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社区

2024-06-19

城市居住社区(精选九篇)

城市居住社区 篇1

1、共享化建筑空间的含义

共享化建筑空间指的是建筑的设计方案对城市发展的思考和表达, 虽然共享化建筑空间的形式由建筑本身决定, 但其最终功能是实现更多的公共空间, 也就是共享化建筑空间的内部空间即使是独立的, 但它与外部空间的联系却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 共享化建筑空间不但是城市建筑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的部分, 更要在空间上、功能上都充分体现共享化建筑的共享性。

2、共享化社区建筑空间对社会活动的影响

城市建设中的居住社区对社会关系和人文心理的影响较深, 社区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 共享化社区建筑空间则对家庭成员、家庭环境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社区建筑来说, 长久以来采用的都是前苏联建筑结构和模式, 设计简单方便, 过于机械化, 逐渐摒弃了我国传统历史四合院建筑带来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模式, 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居民长时间处于封闭的建筑中。目前, 我国大部分社区建筑设计主要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的具体要求, 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包含30%以上的绿地和相应的体育娱乐设施, 但是, 社区建筑的共享交流功能仍然没有任何改善。

由于建筑单体的规模持续增大, 居住社区建筑数量日益增多, 给予社区居民足够的生活空间同时, 留给人们的心理空间却是寥寥无几。越来越多的现代社区居民开始怀念和向往传统的四合院生活, 独立的家庭也越来越期望能有个关系融洽的邻居。因此, 居住社区建筑空间的设计在追求造型美观的同时, 忽略了居住社区建筑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要满足社区居民对生活居住的需求, 更要承担社会发展中交流共享的责任。如果居住社区建筑空间设计不充分考虑共享性, 一旦全部居民都生活在封闭的、孤立的空间中, “城市居住孤独症”的心理疾病将会逐渐蔓延开来。

3、共享化居住社区建筑空间案例分析

(1) 万科第五园居住社区

在万科地产第五园居住社区建筑中, 内部处理充分结合了“院”的作用。别墅的空间设计采用了“前院、后院、中间井”的结构模式, 以及“四合院”、“六合院”的院落建筑设计模式, 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内向型理念。在万科第五园居住社区中, 相当一部分都属于独栋别墅, 居住独栋别墅的人们特别注重个人隐私, 万科第五园不但充分保证了别墅的私密性良好, 又实现了居住社区共享化的模式。同时, 万科第五园还设计了廊道和天井, 以此保证采光良好和风道通畅, 充分发挥了居住社区的共享性功能。

(2) 北京潘家园居住社区

在北京潘家园居住社区建筑空间设计中, 设计师将社区围墙和栏杆作为防卫型设计, 认为其不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 因此, 潘家园居住社区的设计摒弃了围墙和栏杆, 一方面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共享与交流, 另一方面利用原生态裁量将社区建筑空间与围合空间有机融合, 既考虑了居住社区的私密性, 又延伸了居住社区的半开放空间, 进一步增加了居住社区的共享性功能。

4、共享化居住社区建筑空间的实现方法

(1) 符合行为模式的空间形态

人们生活的需求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 包括生理因素、性格因素、环境因素和物质因素等。因此, 共享化居住社区建筑空间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共享化居住社区建筑空间形态符合人们实际的行为模式;二是提高社区居民活动的自由度, 扩大社区居民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 并且要适当掌握自由度程度;三是兼顾空间领域性和参与性, 由于共享化居住社区建筑空间的基本需求不同, 导致了其领域性与参与性也各不相同。

如果想要创造良好的共享化居住社区建筑空间, 必须要明确共享化居住社区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 在实现共享化之前必须充分满足社区居民对居住空间的需求, 然后进一步满足社区居民的心理需求, 接下来才能营造共享性的建筑空间形态。由此可见, 在共享化居住社区建筑空间设计中, 最基本的保障是充分满足社区居民行为模式的需求。

(2) 空间开放性与公共性的体现

共享化居住社区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开放性和公共性, 想要实现共享化居住社区建筑空间的开放性与公共性, 必须要保证居住社区的建筑空间是容易融入和参与的。当社区居民从心理上接受了开放性和公共性空间的有益性, 才能真正参与和融入其中。当居住社区建筑空间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发生了作用时, 才能真正体现其开放性和公共性。

因此, 共享化居住社区建筑空间设计应该以促进人们交流为原则, 例如, 在居住社区走廊设计时, 设计师不但要充分考虑走廊的实际功能, 更要利用良好的设计方式暂缓居民的脚步, 使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结论

综上所述, 共享化居住社区建筑空间的设计不但要充分考虑建筑本身的实用性, 更要结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状态, 认识到居住社区建筑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服务的, 不但要具有遮风挡雨的功能, 更要利用居住环境创造更多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城市居住社区建筑的设计要提供充足的生活生存保障, 更要促进社区居民生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威兰LiWeilan.浅谈中小城市居住环境规划设计观念与方法[J].城市建筑, 2013, 16:10.

[2]万鹏云.面向城市青年群体的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探析[J].才智, 2012, 36:337.

[3]陈丹, 辛瑾.浅谈城市生态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J].陕西农业科学, 2013, 04:183-184.

社区居住证明 篇2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证明,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证明是由机关、学校、团体等发的证明资格或权力的文件。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证明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社区居住证明,欢迎大家分享。

社区居住证明1

经过实地入户走访,查验相关材料,兹证明(身份证号)系我社区(常住暂住)居民,从 年 月日至此时,居住在 小区 单元室,共同居住人员 人,分别为经查验(独生子女证二胎准生证),该户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xxx社区居民委员会

年 月 日

社区居住证明2

××××社区字第 号××××社区字第 号 系我辖区居民,现居住于 区 号楼 单元 号

身份证号:

联系人:联系电话: 特此证明!经办人:证 明 兹有我辖区居民,(男、女),身份证号:,现居住于 区 号楼 单元 号。联系人: 联系电话: 特此证明!××××社区

社区居住证明3

经过实地入户走访,查验相关材料,兹证明x(身份证号x)系我社区(常住暂住)居民,从x年x月日至此时,居住在x小区x单元室,共同居住人员x人,分别为经查验(独生子女证二胎准生证),该户x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xxx社区居民委员会

xx年x月x日

社区居住证明4

居 住 证 明

经过实地入户走访,查验相关材料,兹证明(身份证号)系我社区(常住/暂住)居民,从 年 月日至此时,居住在 小区 单元室,共同居住人员 人,分别为经查验(独生子女证/二胎准生证),该户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社区居民委员会

年 月 日

社区居住证明5

兹证明 先生女士,身份证号为:。现在 市 区(县、市)街道(镇)社区(村)居住,实际入住时间是,实际居住人口 人。房产证记载产权人证明 现正租赁(自有、借住)该房屋。房产证号:,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产权人联系电话。

房屋产权人已清楚以上内容并承诺上述证明是准确、真实的,并对所提供证明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房屋产权人(签字):

特此证明。

社区公章:

年 月 日

社区居住证明6

经过实地入户走访,查验相关材料,兹证明x(身份证号x)系我社区(常住/暂住)居民,从x年x月日至此时,居住在x小区x单元室,共同居住人员x人,分别为经查验(独生子女证/二胎准生证),该户x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x社区居民委员会

年x月x日

社区居住证明7

xxxx社区字第 号xxxx社区字第 号 系我辖区居民,现居住于 区 号楼 单元 号

身份证号:。

联系人:联系电话: 特此证明!经办人:证 明 兹有我辖区居民,(男、女),身份证号:,现居住于 区 号楼 单元 号。联系人: 联系电话:

特此证明!

xxxx社区

社区居住证明8

一、社区居住证明怎么开

本地户口居住证明要区分本地户口还是外地户口:

(一)本地户口居住证明分为两种类型: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

1、农村户口

到村委会找村支书

让他给开一个居住证明:内容有你是谁,居住地,村支书签字

盖一个村里的公章

2、城市户口

到居委会找居委会主任

让他给开一个居住证明:内容有你是谁,居住地,居委会主任签字

盖一个居委会的公章

(二)外地户口异地居住证明即暂住证,到派去所开

准备两张白底照片、身份证复印件一份、租房证明(租约、房东身份证、产权证等资料、租赁合同缴税凭证)到所在的.派出所办理

二、社区开居住证明需要什么条件

根据《黑石渡镇辖区居民居住证明服务指南》以及《峨岭街道峨岭村居住证明办理》可以了解到,对于居住证明办理是要求公民满足以下条件才可以申请办理:

1、公民在当地社区居住且办理居住登记;

2、可提供本人有效的身份证原件、户口簿等资料;

3、可提供在当地办理的居住证、暂住证。

考虑到各地社区对于居住证明办理所要求满足的条件不同,公民若需要申请办理居住证明还是建议直接到居住地所属的社区进行咨询办理。

三、社区居住证明范本

居住证明

兹有__________长期居住在:

______市_______区________路________街__________号_________小区_________号

房屋所有权归___________所有

房屋性质为:公有租赁房屋__________

私有租赁房屋__________

私有产权房_________

单位优惠售房产权房_________

特此证明

派出所或居委会名称:

经办人签字:

派出所或居委会

社区居住证明9

一、所需条件和资料

条件:户口在本社区且实际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

提供的材料:

1)户口簿;

2)身份证;

3)暂住证原件与复印件。

二、本部门工作步骤

1)申请人到社区服务站提出申请;

2)服务站工作人员接收居民提出的申请,并指导居民填报登记记录,审核后出具居住证明、并进行登记,办妥后交给申办人;

3)对情况不明、难以核实的事项,让申请人联系96156平台指定专业中介机构进行有偿核实,凭核实报告开具居住证明。

三、涉及到的表单

序号需要提供表单名称

1《社区居民居住证明登记表》

四、基础数据项目

社区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五、依据政策法规

《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公安局关于规范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印章管理工作的意见》(京民基发[20xx]429号):第二条第二项“社区居民委会为辖区居民出具证明用章范围:

1、居民居住证明。

2、居民是否健在和在家正常死亡证明。

3、居民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抚恤金、残疾保障金、子女助学金和减免学杂费等手续的证明。

4、其它相关证明:独生子女、养犬、政审等。

若超出上述规定范围且在街道办事处权限范围内的,社区居委会应向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请示,批准后使用印章”。

2。事项名称:社区开具居住证明

服务对象:

1、户籍在本辖区且居住在本辖区的;

2、户籍不在本辖区但与本辖区居民有租赁合同且确实居住在本辖区的

办理依据:

收费标准:本项目不收费

办理时限:手续齐全即可办理

办理机构:手续齐全方可办理

办公地址:各社区居委会

乘车路线:xx—xxx—xxx—xxx—xxx

联系电话:无

所需材料:户口本、身份证、暂住证、房屋租赁合同

备注:

办理程序:所需材料拿全后,经了解确实居住在本辖区,给予出具证明并盖章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大趋势是,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作为落户的基本条件,逐步放宽城市户口的迁移限制。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类似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近乎必然地陷入政策悖论难以自拔:一方面,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对二元结构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一旦户籍制度有所松动,户口“含金量”越高的地区,越可能面临外来人口蜂拥而入。摆脱这一两难困境绝非易事,因为除了考虑外来人口的强烈需求,还需要考虑以城市居民的变革意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阻碍户籍统一管理的障碍,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对本地居民大量失业以及公共财政入不敷出的顾虑。

风物长宜放眼量。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通过限制外来人口进入以维护本地居民就业、压缩公共支出的做法,终究会因劳动力市场不完善而损及经济持续向上,就业岗位以及财税收入亦将因此增长乏力。这就好比各个独立经济体之间,全球化固然带出种种冲击,但是利弊权衡之下,封闭的、静态的、低水平的稳定,终究还是让位于开放的、动态的、高水平的稳定。

社区居住证明10

xx是我社区居民,现居住于xx市xx区(县)xx街道(乡、镇)xx社区(村)xx委组xx号楼(栋)

联系人姓名:xx联系电话:xx

特此证明。

社区联系电话:xx

经办人:xx

(社区公章)

xx年xx月xx日

社区居住证明11

兹证明x先生女士,身份证号为:x。现在x市x区x(县、市)x街道(镇)x社区(村)x居住,实际入住时间是x,实际居住人口x人。房产证记载产权人证明x现正租赁(自有、借住)该房屋。房产证号:x,房屋建筑面积x平方米,产权人联系电话x。

房屋产权人已清楚以上内容并承诺上述证明是准确、真实的,并对所提供证明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房屋产权人(签字):

特此证明。

社区公章:

“四步法”教学关注社区居住环境 篇3

一、介绍自己居住村组的特色,激发规划社区居住环境的欲望

美术教师要有前瞻性,对学习内容可提前一个月甚至一学期向学生明确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课前或课上引导学生把寒暑假出国跨省出远门或走访亲友、走村串户的见闻观感与自己生活居住环境的差距,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说出想改进的地方,并把理由说出来:如泥泞路面、房屋建筑零散、公共设施缺少、臭水池塘、乱扔的垃圾、动物腐尸、玻璃碎片等,让学生联系周围生活环境感受改善环境的现实必要性,让学生有参与服务社区、规划改造社区居住环境的意识。说出自豪的地方,通过挖掘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艺术遗产、民俗文化方方面面找特色,让学生了解家乡,体验感受家乡美,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荣誉感,进而产生一种朝着更好更美的理想居住环境而努力的愿望。

二、从图片或现场感受中,探讨社区居住环境规划的基本方法原则

组织学生观看新闻或网络查询,从电影电视、专题纪录中选取一些效果明显、景色优美、设备设施完善、居住环境条件好的居民村组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或组织学生去当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最美乡村”现场考察感受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齐全的配套设施。挖掘别人的美,对比自己的不足,探讨社区居住环境规划的基本法则,结合教师的参与指引,大家体验归纳出共性的基本方法原则。如,第一,遵循以人为本,以建筑为主体的原则。首先要考虑居住建筑的适用、美观、采光、通风、安全,满足人在物质层面上对于实用和舒适程度的要求,其他附属于建筑的设施必须具备相应齐全的使用功能,并都应围绕主体建筑来考虑,都应与主体建筑相协调。第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创造与自然融合的原则。规划设计要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因势利导,不要盲目破坏自然,尤其是森林、水利、古景建筑等自然与祖宗的恩赐,创新的设施应尽量与当地的大环境相融合,不宜太追求标新立异。第三,用绿化优化社区居住环境的原则。 分林木花卉及草坪绿地两大部分,林木花卉等植物配置应具有环境识别性,精品绿化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第四,用景观小品点缀社区居住环境的原则。景观小品如假山、凉亭、小桥流水、健身场、休闲馆等,既满足生活需要,又满足审美需要。在布置上除符合使用要求和安全标准外,还应遵循构图的美学法则,以形成空间环境的趣味性。学生掌握了这些原则之后,便可着手尝试规划设计。

三、在对比中寻找设计灵感,解决规划设计中的难点

学生在七年级“校园规划图设计”中,学习了透视、比例、线条、色彩等绘制要素,已具备了平面图、立体效果图的绘制基础。学生有了规划设计的主观想法,就要引导学生在纸上展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认清从实景图片过渡到立体图,再到平面图,引导学生突破设计绘图上的难点,反复在实景图片与平面图或立体图中认识方位坐标、实物图标:住房建筑、道路交通、铺设排水管网、垃圾中转站、路灯、公厕、绿化美化、卫生室、停车场、小桥流水、文化娱乐广场、农民培训场所等。

四、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完成规划设计图

学生在动手进行设计之初,先确认规划对象,然后有意识地对规划区域进行走访调查,弄清自然地貌、水文气象,参考当地老人、村委干部等人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进入绘图环节后,先绘出整体图,如山地、森林、水利、古建筑、农田等不改不动的设施。然后做出功能区的大体划分,采用不同线条、色彩、图案予以区分,如道路、居住区、公用场馆、休闲区、绿化带等,再到每一区域的细节设计。最后又回归整体看效果,各功能区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完美的社区环境图案。整个过程,教师适时予以点拨评价,询问指引,鼓励学生大胆调整直至完成设计图。

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区居住环境,热爱社区居住环境的情感,让学生把所学的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把美术学习融于实际应用之中,从中感受到美术学习对于自己人生的意义,从而乐学美术。

城市居住社区 篇4

一、上海大型居住社区规划概况

按照聚焦中低价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的要求, 重点依托新城和轨道交通建设, 上海市已经先后研究推进了第一批的宝山顾村、嘉定江桥、松江泗泾、闵行浦江、浦东周康和曹路等六大配套商品房基地与嘉定云翔、青浦徐泾东站2个大型居住社区试点工作。上述8个基地建设用地面积约29平方公里, 其中住宅用地约12平方公里, 规划住宅建筑面积约1 936万平方米。2010年开展了第二批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大型居住社区选址工作, 规划选址共计23块, 建设用地面积约105平方公里, 其中住宅用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 预计可建住宅建筑面积约8 000万平方米, 约120万套 (其中含约20%动迁安置房) 。在大型居住社区范围内, 依据相关规划及土地建设出让情况, 确定可开发住宅用地的规模。可开发住宅用地将集约利用, 容积率按照保障性住房建设经验控制在1.8~2.0之间。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选址规划见图1。

二、大型居住社区交通特征分析

1. 交通出行总量高

大型居住社区规划人口密度比较大, 交通出行总量高, 单位面积的车流量、人流量均比较大。如果在规划设计上处理不当, 易出现交通拥堵。

2. 平均通勤时间长

大型居住社区通勤者的上班出发时间比市区早高峰要早, 平均通勤出行时间大于1小时。对于通勤出行时间的满意度方面, 44%的工作者对出行时间表示不满意。交通出行时间分布不平衡, 通勤出行质量亟待提高。

3. 交通出行的方向不平衡

总体表现为交通出行的方向不平衡, 尤其是临近中心城外围的大型居住社区, 工作日早晚高峰的交通流向呈现明显的潮汐现象, 特别体现在居住社区与中心城的主要联系通道上。

4. 大型居住社区的公交出行意愿较高

通过对未来社区的居住人群展开分析, 大型居住社区以保障性住房 (含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 和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房为主, 小汽车的拥有率低, 表明该区域有较好的低碳交通基础, 公交出行意愿较高。如果提供优质的公交服务设施, 将有利于大型居住社区发展低碳绿色交通, 实现可持续的交通。

三、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目标及实施策略

1. 规划目标

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晰的区域干线路网, 在社区周边形成便捷、各方式相互协调的对外交通体系;梳理区域支路系统, 实现以人为本, 打造社区内部“畅通有序、便捷安宁、舒适惬意”的道路交通环境;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 建立与人口和用地布局结构相匹配的高效便捷、安宁舒适、换乘方便的公共交通系统。充分发挥快速轨道交通的运营效能, 加强道路设施对公共交通的服务, 提高公共交通方式在交通出行中的比例, 满足居民日常的交通出行需求。

2. 规划思路

路网规划中重点考虑对外出行的实际需求, 主要包括大型居住社区至中心城、新城、新市镇, 以及至轨道交通站点的通道, 跨越铁路、高速公路通道等, 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系统, 增强交通可达性;大型居住社区内部路网适当加大支路网密度, 避免形成封闭化的居住区交通组织模式。

公交系统规划结合上海市“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交通发展战略, 落实大型居住社区的公交站点设置, 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 逐步消除公交盲区;着重解决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换乘, 同时也提供一定的地面公交可选择性。

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区内河流水系较多, 要结合周边地坪标高、地下水位、航道及水务要求, 以及节点布置方案等进行道路竖向规划。

建设合理的交通组织模式, 避免主干道引入的过境交通过多穿越居住社区, 要形成主干道—次干道—城市支路—街坊道路逐级衔接的路网模式, 可利用较高密度的支路和街坊道路组织部分单向机动车交通。

道路建设时序安排应结合大型居住社区分期开发的需要。干路系统应先于大型居住社区启动和建成, 尽快形成基本的路网框架。

3. 规划实施策略

建议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的编制与大型居住社区控规编制同步进行, 并将规划成果纳入控规, 保障规划成果的法律效应。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形成良性互动, 一方面是城市规划的组团功能布局的完善, 职住平衡减少跨区交通;另一方面规划路网容量也是土地开发强度的约束条件。此外, 通过道路竖向规划提前发现后续道路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对规划路网线位提出改善建议。因此, 通过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 使得规划的调整与完善成为可能。

四、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

嘉定区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位于嘉定区西部板块, 嘉定新城安亭组团东部, 西邻同济嘉定校区, 东到沈海高速 (G15) , 距离外环约10公里, 至人民广场约20公里, 区位条件良好。黄渡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范围:东至沈海高速公路 (G15) , 南至曹安公路, 西至盐铁塘, 北至沪宁铁路南侧, 用地面积3.9平方公里, 规划区人口8万。

1. 现状交通问题分析

路网布局未成体系, 内部道路现状基本都为支路状态, 通行能力较弱;规划区受高速公路、铁路限制, 区域对外联系通道较少, 北部受沪宁铁路限制, 规划区内部无南北向贯通性通道;规划区与轨道交通11号线站点距离较远, 缺乏便捷通道至轨道交通站点。

2. 交通需求分析

黄渡大型居住社区的地块划分和用地性质, 以一个街坊或路网分割的地块作为一个小区, 可将整个区域划分为94个小区。根据预测, 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产生量为20.27万人次/日, 吸引量为17.46万人次/日。2020年的交通生成量为32.88万人次/日, 以通勤交通为主。

3. 规划方案

(1) 路网规划 (见图2) 。黄渡大型居住社区内部规划形成四横三纵的方格网状路网, 南北向干路平均间距约660米, 东西向干路平均间距约850米, 间距低于市中心平均值。干路系统构成布局均匀的方格网状路网, 与外围衔接顺畅, 可作为承担区域交通的主要通道;支路间距300米左右, 总体来说以干路为骨架, 形成了方格网状道路网络, 布局基本合理。

(2) 道路竖向规划。规划区域内盐铁塘为7级航道, 其余河道不通航。结合自然地理条件, 该地区一般路段地面标高约为4.2米, 建议河道旁侧道路交叉口处标高适当提高至5.2米左右, 结合周边地坪标高、地下水位、航道和水务要求, 以及节点布置方案等进行道路竖向规划。调整平行于盐铁塘的杨林路道路线位, 避免杨林路距离河道过近而导致沿线交叉口因跨越河道造成控制标高过高。

(3) 公交规划。结合大型居住社区公交需求, 设有1处公交枢纽和1处公交首末站, 途经线路公交线路5条, 普通公交站点应按500米服务半径设置, 站距一般控制在500~800米。主、次干路上的公交站点均沿机非分隔带设置为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支路上的公交站点以路抛式为主。

为保证出租车服务水平, 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商务办公区、公共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和公园等需求集中处各设置出租车候客站, 每处设置5~10个泊位;结合居住小区出入口设置出租车候客站, 每处3~5个泊位。总之, 泊位应根据公交站点的布置设置, 避免相互干扰。

(4) 慢行交通。完善慢行交通环境, 建议结合公交枢纽或站点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解决公交和轨道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问题, 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交通服务 (图3) 。建议设置12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服务半径宜控制在500米左右, 保证公共自行车的服务范围及居民租赁、换车的便捷。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租赁点规模宜控制在20辆以内, 以保证服务的有效性并减少占地面积。

(5) 路网配套项目。黄渡大型居住社区对外交通出行主要方向为中心城方向, 道路建设重点为进城通道、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连接道路;其次为跨沪宁铁路通道。建议重点建设陇南路 (穿越G15沈海高速通道) 、昌吉东路 (至轨道交通的主要通道) 以及春浓路 (跨沪宁铁路通道) 3个外围配套道路项目, 满足基地建成后交通出行需求 (图4) 。

构造现代文明的居住社区 篇5

跨入21世纪,随着城市中心区建设的基本成形,将迎来了中心区时代,占地32 km2的城市中心区,无论从物质方面还是从精神层面,它都将代表着未来的温州。如今,它那日益显露的雄姿,令人触手可及。世纪广场、绣山公园、博物馆、科技馆、划龙河景观处处呈现出现代化气息。

杨府山居住区位于温州城市中心区东北部,西侧为国信嘉和住宅区,北侧与规划设计的会展商务区相邻,东侧为滨江区,南侧跨自然河流为中外合资港安医院和红日花园住宅区,地界东、西、北侧均为城市主干道,东北面均可享有瓯江景观,西侧有杨府山自然山体,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该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约5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89万m2,是一个配套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时代特色和社区理念的高品位的理想居住区。杨府山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就全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和各种环境条件的制约及住宅区景观形象的塑造等需求,尽可能的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社区发展、生态优先和共享社区的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理念以及相应的住宅区规划设计原则,构造文明、舒适、优美的现代居住社区。

1 社区发展理念

社区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含义,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这些都是住宅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其中在住宅区规划中充分地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

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出发,主要还是要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

在杨府山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着力要营造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也就是要满足上述基本需求。7个尺度适宜的居住组团,提供7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模式。每个居住组团充分彰显各自的个性特征,从建筑色彩、空间体量、材料质感,无不体现了各自的识别特征。且每个居住组团拥有各自的公共活动和绿地系统,为居民提供了亲切的归属感。归属和识别是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杨府山居住区着力营造的就是特定的居住场所,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体现社区氛围。

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是营造文明社区的主要条件。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杨府山居住区通过在核心区块布置一系列的文化中心、服务中心、商业街、小学、幼儿园等公建配套设施,及沿下陡河布置区域性带状滨河公园为公众休闲娱乐提供活动场所,共同创造出居住区内公共、开放、共享的文化与活动中心,让社区居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得到满足,有利于提高社区的生活质量和居民的自身素质,促进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 生态优化理念

住宅区的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背景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能源开发过度,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生态平衡不断被破坏的今天,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是单纯的个人、国家的个体行为,而是全人类共同担负的使命。早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开发世界委员会报告“人类共同的未来”中阐述为“所谓可持续的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利益的基础上,能够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发展”。

因此,在住宅区的开发建设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小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饮水供水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温州中心区居住区片区规划导则从一开始就明确了生态化设计的指导原则,对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型的现代住宅区提出了明确要求。杨府山居住区在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阶段对生态优化原则做了深入的探讨。

绿化系统:住宅区内各地块满足绿地率的要求,绿化面积大于35%:局部住宅底层架空处理,将绿化引入,并将屋面种植绿化,200 mm深的覆土可满足草皮、花卉和蔬菜的种植,从而极大的改善了住宅区的气候和景观环境。

分质供水系统:在住宅和住区中建立2套供水管网,一套用于饮用,另一套用于清洁卫生。

人车分行系统:人行与车行路网交叉布置,一般车行路并不直达住宅单元入口,人行路与自行车和非机动车并存,以提高道路的利用率,从而起到改善住区环境的作用。

通风日照系统:建筑布局依据温州的地理纬度,以争取最大的日照及通风为原则。在总体布局中充分处理好围合与朝向的辩证关系,使所有住宅均有南向阳光,住宅造型注重南北通风,满足了夏季东南季风的导入和冬季充足的日照,符合南方居民生活方式,南低北高的建筑分布也满足了居住区内每一户的日照要求。

停车系统,停车库与组团绿地空间相结合,在区内适当位置将建筑内院提高形成架空层,四周采用漫坡方式形成丰富的绿化景观,先进的停车方式既满足了地面车库的经济性,又使空间环境更加优美,集中停车位的布置,不仅提高了小区内道路环境设施水平,而且使停车更有效率。

除了对上面提到的各设施系统进行综合设计之后,杨府山居住区生态化设计还首次提出了由斯科特帕肯住宅区设计师倡导的能控系统。该系统在各组团之间建立了平衡一调控模式,全面监控、调整、平衡整个住宅区能源消耗与各系统的运作,从而把节能、低能耗住宅区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3 共享社区理念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

景观环境是住宅区生活品质的重要构成部分。居民在选择居住地时,景观环境的优劣是主要的决策因素之一。“组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重要前提,“入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目的。要达到景象共享,则需根据用地条件,通过形态与空间的合理布局所形成的景象通视来实现。

杨府山居住区重视整个住宅区每户居民都享有更多良好的室内外环境,而不是片面追求单体平面中的某一个好户型,尽可能做到处处均有优越的环境和便捷安全的交通,户户拥有良好的朝向、视线、日照、通风和景观。7个居住组团围绕核心区绿地周边布置,每个居住组团独立完整的被规划路或市政路分隔开来。独立的组团公共绿地让居民可以走出家门便享受自然。且每个居住组团与核心区绿地留有视线通廊,将核心区绿地最大限度地引入组团空间。同时,核心区内配套的文体中心、服务中心、商业中心、小学、幼儿园以最合理的服务半径被7个组团的居民共享,居住在杨府山居住区的居民们既可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组团院落内享受平静、安全、便捷,又可走出组团,享受大核心区的完善配套和超大的公园绿地。

在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上,除了与环境的共生和景观作用外,力求营造一个公众能积极参与其中的公共活动空间,下陡河水系改造形成一个区域性公园带,结合水景,设置花鸟公园、体育公园、水上娱乐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空间,让住宅区全体居民都能参与社区活动,共享社区财富。

4 结 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住宅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模式也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城市演绎。发展方向越来越多元化、多级化。

无论是房地产开发商、还是规划师、建筑师都在探索良好居住区的开发模式,都在寻求能够产生最佳经济效益的住宅开发区模式和能够最大程度保护和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住宅区模式。我们期待着在温州中心区涌现出越来越多让人振奋的住宅区作品,把我们的温州中心区打造的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陈琦.住宅小区绿化设计浅议[J].当代建设,2003,(4).

某居住社区电气节能设计 篇6

1供配电系统设计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中确定变电室的位置最为重要。首先, 应尽量接近负荷中心如各种水泵房、换热站等, 以缩短配电半径, 减少线路损耗;其次, 还要兼顾电源的进出线方向, 可以放射式布线。本工程中共设置了5座变配电室, 其中部分变配电室设置在狭长型配套公建中, 南北东三侧都可进出电缆, 从而节约室外管线。

2配电线路系统设计

2.1 线缆设计

配电线路电能的损耗取决于线路的阻抗和电流, 与阻抗成正比、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而线路的阻抗与导线的导电率和长度成正比, 与导线的截面积成反比。因此配电线路选用高导电率的导体, 尽量采用铜芯线, 不采用铝芯线。本工程所有线缆均为铜芯。

2.2 使用新型节能管材

在建筑电气专业的建设中, 各种线缆的保护管材费用占据了很大的投资比例, 因此也就存在着较大的节约空间。焊接钢管 (SC) 和螺钉紧定型钢管 (JDG) 是以前最为常用的两种金属保护管材, 而在本工程的电气设计中, 采用了一种新型的金属管材——套接紧定式旋压型钢管 (JDG—XY) , 这种管材是由郑州某电气技术有限公司在JDG管材的基础上研制开发的。由计算可看出, 套接紧定式旋压型钢管比焊接钢管节省了近一半的材料;并且施工速度大大加快, 降低了人工成本;管路改动方便, 管材可以二次利用, 不浪费, 而焊接钢管只能锯掉, 重新焊接。而在连接方式上, 套接紧定式旋压型钢管旋压紧定的连接方式与螺钉紧定型钢管的螺钉紧定连接方式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 施工便捷。螺钉紧定连接方式连接时须用工具拧紧螺钉三圈 (1080°) 以上, 而旋压紧定只需用工具夹住双点索紧旋钮的外露头旋转90°即可达到安装要求, 方便快捷, 施工速度提高了20倍。

(2) 连接牢固。螺钉紧定连接方式为单点接触, 旋压紧定的连接方式为双线接触, 连接稳定, 抗拉强度高。经连接点拉力试验, 螺钉紧定连接方式的抗拉力最大1KN, 旋压紧定连接方式的抗拉力最大达到6.81KN, 是螺钉紧定连接方式的6倍。

(3) 抗振性能强。由于旋压紧定的连接方式无需设置螺纹, 没有螺纹松动或螺纹溢扣现象, 抗振动能力很强, 施工中从未产生连接松脱问题, 而螺钉紧定连接方式时常发生连接松脱, 影响施工质量

(4) 电气连续性好。由于连接牢固、防振动, 电气连续性较螺钉紧定连接方式有很大提高。

(5) 拆装方便。旋压紧定连接方式使管接头可非常方便地拆装, 而螺钉紧定方式的管接头只能一次性使用。因此, 在管路需要改动时旋压紧定连接方式既方便施工又避免了材料浪费。

(6) 机械连接可靠性高。

3电动机节能设计

电动机是建筑电气设计中的通用设备, 包括各种泵及电梯等, 其能耗在建筑用电中占很大的比重。很多设备全天24小时连续运转, 并且这些设备一般都是根据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最大负荷条件来选择的, 而实际运行中往往比设计值要小得多。因此, 我们应该根据电动机运行原理, 合理选择电动机设备, 提高效率, 达到节能目的。

3.1 水泵节能设计

泵用交流电动机的转速控制比流量控制可以大幅度降低轴功率, 从而实现节能的效果。交流电动机的调速方式有多种, 如:变频调速、变极调速、调压调速、差动调速等。其中, 变频调速是利用负载电势自然换流实现对电动机的调速, 这种调速方式抗干扰能力强, 变频器输出波形好、效率较高, 加之采用全过程微机控制, 调速性能好, 可靠性高, 适合于低流量变化型和全流量间歇型的大中容量水泵类电机。在某居住社区电气设计中, 使用功率大于15KW的水泵均采用变频调速控制, 如:消火栓泵、喷淋泵、生活水泵等。

3.2 电梯节能设计

电梯是目前全国耗电大户之一, 2007年, 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 当时使用的电梯约有91.7万台, 约为全球电梯总量的10%。截至2012年底, 在用电梯总数已超120万台, 按每台普通电梯15KW、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 每天耗电120度, 全国每年的电梯耗电量可达500亿度, 相当于大亚湾核电站6年多的发电量。因此, 节能电梯的设计、使用已经迫在眉睫。

本社区共需要75部电梯。在本案设计中选用了某电梯公司节能型小机房电梯, 电梯载重量为1000Kg, 梯速为1.75m/s, 电梯主机功率8KW, 主机由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代替普通由蜗轮蜗杆传动的主机, 该电机采用高性能铷铁硼永磁材料制造, 具有低速、大转矩、小电流的特性, 与一般同载重量、同梯速的电梯相比可节能40%。该节能型小机房电梯有效的减小了机房的使用面积、节省了土建成本, 同时, 还具有低噪声、无需加油、免维护、环保和防止电磁波辐射干扰的特点。使用节能型电梯每年可为本社区节电109.5万度, 按0.5元/度计算, 即节省了54.75万元。虽然节能电梯价格每台大约比一般电梯高出2万元, 但是使用费用低, 不到三年就可以省回费用。

4结语

不论是设计公建还是住宅社区, 不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 建筑电气处处都存在节能设计, 都应该谨慎考虑, 精心设计, 以人为本, 设计出可操作性强而又行之有效的节能方案, 真正达到节能的目的。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政府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等, 还需要我们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切实行动起来, 从现在做起, 节约每一度电, 每一份能源。

参考文献

城市居住小区绿化探讨 篇7

1.1“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导向

作为人居环境的城市居民区,其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小区住户的要求,即居住区的绿化造景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的生活和休闲的要求。对于一个能满足实用、美观的原则小区设计,要“以人为本”的思想作思想基础,以人立足点,从人的方位去综合考虑,在此同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是城市发展到现在的一种趋势,就现在及未来很长时间都有其正确性。

1.2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发展方向

人类对自然造成了无穷的破坏,1982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呈现空间结构,使廊道、镶嵌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有一定的美学价值,适于人类聚居。

目前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进行居住区绿化时,只注重眼前效果,短期效果,完全不顾及植物生长规律,盲目进行种植,如一味减小植物栽种的株行距形成所谓的“浓荫”效果,后期养护管理又跟不上,致使许多植物景观难以长久维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1.3 加强文化建设,注重精神内涵

居住区绿化不能只讲生态而不涉及“文态”;重视生态环境十分必要,但应与文化建设相结合,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不只是单纯的种树造林。在居住区景观营造中讲究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吸收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另一方面也可以吸收国外先进园林设计经验和手法做到内外并蓄,塑造精神内涵。

营造居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地域的历史及精神的挖掘、提炼;注重结合住区的地域特征;注重体现住区居民的喜好;注重植物的精神属性。同时,还要注意到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居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

1.4 合理规划,统一设计

当今居住区的开发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状:项目伊始由建筑师进行建筑规划设计,之后才由园林设计师见缝插针地补充环境。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无疑割裂了居住区设计的整体与统一性,也极大地限制了居住区环境的整体水平。

2 现代居住区绿化的空间问题

2.1 充分利用空间、扩大绿化面积

在进行小区绿化时,规定了绿化面积的标准,小区绿化应确保35%以上的绿化率,而绿地本身的绿化率要大于70%,也就是说绿地中的硬质景观,包括道路、地坪、建筑小品、喷水池、雕塑等占地面积只能控制在30%以内,而这个数字也应越小越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终将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对于居民用户的汽车,必须建设车库。在设计中可以将车库转入地下,或转向立体停车场,这样有几大好处:一是减少噪音,二是增加交通安全。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小区中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最大限度的用于绿化户外活动场所,更符合现代小区设计的要求。

2.2 小区原始状态的改造

现在有些小区在建设之初,一般只有初步的考察一下地形然后将地推平,然后在平地上建设、绿化。这样完全破坏了当地的原始风貌。在小区建设之初,应该充分考查其现状。在建设时应该对其当地的自然遗迹、古树名木进行适当的保护及利用。

2.3 景观道路、雕塑、健身设施等户外空间在住宅区绿地中的设计

在景观道路、雕塑、健身设施的设计安排时,必须将建筑的尺度、景观小品的尺度、树木的尺度进行综合的考虑、合理的量化。每个人都需要适度的户外空间,在尽量加大绿化面积的同时,所有人的参与园林的因素都应该加以考虑。因为没有人的参与的绿地是没有意义的。小区绿地需要有公众性、开放性、参与性,对应这样的需要的就是尽量的使居民能够在小区绿地中聚集。

3 居住小区中植物的选择

3.1 尊重居民喜好

在对居住区的绿化植被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注意居民的喜好,选择居民喜闻乐见的植物进行配置。只有与居民的喜好相一致的植物选择才能使小区的绿化具有亲和力,使居民产生认同感。

3.2 以乔木为绿化骨干

乔木在小区中的应用主要是从生态和造景两个方面来考虑。由于乔木树冠的绝对面积大,因而在小区绿化中能够制造更多的氧气,吸收更多的废气及有害气体,因而乔木的应用在小区中更有利于居民的健康。

3.3 保健植物的选择

基于现代居民对健康的要求,小区绿化的树种,必须选用无毒的乔灌木,可以在居住区绿化时选择美观、生长快、管理粗放的药用、保健、香味植物,即利于人体保健,又可调节身心,也可美化环境。这类植物如香樟、银杏、雪松、含笑、萱草、玉簪、鸢尾、野菊花等乔灌木及草花。在优先选择保健植物的同时,还应注意花期较长及色叶植物如垂丝海棠、紫荆、榆叶梅、金丝梅、栀子花、桂花、红枫、鸡爪槭、蜡梅、红瑞木等。

4 城市居民小区中植物的配置

4.1 植物配置要层次分明。

4.2 掌握季节性观花观叶植物相搭配。

4.3 以草本花卉弥补木本之不足。

4.4 主基调及主景。

结束语:居住小区绿化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课题,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居住小区的绿化,不仅要体现当代人们的需求及追求,而且更主要的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创造性,使之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相适应,力求在一定时期内尽量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居住小区绿化要求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建设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从居住小区的空间、环境、文化、效益等方面着手,创建高质量的人居环境,使工作之余、久居闹市的人们在身边感受到久违的大自然之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我们构建新型居住区环境的不懈追求。

摘要:阐述了住宅小区绿化的作用及现代住宅小区的特点,论述了绿化的基本原则,概述了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城市居住社区 篇8

关键词:小区,街区,城市综合体

1 引言

“居住小区”自20世纪50年代引入, 之后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发展成为成熟的住区规划理论。其特点是有明确的结构层级, 相对封闭, 空间自成体系, 规模一般较大, 至今仍有不少住区沿用这一模式。“街区住宅”, 相对于原有的“居住小区”, 实际上就是一种小尺度的居住街区, 它兼有开放与封闭的特点, 融合了居住、商业、文化、服务等多种功能, 协调了住区与城市、居住与生活的关系。在控制规模的前提下, 它既可“纯居”, 也可混合布局。

1.1 发展历史

小区模式曾在我国的社区规划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纪70年代, 为解决城市住宅缺口过大等问题, 许多城市在市中心的边缘地带规划建设了一批新住宅区, 以延续三级规划结构模式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期, 住房建设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住区趋向于小区、街坊、组团开发为主, 以居住区规模进行的大型开发减少了。进入2l世纪后, 我国迈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逆城市化现象、建成区的蔓延、新城建设都提出相应的规划发展模式与要求, 迫切要求居住小区理论针对这些宏观城市建设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近年来, 在一些城市、建筑及相关领域 (如房地产开发、社会学等) 的论述中, “街区住宅”的形式及其一幅幅生活场景重新被提及:占地不大, 周边与城市支路相邻, 沿边的建筑顺应街道走向布局, 低层部分以公共功能服务融合于城市, 同时街区内部的住宅也具有良好的围合感。街道不宽, 两边界面友好, 步行穿越也很方便, 呈现出一幅城市居民步行、交往、购物、休闲的生活画面。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又面临上位城市规划、社会认同等多方面限制。

1.2 现状与问题

在城市化加速阶段, 很多城市中心区通常是根据城市路网划分, 路网的间距限定了居住区的规模。从近年来主持的项目来看, 用地路网划分一般在400m左右, 或更小, 用地性质也逐步由单一走向复合, 以本案“海口长流起步区城市综合体项目” (以下简称海口长流) 的用地为例, 区内网格型道路将用地分为7块, 基本版块东西面宽约200~300m, 南北进深约120m, 由于本案是一次规划, 分期实施, 按传统的居住小区模式来设计产生了种种问题。项目过程中作出了很多尝试, 最终形成了一个折衷的方案, 并付诸实施。

2 项目实践

2.1 区位

本案位于海南省海口新区长流起步区10号路、11号路、6号路、滨海大道范围内。区内城市道路呈网格型, 将用地分为7块。本案地理位置显要。南侧的新行政中心、北侧国际会展中心、国宾馆、西侧的城市CBD等均为海口市的重要建筑群。北面临海, 沿海面宽约550m, 海景资源丰富。用地周边交通完善, 市政基础设施齐全 (见图1、图2) 。

2.2 用地分析

作为新区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 项目的定位比较敏感, 制约条件主要来自三方面。 (1) 上位规划的限制。控制规则道路密度过大, 并对每个地块划定了退界和指标要求, 对整体规划和环境的营造以及停车的安排影响较大。规划商业街路幅过宽, 建筑退界要求过大, 影响商业街气氛。 (2) 用地南侧已建成的行政中心的南北轴线对地块进行了二次分割。 (3) 业主明确提出了要体现大社区、大轴线、大景观的效果, 虽然与目前的路网划分相悖, 但也必须兼顾。

其他地域文化特色、时代气息的表达等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如何在各项制约条件下掌握分寸取得平衡, 是设计考虑的重点。方案采取了如下设计策略:

1) 充分利用场地的优质景观资源, 打造高品位的商住社区;

2) 考虑容积率总量平衡, 这是“小街坊”迈向“大社区”的首要条件;

3)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减小地块偏碎给规划带来的影响, 整合大社区的形态;

4) 调整商业的布局方式, 提升商业价值, 凝聚商业氛围;

5) 软化地块的沿街界面, 营造开放的尺度宜人的街区界面;

6) 尝试在合理的范围内对控制规划作出一定程度调整。

2.3 规划理念与结构

街区型的住宅表达了多重社会属性, 在形态层面, 一方面要与周边地块建立呼应关系, 形成空间上的互动, 另一方要与城市生活节奏产生联系, 即设想居住地域的临近性和由此发生的邻里交往关系。引入城市生活要素, 开创这一地区的城市活力和居家氛围, 本案设计理念的形成基于以上认知。

1) 水绿相依的生态之核

点式高层组成的环形空间轴围绕出区域的核心, 形成约30 000m2面向东北的空旷空间, 有助于导入海口的主导风向———东北风;生态核内大型景观水景、商业小街和城市广场提供了生活空间的多样性, 在城市CBD中心创造了一个生态休闲公园。

2) 典雅大气的滨海之轴

以形态活泼的点式高层组成沿滨海景观大道的城市界面和城市天际线, 并在16号路与滨海大道的交汇处以2栋对称的建筑寻求节奏的变化, 成为沿海界面的一大高潮。

3) 独特商业街的活力之源

灵活多变的集中商业街的布局将景观、购物、休闲有机结合, 成为周边区域办公、生活、娱乐、休闲的活力之源。

4) 与城市肌理呼应的空间之序

南低北高的建筑天际线兼顾了城市空间的尺度和谐, 避免对行政中心造成压迫。外紧内松的空间布局则为城市留出众多的视线通廊和营造出空间的疏朗与通透, 体现出对城市空间秩序的尊重。

总体规划采用外紧内松大围合的布局方式, 规划结构呈一核三轴一带。一核即大部分建筑沿规划用地周边密集布置, 形成完整的城市界面, 用地中心以点式高层和集中商业围合成近30 000m2的空旷空间, 在这相对封闭的安静区域内布置大型水面、绿化景观、城市广场等, 为现代化城市的CBD中心提供一个难得的生态休闲公园。虽然是一个围合式的布局, 但通过建筑形体的转折和高低变化, 在前后排住宅之间形成多个视觉通道, 使空间围而不闭。三轴即15号路的城市商业轴、16号路的城市街景轴和16m宽的景观通廊轴。一带即沿滨海大道由建筑与城市绿化带共同组成的滨海景观轴 (见图3、图4) 。

2.4 功能组成及分布

项目主要由5分功能组成。住宅:2802、2901、2902、3102、3103地块;办公:3001地块西南角布置了一栋19层的办公楼和3层办公裙房;商业:沿15号路、16号路设置了1~3层的沿街商业, 3001地块设置了内街式集中商业;酒店:在2801地块设置了一座23层的高星级酒店;酒店式公寓:3001地块沿滨海大道布置了3栋19层的酒店式公寓 (见图5) 。

2.5 交通组织

小地块对停车数量造成较大影响。如前所述, 密集的公共街道引入, 实质是以让渡部分的专属空间为代价。大部分的社区内部空间成为了城市的公共界面或道路, 高层住宅小区的停车问题很难解决。小街坊式的划分能利用的地下地面空间均有限, 加上红线、退界, 让本就局促的用地更显捉襟见肘。较大的地块设置独立车库, 2901、2902地块面积较小, 考虑将地块之间东西向穿越的城市支路底部连通, 设一个地下集中机动车库, 满足停车指标要求。由于地块四面均有城市道路, 公共市政管线从主干道下走, 满足覆土厚度和荷载要求, 利用功能的垂直划分, 理论上可以将城市支路的地下部分用作社区停车, 但突破红线, 涉及的相关部门很多, 我们准备了技术材料, 包括管线的布置、高差的处理、对城市的影响等, 提交专家论证会, 最终这一构想得以实现。

2.6 开放空间

本区域面积较大并由多个地块组成, 为协调与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城市节点等多层空间关系, 规划布局时在多个主要城市节点结合区域环境, 安排了多个大小不一的城市开放空间。开放空间分4种类型:第一类是结合主要城市道路节点组织开放休闲绿化;第二类是结合商业做大面积的开放广场, 以改善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和创造良好的现代购物环境;第三类是利用建筑退界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和临时停车位;第四类则是为改善局部区域环境而组织的开放入口广场。通过开放空间对城市界面的整合彰显开发建设的社会效益。

2.7 建筑设计

我们提取了海口老街的建筑风格以及商业骑楼等元素, 最终形成了契合当地特色的立面风格, 简洁的建筑形体配以精致的细部, 既富有现代感又能体现海口的历史特征。立面色彩以明快的暖色系为主色调, 配以低明度低纯度的暖色调作为点缀。建筑造型采用典型的三段式设计手法, 底部深色调柱廊, 营造出建筑物大气庄重的视觉效果, 中部强调竖向装饰, 顶部做退台处理, 建筑形体俊朗挺拔, 细部构建阳台百叶等精心控制, 传达出浓厚的人文情调 (见图6) 。

3 结语

社区规划理念下的居住区设计 篇9

关键词:居住区,设计,社区,设计理念,设计目标

居住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城市的发展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演变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建设和改造的过程。随着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的居住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1 我国居住区现状

“民以居为安”,近40年来,中国的住宅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住宅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人们的居住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纯关注住宅内部环境移向外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对环境质量的追求,亦已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渐推向更高层次的心理和文化领域。

与此同时,居住区规划设计存在着观念上和方法上的误区,首先表现在对居民的行为规律和心理需求研究不够。受我国国情与设计体制的影响,设计过程中缺乏对人的研究,致使设计成果不被使用者接受;其次,在整个居住区规划中,环境设计一直处于配角的次要地位。设计者往往由于经济目标的限制,而把室外环境设计落脚在对住宅布置完成之后留下的“剩余空间”处理上,或建造意义或功能不明确的“建筑空地”,缺乏系统的考虑。缺乏投资来源也使精心设计的环境设施得不到完全的实施;亦或由于缺乏对居民对美的欣赏的引导,缺乏完善的管理和维持手段,使设施不久就面目全非。

居住环境设计和管理的不如人意,间接或直接地造成我们常看到或听到的这些现象:居住区安排有绿地、活动场所、凳椅,却无人光顾;面对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的室外空间犹如进入迷宫而无法辨认自己的家门;住在一个单元里的居民互不相识,咳嗽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偷窃之事常有发生,没有安全感……这种“隐性危机”不可能通过硬性规定来规范,但却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从1972年瑞典“人类环境会议”的“人类环境宣言”,到1996年巴赛罗纳的第19届建筑师大会,“人居”作为一个主题,越来越广泛地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同时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含义。基本生理需求达到满足情况下的人们,在长期经历与自然的隔绝,与邻里的隔膜之后,更加盼望交流、沟通和对美的追求。

2 对社区的理解

社区是在一定区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社区的概念既反映出人们对特定地域的感情和归属,也反映出人们相互交往、影响和共同的社会文化意识与生活方式。而“社区感”则是居民在心理上形成的对社区具有的认同感、亲和感、领域感、安全感、归宿感,以及基于以上的满意感和归属感。

社区是人们因为聚居而形成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充满着秩序和稳定性,有着母亲般的保护作用和安适感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体现出居住的内在本质。舒尔茨说:“居住不仅仅意味着一个私生活的遮蔽所,而且意味着人与周围环境建立起来的富有意义的关系。”

在城市中聚落、城市空间、公共机构和住宅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的居住形态,表达了人与周围环境之间所建立起来的有意义的关系。社区就是这种完整意义上的居住的具体化。社区作为地域生活共同体,之所以超越地理意义,就在于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认同和归属,以及通过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共有文化价值观下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方式。所以社区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操作对象,也是根本的目标。它反映居住环境对社会性的考虑与满足。强调社区概念不仅是为使居住环境美好、有趣,而且是为给人提供完整、健康、正确的居住环境,保持富有人性的居住状态。

3 居住的社区丧失

1)城市生活在住区内消失。将居住内涵简化为单纯的“住”,忽视了人类聚居生活的社会性内容,使得城市住区的日常生活变得单调乏味,无法满足人类聚居中相互交往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需求。而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对居住内涵的简化,结果是使“城市生活得了贫血症”。2)社会环境的冷漠。功能主义者忽视了建筑与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对公共空间本身也不感兴趣。由于缺乏社会交往用的相应的物质环境,无法形成传统住区中充满人情味的社会环境。3)归属感、安全感的丧失。由于着眼于功利和物质的规划建设思想,住宅成为“居住的机器”。社会环境的冷漠,人际交往的缺乏,人们很难对住区环境产生认同感,更难形成对环境的依恋——归属感。对室外环境形态及意义的忽视,使外部环境无法让人形成在心智上有把握的稳定的环境知觉,而领域划分的缺乏,又使人在空间中的定向感无法形成,人在环境中的安全感和控制感也随之无法建立。

4 居住的社区重构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冷漠生硬的居住环境将导致人性的异化,成为人们厌恶和逃离的对象,城市文化和文明开始有了新的确定及倡导,社区的概念在居住性地区的开发中得以逐渐重构,并成为居住人性回归的显著特征。人们认识到,居住不仅仅意味着一个遮风避雨的蔽护所,它还意味着人与一个确定的环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关系。这个确定的环境不仅仅指物质环境(即自然与人工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而构成这种环境意义的,即居住的精神要求的方式,是对环境的认同和定向。这种认同和定向既是对物质环境的认同和定向,同时也包含有对社会环境的认同和定向。社区的概念所反映的人们对特定的地域的感情和归属,正是这种认同和定向的具体表现。

4.1 居住的社区重构在设计理念上首先表现在环境观念的扩展

1)强调公共环境。

住宅及其周围环境是统一的居住环境,人们共同居住于这个统一的环境中,要求不同性质的空间,不同层次的空间交织配合构成统一、有机的居住空间,并能保证生理上有舒适条件和在心理上有最佳状态。从前,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我们往往仅注意住宅内部(私密环境)的优劣,而忽视了住宅外部环境(公共环境)的质量问题。然而,公共环境质量却又能直接影响私密环境质量。公共环境较私密环境更复杂,它是人工环境(建成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人工环境的创造即是建筑空间环境的创造,社会环境的创造是各种社会活动的统一组织。一个优质的公共环境,应该是一个尽可能小地破坏自然环境的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机整体。居住空间环境的丰富,在提高环境质量方面是很重要的,但它并非是确定环境优劣的最终条件,最终它还是决定于建筑是如何组织人的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一个空间物质质量优越的居住区也可能是枯燥,不安全和没有生命力的。对于公共环境的强调,并在公共环境里组织良好社会生活,是真正提高环境质量的关键。

2)强调城市生活。

居住环境应将丰富的城市生活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它们彼此促进。它通过多功能的共生使居民生活方便而丰富,同时也使城市富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事实上,户外空间的生活,本身就是城市中最吸引人的因素。人及其活动是最能引起人们关注和感兴趣的因素,甚至仅以视听方式感受或接近他人这类轻度接触形式,也是城市空间和住宅区内引人入胜的富有价值的因素,人们对此有着迫切的要求。因此,对城市生活的强调同样是创造居住社区状态的必要环节。

4.2 居住的社区重构在设计理念上还表现在居住环境设计观念的扩展

1)设计的价值取向。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环境设计中的人文价值取向的确定,强调居住行为的完整性。2)设计依据。通过对建成环境人文向度的研究,为居住区环境设计提供设计的依据。3)设计方法的扩展。克服总体规划及单体设计之间“二极化倾向”造成的居住区环境与整体城市脱节,克服居住区环境的单调感、冷漠感、疏离感,创造舒适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进行建成环境人文向度的研究,为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城市设计方法的引入提供思想基础。4)设计评价及其标准。居住环境的质量标准表现在两个方面:a.数量标准即居者有其屋,这是居住的实质基础。b.品质标准,即充分实现居住行为的全部内涵与外延,这才是居住的实质目的,也是建筑的永恒追求。

评价及其标准与环境设计的价值取向有关。人文价值取向的确立进一步扩充环境设计的评价标准,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映居住区环境的质量,为建构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可见,居住区的社区重构从设计理论来说,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场所塑造上,而设计目标就在于建立城市共有社区的优越感受。

参考文献

[1]吴德隆,谷迎春.中国城市社区建设[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

[2]黄晓莺.居住区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刘可强.环境品质与社区参与[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4.

[4]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5]赵民.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上一篇:管理技术要点下一篇: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