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

2024-06-19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精选十篇)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 篇1

一、要坚持语篇的整体阅读教学原则

语篇理解和整体阅读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语篇教学是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句子之间有其内在联系,如果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将其分割开来,单独进行词汇、句式讲练,不但不利于整篇文章的理解,而且会妨碍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 不能把文章断成几个孤立的片段,应该让学生带着一两个能贯穿全文的问题去读,先整体感知, 再分段教学。常见方法 是让学生 找出每段 的主题句 (Topic Sentence),要找出主题句,抓住要点,指出例证 ,还要找出各段的主题句、说出各段大意或要点,指出文章的转折和前后的联系,等等。接下来把文章段落分成几个部分,用图表等形式展示出来, 清晰地反映文章的 线索脉络 。学生通 过略读 (skimming)、查读 (scanning)、猜测词义、理解大意 、分清事实观点、推理判断、了解文章结构信息、了解重点细节等,通过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帮助理解,为细读做准备。寻找主题句,获取大意, 找出每段主题, 一篇文章通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进行阅读课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找出主题句,抓住中心,使学生理解主题句与文章具体事实细节的关系,没有主题句的段落就引导学生依靠段落中的衔接、句际关系来分析、推断和概括段落的大意,从而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获得文章表达的正确信息。为了培养阅读能力,不要一遇到生词就翻词典,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猜测,这样既提高阅读速度,又形成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猜词能力是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十分重要又有意义的一个环节, 若遇到了关键词句且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则要提倡学生使用手中的工具书,自行查阅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二、要贯彻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原则

依照新课程标准精神,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只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阅读典范,仅依靠有限的课堂阅读资源,是很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阅读既要有“质”又要有“量”,学生才能丰富语言,增长知识,扩大视野,阅读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得以提高。因此,要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大量自主阅读。建立英语阅览室对学生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英语阅览室并不仅是摆设英语图书的地方, 可以集各种书刊杂志和影视资料于一体, 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媒体的、丰富多彩的自学环境。由于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差别很大, 因此选定的阅读材料必须和他们的个性和兴趣相吻合。在题材、体裁、难度等方面,适合教学实际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在日益丰富的阅读中丰富阅读体验,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可以是名人轶事、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寓言、幽默小品、新闻报道、史地常识、科普文章等,要求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篇幅适当、内涵丰富、难度适中、生词较少。在阅读教学的较高阶段,通过增加阅读量, 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学科性较强、富于哲理、异国文化较深层次的文章。当然,积极主动的、合作参与式的英语学习方法很有必要,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可以构成学习小组,定期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通过长期不断的积累,学生的外语水平才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三、要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速度。一个学生在看文章时,如果一眼只能看一个甚至不到一个单词,其阅读速度肯定很慢。而一眼能看三个甚至更多单词,其阅读视野就比较宽, 阅读能力就较强,阅读速度肯定比前者快得多。教师应尽快转换思想,不能一味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精读,应该重视快速阅读能力培养。培养这种速读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避免边看边读。 阅读时只靠眼睛,即只是视觉阅读,在头脑中不要有发音的过程,克服一字一句默读的坏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指出这种视觉阅读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视觉阅读能力,从而逐步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可通过略读、查读、默读和限时阅读等方法提高,达到快速阅读的水平。初学英语时,老师经常讲要学会猜词义,不要一碰到生词就想查字典,考试时不可能让你查字典。猜词义适合各种水平的读者,一般情况下,多是根据上下文猜测出生词的意思,有时也可根据前、后缀猜测生词的含义。跳跃式阅读是更快速的阅读方式,其目的是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它是有选择、有目的的阅读,不必逐字逐句地阅读和理解。当要查一条信息,诸如时间、地点、数据、人名、著作、事件,等等,就可采用跳读方式迅速获得。

英语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2

在阅读环节,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篮球了解较多,所以在“读前”部分给学生展示了一段介绍篮球的影像资料,生动的讲解不仅给予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而且引发了学生对篮球的向往和阅读文章的兴趣,于是就自然过渡到了对文章的进一步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接着在“阅读”部分,依次采用了“略读”,“跳读”到“细节阅读”三个基本步骤,以达到训练学生阅读技能的目的。其中,最值得反思的是“略读”部分,因为在学生快速阅读过程中,同时播放了录音,让学生边听边读,目的是为了培养其快速阅读的能力的同时,增加听力的训练。但是这样做究竟效果如何,什么样的情况更适合用这样的方式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最后利用关键信息,试着让学生复述了课文,然而由于之前的时间分配上有所欠缺,因此这一环节完成地太过匆忙,没能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和展示空间。

通过总结这节阅读,我体会到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阅读前的热身活动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认真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发挥热身的功能。

2. 教学中应不仅注重阅读内容,更应注重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如何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另外对于“以读促写”的方式也值得在今后教学中探索与运用。

3. 学生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活跃的思维,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为其提供锻炼和展示的机会。这一点上,这节课我做得还不够好。

探析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 篇3

一、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目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在速度上与可能达到的指标相比普遍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急需尽快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學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中引入题材。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进行快阅。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图表等检测形式。

二、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语言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文字符号形式输入的外部代码,再结合大脑中的内部代码(即图式)进行编解码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过程。根据鲁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即是读者大脑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认知加工交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的作用。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

三、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

由此看来,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阅读课,也是一门语言课。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化,教师必须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阅读理解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所以,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知识,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实践证明,把阅读课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不同阅读活动阶段采用不同阅读理论模式以实现阅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恰当的。这种做法有以下主要特点:

1.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训练

在认知能力方面,快速阅读理解训练促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高度集中;深层阅读理解训练使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得到发展。在语言能力方面,各个阶段中阅读理解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更得到了充分发展。在交往能力方面,同学们在老师引导下,在交流与讨论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最后得出认识比较统一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相互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凝聚力自然也就得到了培养。另外,通过重建语篇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2.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阅读理解练习能给不同程度的同学提供体验成功乐趣的机会,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素质教育的整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主张适应各类体裁的阅读课文,挖掘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使各种有用信息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潜能。在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方面,这种教学设计克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病,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发现,学会表达,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

3.它有利于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Cognition)就是通过学习过程的感知、领悟、推理及转化,从而实现对学习信息的了解、发现、知晓和理解。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信息网络结构,即已有的全部观念的内容及组织结构。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它将学习内容有序地组织起来,并进一步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不同年级应有不同阅读达标要求,课堂上各阶段的阅读理解训练也应随之有所侧重。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 篇4

关键词:高中阅读,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引言

高中英语阅读课通常被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第二课时,教师挑选文本中重要的语言点,进行语言点的讲授。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对文本内容普遍不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课文选材较陈旧;另一方面是因为每个单元的阅读理解课的教学流程较为相似,教学过程一般是“理解文章大意—分段细节理解—阅读理解练习—总结”,这种教学过程缺乏新意,难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教育部2003)。

针对目前阅读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本主义认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是一种快乐学习;建构主义也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阅读教学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讲授者、示范者、启发者、管理者、指导者、合作者、咨询者、商谈者和鼓励者(Lan Tudor 1993)。笔者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执教了一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r中阅读文本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的阅读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对中西方具有幽默特色的名人的了解,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不同文化中的幽默。

2. 能力目标:学生运用学过的对人物生平描写的各种句型介绍谐星,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学会去发掘、感受幽默,能够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幽默感,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并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词汇和各种句型;

2. 学生通过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展示任务。

(三)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4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 umor的单元话题是“英语幽默”,“幽默”可以理解为:一是指某事物具有的可笑或喜剧性因素;二是指看出、欣赏或表达喜剧性事物的能力(教育部2007)。该单元内容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表现幽默的不同方式,引起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阅读文本A Master of Nonverbal H umour主要介绍了世界著名的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的人生经历和成就,他在无声电影里的精彩表演,尤其在著名影片《淘金记》中,他运用滑稽、夸张的动作表情,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之余,体会社会中底层阶级的艰辛生活。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幽默的理解不同,表现幽默的方式也会不同。

(四)学习者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高一新生已经适应了高中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并且有了一定的词汇和句型的积累。这堂阅读课主要是通过介绍卓别林的人生经历和成就,让学生体会中西方不同的幽默方式。由于丰富的课外活动及互联网的普及,学生经常可以听到或者看到中外幽默大师的精彩表演,对内陆、香港和台湾的谐星特别熟悉。因此,笔者将课堂的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自由发挥,对自己喜爱的谐星进行介绍。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笔者要求学生分组,选择一位共同喜爱的明星,分工合作进行介绍,同时鼓励他们把一些经典的幽默剧表演出来。

二、教学过程

Step 1:Warming-up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wo jokes in the warming-up part on P17 of the text book.

Question 1:Which one can make you laugh?And why?

Look at the chart on P17 of the text book.

Question 2:Do you know some humorists in China?Give some examples.

设计说明: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幽默,引起学生兴趣;同时教师又可以了解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第二个问题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他们所知的幽默大师,以考查学生对中外幽默大师的熟悉程度。

Step 2:Reading

Read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by filling the blanks.

Para.1 Comment on Charlie Chaplin

Para.2 Charlie’s own life

Para.3Charlie’s character—the little tramp

Para.4How the little tramp made a sad situation entertaining

Para.5Charlie’s achievement

设计说明:笔者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由于第一自然段的概括比较难,因此,笔者在课堂上给予一些引导,帮助学生归纳。

Read Para.2/3 and do the exercise 1 on P19

设计说明:学生对前一部分文章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这一部分主要培养学生阅读时快速找出相关细节信息的能力。该部分设计为填空题是因为有了题干的提示,学生能够很快找出相关的信息。

Step 3:Three groups of students show their presentations of humorists abroad or in China.

Group 1:Introduc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Rowan Atkinson who acts Mr Bean.

Group 2:Introduc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Stephen Chow from Hong Kong.

Group 3:Introduc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Wang Cho Lam from Hong Kong.

(They can use some expressions from the passage.Then ask students to vote for the best group,judging from their performance.)

设计说明:学生在这一部分的展示十分精彩,用英语流利讲述的同时展示了他们分工合作找到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这是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最好机会。在三组学生展示完后,由学生投票选出展示效果最好的一个小组,在投票之前,教师要说明评价标准,例如,口语介绍是否清晰流利、PPT的内容安排是否合理、介绍的内容是否包含课文的一些句型和词汇等。学生用心准备的展示材料得到同伴的认可,也是对他们辛苦付出的最大的肯定。

Step 4:Summarize students presentations and their performance.

设计说明:教师的总结非常必要,通过教师的总结,学生才知道哪些方面做得好,应继续发扬;哪些方面做得不好,需要改进,以获得进步。

课外作业:Textbook P20,exercise 2.

三、总结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

这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在上课之前,笔者让学生自由组队(笔者也做一定的分组指导,如鼓励个别口语较好的学生带头,与英语成绩一般的学生组队),选择一位他们喜欢的谐星进行介绍;并要求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分工合作、搜寻资料、整理课件、编写讲稿等,挖掘谐星的艰辛成功之路及他们的代表作。

(二)教学节奏

这堂阅读课节奏紧凑,在知识输入之后紧接着让学生输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但是,时间掌握得不好,学生准备好的一些图片或视频因为时间的关系只展示了一部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限制展示时间,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

(三)教学效果

在上课前,当听到可以自由做展示时,学生都跃跃欲试,可见学生对这样的活动非常感兴趣。在对文章进行预习后,学生掌握了部分介绍人物的句型并将其运用到了讲稿中;通过了解幽默大师卓别林的经历和成就,学生深切感受到成功的不易。虽然在做演示时,个别学生显得有点胆怯,刚开始不敢在同伴面前大声说英语,但在教师的鼓励下最终能够大声朗读。教学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在公众场合讲英语的信心。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07.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节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反思 篇5

一、思得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能力为重点,在教学设计中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根据对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案,注意临场发挥,出现引人入胜的闪光点。这节课课堂节奏快,信息量大,通过对英语文章的阅读,重点培养学生快速查找文章大意和复述中心思想的能力。本节课用动物之最(animal records)引出话题,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ppt设计规范,授课过程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时间抓得非常好,时间一分钟不差。在整节课中,课堂氛围宽松,又有激励性,是一次合作的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在课堂上能够运用了丰富的面部表情和body language;在评价学生时应用了不同层次的evaluation来激励学生。

二、思失

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度注意不够,individual 活动太多,应多加pair work,group work,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活动;对于较困难问题,应组织学生参加讨论。这说明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贯彻不够,挖掘学生能力,潜力,激励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改进。在post-reading中,部分学生不能有效的做出活动来。熟练,精确的课堂用语本身就是优化课堂教师课堂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平时没有注意到这个方面,所以在授课中因为紧张而不能干脆、利落、明了的说出课堂指令语。这说明精简课堂用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要时时练习,才能熟练,应用自如。

三、思效

一节好的阅读课的所有活动都应该围绕文章topic进行,应注意中下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要兼顾vocabulary,structure 和topic之间的关系。阅读课中的discussion应该是更深层次的讨论,加深讨论就是评论,应check the result of the discussion。讨论中,要让学生多用所学的功能句讨论本篇阅读的主题。在这方面以前的认识还不足。

四、思改

浅析英语阅读课教学 篇6

一、课前预习,激发兴趣

英语阅读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对课堂教学的开展非常有帮助。课前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大概地了解,把自己看不太懂或还不明白的单词或句子做上标记。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有目标地去听教师讲解课文。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收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资料,在收集过程中,学生也会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Touch the World中,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海伦的资料,包括她的简介、主要作品及大家对她做出的评价等,这样,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学习起来就显轻松。

二、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的好坏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好的导入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阅读课的导入方法也很多,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歌曲、借助于幻灯片等。通常,教师再配合恰当地提问,巧妙设计与新课有关的问题,在问答过程中,还使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Touch the World中,由于海伦是一位又聋又盲的残疾人,笔者就设计一个体验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问他们Can you see anything? Where is your book? 再让学生捂住耳朵,问他们Can you hear me ?然后让学生放下双手,接着再问学生: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can not hear or see anything?此时,学生们往往会回答:unhappy。这时,就可以导入新课中的内容,告诉学生:There was a girl who lost her sight and hearing when she was very young. But she became an educator. Do you know who she was?由于导入的作用,许多学生对阅读内容充满了兴趣,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这样就很轻松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转移到新课上来了。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全文

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并对整篇课文有一个初步、整体地认识,能理清文章的大意,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可提些浅显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例如,在Touch the World中,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How did her teacher teach her?

2.How did Hellen Keller lost her sight and hearing?

3.What did she do after she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在学生回答此类问题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答案。这样,既读懂了课文, 又可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教师精讲课文, 把握细节

这一步是阅读课的主体,通过老师的点拔,学生应把握好课文的细节,并能理解各个知识点,做到灵活运用。教师也可以通过提一些细节性较强的问题来巩固所学知识,或把语言点融入到具体的问题当中,从而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课文。例如,在Touch the World中,设计问题如下:

1.When was Hellen born?

2.When did she lost her hearing and sight?

3.Did Hellen go to the university?

4.Did Ann use some special ways to help Hellen? What are they?

接下来,教师可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组来回答。

五、领悟内涵,得到启发

在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读课文,一起去探究文章的深层内涵。例如,在Touch the World中,当学生学完此课后,要让学生通过了解海伦的生平简介,学习海伦身上那种对任何事情都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让这种精神时刻激励学生。

六、适时复习和练习

教师可以利用下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一下回顾,并作出总结,既检查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又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地复习和练习,起到了一个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课堂内容的作用。

总之,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取得更大成功。

谈英语阅读课教学 篇7

关键词:阅读,兴趣,全面理解

1 激发阅读兴趣

在阅读文章之前, 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所以, 我在教学前一般都简单地介绍一下有关文章的情祝, 如: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科技发明、文化背景等。新课导入方法可以使用情景导入、图片导入、复习导入等。

如:学习5B2BUnit16 L62有关海洋的课文时, 利用直观导入法, 用电脑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图像并围绕有关地球的问题与学生进行问答:

T:what’s this?

S:It’s the earth.

T:what colour is it?

S:It’s blue.

T:why is it blue?

S:Because it’s covered by water.

T:Yes, because two thirds of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is conered b water.what is the other name of the sea?

S:Ocean.

T:Yes.How many oceans are there in the world?

S:Four.

T:what are they?

S:They are... (教师帮助学生用英语说出四大洋的名称)

T:What do you think of oceans?

S:Big, wide, deep...

T:Yes, they are vast.what else?

S:Salty...

T:Yes.lt’s because there are many minerals.

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英语知识表达出来, 同时调动学生复习原有的知识并使之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同时交流过程中呈现新词“surface, vast, salty, mineral”等, 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全文速读, 掌握大意

要求学生运用略读、扫读等方法快速阅读全文, 搜寻有关信息, 学会思考, 迅速把握文章的大意和主题句,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并根据文章的内容及细节提问。问题设计可以是yes-no question, why-question T-F question, 也可以同时使用三种形式的问题。然后从纠正学生“理解测试”题中出现的错误入手, 对文中陈述的事实、情节、脉络、主旨, 采用与学生讨论的方式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取得正确、统一的认识。如:SB2B Unit19“A freedom fighter”可以根据故事发展的时间为线索划分段落:

(1) 1929-childhood (2) 1934-education

(3) 1948-occupation (4) 1951-life good

(5) 1964-achievements (6) 1965-comments

3 精读课文, 获取细节

这是课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生阅读实践的重点, 是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步骤。在学生初步了解大意后,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细读, 学会做阅读笔记, 处理有关信息。教师须做到“精讲”题: (1) 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核心做到一语破关键词, 使学生一次就得到清晰、深刻、准确的概念。 (2) 语法和词汇讲得不必过多过细, 而应使学生掌握它们在课文中出现的意义和用法, 有助于整体理解课文, 应把大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多练”。学生练习时, 要紧扣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全方位练习, 学生自己能做到的, 教师绝不代替。练习时要照顾全班, 并指导学生之间互练, 寓讲于练。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通过词义辨析、句型转换、翻译、做改错题、背诵重点句等方式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实际操作, 以达到启发思维、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目的。

4 巩固理解, 语言输出

这是检验学生阅读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收集写作材料。这一环节的教法灵活多样。

(1) 对课文反复默读, 朗读进而背诵。

(2)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句, 作口头复述练习。要求学生动脑筋, 用英语去思维, 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课文。

(3) 教师向学生提供事先根据课文创设的情景, 让学生缩写或改写课文。

(4)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利用不同的渠道, 收集相关辅助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 对课文教学作有效的补充。

此外, 要扎实地开展课外阅读。一是要降低阅读难度。这样, 学生学起来不很费力, 可以增强学习英语、自觉阅读的信心和兴趣。二是限时阅读, 初一开始时, 要求每天阅读一篇100~150词左右的文章, 限时4分钟, 两个月后, 每天阅读量增到两篇, 300个词左右, 这样阅读量逐渐增加。

综上所述, 进行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须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 即从信息的输入入手, 通过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交际运用再将信息进行准确输出,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课程与教学论.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

中专英语阅读课教学 篇8

在中专阶段, 虽然阅读课教学一直备受教师的重视, 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阅读课教学存在着一个误区:受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影响, 把语言点、语法教学作为阅读课教学的重点, 而忽略了真正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使得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并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

2 学生普遍存在的阅读障碍

目前, 中专学生普遍存在种种阅读障碍。这些阅读障碍不排除, 不仅影响阅读理解, 妨碍阅读速度, 还会影响以后的学习。

2.1“语感缺乏”障碍

学生不善于抓关键句、关键词, 不善于根据上下文及词的构成要素进行词义猜测, 造成前后脱节, 层次分不清。因此阅读速度异常缓慢。

2.2 阅读习惯障碍

学生在阅读时的一些不良习惯, 或妨碍阅读速度, 或影响阅读理解。这些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读出声音:这不仅影响了阅读速度, 更不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信息。2) 逐字阅读: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单词方面, 忽略了文章所反映的信息内容。3) 逐词心译:使得文章支离破碎, 妨碍了从整体上理解阅读材料, 也影响了思维的连贯性, 极大地影响了阅读效果。4) 不当返读:严重地影响了阅读速度。

2.3 文化背景知识障碍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指所学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不少中专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阅读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

2.4 心理因素障碍

阅读理解过程是一个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 容易产生恐惧的心理。如有部分学生一遇到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就烦躁不安;有的学生甚至还没有开始阅读之前, 就存在畏难情绪。这就无形中设置了信息输入的屏障, 降低了信息加工的有效性, 从而影响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

3 阅读策略

英语阅读策略是指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阅读环节的操作过程。它是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灵活运用一系列阅读方法或技能的学习过程。

在英语教学中, 帮助学生形成和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 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 采用科学的途径, 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英语课程标准》)

鉴于学生在阅读时存在上文所述的种种障碍,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帮助学生克服障碍, 向学生系统、全面地介绍阅读策略。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十分重要。

1)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改掉唇读、指读、返读、心译等不良阅读习惯。

2) 教会学生视读的方法, 逐步加大视距, 减少眼跳次数, 一个意群一个意群地接收文字信息。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构词法知识, 编写一些视读练习 (辨认单词、词组、短句, 逐渐增大难度) , 规定时间完成。

3) 指导学生善于抓住关键词、关键句, 确定阅读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掠读和略读, 迅速找出关键词句和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以及在文章中迅速找出所需信息的能力。

4) 帮助学生学会根据词的构成及其所在的语境去猜测词义的方法和技巧。

5) 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 以排除文中无关信息的干扰, 简洁、准确地概括出文章要点。

6) 鼓励学生课后多阅读各种文体的英语读物, 以增加文化背景知识,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亦应在阅读前将文章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告诉学生。

7)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多予以鼓励和帮助。

4 中专英语阅读课宜采用的方法

4.1 整体教学法

所谓整体教学, 就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课文整体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格式塔心理 (GESTALT PSYCHOLOGY) 。格式塔心理学者认为:“人们感知的一切都是完整的形式或形状;强调整体组织和知觉的完整性。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整体比部分的总和大。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章兼中) 教师应把学习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

因此, 笔者认为, 组织学生讨论文章段落结构, 运用结构分析法了解透视文章的框架, 有利于文章的整体理解。如:SB1B U17 L66“NATURE”, 在学生速读课文, 了解文章大意后, 提问:What happened and what’s happening to milu deer?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出文章的框架:

这样一来, 学生便对milu deer的发展过程一目了然, 也从整体上理解了文章。

又如:SB1B U24 L94“A FARMING PIONEER”, 学生通过阅读每段的第一句话 (topic sentence) 就能获得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此文的结构如一金字塔, 顶端的是文章的第一段, 然后从各方面来说明第一段且每段又证明了上一段。

在结构图的帮助下, 学生很快便看出文章的主题关注的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农学家贾思勰对世界农业的贡献。他们经过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作出了更细致的结构分析:

Main idea: 1. The science of farming (agriculture)

2.A great farmer in Chinese history

有些文章笔者还通过设计理解型图表, 帮助学生构建文章结构和框架,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SB1B U20 L78“PAPER”:

4.2 阅读内容问题化的教学模式

在美国, 一些教育理论专家早已陆续在中小学开展了旨在强化“问题意识”, 培养创造能力的“问题解决法”教改实验。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 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 越来越能启发新的问题。”因此, 在组织实施课文教学时, 笔者尝试以问题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 通过设计高质量、针对性强的系列问题,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加以科学引导、监控、检测并启发。

阅读大致分为:Pre-reading, While-reading及Post-reading.三个阶段。因此, 侧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问题设置应围绕这三个环节展开。

4.2.1 Pre-reading

教师在上新课前依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设置一些导向性的课堂提问,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和讨论, 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网络,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如:SBLA U5L18。结合课文的插图作如下向导性提问:

1) Where are the women from judging from their clothes?

2) What are they doing?

3) Why are they planting trees? Can you guess?

4.2.2 While-reading

该环节是“内容问题化”的主体。精心设计既有难度又有深度, 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尖子生;既培养学生的一般阅读能力又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问题尤为重要。问题的设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细节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课文的信息层次、人物关系、情节变化等。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熟悉所学内容, 促进课堂师生间的交流, 是进行较深层次的逻辑思维和表达的前提。题型可设计为两类:A. 是非判断;B.对号入座。

A. 是非判断。如:SB1A U10 L38“Olympics”可设计为:

1) Both the 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s are held every 4years.

2) The modern Olympics Games began around the year 779BC.

3) The Olympic Games were born in Greece.

4) In Barcelona the Chinese team won 16 metals.

B. 对号入座。这类问题常WH-疑问词引导。SB1B U16L62“FIRE”:

1) When did the fire break out?How long did it last?

2) What was the result?

3) How did it start?

4) How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Why were so many peo⁃ple killed?

5) Why did the helicopters find it hard to get close to the top of the building?

深层理解性提问:这类提问主要培养学生吸收信息, 利用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语篇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借助已有的情景知识, 透过文章表面的文字信息去推断和理解作者的意图、文章的主题或预测作者未提及的事实;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猜测文章中叙述的某个行为可能会引发的另一个行为;预测文章的结局以及推测作者所运用的比喻性语言的实际含义等:

如:SBLB U18“THE NECKLACE”L69 (SCENE ONE) :

Try to analyze the inner feeling of Jeanne and Mathilde:

a) Do they feel happy to meet each other?

b) How many times does Jeanne say“sorry”to Mathild?

c) Try to tell what Mathilde may be thinking and imagine her in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When she sees Jeanne

When she first speaks to Jeanne

When she say“many years ago we knew each other very well”

When she say“that’s because of hard work—10 years of hard work”

4.2.3 Post-reading

该环节问题的设置以评价性问题为主, 能够培养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和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是阅读交际化的重要过程。

如:THE NECKLACE。在结束时, 可设置如下问题:“What would happen after the truth is out?”学生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的观念, 充分发挥想象力, 对故事的可能性进行猜测, 各抒己见。

又如SB1B U23 L90“ASWAN DAM”可设置如下问题给学生讨论、思考:

1) Since the Abu Simbel is so important, if you were scientists, what suggestions would you make?

2) Compared with the Aswan High Dam, is the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 supported by you? Why?这些评价性问题加深和拓宽了学生对课文主要话题和中心思想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也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更加丰富、确切。

参考文献

[1]张兼中.外语教学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6.

[2]张兼中.中学英语实用教学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

[3]麦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 1996.

[4]徐育兵.课堂提问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0 (5) .

[5]杜萍.中专英语阅读策略与教学方法的研究[M].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2 (4) .

[6]于黎明.影响外语阅读教学因素浅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7]华惠芳.阅读理解中的预测和联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1) .

[9]Claire Cransch.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10]国锐.影响学生阅读效率的因素分析.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 23 (12) .

[11]章九和.浅析如何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J].教育研究, 2003 (7) .

新课标下牛津英语阅读课教学探究 篇9

一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心理, 选好合适的阅读材料

首先要难易适中,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高估学生的水平, 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锐气和积极性。其次应长短适中, 课堂教学必须要考虑阅读时间。文章太长, 当堂课不能完成;课堂任务单调, 学生容易疲倦。一般初一的学生限制在50字左右, 初二200字左右, 初三300字左右。最后要有可阅读性。文章要贴近现实, 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要有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时代性, 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善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抓住关键词

初中的英语文章不是很难, 要善于找关键句, 特别要注意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 往往就是关键句, 可以帮助你掌握文章的全貌, 理解文章的主题。

1. 培养学生默读文章和问题的习惯, 学会回答浅层问题

默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加快主要信息的捕捉能力。一般情况下, 同学们做阅读理解文章时, 习惯先看文章内容, 再看问题。实际上, 这种阅读习惯不太科学, 如果一篇文章太长, 在阅读完文章后, 再去看问题找答案, 一是可能对文章的细节记忆模糊, 答题时就会出现偏差。二是找不准问题答案的确切位置时, 还要从头再看一遍文章, 考试时间不允许。如果养成先看问题, 再边看文章边找答案的习惯, 既能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又能节省答题时间, 一举两得。

2. 把握文章中明暗线索, 回答深层问题

对文章事件发展的描述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明线;文章中流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往往是文章的暗线, 抓住暗线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深层问题。

3. 阅读时要注意培养语感

语感好的人, 理解力就强, 读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语感的培养要靠平时留心词语的搭配, 即惯用法, 必要时可用笔划一划或记下来。读完每篇文章, 都应总结归纳, 积累了多少单词、惯用法和句型, 这样语感自然就会好起来。

4. 读完一篇文章后, 要学会回味文章

读完一篇文章, 对文章的段落结构、中心思想、人物事件、论点论据要做到心中有数, 要学会概括文章, 复述大意。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形成完整的印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大意, 这是思考后的成品输出, 是学习后的成果展示。

三激活想象, 展开讨论

虽然是阅读文章, 但如果仅将它单纯地作为任务来教学, 不免有些枯燥, 而如果将其转化为现实教学的形式, 就可向学生展示真实的语言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口对语言信息的综合反应,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愿望。比如在上某篇阅读课时, 我问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一些歧视残疾人的现象或帮助残疾人的好人好事?在学生集体朗读该文章后, 我将他们分成几组, 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 接着进行小组练习, 最后让学生自由训练并进行小组讨论, 由于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学习氛围,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全班学生都很兴奋, 讨论气氛热烈, 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文章中的句子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深挖主题, 拓宽思路

首先, 要仔细研究, 找出文章主旨。文章是作者传播信息或信念的载体, 要体会作者的深层含义,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其次, 要换位思考, 别出心裁。看问题要多角度、多方位。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 会有不同的意义。如果你是一位聋哑人, 你会有何想法?如果你写一篇关于聋哑人的文章, 你会写怎样的内容?

五学会逻辑推理, 调整阅读心态

在实际阅读中, 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 阅读者要根据字面意思, 通过语篇逻辑关系, 研究细节的暗示, 推敲作者的态度, 理解文章的寓义,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 (中心思想、加标题等) 和推理判断题, 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深层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必须忠实于原文, 以文章提供的事实和线索为依据, 立足已知, 推断未知, 不能凭空想象, 随意揣测。它要求读者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其逻辑推理, 不能就事论事, 以偏概全。只有深层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 推理才有前提和基础。推理题在提问中常用的词有infer、imply、suggest、indicate等, 学生阅读时要多加注意。

总之,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阅读课的教学, 充分开发阅读课的潜力, 有效地利用阅读课的资源, 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本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老师要起主导作用, 注重把握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尽可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 篇10

在阅读课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新教材摆脱了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课文, 死抠语法的教学模式, 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 逐步形成了"导 (Presentation) →读 (Reading) →练 (Practice) "的教学模式。

下面从必修三Unit 8 Lesson 3 Marco Polo这课的教学设计来探讨我对于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思考。这是结合多媒体的一堂课, 在上完这堂课后, 深刻理解并认识到多媒体给阅读教学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Teaching Design (slides)

Teaching steps:

Step 1 Lead-in

(show topics) travelling:popular (brainstorm)

T/F questions about Marco Polo:

1.He was very clever and skillful in language? (show pictures about him)

2.China was more developed than Europe when Marco Polo travelled in China?

Step 2 Vocabulary New words and phrases:

Traveler, emperor, goods, fuel, amaze, confuse, in turn, break out, put sb.in prison, stand by. (show slides)

Step 3 Brief-reading

Scan the text to decide the two questions right or wrong.

Step 4 Careful-reading

Task 1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and then match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Para 1 Marco Polo’s early life

Para 2 Marco Polo returned to Italy

Para 3 Inventions and developments in China

Para 4 Kublai Khan welcomed Marco

Para 5 Marco Polo was amazed at China

Para 6 People’s reaction to Marco’s stories

Task 2 Information in detail

(play the video) let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ext, then fill in the file about Marco Polo

Task 3 Further questions (Ex.2)

1.How did Marco Polo describe the Summer Palace, the walls, and the hall?

Answer:He was amazed.

2.What made him surprised? (question 3 and 4)

Answer:paper money and coal.

(China was more developed than Europe. ( (T) Lead-in part)

3.Why was he put into prison when he went back to Italy? (question 6)

(Prison:he told stories and then the great book came out.)

4.Did people believe the things described in his book? (question 7)

Task 4 Summary

Marco Polo:What kind of person he is?

(Students in pair, then several students give their summaries)

Step 5 Discussion

Topic:Marco Polo’s travel (talk about his travel in pairs)

Step 6 Homework

Retell the story of Marco Polo according to the table.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很简单, 多媒体制作得也是一目了然。而课堂教学进行中以及课后, 慢慢体会到这样的一堂阅读课, 我所要给学生传达的, 不仅仅是我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是让学生如何循序渐进, 越来越喜欢, 为课的内容而吸引, 并且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的任务分配中。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导 (Presentation) →读 (Reading) →练 (Practice) "的教学模式。导入—感知教材。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 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 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 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 表象清晰, 想象生动, 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导入中, 提和课文主题有关的“travelling”话题, 学生跃跃欲试。那么这样对于入题就比预想的要容易。对于这个话题, 学生基本没有生词障碍, 用他们的语言, 可以得出很多关于”travelling”的信息。这样的brainstorm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 其后的True or False的提问使学生带着目的和愿望去读, 充满信心去读, 变被动式阅读为主动式阅读, 也有助于形成阅读技巧, 提高理解能力。另外在阅读部分开始前, 新词汇的导入教学有助于后期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通过新词汇和词汇定义的匹配让学生初步掌握新词汇。

读—理解教材。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 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 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 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 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通过快速阅读 (skimming/scanning) 让学生简要了解文章, 进而对前面提到的True or False问题的答案进行确定。进而也吸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渴望和深层次的理解。那么接下来的祥读则满足学生对主题的渴望。段落大意理解和概括, 通过连线的形式使学生清楚而且很轻松概括了每段的大意, 并且进一步了解了文章的主旨。表格的补充完整应该是细节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样的任务形式, 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去。我们所提倡的阅读技能的提高之一便是让阅读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一步的课堂设计应该是成功的。表格关于Marco Polo的相干信息紧紧把文章的各段联系了起来, 那么文章叙述的时间顺序则一目了然, 而时间条条框框的清晰则突显文章的主旨和组织结构。在细读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很传统的问题提问的形式, 那么一般情况下, 课本中阅读课文后所给的问题都是积极被采纳的。但是这一课的课后问题如果单一的一一提问, 则体现不了文章的完整和通篇连贯性。因此在设计中我使用了环环相扣, 抛砖引玉式的问题和提问形式。如原本课文后给大家的问题2, 3, 4原本是这样的:

2.Why was the Emperor impressed by Marco?

3.Why was Marco surprised to see people using paper money?

4.What were the black stones Marco saw people burning for fuel?

在课堂教学中, 把如上三个问题换成了:

1.How did Marco describe the Summer Palace, the walls and the hall?

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容易从课本上找到原话:He was amazed by all of these.由此可以引发下一个问题:

2.What made him surprised? (amazed) 那么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东西外, 学生会找到这样的答案:paper money and coal。那么这个答案使得我们又回到了课堂最初的部分True or False questions中第二个问题:China was more developed than Europe when Marco travelled in China?那么勿容质疑的学生会进一步理解China was more developed than Europe at that time.由此学生从英语课堂上丰富了历史课堂所学的内容。

练—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 (Consolidation, Practice) 这是输出阶段.学生在理解教材后, 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 防止遗忘, 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 使知识在记忆中痕迹得到强化, 形成牢固的联系, 但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会运用知识, 不等于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 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 形成技能、技巧, 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 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是在反复练习中, 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 逐步地发展和完美善起来的。在细读这一环节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在表格信息完整之后, 这样的总结就是得心应手了。不同的学生所应用的词汇是不尽相同的, 于是这一环节可以很自然引入这课一些重要词汇的学习, 比如说:amaze, confuse, put into prison...课堂活动的最后一个活动是分组讨论Marco Polo’s travel的相关内容, 通过一些有用表达方式的给出, 学生所要在阅读课堂中实现的交际目标很顺利成章实现, 虽然可能并不充分和深入。不过这样的说的练习促使学生开口, 思考, 主动自主的学习。练的最后一环, 是在课后完成的, 那就是作业的布置。对本课课文的复述, 那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阅读技能的逐步提高得到了很好的巩固和完善。

课堂教学应该是很精彩结束, 这当然离不开多媒体的重要辅助。幻灯片的切换, 对Marco Polo的认识, 图片加深学生的认识以及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而表格的处理, 还有问题设置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环在幻灯片的切换下更为顺畅。在这样的信息时代, 我们感谢信息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的便利。

综上是我从Marco Polo这课的课堂教学中得到的认识和对于阅读课的思考。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为: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在参与中得到训练和发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调活动, 在活动中理解课文的新知识点。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 个性特点等, 由教师引导进行多元化活动, 使学生学会基础知识, 达到教学目标, 为英语交际打下基础。以交际为中心进行多样化活动。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介绍阅读内容和文化背景, 精心设计好各类问题, 逐步加深理解。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 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在阅读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唤起想象与抽象思维更好地协同活动, 语言知识的讲解要适度, 操练要结合语境, 使文章内容更有生动现实感,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就能提高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3 (必修模块)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陈瑞萍.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J].教育革新, 2008 (7) .

[3]英语新课程标准[S].

上一篇:城市居住社区下一篇:交通运输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