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使用

2024-05-19

居住使用(精选五篇)

居住使用 篇1

一、老年人的心理及生理特点

健康是老年人有一个幸福晚年的前提, 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对其生活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首先重视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 才能为老年人创造合适的养老居住模式和建筑空间。

人体的机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老化。首先表现为感知能力的退化, 这种退化势必会影响老年人对环境信息的感知。人类从生活环境中获得信息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视觉, 老年人视力下降, 相应对不同色彩的识别能力会受到影响, 而光线的强弱对老人的影响也会加大, 因而在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中要因可能地考虑老年人特殊的视觉需求, 增强环境色彩的亮度, 同时要避免不良的照明尤其是眩光。而老年人的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也同样在慢慢的退化, 主要表现为经常性的短时间失去听力及对高频声音的不敏感, 对环境中的异味很难感觉到, 触觉下降, 烹饪时极易受伤, 因此厨房设计的细节问题不容忽视。其次, 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退化, 意味着老年人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迟钝和对熟悉环境的健忘。所以, 一个设计细腻、温馨、不陌生的居住环境, 将非常有助于老年人扑捉周围的环境信息, 弥补因年龄而带来的很多方面的不便。[1]再次, 老年人的肌肉及骨骼系统功能退化, 其灵活度下降, 造成老年人易摔倒易发生骨折, 因此在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设计上防滑就显得非常重要。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改变, 都会成为老年人生活中的不利因素与障碍, 所以, 老年人都渴望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2]

老年人心理随着生理机能的变化也相应的发生变化。首先老年人对亲人的依赖性增强。深受儒文化观念影响的我国老人与其它国家相比更喜欢在晚年享受儿孙满堂、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其乐融融的家庭幸福生活是老人们最大的愿望。老人不愿意在生活上给子女增加更大的负担, 却渴望能够得到晚辈的关怀和照顾。[3]目前, 家庭养老在我国仍占据主导地位, 打造单纯的老年社区并不适应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所以普通住宅的适老性改造更能体现我国老年居住环境特点。其次时与社会和邻里交往, 减少老年人孤独和寂寞的重要方式就是增加社会交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与交流并不能完全满足老人们的心理需求, 他们还需要同除家人之外其它人的交往和交流, 因而适宜的交往空间是老年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 许多社会因素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居住环境能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满足其没有被社会遗忘的心理需求, 因此, 创造适宜的老年居住环境要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这样才能使之幸福快乐地安度晚年。

二、老年人的行为特征

老年人居住模式及养老建筑探索务必要考虑理老年行为学这个因素, 对老年人的行为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 是对老龄建筑进行研究的前提。

老年人的活动方式:从老年人的心理及生理特点来看, 尽管其活动方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其种类和形式还是还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运动、旅游、交往、娱乐、读书、写作、劳作等。目前老年人活动方式主要还是以满足身体健康为主, 是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诸多休闲娱乐活动形式。

老年人的活动领域:老年人的活动领域包括宅域活动、区域活动和市域活动, 而老年人活动最多的领域是以小区 (或居住区) 为主, 在此范围中, 老人主要以步行为主, 活动面积1250平方米左右, 为老年人提供大约5分钟的出行距离, 老年人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这个范围的空间之内。老年人的活动领域意识不但受到所处活动场所与环境的制约, 而且受到自身因素和社会道德伦理的影响, 安全的并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防卫性和明显的排他性领域空间是他们的需求, 处于这样的空间内可免于外界的干扰。在这个活动范围内, 老人喜欢聚集在小区中的公共建筑设施以及一些人造的自然景观周围, 在这个活动领域内, 老年人可以和同领域内的人沟通、交流, 这种露天活动很受老年人的欢迎, 这样的交往空间也是老年人非常热衷的。

三、基于老年人特点的空间需求

要想老年人享受幸福快乐五彩多姿的晚年生活, 老年人居住建筑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极富特色的。变换多姿的活动空间不仅可以让老年人保持愉悦的心情, 还可以使老年人的心情随着空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也可以根据心情的不同选择异样的空间场所来娱乐, 所以, 空间安排有相应的等级次序, 或者空间呈开放的放射性, 以及在常走的道路两端设置地面标志物和视觉焦点更受老年人的青睐。单调、贫乏的空间环境是不受老年人喜欢的, 他们喜爱活动空间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老年人的活动空间要想独特首先要具备从私密、半私密空间到公共、半公共空间的转换的功能, 其次还要实现从交往空间到独处空间的过渡, 此外还要为老年休闲娱乐提供多种形式, 服务设施提供多种类型, 比如健身、跳舞、棋牌、书画等活动对空间大小和气氛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琴棋书画需要安静的小空间, 过大显得缺乏私密性而且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4]

因此, 从老年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从而去创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特色空间环境, 满足老年人的怀旧心理以及适应新时代新材料的新审美观念, 为老人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 塑造一个休身养性、颐养天年的理想住所, 是现代建筑师和城市建设者的神圣职责。

结语

老龄建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建筑形态, 其设计也将越来越趋于完善, 社会的不断进步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与新理论势必会出现在未来的社会, 老年人养老居住模式也将有更多的选择。建设理想的养老居住模式和建筑空间环境不仅是建筑设计师的责任, 这项任务的完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注老年人就等于关注我们自身, 养老居住模式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 日本、瑞典、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 只有在全社会大系统内对老年人养老模式和居住环境进行综合研究, 提高老龄居住环境的整体建设水平才有可能。

摘要:建设各类老年人居住建筑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行为特征, 基于老年人特点的空间需求, 对老龄居住环境使用主题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 以求探讨老年人居环境和养老居住模式, 为老年人建造理想的养老居住模式和建筑空间环境。

关键词:老龄化,居住环境,老龄建筑,居住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光胡仁禄著, 《老年居住环境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5.12

[2]林其标林燕赵维稚编著,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4

[3]杨贵庆编, 《城市社会心理学》,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9

[4]徐磊青杨公侠编著, 《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房屋居住使用权转让合同 篇2

今有和谐大厦住宅楼B梯602使用户陈新新自愿将其本住宅使用权,建筑面积151.8平方米,转让给东垵王金锥 许淑京夫妇使用居住,双方相议时价人民币陆拾贰万元整,即日款项交清,其住宅包括所有家具全部归买主使用,别无异议并与家人及其他亲戚无关,若有他人交涉,卖主陈新新应出头抵挡,各无反悔。特立此约为据。

附件:房屋联建合同书及房屋平面图

本合同一式三份,卖主一份,买主一份,联建开发商一份过户。

卖主:

买主:

见证代笔:

居住使用 篇3

调研基本情况说明

1. 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人口流动的加快,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北京市随迁老人能否适应随迁生活?北京随迁老人在居住区中的参与度怎样?如何从设计角度缓解随迁老人的寂寞感?笔者对以上问题做了深入调查研究,希望能从中找到合理的答案。

2. 调研目的及意义

论文从北京市居住区内随迁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角度进行研究,发放调查问卷,以期寻找出随迁老人面临的心理问题为北京市老年工作提出指导建议,并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角度提出适于随迁老人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居住区老年户外活动场地的设计。

3. 相关概念

此次调研对象为北京市海淀区居住区内老年人,随迁区域包括北京市内不同区域随迁老人、农村向城市随迁老人、外省向北京随迁老人。

4. 调研范围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于学习及工作的限制,老年人已经日渐成为居住区的长时间使用者,因此,对居住区内的人员较集中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调研以北京市海淀区的芙蓉里小区、上地西里、上地东里以及怡美家园等四个居住区为调研地点,采取随机问卷调查,选取上午7时-10时,老年人外出较多的时间段,人流量较大,确保了调研的普遍性。

调研与分析

1. 文献资料调查

居住区内随迁老人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是急需重视,其生活质量有待提高。拥有十四区两县的我国首都北京自2010年以来常住人口达到1961万人,2009年末北京市的外来及流动人口人口已经超过1.47亿人,其中老年人口已增至202.4万人占总人口的16.9%。北京市随迁老人占全国随迁老人总人数的46.3%,可见对北京市随迁老人的心理需求调查可以帮助这一边缘群体得到充分的精神支持和情感慰藉的。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住区规划在兼顾不同年龄层对住宅需要的同时,如何适应老龄社会,从老年人自身特殊的生理、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出发,创造一个多向适应而又充满活力和人情味的住区环境,是当前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 实地考察

课题确定后,笔者对上地西里居住区进行了一次试调查;得出初步结论后,及时调整调研计划,扩大调研区域,并进行细致考察。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居住区老年户外活动空间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空间通透感差,缺乏安全性设计:因随迁老人从熟悉的地方搬迁至陌生的环境,与邻里缺乏沟通,常产生陌生感。一旦迷失方向,随迁老人便难以寻找求助机会,因此加强空间组织安排有利于增加随迁老人的安全感。

地域联系不强,可识别性差:因地域的变化,随迁老人比常住老人的记忆力和辨别力下降更显著。标志性设计的缺失会给随迁老人空间方位的辨别能力带来一定障碍。上地西里及芙蓉里小区均存在此类问题。

居住区交流空间少:随迁老人的孤独感需要交流来消除和宣泄。被调查的居住区中上地西里、上地东里的交流空间均设置较少,座椅设置缺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随迁老人的社会交流机会,缺少对随迁老人的关注设计。

在对实地的调研与分析中可看出,目前众多的居住区户外设计都疏于对老年人尤其是随迁老人的心理特殊需求的关注,将来也许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针对越来越突出的城市养老问题,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应尊重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从老年人的角度考虑,多方位设计结合,为北京市随迁老人创造一个舒适、优美、整洁的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

3. 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分别从随迁老人心理需求及对所在居住区户外空间设计参与度与需求度来探讨适于随迁老人新生活的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

本次调查中北京市随迁老人对其所在居住区内的活动场所使用情况多集中于宅间活动场所,占总人数的56.7%、中心广场24.5%、體育活动区10.0%、绿化区域8.8%;在户外空间中,随迁老人多注重交往便利设计、安全无障碍设计,其次是休闲娱乐设计;在所希望的可以增加的居住区户外空间中增加的设计元素为:健康散步道(9.5%)、休闲广场(20.5%)、休闲亭廊(19.8%)、停留座椅(6.4%)、标识系统(3.8%)、紧急呼叫系统(5.9%)、花草绿茵(30.5%)、观赏水景(0.5%)、健身运动场(3.1%)。

从调查中可知随迁老人对居住区户外空间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时段性。那么与其他年龄群体共同使用一个面积较大功能多样的广场可以有效的缓解随迁老人的交流压力,增加随迁老人有规律地参加社区活动的机会,还能强健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从生理和心理需求方面提高随迁老人对居住区户外空间的使用率。

结 语

居住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设计可以站在老年人角度考虑空间的设计问题,从而积极引导随迁老人参与户外活动,满足随迁老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充实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北京随迁老人是北京市的边缘人群,是大城市环境下的与居住区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群体,生活环境是随迁老人生命的重要依托,他们比任何人更需要一个安全、方便和舒适的居住环境。我们应尊重城市随迁老人的特殊需求,建立利于老年人身心、身体健康及生活、起居的舒适的居住区生活,相信关注随迁老人就是在关注我们自己!

(第一作者单位: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二作者单位: 福建三松集团 第三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

作者简介:

邹仁君 单位名称: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职位:主任工程师

张 冲 单位名称:福建三松集团 职位:景观设计师

居住使用 篇4

随着临沂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量的居住项目得以建设, 居民也经历了从仅仅满足居住面积到追求住区景观质量的历程。开发商和景观设计师努力想要创造出让住户满意的住区景观, 然而许多居住项目在投入使用后却出现设计意图与使用者需求不一致的情况, 导致建设资金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在项目建成之后, 对项目之初的可行性研究和景观设计作出的假设和预测的成果进行检验是提高项目综合效益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使用后评价基于使用者的角度, 对建成并投入使用后的建筑及环境的使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程序和方法[1]。通过现场调查信息收集和分析, 掌握使用者对目标环境的使用评价, 从而得出反馈意见和改进建议, 为以后同类项目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本文以POE理论为基础, 重点探讨POE的理论及方法对提升临沂市居住区景观环境质量的现实价值。

1 居住区景观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以《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和《中国人居环境金牌住区评估标准》为指导[2], 遵循系统性、人本性、独立性、可操作性原则, 在查阅资料、居民调研、咨询专家等基础上, 经过反复推敲、筛选, 构建评价体系 (见表1) 。

2 研究方向

调查日期中一日为工作日, 两日为周末,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居民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多种形式获取信息。

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住区环境的5个子系统和指标层的13个指标。评价尺度分为5个等级: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非常差。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各评价指标中评价等级为很好和较好的比例, 做为居民评价满意度比例。

3 结果分析

3.1 沂龙湾御园小区

沂龙湾御园小区地处临沂市北城片区核心位置, 小区整体布局为片块式, 由5个组团构成, 共有住宅建筑45栋, 东边和北边为高层住宅, 围绕在小区边缘, 其余均为多层。小区主出入口设置在东南角, 紧邻城市交通干道, 通行便利。小区空间组织功能划分合理, 基本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小区主路路幅较大, 便捷不迂回。小区绿地率较高, 植物品种丰富。中心绿地布置在小区中心, 同时还在东北、东南和西北三个方位结合水景设置了三个较大的组团绿地。

御园小区发放调查问卷100分, 回收94分, 有效问卷91份, 满意度统计结果见表2。

从统计结果来看, 居民对小区的景观布局、交通组织、绿化景观和视觉环境满意率在75%以上,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满意率为64%, 活动场所满意率较低, 为28%。

结合参与式调查结果, 对御园小区室外环境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 公共绿地中草坪所占比例过大, 尤其是小区中心的绿地由大面积的草坪构成, 养护成本较高, 且因养护不当, 部分出现土壤裸露的状态; (2) 结合组团绿地布置的两处水景是小区环境景观的特色所在, 但因维护不当, 水体发臭, 部分干涸杂草丛生, 难以展现其预期的景致; (3) 硬质铺装活动广场所占比例少, 且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如健身娱乐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座凳等数量较少, 利用率较低。居民户外活动方式单调, 只能以散步为主。

3.2 香榭丽都小区

香榭丽都小区东临沂河, 西望金雀、银雀二山, 南靠中心绿化公园, 是临沂首座亲水、地景、阳光社区。小区占地面积7.5公顷, 总体布局为片块式和轴线式相结合。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 住宅建筑均为多层。小区绿地率高达40%, 主要公共绿地、活动场地和水景布置在中轴线上及轴线两侧。

香榭丽都小区发放调查问卷100分, 回收98分, 有效问卷95份。满意度统计结果见表3。

从统计结果来看, 居民对小区的景观布局、活动场所和视觉环境满意率在75%以上,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满意率为73%, 交通组织和绿化景观满意率较低, 分别为44%和52%。

结合现场调查, 香榭丽都小区环境质量存在以下问题: (1) 小区绿地率虽高, 但绿地景观质量不高。首先植物种类较少, 以数种乔木和黄杨为主, 缺乏观花灌木和草花;植物群落结构层次简单未构建合理的复层结构; (2) 活动场地虽多, 但辅助配套设施不完善如缺乏健身娱乐设施和座凳等; (3) 小区没有设置专门的地上停车场在道路两侧上设置划定的停车位严重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也给行人造成了不便。

参考文献

[1]罗玲玲, 陆伟.POE研究的国际趋势与引入中国的现实思考[J].建筑学报, 2004 (08) :82-83.

居住使用 篇5

关于规范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使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的意见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检察机关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保障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人身权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全国检察机关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严格规范使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

职务犯罪案件使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坚持“敢用、少用、慎用、短用”原则,依法规范,果断及时严格把握使用条件,严禁滥用、违法使用。

第三条

对于犯罪嫌疑人无固定住处或者涉嫌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监视居住可能有碍侦查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

固定住处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办案机关所在地的市、县内工作、生活的合法居所。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特别重大贿賂犯罪: •

(一)涉嫌贿赂犯罪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犯罪情节恶劣的;

(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三)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

使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一般应在决定时确定涉案数额为五十万元以上,且犯罪情节恶劣。对于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或者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决定时应从严把握使用条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碍侦查:

(一)可能毀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二)可能自杀或者逃跑的;

(三)可能导致同案犯逃避侦查的;

(四)在住处执行监视居住可能导致犯罪嫌疑人面临人身危险的;

(五)犯罪嫌疑人的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的人员与犯罪有牵连的;

(六)可能对举报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人员等实施打击报复的。

第四条

指定居所必须设在房屋一层,且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备正常的生活、休息条件;

(二)便于监视、管理;

(三)能够保证办案安全

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不得在看守所所、监狱等羁押、监管场所以及留置室、讯问室等专门的办案场所、办案区域执行。

第五条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实行居审分离,监视居住场所建设由各级院根据本辖区办案需要进行规划,使用时报省院审批,由法警总队负责颁发准用证。

对于临时租用的居所,使用一次,许可一次。禁止在人员出入复杂、不利于办案安全的地方进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第六条

需要对涉嫌特别重大贿賂犯罪的犯罪嫌疑人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由办案人员提出意见,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报检察长审批后,连同案卷材料一并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审查。

县级院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一律报市级院检察长批准。

指定异地管藉的案件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须报省院侦查部门备案同意。

第七条

对犯罪嫌疑人决定在指定的居所执行监视居住,除无法告知的以外,应当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原因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工作单位及家属。无法通知的,应当向检察长报告,并将原因写明附卷。无法通知的情形消除后,应当立即通知。

无法通知包括以下情形:

(一)被监视居住人无家属的;

(二)与其工作单位和家属无法取得联系的;

(三)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阻得的。

第八条

检察机关在办案中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实行决定与执行相分离,由检察机关作出决定,公安机关执行,必要时检察机关可以协助公安机关执行,但不得替代公安机关执行。

检察机关作出决定后,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将有关法律文书、案件材料送交监视居住地的公安机关执行。

第九条

决定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应当在决定前同公安机关沟通协商,取得公安机关的支持,确定指定居所,提前部署警力。需商请公安机关采取电子监控、通讯监控、不定期检查等监视方法的,应及时协商。

第十条

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应实行办案期间值班制度,商请公安机关指派固定警察驻监视居住场所执勤,或者商请公安机关临时指派警察带班执勤。

建立值班与备勤制度,合理配置看管力量。对居所实行2人一 班看管,同时配备2人在居所外备勤,以防紧急、突发等情况发生。为防止发生法警犯困、失职等问题,白天、夜间看管应予以区别,夜晚12点后接5比1的要求配置看管力量,2人值班、3人备勤。

第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决定对犯罪嫌疑人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使用时限,原则上控制在十五天以内。超过十五天的,基层院使用的,必须上报市级院侦查部门批准;市级院使用的,必须报省院侦查部门批准;超过一个月的,一律上报省院侦查部门批准;三个月以上的,报省院分管检察长批准。

侦查部门应当自决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之日起每二个月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必要性进行审查。

第十二条

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应当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全过程实行不间断的录音、录像,录音、录像应当保持完整,不得选择性录制,不得剪接、删改。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由检察技术人员、法警或者检察长批准的其他人员负责开机、关机和封盘,纪检监察部门负贵监督。设备不能正常使用须及时报修,报修档案由技术人员、执法监督员共同签字确认。

第十三条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过程中,实行监审分离,不得在指定的居所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提审犯罪嫌疑人,从指定居所到审讯室往返途中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路途中同步录音录像由法警负责录制。

第十四条

制定针对具体案件的安全防范预案。在进入居所时必须进行人身检查,记录身体状况,并防止对人体可能造成伤害的任何器具带入居所,对监视居住期间的每个环节都应制定检查方案,确保办案安全。

第十五条

建立医疗保障协作机制。在监视居住场所设立医务室,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商请当地人民医院指派一名医师、一名护士入驻居所,在办案期间实行医师、护士24小时值班制度;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应商请当地人民医院确定专人负责身体检查、救治等工作。

第十六条

严格实行看审分离。法警负责看管,办案人员负责审讯、取证,并建立登记制度。需要提审的,由法警将被监视居住人从居所带至办案工作区讯问室进行审讯。审讯结束时,由法警将其带回居所。提审与带回居所的全过程,必须做好记录,详细记录带出、带回的时间。

第十七条

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必须保证犯罪嫌疑人必要的休息时间。严禁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间采取冻、饿、晒、烤、疲劳审讯等非法方法取证。

第十八条

监视居住场所设执法监督员,由法警兼任,负责对不规范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未尽监督职责的,追究失职渎职责任。

第十九条 对被监视居住人睡觉、喝水,洗澡、吃饭、如厕、剃须以及送往医院进行体检时上下车、检查全过程等关键节点,应加强看管、动态检查,确保被监视居住人始终处于被监控状态;对居所应及时清理,对被监视据为人始终处于始终处于被监控状态;对居所应及时清理,对被监视居住人睡前的被子应及时检查,看伤;热水瓶、电热水壶、玻璃杯等带有安全隐患的器具不得带入指定居所;应为犯罪嫌疑人配备符合安全标准的专用书写笔、专用牙刷和餐具,通讯设备由法警统一保管,犯罪嫌疑人不得系领带、皮带、穿有鞋带的鞋。

第二十条

决定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将监视居住决定书副本和其他相关材料抄送负责执行监督的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并通知其指定的居所。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应当指派检察人员到指定的居所检查监督。发现存在违法情形的,应当依法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并督促纠正。

第二十一条

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对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中的违法情形进行监督:

(一)向人民检察院控申部门反映;

(二)向刑事执行检察部门或侦查监督部门反映;

(三)向人民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反映;

(四)向人民检察院执法监督员反映;

(五)申请启动人民监督员监督程序。

第二十二条

对于纪检监察机关移动的案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有关规定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在案件进入诉讼环节前,严禁以检察机关名义对纪检监察对象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对纪检监察机关给监察机关发送案件移送函,但不移送案件材料和纪检监察对象的,监察机关不得对该纪检监察对象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

第二十三条

在案件进入诉讼环节后,纪检监察机关因办案需要提出提审请求的,经检察机关分管领导同意,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可以提审。

第二十四条

对于违反本意见的不规范行为,记入检察人员的执法档案,并根据不同情况,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第二十五条

本意见由安徽省人民检察院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意见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015年6月3日印发

上一篇:沥青路面平整度的控制下一篇:成本协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