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声乐教学

2024-07-01

中学声乐教学(精选十篇)

中学声乐教学 篇1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首先要通过听赏训练提高学习声乐技巧的能力。在声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反复地听赏歌曲,可以增强学生对歌曲旋律的感知、记忆。在听赏歌曲的过程中,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来表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要重视自然声区的训练。培养良好的发声基础,训练应从自然声区开始。结合理论课,首先讲授歌唱的呼吸与发声,让学生弄清横膈膜和腹肌运动的内在联系以及两肋的扩张和腹肌的收缩对气息支撑和控制的原理,教会学生几种呼吸叹气的方法。例如,用打哈欠、闻花、打喷嚏、哭腔、哼鸣去寻找呼吸、高位置、叹气、兴奋点;用“高调门”朗诵,发出长远的叹息声,体会呼吸叹气给整个身体带来的轻松感受。这样经过反复训练,使学生感受到正确的呼吸所带来的舒服的声音。接着在键盘上进行练声曲的训练时,先从自然声区开始,音域从中央c开始,上行不超过e2音,然后下行回到中央c音。选择同度音、三度音、五度音的练声曲训练,并且哼鸣练声曲比例较大,目的在于让学生放松喉部肌肉,寻找高位置的声音。通过哼鸣练声曲训练,有助于改掉大声喊唱的毛病。 再次是声乐技巧与歌曲内容的结合。歌曲内在的情感是通过词曲表现的,这些情感必须由声乐演唱者把它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演唱歌曲的演员,都应当根据歌曲的要求、演唱技巧、表现手法、形体语言、面部表情、歌曲感情等各个方面去完整体现。这就要求每个演唱者尽量地熟悉歌曲内容,包括歌词与曲之间的内在感情联系。所以,用歌曲及简单的唱词作为练声曲的练习,多唱歌,用歌来解决方法上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用脑子、用心练声唱歌,使学生投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去。

二、培养丰富的歌唱情感

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是歌唱技术的重要训练课程。通常可以通过朗诵歌词来把握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和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和乐感的有机统一为歌唱的抒情确立了基础。所谓“歌以咏言,声以宣意”,“声”与“情”的融合成为完美的统一体时才能发挥声情并茂的作用。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不能虚情假意,而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既感动自己又能感动听者。在声乐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歌唱时需扔掉虚情假意,让真情实感取而代之,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感知作品最终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客观的去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

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歌唱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在歌唱时不但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有时还会出现身体僵硬、两腿打颤、声音发抖等现象,从而导致歌唱的失败。在声乐学习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负、自卑、标新立异、盲从等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获得最佳的歌唱状态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转移在演唱中对自身的关注度这两个方面来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从而战胜害怕和恐惧。

四、培养的舞台实践

舞台演出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促使教师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通过舞台演出实践,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舞台演出实践给学生带来了发挥和检验自己水平的大舞台,通过反复实践,学生往往能及时地发现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专业技巧上的问题,有的是舞台经验问题,有的则是舞台心理素质的问题。关键是舞台经验和舞台心理素质的问题必须通过多次舞台演出才能够更好地得以解决。所以,舞台演出实践是声乐学习发展的需要和成功的保证,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通过舞台演出实践,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五、构建的多媒体应用

中学声乐教学研究论文 篇2

任教农村高中的声乐、古筝、视唱练耳和音乐理论。我的教学都是两年基础加一年提高,所教的学生的成绩都不错,都掌握了科学的演唱方法。现在可以登台演唱一些有难度的曲目。如何进一步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益呢?我结合教学实践,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音乐的需求是人的本能,都说每个人都有成为音乐家的可能。记得我当我担任一个班的音乐教学法时,在第一堂课我都会问学生:“你们喜欢音乐吗?”学生总是开心地回答:“喜欢!”我又再问:“那你们觉得音乐是怎样的?”学生说“就是唱歌。”那接着我就会请学生自愿上台为大家表演唱一首,可几乎没有学生敢单独上台演唱。因为大部分学生都缺乏信心,认为自己的嗓音不好,唱得也不好听。他们大部分所理解的音乐就是唱歌。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之下,音乐课的设置一直都是可有可无,偶尔的音乐课也是让学生随意唱几首歌,场面开心,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学生大都由着自己的性子唱,不懂科学用嗓,合理用声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心中没有自信心,主要还是缺乏对声乐学习的认识。为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重点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让学生明白:1.虽然每人人的嗓音好坏有天生的原因,基础存在着差异,但只要经过认真、勤奋地训练,都可以很快地改变原状,并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2.不管自己用的是何种唱法,或者演唱各种不同类型的歌曲,都需要运用正确的声乐技巧和方法,这样才会对自己的演唱提供帮助,使演唱更好听,更完美。3.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歌唱家,这也不是我们音乐课的目标,我们只是希望通过声乐课的学习,让你把想唱的歌唱得更动听,把想表达的情绪表达得更到位。事实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后,学生对声乐课越来越有兴趣,对于有点枯燥的练嗓教学也不觉得无味,每次掌握了一点声乐的技巧,他们都非常开心。后来,我再邀请学生自愿上台表演,大家都争先恐后要求自己单独演唱,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辅导。这种浓郁的学习气氛使我的课堂轻松愉快,让我发现声乐基础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从声乐训练的基础抓起,注重听觉、音准训练、培养节奏、感知能力

多数女生在训练的初期,在真假声的`过渡上非常困难,存在着明显的真假声,训练中由中声区进入高声区时,常常挤紧喉头喊出高音,这种声音不仅音准偏低,而且音色欠美,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用小声哼鸣,注意音准,并在哼鸣的同时嘴巴做任意咬字动作,而不影响哼唱,把声音由上向下叹唱为好,不脱离呼吸,演唱时在换声上多下工夫,最终解决了真假声混合及音准问题,调整了声音平衡,找到了歌唱的整体感觉。声乐课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重要,要多用亲切、生动的形象的语言,这样更能启发学生。比如有的学生咬字不清晰,就要启发学生注意用舌尖、唇尖、齿尖结合发声。我就说:“你是一只快乐美丽的百灵鸟,请用你灵巧的小嘴唱出来,啊,你的歌声多美呀。”多与学生交流,把声乐教学中的神秘复杂技巧问题以直观、形象简单化的方法教授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持久的保持兴趣,增加信心。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该的朋友,因为歌唱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所以在课堂上我从不板着脸和学生说话,对于学生的错误也是委婉的指点,让学生始终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使学生知道最好的歌唱状态应该是舒展、自然、优美的。

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学生声乐教学初探 篇3

1.打破传统“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2.扎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3.借鉴“西洋唱法”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另一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學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1.坚持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做到因材施教,要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教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声乐教学,审美能力,情感

审美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着人们心灵和心灵之花精神创造活动。审美是比思想更为深刻的思想, 是一种情与美的融合。就声乐艺术而言, 审美是人们从事歌唱艺术创造的思维方法, 因为歌唱艺术也是一种对美的表达和再创造。在声乐教学中, 审美意识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 提高学生歌唱表现力和再创造能力。培养审美创造力也是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在歌唱中对美的感知、体验、表现和再创造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另外, 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声音概念, 也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和积极的审美思维状态, 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遵循美的规律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 以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进而使他们能用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方法去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 真正达到声情并茂地完美演绎声乐作品的效果。

一、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 艺术形象美

声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 然而声乐艺术也源于生活, 也可通过意象和艺术形象表现生活、表达思想情感和对美的追求。无论是声乐作品创作者、演唱者还是听众都可从中体会到美的艺术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情感。音乐家在声乐的表现上追求情感和表现的完美统一, 声乐作品的意境使歌词、旋律、节奏、表演等成为一种美的表现、情感的表达, 声乐作品的演绎是由演唱者的表演、嗓音、艺术处理和思想内涵共同来完成的。因此, 我们可以在声乐艺术中感知到审美意象, 体会到其美的意境, 体验到其饱含的情感、体悟到其思想内涵和本质的真善美。

(二) 情感美

声乐艺术是运用气息使声带振动发声进行歌唱的, 强调歌唱者在歌唱时融入自己的对声乐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和自己的真情实感, 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在有我之境中, 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表现声乐作品的美, 对声乐作品进行审美再创造, 营造出美的意境, 以情感人, 引人入胜。从声乐作品上来看, 每个作品都是音乐家内心深处思想境界和艺术情感的真实写照。如《烟花三月》, 人们从中可以领略到清丽唯美的画面, 优美诗意的歌词语言, 柔美灵动的旋律, 仿佛有一幅秀美婉丽、意境深邃、优美的湖光山色画卷徐徐展开, 把人们的思绪带到清雅秀美的西子湖畔、二十四桥明月夜、烟花三月的扬州, 使人们从视觉上和听觉上都进入如画的意境中, 从而产生美感, 深刻体会到“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并在这融视、听于一体的情境中获得美的熏陶和享受, 诗、词、画、音乐在此得以完美融合和演绎。动静结合、视听相辅, 综合的艺术美感, 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 在唯美的意境中体会到”真情伴你走, 春色为你留““烟花三月是那折不断的柳“烟花三月的秀美春色和依依惜别之情。

(三) 演唱中再创造美

声乐艺术的审美实践活动包括构思、表演、表达情感等。演唱者在声乐艺术表演中非常重视提高审美, 声乐作品本身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在演唱者都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感知、体验、想象、发挥和再创造, 以在演唱中淋漓尽致地演绎作品的美。

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其歌唱水平提高的作用

声乐艺术是情与美相结合的美的艺术, 在声乐教学中, 声乐艺术要求学生具有演唱技艺的同时, 也讲究意境美, 更讲究情感美。在声乐教学歌唱训练中, 学生的审美能力影响着他们对声乐作品和演唱技巧的把握, 因此, 声乐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取得教学成效的关键。所以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审美意识能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 能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使其思维更为活跃、想象更为丰富, 这样便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也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演唱技巧。因此,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其声乐演唱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 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敏锐的听觉能力和分析能力, 能使学生把握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 更完美地表情达意;其次, 学生具备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就能用审美的眼光体验生活, 并在歌唱中充分调动相关的生活体验, 还能够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再造作品中的意境, 深刻体味作品的情感, 深情演绎作品。最后, 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也会促进学生歌唱技巧的突破和发展, 具备良好声乐审美素质的学生能迅速提高歌唱水平。

三、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随着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他们的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也会逐渐提高, 审美能力也是学生歌唱中完美表现作品的动力, 也能使学生对气息、共鸣的控制、对音色的锤炼、对字正腔圆把握得更准确、到位, 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要使学生的演唱富有艺术美感, 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发声技巧的训练, 还要重视学生对声乐演唱中音准、节奏、音色、力度各要素以及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的准确把握。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 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 感受美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力, 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艺术实践, 训练和强化学生对声乐艺术美的感知、想象、理解和表达等审美能力, 使学生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从而能用丰富的感情和审美能力完美呈现各种声乐艺术作品的美。

(一) 在发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声乐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学生歌唱的位置、气息和音色等, 导致部分学生在练声时表情木讷、呆滞, 唱出的声音也由于过多地注意位置和气息等而显得生硬、缺乏活力。众所周知, 声乐艺术的练声是要通过歌唱者声音的美表现声乐作品的艺术美。而声乐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发声技巧的训练, 忽略了在发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只强调歌唱技术本身, 是不利于学生歌唱水平的提高的。

因此, 声乐教学中教师在训练学生歌唱基本功时, 应以表现歌唱声音的艺术美为目的, 发声训练中, 除了强调歌唱的呼吸、位置等技巧, 更应注重训练学生表现声音的活力、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等。无论声乐作品表达的是何种情感, 或高兴、或愤怒、或喜悦或忧伤、或欢快、或沉重, 都必须通过歌唱者美妙的声音表现出来。因此, 尽管是发声训练, 也要注重表现声音的活力、美感和情感, 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各种发声训练。无论是进行Legato的连音、轻快的跳音的训练, 还是进行音区统一的训练等, 教师都要尽量启发学生以最佳状态、最饱满情绪声情并茂地深情演绎作品, 并经常适时鼓励他们。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尽量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声乐作品感知能力, 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仔细聆听并感知声乐作品, 分辨出音色的好坏,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美妙的声乐作品中练习技巧、锻炼声乐感知能力, 还能从中陶冶情操、感知声乐作品的美, 从而对歌唱练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进而产生更强大的学习声乐艺术的动力, 最终提高歌唱水平。

(二)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美, 使学生展开审美想象, 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

声乐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只重视学生对声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而忽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忽视审美能力在学生演唱中的艺术功效的不良现象。要根据声乐教学的目标, 当然包括审美目标, 和学生的实际审美水平选择教学内容, 并全面、透彻地把握教学内容, 注意发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美, 声乐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通过美的体裁、美的调式、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肢体动作等充分展现给学生, 注重让学生树立在学习中感知美的审美意识, 并积极引导他们在学习中提高审美能力。此外,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声乐作品、器乐作品的改编、伴奏, 创作电脑音乐, 为音乐编配舞蹈等, 让他们可以独立进行, 也可以让他们分组合作完成, 这样不仅能使他们在此过程中感知美、体验美、表现美, 也提高了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三) 声乐作品鉴赏中培养审美情趣

声乐作品鉴赏包括对名家名曲、教师的歌唱示范的鉴赏, 也包括学生之间歌唱的相互鉴赏及对自己歌唱表现的自我鉴赏等。对名家名作的欣赏和对教师声情并茂的表演示范的欣赏会深深地打动学生, 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对美的感知, 学生之间歌唱的互相鉴赏, 能使他们发现彼此歌唱的优缺点, 以便在一会的声乐学习中取长补短, 也能使他们加强沟通交流, 增进感情, 还可使他们增强自信心, 在此过程中共同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学生歌唱的自我鉴赏有利于他们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以便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他们在歌唱鉴赏中也会受到美的熏陶, 时刻体验美、感受美。如鉴赏《牧歌》时, 甜美的歌声表现了草原上的蓝天、白云和成群的牛羊, 开阔辽远、风景优美;鉴赏《天山行》时, 对天山的赞美又令人产生无限遐想;鉴赏《长城谣》和《梅娘曲》时, 中华民族的苦难引人深思, 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人受到鼓舞、令人振奋。

(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声乐教学的本质是审美教育, “情”是声乐美感的核心, 是歌唱艺术的基本特征, 只有“声”与“情”有机融合, 唱歌才能转化为歌唱艺术。在声乐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可使学生学会唱歌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也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愉悦, 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 心灵得到了净化, 陶治了情操, 这也体现了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本质力量。因此, 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情感是歌曲的生命, 歌曲和情感是声乐教学的灵魂, 教师应在注重演唱技能训练的同时, 也要注意让学生理解、领悟歌曲的思想内涵,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还要尽量选取经典作品进行教学, 经典歌曲无一不蕴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可使学生在鉴赏和练习演唱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产生并抒发审美情感, 声乐的妙处也就在于这样通过生动的歌唱, 将审美情感抒发出来, 且能激起听众情感共鸣和回应, 形成互动中的心理效应。

(五) 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声乐教学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美的过程, 而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借助自己的知识基础、生活体验等感知、理解、表现和创造美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感知声乐作品的美之所在, 并善于透过美的表象总结美的规律,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审美经验, 还应启发学生在歌唱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创造美。首先, 要求学生在声乐鉴赏、练习过程中借助一定声乐素养和想象能力, 充分发挥想象力, 并结合审美体验, 将对声乐美的感知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以使歌唱达到声情并茂、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其次, 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技能技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审美经验, 并学会收集整理审美经验资料。最后, 声乐教学要遵循个体差异原则, 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歌唱方面的天赋和条件以及个性心理等因材施教。

(六) 歌唱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

社会实践是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形成的根源, 技能也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实践中锻炼、巩固和发展的。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技能和审美能力也是在大量歌唱艺术实践中积累、形成的, 声乐艺术实践是学生歌唱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的关键。

因此,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还应通过大量声乐艺术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 使学生能将情感活动融入歌唱中, 并在歌唱中体验美、表现美,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人的视知觉和听知觉的内容取决于个人本身, 取决于它们知识储备以及实践中知觉的选择性。”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可以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也可使他们从中体会声乐艺术的实践意义,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文心雕龙》:“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意思是练习很多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 观察过很多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要学会一种技艺, 不是容易的事, 要多实践方可, 纸上谈兵不行。可见歌唱者的歌唱技能和审美能力是通过长期生活实践与艺术实践慢慢积累形成的, 歌唱者在生活和艺术实践中受到社会文化、大众审美取向等的影响, 在艺术实践中会逐渐形成与自身审美意识相协调的美感, 逐渐提高审美能力。所以丰富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有利于歌唱者在艺术实践中深刻理解和分析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 并在歌唱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 声乐教学中应重视生活体验和歌唱实践的作用,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在歌唱实践中丰富情感体验, 增强审美意识, 积累审美经验, 提高审美能力。

四、结语

声乐教学既是学生掌握歌唱技巧的过程, 也是学生感知、体验、表现和创造美的过程。因此, 在声乐教学中, 无论是基础发声练习, 声乐作品鉴赏, 还是演唱训练, 都要注重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以表现声乐作品的艺术美为主要目的, 这也是声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遵循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唯有遵循此原则, 才能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参考文献

[1]袁军涛.浅谈音乐教学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商情, 2010 (33) .

[2]尹楠.声乐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黑河学刊, 2011 (1) .

[3]荀红梅.论声乐教学中的审美培养[J].神州, 2011 (1) .

[4]]修海林, 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培养论文 篇5

一、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具体表现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即指学生对周边演唱的观察的相关能力。学生演唱初期大多是以模仿的方式进行相关的学习,传授相应的知识主要通过语音传递,知识通过完美的示范相关记录进行循环播放可以让学生不仅获得理性知识的更能获得感性知识。这一切都必须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作为基础,做好合理的引导。此外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机会也是尤为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即指学生能理解对教师所教的声乐内容并有相应的认知,专业知识的累积和思维的能动性是理解能力的基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否透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声乐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和所具有的层次感的问题,尽可能的具体化展示。

(三)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感受能力指的是学生对作品的相关内容的能够有不同的感受。感受能力是一种感性的情绪体验的能力。感受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因此部分学生能较快的接受并感受到歌曲内容的情感诉求,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际上,大多学生的感受能力还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它主要体现在学习和练习阶段两个方面。教师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不因只通过语言启发,还可以运用富有情感的歌唱表达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接下去更好培养学生对情感方面的感染力。

(四)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演唱属于表演艺术之中的一种,演唱者通过演唱歌曲将自己的对歌曲情感和理解流露给听众,这是演唱者最主要的要求,这也是高校声乐教学所需要看到的教学目标。一些缺乏音乐天赋的学生不仅很难掌握表现技巧,而且理解不到歌曲本身所想表达的情感及意义。教师想要改善这种情况前期可以通过专业的声乐教学进行调整,后期则需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声乐的思想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的相关策略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就必须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教师与学生都作为平等的主体,声乐教师不能太高估自己及片面的认为自己即权威的代表,教师应该放低姿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从而赢得学生喜爱及尊重。教师在进行声乐课堂教学时,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更多的关心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让学生可以成为声乐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更好的学习声乐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通过用自身的情感去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两者是属于不可或缺的关系。

(二)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众多的高校声乐教学工作,都是以声乐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需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并综合利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相关技能。教师需要注重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会使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

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采取相互合作的模式,加入到学生实践的活动当中去,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利于是促进教学的效率及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声乐教学过程,学生如何有效掌握声乐技巧,如何欣赏优秀的作品,都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根据声乐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必须要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然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作用。

(四)让学生切身体会声乐课的魅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一种表达,艺术课中的声乐课被规划为艺术的一大类。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很强的声乐技巧及技能。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歌唱训练,其次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掌握正确的声音技巧。学生想要达到高超的声音水平,则必须具备艺术表现能力,以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对声乐课有切身体会。

[参考文献]

[1]李朕樾.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培养[J].戏剧之家,,23:187.

[2]郭晓艳.浅谈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培养[J].黄河之声,2017,08:31.

声乐教学中学生感知力提高问题初探 篇6

【关键词】音乐;声乐教学;感知力

一、现代音乐教育对感知力的要求

在现代音乐教育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是否具有感受与鉴赏能力。要求学生在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内涵、音乐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的风格与流派等方面做出初步的判断与评价,是最基本的音乐感知力,其基本程序是初期阶段的感官欣赏——中级阶段的情绪欣赏——高级阶段的情感欣赏。二是是否具有表现音乐的能力。即通过演唱歌曲、演奏乐器、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包括合唱、合奏、歌剧等),来达到受教育的目的,是受教育者直接参与音乐活动的初级层面,要求学生进行认读乐谱、歌唱技能、演奏技巧等方面的训练。三是是否具有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对不同类型乐器、乐队、合唱队音响、声音组合的探索,对伴奏或演奏的即兴创作尝试,对声乐、器乐作品的创作实践,是对学生表现音乐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四是是否对音乐与相关文化基本掌握了。这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相关艺术的关系,音乐与艺术之外的诸如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其他科学的联系。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感知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1.让兴趣成为撬动音乐的支点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有人将它比作花朵,因为它铺满在人生的道路上,散发出不绝的芬芳,把生活装饰得更美。”音乐能使人插上想像的翅膀遨游蓝天,会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强烈热爱和理想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完全不懂音乐的人,肯定不是幸福的人生。因此,音乐教育教学要想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性,首要的途径就是要给教学寻找一个合适的支点——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把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在一个生动可感的影音环境里去感受音乐、学习音乐,便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做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欣赏时,不仅情趣盎然,而且易于理解。

2.通过欣赏教学训练音乐的耳朵

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说过:“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早点学会辨别调性和个别的音。”这里显示了耳朵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功能,基于这一点,马克思说的最明确:“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所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美,首先应训练学生拥有音乐的耳朵。换而言之,听觉感知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毋庸置疑,教师训练学生拥有音乐的耳朵的最重要方法是引导学生注意聆听,去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最终提升鉴赏力,使音乐感知力在美的欣赏中不断提高。

3.通过律动和节奏训练提升学生对节奏的感知力

近年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国外较新的音乐教育体系传入我国,应用最广的就是体态律动与节奏训练。

律动,是人体随着音乐做各种有规律的协调动作。节奏,泛指均匀、有规律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在音乐中特指音的长短、强弱有组织地进行。二者各有特点,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动作”作为表现的基本特征的。

在体态律动与节奏训练的教学中,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从走开始。按照音乐的节拍、速度、强弱,走出不同风格的脚步,如快走、慢走、轻走等,应尽可能地变换形式,避免单调乏味。

其次,可以以走为基本单位,探索人体与音乐有关的其他节奏。如自然迈步(一拍)、转体(四拍)、进退步(三拍、三步舞步伐)、摇步(二拍)、跑步(半拍,双脚交替小跑的动作)、碎步(1/4拍,用脚尖快速交替的动作)、跑跳步(符点八分音符,跛脚跑步动作)、走跳步(符点四分音符,跛脚走的动作)等。由老师用手拍出节奏,学生跟着做各种动作,由易到难,由生疏到熟练。

最后,可以进行节奏练习,老师给出一段音乐,要求学生用手拍出音乐的节奏,或用脚走出音乐的节奏。

通过以上律动与节奏的练习,不仅能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动作对音乐节奏有更直观、更具体的体验,而且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胆怯、害羞心理,为提高音乐感知能力打开突破口。

4.把器乐教学与音乐教材紧密结合,以奏激情,以情激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器乐教学与音乐教材紧密结合,听、唱、弹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耳、口、手、脑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启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展示自我,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可以“老师击鼓,学生听辨节奏变化”,“老师让学生挑一件自己喜欢的乐器去自由感受”,从而生动地将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在唱、奏、想、动的过程中开发对音乐的感知力,让不同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内容成为师生共同分享彼此对音乐审美的理解、认识与表现,不断加深学生获得审美的感受、体验与表达的深化过程。

参考文献:

[1]贾俊萍.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5(5).

[2]王国良.谈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8).

[3]浅谈音乐教育的着力点:提高大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12).

谈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 篇7

一、不良思想意念的主要表现

(一) 单纯技术观点

这种观念对初学声乐学生影响最大, 它经常在平时练习中起不良作用。

1.神秘感和恐惧感。

常有初学学生说:我以前虽不懂唱, 但敢唱, 不怕高音也不怕低音, 无论什么场合和时间都能唱, 现在学唱了反而感到困难, 不如以前敢唱, 也放不开。其中的原因是刚开始学习, 对唱法还不甚理解, 没能掌握, 总怕唱法不对, 因而顾虑重重。

2.急于求成。

有的学生说:我在课下唱得很好, 上课时总想唱得更好, 但总做不到, 反而不如课下。这样的学生上课时心情很急切, 其实他在课下不是唱得很好, 尽管有一些进步, 但总还有许多的不足。上课时老师进一步要求时就误以为自己全错了, 心里着急, 越急越唱不好。

3.片面强调高音和音量。

有的学生以为只要声音大, 又能唱得高就有好的演唱效果, 长此下去就会养成许多歌唱高的坏习惯, 妨碍自己的进步, 甚至可能损伤声带。

4.单纯技术观点。

我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很热爱声乐, 非常认真地学习歌唱方法, 对呼吸、共鸣、喉头、吐字等都能说出一二来。只要一唱, 他立即把所有的器官“摆好”、两眼发直地想到“方法”。自然他想的方法往往不对, 他所知道的方法都用不上, 因为他的歌唱心理已是极度紧张, 故而气不通畅, 浑身僵硬, 声音难听。这时他还以为自己唱不好全在于没有找到方法, 于是更迫切寻求“方法”。对这种学生, 首先是解除其紧张心理, 恢复他歌唱的正常心理, 要求他先不要考虑方法, 让他们像说话一样把声音“说”出来, 他们就会发现, 不用“方法”, 声音反而能放出来, 而且好听了。用这种方法排除单纯的技术观念之后, 方能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

(二) 过分计较个人得失, 形成沉重的心理包袱

有些学生在考试或演出时杂念太多, 或是想得到老师的好感, 观众的叫好等。他们在台上心里很紧张, 完全顾不上表达歌曲的情感, 只考虑个人的得失, 这样很难把歌曲唱好。更有一种学生, 他的声音本质、技术方法都很好, 平时唱得也很好, 但一到考试, 立即吃不香、睡不着, 临到考试或演出时已是人无精神、声无光彩, 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是学习歌唱的前提。

二、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1.保持平静、愉快、自信的心境。

首先要习惯于将平时练唱当成生活中令人愉快的事情。练习中心境自然、舒坦, 内心应充满自信;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破解歌唱技术的奥秘, 自己一定能学好。其次, 应该认识到学习的进步过程不是直线上升的, 中途难免有挫折, 因而只能循序渐进。有了这些认识, 学习便能踏实而稳步前进, 良好的歌唱心理自然会建立起来。

2.赋予练声歌唱以内涵。

练声一般没有特定的具体的内容, 属于纯技术训练, 学生往往会因其单调而厌倦。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练声时赋予声音以潜台词。可以爽朗而奔放, 也可以深沉而醇厚, 随心所欲地变换各种情绪性的潜台词。在这种似真似幻的情绪性表达中, 又严格把握发声方法的要求。长期地进行此类训练, 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有声必有情, 声情并茂的良好歌唱心理习惯。

3、指导学生学会“以情带声”。

肌体部分相关器官和肌肉做出相应的动作、产生一定的力量, 对于歌唱方法的训练来说, 这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应予注意的是, 在训练时, 不能只是关注这些器官和肌肉的运动情况, 不能只是简单地讲解和训练歌唱的技巧问题, 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歌唱中的感情因素, 让学生弄懂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掌握歌唱方法, 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去表达感情。例如讲气息时会讲到“叹气”。叹气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情感, 但有的学生就做不好, 他们叹气有如“感叹”, 更有的如“悲哀”、“惊叹”。这虽是叹气, 但它对歌唱来说并不是恰当的、良好的叹气。我认为对歌唱来说良好的、恰当的叹气是“赞叹”, 它舒畅、豪爽有活力。这样的方法才是灵活的、便于应用的方法。这样既训练了正确的歌唱方法又建立起健康的歌唱心理。

三、登台演唱时做到心态平衡

平时演练的技术质量和临场时候的心理素质,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歌唱者登台演出时的心理状态, 使其或沉着应对出色发挥或紧张失控表演失准。

演唱的成功主要在于长期勤学苦练和不断地积累演唱经验, 只有对谱面上的一切 (音准、节奏、歌词、表情符号等) 在平时就做得十分精确, 并且非常熟练, 上台时没有负担, 才能够全心身去表现歌曲内容, 良好的歌唱心理才能得到体现。

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8

作为一门具有抽象艺术性的特殊学科来说, 声乐艺术也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的。每一个演唱者在登台演唱的时候, 要具备科学娴熟的演唱和发声技巧, 才能够演唱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来。但是, 仅仅有演唱技巧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 那么, 对于抽象艺术来说, 声乐艺术的演唱必然离不开情感的准确表达。而人的情感是要受到人内在心理素质影响的, 甚至有些时候会对声乐演唱的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我们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演唱者只有在良好心理素质的引导之下, 才可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紧张情绪, 避免演唱过程中的怯场, 通过美妙的歌声来打动歌唱者, 并引起听众和观众的共鸣, 让歌声与其他外在表现统一成为一个整体, 完美的来表现声乐歌曲的演唱过程, 运用自如的声音, 清晰、自然的语言来表达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 再现作品描写的艺术形象, 使观众受到艺术的熏陶感染, 情、景、物融于一体, 从而达到观众与演唱者产生心灵共鸣, 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但是, 现实情况却是很多演唱者在登台表演的时候, 往往会由于心理紧张而影响演唱水平的正常发挥。那么, 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声乐演唱中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 我国声乐艺术课的学生心理素质总体上来说, 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虽然说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基础条件较好, 也有一定的音乐天赋, 其心理素质相对好些。但是, 一旦过于依仗自己的音乐基础条件, 就会盲目自大而形成自傲心理, 这种心理状态也不是可取的。还有些学生自身音乐基础条件也好, 但歌唱技能并不突出, 这种状况容易导致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定位。还有一些学生音乐基础较差, 演唱的基本功底也不够扎实, 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心理自卑感, 这种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非常糟糕的, 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并加以正确引导。应该来说,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对于声乐演唱来说, 是具有巨大影响的。歌唱心理素质是影响歌者的歌唱水平是否能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 一旦信心足够, 其演唱效果会更好, 但如果信心不足, 那么, 就会导致演唱效果欠佳甚至失败。造成声乐演唱中学生心理素质不够好的原因有很多, 但主要还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内因。具体来说, 导致学生在声乐演唱中不良心理素质的原因有:一些学生情绪紧张而导致失误;一些学生自身专业知识不够充足而导致无法充分表现演唱水平;一些学生由于存在较大的自卑心理而大大影响演唱效果。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当前声乐演唱中学生心理的具体状态以及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 我们就要认真分析这些问题, 因为在声乐演唱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心理培养有助于学生内心情感的表现, 心理培养有助于拉近作品与观众的距离等。

三、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分析

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笔者认为, 我们非常有必要尽快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强对于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工作, 以期能够为声乐专业的学生进行声乐学习的时候, 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模式。具体来说, 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和加强:

1. 努力提高演唱基本功

声乐教学中应该要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刻苦训练, 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我们虽然说演唱效果要依靠歌唱者的信心, 但是, 演唱者真实的演唱实力却是来自于演唱水平的高低。如果这个歌唱者掌握了熟练的演唱技巧, 那么, 他就有克服紧张心理的底气, 最有可能保持正确的心理状态, 能够在协调、平衡、自然、灵活的状态下, 随意去调控、指挥演唱过程。因此, 声乐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持心情愉快坦然, 把练唱当成是生活中最愉快的事。要有内涵地练唱, 平时练唱内心要有潜台词, 要注重“以情带声”的原则, 最大程度的展示出歌唱的高水准。

2. 多参与演出实践

人的心理活动与实践活动是离不开的, 一名好的歌手必须经过长期严格的实践训练, 才能够有机会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真正登上演唱舞台的时候, 才不至于恐慌或者怯场。此外, 演唱者还应该有强烈的歌词欲望, 能够适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保持一颗平常心去进行排练和演出, 尽可能的给自己打气或者可以采用一些心理暗示法来提高演唱成功的几率, 这样, 长期下去, 演唱者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3. 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我们说, 一个人的身体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因为一个人的身体如果不好, 其精神状态一般来说是无法保持良好状态的, 这也会大大影响其演唱的水平和自信心。因此, 声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随时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 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 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演唱水平;

4. 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专门培养工作

声乐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从专业的角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时也要让学生保持适度的紧张情绪, 这样, 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超常的演唱水平发挥。一旦歌唱者能够从自身的实践中保持好兴奋的状态, 就能够使得演唱声音轻松自如, 情感投入。

5. 做好学生歌唱心理素质的引导工作

心理学强调的是对心理现象的综合性研究, 歌唱者的心理就是指歌唱者在声乐演唱中呈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 包括演唱者对音乐的理解、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情绪反应等等。我们要把声乐教学中的心理素质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环节来抓和落实, 加强学生歌唱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工作, 让学生们能够在歌唱发声时能够运用自如各种发声演唱技巧, 引导学生投入到歌曲中, 因为歌唱中感情投入十分重要, 充分理解感知歌曲内涵和所表达的情感, 是引导学生投入到歌曲中的基础。

6. 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入手

音乐应该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可以说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 我们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努力培养学生发挥想象力的能力, 不断增长见识丰富阅历, 日常生活中可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不同人物表情言语及自然景色, 重视发挥想象在声乐演唱中起到的心理作用。

7. 因人而异的进行心理素质培养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 我们在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 应该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 准确的把握好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心理特点, 做到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声乐教学需求, 教师应该进行换位思考, 从学生的立场来考虑并解决问题, 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调整策略, 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心理调适的作用, 也能够灵活的引导学生进行歌唱训练和学

音乐教育钢琴教学与音乐表演钢琴教学的区别

蒙仕娟 (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贵州遵义563000)

摘要: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 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 音乐教育是一项艺术教育, 是美学的范畴, 音乐教育也是实施美学教育的重要的途径和内容。高等学校音乐教育钢琴教学主要是为了为国家社会培养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工作者, 而音乐表演钢琴教学主要是为了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能力以及艺术实践能力强的音乐人才。由于其培养的目标不同, 所以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钢琴教学也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 下面具体进行分析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和音乐表演钢琴教学的区别。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表演;钢琴教学;区别

一、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主要是指学校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又被分为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 其中普通教育是通过学习音乐进一步提高素养和陶冶情操为主要的目的的学习, 而专门教育的目的是学习音乐的理论和音乐技巧, 以培养音乐教育家、音乐家以及将音乐作为学问进行研究的一种的学习。普通教育主要是通过表达和欣赏, 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 音乐的表达是将感情和思想有秩序的表现出来, 通过音乐的学习, 学生能够以自己的经验为出发点, 从而不断加强自己的音乐意识的锻炼, 达到丰富感情, 陶冶情操的目的[1]。并且通过音乐欣赏, 也能够理解音乐美的价值, 从而追求更高的音乐价值。由此可见, 音乐欣赏和音乐表达在本质上是具有个性的, 如果其个性得到顺利发展, 不仅能够将自己的情绪得到平缓, 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一种具有传情性的而不是具象性的, 音乐是一种时空性的而并不是静态性的, 音乐是创造性而并不是同一性的。概括的来说, 音乐教育特特征主要是情感性、愉悦性、主体性、形象性。

二、音乐表演

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活动, 音乐表演主要是通过人声的歌唱、乐器的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将音乐用音响表现出来, 进而传达给广大听众, 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社会功能。音乐表演是音乐欣赏和音乐创作的中介, 是音乐活动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中在音乐表演中, 钢琴教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在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中钢琴教学主要是通过充分运用钢琴进行音乐活动的一门基础课程。钢琴教学课程不仅仅是一门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课程, 他也是提高学生把握音乐音准、正确读谱、正确把握音乐节奏的能力[2], 并且音乐还是一门重要的艺术修养课程, 其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伴奏配合的综合能力、音乐表现力以习, 提高声乐教学效果。

8. 创造宽松学习的氛围进行声乐教学

应该来说, 声乐教学中的宽松学习氛围仍然是重要和关键的, 这对培养学生良好和健康的歌唱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不仅能无形中引导学生自觉积极的学习, 而且能激发他们歌唱兴趣, 学生的兴趣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学生心情愉悦, 学习质量提高, 可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 声乐教学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转变思想, 转变教学态度, 尽可能的保持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提供有利的条件。

总之, 声乐艺术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内蕴的抽象性艺术形式, 其教学过程必然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 我们要抓住其中的核心所在, 不仅要紧紧抓住对于学生演唱技巧和发声技巧的培训和实践, 还要明确心理素质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因此, 声乐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刻苦学习、训练, 提高自身技巧, 提高认识, 克服“怯场”心理, 经常参加排练和演出, 加强舞台实践, 及对钢琴的应用能力。音乐表演钢琴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钢琴教学的训练, 既要使学生具有音乐表达能力和钢琴演奏能力, 而且还要能够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钢琴而获得丰富的音乐知识,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从而不断开拓艺术视野, 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修养和音乐素质, 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能力以及艺术实践能力强的音乐人才。

三、音乐教育钢琴教学和音乐表演钢琴教学的区别

1.专业课程设置的区别

通过上述对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两个专业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可以得知, 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是两个不同的培养目标, 其中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并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音乐基本技能, 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音乐教育研究能力以及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3]。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目标为具有一定的音乐表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而且还具有较高的演奏、演唱等音乐表演能力, 能够在专门的艺术学校、艺术文化团体等部门从事教学、表演以及研究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在, 则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是不同的, 其音乐表演专业应加强演奏、伴奏、重奏等, 应该加强专业基本知识的训练, 并将艺术修养和技术手段相结合, 不断培养学生的合奏能力、独创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4]。而音乐教育课程应重点突出教育, 应该与音乐表演区别开, 突出教育特色, 在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时, 还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教学能力, 从而为地方教育事业提供服务。

2.教学内容的区别

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是两个不同的专业, 其教学内容也是不同的, 其主要钢琴课的教学内容和与钢琴教学相关的其他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教学主要分为必须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是音乐教育专业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习的课程, 必修课主要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者所必备做好准备, 平时多培养学生的开朗性格,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常锻炼身体, 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态, 使学生歌唱能力逐步成熟、稳定, 将歌曲最完美的一面表现出来, 提高歌唱水平, 让歌唱者与听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李莎.浅析歌唱心理在声乐实践中的重要性[J].才智.2011 (15)

[2]彭金云.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J].魅力中国, 2010 (12)

浅谈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篇9

一、传统的反思

在新世纪已经到来的时候, 作为 “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 在音乐生活中占了一定地位的我们, 对学生的音乐生活起决定作用, 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我们究竟在干什么? 人民需要什么样的音乐? 谁在拨动学生的心弦? 几十年在音乐技法上承在的传统毫无破绽吗? 我们在教给学生什么? 谁为声乐艺术的明天负责? 祖先的传统我们光大了吗? 什么才是真正的声乐审美? 民族之魂谁来吟唱? ……是的, 我们期待着创造中国民族音乐艺术超过“西方古典音乐”的辉煌!

任何一种艺术的产生、发展与繁荣都有其特定的背景, 文化渊源, 社会环境及民族沃土!

声乐艺术是人声表演艺术, “歌为心声”它体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灵魂。 所以我们常说声乐是蕴涵极为丰富的一门文化和艺术, 它的每一句歌词、每一段韵律都在深刻地表达着一定的内涵, 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 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积淀, 是民族情感的释放, 所以在学生学习声乐的过程中, 不仅仅是学习乐理知识的过程, 更是精神洗礼、情感升华的过程, 因为声乐艺术本身就是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这门艺术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美、人民的美、艺术的美, 整个过程就应该是美的体验过程。 所以在我们的音乐课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声乐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 关注教学三维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用声乐去熏陶学生, 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认知。

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我们常常把崇高的教师比喻成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样的比喻很好地诠释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另一角色, 即在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品格,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为音乐学科的声乐教学来说, 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和学习内容的特点, 从多种角度着手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 演唱技能的引导

在学生学习声乐的相关知识过程中, 基本的技能与技巧是必须要掌握的, 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演唱的技能, 准确发声进而演唱出优美的歌声。 这其中的关键是学生要掌握自我气息的调整和运用, 才能够真正地把优美的旋律演唱出来, 体验着声乐之美。 对此美国著名的歌唱家丽莎·罗玛曾经说:“空气不是有意识吸进来的, 正像我们进屋开门一样只是给空气提供自动流进的场所。 空气不是被吸进去的, 而是自动充满到肺里的。 ”

从这位音乐家对于发生过程中气息的调整要领来看, 学生在练习声乐呼吸的重要技能要求是这几项, 首先, 要轻松从容, 这样才能保证气息的流畅性;其次, 换气要自然巧妙, 要在节律变化的过程中相机而动, 这样才能够实现水到渠成的良好效果; 再次, 要保持声音的圆润饱满, 中气要足, 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气息充足;最后, 要把演唱者自己的感情孕育其中, 这样学生演绎一段音乐才会让人感觉有血有肉, 凸显出声乐自身所包含的生命力。

(二) 咬字、吐字美

歌唱是语言与音乐的有机结合。 因而语言和字读得不美, 歌唱就很难美。 仔细研究, 歌唱的声音是依附于字而产生的, 因此, 字的美决定着声音的美。 要做到读字美, 主要是依字发声、 依字造型、 依字共鸣、 依字行腔、依字收声。

1. 依字发声。 首先, 要明确辅音 ( 声母) 和元音 (韵母) 的发声部位。 其次, 按照字的成阻、持阻和除阻的要领去读字发声。

2. 依字造型。 嘴的形状的正确不仅是字音的纯正, 而且也是一种美。 实践证明:错误口型必定出现错误的声音, 即使愿望再好, 也是事与愿违。

3. 依字共鸣。 必须建立在字的基础上, 在字上发展共鸣。 实践证明:字声的美感不是音量越大越好。 换言之, 声音大不一定都具有共鸣美感, 关键在于字声谐和与泛音。

4. 依字行腔。 依字行腔和依腔行字都是指在行腔过程中, 字要正腔要圆, 字不正腔难圆。 在教学中, 我发现有些学生把《我爱你中国 》的行腔字 “啊”唱成 “讹”字, 还有的学生把 《 故乡是北京 》 中的行腔字 “ 情” 唱成“奇”字。 这种行腔完全失去行腔美, 原因是没有依照字音去行腔, 因此, 声音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

5. 依字收声。 唱歌与唱京剧的收声有所不同, 京剧收声按字头—字腹—字尾 (归韵收声) 。 而唱歌不是这样, 而是按音节读字。

(三) 情感表现美

声乐艺术的核心是情, 情感表现力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情感表现审美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表现美、价值观, 人是有感情的, 感情的发展与表达, 肯定要受理性的支配。 歌唱的情感表现美是生活美的反映。 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美, 本身就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 传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成功的演唱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理想, 传达了心灵感受和爱憎情感, 这正是情感表现审美的价值观。 二是情感表现美的真实性。 所谓真情实感一方面是极力反对虚情假意, 装腔作势。 另一方面要勇于直面生活情感, 高于生活情感, 力求准确、真实, 如能恰如其分地表现情感。

综上所述, 在声乐教学中, 脱离美的技能技巧根本就不是歌唱的造诣。 审美教学要让学生多渠道、多侧面、多层次地获得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等审美能力, 坚持音乐教育即美育, 将美育贯穿与声乐教学的每一过程。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2]罗洪.“字正腔圆”与中国歌曲和演唱[J].中国音乐, 1998 (1) .

浅谈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10

一、心理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训练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歌唱者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 为演唱做好心理准备。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 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歌唱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发声技巧, 但在演出、比赛和观摩考试等场合却频频出现诸如气息上浮、心跳加快、双腿发软等情况, 这都是因为心理活动的失常给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 歌唱是生理的, 更是心理的。从生理上看, 歌唱的实质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过程, 器官在运动协调中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只有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 才能使与歌唱有关的肌肉处在平静自然的状态中, 可以根据训练与歌唱的需要进行调控。而如果心理上出现负担,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的器官协调运动及歌唱发声, 导致诸如上述等失控行为的出现。可以说, 歌唱时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 对声乐的训练和学习, 对临场发挥的优劣, 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该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二、学生在声乐学习中产生心理状态不佳的成因分析

影响学生声乐学习的因素很多, 其中除有生理性、技术性的因素外, 还受心理素质、客观环境、情感表达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根据笔者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 大体而言, 学生在歌唱中心理状态不佳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歌唱的表现欲不强

歌唱的表现欲是指演唱者是否有歌唱及表演的强烈意愿, 是一种歌唱心理的外在表现。由于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性格培养的不同,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质。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外向, 一站到舞台上就状态兴奋, 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这种情绪可以调动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参与到歌唱中去, 使其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而有的学生性格很内向, 少言寡语, 缺乏或者没有表现的欲望, 导致歌唱状态不够兴奋, 身体机能不能很好地调动, 歌唱的水准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二) 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或过于盲目自信

现代社会多是独生子女, 有些学生由于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人的接触不够, 缺乏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勇气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大声歌唱, 对作品缺乏感情上的表达, 甚至不愿去表达。这类学生比较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有时候无法承受观众、考官以及演出气氛等心理上的压力, 表演时不敢与观众交流, 歌唱声音过小, 表情呆滞, 无法顺利完成对音乐的表现。还有一类学生则因为家庭的过度溺爱而产生盲目自信, 在课堂上、考试或演出时过分想表现自己, 同样容易引发过度紧张的临场情况, 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三) 对歌唱技巧的掌握不够

在声乐学习的初、中级阶段, 有的学生因为歌唱技巧还不够成熟, 对发声器官的协调控制能力不到位, 无法自如调配各发声器官。这时学生往往会对自己的演唱缺乏自信, 在演唱中的顾虑太多, 导致歌唱中出现紧张、焦虑、无法放开等心理障碍。

(四) 过于片面追求歌唱技巧

有些同学喜爱声乐艺术, 对歌唱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在练唱时总试图将其所知道的所有发声方法统统用上, 或完全去模仿歌唱家们成熟并具有高度技巧的声音, 结果却是“贪多而嚼不烂”。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往往由于选择过多而导致心理状态的紊乱, 精神高度紧张, 最终是什么方法也没用上, 只好扯着嗓子拼命地喊叫。

(五) 与伴奏的配合不够默契

对歌曲伴奏谱不熟、进拍出拍和延长拍的位置长短不清楚、与钢琴伴奏者双方配合不默契等, 也是影响学生临场发挥的重要因素。常可以看到, 在训练时有些学生因不熟悉钢琴伴奏谱或是与钢琴伴的配合不好, 进拍或是伴奏的速度与歌唱者的速度不一致, 直接影响到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和表演的情绪与欲望, 从而影响歌唱效果。

三、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针对声乐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和情感表达的因素,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做好声乐基础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 要着手培育学生健康的歌唱心理状态、坚强的意志、沉着自制的心理素质, 培养和锻炼他们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从而克服情绪的波动, 逐步提升艺术涵养。

(一) 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和调动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 (1) 古往今来, 但凡在自己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 从孩提时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 到随着对这一事物的不断深入了解, 兴趣得以升华, 最终发展成对某一事物的执著追求和毕生信念。这种由低到高的情感层次发展, 正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 这种情感层次的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当你真正爱上这门学科, 你才会排除一切外界干扰, 坚定执著地去追求其中的真谛。作为教师, 首先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于声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加强艺术修养、陶冶高尚情操, 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演绎一首好的音乐作品, 需要演绎者健康良好、端正平和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歌唱态度。所谓的积极态度, 是指当一个人对某事物发生兴趣或者是明确事物的重要性的时候, 乐于并主动参与该事物的态度。心理学上认为, 一个人的态度对他的行为具有指导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 主动积极的态度很大部分确实是会影响到演唱者的演唱水平。

二是引导学生以想象的思维方式体验和融入作品。很多教学实践都证明, 想象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活动, 丰富歌曲的形象, 加深对音乐作品背景和内涵的理解。

三是勤于实践, 通过模拟演练, 帮助学习消除和克服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 包括戏剧、演讲、诗歌朗诵、合唱演出等, 增强学生的舞台感受和舞台经验;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演出时的各种场景, 包括应对一些突发状况等等, 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演练和演出中吸取经验, 使舞台真正成为他们真正挥洒才华的天地, 从而建立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

(三) 培养学生的自信

由于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性格培养的差异,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质, 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那些上课参与情绪高、反应快、接受能力强、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学生必须严格要求, 让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帮助学生稳定心理状态, 从而更高效地学习, 让学生对学习更加热爱和充满信心。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同学, 则应采取多肯定、多鼓励的方法, 培养其自信心, 消除对声乐学习的恐惧感和自卑感, 逐步喜爱声乐艺术。

(四) 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 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等重要,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歌唱活动时发声器官的生理活动将对心理因素产生直接影响。心理的充分放松, 可以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提高声乐技巧, 增强自信心。同样, 歌唱时良好的心理活动也能促进发声器官更好、更积极地运作。

(五) 提高与伴奏者的配合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读谱和与伴奏者相互配合的能力, 除强调读谱的准确性、严谨性和配合的重要性外, 笔者也常常采用小组课、小型音乐会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之间相互伴奏训练, 使学生在读谱能力、学习的严谨性以及与他人的协调合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学生的学习激情空前高涨。

四、结论

歌唱表演的时候, 心理无时无刻都在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通过实践发现,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锻炼的。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如能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重视, 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达到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摘要:歌唱艺术不仅是生理性、技术性艺术, 也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 人们往往比较关注于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 而最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问题——心理素质对歌唱的作用和影响。声乐教学, 应针对造成学生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心理素质不佳的多种成因, 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手段,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情感培养, 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 调动学习和演唱情绪,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训练,情感培养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农信社信访维稳对策下一篇:数字语言教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