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方法谈

2024-06-21

声乐教学方法谈(精选十篇)

声乐教学方法谈 篇1

关键词: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声乐教学改革

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类教学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正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声乐教学的改革对人才的综合性、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必要趋势。因此,高校声乐教师教师要能够就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现阶段的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表现的现状

(一)声乐教学模式过于单调

现阶段,普通高校声乐教学基本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来说比较适合专业音乐类的高校,虽然它有其自身的优点,但不可避免的也存在很多弊端:普通高校的声乐类学生专业表演和音乐高校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时师范教学方面也与师范院校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样看来,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专业的发展。

(二)声乐教学目标定位不清

立足于当前的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来看,大多数都是按照专业音乐学院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并没有为自己准确的定位,只一味的追求演唱的技巧,而忽视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

(三)声乐教学没有突出特色

当前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没有突出的特色,基本上是对专业音乐学院教学的模仿。要能够真正与专业音乐学院区别出,就要求能够发展自身的教学特色。我国目前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十分单一,缺乏对社会话题的关注,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严重脱轨,并没有与时俱进的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二、普通高校声乐学现状谈声乐教学改革措施

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必须进行声乐教学的改革,切实提高对音乐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艺术类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笔者将针对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表现出来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创新教学模式

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课堂中,教师要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声乐教学改革、实现“以专多能”的目标,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要创新教学模式,大力开展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探究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真实的专业体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走向工作单位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普通高校可以按照自身条件,经常性的举办一些高校联盟音乐竞赛、高校音乐节等活动,把声乐教学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带到实际的生活中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与此同时,普通高校还可以开展学生提前走向工厂、社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平台,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对学生的声乐学习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一般而言,高校声乐教学课堂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目标的影响,要能够切实提高声乐教学的课堂质量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在进行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要能够准确的定位教学目标,既要能够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还要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说,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必须明确并且坚持高素质艺术水平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声乐教学科学有序的融合到整个的教学体系中。通过这样的声乐教学课堂,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声乐欣赏水平,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艺术类人才。

(三)突出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社会

一方面,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练习,并结合相关的基础知识开展有效的教学课堂。在向学生传递基础的声乐知识和技巧的同时,也要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将知识理论带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声乐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感觉”,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因素,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能充当“引导”的角色。所以说,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要能够突出实践教学,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帮助学生找准“感觉”。

另一方面,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开展声乐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能够帮助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创作,挖掘学生内在的音乐潜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与此同时,声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充当授课的“小教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音乐魅力,提高学生的声乐整体水平。

三、结语

浅谈声乐教学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发展

声乐被称为艺术歌唱,它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中职学校的声乐课中,教学目的不是培养歌唱家,而是想通过全面的系统教育培养出诸多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当下,中职学校必须通过拓宽专业知识途径、更新教学观念、开拓多元化的音乐课程、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使中职学校的声乐教学能够实现良性发展。

一、声乐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行为自制力也比较差,缺乏专业学习的思想,对知识的深层理论理解能力还比较欠缺。针对这样的学生,作为中职学校声乐教学应从这样的学生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学生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声乐授课体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形式的改革

中职学校声乐课程的开设形式不要像以前那样的死板,一个老师面对一个班的学生进行授课,或是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而是采取小组课的教学方式,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观察老师对其他同学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在这其中去体会老师是怎么提出其他同学身上的不足点,和老师怎么去帮这些同学改进他们的缺点。通过这样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直接教育或间接观察,学生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综合声乐素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

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是与歌唱姿势、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协调统一密不可分的。掌握正确良好的姿势是学习歌唱的第一步,是练习好发声和歌唱的重要课题之一。歌唱时,身体自然直立,精神饱满;双脚稍分开,重心站稳;头眼平视,双肩略向后,小腹微收;脸部自然,根据歌曲内容而做出相应的表情;演唱时,要处于精神振奋状态。如果姿势不正确就会使演唱者的形象、音质、音量、音色受到影响等,所以只有养成良好的歌唱姿势,才能更好地歌唱。

3.正确的科学发声方法

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仅凭理论知识和文学资料去进行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它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来逐步完成的。那么什么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呢?声乐家管林曾定义:“所谓科学,就是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一种唱法,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能适应一定的作品,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二是能适应一定演员的声音条件。如果这两方面都得到满足,那么这种方法就是科学的。”

4.加强歌唱中“字与声”的结合

声乐是一门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是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有机结合的产物,它通过艺术的咬字,吐字,归韵,收声和旋律的完美结合,深刻、细致、形象地表达出歌曲的内容和情感。然而,中国名族声乐的传统建立在“以言为本”的基础上,字正腔圆为其重要的审美原则。字的发音直接影响着歌唱者的声音走向。只有“字与声”有机结合并融为一体,才能使歌声富于艺术感染力,音乐的主题思想和形象才能表现出来。因此,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字与声”的协调练习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5.强调歌唱的处理和表现DD“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的演唱”是声乐教学者与学习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演唱作为音乐的表演门类之一,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带给观众的感受是最直接、最真实、最有力的。好的演唱者通过塑造真挚、生动、深刻的感情形象去拨动人们的心弦,让人随着音乐的旋律律动,感受着歌者饱满的激情。或喜悦欢愉,或悲伤愁苦,或平静深沉,或跳跃激昂。它给人的教导与启迪也是潜移默化的,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的。重中之重,莫过于一个“情”宇,对歌曲情感的真实感受让演唱者充满激情,演唱时真情的自然流露感染着观众;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反过来又影响着表演者,从而达到演唱艺术的最高境界。然而,一些中职学校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但是对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却经常忽视。作为声乐教师应通过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完整科学的,并且有层次感的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体系来指导学生的声乐专业学习,把基本的声乐基础理论课和声乐艺术实践表演课融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二、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声乐学习做到因材施教。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科学的和正确的训练,逐步提高中职学生的声乐专业水平。声乐演唱艺术是一种复杂的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要求演唱者积极热情地投入,所以,教师要努力激发和培养中职学生学习声乐艺术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1)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引导学生多读音乐书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要改革声乐教学方法,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来,以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激发学生内在潜能,进行作品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在我们接过我们一份从未见过的乐谱的时候,就意味着开始了。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反复地朗读歌词,以达到弄清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中职学生还处于入门时期,他们对自己往往不是很了解,在这方面,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和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选择适当的歌曲进行教学,然后根据这类的声乐歌曲,要求学生还没有进入演唱前要朗读歌词,分析主题和歌曲结构,从而发挥自己潜能的演唱。

四、声乐教学必须要和艺术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实践的成败得失中调整和提高自己

声乐教学不经过艺术实践的检验就不是成功的教学,可以说艺术实践是声乐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外延,艺术实践和课程教学两者之间彼此补充、彼此促进。学生的艺术实践是他们在声乐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再现。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能促进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而且可以起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可以净化学生心灵和升华学生的思想。通过实践教学还可以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帮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胡钟刚,张友刚.声乐实用基础教程[X]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xx.

浅谈声乐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声乐教学;主观能动性;通俗语言

在声乐教学工作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那么,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是否能够让学生全面、有效地接受教师的意图,声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一、声乐教师如何交给学生学唱的入门钥匙

在声乐课堂上,声乐教师对学生存在问题要及时指出并且点到为止,讲话不要太多。给学生理解消化的空间,让学生能够靠自己去琢磨、去领悟。在课下,声乐教师对存有疑惑并且刨根问底的学生,要细致地讲解。这样的学生,说明他动脑筋了,那么教师的解答要耐心、不厌其烦。节省出课堂练唱的时间,在课下多讲,解决唱的问题,是为启发学生的悟性,把声乐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到宝藏。

那么,声乐大门的钥匙究竟是什么呢?开启声乐大门的钥匙有三个:分别是想、听、看。

声乐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述声音的感觉,如,“贴着咽壁、吸着唱、从后背开始送气直到头顶、胸腔打开、喉咙打开、深呼吸、声音落下来”等都要让学生主动地去想出来,也正是依靠着“想”去完成的。

声乐教师的范唱以及欣赏大师范唱,会逐渐树立学生正确的声音概念。当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时,在自我唱的过程中依靠着“听觉”来调整声音符不符合规范,检查声音对不对。

声乐中的“看”指的是形象思维,在想象之中的用“看”来完成调整歌唱发生的各种运动,在“想”的指导下较容易得到声音向后唱再向前反射的感觉。在心理活动的指令下,把注意力放在“想”上。如果学生能在“想”的指导下进行歌唱,并且在歌唱的同时把“听”和“看”结合到一起,三者统一就可以获得美好的声音效果,学生掌握了这三者,也就掌握了声乐入门的钥匙。

二、声乐教师教学中如何抓住重点,在矛盾中找到平衡

对刚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在音乐、语言、声音、感情、表现力上必定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诸多的问题和矛盾中,声乐教师应该从哪里入手解决呢?

初学声乐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嗓子紧、声音不通的问题。这是由于歌唱发声时,声门和气息闭合的矛盾结果。光喘气不发声,嗓子就不紧,一唱,声带闭合得力量越大,气和嗓子的矛盾越大,这种矛盾产生的阻力会给声带带来压力,歌唱发声就很困难。如,挤卡、憋气、干白的声音,声音不通。声乐教师如能在此处指导学生“想”着胸口打开,“看”到胸口,“听”到落在胸口的共鸣音响,便解除了学生嗓子周围多余的力量,让喉咙得到了解放,获得自由的歌声。这样简明的教学法,抓住了声门和气息的主要矛盾,解决了这个矛盾,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音量的平衡是歌唱音区中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动听的歌声一定是协调、平衡、统一的声音。但是很多学生把声音唱得太响,音量过大,结果毁掉了自己的嗓音。

没有平衡的音量和统一的音色,是构不成协调的声音的。中声区先要唱得自如、舒服,而后高声区则在心理平稳的状态下唱出来。要想得到音量的平衡,最重要的是无论在何种音高上都能唱出干净、明亮的共鸣音色,音区之间有统一的音色。

三、声乐教师教学中语言的突出性

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形象、通俗、准确的教学语言,针对每个学生在歌唱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科学指导。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课时,人数3~4人。每个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都存在着相同却又各自不同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歌唱的同时,更要对单个学生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指导,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彻底解决每个学生在歌唱中存在的问题。

教唱的语言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语言的运用一定要非常的准确,学生才能清楚和明白教师的意图。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体会、琢磨、推敲、验证,真正理解教师的教唱语言,进一步得到声乐的启发。学生在歌唱时普遍存在嗓子和下巴紧的问题,声乐教师都会强调前颈部和下巴要放松,这是对的。那么,放松到什么程度呢?教师要讲得明确、具体,让前颈部和下巴没有任何感觉,就对了,学生能真正领悟到这个感觉,就是最好的。过于抽象、难懂的语言都不利于学生声乐的学习。教师讲到声音时,形象生动的语言更能让学生找到正确的歌唱感觉。例如,在声乐课上,教师常用的一只手的五指向里“拢住”声音,表示“拢住”的感觉;声音的感觉像是“吹瓶口”;音就像是“珍珠”,气息就是把珍珠穿起来的“线”……

声乐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使学生听得懂,理解声乐教师上课时讲话的意图,才能准确地调整自己的声音。教师通俗的语言,沟通着学生的思想,教授正确的歌唱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教唱,学生感到上课轻松,学起来也就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大学初等师范学院音乐教研室)

浅谈声乐技巧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4

1 关于两点拉开

气息支点和共鸣焦点必须拉开。在发声支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气息支点向下 , 共鸣焦点向上, 二点反向、滚动成拉开。

气息支点向下, 要求发声的动力来源于振源体下方的腹部横膈膜部位。实践证明, 运用来自腹部横膈膜部位的气息支持 (腹式呼吸) , 是最好的歌唱呼吸方法。例如:人们在说话、散步等一般的活动中, 主要使用呼吸肌肉群, 不用吸很多气, 也不需深呼吸。因而, 呼气肌肉得到的锻炼多, 而吸气肌肉群得到的锻炼少, 只有大声疾呼, 激烈活动, 干重活时, 才需要深呼吸, 吸气肌肉群才能够得到锻炼。我们唱歌时恰恰需要这样的呼吸, 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 两者才能够平衡、协调一致、力量均等适应歌唱的要求, 使声音富有坚强的支持力。在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吸气能力的训练, 在练声和歌唱时, 始终强调有吸气的感觉, 才能更好地进行歌唱活动。

共鸣焦点向上, 要求把声音共鸣的焦点安放在振源体之上的高位置上。高位置有如下的优越性:

1.1 能够延长歌唱的寿命, 同时歌唱时感到不费力

有的人往往只唱二三首歌, 嗓子就感到疲劳, 甚至有的人唱一二句高音, 嗓子即刻变得嘶哑。原因是发音部位太低, 声音位置不高, 声带经不起低部位声音的共振所致。

1.2 能够得到理想的“混合共鸣”

为了得到悦耳动听的声音, 我们首先要处理好基音与泛音的关系, 低泛音与高泛音的关系, 从中得到理想的“混合共鸣”。在“混合共鸣”的基础上, 找到高的声音焦点 (高位置) , 这样我们所得到的声音, 就一定是既干净又悦耳的乐音。如在听音乐时, 音响低频开大了, 声音听不清;高频开大了, 声音刺耳尖锐。当音调调节准确了, 声音就悦耳。即是这个道理。

两点拉开, 应首先把气放下, 这样声音的发出才是安全可靠的。当然, 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做到因人而异, 切忌生搬硬套。如初学时有的人声音重, 气息僵, 发声不自如, 遇到这种情况, 有时从抓高位置入手也是可行的。不管运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教学, 都应凭感觉体验、凭耳朵识别、凭智慧调节。教师必须善于灵活机动地、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特殊的情况和个别现象, 符合科学发声的规律,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关于三点平衡

用局部的观点看歌唱活动的三点平衡, 呼与吸的平衡, 就从训练吸气肌肉群的保持功能入手;发声活动的平衡, 主要训练真声带与假声带挡气功能的结合;协调和平衡, 以及声带长短, 厚薄的调节。共鸣位置的调节与平衡, 只有处理好上、下、前、后各部位共鸣的协调关系, 才能产生理想的“混合共鸣”的效果。

三点合理的平衡时, 各部位的状态、感觉和相互关系大致如下:

呼与吸的对抗产生的压力大, 是因为发高音的需要此时吸气肌肉群保持吸气状态的感觉应强, 声带变短变薄, 边缘振动, 假声带挡气积极, 共鸣管感觉上比唱低音时要细、长, 共鸣焦点向后、向上更集中;呼与吸的对抗产生的压力小, 是因为发低音的需要。此时吸气肌肉群保持吸气状态的感觉比唱音高时略弱, 声带全振动, 假声带挡气比唱高音时应略少些, 共鸣管感觉上比唱高音时略粗宽些, 虽说共鸣焦点在上腭, 但感觉上必须特别注意保持在高的位置上。

三点平衡是一项复杂而细微的体验, 发声活动中面部、唇部, 甚至肩部、双手以及不必要的活动和紧张都会对声音效果产生影响。为了获得理想的混合共鸣, 必须获得最好的基音共鸣, 这是因为丰富的泛音共鸣来源于最好的基音共鸣。基音共鸣的质量 (音质) 之好坏, 决定于气息的控制与保持声带的调节, 喉头的位置、共鸣腔的调节等方面的协调工作是否恰倒好处。在声乐教学中, 应该用你的耳朵和感觉去鉴别、去体会, 在合理的平衡中寻找各自最好的音质和音色位置, 也只有当三点的关系既协调又合理时, 效果才是良好的。

3 关于三点成线

发声时, 气息冲击声带的瞬间产生了发声点。点与点之间的余音 (泛音) 感觉上应成线。点是声音的骨架和基础, 线是声音的灵魂, 即旋律。气息支点是声音的发出点, 发声支点是声音的产生点, 共鸣焦点是声音的结果。这三个点在感觉上应成线。

声音的传播应成滚动式的抛物线, 因为抛物线比直线的传播更远。从发声共鸣的观点看抛物线, 它还有利于获得整体的混声共鸣, 它能使声音的能量得到加强, 使微弱的音波扩大, 使人的整体形成一个新的声源, 从而美化了由它产生的丰富的、富有穿透性的共鸣效果。

不同性质的歌曲, 有不同的唱法, 对点和线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欢快、跳跃和进行曲性质的歌曲, 在演唱中要加用“断音唱法”。发声点要有弹性, 在点和线的关系中, 以点为主, 点中有线。例如:《林中的小鸟在歌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玛依拉》等歌曲。

庄严的颂歌要用“半连音唱法”, 发声点要求清晰, 线条要连贯, 点和线的关系并重点线结合。例如:《为祖国干杯》、《我和我的祖国》、《帕米尔, 我的家乡多么美》等歌曲。

亲切内在的抒情歌曲要用“连音唱法”。发声点用内含感, (含在旋律中) , 线条要匀称、连贯, 在点和线的关系中, 以线为主, 点在线中。例如:《我爱你中国》、《乡音 乡情》、《我爱五指山, 我爱万泉河》等歌曲。

歌曲进行深入细致的一首歌曲, 经常可能是二种或三种唱法同时存在。因此, 歌唱者必须在演唱前, 对分析和处理, 找出旋律的线条并作出恰当的安排和润色。应注意的是线有粗有细、有明有暗、有起有伏;点有强有弱、有断有连。为了获得预期的效果, 呼吸的控制能力是根本, 能否始终保持深呼吸时的吸气状态, 是线条的形成和存在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 歌唱者和声乐教师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声音观念, 即处理好三点关系。然后再根据歌曲性质、内容和风格等特点, 结合声音在气息支持下发出的声乐技能, 使感情和技能融为一体地去进行歌唱。因此, 笔者认为将“声乐三点”的技巧用于声乐教学中显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管林.论声乐训练[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

[2]沈思岩.声乐讲座[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浅谈声乐教学艺术技巧 篇5

摘要:

声乐是歌唱的艺术,即是音乐化了的语言,声乐以歌声为媒介传达情感,而声乐的教学工作则是一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守一些自然规律和教学原则。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它科目,其实质是较为抽象的,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我们必须明确声乐的艺术性质,同时应运用巧妙的手法和恰当的语言表达,遵循启发式等的教学范式来进行声乐艺术的教授。本文旨在以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再创造的培育为主导,讲解声乐教学的宗旨与艺术技巧。

关键词:声乐教育 情感体验 再创造 教学技巧

声乐是歌唱的艺术,即是音乐化了的语言,声乐以歌声为媒介传达情感,而声乐的教学工作则是一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守一些自然规律和教学原则。同时我们必须明确声乐的艺术性质,在教学时,我们应运用巧妙的手法和恰当的语言表达,遵循启发式等的教学范式来进行声乐艺术的教授。

一、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激发

在中国古典典籍《礼记》中曾记载“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钓,累累呼。端如贯珠。故歌者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即说明了语言与歌唱之间的异同。充分表现了声乐具备歌唱性、语言性、动作性的多元属性。语言是人类的基本交际媒介,而歌唱是人们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延展出的艺术类媒介,可谓是语言的升华。在音乐的空间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是饱含情感的产物,所以在声乐教学中不仅应该以语言为切入口授予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以情感体验为导向去感受声乐的真谛所在,也就是以声乐艺术为核心,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听觉表现为基础的歌唱情感能力。音乐通过特有的方式表达了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们在通过语言的教授阶段时只是初步对声乐作品的某些性质有所基本了解,而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使其深入理解到音乐的本质。体验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学生应当演唱足够数量的作品,如中外艺术歌曲、传统民族音乐及歌剧咏叹调等,储备一定的演唱经验,才能具备较丰富的音乐素材、音乐语言及音乐文化等基本声乐要素。

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尤其是在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新颖、生动、愉快的学习氛围,在优美的环境中才能充分地感受美,我们需要创造一定的情景,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和升华,引导他们在切身体验中理解音乐作品,这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深情进行体验也是欣赏自身感情与作品的共鸣。所以,我主张在声乐教学中能够做到“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2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它科目,其实质是较为抽象的教学,一直以来的声乐教学,几乎是以感觉为导向的,教与学的双方往往都需要投入极多的精力与时间,所以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学与难教的学科。我认为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不仅应该坚持“凡音之起,由人心声也”3的感情主导原则,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二度创作精神,能够对音乐有独特的品味与再创作,这事实上才是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以上所说,声乐教学中要充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实践教学时注意挖掘音乐形象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调式、和声和调性都有全面的体验。以此使学生将音乐作品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诗歌、故事、丰富和美丽的情感色彩及图画等等,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123俞子正,《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同上。颜五湘,《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花城出版社,2009-7。

二、声乐教学中的再创造培育

沈湘先生曾分析说“音乐是表演艺术,一个歌唱家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并且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思想感情,这是我们应当具备的表现能力:首先是对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态和事物的内涵有所观察、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其次是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有所感受、体验和认识的能力。最后需要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到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4这便说明了在声乐教学中对音乐知识有所了解与掌握是初步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情有所体验与延展是进一步的教学目标,而使学生在以上的基础上将自身的理解与感悟进行再创造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

词曲作者写出一件作品,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创作,而再创作是需要音乐演唱者自己来完成的。我们知道,同样的一首歌曲,不一样的演唱者来演唱所传递出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有的音乐作品从曲式上来看,是很简单的,结构也不复杂,但如果是通过一个优秀的演唱者恰到好处地细腻表演,唱出的东西是更具感染力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强调对学生的再创造能力的培育。例如我国的民间音乐可谓是琳琅满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很多曲目都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段。技巧的不同,风格的各异都是可能进行再创作的契机,所以在学生学习中华民族声乐曲目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自觉的继承与发扬的品质,与此同时也需要兼顾对国外声乐各个派系的唱法和表现手段的了解,使学生的再创作建立一个全面且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之上。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的是挖掘音乐作品最原生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学习以词曲有机的结合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体验对音乐作品给予准确的演唱发挥从而完美地塑造声乐艺术的感人形象。对于地域性不同的民乐,要培养学生对地方语言特色的基本了解,在再创作的过程中一定得结合乐曲相应的语言背景,紧密地伴随曲调节奏的起伏,增强旋律与节奏的音乐表现,以此使学生对乐曲的本质有着合理的诠释与再发挥。

三、声乐教学中情感与实践的结合

以上强调了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情感体验与再创作的重要性,那么在具体实际教学操作中,怎样将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有机结合,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歌唱表演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不过最能激发学生歌唱激情的是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方式,所以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富有情感性,而这样的情感性必须要落实到教学和艺术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再创作与情感体验得以有机互动,产生出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模式。

在平日里的声乐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练声中养成深刻感受、分析作品的良好习惯,把每件作品和每条练声曲都演唱得尽量的准确与完美,以此使学生从常规的技能训练过渡到有意识的歌词需要,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体 4唐琳,《声乐教学泛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8。验,不仅为其将来驾驭难度较大的音乐作品打好基础,也是为其从模仿到理解再到创作的进程创造条件。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增加了教学的艺术性,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让学生认识到美好的演唱是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使学生逐渐养成发声必有情的自觉意识,这是再创作出感人深刻作品的根本与核心。

声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歌唱的技巧是以经验知识为基础的,必须通过无数的实践训练得以巩固。我们必须明确,优秀的歌唱是正确的发声方法长期的培养与情感体验的结合及自我体悟的表达的结果。所以教师在注重课堂训练的同时还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如组织学生去欣赏音乐会,参加观摩课,参加演出等艺术活动。参加舞台实践类的活动,学生会把平日里声乐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与艺术技巧通过舞台实践得以验证,并获得知识的积累与巩固,逐渐上升为自身切实感受的理性认识,将歌唱心理与歌唱技巧相统一,将其眼之所见、耳之所闻转变为心之所想、口之所唱,由此从学会审美过渡到创造美。

参考文献:

浅谈少儿声乐学习教学 篇6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呼声的高涨,学习声乐的孩子们的年龄呈低龄化趋势。如何针对少儿进行声乐训练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和亟待研究的课题。孩子们的这个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期,声带很稚嫩,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去训练学生,可能会导致孩子声带受损,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探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少儿声乐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从歌唱状态、发声方法、自信心及歌唱的表现力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少儿声乐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希望能对少儿声乐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歌唱状态 发声方法 自信心及歌唱的表现力

歌唱是人类最基本的音乐活动,也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最普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倡导,家长在子女培养方式和成长取向上呈多样化走势,因而孩子业余学习音乐也就获得迅猛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少儿声乐学习的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谈及很少,也不很重视。面对少儿声乐活动的频繁和声乐学习的低龄化,少儿声乐学习的教学方法值得人们思考和重视。少儿歌唱的发声与成人的发声训练是有区别的,尽管目的都是为了达到科学的、美好的声音,但我们不能完完全全地用成人歌唱的发声方法训练儿童。正确指导儿童歌唱发声,使之遵循、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具有极为现实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儿童的喉头和声带是成人的一半甚至不到一半,胸腔很小,呼吸较浅,多用头腔共鸣,听起来声音响亮、甜美而透明。这么稚嫩的嗓音犹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你用心去雕刻和呵护,此时如果用声不当,会直接影响孩子们歌唱生命的发展。笔者想通过此文在少儿声乐教学方法方面做一点探索性尝试,希望能对喜欢声乐的孩子有所帮助。笔者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在少儿声乐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

歌唱艺术是一门控制艺术,学习歌唱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练习如何控制整个系统和寻找使用合理共鸣的艺术,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打开喉咙的轻声柔唱:在少儿和成人声乐学习中都很强调打开喉咙的歌唱。人们常说“打哈欠”或“吸气”状态是帮助打开喉咙的好办法,这种状态是打开腔体、保持腔体稳定,获得共鸣的保证,孩子们也很容易接受。在训练中不要只注重孩子的声音效果,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在发声练习或演唱歌曲时最好用柔和的起音,它能避免过猛的冲击和肌肉的过分紧张,减轻发声器官的负担,柔和的声音也更容易得到更多的共鸣。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声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2.求得气息支撑的歌唱: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的支持力。对于初学声乐的少儿来说太多的理论是理解不了的,如何让他们尽快地掌握歌唱的呼吸呢?我们可以给他们做一下示范,一个是他们现在的歌唱呼吸状态,另一个是歌唱要求的呼吸状态,通过对比就能看出:歌唱的呼吸肌肉有两种:一种是吸的肌肉,鼻嘴同时吸气,身体尤其是从两肋以下、腰周围甚至后背都有膨胀感;一种是呼的肌肉,呼气时不仅有这个呼气肌群形成的向上向里的力,同时还有一种与之抗衡的、由吸气肌群形成的向下向外的力协同动作。呼气之中保持相应吸气的感觉,吸气之中保持相应呼气的感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呼吸对抗”或“呼吸保持”。有这种呼与吸协调一致的肌肉感和力的关系的呼吸是具有支点的呼吸,得到了正确的呼吸支点,就可以得到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的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孩子把气吸到位,有节制地控制呼气能力,找到歌唱的支持点。因为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歌唱中的所有变化都是来自呼吸的支持。孩子们通过歌唱和发声练习来锻炼歌唱呼吸的这种能力。同时在歌唱中也要特别强调有气息支撑。

二、重视儿童自然声区的训练

对少年儿童的声音训练必须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对他们的嗓音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因材施教。首先,练声曲的选择上要有目的性,旋律平稳,最初跨度不要超过五度,音域最好先在自然声区之内。其次,歌曲的选择原则上是先选平稳、流畅的歌曲,歌曲的音域最好是控制在比他们的发声曲的最高音域低一个小二度的音域范围之内。最后,对少儿声乐训练每次的时间不要过长,最好一次不要超过40分钟,并在训练中途能有几次适当的停顿,缓解一下孩子的紧张和疲劳,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而损害嗓子。

三、维护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

在少儿声乐学习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要从理解孩子的思想出发,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其对歌唱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发声方法的学习中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和容易把握的具体手段。另外,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发声方法的掌握也是逐渐建立和形成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给予肯定,给他们自信,不要用刺激性的话来刺激孩子,使他们对声乐学习失去自信心。孩子的学习进步是阶段性的,练声曲和歌曲都要适合此阶段的程度,不要选能力不能胜任或勉强能唱的歌。所以在少儿声乐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进步。

四、注重培养孩子的歌唱表现力

声乐是表演艺术,发声方法是歌唱表演的手段,而歌唱的最终目的是用美妙的声音把歌曲的内容、情感表达出来,单有一个美的声音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去理解音乐和歌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对歌曲进行分析、讲解,让他们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表达、体现歌曲内涵的关键最终还是要在歌曲的演唱处理中表现出来,所以教会孩子“会唱”很重要。要教孩子学会注意声音变化的对比,如力度的变化、音色的变化、速度的变化、风格变化、情感变化等等。另外,孩子们可爱的肢体动作更能使歌曲生动有趣,充满活力,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少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少儿声乐教学的这片土壤里有待更多的声乐工作者去探索、去耕耘,不断地去完善声乐教学方法。这需要我们下一番苦功,学会耐心、学会发现、学会肯定,把一棵棵幼苗培育出鲜艳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5)

2.邹海长.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324)

3.张前,王次沼.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98)

谈如何搞好声乐教学 篇7

1. 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

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 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 因材施教, 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 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 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 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2. 扎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 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 000多年前,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 先呼而出之, 其声及清徵者, 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 疾呼中宫, 徐呼中徵, 疾不中宫, 徐不中徵, 不可谓教。这即是说, 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 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故歌者, 上如抗, 下如坠, 曲如折, 止如槁木, 倨中矩, 旬中佝, 累累乎端如贯珠。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 歌唱如线贯珠。中国的京剧唱腔, 声区统一, 字正腔圆, 既能婉转如歌, 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 强劲有力, 穿透力强, 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 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 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 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3. 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

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 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 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 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 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 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 “西洋唱法”声音洪亮、宽广、浑厚, 有较强的戏剧性, 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 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洪亮、浑厚、结实、宽广, 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 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 就是一件乐器, 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 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 (含假声带) 、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 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 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 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 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 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 气息怎样运动, 路线如何, 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 舌根、舌头的运动, 下巴如何运动, 怎样张嘴, 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 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 除有男声、女声、童声, 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 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 另外, 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 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 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 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 气息流动, 音色优美, 自然动听, 有音量而不“伤嗓” (伤声带) 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 教师拔苗助长, 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 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 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 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 初学声乐时, 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 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 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 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 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致使长时期以来, 不管学生还是教师,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 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 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洪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 嗓门不大, 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 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 要尊重实际, 尊重民族, 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 切不可人为地、主观地去认识。更要强调的是, 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 是不一样的, 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 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 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 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1. 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 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 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陷等, 然后制订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2. 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 就像修高楼打基脚, 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 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 都喜欢和别人比, 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 心里便着急, 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 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 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 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 (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 。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 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 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 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 在进行基础训练时, 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 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 要认真分析作品, 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 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 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地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 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 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 但气息僵硬、不灵活、唱歌呆板, 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 歌唱气息是本能的, 情绪有了, 状态对了, 激情来了, 气息自然就有了, 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浅谈声乐教学心理 篇8

声乐教师对学生的亲切关怀和暗含的期待, 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而且影响着学生智力、情感、个性的发展。作为声乐教师, 要对学生充满爱心, 既当严师, 又当慈母。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家庭经济状况、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个性和不同的方言习惯。教师对每个学生情况知道得越清楚, 了解得越透彻, 解决每个学生具体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1. 倾注爱心, 感染学生

教师在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要做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比如: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适应不了学校艰苦的环境, 想家恋家, 学习不安心, 教师要向学生讲述名人逆境成才的故事, 或介绍名人传记让学生阅读。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要在经济上或物质上“雪中送炭”。在教学中, 对方言习惯顽固的学生要有耐心。教师对学生的爱, 既应细致又要平等, 对每一个学生都应倾注同样的爱, 不论家庭贫富、不论声音条件好坏、不论声乐有无基础, 都应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特别在声乐集体课的授课中, 在安排座位时, 要打破排排坐的习惯做法, 应排成圈形,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直接面对教师, 这样便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 产生共鸣。在课堂检查时, 教师要面向全体, 千万不可偏心, 只请个别唱得好的学生唱, 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自负的学生磨掉一些傲气, 使那些自卑的学生对你敞开心扉。师生的心理距离才会在不断的交往中逐步缩小,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2. 调整心态, 欣赏学生

声乐教师除了有爱心之外, 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教师有责任心, 才能唤起自己对事业的满腔热情, 不管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难挫折, 但在上课时都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对学生态度要和蔼、慈祥, 用幽默的语言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创造一种宽松欢快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欣赏学生。众所周知, 学生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 需要一个艰苦、漫长的训练过程。在训练时,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正确面对学生不断出现的发声问题, 允许学生的声音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生在初学时, 发出的声音有可能不堪入耳, 教师不能全盘否定, 要看到学生点滴的进步, 及时予以肯定。

二、学生的学习心理

声乐教学心理也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 那么学生的心理应关注什么呢?

1. 信任教师, 激发兴趣

学生只有信任教师, 才愿意听教师授课, 才会把课堂看成是一种精神享受, 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态度, 注意了解教师的长远意图和具体要求, 把学习中的每一阶段的变化看成是达到最终目的的过程而不是终点, 对于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才会用敏捷的思维和坚强的毅力去战胜。

2. 勤思苦练, 锤炼意志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声乐技能是在不断练习中形成的。要学好唱, 光有好嗓子不行, 还得有一个好脑子。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要配合教师独立思考外, 在课后练习时, 更要善于开动脑筋多思多想。练习的效果取决于一定的条件: (1) 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练习中有了明确的目的、要求, 每次练习就有了目标, 这种目标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促使学生把练习的动作和目标进行对照, 发现差距, 并思索如何改进动作达到目标,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这样的练习比简单的机械重复更为有效。 (2) 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掌握了正确的练习方法, 就可以避免盲目的尝试, 提高练习效率。 (3) 要循序渐进, 由简到繁。若要较快、准确地掌握发声技能, 练习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不能一次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 先简后繁, 由易到难。 (4) 要正确掌握练习进度, 保证练习质量。在练习初期, 不要急于求成, 速度要适当放慢, 这可以保证练习的准确性, 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和困难。学生要重视声乐基本功——歌唱呼吸的训练。如练“蛤蟆气”时先慢速呈“抽泣”状练习, 待横膈膜能自如弹动后再加快速度练习。 (5) 要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声乐训练如果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练习次数太多, 练习时间太长, 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 而且容易引起嗓音疲劳, 降低学声乐的兴趣。 (6) 要充分利用反馈的强化作用。学生在每次声乐训练后如能及时知道些练习的结果, 并对结果有所分析, 就能对自己的技能做出正确评价。

谈“链接式”声乐教学 篇9

一、借助现代视听工具, 实现声像直观教学与传统声乐教学的链接

就传统教学模式来分析, 练声是必不可少的, 结合现代视听工具, 我们利用电脑的录音功能, 可以把已往的发声练习录下来。首先, 教师可以随时调出学生的练声和歌唱音像资料, 对其进行点评和指导。其次, 也可播放学生的实录练声曲, 让学生同步跟随练声, 节省了教师的钢琴伴奏环节, 从而可以让教师集中注意力, 全力来指导学生的练声。最后, 借助全方位的声像直观教学, 可以以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 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从而达到“课伊始, 趣亦生”的境界。这样, 再把传统教学与之结合衔接, 才能点燃歌者的演唱欲望。

二、了解歌曲创作背景, 理解作品与演唱情感处理的链接

在常规的声乐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了解歌曲创作背景这一点, 只是教学生们唱, 强调音准、节奏, 对作品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创作背景的探究并不是很重视, 在教学中难以唤醒学生演唱时感情的共鸣。比如, 我们听到张雨生的《大海》这首歌, 如果不去了解歌曲的背景, 学生的演唱就会变成喊唱, 因为该曲本身的调很高。1986年的7月6日, 张雨生15岁的妹妹不幸溺水身亡, 这给了张雨生不小的打击, 而张雨生之所以能够接《大海》这首歌, 就是因为他要用这首歌表达他对逝去妹妹的思念, 所以说这首歌处处都会流露出思念的情感, 这也正是这首歌的意境所在。再如, 由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演唱的《把一切献给党》是吴运铎一生的真实经历, 他的一生与共和国的枪炮制造史一起走过。“把一切献给党”是一个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共产党员的心声。了解了这段历史, 才能发自内心地演唱好这首歌曲。所以, 歌者应该理解作品, 查阅并分析歌曲的创作背景知识, 并与演唱的二度情感处理衔接起来, 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三、学生之间观摩互评, 探讨学习与相互促进的链接

在当今的高师声乐教学中, 大多数教学方式都是小组授课, 教师在给某位学生回课时, 适时地提问小组其他成员, 利用小组同学听后的评价, 来相互讨论、总结。在反馈评价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要客观、正确地分析问题之所在, 并找出问题原因, 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和演唱中的成绩和特点,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尤其要对学生歌唱技能提出准确的改进办法及修改意见。这样, 就能形成小组各成员之间的观摩互评, 在探究中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使学生学会学习, 并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并体现创造性情感, 从而培养学生的演唱实践能力与学习创新精神。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参与性、声乐学科的探究性等。所以, 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观摩中探讨学习与相互促进学习的衔接应在声乐课堂上中大力提倡。

四、记录阶段演唱视频, 纵向比较与激励发展的链接

通过电脑视频也可以将歌唱家及学生本人的演唱状态客观地再现出来, 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指导上课, 从而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提供更客观的评价。学生对此容易理解和接受, 纠正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有一个学生在唱《黄水谣》时总是把握不准歌曲的内容, 特别是在第一部分抒情亲切的感觉和第二部分悲痛的音调及缓慢速度的对比上, 把握不好。首先, 该曲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 同时描绘人们在美丽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景象。而从“自从鬼子来, 百姓遭了殃!”以它较低的音区、悲痛的音调、缓慢的速度、宽广的节奏, 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事先对这首歌不熟悉的情况下, 学生很难把握准确, 然而, 当把这首歌的演唱通过视频播放, 加上教师的讲解, 学生立刻就被歌曲感染了。于是演唱有了内在的感受, 演唱动情了, 否则, 要在此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这时, 我们可以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时记录学生的演唱状态, 过一段时间 (半学期或整学期等) 及时回看录像, 纵向比较对这首歌的处理, 反馈该曲演唱中的的不足和优点, 使自己的声乐学习获得广泛的信息和意见。遇到争论可以通过录像的回放, 在教师的评价中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解,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五、加强舞台艺术实践, 锻炼演唱技能与增强艺术表现的链接

舞台艺术是一种实践艺术, 教室里培养不出歌唱家, 必须加强舞台实践, 多练多磨合。只有在舞台上摸爬滚打, 才能练出真本事。有的学生在教室里唱得还好, 但是一到舞台上就不行了, 心理素质差的人一到舞台上就感觉很拘谨。这就提醒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在舞台上锻炼学生, 这样既巩固了他们的知识, 又提高了他们的舞台实践能力, 拓展了教育空间。在参加艺术实践中增长才干, 培养能力, 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我们学校把高师的声乐教学搬上舞台, 让学生进行“月末音乐会”“中期声乐汇报”“新生入学演唱会”等多样化的形式, 也使得学习者对实践教学产生好奇和兴趣, 让歌者在实践中找到自已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综合素质。

浅谈声乐教学的方法运用 篇10

一、流行音乐声乐教学理论架构

(一) 教学目标

声乐教学的目标是要以文化娱乐业市场的需求为基础, 培养出掌握流行声乐技能, 同时具备歌唱才能和舞台表演才能的实用型音乐人才。当今, 流行歌手的综合素质将决定着他们以后在歌坛上的持久性。因此, 声乐也不单指一门技术, 而是对音乐时尚文化的综合表述。同时, 在培养人才方面, 也要注重个性的发展。

(二) 教学选材

选材首先要考虑在华语流行歌曲上选材, 因为声乐总是要植根于本地民众。同时, 我们在选择曲目的时候, 尽量要选择不同人物、不同时间的代表作, 这才能把握到声乐的整体态势。

(三) 教学方法

教学中应该避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这样会影响学生的知识面。最好能以多人互补的形式进行学习, 发挥各个老师的优势。

二、课程系统架构

声乐教学内容主要由演唱技法、舞台演唱和录音体验组成。

(一) 演唱技法

1.教学纲要。美国流行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曾经说过, 声乐演唱的主要难点有两个, 一个是气息的控制, 另外一个就是混声技能的熟练掌握。在我国流行音乐教育初始阶段, 很多教育学者错误的认为强力美声叫教法是唯一, 也是标准的唱法。还有人甚至认为所有的歌唱方法都是一样的。

2.教学内容和要求。学习者应具有识别性较强的声态, 并且有较为鲜明的声线及能够控制正确的呼吸方式与掌握真声和假声之间的变换技巧。

3.训练原则

(1) 因材施教的原则。目前我国很多声乐学院培养出来的歌者很多都千篇一律, 具有个性和鲜明风格的人很难找到,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 要充分发掘每个学习者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教学。

(2) 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现在很多教学方式都存在着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问题, 这样培养出来的歌者往往基本功存在很大问题。

(3) 中为西用, 中英文兼容的教学原则。要抛弃过去只选用华语歌曲或只用欧美流行歌曲的单一原则, 要确定中英文歌曲兼容的原则对于培养歌者成长十分重要。

(4) 采用清唱与伴奏演唱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我国流行声乐教学走过一个比较曲折的路程。从十几年前只用清唱教学, 到现在全部用伴奏演唱方式, 已经证明了教学方式有很大局限性, 因此使用清唱与伴奏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较为科学。而流行音乐声乐演唱技法的核心就是:任何技巧都没有控制气息重要;任何技巧都没有感情运用重要;任何声音状态都没有自然发音重要。

(二) 舞台演唱

1.教学纲要。流行音乐不是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因此也很看重舞台表演。声音和现场发挥虽然很重要, 但是舞台下的听众爱听更重要。因此舞台演唱也是流行音乐声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核心训练内容。主要由声、说、行、表四部分组成。声:唱法的声音, 这是所有元素的基础。说:语言是舞台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形式, 良好的语言表达形式对拉进听众有很好的作用。行:唱歌时的面目表情和身体形态, 只有两者具有很好的协调性, 歌者才能焕发出特有的魅力。表:这里主要指表演能力, 这是歌者在舞台演唱时的深度要求。

3.训练原则

深入浅出原则;与演唱技法相结合的原则;舞台强化原则;教学互动原则。

(三) 录音体验

1.教学纲要。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 大大推动了数字音乐的发展和传播。而流行音乐声教学也更依赖于数字音乐的支持, 其中演唱录音尤为如此。

2.核心训练内容。通过录音练习, 使得学生对自己的音线、声感以及省态都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 学员要熟练掌握麦克风的收音和音量调节。

3.训练原则。与演唱技法、舞台激发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贴声体验和实际制作的不同。

教学内容的解读:录音课程需要专门的录音师进行指导, 而教师的责任仅仅是教会学生进行录音操作, 并且帮助学生如何正确在录音棚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声音特色, 为学生的专曲制作提供合适机会。

三、结语

在对待声乐的态度上, 老师应以身作则, 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脱出来, 尝试对声乐教学新的解读, 把握时下的新音乐, 对新音乐的背景加以了解, 这样在新曲目的授课上才能与时俱进。学生也应积极的配合老师, 拓展自己的视野, 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和老师一起探讨流行音乐。在职业中专声乐课上的发展, 也是为以后走出学校, 作为音乐爱好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配合才能推动声乐教学融入到全民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

[2]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 3.

上一篇:冬季养生汤品下一篇:生物反馈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