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

2024-06-10

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精选十篇)

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 篇1

在国内的众多研究中, 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的团队, 对外语阅读素养的解读如下:

她们强调:外语教师不仅需要构建外语阅读素养的意识, 还要探索培养中小学生外语阅读素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着眼于从文本概念、音素意识、拼读能力、阅读流畅度、阅读策略、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入手, 设计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活动和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 还要特别重视对阅读品格的培养, 努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阅读情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 阅读素养包括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虽然IEA和北师大研究团队对于阅读素养的定义各有侧重, 但是在内涵上却有重叠之处, 那就是:他们都秉承以阅读者为中心的阅读理念。阅读者通过阅读活动, 学习语言知识, 发展语言技能, 与文本展开互动, 通过感知与领悟、内化与整合、分析与比较, 建构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新认识, 提升理解和表达能力, 重新认识自我与世界。

一、阅读素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011 年颁布的新课标把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作为英语课程的目标, 并把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细化、分级。其中关于阅读技能的教学目标被描述为“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阅读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知识碎片化和信息超载的今天, 如果学生不具备反思和评价的阅读素养, 就无法保证阅读对其知识、技能甚至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积极贡献。

从《考试说明》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来看, 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素养的考查, 即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和综合信息的能力, 以及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其重点是在于读者对于阅读活动的完成程度, 重点强调读者是否能够顺利的领会阅读材料的意义并指导自己的活动。事实上, 就是对学生综合阅读素养的考查。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其一, 阅读教学观念落后, 练习形式单一,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受传统语法教学影响, 过多地重视语法、讲解单词、补充词组、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等, 有的老师甚至在不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 仅仅勾划词组, 对对答案, 让学生自读了解一下故事情节就算完成任务, 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作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 而不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构活动。

其二, 以做练习代替复习, 以搞题海战术迎战高考, 代替阅读素养的培养。以复习资料为主, 牵着学生的鼻子由一个题海战场转战另一个题海战场。高三英语教学首当其冲, 高一、高二的教学也难逃脱其影响。师生共同关注的是如何做好阅读理解题目的技巧与策略, 以及读后能否做对四选一的阅读理解题目。

其三, 标准答案一统天下。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也在积极地回答老师的提问, 课堂气氛看似非常活跃, 但实质上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对文章的浅层次理解。学生从什么角度读、得出什么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好的, 教师用自己的一连串预设问题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于同学的不同的回答或新生成的问题, 教师表现出茫然和置之不理, 根本谈不上阅读品格的塑造。

三、阅读素养培养的途径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 也是一种复杂的思辨活动。在阅读书面材料时, 读者要从辨认文字符号开始, 进而对文字、语义、语法、修辞进行译码加工处理, 同时凭借自己已有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生活经验, 并通过联想重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领会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 吸收信息, 进而达到阅读素养的层级提升。可见阅读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 它包含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和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

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思想, 因此, 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 (literal comprehension) 、深层理解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和评判性理解 (critical comprehension) 。表层理解只需要懂得文章字面的意思;深层理解则要求读者能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则需要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读者理解一篇文章应包括这三个层次, 其中表层理解是深层理解的前提, 评价性理解又是在深层理解基础上进行的。

我们只有结合阅读理解的这三个层次设计阅读理解力培养的层级化策略, 才能真正实现阅读理解能力的层级提升。笔者认为,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需要从以下三大方面展开:知识性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探索性阅读能力。

1. 知识性阅读能力

这种阅读能力关注语言本身, 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或常识的掌握程度。具体途径如下:其一, 基本词汇知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单词;能利用自然拼读规则认读单词;能借助词典、通过阅读教学或查阅工具书, 掌握一定数量的单词、短语的常见含义及生僻意义。其二, 基本语法知识:使学生明确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作用;能通过意群 (sense-group) 、词块 (chunk) 正确地断句;了解词的分类, 区分不同词性在句子中的功用和意义;了解英语基本句型的构成形式 (尤其是五种基本句型) , 明确英语句式表达的基本规律;了解复合句的主要类型 (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以及并列句) 和常见关联词语的用法, 了解特殊句式表达具有不同的意义等,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长难句的能力。其三, 基本文学知识:要帮助我们的学生了解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抒情文等基本的文学文体表达方式;了解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等。

2. 理解性阅读能力

理解性阅读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 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及体验感悟能力更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理解性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其一, 分析能力:能识别阅读材料所包含的逻辑要素或构成成分, 认识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在出现或发生时间上的先后次序, 了解将各要素、各成分联结在一起的组织原理, 通过理性分析来判断每项选择的重要性和成功的可能性, 以决定取舍和执行的次序, 以及对前因后果进行线性分析的能力等。其二, 分类能力:能对阅读材料中有关对象, 依据不同的性质标准进行逻辑分类, 弄清事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因果关系、先后关系, 并列关系、类属关系、源流关系、本末关系等。其三, 抽象概括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及情感态度倾向, 如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中心思想或写出内容提要等。其四, 推理判断能力:能整合语言材料中的线索、逻辑、因果关系等信息, 推导出未知信息, 如结合上下文推断特定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能根据阅读材料的立场、观点及论证, 合乎逻辑地推断出某些结论或可能性, 并排斥某些不可能的结果及可能性等。其五, 复述转换能力:能用自己的语言或与原先不同的表达方式, 来阐述、解释某一概念、问题、观点主张或交流内容, 能举例说明或用自己的话语更通俗、更清晰、更简洁地表达。

3. 探索性阅读能力

其一, 评判性阅读能力:对阅读材料包含的知识内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表现形式等的合理性, 进行有根据的评价与判断, 提出令人信服的个人见解。该能力涉及到英语学习者的认知立场、情感心态、是非观念等, 是多种心智、多种机制和多种能力的有机聚合, 是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其二, 创新迁移能力:能够超出原文给定的有限信息, 从原文中引申出新颖的思想、观念, 对原文具有与众不同的新颖见解;或者受原文的启发, 在原文的基础上创造出有价值的新作品等, 是学习者在个体知识、思维、人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创造新颖性成果的能力。

总之, 依照这种层级式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途径, 学生的阅读素养会是立体发展的, 而不是只关注某一个层面能力训练的单薄的不健康成长, 学生能够通过完整的语言体验过程, 学习语言知识, 发展语言技能, 与文本展开互动, 通过感知与领悟、内化与整合、分析与比较, 建构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新认识, 提升理解和表达能力, 培养申辩式思维能力, 重新认识自我与世界。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论文 篇2

[摘要]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差距较大,造成英语阅读教学“高投入、低回报”的尴尬现象。因此,只有认识到当前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策略

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重要环节。由于英语阅读利于巩固并扩大词汇量,提高英语运用能力,锻炼思维力、理解力、创造力等,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侧重培养阅读能力”的要求。本文将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掌握能力。

1、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在课堂处于被动地位。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学习行为决定了学习效果。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体,拥有知识的权威性;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机械的教与学单向传播方式,缺乏学生对学习情况的反馈过程,师生之间也很少开展情感交流,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压抑情感,难以真正掌握知识,再加上英语阅读的特殊性,学生的主动地位更不容忽视。

1.2词汇量欠缺。

丰富的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水平的重要条件,实际上词汇量大小与英语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目前很多学生在英语水平方面的落后,都是不重视词汇。而词汇量的欠缺,让他们直接放弃了英语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词汇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兴趣。

1.3不注重阅读技巧。

很多学生在英语阅读时,是一个词一个词的读,而没有形成连贯性。如果遇到生词,只好查阅字典,造成阅读行为的中断,将泛读变成了精度,且效果不佳。如果阅读速度过慢、阅读量过小,这些都会对阅读效果产生影响。

2、改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1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在课堂中,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态度,充分认识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担任主角的重要性,而教师更多的在阅读中起到引导与纠正作用,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而应具备组织者、计划者、提供学习资源、规范语法与言语行为、活动的发起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重在学生阅读技能与策略的开拓,让学生及时反馈学习信息,让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达成师生之间的互动互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改变学生以往对教师的恐惧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兴趣,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和蔼亲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逐渐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阅读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阅读任务的主题与内容应符合学生兴趣,并具有一定挑战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任务应灵活多样,并依据学生能力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阅读课堂中任务的设计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加强对阅读任务难易程度的把握。阅读任务的设计应趋向多元化,如简单的输入材料可以适当提高活动的复杂度,若难度较高的输入材料可将任务设计为由易到难,以阶梯式层层推进任务,对能力要求较高的任务,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以此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并完成阅读任务,进而引起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兴趣。 2.3重视词汇教学。

词汇是英语教学的最基本单位,学生的词汇量越大,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就越强。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记忆单词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课堂中,教师培养学生词汇积累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按照拼读规则认识单词,并利用构词法的规律来判断并记忆派生词和合成词的词性与词义;二是通过填词卡、词语过滤等方法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将大纲中规定的词汇分层记忆,再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将不同的关键词实行重点突破;三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与阅读理解相关的词汇及相关功能,如衔接词、替代词、逻辑连接词、语法连接词等,要求学生尽量多记忆常出现、有用的词组,将单个词汇扩展为更大的语义单位,以此提高阅读速度,也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把握文章脉络。

另外,阅读中遇到生僻词汇是难以避免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让他们根据前后文的意义来处理英文中的一词多义或熟词生意等常见现象,也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实际材料的讲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推断词义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不用查字典就能理解生词意的好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猜词的能力。可通过释义法、反义词法、近义词法、列举法等,加强对词义的推断,对阅读文章、加强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区分不同的阅读重点。

若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具备了阅读量的基础,学生的语感就会随之提高,反过来促进阅读水平提高。但是在教学中,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与阅读目标有所不同,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原则,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例如:高一的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尽量选择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文章。在学生建立起阅读兴趣后,可要求他们每天加大阅读量,并对阅读的内容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词汇,同时提高猜测生词的能力;高二的阅读教学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可以对阅读内容有深入了解,阅读的范围逐渐扩展到生物、地理、天文学等科普性文章。同时,教师还应注重阅读技巧的传授,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高三的阅读教学重点,应加强对学生文章深层理解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学生的对阅读材料的归纳总结与深入理解能力。

2.5加大阅读方法指导。

有关阅读方法的指导,必须由教师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才能让学生通过模仿,得以掌握并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以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愿望。例如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体会音准、节奏快慢、语调高低等,从中获得正确的阅读方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为了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教师可指导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也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阅读语境中体会情感。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应注重各种阅读方法,如预习中的朗读,可让学生通过初读教材扫清障碍,找出阅读的重点、难点及不容易理解的句子,为进一步体会材料内容打好基础,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2.6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教学策略,直观化、形象化地引起学生注意力,多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将原本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兴趣。例如,在讲解“TheOlympicGames”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奥运会相关图片或者竞赛短片,以此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并通过直观感受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必然能带动课堂气氛。另外,教师也可采用音乐导入模式,通过悦耳动听的音乐既能陶冶学生情操,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由上可见,教师通过恰当的阅读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阅读中心思想与问题结构的能力,同时加大词汇量、开阔思路、丰富语言,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与英语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戴军、周平.影响英语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及对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

[2]余美莲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科教新报(科教新报)教育科研.(37).

[3]张荣臣.“三步”阅读法,探究高中英语课文教学[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1).

[4]寇宗仁.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8).

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英语;阅读策略教学

很多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首先注重的依然是词汇和分析语法,导致学生阅读具有较慢的速度,理解力也处于较差的状态之中。而语法和句型以及词汇量是学生形成英语阅读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老师在培养学生形成阅读策略需要经过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这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要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消极和被动的地位从根本上实现了彻底的改变。就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来看,其主要途径就是阅读课,因此,阅读课潜力的充分开发,阅读课资源的有效地利用,成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重要渠道。但在实际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着重研究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各种不同方式的利用。

一、导入阶段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

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水平是决定学生英语阅读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介绍的阅读材料背景,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意义认识充分,或学生被教师和同学的阅读情绪所感染等等, 都能加快学生进入高效阅读状态的速度。

以下几方面为学生处于高效的阅读状态的表现:(1)具备浓厚的阅读兴趣,带着好奇心想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等,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想获得阅读材料中的信息;(2)在阅读时高度集中注意力;(3)能够正确而迅速的感知阅读材料,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筛选出材料中有用的信息;(4)阅读时能够对其中的寓意深刻的领悟,达到准确把握的程度,使思维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在阅读时,能够充分的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归纳和演绎阅读材料,在阅读中运用各种思维形式,服务于阅读。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成为教师阅读教学导入的重点,以充分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宗旨。

二、阅读中开拓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阅读策略

现代英语教学理论认为,英语阅读教学应把学生的阅读技能的培养作为重点,以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为目标,即学生能直接对非专业性文章进行阅读,达到对一般报纸和杂志能够阅读的水平。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关系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而对学习质量产生影响的情感态度等诸多因素也应成为教师的关注对象。注重语言的使用功能,把新课标“用英语做事”原则体现出来成为阅读理解题的目的所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师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指导,在长期的培养训练下获得,英语阅读课策略指导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对信息积极主动地思考和理解以及接受的过程就是阅读。单向的语言交流是阅读形式的表面现象,而实质属于语言交际活动,为作者和读者双向参与。对作者文字表达的思想进行理解是阅读的目的所在。因此,就阅读能力而言,理解能力极为关键,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种阅读策略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加强指导学生阅读策略的运用情况,这对于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学生阅读文章时,应围绕文章内容对任务进行设计,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策略的运用,为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读后设计一系列的任务,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巩固

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把阅读体会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或结合实际就某一话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谋篇布局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够提高学生抓住文章要领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组织结构了解和推理篇章的能力。

很多时候教师往往采取增加阅读量的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但过多的注重追求篇幅数量,而不求阅读质量,泛泛而读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很快的淡化,往往见到已读过的内容也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受,或根本就没有任何印象。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整体理解和把握课文后,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把适当的能力训练题布置给学生。为加深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奠定基础。

结论:

从总体上看,在高一英语教学阶段,实施阅读教学策略,使我体会到充分的挖掘了学生英语阅读的巨大潜力。这符合《英语新课程标准》,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和使用教材后,逐步具备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因此,科学的发展观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具备充分的把教材使用好的能力,着眼于学生阅读策略的形成,达到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岳增安.浅谈英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有效运用[J]. 成才之路.2010(22)

[2]江苑琼.乐于反思.享受英语教学创新成果[J].珠江教育论坛.2010(04)

[3]张林凤.小组合作学习在普通高校英语阅读课中的实践与反思[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4]韩雪.对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反思[J].考试周刊. 2011(54)

[5]林健.英语阅读课教学行动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2011(03)

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 篇4

一、导入阶段调动学生的感官, 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

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水平是决定学生英语阅读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介绍的阅读材料背景, 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或学生对阅读的重要意义认识充分, 或学生被教师和同学的阅读情绪所感染等等, 都能加快学生进入高效阅读状态的速度。

以下几方面为学生处于高效的阅读状态的表现: (1) 具备浓厚的阅读兴趣, 带着好奇心想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等,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想获得阅读材料中的信息; (2) 在阅读时高度集中注意力; (3) 能够正确而迅速的感知阅读材料, 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筛选出材料中有用的信息; (4) 阅读时能够对其中的寓意深刻的领悟, 达到准确把握的程度, 使思维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在阅读时, 能够充分的运用所学知识, 理解和分析, 归纳和演绎阅读材料, 在阅读中运用各种思维形式, 服务于阅读。因此,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成为教师阅读教学导入的重点, 以充分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宗旨。

二、阅读中开拓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阅读策略

现代英语教学理论认为, 英语阅读教学应把学生的阅读技能的培养作为重点, 以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为目标, 即学生能直接对非专业性文章进行阅读, 达到对一般报纸和杂志能够阅读的水平。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关系是教师关注的重点, 而对学习质量产生影响的情感态度等诸多因素也应成为教师的关注对象。注重语言的使用功能, 把新课标“用英语做事”原则体现出来成为阅读理解题的目的所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师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指导, 在长期的培养训练下获得, 英语阅读课策略指导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对信息积极主动地思考和理解以及接受的过程就是阅读。单向的语言交流是阅读形式的表面现象, 而实质属于语言交际活动, 为作者和读者双向参与。对作者文字表达的思想进行理解是阅读的目的所在。因此, 就阅读能力而言, 理解能力极为关键,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各种阅读策略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加强指导学生阅读策略的运用情况, 这对于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教师在学生阅读文章时, 应围绕文章内容对任务进行设计, 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策略的运用, 为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读后设计一系列的任务, 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巩固

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后, 教师可让学生把阅读体会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 或结合实际就某一话题进行小组讨论, 这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 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谋篇布局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并能够提高学生抓住文章要领的能力, 加深对文章组织结构了解和推理篇章的能力。

很多时候教师往往采取增加阅读量的方法, 以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但过多的注重追求篇幅数量, 而不求阅读质量, 泛泛而读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时间一长, 学生就会很快的淡化, 往往见到已读过的内容也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受, 或根本就没有任何印象。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整体理解和把握课文后, 以课文内容为依据, 把适当的能力训练题布置给学生。为加深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奠定基础。

结论:

从总体上看, 在高一英语教学阶段, 实施阅读教学策略, 使我体会到充分的挖掘了学生英语阅读的巨大潜力。这符合《英语新课程标准》, 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和使用教材后, 逐步具备独立自主学习能力, 达到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因此, 科学的发展观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具备充分的把教材使用好的能力, 着眼于学生阅读策略的形成, 达到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岳增安.浅谈英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有效运用[J].成才之路.2010 (22)

[2]江苑琼.乐于反思.享受英语教学创新成果[J].珠江教育论坛.2010 (04)

[3]张林凤.小组合作学习在普通高校英语阅读课中的实践与反思[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 (04)

[4]韩雪.对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反思[J].考试周刊.2011 (54)

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 篇5

高中英语新教材投入使用已经快一年了,这本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如既往地占着较大的比例,甚至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我们教师阅读教学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那么,为什么在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环节中,“读”这一环节被视为如此重要呢?因为通过阅读,学生能够获取新知识,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水平,从而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英语阅读教学要以阅读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为重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

那么,怎么成功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呢?我认为,要以任务为依托,激发学生主体参与。也就是要开展任务型教学,让他们在活动中真实地使用语言,达到优化阅读教学活动、培养阅读技能的目的。

下面我跟大家谈一下平时是如何开展任务型阅读教学的,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以学生“学”为中心。

不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层面上,阅读环节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前、读时和读后活动三个阶段,使阅读教学交际化,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停留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层面上。要达此目的,我们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优化读前活动,丰富读时活动,活化读后活动。下面我分别介绍几种活动形式。

1.读前活动。开展富有创意的读前活动是阅读课的导入关键,教师要选择一些与课文话题相关的材料,运用适当的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愿望。

比如说,我们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设计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话题,调查学生对该话题的态度、看法及了解程度。

如unit 1, Chuck’s Friend。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某些日常用品或工具的必要性和CHUCK在岛上独自生活的艰难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如

(1)What do you use if you want to cut an apple into halves?

(2)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see your own faces?

(3)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make fire?

(4)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strike a nail into the wall?

(5) Wha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get out when it is raining?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关注和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采用话题讨论。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可以从围绕本单元话题的“热身”开始。利用课文的一些pre-reading discussion,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们教材中每单元reading前都设计了此类问题。通过讨论,学生拓宽和加深了对话题的了解,形成对阅读材料的有效预测。

还有比如说最常用的brainstorming这种有效的拓展学生思维的活动。可精选一些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的关键词,让学生作brainstorming activity。

如unit20,Laughing Matter。在学此课文前,我作了一个word rose的图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引人发笑的事。 (图)

这种活动能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读时活动。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语篇。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开展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进一步理清课文内容,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我认为,教师尽可能多地在阅读中设疑质疑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大胆说出自己不懂的内容,主动解答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所以我在平时教学中常以不同形式设计问题,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而不会感到厌烦。下面举几个我常用的提问方法。

比如问题导读。就是根据课文的主题内容,设计问题,布置阅读任务。

通过导读问题,学生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预测。我们的新教材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这种预测的能力。我们应当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等来搜索、确定信息、找出答案、解决问题。

如我们前不久刚上过的课unit 18“Modern Agriculture”。我在给学生放录音前提几个源自课文且能归纳出文章大意的问题。

(1) How much does arable land take in China?

(2) How many ways are mentioned to make the land produce more? What are they?

(3) What’s the biggest problem to Chinese farmers?

让他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第一遍阅读。这三个问题概括了全文的三大方面。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注意的是,导读问题是给学生设置悬念,对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去阅读,是进一步阅读的准备,因此导读问题不能太难,确保学生能通过快速阅读直接能在文中找出答案,使学生马上感到读有所获,增强阅读全文的信心。

我还常鼓励学生在我教学过程中随时可提出问题。根据所学内容设计问题,开展提问竞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比如说让学生找主题句或段落配对。对于每段主题句都很明确的文章我常采取让学生边读边找主题句的办法。找出每一自然段落的主题句可以使学生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也可检查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于较难且主题句不明确的文章,我觉得应该根据学生程度,调整难度,提供能归纳每段文章大意的词句,然后让他们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每段的段落大意。这种阅读方式,能将学生迅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找到阅读定位,获取信息,理解文意。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在读中特别是第一次略读后提问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再比如说填写图表。用图表呈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发展过程,有助于认知的条理化。据我所知Note taking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学习英语的方法。

比如仍旧这一单元中的integrating skill reading里的reading课文“Farming and Gardening”。我在上这一课时在careful reading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一个课文第三段详细内容的表格:the advice in the book “Qimin Yaoshu” by Jia Sixie.供学生边阅读边填写。

我发现通过填表,学生快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相关细节,理解和消化课文主要内容也就容易的多了。这种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较详细的篇章信息,帮助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当然除了填写表格我们还可通过分类、作时间线、勾勒故事发展图、画树形图、网络图、柱状图等来帮助理清课文文脉,获取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这几种方式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就看文章是什么体裁该用什么方法了。

再举个方法,比如说故事续尾。现行教材中学多文章特别是小说似乎余音绕梁,留下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空白”,可以利用这些“空白”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启发和引导他们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向的思维。

如unit 15中the Necklace这篇文章,我在课文内容教学完成后设计了一个场景, continue the story and write a scene in which Mathilde comes back home to tell her husband about her meeting with Jeanne.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组为单位,表演出来,结果发现效果还不错。学生接的故事是各种各样,有些纯粹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是我没有否定他们,我觉得教师对一些不同观点应持开放态度,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解释,真正体现教学民主。只要他们思维运作了能用英语表达了就可以了。这种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让他们在富有张力的教学环境中延伸思维的触角。

除上述这些方式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来作为读时活动,如评价阅读材料; 分析文章体裁; 排列故事顺序;人物评价等,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当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词,难词。快速准确地判断词义能提高阅读速度,加强理解能力,所以有技巧地对生词难词的处理也很有必要。我们的新教材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就是强调了对学生“猜词”能力的培养。猜词的方法也有很多种。

(1)比如说最常见的就是利用上下文线索来猜词。如果将词句知识独立于语篇的整体教学之外,语篇教学将是见木不见林的逐词逐句释义教学,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失去了语篇的整体结构意义。我觉得教师不应独揽对生词的解释,我经常将解释的机会交给学生。因为课文中有些单词的意思在上下文中已经有定义或解释,他们很快会在课文的语境中判断出生词的准确含义。另外,可以教学生根据一些表示转折、同位、因果等关系的连词来判断词义。

(2)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构词法来猜词。让学生掌握前缀,后缀,词根,辨认同义词、反义词。这些方法都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培养学生提高推测词义的能力。

3.还有一个读后活动。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活动,学生对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有了完整的框架,接下来我们应该用交际化的手段巩固和提高学生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读后活动可分为巩固性活动和交际性活动两种形式:

巩固性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巩固一下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下面列举两种方法。

比如复述课文。复述课文的形式也可多种多样,我们可提供关键词或主要线索,较难的课文也可采用填空的方法,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

如:unit 8 g “the Olympic Games”我在PPT上列出了一系列关键时间供学生找发生的事件。

776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9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nit 14, “the Birth of a Festival”我列出一系列问题制成表格的形式,让他们再次回想festival的各个细节。

Unit 18. Modern Agriculture我就出了个概括全文大意填空题。

Over time, many farming _____ have been _____. Chemical _____ are used and electric pumps are used in _____. Future agriculture should depend on high _____ as well as _____ methods. In the 1990s, scientists started to develop new techniques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_____ without harming the _____. Today many vegetables are grown in greenhouses, where the temperature is _____ with computers. Another technique is known as “GM” ----- “G” stands for “genetically”, and “M” stands for “_____”.

除了复述课文,还可以用同步写作的方法。教材每单元的integrating skill后都配有相关的写作练习。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有助于阅读的深化。利用课堂中讨论过的相关话题的大量素材,设计一些适当的同步写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学会表述自己的思想。

另外,我经常要求学生熟读甚至背诵课文中出现过的一些精彩句子、语段,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语料库”,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交际性活动的形式就更加丰富了。我会选择源于课文而又超越课文,且为学生所熟悉的话题,为他们创设相关情景。然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故事接龙,辩论,模拟记者招待会等。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工合作、研究讨论,然后写出报告、提交成果、班级交流、相互评价。

学生可从网上、图书馆等信息源获取相关信息,写出成果报告,并借助Power Point等工具向全班展示成果。图文声像齐出,其效果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既体现巩固又体现交际的读后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探索 篇6

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手段,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阅读不仅能习得知识还能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实基础;阅读情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核心素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这五个方面既是英语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的标准。其中在语言技能“读”的目标描述中,六级要求“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8万词以上,”七级要求达到23万词,八级要求达到30万词以上,每一级的阅读量以几万词增加;在语言知识“词汇”的目标描述中,从七级要求“学会使用约2200个左右的单词和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八级要求“学会使用30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到九级要求“学会使用45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用语或固定搭配”,每一级的词汇量以成百上千个增加。这些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篇领悟能力和语言解码能力,还要求学生增加阅读量、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等。在此,笔者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作了一定探索。

一、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学生阅读存在障碍,最基本、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学生的词汇量不够,扩大词汇量成为解决学生阅读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1)学生必须有识记单词的意识。学生可以给自己定一个计划,每天必须背下来15-20个新单词,这个任务可以在早晨晨读的时间完成,当然也可以留在课后,日积月累,逐渐地词汇量就会增加上来。(2)利用好闲散的时间,学生可将单词记在卡片上,随身携带,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来,这样单词背得就更加扎实了。(3)单词背诵要讲究方法。学生可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例如具体的句子或段落中来记忆单词,这样不仅能将单词的意思记下来,更能掌握该單词的用法。同时,学生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构词法,因为很多英语单词都是由加了前缀和后缀而变来的派生词。因此,教师要向学生多介绍一些前缀和后缀的知识,如否定前缀in-、un-、dis-、il-,动词后缀-en、-ify,名词后缀-ness、-tion、-sion、-ment,形容词后缀-ful、-less、-ive等。单词的背诵要采取联想的方法,如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背到单词“gain”时,我们就会想到“win、obtain、ac-quire”等单词。

二、培养语篇阅读技巧

在语篇阅读过程中,困扰学生的不仅仅是词汇的问题。有的学生词汇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面对一篇阅读材料时却一脸茫然,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也不够透彻,甚至会脱离作者的观点,时间浪费了很多,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其实阅读是有法可循的,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阅读,学生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抓中心思想。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除读懂文章、领会意思外,还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归纳综合能力,会有助于他们在阅读中更能明确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2)找主题句。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通过寻找每段的主题句来理解段落的大意,来把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多数的主题句位于段落开头,另一些位于段落中间或结尾。(3)猜词。在阅读文章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词。高中学生要学会猜词义。这种猜词能力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地猜词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单词的记忆。因为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东西咋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更深刻,同时阅读速度也大大地提高。文章中词的词义可以通过上下文中的同义词关系、反义词关系,理解整个句子或段落以及词的构成方法等形式获得。(4)推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在读完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后,还要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根据作者使用的语言、叙述的事实、引用的例证、人物的对话及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等推断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想要说明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及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这是一个通过表面文字推测文章深层结构含义的判断、推理过程,它能推动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较高的理解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果断的推理能力。

三、巧妙设计阅读教学过程

结合英语阅读教学大纲,将课本中的内容进一步系统化,英语阅读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施:(1)阅读前的活动。英语阅读前的准备是解答英语阅读题目关键阶段。首先,要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迅速地进入状态,在头脑中找到与阅读理解有关基本方法与思路。对阅读材料中相关的背景、材料、图表信息进行了解,把握文章总体脉络,而后就可以进入解题过程。(2)阅读中的活动。在阅读过程中,首要的因素就是要从一个大的方向把握全文,包括文章的段落分布,文章的总体大意。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中学语文的阅读方法。有侧重点阅读,有些单词对解题的影响较小。对于这类词汇,就可以跳读。这样既可以节省阅读的时间,又可以提升阅读的效率。对全文的理解,分为精读和粗读两个方向,总结了近几年高考英语命题的特点,大多数阅读题目为五个。第一个题目与第二个题目是通过对文章某段落精读得到的答案,第三个题目至第五个题目是在原文的基础上命制的,这也可以作为解题的小窍门。(3)阅读后的活动。当学生完成此篇阅读理解后,总结与归纳成为学生与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总结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疑点,积极地发现在解题过程中一些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争取在下次解题过程中过出现此类错误。

四、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 篇7

一、英文时文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1.英语时文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多方面的最新发展。英语时文阅读信息量大, 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通过英语时文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多方面的最新发展, 有效扩大学生知识面, 增强学生对各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信仰、生活习惯、文学艺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报刊、媒体新闻等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 内容新颖, 图文并茂, 紧跟时代步伐, 激发了广大学生的阅读欲望, 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动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也让他们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2.英语时文阅读能有效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时文阅读在课堂和真实世界之间搭建了桥梁, 是课本教学的辅助、补充、和拓展。时文阅读丰富了英语教学, 拓宽了学用渠道, 有利于复现巩固旧词, 学习新词。很多学生在背课本单词时常常是背了忘, 忘了背, 这种单纯的死记硬背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英语时文阅读中融入了各阶段的重点词汇和语法, 一些高频词常以有别于课本意义的形式出现, 避免了单词的枯燥重复, 便于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与记忆。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材料,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英文报刊杂志等, 在英文报刊杂志等所创造的真实语境中学习, 通过大量的时文阅读, 学生不仅巩固旧词, 学习新词, 还接触了优美的句子;不仅能够灵活、扎实、轻松地学习词汇, 同时培养了让自己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 学生的词汇量会大幅度提高, 英语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

3. 英语时文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得高分, 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当前高考改革强调“应用能力”的趋势下, 让学生能够真正读懂英语是英语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高中阶段,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但我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 目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低下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传统的依靠教材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做法已不能达到新课标对学生在高中阶段应达到的阅读能力的要求。因此, 探求更多的教学资源来辅助英语阅读教学已成为必然, 而英美报刊阅读、英美媒体新闻及杂志等以其时效性、实用性、广泛性和趣味性等优势成为最佳的英语阅读教学辅助资源的首选, 其语言丰富鲜活, 真实地道, 贴近生活, 能够逐渐加强学生语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英文时文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英语教学不仅是简单的单词、语句的教授,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关注、了解, 学会理解包容多样文化, 学会放眼世界, 由此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通过时文阅读,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 培养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大部分英文时文以时事性专题报道为主导, 提供最新的新闻报道和丰富的信息资讯, 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世界最新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 为学生开辟了一个了解各国社会文化的窗口, 使学生更加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 在帮助学生在提高阅读技能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

5.英文时文阅读能促进学生听、说和写的能力提高。在英语教学中, 仅仅靠英语教材中设置的听力训练是不够的, 英语新闻网站提供的录音材料读音纯正、语境真实, 教师引导学生经常收听, 使其可以感受到异域文化的语言魅力。例如奥巴马每周的演讲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听力练习材料, 让学生听地道的英美人的语音、语调, 比起教科书上机械的录音,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英语新闻网站中的美文欣赏、英语笑话、英语科普等材料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此外, 英文报刊中大多设有写作专栏, 学生在阅读这些专栏文章时, 欣赏到了同龄人的精彩习作, 还可以从编辑的点评中发现写作时的不足和错误, 并引以为戒, 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英文时文阅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时文阅读材料, 减少盲目性, 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难易恰当的阅读材料。在学生时文阅读初期, 教师应通过一些简短、新颖、真实而有趣的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注意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生活、体育运动、旅游指南等题材开始, 逐渐向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科普等发展, 以帮助他们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同时应指导学生基本的读报常识, 如版面编排, 标题读法, 文章写法等基本情况, 例如:《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包含封面故事、时事新闻、校园生活、社会文化、运动休闲、科技生活、开心驿站等版面, 不同版面配有不同的栏目。进入高二高三阶段时, 教师要转向选择学生不熟悉的文章, 以开发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文阅读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好帮手, 但教师要注意趣味性与实效性结合, 精心选材, 合理利用, 才能促进英语阅读教学。

2.培养正确的英语时文阅读方法。英语时文阅读材料的表述往往比较简明扼要, 在阅读新闻报道时应注意标题、时间顺序和当事人的评论等,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应学会带着5个问题 (即, who, what, when, where和how) 去阅读, 问题弄清楚了, 文章也就基本读懂了。当然, 在阅读文章时, 要培养学生抓住主题思想的技能, 提醒学生在快速浏览全文时, 不要被个别词句难倒而停下来, 要从上下文的连贯意思来理解全文。同时,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阅读报刊的方法和技巧, 教会学生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如阅读叙述文时, 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等;阅读应用文、说明文及科普短文时, 应注意找到文章段落的主题句、文章的层次、逻辑关系等;阅读议论文则应注意作者的观点、文章的论据和论点等。学生借助阅读报刊, 熟练运用浏览 (Scanning) 、略读 (Skimming) 和精读 (Intensive Reading) 等阅读方法, 培养快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使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3.课内时文阅读。即利用上课时间, 指导学生进行精读。教师每周可专门设一节时文阅读课, 既能保证阅读课正常开展, 又能帮助学生处理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确保阅读课的实效。对于学生较感兴趣的或者难度较大的文章, 可以采取精读方式, 在课上进行限时阅读, 同时结合高考特点, 系统分析文章, 并根据文章内容设置一些指导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涉及文章的主题、细节、篇章、词语, 重点是让学生查找关键信息、了解大意、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每周一堂课, 每堂课阅读2~3篇文章, 一学年下来会发现效果显著。

4.课外时文阅读。即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时文阅读。要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单纯靠课内时间是不够的, 还必须让学生把时文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只有当时文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拓展知识和自主发展的需要时, 才能激发和保持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真正合理、有效地促进其阅读能力的发展。高中阶段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不断鼓励学生加大课外泛读量, 当然, 泛读的内容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就课外泛读来说,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某段时间内的阅读量, 然后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游戏、竞赛、talk show等方式进行检查课外阅读。检查方式尽量轻松、愉快, 使学生积极展示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 从而体验到阅读的喜悦, 树立阅读自信心, 提高阅读能力。

英语时文内容涉及政治、社会、科学、文化、风俗和信仰等各个领域, 紧跟时代脉搏、信息含量大、时代感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又贴近中学生学习和生活。利用英语时文作为学生的阅读资源, 有利于增长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质, 是英语教学是一种相当好的补充和延伸。通过英语时文阅读,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意义和价值, 真正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 让枯燥乏味的英语学习变得多姿多彩。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英语时文阅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有效的英语时文阅读, 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和自信心, 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时文阅读,有效阅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美英报刊阅读教程 (高级本)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康美华.巧用英文报刊优化阅读教学[J].福建:福州教育出版社, 2008.

[3]聂黎生主编.21st Century School Edition[J].北京:中国日报社二十一世纪报社, 2008-2009.

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 篇8

一、选择富有趣味的英语报刊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师教学强有力的“催化剂”, 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应遵循这一个教学原则。尤其在英语报刊的选择上,教师更应注重结合学生兴趣,选择较符合学生阅读口味、容易使学生接受的英语报刊。教师应大胆尝试一些较新颖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同时选择趣味性较强的英语报刊进行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选购几种英语报刊样刊回来,让学生投票挑选最喜欢的报刊。通过投票选出的报刊,报刊上刊登的必定是比较符合学生阅读口味,同时是令学生较为喜爱和满意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以选用学生喜爱的英语报刊进行英语阅读教学,以激发学生阅读英语报刊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教师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报刊进行教学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还可以实现教师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阅读英语报刊的良好习惯

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除了激发学生阅读英语报刊的兴趣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英语报刊的良好习惯, 只有保持好良好的阅读习惯,才可使学生持之以恒的的阅读英语报刊,从而可以不断的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报刊阅读,并传授学生英语报刊直接有效的阅读方法,以提高学生英语报刊阅读的质量。

例如,教师应仔细筛选英语报刊中比较适合学生阅读的短文、词汇或句子,于每次英语早读时规定学生需进行大声反复朗诵;或于每次午读时规定学生进行小声反复阅读;或于每节英语课时,让学生默读英语报刊十分钟。教师通过规定固定时间,让学生进行反复大声朗读、小声反复阅读和默读等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定期阅读英语报刊的习惯, 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可以不断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三、以小组形式进行英语报刊阅读

现在许多学生出现一种在无人督促和指导的情况下就无法独自一人完成学习任务的现象,这种情况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越来越低下,还会逐渐演变成不愿意学习的情况,甚至出现逃学的心理,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造成极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这一现象特点,设计出能够解决这一现象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例如,在进行英语报刊阅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每四人一组的形式进行,并选取一个小组长进行监督。学生的阅读形式可以以轮流的形式阅读一篇短文,也可以一起大声朗读,或是可以接龙式每人读一句朗读。学生在有同伴的陪同、监督、督促下不仅能够提起阅读英语报刊的兴趣和热情,还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学习,从而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通过以小组的形式督促学生的英语报刊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报刊阅读教学

如今多媒体在各行各业应用广泛,在教育领域也逐渐推广,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动态的教学方式可以减少沉闷、 枯燥的教学气氛,减少学生英语阅读的客观障碍。在多媒体网络中还可以见到各种各样、内容非常丰富、刊登各种有趣小故事的英语报刊,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可以使英语阅读教学有序、有效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英语阅读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将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材料制作成PPT的形式,加入各种生动形象的彩色图片,将英语报刊阅读材料中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单词或句子转化成简单易懂的形式,并制作成精美的PPT,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阅读英语报刊的兴趣。或是教师可以直接搜集多媒体网络中符合学生阅读兴趣的英语报刊视频,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播放,并对其中比较有趣的部分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英语报刊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英语报刊的热情和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五、结语

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 篇9

关键词:阅读策略,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一、引言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英语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明确要求学生能根据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阅读策略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和使用恰当的策略,完成不同的阅读任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很少从阅读策略的角度,自觉、系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缺少对学生必要的阅读策略的培养。策略训练的目的就是“唤醒”学生的策略意识。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阅读策略,才能举一反三,做到在不同的阅读材料中,使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根据认知学理论,阅读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快速阅读策略(寻读和略读)、细读策略(找主题句,找细节,区分重点与次重点和推理)。元认知策略包括读前策略(预习、预测、想象)、读中策略(自我询问和自我调控)和读后策略(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高中英语教材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是学生训练阅读技能、运用阅读策略的最佳素材。下面笔者以案例来具体阐述阅读策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二、阅读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教学的设计就是为了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使阅读教学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案例1】

预测是一项重要的阅读策略。预测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对新课的预期。

人教版(2007)必修2 Unit 4中的阅读课,正式阅读课文前,笔者设计如下:

Look at the title and predict the content.

1.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wildlife?(Wildlife is in danger of dying out.)

要求学生预测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状况。

2.What is the passage about?(About Daisy’s learning experience about wildlife.)

要求学生根据learned一词作出猜测。

3.Which word do you think the text will focus on?(How)

从标题中学生都能找出关键词。

4.How did Daisy learn to help wildlife?

学生预测结果会很多,如:(By searching for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or by attending a lecture on how to help wildlife,or by getting close to wildlife...)

【教学效果】利用课文标题,预测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如果学生能够预先知道将要阅读的内容,学生会在心理上就处于一种积极的阅读状态,让学生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学生会在阅读中验证自己的预测,这样的阅读会更有效。

【案例2】

略读(Skimming)是通过快速阅读来获取文章大意的一种阅读策略。这项任务不仅引导学生总结出文章的中心大意,还训练了他们的阅读速度。阅读前,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阅读建议。如,跳过你不熟悉的单词,抓住一组句子而不是单独一个句子,默读,运用你的眼睛,而不是出声读或用笔指着读,全神贯注地读,而不要来回重复读。

人教版(2007)选修8 Unit 2 Cloning:Where Is It Leading Us中的阅读,给学生五分钟阅读,学生阅读结束后,笔者设计了如下段落大意连线题:

Skimming the text and do the match work.

Para. 1 A.use of the cloning

Para. 2 B.the effect of Dolly’s appearance

Para. 3 C.What is cloning

Para. 4 D.opinions about human cloning

Para. 5 E.Dolly’s problem

(注:答案1.C 2.A 3.E 4.B 5.D)

【教学效果】本文是一篇科普文,属于较难的阅读理解。笔者设计段落大意连线题,降低了学生归纳主旨大意的难度,使学生有兴趣阅读,为下一步理解提供保障,很好地化解了教学难点。

【案例3】

寻读(Scanning)是通过快速阅读寻找文章具体信息的一种阅读策略。寻读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阅读技能。以近几年的浙江卷为例,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四篇阅读理解和一项任务型阅读理解,靠逐字逐句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学生根据问题要求从文章中检索出有关信息并加以处理则是快速高效的阅读方法。寻读是有目标的阅读。

人教版(2010)必修5 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中的阅读,笔者设计了一份空格填空练习来训练学生的寻读技能,并让学生了解李强在时光穿梭机内的感受。

(注:划横线的词为要求学生阅读时填写的词)

【教学效果】本文细节信息很多,而且生词和短语也很多。通过让学生填写空格,既训练学生寻找细节的阅读技能,并让学生了解李强未来之旅中的所见、所为和所感。尤其是李强的所感,要求学生精细阅读查找,还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再加工,转换表达方式,完成输出。在设计空格时,突出本文的生词和短语(a lack of , mask,be back on one’s feet,carriage,lose sight of,flashback),增加了信息的输入量,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生词和短语,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案例4】

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是读后策略的体现。通过整体阅读文章, 学生对文章加深了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归纳大意的能力,促使学生从被动的阅读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

人教版(2011) 必修1 Unit 2的阅读材料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笔者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不看课本的条件下根据时间来归纳大意的读后活动。

【教学效果】根据所给的时间提示词归纳大意,实质是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章内容,不仅要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新知识,还必须调动原有的英语知识。通过学生归纳大意,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材料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调整教学中的不足。

【案例5】

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实现理解课文,获取并处理信息,从而有效的输入变成成功的输出。

人教版(2010)选修6 Unit 3的阅读课Advice from Grandad为例,在学生对如何染上烟瘾,吸烟对自己及他人的危害有所了解后,掌握如何戒烟的信息,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笔者的教学设计如下:

Disscussion:Work in groups and write down the harmful effects of smoking and giv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stop smoking. Then share your ideas or have a debate in class.

Suppose your father is a smoker,how will you persuade him to quit smoking?

Useful expressions:

do terrible damage to be determined

It is difficult for…to… break the habit

affect the health ofkeep trying

smell terriblerelax

Breathlessget help if you need it

【教学效果】吸烟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产生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设置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把语言输入变成了输出。写出自己的观点并讨论的活动让学生把原有的经验与新学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达到最终的内化。

三、教学反思

英语阅读策略的培养首先要立足于教材。教材提供的阅读文章题材和体裁多种多样,运用哪些阅读策略完成阅读任务,要根据文章的特征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策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文本内容和意义的教学,让学生借助阅读实现知识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等素养的综合发展。

高中英语的阅读教学 篇10

关键词:阅读策略,阅读教学,阅读理解

阅读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各级各类的外语标准化考试中, 阅读往往占据很大的比重, 但阅读测试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不仅影响语言学习的其他方面, 而且也关系到一个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每个语言教师的责任。然而, 中国目前的阅读教学问题重重。作为语言教师, 我认为应用阅读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一、阅读模式

从20世纪70年代起, 一些研究者们开始进行阅读策略的探索与研究, 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有三大要素:读者, 文章与作者。作者通过文章传递信息, 表达思想感情, 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文章, 接收信息, 感知作者的情感。阅读的过程看似非常简单, 然而信息不会自动进入读者大脑, 每个人的理解力不同也会导致文章理解出现偏差。因此, 读者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参与, 力求抓住信息, 理解作者的意图。根据读者阅读的过程, 研究者们总结出四种主要的阅读模式:自下而上模式, 自上而下模式, 交替模式, 图式模式。

1.自下而上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 读者从头到尾逐字阅读, 碰到不认识的字词会查阅字典。代表人物有Gough (1960s)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精细化阅读文章, 缺点是速度极其缓慢, 有时会前读后忘, 甚至读完依然不解其义。

2.自上而下模式。

与自下而上模式相反, 读者先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猜测文章含义, 揣摩作者意图, 然后阅读文章。代表人物有Goodman (1967) 和Smith (1971) 等。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大大加快阅读速度, 强化读者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阅读兴趣, 然而它却很可能导致另一个极端, 即过度重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一些客观事实。

3.交替模式。

该模式综合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模式的优点, 两者交替使用, 既注重细节, 又加入读者自己的理解, 缺点是结构性不是很强。代表人物有Rumelhart (1977) 。

4.图式模式。

该模式强调阅读是双向的互动过程, 读者的背景知识越丰富, 则对文章的理解越准确。图式理论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知识的认知结构体系。代表人物有Bartlett (1932) 等。图式模式相对来说是比较成熟的模式, 但有时读者是在特定情境中为特定目的阅读的, 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影响理解的准确性。

二、阅读策略

在各层次的阅读过程中, 读者往往是几种模式同时使用。在阅读过程中, 使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对于有效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阅读策略是指读者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使用的方法。根据认知学理论, 阅读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快速阅读策略 (快读和略读) ;细读策略 (找主题句, 找细节, 区分重点与次重点和推理) 。而元认知策略则包括:读前策略 (预习, 预测, 想象) ;读中策略 (自我询问与自我监控) ;读后策略 (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教学经验, 根据前人的间接经验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总结出以下三条在阅读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教师可以培养的阅读策略。

1.抓事实细节策略。

高中生由于词汇量不大, 针对他们的文章难度系数也不会很大。纵观高中阶段的各级各类外语考试中的阅读题型, 60%左右的题型都是事实细节题, 这一阅读策略的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成绩。因此语言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这一策略。培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 逐句寻找, 并在文章中划出相关细节的字词句

Often referred to as “swimming flowers“, koi fish ar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resh water fish today. The word “koi”actually comes from Japanese, which means carp (鲤鱼) .

Where does the word “koi”come from?

A. German. B. Spanish. C. Japanese. D. Korean.

该阅读案例中, 要求学生找到“Koi”这个词来自于哪个国家, 学生可以划出“The word ‘Koi’actually comes from Japanese.”这句话, 根据这一细节不难选出正确答案C。

(2) 快速对应寻找相关信息

在上面的阅读案例中, 我们可以采用对应法来快速寻找信息。如快速找到“koi”这个词, 然后划出“The word ‘Koi’actually comes from Japanese”, 选出C这个正确答案, 大大节约了时间。但这一方法必须在学生逐句寻找的能力已日趋成熟的基础上使用, 不能要求初学者也灵活使用。

2.抓主题句, 分析篇章结构策略。

关于文章主旨大意的题型在高中阅读中也很常见。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抓住文章细节, 同时能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 了解文章的主要大意和各段的大意。这种题型也不是无章可循的。一篇文章的第一段和每段的第一句往往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文章的主题句和各段的主题句会出现在这些地方。

3.猜测词义策略

高中生往往偏爱逐字阅读法, 费时费力。在碰到较多生词时, 极易半途而废。这种情形对解决高中阅读中的猜测词义题型非常不利。教师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 首先应关注前缀, 后缀, 词根, 合成词等词汇知识的输入, 同时还应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的能力。

There is, however, much more to a desert than sand. In the deserts of the 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 cliffs (悬崖) and deep valleys were formed from thick mud that once lay beneath a sea more than millions of years ago.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n the third paragraph probably means that in a desert there is.

A. too much sand B. more sand than before

C. nothing except sand D. something else besides sand

在这一案例中, 根据下文可以了解到沙漠中还有悬崖, 深谷等, 我们可以猜出划线部分句子的含义应该是指沙漠中不仅有沙, 所以应选D。

上一篇:地质专业技能下一篇:家校合作心理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