科技人文知识课程构成;(2)创业活动课程,是指为指导学生获得直接创业经验和创业信息而专门设计的一种以活动为中介的课程形态,如的创业计划大赛、全校性创业教育论坛、学生创业社团、商业调研等;(3)创业实践课程,是指为完善学生创业知识结构,让学生参与现实的创业经营管理,主要分为模拟创业实验和创业实践两类。这是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方式,是创业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应当说明的是,这三大模块不是简单的分割,在实践中可能有交叉、融合。

3 创业型大学建设目标下教学激励机制的构建

必须承认,长期以来,纯粹的知识传授或理论研究训练已经成为多数高校教学主体习惯和较为稳定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从教师到校院系教学主管部门均缺少面向社会经济服务开展教学设计的足够信息和经验。相反,在相对封闭的教学评价系统下,从教学主体的投入产出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良性教学收益反馈机制。这意味着人才培养教学转型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如何推进教学体系自觉高效地对学校战略转型作出及时响应,尤其是如何推动教师队伍走出早已轻车熟路并处于低成本“良性复制”的传统教学活动,通过深入提炼、创新和面向社会经济实践的再学习,主动在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创业教育的探索,对创业型大学的建设至关重要。本文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切实建立推进教学转型的激励机制,以提升教学主体面向创业型教学所必需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合作意识[5]。

3.1 倡导优胜劣汰以培养竞争意识

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创业型大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市场过程密不可分,而优胜劣汰是市场的不二法则。很难想象,作为创业型大学的核心元素,教学主体可以这一过程中游离于市场法则之外。现实的情况是,国外的创业型大学都是富有竞争意识的大学。因而,国内高校要建设创业型大学,必然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树立危机感和使命感。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出于教师个人发展和进步,以及参与同事之间的竞争、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的要求。因此,建设创业型大学,首先要从人身上做文章,从队伍建设入手,积极尝试优胜劣汰,下决心打破终身制,不仅要能者上,还要庸者下。

3.2 鼓励不拘一格以培养创新意识

创业与创新密不可分,建设创业型大学,就必须全方位树立创新意识。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通过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工程,系统构建创业学科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体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同样,在服务社会方面,也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加以解决。但是,必须认识到,实现上述转变,需要广大教师付出艰苦、细致和长期的创造性教学改革的努力。为此,要通过调整教学主体教学绩效和质量考核评估体系,体现对面向创业教学的各种有益尝试的鼓励。要建立制度性保障,允许大胆突破传统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下的各种貌似规范而无助于创业创新人才素质塑造的各种条条框框,甚至应允许在这一创新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误。

3.3 突出需求导向以培养市场意识传统的大学以文化机制维

系其组织特性,而在创业型大学中,则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组织对其成员的整合(马志强)。为此,处于教学和科研一线的教师应在锤炼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基础上,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切实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视学生为“顾客”,将学生的需求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以学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同样在在科研上,要改变当前过于依赖政府纵向课题的现状,积极主动地与企业界联系,挖掘企业需求,争取更多更大的企业横向课题。为此,要建立促使教与学双向沟通的制度规范,鼓励以需求和最大化创业教育实效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提升来之社会经济工作实践的研究课题的校内评价地位。

3.4 扶持团队教研项目以培养合作意识

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型教学转换往往需要精品型课程甚至精品型专业平台来实现创业教育思想的系统、有机、互补的展开,绝非是单个教师纯粹从各自课程出发,单打独斗或随即布局,而是要以专业(职业)为基本单位,统筹谋划、整合创新。同样,创业型大学科研课题常常以项目的形式出现,需要不同学科部门、不同学术领域的教师以学科为纽带,相互协作完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将企业作为自己科研成果的需求方,更要视其为合作伙伴,积极地与企业打交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要建立对教学研究团队及其对专业培养格局有重要影响的创业教学改革项目的扶持政策,以激励教学主体善于和乐于合作攻关,保障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和质量水准。

3.5 强化业绩质量观以培养品牌意识

从国外的经验看,成功的创业型大学必须具有很好的社会声誉和品牌知名度,因此,国内高校要发展成为创业型大学,作为高校核心的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品牌的建立是学生、同事、学校和社会等充分认可的结果,有利于教师在学校获得更好的发展,在社会上争取到更多的客户资源。在提升教师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反过来又会促进自身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这就需要通过建立以业绩质量为核心的考核制度,突出学生和社会服务单位在创业教育质量评定中的发言权,以激励广大教师夯实自己的基本功,在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更加卓越地履行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责,为自身和学校赢得荣誉,打造良好的品牌。

摘要:创业型大学建设目标越来越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选择。创业型发展模式的确立,必然要求在原有教学和科研领域引发相应变革,向创业型转型的微观基础是解决高校教学主体面向创业型大学建设目标的激励机制问题,其中教师是创业型大学的核心元素,对教学主体的激励问题尤为关键。从创业型大学的特色和发展模式认识出发,分析了创业型大学建设目标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认为应着眼于倡导优胜劣汰、鼓励不拘一格创新、突出需求导向、扶持团队教研项目和强化业绩质量观,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激励机制。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教学主体,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亨利埃.兹科维茨.夏道源等译.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Keiko Yokoyama(2006),“Entrepreneurialism in Japanese and UKuniversities:Governance,management,leadership,and funding”,Higher Education(2006)52:523-555.

[4]丁亚金.走向创业型大学之路上的问题与挑战[J].合肥理工大学学报.2010,(6):56

[5]朱永跃.创业型大学视野下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探[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16-120.

[6]陈涛.创业型大学特征分析[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8,(10):67-69.

主体型教学模式 篇7

(一) “关键利益主体”相关内容介绍

古村落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众多, 而我们从古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垄断性旅游开发经营权作为主要关注点来审视和界定古村落旅游中的关键利益主体, 结合国内的古村落开发实践及有关文献研究可以发现, 在大多数情况下, 地方政府、外来企业和社区居民是旅游开发中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地方政府主要是指古村落所处的一级地方政府, 即市县级地方政府。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外来企业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指以控制, 或者至少是介入古村落旅游总体开发与经营为主要目的大型外部投资商;另一类则是经营餐馆、旅店等的小规模旅游商业的外部资本。本人研究的外来企业主要指前一类, 它们的介入直接改变了古村落旅游地的利益主体格局。当地社区主要指古村落型旅游地的村民。本文基于关键利益主体的视角, 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例, 对引进外部大型投资商的古村落型旅游地管理体进行分析, 并针对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信会对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二) 分析框架

1. 地方政府

在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中, 市县级政府起着具体操作、部门协调等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这里重点要讨论的就是这一级地方政府。从我国古村落旅游地的管理现状来看, 上级政府将古村落的管理权和监督权委托给地方政府, 由地方政府代理成为古村落的日常管理主体-充分责任主体和财政支持主体。事实上, 地方政府在古村落遗产的管理中, 面临着多重目标和任务。地方政府不仅负有引来投资商发展古村落地区的旅游业、搞活地方经济、让更多的人接受古村落遗产地的教育功能, 实现古村落遗产资源的文化价值。同时, 作为监督者, 在发展旅游时考虑古村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监督经营者的经营行为, 保护古村落遗产。

2. 外来企业

随着古村落旅游的发展, 外部资本越来越多的介入到古村落旅游的开发中来, 使他们成为古村落旅游地的重要利益主体。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 本文研究的外来企业主要指以控制, 或者至少是介入古村落旅游总体开发与经营为主要目的大型外部投资商, 它们的介入直接改变了古村落旅游地的利益主体格局。这些外来企业在政府机构的引导和监督下, 通常通过获得古村落一段时间内旅游的经营权, 进行旅游地开发、旅游资源利用、环境改造治理等商业开发行为, 凭借古村落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这些企业在政府机构监督下致力于古村落旅游地的开发、经营和管理, 推介旅游产品和旅游地形象。

3. 当地社区

当地社区的居民在古村落型旅游地中不但是古民居的所有者, 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民情等本身构成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当地社区的存在及其对旅游发展所持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旅游地的存在与发展。从我国古村落旅游地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 当地社区居民最大的利益需求就是通过发展古村落旅游地的旅游业来增加就业、收入,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社会福利和生活状况,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可知, 社区对古村落旅游地的利益分享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一是要求按比例分享旅游地门票收入;二是要求旅游地经营税收按比例提成;三是要求旅游地经营者向当地社区缴纳一定的资源使用费, 以配合当地社区的发展要求。一般来说, 当地社区居民对旅游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认识要经历一个过程, 最初社区居民对古村落旅游地的资源保护认识不够, 在当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他们能够意识到旅游的开发影响到其生存环境时, 他们对古村落旅游地的保护才开始重视。

二、案例的“关键利益主体”分析及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探讨

古村落的旅游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政府投资经营、企业租赁经营、个人承包经营、村民集体经营。黄山宏村的中坤模式属于是企业租赁经营的典型代表。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例, 研究古村落型旅游地经营管理模式之企业租赁经营模式, 在此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宏村的这种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 宏村具体情况介绍

宏村始建于公元1131年, 因该村落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效融为一体, 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的旅游业正式开始于1986年, 但是一直以来宏村旅游业发展都是步履维艰, 直到1998年中坤工贸集团入驻宏村, 宏村将十年的经营权转让给该公司, 并且成立了京黟旅游开发公司, 一揽子承包经营宏村古村落的旅游, 宏村的旅游开始有了很大的发展。从1998年至今, 宏村旅游门票收入持续上升, 宏村旅游业也一直持续稳步发展。外资的引进虽然带来了诸如雄厚的外部资本、先进的管理理念、营销体制、景区先进的管理人才等等优势, 但是由于关键利益者之间的种种矛盾的出现, 在这期间关键利益者之间进行了很激烈的斗争。

(二) 宏村旅游管理与开发经营中各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分析

1. 地方政府角色分析

在这场招商引资中, 黟县县政府以古民居旅游资源和古祠堂群建设项目土地使用权为投入, 形成股份合作经营态势, 与外来资本———北京中坤科工贸集团共同组建了“京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宏村, 其旅游开发与经营权被县政府所控制, 并且承包给了外来资本, 当地政府及其他各级政府部门只负责处理行政事务, 不干涉经营者的开发管理活动。在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 地方政府肩负着对外来企业的引导和监督的责任, 不能让其盲目的开发;同时, 在古村落旅游开发中, 有很多公共物品是外来企业不愿意或者无力提供的, 如非游览线路上的古建筑, 社区的基础设施, 居民的公共福利等, 因此需要由政府来提供。

2. 外来企业角色分析

1998年, 北京中坤科工贸集团租赁经营黔县境内包括宏村在内的三个主要古村落和以餐饮、住宿为主的中城山庄, 总投资2 518万元, 经营期限为30年, 同时, 其在黔县成立京黔旅游开发总公司, 负责宏村旅游景点的日常经营活动。于是就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租赁经营的宏村模式。北京中坤科工贸集团入驻宏村后, 引进了雄厚的外部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营销体制。中坤集团利用宏村本身具有的资源优势, 再结合其先进的管理和营销体制, 进行旅游开发,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中坤集团不仅需要建设旅游地点设施, 也要适当负担旅游地周边配套设施建设。

3. 当地社区角色分析

企业租赁经营模式下的宏村, 在其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过程中, 当地社区居民对于旅游开发决策和旅游的收入分配完全没有发言权, 在直接承担了旅游开发成本的情况下却得不到充分补偿, 很多就业机会被外来者获取, 只有一小部分人通过提供住宿、出售旅游纪念品和跑运输等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由于对旅游开发决策和旅游的收入分配没有发言权, 且在旅游收入分配过程中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所以村民对于公司的旅游开发始终抱着漠视的态度, 也不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什么。如果政府也不作为的话, 那就真正面临维护主体的缺失了。

(三) 宏村旅游管理模式总结分析极其存在的问题

根据宏村旅游经营管理过程中各关键利益主体的角色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 对于引进外资经营的宏村来说, 是一种企业租赁方式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租赁模式的经营方式虽然有很多优点, 如可以引进雄厚的外部资金、先进的管理模式等, 但是在引进外部资本之后, 就会使得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 如果处理不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势必会给各利益主体之间带来众多的矛盾。在租赁经营的宏村模式中, 一开始就发生了地方政府角色定位的错误。居民与地方政府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在古村落旅游开发中, 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古民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当地村民私人所有或者村集体所有, 如果政府仍旧像在出让公共类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经营权时那样单方面与外部旅游开发商直接立约, 而将村民排除在外, 显然是不合适的。

三、对策分析

对于企业租赁经营的宏村模式, 本文已经分析了其优缺点, 那么针对现行宏村旅游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提出了一些缓解问题的措施。具体如下: (1) 政府应该强化自己作为规范者和协调者的角色, 另外利用自己独特的平台和资源, 有针对性地充当旅游市场上的营销者和引资者的角色。各级政府应该互相配合, 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有效地介入古村落的开发。 (2) 作为古村落旅游资源的所有者的村民主体应该是旅游开发中的主体;而且社区的参与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收益分配的层次, 而是应该扩展到旅游开发决策的全过程。 (3) 关于外来资本, 我们比较倾向于外来资本和社区开发相结合的方式, 可以为开发提供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理念, 有利于落实古宅文物的维护和环境的治理。总的来说, 应该建立古村落旅游关键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 对租赁经营模式的古村落进行有效的规划与管理。

摘要:村落旅游起步早, 发展后劲足, 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涉及众多利益主体, 因此, 基于关键利益主体的视角下, 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为例, 对企业租赁型古村落旅游地管理体制进行分析, 并针对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相信会对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关键利益主体,古村落旅游,企业租赁,宏村

参考文献

[1]李洪波, 吴建华.试析旅游景区中的权力关系及其管理体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8) :51-55.

[2]郝迎成, 郑丽丽.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措施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10, (1) :197-198.

[3]张国超.我国文化遗产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研究[J].天中学刊, 2009, 8 (4) :67-72.

[4]翟毓花.探索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新模式[J].管理创新, 2007, (50) :49-50.

主体型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两型社会,社会责任会计,会计主体

2007年12月7日召开了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简称“两型社会”)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由此, “两型社会”这一新名词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重点探讨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关于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体这一会计学理论问题。

一、关于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的两种观点

目前学术界对于“两型社会”建设中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体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两型社会”建设中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体包括企业和政府两个主体 (双主体论) ;第二种观点认为“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就是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体 (单一主体论) 。

双主体论:即政府和企业都作为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主体。其理由是: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职能的不断加强, 政府在协调企业短期效益和社会长期效益方面担任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 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 对社会整体利益应负有考核责任;作为企业最初的社会责任就是追求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 正如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所认为的“在一个自由社会, 公司组织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一个, 即在从事公开的、自由的和无欺诈的竞争游戏规则下, 使用自己的资源从事旨在实现公司股东利益的行为。”基于上述两方面原因, 产生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也就是说,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实际产生于国家宏观调控和企业微观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两个方面, 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体应该包括政府和企业这两个方面。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对政府和企业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结果进行分析和披露。由于社会责任牵涉各方利益, 企业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对所发生的财务状况一一披露, 并且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有可能不愿意分析和披露真实的财务状况, 所以必须依赖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 如果离开政府的帮助, 企业就不能顺利达成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 而如果没有企业提供的信息资料, 政府就无法说明完成责任的情况。因此, 要想达到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目标, 就必须将政府和企业两者共同作为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主体。

单一主体论:即企业作为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主体。其理由是: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体系中, 政府是站在全社会的角度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 虽然国民经济核算包括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些内容, 但是反映的却是政府行政部门的一些考核指标;而企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自己的经济效益。由于出发点不同, 方法体系、核算指标、反映方式都不相同, 将两者作为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体是不科学的。所以, 大部分学者更加支持第二种观点, 认为社会责任会计仅仅是指狭义的社会责任会计, 即把企业与社会相互关系作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对象, 并以此为中心, 形成一种“宏观 (社会) ———微观 (企业) ”共振型会计模式, 在该模式下把企业作为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主体。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得知, 双主体论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等同”于会计主体, 单一主体论则将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对象作为会计主体, 两者都没有抓住“会计主体”这个概念本身进行分析, 而是用其他概念替代, 略微显得有些牵强。笔者认为, 应对“会计主体”涵义进行深入分析, 从而找出“会计主体”与“企业”作为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体的共同之处, 由此分析得出企业就是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主体。

二、企业会计报告主体的界定

1. 会计主体的涵义。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此概念是1586年意大利人唐·安杰洛彼得拉在撰写《会计人员有规则地记录复式账簿的指针, 即最有秩序的教育》最先提出来的。目前,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 会计主体假设是为了明确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以及经济权利和责任的归属问题而设计出来的一种基础性方法, 是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基石。

我国会计学者葛家澍认为, 财务会计是一个立足主体, 面向市场, 提供该主体关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在财务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中, 主体假设是第一个假设, 解决对谁进行会计核算这一问题。主体假设的作用就在于它规定了财务会计所处理的经济事项的空间范围, 从而规定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与边界, 即为谁报告、报告谁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 根据主体假设, 可以明显地将企业同市场区分开来。主体假设表明, 财务会计报告的边界应是企业, 而不是市场, 在本质上, 财务会计只提供某个特定企业的微观经济信息。至于宏观决策, 则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再加工。

2. 会计主体的形成及会计主体假设的作用。

会计主体起源于经营主体这一概念, 它的形成与经济组织的独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尤其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契约理论的产生使得会计主体的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也略有不同。我们可以根据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变迁来分析会计主体的变化过程。在工业社会进程中, 企业历经独资、合伙和公司等组织形式的变迁, 会计的含义也随着企业的发展变迁而赋予新的内涵。现代企业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将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 因此会计主体假设的一个最重要作用就是将企业与它的所有者在经济上、财务上严格地分开。可以说有了主体假设, 企业就不会涉及其他主体的财产和产权, 也不会涉及所有者个人的财产和产权, 企业向市场传递的财务信息就会严格地以该企业 (主体) 为边界进行会计核算和分析报告。

3. 会计报告主体的界定标准。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 各种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于2010年3月11日共同发布了一份关于报告主体概念的征求意见稿, 这份征求意见稿将报告主体定义为“一个关于经济活动的限定性区域”, 有关这一限定性区域经济活动的财务信息可能对那些难以直接获得以下两类信息的当前或潜在权益投资者、贷款人及其他债权人有用。这两类信息包括向主体提供资源所需的决策信息和用于评估主体管理层及董事会使用所提供资源的效率及效果的情况。

这份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作为报告主体应具有三个特征: (1) 主体的经济活动正在进行、已经进行或将要进行。 (2) 这些经济活动能够与其他主体的经济活动及主体所处的经济环境客观地区分开来。 (3) 关于主体经济活动的财务信息与财务呈报目标所要求提供的信息是一致的。根据我国目前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这一原则, 我们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路来确定企业是“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体: (1) 明确财务会计的目标, 并且明确会计主体在实现财务会计目标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 (2) 将这些参照物视为会计主体的范畴, 并将其融入具体的会计准则之中, 以此来为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服务。 (3) 为保证作用的发挥, 会计主体应具备怎样的属性 (如控制) , 依据这些属性去设计或寻找某些参照物 (如法律主体、分部、集团等) 。

三、“企业”是“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体

1. 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目标决定“企业”是“两型社会”建设中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主体。

“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简称, 是指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 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资源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的“节约”不仅仅是指在消费领域或其他经济活动中对人、财、物的节省或限制使用, 还要求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过转变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结构布局, 通过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等手段实现以少的资源创造多的财富。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要遵从自然规律, 以最小的环境投入达到社会经济的最大化发展,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 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用会计的语言反映和披露“两型社会”建设的成果, 需要我们借助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而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目标是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目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是以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为导向, 以传统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借鉴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 采用以货币计量为主要计量方式,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的信息系统。那么社会责任会计主体必须围绕此目标进行选择:是政府, 还是企业?还是两者兼有?

目前, 我国政府会计报告的主体仅局限于政府 (部门) 、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 这种标准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报告主体难以反映政府资金运营活动的全过程, 它反映的是政府的宏观投入;而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细胞, 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却得不到应有的价值反映, 其社会责任会计目标很显然不能在以“政府”为主体的会计体系中得到体现。因此, 政府作为“两型社会”建设中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体是不合适的。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 企业应看做是社会经济、政治系统的子系统。其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不仅要对其所有者负责, 而且要对社会公众负责。企业应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承担应有的责任。在这种系统观点下, 企业的受托责任也有了显著的变化, 它不仅包括“财产托付论”, 还包括“社会资源托付论”, 即除了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外, 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使用者, 企业必须定期报告其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的完成情况, 这也就构成了会计中受托责任的主要内容。在这种责任关系下, 企业的受托者由单一的出资者扩展为整个社会, 并且企业的受托责任也有了双重性质, 即包括了以体现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责任和以体现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 这与“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是一致的, 因此“企业”更适合做“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体。

2. 从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分析“企业”应作为“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体。

SA8000、环保法、社保法等一系列的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出台, 完善了企业的外部环境, 便于企业编制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从提供更准确、更详尽的会计信息, 更好地实现会计报告目标的角度来看, 企业比政府、社会公众更容易掌握资金运动的具体情况, 对环境资源的运用更具体, 对经济事件的处理更直观, 因此更适宜作为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体。

社会责任会计是传统会计的延伸, 其理论框架可以借鉴传统会计: (1) 现行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核算主体是企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第一条规定:“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制定本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 (2) 从“两型社会”社会责任会计要素论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会计要素 (如社会交易、社会成本、社会效益、社会收益、社会资产、社会负债) 所反映的经济事项都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因此企业作为“两型社会”建设中的财务报告主体是合理的。 (3) 从“两型社会”社会责任会计内容论证。“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主要有:企业收益方面的贡献;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对社区的贡献;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计量、记录、报告的重要内容都是由明确的会计主体记录的, 并且是由企业内部提供可以查证核实的资料, 因此企业是“两型社会”建设中的财务报告主体, 因为它可以清楚、准确地为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公众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3. 运用“污染博弈理论”分析“企业”应作为“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体。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作为社会责任会计主体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呢?笔者认为, 应该抓住“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一核心问题, 下面我们用保罗·萨缪尔森的“污染博弈理论”对企业进行分析。

(1) 样本选择。

样本选择对象:武钢股份 (600005) ;华菱钢铁 (000932) 。

样本选择参数 (如下表所示) :

数据来源:方正证券官方网站。

样本选择结果:截止到2010年9月30日, 通过对各项参数的比较, 我们认为武钢股份和华菱钢铁是最佳样本。

(2) 用污染博弈原理对“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社会责任会计主体进行分析, 如下图所示。

(1) A方案表示当华菱钢铁和武钢股份都采用低污染政策时, 华菱钢铁因销售带来的收益是100单位, 而武钢股份收益是200单位, 社会总收益为300单位。

(2) B方案表示当华菱钢铁采用低污染政策, 武钢股份实行高污染政策时, 华菱钢铁收益为-30单位, 而武钢股份收益为120单位。社会总收益为90单位。原因是由于实行低污染政策需要改造设备、治理环境, 会使资金投入增加, 单位成本上升, 在市场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失去价格优势, 从而销售额下降, 当费用大于收入时, 造成亏损。而武钢股份由于采用高污染政策, 不需要费用投入, 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华菱钢铁的产品, 从而依靠价格占领市场, 使得销售额大幅度上升, 因此收益是120单位。

(3) C方案表示当华菱钢铁采用高污染政策, 武钢股份实行低污染政策时, 华菱钢铁收益为120单位, 而武钢股份收益为-30单位。社会总收益为90单位。理由同上。

(4) D方案表示当华菱钢铁和武钢股份同时实行高污染政策时, 由于产品成本一样, 使得销售价格相同, 因此两企业的收益均是100单位, 社会总收益为200单位。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就单个企业做市场分析而言BC两种方案都是高污染企业收益大于低污染企业。说明企业在相同区域内高耗能企业如果不受政府管制, 为追逐最大利润任意向大气和河流排放三废等产品污染物, 那么不进行环境治理的公司就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如果进行污染治理就必须投入成本, 那么其价格就会提高, 在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在同行中不具备竞争优势, 因而销量受损、利润下降。如果边际成本>边际利润, 企业销售收入不足维持支出时, 企业就会破产。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 (物竞天择原理) 就会在第三方干预下形成D区中的非合作下的纳什均衡, 既然市场调节失败, 就必须由政府引导通过建立“两型社会”这样的经济试验区, 从政策层面调整经济结构, 制定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使企业向A区移动, 进入“低污染”区。

从社会总收益方面而言, ABCD四个方案相比, A方案社会总收益明显高于其他三个方案, 由此可见, 企业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不论是出于政府的需要还是企业自身获利能力的需要, 企业在政府引导下都会用一定的资金进行污染治理, 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 企业是“两型社会”建设中社会责任会计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因此企业是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主体。

参考文献

[1].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to Increase Its profits.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970;9

[2].张珊珊, 罗华.论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社会责任转变及竞争优势形成.商业时代, 2009;35

上一篇:路宝下一篇:变电站变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