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使用

2024-06-03

地膜使用(精选四篇)

地膜使用 篇1

目前,可控降解地膜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目前国内外开发应用的可控降解地膜种类主要有:光降解地膜、生物降解地膜和光、生物降解地膜。生物降解地膜能通过微生物作用降解的地膜(较低层次的生物降解地膜)。

这种地膜主要以天然高分子为原料,如日本采用纤维素与甲壳素水溶液制膜,德国采用直链淀粉或高直链淀粉及其它天然高分子材料制膜,我国也曾采用纤维素来制膜。

但是,尽管这些薄膜能够降解,但都存在加工困难、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能差的问题,根本无法加以推广和应用。金发科技生产的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在使用过程中性能稳定,使用后可被微生物或动植物体内的酶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据研发团队负责人徐依斌介绍,这种可降解材料的最大研发难点在于,在需要时保持完整性,不需要时立刻降解,不能再留一点一滴的残物。这是两个十分矛盾的方向,也是世界难以攻克它的原因。

地膜使用 篇2

作者:谭娅 指导老师:徐文修

摘要:地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随着地膜应用面积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负面报导不断增加。本文通过收集不同使用年限、不同地膜残留量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大量残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但影响农业环境、破坏土壤结构、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农作物减产。应合理使用地膜,增加地膜厚度,及时揭膜和加大地膜回收管理力度,有效保护土壤永续利用。关键词:地膜;土壤环境;防治途径

Abstract: The technical application of plastic film that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e of our country maximumly ,But along with the plastic film applications and tenure use of the increased, negative reports increase.This article by collecting different tenure use of plastic film and different quantities residual plastic film of influenc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damage soil structural,and for crop development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conducted comprehensive analysis:large quantities residual plastic film which causes “white pollution” Not only affect agriculture, soil, the destruction of crops normal growth and caused crop yield reduction.We should be rationally using plastic film thickness, and increase the membrane in time to get the recovery management and plastic film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soil lasting use.Key words: Plastic film;Soil environmental;Prevention means 地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之一,我国每年地膜应用量近百万吨,地膜覆盖作物达40多种。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确保农业生产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它以增温、抗旱、保墒、抑制杂草生长、促苗早发、增加作物产量等显著特点为优势,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益显著,所以发展快速.但由于长期使用地膜,农膜在土壤中年残留量不断增加,重污染区已达近130 kg·hm-2—270 kg·hm-2.多数农膜是由一种由高分子碳氢化合物(聚氯乙烯)组成,性能稳定,在自然环境中光解性较差, 也不易通过细菌和酶等生物方式降解,即使降解也将产生有害物质。因而在土壤中长期积累,造成“白色污染”,如此下去就会对土壤环境及作物的生长产生较大影响,譬如土壤透气性变差,水分、养分的流动受阻,土壤板结, 根系得不到正常发育,导致农作物减产等。本文阐述了地膜残留量对于土壤环境质量和作物生长的之间关系以及相应的防治技术途径等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1 我国地膜的应用现状

何文清研究表明,地膜在我国应用已将近30年。地膜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之一。目前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已经达到0.13亿hm2,每年用量近百万吨。棉区是我国地膜应用的主要区域,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田每年地膜用量为37.5~45 kg·hm-2,西北内陆棉区每年地膜用量为79~90 kg·hm-2。随着地膜应用量和应用面积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残膜留在了土壤中。

据农业部20世纪90年代初对全国17个省市调查结果表明,所有地膜覆盖过的农田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留,残留量平均为60 kg·hm-2,最高达135 kg·hm-2。近些年来,国内一些研究人员以及农业环境监测部门也对地膜的残留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在地膜广泛应用的区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留污染,如河南省中牟、郑州、开封等地花生地耕层土壤地膜残留量年均为66 kg·hm-2,最高可达135kg·hm-2。河北省邯郸地区棉田土壤地膜残留量达59.1~103.4 kg·hm-2。在这些地区中,尤以新疆地区棉田土壤污染最严重,根据最新调研结果,新疆石河子地区棉田耕层中平均残膜量为300.7 kg·hm-2,最高达381.1 kg·hm-2,而且随着覆膜年限越长,污染越严重。

严昌荣根据过去十几年农用地膜覆盖面积及使用量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一直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1981年农作物覆盖面积仅为1.5万hm2,1991年达到490.9万hm2,2001年上升到1 096万hm2,2005年更进一步达到1 350万hm2,是1981年覆盖面积的797.8倍。农膜使用量也大幅度上升,统计表明,使用量从1991年31.9万t增加到2005年的95.9万t,增加了近3倍,增长速度非常快。2 残膜造成污染因素 2.1残膜的难降解性

据刘金军、李团结、曾祥斌等等的研究报告知道:目前使用的地膜多为聚乙烯农膜,它是由聚乙烯加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而制成的有机化合材料,具有分子量大、性能稳定、耐化学侵蚀,能缓冲冷热等特性。在自然环境中,它的光分解性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难以使其降解,即使长达上百年的时间,残膜仍多以独立的形式存留在土壤中。2.2 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大

刘志锋表明,据技术人员调查测算, 由于长期使用地膜,地膜在土壤中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污染严重的地方多达90~135 kg·hm-2,甚至高达270 kg·hm-2 据专家测定,种植棉花3~5年的土地,平均废膜残留量13.5g/m2, 每667m2平均残膜残留量8.99kg,8~10 年的土地,亩平均存废膜量12.5kg,土地减产7%,种植13年以上的土地,平均每22.87kg/667m2,相当于一年的覆膜全部留在地里,减产达17%。如果这样继续下去,若干年后土质严重恶化,农产品质量、产量下降,土地将无法耕种。2.3 回收难度大

郭希敏调查发现,大部分地区残膜回收基本上以人工捡拾的方式进行,新疆地区多年来残膜回收也一直以人工捡拾为主,但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多,劳动力少,人工捡拾的残膜回收率非常低。再加上农民普遍选用超薄膜,以降低生产成本,而超薄膜老化速度快、易破碎、更不易捡拾,不利于机械回收。因此使得残膜回收十分困难。李燕红还认为农民对残膜的危害认识普遍不够,对于残膜的清理回收不重视。只注重当年土地上的产出,不注重残膜的回收。又由于新疆等地春季风多风大、雨少、表土易干,压膜土较多,加上灌水泥砂大,秋后膜面便被泥砂覆盖,加之秋季忙于秋收,无人顾忌捡拾残膜,因此人工清理回收十分困难。孙孝贵认为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宣传力度不够。农民没有认识到不揭膜对产量的影响。因此,没有把人工揭膜列为必不可少的一道生产工序,这是生产管理、劳动安排和宣传提高认识上存在的问题。3 残膜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土壤的物理性状包括土壤容重、比重、孔隙度以及土壤水分的含量,土壤的保水保肥特性等。大量研究表明,残留地膜会影响土壤正常结构的形成。3.1残膜在土壤中分布的层次性

残留在土壤中地膜主要分布在耕作层,但由于各地农作措施的不同,残膜在各层次中分布的数量也不一致。齐小娟等研究表明,土壤中残膜集中分布在0~10 cm,一般要占残留地膜的2/3左右,其余则分布在20~30 cm,再往下基本没有分布。马辉等研究结果为,0~10 cm土层中残膜的片数约占总量的58.5%~76.4%,10~20 cm土层中约占总数的22.3%~35.1%,20~30 cm土层中占总数的1.3%~6.4%左右,大部分残膜集中在0~20 cm层土壤中。而新疆地区由于机械化程度高,土壤耕翻尺度深,所以在30 cm以下的土壤仍有分布。何文清等的研究显示无论在哪个地区,0~20 cm内的土壤耕层是残膜污染的主要区域,占土壤中残膜总量的90%以上。3.2 残膜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耕地质量

由于土壤中大量残膜的存在,导致了土壤物理结构层次的改变,使得土壤水分、养分向下运移受到阻碍,土壤空隙度、通透性降低,不利于土壤空气的循环和交换,影响土壤正常结构的形成,最终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又由于残膜阻碍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地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致使土壤含水量下降。

赵素荣研究发现,当农膜残留量由0提高到225 kg·hm-2时,土壤容重增加18.2%,土壤孔隙度降低13.8%、土壤含水量降低11.7%,而且这些土壤参数随残留农膜碎片增大而劣变。南殿杰的试验结果,水分下渗速度与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呈对数相关关系,当残留量达到360 kg·hm-2时,水分下渗速度明显减慢,只相当于对照的2/3。李青军的研究发现,残留量为0 kg·hm-2时的含水量分别比处理为225、450和900 kg/hm2减少1.29%、4.39%和11.22%。还有研究表明,在新疆等干旱地区由于残膜的存在导致地下水难以下渗,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等。4 残留地膜对作物造成的影响

刘志锋根据近年国内的许多报道。普遍认为:土壤内非降解膜残留膜数量如超过土壤允许容量时,会影响农田机械耕作,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下茬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微生物的活力,阻碍作物根系的深扎和对土壤水分、养分的吸收,造成弱苗、死苗、倒伏。据农业部门测定种子播在残膜上,烂种率达6.92%,烂芽率达5.17%。棉苗侧根比正常减少4.8~7.6条,2~3片真叶期死亡率1.19%,子叶期棉苗死亡率3.08%,现蕾期推迟3~5天,株高降低6.7~12.9cm。如果不采用高密度种植技术,减产量达12%左右。每667m2有12.5kg残膜量的地块与无残膜的地块对照田相比减产达8.8%。

解红娥试验结果表明,棉花的株高、根数、主根长度、茎粗、果枝及皮棉产量随着残留地膜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残留地膜量为720和1 440 kg·hm-2的棉花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皮棉产量显著降低。还认为残膜对玉米和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这是因为玉米和小麦的根系为须根系型,而且根系主要集中在0~20 cm的耕作层,受残膜的影响较突出。还有研究表明在土壤中地膜残留量达到37.5 kg·hm-2时,小麦基本苗较对照降低了25%,冬前分蘖数较对照降低了17%,表现出苗慢,出苗率低,根系扎得浅,有些根系由于无法穿透残膜碎片而呈现弯曲横向发展,残留地膜对玉米、茄子、白菜和花生根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李青军试验结果表明,残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残膜改变了土壤正常的结构层次,造成水分、养分的运移被阻断,从而导致作物营养不良,大幅度减产。第二就是由于土壤中残膜存在,导致作物在生长的时候经常会使幼小的根系被残膜缠绕,从而导致水分、养分的吸收被阻断,造成作物死苗。5 结论

针对以上的问题,对残膜回收工作的有以下几点建议(l)要防治地膜污染 “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主要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来减少污染,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2)研究开发新材料,寻找农膜替代品。实践证明,研制出易降解,无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故应鼓励开发无污地膜,加大对可降解膜的研究与开发,努力降低农膜成本,积极寻找功效相同、成本相对低廉的替代品。(3)加大残膜回收机械的研制。如果在残膜回收机械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能进一步地提高其回收率,可大大减少残膜污染。(4)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大家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进人土壤里,会影响土壤内的物、热的传递和微生物生长,改变土壤的物质结构。(5)优化耕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倒茬轮作制度,通过粮棉、菜棉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进而减轻残膜的污染。

根据已报道的结果分析, 农田残留地膜对土壤的理化性状以及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常年地膜覆盖的地块,若土壤中的残膜得不到及时拣拾,就会使土壤的容重增加,残膜使土壤水分的上下移动速度减慢。并且地膜残留刺激根系生长,消耗了大量的养分,使棉花地上、地下部生长不平衡,作物的产量降低。若残膜长期存留于土壤中,影响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导热性,将进一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及分布以及土壤养分有效性,进而降低作物的抗逆性等,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清理回收农用残膜是保护有限耕地资源、促进农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一件大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这项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宣传力度和检查力度,尤其是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农用残膜对自身和社会的危害,推动农用残膜污染治理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何文清,严昌荣.我国地膜应用污染现状及其防治途径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3):533-538 [2] 曾祥斌.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16期 [3] 郭希敏.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浅析.农业科学通讯,2010.9工作研究 [4] 侯凤岩.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农业科技与装备,第2期总第182期2009年4月

[5] 严昌荣,梅旭荣,等.农用地膜残留污染的现状与防治[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269-272.[6] 马辉,梅旭荣,严昌荣,等.华北典型农区棉田土壤中地膜残留特点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2):570-573.[7] Kenneth Moller,Thomas Gevert.Arne holmstrom examination of a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LDPE)film after 15 years of service as an air and water vapour barrier[J].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1,73(1):69-74.[8] 孙孝贵,刘文江.新疆棉田残膜危害及其治理对策.中国棉花·新疆棉田残膜危害及其治理对策·2005, 33(2)∶7~8 [9] 李团结,郑新伟.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11期

[10] 王晓方,申茂向.塑料农膜-中国农业发展的希望和曙光[M].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1998.[11] 李青军,危常州,雷咏雯.白色污染对棉花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新疆农业科学 2008,45(5):769-775.[12] 解红娥,李永山,杨淑巧,等.农田残膜对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 26(增刊): 153-156.[13] 刘金军,王环.农用地膜的污染及其治理对策研究.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9年12月 第23卷第6期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14] 南殿杰,解红娥,高两省,等.棉田残留地膜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棉花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棉花学报,1996,8(1):50-54.[15] 张保民,王兰芝,潘同霞,等.残膜土壤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1996,15(2):9-10.[16] 严昌荣,王序俭,何文清,等.新疆石河子地区棉田土壤中地膜残留研究[J].生态学报,2008,28(7):3470-3484.[17] 杨志新,郑大玮,靳乐山.京郊农用地膜残留污染土壤的价值损失研究[J].生态环境,2007(2):414-417.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目: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长期使用地膜对土壤环境质量

影响的研究进展

谭娅

农学院

种子科学与工程

农学074

073131402

徐文修

职称:

教授

2010 年 12 月 23 日

地膜覆盖机的选择与使用技术 篇3

一、地膜覆盖机的选择与农膜的选用

1. 地膜覆盖机的选择

地膜覆盖机按用途与结构特点可分为简易铺膜机、普通铺膜机、做畦铺膜机、旋耕铺膜机、播种铺膜机等。其选择方法如下:

①根据作物种类及栽培方式选择。作物种类、畦间距离及覆膜宽度是选择机型应考虑的首要条件。根据需要可选播种铺膜联合作业的机型;也可选先铺膜后播种的机型。如西安市农业机械厂生产的2BML-2型铺膜播种机(如图1)是先铺膜,后在膜上打孔播种玉米、大豆、高粱、棉花(脱绒种)和蔬菜的联合作业机械,能一次完成整地、施肥、铺膜、播种、覆土等全部作业;也可选择有附加施肥和喷洒除草剂的机型。

②根据经营规模、经济核算范围来选择。大型农场面积大,同一作业相对集中,可选择大中型拖拉机牵引的地膜联合作业机型;个体农户可选择手扶拖拉机牵引的小型机型。

③根据机型的成熟程度来选择。要依据机型是否经过技术鉴定,在本地区是否经过试验和使用推广等因素来选择已定型的名优品牌产品,以保证作业质量。

2. 农膜的选用

地膜覆盖机作业质量与地膜的选用关系极大。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科学选膜。不同种类的植物应选择不同的薄膜:透明膜适用于山芋等作物的育苗,其透光率高,增温快;红色膜适用于育烟苗、棉苗;紫色膜适用于番茄种植及南瓜苗、山芋苗,可使苗壮且生长快;蓝色膜适用于水稻育秧、茄子栽培;黄色膜适用于黄瓜栽培;银灰色膜增温快、降温慢、保温性能好,且有驱虫作用,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有色农膜。

②用量计算。据测试,0.01毫米厚的地膜平盖时每亩用量为6.44千克。以此为基础,乘以各种地膜厚度为0.01的比例值,则得每亩地的地膜用量。如0.009毫米厚的地膜平盖时每亩用量为6.44×0.009÷0.01=5.8千克;0.015毫米厚的地膜平盖时每亩用量为6.44×0.015÷0.01=9.66千克。

③地膜养护。覆膜前,要保证骨架、挂膜架光滑无刺,覆膜时牵严压紧,最好用草绳加固,以防大风侵袭。在搬动、揭膜、卷膜时,防止猛拉猛扯,以防拉破薄膜,薄膜在使用中发生破损应立即修补。不同材质的薄膜,修补方法不同,如对聚乙稀薄膜破损处,洗净晾干后,剪一块比破洞稍大的聚乙稀薄膜放在破洞上面,再加盖一张香烟盒内的铝箔,用火烧红的钢锯条在铝箔上来回烫几下即可修复;对聚氯乙稀塑料薄膜破损处,洗净晾干后,剪一块比破洞稍大的聚氯乙稀塑料薄膜,用聚氯乙稀粘合剂粘合后即可修复。

二、地膜覆盖机的结构与工作过程

1. 地膜覆盖机的结构

地膜覆盖机主要有升降机构、整形做畦机构、铺膜机构、压膜覆土机构等组成(如图2)。

2. 地膜覆盖机的工作过程

该机与手扶拖拉机或小四轮拖拉机配套使用。用收土器把畦间的垄合在一起,用分土铧向畦面集土;用整形器按照农艺要求尺寸做出畦形,同时把土壤压实;把铺膜机构上的膜卷均匀地沿畦面铺放;用压膜覆土机构将膜紧贴地面横向展平,然后覆土压严。若喷洒除草剂可与铺膜作业一起进行,在手扶拖拉机作业时,打开阀门即可将药液喷洒在畦面上,在地头转弯或转移地块时,则需关闭药液阀门。

三、地膜覆盖机的使用与注意事项

1. 铺膜前的准备

①田地准备。铺膜前土地施肥要适当,注意清除杂草和地下害虫,土壤水分要适当。必须做到翻地深浅一致,翻后要及时压耙,使土壤疏松细碎,地表平整。为了土壤保墒,起垄作业应与铺膜作业同时进行。

②塑料薄膜准备。国产的塑料薄膜厚度为0.012~0.018毫米,卷膜纸筒内径一般为3.5毫米和4.8毫米。常用的地膜幅宽有95厘米和110厘米。畦面宽70厘米时,选用幅宽95厘米的地膜;畦面宽86厘米时,选用幅宽110厘米的地膜。

③除草剂准备。根据当地杂草情况,按农业技术要求,准备好除草剂。

④试铺。试铺是正式铺膜前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通过试铺,把整机调整到正常工作要求的良好状态,其步骤如下:将地膜覆盖机与手扶拖拉机正确挂接牢;调整左右收土板的铅垂位置,横向位置和角度,使畦形左右对称,一般收土板与前进方向夹角为80~90°;检查和调整畦宽、畦高及畦面压实程度;安装膜卷,检查和调整压膜轮压膜及覆土圆盘覆土情况;检查和调整喷除草剂装置。

以上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方可投入正常铺膜作业。

2. 铺膜中注意事项

①铺膜接近地头时,应逐渐将机车往上升起,以免在地头壅土过多;膜铺到地头时,先用人工将膜拉下,铺在畦面上,把膜端头和两侧压上土。

②作业中,需要2人在车后随行,监视覆膜情况,并每隔一定距离在膜上用土压一横带,以防膜面被风刮起。

③一畦铺到头后,先关喷药开关,然后停机、断膜、使整机升起再转弯。地头转弯时,速度要慢,将支臂抬起,防止刮撞损坏。

④在铺膜过程中,机组不得倒退。如出现故障须停机检修时,应先关闭喷药装置开关。

⑤在田间转场地作业途中,应将收土器、分铧犁、整形板和挂膜架各自调到最高位置,并将压膜覆土器总成抬起,推向前方。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江大南路132号东湖法院宿舍402室 邮编:330029)

地膜使用 篇4

一、农田地膜使用、残留及回收利用情况

1. 农田地膜使用情况

鄂尔多斯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最初由于农民对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认识不够, 推广的面积较小、覆膜农作物也较为单一。随着农民认识程度的提高以及覆膜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全市地膜覆盖面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覆膜作物已涵盖了玉米、马铃薯、葵花、瓜果蔬菜等几乎所有适宜覆膜栽培的农作物。据统计, 2014年全市农作物覆膜栽培总面积173万亩, 地膜用量5200余吨, 使用的地膜多为小于0.008毫米的超薄地膜。

2. 农田地膜残留情况

由于农民对废旧地膜污染的认识不足且回收利用缺乏有力的技术和措施, 致使废旧地膜在农田土壤中残留量逐年增多, 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了新的危害。2008年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显示, 鄂尔多斯市废旧地膜的残留率高达46%, 在全区12个盟市中列第一, 2014年残留率仍高达40%。2015年春播前, 全市选取10个不同覆膜年限地块开展了农田地膜残留情况调查。每个调查地块选择7个规格为长1米、宽2米的样方, 测定0~20厘米耕层地膜残留量。结果显示, 70个样方中地膜平均残留量10.3克, 折合每亩农田土壤地膜残留量为3.4千克。

3. 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情况

(1) 农民回收力不从心。随着宣传培训力度的加大, 农民逐步认识到废旧地膜的危害, 但由于地膜回收机具存在缺陷及回收成本高等原因, 目前全市回收方式仍以人工捡拾为主, 机械化回收率不到15%。农民捡拾后大多直接焚烧或埋藏于地头, 有的农民直至第二年才结合整地等农事操作进行简单处理, 导致地膜回收率较低。根据2015年鄂尔多斯市农田地膜回收情况调查, 全市废旧地膜回收率仅为35%左右。

(2) 企业回收刚刚起步。2013年9月“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地膜科学使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申报成功, 该项目现已建成残膜回收点两个, 共4000平方米, 残膜加工点1个, 共3000平方米, 另预定了残膜回收机2台、称重设备2台, 其余待建项目仍在积极筹划中。项目计划通过引进废旧地膜生产线年处理废旧地膜300吨, 生产成品塑料颗粒剂225吨, 用以生产培育菇类的塑料栽培瓶。该项目将形成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市场化推进、财政补助、政府监管于一体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机制, 为全市树立样板, 从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赢。

二、地膜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农民回收意识不强

生产实践中, 农民对地膜残留危害的认识多停留在上一年残膜对当茬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上, 而对多年残膜积累造成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空气、水源污染, 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深层次、多方面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 回收残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2. 企业发展缓慢

在废旧地膜回收效益低和“回收再利用体系”不健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 企业涉足地膜回收再利用产业的意愿不强, 现有地膜回收企业的发展步伐也明显滞后于当前日趋严重的农用地膜残留形势。

3. 政策规范缺失

各级政府、部门在地膜使用、回收方面多仅从宣传引导、加强教育方面入手, 对地膜的生产、科学规范使用缺乏监管;对新技术的研发普及、残膜的回收利用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对随意丢弃、焚烧残膜, 掠夺式经营土地的行为, 也缺乏有效的约束办法。

三、对策建议

有关部门曾经做过测定, 每亩土壤含残膜达3.9千克时, 可使玉米减产11%~23%、小麦减产9%~16%、大豆减产5.5%~9%、蔬菜减产14.6%~59.2%, 因此有效解决农田地膜残留问题已迫在眉睫。

1. 强化宣传引导, 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各种形式, 大力宣传废旧地膜回收对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 采取面向基层, 贴近农民, 生动活泼的形式, 普及相关知识和技术, 宣传有关政策、典型经验和做法, 用技术指导群众, 用示范带动群众, 用效益吸引群众, 逐步提高全社会对废旧地膜回收的意识和自觉性。

2. 推广成功经验, 降低回收难度

一是将GB13735标准中规定的地膜最小厚度0.008毫米适度增加, 既增加了地膜强度、抗老化性, 又提高了地膜的使用年限, 减少机械化回收难度。二是推广地膜使用和回收利用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能连续使用两年的地膜, 大力推广一膜两年用技术, 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地膜, 在适宜地区推广适时揭膜技术, 提高废旧地膜的回收率。三是引进具有整地和废旧地膜回收功能的复合机械, 在回收残留地膜的同时完成整地作业, 减少工序, 降低成本, 便于大范围推广应用。

3. 出台补贴政策, 助推产业发展

上一篇:三维可视化平台下一篇:百合无公害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