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声乐教法——自然声乐教学法

2024-06-08

史上最牛声乐教法——自然声乐教学法(精选2篇)

篇1:史上最牛声乐教法——自然声乐教学法

第一章

自然教学法理论基础

作者:杨璟春

北京古典创新音乐艺术研究院院长,中音艺校创始人,著名钢琴理论家、教育家,对中国古典哲学、禅宗、道学有较深的研究。2002年成立北京音乐教育网。2003年成立北京古典创新音乐艺术研究院。2006年成立中音艺术学校。多年从事研究声乐、钢琴的教学工作,创立自然声乐、钢琴教学体系,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学生,并在普及和推广古典音乐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一节 关于自然的概念

自然这两个字我们整天在接触,尤其当今社会,由于我们过渡的关注物质文明的建设,忽略了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已经造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是我们与自然进化背道而驰的发展道路,使我们不能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竞争造成的后果,使得我们也远离了人最原始的自然状态。

我们在注重科技发展的同时破坏了环境,我们在注重自身生存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界的生物链,这些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社会化发展和科技发展造成的,而实际上是由于我们的世界观也就是我们的哲学观念造成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一天来了一个推销员,像这些小动物推销防毒面具。小动物们很难理解防毒面具的作用,因为大森林的空气很好,带上防毒面具反而很不舒服。于是小动物都没有购买防毒面具。过了一段时间,来了很多人在森林里建了一个很大的工厂,工厂里滚滚的黑烟很快地污染了森林,大森林的空气也很快被污染了。这时那个推销员又来了,小动物们由于无法忍受被污染的空气纷纷购买了防毒面具,小动物们对于这种科技产品很感动,认为防毒面具救了他们。他们同时也好奇地问推销员:“这个冒黑烟的工厂里生产什么东西啊”?推销员告诉小动物们:“生产防毒面具”。

我想大家看到这个故事也一定会有所感悟的,我们的发展过程看似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但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挖自己脚下的土来掩埋自己。我们提到自然的概念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目的:就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发展。那么这与声乐有什么关系呢?相信很多学习声乐的学生应该有这样的感受。从第一天学习声乐开始,就是在解决各种问题、各种毛病,无休无止的毛病和问题贯穿了学习声乐的过程。我们有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没有学习声乐的时候最多也就是不会唱,为什么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呢?这就像上面讲的故事一样,生产防毒面具影响环境,用的人越多,环境污染就越严重,然后用的人就更多。声乐学习的问题也是一样的。学习所谓的声乐方法,同时产生发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产生更多的问题,于是在无休止的解决问题之中,使得声乐学习的过程漫长而又艰难。如果以自然的角度来看有很多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第一句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宇宙都在遵循着一种自然规律,万事万物都在按照这种规律在运行。宇宙的产生和灭亡、人的生老病死等等都在遵循着这个规律。自然界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非洲有一种老鼠,当老鼠的数量急剧增加到达某一个极限的时候,老鼠的体毛会变成鲜艳的棕红色,以吸引老鼠的天敌,如果天敌对老鼠的数量也起不到控制的作用的时候,当老鼠数量到达一定程度后,老鼠会集体的迁移,沿着朝向大海的方向集体迁移,直到全部投入大海淹死。于是自然界又恢复到自然平衡的状态上。我们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要向大家说明,自然界是处在一种自然平衡的状态,我们打破旧的平衡自然界就会重新产生新的平衡,就像前面讲的防毒面具的故事一样。

这里面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巨大差别,中国的古典思想就是要首先保持这种自然平衡的状态,通过平衡的状态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像中医的基本思想:身体各器官平衡和谐就不会染病,所以彻底解决病痛的办法就是调整身体的平衡状态,通过提高身体自身的平衡能力,利用身体自身来解决病痛的问题。这与西方医学那种通过科技和药物征服病痛的医疗方法有着本质的差别。当然中西方医学的方法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中国有句古话叫闻其声如见其人,人的性格会影响人的情绪,人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思维及行为,而人的行为自然就会影响其声音。反过来人的行为也是性格的反应,如果改变行为也能够对性格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第三章有详细论述)

以这个顺序,一个人声音的问题是由于性格的影响造成的,如果我们不去调整性格,而是通过学习方法解决声音问题,很显然由于性格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个人的声音问题一定会经常地出现。如果坚持通过学习方法来解决,必然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够逐步的控制性格。我们下一章将用大量的篇幅讨论声音与性格的关系。

我们分析和研究的目的就是取其所长,声乐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并不是在否定西方的声乐教学,而是希望将中国哲学思想开发的声乐教学和西方声乐教学相结合,各取所长。

如果将上面的理论应用到声乐教学中,我们就是要重视人自身的调整作用。所以我们提出的自然声乐教学,基本思想就是通过调整人的自身状态,使人达到自然的、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发出的声音也就自然符合声乐的基本要求了。在确定基本的发声状态后再加入西方声乐教学的具体方法训练,来进一步稳定发声技巧,这样的学习过程就会避免了学习声乐中会出现的声音问题,又实现了快速提高演唱水平的目的。

第二节 自然教学法训练的目的和本质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包括物质的(可见)和精神的(不可见)两个部分的。物质部分是指可以观察到的,具体的动作、肌肉收缩等等表面的变化,而精神部分是指在行为的内部能够感觉到的情绪、心理等方面的变化。我们现在的所谓科学性是很重视具体证据的,由于我们科学的局限性,目前还无法通过科学的方式有效的证实情绪等精神变化的科学依据。就像中科院一位著名的研究物理的院士当面指责金墉的小说中把精神力量过分神话,并表示其本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力量予以否定。

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精神力量就是真实存在的。他自己也同样经历恋爱的过程,也同样受到感情的折磨,也同样飘浮在感情的浪尖低谷。这是人都无法避免的。

实际上任何行为都是可以从物质上和精神上两个方面进行科学研究的。但目前由于科学 研究方面的落后问题,造成在声乐教学上过分重视物质的变化。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要牵动许多肌肉的运动的,比如:抬腿这一个行为就需要几十个肌肉的运动变化,从科学的角度研究抬腿这一个行为,可以及其细致的描写抬腿的整个过程。例如肌肉运动的先后顺序、肌肉伸缩的力量大小、肌肉运动的方向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些作为科学的研究数据是可以的,可如果我们把这些研究数据用于教人学会抬腿走路就有些问题了,虽然抬腿的运动是涉及几十块肌肉,但我们不可能对每一块肌肉都有明确的感觉和控制能力,如果把每一块肌肉都训练好,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极大的可能是连走路都不会了。有这样一个笑话:蟑螂和蜈蚣赛跑,每次蟑螂都失败,于是求助于狐狸。狐狸就问蜈蚣:“蜈蚣大哥,你跑得真快呀,不过我有个疑问,你这一百多条腿是哪一只先抬,哪一只后抬的呀”?蜈蚣一时答不上来,于是就开始注意走路时抬腿的顺序,结果是越走越别扭,最后却不会走路了。

这个故事说明的问题同现在教学的问题是一样的,不是现行的教学方法有问题,而是现行的教学方法不够全面,就像抬腿训练,经过长期的练习是可以通过肌肉的训练达到学会走路的目的,但是需要较为长期、艰苦的训练。象钢琴和声乐等艺术类专业的学习,越到后期越需要自然和平衡,而肌肉练习的本身是很难自然和平衡的,所以最后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能够学到专业程度,而到大师程度就更是凤毛麟角。当然如果只重视情绪、心理等方面的训练,忽视肌肉的训练也是不对的,任何情绪、心理的变化都将是通过肌肉等具体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所以技术训练的本质就是通过肌肉等物质方面的训练实现情绪和心理的调整,达到提高技术能力的目的。

自然教学法并不是否定现行的教学体系,而是丰富现行的教学体系。我们要避免绝对的唯物论或绝对的形而上学,任何事物都是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弹琴也好、唱歌也好,都不能片面的追求单一的一个方面,我们在教学法中提到了传统教学法的矛盾和问题,但绝不是说传统教学就是全盘错误的,传统教学毕竟开张了几十年了,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只不过由于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肌肉运动的技术能力,忽视了人的情绪性格等因素,造成技术的不全面,使专业的学习较为艰难。使许许多多原本很热爱音乐的孩子,拖垮在学习的路途中。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自然教学法是一种突破和发展,它使学习音乐不再可怕、不再艰难。

第三节

自然教学法训练的根源

自然教学法是以禅宗、哲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并根据佛教禅宗的修习本质,结合音乐教学出现的问题,给学生编了一个故事来解释学习的问题。故事是这样的:

在一个山上的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三位小和尚,大和尚因为经常练武,于是大家叫他“武和尚”、二和尚性情活泼,大家就叫他“乐和尚,三和尚性格稳重,不爱说话,大家就叫他“静和尚”。一年夏天,山下发生战乱,一些士兵烧、杀、掠、抢。老和尚担心战乱会殃及庙宇,就把三位小和尚叫过来。老和尚说:“再过几日,山下的士兵就可能杀到山上来,你们三位还是赶快下山逃命去吧”。静和尚问老和尚说“师傅,你怎么不同我们一起逃命哪”?老和尚说:“我经过多年修炼,已看破红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况且庙里也需要人来看护啊”。武和尚说:“师傅整天修炼,我们也在修炼,虽然没有师傅修行那么深,但师傅也不能太小看我们呀”。老和尚想了一会,说:“我不是小看你们,是怕你们祸到临头撑不住,白搭性命。这样吧,趁现在士兵还没来,我先试一试你们,如果你们经不起测试,就赶快下山去吧”。

于是老和尚领着小和尚来到了庙宇的山前,看见一只大黄狗正懒懒地趴在那里,老和尚说:“我们就拿狗去试一试吧,如果你们连狗都怕,就不要留在庙里啦。你们都谁不怕狗啊?”乐和尚颤抖地对老和尚说:“师傅,我前些天下山化缘,就被这只狗追着咬过我,我现在想起来都紧张,我还是不试啦,我承认我怕狗。”老和尚问静和尚:“你怕吗?”小和尚暗自在想:我从小就在庙里生活,出家人也不能杀生,我就没见过狗,只见过一些小鸟、老鼠什么的,那些动物都很善良。今天虽然见到的狗比较大,估计同那些动物也没什么区别。想到这,静和尚一边对老和尚说:“我不怕。”一边向那条大狗走去。也许是大狗太懒了,就那样趴着没搭理小和尚。老和尚点点头,问最后一个武和尚:“你怕吗?”武和尚说:“我在庙里没事就练武,身体很强壮,胆子也大,就没有我怕的东西。”于是他随手捡起一根木棍,大声叫着跑向那只大黄狗,大黄狗大吃一惊,还没等反应过来,已经挨了一棍子。嚎叫着,夹着尾巴就跑啦。

故事讲到这里,我想问一问,你说三个和尚谁怕狗、谁不怕狗?

老和尚将三个徒弟叫过来,对乐和尚说:“你很诚实,承认自己怕狗。”又对武和尚说:“实际上你也怕狗,就是你没意识到。”“为什么说我也怕狗,我不是把狗打跑了吗?”武和尚很奇怪的问道。老和尚说:“你如果不怕狗,就不会打狗啦。你打的原因就是因为你怕狗。”武和尚说:“如果这么说,就只有静和尚不怕啦?”老和尚说:“静和尚也一样是怕狗的,他现在不怕的原因是他根本就不知道狗是什么样的动物。”老和尚说到这,叫静和尚往山下看。山下几只野狗正在打架,互相咬得鲜血直流。静和尚看后,吓得脸色苍白,暗自庆幸,“亏了刚才遇到的那只狗懒的理我,否则真不知会有什么结果呢。”老和尚慈祥的对三个和尚说:“实际上每个人见到狗都会紧张的,只不过我们是出家人,平时修行的就是看透生死,你们就是因为没看透才怕的,修行不到家呀。这样吧,我给你们一个星期的时间,你们自己想办法,一个星期后,我再来试你们。到那时,再不行就一定下山去。”

望着老和尚的背影,乐和尚在想:“狗并不是见谁咬谁的,至少狗是不咬狗的主人的,可现在养狗是来不及了,看来我唯一的办法就是同狗处好关系,相处好了有感情,狗就不会咬我了。”于是乐和尚每天都给那条大黄狗带许多好吃的东西,没过几天就同大黄狗混熟了,大黄狗一见他就点头哈腰的,温顺极了。乐和尚很高兴,觉得这次他一定能合格了。

静和尚回到庙里,一想起野狗咬的鲜血直流的画面就浑身紧张。他猛然间想到一个问题,我不知道狗咬人时并不害怕,我害怕的原因就是因为我知道。而且我们平时念经打坐时,师傅就一直要求,要心神安静,心平气和。如果我往那一坐,头不抬眼不睁,专心念经,管他什么狗还是狼,我一概不知道,不就不害怕了嘛。于是静和尚就整天的练习静心打坐。

乐和尚想:“师傅说我怕狗,估计是我打狗不够坚决,流露出紧张和犹豫。我应该把武功练得更强。”于是他更加刻苦的练习打狗的功夫,一直练到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将狗打倒。武和尚信心十足,认为自己一定能够通过考试。

究竟谁能通过考试呢?

一星期的时间转眼就到了,老和尚领着他们来到山下。老和尚说:“今天考验你们的,不是原来那只大黄狗,是上次你们看到的那一群野狗。你们谁先来呀?”我相信大家已经能知道结果了吧。乐和尚的一切准备都没有用,武和尚根本就不敢动手,野狗太多怕集体攻击他。而静和尚呢?他强忍住紧张的情绪,坐在地上,嘴里不停的念着经文,一点点地进入了安静、集中的状态。他已经不注意野狗在干什么,他紧张的情绪在逐渐的放松。只有他通过了考试。

以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对于学琴的人来说,钢琴、乐谱等外在的事物就是那只野狗。弹琴时你不敢下手和用力砸琴都是害怕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不仅不可能完整表现音乐,而且会严重影响技术能力和水平的发挥。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办法呢?像乐和尚那样,多多练习?对于一首乐曲,多练就像同狗处关系一样,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是,我们要学习相当多、相当多的曲目时,多练习不仅使学习的进度很慢,而且由于收效的缓慢会影响学琴的性趣。这是目前大多数学生遇到的问题。而像武和尚那样,凭着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气势,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果的。有句话叫傻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但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当达到一定程度或勇往直前的勇气减弱时,整个人就会一落千丈。就像有的学生,刚学琴时,凭着喜欢的情绪弹琴,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时间长了,兴趣、气势都在渐弱,当兴趣、气势渐弱到一定程度时,琴就学不下去了。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

声乐的问题不仅如此,而且体现得比钢琴还明显,这是因为无论演奏者怎么粗暴的对待乐器,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损坏这架钢琴再换另一架钢琴。声乐就不一样了,演唱的乐器就是自己的声带,声带是非常精致和脆弱的,如果声带出了问题,是不可能更换的。结果只能是造成艺术生命的终结。这样的结果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依靠很多的练习加强人的适应能力,是可以达到减弱心理负担的效果。但这并不是根源,当人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时,人是没有心理问题的。所以钢琴训练的最好办法就是训练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无论多复杂的乐曲,无非就是由连、断、跳三种动作组成的。动作越标准,心理越稳定,注意力越集中。训练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不一一介绍。

对学生实际程度的衡量,就是看学生在演奏乐曲时,能否控制和集中注意力。只有心理稳定了,情绪才能稳定,只有情绪稳定,才能完整的表现音乐。

第四节

教育的本质

我问过很多家长,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结论却是没有。大家虽然都有孩子,也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很多家长还不停的通过报刊、杂志、媒体等方面进行学习,但问到家庭教育的原则问题时还是比较茫然。有的家长平时一直觉得自己教育孩子是很有方法的,可说到具体的方法还是处在比较理论的阶段。更多的是听说的理论,而不是实践和原则。这就像是做一些数学题一样,不知道公式会是什么结果?也可能对也可能不对,这样的家庭教育是很令人担心的。

实际上我们现有的家庭教育也的确很让人担心,我经常告诉一些家长,你们对孩子教育的方法不应该叫做教育孩子,只能称作是养孩子。很多家长所采用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违背教育原则的,但家长却当作是很好的方法来执行。结果就是孩子不停的出问题,家长就不停的学习和总结各种方法来对付。有的家长已经意识到教育方法的错误造成对孩子的失控和束手无策,但更多的家长还在以同样的方式教育孩子。我也仔细的查找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资料,结果不是观点错误就是太理论化没有执行的价值。还有就是一些教给家长如何对付孩子的办法,那些办法是指标不治本,不能彻底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

那么到底有没有象公式一样可以遵循的家庭教育的原则呢?家庭教育的原则是什么?我认为家庭教育的原则就是教育孩子真实和控制的原则,就是在不违背人性的基础上合理控制的原则。人性是什么?就是人生下来就有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特性。就像是马吃草、老虎吃肉一样。没什么道理,生下来就这样。人性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自我、自大、欲望、自然。虽然每个人的特点表现方式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这些特性产生的原因我会另加论述)。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通过各种方法来试图改变和掩盖人的这些特性,可结果呢?我们教育的孩子在特性上没有变化,但却学会了隐藏,于是这些孩子变得很假、很虚伪。而我们的教育却认为这种教育是比较成功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我们长期都认为自我、自大和欲望是人类的一种丑恶现象,是人类的一个弱点,所以试图通过教育来解决这个弱点。我们要知道,事物的存在不是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就没有好坏之分,好坏之分完全是人类主观上的一种划定。

1、自私在教育上的作用

自私本身并不是坏事,极度的自私才是坏事。每个人都有对自己及自己拥有物品的支配权利,个人权利任何人都不可侵犯

以上介绍的那些情况不仅体现在教育上,也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社会制度上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考虑了人性中自私的因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话并没错,可我们却批评了几十年,可最终我们还是通过市场经济的改革肯定了这句话。在家庭教育上也是这样,我们整天的学雷锋,学校、家庭、社会都鼓励大公无私、谦逊礼让,可结果呢?真正的大公无私、谦逊礼让没见多少,社会风气却是每况愈下。我们的教育太理想化、太幼稚了,总是想把事物分成对或错。实际上世间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对和错,事物本身都是两面性的,都有其坏的一面和好的一面。当事物超过一定的度、一定的范围,性质就会转变。人的自私、自大和贪婪的本性也是如此,这是我们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也没有必要隐藏,只要把这些本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也许有些人会担心这样的教育会把我们的孩子教育成自私自利的人,实际上这一点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给孩子划定一定的范围,也就是说要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自己有决定的权利,什么事情自己没有决定的权利。实际上就是要给孩子划分一个明确的权利界限,是你的你可以支配,不是你的你就不能支配,就是这个道理。西方教育的根本原则不是我们所推崇的自由化,而是个人的支配权和隐私权。国家在法律上就明确规定每个人享有的权利,这一点目前在我国是做不到的,西方的经济发展比我们要好,家庭生活条件要优于我们,但却没有出现象我们这么严重的家庭教育问题,没有出现象我们国家这种几乎是很普遍的溺爱行为,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和人之间权利的明确和划分。而我们现在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家长成为管理者,孩子成为被管理者,家长没有充分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权利和地位,也许家长认为自己养的孩子自己就有管理、爱护和支配的权利,实际上就是因为家长的这种观念和心态造成孩子诸多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育,孩子会出现两类问题:一是欲望无限膨胀,孩子会认为自己能够支配的权力是整个家庭,于是这些孩子就会出现过度的自私、自大、脾气暴躁、过分的要求较多等现象,而另一类孩子完全服从家长的安排,听从家长的管理。结果是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懒散,做事不上心。以上这两种情况都是由于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由于在西方有明确的法律来约束家长的行为,无形中就等于帮助家长遵循了教育的原则,而在我们国家就不同了,一方面我们国家的法律还不健全,另一方面我们多年的养成的自由、散漫的习惯,经常会不遵循法律的要求,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是很容易出问题的。根据以上的介绍我们应该明确一点,自私并不是坏事,明确划分自私的范围就可以达到提高效率的作用。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如果孩子认为是给自己做的,就会比较上心,比较认真。家长过于参与和管理,就会使孩子混淆和转移做事的目标,会使孩子认为是为家长做的,自然效率就比较差,即使你讲再多的道理也没用。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孩子身上,也体现在我们家长的身上。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先从自己上想一想,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就不要强求孩子做到了。有一句古话:己所不与,勿施于人。

2、自大在教育中的作用

孩子的行为是通过周围的反应来逐渐调整的,如果周围的反应是错误的,那么孩子就会由此形成错误的行为和思想

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一定自信的,并逐步通过对自己的肯定明确和增强这种自信。自信可以使人做事情的效果更好,但如果自信过度就会成为自大,过度的自大反而会影响做事情的效果,自信就是指对自己真实实力的评价和对将来发展的肯定。对自己实力评价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过高叫自大,过低叫懦弱。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要很注意培养自信的,比如鼓励和批评。实际上我们对孩子的鼓励就是在提高孩子的自信,我们对孩子的批评就是在降低孩子的自大,这种调整原本是没有错误的,但实际上我们家长是很难把握孩子自信尺度的。这样或多或少的就会形成孩子自大或懦弱的性格。一般来说采用自由式教育的孩子大多比较自大,而家长在教育上比较认真,管理比较严格的孩子大多比较懦弱。不过这种比较是相对的,是指相对于孩子本身的性格来说的。比如有的男孩子本身就很自大,即使再懦弱也可能体现的不明显。那么究竟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而且能够把握自信的尺度呢?就是实事求是的对孩子进行评价。我们所强调的是不表扬也不批评,而是要真实的肯定。实际上家庭教育的基本思想就是要培养孩子中正确的、准确的思想和判断力。孩子的行为是通过周围的反应来逐渐调整的。表扬意味着夸大,批评意味着减小,经常对孩子进行表扬或者批评就会使孩子失去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客观、真实的评价,这种问题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比如:教孩子一个数字8,如果我们教孩子把8当作10,那么将来进入社会遇到真正的8时,孩子就会形成两种处理方式:要么就是否定自己,要么就是坚持错误。我们举的8只是个例子,实际上却代表着孩子的整个家庭教育。如果孩子否定了自己,就意味着否定了家庭教育,孩子是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一般来说孩子会逐渐形成懦弱的性格。如果孩子肯定了自己,就意味着肯定了家庭教育,把错误的当做正确的,我们应该知道结果。一般来说这类孩子会逐渐形成任性、自大的性格。实际上未必等到孩子进入社会,采用这种教育方式几年后孩子就可以显现出上述的问题。

另外自大是人性共同的一个特点,违反这个特点的教育只有一条路就是“失败”。人是不愿意被别人否定的。就拿我们成年人来说,有时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但如果受到批评时也会分辨几句,甚至是不承认错误。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讲也是一样的。当孩子受到批评时大多存在三种可能:一认错,二不认错,三无所谓。如果我们家长非要强求孩子做出这三种选择的一种,都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一般来说最好的教育方法是改正错误。这一点上我们家长的认识大多是有误区的。大多数的家长会认为必须让孩子认错,不认错等于没有解决问题,只有认错才能改正。实际上改正了吗?大多数的孩子都是一犯再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孩子认错不等于改错,认错不是认识错误,家长要看清,孩子的认错是一种逃避,因为认错之后大多可以逃避对错误承担的责任。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改正错误而不是认错,要求孩子把错误改正过来就等于认错了。而且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无论认不认错,事情也都发生了,关键是如何解决而不是认不认错的问题。另外选择认错或者不认错对孩子的心理多方面都是有影响的,长期认错的孩子自卑心理较重,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而坚持不认错的孩子盲目自信、自大,容易形成横行霸道,蛮不讲理的性格,这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都是有很坏的影响的。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明确,改正错误就等于是认错加解决问题,行为上的问题在行为上解决,而不是靠嘴来解决的。

3、欲望在教育中的作用

人是有很强烈的欲望,这一点体现在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方面永不满足的追求。人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人生下来就带着强大的生命力不断的成长和发展,这种生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这种生命力不仅仅造就了人的成长和发育,也造就了人对于事物的一种完美性。心理学家通过试验证实了这一点,生命力的体现在生活中是多种多样的,当人面对即将完成的事情会产生一种要完成的愿望,比如:画一个差一点没有封闭的圆,很多人在快速看到时会认为是完整的,我们爬山当马上要到山顶时会产生急切的心情,这种例子很多很多。这是由于这种生命力,才形成了人对于事物的审美和愿望(审美就是人的主观想象与现实的对比),同时也形成了做事情的动力和追求,也就是我们提到的“欲望”。欲望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人们往往对欲望的结果却有好坏的概念。比如欲望于求知中大多就认为是好事,欲望于玩中大多认为是坏事,的确社会有一定的道德、生存的规范和需求,不符合这种规范和需求的人是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的。欲望于求知会为将来在社会上生存打基础,所以大家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所以家长、学校甚至于国家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局限在通过求知为生存打基础上,对于“玩”认为会丧志而予以否定,虽然在媒体上经常有“玩”成才的报道,但大多数的家长是不认同的,我们学校教育虽然一直提倡给学生减负,但越减越多恐怕与这种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教育太注重表面化了。我们习惯于以大人的判断来决定孩子的前途和方向。实际上贪玩也好,求知也罢都是欲望的一种表现,欲望是没有错的,应该提倡培养学生更多的欲望,我们不能因为欲望产生的行为错误而否定欲望的作用,生活中这种例子是很多的,这里不一一列举。

欲望与性格是有一定关系的,性格外向、情绪起伏大的人欲望就相对较强,性格内向、情绪起伏小的人欲望就相对较弱。对欲望的方向性控制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控能力,对于欲望增强性的培养就是我们常说的注意力的集中。

在孩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是很注意孩子兴趣培养的,认为兴趣可以加强孩子的学习效果,提高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兴趣就是要达到某种目的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一般情况下人对于陌生的事物有一种了解和控制欲望的,正是由于这种欲望产生了兴趣,兴趣就是欲望的一个表现方式。兴趣在提高注意力、学习状态、学习效率等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会受到欲望的制约的。如果一个孩子的欲望不够强烈,那么这个孩子的兴趣就会很快消失。如果孩子对欲望的控制能力不够,那么这个孩子的兴趣就会经常转移,因为被各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孩子的欲望方向经常的转移,我们也称这种孩子没常性。

按照以上的分析,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和控制欲望的过程。通过对孩子培养和控制欲望,就可以达到提高孩子注意力、稳定情绪、提高效率和兴趣的目的。我们都知道溺爱会减弱孩子自控、注意力、情绪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实际上溺爱就是造成了孩子追求事物的欲望不强烈,为什么生存在环境恶劣的环境下孩子的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就比较强?主要就是由于人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而产生强烈的摆脱欲望。所以我们平时经常提到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就与欲望有关系。如果学生能够真正把追求未知当作自己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那么会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由此产生的学习动力则要比任何依靠兴趣或者鼓励和压力都强大很多的。

4、懒散在教育中的作用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舒适的过程,正是由于人追求舒适的本性才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们平时经常会在很多时候听到两个字“自然”。做人要自然,做事要自然,无论做什么都要自然。宗教讲自然,社会讲自然,人对于自然的追求好像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和人性发展的标准。人们为什么追求自然?是因为当人处在自然的状态下不仅会使人感觉很舒适,而且会使所做的事情更容易实现。

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懒”和“急”两部分共同组成的,这两部分越是平衡人就越是自然。

我们的教育中往往会否定人“懒”的一面,认为“懒”是一种阻碍发展的惰性。所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在鼓励学生勤奋、努力。的确,人要是惰性强了会一事无成,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限制。超过了“度”的限制事情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自然也是如此,不超过我们叫自然;过分的“懒”就叫:散;过分的“急”就叫:躁。过分的懒和急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走路觉得累了,于是发明了自行车,自行车觉得累了,发明了汽车。于是促进了整个社会科技的进步,这是“懒”的特性。

我们走路觉得慢了,于是发明了自行车,自行车觉得慢了,发明了汽车。于是促进了整个社会科技的进步,这是“急”的特性。

按照上面的分析,学习的过程就是追求自然的过程。如果能够使学生保持自然的学习状态,将对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不能够否定“懒”鼓励“急”。弹琴的过程中“懒”的作用和“急”的作用同样巨大,技术方面由于“懒”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一个技术动作后即使当时的状态很紧张,但随着逐渐的练习也会慢慢的放松下来,因为没有人会喜欢紧张的状态弹琴。由于“懒”会使学生在弹琴的时候形成动作的协调性,因为单一的动作会造成部分肌肉的紧张,于是学生会自然的分散这些紧张到各部分。同样由于“急”的作用会使学生提高演奏的速度,提高弹奏的音量,会使学生演奏的乐曲具有完整性,音乐更富于流动性。

性格与自然状态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内向性格的人,“懒”的因素会更多;外向性格的人,“急”的因素会更多。如果我们合理的利用和调整学生“懒”和“急”,不仅在学习上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人的性格也会得到调整。

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才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天赋,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因人而异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而不同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同人的性格都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分析明确学生的性格就可以起到解决问题,甚至预防问题发生的作用。比如: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弹琴中“懒”的因素会比较多,而“急”的因素会比较少,那么“懒”多了就容易散慢,技术上就容易出现手指关节站不住,手没型,手腕不稳,演奏速度不够等问题,如果提早的判断出学生将会发生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提前进行各项强化的训练,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而对于有些问题的解决则会采用更为巧妙的方法来处理,比如学生手腕紧张,如果判断学生的性格比较“懒散”,那么即使教师不强调放松,学生也会由于性格因素逐渐的放松下来。如果教师没有看到这一点,对待这类学生直接要求放松练习,会使学生很容易的放松过度,造成其他的问题。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是很常见的。所以合理的利用和调整学生“自然”的状态,会使学生学琴更容易,出现的问题更少,尤其是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5、总结

通过以上对人的四项本性的分析,我们的教师、家长应该明确学生在学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都不是学生有意造成的。大多是由于我们的教师和家长违背了人的本性,试图强迫的给学生灌输教师或家长的某种思想造成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提醒各位教师和家长,违背人性原则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

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完善人性,调整做人,以做人为基础再学习各项技能,不仅仅是解决了做人的问题,同时由于人的问题改善了、解决了,会使技能掌握得更快、更好、更稳定。

篇2:史上最牛声乐教法——自然声乐教学法

语文课堂上, 传出一阵阵RAP音乐。原来, 这位语文老师在上文言文《师说》时, 发现很多学生心不在焉, 对古文似乎完全没有兴趣, 于是停下来, 放了一曲说唱伴奏音乐, 配着动感音乐说唱了一段文言文。学生的兴趣马上提了上来, 为了更好地将文言文改编成歌曲, 老师又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重新进行改造, 本来枯燥的文言文变成了“潮流时尚”。

看得出, 这位老师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颇费了心思。毫无疑问, 语文课堂上配合音乐说唱文言文, 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玩中学, 愉快地学, 轻松地学, 培养了学生的意趣、情趣, 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原动力, 真正地实现了“寓教于乐”教学思想,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

从以上诸多方面分析, 蔡老师的这种创意的教学方式有其合理存在的价值与空间。

1.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人积极研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使人们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 并有向往的心情, 因而力求去研究它, 领会它, 掌握它。”可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

这节课中的古文言文对许多老师而言都是很头疼的、枯燥晦涩的东西。如果依照平常的教学方式, 一味的“填鸭”, 势必会使学生倦怠, 失去学习的兴趣, 老师教得吃力, 学生学得无味。

通过RAP说唱这篇文言文, 就改变了这种现状, 因为说唱RAP本身对学生而言是时下里接触最多, 最感兴趣, 也最能接受的流行艺术, 将它运用到教学中, 是一种大胆尝试, 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由不得不学转变为要学, 进而至于乐学。

2. 从师生情感来看, 表现为对学生主体需要的尊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程改革以来, 还有部分老师并不能真正从旧有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 有些老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 才让学生讲, 才进行合作探究讨论活动, 而在平时活动中仍然是大包大揽, 没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去理解, 有时提出问题后, 启发得不够充分, 学生一时半会不能准确回答, 便赶紧直接抛出结论, 也不管学生愿不愿意接受, 能不能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 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抑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也漠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 课堂效果自然不会好。

蔡老师这种寓教于乐的说唱文言文教法, 就是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于长而烦的文言文教学, 怎样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提高教学效率, 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自然是前提。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 语文课堂是满足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需要的地方, 因此不应一味灌输, 为完成教学而教学, 否则只能让你的学生离你愈远, 离你的课堂愈远。蔡老师的创意教学, 尊重了学生主体需要, 自然受到学生的欢迎。

3.从教学手段看, 推进了学科之间的渗透

在蔡老师的这堂课中, 我们看到了一种音乐走进语文学科, 语文又以音乐为媒介的全新课堂, 这样的课堂同时还借助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自然, 学生在这节课中感受到了不只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恐怕还获得了音乐的享受, 视、听、思结合, 甚至还要动手, 多方面的能力和潜质都得到了发展。

现代语文的课堂, 已经不可能完全是纯语文的讲学课堂, 对学生进行枯燥的语文知识讲授, 单一的文章内容、结构、主题分析, 按部就班的写作特点介绍,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效果自然不高。

当然, 这种学科之间的渗透, 并不是各种学科的大杂烩, 最后搞成四不像, 学生看似热热闹闹地学习, 但结果什么也没学到。因此还是要立足于本学科教学, 其他学科毕竟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一个媒介工具而已。像最近网络上流行的多种形式的化学版《青花瓷》, 这是一种融流行歌曲和化学原理、化学知识为一体的情境教学。在课堂中学生感受到了流行歌曲的优美旋律, 尝试了诗词歌赋的填写过程, 但更重要的是牢牢记住了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 这也才是诸多老师进行这样的创意教学的初衷。

寓教于乐, 是一种快乐学习法, 即学习源自兴趣, 而兴趣源自快乐。这就要求语文老师, 试着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舒适温馨的氛围当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当然, 我们教者在追求寓教于乐的创意教学时, 也应注重以下三个“适”:

1.适合

首先, 要适合学生。蔡老师任教于职业中专学校, 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 职校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培养的发展方向都有着他们自己的特点, 蔡老师的教法适合学生的特点。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创意教学。

其次, 要适合课堂。语文课堂的形式结构多样, 读写课、品析课、鉴赏课、复习课, 我们不可以邯郸学步地套用某一种固定模式, 否则这样的课堂不仅不能显示出独特的创意, 恐怕时间长了, 学生反而心生倦怠, 失去学习的兴趣。

另外, 要适合教者。语文课堂教学, 因教者本身的兴趣、能力不同, 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每个教者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这样既达到创意教学的目的, 又显示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风范。

2. 适度

手段适度。所选择的创意教学方式, 一定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需要, 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需要, 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进行健康有效的教学, 千万不能为了迎合学生心理, 哗众取宠, 什么有趣来什么, 学生喜欢什么就来什么, 结果课堂热闹了, 教学目标却难以完成。

管理适度。在课堂教学中, 寓教于乐,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但要注意管理、调控的适度。一节课上, 创意的教学手段最多只能使用一两次, 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审美疲劳”而难以处于学习兴奋点, 教学效果反而不佳。

3. 适时

调控长度须适时。在某个创意的教学手段使用时, 一定要注意时间长度的掌握, 收放自如。过短, 浮光掠影, 收获不到预期的效果;过长, 顾此失彼, 易打乱预期的教学环节, 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运用时机须适时。什么时机使用最为恰当, 最为有效, 教者一定要胸中有丘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史上最牛声乐教法——自然声乐教学法】相关文章:

史上最牛语文卷05-11

史上最牛的——分手信06-21

史上最牛军改剖析07-16

史上最牛辞职信08-01

史上最牛高考零分作文02-28

史上最牛的内涵说说05-29

史上最牛的辞职信07-16

史上最牛掰的辞职报告02-28

史上最牛逼的QQ签名04-11

史上最牛辞职申请书05-08

上一篇:利率改革隐忧下一篇:幼儿园中班重阳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