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策略

2024-05-10

使用策略(精选十篇)

使用策略 篇1

1 行政管理机构干预

政府行政管理机构, 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 结合行业发展实情,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意见是遏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重要措施。例如, 制定抗菌药物报销管理制度, 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主治医师给予经济处罚, 可以有效地改变临床医师的处方行为, 纠正不合理处方的滥开现象。据调查研究表明[4], 通过加强对临床医师的教育和管理, 对于不科学、不合理的处方所带来的收入, 扣除或加倍处罚, 可以明显减少临床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使用现象, 对于用在感冒、支气管炎和呼吸道感染的抗菌药物使用总量有明显的降低。

1.1 完善国家药品管理法律法规

根据《药品管理法》第5条“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管全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之规定, 其中明确阐明了抗菌药物的管理权限属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包括抗菌药物广告的审批与处罚权, 此规定的目的在于统一管理权限, 避免审批权与处罚权分离, 更方便抗菌药物的管理。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128条“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非处方药, 在使用中发现不适合继续作为非处方药管理的,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将其转换为处方”之规定。此规定的目的在于规范抗菌药物的注册申报, 将目前列入非处方药目录中的抗菌药物转为处方药, 按照处方药统一管理, 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乱用。

根据《执业医师法》第21条关于“执业医师享有的权利”之规定, 执业医师享有同等的处方权。虽然《执业医师法》规定是所有取得执业医师证书, 并在相应岗位上工作的临床医师都应具有该项权利, 但是, 具体对于每位执业医师工作岗位不同、所熟悉的专业领域不同、以及临床上工作经验和治疗水平也存在差异, 我们应该根据《执业医师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相关规定, 制定具体抗菌药物临床分级处方权限制度, 通过考核, 确定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使用权限, 降低抗菌药物滥用和乱用的几率, 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第20条关于“执业药师在执业范围内负责对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参与制定、实施药品全面质量管理及对本单位违反规定的处理”之规定, 强调执业药师对抗菌药物处方的审查监督职责。执业药师在实际调配抗菌药物处方时, 对执业医师的临床处方进行药物使用情况审核, 对处方中所列抗菌药物不合理的 (如:存在药物相互作用、使用剂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等情况) , 应当拒绝调配;同时, 执业药师不得擅自更改处方用药或者代用药物, 如有疑义, 可以与临床医师沟通, 由执业医师确认并再次签字后, 再调配处方。

1.2 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目前,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经济环境还是“以药养医”, 药品收入仍然是医院收入的最主要部分,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 甚至台湾、韩国和少数非洲国家都已经推行医药分业管理等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科学管理制度。我们只有从源头上解除临床医师的处方权与自身经济收入挂钩, 实行医院和药房分业管理, 才能彻底消除抗菌药物滥用的经济利益驱动, 也有利于医院等医疗单位正确面对和分析经济来源, 制定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并积极主动制定多项规章制度来制约临床医师的执业行为, 充分尊重临床医师的技术价值, 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从根本上杜绝抗菌药物滥用现象的发生。另外, 我们还应该从患者这一方面减少抗菌药物的乱用。通过改革现有公费医疗中抗菌药物报销制度, 降低报销比例或指定限制报销药物目录, 从而减少患者对抗菌药物的高效、高价等不合理要求, 并对违反规定的特殊行为予以行政处罚或经济刺激。这样就可以从医院、临床医师、患者等3方面来限制抗菌药物的销售, 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乱用。

2 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2.1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各医院应结合工作实际情况, 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工作小组, 医院院长作为顾问, 业务院长担任组长, 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总责, 小组成员由药剂科、医务科 (科教科) 、护理部、检验科及各临床科室主任共同组成[5]。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 由药剂科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办公地点设在药剂科。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如下: (1) 结合本地区流行病学特征和总结分析近五年该医院病原微生物药敏试验资料, 合理制定本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细则; (2) 统筹兼顾, 全面监督管理抗菌药物, 制定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督管理办法及检查督办工作计划; (3) 定期开展病房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充分掌握临床一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统计分析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用量和疗程等相关资料, 对不合理的用药情况提出改进办法, 对经常出现问题的科室实行经济制裁, 对使用科学合理的科室予以奖励, 奖惩分明。监督临床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对使用规范、合理的医务人员在评先表彰、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 (4) 组织临床药师定期开展病原微生物学、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抗菌药物滥用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等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全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5) 对临床抗菌药物的采购提供统计分析资料, 制定科学采购计划。

2.2 规范抗菌药物引进程序

药剂科在采购抗菌药物时, 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之“一品两规”制[6], 即, 临床上应用较少、价格较贵的抗菌药物, 只采购一个规格;对刚上市不久的新品种, 药剂科根据医院内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提出采购意见, 提交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工作小组讨论, 讨论通过后试应用3个月, 待试用科室对新品种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 确定安全有效后, 提请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论证, 评审通过后正式引进。同时, 明文禁止医药代表对临床医师和药剂科药品采购相关人员直接推销抗菌药物, 发现1例处理1例, 并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排名, 对连续2个月数量和金额排名在前2名的药物强制停用。

2.3 设置药师监管制度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组织安排临床药师参与临床一线的相关工作, 例如, 积极参与临床查房、会诊、临床用药咨询与考核, 为推动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出专业意见, 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同时, 组织经验丰富的临床药师到门诊窗口开展抗菌药物应用咨询, 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降低患者抗菌药物乱用现象。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参与者、咨询者、研究者和监督者的作用, 明确其工作职责, 提高其工作地位, 严格执行临床药师核准抗菌药物处方使用制度, 评价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情况, 存在问题的处方临床药师有权拒绝签字, 待商讨修订后再执行。

2.4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

开展多形式的培训, 请省市三级医院专家授课, 进行全员培训, 同时请本院高级职称的资深医师分科室开课, 对医师进行初、中、高级分层次针对性讲解, 深刻领会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省卫生厅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方案》及市卫生局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 鼓励员工参加有关知识培训学习, 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用药。规范外科手术的预防性用药, 让医师明白对手术患者采用高起点用药或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提高用药效果, 围手术期大剂量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率[7]。而抗菌药物治疗时间与耐药性产生的危险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8]。

2.5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 非限制使用类药物, 包括抗菌谱相对较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货源充足的抗菌药物, 依临床需要使用;限制使用类药物, 包括抗菌谱较广、疗效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贵的药物, 应控制使用;特殊实用类药物, 包括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 应严格控制使用。并将本院所有的抗菌药物分门别类, 印发到各临床科室, 使临床医师全面了解掌握。医师使用限制类、特殊类抗菌药物时, 需填写审批表, 要有药敏结果证实及有高级职称医师签名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方可使用, 同时做好病程记录[9]。

2.6 明确诊断, 合理选择有效药物

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首先应明确疾病是否是细菌感染, 还是病毒或真菌感染, 是何种细菌感染。在临床上非细菌性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用抗菌药物治疗的现象并不少见[10]。对于发热原因不明者, 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 不宜采用抗菌药物, 以免掩盖病情, 影响病原体的检出而延误诊断及有针对性的治疗。明确诊断是重要的, 有条件时可以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针对细菌合理选用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

2.7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和疗程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剂量和疗程的确定, 应综合考虑各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参数和患者感染性疾病的实际情况, 如果使用不当, 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 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不够, 可能不能起到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反而可能产生细菌耐药, 而使用剂量过大, 又有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加重;同样,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过短, 细菌性感染没有完全控制, 停药后细菌可能进一步繁殖, 导致病情反复, 病程过长, 而使用时间过长, 又会加重患者负担, 导致医药卫生资源的浪费[11]。因此, 临床上常根据疾病实际情况, 一般从药物的最低有效剂量开始使用, 特殊情况考虑尽快达到药物的稳态浓度, 可能考虑采用“首次加倍”, 结合疾病好转情况, 再来考虑停药时间。同时, 还要提醒患者不要私自随意加大用药剂量和给药次数, 方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8 注意特殊群体使用抗菌药物

特殊群体主要包括婴幼儿、老年人、孕产妇等人群, 其中孕产妇一般无特殊情况, 尽量不使用药物, 尤其是抗菌药物, 特殊情况需要使用的谨遵医嘱执行。对于婴幼儿和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 主要是结合2类人群的生理机能不同来确定。

由于婴幼儿机体和各器官还处于发育阶段, 尤其是肝肾功能发育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和相应酶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在给药途径、给药方法、剂量和疗程上特别注意, 避免用药不当造成药物不良反应。一般情况, 婴幼儿根据小儿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2], 结合病情、病史、临床表现和临床辅助检查等情况, 然后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按照年龄、体质量和体表面积, 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 确保抗菌药物发挥作用又不对婴幼儿产生危害, 或将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老年人生理各项机能老化, 肝肾功能减退, 对药物的代谢、灭活和清除功能降低。同时, 老年人多半伴有心血管等方面的其他疾病, 如果发生感染性疾病, 使用抗菌药物时, 常常会出现药物滞留, 血药浓度偏高, 容易导致药物过量, 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因此, 老年患者临床选药宜选用半衰期短的杀菌药, 尽量避免毒性明显的药物, 一般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另外, 在制定老年人合理用药方案时, 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体质情况, 使用剂量降低为普通成人剂量的2/3~3/4, 并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密切观察心、肝、肾功能变化情况。

3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主要是全面讲解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禁忌、临床用途等方面知识, 提高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 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认知程度和认知上的误区, 减少抗菌药物的乱用。医药药剂科可以邀请临床药师、资深专家对医院医务人员开展抗菌药物专题讲座, 定期发放相关抗菌药物宣传资料, 增加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当地卫生局可以组织医疗服务团队, 深入街道、社区和公共场所, 开展抗菌药物的宣传、咨询、教育活动, 提高普通市民对抗菌药物的认知度, 增加患者的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依从性, 减少某些患者“久病成良医”而盲目使用抗菌药物的乱用现象。

课文插图使用策略例谈 篇2

[摘 要]课文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启发性等特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活用课文插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具体策略有:以图引文,创设教学情境;以图悟文,解读教学文本;以图说文,提高学生能力;以图忆文,帮助学生复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插图;活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71-01

打开人教版小学语文书,那一幅幅精美细致的课文插图总会使我们眼前一亮。这些插图不仅色泽鲜艳、生动形象,更兼顾了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活用课文插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那么,教师应如何活用课文插图,点亮语文课堂呢?

一、以图引文,创设教学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环节就是整堂课的开端,它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的执教中,我设计了导入环节。

首先,出示课文插图,然后问:“同学们,请仔细观察,看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发现图中是一个老人和一个小男孩。我接着问:“看了这幅图,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再次读图,进行质疑:“那位老人是谁?小男孩又是谁?他们在看什么?”我借机简介人物,引出课题:“图中的老人就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列宁和这个小男孩的故事吧。”

教师借助课文插图来导入,一方面拉近了学生与列宁的距离,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又激起了他们对课文的探究欲望,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以图悟文,解读教学文本

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的插图大多是课文重难点的具体呈现。教师若能适时借用插图,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人教版小?W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株紫丁香》的教学。

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师形象时,我出示了文中“老师认真备课”的插图,让学生看图思考:“夜深人静时,这位老师在干什么?”学生说在备课。于是我接着追问:“那别人都在干吗?”学生们说有人在睡觉,有人在看电视……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次感悟:“那大家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这是一个工作认真、无私奉献、令人尊敬的老师。

此时此刻,这幅插图让师生情感产生了共鸣,使老师的崇高形象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心灵中,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课的教学难点也随之突破了。

三、以图说文,提高学生能力

课文插图虽定格在某个画面中,但其背后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广阔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课文插图的补白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西门豹》一文的教学中,在学习西门豹教育其他官绅的巧妙之处时,我提问:“惩处了巫婆,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许久,此刻其他官绅会想些什么?”然后出示插图:“请同学们认真看图,充分发挥想象,此刻官绅们在想什么?”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后,各抒己见。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培养,又在声情并茂的表演中理解了“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等词语。

再如《燕子专列》中的插图是小贝蒂捧着燕子的情景。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贝蒂找到了冻僵的燕子,她是怎么做的?会说些什么?”从插图入手,能够诱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以图忆文,帮助学生复述

背诵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受教学时间、精力等条件限制,教师很少进行背诵方法的指导。其实,对于一些典型的文章,我们可以选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

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瓜地刺猹”的内容和所配的插图是浑然一体的。这一段回忆仿佛一幅画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所以,在指导背诵时,我巧妙地结合这一幅插图,先引导学生从上到下看图,学生依次说出:“上面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沙地,有碧绿的西瓜。”然后,他们将视线转向中间:“一个少年,项带银圈,手捏钢叉,正准备刺猹。”最后,他们的目光落在那匹猹上:“一扭,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学生欣赏图片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地将文字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总之,插图不是简单的一种点缀。语文教学中活用课文插图,不仅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点亮整个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策略 篇3

一、导读引路,整体入手。导读,阐述了单元主旨及学习的要求方法,在学习每组课文之前,先学习导读。四年级下册第三组导读,告诉我们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学习这组课文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做到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六年级下册第一组导读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这组课文的要求和方法是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重点是抓住重点句段和联系生活实际。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即学习作者的写法。

二、贯穿始终,突出专题。学完导读,要把学习所得贯穿整组课文教学始终。四年级下册第三组,让学生体会全组课文都蕴含着大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不能轻易去改变它,违背自然规律,会好心办坏事的道理,以及阅读人类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行一些发明创造的实例。让学生查阅有关大自然奥秘的资料,阅读揭示大自然奥秘的书,观察大自然,收集仿生学的例子等。“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是六年级下册第一组《桃花心木》当中的重点语段,是全文的主旨,让学生体会这段话的含义,理解“不确定”这个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前面种树人给树浇水没有规律,明白这里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再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有那些不确定因素,我们应该怎样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心”?

三、圆融贯通,资源整合。教材的使用策略还体现在词语盘点、日积月累、习作等方面。每篇课文中的生词,进行词语盘点时,对在学习课文时理解不够透彻的词语,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再次理解,并掌握其用法。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中“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为一只五色斑斓的蝴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学习本单元积累运用中有关生命的格言警句时,可以用这段话引出。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范例,例如六年级下册的第一组课文,教学课文时,要让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品味文章语言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匆匆》、《顶碗少年》这两篇课文,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是蕴含在课文的字里行间的;《桃花心木》、《手指》这两篇课文,作者表达人生的感悟的方法是在文中或文末直接表白,给人启示。《桃花心木》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在学习课文写法的基础上,在习作教学中,以课文为范例,尝试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

四、全面整合,注重创新。教师使用教材还可以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习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先让学生学习导读,明白这组课文是围绕描绘乡村生活画面,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展开的。提前预习语文园地六的展示台,启发学生一开始学习课文就酝酿如何为展示做准备:收集农村风光图片;了解农村儿童生活,讲他们的故事;如何写一首描写乡村景色的小诗;怎样制作一个农家小制作等等,选好一项学生就边学习课文边准备,学生既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又能使单元学科知识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融合。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写一篇演讲稿是六年级第二单元习作内容,在教学本组课文当中《詹天佑》这一课时,让学生从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的所作所为中感受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课后练习中设计一则小练笔:当你站在青龙桥车站的塑像下时,会想些什么?学生具体感知了爱国精神,爱国激情得到了激发;紧接着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讲述爱国英雄的故事,朗读爱国诗歌,歌颂祖国家乡建设新成就等,学生写作演讲稿的素材就丰富详实了,同时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有了倾吐的愿望;教学写演讲稿时,让学生回忆本组课文当中的诗歌——《中华少年》的写作思路:我们都是中华少年—共同的家园—中华文化、中华精神—中华的未来 少年去开创,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想想自己写演讲稿要选取什么思路。最后强调写演讲稿时,可以用上本单元积累的语言、事例等。

大单元教学,把语文教学中的相关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有对整个单元的共性的掌握,又有一篇一篇课文个性的领悟。总之,学生从单元之中,从一篇一篇课文的有机联系之中,真正做到触类旁通。从整体入手,是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利用集合的办法,使知识聚集成“块”。新贮存的信息与大脑已经贮存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成为更加复杂的,更加有序的结构,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地址: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小学)

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策略 篇4

一、生活化策略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尽可能把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还原成生活问题,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一致。比如“9+2=11”,这道计算题,我们单纯依靠小棒、圆片、方块、手指等工具,一样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但是如果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相信学生会学得更好,更有意义。事实证明如此,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生活故事,或是一个具体的生活情景,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从生活问题中抽象总结出数学规律。这样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不是深不可测的枯燥的学问,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数学用于生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能够“领悟”出数学的应用价值。生活处处皆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在学生理解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想办法算一算教学楼前的大黄桷树的横截面积是多少。经过讨论,大家想出了办法,然后让他们去实际操作,他们迫不及待地来到操场上去量,去算,不一会儿就算出了黄桷树干的横截面积。学了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后,我让学生估算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学生不但更好地掌握了解题方法,而且通过动手操作提高了应用能力,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生活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同时,应用数学知识验证、解决生活问题,在生活与数学的交替中,才能真正把握数学生活化的真谛,真正把“数学生活化”这一课改理念落到实处。

二、问题化策略

就是从教材内容中提炼出有核心价值的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探索、实验、合作等活动,凭借学生自己的努力对问题“求解”。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判断、推理都必须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将教材问题化。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利用数学转化思想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面积来计算?这个问题就是这堂课的魂,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汇报、公式推导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整节课都是学生在展示、在交流,老师成了组织者与引导者,但学生扎实地学到了知识。新课程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学习的枢纽,有了问题,就有了思考的方向,在思考“求解”的过程中更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使学生的思考更深入。

三、操作化策略

就是把教材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一个的操作活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参与知识的获取的过程。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弱,对教材文字、图片展现的概念、性质缺乏具体的感性认识,理解往往不深甚至有偏差。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澄清一些错误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操作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边操作边口述,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一般学得积极主动,兴趣较浓,活动结束之后,大部分学生对活动的过程也印象深刻,同样利于学生回忆操作过程,口述操作经过,语言表达清楚了,思维也就清晰了。如教学“倍的认识”,首先指导学生把6根小棒2根2根地摆,3次摆完,6根小棒里有3个2根,6根就是2根的3倍,抽去具体的物,剩下数的关系:6里有3个2, 6就是2的3倍。至此,学生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语言、思维在操作中均得到了训练。

总之,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实施者,要深钻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把教材用好用活,让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 新课改提倡教师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再加工, 数学教材加工尽可能做到生活化、问题化、操作化, 把教材用好用活。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使用策略论文 篇5

【摘要】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统一之外,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内容的完善和丰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多样化。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以新课标为向导,立足于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初中物理实验的有效使用策略 篇6

【关键词】物理实验 激趣 验证物理原理 设题

物理是一门实验较多的自然科学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如何科学对待教材中的物理实验,高效、综合、有的放矢地利用,对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意义重大。

一、以实验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学物理的同学们来说,很多物理现象和实验由于具有直观效果和感性认识,便觉得物理有着无穷的魅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好奇心,通过一些小实验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探求物理知识的欲望。如在讲“光的色散”时,我先让同学绘出彩虹,并通过事物投影仪展示画的比较好的同学。然后我拿出玻璃三棱镜放在阳光下,顿时教室的墙壁上呈现出一道彩色光带,学生们用惊喜的目光盯着彩色光带看。学生自然会想到各自所画的彩虹之后,老师再从理论上讲折射现象的形成,由于“红光”波长最长,紫光的波长最短,所以经过三棱镜折射程度不同,于是就形成了七色彩虹。

二、以实验验证物理原理,提高学习效果

实验不是教学点缀的“绿叶”,我们是要通过实验去证明原理,验证结论。在物理实验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课前预设和教学生成的关系。实验中学生会突然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认识到其在培养创造力和持久的物理兴趣方面的长远意义,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放弃或者忽视这些问题的解决。我的一般做法是,简单的生成性问题,当时回答,复杂的问题,可以通过对实验的演示或改进去验证。《滑动变阻器》一课教学中对“滑动变阻器上的电流流向”这一难点的处理,我采用ppt演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移动中“电流的流向以及电流流过滑动变阻器产生的有效电阻部分”这样即使看不到电流,学生也不再感到抽象,很容易掌握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作用。

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要在弄清实验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用严谨的科学态度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要对实验中所取得的数据认真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出实验结论。实验中所产生误差是正常的,但是要对误差进行科学分析,找到产生误差的原因,并尽可能减少误差。绝不能为得到所需要的结论而拼凑数据。

三、以实验设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中考试题源于教材又教材高于教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特别是实验在中考命题中所占比例较大。平时教学中我们仅仅是进行分组实验或演示实验是不够的。还要以重要实验为载体进行命题和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物理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将实验与解题实战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物理素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这样学生的成绩提高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1)利用实验题考查基础知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教学中我们要首先立足于基础知识,先易后难。在进行实验前,我们要带领学生做好充分的知识理论储备:该试验要用到哪些器材,这些器材使用应注意的事项,有何作用;实验的先后顺序;实验要用到哪些物理知识等等。

(2)利用实验验证理论与中考链接

纵观全国各地近年来的物理中考试卷,实验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的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探究性与开放性。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此为导向,对物理实验进行创新设题,在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如中考复习《浮力》专题,我设计了下题,就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李强做了如图甲所示实验:

(1)比较实验步骤①②③的数据,可以看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_____有关。

(2)李强结合弹簧秤的读数,绘制了乙图,图中拉力F与物块下表面所在水的深度h的关系图(实线部分)。若⑤步骤中,李强将物块A慢慢浸入盐水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与物块下表面所在盐水的深度h的关系图与乙图中_____(a或b)一致;比较①②④⑤几个环节中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_____有关。

(3)老师发现李强在⑤环节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不明显(与④环节向对比),为是实验结果更加科学明显,他建议李强进行以下改进,其中不合理的是( )

A.使用更精密分度值更小的弹簧测力计

B.增加盐水的浓度

C.将盐水换成酒精

D.将浸入盐水物块A的体积增大

(4)依据实验所得出的数据,我们可以判断物块A的密度和烧杯中盐水的密度各是多少?

此外对于一些实验比较抽象和复杂,难度较大,或不宜分组(可能具有一定的危险),或演示效果不好,教师可以通过录制微课,或从网上下载专家制作的微课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总之,物理教师要认真对待教材中的实验,有的作为激发兴趣,有的要深入挖掘,有的要与考试有机结合,有时还需要拓展延伸,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实验与教学、考试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试探语文课堂评价语使用策略 篇7

一.当前语文课堂评价语失当现象

检验一位教师是否真正是新课程理念的执行者、完善者以致创造者, 很大程度体现在其课堂上。在新课标的旗帜下, 语文课堂评价语出现了这样的失当现象:

1.评价语言单调乏味, 激励方式单一死板, “很好”, “对的”, 不明确地指出究竟“好”在哪儿, “对”在何处。这是因为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 只是廉价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课堂中, 教师面对学生的发言或无以言对, 或以含糊不清的“哦”“嗯”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发言, 或无目的地说“你说”, 漠视学生的学习表现。

3.面对学生正确的发言, 夸大其词, “你真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孩子”、“你真了不起, 你太出色了”“你读得真好, 播音员也不过如此”。这种言过其实的评价用多了定会造成学生的自我感觉太好, 从而变得心浮气躁。

二.课堂教学评价语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当前, 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有效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过程。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和学生的平等对话进行引导评价。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 抓住课堂中一点一滴的机会, 用有效的语言评价学生, 激活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亢奋状态, 从而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 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因此, 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时, 不要忘了备我们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评价语。通过教师课堂有效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获得前进的动力, 感受生活的快乐, 发现自身的价值。

三.实现课堂评价语有效的策略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往往会左右学生这一节课的情绪, 甚至是一生的命运。当学生智慧火花闪现时, 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当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 教师要指点迷津;当学生思想偏离正确轨道时, 教师要给予疏导;当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或不全面时, 教师应毫不犹豫地把学生的发言引向准确或全面。课堂评价语使用有效, 可以参考以下三个策略:

1.教师的真情是评价语有效的基础

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 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 只有真爱才能换取真爱”。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 真诚而亲切的自然流露, 这样才能博得学生信任, 才能蠃得学生的心。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 信其道”。评价语的有效建立在教师的真情表露上。评价语的真情,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要有亲切感, 是自然流露, 要充满感情, 而不能冷冰冰的。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到教师的情真意切、可亲可敬, 也就乐于接受知识了。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在被关注、被爱护、被帮助, 让学生感受到被爱所包围, 学生在感情上接受教师, 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评价。如“我为你的进步而高兴!”“这个问题老师都还没想到, 你想到了, 真了不起!”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语肯定很高兴、很自豪。相反, 那种虚情假意、表里不一, 没有用“真心”的评价语, 不仅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有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使其对学习失去信心。

当学生回答得不太准确, 词不达意时, 教师应该肯定他的优点及正确的地方, 并鼓励他说:“我知道你心里明白了, 就是语言还没组织好, 请坐下再考虑考虑。”对于没有回答出来的学生应很委婉地告诉他:“如果你再仔细考虑一下, 我相信你一定会答上来的, 下次我再给你一个机会, 你会回答得很好的!”还有一些学生站起来一言不发, 这时教师就应该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胆子大些, 说错了没关系。”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多夸奖, 不管多简单的问题, 只要他们答对了, 教师都应用高兴的语气真诚地给予评价:“你能回答得这么好, 真了不起!”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也是出色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更渴望老师的认可与关注。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爱, 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每一位学生。

2.教师的评价语要有针对性启发性

教师的评价语要有针对性, 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我们的教育对象能力参差不齐, 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回答, 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 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 同时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醒与纠正。比如在进行朗读教学时, 有的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全文, 有的学生却连字音都没有办法咬准。所以在学生朗读后, 根据不同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尤为重要。如:“你读得真有感情, 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 “你读得很认真, 如果能在课后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 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 “你读得很流利, 若是声音能再响亮点, 效果会比现在好很多”, “读得真好听, 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能传情达意了”……这些有的放矢的评价, 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优点, 又指出了学生的不足, 让学生明白了改进的方向。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我的口袋里总是揣满了‘高帽子’走进课堂, 因为我知道赏识能使人愉悦, 赏识能使人快活, 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 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 灵感涌动。”我们教师不仅要赏识学生, 更要激励、启发学生思考, 做到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 关注学生的表现。“没有赏识, 就没有教育。没有启发, 就不是成功的教育。”作为教师, 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 教师应该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因势利导, 使他们在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错误人皆有之, 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负有引导的责任, 要充分利用评价语的导向功能, 引导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思维活动中获得对知识的新奇感;引导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情感中与教材教师产生共鸣感;引导学生在学习探究中经过挫折而获得成功感。让学生不断地受启发, 提高思想认识。

一位老师执教《我与地坛》时, 让学生读“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中动植物描写精彩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 教师微笑着悄悄地说:“你这么读, 小动物们会被吓跑的。你再读一次, 把它们都引回来吧。就当自己是少儿节目主持人在给小朋友们讲故事, 加上表情效果会更好的。”这贴切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不足, 使得学生的第二次朗读十分到位。可见, 作为教师, 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 如果能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因势利导, 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 就能使他们在教师启发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而不断促进教学动态生成。

3.教师的评价语言运用要恰当到位

教师的评价语言运用要恰当到位, 指的是评价语要做到表扬不夸大、批评不过分。新课程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 少批评指责,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 而忽视给学生适度的挫折、指正。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 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一定要把握好尺度。该表扬的表扬, 该批评的批评, 不要光表扬不批评, 也不要过分批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评价要保护学生自尊和自信, 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 激发积极主动的情感。评价的最终目的, 是促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实现学生自身的价值。”

每一个人在心灵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 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但物极必反, 凡事过了头就未必是好的了。一味表扬, 正如一味惩罚一样, 并不可取。

本人曾经听过一节热热闹闹的语文课, 整节课都听见老师的表扬声和学生噼里啪啦的掌声, 真像一场颁奖会。当然老师的课确实讲得不错, 学生回答也很精彩。男教师的评价让人觉得他“演”过了头。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让一男生读《蜀道难》全文, 那学生嗓音很好, 读得也相当的棒, 抑扬顿挫, 富有表情。读完, 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男教师立马走上去, 给了个深情的拥抱, 随即表扬道:“刚才的拥抱是感谢你爸妈给了你这么好的嗓音, 你朗读得太精彩了, 央视主持人也不过如此。你太了不起了!”该教师表扬的出发点是好的, 可没有指出好在哪里, 只是一味地夸大, 言过其实, 厚此薄彼, 不免让人觉得虚假。在表扬学生时, 准确肯定优点才是对学生正确的引导。

学生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孩子, 出现错误是难免的, 其实他们就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中成长的。对待学生的错误应该用鼓励的语言教给他们如何做, 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的发展。但是有的教师在日常评价中对学生一味表扬、不敢批评, 害怕对学生批评有悖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 及时地善意地批评是必须的, 教师有责任在第一时间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错误, 从而激发学生的认识, 消除类似错误出现的隐患。

有效使用语文教材插图的策略 篇8

一、语文教材插图运用的问题分析

1. 插图使用的盲目性

一些语文教师, 特别是农村年龄偏大的教师, 比较喜欢大量使用插图。由于年龄偏大, 他们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掌握不到位, 平时在课堂上不使用多媒体教学。新课标强调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他们就想到利用教材插图。可是他们很少投入时间研究教材插图, 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把教材插图不加选择地逐一使用。这种课前不认真研究插图、课堂没有针对性地使用插图的做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做法看似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其实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 课堂教学实效性非常低。

2. 插图使用的随意性

有的语文老师在新课教学结束后, 课堂上还有一些剩余时间, 有时会想起来让学生看看教材中的插图。剩余时间多就让学生多看一会, 剩余时间少就少看一点, 当然没有剩余时间就不让学生看。这种对教材插图的使用方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他们在上课前没有认真准备, 只是临时抱佛脚让学生随意看看插图, 想到一点就和学生说一点, 想不到就不说。这种做法的效果很差。

3. 插图使用的片面性

有些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插图时, 只选择一些人物类插图, 一律放过其他种类的插图。由于人物类插图大多是一些著名作家, 他们认为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其他插图, 如风景类、建筑类等, 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 他们认为学生很难在短时间看懂或者教师讲解时学生不一定能听懂, 白白浪费课堂教学时间。这显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对教材中插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课前备课时没有认真钻研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教材插图。这种做法同样会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

4. 插图使用的缺失性

一些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理解出现偏差, 认为语文课堂不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不能体现出新课标精神。有的学校领导也明确要求教师多使用甚至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一来, 公开课上处处可见多媒体教学, 平常教学中也充斥着大量的多媒体教学。他们在网上到处搜索下载各种音像资料和一些现成的课件来生搬硬套, 早已忘记教材插图。还有的教师认为如果使用教材中的插图, 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如课堂教学结构不完整、课堂教学时间不够等。同时, 大多数学生对插图知识掌握甚少, 教师使用插图时, 学生看不懂、听不懂。他们或者不看不听, 或者“乱看”、“乱问”。语文教材插图的使用价值在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是缺失的。他们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不使用语文教材中的插图, 结果浪费了插图这个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语文教材插图有效运用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插图就是语文教材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有人说, 插图延伸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 烘托映衬了课文中的文字情境, 还丰富了文章的情感意韵。可以说, 插图是语文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效使用插图, 将可使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 插图的有效使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 以灵活使用为原则, 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为目的。

1. 导入新课时使用插图

插图是直接可感的视觉艺术, 它将文字直观形象地诉诸视觉, 造成鲜明的感受。在导入新课教学时利用插图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教材前的彩色插图, 再请学生说说插图中画的人物是谁, 他的身后有哪些景物,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学生一边仔细观察插图一边讨论。课堂上, 大家积极发言, 气氛非常活跃。有的说人物是某某, 有的说人物应该是某某某;有的说是大海, 有的说是波浪;有的说是海鸥, 有的说是海燕;有的说波浪滔天, 有的说海鸥飞翔。大家争论不休。这时, 教师告诉学生, 今天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图中的人物高尔基写的一篇散文诗《海燕》。这样, 巧借插图, 设置悬念, 导入新课, 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引导学生急切地要去阅读课文, 从而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2. 理解内容时使用插图

插图是一种直观形象的艺术形式, 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 常常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作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 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 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这是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话。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比较有限, 他们较难理解这段话。这时, 笔者引导学生看教材前的彩色插图“三味书屋”。他们看了插图后很容易就理解了这段话的内容。

学习《苏州园林》中的语段“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提示“三句话从各方面说明花墙和廊子设计的精巧”理解段中三句话的意思。对第一句“墙壁隔着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深了”和第三句“装上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 学生讨论后很快就理解它们的意思。但是, 对第二句中的“隔而未隔, 界而未界”的意思, 经过一番讨论后, 有的学生仍然不能理解, 有的学生理解片面。教师让学生把课本翻到前面彩色插图“苏州园林”, 要求学生用一分钟时间欣赏以“廊子”为主体的那幅插图, 并思考“如果去掉插图中的廊子景物层次有什么变化”。两分钟后,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他们就能够理解“隔而未隔, 界而未界”的意思。

3. 把握人物时使用插图

文学作品中的插图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大多是对一些重要情节、人物形象的勾勒, 或显示人物性格, 或深化文章主题。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描绘了一幅冬季出猎的盛大场景, 下阕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不过,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阅读文字的基础上加以想象才能体会出来。其实, 引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后, 他们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 一匹战马撒开四蹄英勇非凡, 坐在上面的太守更加英勇无比。他身穿铠甲, 左手拿弓, 右手拈箭, 拉开如满月的弓, 双目炯炯有神, 回头望着西北, 似乎正要“射天狼”。一个英勇善猎力挽雕弓射杀天狼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学习《孔乙己》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对人物描写的一段段文字的基础上, 还应让学生细心观察文中的插图以把握人物形象。孔乙己身材已经不再高大, 他在柜台下对着门槛坐着。头发和胡须花白零乱, 穿一件破夹袄, 盘着两腿, 下面垫一个蒲包, 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右手举起左手放在膝盖上, 两手满是泥, 表明他是用手走来的。从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悲惨的遭遇, 他已经是一个垂死挣扎的末路人。“我”———一个十二三岁的小伙计, 低头俯身看着孔乙己, 双手放在胸前端着一碗酒, 脸上写满了同情。可“我”只是旧社会的一个孩子。身材高大的掌柜站起身, 侧身扭头从柜台里向外望着, 一脸的不屑, 身后的粉板上写着“孔乙己欠十九个钱”。他的冷漠无情显而易见。小说就这样揭露和鞭挞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甚至冷酷的现实, 也表现出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

4. 理解情感时使用插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插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内容广泛, 除了人物、建筑物外, 还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风土人情等。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也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习《飞红滴翠记黄山》时, 适当穿插文中黄山插图的欣赏, 学生立刻陶醉其中。巍峨黄山, 群峰起伏, 云海翻涌, 巧石千姿百态, 一幅幅插图都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黄山美丽的自然风光。看着这些精美的插图, 学生便油然生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茅屋漏雨如注和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 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 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 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文中的插图便直观地表现出了诗人这种情感。身后茅草在空中乱飞, 头上茅草屋顶已破露出天空, 诗人杜甫躲在床上一角, 却身穿一袭长衫仰首望苍穹, 那种胸怀天下忧国忧民之情一览无余。

5. 品味语言时使用插图

插图在拉丁文的字义里, 原是“照亮”的意思。望文思义, 它就是用以增加文章所给予的趣味性, 使文字部分能更生动、更具象地活跃在读者的心中。品味语言时, 如果引导学生结合插图体会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阳, 气象万千。”这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句中“衔”、“吞”两字写出了洞庭湖壮阔的气势, 雄伟的景观。学生却很难从字面上理解其中的精妙。教师应在语言讲解的基础上, 再结合课文中的插图, 让学生品味出这两个词语的妙处。例如, “衔”字, 它的本义是“用嘴含”, 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呢?包含。谁包含谁呢?洞庭湖包含着远山。从插图可以看出远山是巍峨高大的, 那么能够包含着如此高大远山的洞庭湖自然是无边无际。一个“衔“字,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洞庭湖磅礴的气势、壮丽的景色。插图中的洞庭湖也确实如此———“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一边品味语言, 一边欣赏插图, 两者有机结合, 学生顿时充分感受到洞庭湖的雄壮、辽阔的气势。

6. 练习作文时使用插图

教材中的插图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作文素材。练习看图作文时, 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中各种各样的插图,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 看图作文后学生可以把自己写的作文与文章中原段文字进行比较, 找出不足之处。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例如, 利用教材中的人物插图, 学生可以进行外貌描写训练。学生仔细观察《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外貌图, 用100字左右的字描写中年闰土的外貌, 然后与原文比较, 从而学习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进一步理解人物外貌的作用, 它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 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 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利用教材中自然风光图, 学生可以进行写景抒情训练。学生欣赏《阿里山纪行》中的插图“阿里山风光”后, 用200字左右描写阿里山, 接着与原文作比较, 从而学习写景抒情技巧, 如, 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等。同样, 利用教材中建筑和动物类插图, 学生可以进行说明文的学习训练。

7. 教学结束时使用插图

插图作为一种直接可感的视觉艺术, 不仅在导入新课教学时利用它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在结束教学时利用它可以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船舶遇险报警通信设备使用策略 篇9

新航天测量船是我国最新第3代远洋航天测量船, 主要完成载人航天后续任务的跟踪、测轨、遥测、遥控和通信任务, 完成S频段、C频段卫星的测轨、遥测和遥控任务, 完成运载火箭的跟踪、外弹道测量和遥测任务等海上测控任务。

测量船航行的海域可能涉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航行过程中将面临各种不同的海况, 面对不同的海况和海域要求有不同的应对办法。船舶遇险时能最快给予遇险船帮助的就是临近的船舶或岸台, 因此在遇险的第一时间就需要利用有关的通信设备发送出遇险信息, 使附近的船舶或岸台及时、有效地接收, 尽可能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因此必须根据船舶所处的海域和设备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遇险报警通信设备进行使用。

1 船舶通信设备

新航天测量船的通信系统主要包括卫星通信系统、INMARSAT-B站、SSAS船舶安全报警系统以及GMDSS通信系统等。从遇险与安全通信的角度, 可分为通信保障系统和遇险通信系统。通信保障系统主要包括卫星通信系统、短波通信系统、INMARSAT-B站等;遇险通信系统包括有SSAS船舶安全报警系统以及GMDSS系统。

1.1通信保障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用于工作和生活中的电话通信和数据传输;INMARSAT-B站作为卫星通信系统的备份, 这2种通信系统一般只用于船与岸间通信。

在船舶遇险时, 若船舶供电系统工作不正常, 则会导致通信保障系统无法工作, 因此通信保障系统不具有遇险通信的特点, 且不能迅速与船航行区最近的海岸电台取得联系, 在遇险通信中作用只能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作为遇险报警后续通信手段, 不适于用于第一时间遇险报警。

1.2遇险通信系统

SSAS船舶安全报警系统主要用于“海盗”情况下的遇险报警, 在船舶遭遇海盗袭击时, 全球范围内均可利用SSAS系统进行报警, 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

船舶配备的GMDSS系统设备主要有VHF (甚高频) 电台、EPIRB紧急无线电示位标;MF/HF (中频/高频) 电台和INMARSAT-C站。它们具有的报警方式有:VHF DSC报警、EPIRB报警、MF DSC报警、HF DSC报警和INMARSAT-C站报警。

不同报警设备工作频率的不同导致通信距离不同, 要使遇险报警迅速、可靠、有效地被岸台或遇险船附近船舶接收, 必须正确选择报警设备。下面主要针对所配的GMDSS设备, 对报警通信设备的使用进行分析。

2 遇险报警通信设备使用策略

船舶遇险时, 报警设备的使用需综合考虑船舶所在海区岸台的覆盖情况和无线电波传播情况这2个因素。除此以外, 还要做到向最近的RCC (救助协调中心) 报警, 以利于RCC对遇险船舶的搜救协调工作。

2.1国际海区的划分

全球海洋可划分为A1、A2、A3、A4这4个海区。

Al海区:至少有一个VHF岸台的无线电话覆盖的区域, 在该区内能提供连续有效的DSC报警。A1海区的范围为以该VHF岸台为中心, 半径约为20~30n mile的海域范围。

A2海区:至少有一个MF岸台的无线电话覆盖的区域, 在该区内能提供连续有效的DSC报警, 但不包括A1海区。A2海区的范围为距该MF岸台白天约为100~150n mile、晚上约为200~250n mile的海域范围。

A3海区:在INMARSAT静止卫星的覆盖范围之内, 能提供连续有效的DSC报警的区域, 但不包括Al海区和A2海区。A3海区的范围为南北纬70°内除A1、A2海区以外的海区。

A4海区:Al、A2和A3海区以外的区域。其所处范围是南北纬70°以外除A1、A2海区以外的海区。

航天测量船航行的海域均在南北纬40°以内, 因此不用考虑A4海区。

2.2船舶报警通信设备使用方法

船舶遇险报警的方向有2种, 即船对船报警和船对岸报警。

船对船报警是指遇险船对其临近船报警, 希望得到临近船的救助。这种报警的范围不管在那个海区都是以遇险船为中心, 半径为几十海里到几百海里的区域。

船对岸报警是遇险船舶通过岸台向岸上RCC报警, 希望得到岸上救助机构的帮助, 船对岸报警是遇险报警中重要报警手段。在不同海区的遇险船距岸台距离是不同的, 此时, 就要根据海区选择恰当的报警设备。

下面根据各报警手段的不同特性制定设备使用策略。

2.2.1 VHF DSC报警

VHF DSC工作于VHF超短波波段, 超短波以空间波形式传播, 即超短波在空间以直线方式传播。空间波由于受到视距的影响, 传播距离不会很远, 在天线的绝对高度 (距海平面高度) 为几十米时, 一般仅有几十海里。

由此可知VHF DSC报警可被数十海里内具有VHF电台的船舶和VHF岸台接收, 它适用于任意海区的船对船报警和A1海区的船对岸报警。由于通信距离不足, 不适于其他海区的船对岸报警。

2.2.2 MF DSC报警

MF DSC工作于MF中波波段, MF波段无线电波以地波传播为主。船舶电台MF设备发出的MF波段无线电波传播距离一般可达一、二百海里。

MF DSC报警可被一、二百海里内具有MF电台的船舶和MF岸台接收, 因此它适用于任意海区的船对船报警和A2海区的船对岸报警。若船舶处于A1海区时, 也在某MF岸台的覆盖范围内, 也可使用MF DSC报警, 但此时VHF岸台更近, 应优先考虑VHF DSC报警。

2.2.3 HF DSC报警

HF DSC工作于HF短波波段, HF波段无线电波可采取地波和天波两种方式传播。

地波传播距离很近, 而天波传播距离远, 可实现跨大洋的通信。因此短波传播中存在静区, 静区即HF地波传播所能到达的最远处到天波传播所能到达的最近点的区域。如果通信时接收台在静区中, 接收台将收不到无线电波而无法建立通信, 这与通信距离过远而无线电波传不到不同, 在静区中接收台恰恰与发射台距离较近。而且短波传播有衰弱现象, 传播稳定性、可靠性比VHF和MF差, 近距离报警可靠性反而比MF DSC, VHF DSC差, 甚至临近船舶收不到报警, 因此不适用于船对船报警。

HF DSC报警适用于A3海区船对岸报警, HF无线电波的传播距离可达数千海里, 完全可满足A3海区船对岸的远距离报警的要求。同时为适应HF波段无线电波频率高低不同传播距离不同的特点, HF DSC的报警有5个频率可供选择, 这5个频率是:4 207.5 kHz、6 312 kHz、8 414.5 kHz、12 577 kHz及16 804.5 kHz, 具体选择哪一个频率报要应根据船到HF岸台的距离来决定。一般可按距离越近频率越低、距离越远频率越高的方法选择, 这样, 可防止出现接收报警的岸台在静区里或距离远而无法收到报警信号的情况。

2.2.4 INMARSAT-C站报警

C站属于INMARSAT卫星通信系统, INMARSAT船站工作于1.5 GHz/1.6 GHz微波波段。

INMARSAT卫星通信系统用了4个同步轨道卫星, 覆盖了南北纬70°以内的区域, INMARSAT卫星通信在南北纬70°以内均能正常进行。由此可知C站报警适用于A3海区船对岸报警;若船舶处于A1、A2海区时, 同时也位于在南北纬70°范围内的, 也可使用INMARSAT-C站进行报警。

但由于附近船舶的C站识别码不可能被知道, 因此, C站报警不能进行船对船报警。

2.2.5 EPIRB报警

EPIRB属于COSPAS-SARSAT系统, COSPAS-SARSAT系统使用5个极轨卫星, 做到了全球覆盖, 因此可全球报警。

尽管EPIRB报警具有迅速、准确、可靠的特性, 但它产生的报警信息不够详细, 因此EPIRB报警是遇险报警的最终手段也是最低限度, 应首先考虑其他报警手段, 在无其他报警手段或其他报警手段失效后, 再使用EPIRB进行报警。

2.3某海域遇险报警设备使用策略分析

船舶航行于三大洋时, 假设船位位于 (140°E, 30°N) 位置, 此时距离船舶最近的MF岸台是kagoshima岸台, 但船舶不在其MF信号的覆盖范围内。船舶与最近的VHF岸台的距离更是大于与kagoshima岸台之间的距离, 因此由船舶发出的VHF信号和MF信号根本无法到达相应的岸台。又船舶位于南北纬70°以内, 可知此时船舶位于A3海区。

因此在此位置若船舶遇险, 设备使用策略如下:

① 可以利用VHF DSC或MF DSC向A点周围区域船发送船对船的报警, 用合适HF频段的HF DSC向最近的HF岸台发送船对岸的报警, 用INMARSAT-C发送船对岸的报警, 但MF DSC和HF DSC处于同一电台上, 不能同时使用;② 在以上3种方式均无效情况下, 可以发送EPIRB报警;③ 在“海盗”情况下, 可以采用SSAS船舶安全报警系统进行报警;④ 若船舶供电系统仍能正常工作, 可以使用卫星通信系统、INMARSAT-B站等进行遇险后续通信。

3 结束语

对于航天测量船, 在船舶遇险时, 如何正确使用遇险报警通信设备, 应根据遇险现场的情况正确应对;同时应根据所在海区和设备的通信距离对遇险报警设备进行选择。遇险报警通信设备使用策略的制定有利于船舶遇险时减少船舶、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摘要:介绍了新航天测量船在航天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简述了各种船载通信设备的配备和功能。针对船载通信设备的特点, 具体阐述了船载遇险报警通信设备的作用。特别是总结了在船舶遇险时, 根据通信设备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和船舶所在的海区, 对遇险报警设备进行正确使用的策略, 以保障遇险报警及时而有效。最后举例说明了船舶在三大洋航行时, 某点位发生遇险时, 船舶如何求救的措施。

关键词:新航天测量船,通信设备,遇险报警,海区,无线电波,使用策略,GMDSS

参考文献

[1]上海海运学院组织编写.海上无线电通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3-13.

英语阅读策略使用的问题与对策 篇10

策略是指学习者为有效学习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是学习者独立学习和终生学习的基础。阅读策略是学习者为解决阅读中的困难而采取的行为过程, 是策略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高英语学习自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阅读策略的分类有很多种。安德森将阅读策略分为三类: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认知策略主要指具体的阅读方法。元认知策略主要涉及阅读目标的制订, 在阅读中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对阅读过程的计划和管理, 以及对阅读信息的反省和评价。补偿策略指的是对阅读过程中信息量不足采取的补救措施, 包括口头重复、想象、翻译和笔记等具体阅读技巧。

阅读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通过教学形成系统的阅读方法,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目前大学生英语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普遍存在着速度慢和理解力差的现象。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大, 但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在阅读策略的使用上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试图分析学生在阅读策略使用上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二、学生阅读策略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策略意识。

学生在阅读中长期形成了许多不良的阅读习惯, 有的学生在阅读时下意识地进行朗读、指读、心读或心译;有的学生边读边查字典;还有的学生为提高阅读速度盲目扩大视距, 在关键词上停留时间太短, 一目十行, 不求甚解。学生之所以存在许多不良阅读习惯是因为他们缺乏使用阅读策略的意识, 这些习惯严重影响阅读效果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应当及时尽早纠正。

(二) 策略运用机械。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会给学生介绍尽可能丰富并且实用的阅读策略, 并鼓励他们在阅读中使用。然而, 策略并非灵丹妙药, 每一种阅读策略都有其应用范围, 并不是所有策略在阅读时都一定能用上。学生常常会抱怨自己学了很多阅读策略而考试时却一个都用不上, 那是因为他们把一些策略硬性机械地用到阅读中去, 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和阅读任务的需要灵活选择有效策略, 策略运用过于机械。

(三) 语言基础薄弱。

学生使用策略的种类多少, 使用频率的高低, 与其语言水平有密切关系。学生语言基础薄弱影响了阅读策略的选择范围和使用频率。在对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阅读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发现, 语言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在整体上使用策略的频率高于语言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语言水平较低的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补偿策略来促进理解。无论是高水平还是低水平学习者, 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都高于元认知策略。语言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在宏观调控与自我评价等策略上都优于低水平学习者, 而且他们更善于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口语和听力当中, 更愿意自觉地进行一定量的课外阅读, 更多地使用元认知策略。

(四) 情感因素干扰。

学生由于自身语言知识薄弱, 背景知识缺乏, 阅读速度慢等原因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存在焦虑情绪。焦虑是一种引起不安、紧张、忧虑、担心、自我怀疑的主观情绪。由于担心看不懂文章, 有的学生一遇到生词或不熟悉的阅读题材就会局促不安。还有的学生会因为阅读速度慢担心完不成阅读任务。当焦虑程度过高时, 焦虑产生的担忧会对阅读过程产生干扰, 使阅读者不能专注于阅读过程本身, 信息处理过程发生紊乱, 影响阅读策略的选择和使用, 导致阅读效率降低或阅读过程中断, 限制了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促进阅读策略使用的对策

(一) 培养学生策略意识。

针对学生缺乏策略意识的问题, 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及时纠正不良阅读习惯, 还应融策略训练于日常阅读教学之中, 将策略学习和使用与正常英语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融为一体, 做到在学中用, 在用中学, 在学用中提高能力。比如:在学习《新编实用英语》第三册Unit 1Promoting Methods这篇文章时, 笔者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题目, 开始或结束段落及各段主题句, 预测文章大意, 理解篇章结构, 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在课文讲解过程中, 注意分析句子之间及段落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比较三种营销方式的优缺点, 分辨事实和观点, 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时, 引导学生通过识别词汇的各个部分, 判断词汇在句中的作用, 借助上下文线索推测生词含义或跳过生词继续阅读, 而不是停下来马上查字典。最后, 要求学生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和概念按照一定的联系以图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总之, 多鼓励学生使用策略阅读, 帮助学生识别已使用的策略, 让他们看到策略对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及运用策略分析解决问题的好处, 树立使用策略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策略的兴趣和使用策略的积极性。

(二) 重视阅读策略用法讲解。

成功阅读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灵活阅读, 他能选择最合适的策略并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灵活使用。学生要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材料调整阅读策略, 做到灵活阅读。当然, 要做到灵活阅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学习不同类型课文时, 笔者会根据课文实际情况讲授不同策略, 或对同一篇课文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 让学生选择适当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比如:如果想了解文章大意, 可以采用略读的方式。这种方法不需要细读全文, 往往能在起始段、结尾段以及段落的主题句中找到文章的话题和中心思想。如果要查找具体信息, 可采用寻读的方法。用眼扫视全文, 从较长文字资料中快速准确找出所需信息。如果要全面理解文章, 则可采用研读的方法, 停下反复阅读或思考, 以便能把握材料字里行间及言外之意。在策略的讲解过程中, 除了告诉学生可以使用什么策略, 还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的使用这种策略, 如何与其他策略协调配合及如何评价策略使用情况。教师的策略使用示范作用至关重要, 可结合具体的阅读任务把自己使用这些策略的过程展示给学生。

(三) 广泛阅读, 强化训练。

教师的策略指导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策略再好, 离开了实践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课堂教学不能代替阅读。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为了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和强化策略使用训练, 笔者经常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向学生推荐一些难易适中、语言鲜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阅读材料, 指导他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训练。同时, 还要求学生每学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鼓励他们独立地把课上所学的策略应用到课下的阅读活动中或听力、口语、写作等其他语言技能, 帮助他们合理评价自己使用策略的结果及在实现自主阅读和策略阅读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 做到有目的地训练和阶段性提高, 提高策略训练的效率。

(四) 调节不利情感因素。

针对学生的阅读焦虑情绪, 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演示各种不同阅读策略的使用, 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练习巩固对策略的使用。通过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和运用策略的能力, 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由于阅读障碍而产生的焦虑, 从而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学生也要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调节不利的情感因素, 降低阅读焦虑, 消除恐惧心理, 主动积极地使用阅读策略来理解作者意图, 尽快地把握文章主旨。综上所述, 为了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学生应该克服现有的不良阅读习惯, 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材料调整阅读策略, 调节焦虑情绪使策略更好地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意识到阅读策略在阅读中的重要性, 丰富学生运用策略的知识, 系统地掌握策略运用方法, 强化训练, 巩固使用, 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构建个性化、自动化的策略使用体系,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者, 真正享受阅读和学习英语的快乐。

摘要: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 是掌握语言知识, 获取信息,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阅读能力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阅读策略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本文分析学生在阅读策略使用上存在缺乏策略意识、策略运用机械、语言基础薄弱和情感因素干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促进阅读策略使用的对策。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策略,阅读方法,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安德森.第二语言阅读教学探索:问题与对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罗红芳.阅读策略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9

上一篇:死刑的法律研究下一篇:同伴冲突解决策略