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身份高中历史论文

2022-07-03

摘要:以公民教育理念为基础,对高中历史课程和公民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个有效的途径使高中历史教学能够更好地实践公民教育理念。关键词:高中历史;公民教育理念;素养维度对个人、家庭、民族和国家来说,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道德的重要途径,是强调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一个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主体身份高中历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主体身份高中历史论文 篇1:

以核心素养目标为线的高中历史论证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摘 要:论证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明显提高高中阶段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文章主要围绕如何以核心素养目标为线促进高中历史论证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分析了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育的不足与采用论证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抓住学生思维,梳理论证脉络;定位关键节点,构建论证基础;开展小组合作,加强论证逻辑;深化师生交流,保证论证效果等有效建构高中历史论证式教学模式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论证式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教育在各学段学校内如火如荼开展,但在实践中,在何种教学方法之下,在何种教学模式之下,才能够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落实,成了学校与教师们共同思考与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高中学生拥有更加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与观念,核心素养教育的渗透效率不能与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预期相匹配。加之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内容难度较大,知识内涵丰富,更加需要有效教学方法的辅助。论证式教学模式,充分考虑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与高中历史教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育不足分析

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知识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较大的区别,学生需要通过了解、分析最终掌握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学习难度较大。而在核心素养教育落实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由于自身教育素质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相匹配,导致教师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育的片面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以下不足。

(一)思维启发不足

各种历史核心素养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一在于,高中历史教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启发程度不足。这种不足的产生,往往由于高中历史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深度不够,对学生引导方法并不科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中历史教师本身对核心素养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进而导致教师在课堂中开展核心素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出现了一定的片面性,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不能够更大程度的扩展,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认知的深度与广度,不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构建。

(二)探究深度不足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二在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深度不足。这种不足的出现,往往前期由于学生自身原因引发。高中历史知识与之前学生接触过的历史知识存在相似性,这往往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认知,认为只要回顾从前学过的知识,就能应付高中阶段历史学习,导致学生在探究知识过程中屡屡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刨根问底式的深度探究。

(三)知识联系不足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三在于,教师为学生所做的知识联系不足。这种不足的存在,依然反映出了高中历史教师对核心素养教育的片面理解,而这种片面理解在于淡化了对不同核心素养组成部分之间关系。这部分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够在单个核心素养教育概念引导下,为学生开展形式不同的学习活动,但如果要将核心素养教育组成部分中的几个或全部组成部分加以综合,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则不足以完成这部分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受到的综合性启发减少,没有形成对核心素养的综合性感知。

二、论证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必要性

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正确感知,不仅不利于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客观联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以及培养学生的不同核心素养。论证式教学模式,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出学生在知识探究中的主体与主导作用,教师真正转化为引导者的身份,更加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自然而然达到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而论证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启发学生历史学习思维

论证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落实,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在论证式教学模式之下,完全由学生主导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面对教师给出的材料或者是教材当中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完全与对应知识相接触,围绕着知识展开探索,能够使学生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与论证自我观点正确性的角度,对于启发学生历史学习思维,解决历史学习问题,得到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而言具有积极作用。

(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论证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歷史学科中的落实,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论证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别,主要在于实践性。学生在论证式教学模式中不仅主动性更强,并且实践性更强,学生脱离了原有的理论阐述模式,在实际探究活动或者是在与其他同学思想碰撞中,得出对所面对问题与知识材料的正确理解,使得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论证式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

(三)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

论证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落实,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论证式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且其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实践,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不同的学习场景,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有效融入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高效探究知识内容的途径,不仅使得学生能够更快拉近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并且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在论证式教学模式中得到快速提升。

三、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历史论证式教学模式构建途径

论证式教学模式对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采用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学思想,使学生不自觉沉浸在对历史知识的论证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探究过程,而学生自己也能够在论证式教学模式下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别样魅力,并且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构建论证式教学模式,需要以核心素养目标为线索,搭建论证式教学模式的整体框架,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究知识与广泛提升核心素养水平的有效环境。

(一)抓住学生思维,梳理论证脉络

高中历史教师在以核心素养目标为线索中构建论证式教学模式,首先必须重视高中阶段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对所见材料与知识内容开展分析、提出观点并加以证明的学习思路,进而刺激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逐层深入的探索,在抽丝剥茧顺序中掌握历史知识的内涵,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同时高中历史教师抓住学生的思维加以锻炼,能够帮助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掌握梳理个人思路的正确方法,面对论证式学习内容时,能够在順畅论证脉络下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例如:在“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出现的几位思想家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谁的思想中体现出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而谁的观点又只是针对封建统治者?”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制作表格,理顺对不同思想家观点的认识,以此为基础提出自己的论证观点。但有学生不能顺利分析其中的差别,教师引导学生对思想家的人生经历以及时代背景出发,与思想家的观点相对应,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起论证思想家观点与批判封建制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在正确思路的帮助下正确阐述,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二)定位关键节点,构建论证基础

高中阶段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存在不明确知识重点的现象,往往同等重视,这种学习现象的存在,影响学生在探究知识过程中的效率。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键节点加以定位,使学生能够掌握论证过程中观点阐述的重点,不至于在论证过程中出现重点偏差的现象。这种定位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在史料实证以及历史理解核心素养方面的表现,提高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学习表现。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综合问题“分析秦朝、汉朝以及明朝的主要经济政策,并判断对人民产生的具体影响,根据历史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研究教材与史料基础上,基本认为秦朝的“重农抑商”与汉朝的“盐铁工商”政策有利于百姓的生产生活,而明朝的“海禁”政策却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学生在论证过程中通过历史史料的佐证以及对上述几个朝代中商业政策的重点加以分析,完成自己的论证过程。

(三)开展小组合作,加强论证逻辑

高中历史教师开展论证式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论证逻辑进行引导,使学生的论证过程能够更加客观,也使得学生的整个论证过程更加可靠,形成一次又一次完整的知识深入探究与知识理解水平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仅凭教师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学生的论证思路不免有些狭窄。

例如: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询问学生有关分封制对今后朝代启示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讨论,从分封制的产生缘起、作用影响、产生的弊端等方面加以论证,在这过程中,有些学生的论证逻辑由于受到“分封制已经被历史发展淘汰”观点的影响,在论证过程中偏向分封制的弊端。在小组合作中,这种不平衡的论证逻辑被其他学生纠正,共同确定了上述综合的论证逻辑,论证完整性与客观性有所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也在合作与探究中有所提升。

(四)深化师生交流,保证论证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内涵较为深厚,其中的历史事件涵盖了对世界发展、朝代更迭、人生成长、价值选择的多种描述,对学生的整体论证能力提出了挑战。

高中历史教师在落实论证式教学模式中,在充分尊重学生探究与论证自由的基础上,更要明确自身职责,对学生尚不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因此,教师还需要做好面向学生的交流工作,全面掌握学生的论证过程与其中的内容,从中判断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确定引导学生的角度,避免学生陷入错误与非客观的论证过程中。教师的成熟经验与学生的深入论证探究过程相结合,为学生的最终论证效果提供保障,学生的历史价值观与核心素养也将得到更多提升。

结束语

论证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的构建需要有核心素养组成内容作为线索,将其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完成探究与论证的完整过程,在论证中增进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在论证中提升核心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解功星.鉴别与运用——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0(32):118-119.

[2]王征军.高中历史教学中审辩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高考,2018(23):196.

[3]汪加龙.讨论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运用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7(01):98.

[4]周成明.高中历史课堂史论结合教学探微[J].中学教学参考,2016(31):95.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下高中历史论证式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课题批准号FJJKXB20-73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张宜婢

主体身份高中历史论文 篇2:

公民教育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引入

摘 要:以公民教育理念为基础,对高中历史课程和公民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个有效的途径使高中历史教学能够更好地实践公民教育理念。

关键词:高中历史;公民教育理念;素养维度

对个人、家庭、民族和国家来说,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道德的重要途径,是强调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一个方法。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青少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面对这种现象,各个国家教育界共同关心的一个话题,就是怎样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而丰富的公民教育素材就存在于高中历史课程中。我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开展公民教育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公民情感培養

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情感,是高中历史教学基于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情感维度应该做到的,也是应该推动学生的民族意识过渡为世界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是要突出历史教学中的“共情心理”,对学生的世界意识进行培养。比如引导学生通过德国纳粹在二战时期引起的恐怖战争,更好地认识对于世界和平来说狭隘的民族主义会带来怎样的破坏,对历史的悲情和厚重进行更好的渲染,使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得到有效增强;又比如,通过对《圣雄甘地》的教学,对世界性的“爱和理解”进行探讨,幫助学生树立基于世界公民的历史使命感。二是将高中历史民族性内容纳入世界范畴内进行组合教学,有效扩大教学内容的外延。比如,教师在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和其他一些政治制度进行对比,比如,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公民道德培养

致力于学生公民道德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基于高中历史课程与公民教育的道德维度应该做到的,还应该使学生建立法制观念。一是将法律维护社会道德的精神本质揭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象征着法律尊严的一些事件,比如张海超“开胸验肺”、公民孙志刚之死等等。二是明确古代法与现代法的不同,强化学生“刑”与“法”观念的区别。

三、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评价学生历史成绩主要都是依据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而对于历史学科公民教育的开展来说,这种忽略过程只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是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为了建立更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公民教育起到帮助,对于只注重学生书面考试成绩的评价方法进行改变。比如,除了考试成绩,教师还可以采用课堂观察法、行为记录法、学生自评法来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在评价主体上,也应该把专家、学生、管理者都纳入评价体系,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做法。学生在这种多元化主体的评价方式中,不再是单纯的被评价者,而是成了评价主体的一分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行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所以,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就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对于公民教育的开展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第二课堂

公民教育可以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潜移默化的工程。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外,还有一个进行公民教育的有效手段就是开展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更好地开展公民教育,就应该对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资源进行积极的开发和利用。

为了对学生更好地开展公民教育,高中历史教育就应该将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更好地利用起来,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比如,十一国庆节、五四青年节等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各种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在这些纪念日之前,再利用这些资料和图片进行有关的纪念展览活动,这样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使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得到很好的增强。比如,在九一八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抗日战争遗址,然后拜访一些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以“抗日战争”为主题写一些小论文或报告。通过这些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对抗日战争形成更加感性的认识,增强自己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再比如,在五四青年节时,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身边或者网上相关的一些图片和资料,在学校或者班级里举办展览活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责任意识得到有效增强。

总之,促使学生具备与公民身份相适应的情感态度、公共知识以及群体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自己身为公民的责任意识就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涵。公民教育理念作为纠正社会不端行为,顺应社会发展大局的趋同性教育体例,应该和高中历史课程保持高度一致,从而为公民教育理念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实践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学校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追求[J].全球教育展望,2009(4).

[2]王鹏.中国社会本土化视域中的公民教育及其概念结构[J].中国德育,2010(3).

作者:陈艳

主体身份高中历史论文 篇3:

浅析高中历史情感教学

【摘要】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现实的能力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有效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实效性。此外,高中历史情感教学法实施是建立在尊重历史事实、与教材相符合等基础之上。本文将首先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的实施前提、条件、效果和目标进行分析,进而结合自己多年来的高中历史经验为在历史情感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感教学;教师;学生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学法是历史情感教学的重要范畴。所谓“历史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掘历史教材或资料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一种教学方式。作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历史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利用历史情感因素以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为基础对学生实施历史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歷史观并获得完美历史教育效果的教学模式。

一、高中历史情感教学的实施

1、高中历史情感教学实施的前提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而高中历史情感教学的实施就是建立在高中学生这一心理情感基础之前上。具体来说,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思想还比较单纯、认识事物的思维比较单一,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模仿心理和极强的个性可塑性。在这个时候,教师运用情感教学的方式来实施高中历史的教学,可以直接对学生认识事物、判断正误的能力培养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甚至绝对性的影响。因此,基于以上对高中生心理情感的分析,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实施历史情感教学是行之有效的。

2、高中历史情感教学实施中教师需具备的条件

高中历史情感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饱含情感,寓情感于教学资料和与学生们的交流、互动中,融情于景,融情于物。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饱含情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偏离教学内容,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之外,而是以历史“主人公”的身份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也就是说,教师在描述和评价某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候,就好像自己是亲身经历者一样,生动得揭示历史事实、历史规律。在语言上,要求教师用精炼、灵活生动、公正客观的话语来把历史事件和人物传递给学生。在教学姿态上,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的多种肢体语言,用饱含喜怒哀乐的情态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通过对教师的各方面的要求,学生就可以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上,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3、高中历史情感教学实施的理想效果

一堂完美的高中历史课堂应该是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发挥下,通过教师情感因素的主导,师生之间的密切沟通和交流合作来完成的。教师的讲台就像演员的舞台一样,学生就是观众,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富有吸引力的表演,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并使学生在观看表演的过程受到一定正面的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学法的理想效果,是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富有丰富情感的氛围,使得学生们的求知欲、注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教学思路紧密结合。学生们在教师的精彩演说下,积极响应教师的提问、自觉提问和做笔记,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过去了,课下学生们还意犹未尽。这就是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情感教学希望达到的理想效果。

二、高中历史情感教学的目标

1、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社会最根本的看法。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正确的世界观也是要建立对这一历史现实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用公正、客观的观点来给学生们传授这些历史现实。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人生观,就是一个人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人生问题态度和解决的认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正确得教育学生用自己的劳动来创造自己的人生,引导学生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而不是有危害的人。通过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实施情感教学法,帮助学生们理清这些概念和情感去向,有助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能力

教师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学法,就应该用公正客观的历史评价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形成正确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所谓公正客观的历史评价,就是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评价历史,用辩证唯物的历史主义观察社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一切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防止片面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发生。

3、培养学生强烈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具体来说包括,对祖国的文化和特色有强烈的感情并引以为豪,无论身处何地都对对祖国的成就和同胞有认同感。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历史情感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高中历史情感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尊重历史事实

在高中历史情感教学实施过程中,无论是使用何种实施方式都应该建立来对历史现实客观公正分析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历史现实。比如,在现在的影视屏幕上有很多描写历史的作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被罗贯中描写的人格特征主要以狡猾奸诈为主,但在历史上,曹操是一位多才多艺,集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书法家为一身的人物。如果学生没有真正的了解历史现实,仅凭这些作品就对曹操这个人物妄下评论,评价就有失偏颇。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就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2、和教材相符合

教材是众多专家历史研究的结果,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按照课本讲授,不能出现有悖教材的现象。比如对北魏孝文帝的评价,有人认为是进步的,有人认为是错误的。教师不应只依据自己的主观评价就讲授给学生,应该充分依据教材内容,对孝文帝改革给予正确的评价。

四、总结

高中历史情感教学法就是在教师情感的引导下,以感染学生们的情感和激发学生情趣为目的,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曹小文. 中学历史教学的情感教育研究[D].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2007.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 心理学习[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钟启泉, 安桂清. 怎样理解历史课程标准[J]. 历史教学, 2005(8).

【作者简介】

黎冬梅(1975—),女,重庆开县人,本科学历,工作单位:重庆开县实验中学。

作者:黎冬梅

上一篇:品牌经营企业竞争论文下一篇:商务英语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